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怎么配黄牛直检时手指操完整的动作要领要掌握那些要领?

| | | | | | | | | |
 |  |  |  |  |  |  |  |  |  | 
技术搜索:
& 当前位置: &
&&&&黄牛人工授精技术是由几个关键技术环节组成的系统性较强的一套综合技术。提高黄牛冷配受胎率就需要把相关的技术合理配套应用,各相关技术间有着紧密的的联系,某环节的技术出现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受胎率。现结合笔者多年实践经验,对配套技术中各环节技术要点分述如下。&&&&1&检查冻精的质量&&&&冻精的质量是决定冷配成败的关键。因此,供精单位要以诚为本,在冻精生产、分发、运输过程中必须保证冻精质量,确保精子活力在0.3以上,不合格的冻精不下发。输精技术人员在输精过程中要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进行,最大程度保证精子活力不受外界或人为影响,对解冻后的精液要实行镜检,观察3~5个视野,2~3个层面,呈直线前进的精子必须占总数的30%(即活力0.3)以上的方可使用,必须确保有效精子数达到万个以上,才能正常达到体内受精,活力低于0.3的精液坚决不予使用。&&&&2&适宜和输精时间确定&&&&发情母牛有如下表现时,可考虑进行第一次输精。&&&&2.1&母牛由乱跑鸣叫变为安静,不躲避人的接触。&&&&2.2&手抓牛尾有拱背现象。&&&&2.3&阴门流出的粘液量不再增多,粘液中间混有灰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的块状或小颗粒状粘液。&&&&2.4&发情后期试情公牛仍尾随发情母牛,但母牛拒绝爬跨,发情行为开始消失,肿胀的外阴部开始消退,阴门两侧互有粘贴感,粘膜由潮红色变为粉红色或粉白色。&&&&2.5&从明显发情表现如爬跨、哞叫、流稀薄粘液等开始,过24h或母牛拒绝爬跨后6~12h。&&&&2.6&直肠检查子宫颈充血肿胀度已下降,宫外口稍硬,内口较软。&&&&2.7&直肠检查卵泡体积不再增大,壁变薄张力增强,波动明显,有一触即破之感。&&&&2.8&用手指插入阴道后,母牛尾高举,阴户收缩,呈排尿姿势并立即排尿。&&&&2.9&在第一次输精后,过8~12h再进行第二次输精。&&&&2.10&在实践中,清晨5:00~6:00和傍晚17:00~18:00输精受胎率较高。母牛排卵多发生在性欲消失后4~20h内,夜间排卵比白天多,约占70%以上。&&&&2.11&在实践中,不可能十分准确掌握排卵规律,通常采用一个情期输两次精的方法。第一次在早上,则第二次在傍晚;如第一次在傍晚,则第二次在次日早上。同时应根据“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的经验,灵活选择适宜的输精时间。&&&&3&选择恰当的输精部位&&&&经验表明,以子宫基部输精受胎率为最高。双手配合把输精器前端引入子宫颈管内,接着再往里插,穿过2~4道皱褶样的螺旋状组织,就进入子宫体,即可把精液注在子宫体基部,如有把握确定一侧卵泡发育,可把精液深输入到发育侧,否则,还是输到子宫体基部为好,不论哪侧排卵都会有精子参与受精。&&&&4&输精次数宜少不宜多&&&&每个情期输两次为宜,如判断准确输一次便可受胎,每次输精量为颗粒用一粒,细管用一个为宜。必须保证解冻后精子活力在0.3以上。过多的输精次数一方面造成精液的浪费,另一方面会对牛产生过多的不良刺激,引起情期紊乱和子宫疾病感染机会增多。&&&&5&输精过程中的消毒&&&&5.1&输精器具的消毒&输精器用后要洗净,高温或煮沸消毒,一次一消毒,用前应预热到40℃,然后吸取精液或装入细管。用完之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消毒、烘干备用。也可用酒精消毒,待干燥后使用。&&&&5.2&母牛外阴部的消毒&输精前要先清洗母牛外阴部,并擦干水渍。输精时最好把阴门开张,尽可能不让已消毒的输精器接触母牛外阴部,以减少子宫感染疾病的机会。&&&&5.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器具和牛外阴部消毒不彻底而引起子宫疾病增多,降低精子活力和母牛受胎率的情况很常见,因此,消毒是不能马虎的。&&&&6&冻精的解冻技术&&&&在实际操作中,解冻的方法多样,如自然法、手搓法、冷水法、温水法等,笔者实践证明,用38~40℃的温水解冻最好,其精子活力比其他方法要高出0.1以上,解冻后不宜在温水中长时间浸泡,应在10~20s内拿出擦干,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输精。&&&&7&输精的具体操作技术&&&&7.1&检查器具是否消毒,有无损坏,确保安全有效输精。&&&&7.2&解冻温水最好经煮沸后再用凉开水勾兑成38~40℃的温水,以保证细管不被污染,减少感染机会。&&&&7.3&细管或颗粒取放要迅速,在罐外留存时间控制在5s内,尽量不把装精袋或冻精提筒拿到罐外,应在罐颈部下10cm为好,以防多次取精影响冻精质量。&&&&7.4&解冻后检查细管有无破裂进水现象,如有进水应弃掉不用,同时看清牛号、日期并做好记录。&&&&7.5&剪开细管时剪口要平齐,擦干水渍后装入输精器内,同时要对精液进行镜检,活力达不到0.3以上的坚决不用,确保受胎率。&&&&7.6&输精前要掏空牛直肠内蓄粪,以利于触摸和把握子宫颈,消毒清洗牛外阴部,操作者一手入直肠把握子宫颈,一手持输精器。由助手或畜主分开阴门后,先向中斜入避开尿道口后再水平插入。此时直肠内的手可感觉到输精器的位置,两手配合把输精器插入子宫开口内。插入深度如前述的输精部位,稍把输精器往后拉一下,再推入精液,不要让输精器前头顶在子宫的某一部位而堵塞出精口,使精液推不出去造成倒流。本着“慢插、准确、适深、轻注、缓出”的原则进行输精操作。&&&&8&输精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处理&&&&8.1&直肠内抓不到子宫颈&这主要因为有的母牛子宫颈较深且下垂,通常的部位找不到。处理的方法可通过插入阴道的输精器指引找寻。&&&&8.2&输精器不能顺利插入阴道&这多因为输精器干涩或误入尿道。或插入的方向不对,或母牛紧张阴道弯曲阻碍等引起,处理方法是,做好输精前母牛外阴部的清洗消毒,必要时可在输精器上涂润滑油。输精时避开尿道口中,插入输精器时要缓慢转动前进,不要硬插,以免损伤阴道。&&&&8.3&输精器对不上子宫颈口&这主要是直肠内手把握子宫靠前,造成子宫颈口下垂,或阴道皱褶阻隔,阴道长且弯曲阻碍,输精器偏向子宫颈外围等造成。解决的方法是直肠握颈的手应把握子宫颈外口处,切勿过前,不然会造成子宫颈口呈游离状态而下弯。如因阴道皱褶挡住了插不进去,此时不要乱捅硬插,应将握子宫颈的手向前推,使阴道伸展拉直皱褶,两手配合便可顺利插入。如因输精器偏入子宫颈外围,应退回重新缓慢双手配合引导插入。