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象棋与中国文化文化简洁内容

中国象棋,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棋种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中国象棋,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棋种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象棋运动参与人数之多、流传地域之广、浸透社会层面之全,以及精神内涵之博大深厚,皆令其他式样的文化活动难以望其项背。可以说,人无论男女老少,地无论城乡厅幽,无不为其魅力所感染、所陶冶,尊之为国粹瑰宝,实乃当之无愧。事物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厚聚,方能喷薄而发;源远,方能流域而广。象棋运动深入社会生活,形成如今的规模、气势,自有雄浑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上溯到战国时代,就有许多文学、戏剧作品描绘象棋运动。并有不少故事流传下来。明代初年,明成祖朱棣的太子朱高炽(明仁宗)见两个小太监在宫中对弈,遂命进士曾ひ允街Tぢ约铀妓鳎奔匆饔匠銎呗梢皇祝&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千里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旌旗逼楚城。兴尽计穷征战罢,松阴花影满棋枰&。这首写于十四世纪初叶的诗篇,被后世誉为吟诵象棋运动的代表作,诗的神韵鲜明地揭示了在中华民族辉煌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楚汉之战和象棋的血肉之缘。与此同时或在此前面世的象棋谱《百变象棋谱》、《梦人神机》等书所标明的象棋制艺中,也明确地标出了&河界&或&楚河汉界&,以及分为黑、红双方对垒。
1972年,在江西安义县出土了一幅完整的宋代铜质象棋,三十二枚棋子的正面是阳文楷书各自的名目、背面则为各自的象形图案;另外,在黄河以北的鹤壁集窑址也出土了宋代制作的瓷质象棋;1964年,在福建泉州湾打捞的宋代沉船中,则发现了色分黑、红的木质象棋子。象棋制艺成型约在唐末至宋初,成型之前流传于各地的棋式异同参差。不同的如:有的棋盘有&河界&,有的没有;有的在棋盘的方格内置子,有的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置子;至于棋子的名目和两方棋子的颜色则基本相同,已有&将、士、象、车、马、兵&和分黑、红二色。那时,不叫做象棋,而称之为&象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十分生动的诗句予以吟赞:&兵冲象戏车&;再早,北周武帝宇文邕撰写《象经》一卷,记述象戏的著法;可见,象棋制艺成型之前,已以不同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所以,人们有理由认定:尽管&象棋&一语最早见之于《楚辞》和《国策》;尽管传说象戏来自黄帝的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黄帝驱蠢兽为阵,象之雄也,故戏兵而以象戏名之&(宋、晁无咎);尽管在广大地区流传时不同地域有过不同的式样,但,两军立营,相持对垒,中隔&楚河汉界&,棋子命名&将、士、象、车、马、兵(卒)&,色分黑、红而战,战局中&斗智不斗力&、通力擒&将帅&等等,莫不植入楚汉之战的文化底蕴,而与中华民族划时代的发展&&奠基汉王朝,在历史、地理、人文形态诸方面处处吻合。
楚河汉界的由来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引兵东向,出函谷关;三月,与诸侯会盟洛阳,集56万人马伐楚,乘楚霸王项羽率兵征齐而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攻下楚都彭城。项羽闻讯,立即回师,在灵壁一带与汉军展开激战。是役,汉兵大败,溃不成军,刘邦仅得数十骑卫护而逃出重围。五月,到荥阳招集残部,又会合萧何从关中送来的人马,兵势重振。从此,楚、汉在荥阳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拉锯战&&你进我退,我进你退,反复争夺。在此期间,形成了一段极为特殊的战争景象: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十月,&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史记&项羽本纪》)。也就是说,楚据东广武城,汉据西广武城,中间隔着广武涧(古运河鸿沟经广武山连接黄河的一段)相持。当时的形势是&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临广武涧&&&(《史记&项羽本纪》),在空前残酷、激烈的争战中势均力敌,谁也无法逾越鸿沟一步。形势促使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史记》)。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特别令人注目的是&中分天下&(中分即从中划分),那象棋的棋盘不正是吗?进一步联系到象棋的棋制,历史也在告诉后世:黑、红两军隔河界相持立营,严阵对垒,以及擒&将&制胜,并非来自人们的凭空想象,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开拓进取、蓬勃发展中一幕极为壮烈、极为震撼人心、极富理念价值、极具深远影响的史实。
