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资料300字林彪为什么不动总预备队

视频:《解密》辽沈战役 林彪如何执掌东北帅权
发布时间:日10:34 |
来源:深圳卫视
to see this player.
内容介绍:
  【 】《解密》辽沈战役 林彪如何执掌东北帅权,详细内容请看视频。
(责任编辑:李西西)
用户:匿名发表:&&隐藏发表:
绝 对 热 点
每 日 新 闻 排 行
观看:3818588人
茶 余 饭 后
分 享 视 频当前位置: &
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几次变化:毛泽东与林彪的争执(5)
14:51:06 & & &
&&&&东北野战军在北宁线上发起强大攻势之后,蒋介石深感形势严重。9月30日,他飞抵北平,又于10月2日飞抵沈阳,经过与傅作义、卫立煌紧急磋商,最后确定了如下作战计划:范汉杰集团固守锦州,以求吸引与消耗东北野战军主力;华北&剿总&的第62军、第92军1个师、独立第95师以及驻山东烟台的第39军2个师,迅速海运至葫芦岛,会同锦西、葫芦岛原有的4个师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迅速增援锦州;沈阳地区的新3军、新1军、新6军、第71军和第49军主力共11个师另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指挥,先向彰武、新立屯攻击,截断东北野战军后方补给线,然后向阜新、义县方向进攻,协同&东进兵团&夹击东北野战军;长春的郑洞国集团应视机向沈阳突围。蒋介石妄图以东西对进,来解锦州之围,重新控制北宁线。
&&&&9月30日,东北野战军前指机关乘专列离开哈尔滨附近的双城,10月2日前到郑家屯(今双辽)以西隐蔽。当日下午,林彪得悉国民党军海运4个师到达葫芦岛,担心被沈阳、锦西、葫芦岛之敌夹击。他判断葫芦岛之敌必大举援锦,锦西至锦州之间仅相距50公里,且无险可守,担心阻援部队不一定能抗住援敌,故于当日22时起草了致中央军委的特急电报,提出继续打锦州或者回头打长春的两个作战方案,表示&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林彪对贯彻辽沈战役方针的犹豫和徘徊,使我军再次经历了战场决策的变化。10月3日清晨,前指列车到达彰武以北的冯家窝棚,罗荣桓经过反复考虑后,认为应该坚持打锦州,在同刘亚楼商量后两人一同去见林彪。罗荣桓建议林彪仍然执行打锦州的决定,最后林彪同意了罗荣桓和刘亚楼的建议,决定由罗荣桓起草致中央军委的电报,表示决心&仍攻锦州&,并报告了基本部署,即以两个纵队和两个独立师阻击锦西、葫芦岛方向的增援,以6个纵队攻击锦州,以4个纵队阻击沈阳方向的增援,以9个独立师对付长春突围之敌。该电报于10月3日9时发出。
&&&&再说毛泽东在接到林彪于10月2日22时起草的电报后,十分不安,立即复电指出:&你们应&&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两小时后毛泽东再次发出复电,斩钉截铁地指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直到收到由罗荣桓起草的电报后,毛泽东才感到放心,并于10月4日6时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林、罗、刘并告东北局,表示同意10月3日9时电报的决心与部署,明确要求:&按照你们三日九时电的部署,大胆放手和坚持地实施,争取首先攻克锦州。&
&&&&10月5日,东北野战军前指到达锦州前线,设立野战军司令部攻锦指挥所。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于6日进入指挥所,开始组织部队进行攻城准备,召开攻锦部队军事工作会议和政治工作会议。根据对敌情的掌握,明确以城北为突击重点,组织3个突击集团攻城。北突击集团由第2、第3纵队、炮纵主力、第6纵队第17师及坦克营组成,由第3纵队司令员韩先楚统一指挥;南突击集团由第7、第9纵队组成,由城南向北进攻;东突击集团为第8纵队,由东向西突击。第4、第11纵队和热河两个独立师位于打鱼山、塔山、虹螺岘一线,阻击锦西、葫芦岛方向之援敌;第5、第10、第6(缺第17师)纵队、第1纵队第3师、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师等部位于新民以西以北地区,准备阻击沈阳方向的援敌;第1纵队位于塔山附近的高桥,作为总预备队。
