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现象第六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云上的光彩现象

《看云识天气(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阅读(2013徐州市中考)_初中记叙文阅读_阅读答案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看云识天气(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阅读(2013徐州市中考)
&&&&&&&&&&
《看云识天气(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阅读(2013徐州市中考)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初中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初中: 下一篇初中: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当前位置: &>&&>&&>&
看云识天气教案六
文件类型:
资源类型:
资源大小:
资源等级:
资源文本内容预览:
学年度 七 年级
班 语文 教案课题看云识天气课型新授上课节数备课人杨佳芬审核人张春霞兰国林授课人授课日期课 标解 读与教 材分 析【课标要求】让学生学会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注意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的区别;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比较难以分清楚层次及事理。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云的种类繁多,相应的天气现象也多样,但仍能让读者一读就懂,其原因有:一、安排了合理的说明顺序,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文章开门见山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依次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即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结尾点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了总――分――总的结构。二、充分体现了科学小品平实准确的介绍而又不乏生动形象的描绘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理力求形象化,如把云和天气的关系写成“云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这个比喻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又如,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把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的形态生动描绘出来,既突出了云的特点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多方引用谚语,突出了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使人兴味倍增。由此可见,本文是篇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佳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过程与方法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情感
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媒 体教 具示范朗读磁带课时教
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一课时一、导入:想必大家对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都有一定的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聪明绝顶、用兵如神……然而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却是来源于他惊人的知识储备,他精通天文地理、军事兵法、HR管理等。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聪明绝顶还表现在他很会借东西。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忽悠他主子刘备向东吴借了荆州,并以此为发展据点,迅速招兵买马逐渐扩大势力,最终建立蜀汉政权。但是我们都知道“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话说东吴的周瑜对诸葛亮的感情,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呀,他很郁闷,他想不通呀:“既生瑜,何生亮?”所以他想整死诸葛亮。公元208年,汉吴联军与曹军交于赤壁。大战在即,周瑜便使出一毒计:命诸葛亮在一夜之间造出10万支箭。诸葛亮夜观天象、掐指一算便知道当晚会起大雾,于是大摇大摆地驾着草船去向曹操“借箭”。这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后来诸葛亮更是神奇地向天借到了东风,当天诸葛亮摆上七星坛,便开始作法,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江湖告急,望借东风,用完即还”等云云。借到东风之后,便火烧赤壁,曹操大败而归。故事讲完了,那么诸葛亮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神,连东风都能借到呢?其实,诸葛亮只是精通天文,也就是会所谓的“夜观天象”,会通过观察各种“天象”,特别是通过观察我们最常见到的云,从而得知当晚会刮东风。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二、检查预习1、梳理字词(1)给上列下划线字注音D(yì)
鱼鳞(lín)
峰峦(luán)
一霎间(shà) 预兆(zhào) 轻盈(yíng)
丝丝缕缕(lǚ)
绫纱(líng) 似的(shì)
傍晚(bàng)
匀称(chèn)
朦胧(ménglóng)
崩塌(bēngtā)
弥漫(mí)
日晕(yùn)
进袭(xí)
模糊(móhu)
薄云(bó)
点缀 (zhuì)2、说明文知识小解(1)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所以说明语言常具有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2)说明文的分类①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事理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A、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作者通过事实 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B、说明文之事理说明文是阐明抽象事理的。这种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一类问题事物的起因。②以语言特色不同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3)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也可以综合运用。其中逻辑顺序又有四种方式,分别是: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和总分式,常用的是总分式和递进式,总分式又有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4)说明方法常见的有十种: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用、作诠释、摹状貌。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打比方: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作比较:突出事物的提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分类别:使文章的说明条理清晰画图表:使内容清晰明了,一目了然引用:形象地说明光彩和天气的关系,活跃气氛,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诠释:科学解说事物的特点(5)总结定义: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分类
语言特色:平时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时间顺序顺序
空间顺序:空间位置和方向,内外前后左右中
总分总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方法
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
