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打太极拳参赛感想很好,一参赛就手颤腿颤怎样克服

   在智能功的功法渊源中,太极拳占了很大比例。智能气功继承了太极拳里边的很多好东西。太极拳的要求和智能功动功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如我们讲的身形的动、静态要求,有的和太极拳完全一致,有的基本一致。我们加练太极拳后就会更加丰富、充实我们练动功的内容。如,智能动功里边缺步伐,仅五元庄里边有个往前迈步的悠悠鹤步,所以练智能功的人不会走步。而简化太极拳里边就有步,如云手是横着走的,搂膝拗步是往前进的,倒卷肱是退着走的。另外练智能功要主动运用意识,练拳术也必须用意识。过去讲,练时身旁若有人。因为拳术有体有用,姿式是体,它的攻、防含义是用,用意念想每一招每一式是干什么的,这也是主动用意识,和智能功的练功内容是一致的。练拳就得结合着用去想,否则就没意义了。

  以上从煅炼的基本要求来讲,太极拳跟智能功的渊源关系很密切。另外从理论基础来讲,太极拳也和智能功有渊源关系。太极拳本身立论于太极。儒家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家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医学讲太虚廖阔,肇基化元,五运七星,然后生成万物……这些都是古典的整体观。应该说气功里边早就有太极这个观点。宋朝周敦颐创太极学说,以后慢慢发展成为理气学说。实际从气功来讲,太极就是气,即元气。宋明理学家们虽然也练功,但练得不深,体会不够。他们只是讲无极是理,太极是气,不清楚气和理的真正关系。从宋朝之后理气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以后医学以及一部分气功都把理气学说作为它们的立论基础。而我们智能气功的混元气理论也继承了传统的元气学说、道的学说。

  传统气功也好,真正的太极也好,用太极理论来指导练功基本就讲圆和空。好多门派讲,象天则地,圆空法生。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是阳,地是阴,一说天地就是个阴阳,阴阳合在一起成为太极。太极无非是个圈,这个圈从外边看是圆的,有形的,从里边看是空的。从理气学说来讲,太极化成气。而气功和拳术一讲太极就是气,这个气就是个圆。这个圆形是实的,里边是虚的,所以太极是圆和空。但又不能这样去理解真正的太极,这样理解就把它歪曲了。这个圆有形,说它是实的,可又实在哪呢?实在有形的东西,有形而不实,有形而虚,实而虚。里边这个空又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空无的空,它是气,气是虚而实的。所以太极一虚一实,虚实交映,它里边在起作用。太极本身就讲气,如果气有形体,就是个圆的。圆很活泼,很好动,方的就不好动。方的一推推不动,圆的一碰就动。所以太极非常好(读三声)动,不好(读三声)静。另外圆体积最大,能容东西。大家要注意,太极这个圆不是一个平面的圆,而是一个球体的圆,任何太极都是一个圆球。圆球周围有个边,有个边就是太极。球里边有气,气就是里边虚的东西。太极是无形无象的,但不是什么都没有。古人讲太极是元气,智能功就说它是混元气。

  古人运用太极,尤其从拳术上来讲,就是体会(圆圈)边上那个实,实而不实,实而空,(圆圈)里边这个虚、空才是真正的实。外边这个圈叫空。空和实两者交替变化就是太极的妙用。练太极拳就是练这个东西。我们一动作,那个圆是太极,这个太极是有形的,它要虚,一绷劲(实)就坏了。它里边这个气是实,气得充斥着。练太极拳总得想着这个气才行。太极拳就是通过形体来练气的。如果练太极不练气,那是柔软体操,不是拳。太极本身就是圆空法生,虚实变化,空能容能变,圆和空要生化,变化。从古人的理气学说来讲,无极就是理(道理),理能生出气,虚和实要这样起变化。智能功理论讲混元气无形无象,在人体里边开、合、出、入、聚、散、化;可太极不这么讲,它讲阴阳的对立、统一、互根、互变等,以此指导拳,则是动静、开合、虚实、屈伸、升降等,通过练太极拳的动作就能练出气。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如果把太极拳的指导理论——太极论,仅作上述理解还是不够的,因为传统拳术都符合上述阴阳变化的要求。太极拳除了注重太极即元气这一点外,更注意阴阳之变的太极图中的“S”形,这一连续变化并走向自己反面的弧线——“S”线,是太极的“生命线”。太极拳的弧线:走行及缠丝劲(螺旋劲)等都是依此而来。了此才能体会阴阳变化之真谛。

  现在社会上研究拳术的都在考察太极拳到底是谁编创的,并为此争论不休。武术界的一些学术权威认为太极拳的编创人是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对此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因为陈王廷写的《拳经》里边没有太极这一名称,另外他的创拳依据是《黄庭经》,可太极拳不应该以《黄庭经》作指导思想,它应以太极图作指导思想,而太极图是陈抟传下来的。以前没有“太极拳”一词,“太极拳”一词最早出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有人说太极拳是张三丰创的,现在又把它否定了,否定的道理我看也不充分。尚需探讨。当然我没找到证明张三丰创拳的资料,史书上也没写他创拳,但有的书说他教过拳。我们就不管太极拳是谁创的,反正在应用太极理论指导太极拳方面,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起了很大作用。现在的陈式、杨式、武式、岳式、孙式太极拳,基本是以太极理论来作指导的。而太极理论实际就是元气学说,内在的元气、真气、正气都是它。

  太极拳用太极理论来阐述它的道理,指导它的体和用。从体用来讲,太极拳讲走弧形,走圈,这跟智能功的理论是一致的。缠丝劲是太极拳的一个根本特征,其实很多拳术,如八卦拳、形意拳,也都讲胳膊拧转,只是不叫缠丝劲。不过太极拳对此讲得比较细致。它是从太极立论来讲这个问题的。陈氏太极拳讲缠丝劲有逆缠丝、顺缠丝,大拇指往外一翻是顺缠丝,大拇指往里一扣是逆缠丝。八卦拳讲滚,形意拳讲钻。滚钻落翻,胳膊都要转,一转不就是缠丝吗?太极拳书中有螺旋劲、缠丝劲、抽丝劲三个名词。缠丝劲是总的说法,什么正缠丝、逆缠丝,胳膊上缠丝、腿上缠丝、腰上缠丝。螺旋劲和抽丝劲就不能这么随便叫了。书中对此没有下定义。我在60年代练拳的时候琢磨过这个问题。我的体会是:进如螺旋,退如抽丝。进是螺旋劲,退是抽丝劲。螺旋劲是转圈往前进,用力往前钻。好比拧螺丝,得使劲摁着往里钻。胳膊往回一带这么转叫抽丝。直着抽丝丝就容易断,一边捻转一边往回抽,丝就不容易断。所以抽丝劲就是把几根丝捻成一股往回抽。你看纺线时锭得转动,这样线才有劲;你若硬抽,线就容易断。所以抽丝劲是往回抽的时候转,螺旋劲是往前拧着转。

  练太极拳有一个总的、很关键的要求就是要气贴于脊。《太极拳论解》里边讲:“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这对智能功来讲也是很关键的。可我们智能功功法里边没注意这个问题。尽管我们讲过一身备五弓,但没有强调气贴于脊,而太极拳非常强调这个问题。当时我为什么没有强调气贴于脊?因为智能功讲混元气,强调气要充斥周身,而没有强调当中这个主干。另外智能功不练下丹田,直练中上二田,所以我们练三心并站庄时守肚脐,守混元窍。这有它的好处,看来也有它的不足。我觉得作为练功的基础来说,气贴于脊还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练太极拳不讲别的,仅气贴于脊这一点就弥补了我们智能功的不足。

  下面讲一讲我们练太极拳应该练什么。

  同学们千千万万不要把太极拳作为单纯的拳术来看待,而要把它看作一门学问。我在谈武术时曾跟有些人谈过这个问题。1996年我去过一次台湾,当时台湾大学国术系请我讲武术与气功的关系。武术界一讲武术就得比比,看谁行。在台湾讲武术,人家和你比怎么办?我说:“我是搞气功的,不是搞武术的,所以没法讲武术与气功的关系。因为武术这门学问太深奥了。据我了解,它应包括武术、武功、武道,统称为武学。当然武学中还包括阵法和用兵。”从招式练起来的是拳术。武功讲功夫。以练内气为主而后用到招式上去,这称为武功。武道要研究道学,往成仙上走,所谓“武道通仙道”。武术如此,太极拳作为一门拳术也有三个层次,即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

  练太极拳要从一招一式练起,既要健身,又要技击。无论哪一家太极拳都要盘架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学姿式,熟悉动作,掌握姿式要求和动作要领。第二阶段要在熟悉动作的基础上把意念和动作结合到一起。这个意念就包括体和用。这一招是打人的还是防人的,是怎么做的,得加意念。第三阶段就需要认真体会里面的变化。以后还要练推手,搞技击。关于太极拳的要领,陈式太极拳讲了13点,顾留馨他们也讲了13点,有的书写了10点,有的写了6点,情况不完全一样,我在这儿不多讲,同学们看看书就行了。而且把我们讲过的那些形体动作要求拿到太极拳里边基本上都适用。

  太极功和太极拳不一样,它从站庄(或打坐)练气入手,先得练气,包括练呼吸。而真正的太极拳是通过练功发动内气之后出现的自发功。里边内气一动称为太极灵动,也叫开太极,太极开起来,身体慢慢打出动作,来通形体、经络、内脏以至于神经。通哪儿哪儿就会有一定的动作,那些动作基本都是往复循环的。现在我们练的太极拳是一些定了型的姿式,什么108式、几十几式。智能功讲整体性有神气统一于形,有神形统一于气,太极拳的自发功就是神和形统一于气。从气入手(自发功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这是太极功。而太极道从意识上入手,意识更无形。智能功都是从根本理论讲起来,先难而后易。理论很难,掌握了理论再去实践就会容易。我们要从学问搞起来的,不能从一个简单的术搞起来。所以我们练太极拳应是太极拳和太极功同时练,并以太极功为主,绝对不能死到一招一式里边。不过不练姿式也不行,练姿式时要有一个内在的核心和灵魂。

  练太极拳首先要明了太极拳的根本宗旨。太极拳的根本宗旨不是技击,可是现在各派太极拳都在搞技击,而且认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是一本关于推手的著作,这样就把《太极拳论》局限化、简单化了,把精华的东西丢了。太极拳的根本宗旨是养生,我们要从这个高度去练。现在我们为了符合社会需要,要练拳术,但根本是练太极功。这么讲有没有根据?我这次给同学们讲的都是经典,其中一个就是《十三势歌》。歌诀全文如下: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这首歌诀不知道是谁作的。有人说是张三丰作的,陈家拳就说是陈王廷作的。不过我觉得它不是陈王廷作的。为什么呢?因为陈王廷有个《拳经总歌》,跟这个内容完全不一样。《拳经总歌》是: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将两首歌诀作一简单分析,即可明了两者主旨的不同。陈氏歌诀立论于克敌制胜;《十三势歌》则不然,“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就是说,它是以养生为终旨的。据此可知,这首歌诀不应是注重技击的一般拳家所作。对于《十三势歌》将来有机会再做全面讲述。这里仅从养生与武术结合的角度与层次,做一简要地串讲。《十三势歌》可分为几段。从“十三总势莫轻视”至“得来不觉费功夫”为第一段,是总说。

