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的国家国籍语言英文英文

关于英格兰新晋国脚_百度知道
关于英格兰新晋国脚
请介绍一下新晋国脚维拉后卫沃尔克的详细资料!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姓名:沃尔克   性别: 男   国籍: 英格兰      出生日期: 日   身高: 180cm   体重: 85kg   场上位置: 后卫  场上编号: 23   所属团队: 托特纳姆热刺   曾效力团队: 诺茨郡 沃尔索尔
是斯蒂芬·沃尔诺克吧斯蒂芬·沃尔诺克(Stephen Warnock,日-),是一名英格兰足球运动员,司职后卫,但亦可出任左中场。斯蒂芬·沃尔诺克是利物浦青训出身,现在效力英超的阿斯顿维拉足球俱乐部。 姓名:斯蒂芬·沃尔诺克
斯蒂芬·沃尔诺克英文名:Stephen Warnock   生日:   场上位置:后卫   合同到期:   身高:170厘米   体重:77公斤   惯用脚:左脚   出生地:奥姆斯柯克(英格兰)   国籍:英格兰   代表国家队:出场1次,进0球   欧洲三大杯:出场21次,进1球   欧洲冠军联赛:出场8次,进0球   参加大赛:2010年南非世界杯   效力球队:阿斯顿维拉足球俱乐部 编辑本段个人荣誉   利物浦   欧洲超级杯冠军:2005/06年;   英格兰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晋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大英帝国及英联邦】英格兰——错综复杂的王室血统
英格兰位置图
英格兰(England,一译“英吉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领土的主要部分,因此习惯上英格兰一词也泛指英国。英格兰是英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一个部分。
【地理位置】
英格兰位于大不列颠岛的东南方,苏格兰以南,威尔士以东,还包括怀特岛、锡利群岛和沿岸一千多个小岛。
英格兰大部分地区地势绵延起伏,北部多山区。主要的河流包括了泰晤士河和塞文河,其中塞文河是英国最长的河流。主要城市包括了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纽卡斯尔和伯明翰。多佛港附近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将英国与海峡对岸的法国相连接。英国还有1098个小岛。
【名称起源】
在历史上,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是以哈德良长城为界。英格兰这个名字源自“盎格鲁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鲁人之地”,他们继凯尔特人之后来到这个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是英国面积最大的组成部分。
5014万(2004年),集中了英国本土人口的83%。
【行政区划】
为成立本地政府,英格兰被划分至四个层次的行政区划(实际上只有“郡级”和“区级”两个层次有政府机构运作,其他扺有一般民间法人机构代为运作的虚级化层次),甚至某层次经多种立法途经被另一选择名称替代。
一级行政区——区域
政府级区域(Government
Office Region):1994年成立,作为英格兰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区,共有九个大区,每区下辖一个或几个郡。英国设立政府级区域的层级是因为,欧盟根据欧洲联盟条约决议建立欧洲大区。1999年起欧洲议会以此作为选举区划,在NUTS(欧盟成员国行政区划代号标准)为第一个层级。区域在英格兰并不具有任何选举分区上的用途,但被用以作为英格兰在欧洲议会中的席次代表划分方式。
8个郡(Region):英格兰东南(面积19096平方公里),英格兰西南(面积23829平方公里),西米德兰兹(面积13004平方公里),英格兰西北(面积14165平方公里),英格兰东北(面积8592平方公里),约克郡-亨伯(面积15420平方公里),东米德兰兹(面积15627平方公里),东英格兰(面积19120平方公里)。
大伦敦(Greater
London,一二级合并):1965年成立,面积面积1579平方公里,分为伦敦市及32个伦敦自治市。由1999年实施的国家权力下放将大伦敦交予由定期民选产生的伦敦市长及市议员组成的大伦敦政府管理。
二级行政区——郡
英格兰依国会在1997年通过的《1997年郡长法案》(Lieutenancies
Act)委任名誉郡长(Lord-Lieutenants
- 英格兰郡的君主个人代表)代表某地域,顺理成章为英格兰名誉郡(Ceremonial
county)。因每片名誉郡的面积过大,仅有地理称呼、协调范围内民政事务等少数功能,但并不作为各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划看待。名誉郡由一个或多个非都市郡和周边单一管理区组成,共48个。现行制度将英格兰分为以下四类郡级行政区划:
6个都市郡(Metropolitan county):1974年成立,即大曼彻斯特郡、默西赛德郡、南约克郡、泰恩-威尔郡、西约克郡、西米德兰兹郡。其下管辖都市自治市(metropolitan
district)。1986年,都市郡政府被撤消,权利下放给都市区,都市区因而成为事实上的单一管理区。
非都市郡(non-metropolitan
counties):1974年成立,其下管辖非都市郡区(non-metropolitan
district)。
单一管理区(Unitary
authority):1995年起成立。单一管理区合并郡和区两级政府的功能,管理区内不再分区,如怀特岛郡。伯克郡为特例:郡在名义上存在,但郡政府已被撤消,下辖各区成为事实上的单一管理区。
大伦敦(见上)
三级行政区划——自治市(区)
英格兰的二级行政区有以下四类自治市镇:
都市自治市(Metropolitan
district/borough):从属都市郡。由于都市郡政府都已撤消,都市区接管郡级权力,事实上为单一管理区。
非都市郡区(Non-metropolitan
district):从非都市郡分划,和当地郡议局分享权力。
伦敦自治市(London
Borough):32个伦敦自治市议会享有单一管理区的地位,但大伦敦政府仍管理各自治镇内的公共运输、治安、消防、经济发展等范筹。
单一管理区(Unitary
authorities):也可以算是二级行政区划(区层次),它是合并、且跨越“郡”和“区”两级政府的功能和权限。
四级行政区划——民政教区(Civil
parish,或简称为parish)是英格兰最低阶的行政单位。教区有自己的议事单位,称为教区议会(parish
council),但假如一个教区内有投票权的公民人数不满200人,则可能以组织较精简的教区会议(parish
meeting)取代之。虽然教区的划分设立大部分都有宗教上的渊源,但今日作为行政区划的教区,早已与其英格兰国教会的起源不再有关。
伦敦,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英格兰的首都、第一大城及第一大港,也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
英格兰是联合王国四个主要地区中面积最大以及人口最多的地方。之所以会有这种地区上的划分,可以追溯到5世纪时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到来。而英格兰地区在政治上的统一则是从10世纪开始的。从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即位为英格兰国王直到公元10世纪之前,英格兰的历史其实是很难和整个不列颠的历史分割开来的。
罗马时期以前的大不列颠南部
根据地质学家的考察,大约4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从大陆来到不列颠。考古学家在泰晤士河河谷发现的最早的人骨化石被称为“斯旺斯孔布人”(Swanscombe
考古学家在不列颠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年)前使用,这是不列颠新石器时代的发端。岛上人口继续得到来自大陆的补充,新来者带来了农耕技术和驯养技术,使得狩猎退居次席,并且宗教祭祀也成为一种生活内容。新石器时代后期,即公元前年间不列颠出现了被称为“巨石阵(stonehenge)”的特殊建筑工程。现今英国境内多达900多处。最著名的石阵是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的巨石阵,现已成为英伦三岛的旅游热点。
