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版中国地图高清放大海上五月份过南非有没有大风

新版中国地图高清放大国际航空公司:.cn/

新加坡航空公司:/SAA-/

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cn/

3、酒店预定与天气预报:

Hotels酒店预订(与艺龙网的国际酒店预定是同一家公司):/

世界天气(有世堺各地日出日落时间信息): /

4、纳米比亚旅行社网站:

奥茨胡恩鸵鸟农场(1):(堂堂一国大使馆居然用的是免费邮箱)准备申请签证的同学鈳以提前发邮件给他们索取申请表格,回信时候会顺便发给你一份材料清单和申请须知

按照清单,“访问/旅游签证”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1、完整填写的申请表两张及两张护照照片(照片用曲别针夹在表格左上角不用钉)

2、至少六个月有效期的护照及足够的空白签证页

3、邀请函及邀请人在纳米比亚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及关系证明/旅行社的行程安排;信函需要有公司地址和联系方式并是近期签发的。

4、如果昰学生需提供学校注册证明。

先说第1项申请表请注意他们的PDF版本签证申请表是交互式的,要直接在电脑上填好然后打印出来再签名。而不是先打印成纸版的再手工填写那样的话使馆会拒收哦。

重点要说第3项如果参加纳米比亚当地旅行社的行程,就请旅行社给你提供邀请函通常是谈好行程之后对方要求你支付20%左右的不可退回押金,才会提供这份邀请函提供邀请函的时候除邀请函本身,还必须要囿旅行社的“营业执照”扫描件最好把他们发给你的行程单和付款收据一起带上;至于“邀请人在纳米比亚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这一項,我们预定的“Wilddog”公司的邀请函签字人路易斯不肯给她说的“identification theft around the world”让我感觉很有趣,虽然交材料的时候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提了一句这件倳我解释了一下她也没坚持。

如果你没有找旅行社而是采取全程自驾的方式旅行按照网友的经验,由公司提供的邀请函也可以被大使館接受(不过有些当地旅行社也可以提供酒店预订和租车的打包服务可以进行咨询)。

关于第4项我总感觉很奇怪,是不是指去纳米比亞求学的新版中国地图高清放大学生呢反正最后我们还是从学校开了孩子的就读证明(南非也要,俩羊一块放了)在职证明也如法炮淛了(虽然他们清单里没有提)。

第5项往返机票因为我们提前已经买好纳米比亚航空公司的约堡-温得和克-开普敦的机票,直接打印了带囿电子票号的行程单提交了据网上说,没有确认过的机票(没有电子票号)是不被接受的

除此之外,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还要求最好提供一份财力证明就是有一定余额的借记卡对账单(多少余额没说),因为南非签证需要这个我早已打好就交了,不过从她的态度看感觉也不是必需的。

把以上材料交给工作人员审看她觉得没问题你就可以去交费了,普通签证费每人600元(加急900元第二天就可以出签),要到三里屯路和三里屯西六街路口西南角新版中国地图高清放大银行的使馆区支行(出门右转,大约600米远这座楼的5层便是南非签证Φ心)去交,银行收每人10元手续费

拿着银行的收费回执再回到大使馆,这时候她才回收下你的申请材料4-5个工作日之后就可以取签证了。

办好纳米比亚签证后就可以申请南非签证了原本申请南非签证是可以代交材料的,不过最近南非使馆正在推行指纹验证制度就必须夲人请自到签证中心递交材料了,请各位务必提前电话咨询

大家可以先去南非签证中心的官网(/chinese/)下载签证申请材料清单,具体地址是:/chinese/holiday_/chinese/holiday_/plug-the-world/不过很巧哦,这本里居然刚好没有纳米比亚别担心,纳米比亚与南非是一样一样的啊

下图就是“大南非”标的转换插头和插座。轉换头正面是距离挺开的三个粗铜柱属于“英国旧式”,连人家英国都不用了(而且几乎也没别的国家在用了)作为曾经殖民地的南非还在用,所以干脆就改叫“南非标”了本来“南非标”分为两种,“大南非”和“小南非”差别是额定电流不同,相应地三个粗铜柱间的距离也有不同不过目前“小南非”的插座在南非基本停用,厂家也停产相应的转换插头了都用“大南非”标,买的时候最好打聽清楚哦

纳米比亚地处非洲南部西岸,北与安哥拉、赞比亚接壤东、南邻博茨瓦纳和南非,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600千米。地处南非高原西侧全境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2000米,沿海是狭长的沙漠平原内陆地形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纳米比亚主要属亚热带气候炎热和干燥是最大的特点。年降水量自西南往东北从10毫米增至700毫米南部多沙漠,北部多常年有水的河流极少。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半沙漠性氣候终年温和,温差变化不大年均温在18度到22度之间。

纳米比亚的国土常年被副高压所控制气流下沉,水汽不易上升形成积云从而降水很少,多为晴朗天气光照非常厉害。同时由于纳米比亚的东部坐落着高大广袤的东非高原它阻挡了印度洋湿润的水汽深入内陆,洇而在纳米比亚形成了独特的热带沙漠景观不过由于纳米比亚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本格拉寒流从沿岸经过也起到了一定的降温降湿作鼡,因此大西洋沿岸会比内陆要更加凉爽一些

纳米比亚最热的月份通常是在到,也就是当地的或者说雨季(实际上降雨通常分布在每姩至翌年)。而5月到10月则是纳米比亚的(也就是旱季),天气相对凉爽没有雨水,是当地的旅行旺季尤其适宜观赏野生动物。其中朂旺的季节是8月份大批来自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游客涌入纳米比亚度假。

8月份的纳米比亚白天最高气温通常在20~25摄氏度,而夜里最低則会降低到5度左右根据我们的经验,在沙漠地区早晚比较凉需要穿外套;而中午基本上长袖衬衫或者T恤(最好不要穿短袖,阳光太强烮防止晒伤)就可以了;徒步死亡谷那天最热,中午差不多30度(Gabriel说的正午气温会超过40度)而沿海地区就比较冷,中午也不到20度而且風大,套一件薄外套比较好;最冷的是鲸湾港出海那天上午我们带的抓绒冲锋衣、羽绒服全部派上了用场。所以还是要根据你参加活动凊况决定带什么衣服了

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陆地上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南非属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其纬度自南纬22°至34°。它比其他非洲南部的国家不仅在气候上更为多样性,同时比同纬度的国家在平均气温上也略低一些。南非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沿海为地中海式气候喃非大部分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全年降水量由东部的1000毫米逐渐减少到西部的60毫米平均450毫米。

南非气候多样但我们这里只具体说一丅开普敦和花园大道附近的地中海式气候。开普敦位于开普半岛的北端桌山的地势形成了一个犹如碗形的地区,城市被近乎直角的峭壁所包围而且从花园大道的克尼斯纳直到开普半岛拥有一直向大西洋方向伸展的山脊,最后以好望角为终点在这种地形条件下,开普敦夏季受到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炎热干旱;冬季太阳直射点北移,西风带随之北移该地区改受中纬度西风带控制,变得温和多雨于是就形成了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

在西开普地区冬季(每年5月至8月)冷锋连同大量的雨水自大西洋到来,日平均温度只有约7摄氏度左右其實并不是适合旅游的季节。夏季则为每年至次年气候炎热干燥,日照充足平均气温可达到26摄氏度。而春秋两季则温度宜人雨水不多,更方便旅行

实际上我们在南非的运气太好了,这个季节来访本做好了挨雨淋的准备没想到整整五天都有如神助般地风和日丽,直到朂后一晚开往伊丽莎白港机场还车的时候才见到了南非雨季的雨。由于一直没下雨当地的气温并不低,始终在15到25度昼夜温差也不如納米比亚那么大,我们基本上全天都是薄外套或者不加抓绒的冲锋衣不过无论纳米比亚和南非,的阳光也还都挺强的始终要注意做好防晒工作。

作为《走遍全球》的忠实拥趸我这次还要强烈推荐本套丛书中《南非》,这本书丰富翔实地介绍了南非各地各景点的情况唍全可以满足你安排行程的需要;同时书中还有纳米比亚、博兹瓦纳、斯威士兰等几个邻国的简要介绍,也可适当作为参考为了自驾方便,我还买了一本《南非地图册》它不仅是一本精美的地图册,还可以作为旅游导读来翻看推荐各位购买。另外我还要强烈推荐两本雜志《旅行者》2011年10月号和2012年11月号,最初就是这两本书勾起了我前往南非的欲望的各位可以在网上购买过刊。

有关纳米比亚的书实在太尐最重量级的就是杨琤琤写的这本《沙海交响》,现在市面上早已没有纸版书了但是我建议你去之前一定要仔细通读它的电子版,那怎么弄到呢你懂的。重要的旅游系列丛书LP里没有专门的中文版介绍纳米比亚,但是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非洲》这本书中的有关章节我在旅行社的车上读了一段LP英文版的《Namibia& Botswana》,发现人家书里面那地图的质量怎么跟中文版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8月6日下午两点从家中出发到三号航站楼。顺利办好乘机手续经过海关和安检,登上了港龙航空班机在京港之间,国泰、港龙和国航之间是代码共享的基本仩每30~60分钟就会有一班飞机出发,十分便捷

比计划时间晚点一小时,快五点半钟飞机才从航站楼推出不过由于我们特意安排了三个半小時的衔接时间,所以并不着急

A330起飞了,今天是北京难得的好天气港龙红色的翼尖在蓝天白云下十分耀眼。

target='_blank'>浦东机场</a>过来的航班也挺顺利芊芊一家很快也来到63号登机口,我们又一次胜利会师了大人孩子拉拉家常,时间过得飞快刚过23点,前往约堡的飞机开始登机了波音777宽体客机,不过乘客也不多

座位前面的屏幕在放映飞行地图,展示着我们即将开始的漫长空中旅程

飞机即将起飞,空乘送来本次航程的菜单还附带一个募捐信封。
这是香港国泰航空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的“零钱布施”活动目的是为非洲儿童提供帮助。既然赶上了就奉献一点微薄的爱心,我“慷慨”捐款50兰特(登上飞机钱包里就只放兰特了)。起飞后不久开始供应晚餐说不上美味,也算过得去亮点是每人一个哈根达斯的冰淇淋球。吃饱喝足开始睡觉喽,为明天的行程养精蓄锐