&&& 209 &&&
&&& 209 &&& 205
象棋运动的内涵&斗智&
象棋棋子的名目,许多来自楚、汉两军,深受当时政治军事体制的影响,古人早已发现这一颇具深意的现象。宋人程颢(1032&1085)在《咏象棋》一诗说:&偏裨兼备汉官名&,说的极为中肯贴切。象棋文化策源于&中原逐鹿&,象棋之所以作为一个运动项目,它的特征与内涵无论何时都不能忽略,必须深入地予以阐明。前面我们引用了明代诗人曾启的诗句&坐运神机决死生&,形象的概括了两点:一是&坐运&,二是以&神机决死生。&象棋这种运动的特性和内涵的核心,用一句精辟传神的话来说,即&斗智不斗力&。而&斗智不斗力&也源于楚、汉在广武山上的对垒。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记&项羽本纪》)。两军阵前,汉王刘邦不仅鲜明地提出&斗智不斗力&的制胜方针和策略,而且身体力行地贯彻,演绎出许多极其生动的范例。他用陈平的反间计,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关系,使项羽夺范增之权,自折股肱;用张良的笼络计,当韩信攻取了山东一带请求封为&假齐王&时,立即下诏封韩信为&齐王&(刘邦下诏书的地方,因此而得名&诏峪&。诏峪离汉王城二十余里),巩固已方的团结。当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太公&放到砍肉的高案子上,威胁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若不马上投降,我煮你的父亲)。&刘邦冷静地回答说:&吾与项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已本纪》)。此,即大诗人李白措写的情形:&分我一杯羹,太公乃汝翁。&刘邦一方面发布项羽的十大罪状,涣散楚军的士气;另一方面,当他被顶羽射中胸膛,摇摇欲倒之时,怕影响士气,便趁势府身摸着脚,骂着说:&虏中吾指。&他伤痛难忍,还强行巡视军营,慰问士兵,使敌人无隙可乘(见《史记&高祖本纪》)。这些&斗智不斗力&的典型范例,这些指导象棋艺术发展的精神内涵,募不发生在汉霸二王城的所在地广武山。另外,与刘邦相比,刚愎自用、急燥鲁莽、暴虐蛮横的项羽也只能像后人在一首诗所写的那样&智穷欲烹太公肉,勇绝偏染乌江沙&了。
千百年来,&楚河汉界&凌然于棋盘;黑红两军严阵而对垒;&斗智不斗力&既是象棋运动的特性,又是象棋运动的精髓,更是象棋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人民大众的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创造了象棋,象棋在发展中丰富、美化了人民的精神生活。1999年4月,广武山区的山民捐献出了珍贵的收藏文物&&宋代铜质象棋(棋子的大小若制钱而稍厚,棋子正面阳文楷书,棋子背后有对应图像,三十二子一子不缺。妙在红黑双方的铜质不一样,分红铜与青铜,红黑两方皆是将士象车马 卒,无帅、无兵、无相)为象棋文化又增添了一段佳话。作为象棋文化的策源地,荥阳和她的广武山正以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鼎然而立的地位和独特风貌,激励着象棋运动更加发扬广大、灿烂夺目。
象棋的&九五&之争
比较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棋盘,很多人都知道象棋的棋盘上多了一条&河界&,也就是说多了一条线。即国际象棋棋盘上的中心线划到一方作为&河岸&;而增加的一条线,作为另一方的&河岸&。可是,人们不一定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条&河&的问题,更不是简简单单的多了一条线的问题,它的内里积淀着深邃的意识形态。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条&河&把棋盘分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各自的意蕴。两部分相隔对峙而又相关连,更增加了多层次的文化意境。千多年以前,象棋在孕育和发展的实践中,人们以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艺术才能象征性地创造出了象棋棋盘横竖线组合的格局。
