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的时候怎么怎样做到积极进取心态让自己的心态进入一种「无」的状态、「空」的状态

静心状态,不太懂哲学.看见你之前的回答,这只是静心在「哲学」上的诠释,知道并不代表你能办到. 除非你能进入「静心状态」去「观照」,你就会「如实」发现.请问怎么进入静心状态呢._百度作业帮
静心状态,不太懂哲学.看见你之前的回答,这只是静心在「哲学」上的诠释,知道并不代表你能办到. 除非你能进入「静心状态」去「观照」,你就会「如实」发现.请问怎么进入静心状态呢.
静心状态,不太懂哲学.看见你之前的回答,这只是静心在「哲学」上的诠释,知道并不代表你能办到. 除非你能进入「静心状态」去「观照」,你就会「如实」发现.请问怎么进入静心状态呢.
所谓的静心状态,就是一种古今中外圣贤高僧们努力追求的那种“无欲无求”的状态,如果每个人能够尽可能的或最大限度的做到了无欲无求或寡欲寡求的状态,心态自然而然的就会安静或平静下来了.这种状态具体来说也就是宗教(尤其是佛释道教)和哲学领域所说的内心最大的空无、得道和涅槃的状态.从分子心理学原理的视角来看,就是一个人大脑中所有的信息载体分子(神经细胞中携带思维信息的生物分子、大分子如氨基酸、蛋白质等)都处于电中性的状态.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最佳的心理或心灵状态,尽管没有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的达到这种状态,但人(尤其圣人)总是出于一种本能,努力地、不同程度地朝着这个至福的心境靠拢和接近.因为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为了身、心的快乐幸福,而“涅槃(即所有信息分子的电中性状态)”就是一种最大的身心幸福的终极目标和境界.
怎么做才能到达静心状态?有什么方法吗?
尽可能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或欲望,当一个人内心的设定的欲望总是处于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量力而为)之内之时,就容易接近静心状态了,尽管无法完全达到。但在当今时代,要想做到以上所说的量力而为的人生态度时,除了生活必要的、合理的物质追求之外,最好要有心灵或精神上的追求,比如在业余时间多看些哲学、科普、历史或文学、艺术、音乐方面的书籍和培养相关的兴趣爱好等等......
“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想」做事却又「不想」做事,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
【李松蔚的回答(212票)】:
第一个想,是幻想层面的YY;第二个想,是现实层面的取舍。
两者之间有矛盾太正常了,一致的时候反倒是少数。
比如说吧,我一直有个幻想:买台肾6多好啊。也不是没那个钱,但是真准备取钱了——这就进入了现实的领域——大几千的,还是心疼。犹豫片刻,算了吧,忍一忍继续用我的老诺基亚。用到不开心的时候,闭上眼咂摸:哎,还是买台肾6好哇。想想不上税,掏钱就算了,这没什么。
有一些回答带着褒贬,好像幻想(想做事)值得鼓励,现实(不想做事)就是不对,该好好反省。要我说,这不一定。不做事没什么不好,幻想着能做很多事也没什么不好,自己心里平衡就行。之所以不平衡,就是因为有太多声音在说:必须让幻想实现了才是好样的!——甭理他们。
【姚冬的回答(182票)】:
想的不是做事,而是做成后的回报,不想的才是做事本身。
真的一点都不矛盾呢,还困惑吗?
【mupeng的回答(139票)】:
【张直直的回答(42票)】:
每当处于这种状态,我就打开了知乎
【罗林的回答(25票)】:
题主好,似乎你处在行动和不行动的矛盾心态中。根据你的描述,你的工作性质是公诉检查员,工作对任务完成的时限非常明确。你说在外人的眼里,任务完成的还算尽责,没有拖延以及出错。但是做的过程不愉快,让你非常烦扰和恼火。我注意到,你用“心有余而力不足”,形容自己的内心感受。“心”和“力”的差距,让我似乎感觉到,你理智层面的目标要求,和内心深处的情绪需要,似乎出现了某种不能协调的冲突,让你无法控制自己来达到更高的要求。
我注意到,你的工作案件多、时间紧,应该是充满不少压力。不过你并没有过多地提及,而是不满自己做事时的状态。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好的员工,严肃、认真、努力、有动力。你渴望成熟和充实,并对自己有些羞愧:“我年纪不小了,工作也好几年了,却还是被‘做不做事’困扰。”似乎在你看来,自己的一些疲惫和困惑,是幼稚、软弱、失去控制的象征?你希望在任务中没有太多负面情绪,即使这种情绪可能是自然流露的信号,暗示你需要好好好的休息和放松。
你应该明白适当的休闲和放松,是有助于自己疲惫神经的恢复的,你却坚持相信并向往持续充沛的精力。不愉快的任务能够坚持完成,你已经努力做到了这一点。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可是你还是希望更高的要求:即使做自己不愉快的事情还要很开心。这对于一般人似乎很难达到,你却希望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不是思考引起你不愉快的原因。也许在你的思考方式中,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很受推崇的。可过度推崇理智和强烈目标导向,似乎压制了你正常的情绪反应。
你也明白自己的状态不可能一直高昂下去,但你更不乐意放松后的空虚无意义感。这让我感到,你在拼命要求任务完成的同时,似乎对生活工作的状态有不满意?尽管你知道不切实际(持续处于紧张兴奋状态总是会疲惫的),但是却坚持理想化(摆脱生活的空虚无意义)。这种想象和现实的差距,似乎构成了你内心的冲突?你提到你对自己的困扰还是有所了解的,接纳它是一条途径,但是自己不太情愿。也许,你没有明确说出的困扰,正是你渴望但冲突的内在因素?