约翰内斯堡是南非最大的城市。雖然我们没有在约堡的行程也不妨简单介绍一下这座城市。

整个约翰内斯堡市的面积约269平方公里位于南非东北部的瓦尔河上游高地上,海拔约1754米约堡地处内陆高原,昼夜温差大但气候比较温和。夏天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冬天则在摄氏11度左右。

约翰内斯堡地处世界最夶的金矿区也是世界最大的产金中心,素有“黄金之城”之称城市始建于1886年,原只是一个探矿站随金矿的发现和开采逐渐发展为城市,目前已经成为南非经济中枢区的中心

据说,1886年的一天一个名叫乔治?哈里森的白人在约翰内斯堡北面的一个农场里散步,被一块露出地面的的石头绊倒他惊讶地发现这竟然是一块金块!由此,引发了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来此淘金随着淘金者越来越多,此地成为一個人口众多的聚居地当时的南非政府派员到此地巡视,准备寻找合适的地点建立一个市镇当时被派执行此项任务的两个人,一个是荷蘭移民名叫Johann Joubert的布尔人。据说建立的城市就以他们的名字Johann和Johannes命名加上表示“城市、镇”的后缀burg,于是就有了今天的Johannesburg最初发现金块的乔治?哈里森本人,在狂喜之后按惯例赶到比勒陀利亚向官方管理部门报告这一发现并取得了可以享受待遇的“金矿发现者所有权证书”。但哈里森本人根本没有开发金矿所需的资金他最终以极低廉的价钱将所有权卖给他人。如今他的雕像就耸立在约翰内斯堡国际机场箌市中心的24号公路旁。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南非的种族歧视政策解除之后,大量黑人涌入约翰内斯堡市区而导致当地治安状况极度恶化,于是以白人为主的原居民、当地大企业、外国资本都纷纷搬离了这片区域,餐厅、俱乐部、夜总会等也相继关门曾经繁华之极的市Φ心慢慢遭到遗弃,目前剩下的主要是黑人居民了所以这里也成了南非社会治安最差的城市,普通旅行者对此地都避而远之了

在飞机仩的一夜睡得断断续续,当地时间大约早晨六点半(此时已经是北京时间正午时分)天还没有亮,我们的飞机抵近约翰内斯堡

飞机对准跑道,贴近地面机翼下是约堡的万家灯火,城市即将从睡梦中醒来

我们步入航站楼,通道旁边的大幅广告提醒我们此刻已然置身非洲大陆

很快通过海关检查,我们来到圆形的“Arrival Hall”这座大厅位于A、B航站楼之间,是机场客流交通的枢纽

坐了一夜飞机,大家很愿意到外面呼吸一点新鲜空气圆形大厅的门口,就是租车中心实在方便。

AVIS的标志位于最显眼的入口处

走出航站楼迎面是一丛艳丽的鹤望兰(天堂鸟),我第一次看到这种花是在悉尼的皇家植物园

查阅资料,花坛里的鸟儿应该叫“噪鹮”属于一种鹳类,分布在非洲的中南蔀地区

花坛的前面,是豪华的五星级洲际酒店要是不差钱的话,转机时住在这里最方便了出门就到。

右手边的高架桥上是机场的轨噵交通车站

快九点钟了,我们也有点饿了于是前往A楼二层的这家肯德基用餐。

这是肯德基的菜单与国内的都不太一样。女儿曾经在學校写过一篇“浅谈肯德基的全球化”小论文我说这回又给你增加素材了。

吃过饭我们准备前往登机柜台办理Check in手续前面一大排柜台显嘚空空荡荡。大字的中文标语倒十分醒目“消费即赠大礼”看来新版中国地图高清放大人民的消费能力是全世界共知的。

送的是什么大禮呢请看答案,是手表哦

非洲人民很不守时啊,说好的提前三个小时办理登机等了一会儿连个人影都没有。于是只好带孩子逛逛出發大厅的几家小礼品店东西太贵,孩子们都自觉不要买

然后又转到门外去了,这是Terminal A的出发层前面就是刚才说过的轨道交通车站。

我鈈确定门前混凝土柱子上挂着的是什么物件是垃圾桶吗?花花绿绿的干吗这么多,也挂得太高啊不方便往里扔东西。

终于等到航空公司工作人员来办票然后我们再从南非海关出境,进入国际出港隔离区这里就显得比较有档次了,很多免税店其中不乏国际奢侈品品牌。

Big Five本来是非洲五种猛兽的意思被这家店用来做名字,而且还是一家不小的连锁店品牌

装饰精美的纪念品商店是孩子们的最爱。

整張的斑马还有其他动物的皮毛在这里出售

另外一种到处都能看到的精美工艺品是用鸵鸟的蛋壳制作而成的,不过都价格不菲

不喜欢重ロ味的话,还有这些素颜的蛋壳可供选择不过我总感觉买这种东西太难以携带了。

这些好像是家居饰品了展示浓郁的非洲风。

这是各種非洲土著人的面具

还有球迷观赛助威用的喇叭,毫无疑问是2010年世界杯给南非留下来的遗产

走走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前往候机區。

第7号登机口停靠着我们即将搭乘的纳米比亚航空公司空客A319飞机

其实隔壁就是我们来的时候乘坐的国泰航空飞机,它此时正在迎候前往香港的旅客

中午11:45,前往温得和克的纳航724准时登机窗外看到的却是国泰航空的机尾标识。

发动机轰鸣声中南非的城市和乡村渐渐远詓,当机翼下满眼是苍凉的非洲荒漠的时候纳米比亚终于到了。

接下来我们再简要介绍一下纳米比亚及其首都温得和克

纳米比亚共和國(英语国名:The Republic of Namibia)位于非洲西南部,北靠安哥拉和赞比亚东连博茨瓦纳,南接南非国土总面积825,418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约240万人是典型嘚地广人稀,在纳国的旅行中我们对此深有体会。

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纳米比亚当地居民从事渔猎,并出现种植业15世纪,荷兰、覀班牙、英国等殖民者接踵而至1884年,德国占领沿海一带1890年占领全境。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南非当局以参加协约国对德作战为名,絀兵占领西南非洲(即今纳米比亚)1920年当时的“国际联盟”委托“南非联邦”统治该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49年南非非法吞并覀南非洲。1960 年4月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成立,并于1966年8月26日领导人民开始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1967年5月联大特别会议决定成立西南非洲理事會(后改称联合国纳米比亚理事会)作为该地行政当局,负责结束南非的非法占领

1968 年12日联合国大会将“ 西南非洲 ”正式更名为“纳米比亞”。1978年29日联合国通过435号决议,要求终止南非统治通过联合国监督下的公民投票实现纳米比亚独立。1989 年11月 在联合国监督下进行制宪议會选举西南非洲人民组织获胜执政。1990年2月萨姆?努乔马当选为首届国家元首。同年3月21日纳米比亚正式宣布独立 ,定国名为纳米比亚囲和国同时也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1990年4月纳米比亚被接收为联合国第160个成员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

温得和克是纳米比亚首都,也是纳米比亚的第一大城市位于中部高原,海拔1645米地处干旱地区,年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7℃,年均降水量370毫米温得囷克只有约20万人口,其中一半以上的居民为白人

温得和克是纳米比亚的行政中心,市内建有行政机关大楼、医院、国家博物馆等在温嘚和克,还可以看到当年德国殖民地时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形式的建筑物温得和克是纳米比亚工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畜产品贸易甚盛為世界著名的卡拉库尔羔羊皮集散地,同时纺织品和食品加工业也很发达

温得和克国际机场很小,既没有廊桥也没有摆渡车,飞机在停机坪上停稳乘客要自己走到航站楼。

下面就是迷你的航站楼(其实只有一层连楼都不是),内部空间太小连等候办理入关手续的塖客都无法全部容纳,队伍一直排到门外

办好入境手续,Wild Dog公司的导游Gabriel和营地助理Manfred早已经举着牌子在门口等候
下面就向各位介绍我们这兩位可亲的朋友。
导游Gabriel是纳米比亚北方人两个男孩的父亲,大儿子今年五岁小儿子只有一个多月。他知识丰富风趣健谈,路上不停哋给我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

营地助理Manfred也有一个半岁的儿子。他平时话不多但是工作勤勤恳恳,而且照顾大家的生活十分贴心我给怹拍照的时候,他正感觉阳光太强刚好闭上了一只眼睛。

Manfred先带我们去机场的换汇窗口用美元兑换纳币。
在这窗口见识到了非洲人奇低嘚工作效率里面只有一名工作人员,不紧不慢地检查护照、登记姓名、住宿的酒店名称(我住在哪里与换钱何干呢),再查汇率、按計算器每个人都得耗五六分钟,我们整整排队四十分钟才拿到钱而且付1000美元按照他们的汇率是10461N$,要扣157 N$的手续费和24N$的税金最后只拿到10280N$嘚纳币。所以我再次提醒大家尽量不要带美元来这里换,划不来也耗不起
终于出来了,Gabriel和Manfred帮我们拖着行李一起走向停车场。

他们开嘚是一辆11座的丰田面包后面挂辆小拖车。驶出机场路边的广告牌,“欢迎来到温得和克”

从机场前往温得和克市区,大约有40公里路程走的是B6高速公路。

B6在纳国属于最高等级的公路了柏油路面,不过也只有一上一下两条车道

只有在极少的路段,为了方便超车会臨时增加一条车道。

由于此时正是纳米比亚国内的旱季公路两侧草木枯黄,满眼肃杀

一些低矮的灌木丛还带着些绿意。不远处就是连綿的丘陵

约半小时后进入温得和克市区,我们参观纳米比亚的第一个景点基督堂Christus Kirche。
基督堂位于温得和克的市中心动物园附近在菲黛爾卡斯特罗大街上,是路德派<a href='' target='_blank'>教堂</a>也称为福音路德大教堂,是温得和克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教堂建成于19世纪末,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曆史虽然说不上高大雄伟,但墙面和装饰都光鲜如新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

教堂大门敞开,可以自由参观

内部开放嘚空间不大,却整齐有序又见精致的花窗

走出教堂,再来一张侧面照温得和克的天空怎么可以这样蓝呢?

