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十大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则 电子版求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书摘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书摘
比尔·科瓦齐
汤姆·罗森斯蒂尔
著,北大出版社2011年1月版
刘海龙/连晓东 译
在中国被奉为显学,从业者必修的新闻理论,在美国几乎找不到踪影。这并不是说美国的新闻教育中没有理论成份,而是他们认为新闻工作作为一种实践,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新闻精神已经融入到了采写编评等实务课程之中,不需要单独开设一门理论课来传授。……在实践与理论之间,新闻学离前者更近,离后者较远。
“学”指的是学院派尊崇的以发现新知识为取向的智力游戏,新闻工作需要的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智慧。尽管看上去,理论取向的新闻学术研究和实践取向的新闻学(journalism)讨论的是同一个对象,但是二者的旨趣和方法却存在着很大差异。
徐宝璜的《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等中国新闻学的源头中,都沿袭了美国式新闻研究的这种追求实用智慧的精神,基本属于泽丽泽划分的三类诠释共同体中的新闻教育者的传统。
从产生的语境来看,建国初的新闻理论是对当时新闻体制的正当化过程(legitimation),其主要目的不是指导实践,而是试图通过唯物主义哲学回答社会主义新闻体制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在实践维度上并无独特的贡献。
由于部分研究者没有意识到学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区别,缺乏研究规范,一批打着学术研究之名,既无理论建树,又无实践价值的所谓学术成果充斥着新闻理论研究领域。
新闻工作中能够被规范化、标准化的部分实在有限。多数新闻工作者是在实践中,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摸索、试错、领悟而成为熟练匠人的。在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共同体接受的行业规则。……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必须在传统内寻找,而不是通过逻辑推导植入。
“默会的知识”是由匈牙利学者卡尔.波兰尼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除了可以言说的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外,还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的知识。后者来自长期经验积累,是主观的、个人化的知识。……把这些被新闻工作者当作理所当然的直觉变成能够被讨论的公共知识。
以上为刘海龙十大原则序言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充满希望的信号。2005年,BBC在报道7月伦敦炸弹袭击事件时,出色地利用了市民的力量,播出业余人士拍摄的视频、目击者的讲述和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就在几周后,当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时,美国新闻机构证明他们也能提供定期更新的信息,并使用公民制作的内容。在传统媒体之外,公民聚集在专为突发事件设立的网络聊天室里,不断更新消息,他们收集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互相编辑对方的内容,订正错误,增加报道深度。
以下是引自最后一章
2005年7月7日上午,三枚炸弹在伦敦地铁爆炸,紧接着另一枚炸弹在一辆双层公共汽车上爆炸。这一系列与2004年马德里火车爆炸事件类似的自杀性爆炸袭击导致了52人死亡。
英国广播公司(BBC)深知这条新闻的重要,派出了大量记者,力争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同时,如新闻部主任理查德&萨姆布鲁克(Richard
Sambrook)所写的,也要“获得真实的信息”。
事发当天,BBC地得到了伦敦市民前所未有的帮助。袭击发生6小时后,BBC收到了1千多张照片,20多段视频,4千多条文字信息,2万多封电子邮件——它们全都来自市民。
BBC一直以来鼓励公民参与新闻报道,但是像这样的参与还是第一次。“公众来稿的数量和质量之高,使这种参与不再停留在追求时髦、做样子和偶尔为之的层面,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今天仍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萨姆布鲁克回忆道。
除了对这些反应感到惊讶外,BBC将这些材料善加利用,甚至开了一档新闻节目,专门播放市民提供的视频素材。萨姆布鲁克把关于伦敦事件的报道称之为合作伙伴关系(partnership),并提到他的组织明白了“当重大事件发生时,公众可以给我们提供大量可供播出的的新鲜信息”。
由于几乎任何人都有能力制造和传播文字、视频和音频,使用户对从其他资源获得的内容也产生了个人定制的需求,希望把它们都保存在某个网站上或通过软件进行管理。这些或增或减的变化说明,新闻越来越不像精心准备的演讲,而是更接近于任何人都能自由发言的对话。
新闻界不仅要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还必须理解并适应近来变得越来越被放大的公民的声音。他们不仅是新闻的消费者,而且也是新闻的制作者。
以上中文版序言
人们对新闻的定义本质上基本相同。他们交换相似的家长里短。甚至于在收集和传递新闻时也会选择特征相似的信使。这些人能够飞快地越过前面的山丘,准确地收集信息,并娓娓动听地复述给他人。历史学家发现,最基本的新闻价值从未因时间的流逝发生过变化。历史学家米切尔&史蒂芬斯(Mitchell
Stephens)写道:“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中,人类一直在交换着相似的新闻。”
分享信息始终是朋友或熟人见面后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听说了……吗?”我们想知道他们是否也听说了我们知道的事情、听到的是否和我们听说的一样。分享发现的感觉令人兴奋。
