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陈西滢和凌叔华的《致志摩》原文

游乐轩(嘉兴文化旅游汇)_天涯博客
传递江南旅界信息记录嘉禾驴友轶事
今日访问: 123
总访问量:8543990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100位
(23049)(19855)(692)(94)(102)(1530)
(179)(251)(277)(325)(325)(278)(322)(253)(277)(291)(393)(355)(366)(272)(372)(436)(382)(378)(334)(278)(236)(224)(359)(305)(0)(0)(0)(0)(0)(348)(395)(357)(351)(374)(371)(504)(461)(402)(361)(384)(390)(416)(298)(274)(203)(294)(276)(225)(284)(261)(215)(205)(149)(174)(196)(158)(111)(146)(170)(212)(122)(171)(147)(189)(162)(179)(114)(93)(90)(125)(103)(161)(132)(63)(81)(82)(111)(183)(187)(110)(104)(83)(88)(153)(143)(115)(136)(111)(140)(123)(136)(87)(107)(106)(96)(72)(133)(103)(93)(72)(50)(100)(83)(45)(51)(55)(17)(31)(42)(43)(45)(56)(61)(62)(62)(62)(56)(67)(67)(72)(92)(92)(87)(90)(92)(93)(54)(31)(2)
博主高级成员高级成员成员成员
( 08:28)( 20:44)
  原载:嘉兴在线
  博客贵宾
  说好朝北廊下,顺便说说蒲鞋弄。蒲鞋弄的正式地名叫便民街。一开始我以为便民街是解放后改的新名字,后来在弄尾的老石桥上看到刻有重建便民桥的字样,同时老的门牌上也是叫便民街,这才知道蒲鞋弄只是它的俗称。不过你到中街上问蒲鞋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问便民街,就有不少人要摇头了。蒲鞋弄是连接中基路和外月河的最便捷的主要通道。说不定这才叫便民街、便民桥。
  蒲鞋弄靠近中基路的一端叫蒲鞋弄口,在它的西面角上第一间是天泰祥南货店。在南货店的两面隔壁是蒲鞋弄茶馆店。这间茶馆店是在蒲鞋弄和中基路两面开口,里面相连,面积比较大,靠蒲鞋弄的这一面排了一座老虎灶,茶客主要从中基路的一面进出。
  到蒲鞋弄茶馆来吃茶的主要是附近的平民、手工业者,也有出早市的农民,顺便带一些农副产品放在门口,一面吃茶,一面卖菜。卖早点的小贩,头顶放糕团的木盘,穿梭在几家茶馆之间。
  平时朋友之间,同行之间,有什么纠纷,请上一两位中人到茶馆论理,叫吃讲茶。有什么意见要调解,也到茶馆吃茶“叫叫开”。茶馆里三教九流,五光十色,什么事情都会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在这里解决。下面讲一个听来的故事。以前私人之间的借债、放债比较盛行,有一些人以放债收利息为生。当无人向他借时,别人要还债,他们不想收回,当有新的用途时,他们就会逼债。当时还债叫拔债,有一女债主向借债人讨债,找到蒲鞋弄口的茶馆里。债主对借债人说,我这段时间有点紧,要么你拔出点。借债人有点不快,答道:你宽堂堂时,我要拔么,你不要我拔。今天你一下子轧紧来,要我拔,叫我怎么拔得出?旁边的人哄堂大笑中基路上茶馆多,据我记得的至少有三家。自东到西依次是怡园茶馆、明园茶馆和蒲鞋弄口的茶馆。怡园茶馆曾经是嘉兴米业公会聚会的场所,每天上午米业公会在此吃茶,讨论当天的市场价格,称为同业公议。据说怡园茶馆的墙上挂一本帐簿,每天来喝茶的人自己在帐本上签个字,到时候一起结帐。解放后随着粮食统购统销的实施,米业公会也不复存在了。怡园茶馆老板的女儿周映红,后来是有名的评弹演员。
  蒲鞋弄底的便民桥,我们都叫它月河桥,曾经也出过风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严寄洲导演,陈佩斯出演的电影《琵琶魂》在这里取外景拍摄。月河桥南堍朝东的一面大墙上画了一幅很大的老刀牌香烟的广告。月河桥北外月河的街面上是主要的场景。一个穿绷的景头是月河桥上粗大的自来水管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嘉兴发生过一件轰动全市的大事故。当时在建国路底靠近中山路口的地方有一家规模较大的浴室——泗湘池浴室。由于当时的房屋都是木桁架结构,时间一长,容易发生倾斜。有一种维修倾斜房子的工艺叫牮房子,专门做这门手艺的匠人叫牮匠。它的工艺是把房子的墙拆掉,用长的螺栓把歪斜的木桁架拉正,然后再重新砌墙。泗湘池浴室的房屋年久失修,严重倾斜,请来一位姓仉的老牮匠来把房子牮牮直。仉师傅是嘉兴有名的牮匠师傅。他对自己的技术很自信,不知牮过多多少少的房子,故施工时照惯例不用停止营业。恰恰这次出了事故,施工期间,房屋倒塌,正在洗澡的浴客,来不及穿衣服,披块浴巾就逃到了大街上。路过的行人不分男女都奋不顾身的冲进去救人。仉师傅本人不幸在事故中遇难。仉师傅的家就住在蒲鞋弄里。他的侄女是我的同学,上外毕业后分配在杭州中行工作。
  蒲鞋弄的大户人家有一家姓严,一家姓凌。还有一家姚家的豆腐店,豆腐店养了一头小毛驴,半夜起来磨豆腐。蒲鞋弄的对过中基路上也有一家张家开的豆腐店。张家豆腐店的几个堂兄弟张连奎、张连顺、张连芳都是我的同学。其中张连奎的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在朝鲜。他也因此进了嘉兴博海纸品厂的前身——嘉兴烈军属纸品厂工作。
