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代VS共青团谁是未来国家的国家领导者3?他们现在谁更有优势?

您没有权限查看该内容.
您可以试试:[转载]“红二代”齐聚京城:没想到其中竟有他
“红二代”齐聚京城:没想到其中竟有他
发帖时间: 22:52:56
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北京延安儿女联谊会等联合举办的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联谊会,今天在北京海淀区远望楼宾馆举行。
革命老人黄静波,开国少将易耀彩夫人、革命老人范景阳,毛主席女儿李敏、李讷,毛主席西班牙文翻译王怀祖,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钱嗣杰、陈振焱将军,周恩来
总理侄女周秉德,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将军、高岗之子高燕生,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肖克上将之子肖星华,李中权将军之子李洋,毛主
席外孙女孔冬梅,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苏希胜将军等300余名红后代相聚在联谊会。
苏希胜将军在联谊会上发言。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是唱着东方红的歌曲,沿着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好战士、好干部的理念成长进
步的。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形象已经深深的刻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毛泽东思想已经注入我们的灵魂,成为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事件中,培育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已经成为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举办联谊会的重要目的
就是为了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宣传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的道理,就是为了让用无数共产党人的生命和热血培育成的党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钱嗣杰讲道,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虽然离我们去了,但他的思想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我们要永远沿着毛主席指导的革命路线,永远的奋斗下去。
陈振焱将军用朴实的语言讲道,我在主席身边工作过,在部队一直按照主席的教导去做,好好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现在年纪大了,还是要按照毛主席的思想继续为人民服务。我现在打算为福建革命老区做一点事情,给当地的人民修修路,做点造福人民的事情。
王怀祖讲道,从1956年到1964年我多次给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陈毅、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等党的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做过翻译,今天能和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相聚在一起特别高兴。
&毛主席和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坐在他们的身边聆听他们的教诲,深深的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感到他们的一身正气。我敬佩他们打碎旧世界开创新中国的丰功伟业,敬佩他们终于自己的信仰、大公无私、廉洁奉公,这是我们终生学习和铭记的。
王怀祖还用西班牙语翻译了毛主席诗词《卜算子 咏梅》,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联谊会上还赠送了书籍《为什么是毛泽东》、《毛主席和我们这些孩子》。中国转业军人合唱团为大家带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双双草鞋送红军》。
毛主席纪念堂前现惊人一幕 14亿国人被震惊
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37周年的纪念日。一大早,大批的人群就已在毛主席纪念堂门口排队。男女老少,各个阶层,国内外的朋友“毛主席,我们来看您来啦…”,都期待那庄严的神圣时刻,在此排队等候。“毛主席,我们来看您来啦…”
日,毛泽东逝世37周年,毛泽东亲属、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主席纪念堂。
他们是:毛泽东侄女毛小青(右五)、侄外孙女毛雅慧(左二),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钱嗣杰(右四)、张木齐(左四)、刘学骞(左三)、曾文(右三)。
毛主席两个女儿现况看完后亿万国人民都哭了
李讷,毛泽东的女儿,此刻她就站在我的面前。从外表来看,她已经是非常衰老了,行动非常缓慢,她衰老得那样快,比起两年前我见她的时候仿佛衰老了10年。
李讷今年已经61岁了,由于患严重的肾衰竭和多种疾病,全身浮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她的行动十分缓慢,她不得不十分缓慢地从汽车里出来,费了很大劲才终于稳稳地站住了,然而当李讷终于站立在那里,就立即显示出有几分那种遗传的伟人气质和风度,高傲和倔强,仿佛任何力量也不可战胜。
习近平接见毛主席女儿李讷
李讷长期患病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按照目前的医疗制度,诸如透析等项目都是需要自费的,而一般的公费药物根本无法治疗,李讷的病况已经十分严重,双肾严重
萎缩,据专家诊断,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换肾,而这是不可能,李讷因为退休很早,工资标准很低,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钱来做透析治疗,更不可能做手术治疗。可以说,李讷是凭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在与病魔抗争的。
进屋后,大家就这样坐着,李讷早已养成了沉默的习惯,李讷的沉默也感染着我们所有的人。
毛泽东去世后,李讷没有继承毛泽东的一分钱的遗产,无论在毛泽东在世时还是在毛泽东去世后,李讷都没有享受到一点特权。在随后的改革开放时代,李讷自然也
属于那种落后于时代的人,她只是本本份份地做人,谨小慎微地依靠着那份工资生活着。对于这个火红的年代,李讷已经是一个边缘人。
李讷对生活是知足的,她似乎什么也不缺。她缺钱吗?不,实际上只要她一松口,就会有无数的人愿意为之付出。
据媒体曾经报道,一位沂蒙山老区的农民得知毛主席的女儿生活极端困苦,捐给了李讷2000元钱,但李讷把这钱转捐给了希望学校。
也曾有一位港商得知李讷的困境寄来了1万港币,但李讷决定兑换成人民币之后捐献给延安老区,结果在银行被骗子将此款骗走。李讷不愿意接受别人的馈赠和帮助,她说:"这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人".