我们需要新闻维持生活、保护自己、联络他人、区分敌友。新闻事业就是为了提供新闻而产生的系统。
以上新版序言
历史学家米切尔&史蒂芬斯(Mitchell
Stephens)研究了历史上新闻在人民生活中的功能,他发现了一个我们在本书开头提到的显著的、亘古不变的现象。他写道:“在新闻中,人们所关心的基本话题,人们评价新闻价值的基本标准似乎没有什么差异。在漫长的历史和不同的文化中,人类交换着相似的新闻,因此人类对新闻的兴趣即使不是天生的,至少也具有某种必然性。”……对未知事物的了解给了他们安全感;他们可以规划和讨论自己的生活。交换这类信息成为创建社群、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新闻是我们了解外界世事变化、重大问题及世界大势的传播形式。当然,历史学家也提出,统治者利用新闻把治下的群体合为一体。新闻提供了集体意识和共同目标。它甚至帮助独裁者炮制出共同的威胁,把惊恐的人们结合在一起。
希望得到真实信息,这是人的基本欲求。因为新闻是人们了解和思考自己身外世界的主要依据,所以有用和可靠成为最受重视的素质。明天会下雨吗?前方是否交通拥堵?我支持的球队获胜了吗?总统说了什么?真实会产生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来自知晓。真实是新闻的本质。
最早的新闻工作者是前文字社会的信使,他们要能准确可靠地记住一切,这不免有些强人所难。不过这些信使传递的新闻常常生死攸关。部落的首领要掌握准确的讯息才能知道山后的那个部落是否会进攻。
缔造公民新闻的高科技同样也能增强政治权力的拥有者控制其公众形象的能力。乔治&布什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顾问曾接受过《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记者罗恩&萨斯坎德(Ron
Suskind)采访,不妨看看他是如何谈论政府控制新世界的信息的:“(新闻工作者)属于我们所说的以真实为基础的群体……但那已经不再是今天世界的运行方式了……我们采取行动时,我们会制造我们自己的真实。当你研究这种真实时……我们会再次行动,制造另一个全新的真实……
“新闻真实”不只是准确(accuracy)。它是一个去伪存真(sorting-out)的过程,它是报道与公众、被报道者和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新闻的首要原则——超功利地追求真实——最终将新闻与其他形式的传播区别开来。
真实是一个复杂的,甚至有时相互矛盾的现象,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的话,新闻能够做到真实。新闻试图从一个令人迷惑的世界里找到真实,它首先从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误导性信息(disinformation)
或自吹自擂的信息中剥离出有用的信息,接着观察社群的反应,然后再完成去伪存真的过程。寻找真相成为了一场对话。
新闻所追求的真实——一种操作性的或实用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绝对的或哲学意义上的真实。它不是化学方程式那样的真实。新闻工作能够而且必须追求那些我们日常能够使用的真实。
常识使我们得出同样的结论。如果现在警察部门正陷于一桩腐败丑闻中,那么今天的新闻仅仅简单地报道了市长在花园俱乐部的午宴上表扬了警察,这似乎是不够的,甚至是愚蠢的;很显然,市长的评论只是一种政治修辞,是为了回应最近对他的一些攻击。
在源源不断地大量生产新闻的新兴媒体文化中,新闻变得碎片化;信息源反过来控制了记者;新闻工作标准的改变使媒体把关人不再起作用;廉价的、极端的观点充斥报道之中;更多的媒体只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大新闻”上,这些新闻只能暂时地吸引碎片化的大众。总之,这些我们称为混合媒体文化的新特征正在取代从当天的诸事件中寻找真实可靠报道的经典功能。在这持续变化的新闻文化中,新闻工作者只顾着一股脑儿把最新信息发布出去或放到网上,几乎不会花时间去核对事实。通常他们只是传递信息,创造出我们称为断言式新闻(journalism of
assertion)的新形式,并且已经推翻了传统的确证式新闻(journalism of
verification)。自从2001年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以来,我们又在广播谈话节目、有线电视新闻和其他一些节目中看到了第三种媒体模式——肯定式新闻(journalism of
affirmation),它不追求充满怀疑精神地确证事实,而是肯定和迎合受众已有的理念。互联网上的一些网站只是收集信息,通常是使用几何算法程序来进行这一工作,这导致了第四种模式——聚合式新闻(journalism of
aggregation)的出现,这种模式不负责区分流言、事实和猜想。去伪存真的工作完全依靠使用者来完成。
四种新闻:
确证式新闻(journalism of
verification)
断言式新闻(journalism of
assertion)
肯定式新闻(journalism of
affirmation)
聚合式新闻(journalism of
aggregation)
更先进的科技只是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不仅给真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同样也给错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新兴的党派新闻、肯定式新闻今天会更受某些受众欢迎。因为它使得一切变得更加简单。它能够在令人困惑的世界里发现秩序,不需要太多筛选和提升。它令人感到舒适。
新闻界不应匆忙加入背景和解释,而应集中精力进行综合和确证。把流言、影射、琐事、宣传排除在外,专注于报道中真实和重要的内容。
客观性的最初含义是新闻工作者无法做到客观,但是在方法上可以做到客观。所以关键在于规范和约束生产方式,……
新闻工作者们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加工来自各个新闻来源的不断增长的信息数据流时,他们也会面临变得更加被动的风险,更像是接受者而不是采集者。
新闻工作的绝对信条是:“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是编造的”(nothing here is
made up)。
诚实地告诉人们你知道什么的唯一方法就是尽可能披露你的信源和知晓方法。你是如何知道一切的?谁是你的信源?他们是否拥有一手知识?他们可能有什么偏见?他们是否说过自相矛盾的话?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
如果一则新闻里说“专家们说”,那么记者究竟采访了多少专家?
