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发力青龙男是什么意思思

请问寸拳真实存在吗?威力真如传说中那样强?他发力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按投票排序
《被夸大的寸拳》作者:继续者张付首先寸拳在李小龙之前就古已有之。中国古流武术很多门派中的近身短打技术中都会有极近距离出拳的打法,有用拳锋打的,有用拳锤打的,有用指节打的;有的也被叫做“抖击”。出拳击打力最大的打法还是拳击直拳打法,发力也源于腿,经躯干核心力量加力传递,再到手臂实现。当然,运动动作都是在大脑支配下完成,人的运动能力既受大脑运动思维影响,也受神经灵敏性影响,还有就是神经-肌肉控制的本体感觉能力。拳击的直拳打出是:旋踝,蹬腿,拧腰,送肩,伸臂,旋腕,依次链式发力的过程,就像多级火箭一样,小腿发力产生的旋踝发力,加成了大腿的发力蹬腿,依次类推,像鞭子一样打出去。也是将全部的力量集中到一点——拳锋。这不是寸拳的专利。按出拳击打力排行,拳击直拳第一,日字直拳第二,寸拳末位。原因如下:1、拳击直拳和日字直拳,都是肌肉先部分拉长,再急速收缩。这个肌肉拉长的过程比寸拳长,造成结果是肌肉收缩距离远,从而产生更大的力。2、加速距离远。拳击直拳和日字直拳,拳从肩部打出,有一个臂长距离的加速过程,人在出拳伸臂过程中,拳头始终在加速,到打到目标时速度最大。这个加速距离远大于寸拳的指长距离。3、为什么拳击直拳击打力大于日字直拳?因为拳击直拳旋踝,蹬腿,拧腰,送肩,伸臂,旋腕过程中比日字直拳多一个旋腕动作,这个旋腕动作把小臂扭转的发力也加成进去,而日字直拳少了一个力的加成。对我观点的试验方法:选一组人,按每天同样时间训练以上三种拳,经过一定时间,比如三个月。每个人极限发力打出三种拳,看哪种拳击打力大,然后作统计分析。很多老外很迷信寸拳,根本不了解为什么“寸拳”击打的位置通常是胸腹中央,而且击打杀伤力更大的也不是拳锋击打的那种“寸拳”,而是指节拳。——在中国古流武术的一些流派中管用指节拳寸拳击打胸腹中央的打法叫做点穴。其实更准确的叫法是:击打太阳神经丛。——我可以在一节课时间教会大部分学员这种打法。第二幅图,不只寸拳可以把人打后退。拳击直拳,日字直拳,正蹬,侧踹,冲肘,肩撞,推一把都能让人后退踉跄并坐在椅子上。
符合这个道理的东西存在,但并不一定都叫寸拳,不同的拳法里有不同的叫法。目前的直观体会是,短距离内,跟你蹬腿的力量差不多大,也就是说你蹬一腿有多大力,你的寸拳就有多大力,个人感觉这个转化的过程跟拳击的拧腰旋臂并不一样,有点像把腿直接蹬到棍子上,棍子的另一头是对手,这个棍子的比方就是腿以上到拳中间这一段。自己试过用掌击墙,大概半掌的距离,可以做出来脚蹬的“嗵”一声的效果。没拿人做过试验。不过我是初学者,才练了半年多(练了半年多形意,不是寸拳),目前只能练到这一步,理论上说的话,同意
的说法,你能调动起来的参与运动的肌肉越多,对这些肌肉的发力方向的控制越精细,它的力量就越大。具体有多大,这就不知道了,因人而异吧。
理论上是存在的,但是以李小龙的训练经历,他打不出来。以李小龙的理论水平,他也讲不清楚。寸劲能发多长的劲?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小肠的表面积有多大?这些问题的答案到底是多少,取决于测量的精确度,精确度越高,结果越大。提到“旋踝,蹬腿,拧腰,送肩,伸臂,旋腕”,这是一个完整的高手发力过程,但真的完整吗?功夫也是有分辨率的,踝腿腰肩臂腕之间的细微结构的传导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完成到什么样的分辨率决定了你是哪一个段位的高手。