一战欧洲地图前,平衡欧洲的力量是什么?

一、三种形态各异的均势结构???
均势 ?实力均衡 ?均衡 ,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19143,,倡导了一个在和平时期中大国集团来保持在欧洲体制的均势”?处理国际问题的关系必定是大国均衡原则 ?欧洲协调 1815,,,,,,(191810),从原则和具体行动上支撑着维也那体系,,
()()?所谓?不稳定的三极均势 ,1890
,,,,,,?光荣孤立 ,?光荣孤立 ,,,,,,,,(),
,,,,,,?敌对营垒 ,,,,90,1902?也是法俄同盟事实本身的结果 19007,:?如果英国进攻法国,;,,,
()()?长期以来,,1970,,32%,,90,,,,,(19008%),?光荣孤立 1902?光荣孤立 20,,,1904,,1907,(),,
二、影响均势结构变化的因素???
均势形态不仅是简单的对立系统,,,,,,,?:
()()()?实力是均势的基础,,,?只有实力才能限制实力 ,?欧洲坠入均势政治,是因为其理想——,均势出现失衡现象直至被打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议决所能解决的.. ?? ,,,,,,,,,,,,,,,,,,,?几百年来德国第一次克服了他的分崩离析和小邦林立、各行其事的状态,, ??,,,,,,
()?现实主义者认为,,?外交政策的本质以及全部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1830,1853,,,,,,,,,,,1887?再保险条约 ,不适应于对奥或对法战争,,,,,,,,,;;争取生存空间” ,?国家没有永久的朋友,,,,,90,,,结盟,权宜之计?这些个别国家所认为的他们各自的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构成了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一国外交必须使用适合于它的各种目标的手段。,,,,1870,,,,,,1890,,,,1902,1914?一战 ,,(),(),,,?目的在于几个国家联合起来, ?缔约国定期举行会议,。正,?欧洲协调 ,,?公平 ,?协商 ,(),?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秘密联盟体系 ,,,,,?光荣孤立 ,,,豹的跳跃” ,,,,,,
?&&&&&&&&&& 三、三个均势结构的差别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欧洲均势的维持在于大国或集团之间结构有利与具有相互制衡的实力,,?五大国均势 ,:,,,,一致性是,1830,,,,,,,,1890,,,,,,,,,
()?三个时期均势结构比较,,,,,1815:,,,,,,,,,,,,;,,;,,;,,,而协约国的各个成员国则不止一次的打算同德国靠近
()?19,,()19,,1920,,,,,,,,?一国利用手中的强权维持或重建均势的主要手段是军备。,,,,千载一时的机会 ,?一战 ,,,,,,,,,,,,,
TA的最新馆藏[转]&[转]&有关一战的重难点分析及解决策略
作业要求:围绕自己确定的一个重难点,提交该重难点分析、解决策略、效果检测资源包
提交人:魏兰
提交时间:Mon May 02 21:11:56 CST 2016
所在省级工作坊名称
辽海泛舟 (2015年辽宁初中历史坊)
所在小组名称
2015年辽宁初中历史14组
一战爆发的原因
重难点前提
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领先,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确相对落后,而他们却占据与他们经济实力不相称的殖民地。欧洲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知道这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一场世界性的大战一触即发!
