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大师挂机模式是什么们有谁知道这是什么ps效果呢

求大师们告知下图中的折边效果用PS怎么制作?最好有详细点的步骤!在此多谢各位PS大师!_百度知道
不敢称大师,图片切成两部分,把右上角往下拖。那个像折边的效果用渐变,再用橡皮擦把边缘擦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折边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三方登录:学摄影,是不是一定得学 Photoshop 一类的后期工具?
早年学摄影(硬照)得学暗房放大、晒相、冲印,整个学摄影的过程,后期是个极大的负担,但不学,你的技术并不完整。现在学摄影的人,我发现很少听到他们在交换后期影像处理的知识。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碉?学摄影,似乎不能不学后期工具。以前是暗房,现在这时代,当然就该学 photoshop 一类的软件程序了。
按投票排序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有人告诉你,摄影一定要学后期,你大可以扭头而去。如果有人告诉你,学了后期就不叫摄影,你依旧可以潇洒的甩他一脸头发然后离去。学不学后期和用不用后期是两回事儿,你可以不用,但你最好学一下,因为技多不压身,学了后期也许可以让你的表达多一种可能性。如果你是摄影爱好者,也许你会逐渐发现后期本身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如果你是商业摄影师,也许你会逐渐发现后期能够让你获取更多的利润。奔着一个目的去,你该怎么出发也许就很简单了。
我认为这是必须的,甚至可以说后期本身就是摄影的一部分。在胶片时代,一个专业摄影师或者稍微严肃一点的摄影爱好者都会学暗房技术,这似乎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像Ansel Adams这样的大师更是以对后期处理的独特理解来指导前期的拍摄过程。而在数码时代,是否需要后期却成为一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1、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前期的拍摄手法没有大的改变,调光圈、调快门、对焦、用光、构图等理论和技术的变化不大,如果说得简单点,除了因出现APS-C、M4/3等一些新的画幅标准从而导致需要换算等效焦距以外,从胶片摄影过渡到数码摄影的人对相机的把握可以很平滑地进行过渡。但后期的改变就天翻地覆了,打个比方,相当于一个学生从化学系转到了数学系。这样巨大的改变可能造成有些人不愿去学或者学不好,于是干脆对数码后期敬而远之了。2、数码摄影以其单次拍摄成本低(不需要买胶卷)、直接出片简易(有个屏幕就能看)、传播交流方便(数码化、网络化)等原因,降低了摄影的门槛,使爱好者社区极度膨胀。再加上相机和镜头等拍摄器材的更新频率比起胶片时代大大加快,在商家和媒体有意无意的培育下,使得摄影圈更热衷于对拍摄器材的讨论,甚至拉帮结派,纠结于器材优劣的争辩。以我的观察来看,现在摄影爱好者社区里话题热度排名基本是:器材&拍摄技术&后期技术&艺术审美。3、数码后期的入门门槛其实比胶片后期是要简单的,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数码后期技术被滥用:比如把人脸磨皮磨得像塑料壳、换背景换得不伦不类、加上一些花花草草的像框,等等。再加上网络传播的方便,使得这些数码烂片到处传播,给人感觉照片只要一经处理就失真了、恶俗了、没品了。4、数码后期缺少像胶片时代的Ansel Adams这样的大师(也可能在这个众声喧哗、网络民主的时代不可能出现大师这一称谓)或者一些标志性的人物和风格。