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西宁波坤士电器有限公司足球队有谁知道么

第一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 专 业 目 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3 年 8 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直属教育部,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211 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全国 56 所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首批 35 所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和首批 9 所获批设立集成电路人 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学校前身是 1931 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 电学校, 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 技术学校。1958 年学校迁址西安,1966 年转为地方建制, 1988 年定为现名。建校 80 余年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 视,是我国“一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也是 1959 年 中央批准的全国 20 所重点大学之一。20 世纪 60 年代, 学校就以“西军电”之称蜚声海内外。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艰苦朴素” 。学校现建设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 270 公顷,校舍建筑面积 130 多万平方米,图书馆 馆藏文献约 614 万册,其中纸质文献约 234 万册,电子文献约 380 万册,中外文现刊 1300 种,拥有 45 种平台的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共计约 120 个,内容覆盖了学校各个学科或专业。学校现有各 类在校生 3 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1700 余人,硕士研究生 9100 余人,设有通信工程学院、电子 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先进 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等 16 个学院。学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 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 IT 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现有 2 个国家一 级重点学科(覆盖 6 个二级学科) 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8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12 个博士学位 、1 授权一级学科,20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 个本科专业。全国第三轮 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二,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排名第 四。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 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1900 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222 人,硕士生导师 759 人。学校有院士 3 人,双聘院士 10 人, “千人计划”入选者 7 人,首届“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 授、讲座教授 12 人,教育部创新团队 5 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9 人,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获得者 2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4 人,国家级教学团队 6 个,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 3 人,教育部新世 纪优秀人才 43 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3 人,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 4 人,国家“百 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8 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7 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7 人,享 受政府特殊津贴 150 人。
学校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 得了显著成果。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 15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 13 门,建设有 3 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 学基地、5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 3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人才培养 素以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等特色在全国高校中形成了“品牌” 。近年来, 学校本科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率高,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 500 余项,研 究生和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8%和 96%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6 年,学校顺 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2012 年,学校入选全国 50 所毕业生就业典型 经验高校之一。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等,创造了我国电子 与信息技术领域等多项第一,包括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 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 、第一台“塔 型管空腔振荡器” 、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为我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现有 4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 个省部级基 地,建设有国防研究院和空天研究院,先后承担了“863”“973” 、 、创新工程等 1600 余项重大、重 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十五”以来,学校科研指标稳步提升,科研经费年均增长 21%,三大索引论文数年均增长 25%,获国家科技奖励 12 项,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突出 的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地位。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陕西工业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 园,同时与国内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战略联盟、设立企业基金、建立联 合实验室及研究生实习基地,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学校先后成为中电集团,西安市, 国防科工委、陕西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与 70 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建 有 3 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基地,与国内电子、航空行业的 10 余个研究所、研 究中心、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英飞 凌、Intel、IBM、惠普等 45 家跨国公司在学校建立了 联合实验室。建校 80 余年来, 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 16 万余名 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产生了 120 多位解放军将 领,成长起了 14 位两院院士,近 10 位国家副部级以上 领导,培养了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国际 GSM 奖 获得者李默芳,欧洲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 王中林, “神五”和“神六”飞船副总设计师、 “天宫一 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杨宏等一大批 IT 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以及数十位科研院所所长和大 学校长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往开来,创新图强,为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 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注:本版本招生简章和招生目录中,如有与教育部 201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不符之处,以教育部 政策为准。一、培养目标 以学生为本,培养知识结构合理、政治思想坚定、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 优秀人才。二、时间节点(所有时间节点安排以教育部最终通知为准) 网上报名日期:2013 年 10 月 10 日-31 日每天 9:00-22:00。预报名时间为 2013 年 9 月 28 日 至 9 月 29 日每天 9:00-22:00。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按网站的提示和要求如实填写或 修改本人报名信息。逾期不能补报,也不能修改报名信息。现场确认时间:2013 年 11 月 10 日-14 日,下载准考证时间:2013 年 12 月 25 日-2014 年 1 月 7 日,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打印《准考证》 。考生打印《准考证》 时须使用 A4 复印纸, 《准考证》正反两面均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和第二代居民 身份证参加初试。初试时间:待定;所有时间节点安排以教育部最终通知为准,请密切关注我校招生信息网 http://yz.xidian.edu.cn; 三、考试科目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科目代码 199) 、英语(科目代码 201、 思想政治理论(科目代码 101) 204) 、数学(科目代码 301、302、303)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代码 311)等统考科目考试大 纲由教育部统一发布;其它考试科目由我校命题,参考书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外语听力在复试中 测试。四、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三)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人员; 3.同等学力人员。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目前研究生招生同等学力分为以下几类: (1)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 2 年或 2 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 2014 年 8 月 31 日) ,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 ① 已进修完 6 门或 6 门以上与报考专业相关本科课程, 并持有所进修院校教务部门出具的进修 课程成绩单; ② 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 1 篇以上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论文(本人为第一作者) 。(2)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须于 2014 年 8 月 31 日以前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国家承认学 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同等学力考生不得跨专业报考,且必须在我校研招办报考,在外地报名无效。4. 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 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报考工商管理硕士(MBA)的考生,研究生毕业后具有 2 年或 2 年以上工作经历、大学本科 毕业后具有 3 年或 3 年以上工作经历、高职高专毕业具有 5 年或 5 年以上工作经历。该类考生必须 在我校研招办报考,在外地报名无效; 6. 军队参加教育部强军计划的考生,需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本科毕业证后,在本专业或相 近专业连续工作 4 年以上,政治思想表现好,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已成为 业务骨干,经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报考。强军计划考生名单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提 供给我校研招办,考生报考前须与各大军区/兵种政治部联系确认报考资格事宜。未经总政治部允许
的报考一律视为无效。该类考生必须在我校研招办报考,在外地报名无效。(四)身体健康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复试时体检,并须在指定医院或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五)年龄一般不超过 40 周岁(1973 年 8 月 31 日以后出生者) ,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 考生年龄不限。五、报名手续 1.考生必须进行网报,如实填写个人信息,牢记网络报名号。2.现场报名时应届本科毕业生需携带学生证;往届生需携带毕业证原件。3.报名时先缴纳报名费,摄像,打印报名信息表,仔细核对信息表,确认无误后签名并妥善保 存,复试时请携带此信息表与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应届生出示学生证) 。4.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名,逾期不再办理。六、复试 1.2014 年报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各学科/专业领域的考生,复试时必须进行外语听力与口语的 测试,复试笔试科目参见招生目录。2.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同等学力考生(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参加成人高考统一录取 的成教在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国家承认学历的高职高专毕业生) ,初试合格后,复试时需加试(笔试) 本科阶段主干课程科目 2 门,我校各学科/专业领域加试的具体安排请参照招生目录后的详细说明, 加试由各学院组织。七、录取 根据教育部当年录取工作的有关规定,差额复试,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定向生与委培生在录取前必须与用人单位签定协议书,用人单位须与我校签定定向或委培协议 书。八、注意事项 1.2014 年我校继续招收应届本科生推荐免试到我校攻读硕士学位,同时欢迎外校的应届本科 毕业生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2.2014 年我校各学科/领域计划招收各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3100 名。2014 年国家招生计划 尚未下达,招生专业目录中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为 2013 年的实际招生人数,仅供参考。3.在 201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中,所有考生必须持第二代身份证验证身份。包括现场确认、初 试、复试。4. 报考者必须符合报考条件。考生在网上报名时应真实填写个人信息, 对在报考中弄虚作假者, 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将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入学资格或学籍。5.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 未通过教育部学历审核的考生 (强军计划和 MBA 考生请特别注意) , 必须在 2013 年 12 月 31 日前取得学历认证报告, 并报我校研招办备案后方可下载准考证, 参加初试。因不能提供学历认证报告而无法参加考试的考生,责任自负。6.应届本科毕业生报到时须持毕业证、学位证办理入学注册手续。7.我校不接收下列考生报考: (1)大学三年级本科生及以下考生; (2)未在 2013 年 11 月 14 日前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的自考和网络教育毕业生。8.现役军人报考,按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其他考生报名时不必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 的证明材料。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原因造成考生不 能复试、无法被录取或其他问题,我校不承担责任。9.报考我校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 27 研究所(郑州) 、第 29 研究所(成都)及中国电子科学 研究院(北京)联合培养的考生,录取后为该研究所定向培养,毕业后留所工作,欢迎考生报考。10.2014 年我校研究生招生增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江苏昆山人才培养基地,招生专业为电子与 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招生人数 150 人,欢迎报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目录 学术型