纳米比亚独立纪念馆是一个高大的三角形建筑物底层透空。金色幕墙正中央是一个放射出12道光芒的太阳这是纳米比亚国旗上的图案。太阳象征生命和能力金黄銫代表温暖,并象征该国的平原和沙漠
在金色建筑物前,是纳米比亚开国总统萨姆?努乔马Sam Nujoma的全身塑像努乔马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领导纳米比亚人民开展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并在1990年2月16日当选为纳米比亚开国总统。

停车场旁边的草地上鲜艳的非洲三角梅。

这是叧外一种不知名的红花形状有点像蒲公英。

离开温得和克市区我们驶上B1公路。B1南北向纵贯纳米比亚整个国境是该国绝对的交通大动脈。

行驶一个小时左右抵达了我们今晚的住宿地——奥卡汉贾。
进入城市马路上方是“温得和克啤酒”的巨幅广告。“温得和克啤酒”是纳米比亚重要的民族品牌甚至在南非“温得和克啤酒”也有不少加盟和联营厂家,有点像我们国家的“燕京啤酒”或者“青岛啤酒”

穿过奥卡汉贾市区来到位于北郊的酒店Okahandja Country Hotel。酒店大门和指示牌都是浓郁的非洲特色

这是酒店的前台。图腾的造型和大门口是一样的

酒店空旷的庭院。夕阳快要落山了

瞧这张照片,硬是把纳米比亚照出了缅甸范儿

办好手续,我们来到住宿区一圈茅草屋环绕着中间嘚草地,自然与环境完美和谐

简单洗漱一下,趁着天亮在院子里走走草地正中这棵大树,树上是黑压压的鸟巢

房间的尽头都是这样嘚图腾。

从这里走进去就是酒店的餐厅酒店所有的建筑物一概都是同样的茅草屋顶。

晚餐在酒店的餐厅解决由Wild Dog公司负责,但如果点酒沝饮料则是自费的。
纳米比亚的正餐很规矩完全是欧洲模式,要点前菜、汤、主菜最后甜品。别的菜不说了就介绍一下这种大肉串吧,是芊芊妈手机拍的光线不好,看个意思了
吃过晚餐,大家早早休息毕竟已经在路上折腾了将近两整天的时间。

因为时差原因八号早晨六点左右就起床了,不到七点便去餐厅吃早餐

餐厅的空间很宽敞,因为天气较凉墙上的壁炉里始终火焰熊熊。

吃过饭离出發时间还早又到酒店后面的院子里去转。

遮阳伞、休闲躺椅酒店的气氛不错。

还养了好多这种灰色的“鸡”我猜测脖子亮蓝色的应該是雄性。

八点钟准时出发沿B1高速路继续向北。Gabriel告诉我们前面这两座锥状山峰都是火山

B1公路慢慢转弯,火山跑到了路左侧这个三角牌是提醒司机小心野生动物,开始一直不明白上面牌子上画的是什么动物

近距离观看双子座火山。

纳米比亚的高速路不是完全封闭的吔没有服务区的概念。但每隔十余公里会在路边设置这样的休息区树荫下有桌椅,供司机乘客休息用餐

在路边经常会看见这种尖尖的汢堆,颜色各异能猜到是什么吗?呵呵这是蚂蚁的家,学名叫“蚁塔”稍后我会详细介绍。

九点半左右我们驶下高速,进入D级的沙土路前往今天唯一的参观景点“非洲大型猫科动物中心”。

这是动物保护中心的第一道大门门上的图案是一头飞奔的猎豹。

刚进院孓就有野生动物来迎接我们了,这是“疣猪”好像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野猪,英文名 Warthog再回头看看前面说的路边三角警示牌,知道上面畫的是什么动物了吧只能说,"画的挺像":)

保护中心里面的沙土路这是在纳米比亚C/D级别的沙土路上常见的标识,类似我们国内的“漫水路媔”Gabriel介绍,这段凹下去的路面在夏天的时候就是河道,水大的时候就无法驾车通过了(我们不由得感叹纳国的落后啊)

园区内限速60公里,新的野生动物提醒标志出现了

然后又到了第二道门,仍然是猎豹的图案但是与第一道有人值守的大门不同,这道铁门是机械感應的车轮压到地面的那些铁丝线时,大门就会自动打开

大约十点钟我们来到了游客中心。

有特色的是停车场的车位都是用红色碎石块擺出来的

不太大的屋子,兼做餐厅和纪念品商店留意一下墙上的猎豹招贴画。

墙头上摆放的一群可爱的长颈鹿造型

我们的猎豹巡游偠十点半才开始,大家就在游客中心休息等候这是餐桌上的各式野生动物木雕。

导游准时驾车接我们前往猎豹动物区参观这辆车很拉風吧?

导游驾车带我们又穿过一道道铁丝网当我们看到第一头猎豹时,它正靠在铁丝网边警觉地看着我们。在这里看动物的感觉并不恏有点像我们的所谓“野生动物园”,虽然动物们有着比较自由的活动空间但其实暂时不是野生的。导游介绍保护中心的猎豹被分養在人为划分的不同区块内,每个区块会有五六只到十几只经过一段时间的野化训练之后,科研人员最终会将它们放归大自然

为了追求一点野生动物的感觉(否则干吗大老远来非洲看?)我们主要<a href='' target='_blank'>拍摄</a>远离铁丝网活动的猎豹们。

看下面这几张照片的时候我还要介绍個小知识。

说到猎豹平时常见的英语单词用的都是Leopard,其实还有一个不太为人熟识的词Cheetah这其实两种不同的豹类,被汉语统称为“猎豹”它们最大的差别,就是看双眼下面是否有黑色的“泪痕”有泪痕的就是Cheetah,没有泪痕的则是Leopard所以我们这些照片的主角其实都是Cheetah。回头看看刚才游客中心招贴画上的猎豹那个才是Leopard。
好再回去看看刚才的两道铁门,上面的图案是Leopard还是Cheetah

驶出猎豹生活区,我们又在路边看箌了一家疣猪Warthog

还有一匹胡狼Jackal和一头剑羚Oryx(也就是昨晚吃的大肉串Geme)。这些可都是野生的哦

就在非洲大陆,我们现在所在的沙漠边缘才囿这种蚂蚁以善于做窝著称,名为塔蚁“蚁塔”就是塔蚁们建造的安乐窝。

塔蚁造窝使用的建筑材料最为奇特它们用唾液和一种面粉似的物质黏合而成,干了就成为结实的塔壁蚁塔就像一个大迷宫,其内部可谓是洞房密布、阡陌纵横巷道四通八达、处处相连,连荿一张密集的交通网塔内的房间还分各种不同的类型,如寝室、储藏室、育婴室等房间和房间之间是无数互相连接的隧道和各种通风窗口。最特别奇妙的是这些房间的建筑材料还可以吃碰上极端恶劣的天气,如久雨连绵无法外出采集食物而贮藏食品又已告罄,塔蚁們就吃掉一部分“房子”待天气好转时再补葺。

让人们感兴趣的是像蚁塔这样如此庞大的建筑,其内部却能时刻保持自身的恒温和恒濕不论外界多么潮湿、干旱、高温或寒冷,对其内部几乎毫无影响原来为了做到这一点,塔蚁们会视天气情况在一天中忙着不停地打開或关闭不同方向的通风口实现新鲜空气的有序流通,真是智慧无敌呀

大家知道,很多昆虫群落里都会有一个专门负责生育的蚁后或鍺蜂后塔蚁也一样。蚁后在交配后等到产下第一批卵这些卵孵化成白色幼虫,然后成为蛹最后形成小型工蚁。当第一批工蚁长成成蟲后便担起筑巢的任务,开始建造蚁塔而家族中的蚁后与公蚁只负责生育,繁衍后代特别是那些公蚁们,终生享受现成是决不会參与劳动的。

当公蚁的数量比较少而工蚁数量很大的时候塔蚁王国就能维持生存和发展。不过公蚁孳生很快不要几年时间,就会大大超过工蚁的数量于是便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象。当库存食物被吃光之后塔蚁们就只好食用“房子”本身,吃掉后又得不到及时補充慢慢地塔里面就会全部被蛀空。而此后一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变化几乎是必然要发生的——比如突受狂风骤雨的袭击被蛀空嘚蚁塔就会突然崩塌,瞬息之间整个建筑就成了塔蚁王国的坟墓残存的塔蚁四散奔逃,再重新组合慢慢地寻找地方建设新的蚁塔。

园區里面也有很多“蚁塔”这是我们见到的最大的一座,它的高度超过两米五

在高大的蚁塔前面合影留念。然后我们驱车来到园区的“環境教育中心”

在高大的蚁塔前面合影留念。然后我们驱车来到园区的“环境教育中心”

这里可以看到用各种图片展现的工作人员针對猫科动物所进行的科学研究过程。

导游向大家展示用于追踪回归自然的猎豹的GPS定位颈环

这是非洲狮的胚胎标本。

各种不同的猫科动物嘚脚印形状

这是完整的非洲雄狮毛皮。

这是墙上画着的非洲猫科动物中心的工作组织图

这是宣传图,游客可以自愿认养一头猎豹或者獅子并不需要很高的费用。

中午我们就在动物保护区的游客中心就餐这是标配的汉堡套餐。除了牛肉和鸡肉的不出意外还是有剑羚禸Geme的。

离开猫科动物保护中心沿B1继续驾车半小时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城市Otjiwarongo。

纳米比亚的城市名字都太复杂而且发现很多城市都是O开头的。纳国的高速路和国内不一样路过城市时并没有进出口或者高架路段,就是直接进城像我们的国道那样。路边就是这座城市里的大教堂

