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富阳英语培训哪里有5到10岁教足球培训

富川(中国地名)_百度百科
(中国地名)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东北部,东经111°5′—111°29′,北纬24°37′—25°9′之间。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东连湖南省,南部,西与接壤,北与湖南省江永县相连。位于县治驻,县城西距190公里,南距梧州市220公里,到广东省广州市380公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距离为586公里,与全县辖12个乡镇,145个村(街、居)委会,总面积1572.36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东北部,东经111°5′—111°29′,北纬24°37′—25°9′之间。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东连湖南省,南部,西与接壤,北与湖南省江永县相连。位于县治驻,县城西距190公里,南距梧州市220公里,到广东省广州市380公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距离为586公里,与全县辖12个乡镇,145个村(街、居)委会,总面积1572.36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
富川瑶族自治县种植的水果、粮食,养殖的畜禽、淡水鱼远销欧、美、亚。其中最著名的是富川水牛、蜜枣、脐橙、银鱼、桂花鱼被列为广西基地县,脐橙获中国同类产品金奖。富川瑶族自治县拥有“富川八景”、“古明城”、“灵溪庙”等旅游景点,被誉为“小桂林”。
富川建制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该县地属楚越交界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郡,县地属南海郡。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属南越国桂林郡。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县境始置冯乘、富川县,同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冯乘、富川均属交州苍梧郡。
三国时期属吴,黄武五年(226年),冯乘、富川同属荆州临贺郡。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冯乘、富川属临贺郡。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冯乘、富川属临庆郡。宋泰始六年(470年),改临庆郡为临庆国(封国),冯乘、富川属之。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临庆国复为临贺郡,冯乘、富川同属之。梁普通元年(520年),今县地置临贺、乐梁郡,冯乘属临贺郡,富川属乐梁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富川县属富州(州治在富川县,即今钟山)。开皇十九年(599年),临贺、绥越(南朝陈置,在今钟山县南)、荡山(南朝梁立,在今贺县西)等县划入富川,更名贺川县,属永平郡。冯乘属零陵郡。
唐代,冯乘、富川县均属贺州,后属桂管。其中天宝二年(743年),富川县曾更名富水县,乾元元年(758年)复名富川县。
五代十国时期(907—948年)冯乘、富川属楚地,948年后属南汉。
宋开宝四年(971年),废冯乘县,东部划入今湖南江华县,西部划入富川(今自治县县域),富川县属广南东路贺州。冯乘县从置到废计有1082年的建置历史。宋大观二年(1108年)五月,富川改属广南西路贺州。
元代,富川县仍属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富川县属贺州。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富川县改属浔州府,后属平乐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一月,富川县治所从钟山镇迁至灵亭乡,即今富阳镇内的明富川县城。
清顺治十二年(南明桂王永历九年,即1655年),富川县属平乐府。
民国元年(1912年),富川县属平乐府。民国2年7月属漓江道,治桂林;民国3年6月属桂林道,治桂林。民国6年7月,划富川县南部置钟山县,富川县属桂林道,治桂林。民国19年属平乐民团区,治八步。民国21年4月,属桂林民团区,治桂林。民国22年10月属平乐民团区,治八步。民国23年3月属平乐行政监察区。民国29年4月属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治八步。民国31年3月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治八步,一直至民国3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元月1日,富川人民政府成立,驻富阳镇,属广西省平乐专区。
1952年7月,广西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核转,并经政务院日批准,撤销富川、钟山2个县,合并置富钟县,治钟山,属平乐专区。1958年7月改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专区。日,富川与钟山分治。日,国务院第115次全体会议决定,恢复设置富川县,县人民政府驻富阳镇,属梧州专区。日,国务院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富川瑶族自治县的请求报告,同意设立富川瑶族自治县,撤销富川县。
富川行政区划
1996年,富川瑶族自治县面积1572平方千米,人口约27.8万人。辖9个镇、4个乡:富阳镇、城北镇、朝东镇、麦岭镇、葛坡镇、福利镇、古城镇、莲山镇、白沙镇、油沐乡、石家乡、新华乡、柳家乡。县政府驻富阳镇。
2003年,富川瑶族自治县辖9个镇、4个乡:富阳镇、白沙镇、莲山镇、古城镇、福利镇、麦岭镇、葛坡镇、城北镇、朝东镇、新华乡、石家乡、油沐乡、柳家乡。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同意撤销油沐乡,整建制并入朝东镇,朝东镇政府驻地不变。
现全县辖9个镇、3个乡:富阳镇、白沙镇、莲山镇、古城镇、福利镇、麦岭镇、葛坡镇、城北镇、朝东镇、新华乡、石家乡、柳家乡。
富川地理环境
富川地质地貌
县境内地层发育不甚齐全,出露最老地层是早古生界寒武系;其次是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还有中生界侏罗系及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等。县内地质构造,经历过加里东期、海西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等的构造运动。其主要构造形式有褶皱和断裂。