学科门类 01 哲学 0101 哲学 一级学科 010106 美学 010107 宗教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02 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020204 金融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 03 法学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40106 高等教育学 040110 教育技术学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 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70102 计算数学 0701 数学●◇ 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70104 应用数学◆ 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 07 理学 0702 物理学●◇ 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 070205 凝聚态物理 070207 光学◆ 070208 无线电物理◆ 0714 统计学◇ 08 工学 0801 力学 071400 统计学 080104 工程力学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0802 机械工程●◇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Z1★电子机械科学与技术◆ 0802Z2★工业设计 0803 光学工程●◇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300 光学工程◆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02 材料学 080801 电机与电器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80901 物理电子学◆ 080902 电路与系统☆◆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0809Z1★信息对抗技术◆ 0809Z2★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二级学科
0401 教育学◇ 0403 体育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8 电气工程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Z1★智能信息处理◆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03 系统工程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 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1704 应用化学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83001 环境科学 083002 环境工程 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0831Z1★生物材料与细胞工程 083500 软件工程◆ 0810J1 光通信◆■ 交叉学科 1105J1 信息安全◆■ 0810J2 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 0810J3 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 11 军事学 1105 军队指挥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10503 军事通信学◆ 110505 密码学☆◆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01 会计学 1202 工商管理◇ 12 管理学 1204 公共管理◇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注: 表中用“☆”注明的为国家重点学科; 表中用“●”注明的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表中用“◇”注明的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表中用“◆”注明的为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表中用“★”注明的学科、专业是经国务院学位办备案,学校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专业; 表中用“■”注明的为交叉学科; 表中用“※”注明的学科 2014 年暂不招生。120202 企业管理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120401 行政管理 120501 图书馆学 120502 情报学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0835 软件工程●
专业学位类别及代码 0251 金融 0551 翻译 领域及代码 025100 金融 055101 英语笔译 085201 机械工程 085202 光学工程 085203 仪器仪表工程 085204 材料工程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 085209 集成电路工程 085210 控制工程 085211 计算机技术 085212 软件工程 085230 生物医学工程 085236 工业工程 085239 项目管理※ 085240 物流工程 1251 工商管理 125100 工商管理 所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先进材料与纳米科学学院 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0852 工程 微电子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计算机学院 软件学院 微电子学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表中用“※”注明的领域 2014 年暂不招生。
学院专业一览表
所属单位(代码) 专业代码 0J1 082302 通信工程学院(001) 505 208 904 002 0810J3 电子工程学院(002) 103 001 208 201 计算机学院(003) 203 211 201 203 2Z2 机电工程学院(004) 402 101 203 204 207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005) 300 202 085208 学科、专业名称 通信与信息系统 光通信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军事通信学 密码学 信息安全 电子与通信工程 电路与系统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信息对抗技术 信号与信息处理 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 智能信息处理 系统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 教育技术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软件工程 计算机技术 工程力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电子机械科学与技术 工业设计 精密仪器及机械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电机与电器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机械工程 仪器仪表工程 控制工程 等离子体物理 凝聚态物理 光学 无线电物理 光学工程 物理电子学 光学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 赵老师
赵老师、李老师
联系人及电话
所属单位(代码)
专业代码 204 100 202
学科、专业名称 国民经济学 金融学 产业经济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会计学 企业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行政管理 图书馆学 情报学 金融 工业工程 物流工程 工商管理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统计学 美学 宗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 英语笔译 软件工程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集成电路工程 软件工程 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材料与细胞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导航、制导与控制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应用化学 材料工程
联系人及电话
经济与管理学院(006)
401 502 236 100 103
数学与统计学院(007)
105 106 010107
人文学院(008)
505 303 050201
外国语学院(009)
软件学院(010)
804 080903
微电子学院(011)
209 0J2 083100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012) 230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013) 105 080501 先进材料与纳米科学学院 (014) 704 085204
西电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yz.xidian.edu.cn/ 研究生院主页: http://gr.xidian.edu.cn/ 学校主页:http:// 各高校报考西电研究生 QQ 交流群网址 http://yz.xidian.edu.cn/view-288.html 咨询电话: 吕老师,王老师(考研政策)
孙老师(历年试题邮寄)
南校区值班电话(周二、周五下午) 咨询地点:北校区办公楼 112 室(周一--周五) 南校区 C 栋 202 室(周二、周五下午)
欢迎全国广大优秀学子报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年硕士研究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 通信工程学院专业目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3 年 8 月 ?
学 院 简 介
通信工程学院是以现代电子信息、通信理论与前沿技术为主导方向,培养高层次人才和 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学院现有机构设置如下:教学单位有通信工程系、电子技术系、信息 工程系、实验教学中心;研究所有信息科学研究所、信息保密研究所;重点实验室有综合业 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线通信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此外,还设置有通 信与信息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现代 无线信息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陕西省现代无线通信创新技术研发与支撑 服务平台。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246 人,其中教授 50 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131 人,博士生导师 32 人,硕士生导师 141 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 158 人,比例达到 70%。学院有双聘院士 2 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 国家“千人计划”1 人, 长江学者 3 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人,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 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7 人,陕西省“百人计划”3 人。现有在读本科生 3700 余人,硕士研究生 2100 余名,博士研究生 300 余名。学院设有通信工程、信息安全、信息工程和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 通信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防重点专业,信息安全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信息工 程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学院在通信与信息系统、密码学、军事通信学、光通信、信息安 全、空间信息科学等学科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在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拥有硕士 学位授予权。在两个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通信与信息系统、密码学是国家重点学 科,军事通信学为省部级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博士点,设 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学 院的学科实力明显增强,部分学科方向已接近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2012 年“信息与 通信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全国评比中排名第二。学院积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 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装备预研、装备型号研制和国际合作等纵向课题和大量横向合作项目, 在无线自组织网络及安全技术、高效图像压缩及高速信息传输技术、流星余迹通信、卫星抗 干扰通信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显著的科研成果。学院研制的实时图像压缩系统成功应用于 “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深空通信压缩与传输技术及应用”获得 2012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二等奖,“宽带无线网络 WAPI 安全技术”获得了 2005 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列入无线 局域网国家标准。 年,学院共承担科研经费 32095 万元,年均科研经费 6419 万元; 共承担科研项目 1171 项, 其中纵向项目 557 项, 横向项目 614 项; 三大索引论文总数超过 2700 篇次,其中 SCI 论文 627 篇,EI 论文 1887 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196 项;教材专著 53 部。目前,学院与美国、韩国、日本、法国、英国、香港等地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
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申请重大课题、合作研究、访问讲学、主办高级研讨班、主办 或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方式开展交流。与英国 Kent 大学、韩国忠北大学和台湾元智大学 等高校建立了院级友好合作关系。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的急需人才,其中有著名电信技 术专家,世界电信组织杰出贡献奖(GSM 奖)获得者李默芳、科技部党组副书记王志刚,神 州 5 号和 6 号飞船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杨宏等杰出校友。
学 科 专 业 简 介
类型? 专业代码 10J1? ? 5208? 学科、专业名称? 通信与信息系统 光通信?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军事通信学? 密码学? 信息安全? 电子与通信工程 联系人及电话? 学院网站?
