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掉iphone后怎么激活所以媒体和数据 会怎么样啊 是不是所以软件都不见拉

2005年前的光线传媒
资料库可以孕育一个新的节目,这是它的一个有用之处。但是,这还并不是它的全部。它更大的作用在于他提供了一种节目制作的新思路,一种把节目做大做深的可能性。素材带多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资料库继续以这样快速的增长速度持续下去,总有一天光线会不堪重负的。这个威胁源于资料库中了“毒”中了一种叫做“蠕虫”的病毒。
资料库——心脏?子宫?
如果有人问,光线的心脏在哪里?可能有半数的光线人会指着老总王长田的办公室回答这个问题。在一般人看来,作为一个公司的老总,自然而然就是这个公司最重要的人,也就是心脏级人物。把这个概念落实在空间上,那么,他的办公室就是整个公司的心脏了。就像美国白宫的心脏是总统办公室的道理一样。
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我给出的答案却不是这样。光线的心脏不是王长田的办公室,而是他脚下的那间屋子。也就是他办公室正下方的那个屋子——光线资料库。在我看来,这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预示,光线的心脏就是在那个位置了,只不过不是楼上就是楼下。
光线的资料库到底有何得何能敢和老总王长田一争高下呢?
光线的资料库与王长田办公室结构一摸一样,面积也相同,大概有快30平米的样子。不过,在2001年我刚到光线的时候,这个屋子就已经被占的满满当当,没有一点地方了。资料库的向外扩展,也从那个时候开始了。现在,光线小白楼一楼所有靠墙的过道,几乎都摆满了1米8高的黄色资料柜。二楼也快成这样了。也就是说,现在去光线,你是看不到有白颜色墙壁的,一眼望去,全是黄色的资料柜。这些柜子里放着都是90分钟的大BETACAM带。从资料库编号记录来看,光线现在大约有近两万盒资料带。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之中。
单个的数字是很枯燥的,两万盒资料带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在这我可以给诸位看客算一个帐。
2万盒带子,每盒平均录制70分钟的影视素材,就是说,光线现在有2万&70=140万分钟的影视素材。可以连续不停播放2年零7个月。而光线从成立到现在,共6年时间。(光线1999年成立)。在这6年之中,光线每天入库的影视素材不少于10个小时。
到此,对于光线资料库的介绍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就凭这些,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明,它在光线能有比王长田还大的重要性。其实起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记录片之后,我才真正的认识了光线资料库。它的作用绝不亚于王长田一丝一毫。
这是在央视10套科教频道播过的一个记录片,讲述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牧民们的生活。有个细节讲到,牧民他们自家的养奶牛每天产20多斤的牛奶,而每天自己喝掉的只有2—3斤,为了不会浪费,他们就把牛奶放在锅中加热,加热所产生的蒸汽冷却后就是奶酒。加热牛奶最上面一层,有水分时就是奶油,而凉干后就是奶皮。下面的牛奶还可做成奶酪,奶豆腐、精加工后的甚至可以做成奶粉。在我们看来,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牛奶。在他们手里居然可以做出奶酒、奶皮、奶油、奶酪和奶粉等这么多的副产品来。对于一般观众来说,这个片子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第一,告诉他们牧民们特殊的生活习俗。第二,告诉了他们一些奶制品的实际制作过程。其实,仔细去想,这个片子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把自己一时用不了的牛奶,变成其他可以长期存储的奶制品。
看完这个片子后,我猛然间发现个秘密,这个记录片讲的就是光线。光线现在的好几档节目,最初都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从资料库诞生的。
光线记者每天都会从全国各地带回大量的娱乐素材,北京总部的资料库每天都在得到不断的扩充。在这些每天数小时的娱乐素材中,有好多是电视剧电影的关机仪式。按照惯例,所有这样的关机仪式。主办方都会给每一家到场媒体提供一盒宣传片花带。这些带子往往都是主办方花很大精力和财力特别制作的。无论从画面还是剪辑上,都做的相当有水平。除此之外,还有记者到电视剧或电影拍摄现场探班采访的素材。能拍到不少电视剧和电影幕后拍摄和制作的精彩花絮。
可是由于光线节目定位的原因,象《娱乐现场》这样的主打节目,他们都是娱乐资讯节目。新闻性是它们追求的最高价值。再有水平的宣传带,剪的再好的片花,它也顶多播30妙到头了。再精彩的幕后花絮,节目也没有时间让它去充分展示。以至于资料库里有大量的电视剧片花和片场没法播出去,堆积在那里。这个时候,作为消化这些素材的一个新节目《电视剧风云榜》应运而生了。它就是专门来消化资料库里这部分素材的。
和《电视剧风云榜》相同的还有《明星》。当光线做的越来越有名气时,许多娱乐明星都会主动找来光线上节目。尤其是一些娱乐明星出了新作品之后,光线小白楼就成了他们必到的宣传阵地。以至于紫竹桥畔的光线小白楼被《北京晚报》评为和“央视一号演播大厅”齐名的“京城8大娱乐秀胜地”。明星既然远道而来到了光线,尤其是港台明星,来内地上一次节目做宣传很不容易。那就不免要多说几句。10分20分的采访太正常不过了。一两个小时的专访常有的事。可是,访到的这些素材怎么播?《娱乐现场》显然不行,它自己本来才20多分钟。那么长的访问,放都放不下。《音乐风云榜》更是帮不上任何忙。这时候,50分钟时长的《明星三日谈》诞生了。开始还是3天一期。现在已经改版成为每日播出的《明星》节目了。
还有如《娱乐中心》,这是一个全部播出港台娱乐消息的日播节目,可以理解为是港台版的《娱乐现场》。当光线逐渐走入良性循环,香港台湾又相继建立记者站后,娱乐新闻中最有价值的港台娱乐新闻由开始的“低产”,变为后来的“盛产”。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少的时候是少的问题,多了之后,又有了多的问题。《娱乐现场》没有那么多的时长来消化这些港台娱乐新闻,并且《娱乐现场》在北京播出时,港台和内地娱乐新闻被严格限制比例。每期节目港台娱乐新闻不能超过3条。导致好多港台娱乐新闻被剩下家里。这时,作为一挡全部播出港台娱乐新闻的新节目《娱乐中心》诞生了。
更邪乎的要算《娱乐人物周刊》。一挡周播45分钟的节目。居然只有两个人在做。一个主编,一个编导,编导同时兼责编。整个节目组就是靠大专题支撑。没有一点点的外拍素材。全部都在靠资料库里的素材结合网络娱乐评论做。(网络论坛专题到电视专题的移植,也算光线一大特色)纯粹就是一个娱乐话题节目。是一个最省钱的节目。经常看到编导王荧机器上放着几十盒素材带在那里编片子。该节目在20多个城市同时播出。相比它的投入,收益还是相当不错的。
还有其他节目。象《摩登时代》《12心情》,虽然不能说他们当初是因为这个原因诞生的。但这也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光线对于自己资料库素材的做法,和记录片中牧民出奇的一样,牧民是在尽他最大的努力,不让任何一滴牛奶浪费。让所有的牛奶最终都被自己所利用。而光线则是靠开播不同的栏目,去消化资料库里所有能消化的素材。以达到不浪费一分一秒素材的目的。因为每一分一秒的素材那都是用钱换来的。
资料库可以孕育一个新的节目,这是它的一个有用之处。但是,这还并不是它的全部。它更大的作用在于他提供了一种节目制作的新思路,一种把节目做大做深的可能性。
一个简单的例子,《娱乐现场》一个编导做《风声鹤唳》片场探班的片子。当拿到素材看完内容后,觉得片子太薄,除了有伊能静出演角色这个点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东西可做了。也就是能做成一条一分多钟到两分钟左右的简讯。然而,最终这个片场却做成了一个6分钟的专题。片子一开始讲到电视剧《风声鹤唳》开拍,伊能静在剧中出演一位进步青年。然后接采访,伊能静说:不了解那段历史,演起来有点不知所措,但自己会努力补历史,相信一定能演好。接下来就是关键了。解说词一转:现在大陆港台合作电视剧越来越多,港台明星出演革命者成为一景。虽然对当时那段历史一点都不知道,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演出。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年都有哪几位港台明星在内地出演过革命者。张国荣《红色恋人》,张敏《范府大院》于文乐《邓小平在1928》等等。