富川县域,四面环山,中间低落,略呈椭圆形盆地,地势北高南低。西部及东南部分布着横亘连绵的山脉,谷深坡陡,地势高峻;东部为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岩溶峰林地貌,群峰拔挺;东北面为丘陵地貌,顶圆坡缓,波状起伏;中部为宽坦的溶蚀平原地区,地势低陲,孤峰独山拔地而起,富江河水北南纵流。地处都庞岭和萌渚岭余脉峡谷之间,形成南北风向要口,素有大风走廊之称。
富川气候特征
富川瑶族自治县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年均气温为19℃,年极端最高温度38.5℃,极端最低温度-3℃,全年≥10℃的活动积温为6072℃,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700毫米,年相对湿度75%。
富川人口民族
因地制宜的民居富川瑶族自治县域,古属交界之地。据解放后的古文化遗址考查证明,县域内在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公元前1万—6千年)就有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活动、生息、繁衍。其后裔,战国时期称“百越人”。秦汉时期称南越人。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同置冯乘、富川县。此后,汉族人民不断随官兵南来,陆续迁入境内择居仁里。境内的瑶族同胞,是其先民几经辗转迁徙,于宋末、元、明、清期间,先后分别从湖南、广西、广东等地迁来定居的。据旧志记载,富川境内早就有汉、瑶、壮等民族。
解放前,富川瑶族人民,在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情况下,政治上毫无权利,除了受统治阶级的超经济剥削之外,还受到严重的民族压迫。
解放后,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原广西省民委和专区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分别于1957年8月和1963年8月,在富川境内曾作过两次较全面的民族识别调查。据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富川县境内居住有汉、瑶、壮、回、侗、彝、土家等8个民族,瑶族人口为15万左右人口,占全县总人口51.72%,其中过山瑶人口1.2万,富川已成为以瑶、汉族为多数的民族杂居区域。
第五次人口普查,富川瑶族自治县总人口273507人。其中:富阳镇67387人,白沙镇12280人,莲山镇23841人,古城镇20045人,福利镇19923人,麦岭镇21321人,葛坡镇17387人,城北镇18406人,朝东镇21636人,新华乡15790人,石家乡12628人,油沐乡6941人,柳家乡15922人。
富川自然资源
富川土地资源
全县总面积为1572平方公里,折合235.8万亩,按地貌形态划分为山地、台地、丘陵、石山、平原谷地、水域等6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69万亩,占总面积的29.26%;台地面积10.05万亩,占总面积的4.26%;丘陵地面积11.7万亩,占总面积的4.96%;石山地面积40.06万亩,占总面积的16.99%;平原谷地面积92.38万亩,占总面积的39.18%;水域面积12.62万亩,占总面积的5.35%。按1989年总人口平均,每人拥有土地面积9.4亩,据1984年土地概查分析统计,全县已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63.87万亩,利用率为69.49%。尚有未利用的宜垦耕地、园地24.98万亩;宜林山地、坡地10.27万亩;草地10.75万亩。
富川水资源
县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较充沛。境内四面环山,历来森林植被较好,蓄水能力较强;中、东部属岩溶地带,地下水蕴藏量也较丰富。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6.74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量15.495亿立方米,地下水蓄量为1.25亿立方米,按1989年总人口计算,人均拥有地表水量6200立方米左右。县内地表水主要来源于降雨,据年统计,年平均降雨量为1667.4毫米,县内流域面达1572平方公里,形成大小、长短不一的23条干流和主要支流,注入县内山塘水库约5.2亿立方米,按1989年水田面积计,平均每亩水田拥有地表水2740立方米。另外注入龟石水库约5.95亿立方米。正常年景可利用的地表水为5.48亿立方米,干旱年可利用的地表水为4.05亿立方米。全县23条主要河溪中,有12条源出高山,落差分别为780—1370米,河床比降大,坡陡流急,形成水力资源丰富,径流水能蕴藏量可达5.1万千瓦,可开发利用3.5万千瓦,已建电站20处,装机容量达10105千瓦,占可开发的28.87%。据地质部门初步探明,县内拥有地下河23条,年总水量为0。68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合计为2156升每秒。
富川矿产资源
县境地处南成矿带的中段,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据旧志记载,自明万历时就有商人在白沙一带开采砂锡矿。已发现的矿种有31个,矿产地72处。其中具中小型矿床规模的有11处;砂锡矿区16处,矿点45处。
富川经济发展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89153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11468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80年翻2.8番。
全县GDP由1983年的0.81亿元,增长到1993年的5.13亿元,年均增长20.33%(10年增长数);2003年达到13.18亿元,年均增长9.9%(10年增长数);2011年达到40.11亿元,年均增长14.93%(8年增长数),比1983年增长49倍;财政收入由1983年的716万元,增长到1993年的6245万元,年均增长24.18%(10年增长数),2003年达到6138万元,年均增长-0.17%(10年增长数),2011年达到3.37亿元,年均增长23.73%(8年增长数),比1983年增长47倍;全社会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83年的924万元,增长到1993年的9140万元,年均增长25.75%(10年增长数),2003年达到29762万元,年均增长12.53%(10年增长数),2011年达到72.19万元,年均增长 48.97%(8年增长数),比1983年增长78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3年的188元,增长到1993年的284元,年均增长4.21%(10年增长数),2003年达到1584万元,年均增长18.75%(10年增长数),2011年达到4483元,年均增长13.89%(8年增长数);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2006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工业主导地位日益显著。