李讷的丈夫王景清,是陕西榆林人,1940年仅11岁就参加八路军,曾经做过毛泽东的卫士。一个不小心暴露出他穿的袜子,那似乎是一种解放前才有的袜子,袜筒是那种几十年前的纱袜,袜底是用布缝的,已经补了很多的补丁,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显然是手毛泽东的影响。
王景清与李讷结婚后生育有一子,他们的儿子,亦即毛泽东外孙,今年已经29岁了,目前在北京一家公司打工,每月4百多元的工资,勉强可以度日,但由于贫穷,至今也找不到媳妇。
李瑞环对李讷的境况十分关心,曾经说过有什么问题去找他,但李讷从不愿意麻烦领导同志。能够温饱,足矣。
尽管从外表来看,李讷似乎是一个落魄的老太太,但这种外表掩饰不住她内在精神的光辉,李讷是一个文化人,北大毕业,文史哲的功底相当好,她有着丰富的内在
精神世界,她的沉默与无言,默默地向世界宣示着她那种内在的坚强与冷傲,那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精神。在李讷身上,也体现了那种士大夫的傲骨,那种冷傲的骨气
令人不得不为之油然而生出敬意。
在这个毛泽东的后代面前,我突然觉得,那些肥得流油的修正主义者贪官污吏们,是多么可怜和贫困啊!
而望着李讷那羸弱的身躯,我仿佛觉得她非常富有,她的形象在变得高大,那是一种塞乎天地之间的高大,一种不可战胜的气质和性格。毕竟是毛泽东的女儿啊!
这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纳在自己家里的一张合影照片,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似乎感觉到了有一种巨大的震撼力,还有一
些苍凉,一些不平……,你看,她们的住房还是最平常不过的普通房子,这在北京市里,应该算是贫民窟了吧,还有那几件再普通再简单不过的老式家具,老式的电
饭煲,老式的暖水瓶,廉价的花布门帘,特别是桌子上那个几元钱就能买到的、用来罩剩饭剩菜的用具(我不知道这种用具的名称应该叫什么),在里面肯定还有当
天吃剩下的饭菜……李敏和李纳衣着非常一般,非常朴素,非常平常,完全可以和现在的老太太融为一体,甚至还不如现在普通家庭的老人们穿得好呢。&
&说实在的,如果不说是毛泽东的女儿,谁又能将她们与毛泽东联系在一起啊,肯定还会以为是两个普通的下岗工人,或者是吃低保的两个老人正在话家常呢。
战友们,写到这里,我的眼睛已经有些模糊了,看看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两个女儿的现况,再想想当今那些腐败分子们的所作所为,你是不是也有许多的感慨啊!我
想说的是,如果我们共产党的每个干部都能象这样要求自己和家人的话,那我们的社会一定是非常和谐稳定的,我们的国家将会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我们的军队绝
对是打遍天下也无敌手的啊!
毛主席的儿女们各个都是英雄儿女,为祖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而其中朝鲜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毛岸英同志的事迹更是被后人所熟稔,然而毛岸英的死,真的就是那么简单的么?真相只有一个....
日上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所在地大榆洞被美军炸成一片火海,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壮烈牺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是美军精心策
划的一场谋杀,在
此之前,还发生了另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麦克阿瑟的阴谋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不久,侵朝“联合国军”司令部的情报机构即侦悉了我志愿
军司令部总部的驻地大榆洞,并获悉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就在彭德怀司令员手下当参谋。于是,他们很快拟定了一个“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阴谋计划。
朝鲜战场上的彭德怀,美国暗杀彭司令无望,就盯上了毛岸英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声称,绑架毛岸英是政治的需要,而消灭彭德怀则是战略上的需要。
麦克阿瑟的上述阴谋尽管是在绝密状态下策划的,但其上下左右之间来来往往的一些密电,还是被苏联军方先进的侦察机器截收并破译,苏联军方从所破译的密电中得知,美军近期要派飞机轰炸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
事关重大,时间紧迫,苏联方面于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拍去一封密码电报,通报了上述情报,并提醒中国方面提高警惕,做好防备。
毛泽东阅罢苏方电报,吩咐道:“立刻给彭德怀发电报,要他转移司令部!敌情变化无常,要防患于未然!”聂荣臻马上安排人给彭德怀拍了电报。
毛泽东对此事还有些放心不下,于第二天下午又亲自拟写了一封电报,嘱咐用“AAAA”加急形式发了出去,电告彭德怀近日将有敌机轰炸,要他将志愿军总部迅