寸劲就是用高分辨来弥补小空间。而这个分辨率是无限的(民间有些短打“秘传”就是利用小动作增加一个发力步骤,拉长一点发力轨迹,相比起来就有点小聪明的意思了,当然坚持练习也会有很好的效果)。上面讲的那些都是我读太极拳谱拳论想到的。在我看来,所谓内家拳的要义就是,上来就用分数维度来看待人体结构和动力轨迹,直接着眼于那个无限,研究用怎样的训练方法,有效释放出并组织利用那些力量的“长尾”。所以拳谱说运劲如抽丝,说节节贯串。所谓节节那是文字的局限,节节就是节节再节节,最后没有节了。而李小龙的武术理论,至少在论述上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据说他还是哲学专业的?)。当然他积极倡导综合格斗的胸怀我是很佩服的,尤其是在那个年代。附上另一个回答作更具体的补充
寸拳是武术中再普通不过的技法,靠的是全身发力,当然前提是身体练出来了。
寸拳确实存在,而且非常好用。动作幅度小,力量集中,穿透力强,连击速度快。对了,我不会打拳,用刀。。。匕首直刺,刺穿的前方A4纸厚度,比用寸拳技巧的,厚了大约10%。
前面专业人士们讲了寸劲原理,就是力道源自支撑脚,一路由腰至臂传导到拳上。这套发力技巧需要经年累月的苦练才有足够威力,练成后就像李小龙那样,看似不动,拳头一伸一缩间就把人打出老远。其实只要仔细看的话,都是能看到后面支撑脚那个发力动作的。更细节的我就没法像内行那样细讲了,不过看过的漫画里正好有一段谈到了寸劲原理,贴上来做个参考解说吧:from 高遠るい《CYNTHIA THE MISSION(九龙杀手少女)》第8卷解说:罗丽青友情出演:岛原卡洛斯、紫水莹
自幼习武七八年,也见过一些各种拳术的民间高手,比如少林拳,形意拳等。寸拳这种东西当然是存在的。其威力如何呢?寸拳修炼到家一拳打倒一个壮汉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我亲眼见过的,因为当时有个练形意拳的师傅开武馆,学员是需要先试功再入学的,是不是能打倒一头牛就不清楚了,没亲眼见过就不敢乱说。寸拳利用的就是一种身体力量的传导、汇聚作用,由脚尖发力,把力量传到脚踝,再传到膝盖,再传到腰部,再传到肩部,再传到肘部,再传到腕部,最终汇聚到拳头上用力抖出去,因此有人叫抖拳。总之就是将力量经过各个关节由下往上依次传导、集聚。打寸拳的时候需要放松全身,脚尖点地,发自脚下的力量你是看不到的,但一般寸拳发力的时候你会发现脚尖会扭动一下,然后就是腿部的扭动,幅度都很小,不容易看见,但一般都可以看到腰部的扭动,这种扭动的过程就是在传导和汇集力量。寸拳练到家以后,全身都看不出有明显的扭动痕迹的,但威力却非常大。寸拳的优势就是速度快、威力大、并且省力,因为在打寸拳的时候你的全身是放松的,拳头也是微张的,只有在接近击打目标的时候,拳头才会用力攥起,这个最后攥起拳头的动作的作用就像一个火车头,能把你的速度提升到最快。这个拳头的带动动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少林拳,电视上也很多见,所练的套路上来看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蛮力,就是你练少林拳的时候拳头始终是用力攥着的,我们打架的时候也都是如此,这种方式的一个特点就是费力,并且出拳的速度和收拳的灵敏度都很低。当然,实战中少林拳也很知道借力使力的,也有很多巧劲在里边。寸劲在武术里边很常见,比如太极拳,我们都知道太极速度很慢,怎么打架呢?事实上,太极也经常在接近对手的时候猛地一用力把对方抖出去,速度非常快,这就是寸劲。寸拳也很多见,比如咏春拳、形意拳等。寸拳的弱势在于不容易练到得心应手的地步,需要下功夫。