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 柯萨科夫-柯萨科夫的籍

当前位置:>>
>>正文内容
音乐家名字的中英文对照
音乐家名字的中英文对照  
A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 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莱萨克·阿尔贝尼兹(Lsaac Albeniz,) 西班牙作曲家、钢琴家。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 Argerich,1941-),深孚众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萨尔瓦多里·阿卡尔多(Salvatore Accardo,1941-),现代著名意大利小提琴家。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n,1903-),智利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1937-),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莱罗尔·安德森 (Leroy Anderson,1908~1975)玛丽安·安德森 (Marian Anderson,1902-),美国黑人女低音歌唱家。卡尔·奥尔夫 (Carl Orff,),德国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肯耐·约翰·奥尔福德 (Keneth John Alford,),英国作曲家。查理·奥尔特 (Charles Orth,),德国作曲家。约克·奥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阿瑟·奥涅格 (Authur Honegger,),瑞士作曲家,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小提琴、对位法、赋格与指挥。大卫·费奥多洛维奇·奥依斯特拉赫 (David Feodorovich Oistrakh,1908-1974),前苏联著名的小提琴家。阿布拉瓦内尔(Maurice Abravanel, ) :出生于德国的美国指挥家,曾师事寇特. 怀尔(Kurt Weill) B赛谬尔·巴伯 (Samuel Barber,),美国作曲家。苔克拉·芭达捷芙丝卡 (Tekla Badarzewska,1834-1861),波兰女作曲家、钢琴家。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卡尔·菲力普·埃曼纽·巴赫(Karl Philippe Emanuel Bach,1714-1788)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魏玛,是伟大的音乐之父——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的第三个儿子。威尔海姆·巴克豪斯 (Wilhelm Backhaus,),德国著名钢琴家。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 (Mily Alexeyvich Balakirev,),俄国作曲家,自幼学习钢琴。巴托克,贝拉 (Bartok Bela,1881-1945),现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1833-1887),俄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詹妮特·贝克 (Janet Baker,1933-),英国女中音歌唱家。曾从伊赛普、圣.克勒和洛蒂.雷曼学习声乐。文森佐·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卡尔·伯姆 (Karl Bohm,),奥地利指挥家。格蕾斯·本勃莱 (Grace Bumbry, 1937-),美国黑人女中音歌唱家。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托马斯·毕彻姆 (Thomas Beecham,),英国指挥家。尤西·毕约林 (Jussi Bjorling,1911-1960),瑞典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雷昂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美国指挥家、作曲家。路易齐·波凯里尼(Luigi Boccherini,),意大利作曲家、大提琴家,生于卢卡,幼时从父学习音乐。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路易·埃克多·柏辽兹(Loius-Hector Berlioz,)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Ciprian Porumbescu,1853-1883),罗马尼亚作曲家、小提琴家。生于摩尔多瓦,自幼学习小提琴,对民间音乐有较深的研究。戈塔比·布拉加 (Gaetabi Braga,1829-1907),意大利大提琴家、作曲家,生于朱利亚诺瓦,本杰明·布里顿 (Benjamin Britten,),英国作曲家,自幼从母学习钢琴,马克斯·布鲁赫 (Max Bruch,1838-1920),德国作曲家,自幼受其母(名歌唱家)的教育,显露出杰出的音乐天赋。安东·布鲁克纳 (Anton Bruckner,1824-1896),奥地利作曲家及管风琴家,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1931- )奥地利钢琴家,幼年在南斯拉夫师从德泽利克(Dezelic),1943年全家迁回奥地利,从卡恩(Kaar)学琴.伯纳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 ,1929-) 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年轻时曾担任荷兰广播爱乐乐团小提琴手。C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 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卡尔·车尔尼 (Carl Czerny,1791-1857),杰出的奥地利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自幼随父学习钢琴。  
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弗朗蒂切克·德尔德拉 (Frantisek Drdla,1868-1944),捷克斯洛伐克作曲家,小提琴家。雷奥·德利勃 (Leo Delibes,1836-1891),法国作曲家,曾在巴黎音乐学院师从亚当和贝努瓦学习作曲、管风琴及钢琴。里卡多·德里戈 (Ricoardo Drigo, ),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安东尼·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捷克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 (Pierre Degeyter,1848-1932),法国业余作曲家格里高拉斯·迪尼库 (Grigoras Dinicu,1889-1949),罗马尼亚小提琴家、作曲家,生于布加勒斯特。普拉西多·多明戈 (Placido Domingo,1941-),著名的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多普勒·阿尔伯特·弗朗兹 ( Doppler Albert Franz,1821-1883),匈牙利长笛演奏家、作曲家。  
E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英国作曲家理查德·艾伦贝格 (Richard Eilemberg,1848-1925)  
F马努埃尔·德·法雅 (Manuel de Falla, 1876-1946),西班牙作曲家阿瑟·菲德勒 (Arthur Fideler,),美国指挥家。鲁道夫·菲尔库什尼 (Rodulf Firkusny,1912-),捷克钢琴家、作曲家。威尔海尔姆·富尔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angler,),德国指挥家。盖布里埃尔-尤尔贝恩·福莱 (Gabriel-Urbain Faure ),法国作曲家朱诺·弗朗切斯卡蒂(Zino Francscafti,1905-),法国小提琴家。赛萨尔·弗兰克(Cesar Franck,1822-1890),法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米雷拉·弗雷妮 (Mirella Freni,1935-),著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斯蒂芬·福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1826-1864),美国作曲家  
G尼古拉·盖乌洛夫 (Nicolai Chaurov,1929-),尼古拉·盖乌洛夫保加利亚男低音歌唱家。提托·戈比 (Tito Gobbi,1915-),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恩里克·格拉那多斯(Enrique Granados,1867-1916),西班牙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 (Alexandev Constantinovitch Glazunoff,1865-1936),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爱好作曲,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高足。爱德华·格里格 (Edvard Grieg,1843-1907),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爱好作曲,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高足。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爱狄塔·格鲁贝罗娃 (Edita Gruberova,1946-),捷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德国作曲家,年轻时从捷克作曲家、管风琴家车尔诺霍尔斯基钻研音乐。菲尔德·格罗菲 (Ferde Grofe,),美国作曲家,自幼从父学中提琴,从母亲学钢琴、小提琴与和声。弗朗索瓦·约瑟·戈赛克 (Francois Joseph Gossec,1734-1829),法国作曲家、指挥家。乔治·格什温 (George Gershwin,1898-1937),美国著名作曲家格鲁恩·古尔德 (Gleun Gould,1932-) ,加拿大著名钢琴家。查理·弗朗索瓦·古诺 (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法国作曲家  
H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 (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1978),前苏联作曲家。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1987),当代杰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保罗·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中提琴家。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 (Bronislaw Huberman,),波兰小提琴家。保罗·亨德密特 (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中提琴家。玛莉莲·霍恩(Marilyn Horne,1934-),美国女中音歌唱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 (Gustav Dheodore Holst,),英国作曲家。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J艾米尔·格列高里耶维奇·吉列尔斯(Emil Grigolyevich Gilels,1916-),前苏联钢琴家。凯撒·居伊 (Cesar Cui,1835~1918),俄罗斯作曲家,生于立陶宛。幼时曾赴波兰学习音乐。  
K蒙茨克拉特·卡巴耶 (Montscrrat Caballe,1933-),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马蒂奥·卡尔卡西 (Mateo Carcassi,),意大利吉他演奏家,伟大的吉它教育家。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著名的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真名为茜茜莉亚·索菲亚·安娜·玛丽亚·卡罗盖洛波乌罗斯。生于纽约赫伯特·冯·卡拉扬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伟大的奥地利指挥家。何塞·卡雷拉斯 (Jose Carreras,1946-),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 (Enrico Caruso,),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杰出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列奥尼德·科冈(Leonid Kogan,1924-1982),前苏联小提琴学派新一代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凡·克莱本 (Van Cliburn,1934-),美国钢琴家。弗兰科·科菜里(Franco Corelli 1921-),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阿尔坎格罗·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美籍奥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艾伦斯特·克劳乌斯(Ernst Kraus,),德国男高音歌唱家。穆佐·克莱门蒂(Muzjo Clementi,) 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阿隆·柯普兰 (Aaron Copland,1900- ),美国现代最著名的作曲家,生于纽约,双亲都是俄国犹太移民。威尔海姆·肯普夫 (Wilhelm Kempff,1895-),德国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谢尔盖·库赛维斯基 (Sergei Koussevitzky,1874-1951),美籍俄罗斯指挥家、低音提琴家及音乐活动家。L约瑟夫·乔西姆·拉夫 (Joseph Joachim Raff,),德国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爱德华·拉罗 (Edouard Lalo,1823-1892),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作曲家阿利西亚·德·拉罗查(Alicia de Larrocha,1923-),西班牙女钢琴家。让·菲力普·拉摩 (Jean Philippe Rameau,),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1875-1937),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弗朗兹·莱哈尔 (Franz Lehar,),奥地利轻歌剧作曲家。