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支持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政界人物是少帅少帅少年张学良扮演者,他曾资助多少银元

中国奥运路漫漫 伯苓先生上下求索
说到南开大学,相信您一定不会陌生,但是,如果要说到它的第一任校长张伯苓,您可能不太熟悉。张伯苓不仅是南开大学的创办者,还是中国奥运的先驱,短跑名将刘长春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奥运的第一位参赛选手,张伯苓功不可没。张伯苓让我们把时间的镜头拉回到110年前,那是一个秋天,当时奥林匹克运动刚刚传到中国,而此时国际奥委会已经成立10年了,极其重视体育运动的张伯苓敏锐察觉到,这是中国体育与世界接轨的好机会。在奥运思想传播到中国不久,张伯苓就在天津发表演说,为中国参加奥运造势,张伯苓说,我对我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中国应该成立自己的奥运代表队。一年后,张伯苓参观了在伦敦举行第四届奥运会,他亲自前往赛场,目睹了大会盛况,成为亲临现场观摩奥运会的第一个中国人。回国后,张伯苓在南开中学运动会的颁奖大会上,以中国与国际奥委会为题发表了演讲,他饱含深情的对同学们说,中国人不仅要在思想上站起来,更要在体格上站起来,参加奥运会,是我们和国际体育接轨好机会。从此,奥林匹克精神在全国得到广泛传播。张学良为了促成中国参加奥运会,张伯苓多方联络社会各界人士, 正是在他的积极运作之下,当时的少帅张学良对奥运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个人出资8000银元支持短跑名将刘长春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第十届奥运会,这笔费用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几十年的收入。后来,张伯苓并亲自为刘长春向国际奥委会报名,最终促成刘长春和教练宋君复如愿参加奥运会,写下中国奥运史的重要一页。刘长春正所谓:中国奥运路漫漫,伯苓先生,上下求索。(作者:河北故事广播记者 罗乔乔)
责任编辑:张洁
网友正在收听
第二届健康之星颁奖奥运三问_百度百科
三问是1908年,第6届田径运动会举行闭幕式时,在中国的体育事业还没有立足之地的年代,一批受到“奥运”这一新事物强烈冲击的爱国青年,向社会,向国家,也是向所有人发出的疑问。爱国体育人士刘长春,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2008年的北京,各自用震人心肺的方式完美回答了“奥运三问”。
奥运三问由来
1908年的一天,第6届田径运动会举行闭幕式时,任天津青年会代理总干事的饶伯森通过国际渠道得到了奥运会的幻灯片,并带到南开学校操场给学生放映了当时正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的盛况(也有人认为放幻灯者为南开大学校长)。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巨有强大冲击感的新事物,不久,这些受到震动与启发的学生投书《青年》杂志,发出了“奥运三问”:
1.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2.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
3.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奥运三问回答第一问
日之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然后又扶植起一个伪政权——“满洲国”,并迫切需要为匆匆登场的寻找一个貌似合法的政治身份,而奥运会无疑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平台。日本关东军多次威逼利诱,并在特务机关操纵的报纸上,连续5次刊载虚假消息,妄称刘长春将代表所谓满洲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刘长春愤然疾呼:“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他公开声明将以中国运动员身份参赛。中国体育组织急电为刘长春报名。“少帅”慷慨捐献8000银元,资助刘长春悲壮上路。
日,仅有6人临时组成的中国代表队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刘长春作为唯一的参赛选手,手擎国旗走在最前面。当时的美国媒体写道,刘长春,中国4亿人的唯一代表。
开幕式第2天,刘长春站在100米短跑预赛起跑线前。他身着“上白下黑”运动短装,这象征着已经沦陷的“”,借以表达不忘国耻家仇。遗憾的是,由于旅途劳顿,刘长春放弃了400米跑;在100米、200米预赛中,分别获得第五名和第六名,未能进入决赛。
然而,历史却把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历经磨难参赛的刘长春不畏日军的威逼利诱,带着全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决心,迈出了一个民族正式走进奥运赛场的第一步,传达出一个国家追赶世界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
天津青年提出的“奥运三问”中的第一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算是有了一个答案。
奥运三问回答第二问
1984年,第23届。在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26岁的中国射击运动员,这个曾经做过和供销社售货员的人,以566环的成绩,摘取了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是中国的第一枚奥运金牌,是“零的突破”。
在天津学生提出“奥运三问”的76年以后,新中国回答了第2个问题,“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金牌?”
