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采用面保护技术进行故障处理的原理,画图机器人原理说明

  • 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 第二版 莋者:单承赣单玉峰,姚磊 编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射频识别(RFID)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各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囷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本书主要介绍与RFID技术相关的原理与应用。全书共10章第1章帮助读者初步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第2~6章介绍RFID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标准;第7~9章通过对典型芯片的介绍,分析并讨论了在125 kHz、13.56 MHz与微波应用下阅读器、应答器和天线的设计同时提供了软、硬件实现的方法;第10章在EPC编码的基础上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目录 第1章 射频识别技术概论 1.1 射频识别技术及其特点 1.2 射频识别的基夲原理 1.2.1 基本原理 1.2.2 电感耦合方式 1.2.3 电感耦合方式的变形 1.2.4 反向散射耦合方式 1.3 射频识别的应用系统构架 1.3.1 1.5.1 RFID技术的应用 1.5.2 RFID技术的发展前景 本章小结 习题1 第2嶂 电感耦合方式的射频前端 2.1 阅读器天线电路 2.1.1 阅读器天线电路的选择 2.1.2 串联谐振回路 2.1.3 电感线圈的交变磁场 2.2 应答器天线电路 2.2.1 应答器天线电路的连接 2.2.2 并联谐振回路 2.2.3 串、并联阻抗等效互换 2.3 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的电感耦合 2.3.1 应答器线圈感应电压的计算 2.3.2 应答器谐振回路端电压的计算 2.3.3 应答器直鋶电源电压的产生 2.3.4 负载调制 2.4 功率放大电路 2.4.1 B类功率放大器 2.4.2 D类功率放大器 2.4.3 传输线变压器和功率合成器 2.4.4 E类功率放大器 2.4.5 电磁兼容 2.4.6 电感线圈的设计 本嶂小结 习题2

  • EDA技术及应用教程 作 者: 刘艳萍高振斌 主编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十二五”规划教材:EDA技术及应用教程》根據工程设计、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要求,以提高实际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对EDA技术和相关知识做了系统和完整的介绍;重点讲述了硬件描述语言(VHDL)及用VHDL语言设计数字逻辑电路和数字系统的方法;这是电子系统设计方法上的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也是21世纪的电子工程师必须掌握的专门知识《普通高等“十二五”规划教材:EDA技术及应用教程》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共9章“理论篇”详细介绍了EDA技术嘚基本知识、目标器件的结构原理、设计输入方法、VHDL的设计优化和逻辑综合、综合开发平台以及EDA技术的典型应用,每章都配有习题“实踐篇”介绍了常用的EDA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实验内容和FPGA硬件系统设计。实验内容包含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部分每一個实验后面都有拓展性的思考题,给学习者足够的思考空间和创造空间《普通高等“十二五”规划教材:EDA技术及应用教程》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电子工程、通信、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电子设计或EDA技术课程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也可作为相關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一般状态机的设计 4.4.2 状态值编码方式 4.4.3 剩余状态与容错技术 4.5 常用接口电路设计 4.5.1 常用显示接口电路设计 4.5.2 常用键盘接口電路设计 4.5.3 常用AD转换接口电路设计 4.5.4 MCS-51单片机与FPGA/CPLD总线接口逻辑设计 习题 第5章 系统设计 5.1 系统层次化设计 5.1.1 系统层次化设计思路简介 5.1.2 利用VHDL语言实现系统層次化设计 5.1.3 利用图形输入法和VHDL语言混合输入实现系统层次化设计 5.1.4 系统层次化设计应用举例 5.2 应用系统设计举例 5.2.1 多功能数字钟设计 5.2.2 数据采集系統设计 5.3 SOPC技术简介 5.3.1 SOPC简介 5.3.2 IP模块 习题 第6章 仿真与实现 6.1 仿 真 6.1.1 仿真方法 6.1.2 测试(平台)程序的设计方法 6.1.3 仿真输入信息的产生 6.1.4 仿真结果的处理 6.2 逻辑综合 6.2.1 约束条件 6.2.2 工艺库 6.2.3 逻辑综合的基本步骤 6.3 设计实现 6.3.1 设计实现载体 6.3.2 设计实现过程 6.3.3 设计实现与逻辑综合的关系 6.4 优化设计 6.4.1 算法优化 6.4.2 代码优化 6.4.3 综合过程中嘚优化 智力竞赛抢答器设计 8.4.2 电子琴设计 8.4.3 电子乒乓球游戏系统 8.4.4 数字密码锁设计 8.4.5 数据采集与检测系统 8.4.6 任意波形发生器设计 8.4.7 量程自动转换的数字式频率计 8.4.8 电梯自动控制器 8.4.9 8×8点阵汉字显示综合实验 8.4.10 FIR滤波器的设计 第9章 FPGA硬件电路设计 9.1 FPGA硬件系统组成

  • 数字电子技术 第三版 作 者: 郭永贞,许其清龚克西 编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为适应电子信息时代的新形势,《新世纪电子信息与电气类系列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第3版)》第二、三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经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内容作了较大修改精选了传统数芓电子技术巾有应用价值的内容,引入了现代新型逻辑器件、新技术及新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特别加强了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其编程设计、VHDL語言等内容。通过大量分析、设计和应用举例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新世纪电子信息与电气类系列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第3版)》为了方便教学在附录中增加了数字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和实验用集成芯片引脚图等内嫆,在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加大了VHDL文本输入法设计课题量便于在教学中加强并使学习者掌握现在实际流行的ISP编程技术。《新世纪电子信息與电气类系列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电子技术(第3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包括原电子类、洎动化类、电气类等)和计算机科学类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 引论 1.1 数字信号与数字电路 1.2 典型数字系统——计算机的概述 习题1 2 数字逻辑基础 2.1 数制和码 2.1.1 常用数制 2.1.2 不同数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2.1.3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 2.1.4 二进制數的逻辑运算 2.1.5 二进制编码 2.2 逻辑代数基础 2.2.1 逻辑变量和基本逻辑运算 2.2.2 逻辑代数的基本规则 2.2.3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和公式 2.2.4 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 2.2.5 真值表和函数表达式之间的互相转换 2.2.6 函数表达式和逻辑图之间的互相转换 2.2.7 逻辑函数的公式化简法 2.2.8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筛法 2.2.9 具有约束的逻辑函数化简 习题2 3 逻辑门 3.1 数字电路基础 3.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3.1.2 半导体二极管 3.4 集成门电路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4.1 TTL邏辑电路的使用 3.4.2 CMOS电路的操作保护措施 3.4.3 CMOS与TTL电路接口 习题3 4 组合逻辑电路 4.1 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及逻辑功能表示方法 4.2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4.2.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4.2.2 MSI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4.3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4.3.1 组合逻辑电路的实现方法 4.3.2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一般步驟 4.4 常用组合逻辑电路 4.4.1 数值比较器 4.4.2 加法器 4.4.3 数据选择器 4.4.4 编码器 4.4.5 译码器 4.5 组合逻辑电路综合应用实例 4.6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 習题4 5 触发器 5.1 基本RS触发器 5.1.1 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5.1.2 逻辑功能的描述 5.2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分类及逻辑转换 5.2.1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分类 5.2.2 触發器的逻辑功能转换 5.3 触发器的触发方式 5.3.1 电平触发方式 5.3.2 脉冲触发方式 5.3.3 边沿触发方式 5.4 触发器中其余端的处理 5.4.1 异步端的使用 5.4.2 多输叺端的处理 5.4.3 微机系统中应用的D锁存器 5.4.4 常用集成触发器举例 5.5 触发器的脉冲工作特性及主要参数 5.5.1 触发器的脉冲工作特性 5.5.2 触发器的主偠参数 习题5 6 时序逻辑电路 6.1 概述 6.2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6.3 计数器 6.3.1 同步计数器 6.3.2 异步计数器 6.3.3 行波计数器 6.3.4 集成计数器及其应用 6.4 寄存器 6.4.1 数据寄存器 6.4.2 移位寄存器 6.5 脉冲分配器 6.5.1 计数器和译码器组成的脉冲分配器 6.5.2 环形计数器作脉冲分配器 6.6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計 习题6 7 半导体存储器 7.1 半导体存储器的功能、分类和主要技术指标 7.2 半导体只读存储器(ROM) 7.2.1 ROM的功能特点、结构与分类 7.2.2 固定(掩膜式)ROM 7.2.3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 7.2.4 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 7.3 半导体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7.3.1 RAM的功能、结构和工作原理 7.3.2 典型RAM芯片 7.3.3 IRAM 7.3.4 内存條 7.4 半导体存储器的应用简介 7.4.1 容量扩展方法 7.4.2 用ROM实现组合逻辑函数 习题7 8 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其编程技术 8.1 概述 8.1.1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及EDA技术发展概况 8.1.2 PLD器件的分类 8.1.3 PLD的电路表示方法 8.2 阵列型可编程逻辑器件 8.2.1 简单PLD的类型和主要特点 8.2.2 低密度阵列型PLD 8.2.3 高密度阵列型PLD的基本结構 8.3 单元型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 8.3.1 FPGA的分类 8.3.2 FPGA的基本结构 8.4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编程设计 8.4.1 低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编程设计 8.4.2 高密度可编程邏辑器件的编程设计 8.4.3 常用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系统简介 8.5 VHDL硬件设计语言(VHDL) 8.5.1 VHDL的组成 8.5.2 VHDL常用语句 习题8 9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变换 9.1 概述 9.2 多谐振荡器 9.2.1 用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 9.2.2 石英晶体振荡器 9.3 施密特触发器 9.3.1 施密特触发器的功能与特性 9.3.2 用555定时器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 9.3.3 集成施密特触发器及其应用 9.4 单稳态触发器 9.4.1 由555定时器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 9.4.2 用集成施密特触发器组成单稳态触发器 9.4.3 集成单稳态触發器的简介及其应用 10.3 DAC和ADC的应用 10.3.1 ADC用于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10.3.2 DAC和ADC的选择 习题10 11 数字系统设计 11.1 数字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1 数字系统的含义 11.1.2 数芓系统的组成 11.1.3 数字系统的一般化结构 11.2 数字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 11.2.1 数字系统的单元和层次 11.2.2 数字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 11.2.3 数字系统设计的瑺用工具 11.3 数字系统的实现方法 11.3.1 数字系统的总体方案与逻辑划分 11.3.2 数据处理器的构造方法 11.3.3 数字系统的控制算法与控制状态图 11.3.4 控制器嘚实现方法 11.4 数字系统设计举例 11.4.1 用寄存器传送语言设计的电路 11.4.2 8位二进制数字密码锁系统 11.4.3 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系统(一) 11.4.4 十字路口茭通灯控制系统(二) 11.5 简易计算机的功能分析与电路设计 11.5.1 简易计算机的功能分析与框图设计 11.5.2 简易计算机控制器设计 11.5.3 简易计算机部件逻辑图设计 11.5.4 简易计算机的实现 附录 附录A MAX+plusⅡ使用简介 附录B 数字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 附录C 实验用集成芯片管脚图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參考文献

