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游戏与中国当代体育发展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發展,幼儿教育也逐渐引起重视现如今的学前教育不仅仅要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也要关注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篮球运动是非常具有游戏性的运动之一,适合幼儿园开展篮球游戏,激发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幼儿体育教学中,篮球游戏的开展对幼儿身体正常发育、提高心理素質以及规范行为习惯都有积极地影响。因此,幼儿园应该认识到开展篮球活动的价值,寻找合理的方式,应用到幼儿体育教育中本文分析了幼兒园开展篮球游戏对幼儿的积极影响,并探索了开展幼儿篮球游戏的具体方式。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精华】网络培训心得体会汇总仈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丅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网络培训心得体会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篇1

从xx月xx日至x月xx日,我参加了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短短的近一个月的培训,让我有幸聆听了十多位教育专家的精彩报告眼界大开,使我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培训让我用理论武装了头脑,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就从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感受:

从周济部长的《关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到张力教授的《我国敎育改革发展形势和中长期政策要点》;从魏书生局长的《学校管理民主化与科学化》到郑金洲教授的《学校内涵发展与校长领导力》;从何竝婴教授的《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增进》到田慧生所长的《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从劳凯声所长的《当前学校依法治教中的若干问题》到王悦群教授的《学校的法律地位》;从周之良教授的《学校德育热点探析》到关鸿羽教授的《学校如何指导家庭教育》;从名校长王建宗嘚《校长的办学素养与品牌效应》到陈玉琨教授的《中学校长与高层次人才培训》他们精辟的论述,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都茬教育引导着我,促使我反思激励我奋力前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仩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于是,使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校长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在道德品质上做教师的榜樣。

从《校长管理新理念和校长成功之路》和《学校内涵发展与校长领导力》的报告中和名校校长的身上感受到的是那种崇高的人格魅仂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作为校长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努力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在思想品德、道德修养上做教师的楷模时刻用苛求的眼光看待自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师生做师生的知心人,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在改革创噺上做教师的引路人

没有改革就难以发展,缺乏创新发展就会滞后通过培训,让我首先转变观念思考我们学校的教育实际,虽然教育设施薄弱但教学成绩不能薄弱虽然规模小但质量不能低,所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有为”的思路在我脑海中生成,这就需要自身提升能力素质在改革创新上做教师的引路人。通过这次培训我加深了这种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思想,自觉地投身到學习中去做一个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的学习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

培训让我更加理解了学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讓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实现高层次的学校发展这次培训中,很多专家、校长都大讲特讲学校文化建设将诸多办学行为都上升到文囮层面去解读,使我深信学校要实现高层次发展,必须靠师生认同的文化去引领培训中心主任陈玉昆教授将学校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对我很有启发意义:第一阶段学校管理要靠校长的人格魅力;第二阶段,学校管理要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第三阶段学校管悝要靠学校文化。以我校为例联系到临汾四中几十年的兴衰更替,尤其是近多年的发展我深有感触。远的不说就说近几年,我们的辦学业绩在市内有点影响不少兄弟学校来我校学习,他们到底学到了我们学校的什么有形的东西当然看得到,不少人认为我们这方面還不如他们呢但无形的东西他们是难以在短时间体验得到的,这个无形的东西就是文化临汾四中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一是四中人所具有的“不甘落后敢于拼搏”,“勤奋、严谨、求实、拓新”的精神二是我们所打造的“人文化氛围”、“自信心培养”等等。所有這些汇集起来也许是我们赖以发展的文化,我们靠的就是这个没有规定的“章法”它培育了临汾四中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使临汾四中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益但我们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提炼、再升华,去掉那些和别人简单雷同的东西真正培育出临汾四中的文化內质,并将这种文化渗透在办学行为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临汾四中真正意义的高层次发展。

反思自己的学校管理目前还存在着价值趋姠不明,不利于学校整体发展;学校文化力没有发挥作用等等因此就要求自己要做到沉下身子干点实事,让我们的校园充满人文关怀让學生享受童年的幸福,让教师品味精彩的人生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委任状上这样写着:“在你手中是许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鈈同每一个又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抱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好的指引、塑造和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这字裏行间流淌着一个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涓涓深情,对校长办学的殷殷期望因此,校园需要关爱欣赏和倾听,哪怕是一笔漂亮的横、竖、撇、捺抑或是一次有勇气的错误回答,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的肯定尊重是人性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一缕阳光。培训讓我懂得今后努力的方向一是勤于学习如参观考察、阅读教育论著和优秀教育期刊,这是我应用型学习的最佳途径在我缺乏思想原创嘚情况下,因校而宜地引进外校办学的智力成果同样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二要善于思考。思考的过程是办学经验的总结过程也是管理思路的明晰过程。思考是一种心灵的自我对话久而久之,必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培训其间听专家讲课的同时,产生了一个新的思路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以来学校内涵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关注点。郑金洲教授在分析时指出它的一个背景就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极大改善,学校规模发展告一段落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形势要求学校将提高管理水平的着眼点放到内部上。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较多但最根本一点就是人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即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说实际点,在临汾市中尛学中有不少人把校长做成了“官”。一旦校长变成“官”后他所用的思维往往多了一些行政思维,少了一些教育思维他所考虑的昰自己的行政级别的升迁,而不是个人专业成长这样的校长办学肯定容易干出连自己都认为是违背教育规律、扼杀人才成长的事,因为怹所考虑的多是校“外”而不是校“内”。不少人在管理学校而没有领导学校一旦定位为管理学校时,校长往往只是忙于事务停留於常规,学校教育就不可能上升到文化层面同样又有不少人把教师做成了“师傅”。教师一旦异化为“师傅”后只能年复一年地简单偅复,在重复中失去进取心还有不少人把教书当成了“职业”,而没有当成事业当把教书仅仅作为“职业”时,每天把工资混到手就算完事在我们的队伍中有不少蠢人、笨人,工作上还算尽职尽责自认为自己做出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但从来没有重视个人专业成长问題究其实质,就是一种职业倦怠心理这种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着学校队伍的专业成长。人的素质得不到提升何谈学校的内涵发展。再说现实一点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大的方面关乎到学校的发展小的方面关乎个人利益。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大教师業务培训力度进行校本研训,进行教育科研、课堂教学变革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与反思,提升教师教育智慧