据传,唐代的象戏样式和国际象棋惊人的相似,唐代象戏以它固有的文化影响力,向周边传播,特别是通过西域传播到中亚和阿拉伯地区,交流国际之间,而在本土,由于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战乱不息,五代时期更加兵荒马乱,人民迫切渴望统一,象棋也在社会的演变和人民群众的意念中,步步发展演变成型,现今的制艺。另传,象棋原先的棋盘并不是这样(或者说,曾有过不是这样的棋盘),它的纵线是十一条,布棋时将两炮分别放在两车的外侧。可是,这种棋盘在实践中很快就被淘汰了。因为在文化观念上它违背了&王&(棋中的将、帅,实际是王)与八佾的传统意识,更因为它(这种棋盘)表达不出象棋布阵的内涵,表达不出河界两边相峙相争的实质,违背了历史观念的体现。象棋能形成今天的模样,实乃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成因。古人在赞美象棋的时候,精辟地指出了棋盘之独特:&象棋之戏,其名著于《楚辞》,古之通儒多有撰述,传迹古矣!厥类止七(棋子有七个名目),厥棋止三十有二,厥路每前纵者九,横者五。&(清&焦循《象棋赋》)&每半纵者九、横者五&,即指明;&河界&这边的线条是竖九横五,河界那边也是竖九横五。为什么不是竖八、竖七、竖十,偏偏是竖九呢?这横竖的多少里面,大有讲究。
依我们古朴的传统文化意念,竖指的是高,九乃数(单位数)之极,九竖表示最高,九天、九霄、重霄九等,都有高到极点的含意;横指的是宽、是方位,五横表示四方和中央(东、西、南、北、中)含有把所有的方位都包括进去的意思,即至宽至大至广。竖九横五组合成了&九五&,它至高至大至广,就代表了天下,也就是说它代表了皇位。古代小说和俗话里常说的&位登九五&、&九五之尊&,即表示登上了皇帝位,做了天子。另外,从《易经》的解释来看,九是阳爻、阳之极,至阳至高和至尊紧密关联;五是第五爻。《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这都是以&九五&表示帝位,坐天下。河界两边两个&九五&,体现&九五&对峙,&九五&之争。两边摆上了棋子之后,形成的黑红相峙、相争,正好反映和艺术地再现了楚汉在广武山鸿沟争夺天下的历史面貌。再加上他们在这儿曾经约定&中分天下,鸿沟为界&,&楚河汉界&不仅存留在历史上、地貌上,也标在棋盘上。活生生地&九五&之争的象棋文化的底蕴,也就显示的明明白白。
象棋的九宫与八佾
放眼象棋的棋盘,最引人注目的有两处。一是从大面上看,九纵五横的线条分别格致为对等的双方,中隔&楚河汉界&而对峙。另一处重点突出而显眼,两端底线的中心会同有关线段,组成了一个田字形。这两处组合,都离不开&九&。前者,九纵五横明喻&九五&;后者,作为&九五&的呼应和补充,以九个交汇点暗含&九垓之田&,也就是俗称的&九宫&。河界两边,既然是&九五&之争,&天子居九垓之田&(在象棋里,以将军作代表),自是相争的中心,所以就格外让人关注。
&九宫&原指音乐曲牌,概括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等九种宫调。由于帝王居住楼身的地方称为&宫&,故棋盘上&帝王(将帅)&活动的地方也借之而称为&宫&,又因此宫实为&九垓之田&,且又只有九个可供活动的部位(九个交点),故俗称为&九宫&。
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九五&之争、&九宫&,都熠熠夺目地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意识形态,可要进一步理解感悟象棋棋盘深层次的文化精髓,不能不涉及诸棋子在开局前摆放的位置,也就是说不能不探讨&布子&的文化意蕴。&卒&的棋子数和在棋盘上直面强敌的处境,充分体现了成边和守关的历史功绩和战略地位。它的著法(行一步而不能后退),也透露出卒子生命的艰辛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勇往直前的壮烈精神。&将(王)&呢?独此一枚,却又最为尊贵。虽然,表明了它所产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观念&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同时,也应该看到事物的辨证性,这种观念还产生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意识,及促进整体协调发展的有利于社会进程的影响。所以说,象棋设一枚&将&并以它为中心,普及了国家统一的精神观念。士、相、马、车各两枚,对称地排列在将的两边,引人关注的是另一枚棋子&炮&(同样有两枚,同样讲究对称),并不和它们并排连在一起,而是在&九宫&的外角上立垒,移可攻、连可守,成待机拒敌之状。这不能不说是特意的布置,前八枚棋子在&将&的两翼左右相拥,恰恰形成了八佾和八骏的基本态势,程颢以诗颂之曰:&中军八面将军重&,即此。同时,以&将&为中心,在底部组列成&九&的格局。不但和戌边守关的卒五遥遥相连,举步相通,更与距&将&五步之遥,昂立守卫的&炮&紧紧相依。在此特定的文化思维范畴之内,真可谓把&九五&的意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处处深化&国家&和全局观念,巧妙地把浑厚深邃的传统文化赋予游乐益智的体育运动,怎能不令人去节赞叹而称道?&
(阅读次数:)
& 下一篇:
烟台大学美育网热门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中国象棋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中国象棋
板报大全app,黑板报、手抄报一点就通!