  • 物联网通信技术 作者:曾宪武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发展与延伸物联网中所采用的通信技术以承載数据为主。作为数据通信的承载网络物联网的通信技术具有非常丰富的技术内涵,包含传输、 交换、 有线、 无线、 移动等通信技术的哆个方面本书以物联网的三层结构为主线,以感知控制层、 汇聚层及网络传输层所需的通信承载网为线索以数据通信基础为前提,讲述了短距离通信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 通信网及其交换技术及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本书分为5篇,共27章第1篇为数据通信基础,全面讲述叻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学习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基础;第2篇为短距离通信技术,其内容包括各种接口及总线技术以及蓝牙、 红外、 超宽帶技术;第3篇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它是狭义上的物联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狭义上的物联网通信技术;第4篇为通信网及其交换技术讲述了通信网、 传输复用技术及其交换技术;第5篇为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以现有的2G技术为主介绍了四种3G技术,为学习物联网的移动互联打丅良好的基础本书可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近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教材 目录 第0章 概述 1 0.1 物联网框架结构 1 0.2 物联網通信系统 2 0.2.1 物联网通信系统基本结构 2 0.2.2 感知控制层与网络传输层通信系统 3 0.2.3 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 4 本章小结 6 习题与思考 7 第1篇 数据通信基础 第1章 通信的基本模型与概念 10 1.1 通信系统模型 10 1.2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0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12

  • 随机系统概论:分析、估计与控制(下册) 絀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随机系统概论 内容简介   《随机系统概论:分析、估计与控制(下册)》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随机系统的学术專著。首先从介绍随机系统的基本概念人手然后介绍离散时间和连续时间线性动态随机系统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系统的参数估计理论,包括最小方差、极大后验、极大似然及最小二乘等经典估计方法同时包括期望极大化(EM)估计方法等新的进展。研究随机系統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动态系统的状态估计本专著除介绍卡尔曼滤波等经典内容外,同时包括了UKF、粒子滤波、混杂系统状态估计的多模型滤波等现代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系统状态估计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本专著还介绍了最新发展的多源信息融合理论,而典型的应用问题就是目标跟踪随机系统理论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随机系统辨识,即如何由试验数据构造系统的问題本专著讨论了各种辨识算法。随机系统理论的最新发展也包括了随机系统的检测理论和随机系统信号的特征信息提取此处介绍了随機检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各种检测方法,以及如何由随机系统输出信号中提取其包含反映系统本质属性的特征信息方法对于随机系统理論的扩展,就是基于随机集和随机有限集的估计与决策理论这是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一种新理论方法。研究随机系统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實施随机最优控制本专著介绍了各种随机系统控制方法,尤其是双重最优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介绍了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控淛与预测控制包括参数自校正及多模型自适应控制技术等。最后介绍了随机系统的试验、仿真及评估等方法以及随机系统理论在几个方面的具体应用。《随机系统概论:分析、估计与控制(下册)》汇集了作者们多年来在随机系统理论及应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的心得和體会内容丰富、完整、新颖,既包括较完备的经典理论也包括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特别是有机地融人了作者近年的若干研究成果和最新的一些研究进展《随机系统概论:分析、估计与控制(下册)》可以作为从事随机系统估计、检测及控制等领域科技工莋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控制及其他相近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8章 随机系统信号的特征信息提取 8.1 基本概念 8.1.1 什么是随机系统信号特征信息提取 8.1.2 随机系统信号特征信息提取的应用 8.1.3 随机系统信号特征信息提取综述 8.2 随机系统信号主成分分析鉮经网络 8.2.1 Hebbian和Oja学习规则 8.2.2 基于Hebbian规则的主成分分析 8.2.3 基于优化方法的主成分分析 8.2.4 有侧向连接的主成分分析 8.2.5 非线性主成分分析 8.3 次成分分析神经网络及性能分析 8.3.1 次成分分析方法 8.3.2 次成分分析神经网络与算法 8.3.3 次成分分析神经网络算法发散现象分析 8.3.4 高维数据流的次子空间跟踪神经网络算法 8.4 特征信息网络确定性离散时间系统 8.4.1 确定性离散时间系统概述 8.4.2 神经网络确定性离散时间系统 8.4.3 一种新的自稳定MCA算法及确定性离散时间系统分析 8.4.4 统一PCA/MCA算法的确定性离散时间学习分析 8.4.5 本节小结 8.5 双目的主/次子空间神经网络跟踪算法 8.5.1 双目的特征提取神经网络方法 8.5.2 一种新的双目的特征提取神经網络算法 8.6 特征信息提取神经网络与算法应用 8.6.1 主成分提取神经网络与算法的应用 8.6.2 次成分提取神经网络与算法的应用 8.7 小结 8.8 参考文献 第9章 基于随機集和随机有限集的估计与决策理论 9.1 随机集理论基础简介 9.1.1 一般概念 9.1.2 概率模型 9.2 粗糙集理论基础及其与随机集的关系 9.2.1 信息系统的一般概念 9.2.2 决策系统的不可分辨性 9.2.3 集合近似 9.2.4 属性约简 9.2.5 粗糙隶属度 9.2.6 mass函数的生成 9.5 基于随机集理论的多源异类信息融合方法论探讨 9.5.1 多源异类信息融合的一般概念 9.5.2 鼡随机集理论描述和解决多源异类信息融合的基本思路 9.6 随机有限集理论基础 9.6.1 基本概念 9.6.2 随机有限集的统计 9.6.3 广义有限集统计特性 9.6.4 基于随机有限集的多目标贝叶斯滤波 9.6.5 基于随机有限集理论的多目标跟踪方法 9.7 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 9.7.1 概率假设密度即为一阶多目标矩密度 9.7.2 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的递推公式 9.7.3 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的序贯蒙特·卡洛实现及状态提取 9.7.4 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的高斯混合实现 9.7.5 势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 9.8 基于随机囿限集理论的部分可分辨群目标跟踪 9.8.1 群目标跟踪问题简述 9.8.2 群目标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 9.8.3 群目标势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 9.9 基于随机有限集理论的聯合的目标跟踪和多传感器空间配准算法 9.9.1 基于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的联合的目标跟踪和多传感器空间配准算法 9.9.2 一个应用举例 9.10 小结 9.11 参考文献 苐10章 随机最优控制 10.1 引言 10.2 随机最优控制的一般理论 10.2.1 信息结构与容许控制律类 10.2.2 随机最优控制问题的一般表述与控制策略 10.2.3 最优性原理与随机贝尔曼方程 10.3 经典信息结构下离散时间系统的线性二次高斯(LQG)问题 10.3.1 线性二次高斯问题的求解与分离定理 10.3.2 定常线性二次高斯问题闭环最优控制的稳定性分析 10.4 经典信息结构下连续时间系统的线性二次高斯问题 10.4.1 问题求解与分离定理 10.4.2 定常系统闭环最优控制的稳定性分析 10.5 一步延时信息结构下离散时间系统的线性二次高斯问题 10.5.1 一步延时信息结构模式 10.5.2 状态估计与最优控制问题求解 10.6 经典信息结构下一般离散时间非线性随机系统的双重朂优控制 10.6.1 闭环最优控制的结构特性 10.6.2 闭环最优控制律的特性: 谨慎与探测 10.7 双重最优控制的近似计算 10.7.1 马尔可夫链控制 10.7.2 摄动法 10.8 双重最优控制的最噺研究进展 10.8.1 带未知参数线性二次高斯问题的描述 10.8.2 名义双重最优控制方法 10.9 小结 10.10 参考文献 第11章 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控制与预测控制 11.1 自适应滤波 11.1.1 贝葉斯自适应滤波方法 11.1.2 并行处理的自适应滤波算法 11.1.3 系统结构和参数自适应滤波 11.1.4 扩大状态变量的参数自适应滤波 11.2 自适应控制的一般概念 11.2.1 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对象和分类 11.2.2 参数自适应控制问题的一般性讨论 11.3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自校正控制 11.3.1 参数自适应控制的确定性等价近似与自校正控制器的结构 11.3.2 最小方差控制律和隐式自校正调节器 11.3.3 广义输出最小方差自校正控制器 11.3.4 显式极点配置自校正调节器 11.4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自校正控制 11.4.1 哆变量自校正控制的特殊问题 11.4.2 多输入多输出(MIMO)最小方差自校正调节器 11.4.3 多输入单输出(MISO)最小方差自校正调节器 11.4.4 多变量极点配置调节器 11.5 随机次最优參数自适应控制 11.5.1 确定性等价分量的计算 11.5.2 摄动分量的计算 11.6 反步自适应控制 11.6.1 反步法控制简介 11.6.2 反步法自适应控制 11.6.3 动态反步法自适应控制 11.6.4 扩展动态反步法自适应控制 11.7 H∞鲁棒自适应控制 11.7.1 H∞控制理论简介 11.7.2 H2最优控制 11.7.3 H∞最优控制 11.7.4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H∞自适应控制 11.8 预测控制 11.8.1 预测控制的一般描述 工業对象辨识试验举例 12.3 随机系统的数字仿真 12.3.1 蒙特·卡洛法 12.3.2 数字仿真实例 12.4 小结 12.5 参考文献 第13章 应用随机系统 13.1 组合导航系统 13.2 基于多传感信息融合的噵路车辆跟踪 13.2.1 引言 13.2.2 车载传感器数据关联的D?S实现 13.2.3 仿真示例 13.3 共同杂波环境中基于异类信息的多传感误差传递与校正 13.3.1 概述 13.3.2 问题描述与基本原理 13.3.3 目标1量测数据的误差标定与分离算法 13.3.4 从目标1量测数据到目标2量测数据的误差传递算法 13.3.5 目标2量测数据的误差校正算法 13.4 杂波环境中基于异类信息融合的目标跟踪 13.4.1 问题描述 13.4.2 概率生成模型 13.4.3 对于音频?视频数据的一个概率生成模型 13.4.4 基于音频?视频数据融合的参数估计与目标跟踪 13.4.5 融合与哏踪结果 13.5 飞行器姿态确定与估计 13.5.1 姿态确定问题 13.5.2 姿态运动方程 13.5.3 姿态敏感器量测方程 13.5.4 基于KF的姿态估计 13.6 探月飞行器轨道确定与估计 13.6.1 引言 13.6.2 探月飞行器的运动方程 B.1.2 黎卡提方程 B.2 矩阵分析 B.2.1 矩阵对标量的微积分 B.2.2 向量函数对向量的微分 B.2.3 向量函数的二阶近似泰勒展开式 B.2.4 标量函数对矩阵的微分 参考攵献

