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harry potter pdf是凯尔特人

[转载]凯尔特民族
&凯尔特(Celtic)
音乐史上最经典的作品
随着“世界音乐”风潮的兴起、恩雅(Enya)等歌手与团体的走红、“大河之舞等超级大秀的轰动,加
上“英雄本色”(Braveheart)、“赤胆豪情”(Rob
Roy)以及“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与“魔
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片集等电影配乐的推波助澜,凯尔特民俗风格的歌曲与音乐在最近这些
年来,可以说是风靡了全球,虽然与“主流”的盛况相比,还有好大的一段距离,但是它的确拥有了相当
惊人的广大爱好者。&
凯尔特人--在很多人心目中,凯尔特人即为爱尔兰民族,这也许是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给公众造
成的印象。事实上凯尔特人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大约在五千年前就兴起了,最早主要生活在阿尔卑
斯山以北,后来分布范围日益扩大,从不列颠群岛到巴尔干半岛都有,而且往往居于统治者的地位,希腊
人所说的“克尔图人”和罗马人所说的“高卢人”,事实上就是凯尔特人。由于在文化上相当的强势,欧
洲各国都深受他们的影响,可惜由于人口过剩、社会关系紧张、以及扩展版图太过激进,从西元前二世纪
开始,逐渐由盛转衰,受到罗马帝国与日耳曼部落等的夹击之后,失去了统治者的优势,连他们的文化也
受到罗马帝国的同化,只有在爱尔兰和不列颠还保存得比较完整。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居住在中欧、西欧
的一些部落集团,经过漫长迁徙来到英伦,其后代今散落于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北部与西部山地各处
。凯尔特人包括爱尔兰人、苏格兰高地人、威尔士人及康尼士人,他们大多操双语——英语和本族语(盖
尔语或凯尔特语),但往往不同地区的同族后辈,语言上会有较显著的差异。除了文字或文物研究可以证
明他们之间的族源关系,最直接的方式是倾听他们用小竖琴和风笛奏出的音乐,那种古老的、源远流长的
音乐,已成为连接不同地域凯尔特民族的文化纽带。
在凯尔特无数不知名艺人的基础上,英伦逐渐形成民谣多元发展的格局。无论是流行歌星克里夫.理查
德和他的“阴影”乐队,还是诸多地下团体,甚或象滚石这样的摇滚名团,也都试图在英国口味上加筑一
些凯尔特修饰物。当然,这一时期真正扩展了凯尔特音乐的,也依然是来自爱尔兰的队伍,“斯文尼的男
人”便是最著名的代表。
加拿大,是除了爱尔兰与苏格兰之外,当今“凯尔特”音乐的另外一个大本营,许多实力派的凯尔特
艺人,都是来自加拿大的。以独特的唱腔拥有不少歌迷的女歌手莎拉麦克劳克兰(Sarah
McLachlan),
虽然平日以另类的流行摇滚为主,偶而也会演唱一些充满民歌与凯尔特色彩的动人抒情歌曲。对于她在电
影“X情人”(City of
Angels)里面所唱的主题曲“Angel”,相信很多人都难以忘怀,这里也收录了这
首歌曲。其他的电影配乐,还包括大师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的“哈利波特”配乐主题
“Hedwig's Theme”、“赤胆豪情”的主题曲、“亚瑟王传奇”(The
Mists of Avalon)由萝琳娜麦肯
尼特主唱的主题曲“The Mystic's
Dream”,以及“魔戒首部曲”由霍华休尔(Howard Shore)负责的配
乐主题“The Fellowship”等等。&
风笛---风笛、格子裙、高尔夫和威士忌,早已是苏格兰人的标志。一曲席琳蒂翁的《我心依旧》,我
们窥见了苏格兰音乐的灵魂又一次领略了风笛的魅力。苏格兰风笛(BAGPIPE)这个乐器,早在十五世纪,就
在欧洲各国出现了。由此可知,
风笛并非源于苏格兰。从英国边界的诺森伯利亚(英国古王国)一带,越过
