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语言的软件,图片有大班语言十一只猫教案

木有学过编程语言之类的技术,怎样能做一个把公式输入进去,然后就可以计算出结果的软件,或者有没有这样_百度知道
木有学过编程语言之类的技术,怎样能做一个把公式输入进去,然后就可以计算出结果的软件,或者有没有这样
木有学过编程语言之类的技术,怎样能做一个把公式输入进去,然后就可以计算出结果的软件,或者有没有这样的软件
提问者采纳
,但是想开发个这样的软件?不知道你是哪种需要。软件很多你的意思是没有学过编程
最终目的是
想要一个“ 已知一个公式
想要批量算出一系列结果”的软件
公式是自己定义的
现成的也可以、或者做出来一个简易计算这个公式的软件也可以
这个用excel里边的公式计算就行,简单好用。编辑一个公式,然后得到一系列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班级里所有的学生考试分数,只要一个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来所有同学的总分。还可以排名次啥的。。。
哦哦哦!那这个具体怎么操作?
不好意思,昨天没看到。可以把你的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里边,然后在要计算的单元格里计算结果,下拉就全出来了。公式编辑可以在上边的f(x)。也可以用函数库。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编程语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易语言post登陆问题 我做了一个post登陆学校网站的小软件,可是出现了下面图片中的问题,上网查_百度知道
为您推荐:
易语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假设在环境影响基本相等的情况下
有个朋友在瑞典定居,先生了儿子,放在国内两年,然后再带到瑞典,上学都还好,但是性格方面有点内向,语言方面中文挺顺畅的。后来又生了女儿,一直都是在瑞典,从一岁开始放在托儿所,回家父母说汉语,结果小女儿愣是一直不说话,能听懂老师和爸妈的话,就是自己不说,憋到三岁多,突然爆发,瑞典语巨流畅,汉语也还行,但是说汉语时背后的语法逻辑是瑞典语的。。。
本回答基于不完整的变量控制进行讨论。一个比较完整的变量控制讨论可以参考 &a data-title=&@Banana&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32ba41d5b45& data-hash=&32ba41d5b45& data-tip=&p$b$32ba41d5b45&&@Banana&/a& 的回答,以及她的坑填完了!&br&&br&就一个完美平衡的理想态来说,也就是如果一切环境影响几乎相等的话——也就是说在极端情况下,孩子的父母说不同的语言,父母分别用自己的母语和孩子对话,并且孩子不出门,不看电视报纸,每天只和父母对话同样长的时间,并且和父母的关系相同亲近——孩子不会倾向于任何一种,他将对父亲说父亲的母语,对母亲说母亲的母语。&br&但是很显然这样的极端平衡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必须依靠极为精密的控制才能做到,而且中间会出现各种奇怪的偏差(我在后面会举一个例子)。&br&有些孩子会因为一时间的喜好而偏向于集中使用某种语言,在这个“犯病期”过去之后再切回来;也有的孩子会保持较为平衡的双语。但是这些都还没有考虑孩子进入社会化环境之后的情况——进入社会化环境之后,题主期盼的“环境影响基本相等”大概就完全不存在了吧……&br&&br&当然,最终的结果必然倾向于此:&b&哪种语言在局部环境里占优势,孩子就更倾向于说哪种语言。&/b&但是这一句话里面所包括的信息,远不止“哪种语言听着高端洋气”那么点。&br&在这句话里所说的环境,其实是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它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是家里父母之间的语言习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但是更容易影响小孩子的,其实是周围同伴、电视节目、外界环境(学校、日托中心、游乐场等)的语言习惯。而占优势也并不仅仅是“社会地位”占优势,还包括应用人数、表达方式、生活习惯的占优势。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双言制社会下(如香港、新加坡、瑞士)的家庭交流往往用所谓的“低言”进行,即使在学校、工作场所大家都在用“高言”——这就不能说是谁“社会地位高”就用谁了;相反,家庭交流里会回避“社会地位高”的语言。&br&在使用中倾向于局部环境中较为优势的语言,不仅大人会做,小孩也会做。因为他们的语言活动都在环境优势语言中完成,所以在提及这些活动的时候也会以优势语言描述——前提是父母都听得懂——这样不是很方便么?小孩子也是会偷懒的。在一个多语家庭里,甚至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小孩子和母语A的人在一起玩了一天,回来会用A语言来叙述自己的活动,和母语B的人在一起玩了一天,回来则会用B语言来叙述自己的活动。