描述自己的时候,你引用了朋友的话,“对自己有点理想化,时刻有干劲不切实际”,你对此感到顿悟和心悦臣服。且不说他的话具体蕴含什么道理,但是从你认同的态度能够感到,他的话有什么地方触动了你。“理想化”和“不切实际”,是原话里两个关键词,你觉得是否能形容现实的你?现实中的你有着什么样的理想?这些理想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带着这些理想的你在现实中经历和感受了什么?对在理想和现实中摇摆的你,这些问题或许可以更深的思考和启发。
我的这些想法并不是不鼓励你进行改变,而是希望你获得符合内心需求的改变。认为,真正的改变是需要有足够的动机和承诺的。而这里的行动动机,不能和自己深层的需要相冲突。对于你期望的改变,你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原因让你期望这样改变?
你将如何去做,或者这样的改变?
对你来说去进行改变,最好的3个理由是什么?
做出改变对你有多重要,究竟意味着什么?
明确改变目标后,你接下来会做些什么?
也许,弄清楚你困惑的原因和改变的动机以后,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可以更好地成为自己,也更好地追求自己的愿望。
【甄名的回答(0票)】:
愉快的事谁还给你钱啊
【许飞的回答(21票)】:
以下内容包含本人的许多猜测成分,如果冒犯题主,请题主折叠
——————————————————————————————————————————
昨天刚读完《你的灯亮着吗?》,现在刚好借这个问题练练手
书中说道:书中说道:问题其实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
从题主的描述可以得出,他所期待的是“生活充实、有价值感”,而现在他所体验到的是“有轻松休闲的愿望,心里矛盾且困惑。”,而题主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
首先,我们来看,要解决题主的这个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法:
一是停止拖延症状态,马上采取实际行动充实自己的生活;
二是继续保持拖延症状态,同时忘了所谓“充实生活”的想法,让自己得过且过。
从这两个方法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题主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但又缺乏真正动手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如楼上各位所说是“懒”或者“拖延症”。
但是,这个问题真的能这么简单地理解么?
按照《你的灯亮着吗?》的说法——不要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
也就是说,我们从上面的两个解决方法就直接逆推出题主现在面临的问题只是单纯的“做与不做”的选择题是不恰当的,因而楼上答案中的“懒”或“拖延症”并不能很好地回复题主“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的提问。
要真正理解题主的心理状态,我们还需要从这个问题本身着手:我们要问——这是谁的问题?
这个问题看起来貌似很可笑,这明明就是题主一个人的问题嘛!