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特别是东欧国家像罗马尼亚、捷克、甚至斯伐洛克共和国,
这些国家的风笛文
化很早便已展开。经过了数百
年的变迁,风笛的型式愈益多样化,也更为人所认识。
至于风笛是如何被传
进苏格兰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由罗马人于早期将她引进苏格兰,也有人说它是从爱尔兰传进来
的。直到今天,苏格兰的高地风笛曲在社会中仍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军事性或平常的集会里,
不管是为提高士气或纯粹情绪的抒发,它都传达出许多苏格兰音乐以外的文化内涵。&
"风笛"在苏格兰人民心中早已超越了乐器的地位,成为浪漫、喜悦的代名词。苏格兰音乐原是属于战
争的音乐。风笛手吹出的乐音,用于行军、用以召集高地人、用以战争、用以表示哀悼。也属于和平的音
乐,用来跳斯特拉斯佩舞,用来与小提琴、手风琴和谐地演奏舞曲、用来庆祝、也用来求爱。
  中国听众普遍接受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是在看电影《泰坦尼克号》时被影片主题曲中凄婉的风笛声
所感动;而更早的一部有苏格兰风笛出现的电影《勇敢的心》,那时还没有被国内大多数观众知晓。在《
勇敢的心》中,风笛声对电影场面的渲染更为突出,在瑟瑟风中传递的风笛成为战斗中猎猎飘扬的旗帜。
《勇敢的心》所讲述的故事,与历史大抵吻合。13世纪,在苏格兰人反抗英格兰统治的同时,爱尔兰首都
都柏林以及附近地区已经在英格兰控制之下。战争的残酷一面除外,文化得到交流却是不争的事实。风笛
实际出自古罗马,被许多民族吹奏过,当时英格兰就正流行风笛,只是后来因为苏格兰风笛太过有名,风
笛才被看成苏格兰的民族乐器。从那时起,风笛也被大量使用在爱尔兰民乐之中。&
从乐器结构上分析,风笛是由一根吹管和一个风袋构成的。吹笛者换气时只需用手挤压风袋,笛声就
不会中断。此外还有三根木制的单音管(古老的风笛只有两根),笛手利用有音孔的调音管奏出旋律时,
单音管会发出持续不断的泛音。风笛只能吹出9个音符,一般只能吹奏降B调,而且音量无法改变。由于风
笛指法很难掌握,并且极难调音。因此很难吹奏。今天的风笛已渐渐现代化了,出现了无需挤压风袋的电
子风笛,电子风笛能发出8至9个8度音,音域比传统的风笛宽广得多。风笛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的泛音,
有了这种连续不断的降B调低音,风笛手再吹出旋律时,每个音符就都有了一组不同的泛音,混成一体后
悠扬高亢,令人神魂颠倒。&
风笛--悠扬的声音具有非常强的穿透力.容易让人产生对往事的回忆.象是一种具有极强的粘附力.轻而
一举的粘贴在思想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另一个民族文化.通过对凯尔特民族的了解.让我们更多的
了解到这种乐器所表现的民族文化.了解一种音乐必须要先了解这种音乐的文化背景.艺术来源与生活.又
高于生活.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鼓舞人的意志.只有在音乐的世界里.人的感情世界才是最美的也更纯洁.
在音乐的世界放足自己的思想.在无尽的空间里自由的翱翔.
&CUCHULAINN --古奇连&
雷恩·寇伯--简介绍
&有着日本、加拿大血统的年轻演奏家雷恩·寇伯(Ron
Korb),真是一位笛类乐器的高手,他从长笛、
低音长笛、爱尔兰横笛、乃至中国竹笛均无所不通。他有过无数现场表演经验,在全球已超过16个国家曾
邀请他登台演出;更在数不尽的唱片与电影原声配乐中留下经典录音;迄今为止他已经发行过9张跨国专
辑,他因此被誉为“当代第一魔笛”。
&此曲是根据剀儿特神话英雄古奇连创作的.在随后的音乐中也都根据这一主线延续.
在悠扬的风笛声中.仿佛进入了一个飘渺的空间.让人感觉到了一种思想超越身体极限的感觉.寂静中看着
自己端坐的身体.看着那些如泡影般的往事.看着那些胶结的争斗.看着那些得到和失去.突然间让人明白了
一种痛.浅浅的.却是这样的刻骨铭心.以至于无法让自己平静.以至于让自己变得如此的模糊.模糊.模糊.
犁无辕何以耕.筏已渡何以顾.贤异思无为法.人自迷相无形.