就这样,一条在平常看来没法做的片子被做成了一个专题。至于那些素材,全部来源于资料库。包括片子里提到的那些电影《红色恋人》《邓小平在1928》的片花和那些明星的采访,一个都不少。整个这条片子,从编导拿到带子,到出来片子,就是四五个小时的事。第二天的节目就播出了。在这其中,资料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重要的不是说他提供了资料支持,使得一个专题可以四五个小时做出来。核心的是他开阔了做节目的思路。原来一条简讯是可以变成一个专题的。《娱乐人物周刊》《12心情》两档节目,还有光线逢年过节的系列大专题。多半都是这样出来的。
我离开光线在中央台的一个栏目也尝试的这样做过节目。是一条有关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要被翻拍成电视剧的消息。在这条消息编辑完成后,我又写了一篇所谓“红色经典改编剧大盘点”的专题,提到《小兵张嘎》《红旗谱》《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片的改编,和它们改编后播出效果的对比。因为我在《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消息里提到了时下影视圈红色经典改编成风的话题,既然如此,那么在这条消息后面坠一个这样的专题。这是符合大家收视习惯的。同时这也是提升一个节目专业水准的手段。没有相当积累的节目,是不会有总结和评论的。
可惜这个专题,我编了不到1/4,最后不得不停下来了。原因是素材不够。我所在的那个栏目也是很知名的。可是我怎么也没有想象到。象《小兵张嘎》《烈火金刚》《林海雪原》这样的电视剧,除了片场,这4部电视剧的片花素材少的可怜。《红旗谱》有一点,还是带字幕的播出带,是没法用来编辑的。我去问主编有没有好办法。她也只能推荐我去找DVD,然后转录成BETACAM带编辑。听了这些,凭借我两年多做节目的经验来判断。这个专题泡汤了。从找DVD碟,到看碟,到转碟,最后到编辑。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对于一个坠在普通消息后,随机播出的专题来讲。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太高了。
对于节目来说,少这么一个专题,不算什么损失。损失的是少了一种做节目的思维方式。
光线资料库是光线的心脏,这是一个很通俗的比喻。用它去和王长田比较重要性,也是一个很通俗的对比。其实,把光线资料库看作是一个子宫,我倒觉得是个不错的想法。虽然听上去有些不雅,但有谁能说它不是呢?
曾经有些公司从光线挖人过去,结果人是挖过去了,但他们的节目并没有因为这些人的到来,而发生预想到的本质改变,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资料库的原因。光线的人才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可是,光线那两万盒素材带,却绝对不是那么容易拥有的。因为它被牢牢的“踩”在了王长田的脚下。&
资料库——博物馆?图书馆?
我曾在三个不同的节目组做过节目,也就有机会能够接触到这三处各自的资料库。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是素材内容的不同。这也难怪,因为他们是属于三个不同类型的节目。一个法制节目的资料库,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一个娱乐节目的资料库相同。前者素材可以血腥程度来判断它的价值。越是血腥程度高的素材,如抢劫杀人绑架等等,可能越是珍贵的素材。而后者素材却是以明星腕大腕小为评判标准。只要有天王天后的素材,就一定会是抢手的素材。
对于这些大家很容易就能看明白的差别,我这里就不再熬述了。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个被很多人忽视了的,但却是很重要的差异
——定性的差异。
在我看来,资料库可以有两种定性,一种是博物馆式。另外一种是图书馆式。
先说第一种博物馆式。顾名思义,作为博物馆,对于自己的馆藏资料,它所注重的是“保存”“纪念”和“展示”这三个方面。他不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如果有人想查什么资料,必须要通过专门的资料员去查阅。我在中央台一个栏目工作时,那里的资料库就属于这种类型。要想看&&&期节目,或是想查找&&&素材。必须去资料库找资料员,从他的电脑上,由他帮你查找。
第二种是图书馆式。作为图书馆,它是面向所有人开放使用的。他的终极目标是将自己的所有馆藏资料,最大程度的提供给使用者。为了便于使用人查找资料。图书馆会将自己的资料制作成不同的检索目录,提供给使用人,以方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查询系统是否科学,是否简捷方便,是评判一个图书馆优劣的重要指标。光线的资料库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光线所有的库藏素材,都被详细的记录在一个电子表格里。存储在光线内部网服务器上。在光线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随时打开查询。能为每一位编导提供最方便,最全面的素材查询,是光线资料库最基本的工作职责。
资料库的这两种定性到底赎优赎劣,这个问题实在不好评说。资料库是为节目服务的,节目的不同,使得它对资料库的要求也自然不同。中央台《新闻联播》配一个博物馆式的资料库就很合适。不加严格限制,开放的图书馆式资料库对他而言可能就会存在问题。而光线的节目正好相反。图书馆式的资料库最适合它。方便查询是它的一大优点,两万盒素材带的资料库,如果没有一个方便的查询系统支持,那将是一件无法想象的可怕事情。第二大优点:它的库存资料完全是提供给人使用的。光线所有入库的素材,所谓的“保存”,其实都是在为以后再次使用做准备。“素材是备用的”,这个概念在光线被反复的强调。从一个侧面“备份带”就能看出这一点。
按照惯例,节目制作结束,播出带全部输出完成后。都要再输出一版备份带。在这一点上光线节目和其他外面的节目没什么两样,每期节目的备份带是必须要输出的。可是,在备份带的内容上,光线节目和其他外面的节目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备份带”顾名思义,就是作为播出带的一个备份,以便日后查看。也就是说,备份带是“备查”的。所以,很多外面节目的备份带和播出带都是一摸一样的。然而光线却不是这样,备份带和播出带虽然在内容上保持一致,没有变化。但在形式和包装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光线在备份带的输出上有“三大必须”:第一,左右声道必须分开。第二,所有角标都必须去掉。第三,人名字幕和标题字幕必须去掉。原因很简单,光线的备份带是“备用”而不是“备查”的。“三大必须”这样的做法,都是为日后再次使用这些素材做准备的。原来,光线的每档节目都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包装。角标,人名和标题。这些都是每个节目的“防伪标志”。要想做到各个节目素材的互相之间串用,就必须在输出备份时,把这些“防伪标志”去掉。否则就失去了“备用”的作用。比如《明星》,本期节目采访柯受良,输出备份时,后期合成忘记把《明星》角标去掉了,那么,日后如果《娱乐现场》要想用一段柯受良的采访。结果会因为有画面上有《明星》的角标而没办法使用。人名和标题字幕也是这个道理。
记得2001年春节赶节目,当时处在公司三流节目位置上的《明星三日谈》做了件大事。它的一个娱乐圈超级巨星的系列访谈节目,包括刘德华,李连杰等大碗明星都在其中。被光线节目老大《娱乐现场》看中了,主管节目的李德来副总决定:《娱乐现场》春节7天特别节目全盘接收《明星三日谈》的
“巨星访谈系列”。这样一来,乐坏了公司不少人。首先是《明星三日谈》的编导扬眉吐气了一把。怎么形容呢,就我理解可能等同于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还有就是《娱乐现场》的编导不用拼死拼活的赶春节7天的特别节目了。没赶过节目的人可能不会理解这种快感。那就像是对一个70岁的老头说:“这7麻袋沙子不用你背了,我们雇拖拉机了。”
到底怎么个全盘接收法呢?其实就是把《明星三日谈》那7期节目的备份带拿来,采集到《娱乐现场》的合成机器里,然后加上《娱乐现场》的常规包装,把时长调整合适就完成了。对于光线人来说,这是件非常简单的工作。当时后期三套非线同时开工,7期春节特别节目两天就出来了。不过虽然工作简单,但总归还是关系春节特别节目的大事。李德来副总对此件事特别重视。从来没见他对输出备份带这样的小事情,那么的关注过。《明星三日谈》在输出备份时,他总要过来问上几遍“角标去了吧”“人名条去了吧”“过场片花上的明星标识都去了吧”等等。他站在机房门口监督我们输出备份带的样子,直到现在我还清晰的记得。
资料库的定性是“图书馆”,素材带的定性是“备用”而非“备查”。这就是光线资料库。&
资料库——松?紧?