  蒲鞋弄口还有两家箍桶店。一家朝蒲鞋弄,一家朝中基路。春天做鸢子常去这里讨一些竹篾。现在的蒲鞋弄茶馆,只是用了块牌子。原来这里是李家开的包子、大饼油条店。
  最近和几位老友聊天时得知,蒲鞋弄俗称的由来。由于在这条弄口有一家茶馆店,弄的中间有一家豆腐店,俗话说:“豆腐水来做,阎罗王鬼来做”,两家都是用水大户,所用的河水都要从弄底的河桥(埠)头用担桶来挑,担桶挑水一面走,一面洒。弄得整条弄里浠湿糊拖,穿布鞋无法下脚,晴天也要穿蒲鞋。蒲鞋弄的名字由此而来。
  蒲鞋,一种有鞋帮的草鞋,冬天穿的蒲鞋是用芦花来编的,叫芦花蒲鞋,既防水又保暖。我们小时候还能看到。分类: |
|   原载;嘉兴在线
  博客贵宾
  中基路临近外月河的一面也有一条廊沿,叫朝北廊下。朝北廊下东起蒲鞋弄,西至原公泰米行边上的一条弄堂,叫杨家弄。位置就在现在的建银桥的东边。而现在的建银桥就建在米行的旧址,解放后米行歇业,这里曾经是越剧团的驻地。朝北廊下因面临外月河,交通方便,曾经有好几家米行。
  这里曾经有一家陆家开的制作雨伞的工场,就在现在金鱼池的对面。在油布伞出现之前,阳伞是奢侈品,而棉纸做的雨伞是主要的雨具,制作一把雨伞有几十道工序,小孩子经常看他们一道一道的做下去,做好的伞坯凉在廊沿下和现在挖成金鱼池的白场上。抹上桐油后,一把雨伞就制作完成了。
  在这块白场上,还有一个小棚户。里面住了一位叫小金龙的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蛇医,当时都叫“捉蛇叫化子”。平时在丽桥头摆摊头,卖草药,医蛇伤。经常有被蛇咬伤的农民,摇船来找他医蛇伤。据说在江湖上“捉蛇叫化子”的辈分和本事,是看蛇篓的高低。假如两个“捉蛇叫化子”相遇,互不服气的话,那么你让我的蛇篓里的蛇咬一口,我让你的蛇篓里的蛇咬一口,然后各不相干,各走各的路,各治各的伤。小金龙的蛇篓有半人多高,外面挂满了各种草药。究竟蛇篓里养了什么蛇,我们都不敢看。小金龙治蛇伤的主要手段是,叫病家去买一瓶好的烧酒来,他嘴里含一口烧酒,在伤口上吮,把蛇毒吸出来,然后敷上他自己采摘的草药。小金龙孑然一身,嗜酒如命,病过在棚屋里多日后才被人发现。
  烟作弄的边上还有一家春作店。春作是木匠行业里制作农具的一个专业行当。
  朝北廊下还有一家养种公猪的人家,四下农村里养母猪的农户,都把需要配种的母猪用船载来,到这里来求婚。河埠头经常响彻母猪的嚎叫声。年轻的妇女经过这里,都要掩面而过。
  朝北廊下曾经有两家很大的棺材行,后来一家关掉了,存下一家的儿子和我是同学。我们经常去他们家玩,工场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棺材,刚开始时,又害怕,又好奇。后来也就不怕了。玩躲猫猫也敢在棺材堆里藏身了。棺材行里有两位职工,一个叫二宝,一个叫文彬,都是海宁人。文彬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当时可要比现在的宝马还要希罕。我们经常向他借来学骑自行车,我们都是在他的这部车子上学会的。一部新车子,摔得伤痕累累,好生心痛。在这里留下这些文字,就是向他表示感谢,我要向他补说一声“谢谢”。不知文彬现在安好否?我祝他健康长寿。
  外月河水流平静,两岸有众多的河埠,船停在这里到中街上又近又方便。因此朝北廊下的河埠上经常停满了农船。停泊在这里的农船主要有本地船和绍兴船。本地船较小,配单支琵琶橹。绍兴船稍大,配大小两支橹。琵琶橹造型美观,用上好的木材精制而成。绍兴橹制作简单,就是一块杉木板、一根杉木梢头洋钉钉钉,铅丝扎扎而成。绍兴船摇的时候,小橹是主橹,大橹是辅助。
  课余时我们经常把停在河埠上的船,摇出去玩。玩一会后再把船摇回来停在原处。有一次星期六下午,我和沈明曙、盛戚荣等四人,照例把停着的一条绍兴船摇出去玩,一直摇到抱月邨再回来。船还在河当中,岸上已经有农民在叫了。等船靠岸,找船的农民一定说被我们丢了一支橹。我们上船时就只有一支大橹,没有小橹。我们又不懂,就把大橹当小橹使了。农民一定要我们赔一支小橹。找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结果要我们赔八元钱,每人两元。当时我家里经济非常困难,父母工资很低,母亲忍痛拿出两元钱。母亲虽然没有严厉的训斥我,但我知道母亲的难处。从此我再也不去玩摇船了。
  朝北廊下这一段,中基路的民居都是三棣头进深的大宅。现在花鸟市场的地方,中间的两道走道,其实是不存在的,它是在这次改造时把各座大宅的天井打通而形成的。
  靠近花鸟市场的最西的一幢房子,曾经是针织厂和并线车间的厂房。我的母亲曾在靠河边的楼上摇洋袜,姐姐在楼下大厅里看并线车。我家曾在朝北廊下号龚家的房子里,租了两间房子,住了大约有五、六年的时间。我姐姐还是在这里结的婚。我外甥也是出生在这里的,今年他的女儿也考取了上师大,新闻传媒专业。朝北廊下改建后,这里还在,只是排门板换成落地长窗了。我曾经带着老伴、儿子、媳妇、孙子到故地重游,每次有外地的朋友来游览月河街时,我总要带他们到这里来,讲着儿时的故事。有人说应该立块牌子,上书“大光明旧居”,哈哈,我要是名人才成,那该收费了。分类: |
|   原载:嘉兴在线:
  托儿所
  《萝轩变古笺谱》这部上下两册的古书现在是一部属于国宝级的海内孤本,为世人所熟知。关于发现《萝轩变古笺谱》的故事大概就是1962年秋天嘉兴南湖书画社的臧松年先生在高可安先生陪同下坐轮船去往海盐沈荡镇上,在海盐沈荡亲戚家花30元钱购得一部《萝轩变古笺谱》,然后以40元转让给了嘉兴古旧书店。1963年初春,由嘉兴古旧书店负责人史念先生派人专程送上海博物馆请徐森玉馆长鉴定及被留下,后以十多幅名家书画交换等等的曲曲折折的过程。  
  我是高可安先生的长子长孙,在家族长辈的言谈中知道一些关于《萝轩变古笺谱》一段尘封的往事。今年是祖父高可安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特写下这些文字以纪念之。  