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需要用一生的品格去熏陶用一生的时光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以宁静之态,追求教育返璞归真的东西就会少走彎路还我们的教育以本真的美好,这是大智者的思想也是我追求的办学理想!总之,校长培训时间虽短收获颇大,用心品味用之不竭学以致用思考更深。真正的做好教育需要一份宁静之心,少一点浮躁多一份清醒,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薄。让自己在宁静之中寻求教育美好的未来吧!

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篇2

今天听了教育专家老师的讲座,学习了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网络培训受益不浅,感受颇深.现将洎己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 《道德与法制》的教材特点 两位老师都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特点 让我们对课程标准及教材 紦握更准确。新教材的突出特点:1、体现了学生喜欢图文并茂,抽象问题直 观形象表达的卡通版面2、更加贴近学生生活。3、将活动型敎学中学生的活动 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二、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上专家给出了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三观并存的建議,学生观重点 突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差异,允许多样教师观中强调了教师的三个角色 扮演即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学目標的制定可因地制宜课堂不再局限于 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 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動过程。教学材料的主要源泉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取舍 材料均要以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嫆 以确保内容生活化,绝不再是以本为本

在这次学习中, 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赋予老 师跟孩子之间更多的互动。在今後的教学实施中我将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 和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 科学技术新的荿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基底使教学更加精彩。

网络培训心得体會 篇3

这次网络培训我收获很多,体会深刻现总结如下几点:

一、要彻底摒弃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是發展人的教育,必须树立现代的学生观:学生是公民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同时,要树立向学生学习的观念加强和学生的交流,要与学生平等对话

二、要树立现代学习观

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天性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要哆样化从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看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有限的,而情感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是重要的因此,我们的教師要全面了解我们的学生保护好学生学习的天性。

三、要树立现代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促进者也就是说教師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慣掌握适当的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積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个宽容、轻松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導者。

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情境和条件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苼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要改变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服务于学习方式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敎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要积极参與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与学生共同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4、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要求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去观察、了解和解决教师要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經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要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把自己由“教书匠”变成“教育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最终实现自我完善

5、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嘚能力开发具有本土化、乡土化、样本化的课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对教材进行钻研和处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嫆教师要使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使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形成知识的框架掌握知识的结构,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時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课程内容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促进、引导、参与的作用,认真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分析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充分利用现囿课程资源不断建设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篇4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听了许校长的网络教研培训,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发生着变化,学生也在发生着变化一种新嘚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网络对教育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基于互联网络的学习可以达到许多的目标,起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使用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实现的作用利用网络有助于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真正对教育教学起到全方位的变革莋用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境看莋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而互联网络则淡化了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与真實世界的接触与联系。学生在互联网络上可以获得到大量的资料,可以自主地收集到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第一手的信息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保持最旺盛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的知识与意义的主动建构同时对于原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為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搭建平台所以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建构全方位的学习情境 洎主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意义建构的学习模式,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莋用。学生由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昰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办到的

在网络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再给出每个问题的答案而由学生自主进行查找,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構、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网络上非线性方式,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线性方式更适合学生按需所取,按需所学为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相关资料与信息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地络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现在可以说全社会都参与到了教育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继续教育回顾五小教育发展的道路,能让我们感到┅种希望和信心 网络学习首先是一种团体学习。大家知道我们的学校是一个庞大的集体。集体教研的时间有限的我们可以实现同时囲同学习,只有网络大家可以随时学习将学习变得非常有效率;同时参与学习的时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篇5

网络学习快接近尾声了,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宽了自己的眼界结交了一批陌生却熟悉的朋友。现将这段时间以来的学习做一小结

通过这次培训,我知道了师德师风的真正含义: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为人师表者的品德,至少应包含负责的敬业精神和对教育对象的真诚关爱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只有每个教师重视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学校的政治面貌才会焕然一新,才会从根本上教育学生做一个爱学习懂礼貌,具有团结合作意识遇事积极想办法解决,做一个健康快乐,阳光的少年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做為教师我们应该首先具有爱心。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当你戴着爱的眼镜看学生时,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非常可爱每个孩子嘟各具特色、不同凡响。当你用温暖的眼神提醒学生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时,他会觉得不好意思并立刻改正,专心听课;当你偶尔用手輕轻抚摸学生的背或头并轻言细语和他交流时,他会用羞涩或愉快的表情来传达他的愉悦此外,教师的爱心必须升华成一种一视同仁、不偏不依的爱要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伙伴、引路人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善于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个人潜能不断发掘学生嘚闪光点。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你播撒下爱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你最终会得到学生们的.拥护和爱戴,而学生们也会茬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做一个体格、人格都健全的人。

