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三月份了,又该减肥了。不想大量运动和忍饥挨饿造句受累怎么破?重庆的妹子是怎么减的?

两代人谈文革:90后在笑老人家在哭
发现你身边的历史90后女生苇子的“文革”寻访与65岁杨霞丹的个人史写作类别:社会民生
浏览量:1755
版名:文化中国
稿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晶 邵聪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摘要:2011年夏天,重庆巴蜀中学的高中女生苇子,决定去红卫兵墓看个究竟。历史课本上“冷冰冰”、“根本没有细节”的“文革”记述,让她决定要靠自己的眼睛去一探究竟。杨霞丹,1946年生。2009年,杨霞丹开始个人史写作。图为1965年,杨霞丹(前左一)高中毕业。苇子,1993年生。开设博客“90后的天空”,撰写历史学习文章,在同学间进行“文革”常识访问。图为寻访重庆红卫兵墓后,苇子在大门前留影。我们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帝王将相史。小老百姓的渺小,简直连一颗沙子都算不上,就是一粒尘埃。没有人觉得老百姓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杨霞丹,个人史写作者如果我们承认个体至高无上的价值,这样的回忆一定会令人叹为观止……———何三畏,媒体人2011年夏天,重庆巴蜀中学的高中女生苇子,决定去红卫兵墓看个究竟。历史课本上“冷冰冰”、“根本没有细节”的“文革”记述,让她决定要靠自己的眼睛去一探究竟。之后,苇子用十来天时间、对七个同学进行了访问,看看同学是否对这段历史有兴趣、有了解。苇子问,如果你身处当时的场景,“你要躲在家里吗?”一个同学回答说:“我可以在家里上网。”同学对“文革”的无知与淡漠让她震惊。但即便她自己,也仍然不能理解历史。今年1月起,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历史,《看历史》杂志发起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意在使青少年明白,历史并非抽象简单的人名与事件,而是与己相关,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延续。几乎同时,更多的历史亲历者,开始记录下他们的故事。65岁的杨霞丹写出20多万字回忆录。帝王将相之外,个人终于张口诉说历史。一个社会的集体回忆,深刻影响着它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而历史与历史教育,扮演着历史传承的中介的角色。苇子发问,为什么不能忘掉,好让生活不那么沉重?杨霞丹回答,因为那段经历刻骨铭心。90后苇子“既然不讲、不考,干吗还要在历史书上印那么多页。”今年9月,苇子刚度过18岁生日,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对未来,她的打算是报考动画专业,要是有可能的话“成为中国的宫崎骏”。她喜欢历史,爱读《三国演义》,还常常在网上发帖记录历史学习心得———比如连着写了11篇的《90后MM讲西安事变的故事》、《照本宣科说历史:汪精卫夫妇悲催的一生》等。在这些文章里,都不乏她抢眼又青春的照片。这个名为“90后的天空”的博客吸引了大批粉丝。如果没有高二时的一次经历,苇子不会对“文革”历史产生兴趣。“历史课本上有十来页,老师却讲了10分钟就带过去,还告诉我们考试不会考,”苇子说,“既然不讲、不考,干吗还要在历史书上印那么多页。”历史老师对“文革”的避言反而使她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为什么不讲?”她说,“不能因为不考就把它忽略掉。书上已经写的东西,我们有权利知道。”除此以外,历史课本本身也不能让她感到满意,“上面都是冷冰冰的人名和事件。”在网友建议下,她决定去看看红卫兵墓。“我就是有种叛逆心理,不让我知道,我就偏要知道,”苇子这么解释道。重庆红卫兵墓位于沙坪坝公园西南角,是中国仅存的一座基本完好的红卫兵墓群。据红卫兵墓园研究者、重庆出版社编辑陈晓文统计,这里埋葬着年重庆武斗时期至少400名红卫兵(见《重庆红卫兵墓地素描》,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8月号)。死者大部分为20-30岁的年轻人。墓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坐西朝东,据说是为了寄托墓主“永远心向红太阳”之意。沙坪坝公园是重庆市民锻炼、健身的去处,平日里总有人在唱歌,一幅欢乐景象。苇子之前从没听说过其中还有公墓。但她发现,“只要有心,其实公墓并不难找”。只要在偌大的公园里找到一条小路,向上走几步,就可以看到一扇紧锁的铁门。铁门后,众多高大的墓碑森然耸立。苇子觉得这些墓碑“比我要高出两三倍”。在后来的博文里,她形容墓园“门庭寥落,似乎还带有恐怖电影《寂静岭》的压抑色彩”。红卫兵墓平时并不开放,只有在忌日时才允许死者家属去祭拜。“还有一个想来参观墓地的老伯伯和我们一样,也被铁门阻隔在外面。”苇子记述道,“他就干脆站在门外和我们闲聊了起来。”老人是当年的红卫兵,碰巧是苇子爷爷的朋友。老人隔壁家的侄子即死于武斗。“死的时候和我们一样大”。苇子说,看着公墓里的墓群,她心生恐惧:“他们抱着一种去玩的心态,没想到真的能把人杀死,眼看着生命消失。”“教科书上的讲述都不是这样百姓的事。记录的都是江青、四人帮,简单概括了一下历史人物,根本没有细节。我也不清楚这些东西,所以才有兴趣去研究。”苇子说。从红卫兵墓回去后,苇子访问了七名同学。这个调查苇子用了十来天时间来完成。“‘文化大革命’在我们90后心中一般都很淡漠,就像传说那么遥远,”苇子记录道,“如果不是好几个人留言让我去红卫兵墓看一看,我还从来没想过要对它做一些了解。”她设计了七个问题,用来访问同学是否对这段历史有兴趣、有了解,以及如果生在当年会如何做。