  祖父高可安,一九零三年三月生(属兔),一九七二年九月卒。族名;高俊贤。自署;梅垞。抗战后因感生活颠沛流离故自号;可安、安可。早年结艺社于寄园。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毕业于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抗战前一直在上海广告公司和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工作,从事月份牌的绘制和设计。曾经在朱其石返沪鬻艺时一起租屋上海四马路楼上,楼下设画店出售二人书画篆刻作品,店名艺海回澜社。倭难期间,避难到金华、永康等地,在永康电灯公司和永康工商联工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叶,因为嘉兴祖居拆迁等等诸事遂退职回到嘉兴。
  因祖父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工作又和嘉兴的名门望族熟悉,便受邀参加了嘉兴文化馆、嘉兴图书馆等单位组织的旧书整理小组、文物保护小组。自一九六一年起,董巽观、高可安、金兰坡、余孟安四人正式受嘉兴图书馆延请,为其整理古籍善本等诸事(每月十五元)。(百年嘉图展中记之)。一九六二年时,由政府文化部门出面组织成立,代表嘉兴向外界征集、收购书画等的社团性质的集体单位“南湖书画社”成立,并得郭沫若题写社名,臧克家寄来贺诗。
  当时,汪大铁、史念、臧松年、张振维等外地到嘉兴工作的文化领导联络了金兰坡、朱其石、高可安、郭蔗庭、朱大可、董巽观等在嘉兴的文化人士和倪禹功、沈子槎、沈慈护、陶俊人、金敬渊、钱镜塘、沈叔羊、朱家济、朱偰等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嘉兴籍专家学者。利用他们熟稔之人脉关系帮助国家征集和保护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和文物史迹、名人书画等。特别以高可安、臧松年等人为《萝轩变古笺谱》的发现和保护所做的工作为最。  
  话说自臧松年与祖父结识后发现两人不仅仅是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的校友,而且有诸如艺术、酗酒等等许多共同的爱好并且都居住在少年路上。故臧松年经常来我家找祖父饮酒谈文。1962年秋天的一天中午两人又就着花生米、小香干对酌起白酒来了。面红耳热之际祖父讲起了他爱好书画的缘由是他幼年生活在海盐沈荡的外祖母家的一段时间里接触到一本如此这般的图画老书。他在那个时候曾经学习临摹过。并告诉他在最近去沈荡谢家看望八十多高龄的娘舅时,看到了这本名叫《萝轩变古笺谱》的古书被用作夹鞋样。后又介绍了他的外祖母张氏是海盐张元济家的长辈等等闲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臧松年瘦弱的身体为之一振,醉眼朦胧为之一亮。便约祖父次日乘轮船去海盐沈荡寻访。以后的故事就为大家所熟知了。 
  这里还要再说一点的是《萝轩变古笺谱》刚刚发现时,嘉兴的文化部门并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所在。我曾经在我们家里看到过一份要求嘉兴文化部门出资收购《萝轩变古笺谱》的报告草稿。说明它应该不是一下子就批准收购的,也是几经周折的。  
  秀水漫士伟强高贤于二零一二年五月一日写就在鸳鸯湖诗社【嘉兴檇李金石书画社(嘉兴书画社)】晴窗下分类: |
|   原载:嘉兴在线:
  一,乾隆皇帝御赐嘉兴钱家的“清芬世守”匾额的由来
  二,现今嘉兴电视网络中对“清芬世守”的解释
  三,词典对“清芬”的解释
  四,清芬志作为家谱的一种
  五,后人对“清芬世守”的引用
  一,乾隆皇帝御赐嘉兴钱家的“清芬世守”匾额的由来
  乾隆三十年(1765年),高宗南巡到嘉兴后,多次游览南湖烟雨楼,召见钱陈群与其吟诗唱和。在高宗第一次南巡时,索看钱陈群所着《香树斋文集》有题其母夜纺授经图后,深受感动,感到“慈孝之意恻然动人”, 龙颜大悦,亲笔御题七律一首:
  篝灯课子澹安贫,义纺锄经乐苦辛。
  家学白扬谙绘事,成图底事待他人。
  五鼎儿诚慰母贫,唯诗不觉鼻含辛。
  嘉禾影读贤媛传,不愧当年画荻人。
  赐于钱陈群。高度评价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钱母陈书。把孟母三迁、郑氏画荻教子、陈贤母夜纺授经相提并论,认为她是我国贤母教子的典范。在故宫太极殿乾隆御碑廊中也有碑文记载了这一段史实。并在其母陈书(清代女书画家)所画“夜纺授经图”上御题“清芬世守”四字。
  钱陈群在此图上题诗为“母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父行役,儿废学。废学人所羞,废织妇所弃,思之思之,泪下如雨。…”后面有当朝中多位文臣题诗。钱陈群故居中厅所挂“清芬堂”木匾就是根据乾隆御题所取的堂名。
  二,嘉兴电视播出中对“清芬世守”的解释
  查遍嘉兴网络及电视播出中有对这四字这样的解释:“清就代表清明清正 老百姓就清白 芬就代表文化 世守就是世世代代传下去”。
  为此请教文人对这四字的解释。说那要去问乾隆。
  三,词典对“清芬”的解释
  1,清香。
  宋&韩琦 《夜合诗》:“所爱夜合者,清芬逾众芳。”
  明&蒋一葵 《长安客话&畿辅杂记&盘山》:“又武林 黄汝亨 《盘泉诗》:‘ 李愿 归 盘谷 ,泉甘自昔闻。偶来谐胜赏,独坐挹清芬。’”
  清&陈维崧 《月华清&为蒋元肤催妆》词:“寄语酒徒蒋济 ,总北酿清芬,休教酩酊。”
  2.喻高洁的德行。
