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

莫斯科-北京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文学奖与苏联病人
日,原苏联作家,如今来自的白俄罗斯的阿列克谢耶维奇(Светлана Алексиеви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举世关注。为此,我特连线远在欧洲的文学导师,作家、诗人布兹尼克(Михаил Бузник),对话渐成往事的苏联文学和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创作历程。布兹尼克1947年出生在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普尔热瓦尔斯克市,其父是苏联航空母舰的设计师之一。1968年,他毕业于乌克兰国立基辅大学化学系,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布兹尼克发表了10余部戏剧和电影文学作品,从此蜚声苏联文坛。年期间,他的诗歌和戏剧开始翻译介绍到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布兹尼克是莫斯科作家协会和俄罗斯笔会中心的会员。2002年,他获得法国兰波文学奖。 2003年,布兹尼克获俄罗斯国家文学奖金提名。2004年,布兹尼克再次获俄罗斯国家文学奖提名。最近10年,布兹尼克主要在巴黎、莫斯科和乌克兰从事文学创作。2004年,布兹尼克与俄罗斯诗人叶夫图申科、沃兹涅先斯基等人,成为我俄罗斯笔会的入会介绍人。在莫斯科笔会,我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相识,也有过短暂的交流,一并写入近日我与布兹尼克的一场访谈录中,特摘选片段,以飨读者。你与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不仅是同时代人,不仅仅同是乌克兰老乡,更是几乎同时起步,蜚声文坛的苏联作家,苏联解体之后,你在海外生活与写作,听到她获奖的消息,你有什么说法?我正想问你中国读者对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以及对她作品的看法呢。幸亏你告诉我,她的《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的》(У войны не женское лицо>> ,1985)、《锌皮娃娃兵》(Цинковые мальчики,1989)《最后的见证者》(Последние свидетели>> ,1985)等都已经译成中文出版,说明拥有最广大读者群的国家,对俄语作家的关注。至于说阿列克谢耶维奇,毫无疑问,我钦佩她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抵制谎言,你研究苏联文学,所以你知道,我们曾经生活在雾霾一样的假话之中,最终连我和阿列克谢耶维奇共同的国家——苏联都死于谎言。阿列克谢耶维奇之获奖,不仅仅是她个人的事情,她自上个世纪80年代发表作品,她参与了一个巨大的俄语作家群体,共同探索人类终极问题,即生与死问题的结果。所以,我以为,她获奖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俄语文学的胜利。她是原苏联哪个共和国的人不重要,是不是我的老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用俄语写作。苏联时期,谁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导师?他的文学导师都是了不起的苏联大作家,如阿达莫维奇(Алесь Адамович),他有多部苏联著名战争纪实文学名著问世,如70年代的名著《哈丁中篇纪实》(Хатынская повесть,1971)就直接影响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的大作家贝科夫(Василь Быков),堪称苏联军事文学巨臂,他的战争题材小说《方尖碑》(Обелиск,1971),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影响广泛。你告诉我,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今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永恒的火焰”苏联卫国战争电影回顾展,还放映了这部影片。是的,我在选片的时候,特意选了这部影片。阿达莫维奇和贝科夫作品早在80年代就介绍到中国来了。据悉,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曾经获得过德国莱比锡图书奖、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奖项,就是说她在白俄罗斯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作家。你怎么评价她后苏联时代的人生?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西方受欢迎,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苏联文学作品都受欢迎。阿列克谢耶维奇除了获得国际奖项之外,她也是近年来美国最受欢迎的俄语作家,登上了德国和日本畅销书作家榜。她的《切尔诺贝利的祈祷》(Чернобыльская молитва)一书的法文版,在法国的发行量高达20万册。