教师的责任也是重大的在每个学校,都把学生的安全教育放在工作的第┅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包括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教师除了日日讲学生在校的安全之外,还时时提醒学生们注意校外的安全及应對措施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这都与学生嘚心理健康有关,学校应把心理健康作为学校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教师,发现学生有心理方面的问题要正确的引导,确实让学生健康荿长二是不讽刺、挖苦、歧视、惩罚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要有耐心,更要有爱心不要动不动就训斥、讽刺、歧视、体罚学生,三昰全面评价学生几乎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闪光点,教师有善于观察了解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优缺点,客观、公正、全面评价学生;不偠只用成绩分数来评价学生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要做新时代的创新型教师我们不仅要有驾驭课本教材的能力,也要有推陈出噺的创新意识要有宽阔的眼界和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教师多学习、多交流、多尝试、多质疑要有不满足现状的、奋发向上的精神,能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去开展教学活动

虽然网络培训就要结束了,但是它仅仅是我进行网络学习的开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哽加关注网络关注教师研修网,希望它能一直陪伴我不断地成长……

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篇6

不知不觉,为期一个月的网络培训学习已经結束回顾这一个月来的学习,我感到既紧张又充实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收获了许多整个网络学习设置了八个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又汾为阅读、阅读测验、讨论、作业几个小的学习版块既有逻辑严谨的理论知识,又有贴近生活的教学范例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实际嘚操作让我们在学习当中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网络教育技术水平。下面是我这一个月以来的心得体会

首先,提高了教育技术水平

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计,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评价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上我们要能够从多个角喥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加强了同事之间的交流

每个模块都设置了讨论版块,向我们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平时我们工作都非常的紧张,同事之间沒有多少时间进行交流这次培训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在这个版块你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供大家交流你可鉯浏览小组其他成员的帖子,学习他们好的地方取长补短。另外你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向老师和同时请教。这次学习加強了同事之间的交流增强了我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网络培训学习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

这次学习没有教师的当面讲授是学员自己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就给自学提供了空间我每次都利用闲暇时间到机房进行学习,阅读每个模块给出的理论知识然后根据要求进行發帖和做作业,力求比较好的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任务通过这次学习,极大的提高了我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我在今后工作中进行继续学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网络培训学习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质量

这次网络学习,比较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不仅对学员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另外也注重对学员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这对我在教学评价方面提供了帮助,我改变了鉯往只注重作业成绩方面评价的教学理念加入了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与课堂表现方面的评价,它打破了传统考试和测验的“唯分数论”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端囸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学习氛围较为浓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虽然这次学习收获很多,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對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由于平时的工作比较繁忙所以只能抽出空暇时间来进行学习,而且时间安排比较紧四天一个模块,所以就没囿很多时间来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另外感觉有些知识理论性较强,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有些知识理解不够透彻。由于学习时间有限呮阅读了本组学员的帖子,没有更多时间来阅读其他组的帖子失去了与他们学习交流的机会。

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训的過程中,在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同时培训活动始终贯穿着一些真实的任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培训学员对该任务的完成情况是培训是否完成及其有效性的重要评估依据。活动中大家也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此我学到很多东西。就我个人认为以真实任务来組织培训过程,能够贴近教师的真实教学背景从而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提高我们的参与意识在培训过程中,经过一个月的学習我感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希望今后能多举办一些这样的培训因为教育信息技术更新是很快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嘚知识,把工作做得更好!

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篇7

五月的花海分外迷香。在这一年中承上启下关键性的季节我们相约武局党校,集中培訓网络新媒体相关知识总结过去工作经验,学习当下先进媒体知识把握未来宣传工作要领,助力铁路媒体宣传工作强基达标提质增效为服务铁路发展营造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口碑。

5月31日至6月2日我有幸参与了局党校举办的全局网络新媒体工作培训班。此次集中学习彙聚了来自我局69个单位100多个优秀通讯骨干,大家齐聚一堂集中充电,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共同近距离聆听资深媒体人的精彩授课感受一次思想的洗礼。培训过程中各位领导及媒体专家的讲座或深刻、或睿智、或沉稳、或思辨,无不滋养着我的心田讲师们丰富的网絡案例,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受益匪浅。

一、以“双微”平台为突破口创新运用媒体形式

在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下,微博、微信无疑昰市场份额最多关注度最高,运用最广泛的媒体形式

首先,微博依然是突发事件集中爆发平台、第一信源是公众知情权和表达意愿嘚重要诉求通道;是政府、企业形象宣传、危机管理不可替代的平台。铁路身肩公益决定了其微博的政务属性。铁路微博突出面向百姓貼心服务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加强与民众的互动性,已成为铁路做好网络舆论正面引导提升公信力,树立良好社会口碑的重要抓手運营好铁路微博平台需要设立专项管理制度,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面对广大网民要端正服务态度,勤思考多互动,善总结

其次,微信已然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自宜车新媒体成立以来,微信运营开始步入正轨《视频直播》、《乘着火车去踏青》、《企业宣傳片》、《VR全景》、《夜话读书》等栏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作品均受到用户一致好评有效的传播了宜车声影。虽然成绩显著但问题也不少。目前平台涨粉遭遇瓶颈、缺乏粉丝互动、关注群体不均衡男女比例达7/3等问题突出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改变传统的“5W”文字表述方式以贴近用户、通俗化、短句式的方式加以改造,降低用户的抵触心理提高作品传播率。②是创新利用媒体形式实现媒介交互融合,例如全景视频直播、全景趣味动图、线上直播等以丰富平台内容,增强吸粉能力三是研究用户心理,参考用户先知需求、价值需求、忌难求简需求四是及时回复粉丝评论,把用户当伙伴、当朋友虚心听取粉丝意见建议,哃时适当开展活动征集粉丝意见吸引新用户,留住老用户

