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61亚历塞维奇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8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以表彰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她是白俄罗斯女记者和散文作家。-----本题已收录至知乎圆桌 >>,更多诺贝尔奖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肯定纪实文学不是普利策干的活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这次又偷偷的调皮了。
谢邀。&br&&br&首先,&b&实至名归啊。&/b&&br&&b&没什么问题。&/b&&br&&b&很好。&/b&&br&&b&Well deserved。&/b&&br&&br&然后,我可以说我大概猜到了么……&br&&a href=&/people/zhangjiawei/statu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每年念叨遍:阿多尼斯、弗斯、汉德克、班维尔、诺特博姆、罗斯、昆德拉、奥兹、欧茨、罗斯、品钦……当然也就是念叨下。他们中间大半这辈子都拿不到了。&b&这几年大概还是会在高银、阿列克谢维奇、瓦蒂昂戈、纳达斯、萨达维们中间出个吧&/b&。我就想说,趁前面这一长列名字还活着,给他们中谁发一个吧……&/blockquote&&br&说说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姨。&br&文笔不提,非常简练干练同时不失情感丰沛的作者。气度很大。&br&论现实意义,以前是冲第一线的记者。&br&大量报告文学。写书极慢,37岁出第一本书,三十年来只有六本,但本本厚重。&br&极擅长用大量访谈和细节慢慢堆垒,让你无话可说。&br&搞过内涵阿富汗战争的第一手资料《锌皮娃娃兵》(Zinky Boys)。&br&写过口述史《切尔诺贝利的哀鸣》(Voices from Chernobyl)。&br&论经历,一辈子反战反极权。&br&&b&她的书在白俄罗斯被禁了很久很久。&/b&&br&被迫害过,被迫离开白俄罗斯十年。&br&论地位,基本是写前苏联末期的第一人。&br&得奖毫无问题。2013年说过,她是为许多”在黑暗中无法发声的人发声“。&br&&b&所以可以说:她是个为沉默大多数写作,并“雕刻历史”(她原话)的人。&/b&&br&&br&&br&最有名的段落:&br&If you look back at the whole of our history, both Soviet and post-Soviet, it is a huge common grave and a blood bath. An eternal dialog of the executioners and the victims. The accursed Russian questions: what is to be done and who is to blame. The revolution, the gulags,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Soviet-Afghan war hidden from the people, the downfall of the great empire, the downfall of the giant socialist land, the land-utopia, and now a challenge of cosmic dimensions – Chernobyl. This is a challenge for all the living things on earth. Such is our history. And this is the theme of my books, this is my path, my circles of hell, from man to man.&br&&br&从切尔诺贝利出发到对苏联的质疑。&br&血浴、坟墓、刽子手与受害者的对话、被诅咒的俄罗斯、革命、二战、苏联与阿富汗战争、巨大帝国的崩塌、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挑战。&br&“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这就是我所写的书的主题,这就是我的道路,我的炼狱轮回。”&br&&br&不过细想来,在2015年俄罗斯这个情景下,给这么一位作者,很微妙……&br&&b&诺奖真不是存心想恶心一下俄罗斯……吗?