约公元前500年开始,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犯并占领了不列颠诸岛,一部分凯尔特人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定居下来,其余的一部分占领了今天的英格兰的南部和东部。在英语形成之前凯尔特语是在不列颠岛上所能发现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据的最早的语言。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开始入侵大不列颠岛。公元前55年,时任罗马高卢(Gaule,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莱茵河西岸的一带)总督的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带领数万军队、对不列颠群岛发动了两次武力侵略,却困于不列颠人的战术无功而返。
公元43年,罗马第三任皇帝克劳狄乌斯(Tiberius
Claudius Drusus Nero Germanicus)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地区,纳为行省。并在今天的伦敦以及科尔切斯特(Colchester,伦敦东北海港)设立了军事基地,到了公元85年,罗马帝国在不列颠上的领土已经延伸到克莱得河以南。
122年,罗马皇帝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 Augustus)在不列颠北部建立了100多公里的城墙以防卫北方皮克特人,此即知名的“哈德良长城”。之后随着罗马帝国势力衰退,最后一批罗马军队于西元407年撤离不列颠,结束统治。
罗马帝国的入侵,给大不列颠岛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包括文字。所以罗马入侵正是大不列颠岛的文字历史的开端。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
407年,罗马军队最终撤出不列颠,标志着不列颠南部进入了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时代。
410年,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Alaric)带领军队攻陷罗马,自顾不暇的罗马帝国拒绝援助不列颠,罗马官员也接着离开了不列颠。日耳曼部落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朱特人(Jute,来自日德兰半岛)纷纷涌进了不列颠。战败的凯尔特人逃到了现在的威尔士以及英格兰西南部的康沃尔(Cornwall)地区,一部分还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现在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定居。作为战胜者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不列颠以后,相继建立10来个小王国,经过合并剩下7个小国,包括3个撒克逊人王国——苏塞克斯(Sussex,“南撒克逊”)、埃塞克斯(Essex,“东撒克逊”)、韦塞克斯(Wessex,“西撒克逊”),3个盎格鲁人王国——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东盎格鲁”)、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北方的翁布里亚”,翁布里亚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省份)、(Mercia)和一个朱特人王国——肯特(以当地的原凯尔特住民“肯特人”命名)。英国史上称这七个王国并存的局面为“七国时代”(600~870年)。“英格兰”(England)来源于Englaland,意即盎格鲁人的土地。7个王国中以韦塞克斯为最强。
449年前后,朱特人在其部落首领亨格斯和霍萨两兄弟的率领下,在英格兰南部沿海地区登陆。受当地不列颠人的邀请,起初朱特人帮助抵抗北方皮克特人侵略。不久以后,亨格斯和儿子埃斯克和不列颠人首领沃丁根闹翻,朱特人很快就打败了当地人,并在大约今英国肯特郡建立起肯特王国。
6世纪末,肯特王国达到鼎盛时期,疆域范围一直延伸到杭伯河以南。597年,国王埃特尔伯特在首都坎特伯雷接待了罗马教皇格里高里派出的传教使节圣奥古斯丁,并在圣奥古斯丁的影响下,接受了洗礼,成为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中第一位接受基督教的国王。
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肯特王国国力衰退,周期性地为麦西亚王国和韦塞克斯王国所征服和瓜分,
825年,肯特被韦塞克斯王国的国王爱格伯特征服,被迫承认韦塞克斯的君权,随后肯特成为韦塞克斯王国的一部分。
萨塞克斯王国
477年前后,撒克逊人在首领埃勒带领下,在今天英国东南部威尔德地区的南部建立萨塞克斯王国。
685~688年,韦塞克斯国王卡德瓦拉征服了萨塞克斯。
771年,麦西亚的奥发征服包括萨塞克斯王国在内的邻国,直到825年,萨塞克斯一直处于麦西亚的统治下。
825年,萨塞克斯和其它东部盎格鲁-撒克逊王国一道,臣服于韦塞克斯王爱格伯特。
公元6世纪初,埃塞克斯王国建立。埃塞克斯王国的领土范围包括现在英国的埃塞克斯郡、米德尔塞克斯郡、哈特福德郡大部以及伦敦。
约604年,埃塞克斯国王塞伯特在他的叔父——肯特国王埃特尔伯特的影响下,接受了基督教。
在伍尔夫赫尔为麦西亚王期间,埃塞克斯承认了麦西亚的宗主权,从此埃塞克斯开始了为周边强国支配的历史。
825年,埃塞克斯和其它东部盎格鲁-撒克逊王国一道,臣服于韦塞克斯王国,并作为韦塞克斯的一个伯爵领地。
诺森布里亚王国
约500年,盎格鲁人在迪斯河两岸分别建立了两个小王国——伯尔尼西亚和德拉。伯尔尼西亚领土范围包括今东苏格兰、英格兰的伯维克、罗克斯堡、东诺森布里亚以及达勒姆地区;德拉的领土范围包括今英格兰的约克郡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593~616年,伯尔尼西亚国王埃特尔弗里特将两个小王国合并为诺森布里亚王国,并为统一后的王国增加了苏格兰以及威尔士领地。
627年,德拉的爱德温打败埃特尔弗里特后,接受了基督教,并在英格兰建立了诺森布里亚的霸权。
7世纪晚叶以及8世纪时期,诺森布里亚王国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倾轧、争吵、不和,不过该王国的教会、艺术、学术、文学却处于一个黄金时代。
867年,入侵的丹麦人在诺森布里亚王国的首都约克获得了胜利,占领了王国的南部地区,诺森布里亚的盎格鲁人只能够控制迪斯河以北,福斯湾以南的一个小王国。
东盎格利亚王国
5世纪末叶,盎格鲁人今英国的诺福克郡和萨福克郡建立东盎格利亚王国。王国大块领土地处沼泽地带之中,因此东盎格利亚王国在6世纪末叶成为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中的一个强国。
650年以后,东盎格利亚王国长期沦为麦西亚王国的附庸国。
825年,东盎格利亚人在韦塞克斯王爱格伯特的援助下发动了对麦西亚王国的起义,尽管他们随后摆脱了麦西亚的统治,但又沦为韦塞克斯的附庸国。
865年,丹麦大军由“大军”哈夫丹(Halfdan)和“无骨人”伊瓦尔(Ivarr the Boneless)率领,在东盎格利亚登陆,发动了大规模入侵。
869年,丹麦人征服了整个东盎格利亚王国,丹麦人摧毁了王国境内的修道院,并谋杀了东盎格利亚人的年轻国王——圣徒埃德蒙德。
约500年,盎格鲁人在今英国米德兰地区建立了默西亚王国。
7世纪中叶,国王彭达将默西亚王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韦塞克斯以及东盎格利亚,成为杭伯河以南的英格兰霸主。
死后,默西亚的霸权在3年之内一蹶不振。诺森布里亚王国派来的一名传教士使默西亚王国皈依了基督教。