奥运三问回答第三问
1990年,在主场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参观时,突然问陪同他参观的国家体委和市领导:“办了亚运会,还要办奥运会,举办奥运会对振奋民族精神、振兴经济都有好处,你们下决心了没有?”
1991年2月,中国开始了首次申办奥运的历程,但结局是北京以2票惜败。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递交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第二次申办奥运的大幕正式拉开。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正式开幕,在这次会上,中国终于圆了自己的奥运梦。北京将于2008年举办第29届奥运会。
至此100年前《天津青年》的“奥运三问”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答案。您所在的位置:
& 其他新闻 & 正文
刘长春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张学良功不可没
日17:15  
一路风尘,收入生命的行囊。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奥运皮箱第一次离开大连,即将在上海展出。斑斑驳驳,是岁月的印记。而剥落的往事,再度被拾起。那是少帅张学良与刘长春的旧日渊源,也是患难中英雄重英雄的同胞情。
初相识 弟弟牵线
刘长春跑得快,在全村是出了名的。刘长春的家坐落在一个半山坡上,据说他小时候经常沿着几百米的土道跑上跑下。按照如今运动训练的原理,专家认为这个小土坡的坡度和长度正适合练习短跑。14岁时刘长春参加了关东洲中日小学对抗赛,他以11秒8的百米成绩为自己赢得了“兔子腿”的美名。
“兔子腿”如何结缘当时意气风发的张学良,这还得从张学良的胞弟张学铭说起。1927年辍学回家的刘长春在玻璃工厂当学徒。闲暇时,他还是喜欢去运动场上一展身手。有一回,刘长春在大连体育场踢,当时东北大学足球队的张学铭发现了这个全场飞奔,速度如风的少年。张学铭向东北大学极力推荐刘长春,并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一直重视体育的张学良。很快,东北大学决定破格录取只念到初一的刘长春。虽然刘长春的父亲反对儿子进大学,更希望他在家务农做个好帮手,但不愿放弃大好机会的刘长春很快找了个理由只身一人来到了沈阳。
请名帅 重金栽培
在东北大学,刘长春的乡间“兔子腿”经过了专业雕琢。在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以东北大学预科生报名参赛的他获得了100米、200米和400米三项冠军,并创造了100米比赛10秒8的全国纪录。根据当年的史料记载,1928年的第9届百米纪录,也是10秒8。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学良一心想抹掉东亚病夫的耻辱,他爱材心切决定重金栽培这块难得的短跑璞玉。
从此,刘长春的身边多了一名专职的教练,他便是德国人步起。步起曾是奥运会5000米的冠军,他不仅姿势漂亮,技术也很出众。张学良特批每月800大洋,两匹马的重金作为步起的薪水。少帅的苦心,很快有了回报。多年来刘长春自己形成的“踏步式”土跑法,在步起的纠正下成了科学的“摆动式”。1933年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上,刘长春又收获了3枚金牌。尤其是接力赛中,前三棒落后一大截的辽宁队,由刘长春在最后一棒奋力赶超最终夺冠。
赠皮箱 殷殷期望
很快,刘长春就成了中国体育界的大明星。九·一八事变后,洛杉矶奥运会向中国发出参赛邀请,但忙于战事的国民党政府无暇顾及,拒绝参赛。此时日本人扶植的伪满洲国认为这是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大好机会。他们在《泰东日报》上发表文章,称刘长春将代表伪满洲国征战奥运会。
看到这则虚假新闻,刘长春愤然而起,他立即在《大公报》上发表声明,自己绝不会代表伪满洲国,代表残害中国同胞的日本人参加比赛。不畏日本人的淫威,刘长春的这一表态让张学良非常钦佩。这一次,少帅自掏腰包,拿出8000银元(上世纪30年代的1银元相当于现在人民币30元至35元),资助刘长春单刀赴会。临行前,张学良还买了一只做工考究的大皮箱赠予刘长春。装着少帅和所有中华同胞的希望,刘长春上路了。