……&/b&&br&&br&&br&&b&至于说她老人家得奖跟政治有关系的,没错&/b&:我也觉得有政治因素。&br&但她老人家写得确实好。&br&此外我多一句嘴:&br&政治与文学挂钩,可并不只有郭沫若老师那几首词。&b&雨果、托尔斯泰、马尔克斯、昆德拉这几位可政治了。王小波的杂文和小说可都是反极权的。&/b&&br&完全不提政治的文本……嗯,琼瑶阿姨的文本最不谈政治了。&br&&br&&br&此外,我知道,每年都会有人嚷“为什么AAA或BBB或CCC没得奖呢?”&br&还是那句老话:&br&&b&世上配得上诺奖的人有许多。只是很可惜名额每年只有一个。&/b&&br&&br&所以我只好一边祝贺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姨,一边继续为阿多尼斯、弗斯、汉德克、班维尔、诺特博姆、罗斯、昆德拉、奥兹、欧茨、罗斯、品钦、麦卡锡们画圈圈。&br&博彩机构继续给村上春树、昆德拉、法拉赫他们定赔率。&br&如此年复一年。
谢邀。首先,实至名归啊。没什么问题。很好。Well deserved。然后,我可以说我大概猜到了么……每年念叨遍:阿多尼斯、弗斯、汉德克、班维尔、诺特博姆、罗斯、昆德拉、奥兹、欧茨、罗斯、品钦……当然也就是念叨下。他们中间大半这辈子都拿不到了。这…
虽然诺奖文学奖再次颁给一位很容易让人产生政治联想的作家,我还是希望大家在讨论文学奖的时候多关心一下文学,少撕逼一些政治(然并卵,我知道的)&br&&br&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里,有海明威、罗曼罗兰、川端康成、马尔克斯这样的,也有丘吉尔这样的(嗯嗯没错就是你们想的那个丘吉尔)&br&我觉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属于……夹在中间那种。&br&&br&就好像假如《三体》拿了茅盾文学奖。我是很喜欢三体的,但是拿个茅盾文学奖,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儿。&br&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我只读过《锌皮娃娃兵》。书当然是极好的,若能给个普利策奖,自然妙极。&br&但是刨除那些珍贵的、震撼人心的前线第一手资料,在文学技巧的层面上,我觉得也就是普利策奖的水准了。&br&事实上,当我尝试着把《锌皮娃娃兵》当成一部架空作品来看待的时候,我觉得它在文本上给我的震动并不能媲美《失明症漫记》之类。但我知道她讲的是真人真事,在我已出生的某时,在我能在地图上找到的某地。这就不一样了。&br&&a data-hash=&f9de5a09af78bfe4d1da5& href=&///people/f9de5a09af78bfe4d1da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张佳玮& data-tip=&p$b$f9de5a09af78bfe4d1da5&&@张佳玮&/a&说他的文字大气度,犹言有些大巧若拙的感觉,我却觉得若拙的有些过了。诚然这样的风格符合她创作题材的纪实性和厚重性,但毕竟苏俄文学有那么多现实主义煌煌巨著珠玉在前,足以说明就算是现实主义的创作也完全可以写得不那么“原生态”。&br&&br&当然,这也可能是我个人的文学口味问题。文无第一,求不撕。&br&&br&最后,我衷心希望这次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只是诺奖周期性地鼓励一下非虚构写作,并不是一种常态化评判的结果。&br&毕竟非虚构写作近年来势汹汹,如果世界第一文学奖也变成“唯题材论”,是挺可悲的一件事儿。&br&&br&不过谁说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世界第一文学奖来着?对吧。
虽然诺奖文学奖再次颁给一位很容易让人产生政治联想的作家,我还是希望大家在讨论文学奖的时候多关心一下文学,少撕逼一些政治(然并卵,我知道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里,有海明威、罗曼罗兰、川端康成、马尔克斯这样的,也有丘吉尔这样的(嗯嗯没错就是你…如何评价白俄罗斯女作家 Alexievich 获得 2015 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8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以表彰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她是白俄罗斯女记者和散文作家。-----本题已收录至知乎圆桌 >>,更多诺贝尔奖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按投票排序
