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孩特别喜欢打乒乓球,请问请问我在哪里可以卖肾学比较好

好方法让孩子爱上学习
好方法让孩子爱上学习
一提到孩子学习,可能您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可能您正有一肚子无奈:
孩子脑袋够用、挺聪明,但就是压根不爱学习,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兴趣;
孩子不听话,讨厌学习,一提到学习就讨价还价,说多了就翻脸,跟大人对着干;
学习成绩上不去,大人急得直上火,说得口干舌燥,孩子却一点不往心里去,也不知道着急;
看电视、玩游戏永远没个够,作业不提醒不做,不盯着不写,只要大人一转身,他就玩自己的去了;
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写作业永远是磨磨蹭蹭,明明一个小时就能做完,每次都要拖到半夜,大人也跟着累个半死;
很多家长一见到我就问:
孩子学习不积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爱讲话、开小差,怎么能让孩子主动学习?
孩子粗心马虎,考试不是看错就是看漏,明明简单会做的题也丢分,怎样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
孩子浮躁、学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动不动就想放弃,怎么样鼓励孩子,让他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孩子平时挺努力,辅导班、家教也上了不少,但一到考试就不行,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大人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文化水平又有限,怎么说孩子才肯听,该怎样辅导孩子学习?
作为一名班主任,
我深深理解这部分家长的痛苦和纠结:
没有谁愿意天天数落孩子,
可是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
尤其身处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
成功不容易,不成功更难!
就算不指望孩子成名成家、大富大贵,
但谁忍心自己的孩子将来庸庸碌碌、一事无成,
眼巴巴羡慕别人的光鲜和幸福!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
我更能理解家长的无奈:
我们挖空心思、千方百计,生怕委屈怠慢了孩子,
然而,拼死拼活做了这一切,孩子非但不领情,反而越来越逆反,
一个真实的事例:
  我同事的孩子,今年六年级,好看课外书但是不喜欢做作业,尤其讨厌家长另外布置的作业。刚开始,妈妈以为吴雨桐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直到有一天,又因为写额外的家庭作业,13岁的孩子真的爬上窗台……吴妈妈至今仍惊魂未定,后怕不已,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全心全意地付出,却换来这样的结果。
每周、每月、每学期
在我的办公室、校门口
都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故事。
为什么我们不遗余力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失望和心痛?
想想,不过就在几年前,幼儿园时候,孩子还眨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缠着你不停问东问西
小脑袋的奇思怪想常常把一家人逗得哈哈大笑;
他人前人后,唱歌背诗,一教就会,张嘴就来,人见人夸聪明伶俐,那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仅仅才过去几年,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不见了,反而对学习充满了厌烦、抗拒……
会爱才是真爱不会爱就是伤害
中国的家长无疑是世上最爱孩子的
然而, 有太多的家长“无证上岗”,生生将爱变成了伤害:
孩子的聪颖天资被“不知不觉”地埋没了
蒋知良,我班学生,几次考试成绩都远远落后于同龄孩子,尤其是英语,居然考了个35分,全班倒数第一。照这样下去,他念不下去是迟早的事。
  妈妈都急疯了,打骂不行改“重赏”:背一个单词从3毛涨到了1块,但是这招没几天就又失灵了
  后来我们共同采用了下面的一些解决方法,现在,孩子学习再不讨价还价了,跟自个儿较上劲了,就拿背单词来说,从手指到胳膊都拿圆珠笔密密麻麻写满了英文单词……更可喜的是,在刚刚的单元测验中,达到了合格标准。
  眼见孩子“发狠”的样子简直像换了个人,连一向唉声叹气的妈妈也喜不自禁:“这才像我儿子”!
因此我想说:
“管孩子不如懂孩子,懂孩子才能帮孩子!”
如果孩子在多种原因之下,变得和学习不“亲密”。这时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来为孩子支支招了,尽可能想出一些好的方法,帮孩子找到学习中的乐趣,使他能重新爱上学习。
一、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摆脱厌学情绪
说到厌学,几乎所有的孩子可能都出现过类似的情绪。孩子之所以厌学,是因为他对学习没有兴趣。怎么办?我们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重拾学习兴趣,爱上学习呢?来看看下面这位爸爸为我们提供的一种好方法吧。
青青十分贪玩,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即便有爸爸妈妈的督促,他也还是我行我素。后来,爸爸想了一个办法,他收集了一些冰棍的小棒,将其当成抽签用的签子。并在签子上写上复习语文、预习数学、做英语题、写一篇作文、做家务、做运动、看动画片等字样。
一天.爸爸把做好的签子都放进了一个吃剩的薯片桶中,对着青青晃了晃说:“要不要来抽签?”青青感到好奇,连声说:“要啊,要啊!”爸爸又晃了晃桶说:“这上面写着你要做的事情,有学习的也有不是学习的。不过,我们可约好,你抽到哪个就要按照上面写的去做,不能耍赖。而且你放心,我也不会耍赖。”青青被不确定的签子内容吸引了,使劲点了点头。结果,这天他抽的签子上写的是“运动1小时”。爸爸果然陪青青出去打了一小时的乒乓球,这让他感到很是开心。
第二天,青青抽到的签子上写着“做英语练习”,他听话地拿出了自己的英语练习册,认真地做了起来。由于签子上的学习内容多,娱乐内容少,所以青青的学习成绩越来越棒,对学习也渐渐产生了兴趣。而且,每天都不确定能抽到什么,这又调动了青青的好奇心。结果一段时间下来,青青的成绩提高了很多。
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不会认为学习是枯燥的。这位爸爸就巧妙地利用了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调动起了他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兴趣是抓住孩子学习之心的关键所在。兴趣就像一根线头,只要找到了再轻轻一拽,学习这团“乱麻”也就能顺畅地解开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找这根“线头”呢?
第一,帮孩子从内心深处认识学习的意义。
学习为了什么?学习能学到什么?学到之后又能做什么?这些都是关于学习的很重要的思考。如果孩子不明白这些,只是被动地因为“爸爸妈妈和老师要我学”所以他才学,一段时间后他肯定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我的孩子在四年级的时候有些厌学,总对妈妈说学了知识不知道干什么用。一天晚饭后,她妈妈拉着她来到书房,指着书架上厚厚的一沓报刊问道:“你知道这些报纸吗?”
女儿点点头:“当然知道!不就是报纸吗?”
“对啊!每张报纸上都有你爸爸的文章,你知道吗?”
女儿说:“不知道。”
“你知道爸爸是怎么写出来的吗?”
“嗯……”女儿说,“不就是坐在那里打字打出来的吗?”
妈妈笑了:“才不是那么简单呢!爸爸经过刻苦学习学到了一些知识,他用自己的理解写成了这些文章,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女儿瞪大了眼睛:“那爸爸好了不起啊!我要是也能和爸爸一样就好啦!”
妈妈却为难地说:“可是你不想学习啊,你没有那么多知识,怎么能和爸爸一样呢?”
女儿想了想:“好吧,妈妈,我知道了。学习是为了学知识的,我要学好多知识,追上爸爸。”
妈妈笑着点点女儿的鼻子:“那你还讨厌学习吗?”
“当然不!”女儿大声地回答,& “下面我还要争取全班第一呢!”