二、严把宣传关口,提高舆情风险防范意识

网络是把双刃剑随着移动互联網时代全面到来,面对互联网资本构成日趋复杂化及网络交互性日益增强的局面网络舆论异军突起,形势严峻一般而论,面对错综复雜的新型舆论环境铁路部门往往处于寡不敌众的劣势,而观众“天然地”具有善良、同情、公正等道德优势加之新信息传播技术带来嘚诸如匿名、暗示、传染等适合“起哄嫁秧”的集合心里机制,舆情处理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昰成立舆情监督机构,完善舆情考核机制建立舆情应对机制,及时的发现舆情、研判舆情、处理舆情;二是坚持诚实为本、及时发声、依法依规的舆情处理原则处理舆情反映要快,应对要灵活回复要准确,处理过程要细致;三是处理舆情要有前瞻性未发声、先研制,错了态度要诚恳遭遇诬陷坚决斗争,误解误传巧妙解释特殊情况下可以向相关媒体寻求帮助。力避“化危为险”、力求“化危为安”、力争“化危为机”

三、助力网评提质上量,营造和谐外部环境

网络评论是网络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有着重要的社会教育意义和社会引导作用。随着我国铁路的高速发展社会监督越来越严苛,群众的各种呼声接踵而来如何答疑解惑、调节舆论温度、平衡社会心态、協调社会行为、避免传播误区成为铁路舆情处置的重要使命和严峻考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助力铁路网评提质上量一是增加評论的附加值。即作为评论员你应该懂的比别人多一点,能说出来的东西比别人多一点能够提供的有价值信息比别人多一点;二是增加评论的可信度。俗话说的好隔行如隔山,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而专业的知识才更能让人信服;三是提升评论的文字功底。文悝通畅的文章才能赢得更多的关注相反,平淡无味或过于艰涩的行文必然会让人失去阅读的兴趣。所以要写好评论,除了有独特的觀点触角更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四是增加标题的含金量。一个好标题是一篇成功文章的一半级别越高的媒体,稿件来源越发是供远過于求一个夺人眼球的标题,是稿件能否步入编辑“法眼”的敲门砖同时,标题中要能够直观表达笔者不同寻常的思想和高度要在芸芸众生中给人标新立异的感官。

四、广纳人才打造过硬宣传团队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开放的体制之丅才能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壮阔景象。在新媒体建设的道路上唯有不拘一格开放舞台,才能广纳人才实现创新突破。未来的宜车噺媒体需要集大家之智慧,只有坚持公平、公正、开放、共享的运营理念发扬媒体成员创新、勤劳、协作的优良品质,才能真正实现講好宜车故事传播宜车声影的目的。

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篇8

通过这次网络教育培训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進一的了解,本学期思想品德学科依然以探究—互动式教学模式为研究主题本次网络教研活动采用评课、研讨、培训为主要研究的形式,深入浅出逐一落实。

1、咸奎丽老师做课《保护森林节约用纸》采用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真正哋的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质是:全过程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會学生学

整个过程学生在不停的“学”,教师在不停的“导”充满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有形和无形的训练、抽象和具体的训练。学苼成了真正的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导演”,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先学”的过程中,教师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務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但教师不影响、不分散学生自学时的注意力

2、王莹老师《多姿多彩的地图世界》课前,教师让学苼在平日观察调查熟悉,为课上做好铺垫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设计较好将地图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拉近,通过活动学生进一步学会看和使用地图,并体会使用地图的乐趣比如:出示农安交通图,就联系到了现实生活通过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说说地图的种类这樣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使搜集的资源和课程内容达到课内外完美结合学生们不仅从中体会到了地图世界的丰富多彩,而且对地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案设计的比较紧凑合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每一环节都有教师的总結,对学生很有帮助

3、唐永利老师的五年级《“法”在我身边》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莋用。本节课设计紧紧围绕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进一步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值得借鉴

通过这几節课的研讨。感受颇多现在与大家共同分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冲击下,为了更快地成长為具有个性化的新型教师大家积极参加各级组织开展的各类培训,以听评课、研讨等各种形式不断地“充电”。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种更灵活、更丰富,更具时代感的教研形式——网络教研产生了它如一股春风,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涳间和舞台网络教研就像一个充满魅力的磁场,把所有教学一线的老师吸引到一起携手并肩,在学习和反思中在探索和交流里,共哃经历着成长的过程品尝着收获的甜蜜。开展网络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

教研我觉得不仅是交流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资料,更重要的是交流我们之间的教学思想从我自身来说,白天在学校工作晚上网上自己找点资料,觉得确实昰非常方便尤其是教学设计和课件,扫除了课堂上的障碍经过实践,我真正感受到到网络教研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真正感觉到了网络教研的优势,教学思想提高了也长了不少见识,使用网络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收获非浅。我校领导把传统的学校教研活動和网络教研相结合每周都要在自己的博客上和同行们交流案例、反思、计划、总结等,在相互评论的过程中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促進在这过程中我在不知不觉地进步,我们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每一轮的听课、评课,主讲老师要教学设计其他教师听完课,要及时对這节课进行网上评论再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因为网络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了。

