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2年德国和法国共有几场足球 法国vs德国 交锋大赛

弄点数据替勒夫说点话(修改版)
67回复/1亮 5413浏览
&&&&第1章&如何考量球队在杯赛上的表现
&&&&由于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讨论都必然离不开对球队成绩的关注,因此在本文最开始,有必要对衡量球队所取得的成绩的测量标准先做一番讨论。必须说明的是,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国家队层面的比赛,而且只针对在正式比赛决赛阶段中的表现,因而类似友谊赛、预选赛甚至联合会杯、四国赛之类的比赛都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那么如何衡量一支国家队在正式比赛决赛阶段中的表现?现在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将各个国家队在所参加的全部比赛按照三分制积分原则(胜1场得3分、平1场得1分、负1场得0分;相同积分情况下净胜球多者居前;净胜球相同情况下进球数多者居前)排出名次,比如国际足联衡量各个国家队在世界杯的历史总成绩时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但这种积分统计办法是有问题的,而且很可能导致极为荒唐的错误。举个例子:A队在某一届世界杯上小组赛1胜2平积5分出线,随后该队从16强、8强、4强到最后决赛4战全胜获得冠军;B队则是小组赛3战全胜积9分出线,并且随后的淘汰赛同样全胜杀入决赛但最后遗憾负于A队获得亚军。如果按照积分统计来算,A队总成绩为7战5胜2平积17分,B队7战6胜1负积18分――获得亚军的B队居然力压冠军A队?而假设同样的成绩连续出现了3届比赛,那么A队3届比赛总积分是51分,B队则是54分――三连冠的A队居然被三亚王B队给比下去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无意中将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赛制混淆了。世界杯和欧洲杯从创立之初采用的就是杯赛制(除了1950年世界杯采用的是半杯赛半联赛的复合制赛制),而杯赛制的评判原则是淘汰制;但我们上述用来衡量这些参加杯赛制比赛的球队成绩的计算方法采用的却是根据积分制原则进行评判的联赛制。
在淘汰制中,赛事按照等级由一轮又一轮的淘汰赛组成,所有球队关心的是是否能够淘汰对手晋级下一轮淘汰赛并且希望这样的状态维持的越久越好,因为维持越久就越接近最高级的淘汰轮次――决赛。至于球队以什么样的手段――是1球小胜还是4球大胜、是常规时间解决战斗还是点球大战――晋级下一轮大家并不关心,因为以任何手段晋级在杯赛制的评判标准中是没有任何区别;而小组赛虽然表面上看是采用联赛制,但从整体来看,整个小组赛阶段只不过是以第一轮淘汰赛的形式出线――只要你能晋级下一轮,那么积9分和积5分、进100球和进1球将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大家盛传的“小组赛表现太过抢眼的球队往往走不到最远”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因为那只是晋级手段问题,而杯赛只关心结果――你晋级了吗?
但联赛制就完全不同,它是由若干场无差别的比赛组成――在杯赛上,拿下决赛和拿下小组赛首场比赛的意义是完全不对等的,前者要远远高于后者;而联赛中,拿下联赛首轮和拿下联赛末轮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毫无区别的,都是3个积分入账。由于采用了积分制原则,每支球队对任何一场比赛都希望能够尽可能拿分并且希望能够净胜对手更多的球,因为联赛制中,积9分和积5分绝对是是天差地别的,净胜1球和净胜4球也会对最后成绩造成不小的影响。
明白了联赛制和杯赛制的本质区别,我们就不能再用误差很大的联赛制计算标准来衡量国家队在杯赛制比赛中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设立一套衡量杯赛制成绩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必须严格体现杯赛的特征并且还要兼顾不同赛制的杯赛的区别。
由于杯赛采取有等级的轮次淘汰制,因此首先我们将杯赛中的每一轮淘汰赛作为一个“关卡”,比如世界杯现行的赛制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有小组赛、16强淘汰赛、8强淘汰赛、4强淘汰赛和决赛,因此世界杯上一共有5个“关卡”;欧洲杯现行赛制有小组赛、8强淘汰赛、4强淘汰赛和决赛,因此有4个“关卡”(如果以联赛制来计算,那么世界杯仅仅是7场比赛,欧洲杯是6场比赛,且比赛之间并无高级别之分,这显然是不符合杯赛制的特征)。在预设了“关卡”之后,我们就可以推出两个主要的参考变量作为球队成绩的测量标准:关卡参与率PT(PT=参与关卡数/赛事总关卡数)和关卡通过率PS(PS=通过关卡数/参与关卡数)。比如一支球队在世界杯上小组赛打道回府,其关卡参与率为1/5=20.00%,关卡通过率为0/1=0.00%;如果杀入4强淘汰赛,则关卡参与率为4/5=80.00%,关卡通关率为3/4=75.00%。