富川瑶族自治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生产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红薯等粮食作物,辅以油料、棉花、麻类等。据民国22年(1933年)统计,全县耕地面积为290788亩(含今钟山县),粮食总产为3710.6万公斤(民国期间最高年产量)。
解放后,1958年,县域耕地292584亩,粮食总产量为3820.2万公斤。随后,由于进行大模范的农田水利建设,耕地面积逐步减少,至1962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59487亩,粮食总产为3425.8万公斤。但由于水利设施增加,对旱涝的抵御能力增强,并采取调整作物布局、改进耕作制度、推广良种、施用化肥、农药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0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56171亩,比1962年减少1.28%,粮食总产增至5020.1万公斤,比1962年增长31.76%。1980年后,调整农村经济政策,实行,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65570亩,粮食总产量上升到9289.3万公斤,比1970年增长85%。1989年,粮食总产量为8994.2万公斤,其中稻谷8412.6万公斤,玉米358.5万公斤,小麦19.9万公斤,大豆(含青豆、黄豆、黑豆)127万公斤,红薯折谷47.8万公斤,其他杂粮28.4万公斤;油料作物总产237.03万公斤,其中花生210.13万公斤,油菜籽25.76万公斤,芝麻1.14万公斤;麻类总产量为7.22万公斤。
2012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1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43元,比2011年增长12%。成功流转土地40万亩,建成了以片区模式推进的“二园三廊一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平台,着力打造了脐橙、蔬菜、烤烟、生猪、高产油茶林等五大特色优势农业。全县共种植优质水果40万亩,其中种植脐橙25万亩;年复种无公害蔬菜20万亩以上;年种植春烤烟3万亩以上;引进了广东温氏、广东杨氏等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446家农业企业集群发展的规模,规划建设了富川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实现了200吨/时水果加工能力。富川县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县”、“中国脐橙之乡”、 广西最大脐橙生产基地和春烤烟生产基地 、广西唯一的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富川脐橙”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多次在国内外农业博览会荣获金奖,并被指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专用果。
清末、明初,县内只有铁、木、缝纫、竹器、织布、印刷等行业的个体手工业。民国35年,古城街由商人集资兴办第一家工业企业一一古城火力发电站,用旧汽车头作动力发电,供给几家小商店和几户地主照明;随后,广东籍商人在古城街集资兴办益民加工厂,利用富江河水作为动力,为当地居民舂米;还有一家手工业作坊,用人力操作一台铁木摇头车床,制造鸟枪和修理农具,皆为私营企业。
解放初期,由于与钟山合县,工业企业都在钟山片。1952年至1956年,富川片仅有一些手工业,加工制造犁头、、扒锅和锄头、镰刀等简单小农具和生活用具。1956年工业总产值仅为144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1961年富川与钟山县分县后,县属国营工业和二轻工业逐步得到发展,1970年工业总产值619万元。1978年,工业总产值增到1711万元,比1956年增长10.9倍。
党的后,不少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所提高。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3357万元,比1956年增长22.3倍,比1978年增长96%。1985年后,在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改扩建,到1988年投入资金达3102万元,仅烟厂技改扩建就投入1833万元,使烟厂的生产能力由1985年的2.8万大箱增加到15万大箱。1989年卷烟工业产值8715万元,创税5421万元,成为富川工业的重要支柱。以卷烟为龙头的配套企业应运而生,先后办起商标印刷厂、纸箱包装厂、卷烟材料厂,年新增产值近千万元。1987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0144万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至13942万元,比1985年增长3.15倍。其中:(烟厂)产值8715万元,占62.51%;自治区属立新农场118万元,占0.84%;县国有工矿企业总产值2897万元,占20.78%;集体企业产值1124万元,占8.06%;合营与个体工业产值1088万元,占7.8%。全县国营工矿企业28个,其中独立核算企业16个;集体企业190个,其中县属企业12个,乡办企业45个,村办企业133个;村以下办工业1194个,其中合作工业240个,个体工业954个。全县工业企业按行业分,有18种,其中主要行业有8种,按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次序排列是:烟草加工71.98%,食品5.22%,化工3.34%,机械1.88%,饮料1.76%,建材、采矿1.74%,纺织1.29%,印刷1.26%,其中它占11.55%。
2008年,成功引进了央企巨头华润集团到富川投资办厂,其中总投资75亿元、2×10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华润(贺州)火电厂将于6月建成发电,总投资9亿元、年产200万吨水泥的华润(富川)水泥厂已于2010年5月建成投产,总投资5亿元、年产20万吨啤酒的华润雪花啤酒厂将于10月建成投产。同时,以华润(贺州)火电厂、华润(富川)水泥厂、华润雪花啤酒厂三大企业为核心创建了广西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成为贺州市的一号工业园区和自治区林念修副主席担任组长的全区重点工业园区。利用富川丰富的风力资源,引进中国大唐、中国华能、广西水利集团、中国风电等四大集团投资60亿元的长春、龙头、金子岭、朝东等4个风力发电场。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7家。2012年,以华润产业为龙头的富川循环工业开局良好。华润火电厂1号机组试发电运行,华润富川水泥厂满负荷生产;华润雪花啤酒厂已完成主机地下部分基础施工。预计投资150亿元的华润火电厂建成生产后将形成60亿元的年产值,投资13亿的华润水泥厂建成生产后将形成12元亿的年产值,华润啤酒厂建成后将形成30亿元的年产值,相关企业将形成10亿元的年产值, “十二五”期内, 华润富川循环经济产业园将会形成年产值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清洁能源开发进展顺利,龙头、长春、金子岭、朝东等4个风电场进展顺利。