当孩子真正看到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时,她会认为学知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妈妈很聪明,她利用了孩子对我的信任和崇拜,让女儿发现了知识的力量所在。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利用其他方法来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与目的。当孩子真正明白学习究竟为了什么时,不用我们催促,她也会自觉对学习产生兴趣。
第二,找到孩子不喜欢学习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孩子并不是平白无故就讨厌学习的,大多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所以我们如果能找到孩子不喜欢学习的真正原因,就可以做到对症下药,重新找回孩子的学习兴趣。
比如,有的孩子是因为1.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逃避学习。2.父母的高期望,让孩子倍感压力。3.老师的压力。4.社会不良影响。5.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有的孩子由于不善与人交往,不懂得如何处理同学及老师间的人际关系,自己的好意也往往由于表达方式不当等原因,导致被同学老师误解反感,被同学孤立,或是被老师漠视忽略。
我们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不一定非要直接去问“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抓住他话语中的关键点,来发现他不喜欢学习的主要原因。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要认同孩子的感受,不要因为他的不懂、烦躁而发脾气,我们温和的态度才能让孩子放松下来,最终告诉我们真正的原因。
了解了原因后,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比如: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要成为孩子的压力来源;和老师沟通,请老师多一点关怀;让孩子独立;常和孩子沟通交流。
第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孩子一提到学习就头疼,他觉得学习索然无味,知识总也学不会,一做题就出错,这使他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兴趣。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在上学期间的学习的过程说得简单一些无非就是预习、听讲、作业、复习。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感到学习不再困难,他也会更容易记住知识,从而也就自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主动学习的方法:
(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可以说等于死记硬背,形象的比喻称之为鹦鹉性的学习,也就是听觉学习。而长期记忆,主动学习则是沙漏式的学习,是对知识的浓缩、回忆。要真正达到主动学习形成长期记忆要掌握五大技巧:)
一:主动阅读
读书的四个层次:读到,读懂,读通,读悟
错误阅读法:画线法,阻碍大脑思考;课外读物阅读法(书本当课外书,无任何痕迹)
我们提倡的是主动阅读法等于一边思考一边做记号。
(一)略读或浏览
1、阅读索引
2、阅读前言
4、任何黑体字或斜体字
7、阅读结论
(二)提问等于自问自答
1、问自己对主题已知道什么
2、问自己对主题还未知道什么
提问——选择性阅读——获取知识(用已知来吸引未知;用旧知识来吸引新知识)
(三)用自己头脑作记号
1、定标题(唤起已知记忆)2、找关键字3、笔记系统
二:主动听讲
1)听讲暗示词&&
2)听讲态度(态度决定高度),与老师的眼神接触,主动回应,默答
3)听讲速记
三:笔记系统:做分析式笔记。举例:①目前很多学校的英语导学,学生没有深刻记忆。(切忌抄笔记)②全册语文各课知识点,学生死背,短期记忆。目前,很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提倡抓实过程。
四:科学整理复习(通过笔记复习,按提纲有序开展,既理清基础知识,又强化思维拓展)
可以有效避免舌尖现象(提取记忆失败,回忆知识失败,比如题目看得眼熟答题时却又不记得答案;多年未谋面眼熟但喊不出名字),因为平时像爬山寻路一样,学会做了标记。
第四,别用金钱和物质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孩子理应要做的事情,是绝对不能计报酬的。所以,有的父母想用金钱去“引诱”孩子爱上学习,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金钱只能让孩子看不清学习的最终目的,只能使他变得拜金、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孩子对学习的深层兴趣来源于精神上的激励与鼓舞,而不是表面的感官刺激。所以:相比较之下,精神奖励要更好一些。我们可以通过拥抱、摸头等动作或者给予知识类书籍等奖励,来夸奖孩子自己的小成功,或者鼓励他战胜困难,让他感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值得他不断努力的事情,以此来激发他内心深处对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自动自发地去学习
求知欲是所有人内心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它会推动我们去主动追求知识。在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中,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都会有一种探索新知识的冲动。如果这种冲动能在孩子身上出现,那么他也就能开始自动自发地去学习。
爱因斯坦小时候曾经收到过父亲的一个小礼物——一个小罗盘。当时拿到这样一个玩具,爱因斯坦高兴极了,他经常把罗盘拿在手中不停地摆弄,爱不释手。
后来.他被罗盘玻璃下面那轻轻抖动的红色小针吸引住了。他发现不管他怎么摆弄罗盘即便是把它反转过来,那根红色的小针总是指着同一个方向,不会改变。
于是,他好奇地问父亲:“爸爸,为什么这根小红针总是指着一个方向不变呢?”父亲却没有立刻回答他,反而说:“你可以自己好好思考一下,也许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父亲的话彻底唤起了爱因斯坦的好奇心,他那伟大的探索之路由此开始……
孩子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他想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他需要学习的知识也太多。如果孩子的求知欲能被完全“激活”,那么他将具备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主动去吸取知识,不断填补大脑中的空白。
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这里来给大家说几招。
首先,将孩子的“为什么“当回事。
每个孩子都必然会经历一个“看到什么都想问为什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的思维相当活跃,经常“为什么”连篇,甚至让人招架不住。
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就这样回忆他自己的少年时代:
我小时候喜欢看天象,并追究它的根源。我喜欢月亮,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它。有一次我曾经在月亮下面追赶它,还有一次我爬上桌子打开窗户用水杆去敲它,不过最终的结局都是落空。于是我就去问长辈:“月亮是活的吗?它生在哪儿?”而到了每月的初三四或者二十四五时,我又会问:“为什么只剩下了一半?那半个去哪儿了?”
孩子的这些问题也许很幼稚,很麻烦,但这些“为什么”却是他求知欲的一种主要表现。所以我们别不将这当回事,而是要重视起来。听见孩子问“为什么”,别总是烦躁地回答“没看我正忙吗”,也别不屑地说“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我们这样的态度有可能会让孩子认为他问“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时间久了,他也许会对求知失去兴趣。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孩子的“为什么”都认真地听进耳朵里去。如果可以正面回答,就用孩子能听懂的话,简单明了地解释清楚;如果认为这个知识并不算太难,也可以引导孩子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行深入探索;当然,如果一时间无法准确回答或不好回答,我们要诚实承认自己不会,然后要么去请教更有知识的人,要么是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总之一定要满足孩子的这种求知欲望。
其次,让孩子切身体验知识的作用。
求知是为了获得知识,可拥有知识又能做什么呢?如果孩子不了解这一点,他会对求知感到茫然。所以,我们要让他切身体会到他头脑中的知识都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我们先要了解孩子具体都学过了哪些知识,过后在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时,或者在孩子问到相关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设法将这些知识穿插进去,让孩子感受知识的力量,让他体会凭借知识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平时,我们尽量多用孩子学过的知识为他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他能将自己的所学与他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经历会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知识都是有用的,那么为了将来能解决更多的问题,他也就会尽自己的努力主动去学得更多本领,这样他的求知欲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再次,将孩子的爱好当成激发其求知欲的突破口。
“说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可谁知道他想要求知哪一部分啊?别回头再给他引入歧途。”一部分父母对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有这样的一种担心,而这也往往成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激发孩子求知欲的重要原因。其实没那么复杂,要激发孩子求知欲,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爱好兴趣入手,将他的爱好当成是激发其求知欲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如果孩子喜欢恐龙,那就给他多准备一些自然方面的书籍以及恐龙的画册,并经常带他去参观一下自然博物馆,或者为他买些玩具、模型,在“研究”恐龙的过程中,他对自然的知识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有的父母还担心如果孩子喜欢一些很冷僻的知识,这样的求知欲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其实不用担心,所有的知识都是相通的,孩子不但要学习单方面知识,也必须要学习其他的知识,以辅助他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容和意义。
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给他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去探索和发现。不过,要提醒他,不要丢掉了主业,只有先学好了这些最基本的知识,他才有可能弄明白其他知识。
最后,帮孩子任玩耍中“激活”求知欲。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而在玩的过程中,他也经常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所以我们用不着对孩子的学习有太过严格的要求,只要他的基本学业完成了,我可以允许他尽情玩耍,去进行各种各样的积极创造。
我们也可以引导孩子玩一些包含知识的内容,比如,建议他和伙伴们进行猜谜游戏或者知识小竞赛,孩子都有好胜心,这会让他充分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以取得游戏的胜利。如果遇到他不会的知识,他也会牢记着去查找答案,在玩耍中解决的问题,将会使他的记忆更加深刻。当然,我们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适当启发孩子去寻找知识,这样一来,孩子既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又感受到了我们与他的亲子感睛,同时更能有所收获,可谓一举多得。
三、展开孩子想象力的翅膀,千万别去扼杀
想象力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够求新、求异,并设法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会使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而且也将激励孩子更好地去学习,尤其是语文的写作、数学的几何图形学习。所以,当孩子任其想象力在智慧的天空飞翔时,我们不要为其套上枷锁,要让它的翅膀尽情舒展,让想象力尽情翱翔。
一位妈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儿刚上小学2年级时,有一次放学回家拿回来一张画,画的颜色一片碧绿u我仔细一看.原来画上画了一只小兔子,一只小绵羊,一座小房子,天空还有几多云和大大的太阳。只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绿色的。
我虽然喜欢绿色,但女儿这种太过于违背常理的绘画方式还是让我有些不好接受。不过我想我还是问清楚的好,便问她:“为什么用这么多绿色呢?”
