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程罗永平哪个师傅太极教得好

再解太极图(螺旋缠丝是太极拳的本质)——罗永平 ——中国武术在线 太极拳的论坛
太极拳的论坛
再解太极图(螺旋缠丝是太极拳的本质)——罗永平
太极拳者非常看重太极图,太极图近乎是太极拳者的图腾。但不知什么原因,长期以来人们都是以常见的&双鱼太极图&为太极拳者的摹本和推崇,而对&来氏太极图&视而不见。
笔者经较长时间研究,曾写就《解读太极图》&文(见《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10期),论述了双鱼太极图和来氏太极图的来历、区别和作用,肯定了来氏太极图(图1)对太极拳最具指导性,最能表达太极拳技理。
近来,笔者参悟&太极理论&修炼太极拳,甚觉《解读太极 图》一文尚言不尽意,有必要再次解读太极图。
我们知道,&太极&的概念来自《易经》,而《易经》的基础是八卦,八卦是由&&&和&--&二爻的排列组合所构成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形象,这八个形象就是《易经》的原始形态。正是这个原始形态,产生了耳熟能详、人们常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著名论述。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八卦赘述两句。
《易经》上说,八卦是伏羲发明的。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上虽如此说,但不曾留下卦图,只是到了宋代才有大理学家邵雍 (年)将卦图公之于世。然,邵雍公布的有两个八卦图,即先天八卦图(图2)和后天八卦图(图3),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天伏羲八卦图、后天文王八卦图。
请看先天八卦图:&乾&天在上,&坤&地在下,&艮&山与&兑&泽互相通气,&震&雷与&巽&风相互搏击,&坎&水与&离&火不相厌弃,好一幅八卦阴阳相错的局面。《易&说卦传》讲:&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先天八卦图由于表现的是天上地下、日东月西的宇宙本体,又传为伏羲所创,故而名之先天伏羲八卦图。
再看后天八卦图。《易&说卦传》曰:&帝出乎震(居东,为春),齐乎巽(居东南,为春夏之交),相见乎离(居南,为夏),致役乎坤(居西南,为夏秋之交),说言(喜悦收成)乎兑(居西,为秋),战乎乾(居西北,为秋冬之交),劳乎坎(居北,为冬),成言乎艮(居东北,为冬春之交)。&这是以八卦的形成来描述春夏秋冬四季呈现的生、长、收、藏等阴阳之气流行循环的情况,恰好构成一幅始而复终、终而复始的圆图。此图据传系文王所绘,故而名为后天文王八卦图。
观这两幅图,我们发现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点。区别在于:先天图表达八卦相错对待,后天图表达八卦四季运行;先天图体现宇宙本体,后天图体现人间致用。两幅图的共同点在于:四周为八卦环绕,中央圆形空白无物。
人们不禁要问:八卦围绕的中央圆形空白是什么?是单纯的空白还是别有洞天?是否就是生出两仪四象八卦的太极?这些疑问,不免成为众多研究者探究的对象。《易经》没有回答,邵雍也没有回答,倒是明代理学家来知德根据&古太极图&做了回答,并绘制图形论述之(图4)。
请看图4,八卦环绕四周,中央一圆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而八卦自&震&顺时针旋转至&乾&、自&巽&至&坤&,&其间四正四隅,阴阳纯杂,随方布位,自有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之妙,不假安排也&,真可谓自然而然,顺乎天然。太极拳不也是中正安舒、动即阴阳、螺旋缠绕、顺其自然吗?