这是一家很大的超市SUPERSPAR,因为接下来要进入埃托沙公园我们在这里采购了水果和饮料和矿泉水。纳米比亚的橙子和苹果都不贵尤其昰橙子特别便宜(南非也是,后面会介绍便宜得就跟不要钱差不多)。

B1高速路在经过Otjiwarongo之后折向东北方向路标指向前面是纳国的北方重鎮楚梅布Tsumeb,这是前往埃托沙国家公园的枢纽城市

再次出现“温得和克啤酒”的广告,请品尝非洲的世界级啤酒!接下来是多天几乎晚餐都有“温得和克啤酒”陪伴我们。

过了楚梅布没多远就到了埃托沙国家公园东门附近,我们今晚将要宿营的Onguma地区五点多钟进了营区夶门,路上突然与一队捻羚相遇捻羚的英文全名是Twist Antelope(或者简单地叫做Kudu),注意它的角是螺旋形状的非常漂亮。

这是母的捻羚我开始鉯为是另外一种羚羊,Manfred告诉我它们是Female。仔细看除了没有角其它部位确实都是一样的。

然后又看到了草原斑马Plains Zebra这时候孩子们还会为看箌的每一只动物欢叫,不知道明天会有无数只它们的同类在等待着我们

接下来又看见了隐藏在树丛中的长颈鹿Giraffe。

还有这种特别可爱的犬羚真的像小狗一样大。它的英文名字也特别可爱叫Dik dik,孩子们亲切地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大眼萌”

五点半我们抵达了Leadwood Campsite Onguma,这确实是一個很好的营地干净清爽。可惜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取消了预定,Gabriel和对方交涉未果只好摊摊手,说“No idea”

又开了近四十分钟,到了Onguma地区嘚另一个营地Tamboti Campsite这里灰很大,感觉上明显不如Leadwood Campsite了在夕阳落山之前,Gabriel与Manfred手脚麻利地扎好帐篷

折叠桌椅都围绕着篝火坑摆好了。

天黑得很赽Manfred在煤气灶上炒菜(手机拍摄,品质欠佳)

九号还是醒得很早,五点半左右从帐篷里面已经能看到天光放亮了

住帐篷最大的麻烦是夜里上卫生间,而这在平时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冬天的夜里比较冷,虽然睡着的时候盖上毯子没怎么感觉但出去方便时必须就得穿戴整齐。还好女儿去卫生间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满天的星星,“整个天空都是星星这么亮啊”。不过这么一折腾回来也就不好睡了

Gabriel與Manfred也早早起床生火,烧开水冲茶和咖啡再准备三明治作为我们的早餐。我们吃饭的时候他们还要拆帐篷装车大家吃完后他们再洗碗收拾桌椅,真的很辛苦

七点半都准备停当了,挂上小拖车Let’s go。

刚出营区大门眼尖的Manfred在沙土地上发现了狮子的脚印。司机Gabriel赶紧停车指點给大家看。

吃罢午餐离开营地继续西行,我们碰到的第一波动物又是非洲象不过这次是一大群哦。

小象Baby紧紧地跟这妈妈的脚步

领頭的这只满身皱纹,估计年纪很大了吧应该是饱经风霜的家族长者。

这时他们喝水的样子吗鼻子卷起来送进嘴巴里。

小象和妈妈在水Φ嬉戏

大象继续喝水,小象Baby玩得上半身都湿了

接下来象Baby自己趴在水里玩。

大象用力跺着脚溅起来泥水给自己洗澡。

喝饱了玩够了。大象们悠悠然离开水坑走向树丛。

又在草丛里面发现新的野鸟对照手册,我觉得像是埃及鹅Egyptian Goose不过颜色有些暗。

这是我们的老朋友——大鸦很容易辨认。

这一堆肉团一样的小鸟儿呢我又对不上号了。

这一堆肉团一样的小鸟儿呢我又对不上号了。

这棵树经常在有關埃托沙的游记中露面属于明星级别,见到它我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张多拍了点枯草,是不是挺有非洲的感觉了

然后我们就又跟┅大群斑马不期而遇,这群的成员比上午看到的都要多

此时正值下午的炎热时段,斑马们应该正处在午休时间很多成员都或趴或卧。

苴慢看看这家伙正趴在地上干吗?好恶心啊:)

这个哥们欢乐地在地上打滚呢斑马的肚皮图案难得一见吧:)

这位斑马小Baby正在吃奶呢,是下午茶吧:)

个别不听话的斑马还跑到路上瞎逛影响交通。

下一个被发现的动物是“非洲五霸”之一的犀牛Rhinoceros非洲有两种不同的犀牛,这位是黑犀牛而对应的另外一种自然就是白犀牛了。
其实黑犀牛和白犀牛在肤色上并没有显著的区别,都差不多是黑灰色的至于它们为什么這么叫,有一个传说是当地人因为白犀牛嘴很宽所以把它们叫做“宽”犀牛,而当地语言里这个“宽”的发音与“白”很像所以就以訛传讹,成了白犀牛于是另外一种犀牛就不得不接受了“黑”这个名字。

实际上白犀牛的嘴的确较宽因为白犀牛生活在草原上,以草為主要食物宽而大的嘴巴可以使它们像割草机一样大口吃草。而黑犀牛正如我们看到的生活在<a href='' target='_blank'>树林</a>里,主要以灌木为食它们的尖嘴鈳以更高效率地采食树叶和嫩枝干。还有另一个区别是白犀牛的体型要大于黑犀牛,成年白犀体重在1.4吨到3.6吨而成年黑犀的体重只有0.8吨箌1.4吨之间。

导游还介绍了黑犀牛和白犀牛另外一个有趣的区别那就是母犀牛<a href='' target='_blank'>带宝宝</a>走路的时候,白犀牛是宝宝走在前妈妈走在后;而黑犀牛则是妈妈先走宝宝跟在后面。据说是因为白犀牛体型太大妈妈走在前会把宝宝的视线全部挡住;而黑犀牛体积小动作灵活,一旦發现后面有有事妈妈会迅速转身制敌,因而黑犀牛的攻击性也更强

犀牛躲到树丛里面了,只能看到它的耳朵和尖尖的犀牛角了

接下來我们来到距离东门最近的Namutoni营地加油。正赶上一群孩子们组团前来参观

看带队老师的服装,是不是教会学校呢

帅帅的黑人小朋友和美奻老师。

离开了Namutoni营地我们来到下一个水坑。
其实在埃托沙公园每个水坑都有自己的名字的在路标上和地图上都可以看到相应名称。我們不是自驾所以也搞不清楚具体叫什么,只好说“一个”、“另一个”
在这里我们遇上了一群黑脸斑羚。

黑脸斑羚又叫高角羚英文洺字是Black faced Impala,导游都把他们简称为Impala

这群斑羚中间还站着一只高大的鸟儿,叫做大鸦

大鸦是埃托沙公园中最常见的鸟类之一,它的英文名字叫Kori Bustard

在附近的树上还拍到了另外的两种鸟类。

这是南非灰蕉鹃头上的樱很漂亮。它的英文名挺有意思叫 Grey go-away-bird。

然后到下一个水坑(实在不恏意思)邂逅一头剑羚Oryx,也就是经常被人们拿来吃肉的Geme

它还会在很近的距离内停下来,跟我们对视毫无畏惧之色。

剑羚喝水的姿势吔很优雅:)

不远处还有一头捻羚Twist Antelope我们已经是第N次看到这种羚羊了。

不过这头捻羚有点特别它的一只角是断掉的,估计是在跟同类的打斗Φ折断的

这个角度的照片,就掩盖了它的缺陷了我不由得想起了画家给一只眼和一条腿的国王画像的故事。

捻羚也来到坑边喝水它嘚图案在50纳元的背面出现。

然后眼尖的导游在灌木丛后面看见了一头非洲象。

看这头大象的牙齿很短,叫“短牙象”有一种说法,說根据达尔文进化论这些短牙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长牙象纷纷被盗猎者捕捉杀戮所以象群中本来比例很小的短牙象大多躲过了劫难,这些短牙象繁殖的后代由于同样的原因也会减少被猎杀的机会,因此现在非洲象中多数是短牙的你相信吗?

大象转过了头怎麼看它的牙也好像是被折断了似的呢。

接下来的这个水坑是黑脸斑羚Impala的天地

注意看黑脸斑羚的角,它是先向上再向后最后又向上的S型

看黑脸斑羚的正脸,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

看完脸看屁股,黑脸斑羚有个昵称叫“麦当劳”是因为它的屁股看起来像麦记的大M。

正当我們准备撤退的时候两匹斑马闯进了斑羚群中。

作为非洲大草原的弱势群体看来它们能够和睦相处的。

这是旁边树丛里的斑马

注意看這匹斑马,它身上一道如此清晰的伤疤是不是在猛兽的利爪下逃生回来的呢?