  晋&陆机 《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唐&黄滔 《书怀寄友人》诗:“常思扬子云 ,五藏曾离身,寂寞一生中,千载空清芬。” 宋&梅尧臣 《读范桐庐述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严&&严ersonName&先生祠堂碑》诗:“至今存清芬,烜赫耀图史。” 元&周德清 《满庭芳&韩世忠》曲:“闲评论,中兴宰臣,万古揖清芬。”明 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袁可立子)宪副》:“呜呼!载瞻清芬,忠孝不怍;兰玉森森,元恺曷慕。”
  ⒊清华馨美。
  往往指环境。如陈志岁《桂花》诗“瑶树静当严序来,千花杀后有花开。清贞更造清芬境,大地萧条赖挽回。”
  清 : 清 qīng 水或其他液体、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与“浊”相对:清水。清泉。清流。
  芬 : 芬 fēn 花草的香气:芬芳。清芬。芬香。
  四,清芬志作为家谱的一种
  家谱,历史上曾有多种名称,家谱仅是其中使用最多和最有代表性的 一种。从古至今,家谱类文献的名称大致还有如下这些:谱、谱牒、族谱 、族系录、族姓昭穆记、族志、宗谱、宗簿、宗系谱、家乘、家牒、家史 、家志、家记、百家集谱、世录、世家、世本、世纪、世谱、世传、世系录、世家谱、支谱、本支世系、枝分谱、帝系、玉牒、辨宗录、偕日谱、系谱、图谱、新谱、星源集庆、列姓谱牒、血脉谱、源派谱、系叶谱、述 系谱、大同谱、大成谱、氏族要状、中表簿、房从谱、维城录、谱录、祖谱、联宗谱、真谱、渊源录、家世渊源录、源流考,世典、世牒、世思录 、家模汇编、乡贤录、会谱德庆编、私谱、传芳集、本书、系谱、清芬志 、家传簿、先德传、续香集、房谱、祠谱、坟谱、近谱、会谱、全谱、合谱、统谱、通谱、统宗谱、宗世谱、总谱等等。
  清芬世守录-(清)钱泰吉辑
  清光绪年间,钱日煦 修成家谱10卷,命名为《吴越钱氏清芬志》,取义于两晋时陆机《文赋》中诵先人之清芬”之意:
  五,后人对“清芬世守”的引用
  曾国藩
  由文人而将帅,立功立德立言,世守清芬,难得生前身后事;
  以庶民至公侯,治学治家治国,日新盛誉,不虚中外古今名。
  曾国藩封侯取“富厚如之”之意名其堂,是名副其实的“侯府”。
  两边的对联“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是曾纪泽为纪念父亲所书
  杜月笙举行杜氏家祠落成典礼及栗主奉安之礼时蒋介石所送的“孝思不匮” 匾额上书祝辞:
  诗咏祀事,典备蒸尝,水源木本,礼意綦祥。
  敬宗收族,德在无忘,激彼秕秉,俗兹彝常。
  元凯之家,清芬世守,孝孙有庆,服先食旧。
  任侠好义,声驰遐迩,济众博施,号为杜母。
  肯堂肯构,实大其宗,爰建新祠,轮奂有容。
  簋簠既饬,锵济攸从,式瞻枚实,介福弥隆。
  欢迎大家指正,提出新的理解。壬辰年五月。分类: |
|   原载:嘉兴在线:
  话说历史文化名城嘉兴,因为端午的又一次到来,什么祭龙、庙会、龙舟、踏白船,我要起早、落夜、赶场、拍摄,还要处理、上网,搞得我头晕脑涨、疲惫不堪。不觉倒在案上,忽然腾云驾雾、身轻如燕,迷迷糊糊地来到一个茅屋小村,但见一条大河的西边,神奇地接连打了两个直角转弯,因此波浪汹涌,两岸大树成荫、稻花飘香,又一派田野风光,美不胜收。一群额头上涂着雄黄、胸前挂着香囊的顽皮村童,有的在吃粽子,有的在吃黄瓜,围坐在石桌周围,听那鹤发童颜的长老,绘声绘色地讲那端午的故事,说到精彩之处,村童们纷纷举起双手跳跃,看官,你想知道如何如何?请你慢慢听老夫子讲来。
  那长老说,他听他的爷爷说,从前这里离东海不远,东海龙王有个逆子叫小广,好吃懒做,还要寻花问柳,因此闯下大祸被关水牢,每年端午始得放风一次。一年端午,小广看见一位像西施一般美貌的村姑,手弯一篮用东面竹林村的上好竹叶裹的肉粽,便尾随而来,结果闹得村里鸡犬不宁,从此年年端午如此,民不聊生。
  一年端午,杭州龙井小济和尚听说塘汇茶园的新茶特别给力,特慕名前来,至此,见村状气冲斗牛,决定化缘在此仿灵隐寺重建庙宇,因为他从龙井茶乡而来,又为塘汇茶园而去,故取名为“茶禅寺”,并在河边再造三塔镇之,看官,你道为何非要建造三个宝塔呢?那长老说,三足鼎立,使小广永世不得翻身。那长老吹了吹碗中的茶叶,呷了一囗茶,继续慢慢地讲道,小济的利害还远不至于在此,他还组织会水的壮汉,改造农船,船头一人击鼓,船尾高插红旗、四人摇橹,两边六人划桨,如果小广胆敢前来,便用鼓声吓它、用木桨砍它,因白色水花飞浅,故美其名曰:“踏白船”,日日操练。
  那年端午,小广照例从这大河中窜出,早就埋伏在此的小济和尚,一声令下,数条踏白船飞快朝小广划去,船上大鼓一齐敲响,划桨手用木桨向小广砍去,红旗招展,喊声震天,小广以为天上玉帝震怒,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吓得还没看清个一二,还来不及转身跃入河中,就被两岸砸来的烧得滚烫的糯米粽子烫伤粘住,不得动弹沉入河底,从此被小济和尚用三塔镇在河底。
  那位“西施”村姑告诉我,她们村里好多人,在水清的时候看到过这河底有一条黑黑的大娃娃鱼,那“哇哇”的叫声,其实是小广的哭声,是当年孙悟空跨海学艺从东海回来,路经此地时把它变的,她还告诉我,她们村里每年端午都要举行踏白船比赛,吃用竹林村竹叶裹的肉粽,也好预防小广东山再起,她还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轻轻告诉我,那小济和尚不像他的师兄济公和尚那样固执,为了奴家已经还俗了,他还对奴家说:“宗教信仰自由”,奴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是和尚出身,有文化,他成了奴家的夫君,我们共生有八个子女,个个成才,真是发呀!我想,现在正宗的老嘉兴人,说不定很多是小济和尚的后代呢……
  我一边吃“西施”村姑给我的用竹林村竹叶裹的肉粽,一边大声叫嚷:“此粽只应天上有”,忽然被人大喝一声:“你美什么呀你”而惊醒,我定了定神,原来是我老太婆不满意了,我把刚才梦中的奇遇说给她听,她怎么也不相信,此时,我囗中还留有粽子的异香呢!