赵老师、李老师 ?
http://ste.xidian.edu.cn?
学院现有七个学科,分别为:通信与信息系统、密码学、军事通信学、信息安全、光通 信、空间信息科学技术、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其中信息安全、光通信、空间信息科学技术 等三个学科为自设学科。学院在通信与信息系统、密码学、军事通信学、光通信、信息安全、空间信息科学等学 科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在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 后流动站。通信与信息系统、密码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硕士、博士点, 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211 工程”建设, 学院的学科实力明显增强,部分学科方向已接近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2012 年“信息 与通信工程”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在全国评比中排名第二。(1)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本学科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目前有专任研究人员 120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5 人,硕士生导师 92 人。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通过 研究团队建设,在移动和宽带无线通信、信息传输、网络与交换、多媒体通信四个主要的研 究方向上,组建了多支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大量国家纵向项目和 研究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横向项目,总经费达到 16583 万元,为国家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国内通信与信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 密码学 本学科为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本学科在肖国镇、王育民、王新梅等老专家带领下,形 成了结构合理稳定的研究队伍,共有专任研究人员 29 人,其中教授 5 人,副教授 10 人,博 士生导师 9 人,硕士生导师 38 人。研究人员中 25 人具有博士学位,占 86%。培养出一大批在
国内外密码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其中包括 IDEA 算法的发明人来学嘉教授、国家 863 信 息安全主题专家组组长冯登国教授等。
军事通信学 本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共有专任研究人员 12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4 人,博士
生导师 6 人,硕士生导师 8 人。主要研究方向有:军事通信技术、军事通信网络、战术互连 网、新一代通信网络、光纤宽带通信网、网络探测和网络管理、移动通信、宽带/高速无线通 信、卫星通信、专用无线通信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商务、通信抗干扰系统、电子对 抗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卫星遥感系统、信息编码与信号传输、语音与图像处理及多媒体 通信技术、通信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每年招收硕士生 15 名左右,并培养了一批从事军事通信研究的博士生。(4) 信息安全 本学科为我校自设学科,本学科为我校自设学科,方向研究梯队与密码学学科基本相同, 共有专任研究人员 13 人,其中副教授 7 人。目前在信息安全学科招生的博士生导师 2 人,硕 士生导师 8 人。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 2 门, 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成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被批准为国家级 教学团队。(5) 光通信 本学科为我校自设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导及光子器件、光交换器件、系统和网 络、光纤传输系统、光信号调制解调、自动交换光网络、光纤宽带综合业务接入、无线光通 信、光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等。到目前为止,本学科已培养博士 6 名、硕士 20 余名,在读博士 生和在读硕士生 24 名。(6) 空间信息科学技术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应用、深空通信、测控技术、 遥感图像处理、卫星星座设计、空间信息对抗、信源编码等。在卫星通信新体制、卫星网络 与交换、卫星图像压缩、探月卫星图像压缩等项目的研究中,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为我国的 国防建设和国家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7)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本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具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梯队。目前有专任研究人
员 10 人, 其中教授 2 名, 副教授 4 人, 硕士生导师 7 人, 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 53.8 %,获得硕士学位以上人员比例为 84.6%。主要研究方向有:现代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车 辆与道路智能检测技术、道路交通控制理论与技术以及轨道交通专用移动通信理论与关键技 术等。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现代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车辆与道路智能检测技术、道 路交通控制理论与技术以及轨道交通专用移动通信理论与关键技术等。本学科点将形成完整 的教学科研体系,整体水平朝国内一流的方向努力。?
通信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四:811 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 9011 信息技术综合基础知识 研究方向名称 科目二:201 英语一
2013年招生351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职 教 教 教
称 授 授 授
李建东 李红艳 张文柱 赵林靖 侯蓉晖 刘 李 张 宋 伟 钊 琰 彬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自组织网络、认知无线电
孙献璞 02 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及嵌入式系统 马鸿飞 吴 秦 炜 浩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教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授 授 授 授 副教授
张艳玲 03 多媒体通信及图像/视频分析 卢朝阳 李 张 相 静 辉 征 任光亮 04 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空天信息系统
栾英姿 葛建华 李兵兵 王 05 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理论与新技术、宽带无线传输 刘 郭 李 高 杨 06 宽带无线传输与信号处理新技术、新一代空间通信网络 勇 刚 漪 靖 明 鲲 宫丰奎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授
张海林 赵力强 李勇朝 卢小峰 刘 07 宽带无线通信、移动计算网络、通信信号处理 毅 刘乃安 李晓辉 付卫红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通信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07 研究方向名称 宽带无线通信、移动计算网络、通信信号处理 导 韦 师 娟 职 称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黑永强 白宝明 李 颖 蓉 岳 胜 孙 孙 童
信息传输与编码理论、网络编码与协作通信、移动通信与深空通 信传输技术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郑贱平 车书玲 09 无线通信网络安全与算法、量子通信与编码 刘景伟 刘景美 李 10 信息论与编码、无线通信、通信与网络 樊 王 晖 凯 勇
第五代移动通信传输及安全技术、数据工程、无线通信网络与技术
马文平 田 斌 王勇超
宽带无线通信、卫星通信、通信信号处理
田红心 孙永军 王杰令 杨付正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高 教 教 授 授 授 工 授 授
13 14 15 16 17
多媒体通信、视频处理、移动计算 通信信号的智能化处理 无线通信及信号处理 无线数据传输与通信信号处理 数字通信
霍俊彦 沈 陈 中 健 阔永红 刘雪芳 杜栓义 孙锦华 朱晓明 邱智亮 鲍民权 张 冰 ] 琰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授 副教授
高性能网络与交换、宽带有线/无线接入与组网技术
姚明J 潘伟涛 19 20 21 22 宽带网络与通信 无线自组织网络、数据链、光通信 空间飞行器测控通信、空间一体化网络、空间飞行模拟与评估 多媒体通信、图像/视频处理及其应用技术 徐展琦 杨 帆 文爱军 刘彦明 方建平 王俊平
通信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23 24 移动通信、通信信号处理 智能图像/视频信号处理、DSP与嵌入式技术 无线通信、通信网理论与技术、量子通信、软件无线电及高速信 号处理 研究方向名称 导 师 职 教 教 教 称 授 授 授 陈彦辉 王军宁 陈 25 南 朱畅华 权东晓 易运晖 李云松 肖 图像/视频编码与处理、图像/视频传输、计算机视觉、高性能计 算、芯片设计 姜 嵩 光 王养利 26 王柯俨 杜建超 雷 宋 李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频谱认识网络、软件无线电 网络编码、量子和Shannon信息论 通信信号处理 图像处理与建模仿真 通信网络、嵌入式多核系统、光互连 大规模传感网/物联网、无线体域网短距离通信 自主通信与控制 信息论、编码理论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量子通信 杰 锐 赞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授 授
司江勃 曹ii 蔡 陈 宁 梅 杨克虎 顾华玺 李长乐 杨清海 李 卓 邢莉娟 王云江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02 03 03 04 05
0810J1 光通信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9011 信息技术综合基础知识 研究方向名称 光载射频通信、光通信系统与网络 光通信与光波技术 光通信系统与网络、光电及其集成技术 光通信系统与网络、光电及其集成技术 光通信与光电信息处理 光通信与光电信息处理 科目二:201 英语一
2013年招生16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科目四:(二选一)811 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 851 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 导 师 文爱军 尚 尚 岳 王 磊 韬 鹏 平 马晓明 职 教 教 教 称 授 授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韩香娥 韩一平
通信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二选一)811 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
2013年招生15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833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 9011 信息技术综合基础知识 研究方向名称 物联网与智能交通网、智能传感器 智能交通控制、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 图像和视频处理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流形学习、稀疏描述及分类 车辆自组织网络、高速轨道交通综合通信系统 中/短距离无线通信,智能交通系统,物联网及其延伸科学 导 王 师 伟 职 称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张向东 卢朝阳 高全学 李长乐 陈 晨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宽带无线综合接入
