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保罗一世马桶6636的价格

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附近西气东输管道发生爆炸。
河水断流、田地被吞、房塌桥断。
  约翰&保罗二世高中
  学校概况总览:
  建校时间:2007年
  学校网址: http://www.pjp2hs.org/
  学校认证:新英格兰院校协会
  校 址:马萨诸塞州海厄尼斯
  占地面积:5英亩
  周边城市:波士顿
  机 场:海恩尼斯机场
  附近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学校性质:美国本土私立男女混合高中
  宗教背景:天主教
  年级设置:9-12年级
  开放年级:9-10 年级
  男女比例:1.3 : 1.0
  学校人数:300人
  中国学生:暂无
  教师人数:29人
  教师资质:75%以上的教师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平均教龄:10年
  师生比例:1:15
  SAT前10%平均分:2030分
  SAT前30%平均分:1895分
  升 学 率:100%
  AP课 程:22门
  AP通过率: 75 %
  荣誉课程:22门
  ESL课程: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专业ESL课程
  语言课程:西班牙语、汉语、法语、英语
  住宿方式:寄宿家庭
  学 费:46,875美元+2,000美元紧急备用金
  学校的教学和运动设施
  约翰&保罗二世高中是一所全新装修的现代化学校,教学楼地板采用高级木材装修。校园设有1栋初中教学楼、1栋高中教学楼、3栋科学实验室、图书馆、1:1 iPad教学项目。此外,还有体育场、礼堂、健身房、棒球场、剧院、网球场、海恩尼斯青年和社区中心、海恩尼斯高尔夫俱乐部、马萨诸塞州清洁港口体育场、迪克&诺曼网球场等。
  此外,学校覆盖无线网络,教室配有智能学习板。
  学校的教学认证组织和众多荣誉授予机构有:美国历史学会、农场和农业博物馆、美国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教师协会、马萨诸塞州外语学会、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美国地理物理学会、海洋学协会、美国自然科学教师协会、儿童读物作家和插图家协会、科德角艺术基金会、天主教学校辅导员协会等
  周边院校
  哈佛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波士顿学院
  波士顿大学
  东北大学
  桥水州立大学
  科德角社区学院
  石山学院
  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达特茅斯分校
  马萨诸塞州海事学院
  历年毕业生进入院校
  波士顿学院
  布兰迪斯大学
  纽约大学
  波士顿大学
  伦斯勒理工学院
  福特汉姆大学
  南卫理公会大学
  伍斯特理工学院
  美国大学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
  佛罗里达理工学院
  科尔比学院
  圣十字学院
  维拉诺瓦大学
  詹姆斯&麦迪逊大学
  玛丽&华盛顿大学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
  本特利大学
  海波特大学
  此外,学校每年会与大学和学院开展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大学,体验大学生活,并与招生代表会面。
  AP 课程:22门
  艺术史
  微积分A/B
  汉语语言与文化
  英语语言与写作
  英语文学与写作
  环境科学
  欧洲史
  法语语言与文化
  比较政府与政治
  美国政府与政治
  音乐史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文学与文化
  统计学
  视觉艺术:二维设计
  视觉艺术:三维设计
  视觉艺术:绘画
  美国史
  世界史
  荣誉课程:22门
  微积分学前课
  美国史I ,II
  法语III,IV,V
  高等代数与三角
  世界史
  西班牙语III, IV, V
  普通话III, IV
  解剖/生理学
  英语9, 10, 11, 12
  大学学分课程:
  学生可以在科德角社区学院、马萨诸塞州海事学院修读大学双学分课程。
  选修课
  生物伦理学
  剧场技术
  爵士乐队
  经济学
  当代问题
  合唱团
  赞美诗
  创意写作
  海洋科学
  特殊项目
  科学展览
  新英格兰数学联赛
  天主教数学联赛
  马萨诸塞州演讲与辩论联赛
  国家天主教法医联盟
  科德角圣十字俱乐部
  科德角达特茅斯俱乐部
  伦斯勒理工学院金牌项目
  哈佛大学图书奖项目
  圣迈克尔学院图书奖
  威林耶稣大学图书奖项目
  艺术学校职业生涯计划
  学术荣誉