速转移,不得有误。彭总接连收到聂荣臻和毛泽东拍来的两封加急电报,但他并没有将志愿军总部转移,不幸的事就发生了。
毛岸英险遭绑架就在毛泽东给彭德怀拍发电报的当天午饭后,麦克阿瑟毫不迟疑地吩咐部下给突击队的莱特森上尉发报,要他马上采取
地面突击行动。同日傍晚,全
副武装的毛岸英从志愿军总部作战室附近的宿舍走出来,由彭总的警卫小李陪同,迎着刺骨的寒风,到南山上的各个哨位巡查,最后来到警卫班班长张国祥的哨位。
哨位设在一个靠近山沟的坑道,张国祥正警惕地在坑道放哨。
毛岸英站在坑道前沿四周观察了一下,然后指着远处黑黝黝的山沟说:“进去看看。”他们三人顺着山沟往里走了一段后,从乱石堆后面突然蹿出七八名美军突击队员和几名化装成朝鲜老百姓的南朝鲜特工,为首的正是美军突击队上尉军官莱特森。他们在此已经潜伏多时。
莱特森用手电照着毛岸英,又与手中的照片对照,禁不住得意地笑了,他下令手下一名美军中士留下来同三名南朝鲜特工一起看押毛岸英等三人,自己则带领其他突击队员直奔志愿军总部去袭击彭德怀。
危急关头,张国祥突然一下子蹿到毛岸英身前,两手抓住棉袄前襟用力一扯,露出胸前一排苏制手雷。他一边回头喊道:“岸英、小李快跑!”一边冲到敌人面前拉响了手雷。随着一声巨响,4个敌人全部倒在了沟里,张国祥壮烈牺牲。
毛岸英和小李顾不上掩埋自己的战友,他们牵挂着志愿军总部和彭总的安全,便提枪向大榆洞方向跑去。不一会儿,从大榆洞方向传来激烈的枪声,他们估计敌人已
开始袭击志愿军总部,便加快了脚步深夜11点20分,当他们走到距志愿军总部还有5
公里的一片小树林时,又与从大榆洞败退下来的那股美军突击队员遭遇了。毛岸英且战且退,突听敌人高声喊道:“共军听着,你的同伴已被我们抓住了!”喊声未
落,只见莱特森一边用手电照着小李,一边用枪指着小李。
毛岸英持枪与冲上来的美军突击队员对峙着,突然,只听小李大声喊道:“岸英,别管我!”随即用双手紧抓住莱特森的枪管。
这时,莱特森扣动了扳机,随着一声沉闷的枪响,小李瘫倒在地上。毛岸英突然撞开眼前的一名美军士兵,冲到莱特森面前,将枪口对准其胸膛,一口气将枪中的子
弹打光,莱特森顿时栽倒在地剩下的两名美军士兵刚想向毛岸英开枪,只听树林外传来一阵呐喊声,原来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前来接应,吓得他们只得仓皇地抱头鼠
窜,被志愿军战士追上生擒活捉。战友们将身负重伤的小李送到野战医院抢救,毛岸英只是受了点儿擦伤,有惊无险,安然无恙。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躲过一场劫难的毛岸英,他的生命却进入了倒计时……毛岸英葬身火海麦克阿瑟得知自己精心策划的“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计划出师不利。
不仅没有抓到毛岸英和干掉彭德怀,而且还损失了数名训练有素的突击队员,包括精明强干的莱特森上尉,这使他十分恼火,急令空军执行第二步行动计划:派轰炸机向志愿军总部投掷大量凝固汽油弹,把大榆洞炸成一片火海,让彭德怀和毛岸英葬身其中!
彭德怀军事秘书等揭秘:毛岸英之死真相
日《老年文摘》刊登一篇《美军差点绑架毛岸英》的文章。内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后,美军和韩军特工策划了一个
“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计划”,“毛岸英与美军特工浴血奋战”等等。文末注(据人民日报)。在此之前的《国防知识报》日的《史海钩
沉》栏目中,刊登郑德坤撰写的《绑架毛岸英阴谋破灭记》,以及《党史信息报》日(月末版)用半个版面刊登许文龙撰写的《一份记录阴谋绑
架毛岸英的真实报告》,注明是“真实记录”。文末声称:“作者曾采访过毛岸英的生前战友,现经国家出版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审批”。
这3篇文章内容基本相同,都对史事描述得神乎其神,并声称经过“采访和审批”。但是,我们这些曾和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工作的战友,看到这些文章都感到十分惊讶。对这些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
(一)麦克阿瑟不可能知道彭德怀与毛岸英的行踪
郑德坤等人文章中说:“美军司令麦克阿瑟获悉毛岸英在彭德怀司令员手下当参谋,于是拟定了一个‘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计划。”“1950年11月
24日,麦克阿瑟的助手惠特尼送给他一份电报,这是莱特森上尉发来询问绑架中共领袖之子毛岸英的行动何时开始。”麦说:“这个行动很不错。”接着就是在这
天夜里发生了所谓毛岸英遇敌浴血奋战的故事。
我(王天成)当时是志愿军总部敌情研究参谋,主管美军情况;停战后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经验总结,参加整理全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敌情通报、电报、档案以及我
志愿军的电函;并在志愿军总部侦察部队工作过。
1958年回国后,我一直从事军史研究,特别是美军史研究,还参加了美国出版的权威史书《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等的译校。1980年根据浦安修同志的指
示,我与杨凤安为编写《北纬三十八度线——彭德怀与朝鲜战争》一书(已出版),又重新查阅了中、美、苏、韩等国史料、档案、电文,也没有发现记载此奇闻大