8世纪,埃特尔巴尔德为默西亚王时,整个南英格兰都为默西亚的势力范围。757~796年,奥发在位时默西亚的疆域达到鼎盛,控制了东盎格利亚、肯特、萨塞克斯,并迫使韦塞克斯和诺森布里亚臣服。奥发还在默西亚王国的西部建立了奥发墙以保护西部地区免遭威尔士人的侵扰。
奥发死后,默西亚的霸权地位逐渐衰落,其霸权地位为韦塞克斯所取代。
9世纪初,韦塞克斯王埃格伯特击败了默西亚后,默西亚承认韦塞克斯的宗主地位。
韦塞克斯王国
495年前后,撒克逊人在首领塞尔迪克带领下,在今英国汉普郡沿海地带登陆并建立了韦塞克斯王国。
560~593年,塞尔迪克孙子塞夫林在位期间,撒克逊人的定居点已经遍布希尔腾山脉,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则被撒克逊人从泰晤士河上游河谷和塞文河下游之间的区域驱逐出去,但塞夫林本人却被撒克逊人放逐。
直到8世纪末叶时,韦塞克斯王国一直处于强国的阴影下——先是肯特,然后是诺森布里亚,最后是麦西亚。
802~829年,爱格伯特在位期间,韦塞克斯的国势再次振兴起来。825年,韦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Ecgberht)在斯温登附近击败了麦西亚,兼并了肯特、埃塞克斯、苏塞克斯。4年后,诺森布里亚也俯首称臣,英格兰初步统一。
韦塞克斯-丹麦王朝(849
870年,丹麦人开始对韦塞克斯发动进攻,韦塞克斯国王四弟阿尔弗雷德击败了丹麦人。
871年4月,韦塞克斯国王埃塞列德去世,尽管他有儿子,但由于阿尔弗雷德的巨大声望,贤人会议推举他为国王(当时英格兰的王位继承制度尚不成熟,贤人会议在确定国王人选上有很大权力)。
874年,当入侵的丹麦人严重破坏了默西亚后,默西亚耻辱地屈服于丹麦人。
877年,丹麦人再次大举进攻韦塞克斯,阿尔弗雷德一度被逼到威塞克斯西部边境靠近威尔士一带,次年在“塞恩”(职业军人)和民众的支持下,取得了著名的爱丁顿战役的胜利,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最后,阿尔弗雷德与丹麦人划界而治,东北部划归丹麦人。
880年秋,丹麦人撤离了韦塞克斯和麦西亚西部,并在东盎格利亚进行永久性定居。丹麦人在征服地区(主要是英格兰东部和北部)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传播自己的文化,这些地区后被称为“”。
886年,韦塞克斯和丹麦人签订和约,默西亚东部地区成为丹麦法区的一个部分。西部地区则为韦塞克斯控制,成为韦塞克斯王国的一个伯爵领地。
917年,韦塞克斯国最终征服了丹麦法区,统一了英格兰。从此,东盎格利亚就成为英格兰一个伯爵领地。
937年,阿特尔斯坦击败了挪威人、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的联军。到10世纪中叶,麦西亚没什么复辟的可能性,其他王国则更没有希望。韦塞克斯王室已经可以代表英格兰王室。
991年,丹麦军队在马尔顿打败了当地的郡长及其率领的埃塞克斯民兵,索取了一大笔赔偿金后才离去。类似的大规模袭击在994年、997年和1002年反复出现。
1002年,韦塞克斯国王埃塞尔雷德下令对居住在英格兰的丹麦人进行大屠杀。随即,丹麦国王斯维因对英格兰人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虽然斯维因初战受挫,但形势对英格兰越来与不利。1013年,斯维因重返英格兰,被丹麦法区的人们所拥戴;当年底,丹麦攻占牛津、温切斯特和伦敦,埃塞尔雷德逃亡到诺曼底。
1014年,斯维因去世,儿子哈罗德继位,而弟克努特(Knut)被英格兰的丹麦人拥立为王。
1016年,埃塞尔雷德去世,继任者埃德蒙二世被克努特击败,被迫签订条约,于是克努特成为全英格兰之王。
1017年,把英格兰划分为四个伯国:诺森布里亚、东盎格利亚、麦西亚和韦塞克斯。克努特还颁布法律并修建修道院,把自己从“一个野蛮人”改造成“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国王”。
1018年,克努特从他去世的丹麦王兄那里继承了庞大的领土,被称为“克努特帝国”。
1035年,克努特去世。在经历了复杂的宫廷的政治斗争后,克努特有两个儿子进行了短暂的统治并相继死去,丹麦血统中断。
1042年,韦塞克斯王室的“忏悔者”爱德华二世(Edward
the Confessor)被选为英格兰国王,恢复了中断了的撒克逊王系。由于爱德华国王本身无子,戈德温伯爵儿子哈罗德·葛温森(Harold
Godwinson,忏悔者爱德华王后之兄)成为王位的有力挑战者,同时挪威的国王宣称对英格兰王位也有继承权。
1066年1月,忏悔者爱德华二世死后无嗣,诺曼底公爵威廉(英格兰威廉一世,诺曼底威廉二世)、韦塞克斯伯爵哈罗德·葛温森以及被称为哈罗德·哈德拉德的维京人国王挪威的哈罗德三世三者之间激烈的争夺英国王位。通过自己的姨祖母艾玛(埃塞烈德的妻子和爱德华的母亲),威廉拥有微弱的血统来主张他的权利。威廉同时声称当他1052年在伦敦访问爱德华时,后者许诺给他王位。然而,依照爱德华二世最终的遗嘱及通过维坦(国会)的投票,哈罗德·葛温森由大主教奥尔德雷德(Aldred)加冕为国王。
1066年夏,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趁机侵袭英格兰的诺森布里亚,哈罗德即挥师北上迎战,最终将其杀死并夺回了诺森布里亚。
1066年9月,威廉率领一支由诺曼人、布列塔尼人、佛兰芒人和法国人(来自巴黎和法兰西岛)组成的军队度过英吉利海峡,于英格兰南方的佩文西登陆,哈罗德率疲惫不堪的军队赶来抵挡威廉。
1066年10月,威廉对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发动进攻,在黑斯廷斯(Hastings)战役中战胜了哈罗德二世的英国军队,哈罗德本人战死,哈罗德的两个兄弟格思(Gyrth)和内夫温·葛温森(Leofwine
Godwinson)同时被杀。1066年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王朝的尽头,但不是盎格鲁-撒克逊社会文化的终结。诺曼人继承了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和不列颠本土人的社会,开启了英格兰乃至整个不列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世纪时期
诺曼王朝(年)
1066年12月,威廉进入伦敦,加冕为英格兰国王,是为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
虽然威廉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英格兰各地的抵抗运动仍在继续,直到1071年,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征服才基本完成。在完成征服后,威廉很快就罢免了几乎所有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领主,没收反对者的产业。威廉或将没收土地收归王室,或以自己的亲信、封臣取代那些领主。到11世纪80年代,王室已拥有全国土地的15%到20%;而全英国约有两百名大地主,其中有29人拥有“全国土地的一半”
1085年,威廉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次普查,编纂了《英国土地志》(Domesday
Book,直译为《末日审判书》)。盎格鲁-撒克逊的君权传统和威廉的仔细布局,强化了英格兰中央集权。
征服者威廉死后,威廉二世(年在位)和亨利一世(年在位)先后继承王位。
1106年,亨利一世击败了挑战王位的罗贝尔公爵,缔造了英格兰的长期和平时期。
1107年,亨利一世放弃俗世授职仪式,但在任命教职方面仍保留较大权利。国王对税收控制得比以前更加严格,税款被郡长抢先截留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1127年,安茹伯爵若弗鲁瓦五世(绰号“金雀花”)与亨利一世的女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的遗孀马蒂尔达成婚。由于马蒂尔达的弟弟早在1120年因沉船事故去世,她被亨利一世及其封臣承认为英格兰王位继承人。
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马蒂尔达声称自己的继承权,但英格兰人却选择了她的表哥、亨利一世的外甥斯蒂芬为新的国王。此后,两人在各自势力支持下掀开了为时19年的王位争夺战,英格兰陷入无政府状态。1141年,马蒂尔达一度俘获斯蒂芬并被承认为英格兰女王,但她未能收拢人心,未及加冕,私生子哥哥兼盟友格洛斯特伯爵罗伯特即被斯蒂芬的军队所俘,她被迫释放斯蒂芬作为交换,斯蒂芬于1142年复辟。