只要方便就可以。&br&但是,和大人一样,小孩子也是会看人下菜碟的。如果和他们交流的人只会他们的弱势语言(比如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二代和他们的祖辈交流),那么他们也会选用对方唯一掌握的语言,即使那是他们的弱势语言。他们会根据周围人的能力和喜好换用自己的语言,并且也会连带着影响到自己在其他环境下的语言(比如对父母描述和祖辈的活动的时候)。&br&更有甚者,有孩子会在年纪稍微大点(小学-中学)之后选择更适合表达冲动情感的语言,比如用这种语言来惊叹、称赞、喊叫、骂人,但是用另外一种语言来冷静地说话……&br&想要量化“更喜欢说哪一种”,实在是太难了。&br&&br&最后举几个有趣的个例,作为不同环境下双语小孩的语言选择:&br&1. 我导师一家。我导师是波兰人,在英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丈夫是英国人,两人有一个女儿,现在上中学。我导师认真地教自己女儿波兰语,女儿和母亲对话的时候也会用波兰语,但是根据我导师的说法,“她说不好时态”,说着说着就又回到英语上去了。&br&2. 我小姑一家。小姑和小姑父都是第一代美籍华人移民,有两个孩子。小姑的母亲(我婶奶奶)生前在美国照看两个小孩,她不会说英语(当年外语都是俄语),所以只会用汉语和孩子们对话。根据我小姑的描述,在婶奶奶还在的时候,两个孩子的汉语水平还可以,但在婶奶奶去世之后他们的汉语水平直线下降。现在在家里,小姑和小姑父对孩子说汉语,孩子拿英语回答。我和小孩之间都直接说英语了。&br&3. 我大姑一家,大姑是上文所说小姑的亲姐姐,和大姑父都是第一代美籍华人移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已经上了大学。我这个表妹现在基本都说英语,但有趣的是她对我们家里人的称呼全都是汉语,她叫我小姑“小姨”,叫我“表姐”,然后后面聊天全都用英语……&br&4. P老师,我硕士时的老师,也是我一开始就说的要举的个例。她是西班牙人,她丈夫是挪威人,在家里严格实行多语环境:她对孩子说西班牙语,她丈夫对孩子说挪威语,夫妻之间说英语但是坚决不对孩子说。孩子在家也严格遵循多语的规则:对妈妈说西班牙语,对爸爸说挪威语。这估计是题主一开始想看到的结果吧…………不。我们去年上课的时候,P老师一脸好笑地和我们说,他们一家去夏威夷旅游,孩子在飞机上用流利的英语跟空姐要果汁喝;这是她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孩子竟然会说英语……&br&&br&没有完美的双语环境。只有在双语环境里不断摸索的孩子们。&br&以及,语言学家的孩子可真难做啊……&br&&br&21/06补充一句:&br&&b&人可以有多个母语&/b&。如果小孩子自出生起接收相近强度的双语引导的话,会形成同步双语(simultaneous bilingualism)的现象;在儿童同步双语里,出现code-mixing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是语言机能有问题。&br&昨天这边bilingual networking的集会,听了一个报告,里面提到,如果在3岁之前双语其中一种的接收强度达不到40%的话,这种语言就无法作为同步双语的一种发育完全,也就是像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32ba41d5b45& data-hash=&32ba41d5b45& data-tip=&p$b$32ba41d5b45&&@Banana&/a& 说的那样在后期慢慢退化。所以双语教育一定要保证强度啊。
本回答基于不完整的变量控制进行讨论。一个比较完整的变量控制讨论可以参考
的回答,以及她的坑填完了!就一个完美平衡的理想态来说,也就是如果一切环境影响几乎相等的话——也就是说在极端情况下,孩子的父母说不同的语言,父母分别用自己的母语…
&p&谢 &a data-hash=&cd8b56b1d6d31d8d440f& href=&///people/cd8b56b1d6d31d8d440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Chris Xia& data-tip=&p$b$cd8b56b1d6d31d8d440f&&@Chris Xia&/a&喵我过来,同时也要向之前的 &a data-hash=&55ab1ec688e6e75b3a72be& href=&///people/55ab1ec688e6e75b3a72b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Albertini& data-tip=&p$b$55ab1ec688e6e75b3a72be&&@Albertini&/a&小朋友喵我未到草草点赞说抱歉。不巧我这星期开始做实验,我手头已经攒了三个喵了,我能回答一定尽快回答,这不午饭就吃了一个kebab节省了二十分钟估计能勉强挖个坑。&/p&&br&&p&————————————挖坑不答完的人本来是应该吊打的————————————————&/p&&br&&p&无奈这个问题太有趣+好不容装上真正的本行,我一定要赶过来挖个坑。&b&请大家在心里默默吊打我。&/b&&/p&&br&&p&这个问题是我答题到现在为止最喜欢的问题,问得很专业(切入点相对较小,限制了条件变量):【孩子从小听(学)两种语言,他会更喜欢说其中某一种吗?】