&&&&10月9日,各突击集团发起攻锦外围战斗。战至10月13日,我军已经控制了锦州外围有利地形,锦州城已处于我军俯瞰之下。10月14日10时,我军向锦州城发起总攻,南北两个突击集团在炮火掩护下,迅速突入城内,后续梯队向纵深发展进攻。随后,东突击集团也突破了城垣。至15日拂晓前,各路攻城部队已歼灭守敌主力,在城内中心地区会师。战至15日18时前,全歼残敌,解放了锦州。锦州之战我军俘虏范汉杰以下9万余人。在夺取锦州的同时,从10月10日开始,锦西、葫芦岛方向之敌,在飞机和舰炮的掩护下,以3至5个师的兵力,向塔山等要点实施连续进攻。我第4纵队在第11纵队等部的配合下,以坚守和反冲击相结合的战法,打退了敌人数十次冲击,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由沈阳出援的廖耀湘集团于10月8日开始由新民、辽中地区分路西进,在10月11日至13日期间,先后进占彰武及新立屯以东地区,因惧怕被歼,未敢继续前进,没有起到增援锦州的作用。
&&&&我军攻克锦州,封闭了东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退路,使东北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在长春国民党守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守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深明大义,决定弃暗投明,于10月14日致信我军围城指挥所,提出全军起义的条件。10月17日,曾泽生率所部2.6万余人通电起义。10月19日,新7军军长李鸿亦率部投诚。不久,郑洞国带少数人走出指挥所,向我军投诚,长春实现和平解放。
&&&&解决锦州、长春守敌之后,辽沈战役转入第二阶段。10月25日至27日,东北野战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辽西地区聚歼廖耀湘兵团共5个军10万余人。此后,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逃敌,于11月2日解放了沈阳、营口,实现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役企图,共歼敌47.2万人,彻底解放了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确立的战役方针的胜利,也是毛泽东善于统一作战思想、耐心说服战役指挥员努力贯彻战略意图、正确实施全局指导的结果。而组织实施战役过程中所经历的几次决策变化,反映了战役指挥员在主观指导上与战场的实际情况及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之间,存在着一个逐步接近的认识过程,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历史经验。
(责任编辑:CM01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高清图推荐:股票/基金&
毛泽东如何逼着林彪拉响辽沈战役开始的巨雷
林彪等人在东北
  摘自《治国录: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陈冠任著
  有人在网络提出了一个问题:毛泽东与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巴顿、隆美尔等相比,谁更有军事艺术感?答案无疑一致地是毛泽东。为什么?因为毛泽东能够在手下将领的错误中明白无误地洞察迈向胜利的捷径,并且引导将领们走向胜利。这就是毛泽东比其他杰出统帅最英明之处。
  著名的辽沈大战是国共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达到近130万,这场大战成为国共之争的分水岭,可以说是整个解放战争中最为关键的战役。然而,这场大战的拉响,竟然是毛泽东对大将林彪步步逼出来的。
  自从内战爆发以来,东北战场一直是国共争夺最激烈的焦点。蒋介石控制东北,就可以断绝中共与苏联在东北部的直接联系,而林彪占据东北,西北则可保持与苏联的路上联系,东南则可在海路上与山东解放区接通。因此,蒋介石几乎拼尽了全力,要拿下东北,拿不下就换将,先是以杜聿明换熊式辉,杜聿明不行,再以陈诚换杜聿明,陈诚不行,再以卫立煌换陈诚,都扭不转东北的逆势,仗越打越小,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地盘越来越小。
