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儿那个足球队的足球儿童绘画?

&&& &&& &&&
作者简介 ? ? ? ? ? ?
  玛格丽特?杜拉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四岁时丧父,童年的苦难和母亲的悲惨命运影响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早期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作品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不少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尔奎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书评: 21:51:50   来自: 伟大的伟 劳儿之劫的评论 &&   一个话剧的幕间休息,我去上卫生间,走出了高高的幽暗的二楼出口,向右走去,经过一个卫生间的指示牌,走了很久。忽然我停了下来,这一路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出现,我转过身子望向栏杆外面,在一整片由小块玻璃组成的幕墙外面,是一面波光粼粼的水,像一面湖。在它的外面是城市里路灯模糊的金黄光团,它正倒映在水里,跌成碎片。没有人,仍然没有人。我害怕了起来,我往回走,走了很长时间,再次路过那个指示牌,它沉默的盯着我。终于在出口的外面,我看到一群人,他们在小声的交谈,或者什么也没说的望着外面大片的波动着的水面,他们三三俩俩。我走到他们的中间去,他们之间有很大的缝隙,我停在那里,不再颤抖,我平静了下来。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劳儿.V.斯坦因。   那本书读完已经过去很久了,也许在我不知道的某个夜里,我再次读到了它,并永难忘记,书里的每个字都是一个颗粒,像魔方里的一块色斑,它在渴望着旋转,被两只手拆开再组合到一起,它们会变成一些图案,有些会组成一张脸,而另一些只会像一张嘴或一只耳朵。我在克制那种去翻腾它的欲望,而它在蛊惑着我,无休止的。它在呼喊着那些欲望,等着它们自己出现。它变成那个卫生间的指示牌,我明白了这一切。   等我重新回到剧场,灯已经灭了,领位员帮我找到座位。我坐了下来,那场戏演了什么,我一点都想不起来,也许我早已经不在那里了。   被爱情彻底的摧毁过的人,如何在爱的帮助下重新活过来。那个魔方还能组成这样的字。这让我有些惊讶。我要把它再次弄乱,因为谁会知道这个愚蠢问题的愚蠢的答案。它又变成了劳儿的灰色风衣,劳儿穿着它站在那些低语的人群里,她没有看我,她谁也没看。   国家大剧院常有这样的一些角落,似乎那里曾经没有而且永远不会有人去过,在那里拥挤着上万人群的蛋形建筑里,这些角落不可思议的离奇却又合情合理。劳儿呆在这样的一个角落里,她的爱情走了,她在等待着它再次回来,她知道它会的,会回来的。就像它走的时候的那个样子,一切都在雾里,什么也看不清楚。
21:55:06 Olansch  暗夜走魔方寻找爱情神马之类的。。
07:51:32 伟大的伟  en,今天重新看这个东西写得是有些过头。但也不改了。如果你也在北京的阴天里重读这本书,应该也会有自我毁灭的感受。
09:30:14 Olansch  我会自我重组的
23:13:31 伟大的伟  强大的你
08:08:04 Olansch  不止强大 20:51:48   来自: 菊花茶 (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 劳儿之劫的评论 &&   不连续的3个白天,我读完了这令我久违的杜拉斯的第一本书。      第一本书,就这么晦涩难懂,让我以为这就是杜拉斯的一贯的手法。好在,书有后续,有写杜拉斯的其他的书的类型,有写劳尔的生活在其他的故事中的后续或者射影。      因为没有读懂,我不敢在自己没有读懂的情况下有所评价,所以选了个中庸的方式来给予这本书做个记录。      感觉更像是一本心里诊断里的案例的描述,只不过,案例中人物每日的活动记录的更为详细,想法更为细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会想到《美丽人生》。      一直到最后,都不知道劳尔是否是清醒的。不过,到了最后,是否是清醒这一猜想已经不再吸引作为读者的我了。      劳尔怎么去面对别人认为她有”病“,接受这一认知,并做出她一系列的活动,散步,说话,坐火车回到最初的那个舞厅。这些,以一个从幕后到幕前的逐渐走进劳尔的生活的人的视角来讲述。 不能不说是一种”诱惑“。      这本书,应该会再读第二遍,等再过些时日。。。
08:56:47   来自: love36ji2008 劳儿之劫的评论 &&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种对朋友之夫和对朋友之妻是一样的,可是同样的道理到了法国的劳尔就不同了,若说这是一种新时代的一种爱恋,倒不如说是一种心里压抑的变态,对于自己前恋人的离去在回乡的那一刻她病态的复发重复着自己不知名的报复市心态,担又表现的很死鱼般,对于这本小说如果用中国式的理解方式我确实很难懂,这也是我局限的一种,也许我应该转变一下思考的方式了,用法国式的思考方式也许很好,希望吧
15:05:26   来自: mulai 劳儿之劫的评论 &&   (1)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这一资深的、挑剔且唯美的消沉者,非但濒于自绝,更愿拉你一把,帮助你,察觉残存于世的悲绝。      对于那类,尚在自负里兜转,或在谵妄内残喘的人们,她是不惜毒辣的。某种僵冷的,消弭真实与虚拟的文字,被推送出来,暗涌着过剩的绝望。这种文本上的毒剂,蚀去情感的糖衣,逼迫生活显影。而惨痛的真实,由此,取道晦暗枯败的路径,在扭结难缠的结构内,遭受映现。      你看她的字,极不安全地,应受情感的险情。这一过程,感召你,唤你醒来。情感的创伤和败坏,在文字上颠转,被你看到,给你体验,世界的,不可救药的实质,也以此为媒,得到响应和确证。      (2)《劳儿之劫》(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被作者自呈为“最想写、同时也是最难懂的一本书”。其晦涩的性质,自书名之上,已有外显。法语词条“revissement”将某种歧义嵌入书题,即使精妙若汉语,面对此间的暧昧,亦难转呈真意。如是,译者面对书题,实已遇了一劫,而小说雾态的、几乎昏迷了的情境,便由此,在字符意义的左摇右晃上,获得最初的导引。      从译者王东亮的后记里,可以略微明白些,晓得劳儿遭遇的劫数,究竟是何样的纠结。且看:“至于难以定夺的Revissement,它是杜拉斯有意选用的多义词,主要有‘强夺、绑架、劫持’与‘迷狂、狂喜、迷醉’两层意思”。      我们能够了解,这中间的,意义上的交合,在汉语的系统里是非但有违逻辑的,更有悖反道德的嫌疑。但在西方的环境内,兴许有所渊源。作为对“爱虐”或称“爱情暴力”的有效反映,这个词条非常准确的,描摹了情爱的决绝。      能够迅速溯及的,另一种近似的歧义形象,被十七世纪的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呈现在其名作《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上。      (3)与《劫夺萨宾妇女》等题材的画作截然不同,“留西帕斯的女儿”虽也面露恐惧,但其背后,绝无战争的暴虐,所有的,只是你情我愿的,极度剧烈地“调情”,或者说,是以暴力方式呈现的,一种爱情的“仪式”。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的实际内容是:无所防备的女性,在睡梦中,被健硕的男子劫夺。作为一场婚姻的必要前戏,画面里的女性,是极度乐意的。然而,在被劫持的一瞬间,这种由睡眠跌进现实的一瞬间,她必然而然的,有了非常本能的痛苦。