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鸿坤视频是当今第一流的武术家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转帖]拳术之拳------于鸿坤
拳术之拳------于鸿坤
&&&&因地域、气候、文化等的差异,人的性格、品质、神经类型、知识结构(包括经验积累)的不同,在追求拳术真意之过程中就形成了以南北派、内外家、长短拳法为入手之练法,最后达到拳的目的。拳术,入门之径;拳者,力之奋也。
这就形成了以形意、八卦、太极、八极、劈挂、翻子、咏春拳、鹤拳、通臂、弹腿等形式的练习方法。以这些形式,寻求“拳”之真谛。所以习练和运用的方式亦有差异,也就是说力奋出的路线、角度、身体力量传递的次序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要素是一致的,只是形成拳术境界的次第不同。如运动之中的协调,所谓的六合及虚实合,松紧合,路线合,与对手合等作为基础,形成不同的技击风格,其目的是练养统一;其原则是制人而不制于人。我在拳学实践中将其总结为狮虎法和牛羊法(二者相兼亦可)。两种方法都需本能之力,如下:
A、狮虎法:接触控制技法:以击实入手……
B、牛羊法:直接击法:以击虚为手段……
拳术的融通是因为其本身的局限,在追求“拳”的过程中,发现拳术的不完整和缺陷,为了弥补,使其完整,更充分的发挥拳的效能,老辈武术家在长期的拳术实践中对其进行改革。有的互补,从形式和劲力入手,也有从拳术的本质彻底的变革。马凤图先生以河北沧州拳系为基础,融入劈挂、八极、翻子、戳脚、螳螂招法和特点,而总贯以翻扯、吞吐、拧旋的通备劲,就形成了如“八极加劈挂”“翻子与戳脚”的长短互参,宏观的虚实互变的匹配。演练起来劲力饱满,起伏波荡,抑扬顿挫;技击时长刁冷抽,搅*劈重,风驰电击……王芗斋先生则从根本上解决力的来源、传递方法、接触变化等。其舞绵延宛折,游龙横空,波浪挥动;其技击劲力浑厚,惊蛇迂回,总在敌先……马凤图和王芗斋是通过拳术追求拳的典范,而且传承的实践效果也较为明显,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马凤图之子马贤达力克群雄,勇夺中量级散手冠军。其风格刁猛快捷,变化莫测。王芗斋之传人王选杰作拳气势当先,锐不可当,又百折千回。马王二师之拳术犹如人体思维之两极,非常科学,又不失本能。
拳术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足以指导人生,使拳者形成自己的哲学观。通备拳讲“理象会通,体用具备;通神达化,备万贯一”。大成拳“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不落顽空,不着色相;意无所住,悟无所得”。
拳术和其它事物一样,都是发展变化的。军事武艺向民间武艺转换期间,其目的是谋生和防身;手段简单实用;体系不完整。北方民间称“把式”、“打拳”,南方称“打功夫”。清末民初以来,一些高素质的拳家将自己的文化、思想、哲学观融入拳术之中,用拳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才是拳术从体系到技术形成整体和逐渐走向完备。从而,拳术的意义得到升华,王芗斋说:“铭心究理性,技击乃其次”。精武会“以武德为皈一”,强调日习技击,只是形式,目的是养成体育精神。并撰文称,“大抵道德之不振,多由躯体荏弱,精神不足以支持之”。进而认为“增进人类之道德者,为技击术也”。指明了习练武术是追求锻炼身心的全面效果,而不只是限于技击实用。北京体育研究社在1919年“呈教育部请定武术教材文”中,列举了拳术的八个优点:1使人身全体内外平均发育;2得精神之修养;3增进智慧;4陶冶性情;5便于锻炼;6富于应用;7材料丰富;8老幼咸宜。至此拳术之拳有了新意。
值得一提的是散手在这二十年的形成与变化,确令我们深思。散手运动其初衷是以散手的形式,体现拳术的风格,其目的没有达到。这是我们要思考的课题。传统拳术之拳,怎样走上新的擂台,或以传统拳术训练的手段,进入重竞技、强对抗中去,这又是研究拳术之拳的一个课题。
参考资料:&&精武本纪&&&&民国时期的武术&&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拳即道也-牛bb文章网
本文话题:,,