  十三势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这些姿势实际上把各种动作都包括了。动功所有的动作都是从这里边演化出来的,只是名称不一样,变化的方法和灵巧度不一样。反正就是这些东西。姿势虽然重要,但最关键在哪?“命意源头在腰隙”。(有的说是“命意源头在腰际”。)这句话是全歌的关键。一般解释为意念要注意腰那个地方。练太极拳关键在腰,所以这么解释不能算错,但是不够深刻。因为太极拳是用太极理论、理气学说作指导的,太极拳理气学说讲性命,讲意念注意“腰那个地方”就不够了,讲“腰际”或“腰那一片”范围就更大了。腰隙应是腰椎骨当中那个缝隙,即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之间的命门穴,那个地方是元气发生的地方。我们的《混元整体理论》中讲的混元神室就在两肾中间。人体里边先天气场在肚脐后面,两肾当中,后天气和先天气在那儿混合变成人体生命的整体性。整体性的气就在命门那一块。在性命学说里边,性就是神意,命就是气。“命意源头在腰隙”是什么意思呢?关键是这个“在” 字。简单捷说,就是我们人的气和神意的发源地在腰隙命门,练太极拳要从那儿发出意和气,不是想到命门,得从命门那儿出来。意念和气从那儿出来,这才叫“命意源头在腰隙”。意识不是在脑子里边吗,怎么跑到那儿去了?那就得练。练太极要练气,太极之气得从丹田出来。《心会歌》讲有三主三宾,腰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神意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手为第二宾辅,足为第三宾辅。一般对《心会歌》解释不够,以为“主”是重要,把它解释为:第一重要是腰隙,第二重要是喉头,第三重要是神意。其实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这个秩序,是讲的练功的步骤。即第一步要以腰为主宰,丹田来辅佐它。用丹田气来辅佐腰即气贴于脊,把丹田气收到腰那去,宾和主结合到一起。先得注意腰隙,老注意,注意得非常好了,一动意念就在那儿,一动弹丹田连着手。丹田连着手就是腰连着手。太极拳不是丹田气直接过来,而是从脊柱“一身备五弓”这样过来。所以命意源头在腰隙是气和意念真正要从腰部命门那儿出来。命门相当于“一身备五弓”中脊柱的弓背,从那儿一动弹到全身的整体。练法是:一开始先注意命门,意念把气引到命门,气集中到命门之后,命门升发的气和全身的气联起来,用的时候再从那儿发出来。这就是从整体练练整体性。把我们的意念、神、意、气、形往命门集中,等集中好了,习惯了,再从那儿爆发到全身。不是光注意它就完了,要从那儿发出来,这样才是从养生的高度来练太极拳。

  把意念和气集中到命门,并从命门发出来,命门气一动,全身就动弹了。这里就有了虚实变化。意气形都集中起来都发挥了作用,这就是实。你往那儿一站,背后的两条肌肉(旧称筋)以及站立的那条腿中意气形都发挥了作用,这是实,抬着的那条腿是虚,这样的虚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怎么掌握平衡呢?有个虚实变化。如,走路时两脚挪动呈现虚实变化。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这种虚实变化,它自己会调整好虚实,这种调整是无意的,自然发生的。比如走路一下睬空了,或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身体一栽马上找平衡,周身就平衡了。平衡就是虚实的调换。有时不注意,一块小石头绊你一下,就会栽个跟头,什么道理呢?因为平时我们走路时很自然地平衡这么动,这儿加一点力量就不平衡了,就栽跟头。有了功夫就不会这样。在练功过程中你要随时用意念来调整它:我这条腿抬起来是虚的,就把意念加重点儿,使它虚中有实;那条腿立着是实的,我把意念往起提一提,使它实中有虚。“变换虚实须留意”就是这个意思。练功的时候要用意念来调整它。练太极拳随时都要有意念,动作说停就停,正往前进时说回来马上就回来。每一动作带着意念,就容易调整虚实了。这么一比划是虚的,碰上东西,要实就来个实,需要走又是虚。所以练太极拳时做每个动作都要用意念来贯注形体,这样才能“气遍身躯不少滞”。你要贯注周身,用意念调整每个地方。光注意一处,别处就空了。你往前一注意,前面实了,后面就空了,人家一拨撸,你就倒了,这是没有照顾周身。要气遍周身就要守住周身。太极拳讲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有左有右,要整体的。智能功讲从整体练练整体性,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对“静中触动动犹静”这句话,一般解释为要注意练皮肤的敏感性,以便推手时能清楚感觉到对方,管它叫触动。作为推手来讲,这算听劲的一部分内容,这么讲是对的。但是这句话我认为更重要的却是讲太极功。练太极功安静下来之后,里边就会出现动感,形体出现自发功。这时感觉很灵敏,甚至能感觉到身体哪儿不好。出现自发功后,在动的时候还要静,你千万不要随着它去动,这是练自发功的一个关键。动起来后还是处于静观,动犹静,动着还是跟静着一样,不要管它。《道藏?显道经》中讲,练功时手舞足蹈动起来也属于自然之气,不是邪气,一般一个时辰(两个钟头),最多两个时辰,可以停止。自发功有真动、假动和半动之分,假动是自己用意念来动弹的,真动是里边气冲的。我们有时躺着,里边气一冲,胳膊激灵动一下。拿气冲得动弹,那叫气动,是真动。有时气一冲身体一晃荡,这一晃是气冲的,它找不到平衡自己又回来了,这一半就不是气冲的,是自己恢复平衡的,这就是半动。自发功中有气动,有自己用意念暗示的动,还有半动。真正自己动起来,那是真动。一开始练站庄身体晃荡,这算不算自发功?也算,但非常初级。这是松驰平衡,内气还没有起来。

  “因敌变化示神奇”讲的是两层意思,一层是身体里边的阻力(有病气,不好通)对于气的冲动来说是敌人,体内的气在冲动时要克服它,哪不通就解决哪儿的矛盾,就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动作,或优美,或难看。60年代我在北京日潭公园练功时碰到一个人,有一次他跟我聊天,说:“我在家练得好,在这儿练不行。” 他练双盘坐时双腿搬不下来了,气不好通,那还入得了静?他说他在家练站庄可灵了,有时“二哥”来,有时“二妹”来。二哥一来是刚的,动作非常大,什么动作都有,有时翻个跟头撞到门上。二妹一来很柔和,晃晃荡荡,一个跟头眼看要栽到炉子上,它自己一晃又晃回来了,它自己自我调整。这个状态是真自发功。现在自发功大部分都是哆嗦,那不是真自发功,只能算个半自发功。这是对人体里边的“因敌变化示神奇”。另外自发功真发起来之后,你从外面来攻他,他可以自动反应。1964年我曾给一位姓敖的女士看过病,她曾练过二年多真武门的掐诀念咒。她练功一年多的时候,发起自发功来能悬起三尺多高,别人用剑砍她,她会自动反应。另外她发起自发功来后可以给人治病,哪儿有病,就自动拍哪儿。所以自发功治病也是“因敌变化示神奇”。练太极功是这样,练太极拳则不然。练太极拳练得会懂劲了,皮肤比较敏感,推手时一搭手,就知道别人用的是什么劲(劲源、劲路、来劲、去劲、横劲、竖劲、大劲、小劲,等等),然后作出相应的破解反应。

  我们是从太极功的角度讲的。这种讲法有根据吗?张三丰的《道要秘诀歌》里边有两句与太极有关系:“看玄关,无他诀,先从窍内调真息。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安安静静看玄关,神很恬然,气也静了,这时里边出现太极,这个太极是运动的。“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真机不妄举。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无定自领取。到而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这说的是练功的内容。有个门派练功时定在一处意守,一般是无定,不守。可太极中派是在有定无定之间。什么叫有定无定之间呢?要守而不守,不守而守,守当中那个虚无。练太极功要用这种意念意守,不能死守命门,要先守而后忘。那儿空空洞洞,从有当中去守无。所以自发功不能绝对意守,死意守出不了自发功。不意守也不行,意念往命门一想就放开,空空荡荡,自发功就可以出来。所以这和张三丰的理、法是一致的。张三丰的《打坐歌》中说:“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自做梦不能言。”神和气交合之后,浑身上下气都能动起来,这个情形谁知道呢?哑巴作梦说不出来。“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是这个意思,讲内气要动起来。当然,练太极功气动后的意念活动和练结丹走任督二脉的意念活动是不一样的。

  “事事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从练太极拳的角度来讲,你要用意注意每个姿式,然后就得到功夫了。但从练太极功的角度来讲就不是这个意思了。练太极功每做一个动作,心得存在那儿,不是帮着它去做,而是放在那儿静观,去体会它是怎么动的。“得来不觉费功夫”,得到什么不觉费功夫?按古文讲,得之于内称为德,你在身体里边得到的东西称为德。道是宇宙根本物的体,德是用。“得来不觉费功夫”是指,自发功出现后你认真去体察,内气就越来越充足,你不用费力,很自然就得到里边的变化规律了。

  第二段是:“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基础功)

  所谓“刻刻留心在腰间”,站庄练太极功时,意念要随时注意腰间命门处,但又不能死注意,只须知道那个位置,那儿是一个球,意念中空空荡荡、无形无象,这样才行。然后“腹内松静气腾然”,按我们的要求,两个髂前上棘往腰阳关收,腹内放松,两肋放松,这样气就动起来。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往上顶,尾闾要中正。站立(或坐)时头顶百会与会阴成一条直线。从太极功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话是讲站庄时的要求和意念活动。(当然练太极拳也应该这么练。)你按这样的要求去做,就容易出自发功。关键是要找准当中那条直线。你要经常找,看百会和会阴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站庄时把腰放松,肩微往里扣,脊柱松直,意念从当中往下一放,百会跟会阴成一条直线,自发功就容易出来。从太极拳的角度来讲,那是关于形体的要求。从太极功的角度来讲就更深了一层,那样可以调动内在的气机。两者都要注意百会、会阴成一条直线,头顶要悬,全身是轻的。百会、会阴成一条直线,这是练动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也是真正启动内在真气很关键的一环。练太极拳练熟了,一动弹,里边气自然就起了。怎么做才容易发动内气呢?就是百会和会阴成一条直线。你练一段之后,意念一动,胳膊自己就起,它自己收回来,推出去。但你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把腰松开。

  第三段是:“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进修功)

  一般太极拳书对这几句解释得比较简单,说练功要注意姿势,要体会屈伸开合,老师教你入门,用功得靠自己。其实这里边还有一层深意。当你练太极功出自发功了,怎么去运用自发功?“仔细留心向推求”。这个“推”是个动作。包括自己单练的单、双推掌以及和他人合练的单、双推手,后者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而前者则是各家都注重的武术基本功。各家拳都讲双推掌,单推掌是武术基本功。如少林罗汉十八手中就有双推掌。手从上面往下一落推出去,这叫双推掌,仔细留心向这个“推”来求。求什么呢?“屈伸开合听自由”。这么推出去,再回来,一推一回不是屈伸开合吗?要自然地用意念去体察屈伸开合,动作很慢。这是从太极功的角度来说的。从太极拳基本功上来练双推手,推出去,回来时有小螺旋,又开出去……大小螺旋走。每个动作都很自然地开合屈伸。如果从内家拳上走,每一个关节都转圈(仅手就有24圈),肩是圈,肘是圈,腕是圈……太极无处不是圈。走着圈去屈伸开合,从这个意义上去练太极拳。当然我们现在还练不了它,我们是先讲高级的,然后从基础的练起来。

  “入门引路须口授”,如果我们不讲这个屈伸开合,你就不知道怎么做,就光练拳去了。可这个双推手里边有太极,有拳,你屈伸开合,走意不走气,慢慢手就很灵活了,气就能贯出去了。“功夫无息法自修”,我觉得 “功夫无息法自修”有误,应该是“功到无息法自修”,练功练到没有呼吸了,那就要从太极功入太极道了。练功到高层次不是可以息住、脉住吗?呼吸停了,脉搏也停了,到那时自己靠内在的精神境界去修炼。过去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然,“功夫无息法自修” 也是讲得通的,意思是说功夫是没有止境的,自己要勤恳修练,不要停止不前。一般拳书也都是这么讲的。

  第四段是:“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论述练功的关键)

  “若言体用何为准?”练拳有体,有用,什么是体用标准,拿什么来衡量呢?“意气君来骨肉臣。”意念和气是君,是主导的,骨头和肉(形体)是臣。有君有臣,一个是发命令的,一个是服从的,被支配的。练太极拳掤捋挤按,用意念去走拳,意念一动气就跟着走,这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练太极功同样是这样,那个气是自动的,意念跟着气走,是气意君来骨肉臣,形体动作是被气冲着走的。所以练太极功、太极拳都是如此。意念一动,气就动,气一动形体就动。其实我们成人平常的动作都是如此。你想拿笔才拿笔去,想拿毛巾才拿毛巾,想拿板擦才拿板擦,意念一想,形体就动。用气功的办法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生命运动规律强化起来,这就是功夫。功夫没别的,就看你让它干什么用。我们人的活动都是在意念支配下的活动。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的生命活动成了完成意识活动的手段。意识一动,生命活动就去做。人的生命活动既然是这样,还练它干什么呢?那就是我们引导它干什么。这较常人上升了一个螺旋。