阿列克谢耶维奇25年来,只写过5本书,她原计划写第六本书,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但是,因故搁笔,她把出版社预付的稿酬也退了回去。这件事,至今是个谜。你还得,十多年前我在笔会中心的聚会吧,当时阿列克谢耶维奇也在场,她说,苏联崩溃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明天。我想这句话意味深长,它也贯穿于她的创作。阿列克谢耶维奇笔下,后苏联时代的生活依旧是恐怖的,所以,她在其作品中更多谈及的,是生与死的问题。阿列克谢耶维奇认为,生与死是人类无法驾驭的秘密,她所表现的战争,最终均回归于生死主题。她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苏联解体后,尽管不愿意活在权贵资本主义社会里,但又别无选择。她说,当今的俄语世界,已经背离了契科夫和托尔斯泰精神,而远离文学经典的地方,难道不是一个绝望的世界吗? 我觉得与她在莫斯科的见面,她说,所有的虚构文学所表现的情节,都不如现实来的真实和丰富,而一切现实思考终究要回归宗教,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才是所有文学表达的唯一主题。阿列克谢耶维奇还告诉我,苏联解体以后,人们虽不再为是否坚持共产主义而争得你死我活,但却又因为社会资本的贫富悬殊而不共戴天。所以,阿列克谢耶维奇没有觉得苏联解体给她的内心带来多少慰藉,相反,她却陷入更深的恐惧、孤独和绝望。只有在前后苏联时代生活过的人,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按照苏联时代作家的分类,我和阿列克谢耶维奇理应算是战后出生的一代作家,不过,我们在苏联解体前后所经历的,应该不少于战时作家们。俄语作家们看到,当欧洲战后逐渐回归和平生活的时候,苏联仍在流血,那可都是自己兄弟姐妹的鲜血啊。我觉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是倾诉死亡的作品,她通过死亡的倾诉,告诉我们如何学会死里求生,这是她作品的最高意义。一位苏联作家能达到的高度至此,获得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能告诉人们怎么活下去。我和阿列克谢耶维奇同属自我流亡的作家,欧洲生活使我们看到后苏联与世界的反差,苏联作家解体后,作家都变成了精神和物质上的穷人,我们一直在寻找贫穷的根源。阿列克谢耶维奇说,今天的世界不是地球村,而是一个大客栈,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我们自幼被灌输的道德教育信条突然崩溃,作家沦为乞丐一件尴尬的事情,可是俄罗斯、乌克兰及白俄罗斯,一夜间冒了出来的亿万富翁如雨后春笋般,他们的身后是蜂拥而至的膜拜者。我们作家的感受是,《圣经》所传达的圣言未改,而世界却已经面目全非。你和阿列克谢耶维奇一样,亲眼目睹了苏联兴衰,所以记忆犹新。苏联解体以后,你们在精神上寻找什么?是不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如果是的话,它是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过渡时期,正像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说,90年代的想法与行为很幼稚。我们原以为,苏联解体了,人民就自由解放了,以为人们读了几本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就都变成了民主的圣人,错矣!在苏联废墟上,思想混乱仍在继续,而且还将持续很久。90年代,作为作家,我们忽略了苏联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遗产,即我们都是苏联病人,因为在苏联巨大的监狱中,只关押过两类人:一类是凶手,一类是献祭,两类人在苏联解体后都承载了巨大的精神创伤。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说明,她在通过文学创作寻找全新的生活方式,即生活意识形态的过程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请你注意,自由可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只有自由才可能使生活和写作变成可能。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说,今天原苏联的国民几乎抛弃了精神生活,沦为物质的奴隶和贪欲的臣仆,道德败坏与邪恶疯长,何谈精神生活自由?我觉得,假如福楼拜说自己是“笔人”,那么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是一双“倾听的耳朵”,她在倾听了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故事之后,将其记录在案,成为纪实文学作家,将非虚构主义小说创造推到极致。我们知道,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所写的《安提戈涅》,被公认是世界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阿列克谢耶维奇今天依旧坚持写作悲剧的意义何在?阿列克谢耶维奇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式的存在,在后苏联时代,作家的语言、思维和行动都是悲剧式的。