当输精器插入子宫颈口时,可轻轻摇动,此时把握子宫颈的手可以感觉到是否真正插入子宫颈口内。&&&&8.4&输精完毕后有精液残留&主要因为输精器前出口在阴道或子宫内被堵塞,或细管一端活塞闭密性差引起。处理方法是:注入精液时把输精器先向外拉一下,或向不同角度移动一下,避免被粘液或粘膜壁堵住,注精液时要慢,完毕后要检查有无精液残留,必要时应补输精液。如果是细管一端活塞闭密性差引起,应向生产场反映改进。&&&&9&母牛屡配不孕的原因及治疗&&&&9.1&引起屡配不孕的原因有生理性(先天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主要有输卵管阻塞和子宫角闭锁,致使精子不能到达受精部位而导致屡配不孕;病理性主要有卵巢囊肿、卵巢炎和子宫炎,多因人工授精消毒不严,助产或胎衣剥离处理不当而引起。&&&&9.2&生理性因素屡配不孕母牛多发生于未产过犊的母牛,其发情同期的排卵均正常。&&&&9.3&病理性多见隐性子宫炎和化脓性子宫炎。隐性子宫炎表现发情周期多数正常,但粘液分泌增多,有时呈黄色水样,直检可感觉子宫角稍增粗。化脓性子宫炎表现发情周期不规律,常见阴道内流出呈乳状脓性泌物,发情或直检时可见脓性分泌物增多。直检感到子宫壁增厚,弹力减低,严重的子宫体呈囊状内有液体充盈。&&&&9.4&治疗方法&生理性的应淘汰,病理性的根据不同情况治疗。&&&&9.4.1&卵泡囊肿&可选用孕马血清IU肌注,隔日1次,连用2次。孕酮500~1000mg一次肌注,隔日一次,连用3次。促黄体素200~400IU,肌注隔日或每日1次,连用2次。&&&&9.4.2&隐性子宫炎&可用生理盐水在母牛发情后20小时左右冲洗子宫。排尽冲洗液后再和生理盐水兑青霉素160~240万IU,链霉素100万IU混合注入子宫内,过4~5小时再投服促孕一剂灵300~500g。用药后4~5小时进行第1次输精,隔8~10h再输一次。&&&&9.4.3&化脓性子宫炎,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子宫2~3次,当脓性分泌物减少后再用生理盐水,青霉素、链霉素混合冲洗子宫2~3次,待发情后用治疗隐性子宫炎的方法进行治疗和人工授精。只要方法得当,治疗及时,病理性不孕治愈率可达80%以上。&&&&10&做好早期妊娠诊断,抓好复配,提高总体受胎率&&&&母牛配种后的18~20d应进行妊娠检查,如确定没有妊娠,就应尽可能地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补配。
本信息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
【相关文章】
【文字广告】
最新科技动态
热点技术文章[转载]初学者书法练习指南
一:历代书法名人名语&&&
历代书法名人在书法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他们提供的经典名语为初学书法者提供了入门的捷径,更有权威性。这些名句言简意赅,值得细细品位。
1:孙过庭: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3:王羲之:
(1)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2)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3)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4:颜真卿:
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5:欧阳询:
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9:张怀瑾:
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
10:卫夫人:
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二:怎样练书法&&&
书法是一门艺术,要练好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学书思想:
字无百日功,书法的练习需要的是刻苦勤练的精神,要临池准备,持之以恒。不可 中途懈怠。
(二)选择适用的书写工具:
文房四宝是练习书法应准备好的工具。要选择恰当的使用,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其器。如果选择不合适,将影响练习的效率和进程。
(三)从大楷起步,逐步进笔:
练习书法,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应从简单的大楷练起,逐步进笔,不可好高务远,欲速则 不达。要大好书法练习的基础。
(四)碑帖的选择
碑帖的选择是练好书法的关键,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一个好的师傅,加上自己的 勤学苦练,才可以逐步练好书法,成为书法大师。
三:临摹字帖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字帖&
临摹字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临摹的字帖有两种,一种是毛笔字帖,一种是钢笔字帖。学习钢笔书法,应临摹钢笔字帖,临摹毛笔字帖的效果也很好。因为毛笔字帖大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除了其点画精到、粗细分明、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外,还具有结构漂亮、章法完美的优点,有利于初学者学习。另外,毛笔字帖品种丰富,风格多样,也便于选择使用。只是毛笔字帖的线条比较粗壮,而钢笔笔迹比较尖细,所以临摹时应去其血肉,取其筋骨。
2:临摹字帖的方法
(1)挑选字帖。挑选一本自己比较喜爱的、点画比较工整的、结体比较匀称的字帖来临摹。如果是毛笔字帖的话,则应挑选字体小一点的字帖,这样可省去缩小的工夫。
(2)先摹后临、临摹结合在习字时,要先摹后临、临摹结合。所谓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较透明的习字纸下,用钢笔照着字帖上的字一点一画地描红。要求钢笔的笔迹不要越出毛笔字外,都写在字帖上字的点画中间。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结构。所谓临,就是把字帖放在习字纸旁;照着帖上的字依样画葫芦。要求点画写得象,有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笔意。由于临书比摹书难,因此要先摹后临,由于临和摹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字手段,因此要临摹结合,循序渐进。