&一、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是北部欧洲的原著民,正是他们在5000年前建造了那座举世闻名的“巨石阵”。
凯尔特人曾经
为阻止凯撒征服高卢而和罗马军队交过手,但最终罗马人还是从凯尔特人手中夺取了不列颠群岛和西班牙
的大部分地区。在中世纪,凯尔特人也曾经重新强盛过那么一段时期,不过,这个文明在中世纪的大多数
时候都仅仅只是作为欧洲边缘地区的一股二流势力而存在。在古罗马帝国覆灭之际,凯尔特人所控制的势
力范围只剩下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的一部分和法国西北部的一小部分。进入中世纪之后,凯尔特人巩
固了自己在苏格兰的主导地位,并数次企图进而控制英格兰的大部分地区。
&古凯尔特人没有首都。在中世纪降临之后,一些古凯尔特人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
国家。其中,爱尔兰的凯尔特人(即后世所称的爱尔兰人)从挪威人手中夺取了都柏林,并把它作为自己
的首都,而爱丁堡则被苏格兰的凯尔特人(即后世所称的苏格兰人)选为自己的首都。
&中世纪早期,爱尔兰人仍然保持着小股群居的习俗,直到公元800年前后,爱尔兰岛上的伦斯特,芒斯特
,康诺特和阿尔斯特这四个省才联合在一起。公元795年,维京人的入侵爱尔兰岛,并从公元九世纪中叶
开始在岛上建立永久定居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定居点就是都柏林。公元1000年前后,布莱恩.博罗成为
所有爱尔兰人的第一个国王,并率领爱尔兰军队于公元1014年在克朗塔夫击败都柏林的丹麦人,不过,他
本人随后却被杀死了。
&中世纪早期,一个名叫“苏格兰”(Scotti)的爱尔兰人部落侵入现在苏格兰地区的南部,在那儿永久
定居下来,并用自己部落的名字来为这块新夺取的土地命名。他们向南扩张,并吸收了土著的皮克特人。
在此之前,皮克特人一直是南方罗马人的心腹大患。苏格兰王国基本成型于公元十一世纪,不过,位于南
方的英格兰王国很快就表现出对这块土地的浓厚兴趣。苏格兰人则以和法国人订立“古老联盟”作为对英
格兰野心的回应。这个“古老联盟”也成了苏格兰人此后数个世纪外交的基础。公元1296年,英格兰国王
爱德华一世(有“长腿”和“苏格兰人铁锤”等别号)吞并了苏格兰。威廉.华莱士(就是那
位大名鼎鼎的“勇敢的心”)领导苏格兰人奋起反抗,在公元1297年进行的斯特灵战役获胜后几乎为苏格
兰赢得了独立。第二年在法尔科克战败之后,威廉.华莱士率领部下和英格兰人展开了游击战,直到公元
1305年被同伴出卖并被爱德华一世处死。随后,罗伯特.
布鲁斯在暗杀了自己的主要对手后,宣布自己为
苏格兰国王。他在公元1314年的班诺克本战役中大获全胜,把英格兰军队从苏格兰国土上全部驱逐出去。
公元1328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被迫承认了苏格兰的独立地位。
&威尔士人也应该算是古代凯尔特人的后代,但是,当时的威尔士地区一直处于诸侯割据的分裂状态,从
来没有一个诸侯拥有足够的实力来统一这一地区。公元十三世纪,英格兰国王甚至采取了和威尔士众多二
流诸侯国结盟的方法来阻止该地区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体。
&宗教  受著名传教士圣巴特里克的感召,爱尔兰人在公元五世纪皈依了基督教。在其后100年中,修道
院在整个爱尔兰岛如雨后春笋般到处涌现。在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爱尔兰的修道士们被认为是整
个欧洲最有知识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在学习拉丁文和研究《圣经》上倾注了极大的精力。这些博学的修
道士们随后开始游历欧洲各未开化之地,向当地人传播基督教教义。这些未开化之地包括苏格兰,以及诸
如英格兰之类惨遭野蛮的日尔曼入侵者蹂躏的地方。苏格兰和威尔士最初接受了基督教,但在公元八世纪
之后,这两个地方都投入了罗马天主教的怀抱。
&所谓凯尔特(Celtic)文化,一直是一个暧昧模糊的概念,并非像一般国家是由人口和政治来区隔,而是
从音乐、文化、语言上来界定。举凡爱尔兰、苏格兰、英格兰、威尔斯、法国、西班牙、义大利、土耳其
,都有一点凯尔特文化的色彩。
二、凯尔特音乐