结果令她震惊。“我觉得那是每一个中国教书的老师都很忌讳的,我对此已经淡定了。反正我不去看那些东西,这本书以后都会扔掉的(指了指面前的历史课本)。”一名女生这样回答。“(对那段历史)不感兴趣,关于文化一类的我都不感兴趣。”另一个女孩子说。苇子很吃惊,问道:“要是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答案不一而足。有人说“随波逐流,因为一个人很孤立也做不了什么”;有人说同样会参加,因为“如果不加入一派,就会被另一派打击”;有人选择什么也不做,但“如果有人欺负我,我就一定要打他”;还有人选择“什么都不做,我又不关心这些事情”。苇子追问“你要躲在家里吗?”对方回答“我可以在家里上网。”苇子没想到同学们对“文革”这样淡漠,也没想到访谈结果会是“大部分都会参加”。也有令人松一口气的地方———大部分同学都否认了个人崇拜。受访的同学中没有一人去过红卫兵墓园。但就连苇子自己,在探访红卫兵墓后也只能得出“破坏性大、范围广、时间长”这样的模糊印象。而对红卫兵,苇子认为“他们虽然可怜,但为自己的信仰而死,至少算那个时代的英雄”。说到自己会不会参加“文革”时,苇子明显犹豫了:“很难说,人毕竟无法在真空里生活。”“老师根本不去讲,同学也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其他的历史都讲得一清二楚,唯独这件事却让人觉得遮遮掩掩?”苇子对南都记者说,“既然都过去了,老人家年轻时做了什么愚蠢的事情,都会给下一辈提出来,这样才能避免年轻人重蹈覆辙。”40后杨霞丹“因为那种饥饿感,饥饿恐惧感刻骨铭心!”65岁的杨霞丹说,她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写完了《青春记忆之红与黑》。这部书稿有20万字,她在电脑上一字一句敲打出来。退休前,杨霞丹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四川省委员会的宣传部长,历任第一至四届中国民主促进会四川省委委员,也是四川省音乐家学会会员。在今年7月写完这本回忆录之前,她最为人知的作品是大量儿歌,还有一篇名为《:一个中学生刻骨铭心的饥饿恐惧》的文章。2009年,媒体人何三畏在家乡四川的“武胜家园”网号召网友集体开始历史写作。他在《看历史》杂志(原名《先锋国家历史》)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万一挑一———为什么现在就开始回忆》的文章,阐述为何鼓励身边的人们写自己的历史。“中国人普遍有一种心理的吊诡:重视整体而不重视个人。中国只有‘大历史’,帝王将相史,没有个人命运史。它没有关于个体生命的记录,甚至连历代人口增减、战争和瘟疫的后果,也语焉不详。”“如果我们承认个体至高无上的价值,这样的回忆一定会令人叹为观止……如果我们能以爱的名义,忠实地记录我们的亲人,那不就是上个世纪的传统社会主义时期的人们的命运史吗?”他写道。发帖后没多久,何三畏给杨霞丹发来短信:“杨奶奶,您还是写点什么吧。”受何三畏邀请,杨霞丹“磕磕绊绊上架了(四川方言)”。《饥饿》一文详细记述了还是初中生的杨霞丹的亲身经历。写作时,65岁的“羊奶奶”(杨霞丹笔名)数度痛哭流涕。完成后,由何推荐发表在《看历史》2010年的第三期杂志上。在这篇文章里,她记述了脸上长疤的炊事员:他的饭勺子会“认人”,给熟识的人就“钻到稀饭底层去捞干的”,而给杨霞丹这样不起眼的小女孩,掌管饭勺子的人就在稀饭面上“榨清汤汤”。杨霞丹“敢怨不敢言,心里赌咒发誓:你那脸上的疤疤还要长大!”路过的老农民看到“小麦亩产万斤实验田”,小声嘀咕:“(亩产)一万斤,连麦杆杆一起过秤嗦?”在她的笔下,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其中夹杂的苦难之中的亲情。过年时,杨霞丹的母亲凭票买了一斤肉。她拿着“巴掌大的一小块肉”又喜又愁,煮熟了才一小碗,几个小孩子争抢得不可开交。“我妈妈就想了个办法,”杨霞丹记述道,“用大针穿上粗麻线,把切成薄片的麻雀肉串成串,肥瘦搭配,每串四五片,再拌点米粉,蒸熟了一人一串,”“她简直是个天才的发明家。”到了1960年暑假,饥饿已经更加严重。麻雀早已在“除四害”运动中消灭殆尽。以至于几个孩子分吃一只麻雀都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杨霞丹记得,麻雀的胸脯肉只有半颗干胡豆大,至于是一口吞下,还是撕成了细丝慢慢品味根本不记得,“反正是香得连舌头都差点吞下去了,以后几十年也没再吃到那样的美味”。日,何三畏发起的《现在就开始回忆》写作活动获得“国家记忆2010”致敬典礼及历史论坛所颁发的“年度公民写史”奖。有评论说,杨霞丹的《饥饿》一文之所以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是因为它牵动了国人的“饿神经”。颁奖时,主持人问杨霞丹:“几十年过去了,你为什么要写中学生的饥饿?”杨霞丹激动得嗓门都颤抖了,她大声回答说:“因为那种饥饿感,饥饿恐惧感刻骨铭心!”后来,杨霞丹又陆续发表了《看了四次“敲砂罐”》(注:四川土话,即枪毙)等文章。这篇文章详细记述了当时杨霞丹作为一个孩子的直观感受,也记录了观看公开死刑的过程。这篇文章是少见的“文革”期间死刑的公开见证。刑场上人山人海,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枪响了!”她当即晕倒。而当她路过刑场时,血腥味和臭味熏得她的婆婆阿姨直往地上吐口水。一个穿黑衣服黑裤子的人像死猪一样侧趴着,后脑勺被打得稀烂。回家的路上,一个老汉可惜自己跑得慢,被别人捡走了捆死人的绳索;另一个则接口:“哪个喊你不跑快点嘛?‘敲砂罐’的棕索索拿去牵猪儿,猪儿格外肯吃,要长得肥冬冬的哟!”在遇到何三畏前,杨霞丹从未想过要把这些记录下来。因为“回忆实在太痛苦了”。刚动笔时,她多次痛哭到无法执笔。直到习惯于回忆和写作后,才慢慢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回忆录的文字量一再增加,从每篇几千字慢慢增加到一万多字。