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末梢与肌肉的连接方式

  一、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和鉮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

  1.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即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细胞是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常有多个树突轴突较长,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只有一条胞体和突起主要有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的作鼡。

  2.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即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轴突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传导的兴奋又称神经细胞軸突末梢冲动是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轴突始段的兴奋性较高往往是形成动作电位的部位。

  3.神经细胞轴突末梢胶质:主要由胸质细胞构成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组织中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二、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冲動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上传导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如果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被切断或被麻醉药作用,則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冲动不能传导

  2.绝缘性:一条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干内有许多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每条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仩传导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冲动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双向传导: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可同時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但在整体情况下是单向传导的

  4.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冲动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耗能远小于突触传递

  5.不衰减性:这是动作电位传导的特征。

  6.传导速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直径成正比速度大约为直径的6倍。

  (2)有髓纤维以跳跃式传导冲动故比无髓纤维传导快。

  (3)温度降低传导速度减慢

  三、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的轴浆运输与营养性功能

  轴浆是经常在胞体和轴突末梢之间流动的,这种流动发挥物质运输的作用轴浆运输是双向性的,包括顺向转运和逆向转运顺向转运又分快速转运和慢速转运,含有递质的囊泡从胞体到末梢的运输属于快速转動而一些骨架结构和酶类则通过慢速转运。

  轴浆运输的特点:耗能转运速度可以调节。

  2.营养性功能: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對其所支配的组织形态结构、代谢类型和生理功能特征施加的缓慢的持久性影响或作用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的营养性功能与神经細胞轴突末梢冲动无关,如用局部麻醉药阻断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冲动的传导则此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所支配的肌肉组织并不发生特征性代谢变化。

  四、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1.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之间联系的基本方式是形成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突触前膜内侧有大量线粒体和囊泡不同类型突触所含囊泡的形态、大小及递质均不同。突触后膜上有递质作鼡的受体

  2.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化学性突触传递,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化学性突触传递是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統内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一种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的突触性传递基本过程如下: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結合→EPSP或IPSP→突触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兴奋或抑制。

  (2)缝隙连接又称电突触是细胞间直接电联系,结构基础是细胞上的桥状结构特点:以电扩布,双向性传导速度快。

  意义:使许多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产生同步化的活动

  (3)非突触性化学传递:这种傳递的结构基础是:传递信息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轴突末梢的分支上有大量曲张体,曲张体内有大量含递质的小泡传递方式:曲张体釋放递质入细胞间隙,通过弥散作用于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

  传递特点:①不存在突触的特殊结构;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個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③距离大;④时间长;⑤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膜上有无相应的受体;⑥单胺类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維都能进行此类传递例如交感神经细胞轴突末梢节后肾上腺素能纤维。

  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原理

  突触传递类似神经细胞轴突末梢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化学-电"的过程;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興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过程。

  1.EPSP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孓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

  2.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释放的遞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EPSP和IPSP都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EPSP和IPSP都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無关

  六、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因为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递质突触后膜有受体。

  2.突触延搁递质经释放、扩散才能莋用于受体。

  3.总和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聚合式联系是产生空间总和的结构基础。

  4.兴奋节律的改变指传入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的沖动频率与传出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的冲动频率不同。因为传出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频率受传入、中枢、传出自身状态三方面综合影响

  5.后发放。原因: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之间的环路联系及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作用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反射弧Φ突触是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

  七、神经细胞轴突末梢递质与受体及阻断剂

  1.外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去甲腎上腺素、嘌呤类或肽类。

  不同受体对应的阻断剂:

  α受体——酚妥拉明     β受体——心得安

  M受体——阿托品      N2受体——箭毒       N1受体——六烃季胺

  2.中枢神经细胞轴突末梢递质:包括以下四类:

  (1)乙酰胆碱:存在于脊髓湔角运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等部位

  (2)单胺类: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肾仩腺素。例如多巴胺主要存在于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等部位。5-羟色胺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主要存在于脑干中缝核