对于上述计算规则,有几点必须严格说明:
1.我们的“关卡”并不包括三四名决赛,因为一则三四名决赛对于整个杯赛淘汰系统而言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二则欧洲杯自1984年之后便取消了在他们看来是浪费时间体能毫无意义的三四名决赛,这样标准不一就给我们的统计造成麻烦,因为世界杯依旧保留三四名决赛至今;
2.如果用函数来表达,那么假设参与关卡数为n,赛事总关卡数为m,(n、m都是正整数),则PT=n/m(n<=m);在球队未能夺冠情况下,PS=(n-1)/n;如果夺冠则PS=n/n=100.00%。从公式可以得知,在一届杯赛中,由于m是固定的,因此n值越高则PT值越高,球队走得越远,当达到100.00%时则证明球队杀入最后的决赛;同理,在一届杯赛中,一支球队走得越远(即n值越高),其PS之必然越高――但请务必记住,这里我们只讨论同一届杯赛,并且我们默认球队已经通过预选赛而成功晋级决赛阶段比赛;如果球队预选赛就出局,那么PT=0.00%,而PS没有意义不存在;以下我们帮助大家罗列出同一届世界杯和欧洲杯各种成绩的测量数值:
&&&&&&&&&&&&&&&&&&&&&&&&&&&&&&&&&&&&&&&&&&&&&&&&&&&&& 表1-1
3.这两个测量变量不可或缺,在考量的时候必须兼顾,原因在于两个变量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尽管这些不同在统计上差异比较小,但是如果不谨慎处理还是会造成误差。关卡参与率所关心的是球队在杯赛上能参加多少关卡,至于能否通过关卡则并不关心,只不过由于杯赛关卡是逐级上升,球队必须从低级关卡向高级关卡挺近,因而纯粹的关卡数目才附带了关卡等级和“通关”的意义,比如在现行的赛制下,关卡参与数为1时,这个1必定对应“小组赛出局”而绝对不会有其他含义(尽管4强淘汰赛也是“1”个关卡)。但关卡参与率所附带的“通关”意义如果到了决赛就失灵了(从上表可以看出,杀入决赛不论冠亚军,PT都是100.00%),因为决赛已经是最高等级的关卡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决赛都是进入决赛的球队在当届杯赛所参加的最后一场比赛,因而只存在冠军和亚军的区别,不存在晋级下一轮还是被淘汰的区别,因此我们就必须兼顾关卡通过率这个变量才能准确测量;
4.尽管这两个变量缺一不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是有地位区别的。在我们的测量体系中,首先考察球队的关卡参与率,关卡参与率高者居前;在关卡参与率相同的情况下才考察关卡通过率,高者居前(就好比联赛之中积分和净胜球的关系一样)。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先考虑关卡过关率呢?那是因为我们考察的往往不是某一届杯赛,而是将很多届杯赛综合在一起考虑,既然如此那么单一一届杯赛的成绩并不能作为球队在多届比赛中的整体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即使那届比赛球队获得了冠军)――这么说吧,如果优先考虑关卡通过率,那么将会过分夸大某一届杯赛的成绩而掩盖整体表现,尤其是当球队获得冠军时这种夸大更明显;但如果优先考虑关卡参与率,那么就能够将关注点集中锁定在球队在几届杯赛中的整体的表现,也就是球队成绩的稳定性,从而更精确计算球队的总体发挥而避免冠军决定论的谬误,以下的例子可以很清楚反映这一点:
& & 假设我们以一届欧洲杯和两届世界杯的总成绩来考量A队和B队的表现:A队三次大赛均杀入4强淘汰赛,B队在欧洲杯上获得冠军而两次世界杯均杀入16强淘汰赛,则两支球队两个变量测量值如下:
&&&&&&&&&&&&&&&&&&&&&&&&&&&&表1-2
& & 整体考察两支球队在三届杯赛的表现,虽然B队拿到了1次冠军,但另外两次却早早出局;A队虽没有冠军入账,但次次杀入4强淘汰赛,不仅成绩优秀且异常稳定,所以明显A队在三届杯赛的整体表现要大大好于B队。但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笼统考虑关卡过关率,那么得到的结论是荒唐的,但如果是关卡参与率则可以准确描述出A队和B队的整体差别。
& & 当然再次强调:只有当我们整体考察球队在多届杯赛中的综合表现时我们才必须优先考虑关卡参与率,如果仅仅对某一届杯赛考量,那么不论哪个变量优先考虑结果就几乎一模一样;
5.最后还有个小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只关注比率(关卡参与率和关卡通过率)问题而不关心绝对数值问题(关卡参与数和关卡过关数)。这实际上是为了避免不同赛制的杯赛而产生的误差。比如:1980年欧洲杯由于其赛制是2个小组赛头名直接晋级决赛争夺冠军,而2个小组赛次名争夺三四名,即是说就算夺冠,该队关卡参与数和关卡过关数撑死也就2,但1984年的赛制是4个小组赛前两名晋级4强淘汰赛在到最后决赛,如夺冠则其关卡参与数和关卡过关数都是3,要比1980年的冠军队伍要多1,但显然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1980年欧洲杯的冠军成绩要逊色于1984年欧洲杯的冠军成绩”这样的结论。