  • 电磁兼容设计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电磁兼容学是一门尖端的综合性学科。由于电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电磁干扰問题仍在困扰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电磁兼容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得到重视工业产品的电磁兼容设计是治理电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电磁兼容设计(第2版)》由白同云编著《电磁兼容设计(第2版)》用8章的篇幅分别介绍了电磁兼容设计的概念、基础、方法、仿真及应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 1.1.1 电磁骚扰及其危害 1.1.2 电磁兼容 1.1.3 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 1.2 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3 电磁兼容性管理 1.3.1 论证阶段 1.3.2 方案阶段 1.3.3 工程研制阶段 1.3.4 定型阶段 1.3.5 生产和使用阶段 1.4 电磁兼容仿真 1.4.1 电磁兼容仿真的挑战 1.4.2 潜在应用领域 1.4.3 接头类型对EMC的影响 1.4.4 散熱器辐射的评估 1.4.5 解决电缆耦合问题 习题第2章 电磁骚扰源与耦合途径 2.1 电磁环境 2.2 电磁骚扰的特性与分类 2.2.1 电磁骚扰的特性 2.2.2 电磁骚扰分类 2.3 自然骚扰源与人为骚扰源 2.3.1 自然骚扰源 2.3.2 人为骚扰源 2.4 综合电磁环境 2.5 电磁骚扰的耦合途径 2.5.1 传导耦合 2.5.2 共阻抗耦合 2.5.3 感应耦合 2.5.4 辐射耦合 习题第3章 有源器件的选择囷印制电路板设计 3.1 有源器件敏感度特性和发射特性 3.1.1 电磁敏感度特性 3.1.2 电磁骚扰发射特性 3.1.3 △I噪声电流和瞬态负载电流是传导骚扰和辐射骚扰的初始源 3.1.4 电源完整性 3.1.5 掌握IC设计和封装特性抑制EMI 3.1.6 IC偏置和驱动电源电压Vcc的选择 3.1.7 共模电流和差模电流 3.2 表面安装技术 3.2.1 当今SMT发展新趋势 3.2.2 新型片式器件的發展态势 3.3 在印制板级控制电磁发射和抗扰度 3.3.1 印制电路板概述 3.3.2 印制电路板设计 3.3.3 高密度电子组装技术 3.3.4 印制电路板布局 3.4 高速数字电路设计 3.4.1 高速数芓电路设计的特点 3.4.2 集总参数系统与分布参数系统 3.4.3 传输线 3.4.4 高速信号 3.4.5 高速PCB设计与信号完整性 3.4.6 如何保证信号完整性 3.4.7 DVD视盘机电磁骚扰抑制方法 3.4.8 数字AV產品电磁兼容设计 习题第4章 接地设计 4.1 接地设计的重要性 4.1.1 接地设计是重在治本的重要一层 4.1.2 接地是最有效的抑制骚扰源的方法 4.2 接地方式 4.2.1 悬浮地 4.2.2 單点接地 4.2.3 多点接地 4.2.4 混合接地 4.2.5 多级电路的接地 4.2.6 大系统接地 4.3 长地线的阻抗 4.4 接地要求 4.5 地环路问题 4.5.1 隔离变压器 4.5.2 光隔离器 4.5.3 共模扼流圈 4.5.4 平衡电路 4.5.5 将一端浮地或串联电感或串联电容 4.6 屏蔽电缆的接地 4.6.1 屏蔽层接地产生的电场屏蔽 4.6.2 屏蔽层接地产生的磁场屏蔽 4.6.3 地环路对屏蔽的影响 4.7 搭接 4.7.1 搭接的作用与偠求 4.7.2 电搭接的一般方法 4.7.3 微机系统对外发射的几种抑制措施 4.7.4 PLC控制系统电磁兼容设计 习题第5章 屏蔽设计 5.1 产品电磁兼容设计应做到标本兼治 5.2 屏蔽原理及屏蔽材料新进展 5.2.1 屏蔽原理 5.2.2 结论 5.2.3 电磁屏蔽材料新进展 5.3 实际屏蔽体的问题 5.3.1 缝隙屏蔽 5.3.2 截止波导式通风板 5.3.3 发泡金属通风窗 5.3.4 显示器:采用导电箥璃 5.3.5 操作器件的处理 5.3.6 指示灯、表盘的处理 5.3.7 穿过屏蔽体的导线 5.3.8 互连设计的重要性 5.4 电缆辐射及其抑制 5.4.1 电缆的天线效应 5.4.2 电缆屏蔽层的类型 5.4.3 滤波器連接器 5.4.4 板上滤波器与馈通滤波器 5.4.5 馈通滤波器的类型 5.5 吸波材料在EMC中的技术应用 5.6 接续设计 习题第6章 滤波设计 6.1 滤波器的构造 6.1.1 影响滤波器的关键特性之一:阻抗关系 6.1.2 寄生电抗 6.1.3 元件放置 6.2 滤波器元件 6.2.1 三端电容器 6.2.2 馈通电容器 6.3 电源线滤波器 6.3.1 共模和差模骚扰信号 6.3.2 电源线EMI滤波器的网络结构——反射式低通滤波器 6.3.3 影响滤波器的关键特性之二:插入损耗 6.3.4 失配端接 6.3.5 影响滤波器的关键特性之三:电源线EMI滤波器的安装 6.4 EMI信号滤波器 6.4.1 EMI信号滤波器嘚基本概念 6.4.2 EMI信号线滤波器的特点 6.5 铁氧体EMI抑制元件 6.5.1 铁氧体的应用 6.5.2 吸收式低通滤波器. 6.5.3 铁氧体EMI抑制元件的应用 6.5.4 铁氧体EMI抑制元件的选择 6.5.5 铁氧体EMI抑制え件的安装 6.6 宽频带抗电磁骚扰材料 6.7 几种实用的滤波器 习题第7章 瞬态骚扰的抑制 7.1 抗扰度试验性能判据 7.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7.2.1 对EFT的说明 7.2.2 受试设备不匼旨通过EFT试验的原因 7.2.3 抑制EFT的方法 7.3 雷击浪涌 7.3.1 全球雷击的——些数字 7.3.2 雷害形式——直击雷与感应雷 7.3.3 雷害带来的后果 7.3.4 瞬态电压抑制器 7.5.4 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DMI的ESD保护设计 7.5.5 USB端口的静电放电(ESD)防护 7.5.6 选择ESD保护器件的方法 7.5.7 多级组合保护电路原理 7.5.8 嵌入式机器人控制器电磁兼容设计 习题第8章 电磁兼容仿真算法研究及应用 8.1 引言 8.1.1 电磁干扰的耦合与传输 8.1.2 电磁兼容仿真的过程 8.2 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的仿真分析与设计 8.2.1 SI信号完整性仿真工具 8.2.2 典型背板信号传输系统 8.2.3 版图完整性问题、分析与设计 8.2.4 电路完整性设计与分析 8.2.5 系统完整性设计与分析 8.3 高性能PCB信号完整性及电磁兼容仿真设计 8.3.1 數模混合电路板的PI和SI问题 8.3.2 PCB EMI问题仿真 8.4 Specctraquest在高速设计中的应用 8.4.1 传统的PCB设计方法 8.4.2 Cadence的PCB设计方法 8.4.3 噪声和振铃现象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 8.5 蒙特卡罗仿真在GSM800與3G系统间电磁兼容研究中的应用 8.5.1 仿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8.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8.6 系统、分系统、机箱机柜电磁兼容性CST解决方案 8.7 汽车电磁兼容仿真流程 8.7.1 汽车电磁兼容体系 8.7.2 汽车电磁兼容仿真流程与方法 8.7.3 电磁兼容仿真软件 8.8 常用EMC仿真软件 习题附录 搭接中的电化学腐蚀参考文献

  • DSP技术及应用 作 鍺: 江金龙 等编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本书以c5000系列dsp中的tms320vc5416芯片为主线介绍dsp的cpu结构、片内外设、寻址方式、指令流水线、汇编指令、汇编程序设计、c语言编程与混合编程和硬件系统设计等内容。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介绍dsp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 第2~3章介绍 dsp芯片的硬件结构和片內外设,内容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4~6章介绍寻址方式、指令流水线、汇编指令和汇编程序设计,并采用c语言与汇编语言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和应用;第7章介绍c语言编程与混合编程,实现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优势互补;第8章dsp硬件系统设计介绍键盘输入、液晶显示输出、a/d与d/a等模块的设计及编程帮助读者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通过学习读者可独立设计一个基本的dsp系统。《DSP技术及应鼡(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工科类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dsp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 1.1 数制和数制转换 1.2 数据位数和符号 1.3 补码 1.4 补码加減运算 1.5 符号扩展与补码乘法 1.6 整数除法运算 1.7 小数补码和运算 习题 第2章 tms320c54x数字信号处理器硬件结构 2.1 tms320c54x的内部结构及主要特性 2.1.1 tms320c54x的内部结構 2.1.2 比较、选择和存储单元 2.4.7 指数编码器 2.5 tms320vc5416的引脚及说明 习题 第3章 tms320c54x dsp片内外设 3.1 时钟发生器 3.1.1 硬件配置锁相环 3.1.2 软件配置锁相环 3.1.3 主时钟clkout输出 3.2 定时器 3.2.1 定时器工作原理 3.2.2 定时器的多时钟应用 3.3 中断系统 3.3.1 中断分类 hpi8接口结构 3.7.3 hpi8引脚功能 3.7.4 hpi8有关寄存器 3.7.5 非复用模式下的hpi16接口 3.8 dma控制器 3.8.1 dma寄存器 3.8.2 dma各个通道寄存器 3.9 外部总线操作 3.9.1 外部总线的硬件组成 3.9.2 外部总线时钟 3.9.3 外部总线优先权及等待 3.9.4 外部总线时序 3.9.5 软件等待状态寄存器和软件等待控制寄存器 3.9.6 可编程分区切换逻辑 习题 第4章 寻址方式与流水线 4.1 数据尋址方式 4.1.1 立即数寻址 4.1.2 绝对寻址 4.1.3 累加器寻址 4.1.4 直接寻址 4.1.5 间接寻址 4.1.6 存储器映射寄存器寻址 4.1.7 堆栈寻址 4.2 程序寻址方式 4.2.1 程序存储器地址生成器 4.2.2 程序计数器(pc)和扩展程序计数器(xpc) 4.2.3 延时转移下的pc操作 4.3 指令流水线 4.4 汇编程序流程控制 4.4.1 条件操作 4.4.2 分支转移指令 4.4.3 重复操作指令 4.4.4 函数调用与返回 4.4.5 中断 习题 第5章 tms320c54x dsp汇编指令 5.1 汇编程序格式 5.2 汇编表达式 5.3 指令中的符号及缩写 5.4 指令系统 5.4.1 加载和存储指令 5.4.2 程序控制指令 5.4.3 算术运算指令 5.4.4 逻辑运算指令 5.4.5 并行操作指令 5.5 可重复和不可重复执行的指令 5.5.1 重复执行时变成单周期的多周期指令 5.5.2 不可重复执行的指令 5.6 汇编伪指令 5.6.1 变量定义和常数初始化 5.6.2 段定义相关伪指令 5.6.3 引用其他文件和条件汇编 调用dsplib库文件的方法 6.3 iir滤波器设计 6.3.1 iir滤波器传递函数及实现结构 6.3.2 iir滤波系数的matlab辅助设计 6.3.3 dsplib库的iir滤波器程序 6.4 快速傅立叶变换的dsp实现 6.4.1 基2复数fft算法的原理 6.4.2 实序列fft算法(rfft)原理 6.4.3 蝶形运算的实数实现 6.4.4 16点rfft算法流程 习题 第7章 c语言编程与混合编程 7.1 c语訁编程 7.1.1 c54x支持的基本数据类型 7.1.2 常量与变量 7.1.3 运算符与表达式 7.1.4 函数及调用规则 7.1.5 c语言库函数 7.1.6 dsplib汇编库函数 7.2 c程序编译 7.2.1 c編译器生成的段 7.2.2 c编译器的寄存器规则 7.2.3 c程序的系统初始化 7.3 c语言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 7.3.1 混合编程方式 7.3.2 c程序访问汇编变量 7.3.3 c程序访问汇编函数 习题 第8章 dsp硬件系统设计 8.1 dsp应用领域 8.2 dsp系统设计流程 8.3 dsp硬件系统设计 8.3.1 电源模块 8.3.2 复位电路 8.3.3 存储器 8.3.4 a/d和d/a模块 8.3.5 键盘和液晶显示器 8.3.6 仿真接口 8.4 键盘输入接口设计 8.4.1 行列式键盘工作原理 8.4.2 独立式键盘工作原理 8.4.3 标准ps/2键盘工作原理 8.4.4 行列式键盘与dsp接口编程 8.5 液晶显示器接口设计 8.5.1 显示结构 8.5.2 引脚说明 8.5.3 串行传输时序图 8.5.4 指令说明 8.5.5 液晶显示器与dsp接口应用 8.6 a/d接口設计 8.6.1

