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纛摇又转啥意思,有关练习太极拳的一句话。

练太极拳是先动腰,还是先动脚?是脚动、手动带动腰动,还是腰动带动脚动、手动?这既是困扰太极拳练习者的首要问题,也是审评太极拳水平、质量的普遍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太极拳练习者引向歧途,在拳技实践中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相当多的人,包括一些学练太极拳有年、自以为学有所成的人认为:“劲从脚跟来”,“打拳不用脚劲,腰劲是起不来的”等等。笔者不才,愿将个人所知及实践心得述说如下,与同好们进行交流。初学太极拳或拳技未精,练习者的肢体运动都(多)表现为手动、脚动,腰不会(能)动;随着拳技实践层次的提高,继而转变为手动、脚动带动腰动……只有拳枝水平达相当高程度后,方能做到腰转(动)带动脚转(动)、手转(动)。太极拳的这种运动方式很难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这也正是太极拳锻练最费时耗力、最难练之处。凡太极拳练家都会从自身练拳的实践中,清晰地体验(味)、证实到这种拳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诚如拳论所说“车轮两命门,一纛(dào)摇又转”,“腰如车轴”,是也。  《心会论》明确指出“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地心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掌指为 第二宾辅,足掌为第三宾辅。”愚意以为,主宰者,全局关键;宾辅者,局部辅佐。腰隙为命意源,力由脊发,故为第一;喉头通顶,行拳走架,不扬头露喉,顶头悬之谓也,故为第二;地心为足跟,稳若泰山,故为第三。丹田为气,意到气到劲到,无坚不摧故佐腰;掌指为力稍,佐喉头,门户无虑;足掌接地为桩,故辅地心。腰与指掌、足掌在太极拳中的主宰与辅从地位,不是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练拳中,应该怎样审视它们的主次位置了吗?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武禹襄、李亦畲(上述)论著,是持“劲从脚跟来”,“打拳不用脚劲,腰劲起不来”的同好们,认为练太极拳须“脚动带动腰动”的理论根据。愚意以为这是理解上的错误。通观武、李二先贤(上面)所说,皆着眼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呼应联系,强凋“周身节节贯穿”,目的在于达到“劲整”、周身一家,并未涉及练拳时先动脚或先动腰的问题。虽是这样,武禹襄仍然接着写道“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以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这不是依然把腰放在最主要(轴心)的位置吗。  练拳先动腰,还是先动脚、手?杨澄甫叙述最为清楚。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松腰”条中说道:“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由此也可知:澄甫之子杨振基“腰动带动手足动”之说确有见地,实为格守祖训的至理名言!  武氏太极拳名家姚继祖先生在《太极拳行功走架说略》中写道“外三合者,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其运用乃以腰为主,上与两肩两膊相系,下与两胯两腿相随,上中下三节相适应。如此练去,则周身自然上下相随,中正不偏。  太极拳研究家顾留先生在其著《太极拳研究》第二章“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中言道:“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对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起着主要作用……太极拳内劲的运转要通过腰脊来带动四肢运转,所以拳论说‘主宰于腰’。拳论说的‘腰为车轴,气如车轮’ 就是要求腰部要像车轴(轴心)那样的直竖、稳定、园转、不摇摆、不软塌,徐徐转动来带动内劲和四肢如车轮般的旋转。”  笔者认为:内家 拳向有 “形意拳、八卦步、太极腰”的说法,太极拳亦有“弹簧腿、麻花腰”的说辞。这决不是妄语。“弹簧腿”意为腿有定力、下盘稳固,是劲整、劲实、劲坚的基础,劲整、劲实、劲坚,即“节节贯穿”上下、前后、左右、内外协调一致周身一家,且能绵里裹铁,刚柔相济;“麻花腰”则强调腰要松、要灵、要活,腰松、腰灵、腰活,说的是行架、推手时腰的转动、带(引)动水平与质量。因此,太极拳就是以练腰、练园为主的拳技,行架、推手时腰的转动、带(引)动水平和质量,是审视、评判拳技水平、质量的重要依据。鉴于此,凡认为练太极拳须“先动脚、后动腰,由脚动带动腰动”说辞,皆为有关拳论领悟、实践上的错乱,愚意不可为也!(文/潘伟锋)HPU太极拳协会(gh_875ee13845b9)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1.速度要均匀