  “详推用意终何在”,我们练太极拳最终的目的在哪?“益寿延年不老春”,是为了益寿延年。你练什么有什么,都是用意念去做。小时在我们农村老家,卖香油技术高的,直接用油提(有一两、二两、四两的)往瓶里灌,油成一条细线“嘟”一下就进去了,一点不洒。而技术不高的得拿一个铁灌注插在瓶里,然后往里倒油。你的意念往哪注意,它就出什么样的结果。你练什么内容,生命活动就按那个方向去发展。人的生命活动就有这么个特征。“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这个问题很关键。练太极拳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技击,而是为了益寿延年。那些专搞技击的太极拳名家们,一般活的岁数不太大,有的只活了五六十岁。我想他们就忽略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近代的吴式太极拳名家杨玉廷老先生就不专门注重推手、技击,他就是搞益寿延年,结果活了一百多岁。“详推用意终何在”,详推的“推”字,既有推论之意,又可做前述的推的动作解,(亦即拳的核心),我更注重后者。若结合“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来理解“详推”,不仅要练这个“推”,还要用意念来想这个“推”。练拳可以用形体练,也可以用意念想。不用形体光想着练,就完全发挥意识的作用。果能如此,则目的可达,目的为何,“益寿延年不老春”是也,我们老祖宗在数百年前,能把练太极拳的目的阐述的如此明确,真是能可贵,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应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五段是颂辞,“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这首歌诀共有一百四十字,每个字都非常有用,把要说的都说了。如果不从这里边认真去研究,就会白费功夫,留下终身遗憾。我们还是把这个“推”字和前面一样看待。你光练太极功,内气动起来了,但若不从这个“推”中去求,就没有武功。这一推里边变化很多。因为武功中手的很多变化都是从双推手演化过来的。如果你有了太极功的基础,再从推上去做,既养了生,又练了技击。技击是个末末的东西,我们不把它放在重要地位。我们要从太极功的高度来启动体内的真气,把身体功能强化起来,达到益寿延年。

  我们讲太极拳关键是练气,是不是因为我们练气功才这么讲?其实不是这样,太极拳本身练气。今天我先结合太极拳的有关著作给同学们讲讲太极拳练气的问题,然后再讲如何气贴于脊。

  先讲孙禄堂的太极拳。孙禄堂是近代著名的拳家,他的功夫很好。其理论研究在近代拳家中也是很深刻的。他不仅对宋明理学、太极学有研究,对道学也很有研究。孙式太极拳也叫开合太极拳。这本书是1924年出版的。书的开头是“太极拳之名称”,讲太极拳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下面我就边念原文边解释。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人生下来之后,有这么一个气,叫元气。元气对人的生命活动有保养作用。

  “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这儿讲的是中和之气。中和之气的讲法源于儒家的《中庸》。从宋明理学之后,在中国的道学、儒学和武术中,理气学说占了很大比重。他这个解释是按儒家的理气学说讲的。“喜怒哀思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原来讲气功时管这叫中和,由这引发的气叫中和之气。

  “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这个气全身各个地方都有,一直在流行,里里外外都是这一个气。

  “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 他说拳的开合动静,都是根据这个气来的。孙禄堂写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拳谱都是从这个气来立论的。

  “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一个放,一个伸,一个收,一个缩,拳的这些表现和妙处也是从这个气来的。

  “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这是讲拳的开合动静问题。

  “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练拳无非是个开合伸缩的问题,这里边就是太极一气。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他讲体和用,一个是理,一个是气。这是他自己的体会,真正的儒学不这样讲。他从拳术的角度这么讲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

  “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太极里边那一点动态的真阳即意识的运用,运用就是太极。

  “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古人不能明白告诉你的就是这个东西。

  “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不能写到书上的,也是这个东西。

  “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从开合动静相交的地方去悟彻本源,本源是什么呢?

  “则可以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是什么呢?

  “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太极图不是有一个圈吗?他说圜就是有形的虚圈。

  “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里边实的、无形的东西就是研。

  “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没圈的里边是实,有圈的里边是虚,这两个是太极拳的虚实之理。

  “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这个圈里边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那么实的是什么呢?是气。

  “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没有凹,也没有凸,就是这个东西。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一放开整个天空都是它,一收缩一点点也是它。

  “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太极拳就是一虚一实——外面的虚圈和里边的无形之气。太极拳之所以叫太极拳,就是因为由太极而来,太极就是虚和实的应用。孙禄堂这本太极拳书一开头就这么讲,他完全讲气——太极之气,也就是元气。练拳是这样,下面再讲几个姿势。

  开始练功时,要两腿并着站立。一般练拳的都不讲究两腿并,孙禄堂的形意、太极、八卦一开始都是两腿并,和立正的姿势是一样的。无极生太极,一开始是无极的姿势,所以第一章是无极学。同学们听听就行了,我就不多解释它。

  “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安安静静呆着不动弹,这就叫无极。

  “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致阴阳不合,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亦是人之无可如何者。惟至人有逆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火归原,气贯丹田,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太极者是也。”一动之后才是太极。

  “……总而言之,曰内外体用一气而己。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练架子时,内中精气神贵能全体圆满无亏。操练手法时,要在周身灵活不滞。先达云,终朝每日长缠手,功久可以知彼知己,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矣!”无极学的姿势就是往那儿一站,一呆就完了,空空洞洞,浑浑噩噩。那太极学呢?第二式就是太极。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安静之后找那个虚灵的极点,也就是自己那个虚灵的意识。“我要练功了”,里边要动那个精神,那个虚灵的意识指的是这个。

  “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气隐到里边成为德,现至外边成为道,练拳的内劲即意识的劲。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内劲、灵明的意念活动称为太极。

  “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太极拳跟佛家、道家是相通的,不光是益寿延年的。孙禄堂讲的太极拳是比较中肯的。太极功就是根据孙禄堂的太极拳简化而来的。

  然后就是“懒扎衣”。以前穿长袍马褂,练拳之前,先把衣服搂起来。

  “先将两手合向里扭,扭至两手心相对”,他是半阴半阳掌这样起的。半阴阳掌有它的特殊性。

  “两手再徐徐同时一气如抱着大圆球相似。”其实是一个气球。

  “两手之距离远近,顺着自己的两肩,向左斜角自下边往前,又往上边起,两手起时,与吸气同时如同画两条弧线,画至离丹田处。”他的太极拳叫开合太极,手起来后要伸开,两手一前一后。

  “前式似停而未停之时,即将两手仍如抱着一圆球,靠着身子,与呼气同时往回返画弧线。”就这样起来,再出去。

  “此种呼吸不可有声。右手画至心口,与左手平直。身子仍直立,不可俯仰歪斜。两腿于两手返画时,要同时徐徐往下弯曲。……头亦极力往上顶劲,心要虚灵。

  “将前式亦似停而未停之时,左足再向左斜角迈去。足后跟似落未落地之时,两手再从心口前后着徐徐一气,向左斜角伸去。伸至极处,两肩亦同时往回缩劲。”讲的还是一个气。然后往后缩,不要用拙力。

  “外形式似停,而内中之气不停。两肩里根与两腿里根,即速均往回缩劲,腹内要圆满虚空,神气以意逆运至丹田。”他在讲太极拳揽雀尾的时候都在讲气,手动时象拿个气球。

  “再将右足往前迈去,足后跟着地,随即将两手一气着。”两手一动气要连着。后面讲到两手离开三寸许,再向前推。

  “以后仿此自起点至五节,要一气流行。不惟五节如此,由始至终,亦要周身节节贯串。”开合太极拳每打一个姿势都要做个开合,揽雀尾完了也就是一个开合,开合又是气的开合。

  “即将两手如同抱着气球,内中之气,亦如同往外放大之意。”一开气球有向外放大之意,一合再收回来,所以孙禄堂的开合太极拳都是在练气。所以我们讲太极拳要练气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杜撰。“孙禄堂练过道家功,所以他那么说啊!”练别的太极拳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看看比较早的陈氏太极拳。

  陈鑫于20年代写的拳论分为几个大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谈气的问题。我们就谈谈陈鑫的《太极拳推原解》。

  “其枢纽在一心”,太极拳的枢纽在于心,就是意识。“心主乎静,又主乎敬;能敬能静,自葆虚灵。”智能功的“内静外敬”也是讲这个问题。他是根据《管子》里古老的气功来要求的。“天君有宰,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他在这里提了两个穴位:百会和中极。中极穴在耻骨上一寸。要注意中极里边,这是人体的关键。他这个讲法不确切。中极往里一寸、两寸、三寸还不够,应该是中极向内和会阴向上两条线的交叉点,有的称为会阳,其实会阴和会阳差不多。“初学用功,先求服应,求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太极拳就是这么一个气,这个气是充塞天地的。后面一段讲太极拳的用处,就不念了。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能莫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练太极拳就是练用意念来支配气。这个气是什么呢?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里边谈了13个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讲到“轻灵圆转,中气贯足”。我挑一些念一下。念这些东西就是让同学们知道,传统气功和传统武术是一致的,太极拳和气功更是一致的。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练太极拳要用内劲,内劲是用心劲、用意念支配气而产生的。

  “中气贯脊中。”中气要贯到脊中里边。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前面是百会、中极,后面是百会、长强,他就是没有讲会阴。

  “以心中之中气运平四股之中,是人所不见己我独知之也,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心中的中气要往四肢运。中气是什么呢?

  “顶劲领起来(顶劲:心之中气。领:如提起)”,心里边的气把头领起来。“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下掤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百会一领,中气就能够通。

  “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百会一通,上下气都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他讲中气是对的,但对路线讲得不够准确。一般的太极拳是不怎么讲经脉的。武当派、太极派里边只有两派练经脉,完全按经脉走。陈鑫写书时在动作里加了很多经脉的道理,有的地方讲对了。有的只是泛泛讲,实用意义不是太大。

  “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也最难名”,中气不好说,怎么走的也不好说。“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你要不是经常练功有了本事,体会不出来。“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不偏不倚讲的不是形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精神要得这个中。“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这点讲对了,身体里的中气和肢体里的中气是一个气,不是几个气。“此处不偏,而后四肢之中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之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神里边定住了,姿势有偏颇的时候,这个气不偏。

  “气非有两,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这一段讲气比较多。我们讲太极拳都要练气,而且练太极拳有太极拳的练法,有太极功的练法,而太极功直接从气上练起来。我们这个讲法看来和传统太极拳是不矛盾的。只是传统太极拳并没有分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一般社会上练拳的包括孙禄堂也没这样讲。