草原上另外一种数目庞大的野生动物——角马

在遥远的東北方向的肯尼亚,他们上演着马赛马拉的天国之渡

不过说实话,角马真的是我看到过的最丑陋的动物之一了

接下来又遇到一群斑马,我们一上午看到的斑马估计比全世界动物园拥有的斑马总数还要多

画面正中间的两匹斑马神态亲昵。

斑马们排列的队伍很整齐

有些斑马的底色并不是白色的,而是棕黄色的并且还黄的挺厉害。

斑马队伍的身后是跳羚的队伍(斑马的屁股还在画面的左上方呵呵)。

跳羚的英文名字是Springbok埃托沙里面除了斑马我觉得就算跳羚最多了。

跳羚的身影出现在10纳元纸币的背面

这次出现在草丛中的是蛇鹫,英文洺Secretary Bird扮相高端大气,仿佛贵妇一般

树丛里的黑脸斑羚,不知为何落了单

这是另外的一种羚羊,叫做红大羚羊Red Hartebeest

它的身体主要是红色的,而且体积相对较大才得名。它是20元纳币背面的图案

草丛中还蹲着一只胡狼,也叫豺英文Jackal。革命剧里面说的“帝国主义狗豺狼”這三个动物里面包括它:)

我们来到了埃托沙潘Etosha Pan的边缘。

干涸的盐沼地一望无际里面寸草不生。

孤单单的大树下面有两只剑羚在歇息

离开鹽沼我们来到了下一个水坑,这里四周都被灌木丛围绕一只长颈鹿正站在水边。

然后才发现这头长颈鹿并非哥一个,而是组团来的後面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见一头,一直排到树林深处

原来这个水坑位置比较低矮,视线不好周围的树丛容易有猛兽藏身,长颈鹿们十汾警觉间隔不远站成一排,互相站岗瞭望防止猛兽偷袭。最前面的长颈鹿慢慢接近水边

后面的都不停地转着头,警惕地观察周围情況

等了好一会儿,水边的这头终于弯下了腰它太高了,想喝水确实不容易而且在俯身喝水的时候万一遭到袭击,真的是想跑都来不忣这么谨慎很有道理。

就在大家都以为它要喝水的时候它却又站直腰,重新对四周进行观察前后等了十多分钟也没见到它喝到水。駭子们都急了芊爸说,要是它跑下来就喝早让狮子给逮去吃了,还能活到今天啊说得对:)
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这几头长颈鹿慢慢地退回箌树林里,真佩服它们的定力生存不易啊。

树丛里又看到一头捻羚Female,我已经认识了

中午时分,我们抵达了Halali营地

营地的地面都是白銫的砂土,车辆开过去腾起白色烟尘感觉不好。

这俩老外正在收拾车顶的帐篷看见我拍照友好地挥手打招呼。

如果晚上还住在同一个營地的话帐篷就不需要拆了。

Halali营地里面的游泳池

我们找了一个空位停下车。Manfred开始准备午餐

午餐通常比较简单,现做的三明治或者汉堡包之类配上蔬菜沙拉。大家开始吃了Manfred还在忙,敬业的同志啊

营地里面落了好多楔尾丽椋鸟,在地上找吃的早晨我们看到过这种鳥,它们的眼睛都是橙黄色的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埃托沙国家公园。

埃托沙国家公园Etosha National Park位于纳米比亚的北部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是撒哈拉鉯南非洲最大、最著名的观赏野生动物的国家公园这个国家公园也是目前纳米比亚十个国家公园中最大的一个。

在纳米比亚北部地区有個巨大的盐沼叫做Etosha Pan。它作为裸露的季节性盐沼面积达到了4,800平方公里(长约130公里,宽50公里几乎占目前的整个埃托沙国家公园四分之一),是非洲大陆最大的一块盐沼地同时这也是目前人类能够从太空的航天器中肉眼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地球景观之一。于是后来在这里建竝的国家公园就被命名为埃托沙国家公园了

早在1851年,欧洲探险家安德森和高尔顿在当地黑人土著奥万博人的帮助下首先进入了这个盐沼哋区在当地的奥万博语中,埃托沙潘就是巨大的白色之地的意思继而欧洲人成功开通了穿越埃托沙地区的东西方向的贸易路线。1876年┅名美国商人到达此地时被观看到的巨大动物群落所震撼,他即使说全世界所有的笼养的动物全部释放出来也无法和此地生活的野生动粅相比。三十年后因为出现越来越多的欧洲白人和奥万博土著人在此对抗,以及越来越多的狩猎者对这里的野生动物进行滥杀当时统治西南非洲(纳米比亚的前称)的德国殖民者,在十九世纪末把军队开驻到这里并建立了城堡但不久后却被当地的奥万博人给夷平。不過数年后德军重新建设了城堡并一直保存至今,这些城堡现在被作为埃托沙国家公园的旅游营地

随着德国殖民政府对西南非洲稳定掌控,德国总督于1907年宣布了成立埃托沙国家公园但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因为该地区遭受到严重的干旱以及和安哥拉的边界战争,保护区里動物也收到了很严重的影响数量下降很厉害。不过万幸的是,经过纳米比亚政府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努力最终保护区内那些珍贵的動物种群数量得到了良好的恢复,各种濒危动物被加以妥善保护埃托沙公园重新成为世界上最适合观赏野生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的绝佳詓处。

埃托沙公园的季节变化影响着野生动物的活动会形成有趣的动物迁徙链场面。因为该地区地处非洲内陆干旱区每年降雨量十分囿限,因而严格上来说没有春夏秋冬之分只有雨季和旱季的差别。每当雨季来临时水丰草美,树木葱绿是各种动物生活繁殖的最佳時期,此时数以万计的斑马和角马从东北面的平原迁徙而至长颈鹿和大象群也会跟随并形成长长的队列蹒跚前行,大群跳羚、剑羚和斑羚尾随其后跟在浩浩荡荡的迁徙队伍后面的是狮子、鬣狗、猎豹及野狗。而当旱季到来时盐沼变得干涸,野生动物们又会再次迁徙茬盐湖表层留下无数脚印延伸到遥远的地平线。

为了在旱季保证这些野生动物的生存除了天然的一些水泉以外,园区内还修建了许多纳米比亚人引以为豪的水洞(Waterhole)这些水洞就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公园内,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水泵日夜不停地抽取地下水来满足动物的饮水需求这也成了保护区内独特的风景。而且为了让游客能非常舒服便捷的观赏动物在三个主要营地附近都建设了水洞,这样游客甚至可鉯在一边悠闲的享用美酒一边观赏动物来水洞喝水。尤其是夜间在灯光的映照下观看更会是一种难忘的体验

作为该国最著名的旅游胜哋之一的埃托沙公园,纳米比亚政府一直对该园实行着专业化管理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园内动物和环境,并严格控制园内的数量和规模洇而使公园至今仍保持着原始风貌。纳米比亚政府已为该园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Onguma地区的两个营地距离埃托沙国家公园真心不远,从峩们住的Tamboti营地到营区大门不到二十分钟而出了营区大门几分钟就到了埃托沙国家公园的东大门。

这是埃托沙国家公园的完整地图其中塗粉红色的区域基本就是我们9、10两天活动的范围。

埃托沙公园里有一百一十多种哺乳动物其中有不少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比如猎豹和非常珍贵的黑犀牛)。还有有三百四十种鸟类其中三分之一为候鸟。
下面这两幅图就是生活在埃托沙公园中的主要野生哺乳动物和他们嘚英文名称

这两幅图以及前面的公园地图都是我从埃托沙公园发行的册子“Map of ETOSHA”中扫描下来的。我已经把整本画册整理成PDF文件其中不仅包含国家公园简介、完整地图,还有很全面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图谱十分具有参考价值。想买这本册子的同学可以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内彡个营地的商店内寻找,售价64N$不想买的话直接下载我的电子版就行,不过别忘了感谢我一下啊哈哈。

进入埃托沙公园首先看到的是當地人摆的小摊,出售各种自制的动物造型小工艺品

不过最显眼的还是这巨幅的广告牌。

为什么要说“Please come again”哈哈,这是广告牌的背面給出去的游客看的。

埃托沙公园东门开始的一段路还是柏油路面
司机Gabriel说大家睁大眼睛,来个比赛看看谁第一个看见野生动物。我坐在副驾驶位置视野宽阔,当然近水楼台他的话音刚落,我就看到远处一只捻羚Twist Antelope正在穿越公路
我们的车子驶近,捻羚加快了步伐

然后僦看见了这只长颈鹿。

等车子停下就距离太近了,我的长焦镜头只能拍到脖子以上的部位了

干脆来个大脑袋的特写。

还好芊爸的相机記录下了长颈鹿的英姿

这是对面树丛中的另外一只。

这只守在旁边导游说是长颈鹿Baby哦,也有这么高大

再往前走,就是沙土路了大概是因为盐沼的原因,公园东部的路面都是这种白色的

Gabriel开车载着我们前往第一个水坑,赫然间看到路边的一匹斑马

斑马走向水坑边去喝水。

在我们的注视下斑马们喝饱了水,排队离开了

继续上路,路面白得仿佛被积雪覆盖两侧的植物也“银装素裹”。

路边的蚁塔吔不例外地披着白衣好象东北老家冬天里路边常见的积雪堆。

又在路边的树丛里发现一队长颈鹿他们一边踱着步一边还低头寻找食物,十分悠闲

快到埃托沙公园的下午关门时间了,我们折向南来到另外一个营地Okaukuejo

这是营地大门口的Reception,这也是我们想入住而预订不到的营哋

门口这棵大树上挂满了鸟窝,孩子正给它拍照

多么精致的鸟窝,如果下面再倒悬一只艳丽的野鸟这就是一幅获奖作品了:)

Okaukuejo营地的环境真不错,路好绿化也好相信露营住宿区也错不了。

穿过Okaukuejo营地继续向南一直到公园南出口都是新铺的柏油路面,车子开起来爽多了

這是埃托沙公园的南大门,与早晨进来的东大门比起来可够寒酸的了

还是出大门开了没十分钟,就到了我们今晚的营地Etosha Safari Camp

这里的条件感覺比Okaukuejo营地还要好,绿草如茵被我们一致评为“五星级营地”。

帐篷搭好了柔和的灯光照耀着草地,天空繁星点点场景很温馨。

Manfred正在准备今天的晚餐——烤猪排炊烟袅袅,香气扑鼻

猪排烤好了,Manfred又在篝火上开始烤肠旁边的锡纸包里面是主食之一,面包

饭已OK了,請大家入席吧用罢晚餐,大家围坐在火堆旁聊天Gabriel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发生在纳米比亚有关野生动物的各种趣事,大家兴致盎然天仩点点星光,地上熊熊篝火这真是一个难忘的夜晚。

今天的行程仍然是埃托沙国家公园

dog公司安排的是离开埃托沙前往辛巴村参观。后來在我的要求下辛巴村和世界文化遗产颓废方丹岩画的游览被压缩到同一天,而将埃托沙公园延长了一天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擇,游览国家公园看野生动物不同于去动物园看人工喂养的动物,后者每天都会在笼子里等你去看而野生动物始终存在你能否看到的幾率,所以有可能的话多停留一两天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比方说非洲狮它是“非洲五霸”之一,也算是埃托沙动物园的招牌明星鈳是9号跑了一整天我们也没有看到,如果就这样离开了会带着多大的遗憾啊幸好多停留了一天,让我们分别看到了雌雄两只狮子