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不论速 冬季,天气寒冷,阴气盛阳气微,因此在冬季一切活动都要顺应自然。习惯了晨练的人们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依然起得很早陈氏太极拳精练二十六式1.速度要均匀
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不论速 冬季,天气寒冷,阴气盛阳气微,因此在冬季一切活动都要顺应自然。习惯了晨练的人们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依然起得很早陈氏太极拳精练二十六式太极者,打手不用先天赋有之力和快手,力则从彼处去借而是用意。借者,既省力而又不伤气。太极拳是一门最讲究省力打练太极拳是先动腰,还是先动脚?是脚动、手动带动腰动,还是腰动带动脚动、手动?这既是困扰太极拳练习者的首要问题
1、太极拳是修炼以头脑和心灵的功夫为主,非单纯的拳脚功夫。  
2、无论动静,保侍中定,否则有过或太极者,打手不用先天赋有之力和快手,力则从彼处去借而是用意。借者,既省力而又不伤气。太极拳是一门最讲究省力打练太极的男人和女人总是别有一番意味,经得起风雨,享得了从容,睿智优雅,值得信赖。爱练太极的男人不一般爱练太极练太极拳是先动腰,还是先动脚?是脚动、手动带动腰动,还是腰动带动脚动、手动?这既是困扰太极拳练习者的首要问题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内容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包括桩功、震胯功、手型、步法、开肩、活腰,拉筋,单式训练,绷、捋、挤、
1、太极拳是修炼以头脑和心灵的功夫为主,非单纯的拳脚功夫。  
2、无论动静,保侍中定,否则有过或近日很多地区都迎来雾霾天,在影响空气质量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呼吸道的健康,引发诸多的疾病,如肺炎,鼻炎,哮喘是不是有很多小伙伴一直想学习太极禅课程,但却没有时间?没关系,小禅开始发福利了,从今天开始大家可以通过微信跟练太极的男人和女人总是别有一番意味,经得起风雨,享得了从容,睿智优雅,值得信赖。爱练太极的男人不一般爱练太极震脚金刚捣碓的震脚,之所以称为震脚,而不是跺脚,也不是踩脚,更不是踏脚。震脚以刚脆闪电般的动作,以沉闷的劲释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内容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包括桩功、震胯功、手型、步法、开肩、活腰,拉筋,单式训练,绷、捋、挤、“用力”是我们的习性,如果以房屋结构来比喻,一般未习功夫者的的结构可以说是不稳固的。这时为了强化结构,我们就近日很多地区都迎来雾霾天,在影响空气质量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呼吸道的健康,引发诸多的疾病,如肺炎,鼻炎,哮喘是不是有很多小伙伴一直想学习太极禅课程,但却没有时间?没关系,小禅开始发福利了,从今天开始大家可以通过微信跟震脚金刚捣碓的震脚,之所以称为震脚,而不是跺脚,也不是踩脚,更不是踏脚。震脚以刚脆闪电般的动作,以沉闷的劲释“用力”是我们的习性,如果以房屋结构来比喻,一般未习功夫者的的结构可以说是不稳固的。这时为了强化结构,我们就美媒:打太极拳有助减少失眠和炎症 无副作用减少失眠和炎症 无副作用日 15:50:00美媒:打太极拳有助减少失眠和炎症 无副作用减少失眠和炎症 无副作用日 15:50:00太极拳乡的传奇之旅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   日   太极拳 - 汉族传统拳术 编辑词条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太极拳乡的传奇之旅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   日   太极拳教程 冬季练太极拳滋阴养肺 09:32 来源:三九养生堂 编辑:吕振霞中医养生  太极拳内功 常做一动作延迟衰老10年 15:22 来源:三九养生堂  我有话说  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十三桩养生术