&提到《泰坦尼克》和《勇敢的心》这两部电影,可能大部分人都看过,这两部电影可以说是电影史上的
经典之作,给大部分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其中恐怕音乐的成份功不可没,而这其中的音乐用了大部分
的凯尔特音乐元素。比如《勇敢的心》中有一段“华莱士的求爱”,用的就是苏格兰风笛演奏的,而苏格
兰风笛是凯尔特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
“凯尔特音乐"凯尔特音乐做一个综述。
&在很多人心目中,凯尔特人即为爱尔兰民族,这也许是1922年爱尔兰共和国独立给公众造成的印象。事
实上,凯尔特人原为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居住在中欧、西欧的一些部落集团,经过漫长迁徙来到英伦,其后
代今散落于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北部与西部山地各处。凯尔特人包括爱尔兰人、苏格兰高地人、威尔
士人及康尼士人,他们大多操双语英语和本族语(盖尔语或凯尔特语),但往往不同地区的同族后辈,语
言上会有较显著的差异。除了文字或文物研究可以证明他们之间的族源关系,最直接的方式是倾听他们用
小竖琴和风笛奏出的音乐,那种古老的、源远流长的音乐,已成为连接不同地域凯尔特民族的文化纽带。
&可惜,近代有关凯尔特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极不详尽,几乎在整个唱片工业体制趋向成熟完善之后,凯
尔特音乐才受到重视。男高音歌唱家约翰.麦克康马克是本世纪初唯一一位较出名的凯尔特裔早期录音明
星。麦克康马克早年在米兰学习声乐,1904年在伦敦首次录音并开始定期在伦敦修道院花园公演,在曲目
选择上,麦克康马克渐渐加入改编自爱尔兰民间音乐的作品:《游吟男孩》、《爱尔兰移民》、《你若阳
光般微笑》,这些作品在他的演唱下,成为广闻于世界的爱尔兰民歌。麦克康马克录有数百张专辑唱片,
总销量在二千万张以上。他将爱尔兰民间音乐有效地与古典音乐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启发和激励了不
少凯尔特后继者,迪莉亚.墨菲就是其中一位。
&迪莉亚.墨菲沿着麦克康马克的方向继续拓展,她所演唱的由约翰.弗兰西斯沃勒创作的歌曲《飞转的轮
子》,其轻妙的爱尔兰乡音与盖尔古腔,辅以竖琴的伴奏,很快成为本世纪上半叶爱尔兰音乐的代表风格
。墨菲不单限于爱尔兰民乐改编,通过一系列歌曲如《如果我是只黑鸟》、《厨艺歌》、《再见麦克,再
见派特》、《劳拉.克莱那》等,墨菲在民族音乐中巧妙溶入美国百老汇与爵士乐元素。二战后墨菲进行
一些歌曲翻译工作,将凯尔特语转译成意大利语,进而将优秀的爱尔兰民歌推向整个欧洲。
&然而很长一段时期以来,闻名于世的凯尔特风味作品,大都出自于那些远离凯尔特文化中心的、散居于
美洲大陆的凯尔特移民后代,如歌手丹尼斯.戴,竖琴手艾米丽.米切尔,多种乐器演奏家凯特.史密斯、
罗伯特.怀特。当然,出入于此的也不乏古典乐界的名流,如罗伯特.肖合唱团、阿瑟.福莱德率领的波士
顿通俗管弦乐团、吉它名家约翰.威廉姆斯、长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威;居住在英国本土的约翰.泰夫纳也
曾以古典手法出版过基于凯尔特传统的现代交响乐《凯尔特安魂曲》。这些艺术家利用改编凯尔特民间音
乐,创造出一些“别有风味”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会令人理解为“古典音乐"的通俗表现。论到真正扎
根于凯尔特文化的艺人,依然要看那些来自英伦三岛的当地居民。
&高地族长乐团成立于60年代,乐团成立时,其大部分成员都已是都柏林市最好的民乐艺术家。他们以古
老的乐器演奏传统乐曲,这些乐器大致包括:肘臂风笛、提琴、木笛、锡哨、双风箱手风琴、竖琴和羊皮
鼓,这也是爱尔兰土地上流传最普遍的乐器。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再现了一种非常古老的凯尔特民间乐器
爱尔兰扬琴的魅力,并运用双簧管的清亮音色与之进行合奏。这种古老的编排,使他们演奏的传统乐曲丝
毫没有牺牲在现代口味上,而是获得了本色的再生。高地族长乐团的成立,最早是受到年轻创作者西恩.
瑞阿达的启发,瑞阿达曾试图改编民歌为协奏曲,并成立一个叫