画作里,定格了这种仓皇,掩藏了,随后将要爆发的狂喜。      回到《劳儿之劫》上,我们能够,出乎意料的发现,劳儿在太多的时刻里,与遭劫前的“留西帕斯的女儿”一致,处于的,是种昏睡着的状态。而在其反客为主,由劫掠客体变成主体的过程前,劳儿也过着浑浑噩噩的,类似于睡眠的日子。这一点,杜拉斯在书中反复提点,譬如借劳儿丈夫之口,直截了当的写出“这个近在他身边的安静存在,这个站着的睡美人”。译者王东亮也表示,《劳儿之劫》与《睡美人》具有“互文关系”。(《关于劳儿的一点背景资料》)。      (4)如是,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劳儿以两种形象出现在故事的叙说里的――“睡眠着的浑噩者”和“清醒着的精神错乱者”。      关于精神错乱的原因,绝大多数人将其归因到未婚夫对她的放弃,这一放弃,发生在一场简单的舞会里,但劳儿的女友“塔佳娜”,这一或许更加了解劳儿的人,却保有着,另外的见解。且看这段文字:      “塔佳娜,她不相信舞会是导致劳儿?瓦?施泰因疯狂的唯一效力,她追溯的更早,她生命中更早的时候,比青年时期更早的时候,她在别处看到它。她说,在中学里,劳儿就缺少某种东西,她已经离奇的有些心智不全,她以要求自己做什么样的人却没有变成这样一个人的方式度过了她的青春期……”(P78)      由此,对于劳儿从“睡眠”陷落到“精神错乱”的原因,大概可做如下的解释:      劳儿一直以来,不去关注情感,对于必须学习体会的感情,劳儿放弃了学习。在其少女时代,她“沉睡”着,她与未婚夫相处着,却依旧延续着这一“沉睡”,更甚于,当未婚夫放弃她,她居然能够,继续“睡”了一小会(P98-99中劳儿追问塔佳娜,她是否在当时痛苦,塔佳娜表示“你向他们微笑。你没有痛苦”)随后,她忽然醒来,发现问题的严重,发现问题已来过,且已走开,这时候,她没有选择,她醒了,于是只有疯掉。      随后,她好像疯完了,再其后,她继续“睡眠”,直到返还故地,遇到一个新的男人,直到那一时刻,睡眠者才又忽然醒来,开始新一轮的错乱。      (5)我难免,要有所联想,觉得劳儿的状态,仿被定格在“留西帕斯的女儿”式的慌张里,这种慌张让她突然醒来,而其后呢,没有后继的故事发生了。而劳儿与雅客?霍德的相互的劫持,也被包孕在一个反复的,无休的定格里――是要有所结局的,但是始终不把结局给你,不把结局给劳儿。      “留西帕斯的女儿”能去结婚,而劳儿,只好去发疯。      (6)现在,回归到杜拉斯的毒辣,及其在晦涩中,努力绘制的绝望性上。      《劳儿之劫》透露了一种新的悲剧状态,即:对爱恋无所妄念的人,甚至从不去好好观察一下爱恋的人,这类人的遭遇,与自负的愚蠢者们一样,不会是良性的。进而,我们大概可以发现,即使是对爱情,或者推而广之,对一切人情都彻底绝望的人,这类人的生活,不会是良性的。      这样,我们可怜的杜拉斯,这个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女子,大概,是与劳儿一样的。她仅是,仅是一位不堪的“沉睡者”,她要么在无望中浑浑噩噩,并且把这种浑浑噩噩写下来,唯美的写下来留给你。      要么,在猛醒中,被定格到生活仓皇里,被钉死于精神的分歧上……      
15:14:01   来自: 小水 劳儿之劫的评论 &&   劳儿之劫,原名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又译作《劳拉?维?斯坦茵的迷狂》,除去姓名的译法外,关键在于Ravissement的双解性。就杜拉斯本人的说法看来,真实的含义应该是劫持,之所以选了这样一个暧昧不定的词,就是为了保留它的歧义。至于名字的译法,我也偏爱劳儿,模糊了性别与年龄,仿佛一个幼小孩童的姓名。      一切的起点与终点都发生在T滨城市的娱乐场舞厅里。那是决定性的一刻,也是再无可逃的一刻,以终结者的姿态到来的舞会最后的来客,站在了劳儿未婚夫的身边,仿佛这才是故事原本的面貌。这是第一次的劫持,如此顺利,劳儿如同旁观者一般,目送两人离去。面带微笑。       转眼十年过去。劳儿仓促的婚姻从妥协变成了习惯。其间我们从叙述者的只言片语中,隐约推断出时间的巨大裂缝下隐藏的过往――劳儿的迷狂潜伏在层层叠叠的阴影之下,只有最细心的侦探才能追踪着蛛丝马迹,透过生锈的黄铜钥匙孔,窥见一个狂乱的手势。在寒冷的晨光里。      时间不再以严谨的韵律向前蔓延。一个不期而遇的吻打破了劳儿在十年间建立起来的平衡,她又一次陷入,不能自拔。      她开始跟踪一个男子――她曾经的密友,塔佳娜的情人。她像一条灵蛇般,一路追踪着他的足迹,在枯叶的掩护下,轻巧地滑过。直到她有了十足地把握,或者说,直到她再也无法将她的热情禁锢在她细小的四肢里,劳儿卸下了蹩脚的伪装,叩开了塔佳娜家的大门。      到这时,之前的,以第三人的身份描述着这场追逐的叙述人,突然走到了明媚的阳光底下,宣布他就是被追逐的的男子――“塔佳娜把劳儿介绍给她的丈夫皮埃尔?柏涅及他们的一个朋友雅克?霍德,也就是我,距离被遮盖了”。      突如其来的第一人称,让人措手不及。      叙述被打乱了,人称高速地变换着,然而有一种力量强迫着它继续进行下去。      第二次的劫持,劳儿从被动转成了主动,以一种克制的癫狂,开始完成她对于自身的无力的救赎。      她躺在麦田之中,让黑暗将她吞噬,对面公寓中橘色的灯光代替她抚摸着塔佳娜湿润的长发和裸露的身体。      雅克分裂成叙述者与当事人,劳儿与塔佳娜的人格却逐渐融合在一起,无可分离。      这一切全都是在塔佳娜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完成的。      劳儿的劫持最终是成功了。她与雅克回到了故事的起点――T滨城市里娱乐场的舞厅,然而等待着她的并不是读者臆想中的终极救赎,反倒像是一次对往事可有可无的追悼。      叙述渐渐走向消亡,故事却远没有结束的意思。      最后的画面是在黑麦田中沉睡的劳儿,她的金发在黑色的幕帐中明明灭灭。潮水般的疲倦淹没了她。      一切归于沉寂。      
22:48:38   来自: 抱朴 劳儿之劫的评论 &&   要的,不在于这是个关于什么的故事,不在于劳儿是否真的痊愈,通篇洋溢的杜拉斯式语言说明了一切,真正的魅力在于这样的叙事方式,在阅读这本书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杜式叙事的魅力是促使我阅读下去的最佳理由,而这篇名为《劳儿之劫》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讲了劳儿,还讲了她的女友、前男友、丈夫、女友的秘密情人。然而,这些自然是最无关紧要的东西。所以,何必执著于封面上那一句杜拉斯说的话呢?“这是我最想写、同时也是我最难懂的一本书。”这样一句话出现在封面,最易误导读者,使他们过于执着于所谓的故事――而离真正的文学却越来越远。我无法判断封面这句话是否是杜拉斯本人对读者的“指示”。但我完全可以想象她在这部小说的叙事上的努力,并看到她的成功――而但凡每一个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不难领会到这一点。      所以在这里,五颗星的力荐,全部评给《劳儿之劫》的叙事。
11:20:19   来自: S.L. (Let love guide your life.) 劳儿之劫的评论 &&   杜拉斯真让我疯狂。我忠实地无畏地去相信她说的每一个字,构筑她头脑中的画面,最后却发觉她的诗依旧晦涩,我的理解触不到她湿润的发丝。看吧,意象是个人的,疯狂既是大家的也是个人的――它因此充满诱惑力也充满欺骗性。读杜拉斯好像是一个欺骗自己的过程。告诉自己一个正常人可以读懂一个疯子的诗,或是告诉自己可以牵引出心智里能与她诗化的迷狂对话的那部分。   空落。最后留下了空落。而后酿成了迷醉。长久的迷醉将改变生活的语境。   而这,神圣而可怖。
11:34:41 éric  我不觉得是欺骗自己的过程。她写的就是我的疯狂。      另外,这本书的名字按原文直接译过来的话是:Lol.V.Stein的迷狂。