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界各门派均有自己的基本功练习方法和增长功力的太极推手的基本方法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对练的形式,训练时综合运用太极拳的各种身法、步法和招式,是太陈式太极拳推手的方法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日 点击数: 17427 【字体:小 大】太极拳 - 汉族传统拳术 编辑词条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太极拳教程 冬季练太极拳滋阴养肺 09:32 来源:三九养生堂 编辑:吕振霞中医养生  太极拳内功 常做一动作延迟衰老10年 15:22 来源:三九养生堂  我有话说  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十三桩养生术
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界各门派均有自己的基本功练习方法和增长功力的太极推手的基本方法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对练的形式,训练时综合运用太极拳的各种身法、步法和招式,是太陈式太极拳推手的方法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日 点击数: 17427 【字体:小 大】原文地址: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动作名称陈式太极十八式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从老架中精选而出,陈正雷创编太极拳教程 冬季练太极拳滋阴养肺 09:32 来源:三九养生堂 编辑:吕振霞中医养生  太极拳内功 常做一动作延迟衰老10年 15:22 来源:三九养生堂  我有话说  太极拳太极拳乡的传奇之旅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   日   太极拳 - 汉族传统拳术 编辑词条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美媒:打太极拳有助减少失眠和炎症 无副作用减少失眠和炎症 无副作用日 15:50:00是不是有很多小伙伴一直想学习太极禅课程,但却没有时间?没关系,小禅开始发福利了,从今天开始大家可以通过微信跟近日很多地区都迎来雾霾天,在影响空气质量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呼吸道的健康,引发诸多的疾病,如肺炎,鼻炎,哮喘震脚金刚捣碓的震脚,之所以称为震脚,而不是跺脚,也不是踩脚,更不是踏脚。震脚以刚脆闪电般的动作,以沉闷的劲释“用力”是我们的习性,如果以房屋结构来比喻,一般未习功夫者的的结构可以说是不稳固的。这时为了强化结构,我们就gh_875ee13845b9介绍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协会,不定时发布协会动态,并且每天更新关于太极拳的拳理和养生效果。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875ee13845b9介绍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协会,不定时发布协会动态,并且每天更新关于太极拳的拳理和养生效果。练太极拳是先动腰,还是先动脚_成都若水武学太极会馆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贴子:
练太极拳是先动腰,还是先动脚
练太极拳是先动腰,还是先动脚?是脚动、手动带动腰动,还是腰动带动脚动、手动?这既是困扰太极拳练习者的首要问题,也是审评太极拳水平、质量的普遍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必将太极拳练习者引向歧途,在拳技实践中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相当多的人,包括一些学练太极拳有年、自以为学有所成的人认为:“劲从脚跟来”,“打拳不用脚劲,腰劲是起不来的”等等。笔者不才,愿将个人所知及实践心得述说如下,与同好们进行交流。
初学太极拳或拳技未精,练习者的肢体运动都(多)表现为手动、脚动,腰不会(能)动;随着拳技实践层次的提高,继而转变为手动、脚动带动腰动……只有拳枝水平达相当高程度后,方能做到腰转(动)带动脚转(动)、手转(动)。太极拳的这种运动方式很难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这也正是太极拳锻练最费时耗力、最难练之处。凡太极拳练家都会从自身练拳的实践中,清晰地体验(味)、证实到这种拳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诚如拳论所说“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腰如车轴”,是也。  《心会论》明确指出“腰脊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地心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掌指为第二宾辅,足掌为第三宾辅。”