“毕竟这些东西都是不断冒出来的,是个不断修改和增加的过程”。而就算已经完稿,杨霞丹在阅读时也仍然忍不住多次痛哭。“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很少提笔写自己的历史?”杨霞丹说,“我的看法是,绝大多数人不能写,能写文章的人毕竟是少数;另一种是不堪回首,想起来就要痛哭流涕。我的一位朋友被打成强奸犯,没有脸面对后人。还能怎么写?”更何况,“我们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帝王将相史。小老百姓的渺小,简直连一颗沙子都算不上,就是一粒尘埃。没有人觉得老百姓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所以也不愿意写。”身边不乏有朋友出于好心,劝杨霞丹不要再写:“现在生活好一点,比什么都强;哭天哭地地写下来,成一大堆废纸,有什么意思?”但由于《饥饿》一文的鼓励,杨霞丹坚定了写作的意志。因为直到今天,饥饿的后遗症仍然“深深烙在心坎上,融进血液里”,曾为“黑五类”子女的经历,也无法磨灭。即便天天可以鸡鸭鱼肉,也不舍得倒掉一点点残汤剩水,“一颗米掉在桌子上,马上就要捡起来放进嘴巴”。“这种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她说。两代人“历史就在身边,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代人都是历史的延续。“虽然去了红卫兵公墓,也在同学间做了调查,苇子说她其实仍然理解不了那个时代。看完杨霞丹《饥饿》一文,她说:“看了老奶奶的文字,突然也感到肚子有点饿。小球藻是什么东西?”(注:“文革”时期一种人造“食品”,一种球形藻类。由于缺少化肥需用人尿培养。“文革”期间作为代食品在全国推广。)对饥饿,苇子没什么感觉:“军训的时候饿过五天,那时每天只吃一小碗饭。可没什么感觉嘛,而且这样能减肥。”杨霞丹的自述中,专门辟出了一章讲述作为“黑五类”子女的遭遇。苇子说,她也见过人与人之间互相孤立的情况。只是那是在小学时,而且“过不了几天,大家就又重归于好”。“苇子的问题都很可爱,”杨奶奶笑着告诉南都记者,“他们没经历过就不能体会到,但没经历过也是一种幸福。”一个例证是,在回忆和写作时,杨霞丹自创了一个新词语:饥饿后遗症,大致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饥饿感 饥饿恐慌感饥饿幻觉恐惧症”等等。杨霞丹给这种后遗症定义为“患者即使生理性饥饿感消除,但心灵仍笼罩在饥饿阴影中,由此发生的心理性的饥饿恐慌、恐怖、幻觉,短时期内难以痊愈”。正像杰克?伦敦在小说《热爱生命》中写下的极地淘金者,当他在冰面上爬行时,获得了水手们的拯救。水手们常常暗暗检查他的床铺。那上面摆着一排排的硬面包,褥子也给硬面包塞得满满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塞满了硬面包。然而他的神志非常清醒。他是在防备可能发生的另一次饥荒。但对杨奶奶的回答,苇子仍然不能理解。她觉得最重要的是,“老奶奶过得好辛苦啊,如果忘掉不就能活得轻松点了吗?”对此,苇子坦承自己“不懂历史”。杨霞丹也承认,自己仍然不能明白自己所亲身经历的历史,但忘记则是不可能的,因为“青春年代刻骨铭心的经历,想忘也忘不了。随着时光流逝反而日益清晰”。她的三儿媳妇今年二十多岁,同样不能理解她的写作努力:“写那些有什么用,谁还记得那些事?”为了增强两代人间的沟通,也为了让青少年有更广阔的历史眼光,除了征集杨霞丹这样的民间作者外,从今年1月开始筹备,唐建光主编的《看历史》杂志用10个月的时间刚刚完成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中学生写历史征文大赛。为了让学生们更亲近历史,征文要求写身边亲人的故事。“我是学师范的,毕业之后当老师,”唐建光说,“说实话,离开教育行业,一部分是有感于现在的语文、政治、历史等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教育。我们给学生的是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一个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我们这些老师所做的事,就是把标准答案交给学生,然后让他背下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工作,但我们认为,起码这对学生不是一个最好的引导。”《看历史》的征文活动集合了中国最著名的一些学者做评委,比如赵亚夫、秦晖等。唐建光发现,在他们跑遍全国20多个省的讲座中,“这些学生的思维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十六七岁的小孩要更开阔、更深入”。在最惊人的例子里,一位祖上是北洋军阀的父亲这样回应她的追问:“有些事情不知道比知道好,而且,女孩子对历史太敏感不是什么好事。”女儿回击说:“你们有责任告诉我。”另一个孩子雷宗兴则在调查后,推翻了“大历史”加给祖上郭葆琳的“汉奸”定论。并证明他原来是中国近代化先驱的历史。(见《南方周末》11月24日《谢谢孩子:挽救历史真相的“九零后”》一文)在历史学者钱钢给一名中学生所写的《我的祖父》的回信中,他写道:“祖父说,他一辈子没有整过人,没有害过人———在我看来,这是全篇最重要的一句。记住,你记述的,正是一个整人害人的年代。不从这底线堕落下去,谈何容易!不要放过这句话———最后,建议你多用个性化的语言,少用,或不用当今报纸上的套话,让祖父原汁原味的故事变形。形容词也要少用。让活生生的历史材料说话。”苇子也看到了这篇文章,这激发了她对自己家庭历史的好奇心。虽然对杨霞丹的故事没有太多感触,但看过《挽救历史的90后》中同龄人的故事,苇子也对身边亲人开始感兴趣。这是《看历史》中学生征文中一个普通的例子。唐建光说:“这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历史教科书不是教育的全部。”