  蒋介石屡战屡败的关键,除了毛泽东的遥控指挥外,林彪的军事才华也功不可没。他和罗荣桓做着搭档,巧妙地一仗接着一仗,把“东北之局”越做越大。哈尔滨成了林彪在东北的“首府”。日,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再次占领四平街,把长春城围上,自此蒋介石在东北只剩下长春、锦州和三个孤立的大据点,而城市四周呢?几乎全是解放区。蒋介石的东北的据点成了解放区包围的“小白区”。
  不知长春城围困之后,4月18日,东北野战军总司令部和东北局负责人林彪、罗荣桓、高岗、、李富春、楼、谭政等人讨论攻城,计划在10之内结束战斗。22日,毛泽东在城南庄复电:“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但却敏锐地指出:“你们所说打沈阳附近之困难,打锦州附近之困难,打锦榆(即锦州、榆关――引者注)段之困难,以及入关作战之困难等,有些只是设想的困难,事实上不一定有的,有些是实际的困难,在你们打开长春南下作战时会要遇着的,特别在万一长春不能攻克的情况下要遇着的。因此,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的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毛泽东虽同意林彪等人先打长春城的意见,却又有两个“意思”:(1)南下的困难并非你们设想的大,(2)长春城也可能“万一不能攻克”。毛泽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对于东北战事,他早在2月份祝贺林彪部解放辽阳的电报中就初露了思想:“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但在长春开战之初,无论是林彪还是其他人,都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
  5月下旬,林彪集中两个纵队试攻长春。结果,歼敌5000,自伤2000,付出大代价,只占领了占领了西郊机场,不得不停止下来。林彪将长春围住后,久攻不下。这一仗相对其他战场的胜利来说,可以说是打赔了,也应证了毛泽东之前“长春也可能万一不能攻克”的预言。但是林彪还是固执地想先打下长春城,一步步南下。林彪是我军的一个战争奇才,打仗喜欢动脑筋,爱看地形,是善战的骁将。他25岁就成了红军最精锐的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打了抗战的第一个胜仗――平型关大捷,名震中外。但他的优点和缺点也共存。在井冈山时期就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遵义会议后就希望毛泽东下课,毛泽东一直把他当成娃娃,爱护有加。这次林彪主张先打长春,与毛泽东的思想颇有些矛盾。
  6月3日,毛泽东见林彪连攻七八日都拿不下长春城,又电示他徐向前攻克临汾城的坑道式攻城方法,说必须采取地道作战与地面作战相结合的方法,方能减少伤亡与保证胜利。
  长春打不下来,被迫停止下来。一日,朱德看了东北野战军一纵、六纵司令员李天佑和黄永胜的电报,给毛泽东发电,说我看了李黄两纵队的电,认为长春还是可能打下,并列举了条件:“(1)敌人正规军不到6万,其他警察、宪兵、自卫志愿兵等2万8千人,正规军中只有两个师比较坚强的,志愿军中政治上要拚命,军事上是混杂的,比较差的,督战虽严,打混乱时即不生效。(2)援军很远,我军可以打援,即围城打援亦有利。(3)敌守孤城,粮、弹、人的补充均靠飞机,不能持久。(4)我军兵力优势,后方接济便利,部队技术有相当的学习,有相当攻坚经验,有相当的家务,如果现有20万发山野炮以上的主炮弹及重、轻迫击炮弹,炸药30万斤,手榴弹200万个,即可能打开。再准备伤亡3万以上的人。(5)攻坚即强攻,打城军不在多,两个纵队及几个独立师能攻能防敌人反攻即够,其余的可打增援队。打的打法是用坑道为第一,用技术、炸药、手榴弹、抵近射击,以各种炮为主,以工事对工事,进一步巩固一步,做好工事再进,如攻到纵深处,将敌人分割或混乱后,敌人坚强性即减少,也有可能投诚的。(6)一纵攻过四平,有经验,但遇着顽敌抵抗,即估计艰难些。长春与四平不同点,敌士气不如以前旺,质量也差些。六纵估计可能打开,但损失代价须大。(7)攻城必须先有计划,收集各种专门炮、工人才,组织指挥所,必须要用攻城战术,实事求是地、一步一步地进攻,带一种学习态度,决不可性急。准备两月、三月打下,也算是快的。只要是土质城底,又无城墙,是可能打下的。(8)再一种攻法是长围,在一定的圈子内,围死他,使其粮弹俱困,人心动摇时再攻。(9)这两种攻城战术,强攻与长围,如有家务,可采取第一种。打久了第二种也出现了。务不大,攻一城将炮弹、炸药耗尽,一时难补充,则不如打野战。总的来说,朱德认为可以打下,但“打长春要看家务大小来决定”。