Ceoltoiri Cualann的团体进行实验。后
来该团团员、提琴手马丁.费,伙同派蒂.莫龙尼、西恩波茨、迈克尔.脱布里地一起,成为高地族长的原
始团员。后,又有西恩.肯尼、德里克.贝尔等成员加入。无论专辑出版还是现场演出,高地族长都无须担
心凯尔特盖尔神韵的遗失,同时却又能打破以往民间传统乐队在演奏上的框架约束。他们在乐曲中段改变
节拍,增加变化,可以从里尔舞曲(reel)的单四拍子,转换成基格舞曲(jig)的复二拍子或三拍子,再变
成波尔卡(polka)或舒缓的慢舞(slow
air)这些尝试引发了一系列民间乐团的变革。在高地族长乐团的25
张专辑中,演奏曲目主要以传统乐曲为主,这些作品是了解爱尔兰凯尔特文化的重要资料;另一部分作品
,系与不同风格不同国籍的摇滚、民谣艺术家合作,从音乐章节、和声方式、节奏拍子诸方面进行实验,
古远如十七、十八世纪的古琴曲,可以与二十世纪的布鲁斯音乐结合,这给远离凯尔特文化中心的美国音
乐家以许多新的乐思。其中,专辑《高地族人》之一、五、七,《早一点热早餐》,《爱尔兰的心跳》,
电影配乐作品《巴里.林敦》,成为高地族人最出色的作品集。&
凯尔特(Celtic) 音乐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在坚持以传统乐器演奏原汁原味民乐的乐团中,还有以提琴手艾里.贝恩领衔的爱尔兰苏格兰乐队“海湾
之子”,苏格兰“战场乐队”,爱尔兰“斯托克顿的翅膀”乐队,以及格拉玛丽乐队。虽然他们出现的年
代先后不等,但在立足传统方式保存凯尔特音乐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所以他们共同组成了"凯尔特音乐"的
中坚力量。当然,在演唱者方面,西莫斯.恩尼斯与苏格兰乐团凯坡赛里也是不可缺少的。凯坡赛里的专
辑《血是热的》、《与爱人同行》,都属于极传统的盖尔语佳作。
&50年代大西洋彼岸发生的民歌复兴运动,也逐渐波及到英伦三岛,使众多年轻人醉心于民歌之上的新的
创造。来自于同一音乐世家的汤姆.克兰西、派蒂和雷姆,成为最早去美国学习考察唱片体制的爱尔兰青
年。在唱片公司“民谣之路"(Folkways)和“伊莱克托”(Elektra)帮助录一些爱尔兰民歌后不久,派蒂成
立了自己的小公司取名为“传统"(Tradition),1956年,“传统”在英国发行乔什.怀特与黑人民谣女歌手
奥黛特的小唱片。克兰西的另两个兄弟,则着手在阿巴拉契亚山脉进行民歌搜集工作,在遇到北爱尔兰乐
手汤米.麦克姆之后,三人组成了克兰西兄弟乐队。克兰西兄弟演唱的民歌,如《一壶五味酒》、《利物
浦的残渣》,在大西洋两岸普遍受到了欢迎。而乐队成员以个人名义发表的唱片,成绩也十分出色。在克
兰西兄弟之后,又出现了都柏林人,这支乐队起先由乡村教师朗尼.朱组建,于1962年以朗尼.朱小组的名
义在都柏林酒吧中演唱,名声传遍全爱尔兰及英国;中途又有前“绘图员”乐队成员约翰.谢汉、鲍勃林
奇加入,一系列的现场表演特别是在伦敦塞梭.萧宫殿的表演,宣告了凯尔特民谣的被广泛认同。三十年
后的今日,“都柏林人”已被视为爱尔兰民族艺术的象征性团体。在以上乐队的影响下,苏格兰出现了伊
安.麦卡尔曼民歌小组,后更名为麦卡尔曼们;北爱尔兰出现了“他们”乐队,爱尔兰出现军校生乐队。
&对于北爱尔兰地区,宗教、种族问题没有象南爱尔兰那样因为独立而获得了解决,历史的变迁反而使其
更加尖锐。1968年,冲突演变为武力对抗,艺术家们十分关注并试图改变这一切。在贝尔法斯特军事管制
下,出现了上面提到的“他们”。“他们”的故事,要一直追溯到一个唱片收集者,他有个儿子名叫凡。
莫里森。在父亲影响下,莫里森很早就对音乐产生了兴趣,12岁时参加乐队“戴姆尼沙滩”和“标枪”;
两年后即1960年,乐队改组为“君主”,风格为蓝调与灵歌。君主在CBS旗下出版过一张细碟(碟中包括
《冬青谷》和《刺痛的婴儿》两首歌),并在苏格兰、英格兰、德国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回到贝尔法斯特
之后,凡.莫里森参加了由爱伦.亨德森、艾里克.威克森等组成的“他们”。1964年的处女作《现在不哭
》,随后的《亲爱的请别走》、《黑夜降临了》,为“他们”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但当凡.莫里森读到大
西洋彼岸鲍勃.迪伦的作品《宝贝,一切结束》之后,不由深深为之震动。。此时,刚刚结识的美国作曲
家波特.迪伦的作品《宝贝,一切结束》之后,不由深深为之震动。。此时,刚刚结识的美国作曲家波特.