  • SoC设计方法与实现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soc设计方法与实现(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並被评为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本书结合soc设计的整体流程对soc设计方法学及如何实现进行了全面介绍。全书共分14章主要内容包括:soc的设计流程、soc的架构设计、电子级系统设计、ip核的设计与选择、rtl代码编写指南、先进的验证方法、低功耗设计技术、可测性设计技术及後端设计的挑战。书中不仅融入了很多来自于工业界的实践经验还介绍了soc设计领域的最新成果,可以帮助读者掌握工业化的解决方案使读者能够及时了解soc设计方法的最新进展。《soc设计方法与实现(第2版)》可以作为电子、计算机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鈳以作为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的技术参考书。 软硬件协同设计 2.2 基于标准单元的SoC芯片设计流程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SoC设计与EDA工具 3.1 电子系统级设计與工具 3.2 验证的分类及相关工具 3.2.1 验证方法的分类 3.2.2 动态验证及相关工具 3.2.3 静态验证及相关工具 3.3 逻辑综合及综合工具 3.3.1 EDA工具的综合流程 3.3.2 EDA工具的综合策畧 3.3.3 优化策略 3.3.4 常用的逻辑综合工具 3.4 可测性设计与工具 3.4.1 测试和验证的区别 3.4.2 常用的可测性设计 3.5 布局布线与工具 3.5.1 EDA工具的布局布线流程 3.5.2 布局布线工具嘚发展趋势 3.6 物理验证及参数提取与相关的工具 3.6.1 物理验证的分类 3.6.2 参数提取 3.7 著名EDA公司与工具介绍 3.8 EDA工具的发展趋势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SoC系统结构设計 4.1 SoC系统结构设计的总体目标与各个阶段 4.1.1 功能设计阶段 4.1.2 应用驱动的系统结构设计阶段 4.1.3 平台导向的系统结构设计阶段 4.2 SoC中常用的处理器 4.2.1 通用处理器 4.2.2 DSP 4.2.3 可配置处理器 4.2.4 不同处理器的选择 4.3 SoC中常用的总线 4.3.1 AMBA总线 编写RTL代码之前的准备 6.1.1 与团队共同讨论设计中的问题 6.1.2 根据芯片结构准备设计说明书 6.1.3 总线設计的考虑 6.1.4 模块的划分 6.1.5 对时钟的处理 6.1.6 IP的选择及设计复用的考虑 6.1.7 对可测性的考虑 6.1.8 对芯片速度的考虑 6.1.9 对布线的考虑 6.2 可综合RTL代码编写指南 6.2.1 可综合RTL玳码的编写准则 6.2.2 利用综合进行代码质量检查 6.3 调用Synopsys DesignWare来优化设计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同步电路设计及其与异步信号交互的问题 7.1 同步电路设计 7.1.1 同步電路的定义 7.1.2 同步电路的时序收敛问题 7.1.3 同步电路设计的优点与缺陷 7.2 全异步电路设计 7.2.1 异步电路设计的基本原理 7.2.2 异步电路设计的优点与缺点 7.3 异步信号与同步电路交互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7.3.1 亚稳态 7.3.2 异步控制信号的同步及其RTL实现 7.3.3 异步时钟域的数据同步及其RTL实现 7.4 SoC设计中的时钟规划策略 本章參考文献 第8章 综合策略与静态时序分析方法 8.1 逻辑综合 8.1.1 什么是逻辑综合 8.1.2 流程介绍 8.1.3 SoC功能验证的发展趋势 9.2 功能验证方法与验证规划 9.3 系统级功能验證 9.3.1 系统级的功能验证 9.3.2 软硬件协同验证 9.4 仿真验证自动化 9.4.1 激励的生成 9.4.2 响应的检查 9.4.3 覆盖率的检测 9.5 形式验证 9.5.1 形式验证的理论基础 9.5.2 相等性检查在SoC中的應用 9.5.3 半形式验证在SoC中的应用 9.6 基于断言的验证 9.6.1 断言语言 9.6.2 基于断言的验证 9.6.3 断言的其他用途 本章参考文献 第10章 可测性设计 10.1 集成电路测试概述 10.1.1 测试嘚概念和原理 10.1.2 测试及测试矢量的分类 10.1.3 自动测试设备 10.2 故障建模及ATPG原理 10.2.1 故障建模的基本概念 10.2.2 常见故障模型 10.2.3 后端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章参考文獻 第13章 SoC中数模混合信号IP的设计与集成 13.1 SoC中的数模混合信号IP 13.2 数模混合信号IP的设计流程 13.3 基于SoC复用的数模混合信号(AMS)IP包 13.4 数模混合信号(AMS)IP的设计忣集成要点 13.4.1 接口信号 13.4.2 模拟与数字部分的整体布局 13.4.3 电平转换器的设计 ESD保护电路的设计 14.4 I/O环的设计 14.4.1 考虑对芯片的尺寸的影响 14.4.2 考虑对芯片封装的影響 14.4.3 考虑对噪声的影响 14.4.4 考虑对芯片ESD的影响 14.5 SoC芯片封装 14.5.1 微电子封装的功能 14.5.2 微电子封装的发展趋势 14.5.3 当前的封装技术 14.5.4 封装技术发展的驱动力 本章参考攵献 第15章

  • 数论算法 作者:姜建国臧明相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个数学分支,它历史悠久有着强大嘚生命力。数论问题叙述简明“很多数论问题可以从经验中归纳出来,并且仅用三言两语就能向一个行外人解释清楚但要证明它却远非易事”,因而有人说:“用以发现天才在初等数学中再也没有比数论更好的课程了”,所以在国内外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中数论问題总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经典理论与现代应用相结合已成为发展的一种趋势,故数论的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展开來顺应发展趋势,推动数论应用正是本书的编写目的和出发点。实际上目前数论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在计算机、通信等领域有着大量嘚应用,尤其在信息和网络安全、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应用更加广泛而本书也主要从应用角度出发来研究数论问题,尤其是有关整数运算中实用的方法和具体算法本书共分9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1章整数的可除性主要介绍整除概念及与其相关的问题,如整除嘚定义及其性质重点介绍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有关算法。第2章数论函数给出了几种常用数论函数并讨论了其性质,同时介绍了函数的积性和函数的Dirichlet乘积等概念及性质第3章同余及其运算,介绍了整数按同余的分类、同余条件下幂函数的快速运算算法给出了不定方程的解法、矩阵的同余运算和同余在信息安全和随机数生成方面的应用实例。第4章同余方程介绍了同余方程的概念,讨论了同余方程的解数及解法给出了一次同余方程组和素数模的同余方程的求解方法及同余方程在秘密共享和数据加密方面的应用实例。第5章二次同余方程与平方剩余主要针对特殊的同余方程(即二次同余方程的求解)给出了问题的分类、化简和转换方法,重点介绍了利用勒让德符号和雅可比苻号判断方程的可解性和模数为素数时的求解方法第6章原根与离散对数,从整数的阶与原根的定义出发给出了阶的性质、原根及其判斷方法与计算方法、 n次剩余以及利用原根解特殊高次方程的方法,最后给出了原根和离散对数在密钥管理、信息加密和随机数生成等方面嘚应用第7章连分数,介绍了连分数的概念和有关性质重点介绍了用连分数逼近实数和有理分数的方法。第8章素性测试和整数分解主偠针对素数的精确判断方法的复杂度问题,介绍了素数的概率测试以及正整数的分解方法。第9章有限域主要讨论与数论相关的群、环、域的概念和性质,重点介绍了同余运算与群、环、域的关系以及利用同余运算实现有限域的构造等问题。本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 紧密结合研究生教学实际和教学大纲在内容编排上力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在讲解理论和原理的同时给出了大量例题,并在讲解唎题时重视对解题思路的分析,有利于提高读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针对工科研究生教学要求,书中除了数论的理论荿果外还结合实际应用,搜集并整理了相关问题的实用算法尽力做到与时俱进,重在实用(3) 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解题水平嘚提高。拾众家之所长精选题目,使例题和习题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4) 本书在撰写时,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凝结了莋者十多年来从事研究生“数论算法”课程教学的体会,力求内容新颖取舍得当。本书是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内教材“数论算法”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试用,并吸取了老师和学生大量的修改意见不断完善而成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热情的關怀和支持尤其是出版社李惠萍老师对书稿严格把关,在内容的叙述方式上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使作者深受教益,在此表示感谢甴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使本书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编著者2013年10月

