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比赛挑战是人类潜能哪方面的潜能

马拉松比赛为何每年皆有猝死
完成一次马拉松,曾被认为是健康的象征。然而,几乎每一年都会有关于马拉松选手中途猝死的报道出现,上周日广州马拉松中一名21岁学生比赛中昏厥,抢救无效死亡。在历史更悠久的英国伦敦马拉松中,一项数据显示,自从1981年赛事创办以来,已经有11名跑手不幸逝世。而另一项统计则显示,马拉松比赛中选手猝死的概率为每10万人中0.8人。
在广州马拉松出现猝死案例后,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人体质下降的体现。然而,据世界著名的非传统医学专家莫科拉博士(Dr. Joseph M. Mercola)的研究,跑马拉松死亡,并不能简单用体质问题总结。马拉松猝死个案中,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心脏病发死亡,但中暑、喝水过多导致血钠过少也可能是致死原因。
莫科拉博士指出,业内人常用“逆效果”来形容马拉松中猝死的个案,即通常对人有益的事情,如果过量,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2010年蒙特利尔的加拿大心血管峰会上公布过一项研究数据表明,虽然经常锻炼能降低30-50%的心血管病风险,然而如果是马拉松,心血管病发的危险会提高7倍。
研究者发现,在马拉松途中心脏过半数部位都会因为血液流动下降和炎症介质增加而停止活动,这种暂时性的心脏受损现象,可能是造成促使的原因之一。美国哈佛大学麦克林医院的内科专家亚瑟?西格尔博士(Dr. Arthur Siegel)发现,长距离跑步造成的炎症也可能引发心血管问题,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循环》(Circulation)上刊登的一篇论文则证实了马拉松运动中血液流入心脏的方式会变得畸形。
很多心脏专家都强调,即使很多经常跑步的人,也不代表就肯定能远离心脏病。美国的一项统计显示,每年该国有32.5万人遭遇心脏病,其中40%的直接造成猝死,而多数心脏病发事前都毫无征兆。美国心脏学家保罗?汤普森博士(Paul Thompson, M.D.)指出:“运动不是救世主。但风险很低,好处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
即使48小时内通过了压力测试,完全健康而且低胆固醇的运动员同样存在运动中猝死的风险。但这种危险不会改变健康生活的模式,汤普森博士打了个比方:“如果你希望长寿健康,你应该每天做一小时中等强度锻炼;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未来几个小时没事,你可以去睡觉。”
广州马拉松选手超千人身体不适
健康资料库
马拉松比赛是高强度的运动,有些人不适合参加马拉松比赛,如:做轻微活动时感到胸部中等程度疼痛者;近期内犯过心脏病的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有高血压或其他心脏病、心肌炎者;严重心律不齐者;患有糖尿病者;吃了降压药血压仍超过180/110毫米汞柱者;过于肥胖者;年龄过大者。
你知道马拉松应注意哪些健康细节吗?
一知半解。
长跑会损害心脏 最佳锻炼方式已非长跑
你是否为你能跑很长、很远的距离而自豪?你是不是觉得这是光荣的挑战?然而,最近的科学研究却有不同的结果,《应用生理学》期刊的一篇论文指出,通过研究跑过100次以上马拉松比赛的健康老运动,他们发现半数以上的选手心脏肌肉都存在一定程度疤痕。而通过实验室的小白鼠,科学家们证实了长期有氧运动可能损害心脏。
心脏原本健康的老鼠,经过在实验室中进行类似人类马拉松运动量的锻炼后,大部分老鼠的心脏都留下大量瘢痕,甚至有些心脏结构都出现明显改变,就跟人类长跑选手的心脏情况类似。因此,部分科学家认为,长跑会让人类的心脏处于危险的状态中,因此已经不是最佳健身方式。
据莫科拉博士介绍,科学家现在认为,最佳的健康养生方法应该是类似人类祖先狩猎活动的运动,即多种短时间高强度运动的组合,而非马拉松等单纯的长跑。这种新的运动模式,简称高强度训练(HIT, High Intensity Training),被比喻为“狩猎式健身”。
正确的健身运动计划应该具有挑战性,但又不能过量,而且,必须有充裕时间让身体康复。因为运动量太少,则无法让身体受益;运动量过大,则跟马拉松一样可能伤害运动者的心脏。研究结果证明,短时间的高强度锻炼,即使每周只做几分钟,对健康和体能的好处也不逊色于几个小时的长跑等传统运动。
高强度训练只要每周做3分钟,连续4个星期内即可有明显收效。而且,这种锻炼无需去健身房,甚至不需要装备。最简单的HIT锻炼方法,就是间隔地进行跑步和步行,这种锻炼无论在室内或室外,不管是马路或者跑步机、健身单车都可进行……
莫科拉博士提供的最理想化高强度锻炼指引包括五大要点:1. 经常进行多样化锻炼,例如举重、有氧运动和拉伸等;2. 高强度的训练日子中间需间隔低运动量的日子;3. 每周进行一两次间歇式训练;4. 每周至少两次练举重;5. 锻炼后安排充足时间休息。
马拉松赛前热身很重要
马拉松比赛常见问题解答
专家支招避免马拉松损伤
运动的关键是合理强度
如果从绝对科学的角度考虑,人们不仅平时要有良好的锻炼运动习惯,而且在比赛前一定要做全面的体检,确保身体没有隐患。市面也有心率仪等协助了解运动中身体状况的仪器可供选用。如果进行长跑,需注意循序渐进,遵循由弱到强,由慢到快的原则,逐步提高长跑的距离和速度。而且,跑前要做好饮水、穿衣等准备工作;跑中注意动作正确,避免伤害身体;跑完后还需放松,而且不宜马上大量喝水。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认为长跑是一种“挑战”,因此跑步途中即使遇到不适也经常硬扛,这是不科学的做法。如果是身体疲劳、脚软等状况,用意志克服没有问题,但若是心脏等身体器官不适,应马上停止运动,必要时求救求医。另外注意饮食也有助心脏机能:素食、多吃含欧米茄3脂肪酸的鱼肉等……