1153年,马蒂尔达与斯蒂芬达成《威斯敏斯特和约》,斯蒂芬继续担任国王,死后由马蒂尔达和安茹的儿子亨利继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二世(Henry
II Curmantle)继位,金雀花王朝开始。
中世纪时期
金雀花王朝(1154-1485)
1153年,亨利二世继英格兰王位时,还拥有诺曼底公爵领、埃莉诺带来的的嫁妆阿基坦公国和从父亲继承的安茹伯爵领,在英吉利海峡两岸都有大片土地,缔造了名副其实的安茹帝国。
1155年,英格兰籍的教皇艾德里安四世在一份文件中把爱尔兰赠给亨利二世。这份文件后来被认为无效。这很可能是亨利二世的政治阴谋,从此爱尔兰的命运就与英格兰紧紧相连。
1157年,亨利二世施加外交压力,迫使苏格兰国王归还坎伯兰、威斯特摩兰和诺森伯利亚。
1171年,亨利二世本人率领舰队登上爱尔兰,成为第一个登上爱尔兰的英格兰君主,并将征服的爱尔兰的土地分给盎格鲁-诺曼的伯爵们。封地主要位于岛的东部,伯爵们建立了许多城堡来保护封地。1172年,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承认亨利在爱尔兰占领的领域。
1188年,亨利二世在英格兰推行什一税(教会向成年教徒征收的宗教税)。
1189年,亨利二世第三子理查和第四子若弗鲁瓦(后称若弗鲁瓦二世,布列塔尼公爵及里奇蒙伯爵Geoffrey
II,Duke of Brittany and Earl of
Richmond,英语作乔弗雷)勾结法王腓力二世和安茹叛军对父作战,迫使其父签订屈辱的条约,亨利二世含恨而死。
1189年7月,理查即位,称理查一世。理查一世在位10年,仅到过英格兰两次,一次是举行加冕典礼,住了四个月;另一次是在被虏获释后回到英格兰,住了两个月。其余时间除参加十字军东征外,主要是住在法国的领地上。
1199年,理查一世逝世,因没有婚生子嗣,大部分英格兰和诺曼贵族根据诺曼底的继承法支持约翰(亨利二世的第五子无地王),而布列塔尼、曼恩和安茹的贵族则根据安茹的继承法支持亚瑟(若弗鲁瓦遗腹子,后称阿尔蒂尔一世,英语作亚瑟一世Arthur
I)。约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法王腓力二世和亚瑟联手对约翰作战,几乎将安茹帝国一分为二。
1200年,腓力二世与约翰和解,腓力二世承认约翰为英格兰国王,要求亚瑟作为约翰的封臣得到保护。
1203年,约翰进一步被盟友抛弃,他决定杀死亚瑟,以求除掉王位竞争者和布列塔尼叛乱的源头,此后,亚瑟下落不明。关于亚瑟之死的流言进一步削弱了地方上对约翰的支持。约翰因谋杀亲侄、囚禁侄女,落下了无情的名声。8月,腓力二世攻占诺曼底,南下占领安茹和普瓦图。约翰经海峡撤回英格兰,约翰在大陆上的领地只剩下阿基坦公国了。
1214年,约翰最后一次试图从腓力二世手中夺取诺曼底。他和外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四世及布洛涅伯爵瑞诺、弗兰德伯爵斐迪南构建了联盟,得到教皇的支持,并于6月短暂收复安茹。不久,腓力二世在东面的布汶战役中击败奥托等约翰的盟军,约翰收复诺曼底的希望彻底破灭,在为期六年的和约中将安茹归还法国并赔款,10月约翰回到英格兰。
1215年,屡战屡败的约翰在贵族们的逼迫下签订了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文件《自由大宪章》,宪章要求组建由25名中立诸侯组成的国会负责监督和保证约翰忠于宪章,被认为是早期民主政治发展的标志。但约翰力图摆脱大宪章的拘束,不久,第一次诸侯战争(First
Barons' War)爆发,叛乱的贵族们在法国王储路易(亨利二世的外孙女婿)领导下控制了英格兰东南及北部的一些地区。
1216年10月,约翰在陷于叛乱和分裂的国家中病逝。尽管按长子继承制,埃莉诺(亨利二世第四子若弗鲁瓦和布列塔尼女公爵康斯坦斯的长女)的王位继承权更优,但英格兰贵族们选择让约翰年仅9岁的长子亨利三世继位。次年,法国王储路易的军队撤出英格兰。
1258年,七名最主要的伯爵迫使亨利三世同意牛津条例,要求国王放弃专制王权,将权力交给一个以国王提名十二人及贵族们推选十二人,形成二十四名委员会的集体决策取代国王的“独裁”来领导政府,以及建立一个每三年一次的国会来监视伯爵议会的成果。
1261年,亨利从教皇亚历山大四世(Pope Alexander IV)去世前获得了一个训令废弃牛津条例,内战爆发。亨利三世方的首领是他的长子爱德华,另一方的首领是第六代莱切斯特伯爵西蒙·德·蒙德福特(Simon
de Montfort,6th Earl of Leicester)。
1263年,蒙德福特和他的支持者们占据了英格兰的东南部。
1264年,蒙特福特率领的义勇队(包括骑士、市民和农民)在刘易斯战役中击溃了亨利三世,亨利三世被迫交权且以爱德华为人质,蒙德福特伯爵成为英格兰的实质统治者。
1265年1月,蒙特福特依照《大宪章》的条文,在伦敦西敏宫召集会议共商国事,史称“西蒙议会”(De
Montfort's Parliament)。由叛乱贵族的领地每个郡(Shire)、
县(county)召集两位骑士及由每个自治市(borough)或镇召集两位代表参加。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是英国议会的开端。
1265年,爱德华王子逃脱后,重组保王党的军队。在伊夫舍姆战役(Battle
of Evesham)蒙德福特阵亡,亨利三世复位,但他把实权交给了爱德华。
1266年12月,在教宗克莱孟四世(Pope
Clement IV)调停下,亨利三世和叛乱贵族签订凯尼尔沃思声明(Dictum
of Kenilworth)达成停战,贵族再度宣誓效忠亨利三世。
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英格兰贵族一致拥护爱德华继位。但爱德华直到第三年才回到国内,于1274年8月加冕。
1295年,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争经费与苏格兰、法国、威尔士开战,仿照1265年会议的的作法召集议会,出席议会的除了贵族、教士外,每郡有2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有2名市民代表,约有400多名议员出席。这次会议首度有自由民被允许参与,具备了粗浅的“国民会议”内涵。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Model
Parliament)。
1301年,英格兰成功征服了威尔士。爱德华一世把新出生的儿子赠与威尔士人民,封他为威尔士亲王。此后该称号一直由王位继承人沿用至今。
1307年,德华一世在再次征讨由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领导下的苏格兰的途中,死在苏格兰边界布鲁夫(Burgh
by Sands,Cumberland)。爱德华一世第四子爱德华二世继位。
1314年,爱德华二世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讨伐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企图再度置苏格兰于英格兰统治之下。在班诺克本之战中,英格兰大军惨败。
1315年,罗伯特一世带兵进入英格兰境内,并派其弟爱德华·布鲁斯征服英格兰属地爱尔兰。1316年,爱德华·布鲁斯已宣布为爱尔兰国王。
1323年,爱德华二世承认罗伯特一世为独立的苏格兰王国的国王,从而实现了两国的和平。
1327年,国会废黜了爱德华二世。爱德华被迫退位,被放逐到南威尔士,在巴克利城堡中遭到杀害。爱德华二世年仅15岁的长子爱德华三世继承王位。
1336年,为报复法国国王腓力六世侵犯在佛兰德的英国商人,爱德华三世曾下令禁止向法国出口羊毛。由于对腓力六世继承法国王位不满(爱德华是法国卡佩王朝最后一代国王查理四世的外甥),爱德华三世对法国怀有越来越大的敌意。
1337年,爱德华三世正式自称为法国国王,而且此后直到1801年,每个英国国王也都自称是法国国王。由于领地和王位继承权的纷争,英格兰和法国之间掀起了断断续续长达116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1338年,爱德华三世联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易四世,拼凑一支反法力量。腓力六世宣布没收他在法国的一切领地。1339年、1340年他从法国北部发动了两次失败的进攻尝试;1340年6月,英国舰队在斯鲁伊斯海战中大获全胜。但军费开支过于巨大使爱德华三世无力持续作战。