事的材料。志愿军总部的许多老同志,包括时任志愿军副司令的洪学智、首任志司作战处副处长杨迪、首任情报处副处长李世奇、作战处科长孟昭辉、时任参谋赵南
起、龚杰、田胜、苗杰、成德益、翻译宋保华等,经互相沟通与交流,都对毛岸英殉难的事记忆犹新,但没人知道有些骇人听闻的所谓绑架事件。
当时志愿军的组织及行动是非常保密的。10月初,为志愿军出国前后的宣传报导问题,彭德怀向毛主席建议:“在战斗打响之前,应绝对保密。打响之后,新华社
在报道和广播方面也应注意分寸。要设法转移敌人的视线,使其产生判断上的错觉,以便我军各路部队迅速隐蔽过江,取得战斗的主动权,力争初战的胜利,以提高
士气、稳定人心,扭转被动局面。”
10月19日志愿军出发的当天,毛泽东主席电示:“志愿军决定于本日出动,”“在目前几个月内,只做不说,不将此事在报纸上做任何公开宣传。”为此,志愿
军建立了严格的保密制度。彭总规定各部队要控制电台,封锁消息,严密伪装,夜行晓宿,避开大路,隐蔽向指定作战地区开进。彭总还严格要求各级组织、成员对
志愿军入朝的一切行动,连亲人都不准告诉。毛岸英入朝更在保密范围之内。
正是由于我军严守秘密的成功,日晚我26万大军突然进入朝鲜战场,犹如兵从天降,完全出乎敌之意料,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歼敌1.5万
余人。这时麦克阿瑟调动一切情报机关想查明我军实情,仍以为我是象征性的出兵,不过5—6万人,也不是什么正规部队。于是麦克阿瑟又狂妄叫嚣继续北进,发
动最后攻势,统一朝鲜,答应士兵可以回家过圣诞节。直到我军推进到接近三八线,麦克阿瑟的头脑才清醒过来,才知道他的对手、统帅志愿军的是彭德怀。
美国出版的史书也证明此事。1950年,麦克阿瑟“在11月24日由飞往朝鲜,发出‘开始’向鸭绿江进攻的信号。他当时断言,‘中国人现在没有参
战’,战争‘在两星期内结束。’”([美]马修·邦克·李奇微著《朝鲜战争》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74页)当志
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3天后,麦克阿瑟才断定,“1月27日,赤色司令林彪将军使他的全部军队跨过鸭绿江,投入战争。”([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著:《麦
克阿瑟回忆录》,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翻译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279页。)从实际情况看,当麦克阿瑟既不知道中国派兵参战,又搞不清
楚志愿军的统帅是谁之前,怎么会知道彭德怀与毛岸英的行踪?怎么会作出“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事呢?
(二)毛岸英根本未曾“查哨遇敌”展开“激战”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军事秘书杨凤安回忆说,日,彭总在西北军政委员会主持研究大西北经济建设的规划会议,突然被紧急召进北京。10月
8日,彭总电话通知,让我急速赴京。我到京后彭总已离京去沈阳、安东(今丹东),军委办公厅就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关防(印章)交待给我,并安排我乘机到沈
阳。14日在沈阳和平街l号交际处,我同彭总见了面。随从彭总先期到达的有:张养吾、毛岸英、总参谋部的成普、徐西元、龚杰与警卫员郭洪光等。我们组成了
彭总临时办公室。办公室的主要工作是忙于彭总出国作战前的准备。
10月9日黄昏,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彭总因急于了解情况并与金日成首相会见,就带我和两名警卫员乘一辆吉普车随先头部队进入朝鲜。毛岸英和彭总办公室的其
他成员则随十三兵团司令部一起入朝。10月24日,彭总与十三兵团首长及司令部会合,组成志愿军总部。彭总的临时办公室即改为志愿军司令部首长办公室。主
任张养吾(11月19日回国),副主任杨凤安、参谋徐西元、龚杰、高瑞欣(11月18日到朝鲜),秘书毛岸英(俄语翻译)。志愿军总部作战处副处长成普长
住办公室负责作战事宜,还有保卫、警卫人员。办公室组成党支部,选举杨凤安为支部书记,毛岸英为党小组长。
毛主席外孙女孔冬梅在纪念活动现场
彭总对我们办公室的人员很体贴,特别是对岸英同志更为关心。彭总与岸英和我们办公室的人员在一个办公室,白天在一起办公,晚上彭总在办公室的行军床上休
息,杨凤安和毛岸英等在地铺上睡觉。白天夜晚参谋人员轮流值班。岸英同志平易近人,办公室的成员对他也很尊重,除俄语翻译外,办公室未分配他作战值班任
务,但岸英同志积极主动地参与办公室的各项工作。
11月7日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金日成首相与苏联驻朝大使拉佐瓦耶夫到志愿军总部大榆洞与彭总会晤,岸英同志首次承担翻译工作。他用流利的俄语向拉佐瓦耶
夫翻译了彭总介绍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的情况及发动第二次战役的计划。会谈结束后,当夜岸英即在办公室蜡烛下整理会谈翻译记录。
原志愿军作战处副处长杨迪回忆:日志司开作战会议时,有位年轻的翻译也参加了讨论。会议开完后,我问作战处丁甘如处长,他是什么人?
丁说不能告诉我,这是纪律。杨迪同志说连他这个作战处副处长都不能知道毛岸英在彭总办公室做翻译工作,敌人怎么会知道呢?