无论长跑,抑或近期流行的间歇式训练等高强度锻炼,强度都是保证健康受益的关键。例如做高强度训练,锻炼者需要提高心率,达到无氧运动状态,在20到30秒钟内竭尽全力运动。
专家提供的标准间歇训练计划单通常包括:1. 3分钟热身;2. 尽最大能力或最高速度锻炼30秒钟,必须在这个短时间内达到“上气不接下气”的程度,最理想的方法是低重量、多重复,例如用不太重的哑铃重复举更多的次数,而不是超重哑铃只举一次;3. 锻炼完毕休息90秒,但不要静止,可以慢慢走动;4. 重复高强度锻炼,然后休息更长时间。
如何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
比赛后如何恢复水分损失?
健康画中话
对于没经过正规训练的业余马拉松选手来说,持续时间太长,强度太大,很容易出现运动超负荷,引起心跳过速,最终导致心脏功能的衰竭,所以马拉松爱好者一定要量力而行。冬季已到,不少人喜欢冬季长跑,但需要注意的是,长跑之前要充分热身,以免在跑步过程中出现伤情。此外,注意心率也很重要,如果减速下来,发现自己的心率还是没有降下来,那么就应该马上停止运动。
39健康网新闻中心出品& 新闻客户端 &
跑步达人告诉你 跑马拉松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马拉松其实并不可怕
两周内,接连参加2015杭马与北京鸟巢半马,均取得女子组国内选手第一名的好成绩,苍南姑娘陈林明今年可谓是一鸣惊人。对于从小喜欢跑步,一直是校内体育明星的她来说,2009年第一次参加北京马拉松,赛后也曾让她一星期下不了床。
如今跑马经验丰富的她认为最值得分享的体验,还是马拉松对人意志力和耐力的提升。“马拉松和普通赛跑不一样,只有激情和爆发力并不够,几十公里的路程中如何分配体力,随时调整状态,都非常考验人。”目前正在备战温马的她,保持着每天15—20公里的冬训进程。
而几天前刚拿下阳朔国际山地越野赛110公里第9名,以及此前香港百公里越野赛小金人的程爱,一直是温州跑友圈里巾帼不让须眉的代表人物。本周日她也将担当2015温州马拉松官方“兔子”,参与这项家门口的赛事。对程爱而言,跑马也曾让她有过半路呕吐到四肢无力的悲惨经历,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听起来恐怖的马拉松其实并不可怕。而且更多时候,喜欢去各地参加比赛兼旅游的她表示,“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
菜鸟跑友:
跑不动也要走到终点
“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希望自己能坚持到终点。”刚开始跑步不到半年的Face,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此次温马半程的比赛,他直言这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本来只想着重在参与,报名迷你马的,但是名额实在太紧张,干脆越级挑战”。
作为一个吃货,又缺少运动,目前正在上大一的Face,身高1.72米,体重接近75公斤。下定决心减肥后他开始听从好友的建议开始跑步,一开始跑一公里就觉得腿要断,慢慢训练下来一次能坚持五六公里。报名成功后,他也将自己每天的训练量加了一倍,尽管很吃力,但已经不会有以前跑步时随时倒地不起的感觉,体重也比开始减了10斤,“跑不动也要走到终点,完成对自己的挑战”。
“不只是锻炼身体,跑马也让我认识了不少好友。”今年第一次参加了北马,跑了4小时20分钟的吴礼志告诉记者,自己的跑龄还不到两年,但跑马拉松的确是越跑越有乐趣的一项活动。在一次被朋友拉进一个跑步群后,看着大家相互交流跑马的经验和心得,才让他开始参加活动,渐渐挖掘了自己跑步的潜能。这次几个好友一起报名参加了温马的全马比赛,希望能够在家门口熟悉的赛道上,跑出好成绩。
(本文来源:减肥ing
没有相关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厦门马拉松温馨提示:你该知道的健康小常识_跑步频道_新浪竞技风暴_新浪网
厦门马拉松温馨提示:你该知道的健康小常识
马拉松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成为全民健身最好载体。
  马拉松运动是一项挑战人体生命极限的运动,运动意外情况难以完全避免,掌握科学的方法,可以将比赛危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马拉松比赛因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最好载体。它可以促进体格健壮、全面发展体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使人精力充沛、增进心理健康。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是一种有益于人体的运动项目。从医学上讲,马拉松比赛能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增加血液总量、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增加骨密度、减少多余脂肪、改善心理状态等提高锻炼者的健康水平。同时,巨大、长时间运动产生的有氧消耗,对人体的心、肺、脑、肝、肾等重要脏器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是一项挑战人体生命极限的运动,运动意外情况在所难免。虽然马拉松比赛存在种种危险,但只要参赛运动员掌握科学的方法,就可将比赛危险降至最低程度。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规律的赛前训练计划、消除赛前的紧张情绪、充分的赛前准备活动、比赛中的速度分配、“极点”现象的克服、比赛中意外情况的预防和处理、比赛后的恢复等。