谢邀。首先,实至名归啊。没什么问题。很好。Well deserved。然后,我可以说我大概猜到了么……每年念叨遍:阿多尼斯、弗斯、汉德克、班维尔、诺特博姆、罗斯、昆德拉、奥兹、欧茨、罗斯、品钦……当然也就是念叨下。他们中间大半这辈子都拿不到了。这几年大概还是会在高银、阿列克谢维奇、瓦蒂昂戈、纳达斯、萨达维们中间出个吧。我就想说,趁前面这一长列名字还活着,给他们中谁发一个吧……说说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姨。文笔不提,非常简练干练同时不失情感丰沛的作者。气度很大。论现实意义,以前是冲第一线的记者。大量报告文学。写书极慢,37岁出第一本书,三十年来只有六本,但本本厚重。极擅长用大量访谈和细节慢慢堆垒,让你无话可说。搞过内涵阿富汗战争的第一手资料《锌皮娃娃兵》(Zinky Boys)。写过口述史《切尔诺贝利的哀鸣》(Voices from Chernobyl)。论经历,一辈子反战反极权。她的书在白俄罗斯被禁了很久很久。被迫害过,被迫离开白俄罗斯十年。论地位,基本是写前苏联末期的第一人。得奖毫无问题。2013年说过,她是为许多”在黑暗中无法发声的人发声“。所以可以说:她是个为沉默大多数写作,并“雕刻历史”(她原话)的人。最有名的段落:If you look back at the whole of our history, both Soviet and post-Soviet, it is a huge common grave and a blood bath. An eternal dialog of the executioners and the victims. The accursed Russian questions: what is to be done and who is to blame. The revolution, the gulags,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Soviet-Afghan war hidden from the people, the downfall of the great empire, the downfall of the giant socialist land, the land-utopia, and now a challenge of cosmic dimensions – Chernobyl. This is a challenge for all the living things on earth. Such is our history. And this is the theme of my books, this is my path, my circles of hell, from man to man.从切尔诺贝利出发到对苏联的质疑。血浴、坟墓、刽子手与受害者的对话、被诅咒的俄罗斯、革命、二战、苏联与阿富汗战争、巨大帝国的崩塌、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挑战。“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这就是我所写的书的主题,这就是我的道路,我的炼狱轮回。”不过细想来,在2015年俄罗斯这个情景下,给这么一位作者,很微妙……诺奖真不是存心想恶心一下俄罗斯……吗?……至于说她老人家得奖跟政治有关系的,没错:我也觉得有政治因素。但她老人家写得确实好。此外我多一句嘴:政治与文学挂钩,可并不只有郭沫若老师那几首词。雨果、托尔斯泰、马尔克斯、昆德拉这几位可政治了。王小波的杂文和小说可都是反极权的。完全不提政治的文本……嗯,琼瑶阿姨的文本最不谈政治了。此外,我知道,每年都会有人嚷“为什么AAA或BBB或CCC没得奖呢?”还是那句老话:世上配得上诺奖的人有许多。只是很可惜名额每年只有一个。所以我只好一边祝贺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姨,一边继续为阿多尼斯、弗斯、汉德克、班维尔、诺特博姆、罗斯、昆德拉、奥兹、欧茨、罗斯、品钦、麦卡锡们画圈圈。博彩机构继续给村上春树、昆德拉、法拉赫他们定赔率。如此年复一年。