愚意以为,主宰者,全局关键;宾辅者,局部辅佐。腰隙为命意源,力由脊发,故为第一;喉头通顶,行拳走架,不扬头露喉,顶头悬之谓也,故为第二;地心为足跟,稳若泰山,故为第三。丹田为气,意到气到劲到,无坚不摧故佐腰;掌指为力稍,佐喉头,门户无虑;足掌接地为桩,故辅地心。腰与指掌、足掌在太极拳中的主宰与辅从地位,不是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练拳中,应该怎样审视它们的主次位置了吗?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武禹襄、李亦畲(上述)论著,是持“劲从脚跟来”,“打拳不用脚劲,腰劲起不来”的同好们,认为练太极拳须“脚动带动腰动”的理论根据。愚意以为这是理解上的错误。通观武、李二先贤(上面)所说,皆着眼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呼应联系,强凋“周身节节贯穿”,目的在于达到“劲整”、周身一家,并未涉及练拳时先动脚或先动腰的问题。虽是这样,武禹襄仍然接着写道“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以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这不是依然把腰放在最主要(轴心)的位置吗。   练拳先动腰,还是先动脚、手?杨澄甫叙述最为清楚。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松腰”条中说道:“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由此也可知:澄甫之子杨振基“腰动带动手足动”之说确有见地,实为格守祖训的至理名言!   武氏太极拳名家姚继祖先生在《太极拳行功走架说略》中写道“外三合者,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其运用乃以腰为主,上与两肩两膊相系,下与两胯两腿相随,上中下三节相适应。如此练去,则周身自然上下相随,中正不偏。   太极拳研究家顾留先生在其著《太极拳研究》第二章“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中言道:“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对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分,都起着主要作用……太极拳内劲的运转要通过腰脊来带动四肢运转,所以拳论说‘主宰于腰’。拳论说的‘腰为车轴,气如车轮’就是要求腰部要像车轴(轴心)那样的直竖、稳定、园转、不摇摆、不软塌,徐徐转动来带动内劲和四肢如车轮般的旋转。”   笔者认为:内家拳向有 “形意拳、八卦步、太极腰”的说法,太极拳亦有“弹簧腿、麻花腰”的说辞。这决不是妄语。“弹簧腿”意为腿有定力、下盘稳固,是劲整、劲实、劲坚的基础,劲整、劲实、劲坚,即“节节贯穿”上下、前后、左右、内外协调一致周身一家,且能绵里裹铁,刚柔相济;“麻花腰”则强调腰要松、要灵、要活,腰松、腰灵、腰活,说的是行架、推手时腰的转动、带(引)动水平与质量。因此,太极拳就是以练腰、练园为主的拳技,行架、推手时腰的转动、带(引)动水平和质量,是审视、评判拳技水平、质量的重要依据。鉴于此,凡认为练太极拳须“先动脚、后动腰,由脚动带动腰动”说辞,皆为有关拳论领悟、实践上的错乱,愚意不可为也!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练太极拳伤膝关节?不客观!27条建议送给您_一马騳驫文化创意-爱微帮
&& &&& 练太极拳伤膝关节?不客观!27条建议送给…
最近朋友圈有很多声讨太极拳竞赛或简化套路的,说练竞技或简化套路毁身体,伤膝关节。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客观! 先抛开功夫不谈,因为功夫不是出在套路上,不管是简化还是传统。而且,有功夫的人打简化套路和传统套路都一样,就如一个有修养,有内涵,有文化的人,即便穿的破旧衣服,也不失气质。 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一些医生反对练习太极拳,因为他们见过很多常年练习太极拳的人膝关节出问题。于是一杆子把太极拳都打死了!现在好了,有人站出来了,说“不对,不是太极拳的错,是竞赛套路惹得祸!”真的如此吗?我认为,说这样话的人,本身就没有看懂太极。何谓太极,就是客观的,理性的看待万事万物嘛!起码,我见过很多练习传统太极拳的朋友膝关节练伤的,名家当中也不少,甚至练成精神病的也有。话又说回来,我也见过不少练简化套路的人,把身体练的很好,甚至有些还治好了常年缠身的慢性病。这又怎么说呢? 归根到底,还是本门杨汝霖宗师那句话:“神乎其神,在乎其人”。说白了,就是人的问题,跟拳没有关系! 再深入的说,之所以膝关节练伤,不是传统套路还是竞技套路的问题,是练习者老师引导的好不好,练习者的方法对不对,懂不懂的保养,练得强度是不是太大等等。 所以,从养生上讲,练比不练好。