现在各种数码后期软件,从简单的免费软件到Lightroom这样的专业软件,都把一些胶片时代的照片风格作为预设,从潜意识里引导人们把数码相片处理成胶片时代的效果,像胶片颗粒效果、正片负冲效果、LOMO风格、Polaroid风格等等,这就造成有胶片经验的人会认为数码后期是在山寨胶片效果,血统不纯正;而数码时代的摄影新手则可能认为这些效果既然已经流传久远,肯定是拍摄器材和技术运用得当的结果,就算不用数码后期也能搞出来。我以为,其实在数码时代,后期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胶片时代。也许有人可能会认为只要拍摄时构图和用光严谨、色温选择得当、光圈和快门组合完美、对焦准确,直接出片就可以了。但如果你对这些因素都如此严谨的话,那就无法不对以下几个因素严谨:1、锐度。数码相机相对胶片相机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在感光体前面加了一个低通滤镜,虽说达到了避免摩尔纹的目的,但也产生了一个令摄影师最肉疼的缺点:成像模糊!可以说在CMOS、CCD等感光器件出现重大技术革新前,这算是数码摄影的一个重大先天不足。相比数码相机里默认的锐化程序,数码后期软件在锐化的灵活度、精确度等方面的优势是巨大的。即使现在出现了像尼康D800E这样的无低通滤镜的机型,但为了解决随之而来的摩尔纹问题,同样也需要后期处理。(顺便说一句,富士倒是自己整出了不需要低通滤镜又能避免摩尔纹的感光技术,X-Pro 1和新出的X-E1就采用了,但使用人群比较小众,效果如何有待验证。)2、颜色。胶片时代的曝光、显影、成像输出过程都有标准化的胶片、药水、油墨,颜色管理不太重要。但数码时代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数码照片的显示环境千差万别,没有正确的颜色管理流程,颜色的失真是必然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器材党们拿着顶级机型、高端镜头,拍出了一张自我感觉良好的照片,无杂色、无色边、锐利、干净……然后“数码原片”就传上论坛了。不说别的损失,单说很可能把高端机型一般使用的Adobe RGB色彩空间丢失或转为sRGB所损失的颜色,就会让相机的CMOS芯片想吐血。3、色温。对于色温的控制,胶片时代相对于数码时代是有很大不足的,而如果你放弃后期,也就放弃了这一便利条件。我认为在摄影这条路上走得越远,就越会认识到以上三点的重要性。如果一个摄影师只关注相机、镜头、闪光灯等专业摄影器材,而把电脑当做边角辅助工具的话,那样就算把相机用成了精,那也不能算是好的摄影师。就像一个每场只能踢60分钟的梅西,他还能是梅西吗?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感觉错误,现在国内提后期言必称Photoshop,好像不提Photoshop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懂数码后期。但其实Lightroom(它的全名是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这样的工具才是真正的摄影后期专业软件,它不仅仅只是对照片进行裁剪、调色、锐化这些常规的后期操作,而是把整个数码摄影的后期处理进行了流程化的集中,从导入、管理、修片、输出一条龙,这才代表了摄影后期的全部意义。而Photoshop虽然图像处理功能更加全面,但在效率和流程化方面就大大不如前者了。而且Photoshop学习难度也更大,至少我觉得作为一个摄影师,就算不懂图层、路径、选区、混合模式、通道还有Photoshop里的各种滤镜,同样也可以在Lightroom里面做出好的照片。总之,无后期不摄影,但你可以选择更难的Photoshop,也可以选择更舒服的Lightroom。希望更多人推广交流自己的后期经验,而不让器材讨论贴满天飞。
真想糊那些后期与摄影分开谈的人一熊脸,什么后期是补充啊后期有好处啊后期怎么怎么的总有人那胶片说事儿,那暗房懂么?那就是PS好了现在数字时代到了,你还摒弃后期PS,比之胶片时代的暗房功夫,不是显得可笑之极?故古人有诗云:正片不自扫,不如负片好; 负片不校色,绝对是二货。 黑白不暗房,数码比它强; 数码不后期,实乃大傻逼。