虽然诺奖文学奖再次颁给一位很容易让人产生政治联想的作家,我还是希望大家在讨论文学奖的时候多关心一下文学,少撕逼一些政治(然并卵,我知道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里,有海明威、罗曼罗兰、川端康成、马尔克斯这样的,也有丘吉尔这样的(嗯嗯没错就是你们想的那个丘吉尔)我觉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属于……夹在中间那种。就好像假如《三体》拿了茅盾文学奖。我是很喜欢三体的,但是拿个茅盾文学奖,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儿。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我只读过《锌皮娃娃兵》。书当然是极好的,若能给个普利策奖,自然妙极。但是刨除那些珍贵的、震撼人心的前线第一手资料,在文学技巧的层面上,我觉得也就是普利策奖的水准了。事实上,当我尝试着把《锌皮娃娃兵》当成一部架空作品来看待的时候,我觉得它在文本上给我的震动并不能媲美《失明症漫记》之类。但我知道她讲的是真人真事,在我已出生的某时,在我能在地图上找到的某地。这就不一样了。说他的文字大气度,犹言有些大巧若拙的感觉,我却觉得若拙的有些过了。诚然这样的风格符合她创作题材的纪实性和厚重性,但毕竟苏俄文学有那么多现实主义煌煌巨著珠玉在前,足以说明就算是现实主义的创作也完全可以写得不那么“原生态”。当然,这也可能是我个人的文学口味问题。文无第一,求不撕。最后,我衷心希望这次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只是诺奖周期性地鼓励一下非虚构写作,并不是一种常态化评判的结果。毕竟非虚构写作近年来势汹汹,如果世界第一文学奖也变成“唯题材论”,是挺可悲的一件事儿。不过谁说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世界第一文学奖来着?对吧。
又是一位冷门作家,村上春树又不出意外地成为了陪衬。对于这位女记者,目前大陆对她作品的出版和引进仅限于12年凤凰出版社的《切尔诺贝利的回忆》(谢知友提醒,还有《锌皮娃娃兵》、《战争中没有女性》),听到她获奖的消息还是挺开心的,因为,新闻报导很少进入诺贝尔评委会的视野。因此,这次诺贝尔奖,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不仅是颁给这位女记者,更是给非虚构文学的一种价值承认。另一位获得文学奖的记者,是鼎鼎大名的丘吉尔(感谢
提醒,略萨、马尔克斯等人也做过记者)。作为大时代的大人物,政治家丘吉尔的视野是宏大到难以想象的。这种视野也影响到了作为事件记录者的记者丘吉尔。和丘吉尔不同,阿列科谢耶维奇写下的,是亲历大事件的小人物的历史,带血的历史。《外滩画报》对她的描述是:前苏联悲惨时代的记录者。无论是阿富汗战争还是切尔诺贝利,阿列科谢耶维奇描述的视角都是那个庞大国家机器上的小螺丝,酗酒的士兵,无助的女教师,核电站旁边村庄的老妇。他们在北方广袤的大地上,如蝼蚁一般卑微而坚强地活着,默默以旁观的方式参与自己无法改变的时代悲喜剧。另外,这位女作家的作品,也很好地展现俄语文学里的现实主义悲悯传统。纪实文学不一定意味着作者在意识形态上的绝对中立,因为这是无法做到的。但好的非虚构文学,作者的态度应当是藏在文字中不易发觉,却又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对俄语文学的影响,其实恰好是作家对主流意识形态上的疏离感,且不说索尔仁尼琴、普宁之类的流亡作家,就是身居高位的政治局委员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展示的也更多是小人物在逆流的命运里的无助感。这位女作家也不例外,她继承了俄国文学的悲悯传统和意识形态疏离感。在一个大时代里,小人物只能是悲剧性的命运。人们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并不是上面有回答说的那样恶心俄罗斯,而是俄语文学,从普希金、莱蒙托夫开始一贯的传统和范式,也是斯拉夫人民族精神里的深沉和忧郁。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罗素曾经这么形容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其实这三句话也可以概括文学的三种境界。第一重境界耽于肉欲,溺于情感,虽渗透人性关怀却因感性过度略显笔力不足。第二重境界描大千世界,摹人生百态,打开了读者的视野,却留在理性的探索里超脱不出。悲悯和同情,则是东正教圣徒般神性的,作家并不“怒其不争”,仅仅是“哀其不幸”,以这种情怀感染读者,温暖冷漠的世界。
说完文学,再说说历史。历史学家获诺贝尔奖,百年来并不罕见,上世纪初蒙森就凭借皇皇巨著《罗马史》斩获这一桂冠。相似的还有同为记者和历史学家的丘吉尔。但这次诺奖,是对口述历史这一史学体系中被认为非主流的描述范式的一种承认。的确这么一种历史书写并不能够和兰克以来的传统方式一样,全面整体性地看历史,并给后来人带来以史为镜而知兴亡的体会,但每一个历史中的小人物都是一滴能够反映一斑的水滴。小人物口述的历史叙事方式,抛弃了魏武挥鞭式的浪漫派和英雄主义,突显了历史中的残酷性,就像《夹边沟》一样。这或许的确不是历史的全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看见真相,但每个人都会成为真相”,卡夫卡如是说。