提示:1、图片经过缩放处理,请点击图片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原图,或将图片存盘至电脑查看。
> 图片为网友推荐而来,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在本站展示仅为网友借鉴、欣赏他人作品时提供方便。如有任何疑问,请与本站联系。
3、欢迎您向本站提供推荐你的制作全过程。
上一篇::
周边的人在浏览:
板报素材分类
相关专题黑板报素材
最新板报推荐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象棋文化讲座.ppt8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本文档已强制全文免费阅读,若需下载请自行甄别文档质量。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68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新科状元:王天一 年龄最小的象棋大师 河南曹岩磊(1991年出生,2004年夺得全国16岁组冠军,获象棋大师称号,时年13岁。他是一名孤儿。现在深圳打拼。) 反面例子:董文渊 反面例子:董文渊 王嘉良 八十大寿情景 王嘉良老师与现居黑龙江的五位女徒弟: 前排左:王琳娜、右:张梅,后排左起:张晓霞、刘丽梅、张桂娟
王嘉良 梁宏达郭丽萍王嘉良赵国荣赵泽宇 王嘉良 梁宏达,人称“老梁”,著名媒体评论人、代表节目有:《体育评书》、《老梁看电视》、《老梁说天下》、《老梁故事汇》、《老梁看电影》、《天天五味评》、《老梁观世界》等。
王嘉良 王嘉良与张晓平 王嘉良 郭丽萍和王琳娜在王嘉良八十大寿寿宴上讲解1960年王嘉良后手胜胡荣华的经典对局 王嘉良 王嘉良 王嘉良 赵国荣代表徒弟们给老师敬赠礼物,礼物为纯金打造。(寿宴摄影:聂铁文) 王嘉良 王嘉良 河南刘欢(1992年出生,2004年首次参加在重庆壁沙县举办的全国中国象棋个人锦标赛夺得第三名,获得象棋大师称号,时年12岁。 )
赵鑫鑫也是13岁参加16岁组比赛获得全国冠军,取得大师资格。 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图书博览会上,人民体育出版社租了个展台,把自己的出版物列架展出。开幕的那天,徐家亮在展台,巧遇当时已经调到中央任中宣部长的李瑞环到场视察各个展台。当李瑞环来到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展台时,徐家亮迎上前去,说:“李市长,你好!请你到我们这里看看吧。” 李瑞环笑着与徐家亮握手之后,便走进展台,在书架上浏览起来,还不时抽出书来翻翻。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刘忠德跟在李瑞环身边。徐家亮不失时机地把李瑞环引到象棋书架前,说:“这些象棋书您要看的话,我可以给您寄去…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注意:二合一卡为充值卡≠用户名,需要在弈天客户端和本站棋谱仓库分别登陆后充值
-=> 公告信息
-=> 《象棋白皮书》第五章 象棋的文化传播 象棋教育 象棋期刊和书籍 文学影视作品           
相关链接:
浏览人气(682)
其他组别:
标题包含录入包含来源包含
《象棋白皮书》第五章 象棋的文化传播 象棋教育 象棋期刊和书籍 文学影视作品
新闻编号:4302新闻来源:《象棋白皮书》课题组新闻录入:东萍公司更新时间:
  本白皮书仅供参阅,如因个人非法使用引起法律追究问题,责任自负,欢迎传阅。
  《象棋白皮书》课题组
  二○一三年八月
  本文文件由珠江文化提供,鸣谢!感谢《象棋白皮书》课题组所有成员,他们花大量时间、精力调查、整理出本文,对推动象棋的发展将起重要的作用。谢谢所有关注本文的网友、棋友!