但是,人既然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其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必然会与其他人产生联系,从题主的其他
提问中可以得知,题主是一名已经工作的人,而且面临着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因此我简单的将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几个对象罗列出来:
1、题主自己;
2、题主上司;
3、题主家人;
首先,题主自己肯定得为这个问题负责,承担上“懒”或者“颓废”的评价;
然后,题主这种“拖延症”状态,或许也和工作环境有关,也许是工作中受到了某种打击或压力太大,才导致现在这种“放纵”的状态;
最后,或许题主在工作不顺之时,还受到了来自家庭方面的非议,让自己觉得自己的所有努力都非常不值,既然努力了也不会有结果,那不如颓废算了~
当然,以上内容都是猜测,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所谓“颓废”的原因也逃不出以上三点。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不打算也没能力教导题主该怎么改变现状,更何况题主现在的问题只是“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那我们还是继续从问题本身入手分析。
根据题主在“如何不让「接纳拖延」变成「放纵拖延」?”问题下的描述——
“以前总会与拖延死磕,希望把它完全消灭,让自己像机器一样时刻专注和高效,碰到头破血流后才意识到,意志力是有限的,要允许拖延偶尔发生,并且学到了“接纳拖延”的概念,但实践起来,“接纳拖延”变成了无节制的拖延,每每说“我累了,休息一下”,就变成“再休息一下”“再再休息一下”,全无原则的放纵了。”
和在问题“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能实现持续的幸福感和积极心态?”下的描述——
“本来很多时候我是积极应对生活的,却总还是陷入逃避痛苦或丧失希望的情绪中,尤其是遭遇压力的时候,总会陷入一个非常烦乱的瘫痪期,行动力为0,这样的瘫痪更造成事务的拖延,恶性循环加重负疚感,这对于一个较长期的生活目标来说,是彻底的破坏。”
从这两点可以推出题主对“积极的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但又苦于自己没有与之对应的,一旦面对压力或者挫折,就会开始容许自己放纵,最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使得自己距离“理想中的自己”越来越远。正是如此,又加大了题主的压力,或者说让题主觉得追求“积极的生活”对自己来说越来越费力,既然如此,还不如得过且过吧。
貌似行文到这里已经可以回答题主“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的问题,但是,如果将这个问题上升一个层次,从简单的个人现象提升到广泛的社会现象,又该如何进行分析——
大家还记不记得我开头提到的一句话——大家还记不记得我开头提到的一句话——问题其实就是你期望的东西和你体验的东西之间的差别。
在社会中,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干出一番事业,而现在他们所体验到的却是碌碌无为的生活,而问题就是“如何摆脱庸碌,让自己走上人生的巅峰”。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貌似也很简单,无非是耐心+努力+机遇。但是要实现这个过程却很艰难,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真正实现成功。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了庸碌而放弃了努力,明明他们知道现在这种庸碌状态是很危险的,但却得过且过,而不愿付出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
从《你的灯亮着吗?》我看到了一段话——
“重复的刺激会导致反应越来越小。适应性允许我们忽略我们环境中恒久不变的东西,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简单化。当我们小小的世界中出现新事物的时候,它是最富刺激性的。在它保持了一小段时间,既不带来威胁也不带来机会之后,它变成了“环境”的一部分,或者说背景。最后,它被完全略去了: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在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庸碌状态时往往都会产生一种危机感,害怕自己真的会一直这样下去,也正是这种危机感刺激我们产生了前期的“三分钟热度”。但是,当我们发现努力后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在习惯了这种庸碌生活之后,我们的适应性潜移默化地给了我们一个观念——其实庸碌的生活也没这么差,你看,大多数人不还是活得好好的嘛,干嘛给自己找罪受。
于是,我们成了囚养在笼子里的麻雀,习惯了被人喂食的生活,也放弃了飞翔的能力,放弃了那一片广阔的天空。同时,我们还会嘲笑正在学习飞翔的雄鹰:“在笼子里多好啊,干嘛要活得这么辛苦。”
对此,雄鹰答复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当然,我们这里不讨论如何成为“雄鹰”,而是重点分析“笼子里的麻雀”的心理状态。
正如上文所说,庸碌者习惯并且淡化了这种庸碌带来的“危机感”,而不愿继续付出努力,因而其“希望成功”的这种期望已经变成了一句说出来过过嘴瘾的大话罢了。
有多少人整天喊着要减肥,但却连跑一千米都坚持不下来;
有多少学渣整天叫嚣着要做学霸,但却连早点起床看书的毅力都没有;
有多少屌丝说自己将来一定要逆袭白富美,但他们却只是幻想着心中的女神有一天能够放低姿态、对他们投怀送抱,而不懂提升自己才是获得别人好感的最好方法。
现在,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这个问题——“想”做事却又“不想”做事,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
借用书里的一句话——最终的分析表明,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希望他们的问题被解决。
借鉴一个段子作为总结吧——每当我打算努力做某事以改善生活的时候,心里总有两个小人在说话,一个说:“干嘛这么努力,现在这样不也挺好的嘛”,另一个说“对啊!对啊!”
在我看来,想摆脱“拖延症”状态,关键在于心中留有一盏“进取之灯”,照亮你前行的路。
那么现在——你的灯亮着吗?