(3)仔细读贴。再者,临摹前要仔细读帖。对帖上的字,其点画怎样书写,结构怎样安排,章法怎样布置,都要仔细琢磨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样就容易写得有兴趣,也容易写得象,写得好。临摹时,不能贪多贪快,每天坚持一、二小时,反复地临摹几个字,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对难写的字,更要知难而上,多临摹,多比较。
(4)背、核、用除了临摹外,还要会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着帖写,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写出来,力求形神毕肖;核,就是将背写的字与帖上的字进行核对。看有否差错,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用,就是实践,把学了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东西。
(5)博采众家之长。在已临摹好了一种字帖后,还应博采众长地再临一些其他字帖。
练习书法的要点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全世界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使用它,除了实用价值外,更兼有艺术价值,因此书法作品常与绘画并举,是我国文化的资产,值得珍惜与发扬。
第一要注意工具
写字的工具主要是笔,墨,纸,砚,也就是一般所谓的「文房四宝」。
(一)笔毛笔依毛质的刚柔,大致可分刚毫,柔毫,兼毫笔三类.刚毫笔笔性较刚健,写出来的字比较劲挺,如狼毫笔;柔毫笔笔性较柔软,写出来的字比较浑厚,如羊毫笔;而兼毫笔则是杂用刚性毛和柔性毛所制的笔,如七紫三羊,笔性刚柔相济.选笔则要注意「尖,齐,圆,健」四个要点∶笔锋要「尖」;按开时要齐」;笔肚要饱满而「圆」;笔毛挺「健」而具有弹性.发笔时要用冷水,全部发开;用完后洗笔。
(二)墨墨以质地细致,含胶轻的为佳,最好用轻松烟,墨色黑而有光泽,微带清香.磨墨时,要用新水,动作要领是「重按轻移」,以求发墨浓淡适中.墨汁随磨随用,隔夜后,会失去光彩.至於现代商家所售墨汁,选购时,用纸片沾试,如果上淡下浓,有沉淀变质现象,便不可买。
- 初学者书法练习指南_中国书法_新浪博客
(三)纸纸的种类很多,大体分为强吸墨的,弱吸墨的两大类.宣纸,棉纸,毛边纸吸墨适中,适合写字;至於纸面光滑,不易吸墨的,初学者不易掌控,且会伤笔,应要避免.纸怕皱,皱则受墨不全;也怕潮,潮则字迹涣散,所以要用另外一层纸包好,放在乾爽处。
(四)砚砚石以质地细润而能发墨的为上品.砚台用毕,要马上清洗乾净,以免积存宿墨,有害笔尖。
此外,写字还要准备一些其他的用具,如∶纸镇,用以镇压纸张,以免风吹滑动,影响书写;垫布,用毛织品垫在纸下吸墨,要避免平滑,以免粘墨脏污纸面;笔搁(又名「笔山」),用以搁笔,使笔墨不易沾污他物;笔帘(又名「笔床」),用细竹编成,以包裹毛笔,便於携带等等;都是用心练字者不可少的。
第二 要注重姿势
书写的姿势,以自然舒适为原则,一般以坐姿为主,练习到一定程度,为照应全局,也可采用立姿.初学者要注意身体坐直,肌肉放松,胸膛离开桌缘,手肘自然向外张开,两脚放平,头部保持端正,身体略向前俯,通常是一手按纸,一手执笔,两眼直视笔端,眼睛馀光关照纸面。
执笔书写时,要注意「指实掌虚」的原则.拿毛笔与拿钢笔不同,毛笔笔管要拿直,用大拇指第一节按住,食指向内押,与拇指相对用力,支持笔身;再以中指向内钩,无名指指甲上方抵住笔管,以求力量调和;最后小指紧贴无名指,力量可以相制衡.每个指头各尽其力,实实在在,是「指实」;而执笔时,手指屈曲,掌心空虚,运笔才会灵活,是「掌虚」。
执笔写字还要注意腕法,腕法分为枕腕,提腕,悬腕三种.腕,肘同时平放於桌面的是枕腕法,适合写小字;腕部悬空,肘仍贴住桌面的是提腕法,适合写中楷;至於十二公分见方以上的大字或行草书,就要用悬腕法,腕,肘全部悬空,以求挥洒自如了。
第三 要注重运笔
&&&「运笔」是基本点画的书写方式,其方法有多种,我们常用的是「永字八法」,按照它的笔顺,说明如下∶
侧法∶就是起点.笔势如飞鸟侧面飞下,分作三折,最忌圆平没有稜角.运笔时要侧笔锋,向右点下去,作一回旋的笔势;等到墨汁入纸,再慢慢把笔锋反提收起。
勒法∶就是横画.笔势要中高两头下.起笔藏锋向左上方入笔,再折向右行,过中点,至笔画尽处,收笔要下按.写时宜用笔心中锋,使墨痕暗中凝聚,使笔毫正压纸面,笔杆微向左倾。
努法∶就是竖画.写时逆锋向上,再转锋而下,沉坚定地慢慢移下,最后稍顿,预备向上作挑笔姿势。
趯法∶就是挑笔.趯,和跃相同,指用笔有如跳跃的样子,所以要先蹲住笔锋,蓄势出锋,不可草率,应使笔锋整齐,像银一般美妙。
策法∶就是向右而上的短趯.所谓「策」是打马的鞭子,因写字时,笔锋仰举向上,轻移不必太用力,暗中提转,有如用鞭策马的姿势。
掠法∶就是向左一撇,又名分发.像梳子梳掠头发,要迅速出锋,向左撇过去,送到笔锋尽处,用笔心收束;不能瘦弱无力,也不可像使用刷子横扫似的。
啄法∶就是向左短趯.所谓「啄」,是下笔纸,停锋即出,像鸟儿啄物的样子,所以运笔宜迅速。
磔法∶就是向右而下的「捺」.磔,现在叫「捺」.下笔写右捺都是两停,用仰笔尖锋写来,虚回作结,留有笔意。
事实上,运笔方法不只这八种,且各种又有些变化,以上所述是经常使用的,基本点画掌握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第四 要注重结构
「结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点画的排列组合.每个字各有不同的点画和形体搭配,书写时,要照顾笔画线条的大小疏密关系,下笔墨色之外的留白,必须平均匀称.凡是左右两部分合成的字,点画之间要互相呼应,结合成的字体才自然.而上下两部分构成的字,书写时则要先看其形体的大小宽扁,作合理的安排,以求稳定.同时,为了避免字形平板,笔画大小,型态应稍作变化,以求生动.但无论字的形体如何变,其中唯一不变的是字的重心要平衡稳定。
总之,字的结构要注意疏密匀称,笔画照应,重心稳固,唯有常常研究,仔细观摩他人之长,不断修正,於勤练之后,字形自然就端正工整了。
第五 要注重临摹
练习书法,一定要慎选碑帖,多加临摹。
「临」是置范帖在旁,用眼睛测字的大小,形势而习写;「摹」则以薄纸覆在范帖上,随它的用笔曲折而描写;两者并不相同,古人认为∶「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古代为学书方便,先将基本笔画与文字印成红色底本,供学童摹写,称为「描红」,初学者常常沿用.至於临摹用纸,有所谓「九宫格」,「田字格」,「米字格」等,可供初学者安排结构时参考.