欧洲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他们的成员国都有哪些?这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战的导火线?主要战役?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是怎么爆发的?战争的过程如何?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
掌握了一战前形成两大军团的基本内容和一战的基本过程,但对形成的原因分析的不够透彻,理解不够深刻,掌握不够牢固。
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将教材的子目合在一起,归纳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条线索。这样,一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而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掌握了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从技能方面看,学生也有了初步的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当然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分析事件原因与影响,特别是对一战性质的分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从两大军事集团和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来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战,更能体现其非正义的战争性质。对于导火线的萨拉热窝事件的所谓“爱国义举”,更应做充分强调,其不但没有爱国,反而给帝国主义国家发动战争找到了借口,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学生对一战的性质及影响理解的不是很好,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一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学生不能掌握如何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性质,我引导他们从战争的目的来分析,一战是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所以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其中只有塞尔维亚参战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而战,但这一点并不能改变整个一战的性质。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技能: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开始的时间及标志、主要战场、三条战线、主要战役,加速一战结束进程的事件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学生学会辨证思维和对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教师讲解、观看多媒体课件、读图、组织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经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的认识,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讲述新课: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每一场战争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的发生一定有什么方面的利益冲突。像一场席卷世界的战争,更是有它深刻的背景。首先我们就从了解它的背景入手,来学习这场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教师提问: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人类历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也叫做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它们之间关系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教师讲述: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是那两个国家呢?  教师回答:分别是德国和英国。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教师讲述:当时在欧洲,很多国家之间都存在因为利益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产生了很多矛盾。其中最核心的是哪一个矛盾呢?  学生参看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回答: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是其中的核心矛盾。  教师指导学生参看教材皮洛夫语和漫画,提问: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回答: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以及其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划分殖民地。而这必然会损害英国的利益。  教师讲述:就是这个代表后起帝国主义国家的德国和代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之间的矛盾,是众多矛盾的中心。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尽管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矛盾冲突点也不相同,但从根本上讲,都是源于每个国家的利益冲突。  教师提问:矛盾的双方,争夺霸权的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回答: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  出示动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教师讲述:两个军事同盟的形成,也就说明这时候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那是什么事件最终导致了大战的爆发呢?  二、大战的爆发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已经说到当时的欧洲矛盾重重,那个火药桶已经在那里蠢蠢欲动,它终于被一个小小的火星点燃了。那么一大战爆发在哪里呢?是什么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呢?  学生回答:大战是源于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事件,引起了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教师讲述: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都在这里渗透,大战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额达40亿马克,英国约有5亿马克,德国约有20亿马克,奥地利的金融资本亦向巴尔干地区国家输出大量资本,拥有一定影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这个地区的资本输出相当可观,互相排挤,因此,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剧烈争夺的场所。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长期以来,又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巴尔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巴尔干人民与土耳其封建统治的矛盾,巴尔干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到大战爆发的前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了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  教师让学生简述萨拉热窝事件。