  刚才介绍的这些太极拳著作都是20年代出版的,那么更早的太极拳著作是不是这样讲的?比较早的著作是武禹襄根据自身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体会写的《打手要言》、《行功歌》,后来不知谁把他的材料综合整理成《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后他的外甥李亦畲又写了《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但内容都是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对练太极拳很关键,它对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讲到了。(在因特网的网络快报里边也有它,他们的解释还很不错。)它把武禹襄的《打手要言》里边精华的东西都集中起来了。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要用心(意识)来运气,运气的时候要沉着,即气沉丹田。这么做能把气收到骨头里边。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用气来运形体,心怎么动身体就怎么动。我怎么动不起来啊?练功得练到一定程度。一开始你还感觉不到气,练到以后体会到气了,再以后,气和神合一了。太极拳有两种练法,其中一种是自发功的练法,气一冲意念随着动,意念和气合到一起,最后也是神气合一——不是气在动,而是神和气合成一个了。意念一动气就动,气一动意念一动,这是从自发功练起来的。另外就是普通从姿势上练起来,也是用意不用力,要用意来动它。抻胳膊用意识抻,形体要放松,不要使劲。怎么放松呢?手带着胳膊动,就都放松了。这是个窍门。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练太极拳顶头悬,精神一提起来,就不会显得很迟钝、重浊。练气功的时候也是如此。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虚实变换得用意、气,意念一动,气带着形体动,这样才能变换灵活。从前面几句来看,练太极拳就是练意和气。象昨天讲的《十三势歌》共有140字,其中就有7个“意”字。其实太极拳就是要练意念、练气。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练太极拳时要发劲,发劲时要沉着,还要松静,意念、气、力、形得专注到一个方向。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身体一立象口钟一样,前后左右上下都要中正,这样气才能正。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对九曲珠有好几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身体的上、中、下三节,胳膊的肩、肘、腕三节,腿的胯、膝、踝三节,共有九节,称为九曲珠。但这样讲似乎没有抓住要点。九曲珠从里边讲应该是指脊柱,脊柱上有九个弯曲,你要把脊梁骨一个压一个地连起来,将来气贴于脊,力由脊发才会有作用。当然讲上肢、躯体、下肢各三节,“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也可以,但对于“中”、“主于脊”、“主于腰”就不够了。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太极拳练时软,用时绵里裹针,“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鹘”是鹰的一种。“形如搏兔之鹘”是讲形体象鹰抓兔子一样,很快。“神如捕鼠之猫”,猫要逮耗子的时候,在耗子洞前守着,精神非常集中。一个是形蓄而待发,很勇猛;一个是神很安静、集中,其实练任何拳都得这样,练我们的形神庄、五元庄精神也要集中。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安静时跟山一样,运动时象奔腾的江河。有的说要“静如秋月,动若飙风”。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练功或对手时,蓄劲象把弓张开一样,拉起来掩而不发;发劲时象箭一样出去,很快。有的说太极拳动作慢悠悠的,怎么打人呢?现在练太极拳的大部分是老头、老太太和体弱多病的人,而好多练长拳、炮锤之类的人身体原来就棒。有些练太极拳的讲得挺漂亮,但和人家一比划就输了。所以人们都说太极拳打不了人,是“豆腐拳”。其实太极拳绵里藏针,是很厉害的一种拳术。来的缓我就缓,来的快我也快。“彼不动,我不动,意在彼先”,你不动,我也不动,意念在你前边;“彼若动,己先动,力在彼先”,你要动还没动,我先动上了,力量在你前面。你要不快,能走到前面去吗?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练太极拳的时候要走圈,用的时候就不走弓背了,而要走弓弦。化你的时候还得走圈。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这里关键是“力由脊发”,力量由脊梁发出去。脚步跟着身形来转换。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两句对练拳很有意义。往复折叠是什么意思?象搂膝拗步,手打出去了,怎么折叠?腰若松不了,你折叠不了。手一推出去,怎么回来?一出去,到头了,腰往外一松,又长出去了,一长出去,手上半个圈,外面半个圈,一个圈拿回来,这就是一个太极。练太极拳的沾连粘随,都在这个关键上练。腰松不开,沾连粘随就不好练。腰松开了,往后一松,手就往前边去了,跟着自然就回来了。这个情况得用腰来解决。当然我们练太极拳并不着重技击,我们着重养生,但是道理要懂,懂得腰是关键,得解决腰。腰解决不了,问题都解决不了。你光练力由脊发,将来会力由脊发了,弄不好就会出毛病,腰松不开,气机不能上下流通,不能转换。很多练太极拳的到了晚年红头涨脸,虚阳上越,得半身不遂,就是因为腰没解决好。力由脊发,必须松腰。他这里讲得就不够了。我们现在先不用管这个,先练姿势,你能做到松、轻灵、圆活就行。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你非得能够软下来。一开始你若绷上劲,那就成拙劲了。太极拳为什么练气练得快呢?形体放松了,气好通。一绷劲,肌肉一紧张,气就不好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练太极拳第一步先不配合呼吸,到第二步才配合呼吸。一般开时呼,合时吸;升时吸,降时呼。和呼吸配合好了,姿势就自然了。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这个气指的是内里边的气,和呼吸之气不一样。太极拳利用呼吸之气来调动内里边的气。这是两个气,里边有两个开合升降。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心即意识是发命令的;气是旗,意识一发命令气就动弹;腰就是旗杆。对心和气来说,心是主导的,气跟着动弹。有的说:“腰为纛,手为旗。”腰一动,手就动弹。对腰和四肢来讲,腰是主导的。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一开始练的姿势要开展,以后要紧凑。有开展,有紧凑,才可以达到缜密。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我们练拳时每做一个动作,意念先想,想得越具体越好,然后用意念带着身体来动弹。腰要放松,气要敛到脊骨里。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里边把精神固住,外面很安详,不急不躁,很自然。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这里要注意,《十三势行功心解》是武禹襄解释的,他的《打手要言》也是这么写的。现在的陈氏、杨氏、吴氏、孙氏太极拳都是脚根先着地,而武式太极拳是脚尖先着地,一出去跟猫一样。因为武式太极拳步小,是活步。“迈步如猫行”至少有这么几层含义:一是猫很轻灵;二是一落脚尖先着地;三是猫要跑、跳时,它的腰会弓起来,有弹性。我们现在练太极拳为什么要脚后跟先着地呢?这是按照调动阴阳之气来练的,真要用到武功上,还得脚尖先着地。因为一抬腿,离得近首先是膝盖一撞;离得远,脚往下一落地,身子还得跟进去。脚尖先落地,这样脚会更加轻灵。脚尖一落地,脚心还得含起来,气才能收住。练武功脚要轻灵。原来武功练踢腿,腿往下一落,脚尖先点地。“运劲如抽丝”,这个昨天已经讲了。陈鑫笼统地讲了缠丝,有正缠丝,逆缠丝。要说螺旋劲、抽丝劲,就是“进如螺旋,退如抽丝”。退如抽丝,往回才叫抽。进如螺旋是往外转出去,拳可以转,张着手也可以转。你们可以试试,把拇指、食指伸开,放松了转动,注意食指,慢慢指尖穴位就会有感觉。剑指也可以这么练。这么练慢慢就可以把经络练开。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要“全身意”,把神意集中,在于把神蓄起来,不要把神意注到气上去。练太极拳要以心使气,又讲在精神不在气,这是怎么回事?把精神全注意到气上去了,意念和气定住了,不灵活了,就呆滞了。把神蓄起来,“神如捕鼠之猫”,神一蓄,气自然而然就蓄起来了。你不要管气,一管气就滞住了。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这句话有弊病,应该是“在气者无力,在意者纯刚”,或者是“尚气者无力,尚意者纯刚”。意念全放在气上,就不好转化为力了;完全用意念,刚劲就来了。

  《十三势行功心解》不仅讲要用气,而且要“气贴于脊”,“气敛入骨”,把气收敛到骨头里边。怎么才能敛气入骨,怎么才能气贴于脊,好多书上都没有讲这个问题。有的说一含胸就气贴于脊了,哪有这么简单!太极拳要主宰于腰,腰若不松开能主宰于有腰?很多练太极拳的只会磨腰,腰象磨一样转圈。仅仅如此,还不叫主宰于腰。腰椎以至于脊椎会一个一个地转才行。一开始主宰于腰,将胳膊抬起,身体转,胳膊也跟着转,身体回来,它也跟着回来,手象鞭稍一样晃荡。你要是转快点,身子停了,腰膊还走,它打个圈就会回来。以腰带动形体就是这个意思。你得把肩关节、肘关节放松了,不放松不行。放松后,腰一动,肢体跟着动。将来气充起来,身体一动,也是要主宰于腰,肢体就过来了。

  全部松腰要松命门,往命门上去松。按太极拳的要求,“命意源头在腰隙”,这个问题以前也讲了一些,但没有非常细致地强调。现在练太极拳正好要补这个不足。我们今天专门给大家讲这个问题。

  松腰同时就要把气收敛到腰里面去。这个腰的位置一般是从腰椎 2~4,说的更确 切,还应包括腰椎 1,腰椎 1~3,再加上腰椎 4 也行。关键是腰椎 2,命门上面是悬枢穴,两边是三焦俞。我们的脊柱到了第一腰椎成为脊髓圆锥,就没有脊髓了,变成脊神经往下走了,所以在我们松腰时要把命门松开它。松开它,它自己会前后动弹。不仅要前后动弹,还要使它能够往里面收东西,意念往那儿收。小肠肠系膜后面跟它连着,能往里面收东西才行。

  再有,松腰要气敛入脊,就包括把脊神经的功能强化起来。感觉神经往里走,运动神经从脊柱往外走,要把它们的功能强化起来。要强化它,脊柱就要会动弹,不仅脊柱要会前后动弹,还要会转着动弹,骨头会往里缩。我讲混元气时讲过,小肠里面有好多食物的气,肠子里面食物的气场与混元神室的先天气场一结合,就带有全身的信息。松腰往那里去松,这样才起到真正来强化周身气的作用。强化这气怎么去练?一是躺着练,一是坐着练,一是站着练。站着练是三心并站庄,就不说了。我们强调的是蹲墙、坐着练。今天我专门给同学们讲坐着练。

  坐着练,大伙一听就这么简单哪!一坐就完了。腿伸直,两个膝盖并上,一坐平了就抻得慌了,我们练太极拳将来的要求是力由脊发,气贴于脊,腰要松开;肩与胯合,肘与膝合,这一坐就都有了。就这么简单?!唉,就这么简单。

  这里还有许多动作。先把我们的基本功练起来。把叩齿练起来,按照门齿、左侧、右侧、门齿的顺序,各叩九遍;然后练赤龙搅海,舌头转圈,先内侧,后外侧。其作用是,舌头一动,把精神集中起来。坐着的时候,随便坐,不一定要坐的笔挺。腰要往后突,越放松越好,好像卖肉的把骨头剔去了,放松了。腿要伸直,不是一般的伸直,两个膝盖往一块并,两个手捂在膝盖上,肩要放松,松肩空腋。肩一放松,肩往下沉,一坐 2 个钟头。坐一会儿,腰胯就酸了,酸一会儿,就不好坐了。这是练毅力、练定力,这最简单、最基本。你别看这么坐着,非常了不得。不用多说,你练 60 天,每天 2 小时,看有什么感觉?然后你再写体会。这么一坐,做什么?首先要放松,精神要集中,集中哪儿?集中命门穴。命门穴那

  儿,你要注意,那儿是一个球球。命门穴前面是脊柱的椎体,你要想到椎管里面的脊髓。我们练时一开始现从前面练。肚脐往回缩,往命门缩,越使劲缩得越好;会阴上提,这样一来就得使劲了,会阴肌、大腿肌就使劲,大腿股四头肌也绷上劲了。因为胯也往命门缩,同时骶骨往后突。呼吸时,吸气,膈肌下降,往命门上去(因为膈肌的最下点止于第一腰椎),吸气时肚子不要鼓起来。这样几个地方一齐往命门挤。呼气就放松。这样一来,一吸气,两个肩、腰向后放松,往下落;一呼气,腰就开了一点。反复这么练。在练的过程中,可以自己给自己规定一下,是 36 个呼吸,还是 49 个呼吸,就扳一下脚。扳脚时,头要往脚尖上够。注意扳脚时,两个膝盖往一块儿合,不要分开。

  “yun”。发音时要默念,不发出声音来。发得要长,发“n”时还要保持“yu”的口形。发音时,一吸气,会阴上提,好像地气上升,升到命门;膈肌下降,气就下去了;肚脐也往回缩,股四头肌收缩。呼气时,发“ying”,“yi、e、ng”要保持三个音节的口形,也是默念。所以用这个发音,反复发,腰就松开了,气就进去了。腰松开时会有感觉,这样练,气就往脊柱里面去了,这是一个。

  练它时,慢慢周身都会放松。反复发这个音,上身驱干就会放松。臂有点沉,往下坠;肩膀也发沉,往下坠;肋骨也往下坠,有时还有点疼,怎么回事啊?没出事!放松了的缘故。就这么点小玩艺,还事儿挺多。就一开始腰酸啊,胯骨酸啊,难受极了。这就是练毅力啊!看能不能坚持,真好好练,真出功夫,这是最基本、最基本的功夫。将来你这儿一吸气,会阴上提,胯也会往上提,往上缩,肩往下一放松,一放松,好了,肩和胯成为一个整体了。所以练内家拳肩与胯怎么合住?练它就体会到合住了。等再练,胯能收了,膝盖再往回收,会阴一缩,两个肘也往回缩,往命门缩,肘与膝合住了,往命门去合了。等再练,手往回一缩,脚往回一缩,也都缩到命门了,手与脚也合住了。这就是外三合。外三合要从练拳上合住,练好多年都不好合住,可练这个绝对过不了一年。甭多了,一天 2 小时,一般来说,快的人一个月合上了,慢的人 3 个月合上了。有了方法不练不行!要慢慢去体会。会阴一缩,整个腿使劲什么体会?放松了什么体会?有时腿伸直了,绷直了,不绷劲了,用意念往回一缩什么样子?用肌肉一缩什么样子?多体会体会,用不同的方法来体会它。可是一开始练的时候,你什么都体会做不到,需要反复练。这就是