今年4月,我在家里写五一特别节目的策划案。恰巧我的一个好朋友来我家。他在北京台的一个节目当编导。当他看到我在家里的电脑上查光线资料库素材带的时候,他惊讶坏了。神秘兮兮的压低声音问我:“光线上万盒素材带的全部资料怎么会跑到你的个人电脑里呢?莫非你…
…”在他眼里,资料库素材带信息是一个公司的机密文件,跑到我的个人电脑里是件很诡秘的事情。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他觉得,我电脑里的这些资料是我从公司偷出来的。
对于我这位朋友的疑问,首先一点我要强调的是:这些资料不是我偷出来的。光线资料库就是一个图书馆,建立起来就是给人查找使用的,它的所有素材信息在光线任何一台上都能查到,没有任何限制。记录所有信息的Excel电子表格文件也是可以任意拷贝复制的。我就是为了工作方便,把资料库的表格文件拷贝了一份存到我的电脑里,这样一来,好多工作我都可以在家里完成了。
其次我要讲的是,光线的资料库信息可以任意查询和复制,可这并不代表光线的素材带可以任意借阅和使用,至于复制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光线在素材带的借阅管理上是非常严格的。在光线,只有拥有“借带登记本”的人才有资格从资料库借带子。并且公司对于素材带的借用期限也有硬性规定。只要一用完就必须及时归还资料库,无论是对于上白班还是上夜班的人都是如此。只要是到时间要下班离开公司了,就必须把自己手上的带子还了。这样做一来是保证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正常使用,试想如果一个人下班了,他手上还有带子没还。万一有人急着用他这盘带子。就会很麻烦。也许在其他节目组,同一时间两个人要用同一盘素材带的事情很少会发生。可是在光线十几档节目共同使用一个资料库的情况下,这样的事情太稀松平常了。第二个原因就是防止素材外流。光线曾在这方面吃过大亏,现在对这方面管理的很严格,一经发现,都要严肃处理。
相对于光线查资料容易,借资料难的情况,我在其他节目所遇到的情况有所不同。他们是在查资料的环节上管理的很严格,必须得由专门的资料员在他的电脑上帮你查,要不是该节目的正式员工,别说查资料了,就连进资料室的门都难。可是查完资料后,借素材带就容易的多了。只要在一个廉价的一块五毛钱的笔记本上草草的签上自己的大名,就可以拿到素材带了。借阅期限没有特别明确的硬性规定。一般只要不要把带子搞丢了就没什么麻烦事。
从表面看,光线庞大的资料库好像是完全开放式的,那么多的重要信息被赤裸裸的公布在外,感觉是管理的很松散。可实际上,当真正碰到素材带的时候,他却是限制的很严格。没有办理过“借带登记本”的人,休想借走一盘带子。这样的借阅制度其实是在光线经历数次镇痛之后,逐渐调整形成的。在2001年前后,外面一些公司通过光线的某些内部人,明码标价购买素材带。为此光线曾经流失过好多素材。经常在看其他节目时,突然发现有些画面怎么那么眼熟,甚至有些都会看到“E”标。这些都是从光线流失出去的素材。包括今年旅游卫视改版晚会特别节目,好多明星都是拿着光线“E”标的话筒接受的采访。明白人都知道这里意味着什么?我这里也不想过多螯述了。总之,光线资料库现在的借阅制度从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光线资料库是经历过“战火”的洗礼而走到今天的。
现在,每次当我从我的电脑里打开“光线资料库”时,我就不由的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从那次看到我朋友惊讶表现时开始有的。对于光线资料库信息可以随便拷贝这一特点,我开始有点犯矛盾了。图书馆式的公开信息给大家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可是公开到这种程度是不是也有点过头了呢?因为就我知道的,现在不光是光线资料库信息可以拷贝,光线的节目稿件也是可以被拷贝的。甚至广告部的一些文件也是可以被拷贝出去的。
光线王牌节目《娱乐现场》被称为“娱乐界的新闻联播”。对于娱乐消息的报道上,《娱乐现场》一直是把实效性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一个新闻发布会,几家媒体同时到场采访,光线几乎每次都能做到第一时间播出。这样一来,对于那些第二时间或第三时间播出节目,光线的节目就成了他们免费参考的对象。更有甚者,直接照着光线播出的节目克隆一下就播出了。一次在光线内部网论坛上,《娱乐现场》的一位编导大发感慨,说他在看&&&娱乐节目时,有一条新闻发布会的消息,稿子居然和自己前几天编的节目好像孪生兄弟一样。他估计肯定是光线内部有人把他的稿子拷贝出去了,要不然两个节目的稿子不会一摸一样的。
在经历过素材流失的镇痛之后,光线又开始要经历信息流失的考验了。身在光线时没有那种感觉,在我离开光线后才发现:原来外面对于光线的好奇,居然是那么的迫切与强烈。光线内部的每一条信息,都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就在前段时间(2004年11月左右),光线内部网发现有黑客软件在从公司往外传数据,光线对此事高度重视,整个内部网络大检查了好几遍。虽然黑客软件是没有了,但是相比起素材带的高度戒备,内部的文件信息依然还处于一个赤裸裸的状态。
转回话题,依旧来谈光线的资料库。前面说了光线资料库在素材带的借阅上,也就是“出库”环节上,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严”。那么在带子的“入库”环节上,就得用“霸”这个字来形容了。何处此言呢?这又要和其他节目组做对比了。
我在光线做编导时,手里只有两盒带子,一盒是“配音带”另外一盒是“粗编带”。我的两个朋友,一个在北京台《第七日》,一个在央视二套《生活》。他们手里的带子都在15盒左右。是我的7倍还多。当我最初知道这个事情时,第一个反映是,如果我在光线也有15盒带子,这些带子我该往哪儿放,我的办公桌显然不够这么大度。然后就没再想其他什么了。只是把它当作日后牢骚光线抠门的一个谈资了。直到后来我离开光线,到了别的节目组,手里也拥有了15盒带子的时候,我才慢慢发觉,看似很表面的一个带子数量事情,其实在它深层里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制作节目的概念。
之所以要给编导15盒带子,并不是要显示他们节目组如何大度有钱,央视二套《生活》节目领带子是要交押金的。所以这并不是我当初想的钱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让编导做节目时好周转。拍摄、编辑、配音等多道环节,不至于因为带子不够用而出问题。一个编导如果手上同时做两个或三个节目,带子少了是件极其危险的事情,稍有不注意,就会把拍摄内容给抹掉。这样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更有疯狂的编导,象我曾经的同事,一次去俄罗斯采访,拍了14盒带子回来。对他来说,没有16盒带子,节目根本没法子编。如此看来,好像编导手里没有十几盒带子,就很难在电视圈里混。然而在光线,两盒带子就可以“包打天下”了。