摄影需要学习后期吗?一定要。一定要会用Photoshop等软件吗?不一定,而且是越来越不一定。因为,手机不仅在革新拍照拍照方法,也在革新拍摄之后的后期方法。Photoshop虽然强大,但是,不够移动,也不够社交。在这里做一个预测:搭载智能操作系统,能安装APP的相机、和能有单反画质的智能手机,将会成为未来摄影市场的主流。我目前的出片流程(如果不是用手机拍的话)前期:使用微单拍摄原片 选片:通过相机wifi,在手机上预览和选择照片,传送到手机后期:在手机上通过APP编辑发布:通过手机将照片发布到社交网站整个过程,都可以在移动端完成。唯一要用到电脑的,可能就是把照片备份到移动硬盘。一些我用微单拍摄,但是用手机处理的照片——而目前Photoshop常用的后期功能,基本都能在移动端上完成:1.曝光、色温、对比度、饱和度、锐化、高光、阴影,几乎主流的手机APP,比如Snapseed都有这些功能。2.局部调整:Snapseed3.降噪:PS Express4.滤镜:VSCOcam5.HDR:Snapseed(不过,感觉移动端还是没有好的制作HDR的APP,希望未来有APP可以在前期就包围曝光,并能后期合成。)6.曲线:Filterstorm7.调整畸变:SKRWT(新出的Snapseed已经包含调整畸变,但是我还是觉得还是SKRWT好用。)8.去除物件(Snapseed、PS Express)9.多重曝光、合成(Union)移动端的后期APP,功能虽然没有PS完备,但是:(1)和拍照设备无缝连接,不需要到电脑上“转移照片”;(2)后期完可以直接发布到社交网络;(2)交互友好,操作简捷,学习成本比Photoshop低;(3)有滤镜这样的预设,很多需要复杂Photoshop操作的效果,在手机上能很容易完成。最近更新的Snapseed,已经俨然成为神级后期APP了。比如,当你调整参数的时候,可以显示直方图。比如,可以用画笔功能,分区域调整曝光、饱和度、色温等参数。比如,可以根据中调、高调、低调来分区调整。再看看其他摄影师用手机都是怎么后期的——比如Cedric Blanchon的超现实风格再如Ali Jardine的童话风格手机处理的画质是问题吗?这个问题因人而异。但是先问问自己你自己——(1)目前最经常浏览的照片尺寸,是什么?(2)你上次将照片打印出来的,是什么时候?我感觉,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诞生一代不再用Photoshop的摄影师。如果摄影师这个职业还能存在的话。------------------分割线---------------------Instagram & Lofter:新浪微博:
谢谢邀请不好意思先说点无关的:orz这个话题时不时还会有人参与……真是永远争论不完……我仅发表个人观点,不同意点反对就是了,评论请有针对性的说,没任何point还一幅大师样的反问我摄影的真谛是什么的人们省省吧,ban你没商量。你问我摄影的「本质」是什么就算了,说什么「真谛」,一种已经对摄影了如指掌触摸到了精髓的装b之感扑面而来我先要提醒所有读者,关于问题要注意3个点,也是重点:题主问的是「学摄影时要不要学后期」而不是「摄影是不是一定要后期」和我观点相反的人的回答,在我看来大多数都是在跑题「不会后期」和「不后期」又是两回事从问题标题看,问题默认了「后期不是摄影的一部分」,这点本身就是个极富争议的点,甚至可以说其实这里就是在争论「后期是不是摄影的一部分」摄影发展到如今,出发点、目的有了明显的分歧,对后期的重视程度很不一样。所以别拿纪实啊人文什么的子类的情况来作为反对理由。事实上反方观点基本就是依靠这些东西在说话。我下面的这些话主要针对那些对后期无所谓甚至认为不用学的人。那么我先开门见山地说我方观点了,后期是摄影的一部分,当然得学。学摄影却不学后期就好比:学画画却不学上色、学音乐却不学编曲!至于学到什么程度、应用到什么程度那是题外话了。lz自己也说了以前不学暗房,那摄影是不完整的,我认为现代的数字摄影也是一样的,完全不后期直接出片就不管了,和按按傻瓜机快门然后交给冲印店冲印是五十步笑百步。胶片时代不develop根本就看不到照片,现在数码时代可以不用develop了(事实上Lightroom里依然把raw处理称为develop),很多人就忽视了后期。