「临摹」要以名帖作为范本,像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名品,各有其书法特色,可依学习者用笔习性选帖临摹。
习字,一般而言,先从楷书入手,进一步再练行,草.行书的实用性很高,写来灵活,重视上下字间相连的笔意,运笔一气呵成,对於现代生活而言,有其方便.行书名家王羲之的法帖(如图八),线条流畅,值得临摹.
总之,练习书法,要循序渐进,多看,多悟,多练习,多变通,功力日深,就可脱胎换骨,创出自己的风格来!
- 初学者书法练习指南_中国书法_新浪博客
《书法秘诀》为清人原著 为清代书家私相传授之钞本
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际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于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则有少分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做中段工夫,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大家,逐字临摹数十日,当其临时,诸家形模,时时引入吾胸,又须步步回头顾祖,将诸家之长默识归源,庶几不为所诱,工夫到此,悠忽五六年矣。至末段则无他法,只是守定一家,以为宗主,又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到熟极处,忽然悟门大开,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奥,我之笔底迸出天机,变动挥洒,回想初时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到此又五六年。
书路小道夫,岂易易哉!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太傅之得意也;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羲之之赏心也。即此数语,可悟古人用笔之妙。古人每称弄笔弄字,最可深玩。临乐毅论十五日,深悟藏蜂之妙;廿五日,深悟回腕藏锋并用;作为两层悟入,癸巳临来仲楼十七帖,深悟转换之妙;至二十日,又悟侧左让右之诀。余廿岁外见东坡书,即知其为偏锋,亦时有此疑,不敢率论,直至癸巳秋,见黄山谷小品于蒋子久家,其中有东坡不善作草书,只用诸葛笔,又云举背作案,倚笔成书,不能用双钩悬腕,自视此说,二十年不可解之疑,一日豁然冰解矣!
凡欲学书名世者,虽学楷学草,然当以行为主,守定一家以为宗主,专心临摹,得其用笔俯仰向背,姿态横生之处,一一入微,然后别取一种临数月,再将前所宗者临三月,觉此一番,眼力与前不同,如此数转,以各家之妙资我一人,转阻转变转变,转入转入转妙,如此三年,然后取所主书摹写数月,则飞动之态,尽入笔端,结体虽雅正,用笔则奇宕,此时真书草书行书一时尽悟,可入古人之室矣!
行书点画之间须有草意,盖笔笔飞动,纯是天真横溢,无迹可寻,而有遒劲萧远之致,必深得回腕藏锋之妙,而以自然出之。其先习黄庭洛神以端其本,其后习各种草书以发其气,其中又习数十种行书以成其格,安得不至妙境。行书之功十倍草书。或曰古人有忙中不作草字,奈何?曰:斯人斯时所未学者,草耳,未学则以为难,理或然欤?或曰:此说误。不及作草者,不及起草再誊真耳。学行书即能通真,学真书不能通行。以此知行书之功不小。
锺太傅书,一点一画皆有篆隶之遗,至于结构,不如右军。格之凤翥龙蟠如张芝,如索靖,皆锺一家书,以右军视之,正如太羹元酒不复过而问矣!锺书须玩其点画,如鱼如虫如枯枝如坠石,其旨趣在点画之间,虽古却少变动,简却少蕴藉,于势之一字尚未尽致,若夫王则纯以势胜势,奇而反正,则又秘之又秘矣!
华亭少时,学李北海,又学米襄阳,于二家盘旋最久,故得李十之二三,得米十之六七。生平虽无所不临,而得力则在此。今后学董者,不得舍李米而竟取董也。盖以董学董终不是董。米中年方临颜。陈中丞好学书,元章授以提笔法,曰以腕抵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字乎?元章笑顾,小吏取纸书黼黻,赞笔划端严,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皆若大字,因请其法。曰:无他,惟自今以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熟矣!
