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雅畈镇雅畈瑜伽馆

金华婺城数字报刊平台-雅畈汉灶
婺州窑消失的千年未解之谜
03:周末·关注
雅畈镇汉灶村婺州窑在唐、五代时曾经兴隆一时,达到高峰,到宋代时村中的窑工、原住民却离奇消失,现在居住的大多是五六百年前从外地过来的移民
婺州窑消失的千年未解之谜
——本报记者经多方考证,将试图为您破解这一谜团
  记者&章一平&见习记者&胡敏霞&文/摄  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一个古朴的村名,它位于金华市区东南部,距离市区15公里。从村名来看,汉字代表了汉代,而灶字则是窑的前身,因此,从字面上考证,汉灶两字就包涵了悠久的历史。根据对汉灶村的民间传说整理发现,汉灶村最早建村是在西汉年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灶村目前共有460户,人口1260人,耕地面积1280亩,山林面积约有8000余亩。辖汉灶、王村、宅底山、白杜龙四个自然村,汀杨公路线依村而过。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小村落,却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  悠悠古村,在时间的长河中诉说着历史  在汉灶村口,记者看到,有一棵近千年的古樟树。村里的人管这棵樟树为“香樟娘娘”。这棵树的主树干很粗很壮,要三四个大人才能将其环抱,枝桠向四周伸展着,象一只只伸出去的长臂,高擎着无数绿叶,使树底下形成一大片浓荫,远远望去,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树上的叶子还在风中悠悠地向人们低诉着历史。  据村里的老人说,这棵树应该是当年婺州窑窑工所种。相传那时候汉灶村烧窑闻名于世,村中窑场遍地,窑工很多。每每到夏天,汉灶村便酷暑难耐,有一窑工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可以避暑纳凉的地方,便在此栽了一棵香樟树。  时光的影子在这棵树上走过了千年,站在树下,看着这绿荫如盖、高耸云天的古樟树,想象这里人走走停停、来来往往、物是人非,唯有这棵香樟树还在。村民们告诉记者,相传这棵树很灵验的,人如果发烧、感冒的话,在这棵树下拜一下就会好的。关于村民们说的这个传说,我们无从考证是真是假,但是村民对于“樟树娘娘”的尊敬确实存在,每逢过节便会祭拜它,以求生活安康。  绕过香樟树,走进汉灶村的弄堂里,这里显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热闹的景象。但是,陶瓷片墙、汉灶门头这些当年历史的见证者还依然存在着。  在村中,小桥流水、老埠头,无不在诉说着那些被人遗忘的历史。汉灶村村书记傅国松指着小溪中古朴的青石埠头说,仅这处埠头就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到现在还保存着原样,小时候他们还经常在这里玩水呢。  在汉灶村有一个名为“和谦巷”的小巷子,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早年傅家有位叫傅喜荣的人,幼时勤奋好学,考取状元,当上了大官且官位至宰相,是皇上身边的红人。傅喜荣当了宰相之后,乡里乡亲对他的父母也十分尊敬,包括金华府、金华县的知府大人、县太爷也是座上客。村里人就别说了,看到傅老爷远远地就点头弯腰打招呼,生怕得罪。村里大小事情都得向傅老爷汇报。久而久之,傅老爷也就目中无人,经常在村里横行霸道,乡亲们都敬而远之。  有一天,有位邻居大婶到傅老爷家,想与傅老爷商量建房之事。不料,得到的却是傅老爷的冷眼相待。大婶的两个儿子听妈妈说了傅老爷的傲慢,太不近人情了,就强行把房子造上去了。  这下可好,傅老爷立马写信给在京城的儿子。意思是叫儿子和县太爷讲一下:把邻居的两个儿子抓去坐牢,然后把房子拆了。傅宰相十余天后收到家书,看后叹笑。当即命手下准备笔墨回复道:千里家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父应为乡里样,儿在京城官为相。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傅老爷看过信后就马上跑到邻居大婶家,把儿子的回信讲给他们听,并同意让出三尺地基,邻居听傅老爷这么一说也让出了三尺,这样两户人家间的弄堂就变成六尺弄堂了。后人就把这六尺弄堂取名为“和谦巷”,流传至今成为佳话。  在汉灶村,有两座庙——张公庙和冯公庙。两座庙同时出现在村子里是不多见的。但是,村民们也猜想,也许这两座庙是为了纪念当时窑工的祖先而建造的。两千多年时光,带走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些古老的传说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破旧的老房子,还在村子里静静地伫立着;溪水在村里流过了千年,村口的那棵樟树也只能是悠悠地诉说着不完整的历史了。  历史上关于婺州窑的记载  根据金华县志记载:“汉代婺州古窑址坐落在今雅畈镇汉灶村。”“灶是窑的前身,先有灶后有窑。”这说明,在汉灶村建村之初,曾经是婺州窑生产的地方。  婺州窑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窑之一。作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中的一脉,婺州陶器烧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上山遗址。  历史上婺州窑享誉海内外,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区之一。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这样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之,婺州次,岳州次”,其意是婺州窑所产陶瓷排列第三位。  据了解,成熟的婺州窑瓷器烧于汉代,从现有同期出土的器物分析,婺州窑瓷器烧制已经表现出比较高的水平,西汉时期的原始瓷胎骨致密,击之铿锵有声,釉色基本呈现青黄色和黄褐色。&东汉的瓷器在传统原始瓷基础上发展起来,胎质细洁紧密,多呈灰白色,釉色为青色或青中泛黄。