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学生简述: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进行民族压迫的主要障碍和威胁,因此他们决定这次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人为假想敌人,来打击和威胁塞尔维亚人。奥匈帝国的这种挑衅和威胁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极大愤慨。民族主义军人团体黑手党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气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几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任务。 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检阅了军事演习。当参加完萨拉热窝市政厅举行完的欢迎仪式后,乘敞蓬车行至一个街口时,普林西普连发两枪,夫妻俩双双毙命,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教师讲述: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直接原因)。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师提问: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了原先参加的军事集团?  学生回答:意大利。  教师提问:我们应如何评价意大利的参战?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开始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1882年,意大利加入到了德奥军事集团,原属同盟国成员,但由于矛盾重重,一开始就是个最不稳定的成员。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利用意大利在财政和经济上的困难,采用先打(关税战)后拉(贷款),并配合其他灵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实际上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国同盟约,拒绝参加对协约国作战,于 8月3日宣布中立。战争初期,意大利同交战双方都提出过领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双方进行讨价还价,由于协约国爽快地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于是,意大利于 日在伦敦同英、法、俄签订了四国秘密协定。 5月23日,对奥匈宣战。意大利的三心二意、望风使舵,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发动一战,完全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而言,只有利益的结合,而毫无信义而言。所以,我们说,一战实际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争夺战。  三、空前的灾难  教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像“绞肉机”一样的战役发生在什么地点?  学生回答:凡尔登。  教师讲述:第一次大战开始后,法英军队同德军在西线展开了激战,西线战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主要战场。年,德军在各个战场上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急于改变战场局面。1916年,德军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要塞发动了进攻。凡尔登是法国的著名要塞,是通向巴黎的门户和法军战线的中枢。在凡尔登战役中,法军总兵力的70个师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了凡尔登战役,而德军也有46个师投入战斗。双方伤亡的总兵力高达70万人,其中,法军损失略多。因此,凡尔登战役也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法军反攻开始以后,逐次收复了凡尔登以东的大片土地,德军节节败退。到1917年,德、奥阵营日益衰败,终于在1918年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结束。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和转折点,德军未能实现它夺取凡尔登包抄巴黎南路的计划,在耗尽兵力后再也找不到出路,最终失败。 炮轰后的凡尔登城镇  教师讲述:1918年,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大战结束了,但战争却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影响。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后果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其造成的社会后果及其规模,即参战国之多,军队之众,战线之长(2500— 4000公里)、战斗之激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装斗争不仅在陆地和海洋进行,而且发展到空中。还使用了化学杀伤兵器。战火波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卷入世界大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占地球人口的2/3以上。战场上双双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战争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大战的后果)  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教师讲授:这场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却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利润。但与战争发动者的愿望相反,战争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和革命运动的高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沙皇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四大帝国崩溃了,英法也遭到严重削弱,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始料不及的。  教师:想一想,大战为什么会爆发?主要参战国家都是些怎样的国家?各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大战产生怎样的后果?从这些方面出发,分析一下这次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学生:相互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出示材料  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  ──列宁《列宁选集》第732页  (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教师归纳: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  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  课堂小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俄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逐渐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国际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引发了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教学效果检测题
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是