弗里茨·莱纳(Fritz Reiner,1888-1963),著名的匈牙利指挥家。马里奥·兰札 (Mario Lanza,),美国男高音歌唱家。奥托里诺·雷斯庇基 (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希特 (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1915-),前苏联钢琴家。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俄国作曲家。弗朗兹·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阿纳托利·里亚朵夫 (Anatolii Liadov,1855-1914),俄国作曲家。罗格里诺·列昂卡瓦洛 (Ruggiero Leoncavallo,1848-1919),意大利作曲家阿图尔·鲁宾斯坦 (Artur Rubinstein,1887-1983),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家。安东·鲁宾斯坦 (Anton Rubinstein,1829-1894),俄罗斯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克丽斯塔·路德维希 (Christa Ludwig,1924-),德国女中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 (Paul Robeson,1898-1976),美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演员、社会活动家。胡瓦奎因·罗德里戈 (Joaquin Rodrigo,),西班牙作曲家。胡文蒂诺·罗萨斯 (Juventino Rosas Cadenas,1868-1894),墨西哥作曲家。姆斯蒂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托罗波维奇(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1927-),俄罗斯杰出的大提琴家、指挥家吉奥阿基诺·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让-巴斯蒂特·吕利 (Jean-Bastiste Lully,),法国作曲家。原籍意大利。M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皮埃特罗·玛斯卡尼 (Pietro Mascagni,1863-1945),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儒勒·马斯奈 (Jules Massenet,),法国作曲家。生在蒙托,自幼从母学钢琴。罗林·马泽尔 (Lolin Mazel,1930-),美籍法国指挥家。爱德华·麦克道威尔 (Edward MacDowell,1861-1908),美国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罗伯特·梅里尔 (Roberto Merill,1917-),美国男中音歌唱家。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著名的美国小提琴家。祖宾·梅塔(Zubin Mehta,1936-),当代著名的印度指挥家,生于孟买。吉亚克莫·梅耶贝尔 (Giacomo Meyerbeer,),德国作曲家。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作曲家威廉·门格尔贝格 (Willem Mengelberg,),荷兰指挥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 (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2),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是前期巴罗克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弗兰克·米查姆 (Frank Meacham,1850-1895),美国作曲家、编曲家。那萨姆·米尔斯坦 (Natham Milstein,1904-1992),美籍俄罗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自幼学小提琴,十岁登台演出。台奥多尔·米夏埃利斯 (Theodor Michaelis,),德国作曲家。查理·明希 (Charles Munch,),法国指挥家。安娜·莫福 (Anna Moffo,1934-),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维托里奥·蒙蒂 (Vittorio,Monti,)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里卡尔多·穆蒂 (Riccardo Mutti,1941-),当今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 (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1839-1881),俄国作曲家,“强力五人集团”成员。N比尔吉特·尼尔森 (Birgit Nilsson,1918-),瑞典女高音歌唱家。奥托·尼古拉 (Otto Nicolai,1810-1849),德国作曲家、指挥家。P尼科罗·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伟大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史上最杰出的演奏家之一。伊扎克·帕尔曼(Itzak Perlman,1945-),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鲁契亚诺·帕瓦罗蒂 (Luciano Pavarotti,1935-),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曼努埃尔·玛利亚·庞塞 (Manuel Maria Ponce,1882-1948),墨西哥作曲家。沃尔特·辟斯顿 (Walter Piston,),美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格里高利·皮亚蒂戈尔斯基 (Grigor Piatigorsky,1903-1976),美籍俄罗斯大提琴家。蕾昂泰茵·普莱斯 (Leontyne price,1927-),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Sergei Prokofiev,1891-1953),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吉亚卡摩·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亨利·普赛尔 (Henry Purcell,),英国作曲家。S卡米尔·圣-桑 (Camille Saint-Saens, ),法国作曲家。彼得·施赖尔 (Peter Schreier,1935-),德国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老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1804-1849),奥地利作曲家,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父亲。小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 (Josef Strauss,1827-1870),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本职为建筑工程师。理查·施特劳斯 (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初学小提琴,毕业于波洛尼亚音乐会堂,后学作曲。伊丽莎白·施瓦尔茨科普芙 (Elizabeth Schwarzkopf,1915-),德国女高音歌唱家。弗朗兹·舒柏特 (Franz Schubert,1797-1828),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德国女钢琴家。生于莱比锡,罗伯特·舒曼之妻。亚历山大·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意大利作曲家。多美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 意大利作曲家、古钢琴家,亚历山大·斯卡拉蒂之子。吉乌塞比·迪·斯岱法诺 (Giuseppe di Stefano,1921-),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 (Alexander Nikolaievitch Skriabin,1871-1915),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是一个交响乐作曲家和钢琴音乐的大师。贝多伊齐·斯美塔那 (Bedoich Smetana,),捷克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弗拉基米尔·斯皮瓦科夫(Vladimir Spivakov,1944- ),前苏联著名小提琴家。亚诺什·斯塔克 (Janos Starker,1924-),美籍匈牙利大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1920-),美籍前苏联小提琴大师。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列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y,1882-1977),美籍英国指挥家。约瑟夫·苏克 (Josef Suk,),捷克作曲家、小提琴家。早年从其父学习音乐。后入布拉格音乐学院学小提琴,从德沃夏克学作曲。弗朗兹·冯·苏佩 (Franz von Suppe,1819-1895),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约翰·菲力浦·苏萨 (John Philip Sousa,), 美国作曲家、军乐指挥家。费尔南多·索尔 (Fernando Sor,), 西班牙作曲家、吉它演奏家。左尔格·索尔蒂 (Georg Solti,1912-),英籍匈牙利指挥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琼·萨瑟兰(Joan Sutherland,1926-),著名澳大利亚女高音歌唱家。安德雷斯·塞戈维亚 (Andres Segovia,),西班牙吉他演奏家。Murray Perahia 佩拉希亚(1947- )美国钢琴家(有犹太血统),5岁开始学琴,海恩是他第一个老师,1966年进纽约曼纳音乐学院师从巴尔萨姆,1968年拜霍尔绍夫斯基为师.  
T居塞比·塔蒂尼 (Giuseppe Tartini,),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丽娜塔·苔巴尔迪 (Renata Tebaldi,1922-),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弗朗西斯科·泰雷加 (Francisco Tarrega,),西班牙著名的吉他演奏家。葛塔诺·唐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恩里克·托赛里 (Enrico Toselli,1883-1926),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意大利指挥家,大提琴演奏家。弗朗切斯科·保罗·托斯蒂 (Francesco Paolo Tosti,1846-1916),意大利作曲家,生于意大利阿勃鲁齐省的奥尔托纳。  
W布鲁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1876-1962),德国指挥家,钢琴家。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 (Emil Waldteufel,),法国作曲家。生于斯特拉斯堡。早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作曲。理查德·瓦格纳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生于莱比锡。卡尔·马力亚·冯·韦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 德国作曲家。安东·威伯恩 (Anton Webern,1883-1945),德国作曲家。生于维也纳,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音乐流派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居塞比·威尔第 (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海特·魏拉-罗柏斯 (Heitor Villa-Lobos,), 巴西作曲家、指挥家。拉尔夫·沃恩·威廉斯 (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英国作曲家。约翰·威廉 (John Williams,1941- ),澳大利亚吉它演奏家。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兰小提琴家、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约) 巴罗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  
X简·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贝克佛蕾·西尔斯 (Bcverly Sills,1929-),美国女高音歌唱家,真名:贝尔·西尔佛曼。埃玛努尔·夏布里埃 (Emmanuel Chabrier,),法国作曲家,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1906-1975),前苏联重要的作曲家。埃尔内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法国作曲家小泽征尔(Seiji Qzawa,1935-),日本著名指挥家,后加入美国籍。生于中国沈阳亨里克·谢林(Henryk Szeryng,1918-),当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墨西哥籍波兰人奥诺德·勋柏格(Aunold Schonberg,),奥地利作曲家,与其门生威柏恩和贝尔格一起形成“新维也纳乐派”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基本上自学成才。  
Y那西索·叶佩斯 (Narciso Yepes,1927- ),西班牙吉它演奏家。米哈伊尔·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 (Michail Ippolitov-lvanov, 1859-1935), 苏联作曲家。伊奥西波·伊凡诺维奇 (Iosib Ivanovici,1845-1902),罗马尼亚作曲家。塞巴斯第安·伊拉迭埃尔 (Sebastian Yradier,1809-1865),西班牙作曲家。生于阿拉瓦。约翰·埃曼努埃尔·约纳森 (Johan Emanuel Jonasson,1886-1956),瑞典作曲家。《杜鹃圆舞曲》是其代表作。Z郑京和(Chung,Kyung-Wha,1948-),韩国著名女青年小提琴家。皮恩卡斯·祖克曼 (Pinchas Zukerman,1948-),当代杰出的以色列青年小提琴家,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的三大弟子之一。  为何感觉二胡比小提琴土?