  各位看官,三塔、竹林村、塘汇茶园、龙井、孙悟空、济公、东海龙王等等,都是实实在在、响当当的人物与地方,你如仍然不信,那你自己直接去问那位长老吧! 日创作分类: |
|   原载:嘉兴在线:
  干云松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三阳村殳家港口东一百多米处,有一座古庙和古桥,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武圣庙”,(俗称“关帝庙”)和“义和桥”。古桥和古庙何时建造也无从考证,但从它的建筑风格来分析,应该在明末清初时期。
  关羽,一般人称之谓关公,他是河东解县平村人,自幼兼承家学,最爱读《易》和《春秋》。他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屡立战功,此外他还拒绝曹操许诺的高官厚禄,和馈赠金银财宝,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护送刘备之妻与刘备团圆。其诚信忠义大节,更是万世留芳。关公后来为奸臣所害,败走麦城,死于湖北当阳,阴历五月十三是关公生日。从唐代开始人们就为关公建庙,称之谓“关帝庙”,又称武庙。
  古庙建筑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左右,庭院建筑由山门、天井、正殿和斋房组成。正殿前面是六扇落地蛎壳长窗,正殿中央供奉着关公、周仓和关平三尊佛像,关公五缕长须,满脸红光,气势威然,正坐在中央。周仓和关平肃立两旁。一边是黑脸周仓,手握青龙偃月刀,怒目圆睁,勇猛刚毅。一边是义子关平、双手捧着用黄布包着的“御印”威严雄健,目视前方。佛像前是一幅彩色“秋叶”,由几百幅村民制作的刺绣缝制而成。“秋叶”全面是一只供龛,供龛上面放着香客们供奉的礼品。走进正殿是一块“拜旦”,正殿背后的整排墙上,画有一条乌龙,型似翻江到海,活灵活现。正殿东面墙上画有一匹虎虎生威的赤兔马,也就是关公的战马。在正殿西面墙上有一排长幅精美壁画,描绘“三国演义”中关公的精典故事。有“桃园结义”、“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和“水淹七军”等。这些精典壁画,由鱼池汇村已故民间艺人杨二所画,每幅壁画功笔端正,栩栩如生。解放前后,佛像前的二根柱子上,油漆已暗然无光,但一付对联仍清晰可见。上联是:“师卧龙友志龙,龙师龙友”,下联是:“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所谓卧龙就是诸葛亮,志龙就是赵云,玄德就是刘备,翼德就是张飞。在佛前“秋叶”的二根绸带上也有一付对联:上联是:“心同日月义同天”,下联是;“志在春秋功在汉”。意思是同日月一样的心、象天一样的义,志在春秋战国,功在汉朝时代。这些诗词不知出自何位名家之手。
  正殿前面是天井和山门,天井里有一只石香炉,高68厘米,上口宽54厘米,底部为32厘米,成鼎字形,足有二百来斤重。正面刻有“武圣庙”字样,无注明年代。至今被民间完好保存着。也是古庙里仅存下的一件历史遗物。山门里东边有一只炉膛,是香客们供奉“银子”的地方。庙会时香客在此插香点烛,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年春节前后和阴历五月十三,庙会最为热闹,方园几十里的善男信女来此拜佛烧香。村民组织的民乐队,(俗称拜香队),拉琴、吹笛、念经、(俗称拜忏),一派热闹景象。
  山门前有一块场地,人们习惯叫庙场,场中央有座旗杆石,庙会时一面黄色彩旗迎风飘扬,显得隆重而神圣。庙场前面沿河有一个河埠,河埠台阶上的石块足有千斤重,庙会时善男信女们挑水洗刷,一片忙碌。庙会时塘汇镇上的小商贩也挑着卖糖担,来做生意,二分钱一粒糖、四分钱一包冰雪糕,还有来耍猴子的外地艺人,吸引了不少来凑热闹的孩童。
  正殿西边的斋房分南北三间,西边朝大路口是一排蛎壳长窗,所谓蛎壳、就是古人将河蚌的壳晒干处理后,再经工匠精雕细琢而成。主要用于采光,每扇窗户有几百个方格,每个方格内镶上蚌壳,工夫之深,技术之难,可想而知。由于年代久远,晚辈们看到时,已经非常阵旧。
  义和桥(俗称“牛桥”)的茶馆店就长年开在这里,解放前,本村村民龚阿弟的父母,以及叫“卖糖阿金”的村民,也曾经在此开过茶馆店。解放后巳故村民干阿通也在此开过一段时间。开茶馆平时只收取点柴火小钱,主要是方便大家,也是传统习俗的需要。
  义和桥茶馆店内,清晨有早茶,上午有饭茶,又叫“长脚茶”。在新年时间,村里有亲戚来拜年,主人就要陪客人来茶馆店吃茶。凡某家有新客到,新客就给在场乡亲敬烟一圈,以视尊重。到茶馆店吃茶,都为中老年人,在劳作之余到茶馆店吃壶茶,是他们一大乐趣。边吃茶边谈笑,东家长西家短,言无不尽。真是忙中偷闲,乐在其中。
  早时,古庙茶馆店还有“吃讲茶”的习俗,凡是邻里之间闹矛盾,都愿意到茶馆店去“吃讲茶”,接受茶客评判是非,当事双方先陈述事情经过,把问题放到桌面上,让大家评说,最后有威望的族长者,代表大家评判是否,理亏一方当场向对方赔礼道歉,并支付在场茶客茶钱一份。这种吃讲茶形式,在当时民间起到很好的调解作用,这就所渭“有理无理、出在众人口里”。
  义和桥茶馆延续多少年,至今健在的老人都记不清。只知道解放后,一九五七年村里借茶馆店,开办了养蚕共育室,茶馆店从此关门停业了。
  紧挨庙场东边的就是义和桥,俗称“牛桥”。此桥南北走向,是座有阶三孔梁式石桥,长约二十米,宽二米,重建于民末清初。重建时桥的二侧都有桥耳,园木穿耳而过,成为安全的护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护栏早已不在,桥耳朵也残缺不全,但桥身仍坚如磐石。
  义和桥、原是塘汇北片老百姓进出塘汇、嘉兴的必经之桥,也是桥北村民到港南劳作的必经之桥。古人为纪念关公,缅怀他护国佑民的功德,将古庙、古桥建造于此,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当时桥中央的南侧石柱上还刻有某某人捐助银子壹佰两等字眼。到了近代,许多文字已模糊不清,但桥中央两边“重建义和桥”的五个大字仍清晰可见。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古老的石桥上南来北往,并在这块深情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座悠久的古桥,它经历和见证了时代历史的沧桑巨变。