女儿说:“小白兔和小羊玩耍的时候找到了一种有魔法的青草,结果它们吃了以后就变成了绿色了。”
“那云朵和太阳怎么也是绿的呢?”
“因为小兔和小羊都变成绿色了啊,它们的眼睛看东西也就是绿色的了,所以它们看见的云朵和太阳还有小房子也是绿的。这样大地也就被绿色的太阳照绿了,天气就不热了。”
女儿举着画,给我讲了一个小小的故事,虽然逻辑有些乱,但这却是一个充满绿色的故事。我无比庆幸自己刚才没有质问女儿,而是允许她给我讲这个故事。原来,女儿的想象力是如此惊人,让我无比感动。
有些人总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但哪一位成人能精准地猜到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呢?相信哪一位妈妈在看见一幅无比碧绿的画时,都不会想到这是魔法造成的吧?这就是孩子的想象力,让人惊叹,也让人敬佩。面对这样神奇的想象力,难道我们忍心去扼杀吗?难道我们一定要严肃地告诉他,小兔、小羊和云朵必须是白色的,太阳必须是红色的吗?没必要吧!还是让孩子的想象力尽情发挥吧,这样孩子的世界才会变得越发充满色彩,他的思维也才会变得更加灵活。
首先,别阻止孩子异想天开。
有的孩子的想象很幼稚,但我们别去嘲笑他,更不要随乱说一些不中听的话。我们要引导孩子将想象与实际相结合,别让他总是一味地空想,我们该让他知道,能够最终实现的想象,才是最有价值的想象。太过异想天开的思想,与现实脱节太远的想象,往往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淹没。所以,我们要提醒孩子.想象不等于瞎想,他要基于实际的基础,对未来有一个美好的憧憬。
其次,通过故事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一位爸爸很聪明。起先,他会完整地讲一个故事,让儿子叶轩明白每个故事都是有开始和结局的
一段时间之后,爸爸再讲故事时便不再讲结尾了,最后他会问叶轩:“你觉得结局如何呢?”然后任由叶轩说出或好或坏的几种不同结局。
再后来,他只讲一半故事,后一半故事就交给叶轩,并告诉他:“让这个故事顺着你的意愿发展下去吧。”而叶轩续的故事,往往和原来故事的后半段大相径庭,他甚至还会加几个角色进去。&&&
直到最近一段时间,爸爸不再给叶轩讲故事了,而是对他说:“今天我想听猴子和大象的故事。你觉得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叶轩就会自己想象着编出一个短短的小故事来。不过,这之后,爸爸会让叶轩看看故事书上是怎么讲的,并提醒他注意故事的逻辑顺序。
现在,老师每次开家长会都会表扬叶轩,说他的思维极其活跃,对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都能考虑得非常全面。
故事是—个神奇的东西,我们用故事为孩子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用故事帮孩子在他的头脑中画一幅漂亮的画面,我们用故事给他打开一扇通往另—个世界的窗户,我们更用故事开启他的智慧之门……叶轩的爸爸将故事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这使得叶轩的想象力得到了非常好的提高,所以他的思维才会如此灵活。
在故事的运用方面,最开始时我们可以多用一些孩子喜欢听的故事,来启发他展开联想。慢慢地,我们可以将故事的类型范围扩大,引发他对不同领域的思考,这也是对孩子想象力的一种训练。
再次,带领孩子增长更多的见识。
想象力从哪里来?没有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只是闭门硬去想是绝对想象不出来的。因为头脑中的知识太少,所以大脑中可供“周转”的知识也就有限。而相反的,如果一个人见识得多,他的头脑也就更加灵活,那么他可思考的内容也就自然会增多。
所以,我们不要只将视线放在孩子的课本学习之上,适当时候,也要带他走出家门,带他离开课本,让他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中都有什么,让他自己去寻找外界能吸引他兴趣的事物。或者,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少看一些意义并不算深远的动画片,鼓励他多欣赏科教知识类的电视节目。平时我们也尽量多为他准备一些可以引起思考的知识类书籍,或者教他学会浏览网页,上网去搜索他想要了解的知识。
当然,说到网络我们就要格外注意了,允许孩子上网浏览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那就要家长监督,屏蔽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以防止孩子开阔视野不成,反倒被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带歪了路。
最后,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向积极方向发展。
不展开讲:(孩子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也让他的想象力毫无章法地四处漫游。我们该将孩子的想象力当成是一只风筝,它可以扶摇直上,但却要有一根线当做它的飞行指引。否则,如果任凭孩子的想象力肆意发展,那么它就有可能因为在不恰当的地方遭遇阻碍,而从天空一头栽落。
我们要提醒孩子,尽量在增长知识这方面多进行思考,别将心思放在一些不良习惯之上;要多在可以使人进步的方面放飞想象,通过激发想象力,激发求知欲,学到更多的知识,不要对一些消极的东西感到好奇。比如吸毒、赌博等方面,孩子就不要去过多关注了,更不要去“想象”那些都是怎样的东西。)
四、鼓励孩子勇于探索新事物,培养他的探究能力
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对于孩子来说全部都是未知的。所以,他才会那样积极地去研究他眼中的新鲜事物,想要一探究竟。对于孩子的这种探索行为,我们该带有一种鼓励的态度,就像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所做的那样。
一段时间里,斯宾塞发现儿子小斯宾塞总是蹲在屋后的花园中一动不动。有一次,他悄悄地走近一看,原来小斯宾塞在看蚂蚁。斯宾塞并没有打扰他,也没制止他的行为,反而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儿子一起蹲在了蚂蚁洞旁边,也开始观察起了蚂蚁。
这一天,他们只是看,看蚂蚁如何搬运面包屑,看它们如何聚集同伴,两人看得兴致勃勃。而从第二天开始,斯宾塞就帮儿子列了一份详细的观察计划书,包括蚂蚁的生理特点、生存环境,都在这份观察计划之内。
这使得小斯宾塞对这项探索活动表现得兴趣浓厚,结果他的这项研究工作持续了整整一个夏天。小斯宾塞通过这样的一次观察,不仅了解了蚂蚁的知识,还学到了系统获得知识的方法,更是激发了他自己的学习兴趣。
相信我们也遇到过类似场景,我们的孩子也会对小蚂蚁这种日常生活中司空见魄的小昆虫颇为感兴趣,那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是拉着他离开?还是吓唬他说蚂蚁会爬上他的身体咬他?很显然,我们这样的态度是不利于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的。
为了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了能让他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理应向斯宾塞学习,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予以鼓励,并给出相应的指导。
那么,具体我们该如何做呢?
首先,别对孩子的“怪异行为“大惊小怪。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外国教授某天看见一个小男孩在地上躺着,教授在不惊动男孩的前提下,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这孩子表情也不痛苦,身体也没有哪里受伤,但就是这么一动不动地躺着。教授很好奇,便想要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最后,他干脆也像这小男孩一样躺了下来。这时顺着男孩的视线教授才发现,原来这孩子在观察一只蜗牛。蜗牛慢慢地从他面前爬过,地上留下了一条黏糊糊的印迹。很长时间,这个小男孩都在全神贯注地躺在那里,完全没有要起身的意思。后来,教授站起来走掉了,可小男孩的姿势依然没有变,还在专心致志地看着……这位教授在以后一次演讲是说到了这件事,他无限感慨地说:“我想,这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吧!”不知道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当孩子想要探索一样什么东西时,他可能会像故事中的小男孩那样躺在地上,也可能会趴着、蹲着,坐在地上。他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那样怪异,相信有的父母看到之后,恐怕就会直接冲上来制止、呵斥,甚至会好好教训他一顿了吧。
其实,我们该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他不过是为了能更好地观察他感兴趣的对象罢了。在确定孩子是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不去理会他在做什么。当然,我们可以引导他用更加理智的方式来研究问题,比如帮他准备好必需的器具,使他能以更加舒服的姿势做他的“研究”工作。
其次,尽可能地带孩子多接触新鲜事物。
不展开:(要想让孩子探索新鲜事物,他最起码也要知道他要探索的对象是什么。如果孩子的知识面狭窄,说得再直接一点,他什么都没见识过,那哪里谈得上去探究呢?