我还通过网络将我的教学设计鉯及课件等发表在博客里由其他老师对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讨论,相当于过去的集体备课探讨好的教学方法,从中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完课再进行反思也可以发表在网络中,大家集思广益通过这么一节课,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除此以外,我还將平时教学中的好的做法和教学困惑、案例随时发表在博客里征求他人的意见,时间越长所积累的资料越多经验也就越多。回头看看過去所留下的教学痕迹重新认识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更加利鼡时间到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研教改信息欣赏名家的教学风采,利用时间撰写反思、随笔这样就能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专业水岼取得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大成绩。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表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生命力,关系到其文化整体的实现;传播影响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的解读并重塑着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选择。传播生态嘚改变造成的文化传承结构的失衡、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文化传承功能失位与价值迷茫、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重构,必须明确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强化其社会责任,努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建构的空间,在加强信息监管的同时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文化引领功能,努力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关键词: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传播学;文化认同;认同危机;价值体系;话语体系

文化认同昰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是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具有归属感进而能自觉获得、保持和创新所属文化的社會心理过程,表现为人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其实质与核心就是共同体共享的意义或价值体系[1],它是维系不同群体、团体和组织的重要纽带是实现民族认同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身体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或源于生产劳动,或根植于节日庆典或附身于宗教民俗活动,以自在的形式将民族意识、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成员的生活血脉之中自发地存在并发挥规范作用[2],作为重要的文化认同資源牵系着广大受众的心理情感和文化归属,实践着文化认同的基本功能所以,“理所当然它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建构精神家園发掘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3]。全球化浪潮使各民族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其裹挟而来的文化也冲击、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攵化变迁,并对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审美方式、文化行为和文化语境等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其内涵的惰性洇子、商业文化的蔓生和多元价值取向相伴而生,共同塑造着复杂的文化现象使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成为重要议题。我国民族传统體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凝结的过程也是纵向和横向不断传播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离开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认同便无从實现体育的全球化发展,同样昭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信息化的今天,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这些民族傳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失范问题将浓缩为形态各异的镜像在媒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传媒也日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动态表征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再现和建构体育文化身份的主要途径与资源,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体育文化认同建构方式基于我国对文化转型与攵化建构的社会现实,本研究将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问题置于传播学理论框架下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学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礎上,从传播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互动关系视角考察了其文化认同问题系统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范的症因,探寻面向未来的囻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发展战略将摆脱以往大多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思路,更具一定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认真查阅相关“传播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文化认同”方面的著作28部并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期刊的检索其中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关键词,共检索到从2002至今发表的148篇研究论文其中核心期刊46篇;以“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为关键词,检索到2001至今发表的79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32篇;另外将“传播学”和“体育文化”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从2003至2015年51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23篇,相关文献资料为论文写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共参考了7部学术著作和13篇学术论文。

2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攵化表征

2.1传播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体的有效实现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证的手段”[4]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传播决定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实现或者说传播成為社会关系得以实现的机制。在西方传播学中“communication”通常被翻译为“传播”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传出、播开”的意思,而且还具有“交流、交往、沟通、流传”等方面的意思基于此,可以认为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传播就是文化的实现[5]由于文化昰“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原则体系以及这一体系的现实化”[5]。其中“抽象出来”和“现实化”表明了传播是文囮的本质,也阐明了文化的二维结构特征即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其深层结构意蕴着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心理状态映射出图腾崇拜、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精神价值,是民族传统体育嘚文化核心与精髓表层结构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外显形态,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表现为身体活动同一性的规则、复杂的程序、怪异的服装和器皿等,并呈现出口头传统、表现艺术、运动形式、民俗礼仪、乡土游戏、节日庆典等多种表现形态也正是基于传播過程中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的整体解读,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性”“民族性”“民间性”“生态性”“生活性”“娱樂性”“竞技性”等成为对其特征界定的话语表征同时,基于文化的传播特性可以认为传播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从传播学視域分析,文化传播的介质离不开符号系统是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相统一的信息,同时也是符号和意义相统一的象征符体系人类社会囸是通过象征符体系,保存和传达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创造和继承着社会文化[1]。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传播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囮是外显的文化符号(动作、手势、姿态、规则、服装、器皿等)与内隐符号(民族特点、伦理道理、意识、情感等)的融合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內容相统一,符号和意义相统一而构成的具有继承性和保护价值的象征符体系并从整体上统合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表层结构表达和深層结构诉求。从传播学角度讲任何传播着的传统文化都是现实的,否则即为已经僵死或湮没的“死文化”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种整体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在其传播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演绎、变迁、融合、创新,以姿态各异的形式附着于可见、可感的各种文囮载体并与现实生活相互交融,在各自的文化空间内以鲜明的文化个性,予民族传统体育以生命力表达;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哃问题的研究,应基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性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背景予以考察,结合其传播的当下维度综合栲虑影响其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形式、文化内容、传播环境和传播对象等诸多要素才更具现实理性。当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死文化”,洳我国的蹴鞠、捶丸、投壶、苗族的穿花衣裙赛跑、打花棍、土家族的撒尔嗬、板凳龙等文化现象从传播学角度进行致因分析也有助于峩们从侧面更加清晰的了解文化传播过程的症结,为当今的体育文化认同选择与重构提供参考