我曾经见过的一个师傅就是形意拳出身,一个人挑七八个壮汉都是小问题,我六七岁的时候他还在开武馆,当时经常有流氓来踢馆,他三下五除二就能撂倒他们,并且行动速度非常之快。形意拳里边有些寸拳的因素,但不是完全依靠寸拳。听他解释当年他练武的情景,他小时候练形意拳把家周边的大小树的树皮都打的坑坑洼洼了,没事就练寸拳,这才练得如火纯情的地步,现在很少有人能吃得了这个苦。这个时代不再是角力的时代了,不再是靠武术行走江湖的时代了,而是角智的时代。所以我知道的一些民间武术高手现在都混得不是特别好,曾经的一些武馆和武术杂志也纷纷倒闭,我小时候很多孩子都练武,现在的孩子都去学英语学画画学吉他学钢琴了。,武术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你打一套再牛逼的拳也不如一沓人民币好使。
本人练习各种搏击多年,给结论:寸劲都是骗人的,只是正常搏击动作的一个分解动作,力量小,局限大,毫无意义。速度、力量、爆发力是三个东西,不能用物理学的质量乘速度的平方来笼统地计算,我给大家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一般水准的对战中,出击分三个阶段1、拳脚飞向目标附近———速度2、判断能否命中———判断3、向目标再次发力(未命中会造成硬直等,在这里不考虑)———爆发力这三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的发力造成主要伤害!第三个阶段的发力就类似于寸劲,浅显而不准确地说,大概类似于打你一拳,快命中你的时候,不弯曲手臂,然后顺势猛的推你一下,瞬间收回。主要靠的是核心绷紧,全身的势能可以全部传导到打击点(新手有时未命中就会导致力量全部被肘、膝吸收,造成不小的伤害)所以所有有搏击基础的人,寸劲都不低,比普通人高得多,但是这不是所谓寸劲寸拳,或是咏春特有的什么技术!类似于点球,一般都要助跑,任何人不助跑,力量也差不了多少。但你偏爱不助跑,还自立门户叫“寸射”,好像掌握了什么新技术,去研究钻研,就比较搞笑了。楼上说寸拳省力,简直搞笑,你去练散打,拳击,教练第一个就叫你放松,试探,保存体力。说拳击力道大,硬直长……我简直懒得反驳啊,前手刺拳被你吃了?前手刺拳阻击KO的太多了,没练过拳击在这瞎讲,真是无语。我去咏春拳馆玩过几次,他们的实战还不如王八拳。
存在,但力量不如一般的直拳,更不如拳击的摆拳。发力靠全身关节抖动产生的整力。寸拳的威力不在力量大,而在于轻快灵活。直拳摆拳,发力从架势的位置开始,一直到手臂几乎打直,在这么长的一段行程里,肌肉都在给拳头提供能量加速,所以输出的力量是很大的,可能打中一拳就能结束战斗。但是反过来说,拳打出去就收不回来,动作越大就越容易预测,也给了对方闪躲或者反制的机会。而寸拳的发力距离很短(就是一寸嘛),优势就是不用蓄力,动作小,无法预测,更难闪躲。往往是手法变化着摸到你身上,一抖就打上去了。也许一拳不能打倒你,但多少能造成影响,给后续攻击开路。很多人都听过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这个后半句说得就是距离短,速度快,反应的时间也短,所以凶险。寸拳是很多短打功夫牺牲力量以求速度的技术,和追求力量的长桥发力技术是两种不一样的思路,不存在谁比谁更优的问题。
我觉得李小龙的最初用意应该是作为练习协调发力的一个方式,因为其不止一次的表示过,很讨厌踢打木板的练习,在其他比较可信的关于李小龙生平传记中也有提及。
可能是因为寸拳发力对“腰马合一”的效果体现得更直观和震撼。另外在截拳道的技击思维中,寸拳有一定的适用环境,是跟整个体系分不开的。总之,不迷信就好了。
寸拳、气功、轻功都存在。 其效果都不会突破现有的物理和生理极限!