又一位曾遭当局迫害的苏联系作家。从蒲宁,帕斯捷尔纳克,到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再到今年的亚历塞维奇,无不是在本国待不下去跑到欧美,或者迫于压力拒绝领奖的。好像只有肖洛霍夫一个人是既领了诺奖又受本国赞誉的,不容易啊。加上今年俄罗斯和欧洲的关系如此微妙,总会给人一种苏联系作家得奖都是把普利策奖和炸药和平奖揉吧揉吧当成炸药文学奖颁出去的感觉,好像搭了政治顺风车。这对亚历塞维奇显然不怎么公平,实力上足够得奖,但总被人诟病搭政治顺风车,搁谁都不乐意。所以,大家最好的方式还是买几本她的书读一读,让我们对她的了解更多的放在文学和纪实作品上,而不是人云亦云只会揪着政治不放。顺便一说,亚历塞维奇的中文译者之一是我很喜欢的凤凰卫视总编辑吕宁思先生,突然就有种冲动要淘一本他的译作了。哦还有,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在本国待不下去的,他的书现在还被禁着呢。也顺带安利一下。
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士,在这一群鹤立鸡群的文坛代表人物当中,在赔率表上来看,是除了萨阿达维老太太(感觉没啥可能拿奖)之外,硕果仅存的一位纪实类作家。以记者身份直击过20世纪后半期几次大事件,写作内容和主题也是围绕它们进行,由于揭露性很强而在她祖国被打压。作品语言简洁基本上就是还原采访,但是采用了精心的选材、梳理和编排,整个调性高度统一,看完之后会有巨大的回响效果,这是写作功力的体现。大体上从她2013年在赔率表上冒起的时候,就有一句评论是可以参考的:一个21世纪的索尔仁尼琴。诺奖的评选是很强调政治因素的,这一点建议不必批驳太多,因为这些带有政治背景的作者,仅从文学水平上考虑也没有什么瑕疵,绝大部分都属于要放在同一行列考虑。另外必须考虑诺贝尔本人遗嘱上说这奖项要颁给“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这方面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士的加分就很明显了。可以说从能力到影响力到适合诺奖来讲,都是实至名归。因此连续3年高居排行榜前5,最终以大热门身份拿奖也就显得挺正常。嘴碎歪楼,让我顺便也看看其他热门候选人的情况吧根据历年诺奖颁奖的调性,和它强调理想倾向的作风,大概已经可以猜到赔率表上有哪些作家很难得奖,首先村上春树是不太有机会拿奖的,因为在他作品上反映理想主义的倾向不太够,日本的大众文学很发达,村上的写作有通俗的趋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名利,但也因此可以让评委选择不把巨额的奖金颁发给他。虽然这样说,但村上本人创作小说的态度和水平,近年还是能保持的,还有蜕变得更沧桑更凝重的趋势。不知道等他70岁以后,可不可以再定论。另一个是昆德拉,他的黄金时期是在转型法语写作之前,后来没有再突破过自己。要是他最有机会得奖的话那也应该是在2000年前后而不是现在,因为现在的文学要面对的世界和要面对的问题已经不是转型后的他可以驾驭的了。另外脑洞开一下,在捷克也有另一位顶尖的小说家伊凡克里玛,在法国当然也有可考虑的牛人,转国籍这个BUG大概就是让昆德拉多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对手了……这个情况放在菲利普罗斯、麦卡锡、品钦、德里罗四大美国佬身上也有点像,在这个年头他们离自己影响力最鼎盛的时期已经过去一段时间,而且在自己国内顶尖的牛人也很多。哦对了,还漏了声誉极高的欧茨、玛丽莲鲁宾孙甚至加拿大的阿特伍德。可以说对于现在的北美文坛来讲是年迈的牛人太多而诺奖要等N年才轮一次,到时人已经显得过气了(非贬义)。由此可以引申一下几位英伦作家,如麦克尤恩、拜厄特、石黑一雄、曼特尔,他们在创作上既是故事高手也是形式高手,但也同样在诺奖评委眼里缺少理想主义和直击人类最严峻问题的决心,对于一国一民族的文化和走向的反映,也没有到了非他不可的地步。但这里头有移民背景的拉什迪可以分开讨论,他呈现的第三世界的视觉还是颇对评委胃口的。另外要看看艾柯,他的小说他自己也说了是业余写作,虽然水平很够高,但不可否认他把自己的天赋更多的放在了学术上。西班牙文学的代表人物哈维尔马里亚斯,这个人值得吹一吹,是21世纪前后的这20年来欧洲文学的核心人物之一,聪明、挑剔,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沉潜和对逻各斯的致命威力的洞察和对文字表达的讲究都是极其惊人的(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人对世界的看法)。