1346年,爱德华三世携长子黑太子爱德华卷土重来,在克雷西战役中大败法军。这次战斗是杰出的将领黑太子爱德华初次亮相,也是在此战中,欧洲人第一次使用了火器。到1347年,爱德华三世已攻占法国重镇加来,并准备进军巴黎加冕。
1356年,英军在普瓦捷战役中再度取得大胜,并俘获了法国国王约翰二世。爱德华三世即与法国贵族签订《加来条约》,控制了法国北方的大片领土,但承诺放弃法国王位。
1359年,爱德华三世再次入侵法国,围攻兰斯,而后更推进到巴黎。爱德华三世与法国摄政王太子查理(后为国王查理五世)签署了《布勒丁尼和约》。
1364年,查理五世正式即位后,拒绝承认《加来条约》,爱德华就又开始使用法国国王的称号。
1377年,爱德华三世逝世后,理查父及兄长昂古莱姆的爱德华先后早于祖父爱德华三世逝世,年仅10岁的理查(黑太子爱德华次子)继承王位,称理查二世(Richard
年间,爱德华三世三次开征人头税,使低下阶层非常反感。1381年,农民起义军叛乱爆发。理查对权力的争夺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他对宠臣的依赖引起了不满。
1399年,理查二世被王朝支系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四世夺去王位,英格兰开始了兰开斯特王朝的统治。
中世纪时期
兰开斯特王朝()
1399年,兰开斯特公爵亨利趁国王理查二世远征爱尔兰时,夺去王位,成为兰开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国君。兰开斯特的名字是来自于该王朝的成员均为第一代兰开斯特公爵约翰的后代,而红玫瑰为王朝的象征。
1413年3月,亨利五世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1415年,亨利五世正式侵入法国。首先攻下勒阿弗尔,继而向沿海重镇加来进军。以少胜多的阿金库尔战役几乎摧毁法国人的斗志。此后英军不断取胜,1419年全部征服诺曼底,随即法国北部第一重镇鲁昂投降。
1420年,亨利五世迫使法国王查理六世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对英格兰来说是难以置信的巨大胜利:条约规定,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的女儿瓦卢瓦的凯瑟琳结婚,查理六世死后其法国王位由亨利五世继承(剥夺了法国王太子查理的继承权)。亨利五世实际成为法国的摄政。
1422年,在万塞讷附近的一次战斗中,亨利五世因斑疹伤寒逝世,出生仅九个月亨利六世(亨利五世和王后瓦卢瓦的凯瑟琳独子)即被宣布为英格兰国王。不久他的外祖父法国国王查理六世也去世,根据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签订的《特鲁瓦条约》,英国人几乎是单方面的宣布他也成为法国国王(法国人大多不承认特鲁瓦条约有关两国王位继承的条款)。他的两位叔父分别在英国和法国摄政: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在英国,贝德福公爵约翰在法国。
1440年,亨利六世创建了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1453年始,亨利六世的精神病间歇发作,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抓住时机发动叛乱,企图成为亨利六世的摄政并取代亨利六世的儿子的继承人地位。兰开斯特家族对此不能容忍,依靠西北部大封建主的支持,废除摄政,双方的长期混战从此开始。因为约克公爵理查要求王位继承权(理查的母亲安妮·莫蒂默是亨利四世的二伯父安特卫普的莱奥内尔的后裔,舅父埃德蒙则是理查二世的王储,若非亨利四世夺取了理查二世的王位,王位本应由埃德蒙继承,如今埃德蒙已死,应轮到理查继位),展开了英国贵族内战(玫瑰战争)。
约克王朝()
1461年,理查之子爱德华四世在表亲理查·内维尔(第十六代沃威克伯爵)支持下于莫提梅路口战役打败亨利六世,并于伦敦即位成为约克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亨利六世与皇后玛格丽特逃亡到苏格兰。
1470年,由于爱德华四世与他最主要的支持者和将领沃里克伯爵内维尔发生冲突,亨利六世一度被沃里克重新推上王位。
1471年,爱德华四世在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Charles
the Bold)支持下,在巴内特战役击败沃里克伯爵及蒙塔古侯爵,二人皆在此役中阵亡。兰开斯特的其余部队亦在蒂克斯伯里战役被灭,兰开斯特的王位继承人爱德华王子被杀。亨利六世亦在伦敦塔内被谋杀,兰开斯特王朝告终,约克家族成功夺取王位。
1475年,爱德华四世打败法国,签下《皮基尼条约》。
1482年,爱德华四世联合苏格兰的奥尔巴尼公爵亚历山大推翻国王詹姆斯三世,虽然其后詹姆斯三世因爱德华四世与奥尔巴尼公爵亚历山大决裂而复位,但是苏格兰亦无力对抗英格兰。
1483年,爱德华四世病逝,遗命其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为摄政,扶助只有十二岁的儿子爱德华五世统治英国。
1483年4月,爱德华四世病逝,遗命其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为摄政,扶助只有十二岁的儿子爱德华五世统治英国。6月,理查(爱德华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的一名代表在圣保罗大教堂外宣读了一份声明,首次宣称基于爱德华四世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婚姻不合法的缘故,先王的两个儿子自动失去了王位继承权。因此,英国皇位的真正继承人应当是理查,而非爱德华五世。宣言随即被议会通过,并订立了王权法案以正式宣布两个小王子失去继承权,英王头衔则属于理查。爱德华五世被叔父摄政王格洛斯特公爵废黜,理查于7月6日在西敏寺加冕成为英格兰国王,称理查三世。
1485年,亨利六世侄子亨利·都铎(第二任理奇蒙伯爵)与叔父贾斯伯·都铎领军成功登陆英格兰,并于博斯沃思原野战役击败了理查三世。理查三世就此成为金雀花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与最后一个死在战斗中的英格兰国王。
都铎王朝(1485-1603)
1485年,亨利·都铎(第二任理奇蒙伯爵)在法国援助下杀死理查三世,宣布继承英格兰王位,是为亨利七世,都铎王朝开始。
1486年,亨利·都铎同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约克的伊丽莎白结婚,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结束了玫瑰战争。
1502年,由于自己是非正统后裔的身分,亨利·都铎因此开展对外和亲的政策,以稳定英格兰与邻国的关系。而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四世也意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因此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国达成“长期的”和平协定。根据协定,亨利七世的长女玛格丽特(Margaret
Tudor,玛丽·斯图亚特女王祖母,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的曾祖母)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
1507年,地图测绘师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ller)和马蒂亚斯·林曼(Matthias Ringmann)出版最早的全球地图,描绘美洲大陆并将大西洋和太平洋分别开来,这理论在当年非常先进。
1509年,亨利七世逝世,次子亨利八世继位成为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