志愿军总部戒备严密,敌特人员很难潜入到总部附近。志愿军首长都有随身警卫员2—3人,还有保卫干事和一个内卫排专门负责保卫彭总和其他首长的安全。这些
警卫工作统由杨凤安负责。另外还有一个警卫团,负责总部的警卫,昼夜在首长住地站岗放哨,由志司作战处杨迪副处长负责。毛岸英没有查哨的任务,他的一切行
动只能有彭总及邓华、洪学智与彭总办公室人员知道。按彭总指示,毛岸英只在彭总办公室附近活动。
11月24日夜,麦克阿瑟发动大规模进攻。这一夜,彭总与志司其他首长为研究敌情,掌握敌军动态,部署1月25日发起第二次战役的诸多重要事宜,非常紧
张。彭总办公室的全体成员,包括毛岸英在内,忙了大半夜才休息。龚杰同志回忆:当夜他在彭总办公室值班。下半夜大家休息以后,只有他和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
杨凤安留在彭总办公室。毛岸英、高瑞欣二人在志愿军政治部的山洞里休息,25日9时以后才回到办公室。当时他俩还未吃早饭,可是饭已冷了,他们热了饭还未
来得及吃,就遇敌空袭不幸牺牲。龚杰说:24日夜我值班到天亮,志司驻地附近根本没有发生任何敌特活动的报告,彭总作战室不分管志司驻地警卫工作,毛岸英
没去查哨,更没有听到枪战声。志司第一任作战处副处长杨迪和第一任情报处副处长李世奇说,24日夜他们都在办公室。根本没有美军突击队突袭志司的事。郑德
坤等文章中所谓“24日夜里,毛岸英由彭德怀的警卫小李陪同,查哨时走出距总部五公里处遇敌特工。”“美军上尉莱德森率七八名美军突击队员和南韩特工,轻
而易举地俘获了毛岸英他们三人。”“警卫班班长张国祥冲到敌人面前拉响手雷。自己壮烈牺牲。”“双方在激战中小李为保护毛岸英也不幸牺牲,而毛岸英也在混
战中打中了莱特森,剩下的美军士兵则被前来接应的志愿军战士活捉。”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的编造。
(三)目睹彭德怀遇险与毛岸英牺牲的真实情况
1950年11月中旬,志愿军党委常委专门开会,根据军委的指示精神,研究彭总的安全和志司防空的问题。会议决定,志司机关人员于25日拂晓前疏散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并注意防空。
25日拂晓前,洪副司令员急急忙忙来到彭总作战办公室,请彭总到山腰上一个防空洞去办公。彭总倔强地说:“我不走。”洪副司令劝说不行,也不顾彭总发脾
气,拉着彭总就出了门。接着洪副司令喊:“杨凤安!把彭总的办公用品(毛笔、墨盒、电报稿纸)拿来!警卫员把彭总的铺盖卷起来,和行军床一起拿到防空洞里
去。”邓华副司令早已在那里等候。三人进洞后,就研究第二次战役打响的时间及打响后如何向纵深穿插和实施包围迂回等问题。过了2个多小时,彭总叫杨凤安到
办公室去问前线情况。他刚一进门,敌人两架B一26轰炸机由西南向东北稍偏办公室上空飞过。杨说了声“注意防空”,随即向成普副处长、徐西元参谋询问前线
情况。这时,毛岸英和高瑞欣参谋正在围着火炉热早饭。杨凤安问完情况准备回去向彭总报告,一开房门,看见又有敌机飞来,便喊了一声:“不好,快跑!”这时
敌机凝固汽油弹已离机舱,有几十枚投在彭总办公室及其周围,乌烟冲天。成普和徐西元以及彭总的两个警卫员从火海中跑了出来,成普面部受了轻伤。毛岸英、高
瑞欣未来得及跑出,不幸牺牲了。毛岸英同志牺牲时还穿着杨凤安的呢子大衣。
当时,杨凤安急速跑到彭总身边说:“办公室的人员,除了岸英和高瑞欣同志没跑出外,其他同志都已安全脱离,看来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彭总听后顿时站立
不稳,久久一言不发,尔后才喃喃地说:“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牺牲了。”说着,他走出防空洞,缓慢地来到出事现场。彭总看着烧焦的尸体,心情十分沉重,
中午饭也没吃。他沉痛地说:“这事要报告毛主席他老人家。”于是,他亲自起草电话,报告了此事。
许文龙文章说,是“成普和毛岸英连推带搡着,将彭总架到防空洞”,“毛岸英见彭德怀进了防空洞,这才松了一口气。”等等,我们目睹现场,根本没有此事。
以事实求是为基本准则是对撰写历史作者的要求。当年在彭总身边与毛岸英、高瑞欣在彭总作战室共过事及在志愿军总部工作过的战友们一致认为,这3篇所谓“真
实报告”,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作者声称的所谓“采访”和“审批”,也是值得质疑的。——这些问题需要对读者、对历史有个准确的交待。
杨凤安:原任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军事秘书,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毛岸英所在党支部书记,后任军事科学院战役战术研究室主任;
龚杰:原任彭总入朝作战办公室分管敌情参谋;
王天成:原任志愿军总部分管美军情报参谋,后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军史研究员。《时代潮》 (2004年 第十九期)
谎言破产:俄罗斯人眼中的毛岸英竟是这样的
今年10月24日,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同志诞辰80周年纪念日。
人民日报驻莫斯科记者先后采访了几位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俄罗斯知情老人。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更多是因为命运的安排,毛岸英在他们的沧桑生活和尘封记忆里,至今仍然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谈起对当年毛岸英的印象,无不潸然泪下,激动万分。
明白肩负重大使命据当年曾经与毛岸英、毛岸青在苏联国际儿童院有过亲密接触的瓦洛加(他是老一代共产党人王一飞的儿子)回忆说:“应该说毛岸英当时在我们