  于是,毛泽东要求林彪对朱德提出的各项条件进行回答:(1)以两个或三个纵队及几个独立师攻城,以7个至8个纵队准备打援是否可能。(2)两种打法是否可能:甲、能强攻则用强攻办法;乙、不能强攻,即攻占一半或三分之一之后,改用长围构筑坚阵,以一部围困该敌,主力休整待机。(3)你们弹药方面是否经得一次大消耗。毛泽东还是没有放弃“围困”的战法。
  经过几日的研究,林彪、罗荣桓终于接受了毛泽东的“围困”思路,提出了三个方案:一是目前正式进攻长春,没有把握,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二是目前以少数兵力围困长春,封锁粮食,主力到北宁线、热河、冀东一带作战,但南下作战除可能到处扑空,或因为敌军集中不好打外,粮食极为困难,同时长春之敌又可能乘机逃回沈阳,可能造成两头都无战果的结局;三是用2到4个月时间,对长春实行较长期的围城打援,然后攻城。并且他们认为选择毛泽东强调的的“围困”第三方案为好。
  过了两日,毛泽东回电同意他们的第三方案,并把围困长春城再攻的时间延长了一个月,即用3个月至4个月攻克长春,并争取歼灭援敌。毛泽东还提醒他们说:“虽有3个月至4个月时间采取地道作战与地面作战相结合的方法,还不能确保攻长春的胜利,必须同时在兵力部署上和作战方法上保障取得阻止援敌及歼灭援敌的胜利,方能确保攻长春的胜利。”即围城还要准备打援。
  林彪、罗荣桓接受了对长春“长围久困”的战法。
  6月15日,东北局召开会议,决定对长春采取“长围久困”方针,召集师以上干部讨论布置围困长春和大练兵运动的工作。林彪不愿意去吉林,于是由罗荣桓带病与刘亚楼前去主持会议。
  会议决定由第一兵团司令员萧劲光指挥新成立的第十二纵队和六个独立师配属野战军司令部直属炮兵一部负责围城。其他纵队进行两个月的大练兵运动。
  对于东北野战军主力来说,那么下一步战略到底怎么办?还没有答案。7月,东北局常委会议重新讨论了东北战场的形势和下一步作战行动问题。20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将南下的初步计划报告了军委:
  (1)大家认为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的攻击长春。因为这一仗带有很大的勉强性和冒险性。如不成功,对今后作战影响甚大。
  (2)提议待热河秋收和东北雨季结束后,到8月中旬,我军即以最大力量南下作战。首先以第十一纵、九纵、四纵以奔袭手段分割包围义县、锦西、兴城、绥中、山五城之敌,各个歼灭之;然后进行夺取承德和打援的战斗。
  (3)承德战役结束后,依情况从两个行动方向中选择一个:或配合晋察野战部队夺取张家口和打援,并肃清平绥路上大小据点,将傅作义在西面的力量全部打掉;或去冀东攻唐山打增援,更进一步的行动,则可准备夺取保定和打增援。总的趋势是继续向南,或继续向西。
  (4)我军南下作战最大的困难是粮食的接济。
  最后,报告说:“盼军委指示,以便我军秘密准备一切,使锦西线和承德之敌不致逃跑。”
  东北部队的指挥员经过讨论和考虑,竟然集体往毛泽东预先提出的“南下”设想走了。是毛泽东的“南下困难没有设想的大”打动了他们,还是他们也认识到了南下是破敌之策?不得而知。
  对于东北指挥员的这个认识,毛泽东自然是欣喜的。过了一日,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三人又发出第二封电报说:“如华北敌人确实空虚,则我军南下与晋察冀配合作战,则有全部歼灭敌人,夺取天津、北平的重大可能;同时,亦必然引起长春、沈阳敌人撤退,达到解放东北的可能。如中央同意7月20日电的建议,在我们南下尚未暴露之前,请设法派兵围攻大同,将傅作义部队分散到大同方面,以便我军能各个击灭敌人。凡5万人以下的守城的部队,我们均有歼灭他的把握;10万人的守城部队,只要不受大的增援威胁,我们亦有歼灭他的相当把握。因此,如能将傅作义调动一两个军向西去,我们就有可能全部歼灭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唐山、大同之敌的把握。”