这还得从资料库找原因。答案也很简单,就一个字“霸”。在其他节目看来,本应该属于编导自己计划和管理的拍摄带,到了光线,都由资料库“霸气十足”的统一管理了。
编导出去采访,就象领摄像机一样的道理,他们还要到资料库去领拍摄带。至于领多少盒,要看拍摄内容而定。肯定可以保证拍摄够用。在这个环节上,光线从没抠门过。到这为止,资料库的霸气还没有显现出来。不过,当拍摄结束回到公司后,资料库的霸气就显现出来了。摄像回来后的第一件事是还摄像机,编导回来后的第一件事是拍摄带入库,走时借走几盒拍摄带回来就要还几盒。不仅如此,如果拍摄的是影视剧或新专辑的发布会,主办方给编导的影视剧片花带或专辑MTV宣传带,也必须都入库。编导手里不允许有所保留。入库后的素材,资料库会在第一时间把他们分类,然后转录在相应的分库素材带上。等编导要编片子时,他再从资料库里把这些素材借出来。不过这时到他手上的,就已不再是自己拍摄时的那盒带子,而是经过入库编号,90分钟规格的库存专用带了。也就是说,光线在对于编导外拍回来的带子,实行了“第一时间全部入库”的管理制度。这样做用意何在呢。
首先:保证了公司的资源共享。光线外拍回来的素材,不光是为了一个编导一条片子而用的,它是公司所有节目的共同资源。比如《娱乐现场》编导拍回来某部电视剧开机仪式的素材,等待着用它的不光是《娱乐现场》一个节目,比它更着急着用这段素材的还有《电视剧风云榜》呢!如果素材不入库,只是窝在《娱乐现场》编导手里,《电视剧风云榜》根本就无从知晓原来公司还有这些素材。毕竟两个节目之间不可能每天都相互私下沟通吧。万一遇到三个节目都用这些素材,那每天还不乱成一锅粥。所以,保证外拍素材及时入库,给全公司每一档节目“第一时间知情权”是光线资料库“霸”的根本原因。
这种同一素材几档节目共同使用,并且还能用的有所区别的做法,是光线特别独有的一种现象。对于公司节约制作成本和节目播出的连锁效应这两方面来说,在国内节目制作领域,是具有开拓性的一种尝试。可是,这种做法给光线带来的也并不完全都是好处,它也有它不可回避的弊端。这个在后面还会详细写道。
其次一个额外的作用是它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素材外流。编导采访完回公司后,第一时间就要把素材交回资料库严格的保存了起来。中间几乎没有让编导转录素材的时间。还有就是针对那些兼职采访的编导。我在外采访时,见过有些编导,一个人拿好几个台标的话筒,见到明星,一个话筒说一段话。而我们都知道,这不同台标的话筒代表着不同的节目。这是被明令禁止的做私活表现。光线这种“第一时间入库”的做法,杜绝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因为编导回到公司后,根本没时间转素材。相比起其他节目,在应对素材流失这一问题上,光线资料库还是走在了前面。
最后一个完全就是作者个人感受,两盒带子对于我来说,要比15盒带子来的轻松一些。不但解决了放置问题,还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整理带子时间。哪盒带子录了什么、那盒带子可以抹、那盒带子不能抹等等复式组合性的问题,15盒带子处理起来是要费一点记忆力的。总的来说很麻烦。而且,你还必须得记住一句话“不要以为做电视的人就都是有教养的人”。15盒带子,你还要做好防盗措施。丢了空白带子最多损失百十来块钱,要是丢的是拍摄带,麻烦可就大了。
其实,光线这种“霸”道的素材带入库制度,现在其他几家节目制作公司,象《环球影视》的派格太和公司也都是这样规定的。至于到底是谁在学谁,这都无所谓了。只要是适合自己节目,有利于提高节目制作效率的做法,互相学习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就怕是有些节目根本就没有见过更好的,以为资料库就是那么一个几十平米的空调水泥屋,他能有什么玄妙?压根就没有想改变的意思。&
3号库、2号库
今年夏天,我的一个好朋友在北京买了楼房,周末叫我去他家吃饭。在他家,我遇到了过去在光线的一个老同事孙永焕,我在光线做后期合成时,她那时是做编导的,现在是光线节目部做外联的一个负责人。那天我们吃饭聊天,无意中孙永焕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她那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如果你现在想联系哪位娱乐圈明星,无论是当红的,还是过季的。不出三分钟,我就能给你把他(她)的电话拨通…
…”虽然这话一听就知道是句夸张的玩笑话,但是,如果这句话从孙永焕的口里说出来,就不是一句玩笑话那么简单的事了。因为孙永焕现在光线的职位全称是“光线艺人关系部经理”
到底为什么这句话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呢?原因是我从这句话里发现了光线的另外一个“库”。如果把保存素材带的那个资料库编号为1号库的话,那么,我新发现的这个库就是3号库。中间还有一个2号库,我稍后介绍。
这个3号库我把它称为“明星资料库”。简单说来就是记录两岸三地所有明星的联系方式的一个资料库。这是光线一个很机密的资源。它和1号库在定性上是截然相反的。1号库的信息是面向所有人开放查询的。而3号库的信息却只掌握在一两个人的手里。光线成立到今天,我知道的,曾管理这个资料库的人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已经走了的叫冯立杨,一个就是现在的孙永焕。由于这是一个很机密的资源。所以我对它也从来没有靠近过,但是我知道它对光线节目制作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今年夏天著名演员牛振华车祸身亡。在其他娱乐节目还没完全搞明白事件来龙去脉的时候,《娱乐现场》就已经在第二天的节目中播出了一个12分钟的大专题,“牛振华车祸后的二十四小时”。面对突发事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制作出这样一个12分钟的专题节目,一方面要感慨《娱乐现场》如此迅速的新闻反应能力,令一方面就要感慨光线在艺人联系这块的神通广大了。
“牛振华车祸后的二十四小时”专题,节目的前半段是在记述车祸事件,后半段节目就是对几位娱乐圈艺人的采访,记录他们听说牛振华车祸事件后,第一时间的表现。在不到半天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联系那么多的艺人接受采访,没有艺人关系部强大的支持,这就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实这个库里记录的还不光只有明星的资料,演艺公司,经纪人等等这些信息,也都在3号库的记录范围之内。帮助光线的节目联系明星只是它的一个职责,它还同时担负着为光线的大型活动中心联系嘉宾和演出的任务。