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处和釉面开裂处,有星星点点的奶白色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区别于其他窑口的特征。  唐宋除了继续烧造青瓷和褐瓷外,还创烧了乳浊釉瓷。产品烧结程度较好,胎质坚硬,扣音清脆。不仅如此,婺州窑还大量吸收其他窑的经验,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婺州窑在唐代为六大青瓷产区之一,产品更是出口东南沿海各国。  这一点,在考古的历史上也得到了验证。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韩国西南角的新安海域发掘了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件中国陶瓷、漆器等文物,其中部分陶瓷是乳浊釉的,这批陶瓷经国建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确认产自婺州窑。至此,原本已经消失在世人视线里的婺州窑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而汉灶村的婺州古窑址,也因其历史的久远,考察价值的重大,被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不断有来自香港特区、台湾省,日本、韩国等地陶瓷方面的专家与学者慕名前来汉灶村对婺州古窑进行考察研究。村里满山的婺州窑遗址,对陶器毫无研究的村民们都是不足为奇,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石块,但是在陶瓷专家的眼里,这里到处都是宝贝。  汉灶村里关于婺州窑的文化与传说  据村支书傅国松、村主任傅德坚说,这里是规模最大的婺州窑遗址,一直延绵到现金东区江东镇的国湖,长达20多公里。  相传汉灶村古时有18座龙窑,遍布汉灶村的“钻龙山、堂楼山、窑山、三十六虎头”上,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两座龙窑,至今还保存着古龙窑高高的窑口和隆起的窑背。  在现场,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婺州窑的陶片。据了解,古窑址都在低丘缓坡的山头上,到处都是古窑留下的瓦砾。据村民们说,在他们小时候,看到的陶片更多了,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根本没有人注意这些陶片。  关于婺州窑,知道的更多的还是村里的老人。据当地村民、今年71岁的和锡成老人告诉记者,很多民谣和传说在汉灶村流传,其中有一则民谣是“上六斗、下六斗,六斗中间有口井,谁得到富了浙江半省人。”他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看到有一口老井被挖出来,结果里面都是烂泥。也有相传在古时候有个村民在耕田的时候发现一块石板,为了自己一个人得到,他就用放牛的竹稍插在在那时做了个记号,结果等他吃完晚饭再到田里去,想取石板下面的宝贝的时候,发现那块田里遍地都是竹稍了。  还有一个民谣:“亭角对塘角,走出一百脚,铜钱银子在冬青脚。”许多村民就到冬青树下乱挖,把冬青树都挖死了,结果还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据傅国松介绍,据老人说,古代的汉灶村是古代永康、武义到金华府的必经大路,东北濒武义江,从水路到兰溪也非常方便。据传说,该地有36座龙窑,每座龙窑长达70~100米,这36座龙窑占地长达15~20公里。该村分上市街、下市街(现在还保留此地名),各地商贩到此采购,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当时村中的当铺就有18家,生意十分兴隆,其他店铺就更多了。  据和锡成说,该村相传,汉灶村到加全塘古时有18座窑。出产大量的陶瓷。而从汉灶村上市街、下市街的地名来看,汉灶村在唐宋时应是陶瓷的集散地,是个很大的市场。  婺州窑宋代消失之谜应与方腊起义有关  婺州窑始于汉代,鼎盛时期是在唐,但在宋之后婺州窑便出现了一个断代。现在在汉灶村古窑址中出土的婺州窑一般都是成品,为什么婺州窑在这里没有再发展下去呢?宋代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村民们对此也存在一定的猜测:是因为战乱还是因为窑工起义遭镇压而消失?  大多数的村民都猜测是因为当时发生了战乱。这一猜想也有其依据:婺州窑的覆灭之际也正是龙泉、景德镇的青瓷崛起之时,有可能是当时的窑工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到了龙泉、景德镇一带,将工艺带到了那边。  据此,记者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经多方考证,汉灶村在唐、五代时都有大量窑址,到宋时消失的原因,应与方腊起义有关。  据有关史料记载,宋徽宗(公元日~日)时,睦州(注:今浙江淳安西南)青溪人方腊,原本是漆园主。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众在歙县(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今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七贤村起义,假托“得天符牒”,宣称:“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且声色、狗马、土木、祷祠、甲兵、花石靡费之外,岁赂西、北二虏银绢以百万计,皆吾东南赤子膏血也!”“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诸君以为何如?”青溪的农民闻风响应,人数到达万人,义军尊称方腊为“圣公”改元“永乐”(注:民间传说中称之为皇帝)。  漆园誓师以后,方腊率领起义军同前来镇压的宋军展开激战。起先起义军(号称船兵)的兵器不足,战士们就到山上砍来竹子,制成锋利的竹刀、竹枪,同宋军巧妙地周旋,不断地击败宋军,势力迅速发展。