第2章&从逢意大利不胜开始
现在我们掉转头来说说勒夫。
至少在中国,没能率领德国问鼎欧洲杯的勒夫正处于各种口诛笔伐中,尤其是球队毫无脾气地完败给“克星”意大利将逢意不胜的记录进一步扩大后。好吧,那我们先说说所谓的逢意大利不胜吧。
关于欧洲究竟谁是老大意大利球迷和德国球迷素来有很大的争议,德国球迷认为德国手头有3个世界杯和3个欧洲杯共计6个冠军头衔,比意大利4次世界杯外加1次欧洲杯的5个冠军要多,因此德国是欧洲霸主;意大利球迷则喜欢拿德国自1962年开始在正式大赛中50年逢意大利不胜的尴尬记录来刺激德国球迷。本人是德国球迷,但仍然认为不论是德国球迷还是意大利球迷的评判标准都是有失偏颇的。德国球迷摇晃着6个冠军头衔说事是典型的冠军决定论的表现,这一点我们之前已经驳斥过了,因为既然我们要综合考察球队在多届杯赛中的整体表现,那么我们就绝不能夸大某一届杯赛的成绩而忽略其他届次比赛的表现――德国或许比意大利出色,但并不是因为德国比意大利多拿了1个冠军;或者说,我们不能因为德国拿了1990年世界杯冠军就选择性忽略2000年欧洲杯时的惨状。
而对于意大利球迷,我也要说:凭借相互间的胜负关系来评价两支球队的表现优劣和实力高低也是个荒唐的决定。
一说到足球强国,我们心中会很自然的浮现出德国、意大利、巴西这些熟悉的名字。而我们之所以赋予这些球队以强队的称号是因为这些球队的综合表现要优于其他球队,这里的综合表现绝对不是指这支球队和某一支球队之间的胜负关系,而是在长时间内和许多支球队不断交手后逐渐累积下来的。比如意大利在世界杯上和韩国之间的战绩是1胜1负旗鼓相当,但谁也不会就此认为意大利的实力和综合表现就真的和韩国旗鼓相当,因为意大利相对于韩国的巨大优势是长期以来两支球队不断和其他许多球队较量所积累下来的,这种优势并不能简单地被彼此间的胜负关系所抹杀;英格兰多年逢瑞典不胜,但你真要说瑞典强于英格兰恐怕瑞典人自己都没有底气;再说并不是所有的逢意不胜都让德国人悲痛,比如1996年欧洲杯小组赛最后一轮,德国0比0战平意大利,自己出线的同时将意大利踢回老家。原因很简单:德国前两战干净利落全取6分,意大利则意外输给捷克,德国的综合表现强于意大利因而德国最终捧杯而意大利早早打道回府――记住:杯赛制比赛只关心结果,不关心手段,德国不需要战胜意大利只要出线既可而意大利纵使保持对德国不败但因为之前的失误最终还是要出局。
再来说说这个刺眼的“50年”――其实这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捏造出来的假象罢了,因为一场足球比赛常规时间最多120分钟,加上点球大战撑死150分钟,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交手总时间加起来连1天24小时都不到,何来50年?除非德国和意大利过去50年年年交手(我们就不强求一天24小时内一刻不停了),但这可能吗?实际上,德国和意大利过去50年中只有8年的时间有过正式大赛交手,其余的42年要么没有正式比赛要么两队没有碰到一起,试问连交手机会都没有又怎么能够笼统地说成是“50年不胜”?这种障眼法和之前媒体不遗余力宣传托雷斯多少个月不进球如出一辙――准确的说法是:德国在正式大赛上8次面对意大利未尝胜绩。因此不管是德国球迷还是意大利球迷,都必须认清:事情远不是所谓的“50年”那么夸张。
当然意大利和德国球迷也许都会认为即使没有50年这么夸张,但8场不胜也绝不是一个什么光彩的记录。但如果德国球迷因此黯然神伤则毫无必要。
我们首先剔除两队因为非竞技因素而导致至少其中一队没能参加的那些杯赛,分别是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由于世界杯刚刚创立响应者不多,德意两国均未参加)、1950年世界杯(德国因二战受惩罚而被禁赛)和1960年第一届欧洲杯(原因和第一届世界杯几乎相同)。于是就剩下30届杯赛,其中世界杯17届,欧洲杯13届。这30届杯赛中有8届两队得以相遇,德国成绩是8战4平4负――但我们似乎少考虑了一大块:其余的22届(也就是大部分情况下)为何两队无法相遇?我们先来看看两队在这22届比赛各自的成绩:
表2-1 德国和意大利在22届未曾相遇的大赛中的表现对比表
& & 于是乎,我们发现:在这22届杯赛中,其中有14届比赛(即63.64%)是由于意大利比德国率先出局才导致两队失去交手的机会,有3届(13.64%)是因为两队在同一轮淘汰赛出局,而只有5次(22.73%)是因为意大利人走在了德国人前面,差不多是意大利人自己先出局次数的1/3。也就是说,造成这22届比赛两队无缘交手的主要原因(6成)在于德国人比意大利人在杯赛上走的更远,没等德国人碰上意大利队,意大利人自己已经先于德国人打道回府了。换句话说,假定德国队的表现不变,如果意大利队的综合表现和整体实力能够更加优秀的话,那么他们和德国人见面的次数绝对不会仅仅只有8次而应该更多――至于如果意大利再多几次和德国遭遇胜负几许我们不得而知,对其进行预测也几乎毫无意义,因为至少我们应该了解到,多数情况下,是意大利自己丧失了和德国叫板的机会。因此,德国人根本不需要通过直接战胜意大利队来证明自己的足球比意大利优秀,同理意大利队也不需要通过直接战胜德国队来表明自己优于德国,并且这几乎可以抽象成一个格式化的公式:A队也需要通过直接战胜B队来表明自己优于B队。