关于暗访: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进行检验:
1. 要获得的信息对公众的利益必须非常重要,以致于它使欺骗具有合理性。
2. 除非新闻工作者没有其他方法获得新闻,否则不能使用化装采访。
3. 无论何时,只要新闻工作者通过误导信源的方式获得信息,就必须让受众知晓这一点,并且解释这么做的原因,包括为什么在报道这则新闻时欺骗具有合理性,以及为什么这是获得事实的唯一的方式。
通过上述方法,公民可以自行决定新闻工作者的欺骗是否合理。同样,新闻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向其首要的效忠对象——公民显示其清白。
关于隐匿权:
究竟应该如何表达呢?下面是一个例子:“据一位接触到本案细节的律师说,……。《邮报》决定对这位律师的身份保密,因为对公众来说这一信息十分重要,而且我们认为,说出他的身份将使他在法律上处于险境。”
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意义在于,它们属于每个人。但是传播和新闻并不是可以互换的两个概念。每个人都可以(can)成为新闻工作者,但并不一定是(is)新闻工作者。
如果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必须告诉读者,如果这一说明会令人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就不要接受这项工作。
互联网为更多人提供了发言的机会,这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参与是件好事。但是新闻工作者和公民也要注意,不论何时,新的表达形式影响力越来越大时,会带来风险。随着这一新兴的更有活力的公共论坛变得举足轻重时,被它取代的专业的核实工作也在削弱。因此,就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庆祝公众交谈与媒体对话进一步融合的时候,必须意识到我们正在失去什么。我们不能认为核实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当事实被贬低成商品,当大量金钱和精力被投入观点和意见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更加关注是否得到了正确的事实。
作为新闻媒体,当你将新闻变成娱乐之时,你是在以己之短攻其他媒体之长。新闻机构如何能够在娱乐上和娱乐机构相抗衡?为什么它要这么做?新闻的价值和魅力就在于其与众不同。新闻的基础是与公众密切相关。
普利策奖得主雅基&巴纳辛斯基(Jacqui
Banaszynski)说,想要就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的报道,可以尝试从7种完全不同的写作方向以及第8种(非写作的)途径加以思考。
这些方向不一定对任何一个题目都同时适用,但是在报道特定题材时,这种快速头脑风暴练习会产生大量丰富多彩的想法:
1.人物特写(A
profile)。找出故事背后的人物,推动事件发展的角色。不仅可以写人物特写,还可以写出地点、事件,甚至建筑的特写。
2.分析解释(Explanatory
piece)。告诉读者为什么会发生某事或为什么会如此进行。
3.问题或趋势报道(Issues and trend
stories)。问问自己是否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有待探索。趋势并不一定总是与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关;不妨想想犯罪或经济。
4.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关注不义之举,“追踪资金链”,分析权力斗争,利用能够获得的文件。
5.叙事(Narrative)。一个有人物、场景和冲突的故事。
6.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天(Descriptive day
in the life)。另一种叙事方法,关注某个特定时刻,比如和警察一起驾车执勤或参观新开张的博物馆。
7.采访实录或观点报道(voices or
perspective story)。通过独特的方式让受访者讲故事:问答体、圆桌讨论、引语或叙事片断构成的新闻。
8.视觉新闻(Visual
story)。照片、图表或图解可能是讲述某些故事的最佳方法。
20世纪90年代初,克拉克注意到了一种他称之为“沙漏”(hour
glass)的新闻结构。“它既不是纯粹的叙事结构,也不仅是倒金字塔结构。……这种形式以新闻体开头,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接下来金字塔中断,另起一行开始叙述,通常按时间顺序展开,例如‘此事发生时,正是……’”从这一点开始,报道摆脱倒金字塔结构,以更具戏剧性并且通常更真实的语言进行叙述。
新闻中的角色和细节
另一些新闻工作者告诉我们,他们认为角色是故事吸引受众的关键。常见的手法是通过细节使角色更加人性化、更加真实。古巴男孩伊连&冈萨雷斯遭遇海难,2000年,他的父亲从古巴来到美国想把儿子接回家,在对移民局工作人员的整个采访中,最让KARE电视台的记者博亚德&赫珀特(Boyad
Huppert)感动的是一个细节,“这位父亲知道[儿子]所穿鞋子的尺码。”对于赫珀特而言,这个细节“点亮了这个男人的全新形象”,揭示出父子之间的关系,他的感情投入和他的性格。