交流后期的其实不少。但相对比较少,我觉得主要原因有:很多摄影网站普遍基于相机和镜头的报道比较多,有点导向作用。很多后期技术都几年不变,写不出多少新闻or有新意的教程看看一些摄影论坛回帖都是垃圾的「毒德大师」,大部分人的水平都不够好好评论一个照片,不用交流说后期了。如果要我说的极端点:不学后期,那叫拍照。 学了后期,那叫摄影。不(学)后期要么是懒不想学;要么是对自己作品的不尊重无所谓;要么就是无知以为原片直出就是摄影真谛(实际上就是相机帮他们后期了而已)。这几类人不理也罢。俗话说,能钻进去的才是真正的兴趣。你说你喜欢摄影,想学摄影,但还要挑着内容学……那我首先就要怀疑你是不是叶公好龙了。如果一个自称摄影高手的人自称对后期完全不懂,肯定马上很多人要怀疑这个「高手」的称呼了。但如果是懂后期,但是不太后期,哪怕是理念上反对后期,那也完全是不同的。我觉得PS根本价值是「降低成本」。你可以花少点的钱请模特却拍出更好的片子;你可以少做一些道具拍出更好的片子;你可以适当回避/解决一些前期里难解决的问题;你发现一张初看完美的照片里缺有瑕疵时,没有PS的话你只能去重拍!更不要说其他各种PS能带来的创意和可能性了。后期绝对是百益而无一害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学着学者也能多出很多乐趣。另外有了ps的话,摄影风格的表现也要容易得多。如果你时间很忙,从学习的优先级来说,后期是可以缓一缓的。但学了,那绝对是百益无一害的。我方其他辩友有说我就不说了。再说了,我不觉得 直接出片 = 纪实。其他不说,光视觉上就很难定义「实」。你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实?建议看一下这个:------------------------最后我要重申,我反对的是无视/抵制后期的态度,不是反对摄影不后期。
有很多人都说 胶卷无后期 ,一样出很多传世之作~~~~我只能说这是瞎扯蛋~~~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暗房、药水就是一个硬件化、手工化的PS而已~~~要学好摄影,后期是必须的,但绝不是所谓的添油加醋~~无中生有~~~不要妖魔化了PS和后期~~~后期是否有利于摄影,纯粹是作者的水平决定的~~而不是PS和后期本身~~
我的经验是拍照时一定用RAW,然后回家用Lightroom稍微调整后出JPEG。Photoshop也用,但很少,只有需要去瑕疵、合成的时候才用。题主纠结的可能是后期难学,其实Lightroom很容易的。Photoshop是很难学,但也是指专业人士,一般人修个片什么的,也很简单。甚至可以用美图秀秀这类傻瓜软件,其实效果也不错的,只是不能随心所欲。
我学过三年摄影。我记得当初第一节课的时候,我的老师跟我们说,如果你真的想学摄影,必须学会后期;如果你真的想学好摄影,必须忘记后期。你要记住,你可以操控的是只有你手中的相机。楼上说了很多,你可以参考下。我个人参加过的比赛来看,主流正规的大都反对使用后期,否则后果自负。
后期做的好的都不说出来,然后被人称赞,拍的真棒后期处理的不好的,把责任都推给ps,说什么破坏了真实感还有就是不会ps的,才会大言不惭地说:原片直出,仅resize,未做任何处理。其实拍的啥也不是。。。。
大多数说喜欢直出的 不是不知道后期的好处 而是不会PS而已
国内有个很著名的风光摄影大师段岳衡曾经说过:一个艺术家必须参与一件作品的全部过程(原话大致这样)。所以他五十多岁开始学习ps。我的理解是:按快门不决定照片的最终的艺术呈现。当然如果是纪实摄影就另当别论了。
看了一些回答颇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首先,Photoshop是要学的,但是在这之前你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基本功不扎实,PS再好都没有用。摄影是什么,在下以为摄影是把自己脑中对于一件事物的感觉进行图片化的呈现,而不管是相机、光源还是PS都是帮助你还原感觉的一种手段,它可以不是必须的,但是却能够更完美的达到你拍摄的意图。而对于”没有PS不叫摄影”这种说法,在下并不完全认同。后期是什么?不是Photoshop,而是把自己拍摄下来的素材加工还原的过程,这个过程根据时代发展各不相同,如今我们常用的是PS而已,那难道以前的人们没有电脑没有数码相机的时候,他们的摄影不叫“摄影”了吗?在下一直认为摄影是一门艺术而非技术,因为如同绘画与书法一样,里面包含着拍摄者的“心”,而有没有“心”,才是拍照与摄影的区别。