所以,我们不要觉得某些新事物对孩子是一种不好的诱惑,其实多让孩子接触新鲜事物,也是在帮他开阔视野。而当孩子接触到新鲜事物之后,他就会产生一系列疑问,并由此引发一系列联想,他的想象力与求知欲也就随之而被激发出来。所以,新事物也是打开孩子思维运动的一个引擎。
不过,我们的担心也的确不是空穴来风,事出有因——新鲜事物并不全是有意义的,也有一些是会对孩子造成坏影响的,比如吸烟。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除了要帮孩子把好关,还要提高孩子自身的自制能力,使他能自觉远离那些不健康的“新鲜”事物。)
再次,提醒孩子要带着问题去探索。
在有些孩子看来,探索和玩耍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更有的孩子还会将探索未知新事物当做借口,然后跑出去大玩特玩。很显然,如果只是将探索当成是单纯地去玩,大脑不进行思考,这样的探索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要提醒孩子,如果想要探索新事物,他最好带着问题去。
我们可以让孩子先对某样新事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他从中找到一些问题。比如,他想要了解一种植物,那么这种植物的外形是怎样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有怎样的特征,会不会开花,果实是什么样的,生长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虽然在书上可能会有明确的答案,但眼见为实。带着问题去探索,他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最后,帮助孩子安全探索外面的世界。
不展开:(要想探索世界,只坐在家里是远远不够的,孩子必须要走出家门。而他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他自己动手、动脑,需要他自己迈开双脚、准备工具的过程。如此看来,我们就要注意到这个过程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
我们要提醒孩子,无论怎样的探索,勇气是必须有的,但谨慎更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他要注意他所探究的事物是不是无毒、无害,如果是需要为自己准备一些防护措施。而在他动手的过程中,他也要注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另外,我们可能也会带孩子去陌生的地方,在让他认识不同人文地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他认识方向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以防止他在异乡出现危险。而且,出门探索之前,我们最好和他一起做一个探索计划,将所有问题都尽量考虑周全。)
五、给孩子找一个学习榜样,有标杆才有动力
榜样就是楷模,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在学习上能有一个好的学习傍祥,那么这个榜样无疑将会成为他的标杆,以此为目标,他将更加有干劲。
2008年11月27日的《武汉晚报》上就有这样的一篇报道: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振兴路小学,有几名同学无论是成绩还是其他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优秀,其中一位小余同学更是多次在全国获奖。
于是,很多父母便到学校来寻找这些优秀同学,想让他们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有父母说:“让孩子向这些优秀的同学学习,比直接给他增加学习压力效果要好许多。”
曾经有位学生家长就找到振兴路小学,点名要找小余同学,希望他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这位家长甚至想要自己的孩子拜小余同学为老师。不汉如此,这些优秀学生家里的电话也成为其他父母为孩子请教学习经验的热线。
其实我们很早就注意到了榜样的力量,看看这些父母们的表现就知道了。而榜样也的确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精神,孩子也能从榜样身上学到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模式。而且,榜样还能对孩子起一个激励作用,让他可以及时改正自己之前做得不好的地方。
不展开:(榜样就像孩子前进道路上的明灯,会让他不再迷茫;榜样也将成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警示,使他免于犯一些低级的错误。让孩子跟着榜样学习如何学习,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法。)
第一,注重我们自己的身教。
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可以说是孩子身边最明显的榜样了。如果我们就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如果我们就有一些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应该会爱上学习。我们不用刻意去让孩子看见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只要按照我们平时学习习惯去做就好,怎样全神贯注地看书,怎样在需要的时候查找资料,适当地劳逸结合等等。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自然也会积极向我们靠拢,在他的内心中就会产生一种想法:既然爸爸妈妈都能那么努力地学习,我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如此一来,孩子的学习动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先要培养出自身的学习好习惯,不要为了做榜样而“做”榜样。否则,一旦孩子发现我们是在“造假”,他不仅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更会失去对我们的信任。
第二,别忽视名人效应。
小军也知道自己是个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但他无论如何都改不了。在他学习的时候,只要外面父母一走动,不管多小的声音他都能听见,然后他的注意力就被这声音带跑了,接着他就开始走神,好长时间都看不进一个字去。
后来,妈妈无意间在杂志中看见了物理学家安培的故事,便将这个故事讲给小军听:安培为了不让自己的研究受到干扰,便在卧室门口贴了一张纸条,写着“安培不在家”。然后他锁上门,在屋子里潜心钻研。有一天,他从实验室回家,看见门上的纸条后转头就走,边走还边说:“安培不在,改日再来。”这个故事很幽默,但却写出了安培的精神。
小军听完故事后沉思了好久。后来,他将这篇小故事贴在了卧室的墙上,并提醒自己也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受外界干扰。慢慢地,他的学习状态改善了许多。
这就是名人的巨大作用。那些具有优秀品质的名人,其精神、行为、理念、道德,都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好榜样。所以我们要尽量为孩子选择适合他日前状态的名人,让孩子在其感染之下,改正毛病,弥补缺点,并让他的学习逐渐步入正常轨道。
当然,对名人我们也要有一个严格的选择,千万不要选择那些虽然名气大但却毛病一堆的人。否则,孩子不但不会学好,反而可能会影响到他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确立。而且,我们也要提醒孩子,以名人做榜样只是让他去向名人学习,他绝对不能变成盲目崇拜。
第三,帮孩子在身边找榜样。
其实很多榜样就存在于孩子的身边,除了去向那些遥不可及的或者已经成为历史的人物学习,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寻找榜样。
比如,住在我们周围的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或毕业生,如果他们的学习经历对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都有借鉴作用,我们就完全可以用他来当做孩子的榜样。由于这个榜样是真实存在于孩子身边的,所以榜样的事迹会更加真实,也容易让他信服。
另外,有时候孩子的同班同学或者同校同学也会有非常出类拔萃的,就像前面故事中所说的那些孩子一样。我们也可以建议孩子以他的同龄人为榜样,这更会激发起孩子想要奋起直追的念头。不过,要找同龄人当榜样,我们还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来决定这样做是否妥当。因为有的孩子比较敏感,不愿意以熟悉的人为榜样,他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如果孩子是这种性格,我们就不要采取这胂方法了,否则让孩子向榜样学习不成,反而使他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更可能使他对同学产生敌视情绪。
第四,提醒孩子学习榜样的精神。
当孩子有了学习榜样之后,看看榜样是怎么做的这原本是正常行为。可是,有的孩子却会产生误解,认为学习榜样就是要和榜样做同样的事情,这就大错特错了。比如有的孩子会看见榜样看什么书,他也去看什么书;看见榜样做了个什么样子的计划,他也照样做—个;榜样做什么,他也做什么……这已经完全变成了盲目模仿,如果孩子仅仅是盲目模仿榜样,那么他一旦失败反而还会埋怨这是榜样的错误。