然并卵他的创作都有意包装成通俗小说外衣了,也缺乏潜在的民族、政治因素和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这就有点比不过当年帕慕克),所以还是看好他拿不到诺奖。淘汰了一些牛人(糟了感觉实在是对不起,他们都是极好的作家但是诺奖自有它的调性所以只能这样猜想)之后,综合政治因素、创作水准、选题视野、影响力和理想主义倾向来看,我大胆猜测一下未来几年很有可能拿奖的作家有:扎加耶夫斯基、福瑟、卡达莱、提安哥、纳达斯、汉德克、奥兹。(然并卵,一大群东欧中欧作家已经被今年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女士代表了,明年看是奥兹或者提安哥吧,另外安图内斯被我吃了?不我真的没看过他的作品……)PPPPS:中生代作家最看好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快写多点好作品吧。
她写的确实好,文笔非常干练。
首先,她并不冷门,知名度很高,中国各大书店都有其书。 其次,她文学水平的确不是候选人中最高的。 最后,诺奖这次更多的是颁给那些震颤的历史,毕竟现实的荒诞比小说更甚。还有复调小说体最早是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阿列克谢也并非复调小说中极品。
书摘 | 2015年诺奖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书摘诺贝尔文学奖 |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谁?十生评论:这种纪实文学让我想起崔永元在中国传媒大学做的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那么多大事件,而那些亲历者的感受是怎样的呢?不要只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告诉我那些亲历者的过去、现在、未来,告诉我他们被事件影响的一生、告诉我他们的内心感受。作者的书就是这样一部展现感受的书。每个人都有立场,受访者有,采访者有,读者也有。作者为了这本书用三年采访了数百人,才得以呈现这样立体的还原。不得不说,这种试图让最多种声音平等讲述的努力是可敬佩也是可尊重的。也正是有这种努力,本书才表现出一种美学范畴上的崇高感,一种不可理解的悲剧感。这是我国的报告文学所远远不能提供的。但是,在这样的完美作品之下,还有一个你不能忽视的一点,那就是采访者的立场对本书的巨大影响。她是以什么样的知识背景、什么样的哲学基础、什么样的思想起点来开展这项工作的?采访者的提问对受访者来说既可以看做是引导也可以看做是诱导,是采访者让受访者说出来她想知道的,而她没问的那些呢?我们看到的是受访者的回答,而决定回答的却是采访者的提问。这不是批评,只是说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毕竟,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仍然好奇,如果让受访者自由回忆,他们会选择回忆什么?如果让受访者随意讲述,他们会选择讲述哪些?是牺牲、愤怒、欺骗、丑恶、忏悔?最后,你要问问自己,你的立场是什么?以下文摘:回家之后,我脱掉所有在那里穿过的衣服,丢进垃圾滑运槽。我把帽子送给我的小儿子,因为他真的很想要,他每时每刻都戴着那顶帽子。
两年后,他们诊断出他长了脑瘤……剩下的你自己写,我不想讲了。回家后我去跳舞,遇到喜欢的女孩,我说:“我们交往吧。”
“有什么用?你是切尔诺贝利人了,我不敢和你生小孩。”我不太想讲我在切尔诺贝利利感受到的一些事,例如所有人道主义的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极端状态下,人的表现不会像书里描述的,而是正好相反,人不是英雄。
我们都是传播世界末日的人,有大有小。我的心里有一些画面:集体农场的主席要两辆车,因为他得运送家人和所有衣服家具,所以党部也要一辆车,这样才公平。而同时,他们好几天都找不到汽车运送托儿所的一群小孩。第二天,来了新郎和新娘,还有一整车的宴客。他们放起了音乐。这一对是真的新郎新娘,并不是演员——他们已经被撤离了,住在其他地方,但是有人说服他们回来举行婚礼,过程将被拍摄下来作为历史纪录。这是我国政治宣传活生生的实例,这里成为专门制造白日梦的工厂。我出现在这里,也算是证明了关于我们的神话:看吧,我们能在各种环境下生存,就算是去过死亡之地也一样。我们看到一个女人在她家门口的长椅上哺乳,她就像切尔诺贝利的圣母,但她的母乳里却含有铯元素。
我们向主管询问:“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如何是好?”