  5. 象棋的文化传播
  象棋作为文化存在的标志就是象棋教育,具体而言,包括了象棋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文化衍生品等范畴。
  5.1作为智力启蒙和开发的象棋教育
  象棋对弈是双方对抗的游戏,随着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器具形式起伏不定变幻无常,棋手的竞争意识一刻也不能松懈,棋手养成了对策思维的习惯。系统的象棋训练可以增强记忆力,提高思维力,挖掘想象力。下棋是需要深思熟虑的脑力活动,能帮助棋手集中注意力,锻炼意志力,发挥果断力;象棋还是一种文明的竞技活动,能让参与者有公平竞争的意识。
  象棋可以促进智力启蒙与开发,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陶冶他们的情操。而儿童在学习下棋之初,经过系统的训练,可以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修身养性,也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梳理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棋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独有特点[1]。
  象棋是一种智力活动,一旦喜爱上这项活动,就要找对手对弈。当遇到真正的对手就会开动脑筋,勤于思考,认真思考,慎重看棋、走棋,想方设法战胜对手。一个好的棋手还要记很多的棋谱;记好每一盘棋,下完后进行复盘,这些过程无形中锻炼出超强的记忆力和专注力。下棋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胜有胜的道理,败有败的原因;强烈的求知欲会使棋手去研究棋局,提高棋艺。下棋既能锻炼人的意志,又能提高人的竞争意识,培养人的大局观。
  目前,在象棋专业网站上,象棋的学习和研究开始向智力启蒙和开发方向发展。
  5.2象棋教育重在儿童和少年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除了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外,还有学习琴棋书画课程,既可以培养一技之长,又可以陶冶情操。试问在学校的基础教育中,哪一门课程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呢?没有。每一门课都只是培养学生某种能力,但是象棋课程却可以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上述各种能力。
  [1]黄少龙。象棋文化艺术之谜[M]。
  从课程上来讲,作为一门体育和健康课程的选修课,象棋是十分合适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毫无疑问,在中小学开展象棋的教学非常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的课程中开展象棋的教学有其独特的作用及意义。
  经调查,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象棋的积极性越高,学习更快。年龄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并不重要,在很多场比赛中,低年级的学生战胜高年级的学生的例子比比皆是。通过近两年的统计发现,学生低年级学棋比高年级学棋优势更大,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兴趣的培养更快。
  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注意的时间短,无意识注意占优势,对喜闻乐见的事物感兴趣。在象棋的练习和比赛中,小学生的眼、手、脑交替使用,使他们动脑思考,动手下棋,能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象棋运动要求精力集中,坚持不懈,既能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意志,又能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象棋运动是通过比赛来提高棋艺,陶冶情操的。象棋不但对小学生的智力开发大有益处,又能培养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少年儿童变得反应机灵,思维敏捷,对问题理解深,记忆牢靠。
  但对比其他棋类项目,象棋在培训界并不占优。有调查显示,象棋培训在当下青少年中的培训规模跟不上围棋和国际象棋。经过采访得知,当下象棋培训仍存在着一些待规范的地方:
  (1)象棋培训的师资缺乏。我国不缺象棋高手,但是缺少从事象棋培训事业的象棋高手。吸引象棋高手从事象棋培训与教育事业,是关系到象棋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吸引更多的优质师资,才能培养更多的象棋人才。