至于德国和意大利究竟谁才是欧洲最出色的球队,大家有兴趣可以用前面说过的衡量球队杯赛成绩的测量办法自行进行计算。在这里只想强调两点:1.冠军决定论并不能用来评价两支球队的表现优劣(因而德国球迷大可不必过度炫耀把那6座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意义重大的奖杯);2.相互胜负关系同样不能成为评判两支球队发挥差异的标准(因此意大利球迷也没必要拿50年逢意不胜的鬼话为自己辩解)。
第3章&勒夫的球队真的是软蛋一支吗
&&&&现在对于勒夫的评价最流行的便是使用诸如“软”、“懦弱”、“脆弱”之类的词汇,认勒夫手下的德国队尽管才华出众但却丧失了传统的德意志铁血精神――等等,什么是德意志精神?如果从纯粹竞技角度来看,说白了就是打逆风球的能力:在出现对本方不利的情况的局面下是否能够反败为胜。那我们就来看看情况到底如何。
首先我们必须先对“打逆风球能力”这个抽象的变量设立测量指标。我们设计了两组测量变量:一组是球队在先失球的情况下的胜率,另一组是球队在出现落后的情况下的胜率。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情况下,逆风球的情况包括许多种情况,除了比分上的落后外还有因红黄牌和伤病出现人数上的落后、因裁判判罚尺度问题出现判罚上的争议,甚至是赛前的准备工作也会导致不利的局面,但是上述这些因素要么出现次数太少在统计上因样本数量不足而失去意义(比如德国参加大赛至今总共只有7场比赛7名球员吃到红牌,而且这7场比赛有3场是对战双方都吃到红牌,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逆风球只有区区4场);要么难以转换成数据进行计算(裁判判罚争议向来说不清楚),因而这些因素我们暂不做考虑而只选择样本数量最大且最为直观的比分上的落后作为最主要的测量标准。
既然不少人喜欢拿所谓的“传统的德意志铁血精神”说事,那么我们不妨就把勒夫的球队和以前的德国队做一番比较,下面两个表格罗列出从赛普.赫贝格开始至今一共9名德国国家队主教练在正式大赛决赛阶段的逆风球能力状况:
表3-1&历任德国国家队主教练先失球场次胜率表
表3-2&历任德国国家队主教练出现落后场次胜率表
& & 如果单看第一个表格,那么勒夫的球队确实脆弱不堪,不到17%的胜率着实可怜。但其实相比于第一个表格,第二个表格更具有参考价值,因为第一个表格仅仅统计了球队先被进球时的胜率情况,而先被进球仅仅是出现落后的一种情况而已,即是说第一个表格只是第二个表格的一个子集,只有第二个表格才真正涵盖了所有我们所定义的逆风球状况。所以,第二个表格相比于第一个表格更完整齐全也更精确反映客观事实因而也更具有讨论价值――所以如果你是从第一个表格就得出“勒夫的球队是软脚虾”的结论的话,那么从现在起可以忽略这种谬论了,不客气地讲,第一个表格和第一组测量变量可以直接视其不存在了。
从表格中,我们发现所谓的德意志铁血神话是从遥远的邵恩时代开始的――近6成的胜率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相当恐怖的数字。于是不知是什么原因,由邵恩开启的德意志战车神话便似乎随着德国队彪炳的战绩一直流传至今,甚至在德国足球最黑暗的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这种传说的神秘力量也未曾消失多少,直到一副文弱书生样的勒夫硬生生把这种优良传统给破坏得体无完肤。可事实证明,这种让很多德国球迷津津热道的德意志精神却远不是如此“源远流长”,从数据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邵恩之后除去勒夫之外的6名继任者居然只有2人的逆风球胜率要比勒夫高,而其余4人都要低于勒夫。并且在高于勒夫的2人中,还必须把克林斯曼排除,因为克林斯曼只带领德国队征战过1届大赛共计7场比赛,和其他人相比样本数量太少(样本数量太少则出现意外的情况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同理我们也要排除考虑里贝克,尽管对里贝克而言排除与否并无太大区别)。在勒夫身后不仅有3次带领德国队征战大赛拿下1次欧洲杯冠军和1个世界杯亚军的前邵恩助手德瓦尔,更有大名鼎鼎的凯撒大帝贝肯鲍尔――如果说拥有近3成胜率的勒夫丢弃了德国足球的铁血传统变得如此脆弱华而不实,那么为什么分别只有25%和16.67%胜率的德瓦尔和贝肯鲍尔却能幸免于这种指责反而高居德意志意志精神的至高庙堂?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会,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在与选择性观察和些许先入为主的偏见。贝肯鲍尔1970年世界杯4强淘汰赛和意大利时肩膀脱臼却依旧缠着绑带带伤出战直至最后,凯撒大帝缠着绷带的背影和那场经典的进球大战一起流传千古,于是当贝肯鲍尔拿起国家队教鞭时,我们似乎很容易马上联想起凯撒曾经的铁血风采(这种伪相关似乎经常发生:当一个球员时代作为前锋扬名于世的退役球员拿起教鞭,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他的球队必然攻击力十足,而实际上这两者并无太多相关)。其实贝肯鲍尔唯一一场成功逆转的比赛是1986年世界杯小组赛第二轮2比1逆转苏格兰,但即使是贝肯鲍尔自己完成的逆转恐怕还不如他在决赛一度两球落后连追两球最后惜败于马拉多纳的鬼斧神工来得更为人知晓和赞颂,因为每次世界杯回顾纪录片总少不了这场比赛反反复复在我们面前转悠――至于苏格兰那场,谁还去在乎关注它呢?德瓦尔也要庆幸自己一辈子唯一的逆转发生在1982年那场和法国队的经典遭遇战上,因为这场比赛注定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并顺带贴上德意志铁血精神的标签――我们恐怕就是在这样反复的选择性观察中将贝肯鲍尔和德瓦尔视作德意志钢铁神经的守护神,并由此选择性地盯着勒夫那些无法反败为胜的场次反复提及评论而完全忽略勒夫逆转土耳其和乌拉圭时的种种努力。这也许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单纯暴露效应吧:当某一个刺激不断暴露在你的眼前时,你对它的评价会越积极。