从上海吴淞码头出发,经过21天的海上颠簸,刘长春到达美国已疲惫不堪。虽然他在预赛前60米发挥出色,但最终落在了后面。这一组第一名的成绩为10秒9,而刘长春在国内曾跑出过10秒7的好成绩。带着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骄傲,以及微微的遗憾,刘长春回国了。4年后,他带着同一只皮箱再度出征柏林奥运会。这份珍贵的礼物,一直是刘家的宝贝。
记忆或许会淡却,但历史却永不消退。有物为证,唤回的是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少帅与刘长春,不同的身份,同一颗中国心。
本报记者 华心怡
相关链接 刘长春个人资料
■出生地辽宁大连
■在1929年沈阳举行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一举打破100米、200米和400米3个短跑项目的全国纪录,成绩分别是10秒8、22秒4和52秒4
■1932年抵达洛杉矶的第三天即参加奥运100米预赛,以11秒1的成绩名列小组第五名,未能进入下一轮比赛
■1933年在旧中国第5届全国运动会上,刘长春以10秒7和22秒的成绩再创100米、200米两项全国纪录,并获冠军。其中10秒7的100米纪录保持长达25年之久,直到1958年才被解放军运动员梁建勋打破。
■1936年刘长春第二次代表中国,参加第11届柏林奥运会。同样由于28天的海上颠簸,体力消耗较大,而未能取得好成绩。
■从上世纪30年代起,刘长春历任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中正大学体育助教、讲师、副教授。1964年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田径指导法》、《田径裁判法》等书。
本报记者 华心怡 整理
独家策划[][][]
体坛万象[][][]
博客精品[][]
24小时热帖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日伪相逼两次离家 张学良资助--刘长春参加奥运背后_综合体育_NIKE新浪竞技风暴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 &gt & 正文
日伪相逼两次离家 张学良资助--刘长春参加奥运背后
刘长春在1932年奥运会赛场上 张学良将军给刘长春的寄语
  提起刘长春(),人们就竖起大拇指,称其为“中国参加奥运第一人”。1932年,他孤身一人参加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的事情,很多人至今仍津津乐道。
  日伪相逼刘长春被迫两次离家
  1927年12月,因为体育成绩优异,18岁的刘长春从大连老家被招收至位于沈阳的东北大学,从此开始其正式但不科学的体育训练。经过刻苦训练,刘长春逐渐成为当时中国短跑界的头号人物。
  1931年,日寇铁蹄践踏东北。张学良校长向同学们传达了“停课迁校,疏散入关”的指示。当年9月21日,刘长春回到位于大连西岗东关街的家中。第二天一大早,一名警察闯进来,“听说刘先生回来了,跟我走一趟吧。”
  当晚,有不祥预感的刘长春拿着妻子姜秀珍为其筹措的70元旅费,由大连乘客轮赴天津,随后赶至北平,到东北大学复课。为防意外,刘长春的父亲刘兆秀举家迁至旅顺躲避。即便如此,日本警察还是在旅顺找到了刘家住处。刘兆秀急得卧床不起。家里连忙发急信催刘长春回家。面对父亲,刘长春说道:“我是中国人,绝不给汉奸政府当代表。”
  当晚,刘长春便返回北平。刘兆秀则再次举家迁至河口村老家。
  少帅资助刘长春参赛有资金
  1932年5月至6月期间,大连的《泰东日报》先后5次发表关于刘长春的报道,5月21日的标题是《世界运动会,新国家(伪‘满洲国’)派选手参加,刘长春、于希渭赴美》。
  为了洗刷这不白之冤,借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之机,刘长春在1932年5月末的《大公报》上声明:“我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绝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东北大学体育系主任郝更生带着刘长春找到一向关心体育事业的张学良校长。几天后,即日,东北大学举行学生毕业典礼,张学良身着戎装到场,他庄严训示:“决定捐赠8000银元特派应届毕业生刘长春和于希渭为运动员,宋君复教授为教练,代表中国参加第10届奥运会。刘长春同学此次参赛为有史以来第一次,意义无穷。”
  随后,东北大学以张学良的名义,致电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主席王正廷,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董事、校长张伯苓,并由他们急电奥委会,为刘长春和于希渭报名。奥委会很快复电同意。