八法转换,要笔笔分得清,笔笔合得浑。所以能清能浑者,全在能留得笔住。留笔总在能换处,见之转换者,用笔一反一正也,此结构用笔也,即古人回腕藏锋之秘,不肯明言。所谓手授口诀者,试问笔如何能留由,先一步是用腕力,腕力用得不坠之时,方才用留,笔笔既留矣,如何能转,曰,即此提笔之果,能提笔,然又要认得换笔,自然笔笔清,笔笔浑。其法贵在窗下用熟,及临书时,一切相忘,惟有神气飞舞而已。所谓抽刀断水,断而不断是也。观舞剑而悟者,张旭也,斗蛇而悟者,文与可也。舞剑斗蛇最得古人用笔之妙,临来仲楼所刻舞鹤赋五年,字体始定。用笔四处,不可不留心,如出也收也放也转也。
余虽得元宰嫡传,初学书时,只临肥本兰亭,三年不辍,又不敢易他贴。介子尝笑其拙。三年后方临董书,旋临官奴贴,又稍涉坡仙北海,旋弃之,遂转学杨少师乐志论,又复有悟,但嫌其结构谨严,无疏散之致,又以舞鹤赋为主,如此二年,遂临二王全帖十册不停手,不下座者,七月及临毕。之后作字更拙陋,无一笔如意。余私心恨之,乃掷笔不敢作书者数月,后又猎心复萌,取旧日所临再虚心奋入,觉此际较从前大有不同,每一字中,又开无限法门,与我相瞻于静对之际,若以精微相合者,然后知古人之妙,未敢轻示后人,又必待后人有一分眼力,则见一分,有十分则见十分也。盖每字有数层悟入者,余乃知之又敛。我胜气淡,我妄心临颜柳欧虞而寝食于褚者,数月于宋之四家,元之一家,明之诸家,皆无所不窥,而独以米老为最,又取从前诸帖,时时拈起,回旋往复屈指计之,不知费几许几月矣!
乙巳春,过昆陵,见王双白,双白见余书静正因偏,告同人曰:此似董而深于少师之法者,元宰之后一人也。因劝余,不必泛临各家,当以董为主,间入少师之法,已足成家传世也。自是始专业华亭,誓以终老。双白髫年,即从董先生游,今六十余矣。董历游南北,双白多从之,故笔法精深,自谓得不传之秘,又亲书三十二字授余,其中有“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十字。余初见以为不然,盖势之一字,余未深明,然每从诸家之说,以为未有不从中锋而得者,今日侧笔,胡为乎第?余从事于此有年,惟此一势字未了得,毋中锋之过乎。归来临帖数百字试双白传法,犹未了解此势字。初秋一病,淹留至十九日不愈,即起坐亭中,见风吹竹叶相迎相亚,忽迫忽避,恍有所得,觉前日半解半阻,至此神悟顿开,涣然冰释矣!羲之云,执笔在手,手不知运,运笔在腕,腕不自执。此四句贵先讲明。透观此语,转腕之法贵矣。次选临古帖,择其佳者摹之,所贵识得弃取,次折笔点画之间一一折开,看其起止,法熟后自臻神化。以上五条乃元宰先生临池妙诀。
此外,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也。侧笔取势者,于结构处一反一正。所谓锋锋相向,此从运腕得之。凡字得势则活,得势则传。徐欣二字,让左侧右可悟势奇而反正。永兴抽刀断水,自谓于道有悟,及舞剑斗蛇龙蟠凤翥诸法,一以贯之矣!又,前人诗云:舵楼一夜雨催诗,果有蛟龙起墨池,悟得将军舞剑势,分明草圣折锋时。“势”字最妙侧笔取势,言其书画有锋,势奇而反正也。
丰南隅《考功》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掌虚指实,意前笔后。此十六字,古人所传用笔之诀也。双钩悬腕,食指中指圆曲如钩,节与母指相齐,而撮管指尖则执笔,挺直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指;让左侧右者,左腕让而居外,右腕侧而居中,当使笔管与鼻准相对,则颌下无奇斜之患;掌虚指实者,指不实则颤掣无准,掌不虚则窒碍无势,三指撮齐,上俯仰,进退往复,垂缩刚柔,曲直钩环,纵横转运,无不如意,则笔在画中而左右皆无病矣;若夫意前笔后,工夫熟后,方可臻也,非纸成堆,笔成冢,安能有此神化。此南隅论临池家法,矜为神妙。以余观之,只是搦管法,至所以运笔并未之及,况让左侧右,注解总非耶?或曰让左侧右,毕竟如何,此拗腕法也,亦只向右边之一法耳。
六书象形会意谐声指事转注假借,发笔处收笔处转笔处皆有口授妙诀。又起不孤,伏不寡,亦双白妙语。陈眉公执笔撮于指尖,横担又斜又扁,不肯对客作书,恐人盗去笔法,此与古人执笔稍异。右军执笔向内,大令执笔向外,鲁公执笔真正中锋,今持其墨迹,向日中照之,划中微有一线,其色更黑,画画皆然。三人执笔虽不同,然皆悬腕、悬肘。董先生学大令,邹虎臣则全仿鲁公。
&&&&董先生于明朝书家不甚许可,或有推祝枝山者曰,枝山只能作草,颇不入格。于文徵明,但服其能画,于米万钟则更唾之矣。于黄邓稍蒙许可。董用羊毫,其头甚长,约一寸七八分,又略丰美。所谓毫毛茂茂,但笔笔尖耳!用之写小楷、小行或微杂紫毫。若匾额宜用羊毫,字大者,绝不用棕及猪毫。匾额横字,书宜长瘦,不宜扁阔。直竖匾额,高悬七八丈者,上字宜微大,下字宜微小,大字宜笔笔用力,黑多白少,言用笔宜肥也。
凡写字,先小字后大字,先缜密后纵宕,理所必然。王觉斯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大抵临摹不可一日间断耳。觉斯字,一味用力,彼必误认铁画银钩,所以魔气太大。先生每云,吾书无他奇,但姿态高秀,为古今独步耳。心忘手,手忘笔,笔忘法,纯是天真潇洒。邹虎臣初学书最服膺董先生,及双钩悬腕三年而后成之。又邹虎臣评宋四家书,蔡曰嫩,苏曰俗,黄曰野,米曰*,以其偏旁欹斜鲜庄雅之度耳。
毗陵有“束第”二字,经一尺五六寸,乃元宰书,真得势字。元宰尝云,余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能实证者,在起倒收束处耳,过此一关,虽右军父子亦无奈何耳!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谈此窍也。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怒笔木僵之谓。乃如大力之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得之,须悟后始知余言也。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后人不识,遂以墨猪当之,皆成俗笔。痴人前不得说梦,欲知屋漏痕折钗股,当于圆熟处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碑,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不如晋,遂专仿黄庭经及锺元常宣示表、戎辂表、丙舍帖,凡三年,自谓偪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游嘉兴,得亲观项子京家藏古人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作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砚矣。然自此,渐渐有心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流书。虽翰墨小道,其艰如此,况学道乎?