王芗斋是河北深县人,生于i886年(光绪12年),1907年(光绪33年)离师,1963年去世;晚岁号“矛盾老人”。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武术家之一、武术改革家。他遍访诸家,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之精髓,摈弃了中国武术沿袭数百年的套路与固定招式招法,去粗取精,合形取意,创“意拳”,即“大成拳”。意拳要求形、神、意、气、劲、法高度统一,养、练、用并重。意拳的创立被认为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一次重大革新。大成拳虽曾多受争议,如今却已广受欢迎。不少高校、公园中常可看到大成拳练习者的身影。记者有位朋友,其妻曾患牛皮癣,此病乃顽症,中西医皆难以治愈。这位朋友好武术,尤好大成拳,便督促妻子每日练大成拳的站桩功,后竟病愈。再见她时,皮肤白皙,面若桃花,已判若两人。另一位热爱大成拳的友人告诉我,他教一位小学生站桩,修习不久,这孩子在与同学戏耍中竟能无意将对方推出好远。我惊讶又疑惑,真有这么神?为了解大成拳,记者拜访了大成拳第三代传人于鸿坤。他师从于王芗斋的弟子、著名大成拳家王选杰,承其衣钵,后又遵王师遗嘱投师于大成拳家常志朗门下,故而全面继承了意拳之功、技、理、法,精通徒手技击。1985年获十五省市散手比赛冠军,曾任武警海口支队散手搏击总教练。他不仅在实战中成绩斐然,且对中国武术这门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心得。著作有《大成拳学真谛》(1997年版)、《大成拳》(一、二、三卷,2001年版)、《大成拳学》。武术可正性情之偏斜,悟人生之极理对于师爷王芗斋,于鸿坤显然极推崇。他称王芗斋是“武术哲人”、“中国拳学之奠基者”。在精研了王芗斋人生历程和拳学思想后,他说“迄今为止,只能从王芗斋的拳论中看到武术能与社会教育、人生哲学、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王芗斋的一生是拳术改革、实践、发展的一生,他对拳学的贡献乃中国武术史上的一块丰碑;在武术界“百花齐放”的今日,我们有必要从新、严谨、科学地研究王芗斋及其拳学。练拳的目的,一般皆认为是健身、技击;而于鸿坤说:“拳学,应该使人胸怀宽阔才是,非是愈练愈小。王芗斋说拳学‘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这是其社会功能和人格的教育”。可见王芗斋拳学,早已超越技艺层面,已将武术视为振奋精神、健全人格、强健身体,乃至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有力工具。于鸿坤认为,武术和其它事物一样,都是发展变化的。古代练武艺是为了谋生和防身,手段简单实用,体系不完整。清末民初以来,一些高素质的拳家将自己的文化、思想、哲学观融入拳术之中,用拳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才使拳术逐渐形成完备的整体,也使拳术的意义得到升华。王芗斋说:“铭心究理性,技击乃其次”,强调日习技击,只是形式,目的是养成体育精神。甚而认为“增进人类之道德者,为技击术也”。指明了习武重在培养体育精神,不仅为了技击实用,更为强健精神。或许这就是所谓“尚武精神”(曾听人说现今中国人缺乏“尚武精神”)――武术可以培养人刚健清新、积极向上、不卑不亢、中正浑朴之健康气质。这种气质,在现今中国,是十分缺乏的。可见王芗斋的武术观,是武术境界的全面提升――习拳可使一个人的身心更平衡,使人格趋于更完美。王芗斋处于清末民初,那时国家贫穷软弱,饱受欺辱,国民极度缺乏自尊、自信,整体精神状态是十分衰颓的。各界有识之士皆提出种种改革良策以化育国民,振奋其精神,尤其文化教育界更以此为己任。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宗教界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王芗斋先生作为一位武术家,提出以武术“修正人心,改造生理,利国利群”,真是独树一帜,也是对上述文人观点的补充。于鸿坤认为:现今的拳,已非住日之拳,荆可之流之拳是仁者之拳,是神勇之拳,是生命之拳,当今之拳是文化之拳、艺术之拳。精神之拳。这就是时代的产物。就以大成拳来说,武术如何能“正性情之偏斜,悟人生之极理”呢?王芗斋说:拳乃“禅拳一如”,“本能之学”。于鸿坤解释说,应以修行之心习拳,以拳入道,譬如站桩。看来,智者所习的武术本是一门综合博大的学问,可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已远非简单的技击之艺。