用、作诠释、摹状貌三、整体感知1、从题目上看,你读出了什么?明确:题目是由两个动宾词语组成,“看”是“观察”的意思,“识”是“推测”“辨别”的意思,即告诉我们通过观察云的,可以推测出天气的变化。同时给我们说明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2、快速默读课文(1)说明文的分类按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四种说明文,那么我们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说明文?明确:一篇事理说明文、文艺说明文、科学小品文。(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3.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4、归纳总结本文中心思想:本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以及遇上的光彩现象同气象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四、精读课文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1、第1段采用了什么结构?(总分总)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2、从第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本文说明语言生动形象,你可以举例说明? 明确:(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几个比喻句?用了八个比喻(“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这些都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啊?――打比方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这些都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啊?――作比较(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梳理文章的生字词和学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以及概括文章大意,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也可以生动形象。板 书设 计作业布置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部分,第1、2、3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4、5、6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7、8、9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的光彩简表,并说明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 学反 思 教
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二课时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说明文如何分类?生:……师: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呢?生: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用、作诠释、摹状貌。二、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部分,第1、2、3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4、5、6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7、8、9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并说明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晴天云彩简表名称形态变化位置厚度天气征兆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很高很薄无雨雪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名称形状变化过程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高晴转阴高层云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更低雷雨冰雹三、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讨论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明确:1)、分类别。各种云的描写;光彩有晕、华、虹、霞。2)、打比方说明。如:“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统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3)、摹状貌说明。如:“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发展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塌”、“乌云弥漫”等词语描写了积雨云的发展变化。4)、作诠释说明,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做积云。5)、引用说明:如:“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引用民间谚语来说明物象的道理。2、如何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明确:(1)运用贴切的比喻:“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2)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3)用描写的语句:“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4)用词准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四、课堂小结本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以及遇上的光彩现象同气象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本文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语言准确、生动。本文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文章在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包含许多可能性同时又包含了一些不确定性的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板 书设 计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华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里紫外红华环小到大晴 华环大到小阴雨虹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及配套练习。教 学反 思
------分隔线----------------------------
本册资源导航看云识天气阅读第六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再举一例试分析_百度作业帮
看云识天气阅读第六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再举一例试分析
看云识天气阅读第六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再举一例试分析
见长.这种文体,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的是
;阐述事理的是
.结构上,一般采用
的结构方式,表达方式以
为主,还可兼用
等其它表达方式.这种文章的写作目的是
.二、《看云识天气》共7个自然节.按照
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自然段),内容是
;第二部分(
自然段),内容是
;这一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可以通过观察云的
来判断天气,二是可以通过云上的
来推测天气的变化,所以说文章主体部分是从
这两方面来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的.第三部分(
自然段),内容是
.三、用原文语句的一句话概括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四、用课文原句回答,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 五、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六、全文思路清晰,说明顺序安排得当.从
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
,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
.在说明云的种类及云上的光彩时,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除此之外,还运用了
等说明方法.七、课文中除了运用说明方法以外,还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及记叙文中的描写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八、文中引用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谚语,请你说说引用这些言语的作用.
九、语段阅读A段(课文第一自然段)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2这一段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3.文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有
4.语段最后一句实习心得体会的作用是:
5.本语段是围绕“
”来描述的,前一个词总说云的
,后一个词总说云的
.6.八个比喻句,分别说明云的
”二字.省略号表示
”二字.省略号后“
”等词语紧扣“
”二字. 7.“招牌”原指
的标志,这里指的是云是
的标志,比喻准确.8.引出全文中心,说明看云识天气关系的一句是: 9..概括本段的中心内容: 10.用“||”为本段划分层次:
(1)(2)(3)(4)(5)11.本段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 B段(课文2——5节)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冰雹或者龙卷风.1、课文的第2段是全文的
.“薄云”和“低而厚密的云层”.承上说明云的
.“晴朗的象征”和“阴雨风雪的预兆”引出
的关系.这一段对后文的
作用.2、课文第三段中的中心句是
.3、第三段共11句话,用“|”表示第一层,用“||”表示第二层,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A.(1)|(2)(3)||(4)(5)||(6)(7)||(8)(9)(10)|(11)B.(1)(2)(3)||(4)(5)||(6)||(7)(8)(9)||(10)|(11)C.(1)(2)(3)|(4)(5)||(6)(7)||(8)(9)||(10)||(11)D.(1)(2)(3)||(4)(5)||(6)(7)(8)||(9)(10)|(11)4、第三段四小层的说明对象分别是
.5、第三段主要运用了那两种表达方式?