庚戍二月二十日华亭论书。内度景有历代内府玉宝及历代名人图章,又有一长印云:“玉皇殿上掌书仙。”此七字甚俗,然朱色如新,是亦一奇。观其语,疑宋徽宗所用之物也。古洲藏此神物,提督马进宝欲得之,以为进京入贡之用。古洲索价虽三千金,亦权意终无售意也。马价六百金,古洲不应。有人献计于马,遂以暗通海上郑成功为名,发兵黑夜围古洲宅,擒置于狱,凡家之所藏尽为马有,不独内景经也。又馈金珠乃得免。后马自京师还,召古洲一饭而已。刘玉少家藏眉公真迹甚多。余昔婆娑其下,见一白纸,便面,横书“闲挥白羽扇”五字,此款极新。山谷小品云,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观眉公此书,方知古人工书无他奇,但能用笔耳。大令草书淳古,殊近伯英,论者以右军草入能品,大令草入神品。余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似右军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耳。山谷谓洛神赋非王子敬书。以字格笔力去之太远,乃米宣猷书。山谷诗云: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大字无瘗鹤铭,隋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然适能作小楷,亦不能摆脱规矩。客曰:子何不舍子之冻蝇?余无以应,因知此技非得不传之秘者,未易易也。凡欲作书,先端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寡默,如对至尊,则无不美也。褚河南印印泥,张长史锥画沙,颜太师屋漏痕折钗股,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以悟入也。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字美观则不古,初见之使人甚爱,次见之则得其不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其不合者盈眼矣。故观今人之字,如观文绣,观古人之字,如观钟鼎,行行须求合法,字字须求生动。
淳化阁帖,初刻系枣版,银定拓。余友吴天定为余父述古公门人所居,又相怜。余朝夕得把玩后,湖广胡天骝出一册见示,乃二王草书,生动变化,余一见即知为潭帖,在淳化之上。观其后款,果然为二王草书。邢子愿得力于此。淳化秘阁续帖内欧阳太子率更、李太白皆极妙。太白字,天真豪放,逼似其为人,云得力于南唐李后主七法。余见董先生所刻戏鸿堂、宝鼎斋、来仲楼,书种堂正续,二刻鹪了瓴、红绶轩、海鸥堂、青来馆、蒹葭室、众香堂、大来堂、研庐帖十余种,其中惟戏鸿堂、宝鼎斋为最。先生平生学力皆在此二种,其余诸帖,研蚩各半,而最劣者,则青众香也。笔意酷似杨彦仲,疑其伪作也。
淳化阁贴,所见诸本,皆系钱文倩物。文倩囊涩,先质六册于一富贾,余四册,余尝见之。其中二王一册,笔法秀宕,下真迹一等,果俊物也,细玩却是潭帖。在明朝唯陕西肃王府翻刻石拓为最妙,谓之肃本。从宋拓原本双钩勒上石所刻,费数万,较今市本相去天渊焉。
明朝法贴,大刻有郁冈斋乃王氏所刻,停云馆,乃文氏所刻。郁冈斋,余童年曾见之,不复记忆。停云馆,余见之于张玉立家,其中黄庭、兰亭刻有多种,而帖中所载宋元诸家最详。又涿州冯相公所刻快雪堂,亦备载苏米书,采摭颇精,于晋魏历代之书,十得四五耳。至于董先生所刻戏鸿堂、宝鼎斋,临摹历代大家及自书题跋,精妙绝伦,近则可掩郁冈斋,远则踞诸淳化各种名帖之上,诚罕观也。
余见二王帖十卷,首幅刻右军、大令二像,前六卷皆右军书,后三卷皆大令书,共一百七十余页,末一卷皆名贤题跋,乃金坛李氏所刻。李为元明两朝世家,故能办此。余曾不停手临七月余,后以乏米,质之张氏,得六星后未能赎,可叹耳!
二王有甲戍帖,在淳化之上。宜兴蒋如奇,号邃初,在扬州盐商家得之,价值千金。蒋与刘馀佑同年,蒋死,其子中落,适刘子名芳烈者,为镇江太守,蒋子修谒刘,请看不还,以北寄为辞,及蒋归,然刘所赠不下数百金也,后数年,蒋游京师谒馀佑,又赠数百金。蒋遂不敢言,至今竟为刘氏所有。
米南宫对宋仁宗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气,蔡襄勒字,杜衍摆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
余学书十六年,方悟得势字,至二十七年,方悟得三折笔锋。今人把笔无几时,便思挥屏扇纤素,开口便轻议前贤,只是不自知丑态耳。历代名家,各有妙悟,如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如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如两峰出云,忽然自合,如见舞剑器,如见道斗蛇,如闻嘉陵江声,乃于道字方有悟,抽刀断水,总只悟得个势字,是取势又兼用笔,其余三折锋之说,自卫夫人及羲献而后无有问途者,岂知之,固秘之耶。抑得势即三折笔耶,可以不言耶,妙极!
落笔要有疏宕纵逸之气,凡作字时,便存此想,不可忽略,然必在极熟之后,笔忘手,手忘笔,方能臻此三折笔法。
元宰以争座位为颜书第一,为其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最为深思。
学书之人先须笔笔能到古人,及至到处,则须劈破天荒自成一家。秦少游绝爱政黄牛书,问其笔法,政曰:字,心书也。着意则不佳,故每求儿童书以观其神气。
余学书在戊子元旦至甲申二十七年,临摹古帖备极苦心,虽时与古人盘旋,然堂奥未窥也。壬子腊月回山西陈家集,晴窗之下,偶临元宰禅悦一则,忽悟得变化笔法,然非口授,亦不能透彻耳。
凡临贴到数月之后,工夫沉密则平日笔意反为法所缚,动笔辄更拙滞,不得如意,如须换一两种帖,庶前之所临,活变生动,从不经意处潇洒而出。临小字是日,不得为人写大字,临大字是日,不得为人写小字,若转换数日笔意飞舞,厥迹既佳,大小亦可任意矣!