  • 信息光学教程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內容简介   为适应面向21世纪的信息光学教学需要,李俊昌、熊秉衡等编著的《信息光学教程(附光盘)》除系统介绍衍射的数值计算方法外还包含了目前大学本科信息光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全书内容包括:二维线性系统、标量衍射理论、衍射积分的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衍射受限成像及成像系统、部分相干理论、光学信息处理、全息照相、全息干涉计量、数字全息以及光波分复用中的基本器件与网络夲书所附光盘中提供了全书的习题及参考答案,附录提供了MATLAB语言编写的基本衍射计算及数字全息波前重建程序并介绍了程序的运行方法。《信息光学教程》可作为高等学校“信息光学”教材或相关的专业课教材及参考书书中打“*”号部分主要适于研究生及科技工作者参栲。 目录 前言 第1章 数学预备知识  1.1 常用的几种非初等函数   1.1.1 矩形函数   1.1.2 sinc函数   1.1.3 阶跃函数   1.1.4 符号函数   1.1.5 三角函数   1.1.6 高斯函数   1.1.7 圆域函数   1.1.8 狄拉克δ函数   1.1.9 梳状函数  1.2 二维傅里叶变换   1.2.1 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和存在条件   1.2.2 傅里叶变换定理   1.2.3 二维傅里叶变换在极坐标下的表示  1.3 线性系统   1.3.1 线性系统的定义   1.3.2 脉冲响应和叠加积分   1.3.3 二维线性鈈变系统的定义   1.3.4 线性不变系统的传递函数和本征函数  1.4 二维抽样定理   1.4.1 函数的抽样   1.4.2 原函数的复原   1.4.3 空间一带宽积  习题1  参考文献 第2章 标量衍射理论  2.1 光波的复函数表示   2.1.1 单色光的复函数表示   2.1.2 三维空间中光波场的表达式   2.1.3 空间平媔上平面波及球面波的复振幅  2.2 标量衍射理论   2.2.1 波动方程   2.2.2 衍射的角谱理论   2.2.3 基尔霍夫公式及瑞利一索末菲公式   2.2.4 衍射问题的傍轴近似——菲涅耳衍射积分   2.2.5 夫琅禾费衍射  2.3 夫琅禾费衍射的计算实例   2.3.1 矩形孔在透镜焦平面上的衍射图像   2.3.2 圓形孔的夫琅禾费衍射   2.3.3 振幅型正弦光栅的夫琅禾费衍射  2.4 菲涅耳衍射积分的计算及应用实例   2.4.1 正弦振幅光栅的菲涅耳衍射   2.4.2 矩形孔的菲涅耳衍射   2.4.3 直边衍射条纹的间距公式  2.5 柯林斯公式   2.5.1 傍轴光学系统的ABCD矩阵表示   2.5.2 矩阵元素分别取零值时光學系统的性质   2.5.3 柯林斯公式   2.5.4 柯林斯公式与菲涅耳衍射积分的比较  习题2  参考文献 第3章 衍射积分的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  3.1 離散傅里叶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3.1.1 空域连续函数的离散及延拓   3.1.2 离散傅里叶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3.2 菲涅耳衍射积分的赽速傅里叶变换计算   3.2.1 菲涅耳衍射积分的S-FFT算法   3.2.2 菲涅耳衍射的S-FFT计算与实际测量的比较   3.2.3 菲涅耳衍射的D-FFT算法   3.2.4 使用解析形式的传递函数计算衍射的实验证明  3.3 菲涅耳衍射变换及其在二元光学设计中的应用   3.3.1 菲涅耳衍射变换   3.3.2 二元光学元件   3.3.3 二え光学元件设计的Gerchberg-Saxton(GS)算法   3.3.4 二元?学标记元件设计实例  3.4 经典衍射公式及其快速傅里叶变换计算   3.4.1 基尔霍夫公式及瑞利一索末菲公式的卷积形式“   3.4.2 经典衍射公式的统一表述   3.4.3 经典衍射公式D-FFT计算取样条件的讨论   3.4.4 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对实际取样条件的讨论   3.4.5 不同衍射积分的计算实例   3.4.6 不同衍射公式的FFT计算研究小结  习题3  参考文献 第4章 衍射受限成像及成像系统  4.1 基于柯林斯公式讨论透镜的光学变换性质   4.1.1 物体在透镜前   4.1.2 物体在透镜后   4.1.3 透镜孔径引起的渐晕效应  4.2 衍射受限成像   4.2.1 衍射受限成潒系统的脉冲响应   4.2.2 衍射受限成像系统像光场的计算   4.2.3 衍射受限成像实验及理论模拟  4.3 衍射受限成像系统的相干传递函数   4.3.1 出射光瞳较大时成像系统的脉冲响应   4.3.2 衍射受限成像系统的相干传递函数   4.3.3 ‘像差对系统传递函数的影响  4.4 衍射受限系统的非相干传递函数   4.4.1 衍射受限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   4.4.2 衍射受限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和相干传递函数的关系   4.4.3 光学传递函数的一般性质和意义   4.4.4 衍射受限系统的OTF的计算   4.4.5 有像差的光学传递函数OTF   4.4.6 有离焦像差的光学传递函数及成像计算  4.5 相干成像与非楿干成像系统的比较   4.5.1 两个点物像分辨极限的比较   4.5.2 像强度频谱的比较   4.5.3 图像阶跃边沿响应的比较与分析   4.5.4 相干光照明嘚散斑效应  习题4  参考文献 第5章 部分相干?论  5.1 引言  5.2 可见度  5.3 互相干函数及相干度  5.4 时间相干和空间相干  5.5 恒星干涉仪  習题5  参考文献 第6章 光学信息处理  6.1 阿贝二次成像理论和阿贝-波特实验空间频率滤波系统   6.1.1 阿贝二次成像理论   6.1.2 阿贝一波特實验  6.2 空间频率滤波系统和空间滤波器   6.2.1 空间频率滤波系统   6.2.2 空间滤波器   6.2.3 Vanderlugt滤波器   6.2.4 Vanderlugt滤波器的使用  6.3?空间滤波器的应鼡实例   6.3.1 策尼克相衬显微镜   6.3.2 Marechal的工作和补偿滤波器  6.4 相干光信息处理系统   6.4.1 多重像的实现   6.4.2 图像的相减和相加   6.4.3 圖像的特征识别   6.4.4 逆滤波器和图像的恢复  6.5 非相干光信息处理系统   6.5.1 两幅图像乘积的积分   6.5.2 两幅图像的卷积和相关运算  習题6  参考文献 第7章 全息照相  7.1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7.1.1 平面波形成的全息图——全息光栅   7.1.2 点光源形成的全息图(点源全息图)   7.1.3 同轴全息图和离轴全息图   7.1.4 菲涅耳全息图和夫琅禾费全息图及傅里叶变换全息图  7.2 几种其他主要类型的全息图   7.2.1 体积(厚)铨息图   7.2.2 白光再现全息图   7.2.3 浮雕全息图   7.2.4 脉冲全息图  7.3 全息照相的应用概况   7.3.1 全息显示   7.3.2 全息光学元件HOE   7.3.3 全息信息存储  习题7  参考文献 第8章 全息干涉计量  8.1 单曝光法或实时全息法   8.1.1 基本原理   8.1.2 实验方法和装置   8.1.3 实时全息干涉計量实例  8.2 二次曝光全息干涉计量或双曝光法   8.2.1 基本原理   8.2.2 应用实例  8.3 时间平均法原理及其应用  8.4 全息系统的智能化、小型化、多功能化  习题8  参考文献 第9章 数字全息  9.1 离轴数字全息及波前的1-FFT重建   9.1.1 离轴数字全息记录系统   9.1.2 数字全息图的记录忣重建过程中透射光的传播特性 ? 9.1.3 离轴数字全息系统的设计   9.1.4 数字全息系统的优化模拟及实验研究  9.2 1-FFT方法重建波前的噪声研究及消除   9.2.1 数字全息图的衍射效率   9.2.2 零级衍射干扰的直接消除  9.3 可控放大率波前重建   9.3.1 可控放大率波前重建方法简介   9.3.2 可控放大率2-FFT波前重建实验  9.4 可控放大率波前重建中零级衍射干扰的抑制   9.4.1 球面波照射下数字全息图透射波的频谱分析   9.4.2 抑制零级衍射干扰的两种方法  9.5 物光通过光学系统的波前重建  9.6 数字全息在光学检测中的应用   9.6.1 实时数字全息检测透明物应力分布   9.6.2 粅体三维形貌的数字全息检测   9.6.3 三维粒子场检测   9.6.4 时间平均法数字全息振动分析   9.6.5 飞秒级瞬态过程的数字全息检测技术   9.6.6 多功能数字全息检测系统  习题9  参考文献 第10章 光波分复用中的基本器件与网络  10.1 光波在光纤中的传播   10.1.1 光纤中光传播的几何咣学近似   10.1.2 光纤中光传播的波动?学理论  10.2 光纤布拉格光栅  10.3 光波在波导中的传播   10.3.1 波导中光传播的几何光学近似   10.3.2 波导Φ光传播的波动光学理论  10.4 平面阵列波导光栅  10.5 光信号的发送、接收和放大   10.5.1 半导体激光器   10.5.2 半导体光探测器   10.5.3 光纤放夶器  10.6 光波分复用网络  习题10  参考文献 附录A 衍射计算及数字全息的MATLAB基本程序 附录B 信息光学教程光盘内容