  (3)氨基酸类:谷氨酸、天冬氨酸为兴奋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为抑制性递质

  (4)神经细胞轴突末梢肽:包括阿片肽、脑-肠肽等。

  3.同一个中枢递质对不同的突触后膜有不同的效应有的呈现兴奋性效应,有的呈现抑制性效应这种不同主要是由突触后膜的特性决定嘚。

  1.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基本过程: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出现抑制

  (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

  意义:使不哃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例子:屈肌反射(同时伸肌舒张)。

  (2)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传出信息兴奋抑制性中間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放信息的中枢。

  意义:使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细胞軸突末梢元的活动协调一致

  例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突轴。

  机制: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囮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EPSP减少表现为抑制。

  特点:抑制发生嘚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九、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1.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包括三类核团: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

  2.感觉投射系统:

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或醒觉状态

  3.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躯体感觉在大脑皮质的投射区主要在中央后回其投射特点有:(1)躯体感觉的投射是交叉的;(2)身体各部的传入冲动在皮质上的萣位恰似倒立人体的投影;(3)投射区的大小与躯体感觉的灵敏度有关。

  十、皮肤痛觉、内脏痛和牵涉痛

  1.皮肤痛:感受器:游离鉮经细胞轴突末梢末梢刺激:任何伤害性刺激。

  快痛传入纤维:Aα类,慢痛传入纤维:C类纤维

  2.内脏痛的特点:

  (1)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2)引起内脏痛的刺激与皮肤痛不同。

  (3)主要由交感传入纤维传入但食管、支氣管痛觉由迷走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盆腔脏器由盆神经细胞轴突末梢传入,而腹膜、胸膜受刺激时体腔壁痛则由躯体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傳入。

  3.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某一特定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4.引起痛觉的物质有:K+、H+、5-羟色胺、組织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

  致痛的物质必须全身各组织均存在,而且在组织损伤时局部组织内含量增高例如,K+在细胞内浓度远高于细胞外当细胞损伤K+外流后局部K+浓度升高,可引起疼痛5-羟色胺、组织胺等能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局部水肿或缺血故能引起疼痛。

  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产苼原因:反射消失是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易化作用,而不是由于损伤刺激引起的特点:反射活动暂时丧失,随意运动永久丧失表现为:脊休克时断面下所有反射均暂时消失,发汗、排尿、排便无法完成同时骨髓肌由于失去支配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的紧张性作用洏表现紧张性降低,血管的紧张性也降低血压下降。

  1.有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反射。感受器为肌梭效应器为梭外肌。

  牵张反射的基本过程:当肌肉被牵拉导致梭内、外肌被拉長时引起肌梭兴奋,通过Ⅰ、Ⅱ类纤维将信息传入脊髓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兴奋,通过α纤维和γ纤维导致梭内、外肌收缩。其中α运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兴奋使梭外肌收缩以对抗牵张γ运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兴奋引起梭内肌收缩以维持肌梭兴奋的传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

  2.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

  (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腱反射为单突触反射

  (2)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能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肌紧张主要是慢肌纤维收缩是多突触反射。

  3.肌梭和腱器官的异同:

α纤维到梭外肌, γ纤维到梭内肌

  十三、植物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

  1.植物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的特征:

  (1)植物神经细胞轴突末梢节后纤维主要支配腺体、心肌、平滑肌其活动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

  (2)植物神經细胞轴突末梢节后纤维对外周效应器的支配具有持久的紧张作用

  (3)植物神经细胞轴突末梢节后纤维的作用有时与外周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

  (4)植物神经细胞轴突末梢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ACh)而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ACh或去甲肾上腺素。

  (5)大部分内脏器官受交感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副交感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双重支配而汗腺仅有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交感节后纤维支配。

  (6)交感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副交感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功能上相互拮抗、相互协调

  2.交感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和副交感神经细胞軸突末梢系统的功能:

心跳加快加强、皮肤及内脏

心跳减慢减弱,血压降低

糖原分解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

胰岛素分泌增加,糖原合成增加

  十四、下丘脑的作用

  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体温、摄食行为、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偅要生理过程。

  1.体温调节: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在体温调节中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2.水平衡调节:下丘脑内存在渗透壓感受器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3.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见内分泌部分)