沉桥落马,配合进步发劲
不会寸拳。但是根据描述能理解它的威力——在通常打不出直拳的近距离内打出的“直拳”,理论速度比勾拳快,路线短,突然性强。
我去年学过一年截拳道 有教寸拳教我们的是我们这里的市咏春协会会长 据说他六岁习武 从长拳开始练习 之后学过空手道 练过跆拳道 少林寺待过三年 21岁 去佛山拜师学习咏春 如今已闯荡江湖30年
好了 说正经的
寸拳是真实存在的 李小龙原创无敌寸拳,又称为,它讲究短距离迅速出拳打出自己的有力的一拳要爆发出自己的所有爆发力打倒敌人。即最短的距离内,爆发出最大的威力。李小龙早年练习咏春,后来在咏春拳的基础上自创截拳道,它们都属于寸劲拳。据教我的师傅说 咏春开始是女人练的拳 因为女人力量小 爆发力小 所以打拳都是借助大地的力 俗话说 借力打力不费力就是这个意思 发力时是用全身的力 就像 说的 汇聚作用,由脚尖发力,把力量传到脚踝,再传到膝盖,再传到腰部,再传到肩部,再传到肘部,再传到腕部,最终汇聚到拳头上用力抖出去,总之就是将力量经过各个关节由下往上依次传导、集聚。威力嘛
姿势标准 打一个200斤壮汉绵绵的
,题主可以看看这个
假的, 说给梅闻花的人听的. 梅闻花的人觉得很厉害, 就像气功大师说一指头戳死司马南, 到现在也没戳出手. (梅闻花的人可能觉得大师王林宅心仁厚不忍戳死他)
各种拳法中拳击的力量最大,这个国外记录片中有过严格的测试。但在实战中并不是你力量大就能取胜。街斗打架双方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扭打缠斗,这根本不像擂台上让你拉开架势去打。寸拳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贴身近打,对方要和你扭打刚好正中下怀而且寸拳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方和你贴得越近,被打得越狠。而拳击刚好相反,要想使出全力击打对方,必须要和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咏春和截拳道虽然强调寸劲的练习,更强调近身意识。一味强调寸劲练习而忽略这种近身意识,寸劲练的再好也没有用。
不存在,寸拳显然没有长拳力量大。寸劲多用手指,攻击范围小压强大,而且认穴方便。寸劲存在,寸拳是无奈的技法,严格来说上不得台面。我练截拳道兼练散打的,自然明白怎么回事。很多武术术语稍显故弄玄虚。传统武术真正能打的都是远超一般人的高手,可惜人数极少,剩下大多反而不如现代搏击训练出来的效果好。尤其太极是假把式。建议题主真想学传统武术就学形意和八卦吧,学现代的武术也别管什么寸拳,跟着师傅练,师傅会告诉你什么是什么。看到有很多回答提到轻功,说白了轻功就是该紧的地方紧,该松的地方松,既浑身不着力,又骨骼争开,气海中空,轻如燕。这是一位练形意的师傅说的,但是他又说这些说法是唬人的,常年跑步变速折返,再注意养气,就能练到所谓的轻功。说穿了和现代跑步训练差不多,多一个站桩养气修心。
自幼习武多年家里乃黄帝传人但武功秘籍一度失传便习太极 咏春据我家祖说 当年他学遍天下武功 突然一丝灵气涌入脑中便发明了寸拳重可地动山摇轻可令逝者复活后来上个世纪李小龙偶遇我家祖见家祖打拳略有所悟回美利坚发扬寸拳世人都未练成寸拳唯有李小龙皆说他已死其实已与我家父在深山修炼多年待传说中的天灾出现救世人于火海中寸拳威力岂是你们凡人能懂的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转载]咏春寸劲是什么?--内家拳发力的秘诀!