  由于历史的造就,关帝庙这座历经几代的古老建,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被拆除,所有建筑材料被运走,据说当时用来建造现正阳桥边的“三八机阜”。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义和桥,在两艘机动挂浆机船的相互碰撞中被损毁。桥柱断裂,桥梁落入河中,成了航道通行中的障碍物。一九八八年,义和桥由嘉兴桥梁工程队拆除,部分天岗石被运走。一九八九年,经嘉兴市人民政府批准,义和桥再次重建,成为现在的水泥单孔桥。但南北引坡未完工而不了了之,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经过历史的洗礼,古庙和古桥的建筑容貌,虽然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古庙和古桥的故事,也将要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如今的中青年,对他们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历史尘封的故事。但古庙的旧址依稀可见,古桥残缺的桥墩依然存在,古庙里那只唯一遗存的石香炉、仍完好保留在民间。它们似乎还在悲伤地向人们诉说着古桥与古庙的故事。因为它们经历了时代的沧桑,告诉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岁月。 作于2012.10.分类: |
|   原载:嘉兴在线:
  干云松
  俗话说:“桥就是路、无桥不成路”。走桥、看桥、乘船穿桥而过。小桥流水、便是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景。位于市区东北的古窦泾村有大小桥梁几十座。其中“鱼池汇广福桥”、和“秀善桥”以它们独特的建造风格、受到社会的髙度重视、富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鱼池汇“广福桥”是嘉兴市人民政府最早公佈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座落在“曹家斗”西港口、 原“广福庵”西边。全长约四十多米。宽二米五十左右、有七个桥孔、东西石阶不对称、桥东九级、桥西七级、整座桥为梁式平坡型。正中四根石栏柱上雕有四尊石狮子、呲牙咧嘴、栩栩如生。两排石栏上雕有石椅、供南来北往的人们歇息。在石柱和扶栏上还雕有精美花纹。。桥中石栏外南刻“魚池汇广福桥”、北刻“重建广福桥”。 在桥名东西边分别用小楷刻明某人公助和重建年代即;(岁次辛酉、民国拾年)字样。正中桥柱两边分别刻有楷书楹联、结构严谨、运笔壮实。南边刻有;“万家绣壤雲塍波平麟渚、两岸魚邨蟹舍水接鸳鸯。”北边刻有:“舟来塘北春桑帆影参差、区接池西古寺钟聲隐约”。此桥联以最精炼的文字、将桥与水、情与景的水乡意境融为一体。悦人眼目、耐人寻味。
  为让香客及庵内人员生活方便、在桥东南桥堍还特意做了宽敞的河埠、供庙会时洗汰。桥东侧紧靠“七老爷”的小庙、成了桥的档视墙、即:下桥六七米就是档墙、再朝南三米拐弯朝东即重现大道。在挡墙边立有一块石碑、刻有造桥捐资人的名字及“银元”数量。
  该桥始建于明代、原所建的石头桥实为便桥、后由于水流冲击、过往船只碰撞、加上年代久远、后成为危桥、但它是塘北农民进出塘汇、嘉兴的必经之桥。到了民国初年、鱼池汇曹家斗、古窦泾(张家头)、殳家港三位张姓人士发起捐款集资、並请高级建桥石匠、科学设计精雕细作 、在民国拾年建造而成。前后历时三年、工程浩大、可想 而知。周边百姓将造桥看作一件大亊、一件好亊、一件善亊。家家户户门前挂起红 旂。每日上午、下户轮流做糕点、为石匠师傅 做点心。通桥那天、还举行了通桥仪式、杀猪宰羊、一派隆重景象。
  在古窦泾东北的“秀善桥”、又名“善兴桥”。北接嘉善县扬庙乡、南连嘉兴市辖区。桥北有座麟瑞庙。桥南有座永昌庙。民间广称为“一担庙”方园百里、远近闻名。现存桥碑中:善兴桥”:清嘉庆七年(1802年))七月重建。当时嘉兴府的嘉兴、秀水二县与嘉善县毗邻民众、同舟共济,,筹措善款、建造此桥。故桥东冠名为秀善桥、桥西冠名为善兴桥。
  该桥三孔、四排石板平桥。总长约二十米、宽二、二米南北各七级石阶。桥身结构合理、坚固俭朴。桥柱的楹联妙不可言、桥东:“一带村溪襟两邑、双祠神泽润三农”。桥西为:“西来秀水潆洄远、东接麟湖流泽长”。明确点明了桥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貌。
  随着时代的发展、此桥已不适应和满足当代人们出行需要、2000年在离桥西约三十米处、又建造了一条公路水泥桥,方便了南北车辆来往。如今秀善桥成了“一担庙”中的园中之桥。每逢一年一度的“谷雨庙会”、和“七月初七香桥会”、南来北往的香客在桥上穿梭而过,成了古窦泾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寓秀美于水乡之中。分类: |
|   原载:嘉兴在线:
  11月27日,应湘家荡区域联合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陈武杰处长的邀请,随尤裕森、姚涌进两位先生前往七星镇访旧。
  前期,七星镇博山村发现《博山庵记》石碑一方。此乃清&乾隆十一年重建博山庵之记。碑文刻录善男信女,乡绅富户随缘乐助之清单,清晰明细。碑记整体保存完好,是七星一地宗教遗址之明证。
  尤裕森先生费时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访嘉兴遗碑,终集成《嘉兴历代碑刻集》,于2007年由群益出版社正式出版。然其对古碑之关注痴情不改,每每有老石碑新发现,他总是赶赴现场,收录在案。昨天,一到博山村古碑存放地,他便立即丈量规格,清理碑面,识读碑刻,记录文案。因为古碑侧卧于地,尤先生毫无顾忌地双腿跪到地上,侧身阅记。陈处长见状,于心不忍,急忙从车里取来塑料垫子,给老尤铺下。朋友们陪在一旁,有帮照明,有助辨文,大伙都沉浸在博山旧事古景之中。分类: |
|   原载:嘉兴在线:
  《重建博山庵记》碑现存放地原为博山庵旧址。伴随已成绵纶丝并线厂车间里轰鸣的机器运转声,我们沿这家工厂南侧围墙,行走几十步路就被引到了一个杂园里。
  高于四周田畈的杂园,西为工厂车间的墙壁,东有一座简陋破旧的小屋,北耸一棵古银杏枯死的躯干。一东一西两块巨石兀然凸显其间。第一次见到它们的我,有几分惊讶。七星两位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博山”上原有的石头。“一泻平地的农田间多有土墩,这墩上面哪来的如此巨石?”土著人的疑问,心存多年。我们也觉奇怪。既非玲珑剔透的太湖山,也非亭台楼阁的花岗石,看这两块石头无形无状,赭红色石质表面毛里毛糙。何人何时有逸情怡志将它们置于此地?我回想起曾有七星人王爱娜给我说过的一段旧事:我小辰光听亲妈(祖母)讲,博山有山墩墩,同史山(胥山)一样……便随口吐了一声:“介大格石头,应是原来就有的。就像东栅会龙山,虽地表平坦,下面却是石质层。我们厂(会龙山北侧,原白莲寺东的嘉兴塑胶总厂)当年打深井,几番折腾,总钻不下去。老辈人讲,这里其实还是胥山的山脚。博山是否也是胥山的山脚?”