23:15:55 S.L.  那就比较牛了 11:09:16   来自: Ciccy 劳儿之劫的评论 &&   读一本渴望已久的书,就像是赶赴一场盛筵,需要做足准备。   而最难的,往往是准备好心情。      捧着朴素却精致的《劳儿之劫》,就像看到老朋友般虔诚。   素喜包装严密的书籍,生怕之前被不懂的人亵渎,然后寻一舒服的地儿,定要一口气看完。   或者如若心情不适,也不忍阅读。直至合适的时间再大快朵颐。      《劳儿之劫》我读了两遍,在心中一直有种戚戚的感觉萦绕。   第一遍在勉强可以沐浴午后慵懒阳光的刻意优雅的咖啡厅。隔壁情侣看着暖暖的电影,朋友在前面斗地主。   喧嚣是他们的,我只是在书中感到凉意阵阵袭来。   今天很早就醒了,躺在床上摩挲着纹路规则的封面,再一次一口气读完。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劫难。   或者是爱情或者是以为永远在身边的某物却在不经意间已不再。   读Duras,其实就像看到毫不遮掩的自己,或者说,赤裸裸的人性。   有些我不愿承认,可是,总是存在。      我相信世上总有些人,特别是女子,感知来得比旁人敏锐,他们沉静,细腻,深邃。   也许不被理解,抑或着被别人指想太多。   可是他们,心中却自有沟壑,高低成城池,填满了生活中重复千百遍却不不易察觉的平素。      如若有稍纵即逝的共鸣,是否可以补偿那些无可奈何的不解。   当你说着没有感知到的时候,还是觉得无法安慰,无法安慰。      我不想铺陈整个故事。也许你闭上眼睛回想,也会找到生命中那些得不到已失去的苦。   你就能理解Lol失去至爱整整十年像在沉睡的恍惚。   也许,你爱得不够深,也许,你本就比她完整。   所以你没有恍惚得彻底,错乱地情迷。      Lol坚持说她在之前就不爱了,她坚持着,就像坚持着她素白裙子包裹着的高贵和冷漠。   “她们看到了它的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滴落,一直到最后的时辰,直待爱情换了手,换了名字,换了错误。”      塔佳娜害怕看到Lol好得彻底,觉得爱情的结果不可能这样了无痕迹。   其实人们乐于见到伤口,善良的人们也热爱给予同情。   就像那些泛滥的施舍援助,舍之根本,冠冕堂皇。      “没有任何东西能让人哪怕是稍纵即逝地从这个女人身上看出麦克给Lol所带来的奇异哀伤。”   Lol终究是病了的,病了10年,虽然表面痊愈,不问不提不看不想。   可是她残忍的报复或者不称为报复,只是一次自我救赎证明了她始终没有痊愈。   是时间能冲淡,还是其实人们都在假装。      “年复一年,我看不出我周围有什么不同。”   Lol用规则和家庭约束她沉睡的心,没有什么不同。   只是不完美,那个想要与之白首的人,早已不在。      这个破碎的故事没有给我们一个万能的旁观者,我们只有随DURAS拼凑那个关于Lol的完整的故事。   可是,也许,就像故事本身的不完美一样,你也可以不要知道全部,你只要静静地,只聆听Lol心中的只字片语。   或者,只关注你与之共鸣的心绪,然后掩卷,忘却。      “是的,当时我不再处在我的位置上。他们带走了我。我又成了一个人。”   Lol总是让我惊慌不安。她的言语直指伤口,戳得无以复加。      对这本书,褒贬不一,我喜爱那些精巧的句子和奇特晦涩的描述,就像是杜拉斯女士给我们捉一个迷藏。   懂得的人总能体会。   只是,那种虚空袭来,相似的不完美被牵扯,还是无法被安慰。无法被安慰的。   
16:46:42 猫师太  读Duras,其实就像看到毫不遮掩的自己,或者说,赤裸裸的人性。      同意。感觉她有一种直刺内心的天分,可以看透人心中最初使的、赤裸的、未来得及经过自己修饰的想法。 15:10:54   来自: 蜜 劳儿之劫的评论 &&   Le ravissement de Lol V.Stein   是劳儿之劫的原名。      看一本书之前我通常会仔细看完前序或者后序。一般是译者的注解,关于作者的生平,写作的目的以及译者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   这些帮助我了解一部作品,能够在阅读的时候更好的理解它。就比如说听歌之前先了解创作的过程,作品会更加吸引人。      劳儿之劫是再版的名字,相对于之前的翻译《劳儿的劫持》,无疑更动人并且更隐晦,包涵了更多的东西。      大一的时候因为在图书馆发现的资源,大量的阅读杜拉斯。《夏夜的十点半钟》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慢慢的读下来,并不着急去探究故事本身,文字简单却隐晦,但是其中的妙趣的确让阅读变得引人入胜。      劳儿之劫也是如此。在图书馆的角落里静静存放着的一排杜拉斯文集里(也许近些年来杜拉斯的书籍由于各种原因不再是“静静”的呆在那里,而是被反复的借阅,但是真正读进去了而不是翻过几页就丢弃一边的人又有多少呢?),这显然是一本太过厚重的书。反而因此增加了它的可读性。因为随着叙述的增多,故事情节必然清晰起来。      对于小说我有种无法抵抗的喜爱。特别是她的文字令人着迷。总是出现一些奇妙的比喻。我曾经的笔记本上有如下的摘抄:      “。。。这个风姿绰约的女人带着死鸟般从容散漫的优雅走过来。”      “她的头发和她的手有同样的味道,源自久弃不用之物的味道。她很美,但脸色因忧伤,因血液上行的缓慢而出现灰暗和苍白。她的面部轮廓已经开始消失于这种灰白之中,重新陷入体肤的深处。她变得年轻了。让人以为只有十五岁。即便在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是病态般的年轻。”      “某些回忆,经仙女的手指,从远处掠过。”      “。。。她们看到了它的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滴答,一直到最后的时辰,直待爱情换了手,换了名字,换了错误。”      “当我说我不再爱他时,我想说的是您想象不出在无爱的路上人们会走得多远。”      “我从来都没有这样等待过这什么都不会发生的一天。”      我真的不得不承认杜拉斯明确无误的窥探出了一种女人的心理。劳儿,劳儿这个女人。因为被人抛弃而变得痴狂,丧失了理智,渐渐的迷失在这个世界上。      劳儿哪里错了呢?还是这一切本来就是她所该经历的。她爱,他离开,她疯,他最终会内疚。但是结果有什么不同呢?只有劳儿不明的悲哀和微笑,在书页里静静敲打着我的心。      只有她知道时间的魅力,只有她说过“相比于年轻时的容颜,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脸。”      只有她明白那一种爱情是什么。“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菜一蔬,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她是一种信念,所以那么多人追逐着她的步伐,相信爱情可以置人于死地,相信为了爱情要奋不顾身致死相博。为了成就自己的英雄梦想。      可是,真的太累了。找到一个对手与之对搏,或者伏倒在对方脚下甘之如饴,又或者征服无数人。爱情的乐趣在哪里呢?      或许爱是的确要激烈的。如劳儿一般除却巫山不是云,为他痴为他疯。即使再结婚,再生育,隐瞒在内心深处的蠢动不安的情愫。怎么可能就这样忘掉呢。怎么可能这么轻易的就过去了。直至死,那是直至死都不能明了的疑问。      为何离弃我。为何不信守当初的承诺。为何留我在这孤寂之地。      《爱》。这样一本书的书名,算是《劳儿之劫》的续篇,但是因为我两本书阅读的时间相隔太久,最终没有全部阅读完。《爱》是太过晦涩的一本书,劳儿的影子在里面若隐若现。我只想知道:      过了这一劫,劳儿,你还好不好。
12:38:13 落大雨  我也想看啊~~   可是是不是太长了点。。,
17:28:22 面具|35℃   为何离弃我。为何不信守当初的承诺。为何留我在这孤寂之地。
22:52:44 杨  我开始就有看   只是没有写评论   你不是不喜欢别人评论么   所以才没写   
11:37:49 时禁  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真正读懂了《劳尔之劫》。