  这个战略完全符合毛泽东在全国发起作战的设想。当日,毛泽东回电林罗刘并东北局,说:“向南作战具有各种有利条件,我军愈向敌人后方前进,愈能使敌方孤悬在我侧后之据点被迫减弱或撤退,这个真理已被整个南线作战所证明,亦为你们的作战所证明。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
  林彪提出吸引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去大同,以分散蒋介石在华北的兵力。这个主意获得了毛泽东的赞同。因为只要傅作义华北兵力倾巢参战,林的南下攻锦就成了臭棋。那么选择谁去引走傅作义这个大敌,并且如何引呢?傅作义是国民党军中会打仗的将领,足智多谋,要“牵”动他可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有极大的智慧才成。这没难倒毛泽东,牵傅作义的羊,他决定把华北主力另整编出一个兵团,组建第三兵团专门去牵。如何“牵”动傅作义呢?毛泽东的办法是蛇打七寸,直接让这个兵团去进击傅作义的老巢――绥远,动了傅作义的老巢,他不能不回援,这样林彪那边没有后顾之忧,就可直接南下了。
  这个去“牵羊”的人是谁呢?毛泽东选定了杨成武。
  这边安排好了,毛泽东又布置东北那边。7月30日,他明确指示林彪、罗荣桓等人:东北我军应该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线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该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毛泽东先打锦州,就是要把在东北的国民党军封闭。沈阳靠近长春,居于长春和锦州之间。东北野战军先打锦州,就可把在东北全境的国民党军来个关门打狗,让他们逃都无路可跑。
  这无疑是最高明的一招。林彪接受了这个高明的一招吗?无人知道。
  8月6日,杨成武回到了第三兵团司令部所在地易县远台村。4天后,召开兵团团以上干部大会。随后,各纵队召开誓师大会,进行思想动员。
  这里才开动员会,那边林彪、罗荣桓发电报给中央军委,说为了调动傅作义一两个军,“应由杨成武部先行动,调动傅作义向西,以便我们与杨罗部队开展战局。杨成武部能愈早出发愈有利”。
  次日,毛泽东复电:“绥远为傅作义所必救,不怕不能调动傅部向西,调动傅部是必然的。问题是傅作义自己有3个军及几个独立师,如果他以两个军及一二个独立师援绥,则杨成武在绥难于立足,因绥远及晋西北均粮缺,必须取得集宁归绥两点才能解决粮食问题。过去两次入绥失败的教训不应忘记。不管你们何时开始攻锦榆线,杨罗兵团必须与杨成武兵团配合行动。”要求东北野战军主力按上两兵团行动时间规定自己出动及开始攻击锦榆线的时间。
  8月9日,毛泽东致电杨成武、李井泉等人,令他们的8个旅并指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第八纵队(司令员姚)于20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按原定计划于21日开始西进,9月10日左右以主力到达归绥附近,攻击归绥,以一部到达集宁、兴和附近并发起攻击。在这之前的准备及行军要注意隐蔽。李井泉和姚从τ胙畛晌渚】旎岷弦黄稹
  接着,毛泽东又致电杨得志、罗瑞卿和该部参谋长耿飚,告知杨成武部的行动后说:“我军是走路,敌人是乘车或空运,我军走路的20天中可能被敌发觉,使援军先我或稍后到达。故杨罗耿必须向平古、平张配合行动,并须先几天打响,才能保障杨成武攻占归绥、集宁。”
  因为林彪前日给中央军委电报说:傅作义主力已调至锦州、唐山一线,正便于杨成武向西袭击,因此他最好能在近几日出发,愈早愈好;为了协助杨成武出兵,他准备派在山海关西南的东北野战军十一纵进攻山海关、唐山,吸引傅作义主力;但东北野战军主力的行动时间,还是须视杨成武行动的迟早才能确定,目前还不能具体确定的行动时间。至今林彪还是没按毛泽东的要求确定出兵和进攻时间。这时华北国民党军只有第92军到了滦县一带,其他部队距离尚远,毛泽东认为只要以一部兵力钳制它,就不妨碍主力打锦榆,于是断然否决了林彪等人的意见,并且告诉说:你们不要被敌人的伪装所迷惑,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你们所谓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