现在还有一个2号库没有说,它是“广告客户资源库”。如果把1号库比作是光线的节目之本,那这2号库就是光线的运营之本了。
对于这个2号库的介绍,我没有资格像说1号库那样详细的展开来介绍,因为我没有在光线广告部工作过。说不出太多的见解。不过,我还是想把我所知道的一些表面情况写出来。让有经验的看客自己去评断。
现在好多电视节目,包括北京台和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节目在内。他们挣的是台里给的节目制作费。比如制作一期节目,台里就给该节目组两万块钱制作费。这个两万块价钱是根据这个节目的好坏来订的。这里所谓好坏最主要的标准看的就是“收视率”。“收视率”高了,台里就有可能提高该节目的制作费。反之“收视率”低了,台里就会降低这个节目的制作费,甚至最后还可能要下掉这个节目。一般说来,台里给的这个制作费,虽然不会让一个节目“一夜暴富”,但也基本能保持这个节目的“小康水平”。那么,夹在这些节目中的广告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不知是否有人记得中央5套和8套总会有这样一句广告语“中央5套体育频道(中央8套影视剧频道)广告由北京未来广告公司独家代理”这句话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在中央5套和中央8套播出的所有广告,都是由未来广告公司一家经营的,与中央5套和中央8套的节目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广告商要想在这两个频道发布广告,不论是那个节目,都要去找北京未来广告公司,直接去中央电视台或是找某个节目的负责人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没有那个权利。
如此说来,现在的好多节目组,尤其是和台里有关系的节目组,他们都是没有广告部门的。因为他们只管做节目,广告的事不用他们考虑,至于什么时间播什么广告?播多长?台里自然会通知他们的。他们也没必要去操这份闲心,整个广告部出来,就更别说会有“广告客户资源库”这么个奇怪的东西了。
然而光线却不是这样,它有自己的节目部,同时还有自己的广告部。光线节目中播出的每一条广告,都是光线自己跑市场拉回来的。从建立初到现在,光线积攒了上百家广告客户资源。只要一个电话就能直接找到客户端管事的关键人物,不用费劲周折的层层公关。光线一有新节目要上马,或是大型活动要举行。项目还在筹备阶段时,有的广告就已经卖出去了。2号库“广告客户资源库”,在保证光线自己所有节目广告销售的同时,现在它还在给其他外面的节目做广告代理。赚广告商和节目组的钱。这在其他节目组是不可能办到的。假设万一哪天台里的制作经费出了问题。没有一点广告客户资源准备的节目组。要想生存,只能是委托其他广告公司代理。要是自己去拉广告,害怕都不知道该给谁打电话。希望这只是个假设,希望台里的制度能够拉构上吊一百年不变。否则那些台里的三流节目,真该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想想未来了。
如此说来,其实光线还应该有个4号库,全国几百家电视台的发行网络,也是一个不小的资源。可惜我对这个了解的更少,没有资格去写。&
过时的老帐本
我在光线做了6个月时间编导,每天的工作要求我必须和资料库打交道,而每次打开资料库查素材时,我都总会不由自主的发些牢骚“破资料库,打开这么慢。该死的资料库,查询这么麻烦…
…”当时曾有过要在内部网上写篇检讨资料库的文章给大家看,后来想想还是别这么冲动。大家谁都没说什么,自己何必呢?凑合着用就吧。在这种思想的安慰下,我当时没有写。可是憋了那么久的话不说出来,好像有点糟蹋自己的身体,就把它拿出来写到这里吧。
光线资料库是图书馆式的,这个的确没错。可是,和真正图书馆比起来,光线资料库在信息查询上,实在是有点落伍。现在光线使用的资料库所有信息是由十几个Excel电子表格文件组成的。熟悉办公软件的人都知道,使用Excel电子表格文件,做个通讯录或是工资表之类的东西,还是挺不错的。可是如果用Excel电子表格去记录一个庞大资料库的海量信息,实在有点抓鸭子上架的感觉。说的更直白一些,它就是一个画好格的白皮账本,光线所谓的素材入库,其实就是把素材带信息记在这个账本上,所谓查素材,就是在厚厚的一摞账本里一页页的翻。既原始又效率低下。这就是每次我用资料库时发牢骚的原因。找盒带子实在太麻烦。往往要同时打开好几个分库文件,一个个的查。尤其是本来就熬夜编节目很累的时候,特别影响情绪。而且Excel电子表格还有个很致命的硬伤,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它可以被拷贝走。这也是我家现在为什么会有光线资料库的原因。
其实真正图书馆使用的也并不是多么高明的方法,它就是一个数据库。看到这有些人可能要发笑了,光线自己旗下拥有中国最大的娱乐网站E视网,而一个大的门户网站实际上就是一个超级数据库。按道理来讲,光线在电脑数据库的建立上应该是有很强大优势的,没想到居然自己内部的资料库却没有建立数据库,而是在用比较低级的方法“记帐”。这也是我一直没太搞明白的问题。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别的公司可能是个问题,可对于拥有E视网的光线来说,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没有人提的原因吧。老板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要全靠他一个人搞明白那么多技术性的问题,也确实有点难为他了。
那到底这数据库比Excel电子表格会有什么益处呢?对于有兴趣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看客,我还是有必要来说一下的。
首先是一场查询革命。数据库最强大的功能就是查询。想象在网络上用搜索引擎查询资料的那种快感,输入“周杰伦”后回车,所有有关周杰伦的信息就全被列出来了。然后在输入“港台”选择“在刚才结果里查找”
所有有关周杰伦在港台的信息就全被列出来了。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在刚才的结果里继续查“2003年”回车,所有有关周杰伦在2003年发生在港台的信息就全被列出来了。这里的学问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没办法都写出来。而刚才那三步,如果要在光线现在的资料库里查,不是花多少时间的问题,而是很有可能查不出来。这样一个“小天王2003年港台大事记”的专题不就没了吗?