———————————————————————————————————————————
感觉自己写着写着就写成读后感了~
【阿尔法兽的回答(9票)】:
轻松休闲和充实有价值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共生呀。
悠闲的花一下午看完一本书;
认认真真的给花园里的植物修剪;
陪妈妈去做个美容逛一天街;
和爸爸出去钓鱼谈一谈人生;
提着水果去中学看看老师聊聊社会;
约几个朋友周末去爬爬山坚持爬到山顶;
买点饰品装饰一新自己的房间;
去咖啡厅喝一杯咖啡独自思考一下近期的生活得失;
静静地在窗口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猜测他们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发生了什么;
甚至可以主动丢掉羞涩跟一个陌生异性真诚地搭讪;
去电影院看看最新上映的电影去小弄堂吃一顿地道的美食……
这些都是闲散舒适,但却充实有价值的生活阿……
所以题主不要再茫然啦!
不是一定要有一番作为才可以被称为“有价值”的,平淡美好,和周围的人好好相处,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生活,也是“有价值的生活”。
哪怕是给了陌生人一个微笑,也许也会带来你想像不到的价值呢~
想通这一点,把闲适的生活过的津津有味,就已经很棒啦!
【刘祥宇的回答(4票)】:
最近就被这个问题困扰着。我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人,不愿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每次一段时间的休闲后我就会心烦,每个暑假和寒假都是这样,只有前一星期很享受,从第二星期就会变成纠结的心态,想做有意义的事,但却没法冲出懒的包围。
我到底是上进还是不思进取?很肯定我很上进。关键在于我现在本来就很迷茫,考研期间我可以信念坚定地到最后,但是考完研的一段时间我又迷茫了,所以又在“勤”与“懒”之间纠结。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理想,才有持久的动力去奋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进取”。
【高畅畅的回答(23票)】:
思想上不甘平庸却做法上泯然众人。
俗称——眼高手低
人总是希望自己变好,但是想想变好的办法又觉得瑶瑶无边,不仅仅是懒,很多是觉要付出的代价太多而获得效果太少,因为觉得不值得或者太难了,所以没有行动力。
不管想到什么,都去试试,立刻就去试试,先试试再说。如果一直想。。那就一直想了。
有些事你去做了才会发现,你想多了,哪有那么多困难,分分钟搞定。
想要壮志凌云,做要脚踏实地。
有些人想的少。。
有些人想的多。。。
有些人还能尝试简单的做一做。。
有些人还能尝试尝试困难的任务。。
有些人能做成,有些人没做成。
想的少没做的人甘于平庸,颓废中的战斗机。
想的少做了的人平平淡淡,生活小康。
想的多没做的人不甘平庸,却不愿去打破。
想的多做的多的人,人家就挺厉害。
就像那句“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所以迷茫”
做的太少而想的太多所以完蛋。
一辈子一直这样是肯定不行的,觉醒一次做点事就有自己的进步,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觉悟越高,越能摆脱颓废。
就这样。共勉。
【巴巴的回答(6票)】:
放假在家闲的︶︿︶
【黄立力的回答(6票)】:
答案从头看下来,每一个都狠狠打脸且直戳痛处,打得酣畅淋淋,痛,并快乐着。
在下大学生一枚,无论在校还是在家都懒得要死,整天呆电脑前不动
不是不知道做啥,琴棋书画,英日法语,做菜做糕点,演讲唱……想学的事情多了去了。明明知道不努力不行且被各种各样的东西打着鸡血,但依旧是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的节奏。
由这样的我来说这样的话,大概没什么说服力,题主姑且当作一个同病相怜者的自言自语吧。
非常理解题主的心情,急切地想去做点正事,但心理却相当抵触。我把想做事的那个理解为理性,拼死抵抗的那个理解为感性,感性小人和理性小人说着不同的话,题主和我就矛盾了,收到激励宛如打了鸡血时感性小人和理性小人会短暂地取得意见一致,然后我们就去干了一小会儿正事。热情退下来后,感性小人就又开始和理性小人闹分手了。
对题主和我自己的建议及意见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用各种手段帮助理性小人取得胜利。我现在采取的方法是每次开始学习时就设上番茄钟,钟一旦调上,无论如何也要管好自己,绝不能开坏的先例。因为有细化了的时间压着自己,更能感觉到压力以及动力,因为时间不长,不想学习时也能靠意志坚持下来,而且效率非常高。
笔记本快没电了,想到其他再补充。
【黄立力的回答(4票)】:
题主的“事”一般指比较大的,需要长期坚持做的事。
“想”做是因为想变得更好啊,看点专业书学一技之长多学一门外语世界上有趣的事情还蛮多的嘛。