民国期间,县政府建设科配备专人管理农林行政、从事林业育苗工作,供应造林种苗。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制订一系列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于1964年成立县林业局。1967年改为林业站。1970年冬,林业站的营林事业与森工企业分家,营林与农、牧合并为农林牧服务站,森工企业改称木材采购站;1974年春,林业与农牧业分开,成立林业局至今。1989年,林业局设有林业技术推广站、林政资源管理站、林化站、护林防火办公室、林检科、林业公安股、富阳林业公安派出所、朝东林业公安派出所等。从1982年起,还在全县14个乡镇巾的12个乡镇建立林业工作站。1989年,全县林业系统有干部职工268人,其中技术干部41人。1960年全县进行第一次森林资源普查,至1988年共进行4次森林资源调查。1960年至1982年,有林面积年均增长率仅为1.66%;而森林蓄积量却逐年降低,平均递减率为0.61%。1982年后,有林面积也逐年下降。原因主要是:一、长期以来山界不够明确,造成国家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山林纠纷不断发生,二、森林火灾严重。据统计,年全县发生森林火灾156次,受害面积12.35万亩,毁林4.92万亩。三、林业投资少。1972年至1979年,林业投资仅49万元,平均每年为7万多元;年,林业投资为50多万元,平均每年10多万元,年,林业投资为100多万元,平均每年25万多元。198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稳定山界林权,划定社员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1989年,林业产值为479.9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8%。[18]
2012年内投入资金8800万元,实施&绿满八桂&、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等工程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西岭山保护区管理,发展林下经济,加大油料作物开发,突出发展油茶、药材等名优特色经济林品种。
富川畜牧业
富川的畜牧业以饲养牛、猪为主,鸡、鸭、羊、兔、鹅次之。1952年全县畜牧业产值为16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1978年党的后,畜牧业发展较快,1989年畜牧业总产值增至1521.49万元,比1952年增长8.33倍,占农业总产值的18.02%;猪存栏数115272头,出栏数为56290头;牛存栏数、出栏数分别为42170头、10472头。民国期间,畜牧业由县政府建设科管理,下设家畜防治所。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先后成立县建设科、农林水利科、农牧局等机构,负责管理全县的畜牧业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畜牧业的发展,1979年11月成立县畜牧局。1984年改为畜牧水产局。1989年畜牧水产局下设畜牧兽医站、种畜场、渔种场、水产管理站、水产技术推广站以及各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兽医联合诊所等,有干部职工96人,其中技术人员42人。专业民间兽医24人,亦医亦农的村兽医员173人。
2012年出台对黄龙病的防控,扶持温氏肉猪养殖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种猪场建设,加强疫病防治和猪场排放物的环境整治和环保规范,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养猪专业村和养殖户。生猪年出栏80万头,其中瘦肉型猪出栏45万头。
秀水状元村位于广西贺州市富川县,沿207国道往富川方向可达。距贺州市约90千米。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建村,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该村现有人口约2400人。自唐宋元明清五朝以来,这里出过一个状元和26个进士,故有“状元村”之美称。秀水状元村至今还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宗祠、祖庙、古戏台,以及上至皇帝,下到知县赐封、贺赠匾额等文物古迹。有相似于江南水乡风光景观,是岭南最佳水乡风光之一,有“宋元明清民居露天博物馆”之美称。享有“小桂林”之称。主要景观有秀水八景:秀峰挹爽、三江涌浪、灵山石室、眼兔藏烟、坦水澄清、鳌岫仙岩、飞鹰振翅、化鲤排云等,还保留比较完好的历史建筑有状元楼、进士堂、古书院、古戏台等。
富川立新脐橙基地位于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城境内。距县城中心1千米。是一个,广西最大的脐橙种植基地也是贺州大型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基地,是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自1958年建场至今,已有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场内有土地1.8万亩,其中柑橙连片种植面积1万亩,是广西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备选点。是全区超大型脐橙生产观光园,该场自1988年起大规模引进美国脐橙品种种植后,发展迅速,所生产的脐橙果实硕大,无核无渣,先后获得中国第二届金奖,广西名牌产品。1997年已获准使用,是最佳旅游食品。
瑞光塔俗称观音塔、阁。塔为7层楼阁式六角形砖塔,高28米,塔基埋深4.8米,塔尖有重达400公斤的铜刹盖顶。顶层六面有窗。塔内有螺旋式砖梯78级,可直达顶层。登塔远眺,可观“富川八景”中的“三景”:“富水奔涛”、“层峦耸翠”和“山泉飞瀑”。塔下林木成荫,玉泉清冽,环境十分幽雅。从明朝至今400多年来,瑞光塔历经洪涝、地震和雷击等灾难,依旧安然无恙。民国初年,瑞光塔所在地曾辟为中山公园。1980年和1988年,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维修,加固塔基。