1534年~1542年,亨利八世因离婚问题与罗马教皇反目,遂推行宗教改革,相继通过《上诉限制条例》、《教职任命法案》、《至尊法案》、《王位继承法》、《叛国罪法案》,创立政教合一的英国国教派,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并解散修道院,英国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
1536年 5月,英格兰国会通过《威尔士法案》,将威尔士并入英格兰,并指定英语为其官方语言,给威尔士众多使用威尔士语的人带来不便。
1547年,亨利八世在其父亲亨利七世90冥诞那天去世。唯一的合法儿子爱德华根据第三部《王位继承法》,继承王位成为爱德华六世,年仅九岁。他是亨利八世和珍·西摩的儿子,为都铎王朝第三任君主,也是英格兰首位信奉新教的统治者。
1553年,爱德华得知自己的生命已到末期后,与议会拟定了“继承案”,试图阻止国家再度落入天主教势力。
1553年7月6日,爱德华六世死于结核病,年仅15岁,没有任何子女。而根据1542年所通过的第三部王位继承法,玛丽公主将登基成为英格兰国王,但爱德华并不希望王位落入姐姐玛丽手中,深恐她将复辟天主教。因此他决定把玛丽从王位继承权的名单上剔除。但由于他不可能只夺去其中一位姊姊的继承权,所以连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也一并失去王位的继承权。值得注意的是,爱德华的这个举动违反了1544年的第三次继承法案。爱德华任命他的表亲珍·格蕾(Lady
Jane Grey)为王位继承人,此举引发极大争议,珍·格蕾在爱德华逝后登基,不过九天便被玛丽推翻,被称为“九日女王”。
1553年10月1日,玛丽正式加冕成为英格兰的女王,玛丽一世。
1555年,玛丽一世试图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旧教),取代她父亲亨利八世提倡的新教盎格鲁派。过程中,她下令烧死约300名宗教异端人士。此举动为她得来“血腥玛丽”的绰号。
1556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退位,玛丽丈夫腓力二世继位,玛丽一世则顺理成章成为西班牙王后。
1557年,腓力二世到英国游说玛丽在西班牙与法国的战争中(意大利战争)支持西班牙。丈夫的要求使玛丽感到为难,最后玛丽仍然同意支持西班牙(其实这举动破坏了婚约中的协定),令英格兰的新教徒再次响起反西班牙的声音。
1558年11月17日,玛丽一世逝世。由于没有子嗣,她的同父异母妹妹伊丽莎白继位,即伊丽莎白一世。玛丽同时也是爱尔兰女王和名义上的法国女王。
1559年3月12日和4月2日,法国国王亨利二世与伊丽莎白一世订立《卡托-康布雷齐和约》。英格兰失去了其在欧洲大陆的唯一占领地——海港加来(Calais,今法国加来海峡省港口城市)。虽然加来早已成为英格兰的经济负担,但失去这海港对英格兰亦非毫不可惜。
1562年,航海家、奴隶贩子约翰·霍金斯爵士于发起跨大西洋奴隶贸易,获得伊丽莎白的支持。西班牙指霍金斯在加勒比地区西属殖民地的贸易实已构成走私。
1567年,苏格兰玛丽一世因贵族叛变而遭到囚禁,并被迫将苏格兰王位让给她的幼子詹姆斯。玛丽后来成功逃亡到英格兰。
1568年9月,一支由霍金斯与法兰西斯·德瑞克爵士领导的奴隶买卖远征队遭到西班牙突击,造成数艘船舰于墨西哥韦拉克鲁斯沉船,即圣胡安战役。这场交战使英西二国关系迅速恶化,翌年英国便扣押了数艘西班牙派遣至荷兰支援军队的宝藏舰队。德瑞克与霍金斯则加强私掠以突破西班牙在大西洋贸易的垄断。
1585年,伊丽莎白一世与荷兰签订《楠萨奇条约》,同意供予人力、马匹与津贴对抗西班牙政权。2月8日处决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事触怒了欧洲的天主教徒,她的英国王权则(出于玛丽个人意愿)传交予腓力二世。7月29日,腓力二世获得教皇认同推翻伊丽莎白;庇护五世将伊丽莎白逐出教会,并安排任意人选接掌英国王权。
1587年,伊丽莎白一世因惧怕玛丽在天主教徒中的号召力和她对自己王位的继承资格,把拘禁了18年的玛丽处决。
158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决定以玛丽之死为借口入侵英格兰,来击退英格兰对西班牙在欧洲大陆和在其海外殖民地的挑战。借助地利及天气条件等,英格兰海军击溃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6年10月下旬,腓力二世乘英格兰海防空虚之机派出第二支无敌舰队进攻英格兰。但是,这支船队在比斯开湾遭到秋季飓风的袭击损失惨重,剩余船只被迫回到费罗尔港。
1603年,“童贞女王”伊丽莎白女王死后无嗣,都铎王朝结束。
斯图亚特王朝(1603年-1649年)
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指定詹姆士为其继承人后驾崩。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James
VI)继承英格兰王位,成为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James
I of England),英伦三岛进入斯图亚特王朝,苏格兰和英格兰形成共主联邦(Union
of Crown)。虽然仍然是两个独立国家,但是元首和最高权力的掌控却是同一个人,不过当时还没有联合王国的形式或者名称。
1604年,詹姆斯与西班牙议和,结束战费浩大、得不偿失的英西战争。
1623年,为了躲避荷兰人强大的军力与竞争,英格兰放弃与日本、印尼等地的贸易,转往印度发展。
1625年3月,詹姆斯一世逝世,其子查理一世继位。
查理一世由于企图推翻英格兰和苏格兰国会的权威,同时他又利用自己英国教会领袖的身份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以清教徒为代表的加尔文教派的不满。他与国会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为第一次英国内战(1642年~1645年)。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领导的国会军队战胜了国王的军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查理一世被击败后,国会希望他能够接受君主立宪制。然而查理一世执迷不悟,他与苏格兰结盟,并逃到了怀特岛郡,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国会。
1648年春,南威尔士、肯特、埃赛克斯等地王党暴动,并与苏格兰军队同盟,发动了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在8月的普勒斯顿战役中击溃苏格兰军队,并将苏格兰并入英国,第二次内战结束。
1649年1月30日,最高法庭判决“查理·斯图亚特作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及国家的敌人,应该被斩首”,查理一世被当众处决(唯一一位被处死的英国国王)。
英格兰联邦(1649年-1653年)
1649年5月19日,议会正式宣布英国为“没有国王和上院”的共和国和自由邦(英格兰联邦)。
1651年10月,英国议会通过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法案》,法案要求外国船只停泊英国港口必须收取15%的关税。十八艘荷兰商船不愿缴交而遭击沉,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第一次英荷战争。战争互有胜负,然而在最后关头,荷军溃败。
护国公时期(1653年-1659年)
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认为国会不可救药,于是解散了残余国会,由军队管治国家,宣布自己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与爱尔兰的“护国公”,克伦威尔因而大权独揽,独断独行,史称护国公时期。
1654年 4月22日,英国与荷兰签定《西敏寺条约》,荷兰接受航海法案,尊重英国海船应有的权利,第一次英荷战争结束。条约附带一个密件:禁止已故的前执政之子掌权,这位王子也就是日后的英国国王威廉三世。
1658年9月,克伦威尔死亡之后,他的儿子理查·克伦威尔继承护国公一职。理查无法控制政府和军队,并于1659年5月辞职,护国公时期结束,国家陷入一片混乱。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年-1694年)