余十六岁时,过金陵,侄孙直儒家见其五百金所购欧书乐志论墨迹,余极爱之,因屡愿习此种,又苦其难弃前学,心识其法,五十二年未尝语人,后传李锡奇、乐继武及明晋卿子,名观者共传三人焉。在直孺家见颜鲁公争坐位墨迹,在唐版纸上无一字涂抹遗漏,与世所传草稿不同,字形瘦劲奇变,踊跃生动,如龙眼大,后幅并无人题跋,只有数行落年月姓名,但云是鲁公当日誊清,上之当事者,历代藏之。粤西荔波县瑶蛮洞中,传为世宝。万历末,有浙西顾姓者,官于其地,诱而得之,藏于其家。天启间转入吴门韩某之手,直儒用八百金购得之。此卷华亭且未之见,况前此书家乎?宜其题跋之无人也。余得华亭门人传法,眼能小具别鉴,故知其为真迹也。
镇江曹次师家藏苏米真迹,来扬求售。米之用笔,顿跌清古,与世所传真壤十纸,相去天渊,即较之方圆庵张志孝碑,亦不相类。乍视之,不知为米书。米老儒古帖,结构盘桓,气魄雄浑,笔意磊落。王双白云:明朝只有一大家,董元宰是也,下此都是名家。总明朝书家论之,可与唐宋匹者,一邓太素,二邹衣白,三倪苏门,四陈眉公,盖太素得力于米而天姿古劲有屈铁之势,全以骨胜,所少者细筋,又无变化,新新之态。至于邹书则中锋悬腕,荧迥刚劲,但拘于颜法,又时伤瘦硬,未能变化耳。若倪书,笔法秀逸,从董脱胎,于历代之法蕴蓄宏深,而出之简远,不似他人着力。陈眉公用笔甚活,自成一家,能于紧处用藏锋,其结构如松柯掩缭,有骨有趣,从苏脱胎,一毫不背。此四人皆亚于董,正是孔门有四哲耳。
凡用新笔,以滚水洗毫二三分,胶腥散毫为之一净则刚健者,遇滚水必软熟,与笔中柔毫为一类,后以指攒圆,且不可令曲,听干三四日后,剔砚上垢,去墨腥,新水浓研,即以前笔饱醮,仍深二三分,不可濡水,随意作大小字百余个,再以指攒圆,直候干收贮,量所用笔头浅深清水缓开,如意中式,然后醮墨,此华亭秘传也。又作字先开笔,开笔之法,先点清水,少歇又点,如此三次,令水透毫,然后取笔向干净砚上旋转捺之,令四面之毫,无一不和,又由浅入深,令四面毫之润处无一丝不齐,酌字大小,以分浅深。若临米,纵小字亦须深开,运用轻重方能随意。若写毕,亦另有秘传。
凡作字时,几上当安笔七八枝或十余枝,若用笔少不如意即弃去另换一枝,勿惜小费致留恶札于世相传。善书者不择笔,此英雄欺人语也。
凡书字,墨须新磨,重按缓转,则汁细色鲜,书笺纸宜用烟墨,书宣纸宜用胶墨。书熟宣胶墨与烟墨同研乃佳。若纯用烟墨,一经裱后,则墨色晕出,字迹模糊矣。研墨成后,必须令其停十余分钟,乃取笔醮写之,则光彩异常。又,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则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又作字须有胆,胆大则悬腕自足,胆小虽悬肘不成。
凡书字,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变美,离之则两伤。临古须要无我,一有我便是已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摄天地清明之气,入指腕间,方能与造化相通,而尽万物之变态,然非穷极古今,一步步脚踏实地,积习久之,纵横变化无适不当,必不能地负海涵,独扛百斛。故知千里者跬步之积,万仞者尺寸之移。孙虔礼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凡临古人,始必求其甚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则相契,在牝牡骊黄之外,斯为神似。宋人谓,颜字学褚,绝不相似。此可悟临古之妙矣!
凡临古人,始在能取,继则能舍。能取易,能舍难,然不能取无由能舍。善学柳下惠,莫若鲁男子,于此可悟舍法。非折骨还父,折肉还母,何从现得清静法身来。余忆七岁时,读书东门王忆峰家,王称道董先生之学,余即慕其为人。余十七岁时,得笔法于南都。所谓手授口诀者,于此始知之。十九岁得宝鼎斋初拓,甚爱之。是时购先生真迹,然余以沉溺八股,既鲜闲暇,又生畏惮,是以不果学。乙酉之变,余家片纸只字都无存者,避乱湖边,教授阅三四年,复购数种。丙戊春,学永兴真书,两月即弃去,仍临肥本兰亭,直到戊子元旦,始落笔志毕生。于此年三月廿四日临所堂大罗经止静太古一则。岁月蹉跎,忽惊老迈,古之书家,自成童即能把笔,如大令六七岁受笔法,一到壮年,名满四方。子昂三十八岁已官就名成。余年四十八始有此志,不知何年得入古人之室,亦帷有立志坚定,工夫不懈,庶几有成耳。
折须提笔,转须捻笔,折乃圆,圆乃劲。
习古人书,必须专精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若专此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一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又临古须透一步,翻一局,乃适得其正。古人言,智过其师,方名得髓。此最解人语。
人必各自立一家,乃可与古人相抗。魏晋迄今,无有一家同者,非由风会迁流,亦缘规模自树。仆常谓,使右军在今日,亦学不得,正恐为古人所盖耳。作书须笔笔有原本乃佳,一笔杜撰便不成字。作书不可不通篆隶,今人作书,别字满纸,只缘其末,未详其本,随意写写耳。通篆法则字体无差,通隶法则用笔有则,此入门第一正步。
东坡论唐六家书,永禅师骨深称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欧阳率更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褚河南清远潇洒,微杂隶体。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为神逸。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柳少师本于颜而能自出新意,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东坡于唐代变迁之迹论之最精,而武断私造之字则置而不论也。北宋书家,东坡及山谷米襄阳大抵高际阔步,气韵轩昂,或诋其棱角怒张则失之过。蔡襄李时亦有声于时。宣和时徽宗留意书法,得杜唐稽一人书法不传。高宗南渡,力图恢复,乃作评书之文,为翰墨志,玩物而已。大旨可宗,惟在羲献,彼何不援羲之之言曰:区区江右,固足以寒心乎!后之学书者,当思有益于国家社会乃可。
宋以后书家,变迁最异者为洪武体或谓之宋字,横细纵角,字体方正,施之刻书,良有裨益,惟文人习之者,除碑版亦无用之者,仅为书手(原为手民)专家之学也。
凡写榜书,须我之气足盖世,虽字寻丈,只如小楷,乃可指挥如意,有意展拓,即气为字所夺,便书不成。榜书每一字中,必有两笔不用力处,须安顿使简淡,令全字之势,宽然有余,乃能跌荡尽意,此正善用力处。
凡作榜书,不须拘结构长短阔狭,随其字体为之,则差参错落,自成法度,一排比令整齐,便是俗格。
凡榜书,三字须中一字略小,四字须中二字略小,若齐一则高悬起便中二字突出矣。又榜书结构体宜少长,高悬则方,若结体太方则高悬起便扁阔,而势散矣!