  学校与大学合作的图书奖项目包括“哈佛大学图书奖项目”、“诺特丹大学图书奖”、“达特茅斯学院图书奖”、“伦斯勒理工学院金牌项目”、“圣迈克尔学院图书奖”、“威林耶稣大学图书奖项目”。
  运动项目
  啦啦队
  高尔夫
  冰上曲棍球
  长曲棍球
  学生社团
  学生会
  国家荣誉社团
  数学社
  科学俱乐部
  演讲辩论社
  日语艺术与文化俱乐部
  滑雪俱乐部
  玫瑰经俱乐部
  校园部
  象棋社
  国际俱乐部
  水印社
  戏剧社
  援助社
  “为生命而走”社
  爵士乐队
  年刊社
  社会公平正义社
  新生服务项目
  厄瓜多尔服务任务
  交谊舞
  圣文森特德保罗食品储藏室
  儿童玩具计划
  学校运动团队或者社团所获荣誉:
  女子篮球:球队蝉联2012年和2013年“年度联赛冠军”
  女子排球:球队蝉联2012年和2013年“年度联赛冠军”
  女子网球:球队蝉联2012年和2013年“年度联赛冠军”
  棒球:球队教练蝉联2011年和2012年“年度最佳教练奖”
  高尔夫:球队获得2013年“年度联赛冠军”,教练获得2012年“年度最佳教练奖”,
  男子足球:教练获得2013年“年度最佳教练奖”
  历年SAT成绩
  年份 州平均分 学校前30%平均分 学校前10%平均分
  95 2030
  学费:
  学年年度总费用 46,875美元 + 2,000美元紧急备用金
  以上费用包括:一年学费、书费、日常交通费、食宿费(10个月)、医疗保险费、ESL费、SEVIS费、学术活动费、学生活动费、申请费、注册费、国际学生费
  注:以上费用不包括零用钱、通讯费等个人花销
  附录1:
  具体课程设置:
  课程总览
  英语9-12 荣誉英语9-11 创意写作I-II AP英语11-12
  AP语言与写作 AP文学与写作
  视觉艺术基础 制图与设计I-II 高级制图 数码媒体I-II
  三维设计 独立作品开发 爵士乐队 音乐剧场工作室
  声音入门 音乐会合唱团 室内合唱团 剧场设计与技术
  代数I-II 几何 荣誉几何 荣誉代数II与三角伐
  微积分学前课 荣誉微积分学前课 统计学 大学数学调查
  微积分 荣誉微积分 AP微积分AB
  生物 荣誉生物 AP生物 海洋科学
  化学 荣誉化学 AP化学 荣誉解剖生理学
  地球科学 物理 生物伦理学
  社会学
  世界史I-II 荣誉世界史II 美国史I-II 荣誉美国史I-II
  AP美国史II 经济学 当代问题 AP美国政府与政治
  心理学 圣经 圣礼 基督学
  基督教道德 社会公正 教会
  其他课程
  普通话I-IV 荣誉普通话III-IV 法语I-IV 荣誉法语III-V
  西班牙语I-V 荣誉西班牙语III-V
  选修课
  西方哲学入门 政治哲学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媒体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中金在线-中国人的金融门户网站,覆盖财经、股票、 证券、金...
138771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第929篇(转载)教宗约翰保罗二世的素棺(散文)
五,书籍和媒体简介
第929篇(转载)
&&&&&&&&&& 教宗约翰保罗二世
&&&&&&&&&&&&&&&
日上午。罗马梵蒂冈。
教宗约翰?保罗二世丧礼。
当人们肩着那棺材从圣彼得大教堂高大的门厅出来,通过几棵苍翠的盆栽棕榈树,走进南欧那如葡萄酒般令人微醺的春风――
我眼前顿时一亮:一个长形木箱,一个包装箱!
温存明澈的阳光下,人们将装敛着84岁教宗的木箱抬到圣彼得广场中央,直接放置於一块红地毯上。后来我知道这是教宗的遗愿,一个基督徒应有的谦恭。高低尊卑是人类通感,无须翻译。按照中国汉地习俗,棺木应以特制的名为“交木”的高凳支起,以取“离地三尺即成佛”之美意。这位德行圣洁、地位崇高的老人,却直接躺卧在大地上,一个降卑得不能再低的位置。
来自全球的二百多位酢⑼鹾蟆⒖y、理和首相,亲见这只俭朴的木箱从大教堂暗影中抬出来,置
于他们脚下。不知道这些尊贵显赫的人作何感想,我分明感觉到某种来自心灵的震撼。
我曾经是一个木匠。一瞬之间,我觉得我领悟了教宗棺材所隐含的意义。
一个高贵的灵魂在离世之际向我们表达的谦卑。如葡萄酒般令人沉醉的春风中,棕榈树舞动着优美纤细如诗如歌的树叶……
这样比照下来,教宗那只薄薄的未漆未画未雕的木匣子,即便勉强称之为棺材,也是一具白茬棺材――素棺。约翰?保罗二世,怎么说也是一位大人物,按照中国大陆的翻译,是“教皇”,应享九五之尊的。当然那译法饶有深意,事情做得不够正派。“教宗”“教皇”皆意译,其拉丁文原文是papa,即父亲之昵称“爸爸”,并无一丝“皇帝”的意思。大陆之外通常译为&“教宗”,祖宗、宗庙之宗,是取其头衔中“教会创始人圣彼得继承者”之意。即便如此,即便不是“教皇”而是“教宗”,不是“皇帝”而是“宗徒”,也不应该是一具素棺就抬出去埋了的。
我觉得我应该写一写教宗的素棺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故事了。当过木匠的作家恐怕不算很多,做过棺材的作家就更少了。当过木匠做过棺材并亲睹教宗葬仪且为素棺所震动的作家,全世界有几位呢?