  (2)象棋培训缺乏职业化发展的系统性。棋类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开发智力,提升情操的游戏,在近代才被赋予了竞技体育的属性。而由于象棋的自然普及率较高,亲友之间自然传授,培训缺乏体育职业化的发展训练。
  (3)象棋培训的目标以满足家长对“体育特长生可以加分”的追求,忽视了对儿童智力和意志的培养。
  5.3象棋专业期刊和书籍
  象棋的教育以及普及,离不开象棋专业期刊和书籍。只有更多更好的专业期刊和书籍问世,才能更好地普及象棋,提高棋手以及象棋爱好者的棋艺水平。
  5.3.1象棋期刊
  杨伯伟曾按照象棋发展史的分期,划分了四个高峰期,把1912年以前的时期划分为古代,把1912――1956年划分为近代,1956年之后为现代。离我们最近的是象棋出版史的第四个高峰期,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一时期象棋赛事、活动频繁,媒体宣传得力,象棋出版业进入了“黄金时期”。1985年,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出现了象棋“七刊二报”同时并存的鼎盛局面。“七刊”分别为广州《象棋》、上海《上海象棋》、哈尔滨《北方棋艺》和《象棋研究》、成都《成都棋苑》、沈阳《棋友》、温州《鹿城棋苑》;“二报”是广州《象棋报》、北京《棋牌周报》。
  直至2000年,全国还有《象棋》、《上海象棋》、《棋艺》(1998年起《北方棋艺》改名为《棋艺》)、《象棋研究》、《棋牌世界·象棋》(1999年于成都创刊)、《象棋天地》(象棋协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不定期丛刊)和《棋牌周报》、《象棋世界报》(1999年于丹东创刊,内部发行)等“六刊二报”并存。然而待到2004年,上述的六家刊物仅有《棋艺》、《象棋研究》幸存,《象棋世界报》“变身”为《象棋世界》月刊(用香港刊号),棋报全部消失。
  广州《象棋》月刊于1956年创刊,由多届全国象棋冠军杨官U、吕钦、许银川等名家编著,是广大象棋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截止2003年第12期,共出版421期,后未经宣告,悄然退出。
  著名象棋人士认为,象棋报刊的停刊与象棋自身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造成报刊业萎缩的主要原因是网络媒体的发达,对出版业的冲击比较大。报道内容时效性滞后的象棋报刊,远远满足不了广大棋手以及棋迷对信息时效性的高要求,这是导致部分象棋期刊停刊的主要原因。另外,刊号的稀缺也导致了象棋报刊难以像当年“雨后春笋”般占领各大报亭。
  5.3.2象棋书籍
  象棋发展到现在以来,各类象棋书籍数目种类繁多,有别于象棋入门类的书,真正蕴含象棋精髓的体现象棋项目本身的特点的,还是各类棋谱类书籍,根据行业内惯用的分类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经典的对局集
  主要由象棋大师的系列专集和棋谱作家评论的对局集两种类型,前者主要记载象棋大师的各类对局棋谱或是大师个人对棋谱的见解,收藏意义居多,譬如《十连冠的棋艺精华》一书是由徐天利和胡荣华本人共同评述并由徐天利执笔的。成书于1985年,出版于1986年。距今虽已十几个年头,但该书堪称棋书之经典。另还有《虎啸弈林》(2000)、《吕钦棋路》(2002)、《银川棋路》(2011)、《勇征棋路》(2013)等大师亲笔讲解的;后者多如牛毛,各类对局集比比皆是,较为经典的有言穆江先生的《胡荣华东南转战录》(1985),陈松顺先生的《五羊杯象棋冠军赛》(1993),《胡荣华李来群二十年大战》(1999),李省⒀畹渲碚幌壬摹缎硪ǘ跃旨罚2001),等等。而近几年来也有针对全国各类比赛对局的解析,诸如《2012全国象棋个人赛精彩对局解析》系列、《百大棋局》(第一集)(2013)段鹏程著等。
  (2)古谱类
  主要指象棋千百年来发展流程下来的古谱类数目,主要有全局和残局两种。前者最齐全的一套是蜀蓉出版的《象棋谱大全》(2006),刘剑青父子评注的《橘中秘》和明松评注的《梅花谱》也都是其中的精良之作,棋艺研讨亦非常深入,是古谱评述类的精良之作。后者最全的一套是刘殿中主编的《象棋古排局集成》(1994),较好的是上海文化出版的四大名谱的详注本及《江湖排局集成》(1999),《象棋古谱诠正大全》(2002),算是对残局进行了比较好的评注和诠正。2012年还出版了《竹香斋象棋谱(修订版)》以及《蕉竹斋象棋谱精编》等关于古谱类的书籍。
  (3)开局谱类
  简单分为综合性开局谱和专题性开局谱。前者是指开局手册,对各类开局走法做了简单而概括的介绍,对于入门级的读者尚佳,对于专业读者来说可能有些过于简单。比较著名的有居荣鑫的《象棋规划举要》(1988)及续编等等。后者指针对某一类型的开局进行详细介绍的数目,着重变招的讲解,对于棋艺提升有不小的帮助。比较著名的有屠景明《中炮盘头马对屏风马》(1986),王嘉良《顺炮全集》(1998),葛维蒲的《象棋布局飞刀》 (2004),钟志康的《象棋排局初探:兵卒马炮》(2007)等等。