创立“意拳”“意拳”是中国武术史上一次改革。于鸿坤向我介绍了王芗斋创“意拳”的经过。1929年左右,王芗斋来到上海,其时授徒甚众。在教学中,发现许多人过于注重外形及招法的练习而忽略了精神意念的重要性,于是提出了“但求神意足,何须形骸似”的练功要领,遂称自己的拳为“意拳”。回北京后,又博采各家之长,去粗取精,汇集一炉,创拳学十二式。此时的拳术已没有早年所学习拳术的痕迹,因其以形意拳之整劲作基础,同时吸收了八卦掌的身法和步法,太极拳的柔化之力,以及鹤拳、健舞等武技,形式简易而内容极其丰富。要求形、神、意、气、劲、法高度统一,养、练、用并重。朋友观之认为王芗斋的拳术已汇集各家之长,演化为新的拳学,遂赠名“大成拳”,王芗斋说“欲却之而无从也,随听之而已”。此后先生又说“学术本无止境,何来大成说”,仍以意拳称之。但朋友已登报声明,“大成拳”之名便叫开了。1940年,北京《实报》刊登《大成拳宗师访问记》及《王芗斋先生谈拳学要义》,指出武学之原则、锻炼之要领,并公开声明:愿接待各界,交流拳技。王芗斋的学说,在我国拳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其中包括许多争议。如王芗斋弟子姚宗勋先生所说“同其他的学术领域一样,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不免会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发生矛盾……”站桩,武术的基础关于站桩,王芗斋言:“中国拳术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之力;整体之力由站桩而得”。于鸿坤则指出:站桩,是以拳入道。我想说:站桩,是站着修禅定。修炼站桩,可使气血运行畅通,因而能有病治病,无病健身,涨内劲,乃至入禅定。站桩在健身、疗病上功效,已由许多习练者验证。1951年,王芗斋应邀到保定市河北研究院教授站桩功。这段时间里,对中国拳术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效用问题,做了一系列研究工作。1960年,应《中医》杂志主编董德懋之邀,在广安门医院教授站桩功,以站桩功治疗多种慢性病。王芗斋有个日本学生叫泽井健一(),是日本的武术名家,精通柔术与剑道;学了大成拳后回日本创太气拳,被日本武术界公认为“武圣”。泽井说:“我是从初次见到王先生被他打了一顿后,才练站桩的。我每天在树下站桩时总是想:这样站着有什么用?真的动起来时就能产生气和力吗?但若放弃,又有失日本武士的面子。怀着这样的心情,大约三年。但因实际交手时王先生确实非常厉害,所以,不论怎样也想学到真正的技艺。当时像着魔一样,一有空就站桩。”于鸿坤也说:“中国武术里,站桩是第一位的,大功夫用在桩上,别的东西用功夫大了,就不是这个东西了”。他认为,大成拳站桩之本来,应是恢复、培养人的良知良能。在没有恢复本能之前,所有动作即为妄动,妄动即是颠倒、梦想、执着。凡此,迷失本心,掩盖良知良能。一切拳理,所有训练,都是为了恢复良知良能。于鸿坤所说的“良知良能”,即所谓“后天返先天”,“返婴寻天籁”。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恢复这先天之本能是武学训练的根本条件。它是技击的基础,是中国武学训练之初步。总结多年来修炼站桩功的心得,于鸿坤认为:站桩,是完善自己、合理协调、控制身心的过程。站桩,是修炼自身间架、劲力的互相联系;是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神经的整体过程;是建立一种新的用力习惯的训练体系,是修正人心、完善人格的筑基功夫;是健德、健智、健体的根本。最后,于鸿坤告诉我:“大成拳练到最后,不管练什么,都落到站桩上,所谓万法归一。要有修行的心态”。分享: >
延伸阅读: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大成拳(全三卷)
开&&&&&&本:其它
页&&&&&&数:
字&&&&&&数:
I&&S&&B&&N:
售&&&&&&价:280.00元
品&&&&&&相:
配送方式:挂号印刷品、普通包裹、快递&&&&
上书时间:
购买数量:
(库存2件)
商品分类:
关 键 字:
详细描述:
鸿坤(阿龙)先生,1964年生于古都咸阳,自幼随父习擒摔拳术,后拜著名武术家路文瑞为师习南极派通臂拳法。受古贤“文武兼备”思想影响,又拜著名武术家马贤达教授为师,系统学练八极、翻子、劈挂、鞭杆等拳械及武术理论。  1985年,他拜在著名武术家大成拳大师王选杰门下习练大成拳功、技、理、法,全面继承中国武术养生、技击及其理论,被王师赐名“鸿坤”,并题“鸿坤弟子,断手第一,大成正宗,衣钵传人”以赠之。为追溯大成拳的本原,先生又拜访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师友提高、完善其拳学体系.王选杰先生辞世前荐其入王芗斋一脉传人常志朗门下习练大成拳秘传功法与器械。  于先生1984年获陕西省散手冠军,1985年获十五省市散打比赛冠军,曾任武警海口支队散手搏击总教练,  于先生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现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攻“不动之动”的研究。其作品有<><>十卷本(已出三卷)<>正在出版的有:(><>.在写作中的有<>
挂号印刷品
一公斤起价!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于鸿坤拳学讲记》2
学拳要多听,一个东西要反复的听,反复的聊,聊通了,通了理就懂了。懂一个东西要很久。有人说:你去年给我讲的,我现在明白了。孙禄堂说:三年内不可一日无师。现在人用功夫练,没人看着,很容易就有用自己的理解习惯去修炼,惯性的力量很容易就把自己拉跑了,自己还不知道。练拳的过程半点都不能少,一步一步的,没有捷径可走,你该听五遍听明白的,即使一遍听明白了,过两天也丢了。
要多接触一些杰出人物,感受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国拳术有成就者,身体一动,别人即使不理解,也能感觉到怎么这么好、这么妙、这么厉害。所以要善学,大部分人都不会学,这个学难的很,你处处留心就能学到。对方强,你就把他的强拿过来,加上你的强,融进你的拳里面,对方就望尘莫及啊,他就不知道、不理解你的拳是怎么回事了。&
学拳最重要的,是方法要对,心性要变。先没有自己,不停的对优秀人物进行吸收和判定。你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认识问题的方法改变了,这样就会学了。包括练长拳的、练套路的人,都可以跟他们学。不是跟他们学套路,要会学,就能学到真东西。首先自己心里要干净,认识论、方法论变了,不是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别人都不行,mmm不行”,这一句话就把别人的优点拒之门外了。
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学的不同的思维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会学就无孔不入了,变了,人性变成水了。上善若水啊。我是水,你有缝我就进去了。练大成拳就是恢复自然,水有缝就进去了,是自然的,不是有意的。
跟人聊天的时候,人的表情、那种神态中就学到了,人对事物的判定、心动的那种变化,一下就学了了。学会的同时就与人相合了。
这套始终比别人快。你的心比别人快,你的空比别人快,你的劲、你的神比别人快。谈事情对方不行,做事情对方也不行,打拳对方也不行,对方在你面前什么都不行。他如果没缝,他就得托着你走;他一有缝隙,你就把他破坏了。你身体一变,变成水了,就不用刻意去做,遇见了就是。按这种方法来培养人,不光是培养拳术,任何学问按照这一套体系培养都会很快。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很多人把这句话解释的很好,解释的也是对的。但只是解释了这一句话,他生活不是这样,认识问题不是这样,做事也不是这样。咱们能做到这句话,怎么做到的呢?咱们说的事情,这个事情本身就是这样的(就是这句话),我为了让你更能理解这个事情本来就是这样,我用了这句话。这就是本。你不能就是学了这句话,学完了就没有了。事情就是这样,事情就是法,法要落到实处。
王芗斋拳学研究的方向对了,把这个本放到心性的变化中去。以心应物,拳理、做事情,就是契合了上善若水,不是按上善若水来做,本身就是上善若水。拳就能跟这个东西和上,理和法是脱节的,对不上,这是不行的。
王芗斋确实高明,孙禄堂也高明,他们真懂。王芗斋是金刚见,他敢,佛家说的金刚见就是他的见地很坚定、很纯正,跟金刚一样,很真确。王芗斋敢这样,他敢没有套路,哪个武术家敢?!王芗斋没有招法,那更没有人敢了!