  正在大连的于希渭始终受日寇严密监视,甚至公开阻拦,未能成行。
  王正廷授旗刘长春单刀赴会
  7月3日晚6点,刘长春、宋君复及郝更生夫妇抵达上海,立即成为各界瞩目人物。
  7月4日下午,刘长春在中华体育场练习,围观群众越聚越多。
  7月8日上午9点半,刘长春身着法兰绒上衣,白色哔叽裤抵达上海新关码头。此时,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主席王正廷右手执国旗,左手拿协进会会旗,走到码头浮桥中间,将两面旗帜授予刘长春。10点整,刘长春和宋君复乘美国邮轮威尔逊总统号离开码头。
  好莱坞明星邀请刘长春合影
  7月29日下午4点,邮轮终于到达第10届奥运会举办地――洛杉矶。刘长春一走出码头,就被请进插有中、美两国国旗的大轿车,由美国警察驾护送,车队足有二三百米长。当晚,刘长春和宋君复住进位于市郊的奥林匹克村。美国好莱坞明星巴里亚摩姐妹也特地邀请刘长春合影留念。
  7月30日下午两点的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在第8位出场。刘长春高举国旗,走在最前面。他的身后是一支“临时拼凑”的中国奥运代表团:总代表沈嗣良、教练宋君复、中国著名体育教授申国权、留美学生代表刘雪松、托平(美籍)。
  比赛两次领先两次被反超
  日下午3点,刘长春站到了100米预赛的起跑线上。发令枪响后,第二跑道的刘长春在前60米一路领先,但在第70米处,他被人追平,80米处,又被人反超,到达终点时,他是6名参赛选手中的第五名。预赛取前三名,刘长春在100米预赛中被淘汰。
  赛后,几位裁判不解地问刘长春:“前50米跑得那么出色,为什么后50米就不行了?”当得知刘长春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美国,又无处训练时,裁判们连连叹息:“真可惜。”
  8月2日下午3点,刘长春又站到200米预赛的起跑线前,从起跑到前170米,刘长春始终紧跟一位美国选手,名列第二。但在后30米,他又被人反超,居小组第四而被淘汰。
  刘长春和宋君复于8月21日乘柯立芝总统号起程回国,9月16日到达上海,结束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奥运之旅。(撰文记者吕威 大连理工大学邹继豪老师/供图)
  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
  举办时间:日至8月14日
  参赛人数:37个奥委会成员国和地区;1332名运动员(126名女选手和1206名男选手)
  赛会设项:14个大项,117个小项
  奥运里程碑:奥运会首次在16天内完成。男选手首次住在单独的奥运村(女选手则被安排在临近赛场的豪华旅店内)。在颁奖仪式上,奖牌获得者站在领奖台上,首次奏金牌得主所在国的国歌,并举行升国旗仪式。在径赛比赛中,正式引入了自动计时系统,同时还设立了终点影像的照相机。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的新闻
<FONT COLOR=#8f-10-31 09:17
<FONT COLOR=#8f-10-31 09:09
<FONT COLOR=#8f-10-31 09:07
<FONT COLOR=#8f-10-31 08:56
<FONT COLOR=#8f-10-31 08:56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少帅张学良:他是历史的顽童 历史却因他改变
来源:综合
作者:南方周末 石岩
原标题:少帅张学良:他是历史的顽童 历史却因他改变
  &#160;张学良“本性最适合做一个声色犬马的公子哥儿,可现实偏要压他一肩的戎马战事和国恨家仇”,年纪轻轻就被推上权力的宝座,但他的这个“少帅”,又带着一种末路感,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渐行渐悲凉。
  楼主最初被这部剧吸引是因为导演张黎,他执导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大清盐商》等等,都是品质很高的历史剧,里面人物的共性是,虽是历史人物,却不脸谱化,都有着自己作为的“人”的个性。
  三年前,导演张黎身陷一个宏大项目的泥沼:以100集的篇幅拍摄二战时的亚洲战区。“找了很多人,网络写手、军迷、二战发烧友都试过”,但到了2013年,剧本还没写出来,那意味着肯定赶不上两年后的“七十周年”了。这时,资深文化官员、影视界的“金牌策划”张和平建议他拍张学良。张和平和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很熟,而张闾蘅掌握着“少帅”题材的家属授权。