&&&【与神对话】说,你无法放弃你不曾拥有的品质!当中国人还没有拥有“明辨是非”能力的时候,是没有资格去“放下是非”的,这只是自欺欺人的托词。你可以“不涉足是非”,但起码应该学会“明辨是非”,而不是做糊涂蛋。
当你并不拥有“克敌制胜”的能力时,你也没有资格去说“放下敌我”,“展示慈悲和宽容”,你只能展示“逃避和无能”。
道家一向要求“以武入道”,就是要通过练武,穿越第一阶段的“糊涂无知”,达到第二阶段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最终,才有可能“放弃武力”,成为慈祥的和平主义者---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很少有人知道,老子,庄子等道家高人都是武林高手。他们的武功,已经到了“神妙化境”的地步,匪夷所思;你如果能学到他们武功的一二成,就已经足够在当今“武林”中称霸了;要对付一龙之类的“武林高手”,就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
然而他们不言武(甚至让人误以为他们不懂武)。与诸位因为不懂武而不言武,显然不是一个境界的。
关键就是:“心境不一样”。
记得有一次我外出某城市,被一个拉三轮的无端谩骂和威胁。我平静的赔笑,再三说对不起后离开。同伴后来很奇怪“你一巴掌就可以把他打翻,他这么无礼,你为何如此软弱?”。我说,我当然可以轻易打翻他,可是有必要吗?狗对你叫,你一定要咬狗吗?除非他犯傻,居然要主动攻击我,否则我只需要把他当“狗叫”来听就行了。
&&&&如果您也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一样赔笑道歉。但心境如何?是因为“恐惧”而赔礼,还是因为“宽容”而礼让?这就是一样的行为,不一样的“心”。只在外形上看,是看不出来差别的。因此,假的就是假的,你是装不出来的!你无法放弃你没有拥有的东西。
今天给大家讲讲内家拳的发力秘诀;这种秘密,现在大多数练武的人都不知道;如果懂得,并能够练出这种发力方式,一般练外家拳的人就不是你的对手了。不过,很遗憾很多练“内家拳”的人,也从来不知道这两种发力方式的差异;因此现在大多数所谓的内家拳,实际上练的就是连外家拳都不如的“体操拳,表演拳”等等。这种发力方式是区别内家拳和普通外家拳的一个重大差异。甚至我知道一些优秀的外家拳(如少林派的高级阶段),也是采用这种发力方式的。
内家拳和外家拳发力方式的区分,不在于招式动作有什么不同。其实他们的目的是完全一样的---实现更快,更有力量,更准确地击中对手。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他们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要点和方式。
一:发力的中心点不同;以西方拳击散打为代表的外家拳,用的是“腰胯力”。这是人的“惯性思维”,符合人的常识反应和习惯。没受过良好武术训练的人,只会用“胳膊力”,只有手上的一点点力量,最多加上肩膀的摆动力量,基本上发不出多少力量,不容易伤人。因此常见普通人打架,看起来很凶,你来我往的打一场后,只会造成一点皮肉伤,不会有什么实际的损害。但是如果善用“腰胯力”的人出手,一旦被击中身体的重要部位,就很可能受重伤甚至死亡。因此,善用腰胯力的人,也是很有杀伤力的。当然,要把“腰胯力”很好的使用出来,需要大量的重复训练,建立习惯。如果有一个好老师,一般来说,一两年就可以培养出来一个优秀的“外家拳杀手”了。
真正的内家拳,以及中国真正高深的“外家”少林拳等传统拳术,发力方式都是用“丹田力”。也就是说,发力的来源不是用腰胯的扭转而实现的,而是用小腹中的“丹田”作为中心,力量像是爆炸一样的传递到四肢上用于打击对手;因此有些拳派,也称这种力为“爆炸力”。如太极拳经言:“如巨炮摧薄壁”(“巨炮”是指“巨大的爆竹”,非大炮也),用来形容这种力的发力,就如同丹田内发生爆炸的时候向四面八方炸开来的感觉。有时候这种发力又被有些拳派称为“整体力”,如形意拳等。因为说不清到底由身体的哪个部位发出这种力量,需要动用全身的肢体互相配合,整体地全身一抖动,才能够发出来。一些传统武术门派,把这种发劲的方式,形象也很粗俗地称为“狗抖擞”劲。张三丰太极拳经中说:这种发力就是“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因为在使用这种力量的时候,会不自主地出现“哼哈”的声音。
这种力量的最大好处是发劲短,快且猛烈,可以发出“咏春寸劲”这样根本不用腰胯,外形不动,但是打击力量却很强大的拳。实战意义上,如果懂得这种发力方式后,能够以外家拳想象不到的速度和力量以及方位,发出沉重有力的拳来。
&&&&同时,也因为需要的发劲距离很短,因此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内再度发动攻击,因此发拳很猛烈;可以在外家拳手无法理解的距离和方位上发出力量来。因此古人记载中说:一旦学会这种内家拳,“得其一二,已足胜少林”。(不过估计也是目前这种一龙式的少林拳,我知道古代真的少林拳,集刚猛和柔软灵巧于一身,是很难对付的)。
要想感受这种丹田力也不难。比如一个人被对手压倒在身体下面后,我看到的大多数拳台对抗中,由于失去了平时发力的支撑姿势,往往双方都不太能够有效地击打对手,即使打上去看上去也软绵绵的,没有力量可言。如果是懂得用丹田力的人,可以在这种“狼狈”处境下轻松击出强大的力量来,很快就把对手击昏的。
你想试验一下你是否懂得丹田发力也很简单:两人很近地,面对面双脚平行站好,两只手也平行放在对方肩膀上,不准收回手来,也不准转动身子;在身子站直站正的情况下,要求手从对方肩膀上直接击打对方的头部。如果你只会外家的腰胯力,就样的姿势基本上不可能发出有力量的拳。但如果懂得发“丹田力”,一下就可以把对方轻松击倒,击昏!这就是差别所在!