或许读到这里,有人会质疑:为什么我们采用胜率而不是不败率。看起来采用不败率更合理,因为在落后的情况下,如果球队无法奋起直追那么是肯定要输球的;而如果球队知耻后勇,即使是将比分扳平而不是反败为胜,至少也是转败为不败(能够扳平比分确实也算得上了不起的成就),这似乎比采用胜率更为精确(就好比我们采用出现落后场次的概念而不是先失球场次的概念,因为前者涵盖的范围大于后者)。而更重要的是,一旦我们采用不败率进行测量,那么勒夫的数据就变得惨不忍睹――甚至里贝克那支史上成绩最差的国家队都显得比勒夫的球队更像人们想象中的德国队:
表3-3 历任德国国家队主教练落后场次不败率表
勒夫在这份排名中留给人们两个不光彩的印象:其一便是他的球队在不败率的概念下排名下降了2位成了倒数第三;其二便是勒夫和排名在他前面的人的差距拉大了――在使用胜率的那份表格中,勒夫的胜率和赫贝格、福格茨的差距只有微不足道的1.43%,但在不败率的表格中,赫贝格、贝肯鲍尔、邵恩和福格茨4个人的球队在落后时至少都有5成概率将比分至少给扳回来,而勒夫的球队则连3成都不到,之间相差了至少20个百分点。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但思考的结果让我们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胜率而抛弃了看起来合理的不败率――看似更合理的不败率其实存在巨大的漏洞从而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
不管是从“不败率”的概念定义还是从表格中的数据,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是什么原因导致勒夫的球队在两个排名测量体系中相差如此之大――贝肯鲍尔和里贝克能够在不败率的评估中超越勒夫仅仅是因为他们在落后场次中比勒夫的球队多拿了几场平局;福格茨、赫贝格能将原本微不足道的胜率差距一下子拉大到20%的不败率差距,同样是因为多了那么几场平局罢了。
我们并不否认在落后的情况下最终扳平比分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细节,那就是杯赛的特征――淘汰制而非积分制,在具有联赛积分制性质的小组赛阶段后便是一场定胜负的淘汰赛制,而淘汰赛是绝不可能出现平局的,也就是说比赛总要分出胜负来决定谁能够晋级下一轮,任何球队到了淘汰赛阶段都是非胜即负――换句话说,贝肯鲍尔、福格茨、赫贝格和里贝克取得的平局仅仅只能发生在小组赛阶段。我们在第1章就已经明确了,杯赛是一种只关心结果而不关心过程手段的赛制,贝肯鲍尔在1986年世界杯小组赛逼平乌拉圭,1988年欧洲杯小组赛上逼和意大利;福格茨在1992年欧洲杯小组赛战平前苏联,1994年世界杯小组赛战和西班牙,1998年世界杯小组赛更是0比2落后的情况下顽强战平前南斯拉夫;即使是里贝克也在2000年欧洲杯小组赛“逼平”罗马尼亚;而勒夫在2008年欧洲杯小组赛面对克罗地亚时显得无能为力,2010年世界杯面对塞尔维亚同样回天乏术――但这有关系吗?勒夫的两次败仗都没有影响他的球队从小组赛顺利出线并在随后的比赛取得佳绩(反倒是看似顽强的里贝克的球队耻辱地在小组赛垫底)。那几场多出来的让勒夫显得如此不堪的平局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那都是手段问题而不是结果问题――结果是勒夫的球队和贝肯鲍尔他们一样都顺利通过了第一关。因此如果我们因为勒夫少了那几场发生在小组赛阶段的微不足道的平局而抨击勒夫的球队不堪一击显然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对于小组赛发生的事,我们更多关注最终结果就成了:晋级了吗?至于球队如何晋级则没必要过多追究,所以“不败率”在概念上看似更完整,但实际上却不符合杯赛制的特征――因为造成差别的不过是几场只可能发生在小组赛阶段的无关紧要的平局。
我们甚至还可以换一种听起来完全不一样的表达:2008年,勒夫的球队第二轮小组赛不敌克罗地亚,在最后一场必须取胜才能出现的情况下顶住压力战胜同样有出现希望而拼死一战的东道主奥地利顺利出线;如果是2010年世界杯,那么把克罗地亚换成塞尔维亚,把奥地利换成加纳就成了。
哦对了,我忘记补充一个更有趣的数据了:西班牙从2008年至今的3届大赛上3次出现落后只有1场能够反败为胜,胜率为33.33%――比勒夫的德国队并没有多多少。但讽刺的是,西班牙队却连续三次称雄让德国望尘莫及;而比勒夫还要“软弱不堪”的贝肯鲍尔和德瓦尔也各有1个冠军进账,唯独相比于他们更有骨气的勒夫却一无所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咄咄怪事呢?