“不想做”是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啊,不如做点短期看得到效果的,比如说刷微博刷微信什么的放松一下啊。
所以既“想”做又“不想”做啊。
【昨日晨夕的回答(4票)】:
没啥大毛病,打一顿就好了,恩。
【刘高扬的回答(3票)】:
不切实际或者不明确的目标,会让人产生焦躁感。
你只是想一想,我应该让生活更充实。你没有接着往下想,我应该怎么做,比如去学游泳、登山、或者学门编程语言之类的。
或者你只是想一想,就觉得害怕了,学游泳好累,冬天好冷,夏天好热。
真正让你消除焦虑的,就是埋头去做。花20分钟做出决定,花80分钟去实施。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给自己的事情以足够的时间。切勿让焦虑阻止你去行动。其实很多时候,让你感到充实的不是你做什么,而是你认真去做了。
推荐看些时间管理或者思维管理的书,比如《暗时间》之类的。对于眼高手低、管理能力差的人,由下而上的管理自己的时间效果更好。
【张佳佳的回答(3票)】:
懒不是真正原因。要明白背后的真实愿望是什么。
我很容易陷入迷茫,擅长犹豫不决。今天出门就因为一直将裤腿塞不进皮鞋,拉出来裹鞋口又看着别扭,期间嘴里还不停询问正在厨房洗碗的我妈意见。但其实我根本就不在乎妈妈说什么。终于当把我妈弄烦骂我的时候,索性赌气的样子回房间学计算机二级去。
我真实的愿望是不想出门,只是我对应的学习之愿望不是特别强烈,也不是很想去做。并不是裤腿和鞋的羁绊毁了我的行程安排,但我就是靠它来拖延心境说服自己,期待突发事件让心理的倾向更加明显,好迫使自己立刻做出一个更合理的选择。没有别人只好自己给自己安排了这个所谓突发事件。但这些行为都是潜意识的,当时的自己主观上根本察觉不到,怪不得当时妈那么粗暴的责骂我都不情绪化生气。
有点晚了,睡觉。待续。
【志广的回答(2票)】:
在长远利益和及时行乐中选择了及时行乐,这个叫拖延。
在拖延时憧憬忙碌,在忙碌时悔恨当初。我觉得这种状态有点糟糕。
【曲玲的回答(2票)】:
活在幻想里,其实啥都没做。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让自己做个选择题,二选一即可
【赖清的回答(2票)】:
拖延症,和借口
【潇傻哥的回答(1票)】:
想做事因为不做感觉有罪恶感,虚度;不想做是因为人本身懒。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想」做事却又「不想」做事,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
&p&一方面希望生活充实、有价值感,另一方面却又有轻松休闲的愿望,心里矛盾且困惑。&br&&br&今天一看这个问题居然等到了这么多回答,诚惶诚恐,虽然被狠狠批评,但也收到很多大牛细致解答,真心感谢。回想昨天问这样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确实不够恳切,但问的确是心声,我年纪不小了,工作也好几年了,却还是被“做不做事”困扰,说来惭愧。我是一个基层检察院的公诉检察员,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确的时限,每个案件必须在时限内处理,所以在旁人看来,我不拖延,因为案件很多,时限内都处理完了,且没有出错,其他也还算料理好了,生活工作必须做的任务还是完成了的。问题是,我虽然把最主要的事做了,但做的过程不愉快,不干脆,有时我状态很好,能做事,很充实,我希望这种状态能长久延续,而不是努力一阵就萎靡一阵,萎靡的那阵子心里很不情愿做事,又没有办法勉强的应付。确实有种“心有力不足”的感觉,自己也很恼火。我有个朋友是精神科医生,聊天时提到我的状态,他说,你还是对自己有点理想化,时刻有干劲不切实际。我听了后当时觉得顿悟了呀!心悦诚服啊!但回到家呢?依然是走回老路,打鸡血一阵又萎靡一阵,因为我发现,放低要求后有种空虚无意义感,相较之下还不如打鸡血来得好,虽然萎靡不振的时候总是会来,但至少还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欣欣向荣。其实说到这里,我对我的困扰还是有所了解的,接纳它是一条途径,但我不太情愿,如果有办法克服它还是更好,毕竟有很多人还是做到了长期坚持,没有像我一样隔三岔五不想做事,应该还是有改进的方法可循。我打算从最容易的目标开始,一天能达成的目标、两天能达成的目标、三天能达成的目标…做到了就增加一点坚持的难度,慢慢我也就能实现较长期的计划了吧。谢谢大家,我自己会继续摸索,虽然不满意这种状态,但还是在这种状态下做成过一些事情,所以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p&&br&&p&这个问题持续的收到回复,谢谢。一一读来,发现有这种问题的同病相怜者还不少,所有的回答归纳起来,有两种主要的意见,一种是克服“懒惰”,让自己动起来就会解决;一种是“接纳”,了解和感知自己的真实意愿,不要对抗心理资源的客观限制。另外,也有一些回答表示了不解:你到底想怎么样才觉得好啊?说起来我确实是有点作死,怎么才算好啊?