110503 军事通信学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四:811 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 9011 信息技术综合基础知识 研究方向名称 战术互联网、宽带无线通信 扩频技术与通信对抗 无线数字传输、认知无线电、应急通信 综合网络管理与融合通信 通信信号处理、卫星通信、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数据传输 无线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 科目二:201 英语一
2013年招生11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职 教 教 教 教
称 授 授 授 授
李建东 张海林 刘乃安 李 赞 张岗山 刘祖军 孙锦华 李红艳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110505 密码学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三选一)811 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 871 高等代数
2013年招生49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833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 9011 信息技术综合基础知识 研究方向名称 数据通信网中的安全保密技术 导 师 职 教 教 称 授 授 葛建华 胡予濮 张卫国 02 密码学、信息安全 王保仓 高军涛 董丽华 陈 03 04 网络攻防与系统安全、现代密码学及其应用 密码理论与信息安全 马 李 杰 华 晖 张玉清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通信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04 05 06 07 08 09 密码理论与信息安全 无线网络安全与保密技术 公钥密码学、金融密码学、云计算与云安全 信息理论密钥系统、量子密钥 编码与密码理论及应用 公钥密码理论与信息安全 研究方向名称 导 师 职 教 教 教 教 称 授 授 授 授 李凤华 马建峰 陈晓峰 蔡 谢 宁 敏
副教授 副教授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02 信息安全
1105J1 信息安全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三选一)811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 871 高等代数;
2013年招生33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833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 9011 信息技术综合基础知识 研究方向名称 公钥密码学与信息安全 导 师 胡予濮 董庆宽 裴庆祺 吕锡香 庞辽军 03 网络与信息安全 张跃宇 朱 辉 朱晓妍 谭示崇 04 05 信息安全、网络安全 信任管理与可信计算 张卫东 闫 峥 职 教 教 称 授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通信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9011 信息技术综合基础知识 研究方向名称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831 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80分,信号与系统70分)
2013招生270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职 教 教 教
称 授 授 授
李建东 李红艳 01 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通信 赵林靖 张文柱 刘 李 伟 钊 侯荣晖 张海林 赵力强 02 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通信 李勇朝 卢小峰 刘 毅 葛建华 杨克虎 李兵兵 宫丰奎 03 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通信 刘 王 郭 李 高 宋 04 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通信 秦 吴 刚 勇 漪 靖 明 彬 浩 炜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马鸿飞 张艳玲 刘乃安 05 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通信 李晓辉 付卫红 韦 陈 06 音视频信息处理及多媒体通信技术 李 07 信信号处理、宽带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 田 娟 梅 静 斌 卢朝阳 高全学 张岗山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通信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研究方向名称 导 师 职 教 称 授 田红心 07 信信号处理、宽带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 王勇超 刘祖军 孙永军 陈 08 信息传输理论与技术 南 朱畅华 权东晓 易运晖 白宝明 李 孙 09 信息论与编码 颖 蓉 马文平 刘景伟 刘景美 李 孙 童 卓 岳 胜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授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郑贱平 邢莉娟 李云松 肖 10 音视频信息处理及多媒体通信技术 嵩 王养利 王柯俨 雷 宋 李 蔡 闫 樊 杰 锐 晖 宁 峥 凯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授 授
陈晓峰 裴庆祺 吕锡香 张跃宇 11 信息网络安全与通信对抗 朱 陈 辉 晨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张卫东 朱晓妍 谭示崇 王 勇 王子龙 庞辽军 谢 敏
通信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研究方向名称 导 陈 12 通信信号处理 师 健 职 教 教 教 教 教 教 教 教 教 称 授 授 授 授 授 授 授 授 授 阔永红 陈彦辉 杨清海 李长乐 刘雪芳 任光亮 张 13 信息传输理论与技术 相 辉 征
杨付正 霍俊彦 沈 李 中 赞 杜拴义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信息传输理论与技术
司江勃 朱晓明 孙锦华 刘彦明 王俊平 董庆宽 方建平 王军宁 姜 王 光 伟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信息网络安全与通信对抗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通信信号处理
张向东 邱智亮 张 17 网络与交换 史 张 冰 琰 ]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姚明J 鲍民权 徐展琦 杨 帆 顾华玺 尚 韬 岳 鹏 王 平 曹ii 王保仓 陈 杰 张玉清 高军涛 文爱军 尚 磊
移动通信和宽带无线通信
19 20 21 22 23 24
宽带无线通信、高速移动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 公钥密码与网络安全 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 网络和信息安全 最优跳频序列的复杂度分析 无线自组织网络、数据链、光通信系统与网络
自命题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录
考试科目 书名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四版) 811 信号与系统、通信原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二版) 理 《通信原理》(六版)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四版) 831 电路、信号与系统 《电路》(四版)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 833 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 计算机操作系统 综合(数据结构、计算机 组织与体系结构、操作系 数据结构(C语言版) 统、计算机网络) 邱关源 裘雪红 方敏 严蔚敏、吴伟民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电科大出版社 西电科大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电科大出版社 2008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大正 张辉 曹丽娜 樊昌信 曹丽娜 吴大正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电科大出版社 国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据与计算机通信(第7版,影印版) wolliamstallings 851 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 《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 871 高等代数 《高等代数》(二版) 石顺祥等 北京大学
专业复试科目一:高低频电子线路(40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30分)、数字信 号处理(30分)、随机信号分析(30分)、信息论与编码理论(30分)、通信网络基 础(30分)、网络与交换技术(30分)、无线通信(30分),英语听力和翻译(50 9011 信息技术综合基础知 分) 识(二选一) 专业复试科目二:信息论与编码理论(50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50分)、数值分 析(50分)、常微分方程(50分)、离散数学(50分),英语听力和翻译(50分)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及参考书
专业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0810J1 光通信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1.通信原理 110503 军事通信学 110505 密码学 1105J1 信息安全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 2.微机原理与应用 《现代通信原理》张辉编著 西电出版社;《微型计算 原理与应用》王永山编著 西电出版社 加试科目 参考书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 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目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3 年 8 月
学 院 简 介
电子工程学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的雷达工程系,1952 年由著名电子系统 专家孙俊人、毕德显为代表的电子专家组建。现有专职教师 288 人,其中博士 221 人,占教 师总人数的 77.6%。教授 74 名,副教授及高工 144 名,其中中科院院士 1 人,国家级教学名 师 2 人, “国家千人计划”人才 3 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特聘教授 4 人、三秦学者 2 人、 “省 百人计划”人才 5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 人,博士生导师 91 人,硕士生导 师 128 人。学院现有“教育部创新团队”3 个, “教育部教学创新团队”2 个。全日制在校本 科生 3900 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2747 人。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 个,博士学 位授权二级学科 7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10 个,本科专业 6 个。2001 年和 2007 年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 在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和“电 路与系统”均排名第一,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名列前茅。学院现有 2 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和“天线与电磁散射重点实验室” 个教育部 ,3 重点实验室: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实验室、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实验室、电子信息攻 防对抗与仿真实验室;1 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基地: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 个首批国家级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示范教学 3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个教育部天线工程中心和 1 个 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示范基地,是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理论与设计方法的高层次人才基地。我院毕业的研究生主要在中电集团、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船集团、民航、通信 设备制造企业、通信运营商、知名外企等单位就业,就业率为 100%。