这帮中国孩子里是一位可靠的、很有威信的大哥哥。当时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更不知道他们兄弟二人的传奇生活经历。但是我们都感觉到,谢廖沙(毛岸英的俄文名字)将来一定是一位能够做大事的人。他总是显得很成熟,做事有主见,从不荒废时间,不去外面撒野,老是在看书,想问题。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大约是在1946年初的某一天,毛岸英来到我所在的位于莫斯科300多公里以外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我当时正在生病,躺在宿舍里
休息,脑袋昏沉沉的。突然门开了,只见谢廖沙兴冲冲地走了进来。他帮着掖了掖被角,坐到我的床边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要回中国去了。我太高兴了!你
要好好学习,好好长身体。将来一定回去为我们的国家作贡献。'从他熠熠闪光的眼神中,我知道他去实现自己的使命去了。我真的羡慕他!过去了这么多年,我每
次一想到毛岸英,脑子里出现的就是他临行前来向我告别时的神情。他的目光太令人难忘了……。”
一看就经历不凡当年曾经与毛岸英兄弟二人同在莫斯科东方学院学习的俄罗斯老人、曾经担任过苏联《真理报》记者的杰留辛回忆道:“毛岸英当时比我大那么两三
岁。我们不在同一个班上学习。据我的记忆,当毛岸英和毛岸青刚刚进入东方学院念书的时候,大家谁都不知道他们是毛泽东的后代。他们兄弟二人穿着十分俭朴,
举止十分谦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毛岸英对自己的弟弟充满了爱心,总是时时处处想着他,照顾他。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他的弟弟毛岸青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受过
敌人的严刑拷打,据说被人用铁棒子狠狠地敲击过头部,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作为哥哥,毛岸英太称职了。要知道那时候大家的岁数都不大,整天心里想的都是怎
么玩,怎么寻开心。可是毛岸英让我认识了东方人的美德。
“后来,大约是在月份的时候,我作为中国建国后苏联第一个大型青年代表团的翻译,前往中国北京、广州、上海工作了两个月时间。非常巧的是,毛岸英当时也作为翻译人员,参加了苏联青年代表团的陪同工作,使得我们几乎天天在一起。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作为工作人员住在一个四合院里。而毛岸英每天从外面来上班。当时,每天我的办公室和宿舍里都摆满了各种水果和小吃。我每一次
看到毛岸英都请他吃,但是都遭到婉言拒绝。他从来没有在苏联专家处吃过任何东西。我当时还很不理解,认为他太见外。后来才知道,他不愿意享受特殊待遇。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的日子里,领导人和老百姓的生活十分俭朴,水果简直就像是奢侈品,很不容易吃到。毛岸英是在与自己的人民共患难,共度艰难时光。
“记得代表团到湖南长沙访问的时候,当省委书记王首道听到毛岸英说着一口标准的俄语,非常吃惊,开玩笑地问他:‘你的中文好还是俄文好?'毛岸英回答道:‘我更热爱我的母语。我是中国人的后代。'”
珍视友情和真情科柳契克娃女士当年曾经是苏联妇女杂志主编,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最有传奇色彩的是,日,她曾经作为翻译人员,陪同苏联政
府的代表齐赫文斯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亲眼目睹了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据说,目前健在的、
获此殊荣的苏联公民,只有她和齐赫文斯基院士。
科柳契克娃女士当年也是毛岸英和毛岸青在莫斯科东方学院的同学之一。她日前也曾经对记者回忆道:“我只想说一点,这是我最最珍惜的回忆——毛岸英是一位珍视亲情和友情的典范。他几乎是一位完美的东方男性。
“我记得,1950年我陪同苏联政府代表团到北京访问。在北京市政府办公地,也就是彭真市长的办公室里,意外地见到了莫斯科东方学院的老同学毛岸英。这是
我们时隔4年后在新中国的首都重逢,太让人高兴了!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在双方领导人会见的间歇,毛岸英抽空跑到我跟前,详细地打听当年的同学和老师们的近
况,话语中流露出浓浓的思念之情。
“我直到今天,一回忆起毛岸英,耳边就想起他当时说的几句话:‘我终身不会忘记在苏联度过的日日夜夜,不会忘记苏联老师和同学给予我的帮助和关心。我真的
想故地重游,回去看一看我们生活过的城市,学校和师长。我想念那里的一切!'这是毛岸英发自内心的话语,当时我被他深情的话语和热烈的目光感动得难以控制
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我想告诉你和所有中国读者的‘真情真意的毛岸英'。”
时刻准备报效祖国铁木尔·季木洛维奇退休前是俄罗斯国际工人运动研究所所长,历史学博士。他的父亲是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共产党的总书记,铁木尔
是他的俄文名字。当年毛岸英和毛岸青进入莫斯科东方学院念书的时候,铁木尔曾经是毛岸英所在班的共青团支部书记。
他不久前回忆道:“毛岸英进入莫斯科东方学院学习的时候,我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知道他是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儿子的人之一。在我与毛岸英的接触中,我明显
地感到他似乎有一种使命感,在为某种伟大的事业做着全面准备。当时我们的学院里,有不少人是各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子弟。但是毛岸英明显与他们不同。我们从
没有看到他酗酒,泡姑娘,违反校规。当时铁托的儿子热尔戈比胡闹出了名,在食堂里开枪,撒酒疯,最后被学校开除。