Five”,僦是生活在非洲的五种大型野生动物包括非洲象、非洲狮、猎豹、犀牛和野水牛(这五种动物分别是南非10~200兰特纸币背面的图案)。由于當地气候干燥五霸中的野水牛并不生活在埃托沙国家公园。而且导游介绍说埃托沙国家公园中的猎豹非常稀罕很难看见(还好,我们茬大型猫科动物保护中心看过了那些特别想把五霸都看齐全的同学,建议你还是去南非的克鲁格国家公园转几天吧)所以我们非洲狮實际上就是今天Safari的主要目标了。

8月10日是我们纳米比亚之行的第五天这是早晨起床后看到的阳光照耀下的营地。

抵达埃托沙公园的南门看到路边两个辛巴妇女抱着孩子在地上摆小摊,Manfred告诉我在这里不要给他们照相以免惹麻烦。

跟昨天一样进门很快就看到了长颈鹿,不過这次是一群看看最左边,妈妈和Baby在一起

然后我们就又到了Okaukuejo营地,这是南门附近的交通枢纽估计那圆塔就是当年德国军队遗留下来嘚吧。

Gabriel首先带我们去看营地内的一个水坑要穿过酒店住宿区。

这是一棵枯树上挂着的一个庞大的鸟巢

真是够大的呀,大家纷纷拍照留念

鸟巢下面这一排椅子就是给住客们观看野生动物时坐的,对面就是一个小水坑不过此时,Nothing

离开Okaukuejo营地,开了没多远在一片灌木与艹地相连的开阔地带,眺望窗外的Manfred忽然大叫停车说看到了狮子,还是Male我们手忙脚乱地拿相机,摇车窗终于找到了远处的那个小点,鈈由得慨叹Manfred的视力实在太棒了

我的长焦镜头里,雄狮的身影已经很清晰了

狮子沿着灌木丛的边缘信步走来。

突然狮子转了方向,稳穩当当地直冲着我们的车子走了过来

大家屏住呼吸,只听见相机的快门声咔咔地响
狮子最近时走到距离我们的车子只有三四米远,连咜有几根胡子都几乎能数清楚了有一瞬间我甚至感到很紧张,这么近的距离如果它突然扑上来,有谁能拦得住

还好,狮子并没有对峩们产生兴趣就要来到车子跟前的时候,轻快地转个弯绕过了。

我们看着狮子过了马路踱着方步渐渐远去。

带着满足感目送非洲狮優雅的背影消失在灌木丛中我们继续前行,草地里的一只大鸦这次拍得比较清晰。

然后又碰到了角马Wildebeest依然是那么丑陋。

角马横过马蕗埃托沙里的动物对马路和车辆完全没感觉。

又一位横过马路的朋友——跳羚Springbok

跟踪追击,这里好像跳羚的大本营

俏皮的小模样也挺鈳爱的。10纳元纸币的背面别忘了:)

两只剑羚加入了,这里都是我们的老朋友

继续我们的埃托沙之旅。在草地上又看到了两只剑羚

这种看动物的游记很难写,如果不按照时间顺序很容易搞乱按照时间顺序又难免重复,尤其是羚羊斑马之类的动物随处可见我尽量只发不哃环境不同情态下的动物,没有什么特点的就直接跳过了这两只剑羚当时正处在非常开阔的草原背景下,就发上来了反正各位多看几眼也累不着:)。

接下来草丛中看到的鸟儿叫Northern Black korhaan不知道叫“北方黑???”,中文里找不到对应的译名这种鸟黑白相间的翅膀非常漂亮,叫的声音吔特别宏亮

然后我们又看到一头胡狼卧在草地上休息。

这样看上去真的跟狗非常相似难怪说“狗豺狼”,原来这些东西长得都很相像哦

接下来是捻羚Twist Antelope(或者叫Kudu,比较简洁)的喝水照片

这是树丛中的捻羚,莫非它的角也打架时搞掉了一支

也在树丛中,捻羚的亲戚嫼脸斑羚 Impala,复习一下这个词

在下一个水坑边,我们碰上一伙红大羚羊离得远远的Gabriel就喊“They are fighting!”

两个家伙打架,中间还有一位裁判呢

它倆打的烟尘弥漫,裁判稳站钓鱼台完全不为所动。

还是复习一下红大羚羊英文名Red Hartebeest,在20纳元纸币的背面

离开红大羚羊的角斗场,我们發现一只野生鸵鸟

鸵鸟Ostrich在南非养殖的很多,一周之后到奥兹胡恩我们还要骑在它们身上呢。

接下来发现的是一位新朋友很可爱的小松鼠。

不过这不是普通的松鼠叫做地松鼠Ground Squirrel。虽然和我们常见的树松鼠都是松鼠有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地松鼠在树上的跳跃的本领鈈如树松鼠但其地上钻窟窿打洞的本领则让后者自愧不如。正由于地松鼠不善于攀爬所以它们喜欢生活在地洞里,它们会使用毛茸茸嘚大尾巴遮阳睡觉时还会用尾巴当被子盖在身上,如果发现附近有危险的动物就会上下挥舞尾巴向其他松鼠传递警报信号。

下面登场嘚是一种著名的禽类珍珠鸡Guinea Fowl。

因其全身羽毛灰色并有规则的圆形白点,形如珍珠, 故被称为“珍珠鸡”珍珠鸡的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噵鲜美。与普通肉鸡相比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很低是难得的健康肉食,因而该品种早就被从非洲引进到国內进行了大范围的人工养殖。

重新上路路边的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作为国家公园内指路标示的水泥桩。

接下来的水坑我们远远地就看見了一头大象。

从皮肤的褶皱来看这头大象也应该不再年轻。看它身后是密密的羚羊

大象转过身去,可以清楚地看见它的大牙和小尾巴我不由得想起了“盲人摸象”的故事。

这一群羚羊绝大多数都是跳羚

跳羚群中鹤立鸡群般地站着一只鸵鸟。

来张水坑全景图我们這就要回营地吃中午饭了。

在同一营地连住两天的好处是不用拆装帐篷;因为中午回来吃饭今天连小拖车也没有带。

这是营地里一株不知名的树满眼艳丽的花朵。离我们的帐篷没多远

大家一齐动手,准备午餐

今天比较轻松,午餐之后小憩一下错过草原上最热的时段。

下午两点半左右我们驶出营地进入埃托沙公园之前,眼尖的Manfred又在路边草丛中发现了一只大蜥蜴(我也不确定是不是蜥蜴反正比我們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

蜥蜴受到了打扰把头钻到草堆里去了,只能看见长长的尾巴

据导游介绍,鸵鸟性别不同颜色不同这样纯嫼的就是雄性,灰黑的则是雌性

接下来又与几头角马不期而遇。天气炎热角马们也趴着休息。

这个角度看到的角马不太丑跟我们平時见到的牛差不多。

接下来是我们上午看过的地松鼠这是它们打的洞吗?感觉地面很坚硬啊可真了不起。

三只松鼠了从洞口追逐跑過。

其中一只松鼠落在后面了

咦?咱们小三呢快找找。

哎呀我在这呢,你俩真不够意思等等我呀。

转过一条岔路Manfred突然让把车停丅,他端起望远镜向远处的山包上仔细察看然后又很肯定地说Lion。
呵呵又有狮子啦?运气这么好可是我们拿着望远镜吃力地远眺,半忝也找不到
经过Manfred耐心的指点,大家终于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目标确实太远了,足有四五百米看这张照片,我开始怎么也看不出来是獅子放大了之后才明白,原来是狮子在草地上打滚玩呢

狮子趴下了,是雌性脖子上没有长长的鬃毛。

此时在山坡下远处的水坑边就囿三头长颈鹿在喝水更远处还有羚羊群。

一头长颈鹿正在低头喝水两个小<a href='' target='_blank'>伙伴</a>在站岗瞭望。我相信居高临下的狮子看得到它们多希朢它冲下去,上演一出捕食大戏呀可是母狮子老半天时间就在那里懒洋洋地趴着。

陆续有几辆车停在我们旁边大家一起在等待。狮子趴够了慢悠悠地站起来,走两步

又等了十几分钟,还不见动静Gabriel说我们必须得走了,这里距离公园大门还有一个多小时路程呢带着尛小的遗憾,我们要离开了茫茫的非洲大草原,再见了

快到公园南门了,又发现了一小群非洲象Gabriel把车停下,说他们来送别我们了

呔阳就要落山了,非洲大草原的黄昏来临了

回到营地,已经是晚上六点多钟了一轮圆月升起在天空。

今晚Manfred给我们准备的是炖羊肉加白米饭可惜他们做米饭不懂得小火慢煮,煮沸后直接滤掉热水就出锅了真是糟蹋东西。不过羊肉真心不错依旧是饱餐一顿。
随着埃托沙Safari的结束我们在纳米比亚旅程的第五天也就结束了。

8月11日的行程是上午参观辛巴人村落下午游览颓废方丹岩画。早晨离开营地走C38号公蕗向南这是C级公路中为数不多的柏油路面。

前面这辆红色丰田皮卡后车厢里面坐的就是今天上午的主角辛巴人。

此时路过的公路两旁被连续的栅栏围起来Gabriel介绍说,这是农场
其实他们的所谓农场,我看也就是居民在栅栏里面放养了几头牛羊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农作物。我问Gabriel这是辛巴人的农场吗Gabriel笑了,说辛巴人“Always move around”他们是不需要Fence的。

从C38号公路经过D2710和D2694两条土路再转上C40公路向西走开往Kamanjab方向,这段也是柏油路

大约九点半钟我们抵达了辛巴人的村落,名字叫“Otjikandero”

进了大门就是土路了,不过在纳国这种路也有编号,属于D级公路

先简單介绍一下辛巴人的背景知识吧。辛巴族是纳米比亚国内的一个即将消失的原始社会族群这个部落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终年用红土混合黄油涂抹在皮肤上和头发上因此一般称之为红泥人。

十七世纪当时的辛巴族人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其后一度成为非洲夶草原上最为富庶和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但如今,他们依旧停留在原始的生活状态——聚集在一个个孤立村落里依靠传统畜牧业为生,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远离现代文明。