我在研究拳学的过程中也反反复复、翻来覆去的思考了很多问题,自己跟自己较劲,有时候很苦恼,找不着,不能确定,不能确认。我曾经在北京紫竹院练过好几个月,有一天晚上,驾车去长安街过了一下,当时我的气就散了,就泄了。我说我一天到晚辛辛苦苦的练拳是为了什么?街上这么热闹、这么好玩,都跟我没有关系,没我的份儿。不过回去以后我还是继续练。那个时候就追求不到,光用功夫,但是找不着。虽然找不着,别人帮不了你,还有人跟你学,认为你还很高。哎呀,心里那个难受。
一次在甘肃兰州,朋友见我比划了两下后说:你功夫这么厉害!我心里更难受,我说这还不是,这还不是我追求的东西,我还没找着呢。
这都是过程,过了就敢肯定了,就是了。因为现在心变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变了,有法了。法是什么?法是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生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王芗斋传奇--整理:于鸿坤
清末民初之际,形意拳大师郭云深晚年回归故里。当时正值盛年的武术高手铁罗汉到河北深县找郭云深比武。郭云深一个崩拳将铁罗汉击出,铁罗汉翻身低头狠狠说到:“十年后我再来”。……十年后郭云深年迈,行走不变,盘腿坐在炕上,铁罗汉猛扑郭云深,被郭云深崩拳击出,铁罗汉痛哭流涕,神态失常疯狂喊到:“再等十年,我找谁比”?……
&#58853;&#58853;郭云深教王芗斋站桩:站桩是中国武术的根基功夫,各门各派都有桩功练习。郭云深教王芗斋的桩功与一般的桩功原理有所不同,桩功的次第、功用也有所不同。
&#58853;&#58853;王芗斋,河北深县人。生于1885年,即光绪12丙戌年,光绪33年(1907年)离师。1963年去世。
&#58853;&#58853;王芗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武术大家、武术改革家,武术哲人。晚岁号“矛盾老人”。王芗斋是“中国拳学”之奠基者。
&#58853;&#58853;王芗斋自幼体弱,又患喘疾,家人担心其健康,遂送其至形意拳名家郭云深处学艺。郭为形意拳承前启后的人物,素以半步崩拳打天下而独步武林,有“不倒翁”之美誉。当时郭已年迈,行动不便,本不欲再收弟子,郭的弟子们也多不愿再有个年幼的小师弟,但时值郭之爱子郭深坠马身亡,郭云深看小王芗斋机灵可爱,遂破例收王芗斋为入室弟子,且留住于郭氏家中学艺,爱若己出。王芗斋则侍师如父,加之聪颖过人,练功刻苦,进步极快,深得郭氏欢心,将形意拳秘诀倾囊相授。
&#58853;&#58853;一日,王芗斋看师兄周明泰师兄用细竹条劈西瓜,自己也想试试,结果没成功。因为年幼,性情不定,加上好奇心,不满于每天站桩等功法训练,偷偷从师兄处学练拳套招法,,被郭发现之后,狠狠训斥:阎罗王教你不好好学,你找小鬼学。以王芗斋之聪慧,立即理解了郭云深之用意。从此百折不回。
&#58853;&#58853;王芗斋第一次村口与周明泰交手(出村):郭云深逝世后,师兄弟们知郭独传王芗斋功法,遂问王得何秘法,王说仅桩功等等。诸师兄不信,商定以武相逼,其必还手,则可看清用何招法,王芗斋情急之中,急忙招架相应,而相触之瞬间,来者已跌出丈外,双方皆惊而不知何故。
&#58853;&#58853;光绪三十三年1907(郭云深去世)王芗斋离师决意外出闯荡一番事业,来到北京,因盘缠用尽,投奔会友镖局(会友镖局与郭云深有交情)。王芗斋进于院内,见武器架上有许多兵器,随手拿起一白腊杆试手,伙计见后大惊,马上入报总镖头。因为过去各行有各行的规矩,镖行有镖行的规矩,如有动兵器者,即示为无礼,甚至是要寻衅比武。镖头赶来喝道:“小孩子不许乱动!”并奔来夺王芗斋手中的白蜡杆,王顺手一抖,镖头已摔出丈外,仰跌于地。镖局知道王芗斋身手不凡,同时也看出王芗斋的功夫似曾相识,遂表面以礼相待,问明王芗斋住处。