  11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西柏坡发来电报,说:“1.我们前几天得的消息说,94军增加到了锦州,第8军已回到了唐山以北。但近日又得到这样的消息说,在锦州之54军要开往山东。昨日合众社广播中说,范汉杰部将增援华中。又据报,沈阳敌人7月29日起宣布戒严,承德敌第4师有开古北口的消息。据以上情况看来,敌人是将作新的行动,但其具体情况与企图不明,正继续侦察中。如敌人不是打通沈锦路,则也有可能从锦州附近调兵增援华中。2.东北主力数月来均未作战,指战员均甚急迫要求作战,部队随时皆可出动。但在现在地区,无战机可求,南下则因大军粮食的需要无法解决。向热河运粮,道路甚远,必须利用铁路、汽路。但今年雨水之大,为30年来所未有,铁路、汽路冲毁甚多,近日来雨势更猛。原估计8月15日左右可修好铁路、汽路、桥梁,以现在雨势来看,能否如期完成仍无把握。我们现在只待郑家屯南北运粮道路修复,雨势稍减(因全军皆无雨具)即可随时出动,决不以杨成武部行动之迟早为标准,但目前对出动时间,仍是无法肯定。”
  林彪又顾虑南下缺粮,还是不愿行动。
  第二日,毛泽东对林彪等人回电说:敌人从东北撤运华中的可能性,我们在你们尚没结束冬季作战时就告诉了,希望你们务必抓住这批敌人,如果他们从东北大量向华中转移,则对华中作战极为不利。你们大军南下必须先准备粮食一事,两个月前也已指示你们努力准备。两个月以来你们是否执行了这一指示一字不提。现在看来似乎这项准备工作过去两月全未进行,以致现在军队无粮不能前进。而你们所以不能决定出动日期的原因,最近一连几次来电均放在敌情上面,并且又均放在杨成武是否能提早出兵动上面。当我们向你们指出不应当将南面敌情看得过分严重,尤其不应当以杨成武部的行动作为你们行动的标准,确定了杨成武的行动时间后,相距不到三天,你们又说“决不以杨成武部行动之迟早为标准”,而又转到粮食问题。你们对自己的敌情、粮食、雨具样样都必须顾虑周到,对杨成武则似乎一切不成问题。毛泽东在严厉批评林彪等人后又说:“试问你们出动遥遥无期,而令该部孤军早出,傅作义东面顾虑甚少,使用大力援绥,将杨成武赶走,又回到东边来对付杨罗及你们,如像今年4月那样,对于战局有何利益。你们对于杨成武部采取这样轻率的态度,是很不对的。对于北宁线上敌情的判断,根据最近你们几次电报看来,亦显得甚为轻率。为使你们谨慎从事起见,特向你们指出如上,你们如果不同意这些指出,则望你们提出反驳。”
  毛泽东的严厉批评终于使得林彪等人有所觉醒。8月13日,东北野战军总司令部首次明确提出攻占锦州的决心,并且说东北野战军的作战目的是将东北敌军在东北境内全歼,不让其逃入关内;战役实施可以有两个方案:一是先解决长春之敌,但这可能惊动锦州、沈阳之敌,他们回乘我攻长之际逃入关内,这是违反我作战目的;一是先取锦州,锦州是关内外敌海陆空的总枢纽,我攻占锦州,则东北之敌瘫痪,陷入退已无路、守亦无防、战又无力的“三无”绝境,全军覆没将成定局。据此,东北野战军决定以主力自长春、沈阳南下,先取锦州,留足够兵力监视长春之敌,另以一部置于沈阳以西地区,如沈阳之敌出援锦州,则阻止其前进,待我攻占锦州后,再回师在野战中将其消灭。
  这个设想正是毛泽东对于东北大决战的整体思路。正是怕东北之敌逃出关,他才一再催促林彪出兵南下。
  毛泽东的部署是林彪先出兵,杨成武趁机攻打集宁、包头等地,由于林彪这边一拖再拖,杨成武还动,已经出兵的杨得志、罗瑞卿那边等不及了,8月16日给中央军委发电报说:“我们主力已进入平古以西,三兵团行动按我们意见应该提早,而他们反要推迟,这将使我们更困难。主要是没有饭吃,热西完全无粮,冀热察粮食全部只能供给10天,再退回冀东也不好。而且我们一进入平北,傅作义必将主力塞在平古南段或平绥东段,因而增援西面快,对于他们行动亦不利。”
  当晚,毛泽东只好把情况告诉他们说:“东北主力因雨阻要本月底或下月初才能出动。杨成武部出动过早,傅敌以大力西援,杨部可能达不到目的。你们此次打平古是为引退遵化之敌的临时性行动。若为配合杨部,则过早将敌引至平绥线,实为不利。我们意见,你们歼灭石匣、小营、古北口之敌后,应在该线休整。如敌进迫,则稍向东撤。待杨部在归绥、集宁打响之前数天,再向西行动,那时军委将另有命令。”
  8月21日,杨成武第三兵团各部从易县、滦源等地分路向雁北开进。经过一周的行军,到了朔县,与李井泉带领的工作团和晋绥八纵姚吹热嘶岷稀D媳绷铰沸芯游椋舶雌诟系剑谠ざǖ乃废亍⑸揭酢⒋氐厍帷1徘拔谒废卣倏死┐蠡嵋椋徊窖芯苛俗髡郊苹