短短几个月,起义军连克睦州(今浙江建德)、杭州、歙州(今安徽歙县)、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今浙江衢州)、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六州52县,起义队伍发展到十多万人,全国大为震动。  婺州兰溪县灵山峒(今浙江兰溪西南)朱言、吴邦,永康县方岩山(今浙江永康东)陈十四,处州(今丽水市)缙云县霍成富、陈箍桶等,纷纷领导当地农民,参加起义。同年正月(宣和二年1120),方腊派遣方七佛领兵北伐,一举攻下崇德县,进围杭州东北的秀州(今浙江嘉兴),并分兵进入湖州(今浙江吴兴)境内。正值王禀率领东路宋军从北而来,方七佛义军迎战,不胜,退守杭州。同时,方腊率领主力南征,相继攻下婺(今浙江金华)、衢(今浙江衢州)两州。1121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  方腊被俘后,义军各部继续转战浙东各地。童贯派郭仲荀、刘光世、姚平仲等领兵分路镇压。五月,台州仙居县义军由俞道安带领,从温州永嘉县楠溪攻占乐清县,义乌县义军据天仙峒,寿昌县义军据月溪峒,与宋军激战,天仙峒、月溪峒相继陷落。兰溪县灵山峒(今兰溪西南)义军胡姓、祝姓二将与宋军刘光世部奋战,胡、祝等一千六百多人战死。此后,义军余众在各地继续坚持战斗,直到宣和四年三月,才完全被宋军镇压下去。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这场战乱给两浙路(见新闻链接)人口带来重大损失&:“凡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洞逃出,裸而缢于林中者,相望百馀里。”  因此,根据以上资料记载,这次战乱,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等地损失巨大,其中重点就在浙江,重点战乱之地就包括了金华、兰溪等地。那时江南人口稀少,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统计,南方人口主要集中在两浙、江南东西、福建四路。这四路人口达到571万户,占南方人口的一半。其中两浙路最多,达到197万户。而本次战乱仅平民死亡人数就达200多万人,可见战乱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傅国松带记者观看了他们家的老房子。傅国松说,他以前在修理老房子的天井时,在天井下边的一米多深处,挖到了许多青石板,应该是大路的建筑材料,说明当时的村子非常繁华。而该村的村民大多不是原住民,是五六百年前从傅村等地移民过来的。  至于汉灶村宋代消失的原因,该村有个传说,以前这里有个关口,规定官员经过时,武官要下马,文官要下桥,当时有个皇帝微服从关口经过,没有下马,结果被村民围攻,后皇帝逃到村中,被该村的一个老婆婆掩护下来。皇帝就告诉老婆婆,年三十时,在门口挂一盏灯笼。  结果在年三十时,皇帝带兵将全村村民杀光,房屋烧光。只有门口挂着灯笼的老婆婆一家得以保全下来。从此以后汉灶村就流传下来一个风俗:到年三十时,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挂灯笼。  此外还有一说,该村风俗是不迎龙灯,而是迎蜡烛。传说当年皇帝从这里经过时,追兵来了,皇帝就躲在四个人抬的蜡烛当中,躲过一劫。因此迎蜡烛的风俗就此传了下来。  由此记者推论,从以上记载和传说来看,汉灶村的原住民,即窑场的窑工和住户应该是参加了起义或因战乱而消失了;还有部分窑工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龙泉、景德镇一带。这也和有关历史记载相吻合。  汉灶村将发掘婺州窑古文化,打造古窑址旅游  婺州窑的历史已经有2200年之久,它的产生、发展、鼎盛以及到后来的销声匿迹,无论是哪个时期都与人类的文明发展相适应。现在,对于婺州窑的保护与研究正在不断地完善。  据了解,为了开发和传承婺州窑的历史,发掘婺州窑古文化,该村将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汉灶村古窑旅游,生态观光农业,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特色发展之路,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汉灶村计划将利用其历史文化的优势,加上地理、自然等条件,发展集文化观光、农业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度假村。  届时将会有陶吧作坊,游客可以在作坊里参观到从陶土到陶器毛坯整个制作过程,并可亲手参与制作,刻上自己的祝福,烧制完成后,再邮寄回家,游客能从中亲身体验到制陶乐趣。除此之外还有古窑馆、博览馆、遗迹馆等场馆供游客参观学习。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垂钓、观赏盆景,采摘水果,感受大自然所带来的快乐。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定可以在这个古村落里细细品味历史,了解更多婺州窑的故事。  新闻链接:  两浙路  两浙路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区,至道三年(997)置,包括14个州:苏州、常州、润州、杭州、湖州、秀州(嘉兴)、越州(绍兴)、明州(宁波)、台州(临海)、婺州(金华)、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温州和处州(丽水)和江阴、顺安二军。南宋建炎南渡后,两浙路分为两浙西路与两浙东路。  其范围基本继承了唐代的两浙道,大致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全境,江苏省的镇江,苏锡常地区和上海市(不含崇明岛)、福建省闽东地区。
&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金华婺城周末·关注03雅畈汉灶
婺州窑消失的千年未解之谜&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华雅畈铜山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