其次就是资料库自我保护的问题。数据库是不会象Excel文件那样被拷贝走的,如果光线早用了数据库,那么我家现在也不会有光线资料库的信息了。&
中毒的资料库
在这里,我要对我前面写的一段话做一点解释。
…2万盒带子,每盒平均录制70分钟的影视素材,就是说,光线现在有2万&70=140万分钟的影视素材。可以连续不停播放2年零7个月。而光线从成立到现在,共6年时间。(光线1999年成立)。在这6年之中,光线每天入库的影视素材不少于10个小时…
有些看客读过对这段话后肯定会心生怀疑,“每天入库素材不少于10个小时”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呢?就算中央电视台也未必敢轻易说这样的话,一个刚刚成立6年多的民营制作公司,能做到这点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不过,要想真正理解“每天入库素材不少于10个小时”这句话的含义。还得知道光线资料库里到底保存了些什么。
光线资料库里保存的不仅仅是编导外拍采集回来的素材,它还包括光线6年来所有节目的备份带,和每一个编导的粗编带。还有好多整部整部的电影素材…
…这里面尤其要提到的是备份带,光线现在日制作节目时长接近6个小时,那每天入库的备份带也就接近6个小时。在加上其他入库的素材,“光线每天入库素材不少于10个小时”这句话就不是空穴来风了。光线现在将近2万盒的素材带就是这样累积起来的。
然而,素材带多不一定就是好事?这2万盒素材带在给光线节目制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是光线一个很重很重的包袱。90分钟的Betacam带,市场价190元一盒,这里就以每盒150元来说,光这2万盒素材带的成本就是300万元。这些钱对于电视台可能是小意思,但是对于一个10万元起家的民营公司来说,这可是个巨大无比的数字。除了大量资金投入外,这2万盒的素材带还要有足够的空间来存放,足够的人员来管理…
…对光线来说,这个资料库越来越象是一个不得不去背的大包袱。而且由于现在光线新节目的不断增加,这个包袱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变大变重。估计出不了1年半,光线资料库就要突破3万盒大关了。
这时,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资料库继续以这样快速的增长速度持续下去,总有一天光线会不堪重负的。也就是说,资料库现在的增长速度成了光线的一个威胁。这个威胁源于资料库中了“毒”中了一种叫做“蠕虫”的病毒。
认识“蠕虫”病毒要先从认识电脑病毒开始。当一个“蠕虫病毒”进入一台电脑后,它的破坏从疯狂的进行自我复制开始,它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不计其数的重复文件,耗尽电脑所有资源。使得本来性能卓越的电脑,因为不堪重负,变得越来越慢,最终直到瘫痪。
光线资料库中的就是这种“蠕虫病毒”。带来这种病毒的人,是给予了光线节目生命的人——“明星”,并且越是腕大的明星,他的“毒性”就越大。
小天王周杰伦在台湾举办个人演唱会,光线驻台湾记者第一时间,亲临现场采访拍摄。演唱会结束后,光线资料库多了一个小时的影像素材。第二天,光线三档日播节目《娱乐现场》《娱乐中心》《音乐风云榜》都以自己的节目角度报道了此次演唱会。至此,“周杰伦台湾演唱会”完成了它在光线资料库的第一次自我复制。使得以上三档节目的备份带和粗编带里都有了“周杰伦台湾演唱会”的影像画面。从一开始入库的一个小时时长,现在已经成了1.5个小时。过了一周后,《娱乐人物周刊》又做了一期关于这次演唱会的节目,《周刊》的备份带和粗编带又一次出现了它的画面。这是它的第二次自我复制。它在资料库的影视画面从1.5小时变成了2小时。过了一个月后,《娱乐现场》又出了一个盘点演唱会的专题节目,第三次自我复制也顺利完成。半年之后…
没出1年时间,“周杰伦台湾演唱会”的素材就从最初的1小时时长变为了3个小时,整整涨了三倍。可是,不论它最终会变成几个小时,实际的素材画面就是最初的那一个小时,后来的那些只不过是重复而已,没有一分钟新的东西。
一次我编《娱乐中心》的“每日头条”,需要一个国外明星的画面,(名字我不记得了)我去资料库里“海外娱乐素材”里找,还不错,有关于他的影像素材有7条。于是我把那些素材都借了出来,打算找一段最合适的用在我的节目里。结果看完带子后,我惊奇的发现,这7段素材里,居然有5段是一摸一样的。如果我这次编节目,也用了这一段素材,那就是它的第六次自我复制了。
《娱乐中心》主编赵军歌对新编导常说的一句话“这个画面用的太多了,去资料库好好再找找,换一个其他的画面…
…”听了这句话之后,我在想:也许真是这个编导偷懒了,没有好好查资料。但也没准他碰到了和我上次一样的遭遇,看上去好像资料库里什么素材都有,可很大一部分都是自我复制后的同一段素材。尤其是腕大一点的明星。他的自我复制能力更强。
与之相反的是有一些素材,从来就没有被用过。光线生命周期最短的一个节目《娱乐大连盟》,由于前期策划存在问题,致使有好多外出拍摄回来的素材,节目中都没有用。那些素材现在还静静的躺在资料库里。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
经过“蠕虫病毒”的侵袭之后,在加上一些“占着茅房不拉屎”的古董素材,在我看来,现在光线的资料库里有将近1/3的素材对节目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它们占用着光线几千盒的素材带,实在是一种浪费。
就像一台电脑要经常杀杀毒,整理整理空间一样,光线的资料库也到了不得不杀毒,不得不整理的地步了。否则随着资料库的不断庞大,“病毒”的复制能力将越来越强。光线资料库的人力和财力资源,总有一天会被他耗尽的。
如果资料库能腾出1/3的空间来,那就相当于给光线节省了至少100万元的资金。真没想到,光线的这个资料库的确称得上是个“宝库”。对节目的贡献不必多说,清理一下居然还能清理出这么多的钱来。实在是件振奋人心的大好事。
如果光线能从这100万中,拿出一些钱来培养一批“资料库杀毒专家”和“资料库清理专家”出来。那就更好了。&
上星入网&&&&
光线从一开始成立,就有着先天性的弱点。一个没有背景,纯粹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他生产出来的电视节目,是不可能“上星”播出的。光线的“敢死队”名声,在台里是出了名的。中央电视台的某个节目特别制定了应对措施:记者外出采访,如果遇到有E标话筒的,采访回来后都要及时告知主编,由主编安排“绿色通道”,优先编排播出。
上星、入网
一个电视节目制作完成后,它的最终目的是要给观众看,并且看的观众越多越好。在这个和观众见面的过程中,电视节目基本上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路是“上星”。就是经由卫星传播,节目信号可以直接进入到全国各地的普通用户家中。这是目前我所知道的最牛叉的一条路。借助先进的卫星技术,最短时间,最小投资,却做到了最大范围传播。这是多少电视节目的终极目标。然而这条路可不是一般电视节目走得了的。它不是简单的由节目本身内容或收视率说了算的。更多的是要看这个节目的爹娘是谁。所谓要看它的出身是否根红苗壮。如果是我们伟大的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那自不用说,通通走可以走“上星”的道路。一夜之间传入神州大地的千家万户。不管你爱看不爱看,想看不想看,总之它已经是直接进入到观众家的电视机里了。现在中央电视台和各个省的卫视频道,都是走的这条路。
第二条路是“入网”。就是制作节目一方,通过走发行的渠道,进入某个地区的有线电视网,和这个地区的观众见面。如果想要自己的节目和更多的电视观众见面,就要像业务员推销产品一样,跑遍全国各地,把自己的节目送入各个地区的有线电视网。和那个地区的观众见面。
显然,这种“入网”的方法相比第一种“上星”的方法要土气很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最后的效果还不见得能够得上“上星”的一半。但对于像光线这样的私营电视制作公司来说,这是目前唯一一条可以行得通顺的道路。除此之外,其他路都不好走。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其他路可走。&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表面看“失去”是“祸”,可实际上,谁就敢说:失去一定是“祸”呢?或许它还是“福”呢?”
光线从一开始成立,就有着先天性的弱点。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一个没有背景,纯粹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他生产出来的电视节目,是不可能“上星”播出的。要想自己的节目能让观众看到,最有可能行的通的就是走发行“入网”的路。和全国各省市电视台逐个沟通,让光线的节目能够进入他们当地的有线电视网,和当地的观众见面。
对比起“短平快”的“上星”道路,光线选择这条崎岖的“入网”道路,实在是一种不得已之举。为了能把自己辛苦制作出来的节目发出去,光线所花去的心血,不是我三言两语就能说出来的。不过,就像我开始说的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光线虽说在起初公司成立时,在节目发行上走了很多崎岖路,可是,在这条路上走了几年下来,光线的收获也是不小的。
光线发行部现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发行网络。上百家电视台和光线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什么电视台需要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光线都很清楚。而光线有什么新节目推出,这些电视台也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这样规模的发行部门,在其他节目制作公司几乎是没有的。光线在这方面走在了其他同行的前面。这或许就是光线因“祸”而得“福”吧?