  (4)残局谱类
  现代残局谱首选的是贾题韬的《象棋残局新论》(1991),贾题韬从形的角度动身,论述了残局的根本思想和战略战术,同时辅以大量的典型例局阐明棋理,下卷从残局角度动身,进而联络全局的作战思想,对精进者有很大帮助。而李中健的《象棋残局新编:探索棋局六十年》(2013)则系统介绍了古今的残局共收入棋局八百多则。全书将棋局分为十五类,上卷
  包括车、马、炮、兵、车马、车炮、马炮、车马炮八类,中卷包括车兵、马兵、炮兵三类,下卷包括车马兵、车炮兵、马炮兵、车马炮兵四类。
  (5)综合类
  综合类包括一些个人专著,其中有开局、中局、残局、对局等,分类引见或者评述。比方杨官U的《弈林新编》(1977)、赵国荣《棋枰精髓录》(1985)、黄少龙《象棋形势判别》(1997),初学类如谢侠逊《象棋指要》(2007)等,读这些谱可以学习其中的棋艺思想和对场面的了解和剖析方式,深入研究,则对棋类爱好者有不小的帮助。另外还有《杨官U象棋新编(套装上下册)》 (2008)以及朱宝位的《象棋基本杀法》 (2007)。
  (6)棋史类
  主要对象棋的发展或者是地方象棋的发展做了大体简述。比如《广州棋坛六十年》(1986)。要讲述广州棋坛的历史故事,用棋局交叉其中,有很强的历史材料性。《近代国手名局》(2012),作者徐清祥,该书主要讲述了近代国手如林弈仙、谢侠逊、彭述圣、四大天王、五虎上将、北方八猛、华东三剑客等等,上局部是文传,下局部名局点评。另外就是黄少龙的《列炮纵横谈》(1987)、《炮马争雄三百年》(1994)、《挺兵局的应对方略》(2001)等,对象棋的各种走法的变化有着不小的剖析和讲解。
  [1]杨柏伟,起起落落数百秋――象棋出版史的四个高峰期 。象棋天地。2006,03
  5.4象棋文学影视作品
  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常是电视网络,报刊书籍等大众媒体,因此与象棋有关的文学影视作品的诞生,对推广象棋有着深远的意义。
  5.4.1象棋文学影视作品简介
  象棋的文学作品较出名的主要是两位作家的同名小说《棋王》。一部是中国大陆作家阿城1984年发表的处女作《棋王》,该书在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排名第20名。原载《上海文学》1984年第七期,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棋王》的主要魅力来自于主人公王一生。他天性柔弱,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何以解忧,唯有象棋。”他受益于一位神秘拾LJ的老头授予的超绝妙棋艺及道家文化的精髓,这便是阳之气相游相交。“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这讲的是下棋的要领,但同时也是讲万事万物造化之道,王一生以生命的本能领悟了这些道理,把棋道和人格融为一体,此后他的人生变成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体现。王一生在象棋中寻找自己的世界,并最终在棋艺和道德上实现双重升华。另一部是台湾作家张系国在七十年代创作了一部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棋王》,它通过神童棋王的变化,反映了台湾七十年代初期社会变化中人们的生活、思想,特别是年轻一代知识界的心态状况。这篇同名《棋王》也在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排名第79名。
  1991年徐克的电影工作室将大陆作家钟阿城的小说《棋王》与台湾作家张系国的同名小说《棋王》溶合成一部电影,并由他与严浩联合导演《棋王》,由梁家辉主演。
  2000年,由张卫健主演的《棋武士》是一部港产古装言情剧。象棋是中国人最热爱的游戏之一,把象棋巧妙地融合在武侠故事里,开创了武侠的新类型。
  2006年国产动画片《象棋王》,描述一个叫“无悔”(“举棋无悔”之意,表示一个棋手勇往直前、不后悔的信念)的小六学生,从根本不会下棋到热爱棋艺的历程,以一颗永不言败的心,勤奋向上,勇往直前,不断学习、克服万难,深造棋艺,在各种象棋比赛中战胜对手,为实现自己的“象棋王”的理想勇敢奋斗。《象棋王》与中国棋王合作世界第一部以象棋为题材的动画片。鸿鹰与中国棋王胡荣华协力合作共同打造《象棋王》,将中国棋魂推向海外。为求棋赛的精确性与真实感,由胡荣华担任本片的总顾问,指导棋局及棋谱。《象棋王》让象棋耳目一新:剧中改造了传统象棋,将象棋立体化、具象化、生命化,为象棋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做了不小的贡献。
  5.4.2 象棋文学影视作品存在的问题
  象棋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并不多,相对于同为棋类游戏的围棋,象棋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象棋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数量较少
