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慕尼黑大学地区爱因斯坦高中的邮政编码

当前位置: &
美溪区爱因斯坦玩具小屋邮编
省 份: 直辖市
机构名: 美溪区爱因斯坦玩具小屋
区 号: 0458
美溪区爱因斯坦玩具小屋地理位置
伊春市各区县邮编
伊春市邮编网站内导航日 爱因斯坦逝世_历史上的今天_911查询
历史上的 123456789101112 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日  
& 爱因斯坦逝世
日 爱因斯坦逝世
  日,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逝世。  爱因斯坦生于德国。1905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发表狭义相对论。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1933年受德国反犹太主义狂潮迫害而离开祖国。  爱因斯坦生前坚信,“人类所固有的兄弟般的情谊和每一个人的特性。可是如果有人让我证明这一点,我做不到。同样,人的头脑里产生了更高深的理解,却无从证明它的产生过程。所有伟大的发现都包含着这样的一次飞跃。”
历史上的今天4月
历史上的今天4月份
日一二三四五六
(共21个) 站长工具:
(共12个) 交通出行:
(共11个) 休闲娱乐:
(共9个) 民俗文化:
(共15个) 学习应用:
(共25个) 身体健康:
(共12个) 占卜求签:
911查询官方微信关注 ww911cha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
BEC是物质的一种奇特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大量原子的行为 像单个粒子一样。打个比方,练兵场上的士兵刚解散不久,突然指挥 官发令“向东齐步走”,于是所有的士兵像一个士兵一样整齐的向东 走去。如果将士兵缩小到原子尺度,以至于分辨不出谁是谁,我们便 看到了“BEC”。Bose-Einstein condensate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2001年度Nobel物理学奖简介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一直是世人所公认的最高荣誉奖项。 在它的六个奖项中,物理学、化学和医学(或生理学)奖尤为引人注 目。下面仅就自己所熟知的领域谈谈物理学奖的概况。今年是诺贝尔 奖颁发百年纪念,因此这次物理学奖的颁发被人们认为有着特殊的意 义,Nature、Science以及各种媒体都先后聚焦于10月9日。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MIT)的Wolfgang Ketterle和科罗拉多大学JILA研究所的Carl Wieman,Eric Cornell因实验上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简称BEC) 现象而分享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为什么冠以玻色-爱因斯坦的名字呢?有这样一 段插曲。 1924年,年轻的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寄给爱因斯坦一篇论文,提出 了一种新的统计理论,它与传统的统计理论仅在一条基本假定上不同。 传统统计理论假定一个体系中所有的原子(或分子)都是可以辨别的, 我们可以给一个原子取名张三,另一个取名李四……,并且不会将张 三认成李四,也不会将李四认成张三。基于这一假定的传统理论圆满 地解释了理想气体定律,可以说取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玻色却挑战 了上面的假定,认为在原子尺度上我们根本不可能区分两个同类原子 (如两个氧原子)有什么不同。接着,玻色讨论了如下一个问题(这 个问题所有高中生都做过):将N个相同的小球放进M个标号为1,2,…, M的箱子中,假定箱子的容积足够大,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在此问 题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统计相似的作法,玻色便得到了一套新的统计 理论。 玻色的论文引起了爱因斯坦的高度重视,迅速帮玻色译成德文发表。随后将玻色的理论用于原子气体中,进而推测在足够低的温度下, 所有原子有可能处在相同的最低能态上,所有的原子的行为像一个粒子一样。后来物理界将这种现象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凝聚”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 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爱因斯坦的预测引起了实验物理学家的广泛兴趣。然而实现BEC的条件极为苛刻和“矛盾”:一方面希望达到极低的温度,另一方面 还要求原子体系处于气态。实现低温的传统手段是蒸发制冷;而朱棣文、Cohen-Tannoudj和Phillips发展的激光冷却和磁阱技术是另一种有效 的制冷方法,他们三人因此分享了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 Nosanow和Stwalley证明在任意低温下处于自旋极化的氢原子始终能保持气态,则为实现第二个要求提供了希望。 但遗憾的是,众多的实验物理学家将自旋极化的氢原子气体降温,并未观察到BEC现象。于是Wieman和Cornell开始将兴趣转向碱金属原子气体,1995年,他们将铷原子限制在磁阱中进行激光冷却首次成功的观察到原子气的BEC现象。同年,MIT的Ketterle也在钠原子气中实现了BEC。BEC的实现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还可能在 “原子芯片”和量子计算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今年的诺贝尔l物理学奖授予Wieman、Cornell和Ketterle以表彰他们在BEC实验 方面的开创性工作。Ketterle在纳原子气中实现的BEC,从实现BEC的历程来看,有以下两个必备的客观条件:首先是理 论准备(玻色和爱因斯坦的工作),其次是实验手段的进步(朱棣文 等人的工作)。剩下的就是个人的素质了,要有眼光,走对路(Wieman、 Cornell和Ketterle选择碱金属原子气体作为冷却的对象)。这样看来, 诺贝尔物理学奖似乎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因此有人就会问为什么中 国内地就没有出现诺贝尔奖呢?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宗旨是:“奖给在物理学领域内作出最重要的 发现或发明的人”。