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个性,所以一件事也许并不适合所有人做。我们需要再三提醒孩子,学习榜样重点是学习他的精神,揣摩他的学习方法,并能由此受到启发找到他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榜样的作用才算完全发挥了出来。
六、赏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而不是聪明
曾经有老师这样说过:“一个学校或者班级之中,最受老师喜爱的学生有两种,一种是非常聪明又非常努力的,这样的孩子从不因为自己的聪明而骄傲自满;另一种就是不太聪明但非常努力的,这样的孩子则从来不因为自己不聪明而自卑。”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聪明,那他显然并不一定能得到大家的喜爱,而一个人最为吸引人的特质就在于他的努力与勤奋。
有的父母可能只注重去夸奖孩子聪明,但有智慧的父母却知道,夸奖努力和勤奋,将带给孩子更大鼓励。一位妈妈就向我们分享了她的教子经验:我的儿子其实很聪明,我感激上苍给了我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但我也知道,聪明不过是他与生俱来的,我不想孩子“反被聪明误”。所以,每次儿子开心地抱着他的奖状或者满是高分的成绩单回来时,我只对他说:“你努力了,我为你而感到高兴。”
儿子也会有不满意的时候。有一次,他以全部科目都是满分的成绩,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回家后他骄傲地对我说:“一路上碰见我同学的爸爸妈妈,他们都夸我聪明呢!”我故意很冷淡也很随意地“嗯”了一声,再没有过多表示。儿子错兴奋劲一下子削弱许多:妈妈您不高兴吗?”我很平静地告诉他:“聪明我看不到,但努力我能看到。如果你告诉我你非常努h,我想我会更高兴。”
那时儿子才上小学4年级,他似乎还不太明白聪明、努力的关系。不过,后来每当有人夸他聪明或者他自夸的时候,我都没有太大的反应;而如果他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好成绩,我甚至会给他小奖励。随着儿子慢慢长大,他懂得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他也终于意识到,他的勤奋努力才会让我开心,同时这也是他自己的奋斗基础。
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很禁不住夸的,尤其是孩子。聪明是他的天性,就像美貌一样,这样的夸奖对他并没有太大的激励意义。所以还是向这位妈妈学习吧,将我们关注的重点从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上转移开,将视线放到他的努力之上,去激励他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
首先,别因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而沮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夸奖孩子的时候如果说“这孩子真聪明”,不仅孩子听了很受用,身为父母的我们似乎也很开心。所以,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反应敏捷,思维灵活时,我们就会因为孩子的不聪明而倍感沮丧。
殊不知,我们的沮丧情绪也会传染给孩子,他会变得越来越自卑,认为自己不聪明就是不可饶恕的。自卑的孩子往往都无法发挥出自己本身的潜能,未来他也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所以,即便我们的孩子没有其他孩子那么聪明伶俐,但他还有其他的优点,比如有爱心、肯吃苦、爱劳动。再说,头脑好并不等同于有作为,我们不难看到现在有很多头脑非常好的人却利用他们的高智商做着危害国家与社会的事情,而反倒是那些不很聪明但却埋头苦干的人取得了颇为受人瞩目的成就。更何况,只要用心,所有人都能通过努力取得成功,所以我们该对孩子充满信心。
其次,不要告诉孩子他很”聪明”。
受到夸奖会让人倍感愉悦,即便是小孩子,虽然听不懂“聪明’,这个词的含义,但他也同样能从我们的表情、语气中感受到,这个词会让他听了很舒服,同时他也能因此而得到成年人的喜爱。由此,孩子就可能会将聪明当成是他的一种资本。当他逐渐明白聪明的意义之后,他也许反而会开始耍“小聪明”。比如不写作业,他会“聪明”地从同学那里抄袭;考试不会答题,他会“聪明”地开始作弊;等等。
所以,别告诉孩子他很聪明,即便我们要夸奖他,也不要将“你真聪明”这样的意思带出来,一定要从努力与勤奋的角度去评价他。我们要让“聪明”所起到的作用逐渐在孩子心中弱化,使他不再将聪明当做靠山,让他能真正愿意付出自己的汗水与努力。
再次,提醒孩子要脚踏实地。
聪明的孩子大多会“仰仗”自己的头脑,因此会显得有些漂浮。他认为自己聪明,所以就不再认真看书;他认为自己聪明,所以就不肯再努力去钻研;他认为自己聪明,他也就不屑于做那些基本的练习。而这些浮漂的表现,却是孩子成功的大忌。
因此,我们要提醒孩子,脚踏实地才能保证他每走一步都能留下一个实在的脚印。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凭借聪明而随意地翻一遍书,记住的也许只是大概的意思;但如果能脚踏实地认真读一遍,认真钻研每一个小细节,弄清楚每一个小问题,这就可以将书吃透,将知识真正学到手。而他将来在用到这些知识时,也才能得心应手,才不会出现卡壳或完全忘记的情况。
最后,帮孩子明白聪明与努力的关系。
不展开:重复(诚诚代表学校参加了市里的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名。载誉归来的诚诚受到了学校的表扬。诚诚高兴地将这消息带回了家,妈妈也夸奖道:“了不起啊!看来你之前没日没夜地做那么多数学题,这功夫没白费!嗯,这成绩可全都是你自己勤奋学习的结果啊!以后可要继续努力哦!”
诚诚听完妈妈的夸奖后却并不太满意,他指着市里发的小奖杯说:“妈妈.您……不觉得我很聪明吗7市里的老师都夸奖我了,说我小小年纪头脑很好用的。而且,全校就只有我去参加比赛,妈妈您不觉得我是全校最聪明的人吗?”
妈妈却说:“我还是觉得你的努力让我更高兴。你想想,之前你也很聪明啊.不过你却不会做这些题。可你经过自己的努力练习,现在会做很多题了.你觉得哪个更重要呢’”
诚诚想了想,不好意思地笑了,随即说道:“妈妈我明白了,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
成绩面前,聪明与努力哪个更重要,这才是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的最关键的一点。就如我们都熟知的那句名言“成功靠l%的天赋和99%的汗水”,如果只靠1%的天赋,却不去努力,一定不能成功;如果只靠99%的汗水,但却没有天赋,再怎么努力恐怕也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我们不是让孩子完全抛弃聪明这个资本。就像开头老师说的“聪明而又努力的孩子同样让人喜欢”,孩子要将自己的聪明与努力相结合,为自己的成功增加双保险。
七、帮孩子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所有的事情,只要事前有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如果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语无伦次;做事前有准备,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前有准备,做事就不会觉得内心不安;行路前有准备,选择好道路,就不会陷入绝境。
事前的计划对于整件事的进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计划会让人行动起来不那么匆忙、急躁,刽吏人更加从容。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孩子学习时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让他的学习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不见成效。如果他能为自己的学习制订一个有效的学习计划,那么他的学习就会变得按部就班。
萧雨刚上初中1年级,爸爸便帮助他制订了这样一个学习计划:
第一,每天认真听讲,争取在课堂上理解各科老师所讲的内容。
第二,在校课外时间用来补习英语,分三方面进行:每天收听英语广播,提高听说能力;每天至少熟记10个英语单词,读较浅显的英语读物;每天都要去学校的英语角,积极主动与人交谈。
第三,每日作息如下:早上b点起床,10分钟晨练,背30分钟英语单词。中午要看半小时英语读物或听英语广播。下午放学做完作业的前提下,在饭前进行30分钟体育活动。晚饭后,进行各门课程的预习与复习,直至晚10,点上床睡觉。随季节变化,时间有所改动,内容暂无变化。
萧雨在爸爸的督促下,严格执行着这份计划。每天他的学习都显得那样条理有序,而他的成绩在这汾计划的帮助下也在不断提高。
计划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孩子将看上去繁琐的学习过程变得有条理起来,而随着计划的推进,他又会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小学习目标,他的成绩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在帮孩子制订计划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注竟些什么呢?