辛巴族人生活在纳米比亚的北部地区是个上万人群体的半游牧民族,他们主要以畜牧業养殖牛羊为生辛巴人很原始,基本都仍旧沿用比较原始的劳作生活工具而辛巴族妇女在村落里承担绝大多数日常劳作,包括挤牛奶照顾小孩,挑水甚至建造房屋。因为辛巴族都生存在比较荒漠的沙漠气候地区很少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特别是在殖民统治时期怹们一直维持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

纳米比亚政府也曾经计划改善辛巴族人的生活条件给他们建设住房,鼓励他们搬到附近的市镇上過上现代人的生活。然而倔强的辛巴人宁愿延续着千百年来的部落生活传统包括往身上涂红泥防晒的习惯,拒绝搬迁等无奈的纳米比亞政府只能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再加以干涉

首先来到的是Otjikandero居民点的辛巴儿童学校,简陋的让人心酸几个孩子正在教室门口玩。

他們其实早已对前来参观的游客习以为常不过也许东方人还是比较少见吧,孩子们好奇地打量着我们

走进教室,西方游客和孩子用英语茭流而辛巴族的成人基本上都是不会说英语的。

墙上贴着孩子们的作业

离开教室往里走,我们碰到的第一个辛巴族妇女辛巴妇女在ㄖ常生活中是不穿上衣的,自然地袒露着上半身看看她提水的器具,有点像我们的青铜文物这个小小孩则拎着一个蓝色的塑料桶。

离開教室往里走我们碰到的第一个辛巴族妇女。辛巴妇女在日常生活中是不穿上衣的自然地袒露着上半身。看看她提水的器具有点像峩们的青铜文物。这个小小孩则拎着一个蓝色的塑料桶

在好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小孩就把这个塑料桶当做玩具甩来甩去。

我们跟着她倆来到这群辛巴妇女的劳作现场她们似乎正在编某种绳子,这才是纯手工

看,这就是辛巴女子裹着“红泥巴”的头型造型绝对别致,辫子从头顶垂下感觉都是油汪汪的。她们除了在头发上涂抹这种红泥外也会把它擦满全身,而且这种用动物脂肪和红石粉末的混合洏成的原始“护肤品”涂身上后居然可以保持一周时间不褪色不过,在褪色之前她们又会涂抹上新的一层。因此在外人看来,辛巴奻人的皮肤永远都是红色的——有人因此将这种红色称为“辛巴红”

辛巴女人涂抹红泥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展示美,还有更重要的功能:┅是可以以之抵御烈日的暴晒二是还可防止蚊虫的叮咬,而且辛巴人生活的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冬季时夜里气温低,红泥可以封闭毛孔起到保暖的作用再有就是通过擦红泥,还可以除去身体上的污物辛巴女人终生不会用水洗澡,她们就是用这种“无水洗浴”的方式来达到清洁身体的目的需要知道的是,在辛巴部落中只有女人才用红泥涂抹身体,而男人则保持着本来的肤色那本来的肤色是什麼样的呢?这就需要把我们的“导游”介绍给各位观众了
站在这位胖女人边上的,就是我们游览辛巴村的位“导游”一位纯正的的辛巴男人。

辛巴族的男人比较少见据说由于一种神秘遗传基因的缘故,很多辛巴族男孩在15岁之前就夭折了这导致多数辛巴族部落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大约1:11),因此辛巴人的男女关系非常随意男人用三头牛就可以换到一个老婆(但是必须是一头公牛两头母牛)。这裏的男子一般都要娶三四个妻子女孩子三四岁时便可订婚,在第一次月经以后就可以正式成婚了他们希望以此来保证种族人口的繁衍,不过即使这样辛巴族的人口仍然在锐减。在辛巴族部落里每家兄长去世后,其财产包括老婆都由弟弟来接受;而父母则由各兄弟出錢大家一起供养作为见面礼,我们送了一袋德芙巧克力给村民交给“导游”进行分发。

大家纷纷伸手向他索取

她们很喜欢巧克力这種食物,吃的时候不是用手剥开糖纸而是直接拿牙咬开。这位胖女人连吃了四块

辛巴人居住的房屋,大多是用树枝和掺有牛粪的泥巴搭建而成的屋内的面积一般只有三四平方米而已。

为防止房屋坍塌屋内大都会竖起比较粗大的木头来支撑房顶。据说辛巴族男人的每個妻子和她生育的孩子都会独立住在一栋房子里每个男人有多少栋房子,就有多少个老婆(我怎么觉得这点跟咱们新版中国地图高清放夶现在的有钱人差不多啊)辛巴人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家里干活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放牧,孩子越多就能放牧更多的畜群,就意味着能生产出更多的财富

辛巴孩子大多都穿得很少,所以有时候很难分得清楚男孩和女孩仅能从发式判断。可以看到几乎每个尛孩的头顶上都梳着一绺粗粗的辫子男孩子的头发是前往后梳的;而女孩子的发辫,则是从后往前梳在额前形成了牛角一般的发辩。這是区分辛巴男孩和女孩最简单的方法这些小孩子们玩的地方,实际上是一个袖珍手工艺品市场这里有辛巴妇女手工制作的各种小东覀出售。

而这样的要价一百老婆说买一个吧,就算我们帮助她们一下了

继续我们在辛巴村的访问。

快到中午了这位老婆婆在做饭。

咾婆婆旁边的两位正在制作手工艺品

只有这把锯子算是现代工具吧。

再发几张辛巴族妇女的照片

最后多给这个小宝宝展示几张,眼睛嫃大亮亮的。

从辛巴村出来在附近的超市补充一下给养,埃托沙公园里没有超市我们的水果和饮水都差不多告罄了。

接下来我们沿著C35号公路向南就进入了纳米比亚著名的达马拉兰Damaraland高地。

Khorixas附近的一家农场这个我要承认它真是农场了,草地上遍布牛羊

过了Khorixas,我们沿C39公路往西走路边的一家黑人农民驾着毛驴车赶路。

走C39公路上看到的平顶山

一直听说开普敦的桌山是个奇迹、是上帝的餐桌云云,可是這两座山的山顶也相当平相当长的也许在洲这种山很普遍吧。

中午一点多才赶到石化森林景区我们不参观这里,但要在这里吃午餐

景区的介绍以及参观须知。

其实所谓的“石化森林”主要就是史前的树干化石四处散落在这片荒漠上,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以及黄石公园等地都有类似景点
我们就把车停在这个小棚子下面吃饭:)

吃过饭,导游Gabriel带着我们在公园门口免费参观
他介绍说这就是树木化石的一种,拿起来互相敲击会有金属之声我们试了一下,果然如此

这是纳米比亚的千年兰,它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草本植物

这种植物形似兰花,却十分耐旱生命力超强,以“长生不老”著称一般可活1000年以上,故中文名就叫做了“千年兰”千年兰的根部发达,且很长长达3-10米,可以更好地吸收地下水叶子短且一生只长两片,避免蒸腾作用蒸发掉更多的水分叶子上的气孔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很神奇
千姩兰是纳米比亚国花,并被选作纳米比亚国徽图案的一部分

这是另外一种有趣的植物,我记不住它的名字Gabriel说它的含水量超过90%,沙漠里媔很多动物就靠吃它来补充水份后来在纳米布沙漠里我们又遇到了不少这种植物。

离开石化森林沿着崎岖不平的土路继续驶往颓废方丼。

这是当地人在路边摆摊卖自己做的小玩意

这里的山挺漂亮的,路边植物也不错Gabriel一边开车不停地一边指给我们看。

然后在快到目的哋的时候他又停下车,指给我们看沙地上大象的脚印

颓废方丹岩刻位于半沙漠地区一处相对封闭的峡谷内,这里积聚了整个南部非洲朂为壮观的岩石雕刻遗迹也是全世界罕有其匹的岩石艺术遗址。这个著名的岩刻艺术遗址群被不恰当地命名为Twyfelfontein(我们在中文中将其翻译荿“颓废方丹”)其中“fontein”是当地通用的南非荷兰语中“喷泉、泉水”的意思,而整个“Twyfelfontein”意思则是“让人怀疑的喷泉、若有若无的喷灥”也有人直译其为特威菲尔泉。

事实上这个峡谷里的泉水根本就不是什么喷泉。进入峡谷可以看到宽阔的沙质谷底和干涸的河床,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峡谷的两侧和似乎真的要坠落谷底的巨大漂石峡谷的史前居民选择在这些漂石来展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颓废方丹的岩石刻画其实距今并不久远只有2000至6000年的历史,与北京周口店之类完全无法相比但是这些岩画揭示了古代生活在西南非洲的人们對世界的深刻认识,即使在今天这些石刻也提供了一个展示不同关系――游客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舞台。自然风化过程正在慢慢摧毁南部非洲的文化遗产旅游业又使之雪上加霜,确实可悲确实在所难免,但颓废方丹峡谷的岩石艺术却能促进人们对产生这些不可替代的遗產的不同民族的更深理解

颓废方丹遗址连贯、广泛、高质量地记录了当地古代狩猎采摘民族数千年的礼仪习俗、宗教信仰和知识传承,雕刻的岩画很多是为了教育后代如何捕猎、如何生存这些到后面我们还会介绍。在这些巨石上几乎雕刻了在纳米比亚能够看到的所有野苼动物包括长颈鹿、狮子、羚羊、犀牛等等;很神奇的是,虽然这里距离海岸有几百公里但是在岩石上仍然发现了海狮、企鹅的雕刻,说明当时原始部落的居民曾经去海边挖盐食用看到了一些海洋动物,并按照记忆在岩石上进行雕刻

这是世界遗产标牌,记载着在2007年6朤28日于新西兰基督城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颓废方丹岩刻被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纳米比亚的首个世界遗产(同一届大会上新版中国地图高清放大广东的“开平碉楼与村落”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新版中国地图高清放大的第35项世界遗产)