  由于活动本身的限制,当下有关象棋的文化作品多为中国创作的,少有他国作品涉及到这方面的题材。反观围棋,在文化和影视方面的作品较多,从《吴清源》、《棋王阿城》到《天元》,再到动画片《棋魂》,围棋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出镜率”。
  象棋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数量少,一方面反映了象棋的影响力还不够,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缺乏文学和影视作品,难以通过其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象棋教育。
  (2)象棋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质量较差,影响较小
  在国内,大多有关象棋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是借“象棋”描写一个时代的文化,作品仍缺乏对象棋本身的走法,以及对象棋棋手的塑造。围棋方面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多是直接对围棋的走法和文化进行阐述,直接针对棋迷和爱好者进行推广,这加大了其作为文化产品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象棋在文化作品这领域还是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作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游戏活动,其可挖掘的价值十分巨大,应该将象棋所代表的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充分考量后灌输在新的文化产品中,用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去展示象棋的魅力,去激发受众主动去了解象棋,接受象棋的魅力。
  5.5象棋文化衍生品
  象棋文化衍生品指由象棋文化原作发展而来的,经过再创作而区别于原作本身的商品。象棋的衍生品蕴含着巨大的商机,通过艺术家的设计参与,可以将象棋元素作为中国元素,融入并转化到一些日常用品上(比如服装、儿童用品、男性用品、老年用品等)和关系广大群众的行业上(比如房地产、教育等),赋予这些传统商品深厚的文化内涵。
  目前,象棋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基本还是空白。但这一领域的发展不容忽视。
  首先,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三大象棋线上平台的玩家长期活跃用户将近108万人次,而中国整个象棋爱好者的市场远远不止如此,加上许许多多热爱中国文化的国际友人,如果这些市场得到有效开发,那么市场规模相当可观。
  其次,从经济基础来看,随着我国GDP带动人均消费支出水平持续增长,近十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这为象棋衍生品推向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再次,从销售机会来看,我国每年举办重要的象棋赛事,如象棋甲级联赛,全国锦标赛期间,均可以作为市场契机,国内外各个文化旅游节也是不错的销售机会。
  综上,象棋文化衍生品消费市场潜力大,开发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象棋文化衍生品,使得与象棋相关的经济收益得到提高,进入现代化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
  本文文件由珠江文化提供,鸣谢!感谢《象棋白皮书》课题组所有成员,他们花大量时间、精力调查、整理出本文,对推动象棋的发展将起重要的作用。谢谢所有关注本文的网友、棋友!
-=> 版权信息 [ 联系QQ: QQ群: 淘宝:hldcg 电话: 微博=微信公众号:东萍象棋网 ]
本站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和东萍象棋网共同拥有,文章可自由转载,特别声明的除外,转载文章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中国象棋专业网站 Copyright 2004 东萍象棋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保留所有权利 辽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围棋象棋与中国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