而这个回答,恰巧是苇子的疑问。有网友在苇子一篇记录张学良的博客文章里留言说:“历史课本写什么你就相信什么呀?别只看人教版几本教材,多看看其他书吧。”苇子反问:“我们90后每天都在频繁地接触教科书,不信教材和专家的话,又该信谁的呢?”“历史是丰富的、与自己相关的事实,”唐建光说,“通过对往事的叙事,对真实的历史的进行反思。这些会让他们回到真实的历史现场去思考一些东西,显然比课本中讲述的更有现场感。并且它会转化为年轻一代所接受的教训。让他们(90后)通过对一些长辈的访问,知道历史就在身边,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代人都是历史的延续。现在的孩子们都在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下成长,他们有这个能力去应对冲击。我看到很多写作,可能还有一点幼稚,但思考的维度已经超出我们所设想的一个高二学生所能有的思想维度了。”与此同时,苇子的调查又有了新的发现:自己的外曾祖父汪海铨是朱德在国民党军队时的战友,后来做了军阀杨森的副官长。“他的命运很悲惨。”苇子说。除了继续从书本和网络学习历史,她也正在打算继续搜集资料,写下这个身边的故事。(注:文中“苇子”原网名为“重庆苇子”)
以上是《南方都市报》日发表的文章,为了发贴规定的500字,我把它全文转载上来。它的内容是我和一位65岁的老奶奶谈论文革的。老奶奶姓杨,1946年生,我1993年生,我们之间相差了将近50年呢。
前不久,《南方周末》记者读到我那篇“高中女生调查红卫兵运动”的贴子后,也为文革的题材电话采访了我。我回家得晚,所以从深夜11点半盘问到1点多,结果登出来一瞧,只有那么一小段文字,我原来是个打酱油的。(*^__^*) 嘿嘿……
这是杨奶奶高中时期的毕业照,前排最左边的那个美女就是她。她在照片里笑得好甜。很好奇杨奶奶脚上穿的鞋子,难道是板鞋?说不定还是匡威的?不会是穿越了吧?五十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流行板鞋了吗?对于一个上课时忍饥挨饿,成天老想着吃的高中生来说,这种时髦的打扮真是太神奇了!(⊙_⊙?)
《南都报》记者GG还给我发来了杨奶奶写的文革回忆录书稿《青春记忆之红与黑》,杨奶奶是个挺有名气的作家和音乐家,她写的儿歌《哪座房子最漂亮》,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至今20多年了。我虽然记不起,但绝对是学过的。
记者GG在邮件中很严肃地告诉我:“其实历史这个名词实在太宽泛,书本上只纪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极少有第一人称的叙述。杨奶奶以及其他个人史作者的重要性就在于,给这些单薄的、第三人称视点的纪录之外,增添了实实在在的个体感受。现在我们说起历史上的一些事件,都觉得只是当时人糊涂而已。可谁能保证历史不在今天重演?这就要靠个人与个人之间超越时间空间的对话,也就是阅读个人撰写的历史来解决。这样,历史才真正触及了你,而不是其他人用来掌握你的工具。不知这些话是否能让你理解:)我希望看到你对杨奶奶感同身受,也希望你能考虑‘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怎么办’,这样一个问题。要知道,杨奶奶年轻时何尝不美丽聪明,与你如今一样。”
杨奶奶在回忆录中写道:“吃学生食堂第一餐,看见十来个男生一窝蜂冲向半人高的大饭甑子,很快形成一个厚厚的包围圈。一些精灵女生也不甘示弱,从男生肩膀空隙处拼命往里挤。我惊呆了,这哪里是舀饭,简直像抢饭,冲锋打仗一样……等我到饭甑子边,已经露底底了,勉强几颗几颗地刨到半碗冷饭。”
“我们女生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宝贝瓶瓶……我的宝贝瓶瓶,比拇指大一点点,有半瓶油炒盐巴,揣在裤包里。不管是坐在教室头,走在路上,睡在床上,只要有一只手是空的,就捏着这个瓶瓶。觉得饥饿感袭来,快要落气了,赶快抹几颗盐巴在舌头上,吞一口口水……那时,一户人每个月定量供应半斤盐。那小半瓶盐巴,也是妈特别心痛我、优待我的啊……若干年后,我时而要吃几颗速效救心丸救心,我才觉得,那小盐巴瓶瓶应该叫救命定心瓶。”
“还有一男生与同学打赌,一次是赌一口吃下二两一个的馒头。一次是赌一口吃下80颗干胡豆。而且由对方选颗粒最大的。赌的规则是“一口”放进嘴里后,不许再吐出来,只能闭着嘴巴咀嚼,也不可能喝水。几乎是全寝室几十个同学围观兼当见证人,吆喝的,起哄的,闹热场面不亚于看猴戏。那个男生被哽得脸青面黑脖子粗,但终于还是都赢了。结果输家出了饭票。后来双方都被老师一顿狠批臭骂。”
“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很少提笔写自己的历史?”杨奶奶说,“我的看法是,绝大多数人不能写,能写文章的人毕竟是少数;另一种是不堪回首,想起来就要痛哭流涕……我们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帝王将相史。小老百姓的渺小,简直连一颗沙子都算不上,就是一粒尘埃。没有人觉得老百姓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所以也不愿意写。”
杨奶奶说,直到今天,饥饿的后遗症仍然深深烙在心坎上,融进血液里,曾为黑五类子女的经历,也无法磨灭。即便天天可以鸡鸭鱼肉,也不舍得倒掉一点点残汤剩水。她说:“一颗米掉在桌子上,马上就要捡起来放进嘴巴。这种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远在美国的儿子劝说,妈你不要写那些东西了,伤心流泪伤身体。朋友善意提醒,什么最重要,身体最重要,多活几年,比啥都强。
看了老奶奶的书稿,突然也感到肚子有点饿。不过我班上每天中午靠土豆泥、柠檬蜂蜜茶等充饥的女生们,说不定还巴不得去到那个年代呢!这样她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减肥,也不会担心挨家里人骂啦!