学 科 专 业 简 介
类型 专业代码 904 002 0Z1 104 002 085208 学科、专业名称 电路与系统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信息对抗技术 信号与信息处理 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 智能信息处理 系统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 联系人及电话 学院网站
http://see.xidian.edu.cn
(1) 电路与系统 电路与系统是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在 2001 年和 2007 年的教育部重点学科 评估中排名第一。该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博 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现有长江学者 1 人,教授 22 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 35 人。该学科依 托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智能感知与图像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 兼容教育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与电子信息攻防对抗仿真技术教育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 学科基地,在电子信息系统仿真与 ASIC 实现、基于自然计算和机器学习的遥感图像智能理解 关键技术与应用、星载系统实时信息与图像处理等方向,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展示 度成果。研究方向主要有:智能图像处理、图像与信号的压缩感知及嵌入式系统、电路与系 统 CAD 及设计自动化、非线性电路与系统、智能信息处理、VLSI 设计与故障测试等。主干课 程:随机过程、矩阵论、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现代机器学习理论、统计学习理论应用、自适 应图像分析与识别、SAR 图像处理与解译。该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国航空 航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产业集团以其他国防重点单位、大中型国际通信企业以 及外资企业等单位就业,就业率达 100%。(2)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岗位和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教授 18 人,副教授和高级 工程师 27 人。该学科依托“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天线工程中心,
在人工电磁媒质、卫星通信地面应用、天线设计、微波工程以及近场测量等领域,取得了一 系列标志性成果。研究方向主要有:电磁兼容分析与设计、天线与电磁理论、电磁散射与隐 身技术、天线分析与设计、微波分析与设计、天线工程与测量技术、计算电磁学等。主干课 程:矩阵论、数学物理方法、高等电磁场、电磁散射、高等微波网络、电磁场数值分析、高 等天线理论、智能天线。该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国航空航天、中国电子科 技集团、中国电子产业集团以其他国防重点单位、大中型国际通信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单位 就业,就业率达 100%。(3) 信息对抗技术 信息对抗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 权。现有专职教师 22 人,其中正高职 3 人,副教授 12 人。本学科依托“电子信息攻防对抗 仿真技术教育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在新体制雷达干扰理论、毁伤机理、无源干扰、以及 网络条件下对信息的保护和非法入侵的跟踪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该学科的研究方 向主要有信息对抗系统和技术仿真、电子侦查与干扰、雷达与通信对抗系统、测向和无源定 位技术等。主干课程:随机过程、矩阵论、数字信号处理、电子战信号分析、现代信号处理、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现代谱估计方法、现代电子对抗系统。该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主要在高等 院校、中国航空航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产业集团以其他国防重点单位、大中型 国际通信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单位就业,就业率达 100%。(4)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是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在 2001 年和 2007 年的教育部重点 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该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和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 名、长江学者 2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 者 1 人,教授 25 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 16 人。本学科依托“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 室”,在新体制雷达技术、高分辨对地观测和预警探测技术、先进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 理论等方向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研究方向主要有:自适应信号处理、雷达信号 处理、信号检测与估值、阵列信号处理、雷达目标检测与跟踪、雷达成像与目标识别等。主 干课程:随机过程、矩阵论、数字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现代雷达信 号处理、现代信号处理、数字图象处理。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国航空航天、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产业集团以其他国防重点单位、大中型国际通信企业以及外资 企业等单位就业,就业率达 100%。(5) 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
“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以 及“光学工程”的交叉学科,该学科具有博士及硕士授予权。本学科现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和高级工程师 6 人。西电的“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综合研究光学、微波遥感的基础 上,以微波遥感的研究与应用、微波与光学数据融合为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遥感信息理 解与解译、先进遥感理论及技术、微波遥感干涉测绘技术与应用、微波遥感影像获取与应用 等。主干课程:工程优化方法、矩阵论、数字信号处理、导航原理、数字图象处理、智能控 制理论及应用、图像处理与成像制导、光学传感与检测、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现代测 量数据处理理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等。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目前对遥感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从“遥感信息 科学与技术”学科毕业的学生能够在城市、农业、水利、交通、军事、地质、环境、海洋等 领域从事航空航天摄影测量、遥感系统和应用系统研制及系统集成的建设与开发以及有关空 间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从而成为国家、国防工业特别是航空航天 单位急需的优秀的专业人才,进而满足国家对遥感人才的迫切需要,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和遥 感事业贡献力量。(6) 智能信息处理 智能信息处理学科是信息与通信系统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 授予权。本学科通过研究和揭示自然智能的生成机理,设计并实现模拟自然智能机理的信息 处理理论与方法,并应用于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社会生活等各领域,一门涉及人工智能、 计算机科学以及控制科学的前沿交叉新兴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 7 人,副教授 12 人。本学科 拥有“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教育部留学归国 人员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科学与技术”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等学科基地。本学科的 主要研究方向有:网络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智能与模式识别、海量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计 算机视觉、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图像分析与图像识别、智能光电信息处理、网络信息安全、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空间智能信息处理、光电成像探测识别与跟踪等。主干课程:随机过 程、矩阵论、算法设计技术与方法、非线性信号与图像处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神经网 络基础与应用、计算智能、雷达图像处理与理解。该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 国航空航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产业集团以其他国防重点单位、大中型国际通信 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单位就业,就业率达 100%。(7)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学科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现有 教授 5 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 5 人。该学科在系统集成、系统优化设计、智能和网络化控