16:38:26 行走的烟灰缸  我很犯迷糊      开始我会觉得 劳尔的行为就像是 强迫性重复      可后来我也有点迷惑了。。。      我觉得劳儿的疯的原因不是被遗弃那么简单 我觉得杜拉斯不是在写劳儿 而是在写爱本身 是在表达被现实摧毁的人类理性中的那种最纯净的爱的向往      当然,这也只是猜测。真正的答案,恐怕只有杜拉斯知道。   又或者,连她都说不清。
20:14:11 桃花 ?  她是一种信念,所以那么多人追逐着她的步伐,相信爱情可以置人于死地,相信为了爱情要奋不顾身致死相博。为了成就自己的英雄梦想。   
20:38:44 [已注销]  读法语版本的吧~~~ 18:51:56   来自: 啊木猫双杀梦 劳儿之劫的评论 &&   如果没有安妮宝贝 很多很多的人都不会知道她 都不会想要去读她      她一定不会象现在这样普遍 泛滥 和安妮一样      至少我这么认为
12:21:42 识而无知  跟安妮有个屁关系      杜可比安妮有名多了      就算是在中国,先是有王道乾的十分优秀的译本,然后王小波大力推荐,就是在九十年代初期杜拉斯在中国已经非常有名了。      安妮宝贝的读者占多少?毫无疑问的是,肯定没有王小波的书迷多
12:23:50 识而无知  其实杜拉斯有多好?也不见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就算文字上也有不同的取向。      马格里特有多好?我并不觉得有多好      王小波有多好?很多人认为他很好。。。。。。。
23:26:57 APpLe   你JJWW半天相当于什么都没说
23:27:20 APpLe   你JJWW半天相当于什么都没说
19:57:46 草鱼刀刀  奇怪的话,很多人不知道她怎么样?很多人不去读怎么样?   是不是普遍泛滥又怎么样?   这些词可以成为评价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标准?   杜拉斯,是用生命写作的人.   就该是有生命的人才能读懂,靠近.还有多少呼吸的人是活着的?   其实也无用讨论   杜拉斯已经永远离开了她创造的时间
13:02:33 Leaven  安妮捧不起来杜拉斯   她没有那种力量托起
18:04:35 Mo?  也不能@诱f,m然在看安妮的r候感X_受了杜拉斯的影。。
16:16:11 粟里  瞧瞧楼上这些 那么鸡动干吗 激动归激动 唧唧不要动 22:16:54   来自: rem 劳儿之劫的评论 &&   觉得杜拉斯的《劳儿之劫》写得非常好,超出了我看过的她的其他作品如《情人》、《广岛之恋》等,可能我比较欢喜这种写作的设置吧:一开始由一个貌似毫无关系的第三者来描述整个事件,在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之后,即对以往发生的事情做了一个铺垫之后,这个第三者开始立体起来,渐渐走入故事中,成为故事中一个重要的以及超级解读主人公内心的角色。      在书腰上有这么一段话,大意是:这是我最晦涩最难读懂的一本书,也是我最不想有任何修改变动的书。      在我没看完她的其他作品之前,我不好同意她的这段话,不过我觉得这本书的确有些难懂,如果没有一口气看完,像我这样断续地看,狠容易就要被作者抛开到另一个局面之中。这本书里有很多的呓语,两者之间的对话也不大容易判断到底是谁说的,对话就像在心里发生,根本没有说出来。现实的情境和想象的情境彼此纠缠,难以辨认清楚,但是只要一直读下去了,就不难理解,条理也就理顺了。         看完她的《情人》、《广岛之恋》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情人》的书与电影有巨大的差异,表现女主角的内心活动写得更为精彩,电影里男女主角关系的描写跟书完全貌似相反,梁家辉把那个男主角演得是另外一番样子,比书中的更有力度一点,更有男子气魄一点(虽然实际也是狠软弱的),从女主角的心理上来说,书中男女的关系也是更加疏离一点。这也可能是电影剧本和书之间难以缝合的差别吧。除非是一开始就写剧本,可以做到完全照着写作者的意思去走,而不是电影出来的意思跟书完全不搭调。像《广岛之恋》,可是我并不觉得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什么狠强烈的感觉,也许跟不是那个年代出生以及从来没有体会过战争有关系。平心而论,《广》的剧本里的旁白比起电影来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及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         《情人》和《广》是在比较大众的范围内受欢迎的书及电影,但是我觉得它们都不及《劳儿之劫》带给我的惊喜感觉多。
23:27:24   来自: yoyomi 劳儿之劫的评论 &&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新版本,简约但凝着浪漫的味道,因忧伤而滑过的味道。于是毫不犹豫地买走了,人生里的第四本《情人》,然后,还有什么,哪一个?    没有再买《广岛之恋》,没有新版的《黑夜号轮船》和《直布罗陀水手》,于是它。《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劳儿的劫持。       苍绿封面让我忽然有些颤抖,直觉在莫名其妙地挥发。没错,当我第一次翻开,站在阳光费力爬过的一块地面,就相信劳儿是我生命中一些细小但是关键的部分。那种相似的疯狂和不能认同的自我,忽然走神,因为看见一句话。疯狂地找寻梗概,仿佛是要亲自证明,然后被事实彻底击跨,成为记忆的碎片。       走神,却又是沉溺在小说里,象看不见的手压着我的心脏,想哭,却无语。不知道是为了谁,劳儿,还是我自己。       杜拉斯说,看到劳儿恢复了理性和完整而感到不安心惊,因为,       爱情应该是永远无法治愈。       杜拉斯说,“不能修改,不可能。”就象爱和生命一样。就象文字的迷雾一样。似懂非懂,是高中看她时的少女心情,用幻想和黄昏的景色来把痛苦替代。其实杜拉斯一直是水一样空气一样的痛苦病,语言不过激、平缓、零碎,蔓延着沉痛的气息。却是一个空词,是无法具体准确表达的感觉,就让它那样空缺着,永远地。迷狂般无人可懂。       那样的故事。随着某一个人的离去,Lola变成了Lol,生命从此残缺,她要寻找一个词来填补空缺,她不再是自己?       那么谁将是我?       Lol站在只有她一个人的此地,而别人都在遥远的彼岸。她想靠近别人那种生活和时间秩序,但是她发现不再可能,她的人生因为那样的事实被割裂了,一切时间静止在T滨城舞会结束后,一切生命之流也在那个暗黑的舞池中冰冻起来。       尽管她结婚了,仿佛幸福着,离开了所有认识的人,有了新的名字,有了孩子。尽管她以为如此,她就能和过去决裂,成为新的自己Lol V. Stein       她的房间总是很大,很空,总是无法充盈,是生命,是心。       就象尼采所说,永恒的反复,永劫不复啊。       重回S. Thala,才发现一切没有变化,Lol依然被静止在舞会的残酷事实中,她追踪着自己,想用劫持别人的男人来理解曾经的一切,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破碎不堪。       那是自我认同的破碎和凌乱。如果拉康的叙述是理性的,他告诉我们,所谓自我,只是在镜子中的影象,是社会人群反射出来的你,我们认同的自己必然是镜中虚象啊。    我们不过是,“作为自我的他者,或者作为他者的自我”。       那么,杜拉斯的文字是一种情绪,这种雾蒙蒙的情绪甚至比拉康的表达更切意,因为偶然时间空间里的他破碎了自我的镜象,于是自我重构是艰难又破碎的,自我被巨大的伤痛悬置在了那个时间点上,永远不能流动,只有反复,只有循环。       我闭了眼睛,听呼啸而过。在地铁最后一节车厢里看《Le Ravissement de Lol V. Stein》,空寂。    苍绿封面太淡漠。       默默然过的老火,冷冬荒野的味道。       只有这样的气息在周围,我才能心安。       习惯杜拉斯的那种漂浮在空气里的痛苦,象每晚吃的谷唯素片。你自然又要反驳我的,但是       太快乐有时,让我心乱。你记得小菏尔拜因那幅画上的拉丁文么。。。。没有悲伤就没有快乐。。。   
