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学科中他最喜欢的学科体育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近日印发,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作为新颁布的14门学科课程标准之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经历了从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到《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修订。我们特约有关专家、学者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关话题进行解读。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怎样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都有哪些特性?如何实施《课程标准(2017年版)》?记者日前专访了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

问:《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了怎样的指导思想?

答:《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强调健身育人功能,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设置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整合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能、运动技能和体育文化学习的同时,融合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与安全意识的培养以及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重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困难、挑战自我、顽强拼搏、追求卓越、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和遵守规则等体育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获得全面发展。”

“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而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需要有抓手和切入点,这个抓手和切入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换言之,把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好,就是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能真正实现本课程健身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体现本课程的本质特征。要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把学科核心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去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和各个层面的目标体系,这样就能保证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

问: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如何定义?

答:《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与《课程标准(实验)》相比,其他表述基本一样,但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这意味着我国未来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无论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还是学习评价的使用等都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进行。换言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既是本课程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本课程教育教学的落脚点。

何为学科核心素养?正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需要说明的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不是先天形成的,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获得和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仅指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与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需要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共性要求,更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后学生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性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既有助于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的形成,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换言之,学生即使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大,许多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逐步淡忘和生疏,但在学校中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沉淀下来,与时间和年龄同行,仍会对人一生的体育锻炼和幸福生活发挥长远的影响和作用。

问: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定义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指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四个特性:一是基础性,即“强调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和保持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这里所讲的基础性有别于传统的理解,即传统上把基础性理解成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课程标准(2017年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基础。

二是实践性,即“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关注学生通过适宜的运动负荷和方法进行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这意味着运动技能和体能的学练都必须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适宜的运动负荷是提高运动水平和健康水平的基础,必须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教学现状,改变学生夏天穿着长衫长裤、冬天穿着滑雪衫和戴着围巾上体育课的现象。

三是选择性,即“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在学校开设的若干运动项目中进行自主选择,较系统地学习1至3个运动项目,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学生在高中阶段只能选择1至3个运动项目进行学练,旨在使学生学会学精,追求卓越,旨在改变以往学的项目多,但一项都未掌握好的现象。

四是综合性,即“强调关注多种内容和方法的整合,以体育教育为主,融合健康教育内容,注重学科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涉及学校体育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健康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需要综合运用来提高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本课程有专门的18学时健康教育内容,这有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助于将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相互融合,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方式。

问: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答: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并不喜爱运动,更不喜欢体育课。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说明体育课教学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急需认真反思和大力改革。这也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点关注的问题,即力图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我国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标准(实验)》基础上除继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和学习需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还关注了以下两方面:一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中“突出”二字旨在强调改变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少,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状况,同时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把更多的课堂时间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二是强调要创设“师生和谐互动、形式灵活多样、气氛热烈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理解运动的价值,形成积极的体育与健康消费观”。以此改变长期以来把体育课上成“军事课”“纪律课”“说教课”“技术课”“安全课”的教学形态。

《课程标准(2017年版)》特别强调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即指无论在体能和运动技能,还是在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和一定的进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未来的体育课都能营造上述的课堂教学氛围,体育课一定是学生最喜爱上的一门课程。

问: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如何让体育课成为学生真爱?

答: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必须大力改革和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新常态。关于这一理念,《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程标准(实验)》在倡导的理念和描述上基本一致。在课程内容方面,二者都强调要重视让学生在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武术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中选择学习,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又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在教学方式上,二者在强调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外,《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过于注重单一知识点以及把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割裂开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将知识点的教学置于复杂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

我国学生虽然学了12年的体育课,但绝大多数学生却未学会和掌握一项完整的运动技能,这是未来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依然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程标准(实验)》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但《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强调学生要“系统地学习1至3个运动项目,积极参与日常锻炼、体育社团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形成锻炼习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学生高中3年中学习运动项目不超过3个,且每1学年选择1次。就是说,学生既可以在高中3年只学习一个运动项目,也可以学习2个或3个运动项目,这样的设计既有助于学校的教学组织和安排,也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练和掌握一项完整的运动。未来,如果学校真正按照这样的精神去安排和组织教学,我国学生学了12年的体育课却没学会和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现状将得到显著改善。

德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到学校教学工作中,就是将德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最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易冲动,性格具有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管理,人为干预帮助学生度过青春期,成功迈向人生的下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科知识中渗透德育是最有效的德育管理方式,中学体育课程(包括体育课、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锻炼等)是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因此,在体育课程中实施德育管理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当代中学生德育问题现状分析