制、目标探测与跟踪系统设计、指挥控制与决策等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取得了一系 列理论和应用成果。研究方向主要有:电子信息系统建模与计算机仿真、基于网络的信息系 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最优化算法、智能算法及在天线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先进控 制技术和自动测试系统、进化计算、人工智能及应用以及网络化控制系统等。主干课程:随 机过程、矩阵论、系统工程与系统集成、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建模与仿真。该专业的毕业研 究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国航空航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产业集团以其他国防重 点单位、大中型国际通信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单位就业,就业率达 100%。(8)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省部级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 12 人, 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 13 人。本学科在基于量子免疫动力学的计算智能理论与应用、被动多传 感器目标探测与跟踪技术、基于临地空间平台的遥感信息协同感知与获取等领域居国内领先 地位。研究方向主要有:模式识别、图像通信与处理、智能信号/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网络 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智能系统和神经网络理论等。主干课程:非线性信号 与图像处理、自然计算、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人工免疫系统、智能目标识别分类技术。该 专业的研究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国航空航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产业集团以其 他国防重点单位、大中型国际通信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单位就业,就业率达 100%。(9)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科是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电磁场与微 波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形成的新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现 有教授 3 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 2 人,讲师和工程师 7 人。该学科依托超高速电路设计与 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电子信息系统的电磁 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等领域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研究方向主要有: 环境电磁学、天线布局设计及优化、电磁环境测量、电子系统电磁环境分析和电磁环境监测 与防护技术等。主干课程:随机过程、矩阵论、数学物理方法、高等电磁场、生物电磁学概 论、环境学、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电磁场数值分析、现代信号处理、最优化计算方法、统 计学。(10)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学科是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电磁场与微 波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形成的新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现 有教授 8 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 2 人。该学科依托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电磁环境效应和电磁兼容的理论和 工程问题。研究方向主要有:工程环境电磁学、生物环境电磁学、电磁环境效应电磁环境检 测、分析、和评估。主干课程:随机过程、矩阵论、数学物理方法、高等电磁场、生物电磁 学概论、环境学、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电磁场数值分析、现代信号处理、最优化计算方法、 统计学。
电子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080902 电路与系统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9021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知识一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821 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75分、信号与系统75分)
2013年招生168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基础各占25%) 研究方向名称 智能图像处理、核心算法硬件设计与实现 图像与信号的压缩感知、分析、处理及 嵌入式系统 信号处理与仿真 信息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雷达系统建 模与仿真 数模混合电路与功率系统集成、设计自动化 智能信号处理、信息融合、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 信息融合、图像分析与理解、智能信息处理 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 网络信息处理、Web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 电子设计自动化、嵌入式技术 电路与系统CAD及设计自动化 智能影像分析与系统、SAR图像处理 智能测试与控制、微弱信号检测、系统集成与信息处理 目标测控与通信、空间信息感知与融合处理 图像融合与图像处理、基于DSP的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图像多尺度几何分析 智能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 智能信号处理 新一代通信网及嵌入式系统设计 信息安全与信息对抗 图像处理、电子系统设计及信号完整性分析 自然计算、聚类分析、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 电子对抗技术、电子对抗系统仿真 智能计算、复杂网络与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与智能信息处理 电子对抗技术、信号处理与仿真 智能信息处理 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 电子对抗技术、网络对抗技术 电子设计自动化、智能测试与控制 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分析 图像处理、生物特征识别 计算智能与混合智能系统 量子计算、进化计算和人工免疫系统及模式识别 阵列信号处理、电子侦察与干扰、电子战系统仿真 电子对抗、高速实时信号处理 电子系统集成、控制与检测系统设计 导 师 焦李成 石光明 赵国庆 史 林 来新泉 刘贵喜 梁继民 吴 艳 陈建安 李隐峰 郭万有 王松林 钟 桦 胡方明 李小平 那 侯 彦 彪 职 称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郑春红 杜海峰 杨 刚 胡建伟 初秀琴 李 刘 洁 静 董春曦 刘若辰 汤建龙 杨淑媛 代国定 饶 王 赵 鲜 爽 恒 任爱锋
公茂果 李阳阳 刘聪锋 罗 明 史凌峰
电子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研究方向名称 图像与视频处理、高性能并行计算 复杂网络与多智能体网络、智能计算学习系统 可重构计算与专用指令集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 图像处理与理解、模式识别 非合作信号处理 数据挖掘、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机器学习 计算机视觉及其高速实现体系结构 图像处理 雷达信号处理、信息对抗 智能信息处理、多媒体处理与分析 稀疏表示、多光谱成像 自然计算与智能图像处理 智能信息处理 多媒体数据压缩 计算智能 图像处理与理解、智能信息处理 电子侦察与信息对抗、宽带高速实时信号处理 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理解 物联网感知层的数据检测与传输 图像处理、电子系统设计与仿真 阵列信号处理及稀疏高分辨成像 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海量数据处理 信息对抗及相关的信号处理、设计和集成技术 信息处理专用电路设计 图像稀疏、低秩表示、图像处理逆问题 VLSI设计/图像、视频压缩及深度获取 图像与视频处理及分析、模式识别 智能计算与优化调度 导 师 吴家骥 吴建设 张 鲍 刘 犁 丹 洋 张向荣 缑水平 田小林 曹向海 邓 成 刘丹华 马文萍 尚荣华 武筱林 张青富 白 静 罗勇江 慕彩红 孙万蓉 武 斌 赵光辉 朱虎明 崔艳鹏 邓 军 董伟生 李 甫 王 斌 屈 嵘 职 称 教 授 教 授 高 工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四:822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科目二:201 英语一
2013年招生78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9022 电子科学技术综合知识(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天线原理各占25%) 研究方向名称 计算电磁学、智能天线、射频识别 宽带天线、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 智能天线、微波电路、空间谱估计测向、隐身技术 天线理论与工程及测量、新型天线 天线CAD、工程与测量 移动卫星通信天线 宽带通信、雷达阵列及导航天线理论与技术 电磁兼容、天线工程与微波电路、信号完整性分析 天线技术、天线指向控制技术 导 师 史小卫 龚书喜 赵益民 张福顺 焦永昌 郑会利 傅 光 路宏敏 鄢泽洪 职 称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电子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研究方向名称 移动通信中的相控阵、共形相控阵天线技术 计算微波与计算电磁学、微波通信、天线工程、电磁兼容 电阻抗成像、电磁兼容、非线性电磁学 天线工程与CAD、微波射频识别技术、微波电路与器件 天线测量技术与伺服控制 天线理论与工程技术 天线近远场测试技术及应用、无线网络通讯技术 天线工程及数值计算 微波电路与微波工程、目标特性与隐身对抗 近场辐射及散射测量理论与技术 微波系统和器件设计、电磁场数值计算 电磁新材料、计算电磁学、电磁兼容 计算电磁学、电磁兼容、人工合成新材料 微波电路、天线设计、计算电磁学 电磁隐身技术、天线理论与工程 宽带小型化天线及电磁场数值计算 智能天线、射频识别 天线阵列理论与设计技术 阵列天线技术 计算电磁学、微波电路、信号完整性 电磁计算分析、天线隐身技术、电磁测量技术 计算电磁学、电磁兼容设计、天线阵列设计 天线理论与工程、计算电磁学 计算电磁学、电磁兼容、电磁散射 微波电路与器件、天线与电磁兼容 计算电磁学、共形天线 计算电磁学、电磁兼容 计算电磁学、电磁材料、宽带微波天线器件 天线的宽频带小型化研究、宽频带匹配方法研究 相控阵天线技术、微波无源器件 计算电磁学、LTCC微波电路与天线设计 射频识别技术、射频电路和器件设计 天线理论与工程、阵列天线技术 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隐身、天线阵列设计 天线与射频/微波电路、时域计算电磁场 人工电磁新材料 优化算法、阵列天线设计、宽带天线设计 超材料的电磁理论与工程应用 计算电磁学、射频通信系统 导 师 张小苗 谢拥军 朱满座 尹应增 李 杨 勇 林 职 称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高 工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尚军平 孙保华 雷振亚 于 苏 李 史 安 刘 丁 涛 龙 琰 翔 英
郭景丽 黄丘林 刘淑芳 雷 娟 吕志清 张鹏飞 张 王 吴 徐 玉 楠 边 乐 邹艳林
袁浩波 翟会清 陈 李 魏 瑾 磊 峰 樊芳芳
翁子彬 赵勋旺 褚庆昕 龚建强 李文涛 杨 锐 赵建勋
0809Z1 信息对抗技术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821 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75分、信号与系统75分)
2013年招生9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电子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02 03 9021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知识一 (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基础各占25%) 研究方向名称 信息对抗系统和技术仿真、电子系统侦察与干扰 电子侦察与干扰、测向和无源定位技术 电子侦察阵列参数估计、并行高速实时处理技术 导 师 赵国庆 李 鹏 陶海红 职 称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信号处理与检测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9021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知识一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821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75分、信号与系统75分)