.6、第三段的说明结构为
.7、第三段文字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请各举一例.
8、第三段中的“一般”、“常常”用得准确,分析其作用.
9、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0、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这种表达方式运用在说明文中是一种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叫
.11、第五段中“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一句“有时”能不能去掉?“或者”能否换成“和”?请说明理由.
C段(课文第六段)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12、第六段的中心句是
.说明结构为
,说明顺序为
.13、什么叫“晕”和“华”?它们有什么不同?
14、第六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15、作者引用一些谚语,是为了说明什么? 16、模仿课文标题,给本段加个恰当的标题:
.D段(课文第七段)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实践中掌握它们的规律.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我们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1、这一段的内容是
.2、“有一定的限度”中“一定”一次有何表达效果?初中语文_解答题_试题_问酷网
当前题库:
试题编号:266291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姿态万千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编号:265988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1.文中的(  )处应填的标点符号是A.,B.。C.:D.;E.!2.文中运用省略号的原因是__________3.这段文字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A.记叙B.说明C.描写D.议沦4.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A.反复B.排比C.比喻D.夸张5.在原文上用曲线画出与“姿态万千”相呼应的句子。6.在原文上用横线画出与“变化无常”相呼应的句子。 &&&
试题编号:265970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垃圾  ①垃圾,学名“固体废物”。主要由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两大类组成。目前,世界各国抛弃的垃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处理。据估计全球每年新增加的垃圾大约有100亿吨左右,人均两吨。垃圾,已成为一个困扰全世界各国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②世界上产生垃圾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联邦德国、英国和日本。美国每年产生的垃圾在22亿吨以上。华盛顿曾有一家环保机构惊呼:到90年代末,美国将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无处倾倒垃圾!联邦德国、英国、日本每年产生的垃圾都在3亿吨以上。  ③中国的垃圾问题也比较严重。根据《中国城市导报》报道,全国414个城市的垃圾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猛增。目前,全国城市每年生活垃圾已高达6000万吨,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其中约20%运不出去。全国垃圾无害处理率不足5%,大量未经处理的垃圾露天堆放在城郊。截至1988年底,中国434个城市中至少有2/3陷入垃圾重围之中。  ④有人形象地说,垃圾“无孔不入”。就连被认为全球净土的珠穆朗玛峰,南极,都有垃圾“光顾”。近年来,垃圾又在太空“安家落户”,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在地球周围的空间留下了大量的太空废物。据观测,在太空轨道上7200个10厘米大小以上的废物碎块在运转,如果把更大的碎块也算上,则达到数百万块。这些高速运转的太空垃圾,成为危险的“飘游炸弹”。  ⑤人类垃圾数量的①(j))增,不仅有碍观②(zh1n),更重要的是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侵占大量的土地。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③(xi6)起手来,共同努力,一道来解决这个可能④(y0)患后人的全球问题。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2.垃圾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它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垃圾,已成为一个困扰全世界各国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选文列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句中加粗词语能否换成括号内词语,为什么?(1)美国每年产生(生产)的垃圾在22亿吨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此,有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惊呼),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一道来解决这个可能遗患后人的全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文第四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A.引用、列数字、举例子B.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C.引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D.引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6.选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其中第五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7.本文的说明语言准确、生动,请各举一例进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编号:265882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在语言形式中,同语有“成语”、“歇后语”、“俗语”等,请你解释什么是“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原文语句解释“晕”、“华”两种现象。   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段第二句开始到结尾,将文段划分四个层次,概括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三处引用谚语,其作用是   A.突出谚语的作用   B.突出谚语的正确性   C.印证天气变化与云上的光彩现象有密切联系   D.证明谚语经常被人们用来预测天气 &&&
试题编号:265872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A.飘B.浮C.荡D.漂)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A.覆盖B.交错C.排列D.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A.遮B.盖C.挡D.覆)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A.修饰B.打扮C.点缀D.布置)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1)在方框中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词语,对照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3)用文中原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并指出这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这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试题编号:265787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1.从选段中摘录相关内容填写下表:(见示例)2.选段中哪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薄?3.选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明了积云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4.选文第二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5.选文第三段写积云向积雨云的发展过程的顺序是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6.“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一句中“或者”能否换成“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3)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云顶,就变成了积雨云。(4)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A.(1)明喻(2)拟人(3)借喻(4)暗喻B.(1)明喻(2)拟人(3)暗喻、借喻(4)借喻C.(1)拟人(2)拟人(3)暗喻(4)暗喻D.(1)明喻(2)拟人(3)借喻(4)借喻8.选文第一段和后两段的关系是________关系。 &&&