四清运动印象中我们历史课没有学过,我去网上查的时候,居然有个人的名字叫“杨四清”,觉得很纳闷。那个时代的人就那么关心政治吗?假如他生在这个时代的话,是不是他的爹妈又该给他取名叫“杨反贪”呀!O(∩_∩)O哈哈~
我不理解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怎么啦?为什么就一定要彼此仇恨呢?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本来那个年代又缺吃少穿的,还这么互相斗来斗去的,不如把精力多花一些在创造物质财富上面,就像我们现在社会这样不好吗?大家各干各的,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啊!
我还宁愿就像现在这样,大家虽然冷漠一点,但保持一定的距离,也不至于像杨奶奶书中写的那么可怕,结果人一辈子只能生活在悲剧的阴影里。人与人之间太透明了,动不动就把人家的个人隐私拿出来曝光,就想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审视你,连住旅店也要填写家庭成分什么的,如果像我认识的几个女生那样,情绪化色彩那么浓,弄得不好她们肯定会去跳楼吧!杨奶奶的遭遇很让人同情,特别是她考试成绩那么好,可是却由于家庭过去的一些原因,就因为祖上当过地主,就草草决定了她一生,连大学都上不了。我个人觉得这真的很不公平。
文化大革命在我们90后心中一般都很淡漠,它就像个传说那样遥远。要不是有好几个人在网上留言,建议我去沙坪公园红卫兵墓看看,我还从来没想过要对它做一些了解。我一共找了六位班上的女生来回答问题。大家的年龄都在十八岁左右,因为没征得她们同意,所以不好提供她们的真实姓名。我事先设计了七个主要的问题,里面提问的那个人就是我。
女生① 问:某某同学你好。答:(很可爱地笑)给我点准备。问:给你10秒钟心理准备。答:嗯。问:一共有七个问题,然后我用普通话提问,你用重庆话回答就行了。答:我也可以用普通话回答,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问:好。第一个,请你用两三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 答:(笑)这次怎么采访这个问题呀?文化大革命,我全家人只有我外公觉得这段历史最讨厌、最可怕。我奶奶爷爷都无所谓,因为我爷爷那时在当兵,除了当兵之外,还可以读书,很幸运的躲过了这一劫,所以他们都没什么大的感觉。我外公就不一样,他是教授,被学生批判得很惨,还坐过监狱,当时还是很艰辛嘛!但是他们现在对我们这一代,却是非常淡定的说,这些都已经过去了,那些反叛的思想就不要再有。反正我是觉得那个时候的领导不怎么样,我是一点都不能理解,居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真的觉得很不可思议。我看过一部反映文革的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真的是很变态,很变态!(旁边有几个人听了一起笑)那时学生批判自己的老师,儿女批判自己的父母,完全是乱了秩序,伦理道德也乱了,真不能理解! 问:好的。你对那段历史感兴趣吗? 答:感兴趣。但是我现在想看书,就是没有心情和时间去看。进了大学以后,我肯定要抽很多时间去专门读一下这方面的东西。问:我们历史书上关于十年文革的内容谈得很少,上课简直几分钟就跳过去了。答:我觉得那是每一个中国教书的老师都很忌讳的,我对此已经淡定了。反正我不去看那些东西,这本书以后都会扔掉的(她指了指面前的历史课本)。问:好的。第二点,听说文化大革命最开始并不是打打杀杀,两派之间只是在街上贴大字报,发传单,互相攻击。有些人不遵守游戏规则,半夜起来把对方一派的大字报偷偷撕了,结果就引起了冲突。后来这冲突愈演愈烈,就打起来了。先是互相扔砖头,用木棍和铁棒,后来才发展到使用正规的枪炮,重庆还动用了军舰和坦克,所以就打死了很多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学生,也有工人。现在沙坪公园那个红卫兵墓就埋了400多人,全都是打死的,平均年龄才20多岁。你认为他们这么年轻就死了,是不是很可怜呢? 答:(她一边思考一边回答,语气之间变得很犹豫)我觉得可怜必有可恨之处吧!谁让他们自己要去干那事儿呢?红卫兵在我心目中就是那些专门去批判自己老师和家长、什么都不懂的学生,他们自己要去做那事儿,死了算可怜,但是要承担自己所犯的错,这是必然的吧!反正……唉,可怜吧!还是可怜吧!但我还是觉得无所谓,自己错了总得要承担后果吧!问:如果那时候有电脑可以上网的话,就不用贴大字报了,说不定还可以避免很多冲突,也不用死这么多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科学不发达。要是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呢? 答:要是我处在那个时代,我可能也会成为红卫兵当中的一员,因为我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不觉得我会突然变得很高尚,站出来反对,因为当我了解得稍微深刻一点的时候,就发现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避免的。那我可能会随大流,这非常令我自己失望,但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我并不是一个什么高尚的人。问:你赞不赞成用枪炮来解决问题呢?答:赞成。问:(惊奇)赞成!为什么? 答:(笑)其实也不是赞不赞成的问题。我的意思是,用枪炮来做那个事儿我可以理解,因为人都激动到那个地步了,他都分不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细微想来的话,肯定是不赞成的,因为这毕竟只是一场文化的革命,它不关军事的事。你一群小老百姓,没必要为了这些东西,搞得自己这么可怜。你知道吗?特别是动用枪支这件事儿,更是很反胃,很恶心。问:听说那时中学生和大学生都不用上课了,整天上街游行,贴大字报去了。大家闲着没事干,就把老师和校长抓起来,让他们站在几千人的会场上,逼迫他们交代问题,接受学生的批判,这就是文化大革命。你对这种做法赞成吗?肯定是不赞成,对吧? 答:(笑)你问的是废话嘛,当然不赞成了。