“我清楚地记得,大约是在1945年底、1946年初的时候,毛岸英收到了他父亲的文章《新民主主义论》。据我所知,正是毛岸英把它翻译成俄文,介绍给苏联共产党领导人的。当时晚上每天熄灯以后,我都和谢廖沙躲到学院的图书馆里,去研究问题,翻译他父亲的文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毛岸英努力,苏联同学才第一次听说了‘中央苏区'、‘长征'‘游击战争'等中国革命特有的名词。”
“我之所以走上研究世界工人运动历史的道路,和毛岸英当年对我的影响分不开。我们经常在一起争论问题,探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学校的图书馆成了我们的研究室。我们在那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也就是在那里,我们成了知心朋友。”
“谢廖沙对未来的生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他一直在为此做多方面的准备。他似乎知道他肩负的历史使命。我至今怀念他。”
“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日上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所在地大榆洞被美军炸成一片火海,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壮烈牺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是美军精心策
划的一场谋杀,在此之前,还发生了另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麦克阿瑟的阴谋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不久,侵朝“联合国军”司令部的情报机构即侦悉了我志愿
军司令部总部的驻地大榆洞,并获悉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就在彭德怀司令员手下当参谋。于是,他们很快拟定了一个“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阴谋计划。
朝鲜战场上的彭德怀,美国暗杀彭司令无望,就盯上了毛岸英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声称,绑架毛岸英是政治的需要,而消灭彭德怀则是战略上的需要。
麦克阿瑟的上述阴谋尽管是在绝密状态下策划的,但其上下左右之间来来往往的一些密电,还是被苏联军方先进的侦察机器截收并破译,苏联军方从所破译的密电中得知,美军近期要派飞机轰炸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
事关重大,时间紧迫,苏联方面于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拍去一封密码电报,通报了上述情报,并提醒中国方面提高警惕,做好防备。
毛泽东阅罢苏方电报,吩咐道:“立刻给彭德怀发电报,要他转移司令部!敌情变化无常,要防患于未然!”聂荣臻马上安排人给彭德怀拍了电报。
毛泽东对此事还有些放心不下,于第二天下午又亲自拟写了一封电报,嘱咐用“AAAA”加急形式发了出去,电告彭德怀近日将有敌机轰炸,要他将志愿军总部迅
速转移,不得有误。彭总接连收到聂荣臻和毛泽东拍来的两封加急电报,但他并没有将志愿军总部转移,不幸的事就发生了。
毛岸英险遭绑架就在毛泽东给彭德怀拍发电报的当天午饭后,麦克阿瑟毫不迟疑地吩咐部下给突击队的莱特森上尉发报,要他马上采取地面突击行动。同日傍晚,全
副武装的毛岸英从志愿军总部作战室附近的宿舍走出来,由彭总的警卫小李陪同,迎着刺骨的寒风,到南山上的各个哨位巡查,最后来到警卫班班长张国祥的哨位。
哨位设在一个靠近山沟的坑道,张国祥正警惕地在坑道放哨。
毛岸英站在坑道前沿四周观察了一下,然后指着远处黑黝黝的山沟说:“进去看看。”他们三人顺着山沟往里走了一段后,从乱石堆后面突然蹿出七八名美军突击队员和几名化装成朝鲜老百姓的南朝鲜特工,为首的正是美军突击队上尉军官莱特森。他们在此已经潜伏多时。
莱特森用手电照着毛岸英,又与手中的照片对照,禁不住得意地笑了,他下令手下一名美军中士留下来同三名南朝鲜特工一起看押毛岸英等三人,自己则带领其他突击队员直奔志愿军总部去袭击彭德怀。
危急关头,张国祥突然一下子蹿到毛岸英身前,两手抓住棉袄前襟用力一扯,露出胸前一排苏制手雷。他一边回头喊道:“岸英、小李快跑!”一边冲到敌人面前拉响了手雷。随着一声巨响,4个敌人全部倒在了沟里,张国祥壮烈牺牲。
毛岸英和小李顾不上掩埋自己的战友,他们牵挂着志愿军总部和彭总的安全,便提枪向大榆洞方向跑去。不一会儿,从大榆洞方向传来激烈的枪声,他们估计敌人已
开始袭击志愿军总部,便加快了脚步深夜11点20分,当他们走到距志愿军总部还有5
公里的一片小树林时,又与从大榆洞败退下来的那股美军突击队员遭遇了。毛岸英且战且退,突听敌人高声喊道:“共军听着,你的同伴已被我们抓住了!”喊声未
落,只见莱特森一边用手电照着小李,一边用枪指着小李。
毛岸英持枪与冲上来的美军突击队员对峙着,突然,只听小李大声喊道:“岸英,别管我!”随即用双手紧抓住莱特森的枪管。
这时,莱特森扣动了扳机,随着一声沉闷的枪响,小李瘫倒在地上。毛岸英突然撞开眼前的一名美军士兵,冲到莱特森面前,将枪口对准其胸膛,一口气将枪中的子
弹打光,莱特森顿时栽倒在地剩下的两名美军士兵刚想向毛岸英开枪,只听树林外传来一阵呐喊声,原来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前来接应,吓得他们只得仓皇地抱头鼠
窜,被志愿军战士追上生擒活捉。战友们将身负重伤的小李送到野战医院抢救,毛岸英只是受了点儿擦伤,有惊无险,安然无恙。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躲过一场劫难的毛岸英,他的生命却进入了倒计时……毛岸英葬身火海麦克阿瑟得知自己精心策划的“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计划出师不利。
不仅没有抓到毛岸英和干掉彭德怀,而且还损失了数名训练有素的突击队员,包括精明强干的莱特森上尉,这使他十分恼火,急令空军执行第二步行动计划:派轰炸机向志愿军总部投掷大量凝固汽油弹,把大榆洞炸成一片火海,让彭德怀和毛岸英葬身其中!