试题编号:265679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绿地是城市之肺。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须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阴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的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至3岁。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的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1.请在文中找出中心句。2.选段的三个空格,依次应该填入的一组词语是A.过滤 阻挡 吸收B.过滤 吸收 阻挡C.吸收 阻挡 过滤D.阻挡 过滤 吸收3.根据文义,下面对城市绿地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为人类提供氧气。B.可减少细菌、灰尘,减弱城市噪音。C.可使都市人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还能不断加快都市人的工作节奏。D.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者的调养和康复。4.“据专家的估算”中加粗的词语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
试题编号:265678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抑制环境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地球环境已有声有色、实实在在地威胁着人类。因此,今年世界环保日的主题定为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今年入春以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连续发生了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在气象学中,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级。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称为“扬沙”;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称为“沙尘暴”。  (3)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我国上世纪50~60年代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扩展则已达2460平方公里。  (4)据国家环保部门的分析,沙尘暴骤起的主因之一,在于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内蒙古某地区草场放羊的密度,上世纪50年代为60万只单位,90年代初发展到246.5万只羊单位,超过草场极限载畜量26.5万只羊单位。50年代那水草丰美,牧歌声声,成片羊群如悠悠白云游动于草原的富有诗意的兴旺美景已不复存在。如今,一眼望去,是被啃光牧草、土地沙化的6万平方公里的荒漠。草场成为扬起沙尘暴的沙源。再看看另外一个旗,由于产羊绒获利大,牧民靠多养山羊增收,养羊125万余只,其中山羊达90万只。而一只山羊对草场的破坏力相当于20只绵羊对草场的危害。春天牧草刚返青,饥饿的山羊大军就将牧草一扫而光。这个旗虽年产15万公斤羊绒,但由于过度放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而急剧沙化。羊绒业是发展了,但生态环境却恶化了。  (5)“羊绒业是生态环境的绞刑架。”这句话确有警示感,但它还未道出问题的实质。八年前联合国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针对沙漠化等全球七大环境危机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一个基本精神:富裕和繁荣的新概念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较高水准的生活,生活方式改变指的是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它深刻地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了环境恶化。换言之,将人类赖以生息的生态环境套上绞刑架的,正是当代盛行的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而包括羊绒业在内的任何产业,只要与大自然休养生息协调,就决不会充当环境的绞刑架。  (6)朱镕基同志在河北、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加快防沙治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如果只图眼前经济高速增长,不顾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以ji6泽而渔的方式,超负载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么不要说经济增长能持续几年,恐怕要避免经济衰退都很艰难。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进入2000年之后,我们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在追求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同时,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并释义ji6(  )泽而渔:2.根据第(2)段的文字,把“扬沙”与“沙尘暴”的区别填入下表:3.从文中看,今年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的原因在于哪些方面?4.第(3)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5.第(4)段的说明内容是什么?6.文中第(4)段与第(3)段的位置可以调换一下吗?为什么?7.第(6)段画线句“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句子加粗词“警钟”指的是什么?8.你从文中能否找出防沙治沙根本而且有效的途径是什么?9.你能为防风治沙提供一条具体的措施来吗? &&&
试题编号:265677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②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④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⑤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1.下列几项中总写云的形态的词和总写云的特点的词分别是A.姿态B.变化无常C.姿态万千D.无常2.这段话从整体上看,其语言特点有怎样的特点?3.写出本段文字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并各举一例说明。4.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5.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省略号前后两句各说明什么?6.关于文中的冒号、分号和引号的用法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冒号表示前一句是总说,后面是分说,分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引号表示特殊的意义。B.冒号表示前一句是总说,后面是分说,分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时,引号表示引用。