中国民间也喜爱以柏木为棺,芳香防腐,又是常见树种,经济实惠。可惜大树伐尽,时下已找不到可割制棺材的大料,能用柏木做个棺材堵头,也就不错了。对於基督教,柏木则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又想起教宗的棺材,那只停放於圣彼得广场上简朴至极的木箱。
紧贴着慈母般的大地,其上是淡蓝色的春风、自由安详的鸽群、如女声合唱般圣洁又深邃的天^。
一切安排皆缘自梵蒂冈传统以及教宗本人遗嘱:历代教宗皆安放於一具不加修饰的柏木箱,教宗还特别嘱咐要“素棺”放入大地,并在棺盖上撒一捧祖国波兰大地的泥土。
走笔至此,一线晨光渐照亮思维的小径:水晶棺与素棺,奢华简朴倒在其次,其深在的意义是死亡――如何理解并面对死亡。
教宗是波兰人,出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战焦土之上,曾先后生活於德国纳粹和共产制度之下。纳粹杀害了600万犹太人,还使更多的人死於战争。横跨欧亚大陆的**极权,使超过一亿人死於屠杀、秘密处决、监禁、苦役、街头暴力和人为大饥馑。教宗曾如是说:“在我们这个世o里,不幸出F了两个极权体制:碚秸凹杏募{粹主义、砀哐辜翱植澜y治的**主义。可以说,我是从炔坷慈鲜端堑摹!闭庵智琢傧殖〉谋缧跃厝皇顾匀说淖杂桑说乃劳霾廖钋械墓鼗场
教宗个人也多次与死亡相对。在那些四目凝望之际,应该比我们更深地洞悉了死亡的秘密。
教宗早年生涯一直笼罩在亲人死亡的阴影中。童年丧母,少年失兄,青年亡父,自此孓然一身。十五岁时,一位玩伴拿捡来的手枪开玩笑地朝他扣动扳机,子弹从头边呼啸而过。十九岁那年,和父亲在逃难途中遭到德国飞机贴地扫射,弹如飞蝗,死生一线。二十岁在采石场服劳役,崩落的岩石砸死了身边的工友。二十三岁遭遇两次严重车祸,其中一次是被德军重型卡车撞成重伤,昏死在路边排水沟,被一位不知名的女人救起。六十一岁在梵蒂龃蹋炭徒嗬肓角埂
那末,对他来说,死亡是什么呢?
“不要害怕。(Be&Not&Afraid.)”
“不要害怕”,这是他当选为教宗之后对人们所说的第一句话。
从那时起,这一句“不要害怕”就成了他的口头语,成了他标志性的语言,成了他对基督教世界以及全人类的不断重复的伟大召唤。他以此激励普天之下受苦受难者,也以此真诚自勉。教宗在位26年,是近世纪任职最长的一位。如果你眼睁睁看见他从体魄强健、精力过人的盛年逐渐老去,日益虚弱不堪,眼睁睁看着他艰难挣扎,临近死亡,却依旧在那里永远念叨“不要害怕,不要害怕……”,你就不得不认真思索一番此话之真意。
如同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决定了白昼与黑夜,上帝与人的互动则分出了信仰与虚无。不要害怕饥饿、匮乏、压迫、凌辱、不要害怕人世所加诸於我们的一切苦难。也不要害怕自私、贪婪、软弱、仇恨,不要害怕我们内心深处不时涌动的种种罪恶。不要害怕,不要害怕一切。你只须敞开心扉,接纳那位伟大的爱的使者耶稣基督。――《圣经》坚定不移地宣称:“在爱里没有惧怕”。
在母亲怀中没有害怕。
是啊,在生命的创造者、爱的恩赐者上帝怀中,你害怕什么呢?