从这一宗旨来看,目前内地的实验条件远远达不 到产生诺贝尔(实验)奖项的条件,在理论工作领域出现突破可能相 对容易一些,但这些突破必须是重大的原始创新,它实质上是科学气 氛于科学精神的产物,以下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思想开放,不迷信权威。创新就是要打破某些已有的定论,因循 守旧,盲从权威是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太多的 苦难以及封建思想的残余,以至于思想里保守成分多,权威意识过强, 传统教育中以循规蹈矩为优等等都不利于创新。 科学文化的沉淀。任何重大创新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创新必须以 继承已有的优秀科学成果和思想方法为前提,这种科学文化需要长时 间的积累。而中国内地真正科学文化的萌芽起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 后来又受文革的严重冲击,因此真正的科学文化沉淀也就20来年时间, 比起西方三四百年简直是小菜。热情奔放而又执著追求科学的年轻人。据中科院2001年科学发展 报告统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作出代表性工作的平均年龄为36岁, 他们从很小就开始对物理学感兴趣并一直钟爱着物理学。他们能如此 执著,一方面是经济条件还不错,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是 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为主。而内地的教育更乐意将学生培养成标准 的螺丝钉,学生本人则很少有太多的想法和目标,在经济大潮的影响 下立刻便沉到“海”里去了。 总之,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在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基础上的重大创 新,目前中国内地并不具备上述创新的条件。但值得庆幸的是,自改 革开放以来,思想界也有所解放,国家对科学重视程度提高,国际交 流与合作也日益广泛和深入,我想经过漫长时间的努力,中国大陆有 望出现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关分词: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网站事业单位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88
& &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前身为番禺师范学校,1906年创立于番禺学宫,承千年儒家学说,开百年新学教化,立足岭南影响世界:毛泽东在这里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郭沫若在这里讲学,从这里走出了国家领导人王首道、革命志士毛泽民、岭南画派画家叶少秉、教育家刘秉衡、音乐家周国瑾、文学家陈残云、医学家罗力生、材料科学家黎樵燊等著名校友。  学校坐落于番禺新城市中心,东临南区公园,西接贯通南北的西环大道,北靠风光旖旎的西丽大桥,有地铁3号线转番6路、番15路、番7路等公交车直达,交通便利。校园占地面积165亩,一条河流贯通南北,两座小桥连接东西。河东是运动区,河西是教学区和生活区。“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浪”,一河两岸,书声琴韵,紫荆花香满径,棕榈玉树婷婷,校园流淌诗情画意,处处彰显岭南校园魅力。  禺山现有6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322人,教职员工267人,专任教师243人,其中高级教师122人,研究生学历教师59人。学校以“学校发展,教师成功,学生成才”为办学理念,积极践行“儒雅博艺,利民兴邦”校训,坚持走特色教育之路,培养高素质现代公民。学校多次荣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示范学校、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书香校园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实验学校、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广州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走进禺山 志气浩然  “没有信仰,就没有教育”。禺山高中从来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信仰。“学校发展、教师成功、学生成才”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发展、成功、成才相互促进。禺山追求的价值标准体现在“儒雅博艺,利民兴邦”校训之中。“儒雅”,即温文尔雅的气度;“博艺”,指多才多艺的本领;“利民兴邦”,意为让人民受益,使国家兴旺——这是禺山师生仰望天空的高远志向,坚定不移的高昂志气,乐此不疲的高雅志趣。“儒雅博艺”意指修身进学,自强不息,对自己负责;“利民兴邦”,则表明经世致用,厚德载物,对社会负责。进入禺山高中,绝不仅仅是读书取得好成绩,高考考上一所好学校,毕业找一份好工作,更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担当一份高素质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禺山高中学生成才的标准是“儒雅博艺,利民兴邦”;教师成功的标志是培养“儒雅博艺,利民兴邦”的学生;学校发展的目标是培养更多更好的“儒雅博艺,利民兴邦”的人才。  “儒雅博艺,利民兴邦”源于学校的百年文化传统。禺山高中秉承番禺学宫800年儒学渊源。儒家设计的经典人生道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番禺师范应清末风雨飘摇的时急而生,培养启迪民智的教师。在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肩负培养利民兴邦种子的重任。1926年,毛泽东在番禺学宫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郭沫若、何香凝等任教员,学员如毛泽民、王首道等。一代宗师儒雅垂范,莘莘学子文武兼备,他们从这里奔向全国,开创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大事业。这段彪炳史册的经历对禺山高中影响至深:如果没有“儒雅博艺,利民兴邦”,就不会有周国瑾等一批学子奔赴延安,毅然投身抗日的行动;就不会有王文山开办农民学校,抗日救亡宁死不屈的英雄壮举;就不会有学校艺术教育特色辐射、民族教育的迎难而上。“儒雅博艺,利民兴邦”,已经成为生命力强健的学校文化基因,在禺山高中传承。