1. 以下为亲身经历
2. 没有跑题
3. 隐去真名
Ps:尽量简洁明了
按heartline方式陈述。
一 :
223在学校里是一个朋友很少的人,他只有两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个孤单的人。有一天,他突然想“这样的日子有什么意思啊”。于是他想找点东西玩玩,找点有趣的事干干。他看见他的两个朋友栋栋和俊杰都在摆弄相机,于是他偷偷地把妈妈刚买没几个月的佳能数码相机拿到学校里来玩。
这是开端。
意外的是223发现相机是个很简单的东西,他帮别人拍照,别人觉得很好,就这样时间很快地过去了。223渐渐地对相机这东西失望起来,自动自动自动,什么都自动,有什么意思嘛。栋栋和俊杰两人在讨论摄影的知识的时候,223一点都听不懂。于是,在他们三个一起出去玩的时候223常常跟在他们屁股后面看着,栋栋是个有着大大的肚子的男生,他告诉223什么是准确的曝光,什么是创意的曝光。俊杰经常在一旁讽刺着223,这让223吸收的很快。
后来栋栋开始研究起纽摄来,俊杰则在器材的选择中无法自拔,而年轻气盛的223觉得纽摄太过枯燥,于是他上了美国亚马逊看看美国人的摄影书NO1是什么,就这样他意外地结实了一本足以改变他的摄影思维的书,《understanding exposure》,国内译为《理解曝光》。
这本书用近乎讲故事的方式解释了一切有关曝光的东西,布莱恩说曝光就是你要去接水,而改变曝光的三样东西——光圈快门和ISO则分别是水龙头的直径大小,开着水龙头的时间,和提着桶的蜜蜂,水龙头直径越大接的水越多,开水龙头的时间越长接的水越多,有越多提着桶的蜜蜂那么接到的水也越多。这样的解释让223比其他的人快乐好几倍的时间轻松地理解了曝光, 223真正从迷上相机转变为迷上了摄影,他一头扎了进去,像不怕死的小狮子似的在摄影的原野上奔跑。但同时,他也很快地对“拍拍同班同学”那种无聊的事失去了兴趣。
二:
223终于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富士xpro1.
223不断地被那些名家的作品的所吸引,用自己的零花钱购进大量的画册(虽然有很多是比较便宜的盗版或印有摄影集节选的杂志),流连忘返。
与此同时,223和栋栋,俊杰陷入了争端。
这是转折。
争吵的内容很简单,简单地有点让人觉得傻。他们三人争起了谁的相机比较好,于是他们整体查着资料——关于谁的相机比较好的资料,并且都萌生了更换器材的念头。
用现在眼光来看,是同时掉入了“器材”的泥淖。(后来得出结论发现,俊杰的尼康d800和223的xpro1用的是同样型号的cmos,当然这是后话了)
不过终于有一件事转移了223的注意力_——学校举办了一场微电影大赛,于是223端着他的xpro1上阵了,在此不再赘述。
这次拍的微电影在学校引起了反响,但对于223来说确是一个十足的教训。223开始有了很多思考和忧虑,比如:当初自己花那么多钱买了机身而只花很小的一部分钱买镜头是否正确,是不是一定要去学photoshop才能使影像更接近心中所想,摄影到底是记录还是体现,或者既是记录又是体现。
223开始看有关于lightroom和photoshop的视频,国外的国内的都有。于是那段时间223被栋栋和俊杰冷落了。因为223觉得很多东西都可以在后期实现,后期实际上是摄影的一部分,而且纠结于相机机身一点都没意义,镜头都比相机机身有用的多。而栋栋和俊杰认为摄影不需要后期,他们继续围绕着器材,哪个相机比较好和哪个镜头比较好在做文章。
于是223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卖掉了他的数码相机,孤身一人去上海和网上认识的大叔买了一个120胶片相机来——勃朗尼卡,223被胶片与摄影的原理所吸引。223发现实际上数码相机就是在胶片相机后面加了个数码背而已,其曝光原理其实是一样的。但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在使用的时候却是如此不同,数码相机可以连续地连拍好几张,可胶片相机总是让人愿意去细细等候然后排出一张。