初代门徒约翰曾用一句话简约概括《圣经》救赎真理:“&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位约翰,就是亲临耶稣殉难现场,并接受耶稣气绝前最后嘱托,把
马利亚奉为生母的那位约翰。也就是追随耶稣之前在加利利海上打渔为生的渔夫约翰,《约翰福音》的作者约翰,十二使徒中唯一没有被钉十字架或砍头的约翰。公元96年,约翰从流放地拔摩海岛回到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城,在那里继续传讲耶稣的生平和思想。其时他已近90高龄,年迈体衰,只能请人抬到聚会之处。每次讲道都要说:“孩子们哪,你们要彼此相爱!”最后一次讲道,也是阐释这一句话。讲完之后,就在讲台上安然谢世。
――讲述一株玫瑰,使徒约翰始於根系,教宗约翰则始於繁花摇曳的枝头。
这是同一株爱的玫瑰。
1979年,教宗当选后第一次回到自己故乡。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整个波兰社会为之撼动。其时,社会主义波兰正陷於迷茫与绝望,工人运动惨遭镇压的流血场面仍叫人心有余悸。教宗在布道及各种场合,直接向上千万信众发出“不要害怕”的呼召。他对饱受欺凌的同胞说:“你们是人,你们有尊严,你们不该卑躬屈膝。”他犹如一股自由的信风席卷波兰,驱走恐惧,带来信仰、希望和爱。
次年,民主运动狂飙再起,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工人的罢工震动世界。名不见经传的电工瓦文萨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波兰的勇气与希望。
瓦文萨始终把教宗视为最可信托的精神领袖,在他政治生涯跌落低谷时期,曾与教宗在一片树林中秘密会面,没有政治密谋而唯有灵魂的倾诉。瓦文萨向教宗坦陈内心深处的隐秘,说最令人苦痛不堪的尚不是政治挫折,而是心中对权势者挥之不去的仇恨。他备受熬煎,如被囚禁於心灵的地狱。教宗对瓦文萨推心置腹,用上帝之爱劝勉他,鼓舞他凭借神的力量驱逐灵魂中的黑暗。他为他祈祷,祝愿他像耶稣那样“爱仇敌”,宽恕那些曾以不义、欺凌来对待自己的人。没有采访,没有记录,不知道说了哪些话。但我猜想,教宗一定会轻轻地念叨“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在爱里没有惧怕……”
感人的一幕。
两个被爱所洗净的灵魂。
日下午5时许,教宗乘一辆白色敞篷车,在圣彼得广场上徐行,向众多朝圣者亲切致意。不同肤色、性别、甚至不同政见与宗教的人,看到这位慈爱的老人,都会加入那热情不息的欢呼:“John-Paul-Two,We-Love-You!”(约翰-保罗-二世,我们-爱-您!)车停下来,教宗从一对年轻父母手中抱起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女孩莎拉,并把她高举起,连同女孩儿手中牵着的幸福的红气球。他刚把身穿粉红色衣裙的小莎拉还给父母,枪声响起,鸽群惊飞……紧接着又是一记枪响,教宗倒下,鲜血从白袍上透出。”第一颗子弹打断了大肠和小肠,穿出体外,落在车上。第二颗子弹打伤了右肘和左手食指,然后击伤了两个美国女人。由於失血过多,情况危殆,教廷为他举行了临终仪式。五个多小时手术抢救,生命方得以挽回。
之前一月余,里根总统遇刺。子弹也是从距离主动脉几毫米的位置穿过。这两位曾七次晤谈的老友咸以为大难不死是上帝的旨意,用教宗的话来说,就是“一只手扣动了扳机,另一只手却改变了子弹的方向。”因为& 神所赋予他们的结束**邪恶这一伟大使命尚未完成。
遇刺第四天,教宗在病榻上录制了一篇简短谈话,通过扩音器向守候在广场上的民众播放。声音柔弱安详:“我为那个枪击我的弟兄祈祷。我已经诚挚地宽恕了他。”教宗的这位弟兄,是保加利亚雇佣的土耳其枪手,保加利亚背后,是最关心教宗健康的老朋友苏联克格勃。痊愈之后,教宗专诚去牢房看望那位正在服刑的青年杀手。一间窄小的囚室,密密的铁柱割碎了窗外的阳光。令教宗极为惊讶的是,凶手头一句话竟然是“您为什么没死?”他说他知道自己是瞄得很准的,理当一枪毙命。老人拉他坐下,说我们今天的会面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兄弟式的。他低下头,与青年交谈。年轻人顾不上请求宽恕,而陷入某种巨大惊恐。他觉得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庇护受害者,那是一位& 神,一位将要审判并处死他的& 神。教宗一手与年轻人相握,另一只手扶住他肩,轻声为他祷告、祝福。从凶手的眼睛里能看出一种心灵的震撼。最后,年轻人低下头,亲吻老人的手。