11:37:54 badblue  刚刚看完,不明白为什么她选择劫持的却是她最好朋友的情人 16:54:14   来自: blueshadow (Jasmine) 劳儿之劫的评论 &&      劳儿?施泰因的迷狂――黑暗之心,席卷一切的漩涡中央……   迷狂――眩晕,失去逻辑,失去判断,堕落,倒下……在时空之外,在世界之外,隐匿。      劳儿超越了疯狂,她是一个空壳,她的迷狂,看起来甚至比正常人更加冷静。   受害者的身份是劳儿逃避的壳子,硬邦邦的,她躲在里面,令人琢磨不透。从她的表情,无法猜测她的内心,还有她的语言,意义凝结,随后消散――这个过程是一种迷狂。   她藏匿了,赢得了同情,赋予“疯癫癫”以理由,她的丈夫获得“救赎者”的优越感,人们对劳儿的处境给出了假设:她被抛弃了,她的生活从此分裂了,一切都发生在17岁,在海滨。      可是,谈到发生于海滨的“特殊事件”,很有戏剧性,重复叙述之后,它的真实性,以及后果都值得怀疑。作为疯子的劳儿冷静地说:男人走向另一个女人的时候,我已经不爱她了。   劳儿,回忆中,她彻底跳脱了,仿佛是一种智慧,从这个事件里,可以体验到:疯狂与智慧界限如此模糊。         仿佛劳儿选择了“迷狂”,或者世界是迷狂的,而劳儿扮演了一名冷静的观察者?      总之。可以肯定的仅仅是:劳儿感了到疲倦,躯壳所具有的特殊的疲倦,她的偷窥 引诱都缺乏目的,如同与理性告别的“自我放逐”。   缺乏目的的疯狂,泄漏出无限的吸引力。迷狂的吸引力,将另一个男人,另一个女人卷入漩涡中央。      在劳儿体内,可以感受到一个喝酒的杜拉斯,充满恐惧感的杜拉斯,隐匿的杜拉斯,恋爱中挣扎的杜拉斯。这是一个典型化的杜拉斯,写作的杜拉斯陷入了迷狂……因此,可以将此书视为其真正的代表作。      情感或理智,抽离或融入,逻辑或反逻辑……人称混乱   阅读的过程,读者被卷入漩涡,那也是一种迷狂。   书 作者 人物 读者 都在迷狂的漩涡中,形成一体。      小说结束于黑麦田,神秘的黑麦田里躺着疲倦的劳儿,一个偷窥者,残忍的引诱者,劳儿就像一个黑洞,无法猜测,无始无终。      她的迷人,就是她的迷狂,她,无比巨大的颠覆力量!   
13:12:54   来自: 范典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阅读写作) 劳儿之劫的评论 &&   一个疯女人的劫后余生   ――读杜拉斯《劳儿之劫》      让劳儿发疯的舞会情移事件,使她整个沉浸于自己营造的“三人世界”。这个世界里有麦克?理查逊、安娜-玛丽?斯特雷特,还有她。安娜从她手中夺走了麦克――她的未婚夫。于是“劳儿之劫”很容易便可以被理解为:情劫。      译者王东亮在此书修订后记《名可名,非常名》中提到,当初曾为这个Ravissement,绞尽脑汁。翻译为“劫持”显然缩小了词的包含义,而这一个“劫”在中国有好多种词义:抢劫、劫波、劫难、劫数、万劫不复……而杜拉斯当初发表声明,之所以用这个词,是因为在法语中,它还有“迷狂、狂喜、迷醉”之意,她“想保留它的歧义”。      如果单纯地将此一文本当作是精神病理学来研究,显然太过考究和没有必要。因为杜拉斯描写这一现象,只是基于事实的基础。当时她到医院恰逢一场舞会,而“劳儿”正在那儿,一脸平静与人跳舞,其实,她的灵魂和心性早已脱离开她,或者又住进一人。这种极严重的精神分裂的事实打动了杜拉斯。由此触动灵感。      劳儿一直沉缅于自己的意象中,她虽然与若安?倍德福结为连理,然而她无法在这种安定的充满秩序的生活中忘掉过去,反而那个舞厅里的事被她在脑海无限放大,最后演变为一种精神上的压抑。杜拉斯说过:世上的任何爱也不能代替爱本身。      在她那种原本期望“被占有”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而为其他人所替代时,无疑利刃切断了她与爱维系的脐带。一种空缺使她停留在那个时刻,狂想症迫使她分裂,并且总是期望在等待中重新碰到那个人。      有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充满了官能综合症种种痴狂的呓语,然而这种无限放大,让小说看似出现某种缺陷,却恰恰是这部小说的长处。只是这样的写法,前人从来没有尝试过,杜拉斯使之成为了“众矢之的”的对象。      前半部分,叙述者仅是一种多角度转换的工具,是“我”,只是一个符号般的视角,而到了书的中间部分,这个“我”跳出来,成了一个具有了身份和名字的实实在在的人,一个男人,而且与劳儿开始发生关系。而后,这个“我”又在与劳儿密不可分时出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转换。这便使得小说在一开始的多角度化为“上帝的视角”。有人指明,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分裂”,使得小说更加充斥着迷惑和哀伤感。      在遣词造句之中,作者也试图以一种分裂而缠绵的语调及语法来刻意营造这种“疯狂”的意识。忽儿它穿越时空,忽儿又停留在某个阴险的角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我们钻入劳儿的内心。虽然笔调冷峻,却散发着某种高至臆想与幻梦的气息,仿佛作者意欲向我们揭示一部女人心理病史。      最后,劳儿又成为了她自己营造的“三人世界”的主角,这次她劫获了中学女友塔佳娜的情人――也即叙述者“我”――雅克?霍德。对于她为何喜欢上他,文中只简单提到一句:即他外形不像麦克,但是在气质和看女人的眼神上有类似的地方。而劳儿一直将意图停留在“被脱去衣裳”的那一刻,那一刻是她自己创造的臆想,而她期望这一行为的出现,因为自身还尚有某种未曾实现的“价值”。这种“价值”就其女性身份而言,只有当两情相悦、两心相吸之时,它才能充分发散出应有的光芒。她试图从雅克身上获得。而雅克?霍德迷恋上一个疯子,似乎有些让人难以置信,这与其心理变化是分不开的,他对于劳儿的“贞洁之爱”心怀崇敬,也在某种意义上试图取代那个麦克在她心里留下的地位,正如书里写的“我是她以惊人的执着正在构建的一个前景的一部分,我不会去抗争”,也许,当作者定义其为“男性身份”的时候,就急迫的赋予他以这种理解,这便使得男性在此书中显得有些依附性,是为了满足“劳儿”的某种想法而求自己的身份实现,有些可怜。这能不能归结为杜拉斯在创造极癫狂意识女性时仍不忘对男性加以嘲讽呢?      劳儿最后在黑麦田里昏昏睡去,仿佛又说明她活到了自己的生命意识中去,她仍然需要以这种幻想和窥探来完成对爱情的修复。这显然是不能够的,然而,作者便以此收尾,留给许多人以期待的同时,匆匆了结。      一个以全身心建造自己少女时期的爱情梦想的女人,最终却无法成长和成熟,最终,她在自己的想象中生活着,虽然无知,却很幸福。也许我们还不配去同情她。      9月6日   
17:19:54   来自: Jannet 劳儿之劫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劳儿之劫》             读《劳儿之劫》,你不能只把它看做是一个文本。它是现实,或者比现实还要真实,读杜拉斯的书的时候,你总会不由自主的去投影,影射一些现实中的感觉。甚至她语言的节奏也控制我们,慢镜头,聚焦,从阅读时间她也努力渗透出现实感来。            一个礼拜前我确定了这篇假期论文(我喜欢这样叫我的这篇文章)的范围。我记得当时手边有一本《情人》,于是我想,写写杜拉斯吧。我不知道是怎样下决定的,当时对杜拉斯不了解,一点都不。脑子里有印象的,只有一本广为流传的《情人》,那个十五岁半的白人姑娘和长长的黑色轿车里的中国男人的故事。     我当时的目的是想从杜拉斯文章里的女主角看杜拉斯本人。于是我把她的书都买来一本本的看。十几本书放在桌上,叠的好像砖头一样,却一直没有想过要看她的传,只是单纯的想找找所有书里的杜拉斯。慢慢的看完五本,却越看越觉得艰难。尽管杜拉斯的女主角都相像,尽管作者本身也并不把自己的许多文章当成小说,可是从虚构的人物里,我落不了脚,每一步都走的战战兢兢,好象是她又仿佛不是的滋味让人没有信心做下去,惟恐我写下的和传记里的她不符。而我又是不愿看传记的,因为那样就失去了我找杜拉斯的意义,直接把自己和杜拉斯框死了,毕竟她已经是历史,是永恒,是一个有据可查的名人。