  9月2日,毛泽东电告杨成武等人“(1)你部确定于申微(5日)由现地出发,照你们所定计划分路隐蔽前进,主力以22天左右,一部以20天左右分别到达归绥、集宁附近,并相机夺取两城及附近各城。(2)我林罗刘及杨罗耿所部,当于你们到达目的地以前在东面击敌,以配合你们。”
  与此期间,林彪、罗荣桓召开了东北局和军委分会会议,进一步拟定了攻占锦州的作战计划和部署。9月3日,将攻占锦州的作战计划和部署报告军委。
  东北野战军迟迟不南下的症结在司令员林彪身,政委罗荣桓是主张南下的,为了实现毛泽东“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全歼”的指示,东北局和野战军总司令部司、政、后机关加紧进行南下作战的准备。东北局也发出指示,动员全党支援,并加强了冀察热辽地区的工作。
  9月5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并指出:“作战重点应放在卫立煌、范汉杰系统,主力不要轻易离开北宁线。”
  9月6日,东北野战军打响了辽沈战役的战斗序幕。
  9月7日,毛泽东发出《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明确指出:“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指示还要求东北我军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
  毛泽东的指示吹响了大战的号角。东北的百万民兵在北起长春,南到唐山的绵长战线上,展开了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林彪和罗荣桓以6个纵队、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执行奔袭分割包围锦州及其南北线上各点敌军的任务;以4个纵队和内蒙古骑兵师位于新民以西地区监视沈阳之敌,阻击其向锦州之增援,以1个纵队位于开原地区阻击长春之敌南逃和打击沈阳可能北援长春之敌;以1个纵队、6个独立师和炮兵纵队一部,继续围困长春,并准备歼灭长春突围之敌。
  9月11日,4纵、9纵切断义县之敌向锦州的退路,包围义县,辽沈战役打响了。
  杨成武出兵后,经过20多天的行进,挺进绥远。他按照毛泽东“首战必胜”的指示,用一、八两个纵队的重兵包围集宁。集宁是绥东重镇,是连接张家口与大同的要地,城高二丈五,宽一丈余,外有六尺宽的护城河。城东南有老虎山,城西是卧龙山。守军在这两个制高点筑有钢筋水泥工事。但两个纵队的战士猛打猛冲,不到一天就攻下集宁,歼敌一个旅,俘虏敌旅长。与攻打集宁的同时,另一部以破竹之势,用4天时间解放了绥南、绥东大片地区,歼敌6500余人,控制了从丰镇以北到归绥以东的平绥铁路全段。随即,二纵攻占包头城,向西追击逃敌200余里,歼敌大部。骑兵部队沿大青山向绥北发动进攻,解放绥西和绥北的广大地区。
  这时绥远气温已经很低了,天空下起鹅毛大雪,夜间气温降到零下20多度。战士们几乎是“哈气成冰”,眉毛上都结上了冰霜,但大家忍饥耐寒,日本奔走,又乘胜包围了孤城归绥,直逼傅作义的老窝。
  这时东北战局已经打响,傅作义正准备派兵入关援助东北,谁知杨成武的这一“捣窝行动”,果如毛泽东所料,使得傅作义大为震恐。后院起火了,他慌忙调动北平、张家口的嫡系部队步兵、骑兵约10个师旅星夜西援。杨成武见调动傅作义成功了,于是留下一个纵队和地方部队监视归绥,控制包头,主力立即挥师东进,集结在丰镇、集宁、凉城地区,准备打击西援归绥之敌。这时杨得志第二兵团也行动了,向着北平、承德、张家口地区进逼,进行策应作战。傅作义眼看“新巢”北平这边危急了,不得不又下令援绥的10个师掉头东返。
  大军冒着漫天风雪来来回回,折腾着。
  就在他们疲于应付之际,毛泽东关于拉住傅部主力不使其出关的战略意图终于实现,林彪在攻击锦州之战也越大越激烈了,在锦州城四周清理据点,步步向着锦州城逼近。
(责任编辑:HB001)
09/02 06:3008/14 06:30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读书精品推荐
特色: 品牌: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连载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抚顺辽沈战役景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