基本上概括了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一个系列的研究方向。我觉得现在大家姿势涨的都很快,语感也都挺好,身边例子貌似也不缺,所以我这个坑情有可原的地方就在于,&b&我准备给大家提几个思路&/b&(同好们可以顺着这几思路切入一下,回头我杀回来取长补短把坑填了大家皆大欢喜)&/p&&br&&p&&b&切入点:&/b&&/p&&p&&b&1. 孩子(想一想孩子的年龄限制在哪里)&/b&&/p&&p&&b&2. 从小(想一想语言学系的起始点在哪里,以及有没有可能在这一起始点两种语言同时出现)&/b&&/p&&p&&b&3. 喜欢(什么叫做喜欢,是【倾向】(哪个说起来方便)还是【态度】(哪个说起来感觉良好))&/b&&/p&&p&&b&4. 假设在环境影响基本相等的情况下(可不可能出现环境影响基本相等的情况,大多数情况是怎样的)&/b&&/p&&p&&b&5. 环境影响(除了环境影响,小孩子学说话还有什么影响?)&/b&&/p&&br&&p&目前得票第一的 &a data-hash=&f86e593acb332f0ba04f31b& href=&///people/f86e593acb332f0ba04f31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高思畅& data-tip=&p$b$f86e593acb332f0ba04f31b&&@高思畅&/a& 先生的答案,回答了我上述第3点的一种可能性,就是【态度】。Language attitudes简直可以单独开一门课了,这里有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b&小孩子一定会沿袭成人社会的语言态度吗?&/b&再挖深一点,&b&语言的态度说白了是对说某种语言的社会群体的态度,那么小孩那么小小年龄就形成对社群的感知了吗? &/b&&/p&&p&这个答案得票第一我不反对,因为有趣,大家看起来爽,本质上也不错。但是有一点不合适的是,高先生没有限制自己的论点的适用范围,可能性的强弱,形成一个过强的论述。什么叫过强的论述,就是没有足够的论据来支撑你的论述,把可能说成极有可能,把极有可能说成绝对,把部分说成全局,大家应该能领会我的意思了。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这个题如果要我来看,这么答不合适。&/p&&br&&p&————————————我会回来的!!!祝我见导师顺利!!!—————————————&/p&&br&&p&这两天没填坑我也回答了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为我顺利填这么大一个坑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大家瞅一眼:&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母语水平决定了外语水平吗?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question//answer/&/a&&/p&&br&&p&这两个答案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p&&br&&p&1. 人类学习语言是有关键时期的。&b&关键时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b& 主张在过了关键时期的分水岭之后(现阶段我们不能确定分水岭的确切时间,也不能确定在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分水岭是切实存在的)再开始学习一门语言,那么这门语言的水平将无法达到母语者的水平,也就是精通;&/p&&br&&p&2. &b&显性学习机制和隐形学习机制(Explicit/implicit mechanism),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Explicit/implicit knowledge)。&/b&&/p&&blockquote&语言分为&b&习得&/b&和&b&学习,而任何人的母语都是习得的,而且我们每个人的母语水平都是一样的&/b&。【习得】是自发的自然的 spontaneously, 涉及到隐式学习机制(implicit learning process),【学习】是刻意的有意识的 consciously,涉及到显性学习机制(explicit learning mechanism)。研究语言习得的学科叫做第一语言习得 &b&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b&,研究语言学习的学科叫做第二语言习得&b&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b&。&/blockquote&&p&&b&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很好理解,显性知识就是你知道你知道的知识,隐形知识就是你不知道的你知道的知识。显性知识是冰山在海平面上的部分,而隐性知识是冰山在海平面下的知识。&/b&大家花一分钟回想一下,汉语语法你能说得出几条?你说不出是不是意味着你不知道怎么讲话?这么一想,就明白了。