在那个时期223整天把胶片相机带到学校里,也因此拍出了一些珍贵的影像。
比如这张:
一个男同学在沉思。那是223的前桌,全班最胖的女孩子
。老高中旁边的小区。晃进来的女孩子。似乎永远都不会停的风扇。还有左边坐着的女孩子(这些照片都是在纯人工估测光的情况下拍的,所以都有些曝光不足)这段时期算是高潮吧。
三 :
223离开学校去艺考。这段时间里223发现很多效果都是靠后期实现的,不管是色彩还是氛围,于是223开始学起后期来,可时常发现力不从心。
因为艺考不是去考摄影,在那段时期223把相机搁置一旁,只是偶尔用手机拍拍。
很巧的是,同时,栋栋和俊杰也搁置了摄影,栋栋是因为突然发现没有什么好拍了,而俊杰是因为过度折腾器材但效果还是不如人意而心灰意冷。(为什么我特别想用遗精而亡这个词)。
(后来想想这个时期的困顿就是由于三人已经大概掌握了摄影原理和许多好玩的东西,所以再也找不到继续玩下去的动力,当动机没了以后,就很难坚持下去了。)
这是低谷。
四 :
这是最后的最后。
223艺考落榜,在高三后半段时期不再去上学,打算明年去复读。
223发现自己明白了镜头和胶片很重要,而机身对于自己没什么很大的决定性作用,于是223狠心卖掉了陈色极新的勃朗尼卡。
那段时期可能是真正的困顿期。
223买来了《photoshop修色盛典》却一直不想去碰,也不想再去买个相机,因为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
只是临渊羡鱼,看着那些异彩纷呈的摄影图片而顿足。
并且那段时间223开始了单机游戏之旅,倒是在诸如GTA5之类的游戏里找到了摄影的乐趣。可是所有的这些都不可能持续的。223在那段焦虑的时间开始惧怕黑暗,每天晚上都会睡不着觉,就怕自己睡去之后自己遗失了自己。(这确实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可是摄影是不会放弃人的,除非人自己放弃了自己。
这又是转折。
有一天223和一个女孩子去外面玩,晚上吃完了烤鱼后,223拿出了相机来拍夜景。那个女孩子也想玩。
于是那个晚上就变成了223最讨厌的用相机和摄影知识来泡妞的一个晚上。可神奇的是,223看着那个女孩子玩相机时认真的表情,突然有些恍恍惚惚的感觉。他似乎看到了这个女孩子不一样的一面,于是他拿出手机来给女孩子拍照,发现他以前就算是用相机也没有拍出过那么美那么自然的照片。
“人真是神奇。”223是这么想的。
没过几天,223无意间看到了肖全的《我们这一代》,随意翻了一页翻到了易知难的那张照片:
肖全说:“易知难坐在琴房里面,拿着烟灰缸倚靠着钢琴,化完妆以后,慢慢抽烟,墙上挂的是陈逸飞油画的复制品。她想着自己的生活:她要靠拍电视剧挣钱养活在北京舞蹈学院进修的丈夫……渐渐地,她的眼眶满含泪水。”
再翻一页是肖全拍的艾敬:
没有过多的考虑构图,没有过多的考虑反差,也没有梦幻的光线,没有十分简洁的线条。可这些照片纯真地让人欣喜。仿佛能让人看到照片里活生生的人的灵魂。
223像是突然就有了光。脑子里想起了很久之前他用英文给一个敬仰的摄影师写信,那个摄影师在几天之后回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并且那时223还觉得这种话是搪塞人的。翻译成中文大概是“你把摄影看成一头大象,想一口一口去吞噬他,那还不如把他当作你收中的利剑呢。“
现在223突然明白这句话在说什么了,其实重要的不是要不要去学,或应不应该去学,而是自己要什么,目的是什么。
其实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223毕竟在这样的契机之下知道了自己想要拍什么样的照片,也知道了摄影的真谛不在于掌握什么,而在于自己想要什么再去掌握什么。可能以后223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谁知道以后呢?