  运动员比赛前应进行必要的体检
  体检要在比赛前一周内进行,目的是确定能否参加比赛。许多人因为有侥幸心理或怕麻烦而不进行必要的体检,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厦门马拉松组委会要求参赛运动员进行必要的体检,目的就是使运动员能够及时发现身体存在的隐疾(有病而尚未发觉),特别是心脑血管病,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体检项目主要包括:血压、心率、心肺肝肾功能等。
  运动员如发现有以下情况不宜参加比赛
  1、各类型心脏病;高血压、脉压差小于30mmHg、冠心病、频发性心率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及其它心脑血管疾病;有慢性病史现活动期、有慢性病史现稳定期但继续参加专项运动时间不满三个月以上者。
  2、赛前一周内患感冒发烧、胸闷憋气、心悸症状连续三天以上者,严重失眠、胃肠道疾病。
  3、赛前72小时内有外伤史者。
  4、肝肾功能不全者。
  5、有精神、神经疾病史者。
  运动员比赛前应注意哪些事项
  1、赛前24小时内不能饮酒、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能暴饮暴食。
  2、赛前三天,保证良好睡眠。
  3、赛前1~2小时进食,进食量占常量1/2,即半饱状态。以易消化、甜食为主。
  4。赛前0.5~1小时间,适当饮水,以补充在比赛中出汗丢失的水分。
  5。赛前30分钟以内,做准备活动,以伸展运动为主,达到身体微热,心跳稍快为止。
  比赛中意外情况的处理
  1、运动员“极点”现象 指在比赛中过程中运动员出现胸闷、气喘、动作协调性差、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肌肉酸痛、速度减慢等现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极点”,“极点”的出现是人体由相对静止的状态转到剧烈的运动时,肌肉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而内脏器官的惰性较大,无法立即将其功能全部动员起来,充分供给肌肉营养物质,代谢产物—乳酸不能及时排除而堆积的结果。当出现“极点”现象时,有系统训练的运动员通过适当降低跑速、多做几次深呼吸后,就能恢复正常,继续参加比赛。而未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或经过上述处理无法恢复正常的运动员应退出比赛,到就近的医疗站(点)接受治疗。
  2、虚脱状态 比赛中如出现眼前阵发性发黑,严重憋气,有窒息感,周身出冷汗呈虚脱状态,应立即停止比赛,到就近的医疗站(点)接受治疗或向志愿者求救。
  3、腹痛、小腿肚抽筋 一般发生在未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如出现上述情况经过自已简单处理无效者应退出比赛,到就近的医疗站(点)接受治疗或向志愿者求救。
  4、肌肉拉伤、踝关节扭伤 应退出比赛,到就近的医疗站(点)接受治疗或向志愿者求救。
  马拉松组委会医疗保障部提请广大医疗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观众注意:
  一旦发现参赛运动员出现受伤及意外发生时,应采取以下措施,使运动员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医疗志愿者:发现运动员意外伤发生后,根据运动员的伤情,轻伤员立即施救,并派员护送至医疗站、点进一步处置;重伤员就地安置进行初步处置,并将地点报告“120”;如运动员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同时,指挥周围群众维持秩序,拨打“120”电话报告发生地点。
  青年志愿者:发现运动员意外伤发生后,立即对运动员帮助,轻伤员送至急救站、点;重伤员就地安置,拨打电话报告“120” ,安排志愿者向附近的医疗站点及救护车求医疗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观众,一旦发现参赛运动员出现受伤及意外发生时,能得到救治,使医疗急救有序、高效,提高医疗急救的效率。
  周围观众:发现运动员受伤或发生意外后,立即报告志愿者,有急救知识的观众协助志愿者处置,维持好秩序,勿围观。按照志愿者的指挥,协助拨打“120”电话。(厦门马拉松组委会)
文章关键词:
收藏&&|&&&&|&&打印&&|&&关闭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欢接受哪方面的挑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