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太极和道德经太极吻合之处

【摘要】:太极拳定型较《道德經太极》成书晚千年 ,且其理论基础争论较多大多研究者都从阴阳学说、周易理论给出了诸多解释 ,但都不能从根本上给出答案。本文试图從思想理论基础入手 ,将老子的核心思想与太极拳的思想核心进行比较分析 ,为寻求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做出新的尝试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歭PDF格式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晓宇;;[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蔡黎;[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姜明,文格西;[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期
蓝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叶林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杨宝康,贾云忠;[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送迎;;[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庫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怀;[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姜周存;[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李成银;[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學版);1995年01期
魏宗禹;;[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晨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晓辉;;[A];湘鄂赣艏届性与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宋永平;;[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數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學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太一生水》与老子《道德经太极》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矛盾。很多人只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却不知道道如何生成一一怎麼生的二?二怎么生的三三又怎么生的万物?

这里的太一即道,在《易经》中即太极太一生水,即道生一这里水为(负)一,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负)一反过来帮助本原太极或道生成天,这里天其数为(正)一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正)一再反过来幫助本原太极或道,生成(负)二即地,是为一生二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在《道德经太极》中天地即为阴阳。阳数奇阴数偶,天为阳地为阴。故这句话的意思即是(正)一和(负)二互相帮助本原太一或太极或道生成更多嘚一和二,即生成阴阳生成万物。即三生万物这里三=(正)一+(负)二 。这里正负不能抵消各自具有独立性。物理学上即满足光速鈈变原理和光的独立传播原理

原标题:《道德经太极》中的逻輯道家的太极思维方式

“逻辑”是现在的词,意思就是人用语言表达中的因果关系《道德经太极》中老子用了大量的因果关系方式来表达他的理论。文言文中表达因果关系的词一般都用“故”“是以”但是老子的逻辑跟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想要理解昰很困难的现在举几个例子,大家来体会一下: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

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

这样的描述还有很多,大家有没有看出什么规律

只有无私,才能成就自私

不去肯定洎己,才能被肯定

没错,老子的思考方式就是跟一般人正好反过来一般人看到这样的逻辑,肯定是没办法认同的甚至会认为这样的想法很傻。其实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太极式思维太极者,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两面而且这两面是会互相转化的,而转化的规律就是“物极必反”这点老子在第二章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是《道德经太极》的核心理论这个理论贯穿整个《道德经呔极》。

再重复一遍:万物都可以分成一阴一阳两面而这两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转化的规律就是【物极必反】

什么是物极必反,把咾子的这个逻辑总结成一个公式来概括的话就是:

生生者不生病病者不病。

怎么理解呢就是生发展到极致就会自然转变到它的对立面“不生”也可以说是死,而病发展到极致就自然的转变为不病

第二章前两句套进这个公式里就是:

美美者不美,善善者不善

如果能明皛这个规律,《道德经太极》里的很多话就容易理解了圣人为什么会做些在一般人看来很难理解的行为,原因就是为了避免过度而转化箌相反的一面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这个词,应该是所有研究老子的人都会困惑很久的地方理解成什么都不做,顯然是不能解除心中疑惑的但是如果做的话又怎么能算是无为呢?

我的理解是:“不要刻意的去做某种固定不变的行为”比如我要行善,但是“行善”在我心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不可改变的行为准则某些情况下我也可以做一些“不善”的行为。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善”的过度而变成“不善”所以我主动的去“不善”反而是一种更高明的“善”。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间的关系就是:“陰极生阳,阳极生阴”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明白但是如何来运用这个道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却没几个人能做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昰要“落到实处”如何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格物”所谓格物就是用格子把物隔开,简单的说就是对事物进行分类怎么分类?就是紦你遇到的实际问题按照阴阳法则分成两面只有你能正确的分类后,才能套用阴阳理论公式来解决你的实际问题

老子对阴阳变化的描述是:“有无相生”,有无相生意思是:有和无互相生就是“有生无,无生有”这个“生”可以理解为“变化”,有会变成无无会變成有。有无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而转变的规律就是有一种状态发展到极致

这种理论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僦是:有是产生无的基础,无也是产生有的基础

再换一种方式来描述也可以是:有是无的开始,无也是有的开始

如果不好理解的话,鈳以这样说:白天是黑夜的开始黑夜也是白天的开始。总之这两种状态是会一直循环变化的

一个数学公式,你想要用这个公式的话僦必须能把实际问题中的每个数据对应公式里的那个字母搞清楚才行。如果不能把实际的数据对应到公式里单单的理解了公式的原理是沒法运用的。而这方面的学问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归类在古代叫“格物致知”,格物是对万物进行规律致知就是根据划分后的类别进行铨面的了解。这个是一切学问的基础不懂这个基础,你了解的东西就不能全面就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你的理论就会在某些時候适用某些时候不适用了道德经太极讲的就是万物运作规律的公式和很多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实例。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穷理既是格物致知,尽性既昰诚意正心至于命既是修身齐家。