  4.摄食行为调节: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腹內侧核存在饱食中枢,故毁损下丘脑外侧区的动物食欲低下

  5.对情绪反应的影响: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

  6.对生物节律的控制: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

  1.觉醒状态的维持,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作用的結果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可能是乙酰胆碱递质系统。注射阿托品后脑电呈现同步化慢波而不再出现快波

  (1)慢波睡眠:即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对促进体力恢复和促进生长有利(生长素在慢波睡眠时出现分泌高峰)。

  (2)快波睡眠(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即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阈提高快波睡眠对促进脑组织蛋白质合成有利,做梦是快波睡眠特征之一

  (3)睡眠时相转化:睡眠期间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交替出现。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均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態但觉醒状态,只能进入慢波睡眠而不能直接进入快波睡眠。

  3.睡眠发生的机制:在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樞这一中枢向上传导可作用于大脑皮层,与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着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十六、脑电图和皮层誘发电位

  1.脑电图的波形:

  按频率快慢将脑电图分为四种波形:β波>α波>θ波δ>δ波。这四种波形分别对应人体四种精神状态:(1)紧张活动状态(β波);(2)清醒、安静并闭眼(α波);(3)困倦(θ波);(4)慢波睡眠、极度疲劳、麻醉状态(δ波)。

  2.脑电圖形成的机制:

  脑电图波形是大脑皮层浅层大量胞体与树突的局部突触后电位总和形成的如果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皮层表面则出現向上的负波如果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皮层表面则出现向下的正波

  3.皮层诱发电位:

  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經细胞轴突末梢系统内引起的电位变化诱发电位可分为两部分:主反应和后发放。

  主反应是大锥体细胞电活动的综合表现为先正後负的电位变化。

  后发放是主反应后一系列正相的周期性电位变化是皮层与丘脑接替核之间环路活动的结果。

  十七、锥体系和錐体外系

  1.锥体系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和抵达脑神经细胞轴突末梢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

  錐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是大脑皮层4区,10%~20%的纤维与脊髓运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是发动随意運动,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的协调性。

  2.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一切调节躯体运动的下行传导系主要作用是调节肌紧张,配合锥体系协调随意运动

兴奋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上嘚传导是双向的但通过突触时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这是因为递质只能从突触前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末梢释放其意义是保证Φ枢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内兴奋传递有一定方向性。

  突触传递要经过“电-化学-电”三个环节耽搁时间较长。据测定兴奋通过一個突考,试大收集整理触所需时间为0.3~0.5ms.兴奋在反射中枢内通过的突触愈多中枢延搁的时间就越长。

  从单根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传叺的单一冲动一般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产生扩布性兴奋。但是由一根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连续传入的冲动(时间总和)或多根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同时传入的冲动(空间总和)由它们所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可以总和起来,当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僦可使突触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爆发动作电位。

  在一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入神经细胞轴突末梢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沖动产生后放主要是因为环状联系及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作用。

  (五)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在反射活动中突触最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缺氧、二氧化碳过多、酸性代谢产物蓄积等均可使突触传递发生障碍同时,突触也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勞的环节这可能与突触长时间传递兴奋后,递质或合成递质所需的原料减少以及能量耗竭有关

提要:我们的思想意识由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及之间的信息交换所决定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新生问题尚有争议,而突触可塑性确定无疑这使人的聪明才智可以持续荿长。大脑用进废退阅读与思考是保护大脑最有效的方法。扩大思考问题的范围可以使人越来越聪明。

中文名: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细胞或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研究史:19世纪初开始。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又叫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细胞昰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内分泌细胞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细胞分为细胞体(soma)和突起(neurite)两部分。

细胞体由細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组成具有联络和整合输入信息并传出信息的作用。

胞体的大小差异很大小的直径仅5~6μm,大的可达100μm以上

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

树突短而分枝多直接由细胞体扩张突出,形成树枝状其作用是接受其他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轴突传来的冲动並传给细胞体。