【对(一部分)国人来说,民族乐器(二胡、唢呐等)让人感到乡土,西方乐器(钢琴、小提琴等)让人感觉文艺和浪漫,这是为何?这是民族自卑感还是因为西方乐器流传较广? ------------------ 很多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看不懂题主提问的本意,其实上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们不是要讨论二胡和小提琴谁好谁坏,谁土谁不土,而是想探讨人群形成这种观念和审美的原因】
圭多达莱佐:
这不是因为什么西方文化霸权的结果,这纯粹就是两种乐器自身曲目特质的问题。小提琴的标准曲目大多是所谓的高雅的“古典音乐”,音乐语言接近西方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品位,而二胡的经典曲目,大多是中下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且能”听得懂“的,所以你说哪个”高雅“哪个“土”?这跟文化霸权真的没啥关系。我换个古琴,你还觉得土吗?高雅程度完爆小提琴好不好。另外,其实二胡要是演奏起“高雅”音乐来,一点都不输给小提琴。温德青的《痕迹之五-为二胡和民族管弦乐团而作的协奏曲》听过伐?在我的专栏里有。
人群决定的吧,在中国经常见到拉二胡要饭的,没见过拉小提琴要饭的。外国有拉小提琴要饭的,若去拉二胡就比较潮...
首先,向闵慧芬大师致敬!大师走好。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对”土和洋“的含义达成共识:如果认为本土的即是“土”,舶来的便是“洋”,那这个问题毫无意义。于是我定义,“土”即是下里巴人的,“洋”即是高大上的。为举例方便,我想把题目拓展为中外音乐艺术的土洋之辩(音乐我还能聊聊),和题主的问题是通的。我认为,这种偏见罪魁祸首是不公平的对比。定位1. 发展历史:首先,二胡之类的乐器在中国的定义是:民乐乐器。顾名思义,民间音乐乐器。摘自在封建时代的漫漫长夜里,历代统治者眼里的胡琴是一件粗鄙的乐器,不能登大雅之堂。虽然《明史6乐志》曾记有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国庆典宴会上,乐手以胡琴、琵琶合奏《四夷舞乐》,但从目前有据可靠的史料里,相比琵琶、笛子等弹拔、吹奏乐器频频出现在宫廷宴乐里,类似有关胡琴的记载实在较为鲜见。而由于其制作简便、成本低廉、方便易携等特性,二胡作为胡琴类乐器的代表,相反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但也长期局限于为戏曲、说唱、歌舞、宗教音乐伴奏和参与某些小型传统乐队的合奏,以及一些地位低微的民间艺人用以谋生的工具,因此,二胡甚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被视为是“叫花子的乐器”而沦落街头。而小提琴,是从民间乐器演变为宫廷乐器的,下面这段摘自维基:最古老的4弦小提琴是由著名的安德雷亚·阿玛蒂(Andrea Amati)应美第奇家族之请制作于1555年。阿玛蒂是当时著名的拨弦乐器制作师,他有一套严格的制作流程来保证他作品的精致优雅。不仅如此,他还率先将拱形结构引入拨弦乐器的制作中,据他所知,拱形结构能明显提升拨弦乐器的音色与听感。当时鲁特琴在贵族中很流行。而美第奇家族需要一种与鲁特琴类似,但能用于街头演奏的乐器,故尔向安德雷亚·阿玛蒂定做了小提琴。小提琴迅速流行起来,不论是街头艺人还是贵族都对它青睐有加。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命令阿玛蒂组建了一只完整的弦乐队,这便足以说明当时小提琴的热度。所以把二胡的民间形态来和被皇室认可后的小提琴比是不公平的。2. 场合很多人认知中的西洋乐器及乐曲都是当年宫廷宴会的常客。比如维也纳金色大厅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几乎都是演奏的斯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圆舞曲是什么?就是贵族大人们拉着小手跳圈圈舞的伴奏曲啊,上流社会!怎么不高逼格!然后你拿公园里面一般的拉拉小调给自己找事做的大爷和他们比?怒摔!能拿来比较的,至少应该是当年皇城根下王公贵族达官显贵们宴请宾客请的京城最红火的戏班子。再上升到皇家级别的,你应该拿宫廷大乐来比较了。编钟对铁片琴,中国大鼓对定音鼓,这时候唢呐声响起你都得肃然起劲!【请脑补皇上登基大典BGM。。3. 服饰大家脑中的小提琴多出现的场合是音乐会,二胡是公园里穿着汗衫的大爷拉的(大爷我对不起你,有时候还是有牛逼大爷的哇。)很多知友都给图了不耗你们流量了哈。对你国音乐了解有限1. 任何艺术到了极致都是牛逼的+你看了就不会认为土了例1.