她不是神话人物,不容我瞎猜。     一天,两天,我忐忑不安的继续读着,持续着不安的心境,直到我找到劳儿。我欣喜,因为我终于又有了可以深究的人物――劳儿,一个伴随杜拉斯所有文章的角色,一个随着杜拉斯呼吸的角色,或许她在不同的书里有不同的名字,但是欲望的不可抑制、痛苦的不可言说、疯狂的若隐若现缠绕在每一个主角身上,我看的出,她们分明都是劳儿。     或者说,他们里面都深深埋着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影子。            我试着去了解她,劳儿,可是她却不停的逃避。她一刻不停的想要远离试图去靠近她,猜测她,理解她的人。     逃避全部的人。无论是未婚夫、丈夫、情人、家人还是局外人,亦或读者,甚至杜拉斯本人――让劳儿成为永恒的女人。     “总有一部分与你远离,与现在远离。远离到哪里呢?”“那儿。心有所系。大概是要到来的。”①     她从杜拉斯手中走出去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了,她飘在外面。我们不能把她抓在手里,我们不能宣称我们竟然读懂了劳儿。文中有太多的问号,杜拉斯也不能确定。     杜拉斯本来也就没有让她回去的欲望。     “一切都应该不清不楚。”②这是背离传统叙事轨道和心理上的常规的。     就好象男人可以成为劳儿生命中的过客而不能拥有她。     她用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空茫和安详来转移我们,让我们自顾自的撞的晕头转向,却全然没有感觉到正是这种疯子式的懒洋洋的温柔勾引我们。让我们随着她的脚步,跟着她。有时候我们甚至以为我们已经找到了阿里阿德涅的线,自以为已经懂得如何走出这个心理的情感的迷宫,却每每在拐角随着劳儿的漫无目的的转弯而偏离原来的方向。     也许,不带任何目的可以让我们走的更长一点。或许这是一个只有过程没有结局,没有出口的迷宫。或者不是这样的。有谁知道呢?“她像水一样从你手中滑落”但是“你从她身上抓住那一点点东西也是值得做一番努力的。”③     然而上面的这种说法太不确定,我们也许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这样分析劳儿。     让我们假设她是一个偷窥狂,从这个角度试着看这个故事。     曾经的劳拉?瓦莱里?施泰因,是个开朗活泼风趣的女孩子,尽管她总是有一部分与你远离。可是,她会跳着在操场上说,来啊,跳舞啊,来啊。窥探的那部分,正处于萌发阶段,不正常仅仅表现在远离上。     遇见麦克?理查逊的时候,埋藏在劳拉身子里的不安开始涌动,她为他疯狂,但不是常人以为的,爱的疯狂。     她看见他的眼睛,为他不断追逐女人的眼神疯狂。     在人人都以为劳拉是在为自己找一个归宿的时候,塔佳娜,这个聪明敏感的女孩,她却感觉到了劳拉的病态,面对这样潜意识里不想结合的一对的结合,她是疑惑的动摇的。塔佳娜想的没有错,当麦克?理查逊遇见了安娜-玛丽?斯特雷特时,当他们两个走到一起,或者说在劳拉的默许承认,也许她一开始要得就是这个结果,在这样的怂恿下走到一起时,劳拉变了,或者说,本性显露出来了。     她安详的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走向另一个女人。她向他们微笑,她注视他们的行为。她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去看,或者说,去偷窥。所以她的一直盯着这一对,直到黎明到来,他们离开。人群中有谴责,也有对劳拉的安慰。她却匆忙的逃避人群的关切和抱怨,分秒必争的关注这对由她挑起也因她的怂恿而成功的走在一起的男女。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之外,她晕倒了。     也许这样便可以解释她为什么一直说“时间还早”,她甚至不能理解自己在干什么,但是潜意识里她其实是不想让他们离去。他们的离去让她的偷窥没有目标。也许,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她会抱怨自己在一直等待,并且已经等待的疲惫不堪,可以解释为什么任何消遣都不能让她有兴趣。     因为,她有兴趣的是偷窥,而目标不见了。     后来她怎么安静下来了?她找到了另一种方法。想象,靠幻想生活。     她生活在自己构筑的世界里。     “她的世界里从此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任务;麦克?理查逊,每天下午,都开始为不是劳儿的另一个女人脱衣服,当另一个女人洁白的乳房在黑色的紧身衣下出现的时候,他待在那里;头晕目眩,像对脱光衣服、他的唯一任务感到疲倦的上帝一样,劳儿徒劳地等待他再次开始,从另一个虚弱的身体中她发出叫喊,她徒劳地等待,她徒劳地叫喊。”④     终于她结婚了,离开沙塔拉,在U桥镇生活。但她还是让自己沉浸在幻想中,埋葬自己在幻想中。表面上她一丝不苟,有秩序的维持家庭生活。然而呢?每天总有一个时间,属于她和她不停的幻想着的同一幅画面。十年,平静而没有突破的幻想。直到有一天,她随着升迁的丈夫再一次回到沙塔拉。     又一场越轨的爱情是一个释放劳儿感情的契机,她终于可以不用靠想象支撑她的虚弱的身体,她的生活有了新鲜的血液,因为又一次偷窥即将成行。或许因为敏锐,或许因为经验,劳儿一下子捕捉到了一个男人,从看见他的第一眼。他和麦克?理查逊,她的那个众所周知的落跑未婚夫并不相象。那么是什么东西让劳儿选中他呢?眼神,那种惯于追逐女人的眼神,他的眼神告诉劳儿,这个男人绝对不会让她失望。     跟踪男人,小心翼翼的避开怀疑的视线。家人,城里人善意的误解给了她太自由的空间让她尽情的去偷窥。终于,她等来这个男人的情人,塔佳娜。     她静静的躺在黑麦田里,甚至没有经过思考就躺在那里,是潜意识,她以为自己累了需要休息不是吗。然而实际上,她躲在那里窥视一场道德伦理范围之外的性爱。     较之前一次偷窥更甚,她还想进入他们的生活。她甚至拜访了塔佳娜,以最好的女友的名义,用一张不存在的照片做幌子。她甚至不能自圆其说,她失去了往日的秩序和从容,为了偷窥。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为什么不停的偷窥。     她在偷窥中找到刺激。她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心萝卜的女人。她想象她自己是他们的一个又一个的女人。表面上,她心静如水,沉寂,好似一个睡美人。内心,也许她自己都没有发现的地方,她的疯狂的欲望在叫嚣,控制她的行为。     我突然想起弗洛依德对于歇斯底里的引发下的两点论断:     一. 被压抑的正常性活动;     二. 潜意识的性变态活动 ⑤     劳儿自己显然是不愿接受这样的结论的。所以自我对于事实的压抑使得她还有健忘症。     这是我的一点解释。这是众多劳儿中的一个。我不是心理医生,我甚至不能拜访她做一次采访。她是虚拟世界里的人。而她竟然都不是由杜拉斯直接描述的。雅克,杜拉斯虚拟出来的叙述者和猜测者,他又为我们虚拟出另一个劳儿。      虚拟世界的虚拟加想象,杜拉斯的虚拟加想象,再混合我们的。劳儿的范围太大。我只能是瞎子摸象,摸到哪里就是哪里。     潜意识,是杜拉斯这本书里面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她直接潜伏在潜意识里。     谈谈劳儿的原型似乎能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她。     读杜拉斯的作品我们总是能找到人物背后的人物。两个三个四个这个世界的人在杜拉斯手中结合,拼接起来。她甚至让他们在她自己的脑子里、手稿里斗争,在让强有力的性格张扬的同时瘦小羸弱的性格也在蔓延生长。终于一个有血有肉,经得起心理学分析的人物出现在杜拉斯的世界里。鲜活,有情感,我们也许还能幸运的从中发现这个虚构人物的童年的创伤给故事带来的影响。     那么劳儿背后的人是谁?     “她是一个疯子。”⑥     在心理诊所里看见的一个美丽、迷茫、远离人群,一个人呆坐在一边的女人。