原因在于我们在考虑逆风球能力时忽略了一个在逻辑上比这个更为重要的大前提:出现逆风球状况的次数。以下我们挑选出2008年到2012年三届西班牙国家队,以及公认的历史上最强的三届德国国家队(即1972年欧洲杯冠军、1980年欧洲杯冠军和1990年世界杯冠军)的一些数据与勒夫指教下的3届国家队进行对比:
&&&&&&&&&&&& 表3-4
& & 然后我们发现,不管是近三届西班牙还是历史上最强大的三支德国队,在他们所参加的比赛中出现落后的场次实在是少之又少:西班牙平均只有15.79%,而那三支德国队则更恐怖――一场都没有,与之相比勒夫的德国队就相形见绌了,最低的一次也有20%,平均水平是西班牙队的2倍之多,和那三支德国队更是难以比拟。这无疑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必须客观看待逆风球能力,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夸大。足球场上变数很多出现逆风球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能够反败为胜自然证明球队具有迎难而上的能力,但如出现过多的逆风球状况则未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这表明球队注意力总是不能完全集中,表现发挥总是起伏不定捉摸不透,而这往往在关键时刻成为制约球队前进的瓶颈,因为在理论上,最优秀的球队是不会出现落后的情况的,他们能够时时刻刻压制并领先对手不让其有喘息之机,试问:对手连片刻领先甚至进球都几乎不可能又何须什么逆风球能力和所谓的意志精神?因而西班牙比勒夫的德国队更出色便在于他们已经强大到几乎不会给对手任何反击得手的机会,而那三支德国队同样比勒夫的球队展现出绝对恐怖的统治级实力,这便是勒夫的球队和真正顶级的球队的差距所在,这种差距是真真切切的实力上的差距而绝非虚无飘渺的意志精神的缺失。如果果真是意志力的缺失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但很显然,胡梅尔斯被卡萨诺轻松抹过时绝不是因为他意志脆弱;身高达到1.9m的博阿滕让比他矮上10cm的普约尔在定位球中占得先机也不是后卫们都神经衰落;被实力弱小的希腊2次偷袭得手更不是因为诺伊尔或者巴德施图贝尔精神恍惚――当然,数据同样显示,勒夫和他的弟子们在不断的进步,每次大赛出现落后的比率都在减小,如今已经很逼近西班牙队了。
&&&&因此,我们可以坚信不疑地认为,脱离自身实力的依托空谈所谓的德意志精神品质是绝对没有任何意义的。勒夫的球队应该首先思考的是“为什么总是先落后于人”;而不是“为什么总是落后了无法反败为胜”,因为从逻辑上讲,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是问题的真正要害所在,解决了前者则后者不攻自破。
第4章&勒夫和他的弟子们究竟表现如何
稍微总结一下:我们在第1章首先讨论了如何对球队在淘汰赛制的杯赛上的表现进行测量。我们区分了淘汰赛制和积分制并据此推翻了极可能出现误差的联赛积分制的统计手段,并且我们还尽可能第综合考虑多届杯赛球队的整体表现而避免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某一届比赛上从而导致类似“唯冠军论”的谬误;在第2章里,我们驳斥了所谓“德国逢意大利50年不胜”的鬼话,并进一步发现,如果意大利人的表现能够再出色一点的话,他们和德国人碰面的机会会更多;第3章,我们指出勒夫的球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他和他的弟子真正要提高的是如何避免总是让对手先发制人有机可乘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德意志精神神话。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根据第1章所涉及的测量方法对勒夫的球队的表现进行计算。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得先把不同的杯赛决赛阶段的赛制说清楚,因为世界杯和欧洲杯创立以来虽然基本都是采用淘汰赛制(1950年世界杯使用的是半淘汰赛半联赛制),但所采用的赛制却是五花八门,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赛制不过是其中一种罢了。当然,我们今天不考虑因为非竞技因素而导致德国队无法参加的那几届杯赛,分别是1930年世界杯、1950年世界杯和1960年欧洲杯。
先说说世界杯。二战前的1934年和1938年世界杯的赛制一模一样,都是由16强淘汰赛、8强淘汰赛、4强淘汰赛和决赛4个阶段组成;二战后的第一届世界杯1950年世界杯开始引入小组赛制从而改变了以往纯淘汰赛制的状况;1954年世界杯由小组赛、8强淘汰赛、4强淘汰赛和决赛构成,这种赛制一直延续到1970年世界杯;到了1974年世界杯,赛制再次作出重大调整,16支球队分成4组先进行第1阶段小组赛,每组前两名进入第2阶段小组赛,每组头名进入决赛争夺冠军,第2名争夺季军;这种双阶段小组赛制沿用至1978年世界杯;而1982年世界杯由于参赛球队增加,在原有双阶段小组赛的基础上增加了4强淘汰赛,然后才是决赛。我们今天熟悉的小组赛、16强淘汰赛、8强淘汰赛、4强淘汰赛、决赛赛制则是从1986年世界杯开始采用并沿用至今。
欧洲杯也经历了几次赛制的变化。1964年欧洲杯决赛阶段只有4支球队参加,比赛由4强淘汰赛和决赛构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6年欧洲杯;1980年欧洲杯,参赛球队增加到8支,赛事也随之引入小组赛制:8支参赛球队被分为2个小组,小组头名晋级决赛争夺桂冠,次名争夺季军;而现行的欧洲杯赛制的雏形则是在1984年欧洲杯上初步确立的,8支球队需经过小组赛、4强淘汰赛和决赛共3轮角逐较量;这种赛制持续到了1992年欧洲杯而到了1996年欧洲杯,参赛球队增加到16支,于是在小组赛之后4强淘汰赛之前增加了8强淘汰赛,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赛制。