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乾隆中叶后,四库馆开,而其风益盛。然此体唐宋亦有之。段成式《酉阳杂俎》诡习内载有官楷手书《沈括笔谈》云:三馆楷书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则死无一笔是矣。窃以谓此种楷法为书手则可,士大夫亦从而效之,何耶?清朝若沈文恪、姜西溟之在圣祖时,查詹事、汪中允、陈弈禧之在世宗时,张文敏、汪文端之在高宋时,庶几卓尔不群矣。至若梁文定、彭文勤之楷法,则又昔人所云堆墨书矣!
凡写对联,落己名不宜太低,太低则吊脚不合格。若拓图章则宜留地步,不拓则少低亦可,总以合式为上乘。又首联宜站左边,对联宜站右边,以便路款。又凡字格宜上紧下松,留有余地,步且见人福泽。
定武兰亭石刻,出自率更,若以为率更所书者,余偿疑焉。太宗於此叙爱之如此其笃也,得之如此其难也,既欲寿诸贞石,嘉彼士林,乃舍右军之真迹用率更之临本,殆不然矣!后见何延之兰亭始末记云:帝得帖,命冯承素韩通政等各拓数本赐太子诸王,一时能书如欧阳虞褚诸公,皆临拓相尚,刘竦嘉话录云:兰亭序,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始拓以分赐近臣。何子楚跋云:唐太宗诏,供奉临兰亭序惟率更令欧阳询自拓之文夺其勒石留之禁中,然后知定武本乃率更相拓而非其手书也。又兰亭博议云:欧公集古不录定武本,自山谷喜定武本,于是士大夫争宝之。
欲学书者,必得传授。明季华亭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人沈公荃、逮国朝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金陵梅君钜。余学书三十年后,始缘钜得其传,先是张公秘其法,不授人,一日同何公坐狱中,何公叩之再三,乃告之,仍嘱勿泄。及出狱,何公偏语人梅君,因得之。及张公总裁某馆梅君誊录馆中见公作书,狐裘袖拂几上。张公曰,观吾袖拂几乎,腕实悬而动也。于此可以知书法之秘诀矣,亦贵学者有恒耳。&
书法学习感悟(转)
&&我是从汉碑入手学习书法的。因为我喜欢汉碑的博大,高古,古拙的可以容纳万物胸怀。中国的书法是承前起后的。汉碑当中乙瑛碑可以学,因为此帖是比较成熟的汉隶之一,笔法较为平整灵活。书法最主要的线条的变化。有很多人说乙瑛碑俗气,哪是因为他们没有练到家。张迁、石门的碑帖太难不宜入手,这是我初学习隶书,浪费两年时间的时光写石门颂得出的结论。我体会到学书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步选帖要广临多帖〈条件是临老实的法帖名碑〉,先感受一下自己对各帖的感受 ,务必不要超之过急的定帖。
第二步先临出你对哪个碑帖的感觉临出精神&认真读贴从贴中找出自我宣泄的空间向结合(求神韵神采为上)。
第三步就是精临注意笔法(也就是线条的变化),从中找出来自己的笔法和碑帖的现状相结合,&求法度笔法和结构的变化为上&。
第四步形神兼备,多创作多临帖。在你临烦的期间可以学习其他的名汉碑,甚至可以学习一下别的字体,但是以上所追求的东西不要改变。务必要追求纯,要考虑历史的发展,笔法的变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有些书者认为写好一种碑帖一种字体起它的就都简单拉,其实本人认为不一定。可能写的上手快些,但要真正达到也是不容易的。
&&&&学什么法帖什么字体都要广临多贴,广临各体加强笔法磨合气息,为我所学为我所用。
临帖要带有思想去临习,得与历史相吻合。这样才有法可依。写到一定程度,不要死临一个帖。张继先生就是成功的例子。
&&&&古人是人他不是圣人。他也有写错字的。写的作品肯定有好的可以吸取,不好的可以剩掉。艺术是没有完美的艺术,就跟这个世界是一样的,前人不断的进步摸索才走到今天。总而言之,我的训练法就是先无我,再有我,先纯正,再卓绝,再归求平稳。
&&&&&其实书法到处都可以见着,到处都可以学习。艺术就是包罗万象,从万物自然规律中寻找自己的创作语言。抓住这种语言和古法帖对话的过程,也就是书法的魅力之所在也.在生活当中寻找美的追求,也是书法学习中的一种必修课。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指操完整的动作要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