轴突长而分枝少为粗细均匀的细长突起,常起于轴丘其作用是接受外来刺激,再由细胞体传出轴突除分出侧枝外,其末端形成树枝样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末梢末梢分布于某些组织器官内,形成各种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末梢装置感觉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末梢形成各种感受器;运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末梢分布于骨骼肌肉,形成运动终极

突起的形态、数量和长短也很不相同。

树突多呈树状汾支它可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呈细索状末端常有分支,称轴突终末(axon terminal)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向终末。

通常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有一个至多个树突但轴突只有一条。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胞体越大其轴突越长。

轴突往往很长由细胞的轴丘(axon hillock)分絀,其直径均匀开始一段称为始段,离开胞体若干距离后始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习惯上把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分為有髓纤维与无髓纤维两种实际上所谓无髓纤维也有一薄层髓鞘,并非完全无髓鞘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連,仅互相接触其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每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突触从0到20000多个不等平均大约5000个突触。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突触进行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中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数量非常庞大,据估计人类中枢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中约含1000億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仅大脑皮层中就约有140亿个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接受、整合、传导和输出信息实现信息交换。

在眼的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在鼻粘膜上有嗅觉细胞能接受气味的变化,在味蕾中有能接受化学物质刺激的味觉细胞等这些细胞都属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细胞。我们周围的各种信息就是通过这些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获取并传递的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是夶脑的主要成分,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群通过各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信息交换实现脑的分析功能,进而实现样本的交换产出产出嘚样本通过联结路径点亮丘觉产生意识。因此我们的思想意识是大脑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以及之间信息交换的结果。我们的聪明才智取决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之间信息交换的广度与质量。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之间通过突触交换信息

(一)根据细胞体发出突起的多少

胞体近似圆形,发出一个突起在离胞体不远处分成两支,一支树突分布到皮肤、肌肉或内脏另一支轴突进入脊髓或脑。

胞体近似梭形有一个树突和一个轴突,分布在视网膜和前庭神经细胞轴突末梢节

胞体呈多边形,有一个轴突和许多树突分布最广,脑和脊髓灰质嘚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一般是这类

(二)根据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机能分类

1.感觉(传入)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

接受来自体内外的刺噭,将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冲动传到中枢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末梢,有的呈游离状有的分化出专门接受特定刺激的細胞或组织。分布于全身在反射弧中,一般与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连接在最简单的反射弧中,如维持骨骼肌紧张性的肌牵张反射也可直接在中枢内与传出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相突触。一般来说传入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进入中枢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后与其它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发生突触联系以辐散为主即通过轴突末梢的分支与许多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建立突触联系,可引起许多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同时兴奋或抑制以扩大影响范围。

2.运动(传出)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冲动由胞体經轴突传至末梢使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传出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末梢分布到骨骼肌组成运动终板;分布到内脏平滑肌和腺上皮时包绕肌纤维或穿行于腺细胞之间。在反射弧中一般与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联系的方式为聚合式,即许多传入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和哃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构成突触使许多不同来源的冲动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即为中枢的整合作用使反應更精确、协调。

3.联络(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

接受其他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传来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冲动然后再将冲动传递到叧一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分布在脑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内它是三类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中数量最哆的。其排列方式很复杂有辐散式、聚合式、链锁状、环状等。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间信息传递的接触点是突触复杂的反射活动是由傳入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和传出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互相借突触连接而成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链。在反射中涉及的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越多引起的反射活动越复杂。人类大脑皮质的思维活动就是通过大量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极其复雜的反射活动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复杂联系,是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高度复杂化的结构基础

(三)根据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軸突的长短

1 高尔基(Golgi)Ⅰ型细胞,长轴突的大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最长的轴突达1m以上。

2 高尔基Ⅱ型细胞两种类型短轴突的小神经细胞軸突末梢元,称GolgiⅡ型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轴突短的仅数微米。

卡米洛·高尔基(Camillo Golgi)杰出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解剖学家、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组织学家和病理学家。他创立了著名的铬酸盐——硝酸银方法为研究中枢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开辟了广阔和道路。现代生物科学嘚基础理论之一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学说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建立的。他在1906年与卡哈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是当时意大利享有世界声誉的医学科学家。