选择禺山 不再一般  因材施教的成才教育——让你惊异地发现自己。禺山正视学生个人气质、品格、智能、情感等先天差异,同时高度重视个人素质的极大可塑性。崇尚多才多艺,倡导发现潜质,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果真要成才,就到禺山来。”禺山高中老师相信“没有成不了才的学生。”考上禺山的没有“差生”,只有“潜能生”。学校对“潜能生”实施“导师制”,为每一名潜能生配备一位导师,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开发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实施个性化教学,使学生的内在“潜能”转化为“显能”,既补齐一些学生的发展短板,更让学生发展一技之长。导师制要求教师长期跟进学生情况,强化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其成功人格形成。近几年,学校有7名同学成为番禺区单科状元。五届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人上本科,升学率达96%;吴栩茵、黄智勇、陈驰宇等3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林佑、杨斌、孙娜、吴强等一大批同学考上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为高等院校输送了7000多名优秀学生。  以美启智的艺术教育——让你美丽地塑造自己。禺山的艺术特色教育价值不仅表现在有多名特长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国内艺术专业顶尖大学,也不仅表现在有学生获得国际中小学生音乐比赛金奖,舞蹈获得中央电视台表演一等奖,美术获得全国设计创作大赛金奖,以及学校艺术团全市首屈一指、合唱比赛连续八连冠等等,更重要的是因为独创出了“榕树理论”、“南瓜反应”等艺术教育理论和经验,形成了“儒雅博艺,利民兴邦”的精神文化,让每一个进入禺山高中的学生都得以接受一轮综合艺术教育洗礼。因美启智,许多学生的学习潜质被激活,主动向老师学艺,向同学取经。不少同学深入社区,拜能人为师,学民间工艺,练百行技巧:张池同学钻研现代折纸艺术,作品参加国际交流。“校园有艺术特征、教师有艺术特质、学生有艺术特长、质量有艺术特效”,禺山高中的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教学生态、学校品牌和办学风格对学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志存高远的和谐教育——让你快乐地完善自己。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禺山在偏激与对抗时常出现的现实中,始终高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旗,用心塑造“和谐人格”。品德教育止于至善,民族教育初见成效,科学教育减负增效,艺术教育品牌更亮,健康教育再创佳绩,心理教育强势蓄积,儒雅教育耳目一新。整合这些在市内外或首屈一指或独树一帜的单项办学特色,实现利己与利人的双赢,爱家与爱国的统一,追求成功的动力性与平衡性的协调,禺山的办学特色就升华为“和谐人格教育”。学校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突出民族教育、合作教育、共赢教育,实现人际关系和谐;重视绿色教育,实现人与环境和谐;重视心理教育,实现人的内心和谐。示范禺山 天地更宽  当前,禺山高中与英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校,国内的江苏、武汉、深圳等地名校交流,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管理、课堂改革等诸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携手共赢。学校多年担任全区学科教学中心组的牵头学校,送课援助区内高中,对口支援云南保山实验中学、山西交城洪相学校、五华水寨中学等,禺山还承担了对广东、湖南、海南等省的校长培训工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广东卫视、《基础教育参考》、《广东教育》、《华声》杂志等近40家媒体把学校的办学经验向海内外推介。  “上品教化,示范禺山”,站在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平台上,禺山高中将继续高奏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唱响教育改革的最强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邮政编码:511485  本地区号:020  学校联系电话:  办公室(兼传真)  德育处  教务处  总务处  禺山运动场订场电话:  联系地址:广州市番禺区桥南街福贤路477号  电子邮箱: -->最新文章opendir积分:0等级:工兵热点推荐1最新加入12345678910相关文章12345678910返回顶部素质教育-联系我们
推荐期刊浏览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联系人:曹老师
E_mail: szjy_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来源:《素质教育》杂志 作者:何祥芳时间: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乐于去学习语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激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他认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课堂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就活跃,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激活课堂,不失为让高中语文教学走出低谷的根本之举,也是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趣”激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乐于去学习语文。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潜在的欲望。例如在讲授《陈情表》这篇课文时,我先给学生讲了罗斯福总统拒绝向朋友透露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基地的故事,罗斯福的那句有趣的“你能保密吗?”“很好,我也能”。让学生感受了说“不”的艺术,然后才回到课文,引导学生领会到李密以情动人的拒绝艺术。以这种方式走进课文,能够把学生领入一个他们喜欢的情境中,让他们愿意研读课文,愿意认真听课,愿意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才真正得以高效有序地进行。