【我对真实性不负责信天游就是陕北黄土高坡寂寞深深深几许的农民唱的,方圆十里无人区,另一个人花花在那一个山头。老子放羊无聊了干嘛啊,扯起嗓子喊哇,喊大声了说不定那山头的菇凉觉得你是个壮劳力找媒婆牵线搭桥哇。然而提炼了升华了的状态是这样的。我听了会各种起鸡皮疙瘩的。例2. 鼓乐,很多人说到中国打击乐先想到的是红白喜事吹拉弹唱的。然而当你看了安塞腰鼓,你才知道那贫瘠的土地上竟然能支撑如此爆炸的生命力,你会为止倾倒为止折服。你听了安志顺那种级别的打击乐,你才知道中国的打击乐也可以这样精致,听其声而现其形!例3. 我拿同学 来举个栗子【对不住,当年我们在南阳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候。她是弦乐团的,小提琴,我是华乐团的[新加坡称华乐]扬琴【都是业余社团,但我们在国内都学过。她曾认为二胡是发出恶心声音的乐器,直到,我邀请她去看了我团的表演。我团指挥郑老师,以一曲独奏,让她折服,没记错的话,是二胡模仿《叶子》演唱。听过你会很直白的感受到,二胡表达缠绵悱恻如泣如诉那种音乐的天分,这一点,小提琴做不到。例4. 二胡,陈军。 墙!裂!推!荐!专辑《胡弓传奇》(一), 《胡弓传奇》(二),《弦语》。很多曲目都是他自己写的,个人尤爱《弦语》。他大胆尝试各种曲风,编曲有鬼才。【我就不评了词汇贫乏只会说好各种好而已。例5. 中阮,刘星。此人将中阮的技术层面拉升了大约百分之两百啊!啊,我等凡愚!!据说此人当年拿两百块钱人民币的破中阮弹自己写的《云南回忆》,绝非传统曲目,那曲子!模仿吉他!但是!吉他五个手指拨弦啊,中阮是用一个拨片!啊,为了答题又去看了一遍,自虐啊!——————————————————————————————————————回到第一个点,我说到“二胡的民间形态来和被皇室认可后的小提琴比是不公平的。”只认识到二胡的民间形态是相当过时的,中国的民歌民乐概念多脱胎自最本土下里巴人的音乐形式,然而在今天的语境下早已经脱胎换骨了。你看青年歌手大奖赛难道不觉得侗族大歌好听?难道不觉得彝族酒歌好听?那种赤裸裸的原生态,那种鲜活的生命力,难道不让你起鸡皮疙瘩,难道不让你泪盈于睫!我觉得他们“洋盘”惨了啊!题主你不觉得嘛!——————————————————————————————————————答题好辛苦啊,更加膜拜那些天天写论文的大号了。。。。
知闻Rogue:
因为在电视与生活中他们看到的拉二胡的是这样的而在电视里看到的拉小提琴的是这样的或是这样的或是这样的所以你懂得……
二胡这种印象的得来,一是因为传统印象的得来。是因为对二胡的挖掘开发不够。想起二胡,便唤起了关于贫穷关于乡土的联想,抑郁,苍远,即使是喜,带有时代的烙印,那种贫穷中依然歌颂收获歌颂自然的心情。一些广为传送的代表作,像金珠 ,喜送公粮,是穷困的劳动人民自然流露的欣喜。像草原三曲,赛马奔驰万马,即使生动喜悦气势宏伟,也无法掩盖嘶哑沧桑辽远。那些听松,病中吟更是为打上了二胡凄哀的标志。更不要说想起二泉,便想起了阿炳,流浪,困窘,悲惨的经历,造就的悲戚琴声。很多人听过他的二泉原声。一把破二胡,情到深处催人泪下,他的琴声沧桑嘶哑,高音之处由于琴本身的限制,会有破音。远不如现代二胡演奏的圆润饱满。为二胡打上了嘶哑沧桑不饱满的烙印。++++ ++++ ++++ ++++ ++++ ++++经常和学西洋乐的朋友开玩笑,说我下里巴人比不得你们阳春白雪。说实话,我是有点自卑的。不是因为二胡的表现力,二胡的清丽婉转悠扬不输小提琴,二胡的张力和表现力二胡的多变远远超乎普通民众的想象。二胡是一匹良驹,是千里之马,却因为没有被发掘出来,在槽枥间徘徊游荡。它没有被世界接纳,它的经典曲目还停留在那些充盈着文革气息的陈调里。最喜欢的一首浪漫脱俗的曲子,《风居住的街道》,二胡多情缠绵充满哀怨,在这里,钢琴只是陪衬,跳跃的琴键是无法淋漓尽致诉说种哀愁,只有琴弓亲吻琴弦,才能刻画这种痛彻心扉万籁缱绻的思念。可惜,它这么美这么引人共鸣,却不是出自本土。中国二胡,必须推陈出新,走向世界。
民乐都有点“土”,对二胡和小提琴涉猎不深,只谈角度,自己是学过某民族乐器的,所以只从音乐性上简单说说看法。一.音乐表现力1.音域二胡音域为三个八度又五度,通常独奏在三个八度左右,音色最好的区域在两个八度间。而小提琴音域超过四个八度。2.乐器结构小提琴有指板,有四根弦,所以有固定把位,有和弦。二胡没有指板,只有2根弦,所以没有和弦和固定把位,难学且音准难控制。没有和弦,通常来说,音乐表现的丰富程度会减弱。而且,越难的乐器,表现力越会受到限制。3.演奏技法大致相同。右手运弓、跳功等,左手揉弦等,表现力基本相似。二.历史发展小提琴起源于17世纪,巴赫、海顿、莫扎特、帕格尼尼等大师都为小提琴创作过作品,这些乐谱都被很好地流传保存下来。从十八世纪起,小提琴已经开始有系统的理论,和传授技法的学院了。而二胡,虽然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现代的二胡是由近代音乐家刘天华改良过的,记谱也由繁变简,易于读谱。建国之后,二胡受到西方音乐理论的影响,之前民间流传的乐曲才得以被挖掘和改编成现在音乐学院通用的乐谱。当代民族音乐发展大抵相仿,都是从建国后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之前民乐多为口授流传,不够系统影响也小,论真正得以流传发扬也不到百年,而小提琴已有300多年的积累了。当代的民乐,基本都是吃老本,没有好的作曲家来谱曲,老一辈的演奏家退位了,中青年一代的演奏家虽也自己作曲,但炫技为主,旋律性较差,失去民族文化的浇灌后,越来越显得“西洋”味儿十足。但是,二胡的一些传统曲目,的确让人感觉很“土”。二胡原先多用于民间戏曲伴奏和民乐合奏,也算作当时的“流行曲”,那时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音乐水平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现在民乐的发展极其有限,把上个世纪流行的音乐拿过来自然觉得“土”。以上都是个人对当代民乐的一些看法,欢迎批评交流。
因为你没有听过《二泉映月》,所以你无法理解那种情感的共鸣;因为你没听过《赛马》,所以你无法理解那种犹如置身其中的感觉。即使是《吻别》中那一小段二胡独奏,也成为整首歌最美的一笔。你欣羡法国人的浪漫,日本人的含蓄,却忘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山盟海誓,“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的离愁别恨。你觉得它土,只是因为你从未了解它,仅此而已。(PS.我觉得二胡那张蟒皮就甩小提琴两条街了。)
我也覺得二胡就是比小提琴『土』因為我們對『土』的定義就是『村野味』『田埂子味』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中国文化生长的土壤就很『土』而『土』與『不土』並無高下之分中國文化 都很『土』小提琴是在歐洲發展起來的 據說與二胡也有淵源工業 手工藝的味道更重 加上音樂發展的背景主要是為宮廷樂服務 就發展成那樣了二胡一開始是胡琴 為什麼叫『胡琴』因為來源於『胡人』这个『胡人』不是Lakers是被『不土』的中原人稱為生長在蠻夷之地的少數民族我覺得能在琴瑟中聽到山水在絲竹中聽到女子紡織的梭聲在笙簫裡聽到涼如水的月色在胡琴鼙鼓中 聽到滾滾黃沙 蒼蒼莽原 長河落日 萬馬嘶鳴是的,我也感覺到『土』但與“自卑”何干呢?我是愛聽西洋樂器的,但是並未覺得民族樂曲有低人一等之嫌,甚至覺得因為我是女性,所以可能偏愛西洋樂器,而大家才能與民族樂器中的精髓心心相印,是我的胸懷不夠,氣不夠,才不能與『它』通靈相愛。也希望你能明白這其中的不同。
音乐是一个王国,钢琴是君临天下的国王,小提琴是风度翩翩王子,大提琴是包容大气的宰相,古琴是神秘莫测的智者,琵琶是晶莹灵动的仙女,而二胡是独孤求败的剑客。你还觉得二胡很土么?
.两年前,在一个小聚会上,一个朋友将我介绍给她的闺蜜,说:他会一项民乐哦,你猜是什么。另一个姑娘想了半天说不知道。她补了一刀:你看他的气质。另一个姑娘脱口而出"二胡"。事后想想,应该是我的错。.