弄清楚不同赛制的杯赛特征,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罗列出我们所需要的赛事“关卡数”了:
&&&&&&&&&&&&&&&&&&&&&&&&&&&&&&&&&&&&&&&&&&&&&& 表4-1
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设计好的测量方法对勒夫的球队进行考量了。首先我们看看勒夫和他的前辈比起来战绩如何: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勒夫的德国队在杯赛上的表现绝对配得上“出色”二字,不仅比赛成绩优秀而且具有极好的稳定性。纵观德国足球历史,只有凯撒大帝贝肯鲍尔的执教成绩比勒夫出色,而在勒夫身后的,则是邵恩――世界杯和欧洲杯双料冠军教头、德瓦尔――1980年欧洲杯冠军得主、福格茨――德国最近一次冠军拥有者以及赫贝格――著名的伯尔尼奇迹缔造者。
这份统计也许看起来相当的让人不适应:什么冠军头衔都没有的勒夫何德何能能力压那些冠军教头而高居榜眼之位?我们反复强调的是,我们考察的是球队在多届比赛中的综合发挥而不是仅仅关注一届比赛的成绩,我们的测量方法就是为了避免冠军决定论而掩盖球队的稳定性,因此,即便是赫贝格缔造了伯尔尼奇迹,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的球队在1938年世界杯和1962年世界杯两次早早出局;还有德瓦尔,1980年欧洲杯冠军并不能同时掩盖他的球队在1984年作为卫冕冠军却小组赛打道回府的窘迫;福格茨1996年诠释了德国足球的坚韧不拔,但1994年和1998年接连两届世界杯被黑马球队扫地出局也是不可争议的事实;即便是邵恩,1968年欧洲杯也在预选赛上阴沟翻船,1978年世界杯则同样作为卫冕冠军早早出局。所以,既然要考察球队在多届比赛的整体表现,我们就必须全面而非选择性观察。
关于这份排名还有一点必须说明:我们现在讨论是球队的成绩――是纯竞技层面的问题,而不是这些主教练对德国足球发展的历史价值和贡献问题,或许成绩上的指标可以作为主教练价值贡献的一个参考标准,但绝不是全部。比如:赫贝格唯一值得称道的成绩只有1954年的世界杯冠军,尽管他的成绩排名并不靠前,但是这唯一一座冠军对于整个德国足球的复苏甚至是德国战后的重建却具有超越纯竞技范畴甚至是体育范畴的意义;还有沃勒尔,第7名也不是一个光彩的排名,但2002年带领处于低谷中的德国队出人意料的拿下世界杯亚军,对于当时德国足球至少在自信心层面也有不可忽视的鼓舞作用――而这种种球场之外的宏观上的历史价值和贡献,既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也不是我们这套数据评价体系所能够反映的――我们的野心可没那么大,不过是想实事求是地反映勒夫和他的弟子们在竞技层面的表现而已。
接下来我们再横向地和同时期勒夫在欧洲的几个主要对手比一比。以下我们罗列出德国和西班牙、荷兰、意大利、葡萄牙、法国、英格兰从2008年到2012年共计3届大赛的综合表现:
&&&&&&&&&&&&&&&&&&&&&&&&&&&&&&&&&&&& 表4-3
& & 数据显示,在目前较为公认的这7支强队中,从它们这4年的战绩大致可以划分成3个档次。第一档是西班牙和德国;其关卡参与率到高达80%以上;第二档是荷兰、葡萄牙和意大利,大概在50%到60%之间;第三档则归英格兰和法国这对难兄难弟,关卡参与率一半都不到。并且我们发现,三个档次之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都在20%以上,也就是说虽然号称“欧洲7强”,但实际上7强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实力高低之分――颇有点战国七雄的味道。换句话说,这4年里勒夫的德国队在整个欧洲版图上,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霸主西班牙,不论是老冤家荷兰、英格兰、法国,还是曾经畏惧不已的葡萄牙,甚至是“克星”意大利,其综合成绩都远不能和勒夫的球队相比拟。
&&&&说了那么多,只是想证明一件事情:使德国足球彻底摆脱上世纪中后期到本世纪初期的悲惨局面并稳居欧洲第二足球强国的地位(当然这不能仅仅归功于一个人),勒夫这6年的工作已经足够出色,对德国足球的贡献也有目共睹。我们没有兴趣讨论勒夫是否该离任。勒夫或许应该交出德国国家队的教鞭,但那绝不是因为他成绩多么糟糕或是将德国足球引入歧途;勒夫或许已经精疲力竭没有能力让德国足球更上一城楼从而颠覆西班牙的霸权,但他这6年的辛勤付出绝对值得每一个德国球迷最大的尊敬。
足球是一门科学,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这些回帖亮了
赞同楼主所说。
我是意粉。
德国的确不软,12年输给意大利,只是勒夫想得太多,赛前变阵。变阵就面对风险,只不过勒夫运气不好,变阵后的缺点,被意大利抓住了而已。
从比赛过程看,巴尔扎利在0比0时有个及其危险的伪乌龙球。如果这个乌龙球丢了(巴扎利不是第一次干这事),那么比赛结果会不可预知,至少我没有自信,让这个潘恳獯罄闯鹿
从人员配备看,德国最近的高大后卫,再有血性,在小空间内,同卡萨诺这种油条的1V1能力也是不足,即使是90年的几个后卫,被卡萨诺这种家伙灵光一线抓住的话,也是死。12年这场比赛的缺憾,还是变阵导致的中场控制能力不足,睡皮给卡萨诺的调度太从容了,早点儿封死,卡萨诺根本不会再肋部如此从容拿球。
我个人认为,勒夫容易被人诟病的事,在决定球队未来命运的比赛中,赌博能力不足,他执教以来,除了两只伪强队,英格兰和阿根廷,他没有赢过一场决定战役。西班牙要不是2008年拼刺刀赢了拥有06年八成实力的意大利,根本就没有后来的神奇三冠(这场战役皮尔洛没有上场,也是西班牙天命所归的一个表现)。
对比意大利,半决赛和德国赌博,赢了。决赛和西班牙再赌,惨败。至少普兰德利敢赌(也可以说不得不赌,毕竟决赛和西班牙本身实力差距就很大),敢把自己的牌打出去。
勒夫还是很不错的战术教练,心理层次,再学习一下意大利各种油条,德国会不错。希望14年德国和巴西进决赛。我家意大利8强即可。
这种帖子发了两天我还能抢到沙发,我打开方式不对?