因此外家拳手对打中互相搂抱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双方都无法击打对方。如果你遇到的是内家拳手,跟他“搂抱”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倒大霉了。实际上太极拳手作战的时候,就是要求尽可能贴近对方来打的。目的不是为了摔倒对方,而是让对方处于无法发力的状态,同时自己可以任意施展。
二:打击的目标不同:外家拳打击的目标是“直线和点状目标”,内家拳打击的目标至少是一个平面,高级选手则是立体的。
&&&&外家拳攻击前已经“锁定了”目标,很像是用枪瞄准一样。如果你一旦被“瞄准锁定”后,被击中的话是会造成很大伤害的。因此外家拳手对打的时候为了避免被打击,往往喜欢跳来跳去的移动,就是要造成对方“无法瞄准锁定后出手”的机会。的确,外家拳手对于一个不断晃动的目标是很为难的,往往只好等待对方停下来的机会才出手。而内家拳偏偏喜欢在运动中出击。
外家拳出拳的时候,一开始就是用猛力发出拳来,加上惯性和腰胯的扭转力来打击对手。虽然这种拳的威胁虽然也很大,但是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第一就是时间惯性太强,因此在时间上相对容易预防和躲过去。
第二就是空间局限性大。只要把身子闪转到另外一个方位,甚至改变打击的距离,他们的猛烈打击就会落空。最要命的是:如果对战中了解了对手出击的征兆模式,在对手刚出击的时候也出击,并转换一个很小的角度避开其攻击的路线,就可以让他们“自己送上门来挨打”---在身体的运动和变化中捕捉战机和出击。这就是武当派“彼不动,己不动,后发制人”的对战秘密。
内家拳出击之前是“没有目标”的,拳经云“见空不打见实打”。实际上内家拳在出击的过程中是不发力的(柔弱,无为),而且出手的目标是一个片状的区域;期间随时都准备改变方向。只有到了最后对方身子已经“死了”(见实了),才会针对对方的弱点和空虚的地方出击,手落到对方身上的时候,才突然发出短促而强大的打击力来。
而且,内家拳打击的重点,是要破坏对方的重心。就样就有两个好处:
第一就是当对方重心受打击的时候,他是无力组织还击的,这样自己就是最安全的。我们常常看到拳击比赛中两人同时互相打击,你一拳来我一拳去的互殴。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打击到对方的重心,因此即使被打了,还是有机会还击的。而遇到内家拳手,即使你被打的时候已经在出手还击了,但是一旦中招后自己的身子将立即失去重心,你的打击就自动无效了。因此,首先打击和破坏对方的重心,是自我保护的需要。拳经云“守中,用中”就是这个含义。
另外,打击对方的重心,可以让对方很快倒地,失去战斗力,不需要双方花很多时间缠斗。因此大家看到的古代内家拳记录,都说交手的场面是“犯者立仆”---进攻者马上就会倒下去。这四个字,就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是“后发制人”,第二是“打击对方的重心”。
三:打击中依靠的支撑点不同。
如果留心外家拳的攻击发力动作,就会知道:他们在击拳发力的一刻,是依赖双脚站稳身子,成一个“人字桥形支撑”的样子。如果不让他们这样做,他们就无法发力。这也是一般人的习惯,一旦发力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一定要两脚站稳才行。南拳一派,注重练“硬桥硬马”,特别注重马步桩,因此就知道他们这一派就是典型的强调腰胯发力的拳派,不是内家拳。
然而,内家拳把这种支撑发力的动作称为“双重”,是违反内家拳拳理要求的。内家拳要求无论是否发力,重心都只能有一个点,分别在两足之间不断转换。因此,内家拳真正发力打击对手的一刻,实际上是单足站立的,不允许出现“双足鼎立”的情况。
大家可以试试看,用一个脚站着,试图用双手分别发力打沙袋试试。大多数人是无法发力的,因为这个动作不能够让你转动腰胯来发力。只有懂得“丹田发力”的武者,才有可能单脚站定,双手轮流地,连续地,轻松地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出强大的摧毁性力量来。这种内家拳的力量,不一定比腰胯发力的力量更大(据说到了某种阶段后会无坚不摧,但我目前还没有实证,不敢说一定是这样的)。但是由于它转换很快,而且喜欢找对方的弱点下手,已经足够造成很大的打击力,因此似乎也没有必要强调如同钢铁一般的力量。它的主要优势是灵活机动,变化多端,令人防不胜防,而不是力量的刚猛。