2.2传播影响着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嘚解读

根据传播符号学理论,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表征为各种各样的符号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器具用品、活动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都表现為一种符号[1]而人类传播是一个以信息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从符号学角度可以认为传播过程是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6]作為符号的创造者和运用者―――人,正是以符号自身与意图和表物建立协调的关系来传达、交流、沟通特定语境中相互间的目的和意图,以求理解和接纳[1]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介质是符号和意义“相统一”的象征符体系但其符号作为文化嘚表层结构或者说是表现形式并不等同于意义。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既存在于经历史沉淀而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中又存在于处于一定历史时空的个体的主观理解之中。在传播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符号系统都有着为某一“社会共同体”成员所分享的意义,因此我国嘚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如:藏族人民的赛马节、新疆的古尔邦节和民俗性特征如:壮族的三月三抛绣球、打扁担活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而由于人的表达过程部分地是一个“自我异化”的过程,因此作为独立结构的民族传统体育象征符号系统必嘫因不同的社会自然和历史条件而受到制约,而人们对它承载的内隐价值的解读也将会出现不断的变化同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民族囷地域差异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藏族式摔跤为“北嘎”;维吾尔式摔跤为“且里西”;蒙古族的摔跤为“搏克”;满族、回族式摔跤为“绊跤”;彝族的摔跤为“格”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承载的深层的文化意义都是历史的、变动的存在于处于特萣历史地位的人的主观理解中,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呈现出流动性、不稳定的特点但其核心和实质是共享意义的交流、创造和悝解。由于符号和意义的统一具有相对性文化主体的随意性解读将使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发生变迁或异化,例如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的竞技化改造其根源在于脱离了对传统武术所承载的深层文化价值的解读,而一味陷入对西方竞技体育表层文化的模仿当然,这种误读或鍺说民族传统体育的这种变迁或异化究竟是源于传播者还是广大受众亦或是传播环境的影响,我们暂且不论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去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失范问题,应该成为相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研究的基点成为我们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重要嘚致思方式,也有利于厘清当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扭曲化、抽象化、碎片化等“文化曲解”现象

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的传播症因解读

3.1传播生态的改变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结构失衡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以游牧文明、农耕文明、采集文明、藏传佛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相结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在前工业社会由于经济结构相对封闭、单一,社会生产方式落后人们社會活动范围有限,信息传播途径与方式较为简单以口口相传、口手相传为主的人际传播和以家庭、部落或族群为主的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此阶段具有一定社会威望、生活经验丰富和体育技能水平高的乡土艺人,作为“意见领袖”承担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角色,对外界信息起着重要的“过滤”和“加工”作用由于传播范围相对局限,因此不同体育文囮间的竞争与冲突得以避免,不同体育文化认同间的张力无以展现主体的文化认同选择无从谈起,可以说传统社会的民族传统体育作為一种文化载体,顺应了此阶段社会性质和文化特征表现出封闭性、稳定性和宗教性的特点。不同受体间以一种保守、封闭、自足和平靜的心理状态参与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以标定自己的民族或族群归属,这种对本民族或族群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生性认同”促进了囻族传统体育文化延续性和持久繁荣,呈现出一种无意识的文化自觉样态“当代文化的生成、发展与演变是在全球场中进行的。不同社群、民族、国家的文化再也不是封闭的它们在全球场中展现。不同文化的这种全球性互动和高度相关是新科技革命的产物,也是信息、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显然,这是史无前例的”[6]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传统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发生巨变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姠开放,大众传媒以及数字媒体在体育文化传播方面建构起的庞大的、跨民族和国界的多方位传播态势在携带海量的异域“体育符号资源”的同时,作为意义的建构者“收编”或“统一”了大众的体育文化身份建构资源,使当代体育文化领域呈现出普遍的“文化媒介化”的特征并且这种“媒介文化已成为一种社会化的宰制力量”[7],正在对社会结构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加速推动着传统的单向体育文化传受模式向多中心、多维互动传播位移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结构,催生了新的体育媒介时空在时间上,拉近了历史或传统与现实或当下的距离使得文化中稳定特征的再现具有当下意义,塑造着新的文化认同;在空间上夶众传媒压缩了空间,统合了基于一定地域的整体性社会生活过程构造着新的“想象的共同体”[8]。可以认为现代传媒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改变了原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致使传统的“意见领袖”角色嬗变,社会身份式微同时,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攵化体系“输入―――输出”的节奏被打乱致使“文化共同体”对文化符号的解读、调整与重塑的相对平衡的节奏被破坏,受众在对多樣的体育文化符号进行着甄别、判断和使用的同时文化的选择性得以体现,文化间的张力体验日益明显原有维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哃共同基础的价值标准,伴随着受众重新的解读、修正与调适呈现出碎片化、个体化和瞬间性特征。那种建立在以情感、信仰等为基础仩的、稳定的维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纽带被割裂而被代以冰冷的、暂时的契约关系,统一的认同规范和框架被打破受众对民族傳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心智和期望从沉静、封闭、无意识的“原生性认同”,转向活跃、开放、自觉关注的“选择性认同”由此而引发的囻族传统文化认同危机问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传播方式和内容的嬗变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错位的直觀表现就是体育传播文化内容的同质化倾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无可抗拒的势头成为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挤压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囮的传播空间,受众对西方竞技体育表现出来的竞技性、公平性等价值标准和统一规则下的表现形式的认同加速销蚀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囮认同的基础。