&/p&&img src=&/29ebeb8e390e3dd734994_b.jpg&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18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br&&br&&p&3. &b&母语是什么?人一生下来接触到的语言就是自己的母语&/b&(我们叫born to the language)。在英文中,母语叫Native language,研究母语习得的学科叫做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从名称可见一斑。&/p&&p&&b&母语水平是什么?任何人的母语水平和其他所有持同样母语的人的母语水平都是一样的,那就是Mastery 精通。&/b&在关键时期后习得/学习到的所有第二,第三语言,这些语言的水平将无法达到精通,最高只能达到Near-native接近母语者的水平而无法等同&/p&&br&&p&4. &b&结合关键时期假说,人有没有可能有多个母语,我的答案是,有可能。&/b&在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question//answer/&/a& 这个问题的时候,题主生下来接触到的是维语,但是因为后天环境主要接触和学习的是汉语,导致题主后来的情况是只能听不能说,达不到母语者的水平,所以题主一生下来就接触到的语言——维语,处于继承语&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Heritage_langua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eritage language&i class=&icon-external&&&/i&&/a&的地位。而题主的母语是普通话。&/p&&blockquote&那大家又会有疑惑,我在前面不是说了人生下来接触到的是什么语言,她/他的母语就是什么语言吗?这句话没错,但是&b&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环境,社会中的人密切相关,所以语言是流动的,不停变化的&/b&。&br&&br&&b&不用的语言就是死了的语言&/b&,世界上每年都有那么多种语言消亡切切实实地告诉我们,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如果不能用作交流的目的 Communicative purpose,如果没有一个一定规模的社群使用这样的语言,这个语言就会离我们而去。现在世界上很多minority language,少数民族语言,都面临着这样危机。&br&&br&&b&同样,对于个人的成长轨迹来说,哪怕是一生下来就接触,学习的语言,如果中途停止了学习,或者是完成了学习但日后不加以使用,同样会在我们的脑中渐行渐远。&/b&&/blockquote&&p&以上内容,完成了我前面提到的切入点1和切入点2的回答。&/p&&br&&p&—————————————下面我们来谈谈态度和环境——————————————————&/p&&br&&p&&b&切入点3. 喜欢(什么叫做喜欢,是【倾向】(哪个说起来方便)还是【态度】(哪个说起来感觉良好))&/b&&br&&/p&&br&&p&在前面的论述中,我略微提到了主流语言和少数语言。&b&少数语言&/b&在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逐渐消亡,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使用群体规模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b&主流语言跟少数语言相比,通常在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方面,和适用人群的规模方面占据绝对优势&/b&,也正是因为这些优势,一方面促使更多的人“选择”(选择打引号是因为这种选择不一定是主动的,详情参见我对语言权利的介绍&a href=&/hongshujiuguan/& class=&internal&&从“为了读懂世界”到“为了让世界读懂我们”——简单说说语言权利 - 宏树酒馆 - 知乎专栏&/a&),一方面左右了对待语言的&b&态度&/b&。&/p&&br&&p&&b&我曾经在做有关双语现象 Bilingualism 的论文的时候,走访了爱丁堡地区的两个双语家庭。在他们的饭桌上,都会有父母用汉语问问题,子女用英语回答的情境。这些小孩是不会说汉语吗?不是。是不愿意讲汉语吗?也不见得。&/b&&/p&&br&&p&事后的采访(录音的时候我们不在现场,为了还原一个最大限度接近真实的语境)告诉我们,&b&这些孩子不是不愿也不是不能,而是图省事&/b&。他们在学校学习,在和自己的朋友玩耍的时候,使用的都是英语。插入一点神经科学的常识,人脑中建立的符号和意义之间的映射是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不断加强的。所有语言都是符号,那么在这个大环境下,英语这一套符号系统在他们头脑中的映射,会远远强于汉语。映射增强,那么他们在大脑中检索retrieve这套符号的速度就会加快。&/p&&br&&p&打个很简单的比方,搜索引擎。那些经常被搜索的词条,是不是刚输入一个字一个词就会整个跳出来。&b&搜索频率的增加,就意味着下一次检索速度的加快。&/b&&/p&&br&&p&&b&我在前面反复强调,语言是流动的。