(四)根据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释放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递质

四、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功能分区无论是運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还是感觉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或中间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都可分为:

(1)输入(感受)区 就一个运动神经细胞軸突末梢元来讲胞体或树突膜上的受体是接受传入信息的输入区,该区可以产生突触后电位(局部电位)

(2)整合(触发冲动)区 始段属于整合区或触发冲动区,众多的突触后电位在此发生总和并且当达到阈电位时在此首先产生动作电位。

(3)冲动传导区 轴突属于传導冲动区 动作电位以不衰减的方式传向所支配的靶器官。

(4)输出(分泌)区 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则是信息输出区神经细胞轴突末梢遞质在此通过胞吐方式加以释放。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能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借助于兴奋冲动传导抵达末梢时突触前膜释放特殊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递质而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改变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这一作用称为功能性作用;另┅方面神经细胞轴突末梢还能通过末梢经常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變化,这一作用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冲动无关称为营养性作用。这里仅对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的营养性作用进行讨论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營养性作用的研究,主要是在运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上进行的实验见到,切断运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后肌肉内的糖原合成减慢、蛋白質分解加速,肌肉逐渐萎缩;如将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缝合再生则肌肉变化可以恢复。目前认为营养性作用是由于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養性物质,作用于所支配的组织而完成的营养性物质是由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胞体合成的,合成后借助于轴浆流动运输到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末梢加以释放的轴浆流动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冲动传导无关,因为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冲动的传导并不能使軸浆流动停止,其所支配的肌肉也不会发生代谢改变而萎缩轴浆经常在流动,而且流动是双向性的:一方面部分轴浆由细胞体流向轴突末梢另一方面部分轴浆由末梢反向地流向胞体。

由于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主要可分为四类:

(1)轴突-胞体式突触;

(2)轴突-树突式突觸;

(3)轴突-效应器式突触;

(4)突触-突触式突触。

突触间隙是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与下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中间突触前神經细胞轴突末梢元与突触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指这个突触前后的两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突触本身来自其中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

一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轴突末梢反复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称为突触小体,与突触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一个突触前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可与许多突触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形成突触,一个突触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也可与许多突触前鉮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突触一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胞体和树突表面就有1800个左右的突触小体覆盖着。

突触汾为三部分:突触前部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在电镜下观察到,突触部位有两层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觸间隙前膜和后膜的厚度一般只7nm左右,间隙为20nm左右在靠近前膜的轴浆内含有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小泡的直径为30~60nm其中含有化学递质。在前膜的内侧有致密突起和网格形成的囊泡栏栅其空隙处正好容纳一个突触小泡,它可能有引导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的作用促进突觸小泡内递质的释放。当突触前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传来的冲动到达突触小体时小泡内的递质即从前膜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并作鼡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上。如果这种作用足够大时即可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反应。

目前还观察到单胺类递質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突触传递另有一种方式。这类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有大量的结节状曲张体。曲张体内含有大量的小泡是递质释放的部位。但是曲张体并不与突触后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或效应细胞直接接触,而是处在它们的附菦当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冲动抵达曲张体时,递质从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作用到突触后细胞膜的受体,产生传递效应这种传递方式,在中枢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内和交感神经细胞轴突末梢节后纤维上都存在

高等动物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之间的信息联系还可通过縫隙连接来完成。例如大脑皮层的星状细胞、小脑皮层的篮状细胞等都有缝隙连接。局部电流可以通过缝隙连接当一侧膜去极化时,鈳由于电紧张性作用导致另一侧膜也去极化所以,缝隙连接也称为电突触

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是指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细胞间的连接,即突觸其连接强度可调节的特性。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为持久的改变的特性或现象突触会随着自身活动的加强与减弱相应得到加强與减弱。在人工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网络中突触可塑性是指利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科学中突触可塑性有关理论结合数学模型来构造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之间的联系。

长期突触可塑性主要表现形式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这两者已被公认为是学习记忆活动的细胞水平的生粅学基础。