本斯给予凡.莫里森极大的帮助,作品《格罗丽亚》开始摆脱单纯的情爱描述而成为一首反传统的力作,
后被众多车库乐队翻唱。虽然“他们”乐队人员变化频频,但凡.莫里森始终担负着乐队坚定不变的灵魂
,一直到“他们”解散。莫里森的个人演唱生涯同样成功,从与波特合作的《褐色眼珠的姑娘》开始,莫
里森不断与国际著名乐手合作。专辑《星上数周》是与一批著名爵士乐手合作的,有冷派爵士乐开创者迈
尔斯.戴维斯乐队的贝司手理查.戴维斯,有将爵士乐引向古典化发展的“现代爵士四重奏”乐队的鼓手康
尼.凯。蓝调、灵歌、福音和民谣相结合的方式,相继在《月亮舞》专辑、《茱萸蜜》专辑、《凡.莫里森
,他的乐队和街头合唱团》专辑中延续发展,此后的专辑《在高速公路急进》,运用整个奥克兰交响合唱
团来构架调色板,它与现场双张唱片《罢手已晚》一起,成为70年代爱尔兰风格与世界潮流汇合的总结。
莫里森的嗓音较前辈歌手粗糙许多,但他浓重的爱尔兰口音,和歌词中大量的关于民众生活状况的描写,
以及对北爱尔兰政治事件的关注,使他成为最出色的凯尔特艺术家;与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合作,又使《一
个叫天堂的小镇》、《特.那.诺格》、《有一个爱尔兰流浪者》这些爱尔兰民间调子,再度为世界人民熟
知。莫里森80年代的《桂冠诗人创作》,90年代的《启蒙》,与黑人布鲁斯大师约翰.胡克合作的专辑《
流亡太久》,也都成为享誉一时的经典。凡.莫里森因此被视为不受风格限制的凯尔特民谣艺术家。
&在凯尔特无数不知名艺人的基础上,英伦逐渐形成民谣多元发展的格局。无论是流行歌星克里夫.理查德
和他的“阴影”乐队,还是诸多地下团体,甚或象滚石这样的摇滚名团,也都试图在英国口味上加筑一些
凯尔特修饰物。当然,这一时期真正扩展了凯尔特音乐的,也依然是来自爱尔兰的队伍,“斯文尼的男人
”便是最著名的代表。“斯文尼的男人”也是第一支爱尔兰民谣摇滚乐队.1965年在经纪人戴斯.凯利帮助
下,由安迪.艾文、约翰尼.莫尼恩、乔.道兰组成原始团体,在各地街头、俱乐部、酒吧、剧场表演,日
渐走红。起初,“斯文尼的男人”象很多乐队的早期生涯一样,也是唱些老歌谣。1967年,特里.伍兹入
队代替了乔.道兰他介绍其他团员听美国民谣歌手克拉伦斯阿什利和道可.华生的作品。乐队成员开始分头
创作,不久推出同名专辑,内中包括南美民谣《家庭木匠》,和苏格兰高地民歌《威利.欧威姆斯伯格》
。该专辑后来成了众多英籍民谣乐团的启蒙之作.后来,亨利.麦克鲁又入队代替了安迪.艾文。之后,“
斯文尼的男人”开始尝试电声乐器,创作迷幻风格作品。在剑桥民谣艺术节上,乐队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出版第三张专辑后,“斯文尼的男人”宣布解散。特里.伍兹与妻子盖.伍兹继续奋斗,成为凯尔特民谣摇
滚的守护者。很长一段时间里,特里.伍兹周游全英国和爱尔兰,间或与辛.李兹乐队吉他手菲利普.林纳
特合作。1969年,伍兹与英国民谣乐队“贸易港大会”成员组成钢眼斯潘,推出专辑《听,乡村在等》,
成功地将传统歌谣表现在现代音乐节奏气氛中。此后特里.伍兹和盖.伍兹致力于融合不同地方不同类型的
民歌风格,包括南美的、中欧的、英格兰的和凯尔特的,这些概念较完整地表现在专辑《伍兹乐队》之中
&在北爱尔兰,后来又有海瑟尔.黑伍德、新生乐队相继出现。爱尔兰的克里斯蒂.摩尔在艾文.麦考尔与鲍
勃.迪伦影响下,先后组织起普兰克斯蒂、激动的心、游吟作品乐队。先后也出现几位著名的词曲作者如
爱尔兰的安迪.艾文、罗伊.盖勒佛、米克.汉立,以及较早的北爱尔兰作者伦.格拉厄姆,这些创作者禀承
了凯尔特民谣的变化发展,从传统乐队埃尔坦、战场乐队、海湾之子、高地族长,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受新
乐思启发成立的乐队地丹南、声音小组,都从他们的作品深深受益。
&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凯尔特音乐开始往各类西方音乐形式中扩散。但凯尔特音乐的显著特征,经常还是能
从各种变化的形态里明显地感受到。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世纪教堂歌曲在爱尔兰这片岛屿上的保存,这一
方面是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的结果,但更重要的一重因素是,爱尔兰独特的自然风土,是那么好、那么神
、那么适合的一件外套。那种旷远、超脱、飘飘欲飞的音乐,常常会引领着外人的思绪,在天地之间若有