瑞光塔旁有慈云寺,也称镇江慈云寺,总面积为598平方米。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咸丰五年(1855年)毁于战火,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民国4年(1915年),带兵由桂平到富川,游慈云寺时,倡议修一条花街路,接慈云寺至回犀桥。后经有关方面努力,终于修成。民国期间曾将寺改为“中山纪念堂”。内有佛殿二进,东西两侧有厢房,殿间天井用卵石铺成,每座殿堂皆由六柱抬梁构架组成。后殿有圆月门,直通瑞光塔。1980年,瑞光塔、慈云寺均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云寺现是县文物管理所驻地,内辟两个展览厅,一个展览革命文物,一个展览古代文物。
富川古明城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贺州市富川县城中心。距离贺州市60多千米。是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所建的古县城遗址。初建时为“土城”,明万历年间(1573)改为砖墙,周长2113米,高6米,宽3.7米,909个。几百年来,重修八次,现为广西三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古城之一。保留有升平、向日、迎恩三个城门,有镇升、仁义、镇武、阳寿四条古街道呈“井”字型布局,街道路面用鹅卵石嵌成金钱图案,俗称“花街”。古城总体布局和构造十分严谨且功能齐备,经专家考证,是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古城。另有慈云寺建于明嘉靖年间(1550),与古明城相邻,寺内建有瑞光塔,是桂东南地区一座颇具影响力的佛教古塔。
此外,历史悠久,广西富川县的瑶族妇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她们指尖下诞生的各类瑶绣产品精美绝伦。
富川穿岩的形成与当地卡斯特地貌有密切关系,流水的不断溶蚀,最终贯穿山洞形成一条通道。穿岩溶洞长约280米,高约80米,宽约50米,洞内显得极为宽敞,溪流缓缓的从洞内流过,旁边是条并不宽敞的小路。附近村子的农民,每天就走在这条仰头即是风景的路上。富川雄镇古明城
  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是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运输中心。全镇辖区面积205.2平方公里,是富川第一大镇。
  下辖地区:新永、仁升、阳寿、凤凰、城东、马鞍山、新建7个社区;巩塘、获庆、铁耕、沙汪、朝阳、羊公、竹稍、茶家、新坝、木榔、山宝、西屏、社三、黄龙、江塘、大围、涝溪、洋溪18个村委会。
  面积:205.2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的都庞、萌诸两岭余脉之间,东连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
  著名景点:富川雄镇古明城
  地标建筑:东经115度5分&&111度28分,北纬24度37分&&25.9度9分
  地方特产:水稻、烤烟、玉米、花生、黄豆、富川水牛、蜜枣、脐橙、银鱼、桂花鱼
  知名产业: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
  富阳镇-农业发展
  该镇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工作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效益好的经济作物,突出发展优质、高效种养农业,培植了脐橙、早柑、反季节蔬菜、优质稻、优质烟、瘦肉型猪、奶水牛等特色经济和主导产品,农业科技园、&吨粮田&、&万元田&的建设产生了良好效益。优质稻、名优水果、高效养植、经济林、精细蔬菜、优质烟等六大农业基地和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发展优质水果种植和瘦肉型猪养殖两大主导产业,水果品种主要有:早熟柑、南丰蜜桔、纽荷尔脐橙等,现已种植3200多亩,挂果1200多亩。
  富阳镇-招商引资
  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
  该镇班子领导,利用外出考察、学习、挂职等机会广交朋友,向外界大力宣传该镇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同时,在管理、税收、厂房租赁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外商提供优质服务,让客商&筑巢安居&。
  该镇引资8600多万元建成了总面积1.85万平方米的富龙集贸市场,引进浙江老板投资500多万元,建立铁耕立体养殖基地及巩塘种蛋鸭养殖基地,刺激了附近村民及周边乡镇群众开发养殖业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全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引进资金2600多万元,建成了富阳镇新建路住宅开发区以及老站商贸住宅开发区,推进了该镇的城镇化进程。除此之外,该镇还引资兴建了庆隆冶炼厂、黄龙脐橙种植基地、木榔脐橙开发种植基地等3个项目。
  富阳镇-荣誉称号
  年,分别荣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750&工程先进镇&、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乡(镇)&、市&经济发展十佳乡(镇)&、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市&招商引资十强乡镇&、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民政工作先进乡镇&、&广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镇&、&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先进集体&。
  富阳镇-经济发展
  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立足优势资源,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企业化并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扎实工作,实现了全镇经济跨越式发展。上半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0110万元,同比增长27.48%,财政收入430.4万元,同比增长15.2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00多元,同比增长7.53%。