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在国人看来是有点小区别的第一,得从环境来说从70年代起,北方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有红白喜事用大量的唢呐,二胡,竹笛等乐器完成这种习俗导致很多人直观听到这三种乐器,就会优先联想,自行脑补!第二,得从逼格来说人对外来的总是有好奇心的少男少女包括现在适龄男女青年听到新鲜事物,总是会有好奇心你作为女孩,你的男朋友你觉得是吹唢呐比较帅,还是拉提琴比较优雅?你作为男孩,你的女朋友你觉得是拉二胡比较美,还是弹钢琴比较好看?(不要抬杠,您要说我就喜欢吹唢呐拉二胡的,我觉得特别美,我也没辙。这跟审美
无关,就是印象分罢了。)大部分人都是直观的觉得西洋好,我们正常来说,接触和看到,基本都是从电视电影作品才能看到,像小提琴演奏家正装演奏。而拉二胡的吹笛子的在公园各处角落随处可见,有猥琐的老头,肥胖的大妈不等。这就导致我们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从曲子来说从广义来说,西方人应该表达比较直接,东方人可能比较委婉。这就让旋律性有了偏差的对比西方乐器,不管是钢琴还是小提琴,表达的高兴,那就是热情,奔放的代言词东方乐器,像竹笛,二胡和唢呐等,表达就直接是喜庆来形容。你说这钢琴曲真优美,没听人说过,这钢琴曲弹的真喜庆啊!也没人说唢呐吹的好优美啊。所以,比较的话,还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再比如,像西方人的名字听起来就好像厉害的样子像什么拉小提琴的帕格尼尼,作曲家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什么的。什么贝多芬李斯特又是肖邦的,一听就好厉害的感觉。瞅瞅人家萨拉萨第的《流浪者之歌》这名字。你再瞅瞅唢呐曲子《山村里来了售货员》。你再看那道观拉二胡的瞎子阿炳道士,那个近代名家吹笛子的王铁锤。我去,这能高雅到哪里去?你要说这不土,那就是你一定土。但是,请注意但是国内很多乐器都是经过沉淀和传承下来的,和西洋乐器各有所长。譬如竹笛来说,像这个《牡丹亭组曲》(只有一半)很有内涵,虽说是近代作品,但是完全是很有可听性的作品这个能土到哪里去?再比如《钗头凤幻想曲》这个你能说土?那是你找不到好作品像唢呐也很有多好作品,比如《打枣》你会觉得看了视频好神奇二胡就更多了,除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好多作品都是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细说。第四,乐器对比按照这些人们的逻辑箫和西方乐器小号,长号圆号什么的,哪个更优美?毫无疑问肯定是箫,你觉得那种铜管乐器有什么优美的要是和单簧管双簧管比,又是各领风骚了。最后,喜欢什么就听什么不要管别人和土还是不土音乐无高雅低俗之分。我喜欢歌剧,也很喜欢陕北的民歌,曾一度怀疑我上辈子是陕北的汉子能用吉他泡妹子,也会偶尔钢琴即兴玩玩心血来潮吹两首笛子曲,没事还能听听巴扬喜欢就好,哪里有什么土和高雅呢您说是不是
1.【有这种感觉大多都不是真正喜欢音乐并研究音乐的人。】二胡能做到的小提琴未必,小提琴能拉的曲子二胡也未必。有【二胡比小提琴土】的观念的,还是回去多听听曲子。涉猎更广才知道音乐的包容性不是谁都懂的。2.【小提琴和二胡相同之处很多。】小提琴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移植改编成二胡版本,《A小调协奏曲》有小提琴,二胡两个版本。这种例子很多了,这里就不再列举了。3.【不同乐器,优缺不一。】懂得运用好才是真的懂音乐。偏颇的主观臆断还是收回去吧。感谢
一个乐器土不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以什么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接触民乐的机会比接触西洋乐的少(至少在音乐厅里是这样),加上许多人认为民乐不如西乐,所以大众对民乐的印象还是一些简单的民歌、小调,并不了解近几十年民乐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拿二胡说,它已经成为民族管弦乐团中最重要的乐器,拥有大量优秀的作品(包括独奏、协奏曲,如下图为演奏家宋飞演奏二胡协奏曲《风雨思秋》),可是一般人如果不了解,只知道瞎子阿炳和《二泉映月》。而小提琴一直是以高雅的姿态展示在大众面前的,中国人不能直观地看到它的成长土壤。所以会有二胡比小提琴土的感觉。
作为学小提琴的怎么一点也没有这种感觉呢?我倒老觉的玩二胡的有股世外高人的气概,莫不是受了莫大的影响?
国内乐器的话,像是竹笛,古琴给大家的印象是极好的。至少我想想的画面就是竹林碧水,一个侠客在竹筏上吹笛子之类的映像。古琴就更不用说了。这些民族乐器也是很浪漫雅致啊。
佐伊家的第七只喵:
你的错觉。
miss Miss:
答案都是从乐器和演奏乐器的人来说的。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当代二胡有什么好的音乐创作吗?至少,在大多数媒体中它除了那几首都耳熟能详、大众喜闻乐见的“土”曲子之外有为它而作的“潮”音乐吗(就跟葫芦丝一样,在我印象中,葫芦丝好像只有两首曲子,还有一辈子只会唱一首歌的张敏明)?提琴就不一样了,加上精装的演奏者和高大上的音乐厅,优秀的厂牌和大师作品,当然洋气。下边的内容,对突然穿越来的一位原始人是无效的,也没有什么价值判断,追求“洋气”本身就是无必要的。二胡这种民族腔似的哀怨乐器,想到它首先就是那仿佛辛酸了一辈子的沙哑声线、瞎子阿炳、二泉映月这种冷清场景,它在我们心中都是和“负”、“阴”的感觉紧密联系起来的,它怎么“阳”又怎么“洋”的起来呢?必须有厉害的人物在这些感觉中加入新的洋气的元素来重新构成它对我们听觉上的整体联想,是的,我们听到的只是它发出的那个声音,但是脑中经过的内容绝对不是耳朵能够单独完成的。所以,为什么古琴就在中国传统乐器里边高级一点呢?因为这个乐器给人联想到了魏晋高士、符合中国“远”、“悠”、“清逸”、“境界高”、“对自然的解读”这些非常有逼格的内容,听到它的声音,难道人们不会至少想到这些词语里边的几项吗?(题外话:有次专门找了几位名声很响的老“大师”录音来听,我觉得他们犯了相同错误,就是之前已把这些预设好的高级内容打包进了古琴再去演奏,所以矫情)还有个例子是琵琶,它恰好是偏中性的定位,因为它没有什么明显的情绪、品味、境界的东西打包进物理声音(个人经验除外)。顶多就是“民族乐器”、“琶音”、“穿旗袍坐着弹”,都不牵涉褒贬,但这最后一点里的“旗袍”其实已经可以给很多人一种价值选择上的倾向。废话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一个乐器、音乐、声音远远不是空气震动耳膜那么简单,带给人的愉悦、反感也不是“声音直接对应大脑出结果”这么简单,而情况往往是:音乐本身信息是最后对我们大脑产生作用的,它往往没有演奏者、作曲家、封面设计、“别人说它很经典”重要。
上面所云,拉小提琴的也好,听的也好都是比较讲究的场合,看看服装就知道了,很少看见穿牛仔裤和皮夹克拉小提琴的。下面是小提琴和二胡领域里面登峰造极的人,看看比较下就明白为什么了! 不光是比服装、看看身后的氛围和场景的讲究就明白!二胡多数都是民间草根的缘故, 类似美国西部背吉他的风范。高雅和土气可能更多看阶层人士的文化礼仪。
场景与演奏者的影响吧。一般人印象里,小提琴手往往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看起来受过专业训练,且常常出现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复杂乐队中,场景多为大音乐厅、大宴会厅。而二胡演奏者则往往是着粗布衣裳、脚蹬板鞋、胡茬唏嘘、面容沧桑的民间艺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自娱自乐的、街头卖艺的、出殡吹丧的、茶馆说书的居多,反而不常见到有水平的正规演出。
自从在地铁站看见几个拉小提琴卖艺的人,我就不这么认为了。
这绝对是服装问题
李如春博士:
二胡“土”小提琴“洋”是在西方霸权话语下思维的必然结果。因为头脑都是西方的标准,洋=西方,小提琴是西方乐器也就=洋。
因为中国人向来觉得自己的东西土
小时候坐公交学二胡时经常会被人问到:“怎么不学小提琴啊 二胡过时了吧!?”(潜台词就是觉得小提琴比二胡洋气)我一般都会昂着头撅着小嘴抗议:“谁说二胡过时了 小提琴是西方民族乐器 二胡时可是咱们中国的民族乐器 怎么就过时了?!”其实就像楼上说的 在中国 二胡多见于市井卖艺 小提琴多见于殿堂演奏 所以会给人二胡比小提琴土的印象话说回来 后来大一时 社团迎新晚会 社长听说我会二胡 让我出个节目 我当时想拉《赛马》但怕大家早听腻了 想拉刘天华 又怕大家没听过 不能引起共鸣和带动现场气氛 于是最后就自己找了个调 扒了谱 拉了一首《青花瓷》大家觉得还蛮有新意 获得好评 其实 现在好多流行歌曲都被改编成了二胡曲目 有好多流行音乐也在走中国风的路子 如前几年王力宏的专辑 西方的小提琴可以演绎中国的《梁祝》 中国的二胡也可以演绎贝多芬的《欢乐颂》我们改变不了大多数人的看法 但可以改善自己 结合潮流 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传统乐器土不土 洋不洋 关键看我们怎么用
我觉得是二胡曲子土。一帮遗老遗少有事没事的要“弘扬民族文化”,尽拉些掉渣的曲子,不土还真不行。
不觉得,两个都学过,觉得都很难像我这种三分钟热度的人坚持不下来,以前拉的好的女同学静静的在那拉二胡感觉像副画一样美好。ps:前提是拉的好啊,大一时有个同学自认为学过二胡就在系里的元旦晚会表演,我的妈啊,拉的跟个杀猪的一样啊,各种无语。。。所以学艺不精千万别拉出来献宝,自嗨一下就行了。
通篇看下来没一个满意的答案,怒答!问题:为何感觉二胡比小提琴土?好,一切问题解决的开始都要对问题中的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按照题主的思路:二胡比小提琴土。即:二胡=土气