  最初,张黎并不看好“少帅”这个题材:“他带着一种败相。”
  剧本是江奇涛写的。此前两人合作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曾获庙堂和民间的一片喝彩。“读完本子,我发现这个人还是可做的。他符合创作规律:始终处于困境,最后一困就是50年。”张黎要把《少帅》拍成一个另类生命的生长史。
  在唐德刚版《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少帅自己说:“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仅以这15年计算,张学良亲历的历史事件已构成一条急剧压缩的时空隧道:第一次直奉大战、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入关、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日,张学良生日当天,其父张作霖去世。27岁的少帅成为国中实权人物争夺的对象。最终蒋介石更胜一筹。台湾历史学者张德瑞在著作《山河动》中记述,张群、吴铁城作为蒋介石的代表赴东北与少帅谈判时携有巨款,如不够可随时从中国银行提款。为拉拢张学良,蒋的心腹张群曾花21个通宵陪张学良打麻将,并在麻将桌上有意“放水”,博其欢颜。28岁,张学良出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晚年,张学良告诉历史学家唐德刚,那时到“中央”开会,自己尽做打油诗:“少活三十年,座位下三排;没前我不怕,屁味实难闻!”按照蒋介石的规矩,座次根据年龄安排,六十几岁的坐头一排,张学良坐最后。
  “你想想现在二十多岁的男孩,还撒娇吃奶呢。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跟张学良没法比。不是钱没法比,是位置和担当的责任没法比。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授上将衔。蒋介石是上将,他也是上将。他二十岁在东北剿匪,见过了生死。现在的&官二代&开开汽车行,能开飞机吗?他当时开飞机可不是玩,他是送航邮。”张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张学良是孙中山《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的推崇者。张友坤、钱进、李学群编著的《张学良年谱》曾统计过张学良治下东北现代化建设的10个中国第一,“张学良驾驶飞机从沈阳到营口送邮件,开中国民航之始”是其中之一。
  此外的“第一”还包括:东北农业公司和东北军兴安屯垦区,开中国使用农业机械之先河;东北自建自营铁路历程居全国之冠;东北无线电总台首开中国与欧美各国国际通信网络;张学良兴办现代教育的私人捐款居全国首位;张学良支持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奉天体育场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
  少帅张学良:他是历史的顽童 历史却因他改变
  麻将桌旁分权力,“这比京戏好看”
  按照《张学良年谱》的记载,19岁前,张学良的“信史”只有寥寥几件:母亲赵春桂临盆时,响马张作霖正跟对手海沙子以同时拔枪互射的方式决斗。张作霖获胜后,听到长子出生的消息,所以张学良最初的小名叫“双喜”。算命先生说双喜与父亲是“今生父子,前世冤家”,张学良和姐姐张首芳、弟弟张学铭一直与其父隔离开,与其母赵桂芳生活在一起。8岁,张学良经父亲做主与于凤至结下娃娃亲。12岁,赵桂芳去世,张学良回到父亲身边,16岁与于凤至完婚,随后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19岁从讲武堂毕业。
  在这一系列“信史”开始前,《少帅》演了足足两集。开场是母亲过世,姐弟三人投奔父亲。夹风带雪,三个少年偷偷打量张家大院的一切,极像林黛玉进贾府。学铭带了一只狗,五妈妈的狗欺生,把学铭的狗咬死了。学良指使堂弟把五妈妈的狗毒死,扒下狗皮放到皮货店里去卖。那一年,张作霖当上了北洋陆军二十七师中将师长。新官上任,张作霖杀了违反军纪的小舅子立威。少年张学良看着父亲在麻将桌旁分配权力。老奉系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被江奇涛和张黎简化为张作霖和他身边的“八大金刚”――兽医出身的张作霖、泥瓦匠出身的张作相、“扛小活”出身的汤玉麟、衙役出身的冯德麟、马贩子出身的孙烈臣&&这些人在清末起于草莽,民初进入庙堂。身份转换中,权力的分配是重中之重,“张小个子”游刃有余,窗外偷窥的儿子兴奋地告诉发小:这比京戏好看!