后来栋栋考进了台湾一所大学,学新闻专业,他清楚自己喜欢的是纪实摄影,所以他又有了动力。而俊杰呢,俊杰因为高考考得不太好,去了上海读预科,打算出国,他现在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比别的人更厉害呢,hhhh。
最后的最后223明白摄影真正让他着迷的就是体现人,说起来很玄乎,其实从某种意义上他又回到了原点,因为一开始他拿起相机就是给同班同学拍照。所以223不会想要去研究过多的后期。
最近223在重读纽摄,他又重新明白的了很多原理,觉得越来越开心。但是更加神奇的时,他发现摄影的原理与后期的原理是相通的,当然这已经不是这个我问题的范畴了。
算是一个轮回吧,所以写下这篇。
当然只是个人经历得出的一番见解,欢迎大家讨论:)
精简回答:学摄影一定要学PS,摄影创作过程是不一定需要PS的。既然你是学,就尽量然用更多的知识技能武装自己,PS在商业摄影领域中可以说是必用的,很多效果是实际上没有办法达到,或者需要花费很多的代价才能达到的。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我需要一张模特在天台俯瞰纽约的照片,这张照片可以带着模特去纽约拍出来,但也可以在我家阳台拍摄之后,用一张纽约城市的照片PS合成获得。前者的开销是后者的数百上千倍。而且我可以这么说,如果你PS水准过关,效果绝对比实际拍摄出来的惊艳。但摄影过程中不一定必须要PS,我觉得那些使用和不使用PS都有自己的确实的理由,没有什么对错,自己追求的艺术理论不一样。包括很多真正的大师,往往年少轻狂之后,反而会用一直很质朴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形式照片往往不会PS,就像书画一样,到一定境界往往不是追求一种纯粹的漂亮了,有时候“拙”,浑然天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另外包括一些纪实摄影,新闻摄影,也是不允许PS的。所以回归问题,既然你是学摄影,你就是学生是新手,那肯定要学PS的了,你又不是大师了,大师也是经过这样一个轮回的。
我认为是一定要学的,我老爸以前用 海鸥4B的时候,我家里现在还有十几本暗房技术书籍,各种特效还是很牛X的,也有自己的冲印设备,不过搬家的时候都送人了。如果没有PS这样的工具,似乎把电气时代的摄影转移到数字摄影也没有意义了,作品是作用,而不在乎他是怎么来的:无论你是拍的还是后期的,似乎国内的摄影爱好者圈子里面很纠结这个,经常谈所谓之大师都不后期的。这种思维,好像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器材不够,后期来补!光线不足,后期来补!构图不好,后期来补!天气不好,后期来补!妹子不美,后期来补!-----------------------------------------------------------------------------------------------------------------------------------------后期无非是弥足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想让一张照片变得更完美,因为有的时候,一张照片如果不后期简直没法看啊!!具体例子请参见问题
艺术,何必于纠结是用哪种形式表现出来
是的, 数码时代不后期ps的话就像拍完照没有洗出照片一样 ,等于工作只完成了一半。商业作品你可以找人帮你润色,但是摄影师一定要懂后期才可以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
题主你好,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你的这个问题。(我是儿童摄影工作室的从业者,负责营销和推广)一、从目前儿童摄影师应聘方面来说1、纸飞机儿童摄影对摄影师在后期方面的要求是:需要有photoshop和lightroom基础;2、北京ICOOVISION儿童摄影对摄影在后期方面的要求是:需要有photoshop和lightroom基础。二、从儿童摄影师日常的工作方面来说(基于我待过的几个工作室而言)1、摄影师在拍摄完自己的客人之后需要把照片全部导出到自己专用的电脑上进行基本的修补穿帮和删除废片;这会用到一部分photoshop的功能;2、摄影师在客户选片之后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筛选,选出最出彩和自己最满意的进行二次调修,也就是平常在网站或者博客微博上看到所谓样片。这一步工作一般会涉及到调整曝光、二次构图、调整特殊色调、局部细节处理、色彩调整(色调、白平衡、饱和度等)。这会用到lightroom的部分功能。三、小结以上种种表明在儿童摄影行业对于后期的研究还是很重要的,这会让一个摄影师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所拍摄作品的思想。可以在后续的表现方式上更加自由。对于你说到的很少有人讨论这些技术的情况,我觉得是基于你所待的环境影响,我所工作过的地方对于摄影师的后期研究都是很深入的,摄影师指间经常会惊醒沟通和学习,甚至去尝试一些非主流的调色软件如美图秀秀之类的,看看这些软件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或者可以借鉴的地方。利益相关:大连K兔儿童摄影工作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里渐隐是什么效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