小提琴=洋气展开来说即是:演奏者在拉二胡的时候,会让人感到音乐观念、审美品格上的低下,而演奏者在拉小提琴的时候则会让人感到非常优雅、有文化内涵。好了,分析完了,接下来进入下一步,我们来看看演奏者在演奏乐器时,他到底在演奏什么。一个演奏者在演奏一首曲子的时候,事实上他只是通过这个乐器将其背后的文化传递给你了而已。比如演奏电吉他的时候,你不可避免地想起舞台上愤怒的嘶吼,演奏古筝的时候你又会看到一幅高山流水图在眼前徐徐展开,这都说明了音乐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或多或少都带有地域和文化的烙印。题主所提到的二胡比小提琴“土”,其实是二胡的音乐文化比起小提琴的音乐文化要在时间线上更落后。即:二胡比起小提琴,已经无法跟上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了。而这种结果又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上世纪六十年代英伦入侵的时候,国内还在唱红歌,祖国山河一片好。这不仅给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上一代人带去了音乐上的坏趣味,也间接导致了中国流行文化土壤的缺失。中国一下子从封建社会迈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比起欧美的工业革命后流行音乐的发展自然有不足。后来改革开放,随着欧美文化的本土化,中国才有机会睁眼去看清欧美的音乐现状,而且睁开第一眼的不是大陆,而是港台。当新世纪初港台的音乐风潮退却之后,大陆的音乐人才把模仿和学习的重点放到大洋彼岸的国度里。这就相当于是二次吸收了,再加上之前的政治上对娱乐干扰的强制性,中国的音乐水平和音乐文化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第二,就是欧美霸权文化的输出。中国是没有流行音乐的,我们从拉着二胡吹着笛子的封建社会来到新世纪,看到欧美竟然在玩电吉他,在玩乐队,在玩jazz、blues、朋克和摇滚,中国人都傻了!我们开始问自己,我们手上的二胡有什么用?我们嘴边的笛子有什么用?我们已经OUT啦!人家老美玩的可不是这个啊!于是我们抛下了民族乐器,纷纷投向钢琴,小提琴的怀抱(直到现在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学了钢琴气质就能高雅,学二胡、笛子就是土鳖,我真是为其痛心!!!)第三,由于音乐水平无法与国际接轨,民乐的创作也被仅仅局限在了民谣和纯音乐上。如果这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一位少年骑着牧马吹着竹笛,或者在夕阳下拉着二胡,那场景必定浪漫至极,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觉得他“土”,反而会觉得情景一体,颇有情趣,古诗词中就有很多赞美演奏者的作品。但是在今天呢?在这个全民娱乐化,并且中国文化本身输出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的审美必然会被西方化。再加上没有一个天才来把民族乐器成功而广泛地嫁接到当下的流行音乐中,流行乐的编配被钢琴、吉他、小提琴等西方乐器所占据,这样的后果就是流行文化的地位也被他们一并夺走了。这是一个荒唐的时代,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这是一个大家只寻求新鲜,刺激的年代,所有的娱乐、流行文化中的主流元素都会被当做神供奉起来,小提琴成功地打赢了这场生存战,它不仅让你觉得它身上背负着古典音乐的优雅高贵,还能显示出当下流行文化的特色。这就是文化适应时代的结果,我们可以再看看二胡,由于它在当下流行文化中并没有太大的分量,几乎所有音乐的门外汉说起二胡脑子里第一个反应绝对是《二泉映月》,接着呢?瞎子阿炳、封建年代、腐朽没落、二胡真土!而说到小提琴呢?维也纳金色大厅、俊男靓女、上流社会、小提琴真洋气!问题分析完了,再多说几句,我们该怎样对待呢?第一,任何乐器都没有洋土之分!任何乐器都没有!!!钢琴并不比二胡高雅多少,电吉他也没比古筝可怕到哪儿去。说的玄乎点儿,曲子传达的是一种情绪和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恰恰是最难把握和掌控的,在今日繁多的乐器种类和丰富的音色面前,人类已经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了。在我看来,每一种乐器都代表这一种微妙的,独一无二的情绪,而完成一首曲子,就在于如何将这些情绪巧妙地糅合到一起,去把你心中的情绪和创意完美地再现出来,在音乐创作这个层面上,任何乐器都是平等的。第二,现实中大多数人都觉得二胡比小提琴更“土”,我们该怎么办?这是当然的,前面已经说过了,中国人文化水平本来就不高,更不要谈何音乐素养了,在他们看来,吱吱呀呀的二胡整天跟死了人似的,哪有高贵冷艳的小提琴牛逼啊!面对这种人,我们能做的只有不要先提起这个话题。不和他们争论,并且如果不是必要的情况下,不勉强自己去说服他们。在我眼中,所有态度认真的、演奏技巧娴熟的、具有灵感和创意的音乐人,都是大师,都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如果有一位流浪者在冬天的晚上饱含深情地拉着《二泉映月》,我驻足的时间绝对不会少于任何一场阵容豪华的小提琴演奏会。你要知道,其他人都是主流文化的跟风者,他们才是音乐的魂。——————————————————————补充一下:我国的民乐已经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了,据我所知,谢天笑将古筝用到了他的专辑中,并取得了成功,二手玫瑰则是用唢呐的好手,窦大仙的笛子,更是已经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的民族乐器(不止是二胡)能够在主流文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且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的魅力!
话不多说,
看了下所有的答案,大多数都是从“联想”和“经典条件反射”的角度来讲的,非常有道理。但我还是希望补充一下为什么会觉得“土”,为什么是这个字。在另一个问题中:“什么是汉族的民族天赋?”排名最高的回答就两个字:“种地”。确实没错,我们中原人在家门口种地,去了北方放牧的草原也是种地,在美利坚合众国买了花园洋房还是种地,甚至在西伯利亚这种气候恶劣的地方都还是能种出一片好地。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中原人就是“土”。这里的土是指“土气”,乡土气、泥土气,最典型就是一个两条腿沾满了泥巴走在田埂上的农民形象。在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开篇就写道:“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所以说土这个字非但不是一种贬义,甚至用在了我们这个民族身上还非常的传神。“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由于我们的地理特点,土地是千年来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生于斯长于斯的熟人社会就是长久以来的历史现状。但由于我们也太过于重视土地,就会抗拒其他的生活方式,不愿离开自己的土地,甚至是不愿改变。“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所以说另一种“土”是由于不流动而产生的。中国人讲究“根”,一旦扎下了根“家”就在这儿了。家慢慢的变成了“家族”,但亲戚关系、辈分、习俗、甚至邻居关系却都没什么改变。既不会主动的往外传,更不会把外面的东西吸收进来。而音乐就是一个民族最大的习俗,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背景音乐的衬托,更何况看看表演、饭后练练手之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像二胡、唢呐等乐器就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辈一辈的传了下来,从田边土堆上拉到了小区公园里。但是他的乐器本身、演奏形式却没有任何的改变和突破——它本身就是传统的一部分。乐器所带来的不同感觉,其实就是文化的区别。
试着客观地回答一下。大凡乐器,都注重和演奏者的交流对话感,这种交流感越强,给旁观者的感觉就越和谐。所以民乐中的琵琶(拥抱式),古琴或筝、瑟(摩抚式),箜篌(半抱式),西洋乐中的小中提琴(枕倚聆听式)、大提琴(拥抱式)、钢琴(摩抚式)、长笛(吻式)都属于外观形态上人与器比较和谐,互动感强的乐器,格调也就稍微高一些。而二胡瘦削,与人隔了一定距离,却不能产生默然相峙的气势,架势上看,操作感就强了。自心返器,外观如此,自然就会让人觉得不够高洋上。同时,小提琴的四根弦是弧度排列的,空间感更强,左手控弦的时候是虚握状,又是个交流性强的手势;而二胡的两根弦则是平面并排,控弦姿势则会稍板一点,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又及,音色而言,小提琴是华丽多变的,而二胡则为天然凄怨的底子。小提琴易于炫技,而二胡必须真诚。这就意味着演奏者水平或情感不到位的前提上(比如卖艺的时候),小提琴的花头要多很多,更讨巧。是白驼山之于全真教的意思。土和洋的概念呢,也相差仿佛。不过话说回来,以上说的全是外行视角。乐器一论土洋,实在是落了下乘。乐为心声,学乐器无非是为自己找个寄托,并无高下之分。莫说二胡这么适合托付情感的乐器了,即使是三角铁,气质对了也能使人共鸣。况以表现力而言,二胡是模拟人声最好的乐器,故事性天下无敌。仅哀婉一路,民乐西洋都算上亦无可出二胡之右者。建议先去听听两种乐器各自的名家段儿吧。回来再说土洋,就觉出这种说法的too young了~
不说曲目说音色,可能是因为二胡音比较圆。我也觉得单簧管比双簧管土,也是因为音比较圆。
前半句,因为提问者说的“土”是乡土的意思,所以这个结论大致是正确的。但是后半句,说小提琴浪漫和文艺,那显然结论就不太正确了。为什么说这个结论可以说是正确的?因为土和洋在这样的语境里其实和雅俗无关。土=Native,洋=Exotic。那么自然二胡是土的,小提琴是洋的。这两个形容本身,是不应该附加上褒贬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就在于。“土和洋”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更像是汉族和外族需要严格区分的时代的“汉和胡”。所以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二胡其实也曾经是一件非常Exotic的乐器。只不过随着历史的演进,它已经成为了典型的中华本土乐器而已。当然,如果提问者非要坚持问题的后半句,认为土洋的区别实际上是雅俗的区别、二胡=不浪漫不文艺的话?我就只能请您参看《生活大爆炸》第三季第十七集5分35秒时的那个表情了!