第一,帮孩子制订一个内容详尽却又劳逸结合的计划。
说到计划,孩子可能会简单地理解为不过就是“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罢了,所以他的计划里可能只写着“几点到几点,复习语文;在哪个时间段,学习英语”,这样的计划太笼统了,等到他真的按照计划去学习时,他依然不知道该看什么,更不知道该怎么看。
所以,我们要帮孩子将计划罗列得详细一些,如果有可能,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进度与内容,帮他将每个学科分成许多小块,比如做题、看书、背诵、拔高训练等等,让他一看这个计划,就能知道他该从哪里入手去学习。
另外,虽然制订学习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但孩子的生活却不全是由学习组成的。所以,我们也要保证孩子的计划是“劳逸结合”的。我们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问隙插入运动、做家务、娱乐等内容,让他的大脑得到体息,身体得到锻炼。
第二,提醒孩子订计划要注意轻重主次。
暑假,维力为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可是他的计划在妈妈看来有些哭笑不得。因为他的计划是这样写的:“每天学习8小时,语文一小时,数学一小时,英语一小时,体育一小时…’‘”上面所有的科目都是1小时,无论是主科还是副科,而且科科不落。
妈妈不得不提醒维力:“学习计划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学习,不是让你做课程表。你要分清主次轻重啊!比如针对你的薄弱学科,你就该多花些时间;而对于一些并不算太重要的学科,你也没必要非要耗费时间。”
正如维力的妈妈所说,孩子的学习计划需要有主次轻重,而这个计划重点针对的就是他的薄弱学科。所以,孩子在制订计划时,不要将时间平均分配,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将时间进行长短划分。他要给自己的薄弱学科留出足够的时间,并且学习计划也要较为详尽一些,而在他的强项上,他也不要一点时间不给,而是要注意巩固现有的学习成果。
第三,和孩子一起商量着订计划。
不展开:(虽然学习计划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学习,说来这也算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我们最好还是和孩子一起商量着订这个计划。
从前面我们能看得出来,计划需要分清主次,需要劳逸结合,而耘子对主次可能拿捏得不太准,也许他订出来的计划并不适合现在的学习状况。更何况,说到劳逸结合,所有的孩子可能都希望“劳”少一些,&
“逸”多一些。而且,孩子的自制能力也不算强,就更需要我们在一旁予以监督与提醒了。
不过,如果计划由我们代替孩子来制订的话,这也不行。我们更希望孩子多学习一些,也许时间安排上就会显得很紧张;而且有时候由于我们对孩子兴趣的不解,还可能会忽略他的喜好。所以,才需要孩子
我们在制订计划之前要与孩子多进行几次沟通,在计划的制订过程中也要注意多多交流,关于时间安排、内容量的大小制订,以及休息的方式等等都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商量着来。这份计划应该是既满足了孩子学习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我们对孩子的期盼。)
第四,督促孩子严格执行计划。计划制订出来不是摆着好看的,孩子只有认真按照计划执行了,他的学习现状才有可能得到改善。
大部分孩子都会有惰性,也会相当贪玩,尤其是在计划刚开始执行的时候,忘记计划的情况尤为明显。所以,我们要对孩子予以监督,防止他的三天热度,要鼓励他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同时,我们也要提醒孩子注意计划上的时间安排,以防止他玩起来忘记了时间,反而忽略了学习。另外,我们自己也要严格按照这计划去做,不能擅自改动孩子计划的时间,尤其是不能为了让孩子多学习而缩减他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不展开:(当然,这并不代表孩子的这份计划是不可变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学习的内容会越来越多,他的思想也会逐渐发生变化,此时我们就要适当为他调整计划,满足他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而且,原有计划进行中,孩子的薄弱学科也许会有所进步,我们也要适当调整计划的时间分配,以防止孩子矫“枉”过正。)
八、肯定孩子学习中的奇异想法,拓展他的思维
不展开:(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冒出自己的想法,有的想法的确是紧紧围绕书本知识展开的,可有的想法也许就让我们感到头疼了,在我们看来,他的某些“奇异想法”就是“不正常”的想法。
洛洛做数学作业时,有一道应用题比较难。不过,洛洛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解出了答案。但过后他一对课后答案,发现他的解题步骤和答案一点也不一样,但最终得出的结果却是一样的。他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自己的做法没有错,他为自己找到了另一种解题方法感到非常开心。
爸爸发现了洛洛愉悦的表情,便问他是不是有什么高兴的事。洛洛骄傲地将自己的解题步骤拿给爸爸看,并告诉他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课后答案不一样。爸爸也认真看了一遍,发现洛洛的思路的确很正确,于是就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学会自己思考了。不过,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做吗?”洛洛想了想,便将他的解题思路给爸爸讲了一遍,爸爸点点头继续问:“那你觉得你的思路和标准答案的思路有什么不同呢?”洛洛反复地看了几遍,说:“我的方法好像比标准答案的方法要复杂一些,多计算了几个量。”
爸爸笑着说:“有了新思路这是好事,不过你也要注意比较你的思路和书上的思路,多动动脑筋,你就能找到最简便最正确的解题方法。不过,你还可以再想想,换个角度想想事实,也许你还能发现其他新的解题方法。”)
遇到孩子的解题思路与书上的不一样,有的父母一定会觉得孩子这是在瞎想,怎么能跟书本较劲呢?但洛洛的爸爸却告诉我们,当孩子有了不同于教科书的奇异思想之后,千万不要觉得这就是件错误的事情,也不要认为他有这种“不正常”的思想就是在违背老师的意愿,自己瞎想。我们要能意识到,这正是孩子思维活跃的表现。我们反而要像洛洛的爸爸这样,引导他多加思考比较,借助他的奇异想法,帮助他拓展思维。
第一,认同孩子的奇异想法,并进行积极的引导。
不展开:(学习过程中,由于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孩子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而当孩子有了这些想法之后,不同的父母态度也不同。有人会毫不理会,认为这与学习无关,只要不理会孩子他也就不会再想了;有人会大加训斥,觉得这就是孩子不好好学习的表现;有人会一笑了事,只说那是孩子的幼稚;但有人却能从中发现孩子的思维潜能,并积极引导他继续思考下去:采显然,最后一种人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思维灵活的人,所以当孩子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时,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认同它。可以问问孩子“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以此来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
不展开:(之后,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孩子顺着这个想法继续想下去,算提醒他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在我们的引导之下,也许孩子最初看面;异的想法,最终会使他的学习迈入一个新的“奋斗”领域。)
第二,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不展开:(孩子有了奇异的想法,这值得表扬。但他的想法也许只是考虑到了一个方画,而我们则要启发他再进行一些思考,让他不仅能从正面去看问题,还要能从反面、侧面去关注问题。并且,他还要将问题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去分析,这样他才能将问题考虑全面。
我们先来看一个多角度思考而解决问题的实例:1937年,举世闻名的金门大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落成,但是这座大桥却很容易堵车,而且堵得非常厉害。管理部门向社会征集解决方案,最终中标的方案是:将大桥中间的隔离栏做成活动的,根据上下班的车流去向,调整车道的数量。就这样,堵塞问题迎刃而解。面对这样的问题,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增加车道,但大桥的宽度是固定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中标方案却换了个角度去思考,不用动大桥,只变换两边的车道数量,这是个多么聪明的想法!由此可见,多角度考虑,可以让一些问题变得简单起来,更能将事情有各个方面考虑周全。当然,这种多角度思考也是灵活的,不是非要让孩子将只有两面性的问题看出多面性来,我们培养孩子这种思考能力的目的,就是让他再遇到问题时,不会因为看问题过于片面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第三,帮孩子挖掘思维的深度。
有时候,孩子的想法虽然奇异,但也许只考虑到了浅层的意思,他并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所以,在肯定孩子这一思想的同时,我们也要帮孩子学会向更深层次思考。
不展开:(假设孩子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某一个公式产生了一个奇异的想法。此时,我们可以让孩子纵向“挖掘”,就是让他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看看他的这个想法与他已有的知识有怎样的联系,同时与他还未学到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或者我们也可以让他进行横向“挖掘”,即让他将这个数学上的想法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看看其他学科能不能给他一些启发。
要帮孩子挖掘思维的深度,我们除了让他要多关注自己的课本知识以外,还可苡建议他看一些课外读物,比如科普类书籍、报纸、杂志等,在这些非专业的文字中,也许也会存在着启发他思考的灵感。)
第四,别让孩子的思维发展得太过“奇异”。
孩子产生奇异的思想,这值得我们肯定。但是,我们也要提醒孩子,奇异思想的确可以帮他创新或者拓展思路,但是如果他的思想太过奇异甚至与现实脱节,那么他的思想就变成了瞎想、空想。这样的想法对他的学习进步是没有意义的,这只能浪费他的时间与精力。
不展开:(我们要提醒孩子,奇异思想的起源应该是他学过的知识。这种思想应该帮助他提升求知欲,帮助他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只是让他简单地随便想一想就算了。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多和孩子沟通,别让他将自己的想法憋在心里。这样一旦我们发现他有不合常理的想法,能尽快帮他“清除”,否则任由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孩子的内心堆积,也许会影响到他正常思维的发展,使他的思想变得过于偏激。)
九、纠正孩子马虎大意的毛病,细心认真才好。
不展开:(“马虎”的由来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宋朝时京城有一个画家,画画很不认真。有一次,他正在画老虎,刚画完虎头,有人就来求画说:“请给我画一匹马。”结果,画家想也不想地就在虎头后面画上一个马身子。求画的人问:“你这画的是什么?马还是虎?”画家无所谓地说:“马马虎虎。”结果求画的人听后很生气,画也不要就走了。但画家不在意,反而将这画挂在了自家的墙上。
画家的大儿子看见父亲挂了幅新画,问这是什么,画家回答说:“老虎。”二儿子看见画后也问他,他却回答:“这是马。”儿子们并没见过真正的老虎和马,便将父亲的话牢记心中。后来,大儿子打猎时,失误射死了别人的一匹好马,画家只得赔偿损失:二儿子郊外游玩碰到了真老虎,却以为那是匹马,非要过去骑,结果被老虎咬死了。
画家悲痛万分,扯下墙上的画烧毁了,又写了一首诗自责道:“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尽管这是一个血的教训,可人们却还是经常犯马虎这个毛病。尤其是孩子,无论是平时写作业还是考试,马虎都让他吃了很多苦头,但他却依然难以改正。对于孩子的这个毛病,我们也感到非常苦恼,怎么才能纠正孩子这个毛病呢?来看看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
桐桐的考试成绩经常不尽如人意,其实他也不是听不懂老师的课,也不是没学会知识,他就是马虎。考试的时候,他会将34-17算成等于7,少写一个1,会将题目中的58抄成68,有时候即便已经算对了,但却会将答案230丢一个0,写成23。也就是说,他丢了很多冤枉分。
后来,妈妈想了个好方法,她决定从桐桐的作业开始入手。在桐桐每次写作业之前,妈妈会关掉电视,为他准备好水,创造一个好环境。之后妈妈会提醒他,要好好看一遍作业的内容,做题时认真读题,抄写数字要认真核对;做作业的时候,计算不要着急,写出答案之后,要多验算几遍;必要时,还要将题目重新计算一遍。
虽然一开始,桐桐觉得这样做很麻烦,也会出错。但妈妈却很有耐心,不急不躁,劝说桐桐静下心来,好好检查。慢慢地.桐桐不再那么急躁了,他的注意力集中了,认真核对检查已经成了他的习惯。随后的几次考试,桐桐因为马虎而丢的分越来越少了.