事隔二十多年,尚在狱中服刑的凶手听闻教宗一病不起,便委托律师和意大利通讯社向教宗转交一封亲笔信,祝老人早日康复,愿上帝赐予他健康和神奇的力量。
1992年的一天,特瑞莎修女忽然来到教宗面前,请求祝福。其时,教宗正与一些年轻人谈心。他一面请特瑞莎修女落座,一面对青年们解释,她就要去一个内战中的国家。无须更多说明,人们都明白特瑞莎修女将前往的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那里战火正炽。前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穆斯林之间爆发种族战争,动用重炮、坦克装甲车甚至多管火箭炮和飞机,直杀得天地变色,日月无光。城市在战火中崩塌燃烧,难民如洪水四处奔逃,种族屠杀和大规模强奸震惊世界。
辞别教宗之后,特瑞莎修女带着老人的祝福与托付,双手抱着一支半人多高、杯口粗细的特制复活节蜡烛,进入巴尔干战场。她恳求,在这支绘有圣母像的蜡烛燃尽之前,交战双方停火,给她一点点时间去解救无辜无助的孤儿。蜡烛是下午4时点燃的,至5时,枪炮声完全止息。特瑞莎修女进入被围困的医院和救助机构,救出70余名孤儿、残疾儿,其中大多数是穆斯林。
为制止波黑种族屠杀,教宗创立了一个新概念,叫“人道干预”。他的愤怒谴责,嗓音嘶哑的呼吁,传到了萨拉热窝的地下室,传到了维和部队隔离的“保护区”,给深陷於黑暗和种族仇恨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和安慰。
“在爱里没有惧怕”,对教宗而言,这不仅是一个真理的启示,也是终生践行的生活准则。“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劝勉,也是对自己的誓约。因此,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基督教群体在悠长历史中所犯下的种种罪行与过失――
数百年前,教会曾参与非洲奴隶贩卖。1991年早春时节,教宗代表天主教向上帝和非洲人请求宽恕。
三百多年前,物理学家伽利略曾遭受教会的异端审判。1992年秋,教宗公开为伽利略平反,并表示道歉。
千年以来,基督教不断迫害犹太人,把耶稣之死归罪於整个犹太民族。2000年春,教宗历史性访问耶路撒冷,到犹太圣殿遗址前忏悔,把一封致歉信放进“哭墙”上巨石的缝隙,请求上帝宽恕基督徒对犹太人所犯下的一切罪行。他的手颤抖不止,如寒风中最后一片枯叶。
他越过台伯河,越过历任教宗的足迹,走进那些最古老的犹太教堂,对话、忏悔、呼吁和解。亲临者回忆,保罗二世演讲时,时常难以自持。当那首犹太圣歌,那首犹太人从出生一直唱到死,唱到毒气室门口的圣歌《我相信》响起来,教宗更难掩悲戚。当歌声渐次高亢响亮之际,他便情不能禁地鞠躬谢罪,并以手掩面。
在飞往里约热内卢的飞机上,随行记者和教宗谈起他愈来愈频密的忏悔行动。教宗温和地发了句牢骚,说,有趣的是,我代表天主教不断地忏悔,请求宽恕,却始终得不到任何回应。“也许理当如此吧……”我不能要求这种忏悔求恕的行为必须是双向的,哪怕不断悔罪使天主教遭人误解,处于尴尬状态。因为不断认罪悔改是圣经真理所要求的。
千禧年之初,教宗以一项史无前例的举动感动了全世界。他在圣彼得大教堂举行的庄严仪式上,发表文告,真诚忏悔并祈求上帝宽赦历代天主教会所犯下的诸般罪过。其中包括背离圣经,强迫教徒悔罪;十字军东征烧杀掳掠;宗教裁判所迫害异端;分裂基督教;敌视犹太教,对犹太人惨遭种族灭绝保持沉默;强行传教,侵害原住民;贬抑女性地位与尊严;对诸多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等等。最后,他拄着杖,蹒跚着行至一座耶稣受难雕像前,亲吻耶稣的脚,以此宣示认罪之真诚。
――千载之罪、普世之过,他那老迈之躯能承担得起吗?
有一张照片,在教宗辞世后制成邮票――
低垂苍老的头,双唇微翕,说不清在啜泣或祷告,也许是啜泣着祷告。歪扭的面庞上一道道皱纹,如悲悯之泪冲刷出的大山的沟壑,如被愁苦之浪撞得支离破碎的海边的岩石,如忏悔之火焚烤过的伤痕累累的树皮。白发凌乱的额头无力地抵靠着权杖,衰老的躯体勉力支撑,一如沉浸於丧子之痛不可自拔的老父。有大风刮起,银色的丝质长袍猛烈飞起,宛若一只受伤的巨鸟挣扎着展开一翼……
这面容和躯体所透露出的情感,恰与权杖上端耶稣受难像呼应,那就是承担与悲悯、价值和意义,那就是在一个柔弱的肉体里因爱而生的灵魂的力量。
这是一幅绝美的经典之作。
在这赤裸的灵魂面前,你无法不为之深深打动。
尘世上如此之多的罪恶,他一风烛残年的老人,担得动吗?
当然担不动。
他的额羸弱地贴靠着杖端十字架上的耶稣:担不动的苦难他要交给他。
他一定是在哭泣着对自己念叨:不要害怕,不要害怕……
人们常在心里闪过一个疑问:为何教宗的面容总是很悲戚、愁苦?