C.冒号表示总括性话语之前,分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引号表否定。D.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分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引号表示强调。7.按要求填空并回答问题。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先用了一串比喻着意描写云的“________________”;又和“美丽”和“________”,“白云朵朵,阳光灿烂”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鲜明对比,说明云的“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句话来。8.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9.第(3)段描写四种云,它们照应文中第(2)段的哪句话?10.对第(3)段画线处描写的内容和方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卷云的特征是薄、洁白。B.画线处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方法描写了卷云的特征。C.阳光、房屋和树木的影子的描写衬托了卷云的薄。D.画线处语句描写的中心内容是云和天气的关系。11.第(3)段中共写了四种云,作者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来说明?举例介绍一下。12.第(3)段结尾句在段内的作用是什么? &&&
试题编号:265657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玉米在《尔雅·谷名考》中被称为“珍珠米”。A.它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仅次于稻谷和小麦。过去,这种粗粮并不被人看重,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却发现它身上存在着许多“特异功能”。  ②玉米对多种癌具有防止作用。玉米中含有一种抗癌因子棗谷胱甘肽,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中含有硒元素。硒元素对防止腹水癌、白血病、移植性肝癌等的产生有显著作用。玉米中的类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E等,这些维生素有抑制化学至癌物质形成的作用。玉米中的大量纤维素具有吸水膨胀的特点,可刺激肠的蠕动,缩短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防止引起结肠癌。  ③玉米中含有丰富玉米油,玉米油中含有卵磷脂、谷固醇、维生素E等高级营养素。B.具有增强脑细胞、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冠心病和避免皮肤色素斑形成等作用。  ④玉米中含有钙、镁等微量元素。钙具有降低血压、防止高血压症的作用。镁元素具有维持心肌正常节律的功能,对缺血性心脏病有治疗效果;镁与钙、钾、钠结合,可共用维持神经、肌肉兴奋。⑤据测定,每一百克玉米含蛋白质8.7克,碳水化合物72.3~72.9克、磷295毫克、铁10毫克及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青玉米蒸熟后甜嫩可口,有改善人体消化功能的作用。另外,玉米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纺织、造纸等部门。  ⑥玉米综合利用潜力大,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开发利用大有可为。(1)这是一篇________文[  ]A.记叙文B.议论文C.事理说明文D.事物说明文(2)本文集中介绍了玉米的什么特点?[  ]A.玉米被称为珍珠米。B.玉米身上存在着许多“特异功能”。C.玉米的抗癌作用。D.玉米油的作用。E.玉米综合利用潜力大,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广阔。(3)横线部分运用什么说明方法?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全文的结构是[  ](5)为③自然段划分层次,并找出与它结构一致的自然段。答:与③段结构一致的是______________段。(6)全文的说明顺序为_______,②节为______③节为_______A.逻辑顺序B.概括到具体C.特点到功用D.结果到原因E.部分到整体F.由主要到次要 &&&
试题编号:265616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三级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文后问题。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这段文字中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A.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2)下面词语中总写云的形态的词是(  ),总写云的特点的词是A.姿态   B.变化无常   C.无常   D.姿态万千  (3)这段文字一连用了八个比喻句,这八个比喻句是针对哪句话展开说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一句中的“招牌”用得好,请简要分析一下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编号:265591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下面的文章片段,回答问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车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雷。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经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认真阅读选文,找出作者说明“晕”和“华”的语句,比较一下这两处语句,你会发现它们在外观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把你的发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课文与课本前面的插图,查找有关资料,试说明下面谚语与天气的关系。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说明文有时运用表格说明。本文介绍晴天征兆的云,雨雪冰雹时云层的变及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都可用图表来说明,而本文为什么不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编号:265586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三级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03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青、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形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绫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圈,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一段从哪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每项答案不超过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与“它们”相照应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四段,说说“晕”是怎样形成的。(答案不超过2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五段举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六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说明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编号:265585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三级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如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载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录,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却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枝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咸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达80%。