所悟又不明所以。但当他们一旦踏上爱尔兰土地,真真切切地看到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云、气、
风、雨时,他们的心里戈登一下:呵,这就是了,这正是他在音乐中、在冥冥中、在魂牵梦绕中,想看清
却又无法看清的奇丽景象。这里的天空一望无际,因为辽阔深邃而显得很低;颜色更深的水,水中层层叠
叠地遍布着不高的、但每一座都是峭然独立的丘峰,使下面幽水曲回,使四下寂寥神秘,使人们眼中始终
是天低云暗山寂水清的图景。没有人的迹象,也没有森林生灵无比茂盛的形象,但又不是荒凉的,它们给
人安静地生长、静谧地呼吸的印象。爱尔兰山水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遗世独立气息,这也正是
乐带给人的核心意象。这音乐有重迭的和声,有传说般的回响,有飘渺的歌吟,有旷远的合唱。在器乐上
,竖琴和风笛是最常用的凯尔特特色乐器,它们配合凯尔特歌唱,流泛着同样的或相通的声音气质。后来
,这样的声音气质进一步表现在一些现代新乐器中。在电子乐重叠回响的效果中,在电风琴朦胧发散的和
声里。心灵和想象,这两个东西在凯尔特音乐中是如此重要;有歌词的时候,往往又会有自然、宗教、神
话和传说,或玄秘幽深、色彩迷离、意象重叠的诗句,来加深音乐的这种意象。分析起来,凯尔特民歌旋
律是中世纪调式的,很少有装饰音,也较少跨跳式的行进;它平缓地发展、简单地回旋,这种旋律有一种
虚幻感和消逝感。
&进入七八十年代,艺术家不再为艺术风格的分歧而苦恼,他们分化成了两个大的阵营:一个阵营比较坚
持传统乐风,同时配器上也不排斥运用电子合成器或其他新出现的技术;另一阵营在外型上类似朋克,回
归街头卖艺者的外表。这后一类团体以“泼格斯”乐队为代表,灵魂人物叫谢恩.麦高万。“波格斯”是
盖尔语中的脏话,意为“踢你的屁股”。这个乐队是既坚守传统民谣同时又将简单的朋克思想纳入风格的
团体,首张专辑《给我的红玫瑰》,收录了乐队极其出色的两首作品《伦敦黑街》和《威士忌流成河》。
随后,乐队出版了由艾尔维斯.考斯泰勒制作的备受争议的专辑,其作风离奇,性别倒置;酒精药物的外
表下深藏着社会底层的缩影,又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述种种政治情绪,自暴自弃的态度给人以极强的意识
渲泄。而在全世界范围闻名的爱尔兰女歌手西尼.奥康纳,尤其第一张专辑《狮子和眼镜蛇》,以及爱尔
兰乐队的早期作品《战争》、《男孩》,以无疑属于同样充满愤怒的情绪为整个世界瞩目。
&在坚持传统乐风的那一类团体中,最著名的当属“地丹南”乐队。地丹南拥有美妙的和声,传统而不失
现代感的电声配器,团员玛拉.奥康纳、道拉斯.金与玛丽.布莱克,人人拥有一副曼妙动人的好嗓,所以
个人发展也个个成功。地丹南的专辑《爱尔兰之歌》,道拉斯.金的专辑《笼中的狮子》,玛丽.布莱克的
专辑《无界线》,都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之作,在大众的心目中普遍视其为爱尔兰凯尔特文化的代名词。
&凯尔特音乐的热潮中,出现了一个叫“凯尔特心跳”的本地厂牌,专门出版凯尔特音乐作品,尤其偏重
圣咏、竖琴、风笛、女声方面。这是一家面向世界的爱尔兰民族音乐公司,十分注重传统和本民族文化、
以及这传统和本民族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他们出版的,都是十分传统的基本保持凯尔特原始形态的新音乐
,但并不搞考古发掘和文物展览式的文献揖录工作。“凯尔特心跳”的艺人,都是一些热爱传统的现代人
,除了改编祖先留下的瑰宝,他们经常基于传统自己创作。在乐器上,既保留传统的编配特色,也结合新
时代的音乐如电子乐、布鲁斯或摇滚,但大的方面仍是十分古雅的,这是一种既老又新、既过去又现在的
经时代刷新了的古老音乐。
&事实上,凯尔特文化对于每一个凯尔特家族而言,从来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或音乐,就某种层面而言
,它更是生活方式、处世哲学的世代相传。在八十年代再一次的寻根热潮中,英裔美国人再度踏上祖先的
土地爱尔兰或者苏格兰,发现民间新的家族式团体有“法里一家”、“布莱克一家”以及“家族乐团”,
后者原名(an clann as
dobbar)意思是“来自都灵的家庭”。家族乐团虽然八十年代才出名,但他们的活
动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当时,莱奥.布兰南组织家庭成员在乡村中演唱中世纪凯尔特圣歌,女儿玛丽.