  《心会歌》中说的“腰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太极拳《心会歌》中说,腰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心意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指掌为第二宾辅,足为第三宾辅。)”。对于这个问题,好多人在拳术里都没有解释啊!把丹田气收到腰那儿去,再通过腰,气从腰形于四肢。什么叫心会呢?就是用心来体会、领会。松腰法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不用说练太极拳,就是到了太极功,就练它就够了。所以我们练松腰法是来解决第一主宰和第一宾辅的问题。第二主宰和第二宾辅我们现在不能讲它。等有人真练的有点门道了,第二主宰我再单个讲。谁第一主宰我看练的行了,后面的才单个讲,就不能公开讲了。第三主宰和第三宾辅就更谈不上了。

  第一主宰这么练,同学们一定要拿它当宝贝来练。你练了之后,不仅对身体有变化,对气有变化,而且是真正练功夫最根本最根本的基础。所以,松、松,慢慢它自己就可以起来,可以呼吸时间很长,就练这第一主宰,慢慢喘气,可以从命门那儿“呜呜……”地开合。

  再有就是躺着练。仰躺着,放松了,把姿势调整好,把腰椎往下塌。一般仰躺着腰椎是往上突,弓起来的。意念让腰椎放松,放平、平,突出去,再把尾闾往上翘,两胯往上收一点,这是第一个动作。再把两个手的指背靠在一起(同五元庄中点天门的手势),从气海穴向下压,斜向上抠。好多人一压就股主动脉疼,说明里面还有湿气和寒气。一压疼就转,吸气往下压,抬起来,呼气转,先逆时针转,再顺时针转,这个方法很简单。我估计最少有十分之七的人一压就疼,说明我们的健康程度还不够。等你一压不疼了,气就足了,比较好通了。这也是衡量我们的气的程度的标准。有的人肚皮很软,一压就好像摸到骨头了,这是说明丹田气不足,一吸气时往下沉,慢慢练的腹壁有弹性。像这些东西很简单,很随便就练了功夫,可就是没人好好练。一般躺着不用练太多,最多最多练 81 个呼吸就够了。吸气不发音,压下去,呼气抬起来。练完后,两个手放在身体的两边,安静地想,一吸气想着命门,但坚持下来就不容易了。

  再就是蹲墙。就和我们坐功差不太多,意念活动基本一样,就是姿势不一样。练时要注意呼吸,一般是下蹲呼气,起来吸气,也可以自己摸索。然后没有事,你就随时随地想着命门,慢慢就成为“命意源头在腰隙”了。这既是

  “命意源头在腰隙”,又是气贴于脊。等我们前面做好了,你还要注意后面,后面也要往那儿缩,从命门外面往回收,往那儿挤;从长强、尾闾那儿往回收,从枕骨那儿也往回收,这样就成球体挤了,所以从形体上就这么做。

  等你做熟了,很熟了,一吸气,会阴上提,隔膜下降,肚脐往回收,这时就把它放开,脑子里面空空荡荡,丹田里面也空空荡荡。我们那时再引天河之气,不往头里面放,而往那儿放,就好引了。所以,这本身既是练我们的意志力、练定力、练安静、又是练气。这一点当时为什么没有讲呢?因为当时想往混元窍去做,而且我们的人都是一般练功的,所以练功着重是外面的混元气,我们用方法把外面的混元气搞起来。因为以前练功对外面的混元气重视不够,我们智能功搞了这东西,需要快一点把它搞起来。因为当时我练功觉得这挺好,混元气开窍,混元窍开,挺好!往肚脐一收挺好。现在说,因为忘了我自己练了几十年功了,我从 岁接触功,人家从什么时候接触功啊,我往这一收挺好,别人也收的这么好吗?这说明还有点主观性。好多人往混元窍也行,好多辅导员不也会收气治病了吗?!真正怎么把内气固定下来,把身体素质再强化一下,变一变,所以这几年从咱们师资班毕业来看,同学们毕业以后病还没好。别的没长进,眼镜倒长了。我一看,我这当老师的有福,这么多“进士”(近视),过去这么多“进士”,就可以当翰林,状元就来了。培养这么多“进士”。这说明我们里面的东西还不够啊!由于现在的形势,我也反思反思。当然将来每个人练太极拳不一定人人都这么搞。一般人练练拳,活动活动、舒服舒服就行了,谁注意这个呀!真要是研究生命活动的,真要是研究拳术的,不这么练,根基打不起来,真正往高层次走,看来内在的基础还不够。这也是我们搞了一大段,办学办了十几年,回头总结经验。我们真要全面变化我们身心素质,还要从基础上打,直接走混元窍还不够。所以给师资班和职工们讲“命意源头在腰隙”,把先天根本窍打开它,把内在的精气充起来,里面的本钱够了,再把外面的混元气吸收进来,就好做了。可能有人会问:“庞老师前些年是不是搞错了?”不能这么说,我们不是搞得挺好嘛,外面反应挺好,咱们再好点!“将来庞老师还有再好的没有?”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肯定有好的!现在为什么不教?不是不教,将来我们把气的本质搞出来之后,要从意识上来讲述人体的穴位、经络。经络这个问题,现代研究有了成果,但经络是什么还不清楚,将来真要是搞生命研究,要按照智能功,来搞我们的经络学、经穴学。将来可能到幼儿园,给小孩搞一些特制的动画片,给小孩看一条条的经络,穴位在冒气。让小孩背经络、经穴,让他还没有上学就知道,他窍一开,气就通了。所以智能功讲混元,这些东西不搞不行啊!我们好多同学还感觉不到,将来很多知识、练功方法都要搞起来。古人好多正统的练功方法,我们要继承下来。我们智能功并不是把古人很多东西都集中了继承下来,

  我们智能功,八十年代编功,九十年代写书。这么多年来,整天教功、写书,晕头转向,和以前练功就不一样了。一般的练功好练,你要搞点发明创造,那样去练功不行!你不下点功夫那还行啊!日常生活练功,我去讲课,太累了,先组个场,组场讲课,一边讲课,一边练功,那样练功你还有发创造?你的性命还有得了吗?再高深一点你能研究得了吗?你只能保住你的小命就不错了。好多东西古人没有,像松腰这东西,这不是过去老师教的,老师过去没这么教。站庄松腰那是老师教的,老师给摆姿势,摸摸老师的腰。以后都是自己的体会,有的老师认可了的,有的老师死了,没法认可,也不需要认可,你感觉到了嘛!这些问题自己来体会。站、坐、躺都练松腰,把腰松开了,身体素质、自己这个气的变化就非常快了,那样练太极拳就有意义了。现在我们白天练太极拳活动活动筋骨、关节也好。所以你们一定要加时间好好练它,哪怕少睡点觉,中午练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也行,晚上坐它两个小时。这样坐有两个月最少最少要过一关,有的可能过中关。小关腰松开,气进去,气一进去,沿着脊柱走,甚至在脊柱前面气会走,脊柱的气与四肢连起来,用意念一动,四肢里面的气也走哇,近似中脉的影子啊,有的可以做到。可是我们同学第一,坐坐就烦了,没味道,没意思,这个酸哪、难受、没意思。我说酸不就来劲了嘛,有酸的感觉不就行了嘛。腰胯多动一动,一方面放松地动,多体会体会,绷劲、放松,要挺直了、松开;肩没事转一转,松开、空着;把肘往前翻一翻,憋着放着,都慢慢体会一下。一开始你还什么都没有做,你别去体会,等有味了,你再去体会这些东西。一开始就这么闭着眼呆着,就管呼吸发音、集中精神。等同学们这一关过了之后,我们再讲下一步。可能开学之后再给同学们讲怎样充实我们的五脏六腑。

  把腰的问题解决了,身上的零碎还得收拾收拾,五脏六腑还得管管它。可能把这个系统教一教,可能教到第三步左右。这样把原来东西再深化一步,不教中脉的话(按原来捧气贯顶法、形神庄、五元庄、中脉混元的顺序),就从基础上搞起来。和我们前面搞的不矛盾,但更简捷一些,更简单扼要一些。充实五脏和我们五元庄一点不矛盾,下个学期再给同学们讲。先讲太极拳正好打腰的这个基础。如果同学们有的腰松的很好了,我再讲喉头为第二主宰,那时给个别人讲。公开讲收拾零碎──五脏六腑,讲完了五脏六腑之后,再讲定神,这是第三步功夫。喉头那个情况要搞到形体上。因练功修道,咱们书本上写了:浅只到意识,深层才能定于形体,充斥到形体上来。光在意识上是干慧,干的智慧─

  ─有智慧,有功能。有时查查病,遥感功能可以出来,但属于干慧,形体还没有充斥起来。太极拳三个主宰从练功来讲,直接关系到术、功、道,是从武学上讲的。过去传统气功不这么练,传统气功直接修大道,所以我们给同学们讲太极拳练气,气贴于脊,这是练太极拳的关键,所以我们讲了怎么练气贴于脊,讲了方法。