其实我很深的接受了一个概念:幸福,是长远的意义和现下的快乐的结合。对我来说,工作和学习会给我带来长远的意义,我的职级、我的学历,但它会挤占我本来不多的空闲时间,能对又厚又枯燥的法律书感兴趣的人应该也不多吧?如果不去做呢,空虚感又产生了,我去玩去逛是轻松了,却找不到意义。很多人会说,要为长远的利益牺牲现下,问题是做不到的,追求一个让人快乐的目标,现下却感受到的是痛苦,能持续多久呢?持续下来了又能有多好的效果呢?放弃不做又意味着失去了目标感,所以想去寻找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两者兼顾,但目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做法。(也有些事情我能既感到快乐,又感到意义,比如每天跑步,我长期坚持了,但有些事情就不容易握手言和)以前也有人说过,你不爱你的职业,你没有做你想做的事,是的,但我认为现实就是如此,有多少人真的能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也许换个职业同样是不适应,我不觉得人人都能follow了自己的heart,就一定会有一番新天地,除非才能卓越的人,大多数人还是要先生存,再考虑发展的。以上补充,希望大家能看到,实话实说,在工作学习的压力下,每天面对必须完成的工作学习任务,要让自己振奋的去做,是有一点难度。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做到的?&/p&
一方面希望生活充实、有价值感,另一方面却又有轻松休闲的愿望,心里矛盾且困惑。今天一看这个问题居然等到了这么多回答,诚惶诚恐,虽然被狠狠批评,但也收到很多大牛细致解答,真心感谢。回想昨天问这样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确实不够恳切,但问的确是心声,我年纪不小了,工作也好几年了,却还是被“做不做事”困扰,说来惭愧。我是一个基层检察院的公诉检察员,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确的时限,每个案件必须在时限内处理,所以在旁人看来,我不拖延,因为案件很多,时限内都处理完了,且没有出错,其他也还算料理好了,生活工作必须做的任务还是完成了的。问题是,我虽然把最主要的事做了,但做的过程不愉快,不干脆,有时我状态很好,能做事,很充实,我希望这种状态能长久延续,而不是努力一阵就萎靡一阵,萎靡的那阵子心里很不情愿做事,又没有办法勉强的应付。确实有种“心有力不足”的感觉,自己也很恼火。我有个朋友是精神科医生,聊天时提到我的状态,他说,你还是对自己有点理想化,时刻有干劲不切实际。我听了后当时觉得顿悟了呀!心悦诚服啊!但回到家呢?依然是走回老路,打鸡血一阵又萎靡一阵,因为我发现,放低要求后有种空虚无意义感,相较之下还不如打鸡血来得好,虽然萎靡不振的时候总是会来,但至少还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欣欣向荣。其实说到这里,我对我的困扰还是有所了解的,接纳它是一条途径,但我不太情愿,如果有办法克服它还是更好,毕竟有很多人还是做到了长期坚持,没有像我一样隔三岔五不想做事,应该还是有改进的方法可循。我打算从最容易的目标开始,一天能达成的目标、两天能达成的目标、三天能达成的目标…做到了就增加一点坚持的难度,慢慢我也就能实现较长期的计划了吧。谢谢大家,我自己会继续摸索,虽然不满意这种状态,但还是在这种状态下做成过一些事情,所以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问题持续的收到回复,谢谢。一一读来,发现有这种问题的同病相怜者还不少,所有的回答归纳起来,有两种主要的意见,一种是克服“懒惰”,让自己动起来就会解决;一种是“接纳”,了…
按时间排序
131 个回答
妈蛋事情还真多妈蛋我不高兴了哦哼不高兴不做了有本事你让我没压力呀
我是一名大学生,每次当我不想复习的时候。我就会这样,今天只做5道选择题,大概5分钟的量。做完了再决定是否休息休息打打LOL,如果做完5道之后真感觉不想再做下去,那就表明身体和情绪在抗争,再复习依然没有效果。如果看完5道题觉得还有那么一丁点“ 兴趣”“动力” 支持你看下去,那你就再做5道题。以此类推。 所以,每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总是发现,后者情况居多,也就是,不是我们很不想做,而是觉得启动这个过程,从不想做的心理状态到开动第一笔的这个巨大的心理鸿沟再起作用。俗话说得好“ 万事开头难”
人的心理也就像一辆火车,如果你总是走走停停,麻烦的时候总是在启动的时候。所以,想做又不想做。前一个想是想结果,后一个不想说白了就是自己内心的一道鸿沟而已。