有位记者则把这一不解上升为尖锐指责:为何教宗还要把他最后的痛苦展现给世界,为何他不早日退位?他的目的是什么?
我以为,这是一个无知到令人惭愧的问题,几乎相当于责问教宗为何要作“痛苦秀”,譬如性感女星们总要“不经意地”乍现裙底风光。居然,一位“接近教宗的人士”作出了如下解释:我们的教宗愿意永远和世人在一起,只有世人给他带来安慰。他要像耶
稣基督那样,把他的痛苦和受难展现在人们眼前,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斗胆质疑这一解释。教宗和他的神都不是“展现”型人物,不是演员,不作秀。圣者的一生,就是从形体走向精神,从芜杂走向单纯,从表现走向率真。他们的满面苦相,实在是缘自内心深处的悲悯――
圣城耶路撒冷,纳粹大屠杀纪念馆。纪念大厅四墙以未经雕凿的大石垒成,气氛压抑。两名随从抬着花圈,走向黑色大理石卧碑。教宗拄杖随后,步履颠跛。他亲手点燃如下致辞:“在这座纪念馆里,我们的心灵亟须静默,在静默中追忆。我们要在静默中,设法为涌现的记忆找出一个意义。我们保持静默,是因为没有任何言语,足以表现出大屠杀的悲痛历史。”有小唱诗班在轻声哼唱。老人面色凝重,长时间沉默无语,整个身体都在微微抖颤。
乍得,俗称“非洲死亡之心”,非洲中部那个极端贫穷而腐败的国家。越野车在沙漠上行驶,一个仅有几座小土房的村落进入视野。教宗吩咐停车,走进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土屋,去看,去沉思,去理解,目光惊讶而沉痛。从此,从乍得这个被人世所遗忘的小小村落,教宗开始不倦地讲述黑色非洲的苦难和世界的责任。
在巴西,那个在苍翠山峰耸立着巨大耶稣雕像的信仰的巴西、热情奔放的巴西,教宗走进最潦倒绝望的贫民窟。面前所展现的,是超出想象力的恐怖的穷困。他睁大眼睛,不断向四面张望,痛苦而无助。他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把人们从这绝境中拯救出来。他颤巍巍摘下自己的戒指,送给遇见的一个不知名姓的穷人。随行者大吃一惊,那是教宗的戒指呀!这位精神世界最有权势的人,那一刻显然深感无力。那张如苦瓜般皱纹纵横的脸上,流淌着难掩的忏悔与自责。
在哥伦比亚,这个孕育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的国家,混血的姑娘容颜姣好,加勒比海深蓝色的浪涛拍打着鲜花丛生的崖岸。风水流转,《百年孤独》中所描写过的那些对印第安人、黑人、穷人、妇女儿童的不义却依然存在。在一个公开集会上,一位部落首领抛开官方事先核准过的讲稿,直陈社会不公。当地教会人士制止不住,冲上讲台要抢夺麦克风。教宗神色冷峻,大声说:“让他讲!”全场肃然。主啊,您让我放牧您的羊群,可他们还在百年的孤独中挣扎……
约翰?保罗二世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一位教宗。在担任圣职的26年里,这位通晓八种语言的传道者,发表了3000多次演讲,访问了127个国家,路程合计100多万公里,相当於地球到月亮距离的3倍。可谓足迹所至,无远弗届。以至於那些以奔走为业的记者,也尊崇地称他为“飞行的圣座”。&这位“上帝的众仆之仆”,拄着他的杖,风尘仆仆躜行於途,一直走到老病侵寻的暮年走到死。一如旧约时代,先知摩西拄着牧杖,带领百万奴隶出埃及、过红海走向自由之地,走向自己的死亡。千禧之年,教宗登上西奈山巅,迎着三千多年前吹拂过摩西的高原之风,远眺上帝应许之地。那一刻,他定然如摩西一样感悟到岁月无情。
再也走不动了。垂垂老矣。
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酷爱足球、滑雪、登山、游泳、划船的运动健将。家乡斯卡瓦河洪水泛滥时往返横渡如得水蛟龙之强健,已成流水落花之忆。往昔1米8身高,80公斤体重,标准运动员身材,如今已是弯腰曲背,步履支离。& 神拿走了他的青春英俊,把他变得跟自己一样丑陋。他的公开演讲已令人目不忍睹:手在抖,讲稿在抖,话筒在抖。语音含混不清了,面部表情也僵硬迟钝了。那一年,在他的出生之地,一个露天大型集会上,参与表演的少年们唱起了“祝您长命百岁”,他颤抖着嘟囔了一句“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短暂静默之后,掌声骤起,全场笑翻……
死亡迫近了。他不怕死吗?