1658年9月克伦威尔去世后,英国各地高级军官和议会之间展开争夺权力的斗争,国内政局动荡。驻扎在苏格兰的蒙克将军回师伦敦,并与流亡法国的查理·斯图亚特达成复辟协议。
1660年5月,查理·斯图亚特重返回到伦敦登基即位为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格兰联邦灭亡,英格兰重新成为王国。
1661年4月,查理二世正式加冕为不列颠国王。在首席大臣海德的斡旋下,只处死了九名签署其父王查理一世死刑命令的圆颅党人。
1662年,查理二世迎娶了葡萄牙布拉干萨王室的凯萨琳公主为王后。天主教王后带来的嫁妆是八十万英镑与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孟买,以及维持两百多年的英葡联盟(让英国在1685年后可利用葡属澳门与清朝进行茶叶贸易)。两国联姻的条件是英国向荷兰施压,逼迫荷兰在1661年结束与葡萄牙在中南美洲的战争,与葡萄牙签订和约并承认巴西归葡萄牙所有。
1665年,伦敦爆发大规模的瘟疫,在次年,伦敦又发生了大火,这场火灾连续烧了5天,大概烧毁了15000栋建筑物。
年,英国订立更严苛的航海法,并占领荷兰位于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战后荷兰保有从英国占领的领地苏里南,割让包括新阿姆斯特丹在内的北美殖民地新尼德兰给英国(也就是双方互换领地);而英国修改航海法,让出部分商贸利益给荷兰,并被迫和荷兰、瑞典结成三国同盟,共同向刚兴起的法国施压,要求法王路易十四退还大批领土给西班牙(法国在产权转移战争打败西班牙)。总体来说,第二次英荷战争是英国战败,因此酝酿出第三次英荷战争。
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查理二世还成立哈德逊湾公司,专责开发北美的哈德逊湾地区与商贸事项,也承担了早期北美大陆的开发探索。
1672年,法国入侵荷兰(法荷战争),造成荷兰的“灾难年(Rampjaar)”。荷兰以决堤防止法军占领阿姆斯特丹,并且与西班牙结盟迫使法国撤兵。英国同时攻打荷兰,但是荷兰在四次海战均获得胜利,英国遂被迫停战。后来英王在国会的压力下,与荷兰签订和约,两国协商:英国得到荷兰部分的殖民地与贸易特权,但必须给予荷兰20万英镑的补偿,两国在1674年正式结束第三次英荷战争。
1675年,在查理二世支持下,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Greenwich)伦敦格林尼治建立,最初的任务只是为军械署进行测量的工作。
1685年,查理二世死后,其弟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James
Francis Edward Stuart)继位,即詹姆斯二世(在苏格兰称为詹姆斯七世)。
1688年6月30日,丹比伯爵为首的托利党、辉格党等七位权贵(包含威廉·卡文迪许在内,后来被称为“不朽的七人”)为避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传位给刚出生的儿子,秘密地寄信到荷兰,请求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曾任奥兰治亲王),带领一支军队来英格兰推翻詹姆斯二世。
奥兰治-拿骚王朝(1689年-1702年)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英国人权法案),主要内容是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玛丽和威廉三世接受《权利法案》一同登基为共治双王(两份王冠),称为“威廉和玛丽”。这一事件对英国而言,意味着自1640年大革命以来,由革命引起的阵痛的结束,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君主立宪制,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达成协议,两个国家的议会正式合并,两个国家去除独立称号,两国公民享有共同国籍,商贸自由流通,这就是史家长期称颂的“光荣革命”。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兼荷兰执政”,这是英荷两国在历史上唯一一次被划到了同一人的名下,形成共主邦联。
针对“詹姆士党”信奉的君权神授原则,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发表修改后的《政府论》,破除民众对君权神授的迷思,并大力为光荣革命辩护,提出人民有权推翻政府的社会契约论。
1690年,在法国的支持下,詹姆斯二世在爱尔兰登陆,并获得大量中南部的天主教徒支持,让威廉三世派去西征爱尔兰的主帅绍姆贝格,陷入岌岌可危的情势,威廉被迫亲自解决爱尔兰战争。结果威廉发挥其领袖气质,以激昂的演说鼓动起士气,在7月的博因河战役大胜詹姆斯,詹姆斯二世只好再度逃回法国。北爱尔兰的新教徒从此确立优势地位,促成延续至今的北爱尔兰问题。
1692年,在拉和岬海战(battle
of la Hogue)中,扩建的英荷舰队打败法国海军,取得制海权的优势。从此,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海上霸权(由荷兰人资助),让她在以后的两百多年中,能够保持对欧陆强权的优势。
1694年12月,玛丽二世去世,英国由威廉三世(苏格兰称威廉二世)单独执政。
1697年,厌战的英法两国签订《赖斯韦克和约》(Treaty
of Ryswick),结束大同盟战争。法国降低对荷兰的关税并归还1679年以后占领的大多数领土(包括萨伏依、德意志的洛林与卢森堡、西班牙东部的加泰隆尼亚),只保留着史特拉斯堡;同时路易十四承认威廉三世为合法的英王(取消对詹姆斯二世的支持),认可他欧洲第二强大的君王地位。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除了规定威廉三世的妻妹安妮(詹姆斯二世与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为继承人外,还规定今后任何天主教徒不能继承英国王位,任何英国国王不得与天主教徒结婚等。因为当时安妮的子女也全都逝世,所以《嗣位法》也规定安妮过世后,英国王位将由汉诺威选帝侯的新教夫人——索菲娅与其子女继承。
1702年3月,威廉三世病逝,安妮即位为英国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702年-1714年)
1702年5月4日,英国正式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这是英国、奥地利和荷兰三强为首的第二次大同盟,目的是消灭法国和西班牙的波旁王朝联盟。10月,在维哥湾海战中,英荷联军消灭西班牙与法国的海军主力。此战确立英荷为海洋主宰,原本是法国盟友的葡萄牙,因此在隔年倒戈加入大同盟,并与英国签订军贸盟约,用英国的制造品换取葡萄牙的酒和黄金(1693年在葡属巴西发现大金矿),这是未来英国工商业超越荷兰的一个重要原因。
1707年5月1日,联合法案(Act of Union)通过,苏格兰正式与英格兰合并为一个国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Kingdom
of Great Blitain),而合并前原本的苏格兰国会就已于3月26日时解散,与英格兰议会合并为单一的“大不列颠国会”。苏格兰地区的管理工作全都移交到位于伦敦西敏市(Westminster)的单一国会来执行,该地的权益则透过国会里部分席次由苏格兰人担当来实行,只保留一些立法方面的相关机构分开处理。
1709年7月,维拉尔元帅所统帅的法军在马尔普拉凯之战中战败。但胜利一方的约翰·丘吉尔和欧根亲王也承受了相当大的伤亡。反法同盟的主力英国鉴于俄国于同期的大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中获胜,为防俄国从此称霸北欧,必须赶快对法停战,以抽身制衡俄国。反法同盟各国也逐渐与法国停战
1713年4月11日,法国与除奥地利外的反法同盟各国,即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而在1714年,法国再与奥地利签订《拉什塔特和约》。1713年7月,西班牙与英国签订《英西条约》及《西班牙-萨伏依条约》;1714年6月,西班牙与与荷兰签订《西荷条约》;1715年2月,西班牙与与葡萄牙签订《西葡条约》。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至此正式结束。英国成为了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英国人沉重打击了法国与西班牙,也间接削弱了另一个潜在的敌人荷兰;关键性的战果是获取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让英国的海军可以伸入地中海,获取必要的制海权,日不落帝国的雏形如今已经初现端倪。