为什么?中国古代,包括西方国家,就连那些没有文化的人,他们也知道什么叫尊师。你一个中国的学生,更应该具有自己国家古老的传统和品德吧?就算你的老师稍微有一点错误的思想,你也不应该这样对他,至少应该给他一点起码的尊敬。再说老师他能有什么错误呀?我总觉得中国的老师是越老越有师德,即使他们有点错误也不应该这么对他。问:其实那些老师莫名其妙被抓起来,他们肯定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OK!这个问题就到这里。我看见一些人在网上写文章,担心还会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你认为这种担心是不是多余的?答:我对这些不是很了解,现在为什么还会发生第二次文革呢?我觉得现在的领导人没这么变态吧?不管是江泽民、胡锦涛,他们都希望国家更好吧?我是这么认为的。我没有深入了解,但我觉得应该是一代比一代好吧。问:理想主义者。要是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甚至武斗,你会去参加吗?答:明知道这是不好的,那干嘛还会傻不拉叽去做这种事呢?这不是白痴吗?问:你不参加的原因就是那些红卫兵的行为是白痴,他们做的事很让人费解,自讨苦吃吗?答:当时被批判的有些东西并没有错,而且我个人觉得武力非常的不能解决问题。 问:我觉得当年那些被打死的学生虽然可怜,干的也尽是些荒唐事儿,但他们至少算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是为信仰而战死的,而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信仰,他们这一点就值得大家尊重。我们不要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去评论历史。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答:我认为你的话对,那毕竟是当时的信仰。在我们现在看来,它真的是非常错误,而且本来就是不对的。不管他们当时是否为信仰而战死,他们这种信仰是令人不理解的,反常的,愚蠢的。他们虽然没什么个人目的,但至少是盲从。当时为什么只有那种青少年当红卫兵的人最多,因为他们盲目、随大流,从小没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没多少思想。像我们现在这样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和这样血的教训的人,应该说不会这么做。 问:你对他们有什么评价吗?答:(思索片刻)这个,我刚刚说可怜毕竟有可恨之处
女生②问:现在是某某同学的精彩发言时间。我一共有七个问题,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一定要真实。答:嗯。我很真实。问:好。请你用两三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 答:毛老头子领导错误,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他让许多人读不成书,血的教训。(笑)问:Thank you!你对那段历史感兴趣吗?答:不感兴趣,关于文化一类的我都不感兴趣。问:你只对BL小说感兴趣吗?答:差不多,还有帅哥美女这些(很多人听了这话一起笑)。问:好。第二点,听说文化大革命最开始并不是打打杀杀,两派之间只是在街头上贴大字报,发传单,互相攻击。有些人不遵守游戏规则,半夜起来把对方一派的大字报偷偷撕掉了,结果就引发了冲突。后来这冲突愈演愈烈,就打起来了。先是互相扔砖头,用木棍和铁棒,后来才发展到使用正规的枪炮,重庆还动用了军舰和坦克,所以就打死了很多很多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学生,也有工人。现在沙坪公园那个红卫兵墓就埋了400多人,全都是打死的,平均年龄才20多岁。你认为他们这么年轻就死了,是不是很可怜呢? 答:自作孽,不可活!问:(惊奇)为什么呢?答:因为他们自己要去相信那些话,搞个人崇拜。真的是!问:你知道沙坪公园里有红卫兵墓吗?答:晓得。问:谁告诉你的?答:初中老师。问:去看过没有?答:没有,别人的墓去看什么呀(说完忍不住笑)?问:如果那时候有电脑可以上网的话,就不用贴大字报了,说不定还可以避免很多冲突,也不用死这么多人,就像刚才有同学说过的那样,这毕竟只是一场文化的革命,它不关军事的事,,所以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科学不发达。要是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呢? 答:我什么都不做,我又不关心这些事,我不参与(说完又吃吃地笑)。问:躲在家里吗?答:我不躲在家里,我可以在家里上网,耍!我不关心这个事。问:那个时候没有上网的。答:(似乎很惊奇)没有上网的?问:六十年代怎么会有上网的。答:你不是说那时候有电脑可以上网吗?问:我那是假设,所以才问你,那个时代科技不发达,不能上网,你不参与,会干些什么呢?答:哦,我什么都不会干。问:干什么?答:不会干。问:躲在家里?答:我可以在家里看BL小说……(说完之后又笑个不停)问:你赞不赞成用枪炮来解决问题呢?答:不赞成,因为要死人。我怕子弹把我打死了。问:(笑)你不愧是个“傲娇受”。听说那时中学生和大学生都不用上课了。答:是的。问:整天就是上街游行,贴大字报去了。大家闲着没事儿干,就把老师和校长抓起来,让他们站在几千人的会场上,逼迫他们交代问题,接受学生的批判,这就是文化大革命。你对这种做法赞成吗?答:(开玩笑的口气)赞成,绝对赞成,应该把校长和老师全部拉出去批斗。为什么要批斗他们呢?因为他们对我们施加的压力实在太多太多,一天到晚背这个背那个,我们有苦说不出。我多么希望看到校长和老师狠狠挨批斗的场面!(她讲话很快,讲完之后自己忍不住笑,旁边有女生也在附和地大笑。有人对她大声说:你好激动呀!)问:OK!第五点,我看见一些人在网上写文章,担心还会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你认为这种担心是不是多余的?答:不会不会,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人都没得文化!