孩子马虎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一个“历史久远”的问题,这个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要改掉这坏习惯,也需要时间,我们可以参考桐桐妈妈的做法,保有一定的耐心,采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慢慢豇掉这个毛病。
那么,合理的教育方式都有哪些呢?
第一,要重视孩子马虎这件事,尽早提醒他改正。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马虎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反正孩子又不是不会,不就是马虎吗?以后他就能改了”。可这种“只重视孩子会不会,却放任马虎行为而不管”的做法,势必会让孩子犯下更多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比如,他会像前面的桐桐那样,丢掉很多冤枉分,如果这是在类似高考这样重要的考试中,因为马虎而丢分很可能会使他错过心仪的好学校。
所以,我们要重视起马虎这件事。在最开始发现孩子马虎时,我们就要提醒孩子注意,可以给他讲讲关于“马虎”的故事,讲讲现实中一些因为马虎而酿成大错的事,引起他的警惕,使他自己注意起来,不再马虎。当然,我们也不要对马虎太过恐惧,更不要一看见孩子马虎就严厉批评他,只要耐心地帮他改正错误就可以了。
第二:寻找孩子马虑的根源,对症下药。
孩子马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不展开:(比如,有的孩子天生是个急性子,他做起事来只注重速度而不注重质量,很多细节都被他粗心忽略了;有的孩子本身就对学习有一种不认真的态度,学习起来心不在焉,因此也就很容易产生疏忽;有的孩子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熟练,实际“操作”时就容易丢三落四;有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掌习的时候一心二用;还有的孩子并不觉得马虎是什么大事,没有改正意识,所以就马虎不断……要想真正解决孩子的马虎问题,我们需要通过观察与沟通,找到孩子马虎的真正原因,用最合适的“药方”来治疗他的这一“顽疾”。)
急性子的孩子我们可以帮他慢下来,提醒他多关注学习的质量而不是只一味图快;对学习心不在焉的孩子,我们要让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使他对学习提起兴趣来;如果孩子对知识掌握不够熟练,那我们就要找到他不懂的地方,多为他讲解,帮他打通知识脉络;如果孩子精力不集中,我们需要先改变自己对环境的“影响”,不要在他学习时喧哗,然后再提醒孩子区分学与玩;而对于马虎的孩子,我们可以适当用用“自然惩罚”,创造一个场景,让他自己体会马虎带来的坏处,使他自己改变对马虎的认知……总之,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帮孩子更彻厩地改掉马虎的毛病。
第三,别让孩子将马虎当成借口。
马虎是个很容易说的借口吗?还是说,有的父母一听孩子说马虎,便不再多追究,只说“下次注意”。我们这样的态度给孩子造成了一种误解。很多孩子只要遇到成绩下降,就说“我不过是马虎”。于是,我们要么是提醒他自己注意,要么是按照“根治”马虎的做法去做。总之,我们会被孩子“蒙骗”过去,从而忽略了他成绩下降的真正原因。
我们需要提醒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成绩好坏影响的也是他自己,而不是找借口‘‘糊弄”我们。马虎不能成为他学习不好的借口,他该安下心来找一找真正的原因,看看自己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比如订正试卷时,让他自己分析每一题错误的原因,当然我们需要有一个温和的态度。
十、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让他体验成功
有的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一直在“原地踏步”,有的父母又觉得孩子总在不停地犯错,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即便进步也是进一小步,不值得一提。孩子总是在成长,所以他一定会有进步。孩子的进步其实和“水滴石穿”一样,虽然不会一下子就看到结果,但我们至少应该看到,他在不断努力,在慢慢地接近成功。
随着年级的升高,杨语需要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可他的成绩却渐渐地不尽如人意了。尤其是数学成绩,到了4年级时,他经常会考不及格。妈妈很着急.但她没在杨语面前表现出来,她觉得越来越沉默的杨语似乎更加着急。
四年级第一次数学考试,杨语只考了49分。妈妈没训他,只是说:“至少说明我们学会了49分的知识。来,我们一起看看,你还有哪里不懂。”随后,妈妈和杨语一起分析试卷,还给他把每道题都讲解了一番,并给他准备了错题本,让他记录自己的错误和改正的方法。第二次数学小测验,杨语考了53分。他羞愧地将卷子拿给妈士净看,妈妈却点头:“有进步.比上次进步了4分,说明你努力了,这很好。来,看看这一回我们又有哪些问题。”接着,妈妈又对杨语进行了一次辅导。第三次考试,杨语拿着61分的卷子跑了回来,妈妈笑了:“好啊!及格了!看看,你的努力一定会见成效的。”这回,不用妈妈催了,杨语自己就拿出了卷子,请妈妈帮他一起分析。
后来,杨语进入5年级之后,他的数学成绩再也没有下降到70分,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随着数学的提高,一起得到了提高,到了小学临毕业时,杨语的学习成绩已经跨入优秀的行列了。
我们发愁孩子的学习成绩,其实孩子自己也愁,有谁不愿意考个好成绩,让所有人都“皆大欢喜”呢?但当我们面对孩子不好的成绩时,应该像杨语的妈妈这样,学会调节自己的隋绪,别去训斥孩子那糟糕的成绩,也别去给他设立太高的目标。孩子应该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之上去努力,只要他的努力见了成效,无论大小,都值得我们肯定。我们的肯定对他来说就是动力。
首先,表扬孩子的今天,不要批评他的昨天。
三年级时,班上转来了一个男孩子。我发现这个男孩子不爱说话,上课听讲也容易走神。而且从来不做作业,也不交作业。通过了解我知道这个男孩父母离异了,妈妈忙于工作没时间管他的学习。但我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于是,每天我布置完作业后,都会去问问他有什么地方不会做,如果不懂我可以教他。一开始他依然不做作业,不过几天后的一天,他交上了作业本,但只写了一点点,我还是夸奖他说:“不错啊!这两道题都写对了。”不仅如此,我还叮嘱其他同学,如果这个男孩回答不出问题或没交作业时,不要嘲笑他,一定要多帮助他。
在我看来,这个男孩过去如何不重要,只要今天能比昨天做得好。就值得表扬现在,这个男孩比以前活泼多了,他的作业也越写越好。
其次,提醒孩子在现有基础上再接再厉。
孩子的进步固然可喜,我们对他的肯定也让他变得更加愉快,有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努力过了,因此便停下了继续前进的脚步。
但我们要提醒他,别认为现在小小的进步他就已经成功了,不能满足于眼前的这一点点成功,他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我们要鼓励他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接再厉。
在肯定孩子有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用委婉的话语指出他还存在不足。比如,当孩子的数学成绩比之前有所提高时,我们可以这样说:“你比之前有了进步,这值得表扬,说明你努力了。我想,如果你能再加把劲,将你的知识巩固得更牢靠一些,消灭低级错误,你将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再次,不要为孩子的进步不明显而沮丧。
比之前有进步,这是所有人都乐于见到的结果。不过,我们不能让孩子一口吃个胖子,不要觉得他现在的进步怎么这么不明显,也不要觉得他没有努力,而是要让他量力而行。
不展开:(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各项能力是不相同的.所以不要看见别的孩子经过努力进步了一大块,就开始发愁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这么“不争气”。我们别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人比,只要与他自己相比就好了。当我们发现孩子的某一方面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时,那他就是值得表扬的。比如,以前孩子写作业很乱,但从某一天开始,他认真对待自己的作业了,即便还有错,但字迹已经不再那么潦草了,这就是好现象。