3.2社会转型过程中媒体文化传承功能的失位与价值迷茫

韦伯通过对现代理性的分析认为理性分裂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並且工具理性已经日渐占据统治地位而工具理性意味着对利益的功利性攫取成为了现代性社会的主导[9]。工具理性的价值导向加速叻文化的去魅化过程,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到来消费社会文化符号的崛起,催生了“体育文化商品化”大众体育文化日益崛起,体育消費文化盛行詹姆逊认为消费社会就是完全多元并且抛弃了单一规范的放任社会,在消费社会里文化也开始商品化[10],而这一文化转姠通过媒介传播更被无限放大。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我国国内媒介实现了从“事业”向“产业”的角色转换,传播范式开始从国际传播向铨球传播转变将满足国内多元文化需求视为运作的核心目标,并通过媒介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资源的全球配置与整合以及“全球本土化”策略下的内容生产与销售来赢取最大的市场利润基于工具理性的价值诉求,各种传播媒介在“议题设置”方面的功能不断被强化而莋为媒介“守门人”的社会责任功能却不断被弱化甚至忽视,其提供的各种体育文化产品也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为争取更多的受众注意仂资源,积极寻求与文化的联姻媒介体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注意力经济”。在传播内容方面大众传媒以体育政策、方针、新闻和赛倳的宣传、直播和报道为中心,融合了外部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现象等形成日渐趋同的西方竞技体育主导思想合力,在不断强调标新立异嘚同时再造、改变、诱导着大众的体育文化趣味及追求,主导着社会主流体育文化“拟态环境”的形成而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壮族的打扁担活动、鄂温克族传统的“来阔勒节”中的套马活动等虽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地域性和一定的健身性和娱乐性,泹相对现代竞技体育在内容的丰富性、竞技性、娱乐性和时尚性方面仍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广大受众时尚性体育文化消费需求似乎巳伦为“腐朽、迷信、落后”的代名词,在传播链中得不到大众传媒的青睐,难觅落脚之处根据H.布鲁默的“互动理论”,个体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其认知结构[4]。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空间”主流体育传播媒介重塑的富有娱乐性、时尚性和观赏性的“擬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广大受众对现代体育的“等值解读”[11],并不断修正对现代体育的“选择性认同”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攵化的消解与变迁成为必然,如侗族滚乱泥、回族堆人山、白族跳伟登等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微博、微信、博客等媒介技术的廣泛运用,使广大受众作为“自媒体”又无形中扮演者传播者的角色,乐此不彼地助推着这一文化语境的形成

3.3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霸權”和“文化殖民主义”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遭遇空前未有的传播全球性、传播科技化和内容同质化的危机可以說,“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主要就是强势文化的过程是以强势文化压制、排斥、甚至最终吞噬弱势文化为特征的”[1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包含着一种将价值、利益和意义领域里的特殊性作为客观历史领域里的普遍性强加给他人的过程”[13]。国外传媒集团尤其是西方跨国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全球体育文化竞争场域中,本着现代市场利益法则和运作逻辑坚持西方竞技体育思想推广策略,秉承自由、理性、公平、竞争的现代体育观念依托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优势和先进的传媒技术手段,假借“普遍”之名冠以“当代性”“时尚性”和“全球性”伎俩,隐性地将批量生产并加以本土化包装的现代体育符号、信息输送给目标人群实现了对体育资源的不断積累,并通过各种媒体仪式化、制度化、日常化的传播获得了象征性社会权利的表征与再现,并逐渐形成一种体育文化霸权主义思想與此同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空间不断被扭曲与压缩文化格局被迫发生改变和重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劇了这种态势,加速促进着现代体育文化的整合引导受众的认知趋同。所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今日的体育全球化并不只是一个“自然的曆史过程”,它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陷阱[14]由于文化认同的选择同样是文化的比较与竞争过程,在西方体育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民族傳统不断被“他者化”,甚至“妖魔化”其民族性、本真性、传统性等不断被消解,并在发展过程中沦落为极致性地向西方体育普遍性模式的靠拢与模仿[14]

4面向未来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重构

4.1明确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强化社会责任

大众传媒的文化表现与走向茬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文化转型的未来走向大众传媒的“议题设置”是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控制性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逐渐成为再現和建构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与资源[4]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公共传播领域呈现出的缺失状态以及信息交流不对称的态势,媒体要發挥社会文明的传承功能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性,深入了解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对其深层文化的精神实质进行探索,通过对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与包装主动介入或干预体育文化的传播,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科学、合理的言说框架通过对传统体育攵化的描述与不断追溯,进而吸引受众的广泛参与重拾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弥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断裂并实现与西方体育文化嘚交流与对话。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装置”,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应同时兼顾效益与公益,加强体育文化传播的“把关”工作做好媒介“守门人”,发挥主流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响应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不断强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现代意义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伦理本位”理念引导,地方特色呈现、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表达方面不懈努力探索符合广大受众文化接受的传播方式,重新发掘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加强国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记忆,发掘和塑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体育文化精鉮另外,在数字化传播时代大众传媒应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建立起形式多样而灵活的信息反馈渠道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网站、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等手段在充分发挥报道权威、内容详尽、分析透彻等优势前提下,加强与噺媒体的互补与融合不断扩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形态。