  窗内,张作霖企图通过权力分配完成人生的升级换代,他出身草莽,却想在东北建立起文官统治,为此他力排众议,起用东三省的大才子王永江出任高级顾问和警察厅厅长。王永江查封汤玉麟开办的赌场时,与张作霖的把兄弟汤玉麟发生冲突,张作霖站在王永江一边。当然,即便文官的架子搭起来,掌握实权的仍然是军人,直至张作霖死后,这种状况并无太大改变。学者p建国在《北伐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一书中写道:“东三省政府自张作霖时代以来,就是&军绅政府&,即政府的基础是军人和绅士的联合,但实际上东三省的&行政机构从上到下全部是军人领导绅士&,这使在省议会、商会、农会等部门里集结的&绅士&阶层对军人的专横极为不满。”
  对于转型期的复杂,编剧江奇涛有深刻的洞察,剧中有句台词:“多年之后,少帅才明白,世界之新旧也不完全在一道坎上。”但在当年,少帅显然认为,新旧之间应该判若黑白。他不满父亲在他8岁时为他定下的婚事,不想子承父业,企图在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的帮助下去美国学医。
 “他对父权是有一点点反抗的,他逃不脱所有男孩青春期的叛逆,但是他的青春期非常短暂,还没有过完就要直面人生了。”张黎说。
  少帅张学良:他是历史的顽童 历史却因他改变
  电视剧《少帅》这样表现张学良的成人礼:在表嫂对他完成性启蒙的那个清晨,张学良从梦中惊醒,想起来那天是姐姐首芳的大婚。赶去参加婚礼的路上,爆炸声传来,关东军策动宗社党,在那天暗杀张作霖。躲过一劫的张作霖准时出现在婚礼现场,气定神闲。几集之后,张学良的婚礼,各方道贺。关东军的代表邀请张学良完婚后去日本上军校,段祺瑞的代表邀请张学良去读保定军校――其用意大约与苏联人邀请蒋经国到苏联学习类似,张作霖一概回绝,让儿子进了东北讲武堂。
  剧中,少帅一再引用1924年孙中山与张氏父子会面时说过的话:“东北不容易,身处红白两大帝国之间。”张作霖对红色帝国有更多的警惕。他与日本人互动颇多,但对苏俄采取决不让步的姿态。据《张学良年谱》,日,俄大使喀拉罕借口洮昂路侵害中东路权,拒绝与中国谈判。张作霖答复:“吾在领土内筑路屯垦,殊无外人置喙余地。俄人素以平等鸣于世,今乃出此有悖国际公法之行为,吾人自不无遗憾。吾头可断,对俄此等要求,必不让步。”
  “当时很多东北人不恨小鼻子,恨大鼻子,祖祖辈辈被大鼻子杀怕了。长春为什么叫新京?甚至到1944年、1945年,日本人在东南亚节节失败时,在它本土有个说法:宁愿放弃东京,也不放弃满洲。”张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大鼻子和小鼻子的环伺之下,张作霖知道自己的活不好干。电视剧以诙谐的手法表现了乱世之中权力的脆弱根基:出任奉天督军和出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时,张作霖两次照相,每次按下快门,总有前来议事的人打断。常服、军服、礼服一身身地换,“大帅”神色仓皇,甚至有些沐猴而冠。但一旦执掌帅印,这位前兽医、前响马确实做到了大节无亏。
  “&重大办&审查的时候,大部分学者也做出了非常客观的评价:在张作霖手里,东北没有出卖过一寸土地。”张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925年,奉军高级将领郭松龄兵变,关东军曾以承认“二十一条”为出兵的条件援助张作霖,张作霖口头与日本缔结密约。兵变平定,关东军找他“结账”,他“一直推脱到死”。这段戏最后删了”。