而且,我们也要提醒孩子不要着急,他应该依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一步登天的事情是下可能发生的。孩子只要脚踏实地,他一定能走到成功的顶峰。)
最后,别让孩子将表扬当“饭“吃。
孩子有进步,这是值得夸奖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将表扬“做”成“一日三餐”,天天都对他满口称赞。否则,孩子要么会在这种称赞中“迷失”了自我,变得飘飘然,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要么会形成“表扬疲劳”,对我们给他的这种“刺激”再没有任何感觉。
不展开:(我们要拿捏好自己的表扬态度,在肯定他的努力和进步的同时,不妨简单的庆祝一下,比如一家人去看场电影等。)
十一、教孩子正确面对考试,信心十足不紧张
考试是严格的,而且孩子几乎是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工作后,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其中不乏中考、高考这样的大考。大部分的孩子一提到考试就显得十分紧张,内心就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云燕是个很爱学习的孩子,平时听讲也很认真,课后作业也完成得非常好。可是一到考试,她的成绩就非常糟糕,甚至经常出现做不完的情况。爸爸知道云燕的水平,他担心女儿的成绩,可他更担心云燕的心理状态。
于是,一天晚饭后爸爸带着云燕去散步,父女俩聊着聊着,就聊让了考试上。爸爸问:“一说到考试,你有什么感觉?”云燕想了想说:“要说平时吧.您考我什么我都会,就算是背诵大段的课文也没问题。可一到了真正进考场答题的时候,我就特别紧张.一看见试卷,我的心就跳得特别厉害,手脚冰凉,手心还一股股地冒汗,有时候连笔都拿不稳。”
爸爸点点头,问道:“你觉得自己有没有不会的知识吗?”云燕摇摇头,爸爸继续问:“你考不好的时候,我和妈妈有没有为难您?”云燕笑了笔:“怎么会?您和妈妈可不是那样的粗暴父母。”“就是嘛!”爸爸手一摊说,“那你还紧张什么呢?你所有的题都会做,还怕考不好?下次再考试的时候,别想那么多。就和你平常做练习一样去做好了。考试没有那么不好对付。如果真的遇到了不好对付的,那就是所有人都对付不了,这你就更不用着急了。”大部分的孩子都不喜欢考试,所以遇到考试,除了会出现云燕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还会紧张得拉肚子、头晕呕吐,甚至失眠。如果孩子变成这样,他将难以发挥正常水平。所以,我们需要帮孩子调整心态,教他正确面对考试,平时做到把每一次作业当成考试,把每一次的考试当成作业,使他找到信心,从容应付考试。
第一,缓解孩子的考前焦虑“答不完题怎么办?”“遇到不会故的怎么办?”“万一考不好怎么办?”
孩子在考试前,总会考虑太多的“怎么办”,而这种过度的焦虑可能会导致他在考试时出现看错题目、书写错误、瞬间遗忘等等一系列的错误。为了避免孩子出现这些错误,我们帮孩子缓解他的考前焦虑就非常有必要了。
在考试前,我们不要对孩子有太高的期望,以免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同时,考前云燕的爸爸说的那番话,降低考试的“神圣感”,让孩子感觉考试那天与他学习中的每一天没什么区别,减轻他的压力。另外,我们要尽量少提分数、名次等等敏感词,只告诉孩子,考试就是看他过去学的东西还有哪里不会,应该将它看成是一件好事,以此来帮孩子消除紧张情绪。
第二,帮孩子做好考前准备。
不展开:(考试时工具齐全,用起来得心应手,也能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所以,考前我们要帮孩子准备好考试需要的各种工具,比如铅笔、钢笔、直尺、橡皮等等工具,要在考试前一天晚上都准备好。另外,如果遇到大考,还要提醒孩子将准考证、其他证件等等也和这些工具放在一起。睡前,再进行一次核对检查。
考前,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充足的睡眠,不要让他熬夜,以免他考试时因睡眠不足而大脑运转不灵活,影响答题质量。我们为孩子准备的饮食也要营养搭配均衡,并少吃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另外,我们也不要盲目相信某些考前补脑的补品,五:谷杂粮就是给孩子的最好的营养品。)
第三,教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考试原则。
真正到了考场上,牢记一些答题原则将能使孩子在答题时做到有条不紊。所以,我们要把下面的几条考试原则告诉孩子。
原则一,拿到试卷不着急,时间分配巧估计。拿到试卷后,先通读一遍,了解题量和难易程度,先解答那些简单的、基础的题,将考试时间进行一个合理的分配。
原则二,审题注意不马虎,看清要求和题意。选择题要看清是单选还是多选,看清题目是让选择“对的”还是“错的”。主观题和应用题,最好多读一遍,紧扣题意去回答问题。
原则三,答题求稳不求快,数和文字写清晰。考试时间是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定好的,所以不用担心做不完,但也要保持一定的答题速度。不要死抠一道题,留下不会做的最后再做。数字和文字都要写清楚,比如6和8要写对,己和已要分清。
原则四,卷面整洁少涂改,答完还要查仔细。卷面的书写会给判卷老师留下一定的印象分,不要求书写得多么漂亮,但至少要将字写清楚,尽量少涂改。答完之后,如果还有时问,一定要从头到尾再认真检查一遍,看看还有没有没填的空,核对一下草稿纸和卷面上的答案数字,及时修正一些小错误。
第四,告诉孩子几个答题技巧。
孩子记住了那些答题原则,我们还应该让他了解几个答题技巧。有时候,这些巧妙的技巧还能帮孩子提高分数。
比如,碰到不会的题,千万不要空着,选择题一定要填上一个选项,至少还有25%的几率答对,而主观题即便是写自己的感想也要留下几个字,或者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写下来,老师也能酌情给分。还比如,假如时间不够用了,还剩应用题没写,那么就要将应用题可能用到的公式或计算步骤写上。如果公式正确,计算步骤也正确,即便没得到最后答案,但也可以得到一部分分数。
第五,别让孩子出现考后紧张。
考试结束了,可有的孩子却依然没有放松下来,他又会陷入考后紧张。他此时就会想到,考试时有哪道题公式用错了,有哪道题答案和别人不一样,他还会想如果没考好爸爸妈妈会不会训斥他,他甚至会想假如这次考试失败了,他的人生又该如何如何……
另外,我们要提醒他,考完一科后先不要急着和别人对题,否则和别人不一样的答案可能会影响他后面科目的答胚隋绪。他只要集中注意力去应对下一科考试就可以了。
我们该安慰经历了考试的孩子,告诉他考试已经过去了,关于考试的一切都成了过去时。就算有错误,他也已经无法再更改了,所以与其去为过去懊悔,倒不如从现在开始纠正过去的错误,争取在下一次考试或未来的学习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而我们自己也不要对孩子有过多的评价甚至指责,要和孩子一起向前看。
每学期都有不少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我班上
我明白这无非冲着我班老师家的孩子多,
班级成绩好,学生经常竞赛拿奖,
但正如我一再告诉家长的是:
其实家长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学校主要负责传授孩子知识,
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内动力”源于家庭教育,
同样一颗种子,在贫瘠或肥沃的土壤中成长,其结果必然是天壤之别,
而正确的家庭教育就是催发动力,造就人才最好的土壤!
只要“内动力”被家长激活的孩子,
他们就会不用催,不用盯,自动自发地去学习,而且劲头十足,成绩突飞猛进。
最好祝所有的家长掌握良好的家教方法,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功,祝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学得轻松,玩得快乐。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问厕所在哪里 日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