“想”做事,却又“不想”做事----首先,能觉察到这种念头状态,说明当事人的自我觉察能力还是挺强的,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首先是冲突状态,想又不想,大脑的想法很多,潜意识的内容很多,会有多冲突;另外是这种想和不想做事的状态,我们可以去考究下这个事件对你来说有何种意义,如果是工作,我们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的学习状态,关于,我们对学习这个事件或者说工作(要知道,我们儿童时期到少年时期,学习就是我们的主要工作)的定义;我们是源自内心地觉得学习是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从程度上分是我们喜欢学习,我们不怎么喜欢但是可以自觉完成,我们不喜欢但是不得不去完成,我们很讨厌但是被迫被完成;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我们基本上都是会自觉完成,第三种,就有可能会出现那种不想学习又想“要”学习(有个不得不的驱动力,可能刚开始时外在的准则,后来内化了)的情况;第四种,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家长要强迫孩子做作业的情况,这个就不细化分析了;其实,第一三种还有一种特别情况就是“想”要学习,但是又“不想”要学习;“想”就是心里是喜欢或者觉得应该要,“不想”就是来自另外的念头,可能是外来的,潜移默化的,觉得“可能不是自己的责任”“或者不应该做”;对于儿童学习,儿童在自然的学校成长环境里,他会自然地习得或者说明白学习是他的主要工作(学校这个群体的惩罚机制,老师同学的压力),或者说他本身是能从学习任务中获得成就感(来自学校的奖励机制,老师同学的认可认同等),儿童能从中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责任,这个过程是种自然成长的过程;而有趣的是,经常有很多家长会将这个学习任务变成是“家长”的,比如陪孩子做作业---其实是监督或者催促孩子做作业,认为或者说:“不监督就不会自觉做”“我不监督你,老师又要来怪我没教好你”“你学习不好,我多没面子”“你要努力学习,要考出好成绩,要拿第一名,要光宗耀祖啊”久而久之,儿童会认定或者“理解”家长,觉得学习任务就是家长的,不是他自己的,不管是孩子学习好还是学习不好,学习不好的不说,学习好的,便会有一个潜在的内在冲突就是“我想学,但是既然那是你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我就可以不学”-------这个可能就是提问者所体会到的那个内在过程:一方面,从社会性习得(自然习得)事情或者说工作,是该去做得,另一方面又有一个内在声音是,那不是我的责任,很自然就不有“不想”做的;对于这种状态,最好的是能去做一个完结,去重新经历那个过往的过程,去撇清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做得事情,完结后,这个内在驱力就不会出现了;-------------以上论述前提是,提问者所说的“事”是诸如工作之类的事情,如果是其他事情,就要具体事件具体分析了。
日行一擅,每天干一件自己擅长的事。
我且静静看着楼上装逼。。。。
有没有什么事是你特别喜欢的?旅游?足球?或者干脆放空?不是打发时间的那种,就是想起来就会觉得高兴的事,隔一段时间做一下,就像给自己充电,或者说给自己的奖励。努力工作的成就感会让自己满足,生活的最终目标就是让自己幸福,所以除了努力工作,也要适当娱乐,两者相辅相成。
最近在看公开课《幸福心理学》,结合自己的意淫,或许能对你有些许帮助。首先,人的大脑是分不清到底什么是真正发生的,也就是说,你“想”做的事在你的大脑中已经“完成”了,也就没有动力去采取行动了。你沉浸在虚假的收获的喜悦中,但是一旦打破这种喜悦感,要去面对“残酷”的现实,这样严重的差距让你一时难以接受,所以退回到虚假的喜悦中,因为这样会感觉比较安全。其次,在工作之外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许你想锻炼,于是给自己的目标是每天都要锻炼一小时。基本可以肯定,以你现在的状态恐怕很难立即执行,自己先把自己吓到了。一开始你要做的是保存这样的习惯,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去做一点锻炼,先去适应。这叫建立“例行公事”。之后再去考虑增加量的问题。量的改变比质的改变要容易多了。亲测,有效。在这一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不要凡事追求完美,不要追求凡事完美!你给自己的锻炼目标可以模糊一些,比如每周锻炼三天。当年感受到其中的乐趣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去做。不要提高目标,因为这样你会获得更大的快感,更不会容易失落!至于工作,没有乐趣或许仅仅是把工作看作一个整体。如果你把步骤分解,或许能发现那么一丁点好玩的事。这个我没经验,纯属意淫。我回答这个问题是看到了“平衡”,我好像从初中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终于在不久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哈哈:平衡不是数量的绝对相等,而是关于环境的函数。所以要意识到自己的完美主义,并逐渐打压它,让它永世不得翻身!跑题多久了?