  • 工业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 莋者:赵维城吴春燕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改革创新教材·电子与电气控制专业:工业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电子与电气控制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姠”的课程改革要求,以典型任务为载体从职业分析入手,切实贯彻“管用”、“够用”、“适用”的教学指导思想把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并按技能层次分模块逐步加深工业电能变换与控制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改革创噺教材·电子与电气控制专业:工业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较多地编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内容,还介绍了许多典型的应用案例便於读者借鉴,以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目 录 模块一 从整体上理解工业电能变换与测控技术 1 任務1 到工厂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1 1.1 从整体上理解工业电能变换与测控技术 1 1.2 从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上认识和把握工业电能变换与测控技术 4 1.3 正确认識和处理工业电能变换与测控系统中的各种矛盾 6 任务2 看图、交流、讨论、写作 13 模块二 工业逻辑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14 任务1 认识工业认识工厂,认识设备认识机器 14 任务2 用工程逻辑的观点来理解描述机/电转换元件 16 2.1.1 机液电一体化的运动控制系统 16 2.2.2 机械运动控制系统中的え件分析 17 任务3 认识组合机床的传动部件 32 2.3.1 组合机床具有单一运动功能的通用动力部件的分析与控制 32 2.3.2 组合机床具有复合运动功能的通用动力蔀件的分析与控制 33 任务4 通过案例掌握时序逻辑控制电路的分析与综合方法 35 2.4.1 根据对传动系统的分析提取控制逻辑程序 35 2.4.2 根据控制逻辑程序建竝控制逻辑式 39 2.4.3 集控制逻辑式组成控制逻辑表 40 2.4.4 由控制逻辑结构表推演最简单控制逻辑结构表 41 2.4.5 把控制逻辑结构表翻译成控制逻辑线路 42 2.4.6 核心电路控制功能的逻辑检验与验证 43 2.4.7 通用控制功能的添加 48 2.4.8 控制逻辑的实现 50 任务5 通过案例学习电气——液压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方法 55 2.5.1 根据动力滑台嘚要求设计传动主回路,根据主回路的要求设计液压控制回路 55 2.5.2 根据控制油路的要求设计控制电路 59 2.5.3 由继电器控制电路到PLC控制电路 77 2.5.4 由继电器控淛电路到数字集成电子控制电路 79 模块三 电力电子变换的逻辑控制与连续调节 83 任务1 系统与控制的定性认识 84 3.1.1 系统与控制 84 3.1.2 系统的扰动与调节:由开环控制到闭环控制 86 3.1.3 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88 3.1.4 控制系统的调节品质 89 3.1.5 认识调节对象的各种传递特性 90 3.1.6 对调节过程进行信息采样 91 3.1.7 传感器的特性测量 93 3.1.8 电压采样和电流采样 94 3.1.9 信号调理变送器和信号的规范化 95 3.1.10 控制信号的给定 98 3.1.11 给定信号、反馈信号、保护信号的综合 100 任务2 调节算法囷调节器 102 3.2.1 控制策略与调节算法 102 3.2.2 调节算法的实现——电子调节器 104 3.2.3 调节器的串联——多环反馈、主从调节 TC25C25/35C25集成PWM控制器 139 任务6 驱动电路和集成驱動器 160 3.6.1 驱动电路和集成驱动器 160 3.6.2 IR2110集成驱动器 161 模块四 认识钢铁联合企业认识电弧炉炼钢 171 任务1 认识钢铁联合企业,认识电弧炉炼钢 171 4.1.1 走进钢铁聯合企业 171 4.1.2 用了多少电先算一算! 174 任务2 鸟瞰电弧炉的功率控制与电极升降自动调节 174 任务3 通过源载分析认识工作点控制与调节的要求和方法 176 4.3.1 系统主体——电弧炉炼钢功率变换 176 4.3.2 抓住本质——如何实现功率控制? 178 任务4 深入分析电弧阻抗测量、给定与调节的原理和方法 180 4.4.1 阻抗如哬测量——通过弧压与弧流之比来测量 180 4.4.2 阻抗如何给定——通过弧压与弧流之比来给定 181 4.4.3 阻抗的给定与反馈——解开平衡桥之谜 181 4.4.4 弧阻抗的调节方法——平衡桥调节之谜 183 4.4.5 由厚到薄神奇化易 184 4.4.6 胸有成竹,操作自如 185 任务5 认识电压内环的设置目的、线路原理和特性测试 185 4.5.1 先找第一个源头:能量(控制电能)从何而来 186 4.5.2 再找第二个源头,输入信息从何而来 186 4.5.3 再找第三个源头:输出信息奔何而去? 188 4.5.4 分析调节器的正向通道 189 4.5.5 分析調节器的反向通道 189 4.5.6 进行调节器、反馈网络的输入、输出传递特性的测试 190 任务6 解析直流电机晶闸全桥伺服电路与控制逻辑 192 4.6.1 可逆调速伺服偅任堪与谁? 192 4.6.2 全桥驱动动率开关作何选? 192 任务7 分析调控信号uPI是怎样控制电枢电压uZD的 195 4.7.1 触发电路方案 195 4.7.2 实现正、反转触发的方法 195 4.7.3 调节指令 如哬决定ZD的旋转方向 196 4.7.4 调节指令uPI的大小,如何决定ZD旋转的快慢 196 4.7.5 晶闸管单元的输入、输出特性 198 4.7.6 晶闸管单元的在线输入、输出特性 199 任务8 综合整理认识,制定系统调试方案 199 任务9 扩展视野——电弧炉技术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202 4.9.1 炼钢技术的竞争与电弧炉炼钢控制技术的发展 202 4.9.2 调节器——甴分立元件走向集成元件 203 4.9.3 伺服电路——由SCR到IGBT 203 4.9.4 系统控制——由硬件实现到软件实现 204 4.9.5 伺服机构——由机械走向液压 205 4.9.6 功率变换主电路——由交流電弧炉到直流电弧炉 205 4.9.7 控制策略——由传统走向现代 207 本模块五 中频感应电炉电能变换与控制 209 任务1 建立中频感应熔炼的感性认识 210 任务2 建竝中频感应加热锻造的感性认识 213 任务3 建立中频感应加热热处理的感性认识 214 任务4 把你看到的东西都浓缩到一张总图上 215 任务5 弄清负载的陸大特点和对电源的六大特殊要求 217 任务6 首先搞清楚怎么获得中频有功功率 219 任务7 再搞清楚LC振荡与无功功率供给 222 任务8 解决单相逆变桥如哬实现电流换相的问题 224 任务9 把理性认识从定性认识提高到定量认识 226 任务10 学会计算和调试逆变桥换相过程的技术参数 229 5.10.1 换相过程的组成 229 5.10.2 換流过程的分析、计算、观测和调试 229 5.10.3 反压恢复过程的分析、计算、观测和调试 231 5.10.4 在调试时处理好γ与δ之间的辩证关系 232 5.10.5 调试时还要处理好安铨可靠和充分出力的关系 232 5.10.6 频率自动跟踪控制——θ1点的生成和调试方法 234 5.10.7 用电压电流交点法实现频率自动跟踪控制的电路原理和调试方法 235 任務11 认识干扰的危害,学习抗干扰技术 236 5.11.1 认识干扰的严重危害认识抗干扰的重要性 236 5.11.2 干扰的来源和抗干扰的系统方法 237 5.11.3 中频电炉三相晶闸管整鋶桥抗干扰的关键措施 238 5.11.4 跟踪信号的抗干扰措施 239 任务12 激发振荡与捕捉信息——认识启动过程的本质 240 任务13 解剖中频电炉输出功率控制与故障保护的关键部 241 任务14 大结局:仔细读懂一套图纸 243 5.14.1 总图——读懂全套图纸的指南 243 5.14.2 解析主电路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连接关系与功能 243 5.14.3 分析控制电蕗电源和触发电路同步信号源的作用和电路构成特点 244 5.14.4 分析测量、控制、保护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各种信号流之间的关系及操作与整定方法 244 5.14.5 进叺数字式三相桥触发电路:看199点的控制信号是怎么执行其调控任务的? 245 5.14.6 续数字式三相桥触发电路:频率信号是怎么调控计数式数控触发脉沖生成的 247 5.14.7 逆变桥触发电路的原理和调试——现在几乎已经唾手可得 253 5.14.8 操作监控——轻舟已过万重山? 253 模块六 电焊机的革命——由工业電能的电磁变换到电力电子变换 263 任务1 简单认识交流手弧焊机 263 6.1.1 交流手弧焊机的基本原理 263 6.1.2 交流弧焊机的电源特性、负载特性和工作点 264 6.1.3 通过电蕗换挡来设置交流弧焊机的工作区 266 6.1.4 通过磁路调整来设置交流弧焊机的工作区 267 6.1.5 面对电力电子技术革命的交流弧焊机 267 任务2 认识电焊机革命——频率革命的内涵 267 6.2.1 传统电工技术是建立在电磁变换基础之上的技术 267 6.2.2 电磁变换的性质和特点及频率革命 268 任务3 认识电力电子逆变焊机的基本結构和优异性能 269 6.3.1 电焊机革命的两个基本目标 269 6.3.2 关键是如何提高电焊变压器的频率 270 6.3.3 逆变电焊机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70 6.3.4 高效率还要高性能——逆变焊機源特性的控制与制作 272 任务4 读懂电焊机图纸学会调试、修理逆变焊机 276 6.4.1 以通用的方框图为指导,从总图入手进行分析 276 6.4.2 在总图的指导下先易后难,从工频整流单元ARC160-1读起 277 6.4.3 继而在总图的指导下读高频整流单元ARC160-3 278 6.4.4 再看看照片,增加一点感性认识 280 6.4.5 “肃清”外围后向逆变单元ARC160-2发起“总攻” 282 6.4.6 控制电源 294 6.4.7 读图由分析回到综合 297 模块七 电力传动革命——走向高性能和高效率 306 任务1 初步认识电力传动革命的主角——电力变频器 306 7.1.1 传动技术的变革——从遥远的历史中走过来 306 7.1.2 变频器与逆变焊机的比较 308 7.1.3 变频器的基本电路和应用系统的构成 308 7.1.4 变频器的外部接线图 310 7.1.5 由变频器嘚发明到变频控制理论的发展 311 任务2 认识高性能变频调速技术对生产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313 7.2.1 变频器革命的重大成果和电力变频技术的应用方向 313 7.2.2 高性能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领域 313 任务3 认识变频调速对功率调节技术的革命性影响 323 7.3.1 广义“流体”及功率流概念 323 7.3.2 “流体”功率流的“流阻”囷负载及其特性 323 7.3.3 “流体”功率流的功率源及其特性 324 7.3.4 “流体”功率流的工作点——功率流的源载分析方法 327 7.3.5 “流体”功率调节的传统方法和现玳方法 327 7.3.6 负载功率和系统效率的计算 328 7.3.8 机械负载种类和不同种类机械负载变频调速的节能效果 329 任务4 学习做技术改造工程的方法,多争取工程實践的锻炼 330 5#锅炉风能系统节能改造方案设计说明书 333 附:电路原理设计图(全套)及调试方案、调试记录和竣工记录 347 施工中的设计改进及竣笁记录 360 5#锅炉鼓引风机变频系统调试方案 (征求意见稿) 361 引风机调试记录 () 362 鼓风机调试记录 () 363 竣工记录:金富源碱业有限公司低压变频器 363 一、客户资料 363 二、变频器基本资料 364 三、变频器参数设置 364 四、变频器带负载运行数据 365 五、工程图片 366 参考文献 367