然而在我看来,因为不能“上星”,不得已走“发行入网”的道路,而得到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发行部门,这样的“因祸得福”还只是一个开始。光线的这个发行部门实际上还潜藏着更大的能量。
这几天,我在北京买房。接触了好几家规模庞大的房屋代理公司。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一个提供房屋信息的中介性质的代理公司,居然能够做到那么大。成交一处二手房要收入几万元,每天成交量不少于20比。再加上其他业务,真是一个吓人的产业。
通过这些天和他们打交道,我搞明白了他们诸多赚钱模式中的一个模式:通过他们遍布全市的近百家分店,收集大量买房人和卖房人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分析之后,将一些特别有潜质的房子自己先出钱买下来。然后再把它加价卖给那些买房人,从中赚取信息费和差价。反过来也照样行得通,将那些特别有意向要买房的人牢牢把住,为他提供大量的房屋信息,直到他满意成交为止。如此大量迅捷的信息,为买卖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至于现在北京几乎有将近80%的人在买卖二手房屋时,都会选择房屋代理公司。
光线发行部其实可以从房屋代理公司借鉴不少东西。好多节目制作公司,因为没有专门的发行部门,他们做出的节目不知道该卖给谁。而好多地方电视台,因为没有专门的采购部门,他们空余的时间段,不知道该添什么节目。光线发行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信息全部收集起来,仔细分析,将那些特别有潜质的节目版权,自己先买断,然后卖给那些需要这些节目的电视台。从中赚取差价。反过来也一样,那些对节目有特别要求的电视台,我们可以把他的要求直接告诉相应的节目制作公司,可以向他们定制节目。只要最终节目买卖成交,光线发行部就有利可图。
其实这样的节目购销模式在美国早已经有了,就是“麦加迪”。过去我对“麦加迪”理解的不是很透彻,自从我买房以来,我对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实际上大抵就是房屋代理那一套。节目制作方就像卖房子的人,为了图个方便,同时也为了资金及时回笼。他们会把自己的节目版权,直接卖给“麦加迪”组织。而麦加迪组织通过这种收购节目的方式,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节目版权。而电视台买节目也不用分散精力的四处去找,直接到“麦加迪”组织,挑选自己喜欢的就好了。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光线要做中国的“麦加迪”,作为光线曾经的一员,我真诚的希望这篇文章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入网后遗症:复杂
过去一直听说“上星”比“入网”好,制作“上星”节目要比制作“入网”节目简单方便的多。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好,一直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直到我离开光线,进入中央电视台,制作一挡“上星”节目后,我才明白这其中之差别。总的概括来就一句话:“光线的节目太复杂了”
它的复杂程度是中央电视台或北京电视台同类别节目根本没法比的。这是光线节目走“入网”道路之后,不得不去接受的一个残酷现实。在和台里同类别节目同台竞争时,是没有“公平”而言的。不要说在这场比赛中取胜,就是和他们打个平手,光线也要付出比他们更多更艰辛的努力。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防盗。&
防盗之心不可无
不知道为什么,光线的东西总是被人惦记着,一有机会就从中捞点油水。素材和人才都曾遭到过“入室盗窃”。连最终播出版的节目都会被人拿去盗用。这也实在是没有办法,谁叫光线节目没有“上星”,节目不能直接进入百姓家中。而是必须先把带子交给当地有线电视台,由电视台负责播出。可实际情况是:只要带子一离开自己的手,就完全进入了非控制状态。就如同电影拷贝一个道理。冯小刚的《天下无贼》,他的每一个电影拷贝拿到地方城市上映时,都有一个专门的人从头到尾24小时保护着的。就是如此,也难免有疏漏之处。被人悄悄拿去出了盗版。而光线的节目同时在上百家电视台播出。也没有人24小时保护,那种混乱程度可想而知。简单的做法就是换换广告,恶劣的甚至把光线的播出带作为他们的素材带,制作一个新节目在当地播出。《音乐风云榜》就遭到过这样的厄运,如此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不计其数。
为了尽量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光线所能做的就是“贴防伪标签”。从光线出去的节目,每一分每一秒的画面都要有光线的标识,让那些盗版的人无从下手。主要措施就是加“角标”。我在光线做后期包装时,每期节目在输出前,都要花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专门处理“加角标”的工作。这实在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尤其是带动画的角标,弄不好要花去个把小时的时间。并且在加角标时,还有各种附加要求,比如有人名,有标题,有话筒的地方。角标要去掉。天哪!没做过这个工作的人不知道,有时一期20分钟的节目,角标上上下下四五十次,现在想着都眼冒金星。而光线的每一档、每一期节目,直到今天也还是这样的要求。好多人一直把光线E标频繁出现的现象,归结为是光线品牌意识强的表现。实际上,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无奈的因素。
而我现在所在的节目,根本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不用考虑防盗版的问题。只要我们的节目一播出,中央电视台左上角有24小时的台标做保护。再配合上右下角时断时续的角标,防盗版的工作基本上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现在我所在节目的后期包装人员,他们每天的日常工作量只相当于光线后期包装人员的1/5。加角标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还有其他几个重要环节,后面我会一一提到。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光线节目中如幽灵般随处可见的角标,地方电视台也推出了更多的奇招和怪招。
一次我出差到西北某城市办事,正巧看到《娱乐现场》。一条消息结束后,照我经验判断,这时肯定要进广告了。没成想不是广告,进来的是一条没有主持人串场的消息。这样的情况在光线也有过前例,我也没太在意,继续往下看。结果越看越不对劲,报道的内容是我当时所在城市,他们当地工人文化宫举行的一次全市文艺汇演。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光线怎么会跑到这个城市来采访报道这样的消息呢?整条消息拖拖拉拉5分钟,要节奏没节奏,要看点没看点。就是一条垃圾消息。一看就知道,这是当地电视台自己加进去的。更好笑的是,这条消息的标题字幕和人名字幕,用的包装还依旧是《娱乐现场》的,可惜学还没学像,字幕条是对了,可上面的字体却是错的,光线规定都是“大黑”,他们用的是“黑体”,就这一点区别,整体风格就全变味了。这条消息结束后,《娱乐现场》开始播片尾了,我知道,因为插播这条垃圾消息,有至少两条光线自己的消息被取消了。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真不敢想象,这个城市的观众看到的《娱乐现场》竟然是这个样子的。再想到我们平时为了节目加班加点到深夜,心里真有点不是滋味。片尾字幕里,没有了王长田,没有了李德来。上面都是些不认识的名字,大概是当地电视台同行们的大名吧。没办法,谁叫光线走的是“网路”而不是“星路”呢?