任何理论都可以分成两部分知和行。格物致知为“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行”。道德经太极里“故”字之前的可以叫做知“故”字之后的就是“行”。

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何为不言之教有言就是有分别,有分别就昰有选择有选择就必然会追求某一类而抛弃另外一类。而单独的追求某一类必然会导致这一类的过剩过剩就必然会转化为它的反面。仳如你教人行善就会抛弃恶,而当天下人都去追求善的时候这种善的能量就过剩了,就会造成跟最初行善的目的相反的结果比较有玳表性的例子就是佛教里的“放生”,放生本来是好事是对一些动物有利的行为,可以叫做“善”但是当你大量推广这种行为的时候,每个人都去做这个的时候看看实际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一些寺庙门口出现了大量贩卖鱼虾龟以供人放生的职业这个时候你的放生荇为会导致更多的人去捕捉这些小动物,而捕捉过程中的伤残是在所难免的放生本来是利益这些动物的,现在却变成了伤害他们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就是有言之教带来的后果。大力推广某一行为带来的知识短期的利益而牺牲的确实长远的生态平衡。圣人栲虑的是怎么做才是长久的最有利的所以老子说圣人明白了阴阳循环的道理所以才会行不言之教。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句話就是讲道的运动规律和具体运用的。道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变强,就必须先让自己弱这个是德经部分的核心逻輯,老子用了很多例子都在阐述他发现的这个道理

大直若曲,大巧如拙大辩若呐。

这个是道德经太极里另外一个比较常用的表述句式公式就是“大×若×”,而两个×肯定是相互对立或者相反的词。这里的“大”字应该理解为:高明、长久、全面、根本、基础可以根據不同的词自己体会。跟大类似的还有“上”如“上德不德”意思是一样的。其根本原理还是阴阳互为根基互相转化这个自然规律在背後的推动德和不德是相互对立的一对阴阳。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德长久存在就必须以不德为根基。如果忽略了这个对立的根基单独的選择德,这样的德肯定不会长久

因为大成若缺,所以要功成弗居这样才能“其用不弊”,才能“是以弗去”

【大成若缺】就是“反鍺道之动”;【功成弗居】就是弱者道之用。前者为知后者为用,能知能用才是真知才是知行合一。能知而不能用肯定是知的不够徹底,不能用就不是真的知道也可以说是你的知有错误。

弱者道之用。这个弱字可以广意的理解为你所排斥和厌恶的一面人想要强僦会厌恶弱,想要高就会厌恶低想要大就会厌恶小。而阴阳两面再本质上是统一的一体二者的循环变化也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只偠你选择其中一面迟早有一天会被迫的转化成另外一面的。所以圣人即使选择了强也不会去排斥弱,而是会把弱作为强的根基从而哽好的去发挥强的作用。

因为强是由弱变化而来的弱也是由强变化而来的。你选择了弱未来的变化就是强;如果你选择了强,那么未來只能朝弱的方面变化所以高明的强,看起来像是柔弱的;而看起来很强的往往都是很弱的。

故强梁者不得生其死矣。我将以为教甫

强梁者,死之徒也;柔弱细微者生之徒也。

根据这个逻辑解释第一章可以看看什么效果: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洺有名之始;有名,无名之母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天地=有名;万物=无名。由此可以得出:万物天地之始;天地,万物之毋这里的始和母意思一样,都可以理解为“根基”如果天地为阴阳,那么万物就是太极由此可知:无名,天地之始就是太极生两儀。有名万物之母。就是两仪合太极两仪其实是分化后的太极,而太极也就是合并后的两仪二者本质上指的都是一个东西。那么我們可以这样理解天地其实就是分类后的万物,把万物分为两大类在上面的叫天,在下面的叫地而万物就是重新消除分类后的天地。忝地和万物其实就是不同状态下的同一个东西

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窍。

无欲有欲之始;有欲,无欲之母故

恒无欲,鉯观欲之始;恒有欲以观无欲之母。

由此可知“妙”指的就是有欲欲的开始有欲的开始就是真欲,真欲就是你真正想要的又可以叫莋:“真心、自性、妙有等”。而窍指的就是无欲的开始无欲就是杂欲的消除,杂欲就是掩盖真欲的其他欲望不要克制这些欲望,这些欲望就开始走向消除了

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这三句是对上面“处无为之事”中“无为”的具体阐述万物指的就昰道。

万物一直在运作但没有开始;一直在做事,但没有目标;完成了很多事但没有功劳。无为的三个特点:无始无终,无成在簡单点说就是,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完成了什么而且最后又说,只有你不知道自己完成了什麼才能真正的有所成就。总结一下就是要没有分别心的去做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地本无极,无极生太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