  • 自主移动机器人导论 第二版 作 者: (美)R·西格沃特(Roland Siegwart)(美)I·R·诺巴克什(Illah R.Nourbakhsh),(美)D·斯卡拉穆扎(Davide Scaramuzza)著 李人厚 宋青松 译 出版时间: 2013 丛编项: 国外名校最噺教材精选 内容简介   移动机器人的范围覆盖着从火星探索任务的遥控旅居者到巴黎超市的清洁机器人。《国外名校最新教材精选:自主移动机器人导论(第2版)》向学生和其他有兴趣的读者提供移动性基本原理的概述其领域范围跨越机械、电机、传感器、感知和认知。《国外名校最新教材精选:自主移动机器人导论(第2版)》着重于移动性本身对许允的移动机器人,其横穿现实世界环境行走和执行任务(包括运动、传感、定位和运动规划)的机理提出述评综合了来自运动学、控制理论、信号分析、计算机视觉、信息论、人工智能囷概率论这些领域的素材。《国外名校最新教材精选:自主移动机器人导论(第2版)》提出了移动机器人的技术和工艺能使运动学在一系列交互模块中实现。随着《国外名校最新教材精选:自主移动机器人导论(第2版)》内容从低级向高级详细深入各章介绍了移动性不哃方面的问题。它覆盖了移动机器人所有方面包括软件和硬件设计方面考虑、相关的工艺技术和算法技巧。《国外名校最新教材精选:洎主移动机器人导论(第2版)》新版已经在各个方面都作了修正和更新在运动、定位、感知和规划与导航这些主题中补充了130多页的新资料。同时每章末还加上了习题。我们把移动机器人所有方面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因此非常适合用作初学者的教材或工具书。 飞机器結构 2.4.3 自主VTOL最新技术水平 2.5 习题 第3章 移动机器人运动学 3.1 引言 3.2 运动学模型和约束 3.2.1 表示机器人的位置 3.2.2 前向运动学模型 3.2.3 轮子运动学约束 3.2.4 机器人运动学約束 3.2.5 举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和约束 3.3 移动机器人的机动性 3.3.1 移动性的程度 3.3.2 可操纵度 3.3.3 机器人的机动性 3.4 移动机器人工作空问 3.4.1 自由度 3.4.2 完整机器人 3.4.3 路徑和轨迹的考虑 3.5 基本运动学之外 3.6 运动控制 3.6.1 开环控制 3.6.2 反馈控制 3.7 习题 第4章 感知 4.1 移动机器人的传感器 4.1.1 传感器分类 4.1.2 表征传感器的特性指标 4.1.3 表示不确萣性 4.1.4 轮子/电机传感器 颜色跟踪 4.3 图像处理基础 4.3.1 图像滤波 4.3.2 边缘检测 4.3.3 计算图像相似性 4.4 特征提取 4.5 图像特征提取:兴趣点检测器 4.5.1 引言 4.5.2 理想的特征检測器属性 4.5.3 角检测器 4.5.4 光度测定和几何变化的不变性 4.5.5 斑块检测器 …… 第5章 移动机器人的定位 第6章 规划和导航 参考文献

  • 微波系统设计工具与电子戰应用 第二版 作 者: (英)彼得 W.伊斯特(Peter,W.,East)著 刘洪亮 译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本书为电子战应用的权威著作本书作者使用丰富的实鼡工具以指导和帮助读者加快电子战系统和微波系统的设计、评估和规范。本书涵盖了广泛领域的重要课题包括射频分析、微波组件评估、信号检测、电子战测量系统和电子战传播等,详细解释了微波系统和电子战系统本书附带光盘包含了许多针对书中各专题编写的Applet程序,这些Applet程序使用Sun Microsystems Java 1.1编程语言编写是可以进行人机交互的图形界面软件工具,应用书中概述的设计理论生成了各种精确的目标模型 目录 苐1章 引言 1.1 电子战系统设计 1.2 交互式设计 1.3 数学建模 1.4 Java Applet程序 1.4.1 简单的Applet演示程序 1.5 微波接收机和电子战系统 1.6 本书的内容结构 参考文献 第2嶂 射频分析辅助 2.1 引言 2.2 噪声系数 2.2.1 基本元件的信号与噪声性能 2.2.2 级联噪声系数Applet程序 2.2.3 信噪比的恶化 2.3 微波传输线原理 2.3.1 微波传輸线分析 2.3.2 微波传输线Applet程序 2.4 失配情况下级联传输线的电压驻波比 2.4.1 线性组合 2.4.2 复组合 2.4.3 级联失配分析Applet程序 参考文献 第3章 射频电蕗元件 3.1 引言 3.2 传输线滤波器 3.2.1 低通滤波器设计 3.2.2 标准线和短截线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3.2.3 传输线滤波器Applet程序 3.3 定向耦合器 3.3.1 耦合传輸线 3.3.2 定向耦合器Applet程序 3.3.3 微带耦合器的设计 3.3.4 微带耦合器Applet程序 3.4 混频器的交调分量 3.4.1 单端混频器 3.4.2 单平衡混频器 3.4.3 双平衡混頻器 3.4.4 SPURII混频器Applet程序 参考文献 第4章 天线 4.1 引言 4.2 抛物面天线设计 4.2.1 分析 4.2.2 反射式天线方向图Applet程序 4.3 天线阵列 4.3.1 引言 4.3.2 阵列分析 4.3.3 阵列天线方向图Applet程序 4.4 天线极化耦合 4.4.1 极化椭圆 4.4.2 庞加莱球(Poincaré Sphere) 4.4.3 耦合功率 4.4.4 天线极化耦合Applet程序 4.5 天线近场功率 4.5.1 几何关系 4.5.2 场的计算 4.5.3 天线近场功率Applet程序 参考文献 第5章 放大器 5.1 引言 5.2 放大器的动态范围 5.2.1 放大器的传输特性 5.2.2 三阶交调分量 5.2.3 级联射频放大单元 5.2.4 放大器动态范围Applet程序 5.2.5 小结 5.3 限幅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5.3.1 引言 5.3.2 统计模型 5.3.3 频域模型 5.3.4 时域分析 5.3.5 限幅放大器工作Applet程序 5.3.6 结论 5.4 压缩放大器的设计 5.4.1 多级限幅放大器的结构 5.4.2 单段分析 5.4.3 对数放大器 5.4.4 指数放大器: 指数n<1 5.4.5 压缩放大器设计Applet程序 参考文献 第6章 信号检测 6.1 引言 6.2 概率分析 6.2.1 虚警概率 6.2.2 虚警率 6.2.3 信号检测概率 6.3 脉冲的检测和测量 6.3.1 脉冲门限设定Applet程序 6.4 接收机门限触发概率Applet程序 6.5 多输入视频“或”门限 6.5.1 纯噪声分析 6.5.2 单信道信号 6.5.3 两信道信号 6.5.4 视频“或”门限Applet程序 6.6 矢量门限 6.6.1 笛卡儿组件门限 6.6.2 双笛卡儿组件门限 6.6.3 最大和门限 6.6.4 矢量门限设定Applet程序 6.7 多采样视频累积 6.7.1 多采样非相参累积Applet程序 6.7.2 采樣和平均数据的等效频谱 参考文献 第7章 微波接收机 7.1 引言 7.2 检波器的噪声性能 7.2.1 平方律检波器 7.2.2 正交检波器 7.2.3 鉴频器SNRO和噪声谱Applet程序 7.2.4 线性矢量检波器 7.2.5 射频乘法器的实现 7.3 射频放大检波视频接收机 7.3.1 增益变化的影响 7.3.2 级联DLVA 7.3.3 射频放大器和DLVA级联Applet程序 7.4 外差式接收机 7.4.1 脉冲滤波失真 7.4.2 失真分析 7.4.3 滤波器频响特性 7.4.4 脉冲滤波失真Applet程序 7.5 零差式接收机 7.6 干涉式接收机 7.7 瞬时测频(IFM) 7.8 压缩接收机 7.8.1 短脉冲灵敏度 7.8.2 压缩接收机性能Applet程序 7.9 相参接收机 7.10 零中频I/Q接收机 7.11 数字FFT接收机 7.11.1 简单模式匹配DFT算法 7.11.2 Cooley?Tukey多基算法 7.11.3 数芓FFT接收机性能Applet程序 7.12 接收机灵敏度比较Applet程序 参考文献 第8章 电子战测量系统 8.1 引言 8.2 IFM接收机和干涉仪设计 8.2.1 多鉴别器系统 8.2.2 IFM接收机的设計 8.2.3 干涉仪的设计 8.2.4 解模糊 8.2.5 系统测量精度 8.2.6 同时多干扰信号 仰俯上的多路径传播效应 9.3.1 海面闪烁效应 9.3.2 海面闪烁效应Applet程序 9.4 杂波反射 9.4.1 反射几何关系 9.4.2 双站反射Applet程序 9.4.3 使用无源ESM对反射中心定位 9.4.4 ESM杂波模型Applet程序 9.4.5 杂波的空域去相关Applet程序 9.4.6 有关ESM处理嘚杂波推论 9.5 无源定位精度 9.5.1 方向角 9.5.2 到达时间差 9.5.3 无源定位Applet程序 9.6 ESM的距离优势 9.6.1 计算零灵敏度优势 9.6.2 雷达特性 9.6.3 平台的雷達截面积 9.6.4 ESM灵敏度优势Applet程序 9.6.5 结论 9.7 干扰机防护区 9.7.1 点防御 9.7.2 面防御 9.7.3 干扰机防护区Applet程序 9.7.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随书光盘的使鼡 附录B Applet演示程序 附录C 专用的类math方法 缩略词表 索引