日《老年文摘》刊登一篇《美军差点绑架毛岸英》的文章。内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后,美军和韩军特工策划了一个“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计划”,“毛岸英与美军特工浴血奋战”等等。
文末注(据人民日报)。在此之前的《国防知识报》日的《史海钩沉》栏目中,刊登郑德坤撰写的《绑架毛岸英阴谋破灭记》,以及《党史信息
报》日(月末版)用半个版面刊登许文龙撰写的《一份记录阴谋绑架毛岸英的真实报告》,注明是“真实记录”。文末声称:“作者曾采访过毛
岸英的生前战友,现经国家出版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审批”。
这3篇文章内容基本相同,都对史事描述得神乎其神,并声称经过“采访和审批”。但是,我们这些曾和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工作的战友,看到这些文章都感到十分惊讶。对这些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
麦克阿瑟不可能知道彭德怀与毛岸英的行踪郑德坤等人文章中说:“美军司令麦克阿瑟获悉毛岸英在彭德怀司令员手下当参谋,于是拟定了一个‘绑架毛岸英、消灭
彭德怀’的计划。”“日,麦克阿瑟的助手惠特尼送给他一份电报,这是莱特森上尉发来询问绑架中共领袖之子毛岸英的行动何时开始。”麦
说:“这个行动很不错。”接着就是在这天夜里发生了所谓毛岸英遇敌浴血奋战的故事。
我(王天成)当时是志愿军总部敌情研究参谋,主管美军情况;停战后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经验总结,参加整理全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敌情通报、电报、档案以及我志愿军的电函;并在志愿军总部侦察部队工作过。
1958年回国后,我一直从事军史研究,特别是美军史研究,还参加了美国出版的权威史书《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等的译校。1980年根据浦安修同志的指
示,我与杨凤安为编写《北纬三十八度线——彭德怀与朝鲜战争》一书(已出版),又重新查阅了中、美、苏、韩等国史料、档案、电文,也没有发现记载此奇闻大
事的材料。
志愿军总部的许多老同志,包括时任志愿军副司令的洪学智、首任志司作战处副处长杨迪、首任情报处副处长李世奇、作战处科长孟昭辉、时任参谋赵南起、龚杰、
田胜、苗杰、成德益、翻译宋保华等,经互相沟通与交流,都对毛岸英殉难的事记忆犹新,但没人知道有些骇人听闻的所谓绑架事件。
当时志愿军的组织及行动是非常保密的。10月初,为志愿军出国前后的宣传报导问题,彭德怀向毛主席建议:“在战斗打响之前,应绝对保密。打响之后,新华社
在报道和广播方面也应注意分寸。要设法转移敌人的视线,使其产生判断上的错觉,以便我军各路部队迅速隐蔽过江,取得战斗的主动权,力争初战的胜利,以提高
士气、稳定人心,扭转被动局面。”
10月19日志愿军出发的当天,毛泽东主席电示:“志愿军决定于本日出动,”“在目前几个月内,只做不说,不将此事在报纸上做任何公开宣传。”为此,志愿
军建立了严格的保密制度。彭总规定各部队要控制电台,封锁消息,严密伪装,夜行晓宿,避开大路,隐蔽向指定作战地区开进。彭总还严格要求各级组织、成员对
志愿军入朝的一切行动,连亲人都不准告诉。毛岸英入朝更在保密范围之内。
正是由于我军严守秘密的成功,日晚我26万大军突然进入朝鲜战场,犹如兵从天降,完全出乎敌之意料,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歼敌1.5万
余人。这时麦克阿瑟调动一切情报机关想查明我军实情,仍以为我是象征性的出兵,不过5—6万人,也不是什么正规部队。
于是麦克阿瑟又狂妄叫嚣继续北进,发动最后攻势,统一朝鲜,答应士兵可以回家过圣诞节。直到我军推进到接近三八线,麦克阿瑟的头脑才清醒过来,才知道他的对手、统帅志愿军的是彭德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青团 优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