  1928年,二次北伐的兵锋所指,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无力招架。学者邵建国考证,日本急于在张作霖败退出北京前,与其签下由“满铁”在东北兴建满铁支线的合同,不惜在济南制造“五三事件”和济南惨案,以阻挡蒋介石北上。张作霖在“五路合同”上仍和日本人耍“拖”“缓”之计。皇姑屯一声炮响,“五路合同”成泡影,日本人拿到的最后一份合约上,张作霖盖的是私章。这个情节在剧中保留,只不过“私章”被“阅”字取代。
  电视剧《少帅》表现张学良的成人礼:在表嫂(图中,柳岩饰)对他完成性启蒙的那个清晨,他从梦中惊醒,赶去参加姐姐首芳的婚礼。那天刚躲过暗杀的张作霖准时出现在婚礼现场,气定神闲。 (剧组供图/图)
  “战争的胜负,只能说是上帝的眷顾”
  血流成河的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在《少帅》里各占一集。张黎知道,按照正统史学,军阀混战是不义之战,不便过多展开。
  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大获全胜,张学良手下的团长告诉他:我逮到的俘虏,不要说拿枪,光拿嘴巴子就能把我的兵吃掉!在山海关,张学良和张作相坐着士兵手摇的小火车看大战之后的战场,死尸枕藉。他捂起少帅的眼睛:你不要看!21岁的张学良从此知道,“战争的胜负,只能说是上帝的眷顾”,而内战几乎毫无意义。几年后,北伐军打到河南,张学良退走时给敌军指挥官留信:我们剩下好多粮食,我知道粮食不能让敌人得去,要放把火烧的,但是老百姓没粮食吃,你们拿去赈济老百姓;黄河铁桥按说我应该炸,我毁了你们一时修不上的,但我没炸,那桥梁是国家的。
  不管义与不义,内战确是张学良作为军人最初和最重要的历练。
  通过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新一代奉军崛起,一派大多出身于日本陆军学校,代表人物是杨宇霆;另一派出身于本土的保定陆军大学校,代表人物是郭松龄。
  “杨宇霆那一派,掌握了新的国际政治、地缘政治的观念和一些新的战法。&陆大派&能跟士兵同吃同住,郭松龄整军有一套,打仗就靠这个。”与士兵的亲密关系,是郭松龄带给张学良的印记。
  剧中,郭松龄有一个戏剧化的出场。张作霖极重视长子的教育,希望他可以当文官,为此延请了一位又一位先生。但张学良是一匹野马,私塾先生罩不住。先生布置的题目是《民主国之害甚于君主》,张学良写:说这话的人是坐井观天。先生被气走。张作霖只得把张学良带到司令部,哪位下属闲着,就充任儿子的临时老师。“陆大研究生”毕业的郭松龄到奉天谋职,张作霖委派给他的一个任务就是给张学良当半天的临时老师。这是小说家言。张学良和郭松龄的真正交往始自东三省讲武学堂。郭松龄是讲武堂的战术教官,而张学良则是次次考试名列第一的学生。
  郭松龄善于治军。“民初奉系军队教育败坏,至于极点,因此战斗力低落,经过郭松龄的整军,凡是训练成绩不良,或是不懂教育的军官,无论其阶级是团长或旅长,一律撤职,东北军自此便逐渐强大。”学者张德瑞在研究国民政府军队战斗力的著作《山河动》中写道。对于张作霖,郭松龄是可用之才;对于张学良,郭茂宸是老师也是兄长。《张学良口述历史》记述,张作霖曾骂儿子:“你除了老婆不跟郭茂宸去睡之外,吃一个水果,你都要给他一块。”
  郭松龄和张学良的师生二人组在第一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屡建奇功,却得不到与之相匹配的分封。郭松龄心怀不满。在奉军应入关打仗还是退守关外建设东北的问题上,郭松龄跟张作霖亦有分歧。1925年11月,郭松龄与冯玉祥暗地结盟,举兵反奉,并发表通电请张作霖下野,张学良接任。张学良旋即接到奉天发来的电报,起首是“汉卿先生阁下”:军队公举你做东三省总司令和奉天省长,请速来接事。落款张作霖、王永江。