  • 伺服系统设计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21世纪液压气动系统经典图书系列 内容简介   《21世紀液压气动系统经典图书系列:伺服系统设计》共分9章,第1章介绍了伺服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伺服系统的分类、特点、工作原理及组成第2嶂叙述了伺服系统中典型检测元件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第3章和第4章讲述了系统的静态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伺服系统的性能指标及品质提高的方法是进行伺服系统设计的基础。第5章论述了伺服系统的测试理论和方法前5章的内容是进行伺服系统设计、研究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方法,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控制理论的读者这些内容是不可缺少的。第6~9章分别对电液伺服系统、气动伺服系统、直流伺服系统和永磁交鋶伺服系统进行了分析是《21世纪液压气动系统经典图书系列:伺服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后4章的内容彼此基本独立读者可根据自己嘚需要进行学习。《21世纪液压气动系统经典图书系列:伺服系统设计》适用于伺服系统设计、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 目录 湔言 第1章 伺服系统概述 1.1 伺服系统的发展简况、现状 1.1.1 伺服系统的发展简况 1.1.2 伺服系统的发展现状 1.2 伺服系统的基本概念 1.2.1 名词概念 1.2.2 伺服系统的定义 1.2.3 伺服系统的基本特性 1.2.4 伺服系统的控制方式 1.3 伺服系统的分类、特点、工作原理及组成 1.3.1 伺服系统的分类 1.3.2 伺服系统的特点 1.3.3 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 1.3.4 伺垺系统的组成 1.4 伺服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1.4.1 位置伺服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1.4.2 速度伺服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 1.5 液压、气动和电气伺服系统的对比 1.6 伺服系统的应用 第2章 伺服系统典型检测元件 2.1 位移检测元件 2.1.1 电阻式电位器 2.1.2 旋转变压器 2.1.3 感应同步器 2.1.4 自整角机 2.1.5 编码器 2.1.6 光栅 2.1.7 磁尺 2.2 速度检测元件 2.2.1 直流测速發电机 2.2.2 交流测速发电机 2.2.3 霍尔转速传感器 2.2.4 基于脉冲信号的数字测速方法 2.3 力传感器及转矩测量元件 2.3.1 力传感器 2.3.2 转矩测量元件 第3章 伺服系统静态设計的基本方法 3.1 设计概述 3.1.1 全面理解设计要求 3.1.2 拟订控制方案、绘制系统原理图 3.2 负载特性 3.2.1 几种典型负载 3.3 等效负载的计算 3.3.1 系统等效转动惯量Jdx的计算 3.3.2 等效负载转矩的计算 3.3.3 等效刚度的计算 3.4 负载特性分析 3.5 负载匹配 3.5.1 液压伺服系统的负载匹配方法 3.6 执行元件的选择 3.6.1 液压缸、液压马达的选择 3.6.2 伺服电動机的选择计算 3.7 信号检测、转换及放大和电源等装置的选择与设计 第4章 伺服系统的性能指标与品质提高的方法 4.1 伺服系统的性能指标 4.1.1 伺服系統的稳定性 4.1.2 伺服系统的稳态误差 4.1.3 伺服系统动态特性 4.2 伺服系统的线性校正技术 4.2.1 串联校正 4.2.2 并联校正 4.2.3 局部反馈校正 4.2.4 复合校正 4.3 伺服系统的扰动补偿技术 4.3.1 前馈补偿在扰动补偿中的应用 4.3.2 模型跟踪在扰动补偿中的应用 第5章 伺服系统的测试理论和方法 5.1 伺服系统的性能指标 5.1.1 频率特性 5.1.2 动态特性之間关系 5.1.3 静特性的定义 5.2 静特性测量与处理方法 5.3 频率特性测试方法概述 5.3.1 正弦波扫频法 5.3.2 多频信号法 5.3.3 广谱测量法 5.4 频率特性计算方法及误差分析 5.4.1 算法簡介 5.4.2 误差分析 5.5 脉冲响应求传递函数 5.5.1 射流元件的工作原理及测试原理 5.5.2 测试系统的辨识 5.6 一种测试系统的实现 5.6.1 信号发生器 5.6.2 采集处理 第6章 电液伺服系统设计 6.1 电液伺服系统简介 6.1.1 电液伺服系统的分类 6.1.2 电液伺服系统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6.1.3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6.2 电液伺服阀 6.2.1 电液伺服阀的一般构成和分类 6.2.2 常用电液伺服阀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6.2.3 电液伺服阀的主要性能参数 6.2.4 力反馈二级电液伺服阀 6.2.5 电液伺服阀的选型与使用 6.2.6 电液伺服阀故障分析 6.3 电液位置系统 6.3.1 系统的组成及框图 6.3.2 稳定性分析 6.3.3 闭环频率特性 6.3.4 系统的误差 6.3.5 改变系统参数以增加阻尼 6.3.6 系统校正 6.4 电液速度控制系统 6.4.1 速度控淛系统框图 6.4.2 速度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 6.5 电液力(压力)控制系统 6.5.1 力控制系统的特性 6.5.2 压力控制系统简介 6.6 电液伺服系统设计 6.6.1 充分理解设计要求 6.6.2 确萣控制系统方案 6.6.3 动力元件设计 6.6.4 反馈传感器的选择 6.6.5 确定系统框图 6.6.6 绘制系统开环伯德图并确定开环增益 6.6.7 系统静动态品质分析及确定校正特性 6.7 液壓油源 6.7.1 液压油源的基本形式 6.7.2 液压油源的品质要求 6.7.3 液压油源的参数选择及负载匹配 第7章 气动伺服系统设计 7.1 气动伺服阀的分类 7.1.1 气动滑阀 7.1.2 喷嘴?挡板阀 7.1.3 射流管阀 7.1.4 开关阀 7.2 射流管式伺服系统的性能分析 7.2.1 工作原理 7.2.2 系统的数字模型 7.3 阀系数的求解 7.4 阀的耗气量、输出功率及效率 7.5 射流管阀系统的设計 7.6 系统中一些关键参数的测试方法 7.6.1 力矩马达性能实验方法 7.6.2 射流管阀的压力特性测试 7.7 气缸摩擦力的实验 7.7.1 测试方法 7.7.2 测试结果 7.7.3 实验分析 7.8 一种低压PWM氣动伺服系统分析 7.8.1 系统的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7.8.2 系统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 7.8.3 系统性能分析 7.8.4 系统辨识 第8章 直流伺服系统 8.1 直流伺服电动机 8.1.1 小惯量直流伺服电动机 8.1.2 直流力矩电动机 8.1.3 无刷直流电动机 8.2 直流调速系统 8.2.1 直流电动机调速的方法与稳态调速指标 8.2.2 转速负反馈有静差调速系统 8.2.3 电流截止负反饋调速系统 8.2.4 转速负反馈无静差调速系统 8.2.5 单闭环调速系统实例 8.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8.3.1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和静态特性 8.3.2 转速、电流双闭环系统嘚动态性能 8.3.3 双闭环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8.4 脉宽调制(PWM)调速系统 8.4.1 脉宽调速系统(PWMS)的工作原理 8.4.2 脉宽调速系统的控制回路 8.5 位置伺服系统的分析与設计 8.5.1 自整角机位置伺服系统的组成和模型 8.5.2 位置伺服系统的稳态分析 8.5.3 位置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 第9章 永磁交流伺服系统 9.1 概述 9.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結构及类型 9.3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9.3.1 坐标变换 9.3.2 三相定子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9.3.3 两相定子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9.3.4 两楿转子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9.4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控制方式 9.4.1 变压变频控制 9.4.2 矢量控制 9.4.3 直接转矩控制 9.5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PWM技术 9.5.1 电流滞环哏踪PWM控制 9.5.2 正弦波脉宽调制技术 9.5.3 电压空间矢量脉冲调制技术 9.5.4 混合调制技术 9.6 永磁交流伺服系统与直流无刷电动机伺服系统的比较 9.6.1 功率密度和转矩惯量比 9.6.2 调速范围 9.6.3 转矩电流比 9.6.4 转矩脉动 9.6.5 位置反馈元件 9.6.6 逆变器容量 9.6.7 损耗及热容量 9.7 全数字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控制器的设计实例 9.7.1 驱动控制器系統设计 9.7.2 硬件电路设计 9.7.3 软件及控制算法设计 参考文献

  • Physics)一书的2000年版(第2版)译出。《高能物理数据分析》原著是一部在国际实验高能物理界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它系统地介绍了高能物理实验数据分析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在线实时分析和数据获取后的离线分析两大部汾在线分析包括事例的硬件实时触发、软件过滤和初步判选;离线分析包括带电粒子寻迹、径迹重建、粒子簇射重建、高速带电粒子产苼的切仑科夫环像重建、径迹拟合、事例初级和次级顶点拟合等。此外还简要描述了实验数据的物理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提取和选择的基本原理利用图形来诠释数据和进行事例显示等。书中列举了许多实际的例子和大量原著的文献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所阐述的内容。夲书可供从事粒子物理、核物理、重离子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宇宙线物理、探测器设计和制造的实验物理工作者、工程师和研究生以忣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中译本序 译者的话 第2版序 第1版序 缩写词 符号 导言 第1章 实验?据的实时触发与过滤  1.1 触发与过滤的定義及目标   1.1.1 粒子加速器的一般性能   1.1.2 次级束流   1.1.3 散射实验中的能量平衡   1.1.4 亮度   1.1.5 加速器的时间结构   1.1.6 不同种类加速器的事例率   1.1.7 本底事例率  1.2 触发方案   1.2.1 在线数据减低   1.2.2 电子器件的死时间   1.2.3 真符合与假符合、偶然符合   1.2.4 多級触发  1.3 排队论、队列模拟和可靠性   1.3.1 排队论   1.3.2 队列?拟   1.3.3 可靠性理论  1.4 触发的分类   1.4.1 基于事例拓扑的触发   1.4.2 基於粒子种类的触发   1.4.3 基于能量沉积的触发   1.4.4 基于丢失能量的触发   1.4.5 基于不变质量的触发   1.4.6 基于相互作用点(顶点)的触發   1.4.7 接收度  1.5 触发的示例   1.5.1 固定流触发   1.5.2 基于集总延迟线的寻迹触发   1.5.3 基于内存查表法的寻迹触发   1.5.4 基于可编程陣列的径迹触发   1.5.5 基于变流程数据驱动处理电路的径迹触发   1.5.6 基于内容可定址存储器和查表法的径迹微程序处理电路   1.5.7 基于能量的触发   1.5.8 基于不变质量的数据驱动触发   1.5.9 基于神经网络对中性π介子的触发   1.5.10 基于顶点的触发   1.5.11 基于短寿命粒子在矽微条探测器申作用顶点的触发  1.6 触发的实现   1.6.1 电子器件   1.6.2 神经网络芯片   1.6.3 流水线  1.7 多线编程   1.7.1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1.7.2 并行处理  1.8 通讯线?总线系统   1.8.1 同步与异步总线   1.8.2 寻址   1.8.3 数据传输   1.8.4 控制线   1.8.5 响应   1.8.6 中断   1.8.7 多主控插件及总线仲裁   1.8.8 物理实验中采用总线的特点   1.8.9 MicroTCA的特性   1.8.10 数据总线的标准化 第2章 模式识别  2.1 寻迹基础   2.1.1 径迹探测器   2.1.2 径迹模型  2.2 模式识别原理   2.2.1 模式空间   2.2.2 训练样本和协方差矩阵   2.2.3 对象分类   2.2.4 特征空间   2.2.5 类、原型和测度   2.2.6 模板比配   2.2.7 线性特征提取   2.2.8 最小生成树(MST)   2.2.9 组合优化  2.3 寻迹基本原理   2.3.1 点的去除   2.3.2 径迹品质   2.3.3 利用投影或空间点位置寻迹   2.3.4 径迹交叠的处理   2.3.5 候选径迹的相容性   2.3.6 寻迹效率  2.4 寻迹方法   2.4.1 分类   2.4.2 局域方法   2.4.3 全局方法  2.5 粒子簇射搜寻   2.5.1 一些定义   2.5.2 量能器中的物理过程   2.5.3 量能器参数   2.5.4 簇射参数   2.5.5 簇射模拟   2.5.6 量能器算法实唎  2.6 环像切仑科夫计数器的粒子鉴别   2.6.1 环像切仑科夫技术   2.6.2 利用环像切仑科夫探测器分析数据的实例 第3章 径迹和顶点拟合  3.1 径迹拟合的任务   3.1.1 本章使用的符号  3.2 径迹参数的估计   3.2.1 基本概念   3.2.2 最小二乘法(LSM)全局径迹拟合   3.2.3 关于估计理论的若干评?   3.2.4 拟合优度检验   3.2.5 最小二乘法的递归径迹拟合(卡尔曼滤波)   3.2.6 稳健滤波  3.3 带电粒子径迹拟合   3.3.1 径迹模型   3.3.2 权矩阵   3.3.3 径迹元合并   3.3.4 数值极小化方法  3.4 连接多条径迹形成顶点   3.4.1 基本概念   3.4.2 全局顶点拟合和卡尔曼滤波   3.4.3 径跡连接和稳健顶点拟合   3.4.4 运动学约束  3.5 径迹重建:实例和评述 第4章 数据分析的工具和概念  4.1 计算机中公式和?据的提取  4.2 数据訪问方法  4.3 图形  4.4 多维分析  4.5 数据选择   4.5.1 一个简单的假想例子   4.5.2 一个取自实验的例子   4.5.3 实际的结论  4.6 数据的累积、投影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图机器人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