社会中的语言和人脑中的语言,都会随着使用规模,使用频率和使用人群的变化不断变化。那么现阶段小孩子脑海中的汉语映射和英语映射之间的强度差异还不是很大,但是久而久之,任由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汉语映射就会逐渐减弱。&/b&这就跟我很久不拉琴了以后,虽然把琴架在脖子上,手指头知道怎么摆,但是高低把位,不同调位之间的变换,就会迟钝很多,是一样的道理。&/p&&br&&p&但和拉琴不同的是,这门手艺我随时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捡起来,而人学习语言是完全另外一个不同的机制,&b&过了关键时期以后,就再也达不到母语者的水平了&/b&。&/p&&br&&p&再说说态度。对语言态度这方面的研究我做过很多,但是我认为跟这个问题的关系不是很大,所以就简单举几个栗子,大家看看热闹。&/p&&br&&p&首先插播一条理论,&b&code-switching,直接翻译为转码。在语言学上,转码就是双语者或者多语者在说话的时候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语言,或者不同的方言之间转换。这种转换可以是句间(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可以是句内(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还可以是单个字符的转码(tag-switching),还可以在单个字词内部转换(intraword switching)。&/b&&/p&&br&&p&有人觉得别扯几把犊子了,单个字内部怎么转换。No problemo 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嘲弄西班牙语的词。prolemo并不是正确的西班牙语词汇,但是美国人就是用这样一个不正确的伪西班牙文来嘲笑拉丁裔的文化水平低。(就是这么绕)&/p&&br&&p&转码跟语言态度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谈一谈为什么转码。&/p&&p&1. &b&不同的语境。正式/非正式(formal/informal)。&/b&别小看不同语境的使用,一般用于正式场合的语言/方言往往是社会评价比较高的语言/方言,为政治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群体使用。&/p&&br&&p&2.&b& 不同的对象。对象设定(&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Audience_desig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udience design&i class=&icon-external&&&/i&&/a&)。&/b&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对象的不同转换不同的语言/方言。转换不同的语言很好理解,你跟英国人说中文人家听不懂。有趣的是,在不构成交流障碍的时候,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对象转变自己的说话风格。一般而言,当你从心里认可你的说话对象的时候,你会跟他的说话风格接近;而当你从心理上希望远离(远离的原因有很多种,你不喜欢他这个人/他的国家/他的种族等等)你的说话对象时,你会跟他的说话风格远离。&/p&&br&&p&3. &b&自个儿乐意。因为这个涉及到更难懂的理论(n+1 indexicalization),我就编了一个自个儿乐意这样一个理由。&/b&简单说来,就是人通过自己的言谈来构建自己的形象,或者说构建自己希望留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那么这个时候,不同的语言/方言就相当于你工具箱里面的一件件工具,通过这些工具,你来构建一个你希望构建或者说你希望别人认同的个人形象。更多有关个人形象构建的信息,请戳&a href=&/hongshujiuguan/& class=&internal&&言语行为与身份建构——社会语言学的第三思潮 - 宏树酒馆 - 知乎专栏&/a&&/p&&br&&p&说完了转码,再说说&b&小孩子会不会因为对不同语言有不同的态度从而有意识地选择自己说的语言,我的答案是,会。而且小孩子对语言的态度大多跟成人世界的态度相似。&/b&但是究竟多大的小孩子会形成这样的偏见,学术界目前的研究中最小的孩子年龄为&b&9岁&/b&。还可能有更小的,但是我们的触角还没有伸到那么远。参考文献:&a href=&http://www.ir.canterbury.ac.nz/bitstream//1/_The%20acquisition%20of%20sociolinguistic%20evaluations%20among%20Polish-born%20adolescents%20learning%20English.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ir.canterbury.ac.nz/bit&/span&&span class=&invisible&&stream//1/_The%20acquisition%20of%20sociolinguistic%20evaluations%20among%20Polish-born%20adolescents%20learning%20English.