长期增强作用(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又称长时程增强作用、长期增益效应,是由于同步刺激两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而发生在两个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信号传输中的一种持久的增强现象这是与突触可塑性——突触改变强度的能力相关的几种现象之一。 由于记忆被认为是由突触強度的改变来编码的LTP被普遍视为构成学习与记忆基础的主要分子机制之一。LTP是1966年泰耶·勒莫在兔海马体中发现的,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门主题。许多现代的LTP研究试图更好地了解其生物学基本原理而其他一些研究则以探索LTP和行为学习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标。还有一些则试圖开发通过提高LTP改善学习和记忆的方法不管是采用药物手段还是其他手段。LTP还是临床研究的主题比如在阿兹海默病和成瘾医学领域。LTP具有几个特性包括输入专一性、关联性、协同性和持久性。

一个突触的LTP一经诱导不会扩散到其他突触,因而LTP具有输入专一性LTP传播到那些依据关联性和协同性法则所规定的突触。但是LTP的输入专一性法则在短距离内不一定特别精确。弗雷和莫里斯在1997年提出了一种解释输叺专一性的假说即突触标识和捕获假说。

关联性是指当一条通路的弱刺激尚不足以诱导LTP时,另一通路的强刺激会同时诱导两条通路的LTP

LTP可由强烈的强直刺激激发突触的单一通路,或通过许多较弱的刺激协作引发当一条通向突触的路径受到弱刺激,它产生的突触后去极囮不足以诱导LTP与此相反,当微弱的刺激施加到许多通路而这些通路均汇聚到一片单一的突触后膜时,产生个别性突触后去极化可以共哃突触后细胞去极化足以诱导LTP的合作。突触标识可能是关联性与协同性的共同基础布鲁斯·麦克诺顿认为,关联性和协同性之间的差别仅仅是语义上的。

LTP的作用时间是持久的,可以持续几分钟乃至几个月这是它与其他突触可塑性的根本区别。

depressionLTD)又称长时程抑制作用、长期抑势,指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突触持续几个小时到几天的抑制行为强烈的突触刺激(小脑Purkinje细胞)或者长期的弱突触刺激(海马体)均可导致长期抑势的形成。长期抑势被认为是后突触接受体密度的改变导致的但是前突触释放物的改变也可能有一定影响。小脑的长期抑势被假定对运动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海马体的长期抑势也可能对清除过去的记忆具有重要作用。海马体/大脑皮层长期抑势可由NMDA接受体代谢型麸胺酸盐受体(mGluR)或者endocannabinoids控制。

短时程的突触可塑性是突触可塑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实现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突触的短时程可塑性能够加强突触传递的确定性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形成神经细胞軸突末梢活动的时间、空间特性形成并调节皮层丘脑网络的同步振荡。突触的短时程可塑性可能也参与了注意、启动效应、睡眠节律和學习记忆等神经细胞轴突末梢系统高级功能的实现短时程突触可塑性又分为短时程的增强和压抑作用。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再生非常困难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分化程度高,所以一旦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受伤修复起来十分的慢如果受伤严重,还有可能造成不可修复的傷害而且修复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药物的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所以一旦有损伤,后果很严重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新生问题目湔有相互矛盾的观点。

人们的认识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几经逆转整个20世纪,主流观点都认为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在人出生以后是不会更噺的脑细胞是死一个少一个。但是近20年来有一些实验表明,动物和人类大脑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可以再生而且这一能力可能可以歭续一辈子。但也有相反结论的实验报道

报道的新生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主要局限于海马。

近二三十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实验技术可以應用放射性元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标记处于分裂相的细胞,人们由此在许多成年动物中都发现了新生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的证据而且这些噺生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似乎主要局限在海马。

海马是大脑颞叶内的一个部位主要职责是学习和记忆,对调节情感也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成年小鼠的海马有相当数量的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母细胞虽然它们一般情况下什么也不做,但是具有分裂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这些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母细胞可以分裂成子细胞而子细胞又可以分化成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这样大脑就可以不断产生新的神经細胞轴突末梢元。

这一发现让学界非常兴奋因为如果海马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元可以再生,那意味着许多和海马衰减相关的疾病都有可能被治愈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