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其实,这一点我的正骨老师王树权教授起初是反对的,我告诉他,现代人和以前人不一样,现代很多人不劳动,不下田,喝冷饮,吹空调,一天到晚都坐着,作息又不规律。所以还是要出去运动。所谓“流水不腐”是也!老师哈哈一笑,说我说的很对。当然,任何东西,再好都要有个量,练拳也一样,如果说每天只练四五十分钟,也不想向上追求,那好,找个一般的老师,不管是什么门派,高架站站桩,高架练练套路即可,练拳前充分活动开,练后多散散步,多看看养生,保健,中医的书,就非常好,起码我觉得比打球,跑步好的多。不过,如果想练出点成就,而且时间超过一个半小时,那就要看保养和练功的方法了!方法不对,练的越多伤的越很。我觉得这就要认真考虑了,因为传统太极拳历来都只在少数人手里流传,好的老师很难找。想找到好老师,只有靠自己的智慧和缘分了。我就不多说了!在这儿,就我这些年对太极拳和骨伤的学习,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几个建议,希望能帮到大家:1,学任何文化艺术都要把心放平,不要贪多嫌少。练太极拳更是如此,要徐徐善进。初学者最好从站桩入手,先增强体质再说。同时,练功量也不要太大,要在自己的身体承受范围内练习。随着功夫的增加,练功时间也会增加,这是要注意时间的调整。2,练前必须充分预热,练后散步。3,练拳时不要对着空调,风扇吹。4,冷饮戒掉。5,肝主筋,肾主骨,平时要注意保养肝肾。这里我们强调一下性生活的问题。练太极拳方法对路,生理功能会成倍增加,所以很多人就不节制。殊不知“色力并进赛毒药”,所以,当天如果练功量比较大,就要避免夫妻接触。而平时也要注意夫妻生活的次数。6,没事吊吊单杠,不要拉,放松的吊吊即可。7,膝关节的很多病都是腰引起的,要注意保护腰,推手,散打时可以扎上腰带。8,多练基本功,基本功不牢,急于练习套路,只能自找苦吃。9,以养生为主的朋友,不要总是到处参加比赛,在中国金牌不值钱。 10,不要盲目求低架,低是功夫,基本功不到,盲目求低,就是自找麻烦。11,一定要守住身形,很多练伤的人多数身形不正。12,要守老谱练功。老谱如《太极拳经》,《太极拳论》以及杨家太极拳老谱,武式太极拳老谱,这都是前人宝贵的经验。现代很多人好哗众取宠,盲目否定老谱,最终害人害己。 13,明师和名师不同,有名的不见得明,明者多数无名。14,初学者如果练拳后膝关节痛,要观察一下,第二天休息后减轻一半以上的, 估计是正常痛,可采取热敷。如果减轻不多,就要找原因了。15,自古武医不分家,要抽空研究研究中医,尤其是骨伤科。16,大量出汗,微量元素流逝比较多,练前和牛奶或大骨汤,练后和淡盐水。17,作息要有规律。下面咱们再深入一些,讲几点功夫范畴的问题!18,跪膝是伤膝关节的元凶之一,何谓跪膝,即把力压在膝盖头了。表现出来就是弓步时,前腿的小腿走过了,膝盖超过了脚尖。注意,这里指的是弓步的前腿,不是后腿。有很多人,不明拳理,认为虚步,弓步,三七的后腿膝关节也不可超过脚尖,最后形成弓马不分,贻笑大方。19,膝关节,胯关节,脚腕的关节一定要通过基本功练开。传统太极拳的基本功活桩,就是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的。20,站桩,走架时,两膝关节不可故意外撑,当然也不可夹裆。这也是很多练太极拳膝关节练伤的一大原因。尤其是外撑。很多人误认为两腿外撑就是圆裆,那是不懂中国文化,圆者,虚实变化的快也,非外形。所以,还要守住裹裆,自然而然。21,每一提腿,不要先把力压在前腿之后再提,那不是内家拳的功夫。歌诀有“腿未动兮腰先提”,就是说,每一提腿动步,要用腰的劲来完成。即丹田带动四肢。这是功夫,也是要领。22,太极拳是内家拳,要求整体运动,陈式太极叫缠丝,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和形意拳,八卦掌叫拧裹劲。要注意,劲是从脚到腿,到腰,到脊柱的整体拧裹。很多人,腰转腿不拧裹,膝拧裹腰胯不动,更有不知腰腿的拧裹缠丝,只动两手,焉有不伤之理。23,太极拳是慢发力,他有专一练习发力的快速功法,即跟步和单操,所以,不要动不动什么动作都乱来。要去体会,不是粗枝大叶的胡来。24,太极拳是练养结合,所以,要多从慢和静入手,还要多定,定是太极拳一大法宝。25,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即练拳时不要刻意的追求力。很多人为了求松,求沉,求发力,于是就死练,硬练,刻意的把劲往下压。练拳要自然而然,先求姿态正确,走劲正确,功到自然成。26,内家拳要求虚领顶劲,上下之劲形成对拉,这样就能体会“上下一线穿”,得法后久练则自然“一纛摇又转”。这是功夫。不过,初学者虚领顶劲,容易纠正身形,也不会造成探头,以致导致颈椎病。27,上面讲到身形,再啰嗦一下,练拳很多人腰容易练伤,主要就是腰部不正,即没有做到塌腰敛臀。这样一旦习惯,往后推手,散手时,上下的中轴既不正,一旦受力都压在第三,四腰椎,很容易受伤。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武Do武术太极工作室励志于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提倡快乐武术,让幼儿及成年人更好的全方面发展。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