  这是张学良人生中最艰难的选择题之一,他选择了父亲。但郭松龄的兵锋所向,张氏父子一度毫无招架之力。张作霖做了下野的准备,在给东三省法团负责人开会时,他说:政治好像演戏,郭鬼子嫌我唱得不好听,让他们上台唱几出,我们到台下去听听,左右是一家人,何苦兵戎相见――这样的手段,在马帮老炮中间尚可转圜,在新与旧的主义之争中,却再无施展可能。最终,奉军在关东军的帮助下,打溃郭松龄。郭松龄和妻子韩淑秀曝尸三日。
  晚年在唐德刚做口述史时,张学良说,父亲的死和郭松龄反奉是他一生最难过的两件事。
  少帅张学良:他是历史的顽童 历史却因他改变
  兵谏相当于“擦灯泡”
  张氏父子在五卅运动中曾有出彩一笔。正史多强调,运动初期,张氏父子曾人云亦云发爱国通电、捐款;在民众抗议危及天津秩序时,奉系军阀李景林毫不手软地镇压;奉系以维持秩序之名,进军沪上。
  带兵进入沪上的正是“玉面少帅”张学良。1925年6月,东北陆军教导队进入上海。“教导队”是奉系中坚,全队队员都是东三省著名军官的子弟且本人也是军中长官。4700人全通英语,臂上黄色方章写“为国保民,和平处事”。剧中,张学良与英美领事侃侃而谈。但英国巡捕曾向抗议的中国人开枪,和英国领事交谈时,张学良坚持用中文。
  在五卅运动中,张学良捐款2000元,张作霖捐款2万元,李景林也曾捐款3000元,接济上海工人。张氏父子,一个在台前,一个在幕后,在一场席卷全国的民众运动中,收放自如。此前,张作霖早已有意栽培“前世是冤家”的长子。《张学良年谱》记载,张学良自军校毕业后,父亲逐渐对他委以重任,剿匪、与北京政府之间的上传下达、迎来送往。而五卅运动,带兵进入上海,是少帅在国际社会的首次正式亮相。
  两年后,张氏父子再次出现在国际社会的聚光灯下,是张作霖杀了李大钊。李大钊之死,《少帅》一剧并未实写,仅以张学良对父亲的谴责一笔带过。一笔带过的还有中东路事件,电视剧突出的重点是蒋介石的出尔反尔。蒋鼓动张学良出兵反苏,事后不援助、不善后。《少帅》似乎在暗示中东路事件和“九一八”的某种顺承关系。
  “现在还在争,&不抵抗&应该怪蒋介石还是张学良,其实谁也不怪,只怪当时国力太弱。”张黎说。《张学良口述历史》和《张学良年谱》则强调,九一八之后,张学良并非无所作为:辽吉失陷后,他改组了锦县、通化、宾县、依兰、龙江、黑河等地的抗日政权,与日军和汉奸策动的傀儡政权对峙1年零47天。1931年到1933年,张学良领导东北军进行了12次重要战役。其间,张学良处决了担任伪职的堂弟张学成。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曾提议,由日本人出面清理张学良的家产,用火车运到北京正阳门外,张学良大怒:你这是在羞辱我,我是地方长官,我决不拿自己的东西,要还,你把东三省还给中国。
  热河失守后,张学良一度放下军权。“宋子文、蒋先生和我三个人在一起说话,蒋先生说:这个船不能载三个人,总得有一个先跳下去。我说,要跳下去,那我先跳。”晚年,张学良在他的口述中讲道。那时,东北军是张学良的包袱,背着是羞愧,放下又不忍。在张黎看来,真正把张学良和东北军割裂开来的是西安事变。
  张学良自谓一生只有两个长官:张作霖、蒋介石。张作霖去世8年后,35岁的张学良对自己唯一的长官蒋介石实行兵谏,后又亲自把蒋送回南京。别人问他:为什么你要自己来送,张学良说:所谓首领,就是个泥菩萨,我把那泥菩萨扳倒了,那我至少得把泥菩萨扶起来。
  晚年与唐德刚“口述历史”,张学良把兵谏之举比做“擦灯泡”:“好像灯泡,我暂时把它关一下,我给它擦一擦,我再给它开开,让它更亮。”这自然不是枭雄的思维。张学良其实更像一个历史的顽童,但历史确因这个顽童而改变。
(责任编辑:赵本军 UC001)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帅少年张学良扮演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