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br&&p&栗子来了:&/p&&p&1. 在&b&Rubin&Smith(1990) Effects of accent, ethnicity, and lecture topic on undergraduates' perception of 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teaching assistants&/b&的研究中,他们用了一个很tricky的实验方法:贴一张亚洲人的脸,贴一张白种人的脸,然后播放一模一样的语音材料。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贴亚洲人脸的时候,实验者觉得他们讲课的内容难懂,且评价他们的口音也很重;贴白种人脸的时候,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这个研究结果叫做&b&reverse linguistic stereotype(逆向语言偏见)&/b&。语言偏见的意思是,当你听出来说话者具有某种口音的时候,你会把这个单独的个体和一个群体(持这种口音的群体)联系起来,因而整个群体的特质也会被迁移到这个个体身上来;那么逆向语言偏见的意思就是,当你认定某个人属于某个群体的时候,无论他说话有没有这个群体的特征(口音,选词造句的方式等等),你都会认为你“听见”了口音。这个是你的大脑在欺骗你,让你认为你“听见”了你实际上并没有听见的东西。&/p&&br&&p&2. 有很多研究做的是英国/美国各地的口音态度比较,在google上随便输入accent perception就可以搜到一大堆,伯明翰的语音评价最低,RP评价较好,Newcastle的评价最高。哈哈可怜的伯明翰,大约因为本来是工业城市吧。参考文献:Eisenstein, M. (1982). A study of social variation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32, 367–391.&/p&&p&Giles, H. (1970). Evaluative reactions to accents. Educational Review, 22, 211–227.&/p&&br&&p&&b&切入点4. 假设在环境影响基本相等的情况下(可不可能出现环境影响基本相等的情况,大多数情况是怎样的)&/b&&br&&/p&&br&&p&&b&我的答案是:假设出现环境影响相等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可能出现的),小孩会出现两种或多种语言系统并驾齐驱的状态。&/b&但是就像我上面强调的那样,语言是不停流动的,不断变化的,随着日后在工作生活中使用情况的变化,比较经常出现的情况有以下两种:&/p&&br&&p&1. &b&在关键时期以内&/b&,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使用频率就已经出现较大差异,那么就很难维持多种语言之间的平衡,会有一种语言占主导,而其他使用较少的语言可能会出现部分语言功能丧失的情况;&/p&&br&&p&2. &b&在关键时期以外,&/b&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使用频率出现了较大差异,那么虽然会有一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占主导,但不会影响其他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语言功能。&/p&&br&&p&&b&切入点5:&/b&&b&环境影响(除了环境影响,小孩子学说话还有什么影响?)&/b&&/p&&br&&p&&b&在前面讲到了态度,所以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孩对某种语言的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学习的结果以及语言使用的频率造成很大影响。&/b&&/p&&br&&p&———————————————我是夹带私货的分割线——————————————————&/p&&br&&img src=&/3e242dd46e56e9eb7cb70c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1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3e242dd46e56e9eb7cb70c_r.jpg&&
谢 喵我过来,同时也要向之前的 小朋友喵我未到草草点赞说抱歉。不巧我这星期开始做实验,我手头已经攒了三个喵了,我能回答一定尽快回答,这不午饭就吃了一个kebab节省了二十分钟估计能勉强挖个坑。————————————挖坑不答…
在希尔伯特空间魁比特郡养了一只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咕咕是一只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