先马,晚上仔细看再考虑回复
我初初见你
楼主辛苦啊~如此细致的分析。看完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何况~
如果我们输了,我们还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但如果赢了,我们将成为永恒。
引用2楼 @ 发表的:
楼主辛苦啊~如此细致的分析。看完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何况~
嘿嘿,这篇文章我写了4天,前后改了2次,这是最后的成稿
足球是一门科学,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楼主真不容易,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说一句有必要搞这么累吗?其实“软或者不软”这种事更接近心理范畴吧,或者说更依赖人们的主观感觉,很多指标未必是用数据可以来呈现的。当然,楼主的理性精神不愧德迷身份。
引用4楼 @ 发表的:
楼主真不容易,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说一句有必要搞这么累吗?其实“软或者不软”这种事更接近心理范畴吧,或者说更依赖人们的主观感觉,很多指标未必是用数据可以来呈现的。当然,楼主的理性精神不愧德迷身份。
主观感觉往往是不可靠的,即使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同样需要科学的手段进行测量研究,比如心理学的模拟实验,社会学的态度测量等等。数据未必能反映问题的全部,但至少可以反映问题的大部分
足球是一门科学,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先顶 再看。。。。。。。。。。。。
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严重问题前,总会是这么一个奇怪的场面-上层社会通常是鸵鸟政策式的盲目乐观,中层社会精神与体力方面严重疲惫,下层社会则听天由命、自暴自弃。
终于出了完整版了,楼主辛苦了...
从三亚到三冠,你们证明了人生永无止境,因此请继续前进...
有理有据,通篇看下来了,同意楼主所说的
指责球员丢失了德意志精神是很可笑的,球队取得好成绩是基于实力,而不是虚无的精神力,对于这点,楼主的数据说的很清楚了。
球迷对于球队期望太高了,德国足球从黑暗期走出来并没有很久吧。
solis不是solis
整个德国在国家队和俱乐部层面都太久没冠了. . . 虽然球迷们也是愿意等的
引用8楼 @ 发表的:
有理有据,通篇看下来了,同意楼主所说的
指责球员丢失了德意志精神是很可笑的,球队取得好成绩是基于实力,而不是虚无的精神力,对于这点,楼主的数据说的很清楚了。
球迷对于球队期望太高了,德国足球从黑暗期走出来并没有很久吧。
如果说德国足球从黑暗期走出来并没有很久的话,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德国足球在黑暗期也没有多久呢?
身高低于185CM,敢踢中后卫?死!
身高低于170CM,敢踢足球?死!
什么?你身高不到185CM就敢守门?死死死!
引用10楼 @ 发表的:
如果说德国足球从黑暗期走出来并没有很久的话,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德国足球在黑暗期也没有多久呢?
我倒认为这不是时间长短问题,而是程度问题。德国足球在上世纪末期到本世纪初期陷入低谷,虽然时间并不算长,但在这期间发生的事情对德国足球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首先是整个70后一代严重断代,根据我们的数据库统计显示,德国足球历史上不论是50后、60后还是80后都是很出色的,唯有70后这一整代不管是提供国脚的数量还是质量在战后德国足球历史上都是最差的;其二便是技战术水平的落后。1996年福格茨依靠自由人战术问鼎欧洲杯,但因为没能在技战术上跟进时代的潮流而墨守成规,所以造成随后德国足球大滑坡,甚至可以认为,1996年的冠军掩盖了早在1994年就已经出现的衰败迹象;其三便是2003年基尔公司破产导致德甲联赛进入运营困难期,除了拜仁慕尼黑,其他球队都举步维艰,这直接降低了德甲联赛的水平,也等于是恶化了德国球员培育的环境。因此,尽管时间不长,但这段时间对德国足球的破坏是巨大的,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并非简单一朝一夕的事情
足球是一门科学,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所谓的“缺失传统德国铁血精神论” 只不过是为自己因为没拿到冠军而愤怒找得借口罢了。
引用12楼 @ 发表的:
所谓的“缺失传统德国铁血精神论” 只不过是为自己因为没拿到冠军而愤怒找得借口罢了。
不错!根本原因就是实力不够
足球是一门科学,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足球马上变成统计学了!!!
顺位的皇帝啊,哈哈!!!
引用13楼 @ 发表的:
不错!根本原因就是实力不够
还有就是实在太年轻,没有经验。
其实我从欧洲杯开始前就已经很担心了,外面都吵着说德国是大热门。
开始我也感觉上德国必定会夺冠,但那毕竟是主观感觉而已。
理性分析的话,当时的德国虽然天赋过人,不过那么年轻,比2010还年轻。
尤其是后防经验丰富的默特萨克都给移除了,这样的后防线能顶住大赛的压力吗?
要说铁血精神还甚早,场上大部分球员都是国家队经历没多少,基本上都算是新人。
何来的铁血精神可言。
mark 太长了。。。。。。。。。
引用14楼 @ 发表的:
足球马上变成统计学了!!!
体育统计学。但统计学只是工具,不是足球本身
足球是一门科学,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我脑袋晕。。。。
虎扑最长的文章,没有之一……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
方同广川国,寂寞久无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207人参加识货团购349.00元167人参加识货团购399.00元82人参加识货团购598.00元48人参加识货团购169.00元34人参加识货团购388.00元212人参加识货团购89.00元138人参加识货团购79.00元95人参加识货团购339.00元314人参加识货团购589.00元30人参加识货团购588.00元103人参加识货团购398.00元29人参加识货团购156.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杯足球德国和法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