  该镇加强对企业的指导、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上半年,该镇共引进企业项目9个,合同资金达1.539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5880万元,其中引资8600万元建办富龙集贸市场;引资1240多万元建办庆隆硅锰合金冶炼厂等,新增大型个体私营经济32家,全镇已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655家,从业人员6850多人。
  富阳镇-新农村建设
  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大力投入,全面铺开,重点打造&的思路,在竹稍、铁耕两个为重点的6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了有新突破和新面貌。
  在竹稍新农村,该镇主要是进行了旧村改造,共拆除旧村老房28间,拆除面积达3210平方米;建成占地1055平方米的戏台及标准的灯光球场;建成32米长的文化长廊;户与户之间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改造修建3条1050米农田灌溉三面光引水渠,栽植绿化树1200株;新建村读书室40多平方米,村卫生室40多平方米,并对水、电、厕、圈等进行全面整改。全村实现了通水泥路,房前屋后绿化,厕所、垃圾、堆肥定点合理,畜禽圈养,村容村貌整洁在
  在铁耕新农村,建好了&富(石)路--铁耕&水泥路1.3公里;新建了青年小广场、宣传栏和休闲桌椅及其它配套设施;拆除了小广场周边低矮的房屋,腾出1080平方米用于新村部和篮球场建设;全村建成沼气池202座,对202座厕所进行卫生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富阳镇-古道寻踪
  富川雄镇古明城
  秦代的岭南新道&潇贺古道&,汉朝的交通命脉&楚粤通衢&,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富川驿道,皆自湖南的永州(今零陵)、道州、谢沐(今江永)而来,经冯乘(今富川)、古富川(今富川、钟山)由水陆两路直达贺州再至古苍梧(今广东封开),推动了岭南地区的人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广西的富川古明城富阳镇作为名扬遐迩的古道名城,在秦汉以来的历史发展中有着非常显著的地位,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意义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古道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富阳镇是一个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
  富川古称冯乘,富江也叫临水。它在夏、商、周时为荆州南越之域,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管辖,后汉、三国时被划入孙权、周瑜的吴国版图之中。潇贺古道、楚粤通衢、富川驿道始终经道州、江永、麦岭、清山口(葛坡)由富阳镇经过。据考证,最早时临水(富江)岸有小村,古城有兵讯,稍后冯乘县治移到富阳的矮石,古城成为较大的商埠(盐埠)。古富川的县治在钟山,富阳镇成小商街建驿站,接待历朝历代经古道南下贺州、古苍梧的官吏及信使,直到明朝洪武年间,富阳镇方立城池,成为富川县治,故一些专家学者据此称富阳镇为&古明城&。
  清乾隆版《富川县志》记载:&今城创始于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旧志云,洪武二十八年徙县治守御千户所,二十九年筑城富川。初县无城,是年征蛮将军韩观疏请,知县张廷始建,百户余达,千户汪成、王礼、刘信相继竣事。&据此推算,富阳镇立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被称为&古道名城&的富阳镇,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都庞岭余脉的西屏山下,富江上游得t高岭旁。作为富川县治,它于明洪武二十九年从钟山迁徙至此地建城时初为夯土高墙,名曰土城。明万历年间方改之为青砖护砌的高墙,有城壕,过水,深六尺有三。护城之墙周长六百三十四丈(2113、3米),高一丈八尺(6米),墙顶宽八尺(约2、7米),设有防御垛口九百零九个。城东西相距500米,南北距600米,总面积0、3平方公里。城外有护城壕,南隅有古塔&砥柱中流&,塔下有慈云寺,与城北之蟠龙山和城东之马鞍山遥相对峙,形成天然屏障,巡护城郭,是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古城。
  富川古明城是广西极难得的保留较完整的古县城遗址之一,几百年来已经过8次重修。城以&十&字对称,设有四门出入:东曰升平,南称向日,西为泰定,北名迎恩,潇贺古道(楚粤通衢、富川驿道)自北门入而从南门出。城之四门始为青砖建造,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又易砖为大青方石砌筑,都有城楼,称之为&雄镇&。&镇&有内外之分:内&镇&有鲤鱼石、眼眉石、茫鞋石、鸳鸯石;外&镇&有响鼓石、接龙桥、偃月井、花月塘。四个城门俱为大方青石构筑,门顶高6、6米,周长51米,每块大青方石长约1、8米,高0、58米,厚1、02米。每座城门由831块至896块整齐平滑的大青石块砌成。门墙内窄外宽,各门顶上均有城楼(俗称箭楼),雕栏飞檐,坚固结实,雄伟壮观。
  四座城门的造型大同小异,都有中门。门道高5、1米,宽4米,纵深14、7米,城门的中道门居中部分,有两扇铁木结构的严厚大门。铜钉铁叶,举行门环,大门扇上方的楼廓有暗道与城门外15米长的地道相通,可上可下,攻守齐备,进退自如。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立于此地,仿佛置身于万里长城之下,激情洋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壮志豪情由然而生。
  城门的楼阁,也极有特色。它由8根高6米、直径30厘米的木柱支撑。青砖绿瓦,红柱飞檐,气象肃穆庄重。大厅宽敞明亮,城楼凉爽宜人,登楼远眺,寺塔风景,水色山光,尽收眼帘,使人胸怀开阔,心旷神怡,一向是游人观光赏景的好去处。此外,城内还筑有&四漏&、&九井&、&四塘&的设施。&四漏&是指每座城门,在进城的右侧地下,都筑有一条高1、5米、宽0、8米的地下通道。它有两用,平时作城堡的排水道,战时作军事行动的通道。风云变幻,世事沧桑,现&四漏&已仅剩一&漏&。&九井&、&四塘&是指城内的水井和池塘,作蓄水用。若城堡被围,有这&九井&&四塘&,一年半载特不用惊慌。如今,这&九井&&四塘&尚存&三井&&二塘&。