毫无疑问,杜拉斯被这个看上去端庄娴静的女人吸引。她和她讲话,轻轻地,慢慢地听她讲述她的经历。她的言语也许支离破碎,但却使杜拉斯陷在其中。她甚至带这个女人回家来让自己更加贴近她。安静时,她看上去普普通通,和一般人没有区别。但是杜拉斯却知道她想要欢娱的疯狂的欲望,焦灼而痛苦,强烈情绪的波动的一面。     她的生活与现在远离。或在事情发生之前,或在它的后面。‘“这当然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疾病。”但她真的是活在这个世界之外。’⑦在这一点上,劳儿和这个女人一样。杜拉斯借用了这一点,构造她的劳儿。     玛格利特和这个女人聊了两天,然后他们不再联系。这个女人给玛格利特一个劳儿的感觉,玛格利特把这个感觉丰满起来。加入许许多多感情、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其中不乏玛格利特自己的。玛格利特潜藏在文中,她牺牲自己去感受。酒精,她用酒精刺激自己。试图在清醒的边缘找到能够描述这种感觉的词语。不清不醒,她要的就是这种感觉。然而,她最终还是通过劳儿来表示自己对某个词汇的缺失的绝望。“她在寻找唯一一个词上面临的困难似乎是无法逾越的”。生活在“因为缺少一个词而无以言状的唯一的大悲大喜”之中。她继续寻找这个词,她相信这个词可能存在:“这会是一个缺词,一个空词,在这个词中间掘了一个窟窿,在这个窟窿中所有其他的词会被埋葬。也许不会说出它来,但却可以使它充满声响。这个巨大的无边无际的空锣也许可以留住那些要离开的词,使它们相信不可能的事情,把所有其他的不是它的词震聋,一次性的为它们、将来和此时命名。     “可是无名的痛苦又怎样可以言说呢?”⑧语言和言语,languag and speech。语言中没有玛格利特需要的言语。     焦灼、撩心、无法抑制的急促呼吸,却正是这种感觉从心里翻出来,让人体会劳儿心里的缺失、残破、欲望。亦或是三者混合在一起的味道。     要从感觉上乃至行动上的共鸣来理解,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不知所措。     劳儿曾经有过一段平静的日子。她用劳动压迫自己。麻痹。不停,不得停,为了不想。她家一丝不苟的陈设,花园,孩子给了她逃避的场所。让自己与自己有一段距离,在回到沙塔拉,在家里没有保姆,在看见那对热吻的情侣或者那个男人的眼神之前,她让自己生活在自我旁边。顺从、温柔、准时有秩序,但是平淡、沉静有如睡美人一般死寂。那是仅有幻想的情感低潮。     然而写下并倾力去感受接近这种绝望的杜拉斯不能躲避。明明心疼的要命,却要忍痛把这样的痛苦表达出来。用从黑夜里感受到的孤独和不能抑制的激动混合出惊人的火花。心血的结晶。     好的作家往往用血写作。他们太敏感,太骄傲,太孤独,但正是这种与众不同造就了玛格利特的精确的笔触。     我想起一句话。     “像是创造之主,滞留在自己的手稿里面,后面高悬其上或紧贴其面,无形精致,位于存在之外的修剪着指甲。”⑨     杜拉斯的文章给我这样的感觉。                                   并将作品名称和发表地址链接 http://blog.19lou.com/?uid--action-viewspace-itemid-683840 、姓名、地址、年龄、单位、学校(年级)、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发送给指定邮箱()。                     ①《劳儿之劫》P5,上海译文       ② 与让-路易?巴罗的对谈       ③《劳儿之劫》P5,上海译文       ④《劳儿之劫》P41,上海译文       ⑤《少女杜拉的故事》弗洛依德       ⑥ 与让-路易?巴罗的对谈       ⑦ 与让-路易?巴罗的对谈       ⑧《劳儿之劫》上海译文       ⑨ James Joyce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New York Viking, 1964) P215              参考书目:       《劳儿之劫》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王东亮 译       《副领事》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许学智 王殿忠 译       《爱》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王东亮 译       《少女杜拉的故事》弗洛依德 著       《悠游小说林》安倍托?艾柯 著       《杜拉斯传》劳拉?阿德莱尔 著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特伦斯?霍克斯 著      
17:21:28 Jannet  学校里要求写一篇论文,我看看还行就给贴上来了.
16:59:05 行走的烟灰缸  但是我认为《劳儿之劫》 光从心理学上解释 这是个 疯子的故事 偷窃的疯子   从另一方面 我觉得杜拉斯接劳儿之口   表达自己对纯粹的爱的向往和赞美   那种没被现实污染的理性之爱
23:42:36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我喜欢《劳尔》的叙事结构。
10:07:28 行走的烟灰缸  《劳儿》的书整个感觉,就像是印象派的画。      或者还不准确,因为它甚至没有具体的印象,更多是一种抓不住的情绪。      有些东西,我认为不一定要有前因后果的逻辑。      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劳儿是这样?因为她就是如此。      思维本身是抓不住的,我们用语言固定它,为的是让它更易被理解,但是那思维就注定不精确了。      杜拉斯用法语表现这种情绪时,它就已经残缺了。再被翻译者传递一次,就再少些东西,又或多些。然后再喂到我们嘴里,不过大家喜欢的口味又不同,味蕾的灵敏度也有区别。      那究竟是什么呢?谁能解释清?也许只有杜拉斯内心是明白的。      我只能说,我喜欢它传到我鼻子里的那种,我以为存在的味道。所以这本书不错。
09:42:15 Li ?a  以心得的形式觉得字多,以论文的形式又觉字少
18:30:01 缄 丛。  劳儿是个美丽的女子。即使她的疯。   劳儿就是杜拉斯。      劳儿把心停留在了十年前的舞会。   杜拉斯把心永远停留在了十八岁离开的印度支那。
17:18:09 解毒剂=遥临圈  但是欲望的不可抑制、痛苦的不可言说、疯狂的若隐若现缠绕在每一个主角身上,我看的出,她们分明都是劳儿。      抹不开~(疯狂的执着)      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劫~      只是她享受着痛苦~不愿离开~      排除了一切的痴迷于那晚~舞厅~         读作品时不自觉的用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      觉得这个女人疯了~      果然原型是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18:27:13   来自: 四脚单车 (某女四单的贫民生活。) 劳儿之劫的评论 &&   注:因为书不在手,文中引用有误处均不可考,望读者见谅。特此声明。          《劳尔的劫持》本来应该译作《劳尔?V?斯坦茵的迷狂(法文?)》或者别的什么更好的名字。这是杜拉斯最模棱两可的书名,据说也是最晦涩的一部作品(本人的破电脑上网都很难查到)。剧情是简单的。劳尔少女时期的一场舞会结束了她的爱情,10年之后她以和舞会上神秘女人同样的方式,劫持了少女时代最好女友的情人。故事就是这样,完结得毫无悬念。       评论说读这本书就是一次着魔的过程。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读得出来,自己的精神在这部书里迷狂了,被劫持,老死僵直。       