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1段中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环和彩虹的不同?(每项答案不超过五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中与“它们”相照应的一个词是_______;“这一发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举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又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4)本文依次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晕”的?下面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描摹色彩 解说概念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B.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记述实验 划分种类C.描摹色彩 记述实验 解释成因 划分种类D.解说概念 追溯历史 解释成因 说明作用  (5)雾也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你知道有关雾的天气谚语或能从雾的变化预测天气吗?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编号:265583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1)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加粗的“往往”、“常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三个以上含“云”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编号:265574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三级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分”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重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句?请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替换“征兆”一词的是A.迹象B.前兆C.预兆D.象征  (3)对“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中的“可能”分析正确的是A.将信将疑,不敢肯定B.表示推测,无法证实C.留有余地,表达准确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处引用了民间谚语,有什么好处?你还能举出几个“看云识天气”的谚语吗?如果能,请举出几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编号:265571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子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这一段说明的中心是A.天空的薄云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C.低而厚密的云层。D.天空的薄云和低而厚密的云层。  (2)“象征”与“预兆”是否可以调换位置?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  )。  (4)“轻盈”、的意思是________,这是________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云的哪一个特点?  (5)这一段从云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三方面说明了云的特征。  (6)这一段的说明顺序是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7)画线句子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
试题编号:265496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下列段落,回答问题。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1)本段文字说明的事物是,它们的共同的特征是。(2)本段文字的结构安排是[  ]A.先总说,后分说B.总说,分说,总说C.先分说,后总说D.层层深入(3)画横线的语句说明的对象是运用了与的说明方法。(4)文中“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中的“一般”两字,能否取消?为什么?。(5)文中“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中的“左右”一词的表现作用是。 &&&
试题编号:265475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二级
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和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1.根据课文内容,写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的形态特点。(每一项不多于10个字)①卷云:        ②卷积云:③积云:        ④高积云:2.分别写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每一项不多于5个字)①卷云:        ②卷积云:③积云:        ④高积云:3.以文中加粗的句子为例,自己设计问题,自问自答。谈谈课文语言的准确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上文的说明顺序归纳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主到次,从少到多。B.从高到低,从稀到密。C.从主到次,从稀到密。D.从高到低,从少到多。5.上文说明的中心是A.说明四种云都是很美丽的。B.说明四种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C.说明这四种云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形状。D.说明了四种云的位置、特点及其和天气的关系。6.上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编号:265469
知识点:看云识天气
难度:三级
阅读文段,然后答题。那最________(轻盈  轻巧)、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________(清楚  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________(飘悠  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________(温暖  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________(光芒  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________(消失  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1.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用一句你所知道的古诗词表现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说卷云“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根据你对卷云的观察和生活体验,你认为卷云还可以像什么,再写出两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文段内容,填充下表。5.用课文第二段中的一句原话,概括以上文段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写出两句含有“云”字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劳动人民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关于预报天气的谚语。请在课下收集一些这样的谚语,然后把他们与电视中的气象预报作一番比较,说说这些谚语的科学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气现象符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