1714年,英国女王安妮驾崩无嗣,斯图亚特王朝终结。
汉诺威王朝(1714年-1901年)
在乔治一世的前面还有五十位血缘关系和安妮女王更接近的贵族,但他们都是天主教徒,不能继承英国王位,乔治一世则是血缘和安妮女王最接近的新教徒贵族,所以根据《1701嗣位法》继承英国王位,成为汉诺威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也是一个母语是德文,而且无法使用流利英文的国王。他敕命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为内阁首领,自己并不出席内阁会议。并从此开创了英国君主不出席先例,会议改由国王令一名亲信大臣主持,成为了英国首相制度的开端。
1727年,乔治一世在汉诺威驾崩,独子乔治二世继任英国国王。
由于乔治二世重视汉诺威甚于英国,为保障汉诺威领地的安全,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支持奥地利与普、法、西联盟作战。更放下国内政务亲自上欧洲大陆,率领德意志诸侯联军和少量英军跟法军作战,于1743年取得德廷根战役大捷。
1756年1月16日,英国与普鲁士签订《威斯敏斯特协定》,规定双方负责在德意志境内维持和平,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这就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反对如此局势,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决心放弃原先签订的《俄英条约》,于1756年3月25日转向同奥地利柯尼次(Kaunitz)亲王结成攻守同盟。稍后,在奥地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西娅积极策划下,奥地利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签订相互保证的第一次《凡尔赛条约》,双方保证各自提供军队,援助另一方反击任何敌人,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随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双方都进一步争取同盟者。结果,汉诺威(英国王室在欧洲大陆上的世袭领地)、黑森-卡塞尔、不伦瑞克等德意志诸侯国以及葡萄牙先后参加英普同盟;瑞典、萨克森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国以及西班牙则先后参加法奥俄同盟。
1756年8月,七年战争爆发。由于战场范围广,温斯顿·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英国成为战争最大的赢家,1760年占领了加拿大、路易斯安娜的一部分、佛罗里达和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
1760年10月25日,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George
William Frederick)登基为大不列颠国王及爱尔兰国王,是为乔治三世。乔治三世为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位不列颠君主,是首位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诺威王朝君主。
1763年,大不列颠政府发出了《1763年皇家公告》,制定边界线,限制大不列颠在北美的殖民地不断向西扩展的情况。公告原意旨在迫使北美殖民者能够与美洲原居民谈判,减少因土地争端而引发的前线战事,从而减省浩大的军事开支。尽管这条所谓的“公告线”没有对早已安顿的大多数殖民者造成多大影响,但此“公告线”却引起了边区殖民者的强烈不满,继而成为北美殖民地与大不列颠政府出现纷争的导火线之一,也是后来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之一。
1773年,波士顿有暴徒为了反对茶税而登上停泊于波士顿港的运茶货船,并将茶叶倾倒入海,以作示威,史称波士顿茶叶事件。
1775年4月,大不列颠常规军队与殖民地民兵在新英格兰发生武装冲。经过一年的战斗,大不列颠在北美的殖民地在1776年7月宣布从大不列颠国王独立,并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1801年,根据《英爱同盟条约》,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版图,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1837年6月20日,英国国王兼汉诺威国王威廉四世去世,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继位。同时,她将汉诺威王位让予她另一叔父,从此汉诺威不再属于英国。
1839年6月3,林则徐在虎门销烟。1840年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议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呼吁“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向中国发动战争,中英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2月6日,在新西兰北岛北端岛屿湾的怀唐伊镇,英国新西兰副总督W·霍布森与毛利族酋长签订《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标志着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体系形成。
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五大口岸给英国人贸易和居住。
1857年,英法两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统治权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但是一场设计巧妙的阴谋使英国获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法国只能乖乖地退让。
温莎王朝(1917年至今)
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驾崩,其长子乔治·弗雷德里克·恩斯特·阿尔伯特(George
Frederick Ernest Albert)继位为爱德华七世,爱德华成为第一位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君主。
1914年8月4日,英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由于经历多年复杂的联姻,欧洲各国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关系。而英国王室带有德国姓氏,更令英国人觉得不顺。
1917年7月17日,为安抚民心,英王乔治五世颁布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将英国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为温莎。“温莎”一名来自温莎堡,是英国最古老的王宫之一,遽闻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选址奠基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格兰的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