  坐两个小时,如果你的身体素质真够,里面气通了的感觉得有;你素质不够,里边酸痛的感觉得有;如果你什么感觉也没有,说明你的姿势没有坐对,有的人一呆稀里糊涂睡着了。如果真要做对了,把两个腿伸直了,把脚翘一翘,自己把腿挣一挣,你坐下两个小时来,身体里边从腿到腰、到肩、喉头肯定会有特殊的感受。因为你坐对了,它里面放松了。因为坐时上身放松,不一定端身正坐,上身放松,松着、松着,但腿不能那么松着,要伸直了,而且吸气时会阴、大腿根、股四头肌微微收缩,上身放松,随便缩着都行。因为会阴一收缩,小腹部下面也会有点收缩,大腿根也会有点收缩,这样的话,由于平时没有锻炼这样的动作,就反复练这个动作,练两个小时,也有点不舒服的感觉,或者里面会出现热的感觉,也有个别人会出现凉的感觉。只要你做对了,一定会有感觉。放松了呆着,安静放松了,这里面就是要把命门内窍打开,所以在这些年,我们智能功练起来,内外气合练,但我们更注重的是如何把外界的混元气往里面收,直接把外界的混元气为我所用,那主要是通过我们的意识来起作用。到身体里边,形体的运动,那是周身的混元气,他这样在起作用,来把它化归自己的混元气。这些年我们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练法很好,很多病治起来,效果也很快,咱们搞试验也很好。从古人一般的练功来看,这是一个捷径。同时我们一总结,从我们搞了这十几年来看,如果把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素质再更快地更高层次地发生变化,还应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所以这次我们教功,将太极拳松腰,借助气贴于脊,把我们的命门内窍打开。我们这个坐功,以它为主,把命门内窍打开。在传统练气功也不是打命门内窍,一般是打会阴(阴跷),阴跷库打开,然后走任督二脉循环,这就是所谓过去炼丹的方法。所以道家正宗的炼丹方法,从下丹田练起,然后打开阴跷库。阴跷库打开之后,从小周天任督二脉走,他走的任督二脉不是外边,而是脊柱的里边,这样就把我们先天的气、信息量直接上升到头部去。头脑里边藏神,生殖系统、阴跷库阴精的精气,它是物质性的先天混元气,全息性比较强,意识里面属于神的全息性比较强。一个神,一个精气,它们结合起来就把人的全息性给强化起来。一般道家丹道功的练功方法是打开阴跷库这个内窍,但那样打,从历史上的练功来看,它有很多的困难。一般丹道家大部分走下丹田,从这个阴跷库真正练成功的很少。为什么呢?因为精气一充足,稍稍的炼己筑基这个功夫不够,意识的稳定性练得不够,它就可以化为后天浊精,就跑了。浊精一跑,就把全息性的气凝固成有形的物质,就散了。所以过去练功,为什么那么重视浊精,不能丢精,说后天的精是浊精,但对它也非常重视,它变成浊精,把先天的混元气中众多的信息物质化了。从无形的气变成有形的物排除出去了,先天混元气丢了。所以一般的传统练功,炼丹道功,功法讲了很多,在过去是功诀不能直接讲的。从明朝以后,从《伍柳仙踪》这书出来以后,写得很详细。到了民国初年,赵避尘写的《性命法诀明指》,那就更系统、更详细,但是练成功的人非常少。什么道理呢?并不是你懂得方法,就解决问题。关键是你的意识修炼,这叫炼己筑基。过去不是讲嘛,未炼还丹先炼己。炼己筑基筑不好,得了丹诀白费功夫,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说,练功夫这东西往高处练,说个不客气话,不是每个人都能练。这句话不是说哪个人不能练,是说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个条件。具备什么条件?意念非常坚定!炼己筑基的这个意志非常定,受各种影响、各种刺激它不动,它不受这个影响。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你做不到,知道了这个办法没用处。所以过去练功,都是老师为难徒弟,出这个难题,出那个难题,一年二年三年四年甚至十年八年。老师就不教你口诀,叫你磨性子去。磨性子干什么呢?那就炼己筑基,练你的意志力,你练功就练不上去呀!所以练功往高层次练,不是每个人都能练就在这儿。有的人下了决心,唉!碰到事马上就变样子了,练功练意志力得从事上去练。如果你想练这个,练那个,可到了事情上……等下次讲课,我们还要讲练功注意什么东西,练不动心哪。心不动,我要干什么,定下来,必须干。所以过去练功的人就是得到了口诀,也照样练不成。赵避尘要度 弟子,他印的材料,他的弟子们哪个修成了啦?象采小药,结小丹;采大药,结大丹,出阳神,然后又怎么怎么……这一套他都讲的很清楚啊!还不要说他的弟子们,他自己怎么着啦?也没有修成嘛!按他的说法,他哥哥修成了。修成了怎么着啦?因为东北有个赵大法师,不知是不是他哥哥?不知道。如果是他哥哥的话,也只是修到了一定程度,但最后一步也还没有上去。因为我在七十年代,听到东北一个老太太说赵大法师怎么个情况。他们三十年代后期碰到过赵大法师,似乎象是赵避尘的哥哥,但那情况以后,似乎又不像。八十年代初期,听山东一个老同志说一个姓赵的老师教的他,但听那情况不像赵避尘的哥哥。赵避尘写的《性命法诀明指》,好多写的很清楚,但有了方法,弟子们并没有练成。什么道理?意志、意志力(不够)!因为它从下丹田,它很习惯了。你只要是从下丹田,气一充足,它这里能够自发地往下面走,去生精。因为具体的物质就在生殖系统里面嘛,它一变成精就可以跑,所以古人不好练。所以现在我们智能功一开始不练下丹田,就练中上二田,也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这个弊病。所以现在看呢,我们智能功直接用外面的混元气直接充实身体,充养身体混元气。我们知道,混元气有躯体混元气、脏真混元气、意元体混元气,所以这里面全息性,全息的混元气用意识来加工它,这样就有它的不足的地方。我们这次讲课,就是要打开内窍──命门窍。这个命门窍,过去有没有打命门窍的?有。打窍叫玄牝窍,它不直接叫命门。练周天功,经脉周天通了,大周天通了之后,要打开玄牝之门。近乎是似乎是命门内窍,但古人没有谈过命门内窍,所以这个情况,似乎是它,又不是它。我们现在打开内窍,不打会阴窍不用阴跷库(虚危穴)。命门内窍本身同样也是有先天混元气的信息在里边。因为昨天讲课时讲过,在混元整体观里就讲这个问题,就在命门这个位置上,古人叫混元神室。在胎儿期间我们的生殖器官是在那个位置,它那有这个气场。现在我们练呢,就练打开这个内窍。把这个内窍打开,我们再有吸收外界的混元气的基础。再加上食物的混元气,食物到了胃里边,在那个气场中的混元气,我们打开这个内窍,就受到内窍先天混元气的更好的混化,而且直接把它送到脊柱里边、神经里边去。所以这次我们给大家讲课、教功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打开命门内窍)。等把内窍打开了,我们还要进一步再打外窍。因为咱们以前收外界混元气,就直接用意念往里收就完了,并没有说通哪些个窍。咱们在五元庄第二节不就是开三关──开天关、人关、地关,那时没有讲开这些窍,那实际上是开外窍,几个大的外窍。所以,现在我们同学们要好好练这个通内窍,往这里边,你可不要认为这一坐就完事了。你要在那儿很好地发这个音,意念集中。你数着,十个一组,十个一组,数着,神不能跑。这么练起来一定会有内气的感觉,腰那儿松了之后,不仅脊骨、脊椎会松开,腰两侧的肌肉、两个腰眼、脊柱和脊椎连接的部分也会松开,整个背部,它的肌肉会酥酥……像冰化了一样,突突……它会一起来。你坐在那儿感受这些东西,你坐在那儿不难受也行,坐在那儿呆着,多坐点。如果你能够集中精神来发音,把呼吸放的深、细、匀、长,那就坐在那儿呆着呗!如果精神不跑的话,那坐几个小时也很好哇,第二天少睡点觉精神也很好,就去做!将来怎么算腰开了?第一步,最简单的一个标志,你站着的时候,腰椎会往后突。我们坐着的时候腰要往后突,直起来往后突。站着的时候,也能往后突,突出去,腰椎会往后突。可能 届以前的同学都摸过腰,腰摸一摸,什么叫腰松?腰椎能往后突,突出去,突得越大越好。随着一呼吸,站着的时候,胳膊往下一压,一吸气,出去了,一呼气回来。坐着的时候,臀部一动,它好动弹。站着的时候,一吸气,前后两边张,所以,这样第一步腰就放松了。腰放松了,同样你还要继续坐。要把它作为一个基本功,将来放松了,可以不坐那么长。由于后面还要继续教别的功,将来都把这作为基本功来练。同时,腰放松了之后,再加上我们对头部有些功夫需要加一加,以后再讲那些东西。我们太极功里边就都讲这些问题。头部有些东西,如内八段锦,如果腰放松了,再练它就非常有意义了。我们练太极拳也好,练气功也好,只要是在练气,我们除了专心致志练这个坐,把腰松开之外,站庄、蹲墙、躺着都练这个腰。我们还必须把练气八法中的抻气法和拉气法要反复多练。这两法抻气法和拉气法我们都练了吧?练了(下面答)!拉气法拉气的时候,我们同学们看气看得怎样?拉气时你们看没看这个气?看得清楚不清楚?能看多大范围?手上、胳膊上、躯干上。所以抻气、拉气这两个气,这本身就是我们练太极拳的气,也是智能功练的气:一个内气,一个外气。所以对这两个气要经常体会它。一抻气里面怎么动弹,什么感受;拉气时什么感受,手上有什么感觉,一拉时气进去什么感觉,所以这样练功就不是走那个形式。一拉气能不能进去?进去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和抻气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按道理我们整天练功都应该认真去体会的,恐怕有好多同学没有这样去体会。拉气的时候,你拉气,看周围的这个气,抻气的时候,抻好了,你斜眼看一看这个气和平时一样不一样?等你抻气抻得很舒服的时候,你再拉气感觉怎么样?所以像这些道理,你要灵活地去运用,要体会这个气的真实存在,体内、体外气的运动流行,要认真去体会它呀。抻气你以为那么快就好啦?练快也可以。慢练要体会一动弹动得很小,体会里面这个气,感受里面气的变化。慢动什么感觉?快动什么感觉?怎么动手的感觉大?影响范围多大?所以你看怎么动的时候,一动,周身范围气动的更大?这一动的时候,内气动了,外面气动不动?我们拉气的时候,光体会手的感觉了,这一拉气,慢慢加个呼吸,看这个气和抻气怎么联合起来?像这些问题,按道理来讲,我们同学们应该能够主动地、自觉地、举一反三地去想它。过去好多练功的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这个练功法,又转,有专门练的。好多过去的大武术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呀,像练八卦的眼镜程,是开眼镜的。眼睛程为什么底盘好哇?那时听老师讲,眼睛程是磨眼镜片的,过去磨眼镜片都坐在凳子上。他们哥俩不坐凳子,就这么一蹲,有时还一个腿,不坐凳子上,这么磨眼镜片,所以程家底盘好哇,就这么干工作呀!所以八卦拳里,大徒弟煤马是开煤铺的…… 都有自己的职业呀。怎么去练功?那就是抽时间去练功,反复体会、琢磨,那是我要练功,抓时间练。像这种情况,像我们这样去讲,过去谁这样去讲啊!所以现在我们讲的非常地细,可是一讲细了以后呢,他自己倒不想了。因为有好多事,你自己想出来的和你听别人讲的,那里面意识动的是不一样的。你自己想出来,唉!想对了。好了,噢,原来如此!马上里面有一个内在的感受。我这里给你讲,你听了,是那么回事吗?好了!你里面把那个门给关上了。所以过去老师不讲,就告诉你怎么做。直腿坐去吧,一下也许是一年,也许是二年。行了,可以盘腿坐了。直腿坐和盘腿坐还不一样啊。所以看看你坐的怎么样?你爱坐什么样,就坐什么样,谁管你!有的老师看了,不行!把腿直点儿,放直了。弓着腿,腿一不放直,一弯着点,膝盖弯曲,脚再往外一撇,坐四个小时也没事。把腿放直了,两膝盖并着,腿直直的,你可能一个小时也坐不了。像这种情况,你差一点都不行,起作用就不够。像这些问题,你自己得体会体会它。我们讲了要求,你自己认真去体会。像这些问题,我们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它。所以我们讲从坐功到结合练气,将来为了加大运动量,我们坐时撑臂行不行?别撑臂!一撑臂,肩就放不松了。往那儿一坐,腿是直的,其它都缩着,就像没了骨头一样。一开始缩着,好多人还压得不舒服,有点疼,有点闷。往那儿一缩,两个肩就发沉了。一放松就发沉,发沉时你要注意腋窝要空,肩往外开,往外引一下,再往外一放。头也可以低着,低一会儿,脖子有可能想往外挺一挺。一开始是越放松越好,在命门以下要往后突,拿手摸一下看往后突没有?越放松,它那儿就越往后突,小腹往回一缩,往后一压它,它那儿就往后突了。所以这个坐功是关键功,躺着的是辅助的。蹲墙如果加上呼吸,也可以,但对后面的筋拉得不够。蹲墙对后面的足太阳膀胱经以及后面的肌肉、肌腱拉得不够,而坐着后面拉得紧。如果你有了基础了,能够弯腰弯得很好,就多往下弯点。多往下弯点,你要注意,我们好多人往下一弯,把躯干都趴到腿上去了,那是把髋关节松开了,腰那儿没动。所以弯的时候要注意命门以下那儿要往后突,跟咱们俯身拱腰一样,腰那儿要往后弓,这样去够脚去。你要不然胯往下一折,躯干贴到腿上去了,脊柱那儿还是个直的。所以从命门上下往后突,这样去够脚去、扳脚去,所以你腰的幅度大,可以从两侧两个手扳住脚心,使劲扳着,腰得往后突,别一下就过去,否则腰就抻不着了。所以好多练武术的都会这个动作,往前一压腰,胯关节一折,一下子就下去了,但对腰不行啊!就像咱们练俯身拱腰是一样的道理,腰得一节一节往下拱才行呢,把脊柱才能抻得开,把脊柱一节一节都抻开,身体一转,骨头节才会动弹,脊柱一动弹。否则脊柱一动弹,脊椎还是个死的。必须是这么一松,缩着,慢慢脊背的肉才一块一块地松开,有感觉,真跟冰化了,哗、哗……那种感觉。背部肌肉、肌腱、韧带那样才能松开。今天就把松腰,练气贴于脊,使气进入脊柱,再补充一下,再讲一讲。一个从意义上,一个从理论上,这样做就把我们智能功再向前完善一步,

  练习陈式是非常有利我们的身心健康的,在不同的练习阶段需要弄清楚每一个时间段需要掌握什么内容,需要纠正哪些问题?明白自己每一个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阶段目标?通过一步一步的训练实践,就能较系统地掌握它的风格特点,那么刚开始如何练好呢?今天太极拳小编就来全面分析太极的基本功及太极拳的练手方法和要领,还有就是的注意事项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初学陈式太极拳的人一定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练习起来才能做到更好的掌握,才有利健康。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包括桩功、震胯功、手型、步法、开肩、活腰,拉筋,单式训练,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及开合功,缠丝功,辅助器械太极尺、太极大杆、太极球等等……

  其中基本桩功包括高架板凳桩、低架板凳桩和无极桩。常练的单式有左右单手云手、定步云手、前绷上捋、前绷下捋、挽花手等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横开步等等。

  练习陈氏太极拳的方法与基本要领

  一.熟练套路 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 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 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 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 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二.调整身法 周身放松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 足,难以放松。《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所说的“端正”,也有两种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在歪斜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引下进动作。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气沉丹田。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可通过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 功来克服上述毛病。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身法的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其毛病就会消除。