大家了解了这个原理后,就知道武僧一龙号称“咏春拳传人”是有问题的。因为他根本就不会这种丹田发力的方式,没有资格认为他掌握了“咏春拳”等中国传统武术。因为他依然只会采用“腰胯摆动力”来进攻和防守,最多只是一个散打选手,而不是“中国传统武术传人”。他没有资格来“代表”中国武术。
也提醒各位有心习武的人:别以为打打木人桩,练练桥手,就认为是练咏春拳了。咏春威力的奥秘,来自于“内”在的修炼,而不是招式奇特等“外”在的东西。如果不懂今天我说的丹田发力模式,就没有资格称自己懂得“中国传统武术”。电影【咏春】中的快速打击对手几十下的模式,看上去很好看,其实真打绝不可能是这样的;最多只是练法。其实恐怕练法都算不上,只是“表演法”。因为真想练出丹田力,是不可能这么快速的练习发劲的,相反,要很慢的发力才行。
实际上,懂得丹田发力的动作后,什么拳的招式都可以模仿,而且比别人模仿得还像一些。太极,形意,八卦的出手,莫不如是,只是细节和方位手法略有不同。甚至你可以博采百家之长,连外家拳的动作方式都可以学;但是骨子里用的“基本功”依然是“丹田力”。可能有点像金庸的“无相功”一样,是一种基础性的东西,可以融合一切武功。因此具体招式并不重要。
四:内家与外家发力的时机不同
外家拳的发力,由于是双足站稳,因此是要求身体有稳定性。因此,外家拳的发力的时候,仔细观察都是“下盘先站稳,再出手发力”的。不信大家可以拿录像来一节节的慢放动作看看。即使他们的上身在动(主要是腰胯的转动),双手在轮换出拳,但是下盘往往喜欢稳稳地站着不动。否则他们就无法发出有力量的拳来。外家拳注重练桩功,现在称为练习“下盘稳定”,其实就是为了有效发力而训练的“桩架”。
内家拳则恰好相反:内家拳虽然也要求练桩功,但是与外家练法很不一样。外家拳是为了站稳身子而练习桩功,求稳定性;而内家拳练桩功,是为了让身子适应更快速的变化,求灵活性。
对战时,即使内家拳手上身看起来没什么动静,他们的下肢或内在的阴阳也是在不断地转动变化的,特别强调下身的灵活度。如上所说,内家拳是采用“单重”的发力方式,两脚之间要不断转换重心。因此,您一下子就能够理解过来:内家拳是可以在运动过程中发力的独特拳种---这也就是追求必须练出“丹田力”的目的。否则就失去了内家拳的意义。
实际上,内家拳“要求”必须在运动变化中出击和发力。一旦你了解到是这种发力的模式,你可以想象内家拳变化会有多快,出手会让人多么的难以捉摸。有些人以为太极等内家拳是“以慢打快”的,完全就是不懂内家。太极是“慢练快用”的拳,“慢慢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如闪电一样的“快”。如果一个人打太极,动作不会快到让人看不清的话,他练的就绝对不是真太极。
如果把外家拳比喻为“大炮发力”模式的话,就理解了外家拳需要身体在做“炮架子”支稳,手再稳定地一炮一炮的打拳。而内家拳是不需要炮架子支持的,甚至会以敌人为炮架子来承力发力。攻击时特别像水一样不断对围绕对手冲击,直到对手倒下为止,中间不会给对手停顿还手的机会。当然,实际上你不会看到内家拳手围着对手打几十拳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两下就倒下了;但是必须要养成“像水一样不断在运动中攻击对手”的拳意。拳经说“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
了解了这个原理,你就知道了:假如你看到真正的内家拳手与人作战,很可能他的身形像是风一样快速转动的,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的捉摸不定。绝对不会像是某些视频表演的一样,“大师”端端正正的站着,等对手冲上来攻击时,轻轻一出手就打得对手东倒西歪,连退几十米后跌倒在地。这只是在表演“大师功力强大”的美好形象,不是真的内家拳术。(参见这种太极“大师”的风采,这种人国内很多的
孙禄堂当年的外号是“活猴”,这是一个有真功夫的人,你完全可以想象他的外号来历绝非虚言。另外一个民国高手薛颠,也是身形闪动快速莫测,号称“如同鬼魅出没”一般,普通人根本就看不见他变转身形的一瞬间。因此,普通人跟他打,根本就没有机会出手。这就是内家拳的主要特点---快!