2005年早春,罗马时间4月2日晚9时许,一代教宗约翰?保罗二世溘然长逝,享年八十四岁。
他死於春天,复活节之后,万物复苏的季节。
在人生的尽头,他仍然安详喜乐。他安慰身边的助手们不要为他流泪,“我很快乐,你们也要一样,让我们一起欢欣祷告。”一位意大利红衣主教在与教宗作最后告别之后,出来告诉人们:教宗躺在铺上纯白被单的大床上,身上插满各种管子和医疗仪器,已不能说话,但“我被他那动人的笑容迷住了。”
广场上燃起了繁星般烛光。
有人说,让我们点几支蜡烛,照亮他通往天堂的路,就像他过去26年来为我们所做的一样。有人说,他不只在活着的r候是我们的典范,F在,他更在教导我们如何走向死亡。
每天晚上,老教宗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打开卧室窗户,眺望灯火不熄的罗马,并举起双手为罗马的人与城祝福。在生命已进入倒计数时,他请求助手搀扶他走到窗前,向圣彼得广场上成千上万的守夜者做例行的祝福。他鼓足最后力量,只说出了一个单词:“阿
们”,然后无力倒下。――正如使徒保罗所定义:“爱是永不止息。”
我们没有想到,在耶稣之后,在现实世界有幸见到如此美好的人性。他是耶稣的影子。他预先把天堂展示给我们。与他同世真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格外的恩典。
弥留时刻,教宗在昏迷中说了一句波兰话:“请让我进入天父的家。”他还说了这样一句:“I&have&looked&for&you.&Now&you&have&come&to&me.&And&I&thank&you.”有人说,这是过去教宗对青年们多次重复的一句话:“我曾寻找你们,F在你们到我这里来。谢谢你们!”有人说,那是他已经看到了耶稣的荣光:“我曾寻找您,现在您来到我面前。谢谢您!”后一种解读或许更切近事实。
一位梵蒂冈主教说:“他已经看到并且触摸到& 神。”
人世的重负已然放下。现在是与& 神独对的时刻了。
――数年前,教宗曾写过如下祷词:
“当我们‘过世’的r刻确实到来之际,求n我们能坦然相待,对身后一切,没有放不下的遗憾。在寻觅您如此长久之后再与您相遇,我们会跟那些带着信仰与希望先我们而去的人一样,重获我们在人世间认为真正美好的一切!”
钟声响起。
天堂之门已经打开。
梵蒂冈发言人宣布:“我们热爱的圣父约翰?保罗二世已回到他的故乡。让我们为他祈祷。”
索达诺大主教同聚集在圣彼得广场的人们一起,含泪为教宗祈祷。
紧接着,数万人爆发出如海潮般的没有休止的欢呼声。
这是人类生命史上至为辉煌的一刻。
大主教说:“愿永恒之光照耀他,愿他在平和中安睡。”
在灿烂光辉的欢呼声中,死亡不再可怕,而确凿是投向一慈爱的怀抱。
梵蒂冈宣布:葬礼於六天之后举行。
美国总统是第一位抵达罗马的国家元首。同行者有夫人劳拉、及两位前总统老布什和克林顿。这个由三位总统、一位总统夫人一位国务卿组成的代表团在教宗遗体前集体下跪。曾多次被教宗严词批评的布什总统说:“世界失去了一位槿祟自由而鸬娜恕!薄拔颐墙涝都亲≌馕磺啊⒅腔邸⑽匏肪宓纳窀浮K晌飞衔按蟮牡赖铝煨渲弧N颐歉屑&& 神为我们送来了这样一个人:他是波兰的儿子,并成为罗马的主教及世代追念的英雄。”
促成波兰共产党倒台的历史功勋,按照瓦文萨的说法,“50%归教宗,30%归波兰人民,20%归里根、撒切尔、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戈尔巴乔夫则说:“没有教宗的努力和角色,东欧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教宗约翰?保罗二世推动了波兰的自由运动,引发了东欧特别是苏联的共产总崩溃。由此,冷战终结,人类从核末日的阴影下得到拯救。
教宗之死,标志着以残暴著称的二十世纪正式落幕。
四月八日,有60万人涌入圣彼得大广场,为教宗送行。
另一个自发形成的分会场是他的故乡瓦多维采、奥斯威辛集中营所在地克拉科夫、首都华沙和整个波兰。仅瓦多维采一地便聚集了80万人,挤满了广场和主要街道,收看特大屏幕电视转播,为他们慈爱的父亲和忠诚的儿子送行。
这一天,波兰全国歇业,建筑物上街树上到处垂挂了沉重黑纱。当罗马葬礼开始的时刻,华沙无名战士墓六座古炮台同时鸣放26响礼炮,以纪念教宗在位的26年。