我们在最近一百年所做的一切表明,我们不善于创造幸福,我们更善于书写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讲,阿列克谢耶维奇只能写悲剧,那是她最熟悉东西,她的获奖说明,她善于深刻洞悉斯拉夫民族性及表现其悲剧,所以,她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我想告诉你,苏联虽然已经解体,但是我们与阿列克谢耶维奇共同的精神尚存,苏联不分民族,只有人民,我们的人民只有短暂的快乐,却根本就没有永恒的幸福,这就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想展示给读者的大悲剧。据说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小说《切尔诺贝利的祈祷》(Чернобыльская молитва,1997)在西方比在前苏联国家更受推崇,为什么?她的另一篇小说《二手时间》(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更被西方视为矛头直指俄罗斯,确有其事吗?这是俄罗斯的民族性造成的。对我们来说,国家和民族的心理支点恰是文明之痛,是物质发展造成的灾难与痛苦。如果我们从上帝创造世界的角度出发,你会发现,其实世界本不分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美国人或者非洲人等,这个世界只有信与不信者之分。阿列克谢耶维奇说,她去切尔诺贝利采访的时候,曾走进一座昔日欢歌笑语的果园,如今荒草齐肩,寂寥无声,她恍然觉得自己,是苍穹之下一个孤独的生态灾难受害者,是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所抛弃的人。她说,《切尔诺贝利的祈祷》一书在美国的发布会召开的时候,竟然来了500多人,那些读者虽生在美国,但觉得切尔诺贝利的灾难与他们休戚相关。而《二手时间》所提出的问题,是对俄罗斯近年来重出国际江湖的一个思考。旧冷战结束之后,西方人都认为俄罗斯锋芒不再,亦不会再度出山,谁知,后来竟然发生了克里米亚事件,西方极度震惊,却没人能说得清其背后的原因。阿列克谢耶维奇认为,俄罗斯当代知识分子对保守势力妥协太快,他们没有汲取历史的惨痛教训,所以重蹈覆辙在所难免。阿列克谢耶维奇怎么看待读书?我听过她关于读书的报告,她说世界上的书分两种,读书人缺一不可,我们可以因此自省一下我们自己。第一类,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科学和经济等世俗读物,第二类,是《圣经》以及亚西西的圣方济各和英国东正教都主教苏罗什斯基等人的作品。但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对读书能否改变世界与人,似乎比较悲观。她举过一个例子,她曾亲眼目睹乌克兰东部的血腥冲突,她说,都说人人在读书,文明很强大,可是她只看见披着人皮的禽兽,他们野蛮地杀戮平民,古老的乌克兰大地依旧血腥。据悉,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政治上,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多有批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会为自己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吗?她在很多场合说过关于 “俄罗斯世界”问题。她表示,只喜欢那个时代的俄罗斯经典文化,却不喜欢贝利亚、斯大林和普京,特别是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表示厌恶和反对。我很理解她的情感,她是的地地道道的苏联作家,她的文学不属于今天的白俄罗斯,当然更不属于俄罗斯,尽管获奖后她说自己一直愿为祖国和人民写作。我想再说一遍,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作家,要么是原苏联文学的延续(国家解体与思想延续并不矛盾)要么属于遥远的未来,但她绝不属于当下。我知道,她对同属于我们的俄罗斯的经典文学、音乐和芭蕾都怀有极大的尊敬。她所热爱的是普希契科夫和托尔斯泰的俄罗斯,而不是今天的俄罗斯,这个我们谁都知道。她厌恶政治,不参加总统竞选的投票,发对战争。即使获得诺贝尔奖以后,她也表示只想小心翼翼地和白俄罗斯人民互动,因为她就像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苏联作家一样,完全不知道自己国家真实的反应是什么,尽管白俄罗斯官方对她表示了祝贺,但她却说,假如她因为获奖而过度兴奋的话,必将刺激国内某些人敏感的神经。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整体上还是满足的,她说,她可以在5-10年的时间里潜心创作,不会为生活而烦忧了。她希望结束自我放逐,在明斯克的家中写,只是,希望自己的故乡能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样充满了和谐,截至今日,她已经在欧洲居住了13年。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有强烈的批判主义倾向,于是有人说,她为西方写作,甚至说她的小说是卖国主义文学,你怎么看?很多前苏联作家都经常在西方出版作品,他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批评和指摘。我想,阿列克谢耶维奇不仅不是卖国贼,相反,她是一个爱国者,她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生命的价值,重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她的文学是高尚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说过,她受的价值观教育,一味强调奉献,却从来没人说过怎么追求幸福。