(旁边有女生插嘴:乱说,有文化的人还是挺多的。)问:要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甚至武斗,你会去参加吗?答:有些时候会,有些时候不会?问:哪些时候会去参加呢?答:比如说武斗时有我看不惯的人,我就会去参加。对那些看不惯的人,我就抓起桌子板凳使劲朝他们乱扔……问:(忍不住提醒她)哦,你落伍了,那时候别人都用枪和炮了。答:那我也用枪打,一枪一个。(旁边有女生说:用枪打,一枪就打死了,那一点都不痛,应该像那个吕后,把耳朵挖了,鼻子割了,然后扔在厕所里……说完她们又一起大笑。)问:如果你去参加的话,你会用特别残忍的手段去折磨那些反对派吗?答:会的。(说完又忍不住笑。) 问:我觉得当年那些被打死的学生虽然可怜,干的也尽是些荒唐事儿,但他们至少算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是为信仰而战死的,而我们现在的人最缺乏的就是信仰,所以他们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尊重的。我们不要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去评论历史。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答:不对!因为我是现代人,我只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代,我无法穿越。如果可以的话,你找个能穿越的机器帮我回到古代吧,OK!我回答完毕啦!问: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就像我以前在班上做的那个调查,“90后同学的money观”,钱被有的人认为是最重要的。答:对。 问:我们不能以金钱或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社会的眼光,去评价那些已经死去的人。答:嗯,这是错误的。问:那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答:我刚开始已经说了。问:再说一遍,对文化大革命和红卫兵的评价。答:我要是像他们那样喜欢个人崇拜,我也许会赞成他们的做法,可惜我不喜欢。虽然他们有信仰,但是这个信仰是错误的嘛!他们不该在那个时代去崇拜毛老头子,而应该是在以前。问:OK!
女生③问:某某同学,我想问你几个问题,你知道文化大革命吗?答:知道。问:恐怕现在90后对文化大革命这个历史史实并不是十分清楚吧。答:对的。问:那我就开始了。请你用两三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你对那段历史感兴趣吗? 答:不感兴趣。问:不感兴趣。你对它的看法呢?用两三句话描述就行了。答:我想一下,很无聊的一个事情。问:为什么?细细的谈一下。答:我觉得文化大革命是很无聊的一个事情,可能还是有一定的意义吧,这意义并没有好大。问:对你来说,是不是太遥远了?因为毕竟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听说文化大革命最开始并不是打打杀杀,两派之间只是在街上贴大字报,发传单,互相攻击。有些人不遵守游戏规则,半夜起来把对方一派的大字报偷偷撕了,结果就引起了冲突。后来这冲突愈演愈烈,就打起来了。先是互相扔砖头,用木棍和铁棒,后来才发展到使用正规的枪炮,重庆还动用了军舰和坦克,所以就打死了很多人。这些人大部分都和我们一样,还是学生,也有工人。现在沙坪公园那个红卫兵墓就埋了400多人,全都是打死的,平均年龄才20多岁。你认为他们这么年轻就死了,是不是很可怜呢?答:是的。问:能不能具体的谈一下感想,因为那里死了很多人。你去看过红卫兵墓吗?答:没有。问:你听说过吗?答:听说过。问:听谁说的?答:我爸爸说的。问:没有感觉?答:没有。问:如果那时候有电脑可以上网的话,就不用贴大字报了,说不定还可以避免很多冲突,也不用死这么多人了,因为在电脑里互相不能见面嘛,就像有同学总结的那样,这毕竟只是一场文化的革命,它不关军事的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科学不发达。假如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呢? 答:(想一想说)打!问:(惊奇)打!为什么呢?答:不为什么。(忍不住直笑)问:是因为你处在那个时代,也是个青少年,你要去随波逐流,跟着那些人一块儿武斗吗?答:应该是。问:没太多自己的思想,所以就去充当保皇派或造反派,随便参加一派?答:到时候稍微思考一下,看看参加哪派对自己更有利。问:也就是说,肯定会参加红卫兵的?答:那倒不一定,也有可能什么都不做。问:呆在家里?答:对呀。问:你赞不赞成用枪炮来解决问题?答:看是什么问题。问:继续说一下。答:如果他用暴力,你肯定也要使用暴力还回去。如果他不用暴力,你再考虑一下使用其它方式。问:为什么呢?答:因为他用暴力,你肯定也要用暴力还回去,这没有为什么?问:(笑)没有为什么?那意思就是说,你是个暴力主义者?答:占一半吧。问:你有暴力因子。答:你有意见吗?问:是不是BL看多了。答:有可能。(笑)问:BL小说里有暴力吗?答:很多的。(这时她电话响了)你可以暂停一下吗?问:OK!哦,没有暂停的。答:(拿起手机)喂,你回来呀,快点上来嘛,我们一起来回答问题,很好玩儿的,快点!问:好的,我们继续。听说那时中学生和大学生都不用上课,整天都上街游行,贴大字报去了。大家闲着没事干,就把老师和校长抓起来,让他们站在几千人的会场上,一排排站着,逼迫他们交代问题,接受学生的批判,这就是文化大革命。你对这种做法赞成吗?答:不赞成。 问:不赞成?谈一谈你的看法,为什么不赞成?答:因为这完全是在逼迫别人承认错误嘛!有的老师为形势所迫,只好随便乱说,而不是真正说实话。问:那你认为该怎么做呢?如果你处于那个时代,你是个学生,你会去把老师或校长抓起来吗?答:肯定不会。问:不会?答:因为没这个必要。怎么说的呢?我忘记了! 问:(笑)你会去给老师好好说道理吗?答:好好说有可能,顺其自然也有可能。问:说实话,那些老师又没什么问题。他们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但处于那个社会,就被抓起来了。只要是有一点点历史问题,或者家里有一点点钱的,全部都被打成反革命,这肯定是不正确的。