2.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萨拉热窝事件
B.德、意、英卷入战争
C.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
D.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3.一战中先属于同盟国,后为自身利益加入协约国的是
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根本原因在于
A.英德竞争促使英国协调它同法俄矛盾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C.德奥结成军事同盟
D.意法矛盾激化,促使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
B.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
C.欧洲列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
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3.一战前夕,围绕殖民地的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
德国和奥匈为了加强同俄国和法国的对抗,1879年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矛盾加剧,参加了这一军事集团,20世纪初,英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英国协调了它同俄、法之间的关系,先后于1904年和1907年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 回答:
①德国结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是什么?他们分别以哪国为主?
③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以后大搞什么活动?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附件1: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幻灯片.ppt  核心提示:和平、发展、合作日益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014年不是1914年,以对今天负责的态度解读昨天,才能避免再"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1914年的世界
2014年8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核心提示:和平、发展、合作日益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014年不是1914年,以对今天负责的态度解读昨天,才能避免再次陷进历史的泥淖。 中国论文网 /1/view-6132465.htm  100年前的1914年是个发人深省的年份,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00年后,国际社会再次掀起了一股反省一战历史的思潮。与此同时,一种“2014世界格局很像1914”的言论甚嚣尘上,有海外媒体称,现在的世界格局和历史的相似性值得忧虑。   历史经常很相似,但是不会完全重复。如今,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让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从区域型扩展为全球型,整个世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种与100年前截然不同的世界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   正如《经济学人》杂志所判断的那样,全球目前的各种威胁都还不会导致1914年那样的惨剧,因为人类总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2014年不是1914年,唯有研究历史,建立一个将潜在危险最小化的机制,才能避免再次陷进历史的泥淖。   两颗子弹引爆一场大战   一个世纪前的欧洲,尽管仍有些区域性的争端,但自从滑铁卢战役之后,整个欧洲大陆已远离大规模战事40余年之久。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太平的黄金时代”,“正走向最美好的世界”。   然而,谁也没想到,日发生的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却给茨威格描述的欧洲彻底画上了一个句号。这场被称作“一个无能的学生恐怖分子在欧洲大陆被遗忘一角的行动”的暗杀事件仅仅过了四五周,那颗射向斐迪南大公的子弹便引爆了整个欧洲大陆。   1914年秋,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 格雷伯爵的预见很有道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使这个当时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沦为一片废墟,4年里造成三千多万人的死伤。战争毁灭了4个已经存在数百年之久的王朝,标志着曾在19世纪完全支配全世界的欧洲时代的没落和衰亡,用马丁?沃尔夫的话来说,这是“一战开启了持续30年之久的残暴和愚蠢”。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同盟国的侵略”引起的。随后,这一结果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众说纷纭,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这场论战才平息下来,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战争背后的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一场争霸战争,其真相可能更接近于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所说的:“一战是根源于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府控制能力的国际形势。”   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至一战爆发前,欧洲力量格局重新洗牌,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秘密结盟,将欧洲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而英德作为一战前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其紧张的国际关系对一战爆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0.3%的优势   把时间从一战往前推150多年,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得英国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先发优势,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助其一路过关斩将,打败了众多同类。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之后,英国人便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   但地域狭小的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因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于是就通过海外殖民扩展来掠夺财富。这个“日不落”帝国打败了当时强国西班牙和荷兰的海上霸权,走进了崛起时代。   在英国已经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德意志民族还处于分裂状态,并一直遭受着宿敌法国的侵扰,从1675年到1813年,法国入侵德意志不下14次,平均每10年就发生一次战争。最后,1870年,双方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最终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德意志获得了大量的赔款,战争同时促进了德意志的统一。从地缘政治上讲,德国的统一本身就打破了欧洲几百年由英、法、俄、奥等列强主导的均势局面。统一的德国,人口有4100万,面积54万平方公里,是当之无愧的欧洲(俄国除外)第一大国。