五:如何理解内家拳的穿透力。
很多人都知道,内家拳有“内力”,这种内力作用到身上后容易给内脏造成强烈的震动而受伤。的确是这样的,内家拳一旦作用到身上和大脑部位,的确容易造成“内伤”。这是不是一种很特别的“超自然现象”呢?
我个人认为不是,当然,不排除有一些神功。因为我见过一些高手的记录,似乎他们能够发出一种我无法理解的力量来。但是普通的内家拳所发的“内力”,其实并不稀奇,依然是“丹田力”。由于这种丹田力的爆发速度特别快,(也就是劲特别脆);一旦全力发出,作用到人体的重心上面后,由于对方无法通过身体的移动来消解力量,因此力量很容易透进身体,造成内脏的伤害。因此大家会以为有什么神奇“内力”存在,难以解释。一些骗子借机利用人们对内家拳的神秘心理,故意玩什么神拳,一碰就把人打倒,还不伤人;完全违背了力学原理。
外家拳则不一样,因为要借助身体的摆动扭转来发力,因此速度上相对一定比较慢,相对容易躲闪一些,因此不容易出现力量集中,透进身体打击部位的情况。同时,外家拳一般不善于打击对手的重心,因此身体也会通过自动反应来卸掉力量,因此看起来似乎对人的伤害不大。拳手对阵往往你来我往的可以打很多回合,而内家拳基本上一个照面就完了,一点也不好看。
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搏击中有时会出现“KO”的情况,一个看起来并不严重的出拳,却把对手一下打到了。这就是因为对手在中招的时候,身体没有自动地移动来卸掉力量,一旦身体完全承受了直接的打击,也会造成严重伤害的,甚至会当场死亡。内家拳无非是利用了这种原理,专门在对手无法继续躲闪的时候--身体“僵死”的一瞬间发力;当然看上去打击的效率很高。其实用力的本源是一样的。只是善用时机而已,也证明内家拳对于人的悟性要求较高,不研究对手,只知道乱打的人,是不可能提升功力的。
以上介绍的这种内家拳的发力模式有没有缺点呢?
当然有,就是“很难练”。因为没有可以看得见的外形,只有练习者通过自己的体悟来慢慢体会,这也是被称为“内家”的原因---看不见的东西在起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悟性阅历不够的年轻人,基本上不会有人懂得这种劲力的使用。
不过,如果有名师教授的话,也不见得需要老了才练出来。估计学堂的学生们18岁以后就可能掌握这种发力模式了。当然不是所有,而是一些有悟性的,喜欢武术,喜欢用心的孩子才有可能掌握。其他学生可能需要心性慢慢的修好以后才行。
对了,这种内家拳劲路,最奇怪的地方就是:心性修为不好的人,似乎怎么都练不出来。有人学了几十年的内家拳,老师也不错;但是就是自己没有练出来。古人说:练武先习德;心静的人,心态稳定良好的人,才有可能练出这种功夫。看来是真的有这种情况。
可是练外家拳就不一样,只要愿意下死功夫死练,似乎都能够出一些成绩;很多人越练越暴躁。心性和武德不好,个性急躁的人,也可能练出强大的“功夫”来。
内家,外家,的确有很多细微的区别。
更多武术文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青龙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