对于类似这种插播消息,插播广告的做法,光线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应对。其实,这也不仅仅是光线一家遇到的问题,好多“上星”电视台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恶心事。在这种乱世之下,还是要紧记“防盗之心不可无”的先训啊!&
光线是以娱乐资讯类节目起家的,并且到现在,该类节目依旧是光线主打的王牌。《娱乐现场》就是这些王牌中的王牌。《娱乐现场》诞生至今,得到的最高一句评价:是不知道被哪位高人冠以了“娱乐界新闻联播”的大帽子。这个帽子不是那么好戴的。这是一个相当有高度的标准。什么独家报道、权威言论等等这些先不着急去追求。就新闻最基本的两条要素:真实和及时就够光线手忙脚乱的。
新闻的首要一条“真实性”,这个东西如果从客观角度出发,实在不好说什么。做过电视节目的人都心知肚明,真要在这个问题上吹毛求疵的话,那现在绝大部分的新闻节目都得黄了。可是,这第二条“及时性”,也就是“时效性”,这一点,对于现在所有新闻节目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光线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视程度几乎超过了其他所有的一切。
可是“时效性”三个字,写来简单,做起来比生孩子还难。尤其再加上光线先天性的缺憾,走的是“发行入网”的崎岖山路,使得光线在追求节目时效性的过程中,有如难产一样艰辛。
“上星”节目靠的是卫星传输。它的传输速度和电话一样。比如一期在北京制作完成的节目,要让上海观众看到,就如同打长途电话一样,北京这边一拨通,上海那边一接就ok了。而光线节目却没有这样的便利,它就像是一个生活在没有电话的山村一样,要想让上海观众看到它的这期节目,它得先坐火车(高级一点坐飞机)桄档到了上海,然后再由上海电视台安排把这期节目播出,最终才能和上海观众见面。这个过程有时可能需要2天,也有可能会需要1周。而对于新闻这种讲究“绝对新鲜”的产品来说,这是一个很要命的过程。有时一期制作精美的节目,还没等到达目的地,就已经“腐烂”在路上了。光线的《娱乐中心》节目,就是因为时效性的原因,始终在上海抬不起头来。
面对这样的现实,埋怨是没有用的。省下那些说丧气话的时间,想办法克服困难才是光线的做事风格。
首先是慢鸟先飞,既然是传播速度慢,那就在采访制作方面加快速度,尽最大可能的去挽回一切可以挽回的时间。公司24小时全天候运作,节目流水化生产。当天发生的娱乐新闻,必须当天制作完成等等一系列措施。天道筹勤,总算没有白费心血,光线节目时效性有很大改观。尤其是在光线大本营北京地区,娱乐新闻的报道速度,光线始终都是最快的。这样一来,搞得好多中央电视台在北京播出的同类“上星”节目都很尴尬。往往是《娱乐现场》播了好几天的“旧闻”,他们才拿出来当新闻播。让很多观众看得莫名其妙。他们可能不知道,这几天的时间正是光线外地节目坐火车的时间。等到地方播出时,基本上和中央电视台同类“上星”节目的时效性是一致的。
光线的“敢死队”名声,在台里是出了名的。我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这个节目,开会时就光线节目时效性的问题特别制定了应对措施:记者外出采访,如果遇到有E标和《每日文化播报》话筒的,采访回来后都要及时告知主编,由主编安排“绿色通道”,优先编排播出。
时效性的问题算是基本克服了,但光线的节目制作也因此而变得复杂繁琐了很多很多。在其他节目做编导,可能只要在采访,写稿,编片方面优秀就可以了。而在光线,除此之外,如果你不懂得什么是FTP,不懂得怎样网上接受素材等等,那你肯定不能算是一个好编导。而香港和台湾的娱乐新闻,公司也不大可能让你去做。原因就是因为你懂的太少,不能保证节目按时按质的正常生产。说的好像有点夸张了。但有一点是绝对没错的:为了保证时效性,光线节目的制作过程确实是要烦杂于同类节目好多。有条件的看客,可以亲自去感受一下。
其次是避开时间概念,对于一些实在没有办法保证时效性的新闻,采取“扬长避短”的对策。模糊时间概念,发挥光线“娱乐评论”和“出新出奇”的长项。别以为光线的那句口号是当摆设的。“我们对娱乐有些新看法”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至于怎样的评论和怎样的出新出奇,这个我在后面会详细提到。&
“版本”和“成本”
这里来讲两个关键词“版本”和“成本”。先从“版本”讲起。
“版本”这个词对于制作电视节目的人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我就这个问题还特意询问了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工作的两个朋友,两人都表示在他们所在的节目组里,好像没有人提起过这个词。在我的一再提示下,他们终于想到“日常版”“周末版”“特别节目版”和“改版”这四个和“版本”有关的词。除此之外,实在想不到还有其他什么了。
然而“版本”这个词在光线却是人所皆知的一个热门词。可是光线的“版本”可不仅仅是“日常版”“周末版”“特别节目版”和“改版”这四个词这么简单。他的版本是主要是和地区有关的。最常见的是“北京版”、“上海版”、“全国版”、“公交版”和“广告版”。有时还会有“南京版”“新疆版”等等说法。而台里节目没有这些所谓“版本”的说法。是因为台里的节目都不是走“发行入网”的路,要不就像中央电视台和省卫视台那样的“上星”节目,一次性的就覆盖全国。要不就像北京电视台那样的只给当地观众看的“地方台自办节目”。他们是不会有“北京版”、“上海版”、“全国版”这样的说法的。这些只是像光线这样走“发行入网”道路的私营节目制作公司所特有的产物。
说了这么多版本,有些看客也许对它不是很了解,我还是有必要在这里谈一谈什么是版本,如果你对版本已经有足够的认识,可以跳过下面这一段,直接看后面的内容。
光线制作的每一期节目,都会在全国上百家电视台同步播出。由于是走得“发行入网”的路,当地电视台在接受光线节目时,就可以提出一些特殊要求。比如当地电视台要求片尾字幕里要有他们台里领导的名字,那么光线在给这个地区制作节目时,就要特别制作一个片尾部分加上。有时这个特殊要求也来自于广告商,他们希望在固定的几个地区上他们的广告。那么,光线在制作这几个地区的节目时,就要在广告这个环节上特别处理。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期节目会出现好几个不同的版本。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国外很常见。我们熟悉的美国Discovery
频道的“探索”节目,它的节目在全球发行时,也是有好多版本。不过它主要是以语言区别的。如汉语版、日语版、德语版、韩语版等等。版本是走“发行”渠道节目的一个很具象征性的特点。
这么多的版本,给节目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复杂。版本的多少和节目制作的复杂程度成正比,版本越多,节目制作越复杂。至今我都不会忘记,在光线做后期制作时,一期节目不输出个三四版,根本不算完成。这也是当时我们回家后不愿再看光线节目的一个原因,从开始制作到最后输出完成,实在是看了太多遍了。胃口不好的人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因为版本的原因,在光线所谓“一期节目”的概念,如果换在台里,实际上根本不能算做一期节目。比如《娱乐现场》,每天制作的“一期”节目分为4个版本。1北京版的叫《娱乐现场》时长是30分钟。2上海版的有广告冠名叫《色彩地带娱乐现场》时长27分钟。3全国版的是《波导手机娱乐现场》时长30分钟。4还有一个南京版的33分钟的《波导手机娱乐现场》。(2004年下半年资料)除此之外,每一个版本里面的广告都是不一样,片尾的字幕是不一样的。如果有观众短信抽奖,获奖观众的名字也是不一样的。还有很多小细节,我这里就不在一一列举,可能有些看客已经晕了。而这仅仅只是光线的一个节目,其他十几档节目都是如此。光线一直把这样的节目称为“一期节目”,可能是习惯称呼吧!大家也都接受这种称呼了好几年了。可这要放在台里,肯定是以四期节目去对待的。把这么复杂的内容算成一期,我相信,就我见过的那些台里的后期制作和责编,非得疯了不可。要是让光线把它当成四期节目去对待,也不大可能,最直接的后果是后期制作和责编的工资不好计算了。
“版本”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节目的复杂程度。其实这只是一个最外层的表象。如果仔细研究,这“版本”所能透露出来的信息还很多很多。下面我列举我所知道的二点,算是我扔出的一块砖,引出大家心中的玉。
1、& 名字不一样:
A:相同节目,三个名字。北京叫《娱乐现场》,上海叫《色彩地带娱乐现场》全国各地叫《波导手机娱乐现场》。广告意识强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光线在哪里赚到钱了。
B:相同节目,名字差一个字。全国版叫《喜之朗音乐风云榜》上海版叫《喜之朗音乐风云》。少一个“榜”字。总和电视台打交道的人会明白其中缘由:光线的公关能力还有待提高。
2、& 内容不同:
A:片尾字幕不同。也许是说明节目是以什么方式进入所在电视台的吧?这个我也不敢妄下结论。
B:不同版本节目,消息长短和内容会有所不同。从中可以看出,各地电视台宣传尺度和口径的不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媒体是不是公共组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