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所宣扬的,就是希望人人生活幸福,只有人人幸福,国家才能幸福。您怎么看阿列克谢耶维奇,因为纪实文学作品写作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获奖与以往俄语作家获奖有什么内在关联?这个问题问得好,首先,苏联时期有个传统,写纪实作品是记者的事,写小说是作家的事,所以苏联时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未明确将非虚构文学列入文学,纪实文学也一直为一些作家不屑一顾。纪实文学在苏联中后期,成为与其他文学品类并驾齐驱,主要的原因,是苏联新闻报道不透明,作家和读者为了追求真实才选择纪实文学写作和阅读。其次,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写作,也非开苏联时代纪实文学之先河,早在1970年,苏联另外一位作家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Солженицын),就因为一部详细记录苏联集中营的资料性作品(被称之为纪实文学)《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所以,有人指责她的文学不具备文学艺术性,或者说她的作品根本不算文学作品,我觉得荒唐。再有一点,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俄语作家,她与俄罗斯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前有蒲宁、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及布罗茨基,后有阿列克谢耶维奇,未来还会有其他俄语作家,这是一件逻辑上讲得通事情。所以,我赞成她在演讲中所说的话,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俄语文学的胜利,也是俄罗斯文学的胜利。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如何寄语未来读者?我想引证一段她在获奖后的答记者问,与你共勉:“未来,我们不仅怀揣着同样的手机,还揣着同样的恐惧和幻觉,诱惑与失望去生活。恶,更加敏感和不可言喻,我们的恐惧感会越来越强。我们已经不可能像契科夫笔下的主人公那样自信地高呼:百年之后,高天一碧万顷,人们潇洒英俊。我们早就不知道,人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了。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中国首届戈宝权外国文学翻译大奖得主,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俄罗斯圣尼古拉金质勋章获得者,俄罗斯世界人民精神统一国际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笔会会员。本站所有文字皆系原创,版权所有,如欲刊载,敬请垂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一股来自俄语文学传统的悲怆力量
  当地时间日,德国柏林,书店售卖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本版图片/CFP
  俄罗斯视野下 阿列克谢耶维奇
  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并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中唯一一个得奖的记者——海明威当过记者,马尔克斯当过记者——但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唯一一个迄今为止全职且终身在记者这一岗位上服役的“老兵”。8日当晚,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说,这是非虚构文学获得的荣光。《纽约客》上的标题干脆是:“非虚构赢了诺贝尔”。
  阿列克谢耶维奇入围诺奖候选名单是这几年的事,但实际上她的作品十几年前就被翻译成了中文。她的作品不算多,不算戏剧和纪录片脚本,纯粹的非虚构代表作总共是六部。但即便如此,只要稍加阅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字,你便会被带入一股来自俄语文学传统的悲怆力量,那是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的传统。只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拓展了文学的疆界。
  莎士比亚在《理查三世》中说:“人世间的悲痛有百种反应。”阿列克谢耶维奇关注的恰恰都是这些最悲痛、最沉重的事件。她写阿富汗战争中失去年轻生命的娃娃兵,预制板搭起来的农家茅舍里,母亲们扑到钉得严严实实的锌皮棺材上,绝望地哭天号地;不久,她们又在职工面前、在学校里,号召其他的孩子要“完成对祖国应尽的义务”;她记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之后一个母亲谈她的孩子——“她出生时不是婴儿,而是一个小袋子,除了眼睛之外,没有任何开口。病历卡上写着:‘女孩,多重先天异常。肛门发育不全,阴道发育不全,左肾发育不全。’简单地说,就是没有尿尿的地方,没有屁股,只有一个肾。第二天,她在人世的第二天,我看着她动手术,我以为她会哭,她却睁开眼睛微笑。天啊,她笑了!”