前面有几个回答实在有点不像样……说到二胡,既然我学过而且的的确确在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质疑,那我就简述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二胡的“土”的确存在,而且让我们这些学二胡的人也很汗颜。少扯什么崇洋媚外,关系不大。要是崇洋媚外的话,中国人怎么就不歧视古琴、笛子呢?
先说一下乐器二胡本身,二胡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弦乐,还是拉弦,略逊于小提琴但综合能力也很强大。不好学,因为二胡对音准有很高要求,但初学者连把位都找不到,拉出的曲子,比拉锯还难听。因而能克服入门困难的人不多,而停留在入门阶段沾沾自喜着很多,于是会出现大量“呕哑嘲哳难为听”的二胡演奏。
再说曲子。如上文所说,二胡的曲子的确很土。我学二胡这些年,遇到的曲子大都是《奔驰在千里草原》《喜送公粮》《金珠玛米赞》.....还留有文革、土改的影子呢,听名字就不会好听。这些曲子,难度低,韵味差,拉着练手还行 ,怎么可能受人欢迎,怎么可能高雅起来?而关于二胡的古曲,更少。虽说《阳关三叠》《关山月》等二胡可以拉,但是,韵味很难出来,效果也远也没有箫、古琴的好。比较大众化的近代名曲大概只有《二泉映月》,刘天华的《光明行》《听松》《病中吟》,除了《二泉映月》刘天华的曲子以我一个年轻人听来,实在一般,技巧不够,旋律不悦耳。二胡的独奏曲状况大概就这样,数量少,质量也不高,不好听占多数,当然就不易流行。试想哪一个正常人会拿着mp3欣赏《喜送公粮》这样的曲子?......
但二胡其实表现力很强,它不受欢迎让我惋惜,它是拉弦乐器,音域宽广,表现力极强,我听过陈军用它演奏出的《查尔达什》,慢的部分哀感顽艳凄切动人如人夜哭,快的部分活力四射,比小提琴原版的更加动人。
二胡缺乏优秀曲目,形象差,不受人欢迎还是很好理解的。不过现代年轻一代演奏家陈军,宋飞等等,还是写了不少好曲子的,炫技的战马奔腾,狂野飞骏图,讲韵味的太极琴侠,都比较优秀,论技巧论曲调都完全可以流行起来。如果二胡这样的曲子很多,历史很久远,那么它的名声也不会如此之差,受众如此之小————————————————————————————————割——————————————————
再反观西方的小提琴,表现力不用说了,很强。而曲目,从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积累极多。例如巴赫的奏鸣曲舞曲,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还有n多我就不列举了。技巧,难;曲调,优秀;受众,从皇家贵族到普通民众。历史的积淀为小提琴提供了太多的优秀曲目,复杂技巧,这一方面就能落二胡几条大街。
穿插个事~我去年军训时,学校组织文艺汇演,教官在班级看见我的二胡以后非得让我在训练的间隙演奏一下。于是.........训练场在篮球场,没有椅子,于是我只能华丽丽地盘腿坐在了地上........活泼可爱爱自由的小伙伴在我面前丢了一顶帽子..............于是我有了高中以来第一个外号“要饭的”.....-_-||人艰不拆啊同学们
那就扯到了要饭.......二胡和要饭好像一对好基友在人们的眼中就没分开过.......不去百度了,就说说我自己的看法。二胡拉不好的时候极其难听,杀鸡?宰鹅?莫过于此。乞丐拉它估计是和抱腿一个性质,怎么的——烦你!这样你恨不得赶快跑掉丢下一毛钱就跑,I win。。。。再一个就是影视剧的渲染,不用说了,都懂。
除了这两点 ,最严重增添了二胡的土包子气质的事情莫过于河边公园里摇头晃脑找不着调像杀鸡一样拉着《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老爷子们了-_-||我也受不了他们。。。暂时想到这些。
lone1ygod:
作为一个从小学开始就和二胡一直纠缠到大学的人来说我觉得关于音乐的见解,最好的应该是有一种平衡:能听二胡古琴葫芦丝,也能听着巴赫肖邦李斯特。能一手拉着二胡,一手弹着吉他。乐器本没有美丑之分。说到底,美或丑,都是人去赋予的。
我在想,听小提琴长大的外国人是不是觉得二胡比较洋气,小提琴比较土。
Karajan Lee:
没有欣赏到真正的二胡演奏,没有感受到演奏者的气场与音乐的灵动。用心体会吧,别被外表所干扰。
小学的时候因为父母非常喜爱二胡这种乐器而被他们送到少年宫学了4年二胡。也许是对音乐有一点天分的原因,很快上手后就逐渐赶超了班里其他更早接触二胡的小朋友。也被老师视为一个好苗子,很受老师喜爱。但是当我在初二的时候我接触到了其他更多种类的音乐,从那开始我就觉得吉他贝斯爵士鼓小提琴钢琴甚至长号种种西洋乐器在逼格上要远远甩开我的二胡几条街。而且说到学过的乐器,大家的一致幻想就是一个穷瞎子在昏黄灯光的角落里凄苦地演奏。同时大家一致把自己带入要给我点零钱的路人形象。这些在一起最终让我放弃了二胡。父母劝阻无果,当时的二胡老师专门找到我求我回去学也不行。那时候的我就是觉得二胡很土。到现在除了《良宵》,几乎已经全部丢光了。现在的我时常会回头看一下当时自己的种种想法,偶尔也会想起二胡。我觉得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适合二胡演奏的大部分曲目都意味深长,但是凄苦。比如比较舒缓温柔的《良宵》,开头与友人的相会到聚会的高潮的确是开心惬意。可是结尾部分有曲终人散闹场归于安静一群人的热闹变成一个人的孤坐之感,这种落差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的。更不用说最著名的所有人都知道的那首《二泉映月》了(人们对瞎子与二胡搭配的想像也是由而来),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是没有能力来理解曲目的。音乐听不明白而且一上来说实在话也不好听。学也纯粹是技术上的学习,目的也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而在当年龄逐渐增加,想通了这些的时候,其实我对二胡的偏见也慢慢散去。二胡小提琴笛子钢琴三弦竖琴等等等等,其实都不过是音乐的载体而已。只是由于自身的构造不同而在载体方式上也就是音色音域上有着不同。二胡“天生”就是擅长于演奏一些更伤感的曲目,当我们年纪渐长时就愈发有理解那些二胡曲目的能力。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什么的权利,我们喜欢某种乐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发的对音乐的热爱。既然同是热爱音乐,又何必一定要分出个高下呢。就像茶或咖啡,都是味道的载体而已,谁又能说谁一定胜过谁呢。只要能从音乐中获得感动,那私以为这些乐器都是不俗也不土的。
听过风居住的街道么?