布兰南加入乐团后,乐团在曲目上有所改变,从英国民歌手多诺文,到加拿大民歌手琼尼.米契尔的歌曲
,都会出现在他们的演出歌目上,只不过唱的是盖尔语。在莱特肯特民歌节和柏林演唱会中,该乐团获得
了空前的成功。1980年,妹妹恩雅加入后,“家族”终于赢得了两张专辑的出版。《声音》专辑改变了乐
队的命运,使它从一个偏于世界一隅的地方小团体,成了全球皆知的国际时尚的一部分。随后,“家
族"1986年专辑《回声》、1987年专辑《循环》、1992年专辑《灵魂》,恩雅专辑《恩雅》、《水标》、
《牧羊人之月》,玛丽.布兰南专辑《玛丽》,全都获得了世界性的成功,被视为新世纪音乐的代表作品
。从音乐上看,无论“家族”乐团、恩雅还是玛丽的作品,都同时包含两方面的构架,即:既保存传统民
谣和圣诗圣咏元素,又加入时代感极强的电影配乐,这成为这个家族的基本创作手法;而在音乐题材和作
品观念上,则运用避世或回归自然的主旨,这也是凯尔特文化本身具有的内涵。
&九十年代,在爱尔兰这片音乐沃土上,又诞生了莱斯利.道戴尔、西坡、克里斯蒂.亨奈西、男孩地带、
玛米.柯曼这样一些新星。男孩地带是一个偶像性团体,凯尔特的悠远到了偶像身上,变成一种极度的浪
漫,他们快速成名横扫全球。克里斯蒂.亨奈西深受美国布鲁斯大师密西西比.约翰.荷特影响,早期演绎
的都是一些自传性歌曲,并经常在英国各地街头俱乐部卖唱,表现艰难的求学经历和刻骨的贫困生活,他
还一直经受着神经衰弱的折磨。有时,穷困潦倒的亨奈西甚至会以一首歌5爱磅(8美元)的售价,廉价出售
自己的歌曲。后来,被恩雅经理人尼奇.雷恩相中,亨奈西推出《彩排》,一举结束20多年的艰苦写歌生
涯,一夜成名。西坡是支电子音乐和传统爱尔兰音乐的松散结合,营造绕梁之音与杂乱声响交错的氛围,
制造聪慧的跳舞音乐,为传统凯尔特音乐加入了部落风情,此外,这个被称为爱尔兰跳舞音乐中最诡谲的
乐队,也会唱一些盖尔语的抒情小品。乐队灵魂人物来自凯尔特人发源地,西坡这个名字,在希腊神话中
指那些居住在北极以外的沐浴纯净阳光的人。
&正如上面人物所体现的,对年轻的后辈而言,他们成长期所经历的音乐已不单是凯尔特的诗性民谣传统
,而是整个西方音乐的大背景。这一时期在爱尔兰本土最引人注目的民谣歌手是艾琳娜.麦克伊芙,在国
际上最知名的则是小红莓。在爱尔兰历史上最畅销的专辑《女人心》(麦克伊芙的作品)中,既有凯尔特
的激荡,也有美国民谣的温和,既有古雅的竖琴、拨弦古钢琴,也有大量的弦乐、浪漫感性的流行元素和
摇滚乐的热情。麦克伊芙在爱尔兰交响乐团任过四年专业提琴手,她的音乐最擅于将富于爆发力的摇滚与
雅致的古典音乐融于一炉,而她富于洞察力的音乐语言,则受益于美国的迪伦和加拿大的柯恩。小红莓离
纯正的民谣更远,在他们的音乐里充满了世界各地各种民间音乐的影响,但他们保持了对自然的尊重,音
乐绚丽却仍能回到比较单一和本真的状态。
&对今天的爱尔兰音乐来说,最难以抹去的可能就是那一种源自祖先的神韵了。而任何一部有关爱尔兰或
苏格兰高地的电影,总会来一段类似电影《卡尔》中的、由雷姆.奥.弗莱尼演奏的风笛。也许,只有爱尔
兰苏格兰的民谣,才会给人带来那么一种恬静、遥远、沁人心脾的感受吧。而这样的神韵,也会自然地蔓
延到一些与爱尔兰相关的音乐如“神秘园”、“死亡也会跳舞”的作品中。
&风笛起源于古罗马,是广泛流行在欧洲的民族乐器,它是一种带有空气袋的吹奏管,由演奏者向风袋吹
气,再把风袋内的气流压送到装在风袋上的簧管而发音。罗马军队入侵大不列颠的时候,风笛传入苏格兰
。风笛是一种很难演奏的乐器,据说,500个吹风笛的人中只能出一名优秀的风笛手。现在,虽然风笛在
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流行开来,但是一提起这个乐器,大家仍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苏格兰人。
&风笛是一种很特别的乐器,象是画眉鸟的嗓子。在风笛甜美的声音里,有一缕隐约的沙哑和沧桑,每一
个尾音,都会非常随意,留下一个回旋的音符,散漫慵懒的吟咏着流浪,寂寞,纯粹,纯洁而洒脱的感情
&爱尔兰音乐就是如此的干净而飘,苍凉而远,总是能唤起一些伤感哽在喉里,唯有轻轻叹息,似乎想去
挽回些什么.......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harry potter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