我看见一些人在网上写文章,担心还会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你认为这种担心是不是多余的呢?答:有可能要发生吧。问:Why?答:因为现在网上的语言暴力很严重。问:请继续。答:那些所谓的大学生嘛,经常做一些傻乎乎的事情,也是很脑残的事情,日本发生了地震,就去幸灾乐祸、乱骂,我认为根本没这种必要。这也看得出那些人平时的素质。问:要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甚至武斗,你会去参加吗?答:不会。问:为什么?答:如果他不打我,我不打他,如果他打我的话,我必打他。问:我觉得当年那些被打死的学生虽然可怜,干的也尽是些荒唐事儿,但他们至少算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是为信仰而战死的,而我们现在的人最缺乏的就是信仰,所以他们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尊重的。我们不要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去评价这段历史。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答:但是你不用现在的价值观,而用原来的价值观去评判的话,那就没什么意义了。如果用原来的价值观去评判,有可能你认为他是对的。历史很不好说,因为已经过去了,不好去判断对与错,过去就过去吧。问:过去就过去,你的意思到底是……同不同意我的话呀?答:我同意。问:你对他们有何评价,那些死去的红卫兵战士们?答:(突然捂住嘴笑个不停,那表情特别可爱)辛苦了!问:辛苦了?我晕!
女生④问:……当时死了很多人,你就回答一个他们可不可怜吧?答:我呀,还是觉得挺可怜的,生命很宝贵嘛。问:等一下,我补充一下前面提过的问题,刚才没开录音。答:没开录音啊?问:对不起,我忘了!(笑。)答:说了半天。(无奈地笑。)问:如果那时候有电脑可以上网的话,就不用贴大字报了,说不定还可以避免很多冲突,也不用死这么多人,就像有同学总结的那样,这毕竟只是一场文化的革命,它不关军事的事,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科学不发达。要是你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呢?答:那个时代呀,我是红卫兵吗?那也没办法呀!问:如果你是个普通人呢?答:普通人不参战吗?那力量肯定很薄弱呀!问:他们打打杀杀,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答:我也不是很了解那段历史嘛,不过处在那个时候,怎么说呢,也可能跟别人差不多吧! 问:跟他们一道参加保皇派,或者是造反派?答:因为那个时候可能力量比较小,所以就只能这样嘛。问:你赞不赞成用枪炮来解决问题?答:(旁边有女生飞快地插嘴:赞成!)赞成哪?我觉得不是很赞成。问:不是很赞成。听说那时中学生和大学生都不用上课,整天都上街游行,贴大字报去了。大家闲着没事干,就把老师和校长都抓起来,让他们站在几千人的会场上,逼迫他们交代问题,接受学生的批判,这就是文化大革命。你同意这种做法吗?答:不同意。问:为什么?答:这样把老师和校长都抓起来,反思之后,还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嘛!而且我觉得游行也很傻,因为到时候还是得赶回学校。问:我看见一些人在网上写文章,担心还会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你认为这种担心是不是多余的?答:现在应该不会吧。问:为什么?答:因为现在跟那时候不一样嘛!人的观念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肯定不一样。问:要是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发生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甚至武斗,你会去参加吗?答:啊,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呀!(略微思索一下)我想参加。问:你想参加?答:对呀!问:为什么呢?班上有一个同学也想去参加,因为她是暴力主义者,另一个是不想。你呢? 答:我想参加,可是又怕被打死。问:如果不想参加的原因是怕被打死。想参加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答:第一是好玩吧。问:第二点呢?答:是可以参与进去呀!重在参与嘛!(旁边许多人一起笑)不要笑场,继续继续。问:我觉得当年那些被打死的学生虽然可怜,干的也尽是些荒唐事儿,但他们至少算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是为信仰而战死的,而我们现在的人最缺乏的就是信仰,所以他们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尊重的。我们不要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去评价这段历史。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答:其实历史也可以用现代人的观点去评判啊,因为每个人看历史的眼光都不一样嘛!问:因为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价值观都是和钱沾边的东西,所以不能用金钱去衡量他们。答:你是问我这个对不对吗?问:我是想问你对他们有何评价?答:很勇敢。(我听了这话,转头去对前一个女生问道:你刚才是怎么回答我这个问题的?我忘了!那女生说道:辛苦啦!大伙儿听了顿时笑成一锅粥。)问:OK!你了解这段历史吗?答:不是很了解,还好吧。问:你知道沙坪坝那个红卫兵墓吗?答:听我爸爸说过,但还没去过。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忍饥挨饿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