他们说:“做好检验工作,然后回家看电视。”
戈尔巴乔夫在电视里安抚民众:“我们已经采取了紧急措施。”
我相信了。我当了二十年工程师,我熟知物理定律。我知道所有生物都必须离开那个地方,就算只是短期离开也好。
我们尽职尽责地检验,然后守着电视。我们已经习惯笃信不疑了。我是战后出生的一代,带着信心和信仰成长。他们不能理解发生的事情,只好选择相信那些科学家或受过教育的人,把这些人当神父一样。但他们得到的信息却是:“一切都很正常,没什么好害怕的,只要记得吃饭前洗手就好。”我当时还不明白,但过了数年后我才终于知道,我们都是这项罪行的共犯,一同参与了这个阴谋。(她沉默不语)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为自己找到借口。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发现可怕的事情总是悄悄发生在生活中。其他人保持沉默,让我来告诉你事实。你们会这样写——我不是指你,但是报纸会写,是那些人欺骗了人民,对人民隐瞒事实。然而我们不得不这么做。我们收到中央委员会和和地方委员会的电报,里面说,你们必须阻止民众发生恐慌。这是事实,恐慌是最可怕的。人们关注切尔诺贝利利事件的程度,就像战时一样,当时充斥着恐惧和谣言,人们并非因辐射而死,而是因为发生的各种状况。我们必须阻止恐慌的发生。辐射剂量计在摇晃着,早已达到极限,而集体农场的办公室却立起了告示牌,声称:当地辐射学者表示,可以安全食用沙拉——生菜、洋葱、西红柿、小黄瓜——统统可以吃。地里种的东西,大家全都吃了。看看现在辐射学者是怎么说的?地方党支部书记又是怎么说的?他们怎么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我们要面对上千吨的铯、碘、铅、锆、镉、铍、硼,还有未知数量的钚(切尔诺贝利使用石墨铀反应炉,这类反应炉可以制造出适用于核弹的钚元素),一共四百五十种放射性物质。这相当于三百五十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他们应该讲物理学,谈物理定律,而他们却反倒归咎敌国,开始寻找敌人。这个国家属于当权者,国家永长远摆在第一。他们大可以找出别的方法来实行预防——不需要公布,也不会造成恐慌。他们大可以把碘投放到水库里,或加在牛奶里。市内已备有七百公斤的浓缩碘来应付这种状况,但这些浓缩碘统统原封不动。人们害怕上级长官的程度,甚于害怕原子。所有人都在等待命令,等待电话,没有人行动。医生对我说:如果肿瘤在他体内蔓延,他就活不久了,但肿瘤只是慢慢向上移,从身体到脸上。他的身上长出了黑色的东西。他的下巴移位了,脖子不见了,舌头却跑了出来。他的血管开始破裂流血。脖子,脸颊,耳朵,到处都是。我装了冷水,用湿布擦拭他,却一点帮助也没有。
这景象很可怕,枕头上全是血。我从浴室把脸盆拿过来.血流入盆里,像是在用桶接牛奶一样。那种声音听起来很柔和,好像来到了农村。我现在晚上还是会听到这个声音。三年来,我四处旅行,在人群里访问:包括在核电厂工作的工人,科学家,前共党官僚,医生,士兵,直升机驾驶员,矿工.难民,迁居的人们。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命运、职业和个性,但是切尔诺贝利却是他们生命里共同的重心。这些人不过是平凡人,却必须面临最艰难的问题。
我时常觉得,简单和呆板的事实,不见得会比人们模糊的感受、传言和想象更接近真相。为什么要强调这些事实呢,这只会掩盖我们的感受而已。从事实当中衍生出的这些感受,以及这些感受的演变过程,才是令我着迷的。我会试着找出这些感受,收集这些感受,并将其仔细保护起来。
瑞典外长卡尔·比尔特在他的推文上好几次提到了这次文学奖的意义,让人觉得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是她的文章文采内涵都很不错,也算实至名归吧。
她不写三伪文学,仅此一条,足列文学大师的行列!正在看她的东西,文笔很朴实,白描的写法,很符合我的胃口,当然,她主要牛就牛在不写三伪文学上,村上春树说的。
肯定纪实文学不是普利策干的活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这次又偷偷的调皮了。
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今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获奖的原因恐怕不是书写的有多好,而是她反对卢卡申科和普京。她指责卢卡申科“是苏维埃人,这一点不会变”,那她自己呢?她不也是苏维埃人?她难道不是生于苏联长于苏联并且在苏联接受了所有的基础教育?
除了实至名归外,也是女权主义的体现。瑞典及其整个北欧崇尚性别自由,男女平等,有极其浓郁的女权主义色彩。意识形态上的优势,也是诺贝尔一直处于至尊的原因之一。
颁奖现场宣读的授奖词这样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的复调式书写,是对我们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在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时这样说道:“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她一直专注于描写苏联和苏联解体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的作品并不是关于那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情感历程。”   纽约时报第一时间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往往融合文学与新闻。”   文学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的评价:“一个是记者,一个是非虚构,这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维拉娜代表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