在脑海里奔跑,身体却在现实中安坐。让身体跟着脑子。
一件事情我们去做了,或是出于被迫或是出于真心愿意做,一件事情我们不愿意去做,或是因为被迫或是因为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意义不大,如果我们一定要仔细去分析什么原因,追究下去就像是在连根拔起一颗大树,地下你看不到的地方盘根错节,这会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在你还没有做好准备去去了解和深入内心的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调整就主要是在当下做些工作。现在的你有些心不定,起伏变化,注意到你说到年龄不小了,年龄总是会让大多数人感到恐慌的,年龄的增长会让我们对于自己的价值,生存的意义感到质疑,这种质疑让我们对自己不安。这点上理解的话,就是你对于价值,对于意义的理解了。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无论是内在心理变化规律,还是外在关于人生的领悟感悟,都是可以微知著的。因此一个小事情,静下心来做精了,你的困惑肯定是会自然消除的。
感谢题主邀请,最近事比较多所以有些疏忽知乎上的提问,好吧言归正传,这里我的回答可能会稍微有点偏题,我这里的回答可能会帮助题主从行为上去缓解这种“焦虑”,大概看了一下题主所反映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就是:当想付出行动发现带来的成效不是很大,当停止行动时内心焦虑不安~其实我到现在也和题主一样偶尔会冒出现这种焦虑,但是我选择了题主所说的第二种方式去应对~~~接纳这种状态(当然这主要和我本人性格有关,奋斗的目的不就是让自己更舒服点吗?现在就很舒服,所以不要再绕远了路了!!)当然,我现在要帮助题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去接纳,更确切的说怎样缓解这种焦虑,很简单,就是~~~~明确你的关注,很多人忙了一辈子、辛苦一辈子、累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啥,还有很多人付出了一大堆得到的成效却很小,综合起来是这辛勤伙伴们没有明确自己的关注点.本人是做培训寿险销售的,公司里有很多最得不错的业务伙伴也有很多做得很烂的的业务员,做得很好的业务员之所以成功主要是他们清楚他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我们公司有很多寿险产品,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不会卖好任何产品的,通过数据整合,会发现某些业务员就会擅长卖某一类型的产品,于是他们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上面,自然带来的成效也会很大,这样带来的成功愉悦心态也会很好的激励这些高手销售越做越好!!其实归纳起来就是80/20法则问题,我们生活中往往自己付出很多带来却很少(付出80%,却只得到20%)长时间这样下去的话最后收获的就是“懊恼、浪费时间、不如不做、烦躁”的心态,但是要真的不做吧又会出现“这样不行、别人都超前了、不能浪费青春、珍惜当下、想改变”的心态,两心态相互纠结最后会让你崩溃!!所这个时候你需要:
1.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所获得20%中占大比例的成绩有哪些?
2.在反过来思考,自己付出的80%行动当中哪些是与第一个问题有直接联系的?
3.再将自己精力全部集中火力在真正的成绩中去!!这个时候就会发现,80/20法则又会发生神奇的效果就是你只需付出20%精力就会换来80%的收获,你的时间更多的解放出来,成功会更快更明显的出现在你行动中。也许这样能帮助你缓解焦虑。
半夜看到这个问题 算是戳中了我 感同身受 初三的时候家里管得松 每天晚上都对着电脑消耗时间 明明知道应该去做些更有意义的事 明明网络对我其实并没有实际的愉悦 却没有做出任何改进。按下关机键的袭来的空虚感和罪恶感 情绪上的易变使我不断在积极向上和消极怠工生活状态中切换 至今的生活感觉都是蒙着头唱着歌向下滑都不知道说了什么 ......
想做是因为闲的慌
不想是因为懒 。
就跟你今天励志要把假期作业全部写完 而你人还躺在床上刷微博是一个性质的
“想”的是事情完成后所带来的物质享受及心里成就。“不想”的是完成事情所付出辛苦的过程。
同为基层公务员,也有同样的问题
被同样问题折磨的人。问题在于想太多,当我在考虑做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妈我闺蜜我同事已经把自己的事做完了。我方法的只能解决短期问题,列一个自我改善todo list,一旦开始有低落想法了,马上选一件让自己舒爽的事情开工。恢复情绪有奇效。长远目标激励对我而言经常反复发作,还是从眼前着手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如何做到心态安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