在管风琴奏出的圣乐中,12个身穿黑色大礼服的人抬着教宗的素棺从圣彼得大教堂正门的阴影走出。当那个简单朴素的柏木箱刚刚走进明媚如初恋少女的阳光,走进罗马的视线――
掌声响起来,经久不息……
广场上60万民众以及各国元首、特使全体起立恭迎。
素棺被放置於一块红色地毯上,紧贴地面。棺盖上放了一本打开的大红封面的《圣经》。
这是一个早春时节,春风骀荡。
合唱队唱起了安魂曲:“赐给他永远安息,主啊……”
主教们头戴白色礼冠,身披深红法袍,鱼贯进入广场。一浪强风袭来,把他们的红袍吹得凌乱不堪,有人赶紧伸手护住高高的礼冠,有的则已经脱落,茫然不知去向。棺盖上摊开的《圣经》被吹起十数页,每页都呈完美弓形,如满风之帆。
弥撒讲道中,主祭的拉辛格大主教(后来的新任教宗)回顾了约翰?保罗二世简短生平及一生业绩,最后说道:“热爱基督是我们敬爱的教宗的力量泉源,凡是看过他祈祷,听过他讲道的人都知道。正是因他深深地根植於基督心中,所以他能够承受那超越人力的重担……就在他生命中最後的一个复活节,他仍然强忍病痛出现在他的书房窗口,祝福罗马和全世界。我们深信,我们敬爱的教宗现在正伫立在天父家窗口,从那里看着我们并为我们祈福……”拉辛格以口音很重的意大利语说:“今天我们将他的遗体埋在地下,犹如不朽的种子――我们的心满怀悲伤,然而同时也充满了喜乐的希望与深深的感激!”
大主教的话激起一阵又一阵掌声。
人们齐声高呼:“立即封圣!立即封圣!立即封圣……”前后持续五分多钟。
弥撒结束后,宿怨甚深的东西方主教们一起主持了告别仪式。最后,十二位抬灵人再次入场,抬起素棺,缓慢地走向圣保罗大教堂。在即将进入殿门之际,抬灵柩的人们把教宗的素棺转向广场大众。所有的人都意识到,最后告别的时候到了――
掌声骤起,如浪如潮,绵延不绝,长达十五分钟……
钟声齐鸣……
在全球数十亿人注目下,教宗约翰?保罗二世的灵柩经过那几棵在春风中如醉如痴的棕榈,消失在殿门深红色帐幕中。
在春天在复活的季节,他满怀信心、希望与爱离我们而去。
那棕榈是胜利的象征。近两千年前,耶稣进入耶路撒冷,走向他一生中最辉煌之顶点,走向十字架酷刑,走向复活,就是踏着万民为他铺下的棕榈叶之路。
谢谢您,教宗!感谢您战胜死亡,感谢您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神必将“凭借那叫万有归服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他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圣经?腓立比书》)
教宗的素棺带给我长久的心灵激荡,如一粒埋进泥土的种籽,静候着春雨降临。几年后,我感到内心涌动起某种诉说的欲望,那颗不经意间撒落的种籽悄然萌发。当我把这些棺材的故事连缀成篇,就看出了高贵与鄙俗、谦卑与狂傲、慈爱与残暴、信仰与虚无之间判若云泥的分野。
我脱离了原初的构思,从素棺写到水晶棺再写到教宗其人。我追随着那个水晶般纯净透亮的灵魂,在波兰的阳光下高举起人类自由的旗帜,在梵蒂冈的窗口凝望圣洁的鸽群,在周三接见日拥抱着热泪盈眶的悔改的妓女,在青年们的舞场上手舞足蹈,在耶路撒冷残存的“哭墙”前低首忏悔,在记者面前做一个俏皮的怪样,在馨香宁静的私人祈祷室沉思叹息,在马尼拉世界青年节上接受川流不息的致敬,一任青年们的泪水浸透了纯白的教袍……
对於有些人,死亡是不可抵御的腐烂,是万有之灭,是永恒之死。而对於有些人,死亡却是通往新世界的再生之路。不经意间,我窥视了一个难以打破的上帝的奥秘。虽然我再也说不出更多的话,但保罗二世,这位泥土所造的谦卑者,这位“众仆之仆”所给予我的感动是长存的。
我耳边将永远回响圣彼得广场上的欢呼:“John-Paul-Two,We-Love-You!”
还有那为教宗送行的如海浪奔涌绵延的掌声。
我相信他已经重获“我们在人世间认为真正美好的一切!”
正如使徒保罗那坚如磐石的字句:旧世已过,看,一切都焕然更新!(《圣经?哥林多后书》)
写於2009年感恩节前后
旬日雨雪漫漫
大地吸足了雨水,后院小河满了,水塘湖泊满了,远处的波多马克河也满了
春天准备好了
首发于《纵览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约翰保罗一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