  这一阶段练习,需有3至4个月时间。届时,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本正确, 并且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已有内气活动的感觉。

  三.疏通经络 引动内气

  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机体和内气运行的通道。“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微小的物质微粒,很难直观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人体的气,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 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人体内的精气,通过脾、肺、肾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拳论》说:“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 经不通则气不行。”又说:“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气,运行吾身”,“以气运形,一气贯通”。说明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 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从而产生防病健身和技击效果。

  前面已经说过,在“调整身法,周身放松”阶段后期,体内已有内气流动的感觉,练拳也有兴趣。但是这个感觉如波浪起伏,时有时无,时隐时现。经过一段时间,甚至会全然无有。这是经络之气通流不畅,气机运行不利,内气引动不力之故。因此,在这一阶段练习中必须重于意念引导,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 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穿。如有不顺之处,可以自行调整身法,以得劲为准 。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外形尽量与内气意 识保持一致。这样进一步练习一段时间,内气就会自然畅通,僵劲拙力也会慢慢克服,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四.形气结合 如环无端

  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气”即指内气。从医学角度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拳论》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及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 就是要求每招每势,都要注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催动外形。通过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使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在体内运行。努力做到, 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在练习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与形体难以结合。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 得其中,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就会产生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 能身手一家,动作协调。谚云:“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说明形气结合,身肢顺随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注重于意念与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同时应当理解,某一部的开合,是全身整体开合的局部表现,全身总的毛病,也可以从局部反应出来。因此,凡是调整局部姿势时, 务必注意整体的调整,从而达到意气合一。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丹田有发沉之感。

  五.周身相随 内外一致

  “周身相随,内外一到”的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完整的运动体系。陈长兴在《十大要论》云:“太级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 。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 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此段论述,具体阐明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以及一气贯通的整体表现。

  在周身内外相随一致这一阶段,内气虽已贯通,但很薄弱。在练拳时,稍不注意或运动不当(如疲劳过度或精神欠佳),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前一阶段,如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而在这一阶段,就不许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阶段,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招每势,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缠绕往来,圆转自如。动作以缠丝劲为核心, 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缠丝劲”发源于肾,起于丹田,遍布全身,处处有之,无时不然,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间,达四梢 通九窍,增长内气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祛病延年,皆缠丝内劲之功效。“缠丝系劲”为陈氏太极拳之精华。

  此段时间,每天除坚持练架式套路以外,可以结合练习推手,从而体会沾连粘随,挤按的劲别,校正拳势运动的正确与否。每天还可以增加练习几遍炮捶,用来增强耐力和爆发力;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以检验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从 而使在练拳时,能够做到不加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内外一致,周身相随的程度。完全掌握太极拳的要求和运动规律。

  六.稳固根基 充实内气

  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意思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练习拳架,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里所指的“根”,具有根其之意,也就是下盘。《拳论》云:“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所说的“下盘”,就是指体的下半部分“腿”而言,“靠腿的支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圆活自然、沉稳。另一咱说潮“根本”指元气。元气藏于肾、肾气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所谓“润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禀赋于先天,又称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肾藏元阴元阳,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又反过来益助肾气,充盈丹田。这样相互资益,周而复始,从而使根本固,源流润。

  在呼吸配合一致以后,除了正常的套路练习外,还要加练些辅助功。如:练站桩,采用大马步、弓步、丁步都行,练拳前后坚持20分钟,练习稳固桩步,呼吸行气,发展力量和耐力;练抖杆子,用后尾直径6——8厘米,长3米的白蜡木杆,每天用拦、拿、扎的方法抖100下。另外还要把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练习,以增加在根基稳固、内气充实情况下的蓄发力。

  七.触觉灵敏 知已知彼

  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全身空灵,身体皮肢感受的灵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传递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练习太极拳的人,随着功夫的加深,这个应激反射过程也随之加强,直至接受信息传递如闪电,应激反射如雷霆。人体的反射活动基础称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简单地说,反射过程的进行,是由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所接受,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由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活动产生兴奋。兴奋又经过特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加强加快这个反射过程。练好这种功夫,必须以充实的内气做中流砥柱,使内气充盈丹田,贯注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至肌肤毫 发,周身各部如电充身,触觉极其灵敏。格斗时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微动,已先动,后发先至”。

  这一阶段,仍应按前段练习套路和辅助功,还应经常练习推手竞技,在实践中,锻炼听劲、灵劲,周身上下结合劲。在练习拳时,功应内收,气行于外的表现 和缠丝劲的外形动作,也庆内收与缩小。也就是由大圈到中圈的练习方法。拳架练习,应缓慢柔和,平稳舒展。陈复元说:“学时宜慢,慢不家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快后复缓,是为柔,柔外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和济。” 这段练习,就是“快后复缓”阶段。积功日久,就可做到静如山岳,急如闪电 。就象射箭一样,慢拉弓弦开满月,力聚弓背,松弓弦,矢疾出,威力大,其快无比。

  这一阶段后期,可以做到:眼神如捕鼠之猫,动作如翱翔这鹰,身形轻灵矫健,意识反应及皮肢触觉十分灵敏,运动出于无心,鼓舞生于不觉。

  八.得机得势 舍已从人

  “得机”就是利用最恰当的时机。“得势”就是得到已顺人背的形势。“舍已从人”意思是舍掉自己,以顺从别人,随顺化解,不顶不抗。对方控制住我的 手(梢节),我以肘肩来化解;控制住肘肩,我以胸腰来化解;控制住胸腰,我以裆劲与手臂来化解。陈鑫在“单鞭”一势中写道:“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形象地说明要周身相随,蓄发相变,舍已从人,顺随化解。所谓“借力打人”或“四两拨千斤”,就是利用杠杆、滑轮、离心力、向心力、摩擦力等力学原理,使对方之力又加 于对方之身,以我之小力击倒对方。

  这一阶段,是由中圈到小圈时期。《拳论》云:“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外形要求轻松自然,舒展大方。内劲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应用时劲由内换,一般人难以看出。这些内劲在体内的表现,象是一股热流发于丹田,随着意识的引导,由根到梢;由内到外,绵绵不断地遍布全身。每时每刻都有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脚跟发重、拳顶发悬、丹田发沉,膀胱发热的感觉。对敌时得机得势,舍已从人,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九.身如火药 一动即发

  “身如火药,一动即发”是内气充实饱满阶段技击的形式表现。此段是太极拳的基本成功阶段,功夫已基本达到刚柔相济,周身肌肤充满了内气,已具有强大反弹力。只要对方之力一加我身,犹如火药见火,烘然而发。

  达到了这层功夫,周峰内外已成为混圆一体,犹如太极这象。在这个充盈的太极圈内,有纯厚的真气为根基,有旺盛的机能之气为动力,有十二经络联系内外,在意气鼓荡的作用下,使一切外业之力无法加于自身。不但不能使这个混圆的太极整体遭到丝毫破坏,反而由于太极内气的无穷威力,产生强大的反弹 作用,使进击者得到相反的效果。这好象去击打充满气的皮球一样,用力越大,它跳得越高。另一种是太极混圆一体的球形圆滑作用,遇有外力接触其身,就会象旋转着的圆球将它引化落空。如陈发科在北京教拳时,弟子们纷纷传说, 陈老师背部有弩弓(所说的弩弓即是反弹力)。有一天,发科公便对几个好奇的弟子爽快地说:“来,你们一摸便知。”说着面壁而立,让两个身强力大的徒弟,分别按住背部,只听“哈”的一声,将二人发出2米多远。发科公则屹然 而立,脚步丝毫未动。接着又叫徒弟们往他身上撞,不但丝毫不能撞动他,反而被他在两脚未动的情况下,将徒弟们发了3米多远。这说明太极内气充盛了,就可以“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在这一阶段练习时,除了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外,主要以培养本元为主,陈鑫说 :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所谓“清心寡欲”,“培其根本”,“无使损伤”等,都说明在此阶段,更应注意:心静、神安、精固。只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敛,病安从来。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十.变化无方 神鬼莫测

  “变化无方,神鬼莫测”,是形容拳术已达到炉火炖青,登峰造极的境界。运动变化及技击表现难以看出,难以意测。玄奥渊博皆在其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练拳到此阶段,功夫已经成熟,出神入化,奥妙无穷,举手投足,皆能阴阳平衡,八面支撑;内气已达皮肤之外,毫毛之间,外力虽未接触皮肢,动触毫毛即有感觉,随即化劲发出,威力无穷。陈鑫有诗赞云:“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沦,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 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

  练陈氏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人体的各种活动,依赖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而动作的变化、协调和平衡则全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指挥。打太极拳时,要求全神贯注、沉心静气、意守丹田,排除一切思想上的干扰,在意的支配下,进行练习。这样就能有效地随时保持着大脑皮质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调整神经系统的正常发展,对那些神经系统障碍而引起的疾病,如脑神经衰弱症等有显著的疗效。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循环系统主要是通过心脏和血管的血液流动,向各个组织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及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废气,促进新陈代谢的进行。打太极拳时,人体各部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使各毛细血管开放,静脉、淋巴的回流加速,因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全身肌肉细胞的工作量较大,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就多,这就要求循环系统相应提高输运量,以保证肢体活动的需要,这就使心脏血管等得到了锻炼。

  3.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陈氏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要求气向下沉(气沉丹田),一呼一吸,一开一合,与动作自然配合,使呼吸系统逐渐做到深、长、细、缓、匀、柔,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即把胸部由于运动所引起的紧张状态转移到腹部,使胸部松活宽舒、腹部沉静而又踏实,这对保持肺组织弹性,发展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着良好的作用,所以,坚持长期练拳者,呼吸频率会减少,肺活量都比一般人的大,练拳时也不致气喘,可以久练而不发喘,呼吸自然。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由于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过程的改善,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也能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使肠、胃、肝、肾随之发生适当运动,促进了肝内的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的张力、蠕动、消化和呼吸的能力,增强了肝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了体内物质代谢(尤其是胆固醇的代谢)。因此,经常打太极拳可增加食欲,减少便秘现象。使血液胆固醇含量下降,由于练拳后血中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明显减少,对预防动脉硬化有良好的作用。

  5.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肌肉、骨骼和关节三部分组成的。螺旋式的缠丝运动,能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的螺旋缠绕,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程度。坚持长期锻炼,一张一弛,使肌肉均匀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强收缩的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促使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以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可变得坚固而又有一定的韧性,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可增强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同时,对关节炎也有很好的疗效。

  6.对经络系统的作用

  陈氏太极拳结合了中医的经络学说,人体的健康与经气的畅通有着密切的关系。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劲起足根,贯注四梢,要求动作螺旋上升,螺旋下降,没有平面,没有直线,园活连贯,使肌肉纤维,韧带和关节在均匀、自然的反复旋转活动中得到无微不至的运动, 这样,练到一定工夫就会感到肌肤发胀,手指发麻,丹田发沉,膀胱发热,足根发重,头顶发玄和腹鸣等现象,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行气、畅通经络、舒通气血的放映。长期坚持练习对于各种慢性病患者,如神经衰弱、神经痛、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肠胃炎、肺病、气管炎、肝炎、肾炎、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遗精等都有良好的疗效。

  陈氏太极拳不仅有良好的健身作用,而且有防身御敌的技击作用。然而,陈氏太极拳却独树一帜,流传三百余年,仍保持本来特色。陈氏太极拳练到上成功夫,可达周身一家,以静制动,以逸代劳,以不动而应万变,亦可得机得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引进落空,借力打人。有推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周身相随人难侵,任人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推手,不仅可以检验姿势是否正确,也是锻炼技击技巧的好方法。太极拳推手不是比力而是比技巧。所谓技巧,则是顺应自然以克制自然,达到“弱胜强、慢胜快”。自然界中的杠杆支点和螺旋转化的原理,就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能。推手利用这种原理,即可揉化一切重力,化为劲。有此化劲功夫,就可以轻制重。同时,太极拳的运动是运用了离心力,并以腰脊作为中轴,使一切动作皆走内圈;走内圈虽线速度较慢,但仍可胜过走外圈的快,这是“后人发,先人至”的缘由,也是“慢胜快”的关键所在。