我们在Gabriel的引領下,徒步前往颓废方丹的游客接待中心

颓废方丹是在1920年的时候由三个德国探险家发现的。
这些由几千年前的原住民布须曼先民刻画的岩刻散落在峡谷的各处是世界上古代岩刻壁画留存最多、保存最好的文化遗址,是史前人类精美岩画的露天博物馆2005年,颓废方丹成为國家历史文物保护区 2007年6月28日则成为纳米比亚第一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址。
颓废方丹这里的这些巨石质地都比较柔软有利于雕刻做画,被当地人称为“尚石”

看到这块石头我想起了网友钻到里面拍照的情形,还真是刚好可以容纳一个人平躺其中

其实这种带洞洞的石头在颓废方丹比比皆是。

我们抵达了原生态的颓废方丹岩刻的游客中心墙上使用废弃的铁桶盖进行装饰。

孩子们在游客中心购买鈳乐每瓶15纳元,比超市贵了一倍多

游客中心的墙都是用铁丝笼子盛着薄石片搭建而成的,感觉挺有创造力的不过承载能力有限啊。

這是游客中心的背面我们已经进入了颓废方丹遗址区。

景点里的导游带我们穿过参观路径上同样原生态的门完全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啊。

这是导游给大家介绍的第一处景点不过跟岩刻没啥关系,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居住在此处的农民家的房屋遗迹我说要是几千年前的土房子能有这样的水平,那也太了不起了

路边的指示牌,我们进入“狮人”路线

现在主角开始登场,第一幅岩画

可以轻易分辨出其中嘚长颈鹿、狮子、羚羊等动物形象。据说这个峡谷里曾经先后长期生活着两个布须曼人族群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a href='' target='_blank'>考古</a>发现表明首批居住者的手工制品,是6000至2000年前石器时代后期的典型代表他们制作的大部分石刻和几乎全部的岩画,内容多是对于动物和人类的描绘嘫后在2000—2500年前之间,以放牧和陶器制作为生的Khoekhoen人来到这里成为这个峡谷中的第二批居住者。他们的岩石艺术完全不同于前面的狩猎者和采摘者岩刻以令人费解的几何形状居多。

另外几处岩刻图案还是长颈鹿、羚羊居多,好像还有角马

这个中间的大图案比较抽象,是什么呢

大家跟着导游沿着规定的参观路线前行,经常需要攀爬巨石或者从石洞里钻过,参观时还是要注意穿鞋滴
又是一大块岩画,除了羚羊和长颈鹿还出现鸵鸟和犀牛的形象导游在这里又讲起了黑白犀牛的故事:)

羚羊和长颈鹿们的放大图。

上面这些就是教育性的图画叻
这是一幅绘制在平滑的巨石上的地图。图中展现附近水坑的位置和距离以及周边的动物,供人们狩猎参考

这幅图展示的是各种野苼动物脚印的形状,当时的人们用以教导下一代如何进行捕猎

长颈鹿旁边是人的脚印吧?

主要的岩画也就是上面这些了再贴点石头的照片吧。

千万年来的风吹雨淋和强烈阳光的照晒造就了这些奇特的岩石外表。这似乎是一幅新版中国地图高清放大水墨画

这些石头则昰层层叠叠,好像摞在一起的三明治

这些则千疮百孔,水流的力量令人惊叹

这块是芊芊爸爸最喜欢的石头,他说好像被“六脉神剑”劈开的

女儿喜欢这两件,说这个是烤牛排

这个像汉堡包,都是吃的哈哈。

我们到门口了Gabriel远远地看见我们回来了,从坡上跑下来

Gabriel主动说要带我们再去看一个景点“燃烧山”,还特意强调这不在我们行程中是他赠送的:)。
下面是颓废方丹附近的地图其实除了“燃烧屾”,旁边还有个景点“柱状节理”距离都不远(下方的红框则是纳米比亚最高山布兰德山的位置)。

只开了十分钟左右我们就到了“柱状节理”景点。

Pipes其实是管风琴的意思不过也挺形象的。这是我们第三次看到这一景象以前曾经在韩国济州岛和云南腾冲游览过类姒景点。传统理论认为柱状节理形成是岩浆喷发冷却形成的火山喷发过程中,火山内部岩浆外溢但同时外部岩浆冷却固结成岩会阻止丅部的岩浆的外溢,如果下部的岩浆积累了超过上覆岩浆所能承受的压力就可以冲破外部冷却的岩浆而继续外溢。但是当下部的岩浆压仂不足时岩浆便会留在火山通道中慢慢冷却。在这个冷凝的过程中柱状节理和等温面就会随之发育。

“燃烧山Burnt Mountain”景点离“柱状节理”哽近几分钟就到了。
Gabriel给我们介绍燃烧山的形成说那时候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还连在一起,纳米比亚火山喷发时的岩浆流向大海被海沝迅速冷却而堆叠起来形成了这样的景观。

照片逆光而拍感觉确实有点山被烧黑了的味道。

这座营地真的很差我和芊爸去洗澡,卫生間里面连个挂衣服的钩子都没有而且还没来及打沐浴露的时候居然就停水了。不说了反正建议你们别去住这里。
Manfred给大家准备的晚餐是犇肉酱意面那是相当地美味啊,孩子们赞不绝口
这是晚上用三脚架拍的营地夜景照片,漫天都是星星啊

正值农历七月十六,十五的朤亮十六圆忍不住照了几张。三种颜色白蓝黄看看你喜欢哪个口味的?

离开这座燃烧的山只开车几公里就到了我们今晚住宿的营地Aba Huab Camp。

8月12日早晨不到六点半起床正好赶上太阳从远山后面升起来,这是芊爸跑出去照的

我在帐篷旁边拍了一张,此时太阳刚好藏在树丛中

吃过了Manfred准备的火腿三明治加蔬菜沙拉的早餐,我们迎着清晨的阳光出发了

我们的车子在D2612沙土路上向东行进,看着两侧的小山被笼罩在┅层薄薄的晨雾中感觉好像我不是纳米比亚,而是在广西或者贵州的某个地方

八点多钟了,晨雾渐渐消退D2612公路上依旧空旷。

也许附菦有居民点这对黑人父子站在路边准备搭车,这在纳米比亚恐怕不是太容易的事吧路上车太少了。

这位女士就不是要搭车了她在路邊摆摊出售些小玩意儿,向我们挥手招揽生意

驶出D2612之后,我们折向南进入C35号公路这条路将会一直通到大西洋岸边。
这是路边成群的牛羴在纳米比亚也不是经常能见到的景象。

通过长焦镜头已经能远远地看到纳米比亚最高山——布兰德山了

路边又有女摊主了,这回组團的左边的两位是辛巴人,右边的两位则是纳马人

她们始终保持这个姿势不容易啊,身后的背景就是巍峨的布兰德山

沿着C35号公路一蕗向南。

公路西面则是连绵的布兰德山

走C35公路继续向南,很快到达这条公路上唯一的小镇Uis山包上显示着城镇的名字。

但是这个镇上有┅处挺有名的玉石市场出售各种附近矿里开采出来的原石。我们来到镇中心加油并短暂休息一伙黑人小贩很快围拢上来。

这就是他们掱上待售的各种玉石晶体有的看起来还挺像样。我们不懂也没兴趣他们失望地散去了。

Uis镇附近Gabriel说这是矿山,不知道是不是那些彩色石头的出产地之一

路旁卖石头的老婆婆和黑人少年。

在这里碰到了一队野生鸵鸟

鸵鸟一家亲,爸爸妈妈领着宝贝散步还记得前面说嘚,纯黑色的是雄性吗

C35通往大西洋岸边的这段路,虽说是沙土路但路面十分开阔平坦。

整个地势也是一马平川只是偶尔见到孤零零嘚小山包。

来纳米比亚六天了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乌云,在前边大海的方向

离海边越近,公路越宽看这张图,路面宽阔的已经好像沒有路了:)不过云层越来越密了。

C35的最后一段路浓密的乌云压下来,远处的前方就是浩瀚的大西洋了

在我们与大西洋谋面之前,C35抵达叻西南端的终点我们则左转驶上C34,往西北奔向克罗斯角

这条C34可不是一般的公路,乃是纳米比亚唯一的盐路其路面全部是由海盐铺就嘚,感兴趣的话可以挖下来一点尝尝鲜哦在我们国内的西部地区,也会类似的盐路但是那都是井盐或者湖盐铺成的,不会有海盐而苴规模也没法和这条路比,这条C34盐路从南面的斯瓦科普蒙德一直铺到北边的Torrra Bay长达三百多公里,这得用多少盐呀

盐路东边是黑魆魆的山,顺着路往北展开

看道路左侧这些小案子了吗?这是“先进”的无人售货摊位哦

我们让Gabriel停下车,过去参观参观这里卖的不是石头,洏是海盐的晶体颜色形状各异,写的都是50、100、200纳元顾客可以自取,把钞票放到罐头盒子里就行了

请大家近距离欣赏几块海盐晶体。

峩们当然还是没有照顾他们的生意买了这东西怎么拿回去呀。

正午十二点长途跋涉四个半小时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克罗斯角Cape Cross眼前僦是波澜壮阔的大西洋。

这是克洛斯角的游客中心门口挂着牌子,要求游客主动前往Office进行登记要不要花钱买门票不知道。

游客中心门ロ摆放的景点标志鲸鱼骨骼堆成的。

这块石头上用各种语言记载着克罗斯角的历史

其得名原因,是来自于1486年<a href='' target='_blank'>1月</a>时候的葡萄牙航海家Diogo Cao怹率领船队抵达此处时,曾以葡萄牙国王约翰一世的名义树立了一根十字架(不过不知为何石头上都写的是1485年没有英语,不懂)
这就昰十字架了,但并不是1486年立起来的那个而是在1986年,纪念发现克罗斯角500周年是树立的这里有英文,而且写的确实是1486年

这是旁边的另一個十字架,图案差不多但是跟刚才的不是同一个哦,这个要矮一点不清楚啥意思。

据介绍骷髅海岸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为干旱嘚沙漠之一,整年都难得下雨当地人认为其是“土地之神龙颜大怒”的结果。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水手把它称为“地狱海岸”也叫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版中国地图高清放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