  四个城门由两条十字花街连接,这些花街皆由鹅卵石铺成,呈龟背形,街道宽约1、5米,与秦潇贺古道、汉楚粤通衢的路面宽度、形状相同,称秦汉以来的马拉驿车可直达贯穿东西、南北的城门而进退出入。街面用鹅卵石镶嵌有象征钱财、富贵的金钱图案,象征幸福、光明的太阳图案。更有意思的是其中还镶嵌有条幅放射线形的车轮图案,一些祠堂、门楼、寺庙的大门两旁还立有半圆形石墩(形似半个车轮)、圆形石鼓(战鼓)。一些专家、学者将之称为古道文化遗存。先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他们到富川建城立居是乘车沿古道迁徙而来,历经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还经过经过不少的生死战斗才得以成功。他们镶车轮、立战鼓,就是要儿孙后辈牢记他们迁徙立城、创建家业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发扬他们的精神像他们一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城内街道,皆呈&井&字型布局。街旁两边的明代古居,雕窗飞檐,古色古香,典雅壮观。各条街道接见由神楼,俗称&灯楼&,也叫&子精楼&。由众人推举的&灯头&轮流管理。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到十五为元宵节,街人不论贫富,凡是生了男孩的都要往&子精楼&上送一盏绘有各式图文、写有新生儿名讳、精心制作的花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就是那些生了女孩的人家,也要理直气壮地往灯楼上送去一盏莲花灯。&子精楼&正月初十上灯,正月十五下灯,元宵灯节是富阳镇最隆重最热闹的民间传统节日。到时各街灯楼花灯呈彩,人声鼎沸,热闹异常。街上龙狮荟萃,朝拜灯楼,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着新衣,邀亲朋,赏花灯,看大戏,笑声一阵接一阵,把个富阳镇故名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古道名城富阳镇,它是闪烁在桂东瑶乡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富川28万瑶汉各族人民的骄傲!随着海陆丝绸之路的考察研究活动的深入展开,它的神秘面纱正在慢慢被揭开,其人文史料价值,正在不断地体现和受到人们的重视。
  富阳镇-乡土人情
  蝴蝶情歌韵瑶乡
  富川瑶乡山水秀丽,民风淳朴,瑶家儿女特别喜爱唱山歌。他们抒情言志,平时唱,节日唱,歌唱党的领导,歌唱新生活,歌唱真挚的爱情,把富川瑶乡变成了歌的海洋。在富川瑶族自治县中南部以古城莲山为中心的村村寨寨,散布着不少通行梧州土语(方言)的平地瑶聚居地。聚居于这些村落的平地瑶人,因在日常生活中通行当地独特的一种方言土语&梧州话&,同时他们又都自称是&梧州人&,故这部分瑶人即被称为&梧州瑶&。据旧县志记载,自明嘉靖以来,&梧州流民&多起多批进入富川这一地域与当地&抚瑶&结盟而居,相互通婚,形成了不少&半瑶僮、半梧州流民&的平地瑶村。这一梧州方言土语聚居区的瑶汉人民善纺织,爱捞虾,团结亲善,最盛行唱山歌。每到二月八会期和三月三歌节,他们便精心打扮,成群结队的聚集在一起坐歌堂,唱山歌。以歌会友,以歌定情,山歌已成为架设在他们心间的一座圣洁的感情桥梁。他们唱的民族山歌主要有《蝴蝶歌》、《留西拉咧》、《依拉咧》、《哭嫁歌》等。因为这些山歌都是用&梧州话&演唱的,故此被泛称为&梧州歌&。这其中,最著名的民歌要数《蝴蝶歌》了。
  《蝴蝶歌》因其同一歌词在歌中轮轮层层地反复出现,故民间亦称之为《轮层歌》,它与《留西拉裂》都是富川瑶乡古城、莲山一带梧州瑶村盛行的两种同声二重唱歌曲。在这一带瑶村,凡节日会期、婚嫁喜庆、礼仪交往等公众聚会活动,男女老少都喜好用各类相应的歌词来配唱这两种&梧州歌&曲调,特别是《留西拉咧》,最为普及。每年正月初六、二月八会期、三月三歌圩、中秋节赏月,都是这里的瑶人传唱这类&梧州歌&的集聚期。例如:春二三月,山林吐翠,嫩笋破土,此村瑶家姑娘相邀结伴到彼村山林寻笋,彼村瑶家小伙子便乘机结伙前来盘歌问答,承传友情,倾吐爱慕相亲之意,于是双男双女便用《蝴蝶歌》或《留西拉裂》的曲调采用一主一丛、一唱一和的同声二重唱形式互相对唱起来。曲调清丽,词句优美,令人难忘。若其中有双方中意者,即彼此互用山歌盟誓表达心迹,互赠信物作为表记,几经往来相亲相悦亦可定情,直到洞房花烛夜双方匹配成夫妻为止。
  《蝴蝶歌》的曲调清丽优美,婉转悠扬,悦耳动听,实为&梧州歌&中之精品。它的歌词结构多为七言,联结四句成为一首。有时第三句后要扩充一个五字句,以强调歌手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歌词的内容多为抒情表意,或表达歌者对爱情、幸福的执著与向往,或表达歌者对时代、环境、人和事的褒奖与赞誉。它节拍柔丽,抑扬顿挫,袅娜悠远,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蝴蝶歌》有长短之分,长《蝴蝶歌》以第三句唱词的长垛句形成旋律上的长垛唱腔为主要特征,与规整的七言四句的短《蝴蝶歌》相区别。长《蝴蝶歌》为歌母,一般多在重要的集会、活动中演唱;而短《蝴蝶歌》却因其曲调简洁明快,词句灵活可变,多被实用于男女对唱交友定情,因此比较流行。《蝴蝶歌》衬词繁多,它不仅要使用《留西拉咧》中的一些衬词,而且在正词和衬词之间,还要再加上一个&的&字如将&留西拉咧&唱作&留的西拉的咧&。每二、四句歌词唱完,另外还要再扩充一大段快速的衬词叠句,如&蝴的蝶&、&黄的蜂&之类,故歌手们称此歌为《蝴蝶歌》(也称为《蝴的蝶歌》、《蝴蝶蜂歌》)。由于《蝴蝶歌》的词曲结合多采用&字多声少&的行腔方法,故全曲歌腔悠扬婉转,甜润无比,一气呵成。两部歌腔常构成大二度、三度、四度等和声音程,特别是每一乐句的终止处,更是甜腔悠悠,余音袅袅不绝,绕心缠肺的令人陶醉其间,终生难忘。在明快活泼、极富流动感的旋律中,洋溢着瑶族歌手对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出他们真纯热情的爱情观、人生观。
  《蝴蝶歌》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音部韵律形式,博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和赞誉。一九八二年《蝴蝶歌》及其歌手曾被指名邀请参加全国部分省(区)多声部民歌座谈会,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和好评。它和平地瑶的《喇格哩》都曾出席过中央级的有关艺术表演和多次参加自治区艺术节及民族艺术活动表演,《蝴蝶歌》的旋律也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定时播音的乐曲之一。它还被有关艺术院校编入大学音乐教材,在国内外的民族歌坛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难能可贵的一席之地,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民族音乐的珍贵实例,富川瑶乡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圣洁的明珠。
  芦笙长鼓舞翩跹
  芦笙长鼓舞是富川瑶族独有的民族舞蹈,一般在富川瑶族祭祀盘王、还盘王愿等大型节日和祭祀活动中所用。富川瑶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强烈团结、进取意识的民族,它的舞蹈文化和其他民族一样,是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而诞生的。富川瑶族的芦笙长鼓舞经历了最初的由无意识向有意识审美舞动的进化过程。它是融&巫&、&祭&、&娱&为一体的集体祭祀舞,对加强民族团结、发展富川瑶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据考证,富川的瑶族居民的祖先,隋唐时期由会稽山、千家峒及浙江一带沿潇贺古道搬迁到富川县境内居住。故此,他们的生活习俗都还有古道遗存的痕迹。如婚丧、年节、食宿等方面,与湖南、广东、省内布努、白裤瑶的内容大同小异。即使是芦笙长鼓舞,也与八步区土瑶的长鼓舞、湖广苗族的芦笙舞在内容、形式上有相近、相似的地方。只不过是富川的芦笙长鼓舞集这两种舞蹈的精华融汇入自身的特色,编创出这种瑶乡独有的民族民间舞蹈。