&#58853;&#58853;晚上,镖师手提酒肉到王芗斋住处深谈,二人谈及人生理想、抱负、武术精神、民族危难等。后镖师感慨云;“大丈夫何不报效国家!”随建议王芗斋从军。
&#58853;&#58853;王芗斋听从了镖头的建议,在北平投军当了一名伙夫,常与兵卒嘻闹。一次,王芗斋担水前行,一兵卒以足钩绊其腿,谁知王仍照常行走,而兵卒却跌翻在地,众皆目瞪口呆。王芗斋得中国武术核心功法之精髓,那是一般士兵所能比的。适值军中统帅吴封君将军经过此,见状甚喜,知其功夫非一般传授,遂召见,攀谈之中知王芗斋得郭云深晚年之真传,且王芗斋英俊威武,人品学识都很满意,于是其女吴相许。吴将军之女亦喜习武,所练为形意拳,且书法诗文均有较深造诣,这对王芗斋影响很大,使他后来成为文武双全的上乘拳学家。王芗斋在吴将军府上,白天读书作文,早晚习拳站桩,用功结束,夫人则以汗水在地面的脚印检评其功夫之进境。
&#58853;&#58853; 
1916年左右,北洋军执政者成立“武技术教练所”(此名见刘文华著《形意拳术抉微》),目的是培养中高级军官,时陆军部长为靳云鹏,次长为齐振林。聘请王芗斋主持“武技术教练所”教务工作。当时训练方法传统的与现代的兼有,现代训练主要是身体素质,技术方法还是以武术功法训练为主。在此的名家有刘殿琛、刘风春、刘纬祥、尚云祥、马玉堂等。主要以形意、八卦、摔跤为主。这时王芗斋收了第一个弟子周子岩(其中有周与王芗斋较技比武的经历省略)。与此同时,在武技术教练所之外,齐振林之子齐执度亦拜在王芗斋门下,这一时期,王芗斋所传授的是形意拳。这是郭云深晚年所传给王芗斋的形意拳,与郭云深早年所传的拳法不同,但亦讲站桩,为三盘落地桩与推窗两种(如图)。
&#58853;&#58853;  1918年后,因时政等原因,王芗斋潜心拳学,负笈南游,曾到过河南、湖北、湖南、至福建等。这些历练,对后来王芗斋拳学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在河南访到少林心意把传人衡林和尚,湖南谢铁夫,福建方恰桩、金绍峰等大家,北归路经淮南遇拳术巨匠黄慕樵先生,从学健舞。剖析研究了他们的拳术内容和拳理,使王芗斋开阔了视野。视野的开阔、对拳学理论不倦的研究、大胆的实践,对拳术的理解的深度已不拘于形式,结合当时拳术界的“花法”现象,他认为形意拳之重点应在于“意”而不在于“形”。1926年,提出舍形取意,称自己所练为“意拳”。在京期间与太极拳家杨少候、杨澄甫交谊颇深,使王芗斋能清楚地认识了解太极拳。
&#58853;&#58853;王芗斋先生当年在少林寺与恒林和尚切磋拳技,交流心得,有数月之余。切磋中王芗斋于瞬间爆发出常人不可想象的巨力后,二人即觉相见恨晚。并在月余的相互交流中,将心意拳真谛、心法合盘托出。
&#58853;&#58853;王芗斋离开少林寺后,在湖南衡阳拜见了心意门巨擘解铁夫先生,解先生在武林中,人称“江南第一妙手”。此人年过半百,行为怪诞,很少与人谈拳,人们都管他叫“解疯子”。王芗斋同其交手数次,都输在“解疯子”手下,后来王芗斋先生在教学中,也曾对弟子们谈到解铁夫先生,据他所言:解先生与人搭手时,忽而手臂坚如磨盘,忽而又软似棉絮,看似慢动,但对方稍有欲动,他就能了如指掌,后发先至,使敌无从逃避,拳术已达神明之境。当时王芗斋先生见比拳不行,便请以器械比试,解先生笑着回答:“兵器不过是手臂的延长,你手不成,器械也不能胜。”