“众议院筹款委员会的次级共和党成员”就是模式化的写法。“有30年从军经历的众议员,他反对所有减税方案,在成为了残障儿童的祖父后,唯独不反对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方案”,这种描述就有趣得多。
当新媒体经历巨变、找不到明确方向时,它们似乎被逼走上夸张和煽情路线。你可以把这个规律称为“裸体和吉它”原理。
如果你想吸引一个受众,可以到街角表演脱衣舞,脱到一丝不挂。在短时间内或许你会吸引一群看客。但是问题是如何才能让他们持续观看?如何避免观众转移注意力?还有另一种方法。假设你回到同一个街角表演吉它。第一天听的人很少。但是第二天可能会多些。这取决于你的吉它弹奏水平,如果曲目丰富多样、引人入胜,观众很可能会与日俱增。如果你弹得好,就用不着去费劲地保持观众量,总能不断吸引新观众进来,替代那些听厌了的老观众。
我们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娱乐部门做新闻,新闻部门做娱乐的地步。
人的情感是决定一件事是否能成为新闻的核心要素,但是一旦你企图制造出一些情感或者利用它引起世人对你的关注,就已经越过底线,把新闻变成了已经泛滥成灾的东西——真人秀娱乐节目。
调查受众:
新闻机构应该问一个记者式的问题——一个他们在新闻报道中经常提到的问题:人们在做什么?“发现社区正在做的事情,”沃德说,“他们在餐桌前和朋友谈些什么?为什么要打两份工?他们吃些什么?他们在医疗健康、休假和儿童教育问题上的选择是什么?”
一旦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可以策划报道,针对你想到达的受众直接做出回应。
皮尤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有力地支持了上述结论,该调查的内容包括一系列有关政治的标准化选择题。只有29%的人说他们对政治报道感兴趣。但是当被问起是否对“政府如何才能提高本地学校的表现的新闻”感兴趣时,“非常感兴趣”的百分比跃升至59%。与此类似,当问到是否对“政府如何才能保证公共场所免遭恐怖袭击的新闻”感兴趣时,“非常感兴趣”的百分比上升到67%。
人们对于降低医疗成本的新闻的兴趣也相当高。所有这些题材,从学校、医疗到公共安全,都与政治和政府息息相关。
只求视觉信息传达而缺乏文字[语言]强化的做法是个极大的错误。
卡里的研究同时暗示,节目预告广告(teasers)的概念完全是一个误导。所谓预告广告是一种为了使人们保持收看一个频道接下来要播出的重要新闻而播出的广告。“认为人们会一直看下去直到重要报道出现的想法大错而特错。预告广告是一个巨大的误会。人们不会等待。”
如果新闻工作者足够机灵和有创新精神,网络的互动性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让公众自己不断补充媒体对他们报道的不足,让他们提供基于个人的特殊经历而产生的知识以及独特的视角。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读书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读书报告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商品编号:
京 东 价:
[定价:¥]
支  持:
合约套餐:
请选择套餐内容
 您选择的地区暂不支持合约机销售!
在线客服:
服务支持: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这本书会让记者若有所思,想到自己的职业和职业良心,好看、中肯而深刻。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秘书)  经典新闻理念的集大成之作,新闻人的必读书,自媒体时代公众新闻素养的教科书。  ——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新闻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网络协会监事长)  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领悟新闻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有助于我们知晓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当我们能够充满自信地汲取来自世界各方的智慧之际,我们就一定会拥有更强大的贡献于祖国和人民的专业力量。  ——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浅显生动而又不乏思想,给人启发、引人思考,是了解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实践和理念的绝好入门书。  ——黄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
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加载中,请稍候...
dongfang600(安徽)
兰竹苑jd139920jrb(北京)
jd_滋the(辽宁)
jd181019tto(河南)
jd790081lyl()
半映山(江苏)
redheaven(浙江)
菜先森在努力(江苏)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