二胡是土。乐器这个东西,玩的是精准,标准化,极致,美感,复杂,和。单器跟交响乐比,大概就是小溪和长江比。二胡跟小提琴比,大概就是烤红薯跟黄蓉做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比。至于有些答案把拉小提琴的帅哥美女,跟二胡的长袍相比,以论证是因为演奏者的形象导致二胡显得土。这是没有说服力的,苏珊大妈看起来也土,但唱歌剧的时候没人说她唱的土,土和不土,有严格标准。红薯很好,再笨的人也能烤的不错,但体现不出人类的价值。唱歌跳舞这玩意,不是汉族特长。这也是一种民族隐喻,汉族人总是象散沙,团体类比赛都不行,足球,篮球。单项的倒是很牛逼。扯远了...二胡曲子我只喜欢听《赛马》。而《二泉映月》,据张发财考证,是解放前的黄曲改编的,阿炳同学是生活不洁染上性病瞎的... 真相在哪里啊?哎哎...
土吗?土吗?土吗?土吗?(●??`)v我每次拉曲子都觉得自己很优雅的咧~~~~~~~~还会各种脑补hhh~~~~~~~·&////////////&
土是贬义词吗?
二胡不觉得土,唢呐确实有点,唢呐什么时候吹,立马想起了婚丧嫁娶猪八戒背媳妇,作为从小就只在电视里才会看见的这种婚礼,自然会接受不了。同样是民族乐器,古筝就不会觉得土,因为古筝什么属于宫廷演奏级别的,这才是和小提琴和钢琴一个级别的,所以这是不同乐器本身出现的场合不同导致的
在这里回答这个问题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就是学二胡的,也经常会有人听说我学习的这个乐器就表示强烈的不屑,也有小伙伴直接开玩笑说只见过七八十岁的要饭的拉二胡的,通常这个时候我会表示强烈的愤怒,有时会爆粗口说你个不了解二胡的垃圾有什么资格来说我,但是久而久之就懒得说了,这的确不是一个人的观念,很多社会大众都是这样认为的,二胡就是土…个人觉得可能和二胡的发展状况有关,小提琴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活跃的大家到这到那去开办演奏会,但是相比之下二胡的传播就要相对弱一些。而且像我们日常接触的一些影视剧中,很多让人钦佩的角色都会演奏小提琴(典型例子夏洛克…),让人觉得这的确是一种对人发展有帮助的乐器,但是很少有影视作品说主角擅长二胡的…反正我是没有遇见过,至少在现代剧中从未遇见过…这不得不说也是我们文化传承的一种失败,为什么人家的小提琴可以包装的这么绝妙而二胡却落得令人觉得“土”的下场…其实这两种乐器是很有可比性的,同样便于携带,同样是以弓拉弦,有人说见过要饭的拉二胡的,其实我想说也有要饭的拉小提琴的,弹吉他的,我不觉得因为要饭的以二胡作为一种演奏工具就会大大的降低这种乐器的格调…
zhong zheng:
莫大先生表示不服
巩心龙竖着看:
上边那么多高大上的答案都看晕了,我就简单说下我的看法好了:土气不土气,洋气不洋气,这是要看作品的,如果听到小提琴拉《小白菜》,你也不会觉得高贵洋气的。随手翻下身旁的二胡书,我们来举几个例子:《南泥湾》,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大家都懂得;《小曲好唱口难开》,这是抨击旧社会的,所以什么背景啊风格啊大家可以想象的;《绣金匾》,这是歌颂谁的大家请自行百度;《喜唱丰收》《喜送公粮》《新农村》《山村变了样》《翻身歌》,这些名字已经很明确了我还要说什么!!!说什么啊啊啊啊!!!还有描述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女性的如《小白菜》《白毛女》《兰花花》我就不说了TAT(啊咧我还是说出来了)这些曲子,看看名字,想想背景,谁还能觉得二胡和优雅洋气挂钩啊摔!!!每一个被迫学二胡的孩子上辈子都是折翼的革命烈士啊摔!!!不然就是被旧社会毒害的小媳妇啊┭┮﹏┭┮!!!一本现代的二胡教材就是一本中国近现代史啊!!!~~o(&_&)o ~~想想一个穿着旗袍的江南美女,一面用二胡拉着茉莉花,一面吴侬软语低低吟,你还会觉得土吗?不会想想一个眉宇间透着英气的挺拔汉子,站在高处拉着赛马,还会觉得土吗?不会想想女子十二乐坊一起合奏那些古典名曲,看看里面拉二胡的美女,还会觉得土吗?不会想想周董那些好听的歌曲的二胡间奏,还会觉得土吗?瞬间就高大上了好嘛!!!曾经有美国来的朋友要我教她们二胡,因为她们觉得二胡爆好听了好么!!!就算我只给她们拉刘天华作的练习曲她们都觉得爆好听了好么!!!所以说要看输出的作品是啥啊!!!ps:貌似日本的很多以中国为背景题材的的动漫里,二胡都是男神女神手中拿的咧,瞬间档次就上去了啊!ps的ps:推荐一个日本人创作的二胡曲《风居住的街道》,听了还要说二胡土的,亚洲已经不适合你居住了
迴梦游仙 二胡独奏版听听这个,一点都不土好么?
和东西方霸权没关系,而是你看到的二胡演奏者不是农民艺术家就是街边乞讨者。对比一下,我觉得古筝丝毫不比钢琴差。
土,洋,本来只应当是中性的本土,西方含义,可没办法,谁让中国在这几个世纪从世界的高端堕落到任人宰割的底层了呢?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民族自卑感不是短时间能消除的。最近这些年,又悄悄地站起来一些,这时候就特别怕人瞧不起,听到有人说有些方面本土的不如国外的时候就象被当众扇了几个耳光一样,跳着脚得要证明还是我中华家强,或至少是不分伯仲,各有千秋。而且中国人比较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个国家,而是把其它二百多个国家打包来比较, 我们喜欢说国外如何如何,其实是和其中最强的那一个或几个比较,要么就说西方如何 ,西方大了去了。为什么中国就不可以有些方面领先,有些方面排名靠后呢?艺术有多种形式,汉民族文化本来就不是在音乐上突出的。西方的复调音乐创造了更大的框架,更丰富的织体,能表达的内容更多,这种形式上的突破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一点上,它是优于本土的音乐的。小提琴和二胡,作为两种音乐模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乐器,被拿来比较多少有些无辜,它们只是服务于各自的音乐形式,本无所谓高下。
音色!!!没有音乐专业人士好好说一下两个乐器的音色不同么!!作为一个半途而废的二胡学习者...我是答不太好的....二者音色相差很大。同样的音调,确实小提琴听起来好听一些。乐器音色不同,即使是同样的乐曲,演奏出来风格也大不相同。再往下就涉及音乐审美问题了我肚子里没货答不出来。不过,抛开音色问题,作为一个听众,连两种乐器的风格都分不清楚,也不了解,直接声称“小提琴比二胡洋气比二胡好吧”的这种人,不用跟他扯了!没有音乐素养!根本不爱音乐!不理他哼!
这两者之间没有很大的可比性, 各有其特点. 都是两个地域长期艺术活动发展的产物 .也是最能表现东西方文化的乐器中的一种.若是题主萌生这样的想法,我认为您是被外界舆论蒙住了双耳 ,或是没有更深入的对小提琴与二胡进行了解,只是人云亦云,凭借主观映像来进行判断,过于草率.对于小提琴没有太多的了解就说说二胡二胡,唐朝时传入中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论是2000年间的各国还是如今21世界的全世界,想必一提起中国乐器,很难有人会不提二胡二字吧。先不说其有多好,至少是中国的文化表现之一。女子十二月坊在日本30多场的女子十二月坊,也使日本对中国的民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是现在,也有不少的日本孩童因为受到感染,选择了二胡等乐器作为了自己的爱好。如今的许多舞台上,音乐里也少不了二胡的身影。题主不妨去搜一搜陶喆与关诗敏的《屋顶》现场版,关诗敏在台上短短30秒的二胡演奏,为这首老歌又增添了几分韵味。 阿信的《离歌》里也以二胡作为了伴奏除此之外,胡彦斌、周杰伦、王力宏、唐嫣都是手持一把二胡名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艺术没有高低之分,更不分洋土.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热门吉他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尼古拉.武切维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