2.以“新”激活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习以为常的事物,会产生感受的自动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愈是新鲜、新奇的事物愈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激活其“兴奋点”。墨守成规、千篇一律的课堂只能使学生厌倦,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创新,时常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可以在导语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下功夫。例如我在上《项链》时,就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欲望”为导语,语文课上出现方程式可是新鲜事,因此这一方程式一写到黑板上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闹哄哄的教室安静了,学生都在等着我开讲,想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之时再走进课文,事半功倍。再如,在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和“惊涛拍岸”的图片导入,引出苏轼,引出他对自己的人生概括,很好地刨设了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活动”的环节中,把此词分为四个画面,要求学生充当导演,从拍TV的角度叙述这四个画面,再现情境。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讨论热烈,发言精彩,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乐趣。所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语文也变得有滋有味。
3.以“情”激活
关于教师的使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激情感染着激情,一个教育者的真诚的宗教心情会在学生身上激起同样的心情。”无独有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类似的话:“真正的教育能手是满怀激情地讲课的。”这两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中激情和情感的力量,在他们看来,激情无疑是教师的第二生命,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首要标准。泰戈尔曾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教育更是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任,而文化是具有丰富情感色彩的,所以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师要加强语言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通过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以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为学生打开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人类精神世界。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就应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独有的语文情趣中感悟知识、体验人生,让语文课行走在情感中。
4.以“问”激活
这里所说的“问”指的是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
4.1教师提问要有艺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之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①把握住最佳时机提问。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在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提出问题,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此外,在讲到重点、难点时,可以通过提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②问题要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所以说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③提问要有层次。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学生才乐于接受。
4.2要鼓励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抓住教材的一些疑点,放手给学生质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刨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求知的欲望。对学生,应该鼓励他们敢于提问,敢于对传统观点或旧事物说“不”,使课堂教学进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乐于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走进作品,接触作者的灵魂,从而诱发自身缤纷的内心感受,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和魅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六中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汉诺威邮政编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