一、杨式太极拳动作要点。
  掌:杨式太极拳掌型的要求为五指分开,自然舒展,掌心微内含,虎口自然撑圆,呈圆形;掌指的第一指关节要在同一平面,掌指富有弹性,也称之为“自然掌”。 掌的部位包括掌指、掌心、掌根、掌背、大鱼际、小鱼际。
  拳:杨式太极拳握拳的要求是四指并拢卷曲,逐渐向掌心卷曲,拇指压于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上,握拳不可太紧,拳面要平,称之为“虚握”。拳的部位包括拳眼、拳心、拳背、拳面、拳轮、拳峰。不同的动作所体现拳的部位不同,劲力点表现的部位也不相同。
  勾:杨式太极拳勾手的要求是掌心内涵,五指第一指关节自然捏拢、腕部呈自然弧形,称之为“捏勾”。勾的部位包括勾背、勾面、勾尖、勾心。虽然是屈腕握、捏勾,但腕部要自然,不可用力折腕。
  丁八步:杨式太极拳的弓步步型是典型的“丁八”步。简单的讲,“丁步”步型就是双脚的形状如“丁”形,双脚之间的夹角为90°;“八字步”步型就是双脚的形状如“内八字”或“外八字”形状,双脚之间的夹角为135°左右。而杨式太极拳的步型则是“一脚脚尖向前,是丁步的一半;另一脚的脚尖与向前的脚尖方向呈45°的“外八字”状,又是外八字步的一部分,是丁不丁步,八不八步,双脚之间的夹角始终保持在45°,所以杨式太极拳的弓步步型称之为“丁八步”。
  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无论是左弓步还是右弓步,都应是一腿屈膝前弓,膝关节不超过前脚尖。主力腿(后腿),自然蹬直,膝关节微屈,微外撑,与主力腿脚尖在同一45°方向,并且双脚间的距离一般不超过本人的肩宽
  虚步:杨式太极拳对于虚步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做虚步动作时双腿的膝关节绝对没有挺直的现象。无论左虚步还是右虚步,首先要保持支撑腿的膝关节与脚尖在同一个方向,同一立面,即前进方的45°方向。在杨式太极拳套路中虚步有两种:一种是前脚掌踏地,虚步的脚是以前脚掌踏地的形式出现;另一种为后脚掌落地,脚与地面的夹角不超过60°。无论是踏地还是落地,此时踝关节处于自然放松状态,膝关节微屈,髋关节松沉。绝非脚尖点地或后脚掌边缘落地,若此时脚与地面夹角为60°,则踝关节出现紧绷、僵硬状态,继而膝关节挺直,产生顶髋的现象,并且支撑腿的膝关节内扣,动作外形扭曲。所以无论是前脚掌踏地还是后脚掌落地都为附加支撑,都具有一定的受力感,虚步应是双腿屈膝,髋关节松沉。支持腿的膝关节方向尤为重要,身体重心的力量分配为前三后七。
  3.杨式太极拳身体转动的角度
  杨式太极拳对于身体和脚转动的角度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杨式太极拳的套路方向有:前、后、左、右、左前、左后、右前、右后之分,即拳理中的“四正、四隅”。方位之间的夹角是45°,八个方位的总和体现了“太极”圆的概念。因此,杨式太极拳练习中,就是以45°为基本的转动单位。同样脚的转动无论外展、内扣、还是拧转,都要遵循这个原则。譬如左弓步,后脚(右脚)与前进方向的左脚的夹角要保持在45°的合理范围。从人体力学的结构上讲,这是最为合理的,全身产生的合力就大,力量最足,力点也容易集中,也能充分体会到“力发于脚”的感觉。所以45°的角度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是动作变化的枢纽,能起到非常好的连接作用。
  4.杨式太极拳实脚转动
  杨式太极拳转脚的动作有很多称谓,无论是“实腿转动”还是“实脚转动”,虽然叫法不同,含义是一样的。以左弓步变换到右弓步为例,左弓步时,重心在左腿,当身体向左转时,重心仍保持在左腿,以左脚后脚掌为支撑点和受力点,前脚掌微离地面,同时以左髋关节和左脚后脚掌为轴,左膝关节为领,髋关节、膝关节、后脚掌三位一体,同时向左转动。左膝关节受力、受阻相对就少,直到右脚提起迈出,右脚后脚掌落地,重心还保持在左腿。在动作过程中髋关节要松沉,始终要注意左膝关节与左脚尖的方向保持一致。转动时切不可膝关节先动或脚尖先动,膝关节和脚尖要同时转动,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膝关节受伤,避免韧带和肌腱扭伤。左脚是实脚转动,左腿一直承受着身体大部分重量,这样就增加了运动量,增强了腿部股四头肌力量,提高了锻炼效果。实腿转动,可以使得身体重心下沉,起到“下盘稳固”的作用,尤其是在形成弓步的过程中,由于重心的变化,能体会“其根在脚”,劲从脚起,虚实变化和连绵不断的感觉实脚转动,可以达到迅速变化方向、转身轻灵的效果。
  5.杨式太极拳的“碾脚
  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有展脚、扣脚、拧脚的动作出现,在杨式太极拳中称之为“碾脚”。不同的脚法变化,重心的虚实变化也截然不同。它们的区别就在于
  “展脚”是实脚踏地,前脚掌微离地面,重心移于后脚掌,以后脚掌为支撑点、受力点,小腿垂直于地面,脚尖向外转动;
  “扣脚”是实脚踏地,前脚掌微离地面,重心移于后脚掌,以后脚掌为支撑点、受力点,小腿垂直于地面,脚尖向内转动。
  “拧脚”是实脚踏地,重心移于前脚掌,以前脚掌为支撑点、受力点,后脚掌微离地面,小腿垂直于地面,向内或向外转动。
  无论是哪种脚法的变化,都是以脚掌的局部为支撑点和受力点,都要首先确定脚的支撑受力点,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动作转化,确定重心的微微移动范畴,也就是虚实之间的微调。此时,转动脚一侧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都处于自然放松、灵活的状态,在完成脚法的变化时就尤其显得轻松灵活。这样才能保证身体重心稳固和立身中正的目的。
  二、杨式太极拳的科学健身训练。
  1.如何做到松腰松。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领之一就是“松腰松髋”,这也是身体重心沉下来的根本。要想做到腰髋的松沉,首先要明白主力腿的膝关节是挺直,还是微屈。譬如左弓步,左腿屈膝前弓,主力腿(右腿)蹬直,膝关节向正前方。既然是蹬直,既然是膝关节向前方,则此时右腿股骨与髋关节是顶髋、僵直状态,必然产生右膝关节挺直,右踝关节紧张的现象,因而出现向后突臀、向前俯身、左右歪髋的现象,不可能达到松沉的要求。同样是左弓步,如果左腿屈膝前弓,主力腿(右腿)自然蹬直,膝关节微屈,膝关节不是向正前方,而是微外撑,与右脚尖在同一45°方向,符合杨式太极拳开裆圆胯的动作要领。此时,右腿股骨与髋关节是和顺、自然状态,从根本上保证了柔韧性和灵活性,避免了僵硬死板。这时,做到腰髋松沉就较为容易,身体重心就可轻松地沉下来。达到呼吸沉下来,重心稳下来,心态平和的效果。
  2.杨式太极拳的呼吸方式
  太极拳是有氧运动,它就更注重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增强肺活量。在武术运动中,一般采用的呼吸方式是口呼鼻吸。呼吸时,要求舌尖轻抵上牙龈,也就是接通任督二脉,这有利于气血的运行。在运动中,结合动作的开合收放,进行相应的呼吸配合,这样可以增强运动效果,比如: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等等,这些都是前辈们的经验总结,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体会。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把这些前辈的经验总结,当成你开始练功时的过程,也就是不要过分地注意呼吸,不要过分地追求什么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如果过分地注意呼吸,反而会影响你动作的演练,影响动作力量的体现
  太极拳运动中的呼吸应该是纯任自然的,呼吸与动作的结合,是在动作娴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力量的变化。拳论中有“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的说法,就是说打太极拳,如果过分地强调呼吸,则会造成气滞、动作僵硬,也就是心气上浮,横气添胸,耸肩、憋气,久而久之,有害健康。打拳要“意到、气到、力到”,首先是意念,用意识引导内气运行和肢体动作;然后,经过自己反复练功实践,慢慢体会,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达到呼吸和动作的有机结合。杨式太极拳也要求呼吸顺畅,不能憋气努
  3.杨式太极拳的外柔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绵里藏针,但并不是使练习太极拳的人最后形成软塌无力的状态,而是要达到积柔成刚,如绵裹铁,刚柔相济。那种认为太极拳纯柔无刚的观点是错误的。太极拳缓慢柔和的练习方法,是为了去除僵劲拙力,达到身体内外和谐,获得一种刚柔相济的太极劲。这种缓慢柔和的动作,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它实际是一种蓄劲。长期进行力量积蓄,达到积柔成刚,最后在技击中爆发出来,其速度就不是缓慢了,而是迅捷无比。没有这种周身放松,缓慢协调的训练,是不能产生巨大的爆发力的。比如杨式太极拳的大杆子练习,如果你没有一个放松柔和的动作,不能达到周身的协调,也就不能把力量运用到杆体上去。所以,杨式太极拳的动作柔和,并不意味着它是软塌无力的。柔和的运动,实际上是放松,是积蓄力量。同时,太极拳的意气结合,意到力到,是内在的表现形式,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缓慢柔和,以意识引导动作,内外协调的练习,才能产生巨大的爆发力。除了套路练习,再加上推手训练,练习杨式太极拳,是能够训练出一定的防身技巧
  练习杨式太极拳,一个是要注意到它的身法,另一个是要注意到它的动作风格和特点,再一个是注意它的力量的体现。力量的体现,要求是用意不用力。但是,不用力是指不用拙力。在练习太极拳套路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支撑力,要注意力点的体现。比如野马分鬃这个动作,首先要注意手的中指的力点,它是一个向前无限延伸的力点;二是要注意中指到前臂、大臂、肩背的圆弧形向外支撑的力点;三是要注意虎口撑圆的力点。这一个动作,表现出三个不同力量——中指的中定向前;虎口的自然撑圆;从中指到前臂、大臂、肩背的撑圆。这样才能从动作的外形上给人一种圆满、柔和的感觉;从内劲上表现出杨式太极拳外柔内刚的特点
  4.杨式太极拳的练功程序和步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杨式太极拳主要注意两点。第一是要放松——精神上的放松和身体上的放松。这是练习太极拳首先要过的一关,目的是去掉身上的僵劲和笨拙之力,逐渐养成松柔、协调之劲。每天练习太极拳之前,要先进行一些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热身活动,把周身的关节都活动开,然后再练习太极拳。第二是要注意动作的准确性,这有利于今后进一步提高太极拳水平。开始学习太极拳,不要贪多,要一步步扎扎实实地把每一个动作掌握好,然后再往下学习。否则,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反倒不利于正确地掌握太极拳的要领
  初学杨式太极拳,要从拳术套路开始,最好先学一些简单套路,掌握了杨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特点后,再循序渐进地学习其他套路或较复杂的传统的太极拳套路。在杨式太极拳套路练习熟练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太极拳功夫,还要学习器械。按照传统的学习太极拳的程序,学习器械应该从刀术开始学,因为刀术动作的劲力比较刚猛。在你身上的僵劲、拙劲还没有完全去掉时,练习刀术能够进一步去僵求柔,使你的身体更加协调。学习刀术之后再练习剑术。剑术的要求与刀术不同,它比较轻灵,变化多,技法更加细腻。通过剑术的学习,能够提高太极拳的轻灵柔和。再下一步的学习,就是要学习太极拳的高级功法、套路,同时结合大杆子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功力。太极大杆子的练习目的,一是力量性的练习,可以增加力量;二是技巧性的练习,通过抖杆子、压杆子、砸杆子、崩杆子和两个人对练扎杆子等练习,来体会太极拳中的劲力。同时,抖大杆子也是练习周身整劲和爆发力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方法。我希望喜欢传统太极拳的人要练习抖大杆子。在进行了以上这些练习之后,就可以进行推手练习了。推手有单推手、双推手、大捋等,最后过渡到自由散手。推手要提倡以技术、技巧的方法来进行交流,不要用蛮力对抗。因为推手是太极拳训练的一个手段,通过推手来体会太极拳的各种劲别和技术技巧。在推手练习中要体现出太极拳以柔克刚、随曲就伸、我顺人背、顺逆转化的理论,这样才能越练越有趣味。如果一味地斗蛮力,不仅提高不了太极拳技术,还可能会伤害身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参赛感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