  富川过山瑶喜跳三十六套做屋长鼓舞和七十二套赶羊长鼓舞,把瑶族筑房建屋及盘王猎羊丧生、儿女杀羊制鼓、击鼓为盘王报仇申冤等过程痛快淋漓地展现出来。而平地瑶却喜欢跳芦笙长鼓舞,与过山瑶所跳的长鼓舞同出一源,只不过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长鼓、芦笙、小锣这些乐器和它们的演奏形式、内容。
  富川瑶族的芦笙长鼓舞,亦是瑶族为祭祀盘王而演跳的一种宗教性民族舞蹈,从中仍可看到&叩槽为号&的痕迹。在师公的引动下,舞队中二至八人的纯真少女,在音乐的伴奏下,身着五彩民族服装,挥动霓裳长袖,翩翩起舞,跳着美女双双,将敬仰和祝福奉献给盘王,以求人兴财旺,安康于世,从中仍然可见瑶民族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子。农历十月十六夜,师公事先挑选出来的四个纯洁少女授予长鼓后,寨中盛装的村民便抬着用竹木和彩纸扎成的大花轿,抬着丰盛的供品,系上象征瑶家圣地&千家峒&的特大稻谷、牛角,到盘古庙前焚香烧纸,请神接福,师公和手执长鼓的少女在芦笙、竹笛和小锣、长鼓的音乐伴奏下,先拜&九州&,请神还愿,以表达后人对先祖虔诚至尊的心情。芦笙长鼓舞除师公和伴舞的少女外,一般由两人执芦笙,两人执小皮鼓,两人执小锣,拜神后围跳,三个或更多的大长鼓在旁边围着,由六个壮汉用砂包边舞边击打,竹笛在旁边吹奏边呼号,节拍和谐,音乐悦耳,舞姿优美动人。此舞在祭祀活动中,一般至少十二人跳,象征时而姓瑶人,多可至四十八、六十四人群跳。人不论几多,但必须成双。现有的芦笙由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制成,内装自制的响铜簧片,可奏出六个音,大小长鼓借以泡桐木为原料,内中挖空,两头大中间小,蒙上羊皮或牛皮彩绘而成。大长鼓因鼓身长鼓皮厚,为加强音响效果而在鼓内装上簧纸助响。历史上的大小长鼓均用羊皮作鼓皮,但现在大多数瑶寨中都有用牛皮精致莱蒙鼓的。现存的大小长鼓初步考证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大头口径30多厘米,小头口径25厘米,鼓身长240厘米,重达十多二十公斤。小长鼓一般长56厘米,两端口径9厘米,且鼓身绘以象征性的图案点缀,古朴美观,十分好看。芦笙长鼓舞既是祭祀性仪式,也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它也常与&羊角舞&、&铜铃舞&、&绣球舞&、&采茶舞&等民间舞蹈择其相间而舞,与之相得益彰,引人入胜。
  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情节生动,舞姿刚健粗犷,曲调旋律宽广、优美、抒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舞蹈动作七十二套又叫七十二变,经过长期的历史变革,至今在富川瑶乡的各个舞队中还保留得比较完整的有十多套,经常表演的有九套:一、头拜上四拜(又名头拜鼓);二、美女双双;三、坐堂齐;四、竹鸡爬泥;五、左边七;六、五足尖;七、三人舞;八、堂堂上;九、东北鼓。这些舞蹈动作不但体现了富川瑶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保留着古老淳朴的艺术风格和散发强烈的泥土芳香,它与它的道具长鼓和芦笙一样,成为富川瑶族世代流传并引以为自豪的民族艺术瑰宝。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瑶族人民用赶庙会、吹笙击鼓、歌舞笙箫等方式来祈求始祖盘王显灵,降福呈祥,庇佑瑶乡民众风调雨顺,世代昌荣。但是千百年来瑶族人民仍然摆脱不了流离迁徙、受尽欺凌压迫的厄运。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像阳光一样普照瑶乡,瑶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芦笙长鼓舞也获得了新生。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队多次赴邕晋京参加全国、全区的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一获奖并得到各级领导的赞誉和亲切接见。这不但使富川的芦笙长鼓舞饮誉海内外,为富川县瑶族人民争了光,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潇贺古道对瑶乡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及推动、传播作用。
扫二维码,手机阅读本文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在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更新观念,强化六种意识,破解六个难题,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强化开放意识,打造“开放富阳”。该镇大力营造重商、敬商、亲商氛围,加大招商引资 【】
去年,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大力投入,全面铺开,重点打造”的思路,在竹稍、铁耕两个为重点的6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了有新突破和新面貌。  在竹稍新农村,该镇主要是进行了旧 【】
本网讯: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在农业发展上按照“一沼五优”的发展思路,坚持走特色发展路子,促进了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农民增收步伐加快。2007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8980万元,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289 【】
广西富川县富阳镇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将其置于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抓领导、抓责任、抓措施、抓投入、抓奖惩这“五抓”入手,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管 【】
 随着天气转冷,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冬令救济工作也于近期全面辅开。目前,所有的冬令救济金及救济物资已分批有序地发放到全镇25个村委(社区)的优抚对象、五保户、受灾户、特困户手中,以确保困难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川富阳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