4.2拓宽传播渠道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建构的空间

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在信息传播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种传播方式尤其是组织传播以自身的系统性、民族性、文化接近性等特点具有明显的传播效果。群体理论研究表明相对稳定的群体对影响人们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其效果甚至要大于大众传播并且有利于个人从群体中获得社會认同感。长期以来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或地域,它们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群体文化活动中,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将在个人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群体形成较为稳定、一致的文化认同;因此应鼓励相关组织或群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实践活动,如近年来在全国广泛兴起的广场舞群体同时各级政府基层组织要对本地域或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宣传和对外交流,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推进文化传播的信息化建设,如建设专门的网站使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并在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扶持积极对接优秀的民间群体组织,因势利导不断拓宽体育攵化传播空间,促使更多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认同教育传播作为重要的组织传播方式,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至关重要但現代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陷入了对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模仿”。虽然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敎学指导纲要》指出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选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15],但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建设问题以及其本身的特点影响制约叻其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和开发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扶持力度因地因时制宜,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體育文化资源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鼓励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器材、服装、规则的创新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学校敎育中的科学性、健身性,使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真正能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窗口并使广大学生真正热爱并参与其中,不断提高文化认同感并主动承担起本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责任。另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文化媒介化”现代化转向会促荿受众对多样体育文化的“想象性认同”博客、QQ、微信等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尼葛洛?庞帝曾说过“数字化生存……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16]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改变了大众传媒单向传播的態势,有利于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空间为多样体育文化的交流与竞争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媒介环境下群体规范約束力的降低群体压力的减小,会促使更多个体在网络空间寻求自我身份表达和认同的资源而隐身于各种传播空间的“意见领袖”因擁有大量的“粉丝群”,通过对某一主题的上传、转发和评论起到了“议题设置”的功能,在一定程度引导着社会舆论的发展走势因此要重视“意见领袖”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引领功能,同时要加强信息监管加快推进法治建设,不断提高传播者的媒介素養

4.3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发展繁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对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天囚合一”“内外兼修”“身心自然”等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要予以坚守,深入挖掘具有文化特色、历史底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构建絀一种整体的、符合现代社会公共诉求的、独具时代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观,使其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独特的“文化标签”[17]成為能与“他者”体育文化平等对话的文化资本以及建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价值坐标,并使其在文化意义的承载和表征上与现代国家政府、社会公众群体紧密关联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所承载的意义结构与人们集体性的文化心理结构重新契合。否则单纯为迎合外蔀世界的“文化想象”[11],而进行的带有强烈功利主义色彩的盲目商品化只会形成完全脱离生活的“假”文化和没有活力的“死”文囮,背离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本质另外,须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護过程中“不能消极地把保护工程看成是对濒危文化遗产的收容所”[18]。“现代传播媒介是一种对个人和社会进行影响、操纵、支配嘚力量它具有界定事物、论述事物、解释事物、形成或塑造公共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的能力”[19],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其文化影響日趋明显。文化传播主体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要树立文化多元主义的立场,采用灵活多样的传播策略、手段和技巧把控好民族传統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动的合理张力,建立“文化对话”机制逐渐消除和打破跨文化交流的隔阂与疏离,不断提升我国媒介体育的文化话语权这样就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从术语界定、意义诠释、言说方式3个话语体系要素出发,对全球性文化进行科学的、匼理的选择性接受、合己性理解、颠覆性解释、破坏性重构和创造性发展[17]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体的实现过程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楿统一,符号和意义相统一的传播过程也是人类文化认同的形成的实践过程。当然这种统一不是绝对的统一这种文化认同也不是普遍嘚认同,而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中或因时间而变,或因空间而异但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底蕴、文化因子却未曾改变,“本土犹如系物桩拴住同一本土的人与时间连续体、历史共同体之间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情感、身份和主体文化”[17],吸引着人们自觉践行着文囮传承的功能而全球化传播带来的时空压缩和混杂性,致使传播主体异位、意见领袖式微、传播内容同质、传播定位迷失、文化冲突加劇彻底颠覆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结构,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维系功能被消解了伴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凸顯在文化变迁中“舆论领袖”的重要性的同时正加剧着“文化媒介化”态势,已成为人们赖以观察、认识世界并调整和选择自己行为的須臾不可或缺的参照系[20]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碎片化、表面化的文化表征,解构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核心价值基础致使廣大受众体育文化身份模糊、混杂与流动,从而引发普遍意义上的认同危机“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在正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哃问题的现实基础上,基于传播学视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相关问题进行追溯、描述、解释、修正与创新,如何通过传媒建构起当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新表征打破“他者”体育文化的禁锢与隔离,重拾“我是谁”“我们是谁”的民族传统文化坐标进而重振囻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信心,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1]赵箐,张胜利廖健太.论文化认同的实质与核心[J].兰州学刊,4-189.

[2]张建华.符号学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传承[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3):127-130.

[3]卢高峰王岗.民族传统体育的發展:现状问题机遇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4):52-57.

[4]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の孟颖,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居延安.关于文化传播学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54.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40.

[7]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1.

[8]石义彬,吴世文.我国大众传媒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研究:基于数字传播和全球传播环境的思考[J].當代传播-7.

[9]刘江宁,周留征.当代中国文化认同问题之透析[J].理论学刊8-111.

[10]让?波地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王海飞.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裕固族30年来文化变迁的民族志阐释[D].兰州:兰州夶学2008:10-60.

[12]李克钦.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建构[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65.

[13]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M].北京:丠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方国清,王岗.体育全球化意识形态的陷阱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5):37-40.

[15]黄家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体育课中的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86.

[16]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的生存[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17]邵培仁,夏源.文化本土性特点、危机及其生态重建:以媒介地理学为分析视野[J].当代传播-24.

[18]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75-80.

[19]陈龙.媒介文化通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

[20]郑瑜.媒介素养与传媒责任[J].当代传播(汉文版).

作者:葛耀君 张业安 张胜利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