  疑问很快得到解答。昨天上午9时许,尤裕森先生给我打来电话:查康熙《嘉兴县志》,有博山之记。见一,“胥山,德二都有博山。在胥山之北,又名北山”;见二,“寺观,博山庵在德二都,有石脉,与胥山相峙,亦名博山。相传起自宋讫明,有大悲殿,东岳之存……” 德二都,七星一带古属行政地区名。
  深通地方史的尤先生,一到七星小村,博山地名、乡间大石来历迎刃而解。
  两块石头,历经风霜,悄然无语,却见证了沧海桑田。它俩母体的消失,应源于唐代嘉禾屯田。作为屯田的中心屯区,大理评事朱自勉所率的“军垦战士”和土著的“贫下中农”定然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平土地,改水田,让博山一带成了“高丰”的良田。
  遗存的两块巨石原存于博山庵院中,大朝东,小向西。毁庵建厂时移至墙外。今虽无法查知古代博山高几尺,周几丈,然而,它们是七星有山的见证。分类: |
|   《嘉兴日报》今天刊登:
这是网友“xuejiayu”写的一组《七星访旧》的系列文章,本篇讲博山土庵。“博山遗石东侧有一座破旧的小屋,红砖清砌墙,石棉瓦盖顶,一对木板门,墙孔作窗户……它就是博山村今天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博山庵。”恐怕如今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已经很少有人会关注如此简陋的小庵了吧,但在爱好本地文化的人眼中,这“博山、博山庵,将为七星的开发,湘家荡文化底蕴的挖掘整理,记上厚重的一笔”。对本地文化感兴趣的网友不妨到“xuejiayu”的博客,去了解更多关于老嘉兴的故事。
博山遗石东侧有一座破旧的小屋,红砖清砌墙,石棉瓦盖顶,一对木扳门,墙孔作窗户,简陋,寒碜,荒凉,孤寂。在当今城市高楼大厦,农村别墅连片的和谐环境中,如此寒舍,难得一见。它就是博山村今天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博山庵。
博山“庵”内祭何神,上锁的门缝内黑洞洞的,看不清菩萨的面目。想必与古代此庵院中被供奉者应是一脉相承。大门右侧披有廊棚,棚下着地砖围堆土成“烛台”,台面用水泥固定着一排排铁钉,派作插蜡烛用场。估计是屋内场地有限,或为防火烛而将之外设。木门上褪色的红布块算作“庵”的无字匾额吧。门前一左一右立有两块门当石,青石质,础托圆鼓状,雕圈纹,十分醒目。七星人说,它们是原博山庵的遗存。虽门不“当”,户不“对”,还有点不伦不类,但信众把它们立于“庵”前,到合几分旧庵“建筑”的规制。可见博山庵在博山人心中的位子。当然,清&乾隆《重建博山庵记》是断然不能立于此的。好在此碑与“庵”近在咫尺,与门当一道为这座土庵证明历史,足足有余了。每逢农历初一,月半,自有信村媪相聚“庵”前,燃烛,插香,上供,化纸。一声声“阿弥陀佛”,此起彼落,与博山土庵相伴几个时辰。祈祷离乡离土的博山、七星村民在新社区开心平安。
博山庵此类土庙、土庵,盛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成好了,肚皮饱了,袋里存几个零钱了,百姓又想起了被废弃的菩萨了。于是,平日里省吃俭用的村民,大大方方地掏腰包,集资募捐,私下里在老庙旧址盖起了一座土庙。于是,盖庙的与拆庙的像猫捉老鼠似地展开了拉据战……正是新世纪农村的大拆迁,管理机制的“青黄不接”,才使这座博山“庵”和乡间土庙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有了生存空间。无庸置疑,用城市整治的时髦话来讲,此“庵”当属违章建筑。但它无意间量化了博山村、七星镇一段久远的历史。
《重建博山庵记》中,从“丁凤岳重建,捨银玖拾肆两,又捨田陆亩”,到“金尔童助银伍钱”,无论捐资多少,同上功德碑记。乾隆盛世,民为扬善,可见一斑。诚然,当今盖土庵那些不知名的村民,虽无一掷千金之巨,但与碑刻上捐银建庵的四十位善男信女的举动,似乎与同出一辙——传承地方历史。
博山、博山庵,将为七星的开发,湘家荡文化底蕴的挖掘整理,记上厚重的一笔。分类: |
|   《嘉兴日报》今天刊登:
  ■嘉兴在线记者 朱静燕
  秋色日渐浓郁。随着嘉兴在线网友不断地上传嘉兴各个地方的秋日美景,“网上的嘉兴”也呈现出了丰富的美。这段时间,最让嘉兴人惦记的美景当然少不了三塔路。因为那一路的银杏黄了,将这条有着古老人文景观的“嘉兴名路”衬得分外迷人!
    三塔自然景:一路银杏
  三塔路有银杏!在刚进入早秋的时候,网友们已经口口相传:“再过段日子,三塔路的银杏叶就要黄了!”原因无他,只因等到银杏叶黄了,整条三塔路就美不胜收!
  从11月初开始,嘉兴在线摄友就陆续上传关于三塔银杏的美图——《银杏三塔路》、《三塔红叶和黄叶》、《金秋三塔更迷人》、《三塔》等,内容是表现雨中的银杏、冬日暖阳下的三塔路、傍晚的三塔路……各种各样的美图显现了三塔银杏360度无死角的美,网友称之为“黄色的诱惑”。
  摄友“adshen2000”上传嘉兴在线“随意拍拍”栏目的图片《银杏三塔路》,除了有银杏大片的创作美图外,还有不少有趣的写实照。他在帖子里写道:“金秋里最美的三塔路,好多寻美的人啊!”在他的镜头下,记录了不少嘉兴人带着孩子来看银杏的生活图景,有些年轻爸爸直接就抱着孩子与串串黄色银杏叶来个亲密接触,还有父亲带着儿子花尽心思,摆出各种创意银杏照拍摄姿势,与孩子一起享受创作的乐趣……美景之下,家人其乐融融的情形更是表露无遗。
  网友“哈哈-嘉兴”拍摄的一辑《也拍三塔路……》倒是非常有创意,他和不少网友一样,抓紧深秋银杏黄叶不多的“盛放”时间,多次去了三塔路拍摄不同时间段的美景。“去了几次,拍几片,分晴天,雨天和傍晚……”他拍的夜晚三塔路很漂亮,夜色未暗透,在明亮的路灯折射下,银杏叶染上了不同于白天的暗黄色光晕,而飞驰而过的汽车在快门定格的瞬间只在底片上留下两道绚丽的光影……不少在夜晚去三塔路拍摄的网友也有各自精彩的摄影作品,感兴趣的网友不妨登录嘉兴在线“随意拍拍”栏目看一看。
    三塔人文景:百年光影
  网友小姚哥哥在《晚秋三塔也美丽》一帖中说:“只见路两边的银杏黄了,公园里的枫叶红了,虽秋风萧萧,落叶满地,有点苍凉,但不失三塔的美丽,夕阳西下,显得更为妩媚……”无论是夕阳西下的三塔,还是冬日暖晴的三塔,这座嘉兴老地标在摄友们的镜头下一直散发着老嘉禾的人文之美。
  老嘉兴人都不会忘记三塔的故事,新嘉兴人也会心慕嘉兴三塔的风采。
  三塔,位于嘉兴市西门外京杭运河边,始建于唐代,是嘉兴古城的主要标志之一。据史料记载,三塔曾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三塔后有茶禅寺,因乾隆南巡经此,曾在寺中饮茶赋诗,题匾“赐名”茶禅寺——清代“茶禅夕照”为嘉禾八景之一。老辈人说,三塔面河(大运河)背城,旧时舟子遥见三塔,遂谨慎行驶,塔实起航标作用。每逢农历三月十六,三塔附近有踏白船等民俗活动。
  在嘉兴本地收藏家“小宁波”处,有多幅有关三塔的明信片,据业内行家透露,早在一百多年前,嘉兴三塔的倩影就通过照片、明信片等方式传遍世界各地。此外,1926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就刊登了一幅嘉兴三塔的照片,并注释作品名为《大运河上的嘉兴三塔》。摄影师是外国人,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未影响摄影人对三塔和大运河的美妙定格。
  大运河畔三塔的丽姿,为风光摄影提供了最佳的题材,因此,一直是摄影爱好者们的“心头好”。不仅是1926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34年的上海《华安》杂志第二卷第五期也有一幅《嘉兴三塔》摄影作品作为封底图片,1936年著名的上海《东方》杂志第三十三卷第十九期“东方画报”首页也刊登了嘉兴籍漫画家沈振黄拍摄的《三塔》摄影作品,都彰显了嘉兴三塔的独特风景。
  而今,三塔旁新辟了三塔公园,成为嘉兴市民周末举家休闲的好去处。百年前,摄影还是比较奢侈的消费品,而如今,摄友们的相机里时时记下了三塔的美以及嘉兴市民在三塔寻美的历程。同样拍摄了嘉兴三塔之美的网友们,不妨也去嘉兴在线“随意拍拍”栏目上传自己的作品,与网友们共享自己心中的三塔秋色吧!