当代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经济高度发达、信息交流快捷的时代,且这一代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优渥的家庭环境造就了许多“小公主”“小少爷”,伴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一些不好的习惯已经很难纠正。

家庭的宠爱、社会环境的复杂使许多中学生表现出极度自私的性格,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许多中学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从不考虑他人感受。有些中学生甚至在集体活动中,仍然不顾及集体利益,只顾及一己私利,将他人与集体抛却脑后。

当代中学生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不懂得付出与奉献。如在班级大扫除时,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地去干脏活累活。甚至他们小小年纪已经感染刁钻圆滑的恶习。即使出现一个学生愿意为大家服务,甘愿付出,也会被嘲笑为“傻”。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德育管理步伐缓慢,如果继续任其发展,那么很难想象这一代人如何撑起祖国明天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管理,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中学体育课程中德育管理的优势分析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精力旺盛,性格活跃,体育课程是最受中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在体育教学中逐步渗透德育管理具备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

2.1体育课程为德育管理提供了物质环境

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体育课程的教学场所有室内、室外之分。室外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爱护体育器材,体育课程结束后要将器材整理好放回原处;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其他同学的团结合作,并学会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秩序。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长期在这样环境的熏陶下,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会有一个质的变化,这也正是体育课程进行德育管理的优势之一。

2.2体育教师人格魅力为德育管理提供了精神环境

中学体育教师多是毕业于专业院校,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优秀的个人魅力,加之中学生本身热爱体育课程,因此也会更加喜欢体育教师。而一位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体育教师势必会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用于教育学生,传授给学生专业的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教会学生遵守体育规则,在体育运动中树立团结协作观念。这些无疑都是体育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的深厚影响,也是体育课程渗透德育管理的又一大优势。

2.3中学生接受能力强,为德育管理提供了实践环境

中学生处在人生各项素质发展的第二个飞速期,不仅是身体的发育,还包括智力水平、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关调查表明,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在广度上接近成年人,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只要抓住合适的契机,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中学体育课程在德育管理中的具体方法研究

所谓“成才先成人”,在将学生培育成优秀的人才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正处在人生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期,其行为性格等已经形成一部分,但是还不够完善,具备了初步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整体尚处于萌芽期。而教育就是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利用广受中学生欢迎的体育课程进行德育管理。

3.1利用体育课程常规进行德育管理

体育课程常规是指贯穿体育活动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师与学生都必须遵守的课堂秩序规定。严格遵守,认真执行体育课课堂常规,不仅可以建立起良好的课堂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通过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在无形中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管理。

3.2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

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德育目标在体育学科考评中所占的分量,此举可以使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主动挖掘教学过程中可以渗透德育的教育点。在对体育教师进行量化评价时,应该围绕教师授课中相关知识渗透情况及渗透效果来进行,把课堂实际情况与讲课方式相结合。如果采用这样的标准进行评价,教师会更加注重体育学科中包含的德育因素,从而提出更高的课堂教学目标。对于有着较好德育渗透效果的体育课,可作为典型在学校推广,提供给更多的体育教师学习和交流机会。

3.3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德育管理

中学体育教师不应该墨守成规一味盯住课堂,而应该积极的为学生创设适合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学情境。应合理利用多媒体室内教学、各种体育游戏等室外活动方式,并结合大课间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等体育课程,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特点,深入掌握蕴含在教学情境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中学生多数对国家运动健儿十分感兴趣,可以利用室内教学机会,为他们播放一些优秀运动员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动员取得辉煌成绩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利用名人榜样效应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使学生明白走向成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

3.4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的力量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也是最典型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所谓言传身教,教师在工作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育人先育己,育人先正己”。通常严谨的教师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如在体育课结束之后,教师主动加入到整理体育器材的活动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的行为,认真仔细的将体育器材整理好,物归原处。自然而然学生也会养成爱护学校公物的好习惯,这就是教师无声的榜样力量,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3.5利用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课程中很容易出现突发事件,尤其是在室外体育活动课上,偶然性事件恰恰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德育教育的契合点。这主要是因为身临其境的事件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作为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德育教育的机会,使学生真正受到德育教育,这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中学体育课程为德育管理提供了一个实验基地,体育教师应充分把握契机,善于挖掘课程体系中所隐藏的德育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1]管延伟.利用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优势[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

[2]安晓辉.体育是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3]王司宇.中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五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1(1).

作者:何为 单位:成都市华阳中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喜欢的学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