经过较量王先生仍然不敌。王芗斋即倾心下拜,解先生说:“我纵横南国数十年,所遇名家甚多,但与我交手,皆如三岁顽童,任我施放。今天能与你相会,足慰解某平生。留下来吧,咱们作个忘年之交。”王芗斋先生住在解家,向他学习一年有余,拳学造诣突飞猛进。为以后拳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8853;&#58853;王芗斋在少林寺拜访恒林期间,一日出外游玩,王芗斋与好友刘丕显(刘丕显,著名武术家,梅花拳传人,武功造诣极深,因其善使腿,人称神腿。)游至河南少室山附近,正值村民间相互对阵,准备械斗(dou)
,出于对武术之挚爱,二人同住脚观看,扫视一边后,刘丕显说没有高手,王芗斋说持杆子的那位不错。过去,村与村之间常常为某种利益发生争斗,这次不同的是双方都请来了武术高手助阵,有的持双手带,有的用杆子。正说着,双方争斗已开始,只见持杆子者左拥右带,对方手中的杆子、双手带等兵器把持不稳,有的落地、有的东倒西歪……。刘丕显对王芗斋说:“按常理而言看不出此人是高手,你是怎么看的?”王芗斋说:“我感觉到他与我呼吸合拍”。(这是王芗斋讲给我的老师常志朗的)2001年,我拜访山西形意拳李桂昌先生时,李桂昌讲王芗斋看他走路的架势知他练什么拳(1957年在北京)
&#58853;&#年,王芗斋应李景林、张之江之邀,随师兄张占魁同赴杭州,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会上表演了发力、试声及游龙、惊蛇、挥浪、白鹤等舞蹈。使同道大开眼界。
&#58853;&#年左右,王芗斋应友人之邀携赵道新等来到上海,时郭云深之弟子钱砚堂在上海武术界可谓风云人物,当初诸同门不信王芗斋是郭云深之弟子。钱一直闻听王芗斋功夫出众,颇得老师真传,一定要听听劲,看看到底如何;王则不便真作,故称不敢,但钱氏一定要试,并说:如果你功夫不行,单凭郭老的名字,在上海滩是站不住脚的。王芗斋遂回答道:“如兄愿看小弟之学业,弟请兄坐于身后中间沙发之上。”钱氏一笑,随即以上步崩拳直取之,王以臂迎击来拳,钱即飞落于指定沙发之上。王芗斋赶忙上前,扶起师兄,钱氏则激动的说:“没想到你真的得到了老师的真传”。经过一番了解、切磋后得出的结论,王芗斋乃郭云深当年英武之再现。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介绍王芗斋。以后几年里,王芗斋在上海武术界等的声望如日中天,出尽风头。与中外拳术家较技,无有一败。这时从学者有张长义、张长信、韩星桥(韩樵)。除韩星桥外,他们原来都从学于马玉堂。此阶段王芗斋的好友亦常与之切磋交流。如六和八法拳家吴翼翚,六和拳家佟忠义
&#58853;&#58853;在上海期间,王芗斋广收门徒,从学者甚众。许多人是与其比武失败后而从师的。在众多弟子中,很多在比武大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张长信,卜恩富则是拳击和摔跤的全国冠军,高振东乃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尤彭熙号称“神拳”,在上海颇负盛名。王芗斋在教学中,发现许多人过于注重外形及招法的练习而忽略了精神意念的重要性,于是提出了“但求神意足,何须形骸似”的练功要领,遂称自己的拳为意拳。
&#58853;&#58853;(待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鸿坤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