不过,此时的英国奉行“均势政策”,乐见列强相互制衡,以最大程度维护英国的世界霸权,德英分踞陆海,利益冲突不大,矛盾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就在普法战争爆发的同一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促进了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潮。   真正让英国和欧洲其他强国惴惴不安的是,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开始从农业走向工业,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积极采用新技术,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垄断资本快速积累,迅速赶超英国。   而此时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广阔的殖民地,资本家把大量资本投往国外,而不愿用于更新设备和采用新技术,逐步失去了“世界工厂”地位。   特别是在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化速度异常迅速,英德之间展开了最为激烈的经济竞争。1800年,德意志的发展水平只相当于英国的1700年,落后整整100年;1870年,德国工业产值占世界13.2%,相当于英国的41%;而到了1914年,德国工业产值上升为14.3%,仅次于美国的35.8%,虽然仅领先英国工业产值0.3%的优势,虽然在贸易、金融、对外投资和殖民地经济上,德国与英国之间尚有不小的差距,但这股崛起的势力足以对英国构成威胁,为日后双方矛盾的爆发埋下伏笔。   “草地”争夺战   从殖民地低价获得原料→投入生产→产品倾销殖民地→资本扩张→生产规模扩大→获得更多殖民地→提供更多的原料和市场,这样的循环模式可以说是对欧洲列强殖民地经济模式的简化理解,一大批崛起的新兴国家,如德国、奥匈帝国、美国、日本等,都选择了与“国际接轨”――走的是和英国完全相同的发展路线,即在亚欧大陆争夺殖民地,然后搞殖民地经济。
  19世纪后期,欧洲大多数强国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以保证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的输出。例如,年意大利和法国之间、年俄国和德国之间、年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爆发的关税战,也反映了欧洲列强对海外市场的争夺。   如果把列强比作兔子,殖民地比喻为草地,那么,在19世纪后期则出现了“兔多草少”的局面,兔子胃口越来越大,而草地却越来越少。   在1914年前,英国占领的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占各帝国主义国家掠夺的殖民地总和的一半,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00多倍;其殖民地人口共3亿9350万,相当于英国人口的9倍,而且英国的殖民地多是资源丰富、人口稠密的地区或者战略要地,例如印度和埃及。由此可以看出,先发优势对英国殖民地扩张的利好一面,不过,一家独大自然会引来其他列强的羡慕嫉妒恨,尤其是新兴崛起的德国。   经济的竞争必然会激起对殖民地的争夺,德国工业总产值的激增意味着其在海外市场同英国的竞争十分激烈。在统一之前,德国首相俾斯麦极力维护欧洲大陆的均衡,避免德国因过多参与世界事务而与英国的利益发生冲突。但德国统一后,经济迅猛发展,对原材料进口地和制成品出口市场的需要与日俱增,俾斯麦执政后期,不得不对国内新兴的制造业利益集团让步,德国也开始参与全球殖民竞争。   特别是在俾斯麦去职后,德皇威廉二世登基,推行争霸全球的“世界政策”,图谋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德国直到1871年统一之后才参与到殖民地的争夺之中,然而,他们发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   德国推行的殖民政策已经让英国生疑,其后来开展的紧锣密鼓的军备竞赛,更是彻底激怒了英国。1898年,为了保障德皇的扩张政策,德国国会通过了一个决议案,决定扩充德国海军,其附带的说明中明白地指出:“这种大海军的目的,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它挑战。”这一炮正是对着英国而发的。   依照传统国策,英国无力也无心和德国争夺欧洲大陆的“陆权”,双方在此并无原则性矛盾。问题是,德国竟然在20世纪初启动了大海军战略,这显然直接威胁到了英国数百年的海上传统霸权,英国外交官更声称“德国在海上的领先地位同大不列颠帝国的生存是不相容的”。   于是,双方展开了一战前最为波澜壮阔的“海军竞赛”。英国更是提出了所谓的“双强标准”,即吨位数要大于另外两强的总和。例如,1908年,德国决定每年建造4艘当时最先进的战舰,英国就决定每年建造8艘,彼此毫不相让,最终各自成为两大军事集团的龙头老大。   “该死的联盟体系”   当然,殖民地竞争绝不只限于英国和德国。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对绝对统治权的争夺,因此,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再三发生冲突:英国和德国在东非和西南非、英国和法国在尼罗河流域、英国和俄国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国和法国在摩洛哥和西非,都相继发生了冲突。   殖民地竞争转而又促成了互相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联盟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   说到联盟体系,就不得不提德国首相俾斯麦,他不仅通过“铁血政策”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并且清楚地意识到要保持欧洲强国的地位,须走和平扩张的道路。他通过一系列政策阻止英法、俄法的接近,孤立法国。   日,德国与奥匈帝国缔结了一个防御性的条约,即“两国同盟”,旨在保护德国免受法国的攻击,保护奥匈帝国免受俄国人的攻击。因为法国人想收复1871年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而俄国人则在巴尔干半岛同奥匈帝国接连不断地发生冲突。1882年,“两国同盟”因意大利的加入而变成了“三国同盟”。它的目的还是防御,即保护意大利免受法国的攻击,因为意、法两国在突尼斯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当时,三国同盟无论就其宗旨或盟约条款来说,都绝不是侵略性的,它们主要感兴趣的是维护欧洲大陆的现状。俾斯麦也很清楚法俄建立友好关系的危险,但是他能施展狡猾的外交手腕阻止它的实现。然而,1890年俾斯麦去职之后,他的继任者没有能力继续他那巧妙的外交花招,再加上德皇威廉二世推行的“世界政策”公然挑衅英国的霸权地位,英国不得不与法俄调整在殖民地上的冲突,一致对付德国。   这样,列强都加入了两大敌对的联盟体系,而这种同盟的一大特点就是相互绑架,一旦有事便骑虎难下,这给国际关系带来了种种灾难性的后果。每当发生重大的国际争端时,两大同盟体系的成员就不得不支持各自直接参与争端的盟国,因为它们担心自己的同盟会瓦解,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危险境地。   力量的平衡终于被打破,所有的大小盟国被巴尔干的局势所左右而得到了“最后的审判”,以至于战争爆发之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战争的祸根。”   2014不是1914   这场大战造成三千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无疑,欧洲人是不幸的,四年的战争使得各国的社会精英丧失殆尽。同样不幸的是,这场冲突预告着欧洲人统治世界的优势已在下降,尽管要等到1943年,美国人才确凿无疑取代了欧洲人的霸主地位。   无可否认,一战前的英德矛盾是当时特殊历史阶段和国际环境的产物,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当今世界格局、力量构成和国际秩序已与百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尽管结盟与对抗作为一种国际政治现象依然存在,但面对纷繁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与挑战,各大国更倾向于通过加强沟通、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   和平、发展、合作日益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014年不是1914年,以对今天负责的态度解读昨天,才能避免再次陷进历史的泥淖。(支点杂志2014年8月刊)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后欧洲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