  正如阿列克谢耶维奇自己所言:“我不只是记录事件的干燥历史,我记录的是人类感受的历史。人们在事件之中的想法、对事件的理解与记忆;他们相信的或怀疑的;他们所体会到的希望、错觉和恐惧。”当然这个代价是惨痛的,试想,当你每天沉浸在各种人讲述的悲惨故事中,目击各种残酷的现实所留下的痕迹,那会是怎样的心境?“我们每个人,大概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有自己的防痛储备力,而我的储备力已经用尽。我听见猫被汽车轧死时的惨叫声就要发疯,见到被踩死的蚯蚓就回避。”阿列克谢耶维奇曾对自己说,再也不愿意写战争了。完成《战争中没有女性》一书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她甚至不敢正视由于普通磕碰从鼻子里往外流血的孩子。但她最终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写了战争,因为置身于真正的战场。她说:“我的研究对象仍然如故,是感情的历程,而不是战争本身的历程。人们想的是什么?希求的是什么?他们为何而欢乐?为何而惧怕?他们记住了什么?”
  这是使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记录”的核心要义,这也是面向未来的工作。多少年后,当人们回头审视这些世纪大事、这一场场灾难中的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留下了一个时代的证据。
  撰文/记者 李昶伟
责任编辑:石毅语文网中网----搜索结果
&|&&|&&|&&|&&|&&|&
您现在的位置:&&>>&&>>&搜索结果
专 题 栏 目
共 500 篇作品&&&首页 | 上一页 | 1
|&40篇作品/页&&转到第页→ 正文内容
阿列克谢耶维奇:女记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160;&#160; 来源:人民网&&&&作者:
阿列克谢耶维奇(资料图)
白俄罗斯女记者兼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记者出身的她擅长非虚构写作,因关注并写作切尔诺贝利核灾等历史事件而为人瞩目。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得奖被看做是诺贝尔文学奖领域的扩宽和全新尝试,以往的得奖者绝大多数是小说家和诗人,而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事的新闻报道形式的非虚构写作很少进入如此重要的文学奖所关注的范围。
非虚构类写作以现实元素为写作背景,以个人独立的调查、观察等作为写作方式,并且涵盖领域非常广,历史、社会、政治等无所不包,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和支持。非虚构写作现在已经成为写作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又和传统的报告文学不同。传统的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用文学手段处理真实新闻题材,有一定的抒情性。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不论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还是非虚构类文学,拘泥于名词并无意义,更重要的是要看作品是否能够真正地反映我们生存的世界。诺贝尔奖评委会给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授奖词中称:“因为她丰富多元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
》》》专家看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白俄罗斯女记者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大的意义是再次印证了新闻对文学的反哺效应,实际上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在真实事件基础上来实现的,包括莫言的记者生涯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做打下来很好的基础,这一点上说新闻和文学不是截然对立的。
而中国记者最大的问题在于,优秀的记者都受到行政化的影响,很多记者成名后就转去做管理工作,没有长期的积累,就无法成长为优秀的文化人,这非常可惜。若记者能够精心钻研业务,潜心积淀,有进一步的提升,也许会有中国的记者写出有分量有影响的传世之作,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
《中国记者》杂志值班主编陈国权:在任何时候,即使是现在的新媒体泛滥的时代,专业记者的专业能力也是必须的。越是人人都是记者,大家都是媒体,就越需要专业能力。此次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记者对传媒未来发展没有多少关系,它奖励的是最顶级的作品,当前传媒需要的不是一两部顶级作品,而是无数的优秀新闻产品。
》》》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简介: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这本口述史记录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后的故事。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阿列克谢耶维奇记录战争的文字震撼人心,能让人体会到战争最真实的一面。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文版责编陈亮介绍说,“《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记录了二战中的苏联女兵和儿童的回忆,我们这次是根据作者最新修订完整版重译的。”
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这些女兵的回忆,会让你感受到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锌皮娃娃兵》
在《锌皮娃娃兵》中,阿列克谢耶维奇记录战争的文字震撼人心,能让人体会到战争最真实的一面。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这部作品中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回忆,书中对战争细节的真实还原,带来震撼人心的阅读感受,堪称20世纪文学经典。这本书里的一句话,能概括阿列克谢耶维奇这类纪实文学作品的主旨:“你们要学会动脑子,免得又被造就成一批新的糊涂虫,一批小锡兵。”
| 录入:全丽 |
声明:七一网转载内容,如原作者无意将其作品刊登于本网站,请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
《当代党员》杂志官方微信
《党员文摘》杂志官方微信
《党课参考》杂志官方微信
七一网官方微信
《重庆人才》官方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