2013年招生160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基础各占25%) 研究方向名称 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星载计算机及应用、数据融合 信号处理与检测 信号获取与处理、高速信息处理系统设计 现代信号处理、微弱信号检测与特性分析 智能信息处理、影像处理与分析 信号处理与检测、电子系统仿真与设计、智能天线 信号处理与检测、高速信息处理系统 高速实时信号处理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高速DSP系统设计与应用 电子系统设计与仿真、弱信号检测与处理 信号检测与处理、海杂波处理、图像特征检测 信号检测与处理、雷达自动目标识别 雷达成像、目标识别 信号处理与检测、高速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应用 雷达信号处理、实时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实时信号处理与检测、视频信号处理 高速实时信号处理与检测、DSP应用系统设计 信号变换、多速率信号处理 雷达成像、机载雷达信号处理、实时信号处理 信号处理与检测、高速信息处理系统设计 信号处理与检测、高速实时数字信号处理系统 雷达干涉成像处理、雷达遥感信息处理 多媒体信号处理、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 阵列信号处理、新体制雷达信号处理 信号处理与检测、目标识别 目标参数估计和识别、宽带雷达和阵列信号处理 雷达探测成像、激光成像技术及实时处理的研究 雷达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高速实时信号处理 被动定位与跟踪 信号检测与处理、实时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导 师 廖桂生 许录平 冯大政 陈伯孝 姬红兵 高新波 张林让 王 苏 刘 李 俊 涛 峥 鹏 职 称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水鹏朗 刘宏伟 邢孟道 赵永波 张子敬 罗 李 王 丰 明 彤
谢雪梅 苏洪涛 陶海红 李真芳 同 李 杜 王 唐 鸣 军 兰 敏 禹
曹运合 宋骊平 曾 操
电子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研究方向名称 雷达成像、运动目标检测和雷达抗干扰 智能信息处理、视觉感知与理解 微弱信号检测、目标参数估计及实时系统设计 现代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 雷达成像及实时信号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雷达干涉成像处理 智能信息处理、影像内容分析与理解 广域预警监视、阵列处理及雷达抗干扰 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雷达信号检测与 自适应信号处理 雷达目标识别、雷达成像、雷达信号处理 雷达信号处理、电子侦察信号分选与识别 雷达成像、动目标检测与成像、实时信号处理 影像质量评价和视觉感知模型 雷达成像、自适应信号处理和实时信号处理 雷达信号处理、动目标检测 雷达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 阵列信号处理、雷达系统和极化信息处理 压缩感知算法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雷达信号处理 图像处理、目标分割与检测、特征提取与分类 MIMO雷达和网络化雷达干扰主动对抗 实时信号处理,雷达成像 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 SAR目标识别 影像处理与分析 机载/星载雷达信号处理、雷达稀疏信号处理 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导 周 韩 金 师 峰 冰 艳 职 称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何学辉 李亚超 索志勇 田春娜 杨志伟 张 纠 李 梁 路 娟 博 林 毅 文
王虹现 吴建新 徐 青 杨明磊 罗智泉 戴奉周 刘 刘 靳 楠
全英汇 王秀美 王英华 王 陈 颖 渤 朱圣棋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02 03
0810J3 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9021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知识一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821 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75分、信号与系统75分)
2014年开始招生
科目三:301 数学一
(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基础各占25%) 研究方向名称 雷达信号处理 微波遥感成像技术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处理与应用 导 师 职 教 教 教 称 授 授 授 廖桂生 邢孟道 李真芳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0810Z1 智能信息处理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9021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知识一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821 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75分、信号与系统75分)
2013年招生8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基础各占25%)
电子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研究方向名称 网络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智能与模式识别 智能信息/图像、目标检测、跟踪与编码 进化计算 计算机视觉、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 智能信息处理、多源信息融合 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 3DTV关键技术、多媒体智能处理 导 师 焦李成 石光明 焦永昌 高新波 姬红兵 杨淑媛 郑蠢 职 称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081103 系统工程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二选一)821 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75分、信号与系统75分) 823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9021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知识一
2013年招生9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基础各占25%) 研究方向名称 系统建模仿真与设计、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 最优化算法、智能算法及在无线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电子系统工程、电子电气系统、节能电子 进化计算及应用、人工智能 网络化控制系统 系统集成技术 电子系统建模仿真与设计、系统集成及新型导航系统 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新体制雷达系统技术 导 师 许录平 焦永昌 王昌明 王宇平 李俊民 张都应 王 王 勇 俊 职 称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9021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知识一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821 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75分、信号与系统75分)
2013年招生36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基础各占25%) 研究方向名称 图像处理算法与实时处理系统、精密光机电系统 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与识别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照明控制系统、图像处理及应用 模式识别、影像处理与分析、机器学习 模式识别、信号分类与识别 目标检测与识别、信息融合、智能图像处理 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 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分析 计算机视觉与应用 医学影像分析与处理、生物特征识别 网络多媒体技术研究、图像通信与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人工智 能 复杂多智能体网络协作控制 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 导 师 赵亦工 焦李成 楼顺天 高新波 姬红兵 吴 艳 王桂婷 张小华 韩 田 红 捷 职 称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郭宝龙 李 智 齐 飞
电子工程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模式识别、智能控制 认知计算与自治系统 SAR图像理解与解译 图像与视频理解 智能控制、系统仿真 统计学习方法及其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 智能图像与视频分析、SAR图像处理 研究方向名称 导 于 侯 王 王 钟 师 昕 彪 达 爽 桦 职 称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公茂果 郑蠢 杜 兰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02 03 04 05
083001 环境科学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9023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知识二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821 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75分、信号与系统75分)
2013年招生3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电磁场理论、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基础各占25%) 研究方向名称 天线布局设计及优化、电磁环境测量 电磁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电磁兼容 检测与仪器、电磁兼容、信号处理 目标特性、电磁兼容 电磁环境仿真分析、电磁兼容、电磁新材料 导 师 张福顺 路宏敏 赵益民 雷振亚 李 龙 职 称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工程环境电磁学 工程环境电磁学
083002 环境工程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9023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知识二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821 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75分、信号与系统75分)
2013年招生4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电磁场理论、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基础各占25%) 研究方向名称 导 师 史小卫 朱满座 路宏敏 孙万蓉 张福顺 赵建勋 职 称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电磁环境效应与防护技术、电磁兼容 环境监控与检测 微波暗室设计、电磁环境检测与评估 射频电路与天线、电磁场数值方法
电子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
科目一:101 思想政治理论 9024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基础知识三 科目二:201 英语一 科目四:831 电路、信号与系统(电路80分,信号与系统70分)
2013招生318人
科目三:301 数学一
复试科目 方向代码
(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基础、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 技术基础,六选四各占25%) 研究方向名称 导 师 职 教 称 授 焦李成 杜海峰 刘 静 刘若辰 公茂果 李阳阳 吴建设 马文萍 张青富 慕彩红 朱虎明 屈 嵘 钟 桦 侯 彪 王 爽 吴家骥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教 授 授
SAR图像处理
张向荣 缑水平 田小林 王桂婷 白 静 杨淑媛 张小华 韩 红 昕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尚荣华 郑蠢 王 达 赵国庆 李 鹏 董春曦 汤建龙 44 信息对抗技术 饶 罗 鲍 鲜 明 丹 刘聪锋