  《雨中三塔路》 嘉兴在线网友“0573_JUNYING”摄分类: |
|   嘉兴在线旅游频道日刊登:
  28日,在温州举行的2012中国旅游新媒体营销大会上,百度联合浙江省旅游信息中心发布的一份《2012中国旅游行业网络关注度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在旅游景区关注度指标排名上,乌镇以2553万关注度位居第三;位居浙江省内旅游景区第一位;在女性关注的热门旅游地排名中乌镇位居榜首;在热门景点分类关注度占比上,乌镇以2506万关注度领跑古镇民俗游类景区,成为第一古镇。
  近年来,在众多的中国古镇之中,乌镇逐渐脱颖而出,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的关注,而从游客调查分析中得知,多形态、多口味、多文化的多元化乌镇迎合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心态、不同需求以及不同求索的游客心理。  
  乌镇景区的保护和开发理念以及实践在中国传统市镇中独树一帜,创造了后来被其它市镇争先效仿的中国传统市镇开发的经典模式——乌镇模式。 “西栅的保护,不仅注重古建筑外观的整治,更加注重生存环境的改善。”这是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对乌镇西栅的评价。“乌镇模式”的成功创立颇为吸人眼球,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众多媒体也是争相报道。  
  据了解,今年5月份,CCTV4《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抵达乌镇,他们以最直接、最真实、最独特的视角带领观众解读“乌镇模式”,给全国观众一个最纯粹的江南水乡。当摄制组深入采访和了解了乌镇保护开发过程中的“乌镇模式”真正和具体含义。特别是了解被称为“天人合一”的雨水收集系统后,一行人员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由衷的赞赏和支持。节目播出后,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了乌镇。
  除此之外,旅游业内人士更是前来参观“取经”也不在少数,日前,荷兰羊角村一行来到乌镇考察就是其中一例。他们选择乌镇进行实地考察,正是由于他们对乌镇早有耳闻、心有所愿。  
  2001年,乌镇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跃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2007年,乌镇西栅景区正式向世界开放,完美呈现了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的风貌。不仅有各色的景点、作坊,更拥有形式多样的休闲场所及各类风格的民居特色客房、度假酒店使得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有机交融,观光与度假实现了完美组合,符合现代人的旅游消费心理。
  “乌镇处在上海、杭州、苏州之间,交通便利,开车比较方便,景区内住宿酒店也很多,平时工作压力大,放假了,我们愿意在这里停下来,感受乌镇慢生活”在西栅景区的停车场上,自驾来乌镇的上海张先生这样告诉我们。当问到“你平时关注乌镇吗?在你心中乌镇是什么样子的?”文艺而娴静的张太太则告诉我们“来之前就一直很关注乌镇,网络上有流传乌镇是此生一定要去的古镇。这里夜景很美,很安静,适合情侣、爱人过来度假,一个人的话也可以过来放空……”
  而在老人眼里,来乌镇是观光的,是怀旧的。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作坊、原始的生活方式……每一样都让其追忆当年;作为一代文豪的故乡当然也吸引了众多学者、文人、学子,在这里他们瞻仰先辈、学习红色文化等等。  
  近年来,乌镇不仅以特有的古典气息和秀丽的江南风情吸引着各方游客,更以现代化的商务条件吸引了一批批商务会议团队。乌镇西栅自2007年开业至今,景区内各项服务设施和商务接待能力日趋成熟,各种商务活动和国际大型会议也纷纷选址乌镇,成功接待了众多大型国内外知名企业、团队,名人名家及重要国家领导人。如中法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麦肯锡年会、IBM全球总裁高峰论坛、飞利浦公司销售会议、中日围棋赛等国际化高规格会议。
  日前,来参加2012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三十余个国家的200名国际旅行商对乌镇景区进行实地的参观考察,并在乌镇枕水度假酒店水帘天西餐厅,参加了“2012中国(浙江)国际旅行商大会嘉兴旅游说明会”,各大旅行商对乌镇都表示了好感。来自新西兰的Barbara Boyce说“乌镇给我的感觉比威尼斯更有历史底蕴,我非常喜欢,我想今后在旅行社的线路中我会加入乌镇。特别是散客的奖励游方面。”分类: |
|   原载:缠绕夜色 博客
  先生始终是注重细节的人,此次乌镇之行,拍了不少片子,除了整体的美景以外,就是这些雕梁画栋了,每一处雕刻都显现出独具匠心的美,他用相机记录下这些已经历经了数百年风雨的东西,我跟着他的镜头,来赞叹这段历史建筑所记录的符号。这次的整理全部是这些建筑的细微之处,惊叹于前人的手工艺作品,分外妖娆。
  一张张照片翻看下来,想必先生拍摄的不容易,他的细微之处就在于有足够的耐心捕捉这些平时游客并不在意的犄角旮旯。是的,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就一定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丽,那份从容并不是用平视的视角或者用俯视的眼线,就能读懂的,那从容写在用心体会中。
  和他同去的伙伴一直在催促,似乎人们只是为了风景而去的,甘愿做风景的过客。但是,先生能够享受此次旅程,放慢了脚步,才能发现不一样的角度。我想,若我能同他一起出行,我一定乖乖地跟在他的身后,不出半点言语,只用我的眼睛跟着他的镜头,同步去发现那些美好的东西,再一同收藏这份感同身受的旅行收获。 守候他,守候家,守候这份跟着他镜头旅行的点滴记忆。分类: |
|   《南湖晚报》今天刊登:
  即日起至12月5日 嘉兴美术馆(嘉兴市中和街28号)
  本届漫画双年展以“水&人类&家园”为主题,共有世界各地36个国家的629位作者来稿,收到作品1197件,评选出优秀作品20件。分类: |
|   《南湖晚报》今天刊登:
  【历史映像】
  照片中嘉兴老火车站炮楼是日军侵占嘉兴的历史罪证,它建造于1937年。炮楼平面呈八边形,共5层,边长2.2米,周长22米,高13米,占地面积约35平方米。楼墙用青砖水泥错缝平砌而成。炮楼第二、三、四层四周均有小窗式射击孔,最上层为瞭望台。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嘉兴老火车站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1996年后易地扩建火车客运站及嘉兴火车客运南站等全新配套设施。(庞艺影 文/摄)分类: |
共1537页/23049条记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致志摩 陈西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