劳尔最好的女友(名字?)说劳尔生来就缺少某一种东西。我并不刻意地把这与弗洛伊德扯上干系,但是的确有人说这是一部反映精神病心态的小说。从广义的范围来说,劳尔是你自己的缩影,至少在某个时刻或者某个地点。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畅销。玛格丽特本人对劳尔的塑造深表满意。她说她刻画所有女人的模具就是拥有着明亮黑眼睛的劳尔?V?斯坦茵(这让人想起安妮宝贝所有的女主角都有海藻头发和黑亮眸子)。有关于劳尔,看起来一直是个不会痛苦的人,这大概就是她精神的缺失的表象。学生时代她和女友在空荡荡的操场上跳华尔兹,意境深远(看过安妮宝贝《七月和安生》的人就会明了)。而最经典的一幕是在T滨城的那场舞会上,她最后的言论是“时令错了!天还没有亮”,然后推翻一切。结果就这么完了,她看着他变,在一支舞曲的功夫。大家――劳尔,她的前男友麦克尔和那个神秘的黑衣女人,一起衰老了,有好几百岁。          10年之后,一对情人的拥吻使一切记忆复苏。拥有“幸福”家庭的劳尔无意识中做出了决定。她确信自己认出了那个女人,而她的目标是女人身边的那个男人。那是一场迷狂的梦幻过程,杜拉斯的文字是令人上瘾的碎片,深夜的街道,森林旅馆,黑麦地,一切的起点和终点。故事里全是谁的情人,却没有一星半点的爱情。       欲望。我以为。       当情欲已变成了麻木的废弃品时,独占欲,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欲望,在劳尔的潜意识里暗暗地流动。征服女友的情人,再被自己的胜利征服。她微笑着,不露声色地,用一种后天获得的报复手法,将原来的劳尔?V?斯坦茵灭绝掉。       “杜拉斯的文字流淌着漫不经心的宿命感,没有人能比她把一个女人零碎的,无奈的生命本质刻画的更细致。令人触目惊心。而她本身不也在吞食着自己分泌出来的绝望的毒液吗?痛苦的记忆,成了她生命里难以剥离的一部分。它们腐蚀着她的生命,又给了她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你神经正常的时候,不要去读她。   
08:25:25   来自: 龙之芥 (掌心若莲,心若初婴。) 劳儿之劫的评论 &&   在杜拉斯众多作品中《劳儿之劫》是最晦涩难读的,也是我读得比较辛苦的一本书,几乎花了整整三个夜晚,在寂静的深夜细细读完的。合上书,轻抚着,看着简洁的封面上“劳儿之劫”四个字,我满脑子除了“疯狂”,还是“疯狂”。慢慢地在回忆中我开始“窥伺”起劳儿的疯狂。      当神秘的黑衣女人进入舞会后,麦克?理查逊变得不同了,不再是大家原先认识的那个他,“眼睛闪出光亮,他的面部在满溢的成熟中抽紧”,“面孔苍白,布满了骤然而至的心事”,这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任何词、任何强力能阻止得了麦克?理查逊的变化”。其他人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劳儿也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她“看首他,看着他在变”。      面对情人麦克?理查逊的变化,劳儿没有惧怕,没有惊奇,变化的性质对劳儿不是陌生的。同时,伴随着“对此情此景的亲眼目睹和确信无疑”的痛苦并没有在劳儿身上出现。劳儿明白这一变化是麦克?理查逊这个人身上所固有的,并与她对他的了解有关。      所以,劳儿也变了。      劳儿“窥伺着这一事件,目测着辽阔的边际,精确的时辰。如果她自己不仅是事件发生也是事件成功的动因,劳儿不会如此着迷”。劳儿沉迷的不是变化的结果,而是变化的过程,是理性消减后回归人性的真正相互理解和宽容,回归爱的本身。      所以,当“第一支舞跳完的时候,麦克?理查逊像往常一直做的那样走到劳儿身边,他眼中有一种对援助、对默许的恳求。劳儿向他微笑。”这一微笑是一种理解,一种鼓励,是劳儿“窥伺”的具体表现。      在酒吧绿色植物后面的“窥伺”最终促成了“劫持”的成功和劳儿的疯狂,即便这样“舞会事件”只是劳儿疯狂的引火线而非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舞会事件”不是造成劳儿疯狂的原因,而是劳儿为自己的疯狂寻找的可被其他人理解的理由。劳儿向麦克?理查逊的微笑证明了劳儿从一开始就是这场“劫持”的主动参与者,而非简单意义的被劫持者,在不经意间劳儿就已经成功劫持了其他人的思想、宽容和理解。      书中的劳儿、麦克?理查逊、叙述者,均在以某种自己的方式去爱、去理解,问题是他们都始终无法向其他人证明这样做的是正确的。劳儿曾经这样对叙述者说:“我知道,不论我做什么,您都会理解的。应该向别人证明您是对的”。“窥伺疯狂”是劳儿在寻找一个能向其他人证明她的爱、她的理解是正确的一个词的过程。      “劫持”与“被劫持”就好比劳儿“窥伺”这把直尺的两端,劳儿在这二者之间游历寻找着一个“词”。当劳儿的情人被神秘女人在舞会上“劫持”而成为“被劫持”者时,劳儿无法向其他人证明她对情人麦克?理查逊这样做的理解,于是劳儿“疯”了;当数年后劳儿在黑麦田的“窥伺”并动摇了少年女友的情人的思想时,她“劫持”了女友的情人雅克,由以前的“被劫持”者变成了的“劫持”者。雅克自以为以自己的方式去爱、去理解可以治愈劳儿的疯狂,最终他失败了。因为他仍然无法向其他人证明他对劳儿的爱和理解的方式是正确的,所以在小说最后,劳儿又回到了黑麦田,继续她的“窥伺”,继续她的“疯狂”。      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日渐衰微的社会里,劳儿的疯狂是不可治愈的。现实中只有疯人的一切行为才都是可以被其他人所理解的。      劳儿的疯狂是一个人的“幸”?还是整个社会其他人的“不幸”?      正如书中译后记所说,我们无法判断劳儿的疯狂是否是对现实情爱规范的反理性、反社会、反道德的行为,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在世界的普遍沉沦面前,除了死亡,疯狂几乎是惟一的选择,惟一最佳的生存方式,惟一可以让其他人接受或者说不能不如此接受的生存状态。      无庸讳言,我仿佛真有理由相信,劳儿的疯狂是有预谋的,是睿智的。      面对劳儿的疯狂让我想起昆德拉在《被背叛者的遗嘱》中的一段话:“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努力,努力使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中,在原位中永远坚定地存在。”然而,反讽的是,在沉重的努力下,在努力使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的那么一刻,合理的正确选择不是理性而是疯狂,而选择疯狂比选择理性更需要胆识和勇气。      劳儿选择了疯狂。   疯狂没有使她迷失,她比其他人更清楚地明白如何掌握自己的情感方向和生存方式。      劳儿是聪明的!         http://www1.tianyabl</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644447&PostID=7350408&idWriter=0&;Key=0      
17:09:50 W.X.  喜欢劳尔之劫的那个\"劫\"字,它道出了我们用语言徒劳表达着的晦涩隐秘的全部!!!
12:16:36 8死  OK,从某种层面上我加深了对“劳儿之劫”的理解。谢谢。   可我得继续我个人的深思熟虑 13:04:02   来自: 。 劳儿之劫的评论 &&   \"大海在候车室的镜子里.这时候海滩上空无一人.我坐的是一列非常慢的火车.洗海水浴的人都回去了.大海就像我年轻时的一样.那时候甚至在那之前,你根本没在这座城市.如果我相信你就像别人相信上帝一样,我会问自己为什么是你呢?这有什么意义?不过海滩上空无一人,就如同上帝没有完成它一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足球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