电子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研究方向名称 导 武 师 斌 职 称 曹向海 44 信息对抗技术 罗勇江 崔艳鹏 石光明 张 犁 谢雪梅 齐 45 嵌入式系统、图像获取、处理、压缩与分析 飞 刘丹华 武筱林 赵光辉 董伟生 李 甫 史 林 46 信息处理、电子系统设计 陈建安 李隐峰 杨 47 多源信息融合、遥感影像处理、分析及应用 兵 吴 艳 那 彦 来新泉 杨 刚 初秀琴 48 数模混合电路与功率系统集成、设计自动化 代国定 史凌峰 刘 洋 郑春红 田 捷 梁继民 49 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 孙万蓉 赵 恒 赵建勋 胡方明 50 图像处理、智能测试与控制、嵌入式技术 郭万有 任爱锋 邓 51 电路与系统CAD及设计自动化、智能信息处理 军 李小平 王松林 路宏敏 李 龙 52 电磁兼容、网络与滤波器、计算微波与计算电磁学 苏 涛 史 琰 张 玉 王 楠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高 工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教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授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教 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电子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研究方向名称 导 吴 师 边 职 称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袁浩波 52 电磁兼容、网络与滤波器、计算微波与计算电磁学 翟会清 赵勋旺 褚庆昕 龚建强 史小卫 黄丘林 刘淑芳 53 计算电磁学、智能天线、射频识别 吕志清 徐 魏 乐 峰
李文涛 谢拥军 朱满座 雷振亚 54 微波电路、微波工程、智能天线、计算电磁学 赵益民 安 翔 李 杨 55 隐身天线 磊 锐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授
龚书喜 刘 英 张鹏飞 尹应增 郑会利 鄢泽洪 56 通信天线 孙保华 郭景丽 邹艳林 陈 瑾 樊芳芳 焦永昌 张福顺 57 雷达天线 李 勇 杨 林 尚军平 翁子彬 傅 光 58 导航天线 张小苗 于 雷 59 雷达工程与技术 丁 娟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授 授
廖桂生 冯大政
电子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研究方向名称 导 师 职 教 教 称 授 授 陈伯孝 张林让 王 俊 苏 涛 刘 峥 水鹏朗 刘宏伟 邢孟道 赵永波 张子敬 罗 丰 李 明 王 彤 苏洪涛 陶海红 李真芳 李 王 唐 59 雷达工程与技术 曾 周 军 敏 禹 操 峰 杜 兰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教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授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教 教 授 授 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教 授
何学辉 李亚超 索志勇 杨志伟 张 纠 梁 娟 博 毅
王虹现 吴建新 徐 青 杨明磊 罗智泉 戴奉周 刘 楠 全英汇 王英华 朱圣棋 陈 渤 60 信号检测与目标识别 姬红兵 同 鸣
电子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方向代码 研究方向名称 导 金 60 信号检测与目标识别 李 刘 师 艳 林 靳 职 称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教 教 高 授 授 授 工
高新波 李 洁 邓 韩 61 智能信息处理、影像处理与分析 路 王 王 成 冰 文 斌 颖
王秀美 许录平 赵亦工 楼顺天 62 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导航新技术及应用 宋黎定 许晓华 冯冬竹 王 63 电子系统工程、嵌入式控制系统、系统集成技术 勇 王昌明 张都应
研究员 副教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自命题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录
821 电路、信号与系统 《电路》(四版)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822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简明微波》 《天线原理》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四版) 831 电路、信号与系统 《电路》(四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数字信号处理》 9021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知识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二版)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微波技术基础》 9022 电子科学技术综合知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天线原理》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数字信号处理》 9023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知识二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二版)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微波技术基础》 9024 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知识三 (六选四)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数字信号处理》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二版) 孙肖子等 杨颂华等 路宏敏等 廖承恩 楼顺天等 奥本海姆 孙肖子等 杨颂华等 西电科大出版社 西电科大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西电科大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西电科大出版社 西电科大出版社 楼顺天等 魏文元 路宏敏等 奥本海姆 科学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孙肖子等 杨颂华等 路宏敏等 廖承恩 西电科大出版社 西电科大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西电科大出版社 邱关源 楼顺天等 奥本海姆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邱关源 路宏敏 梁昌洪 魏文元 吴大正 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及参考书
专业 加试科目 1.微波网络 2.工程数学 080902 电路与系统 0809Z1 信息对抗技术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0810J3 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 0810Z1 智能信息处理 081103 系统工程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83001 环境科学 083002 环境工程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 1.随机信号处理 2.高频电子线路 《随机信号分析》张潜五编著 西电教材科;《通信电 子线路》高如云等编著 西电出版社 参考书目 《微波网络及其应用》吴万春、梁昌洪著 国防工业出 版社;《矢量分析与场论》谢树艺著 高等教育出版 社;《复变函数》西安交通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 计算机学院专业目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3 年 8 月
学 科 专 业 简 介
类型 专业代码 201 203 211 学科、专业名称 教育技术学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软件工程 计算机技术 联系人及电话 学院网站
http://cs.xidian.edu.cn/
教育技术学(040110) (硕士) 教育技术学是我国教育学科群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新兴学科。教育技术学科既有它的 学科特点,又有它的时代特色。本学科发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 信技术领域的优势,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在教育、教学与培 训领域对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系统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的教育技术学科的专 门人才。本学科现有教授 4 人,副教授 2 人,青年讲师 6 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已占到 教师总数的 90%以上。先后承担了国家 863、教育部、总装备部等部门多项科研项目,建立了 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设立的教育技术实验室和远程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提 供了良好的研究与实践训练环境。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已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主要在国外和国内从事电子与教育 产品研发的公司或机构工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影响深远的学科,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科技 水平的重要标志。我校是全国最早建立计算机专业的院校之一, 1958 年创立了计算机专业, 于 1995 年成立计算机学院。2012 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全国第 在 20 位。计算机科学 2012 年 7 月进入美国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全球学科排 名前 1%(国内科研机构第 13 名) 。“计算机系统结构”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2002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是计算机学院传统优势学科,在 2011 中国大学研究生院二级学科排名中位列第 8。学 科现有双聘院士 1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1 人;建设 有“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其中有多位专家分别在教育部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973 计划信息领域专家组、 中国计算机学会等机构任职。本学科研究方向稳定、科研经费充足。“十一?五”以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重点项目、 “973”项目、 “86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教育部重大项目、武器装 备预研项目等课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本学科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 合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无线网络及移动计算安全、计算机外部设备、大规模数据处理等 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影响深远的学科,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科技 水平的重要标志。我校是全国最早建立计算机专业的院校之一, 1958 年创立了计算机专业, 于 1995 年成立计算机学院。2012 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位列全国第 在 20 位。计算机科学 2012 年 7 月进入美国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全球学科排 名前 1%(国内科研机构第 13 名) 。“计算机应用技术”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1998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是计算机学院传统优势学科,在 2011 中国大学研究生院二级学科排名中位列第 15。学 科现有双聘院士 1 人、新世纪优秀人才 1 人,教授 人,博导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总人 数比例 以上。其中有多位专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会评专家,并在中国计算 机学会等机构任职。本学科研究方向稳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宇坤电器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