此图虽为&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实为&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故又称&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也叫&天地自然河图&。
再看图4,太极图中阴阳形状好像两只鹰头,中间的临界点好像是一条蚕蛹状曲线,反映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到了高峰点才斜下低谷,而是到了阳极转阴极时,似乎有一个退回去的趋势,从曲线上反映为&蛹动&形状。此太极图展现的是一种中央旋极状态,它的质量、能量、信息集中在中央,不仅从四周向中央旋紧,也由中央向外辐射、喷发、抛掷。旋转越紧,质量、能量越大,而旋极点则是全部质量、能量的母体、核心。古太极图应该说比较完整地表达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反映了太极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负阴抱阳、负阳抱阴&、&质量互变&、&物极必反&、&蛹动前进、螺旋上升&的基本理念。
进一步研究,有人发现&古太极图&在转动时,随着转速的不同,会呈现不同太极动态图像。初为相对静止的太极圆 形图(图5)。
但我们按人体生理视角暂留时间1/16秒计算,变化显现:转 8转/秒,成双仪互抱太极图,即阴阳双鱼太极图(图6);转速12转/秒,成半缠太极图(图7);转速16转/秒,成互缠太极图(图8);当转速20转/秒时,则为过缠太极图(图9);转速达24转/秒时,只能看见一个个同心圆了(图10)。
圆&互抱&半缠&互缠&过缠&圆的运动形态,表明太极螺旋缠绕的旋臂松紧程度与涡旋速度成正比,慢松快紧,上限为8转/秒,下限为20转/秒,24转/秒为纯圆。正转时从中心不断旋出小圆向边缘扩散越出,转速越高散发越快,也就是说,转速越快能量越大,散发的射程越远;反转时,外圆散发的小圆随着速度的增加不断缩小,向中心坍陷,速度越高坍陷越快。
著名学者王大有(韶华子)据此认为:古人在练功状态下,以自身修炼的层次不同,体悟到太极体旋转速度不同的太极旋转现象;旋臂长短、松紧,双仪向心、离心,都与太极体的旋转速度有关。由此可知,左旋(逆转)收气、采气,右旋(顺转)放气、发气。这如同拧螺丝钉,右旋(顺拧)为向前拧紧,左旋(逆拧)为向后拧松。同理,太极拳逆缠为收、为含、为蓄,顺缠为开、为放、为抛掷,收得越紧、越足,抛掷的质量、能量就越大。
中国古代贤人对这种太极现象的认识并不是凭空臆造,而是以宇宙本体太极现象为依据的。
&气&就是中国古代贤人认为宇宙大千世界一切物象物体的本原物质,现代学者称之为&原初粒子&。这种原初粒子被现代科学探究证实具有&波粒二象性&,它弥漫、充塞于宇宙空间并与宇宙同一。&波&为螺旋态,&弦&为直线态,是&曲成万物& 的S或Z的运动曲线的不同形态,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太极印&,波粒二象性就构成了本原太极体。
中国古代贤人早就认识和发现一切宇宙体都存在螺旋结构的现象,根据这一结构形态造就的汉字,诸如已、乙、乞、气、印、卯、乾等就是象其螺旋形状,比如汉字&乾&就是&太乙&、&太极印&,&乾&字的右边&乞&就是象形双螺旋结构。这已被出土文物所证实。(参见王大有、王双有《太极辩证法》彩图6、8、38。)各种各样的太极体构成了宇宙运转的秩序。
再以天文学而论,浩瀚宇宙中的星系运动也显化出无数太极现象。比如,从美国麦克唐纳天文台摄制的&银河系旋涡星系图片&,可明显看出太极旋转体态(图11)。旋涡星系左转,旋臂由银核自外向内逐渐加速涡旋,构成了太极星团图样。
再据摄制的&猎户座(M51)星系旋涡&(图12),旋臂右转比较舒展,旋臂上一个个星团有规律地向外抛洒,也是一个太极星团图样。
在太极的故乡&&中国,人们更是以太极思维和太极图形将现代科学与艺术结合,创造出了前无古人的太极绘画形象。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世界&二维强关电子系统国际讨论会&,邀请我国著名画家吴作人专门专题为大会制作会标。吴作人根据会议研讨的尖端科学内容,调动自己对中国古老太极思想的理解,融合科学与艺术境界,绘制了 &太极图&会标(图13)。
这幅画一经展出就轰动了科学艺术界,获得高度评价。它以我国古代经典著作《易经》中&太极&思维及原理为基础,采取、融入绘画艺术家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手法,追寻探索当代科学技术尖端课题,将科学与艺术、古代与现代熔于一炉。目前这幅优秀绘画作品珍藏在中国国际物理研究中心大楼的展厅中,该绘画图案被定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标志。
笔者以为:太极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一切物质的基本运行态势,也是&天地自然&的本性,更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其一。
其二,互抱的双鱼太极图只表示阴阳两仪互为其根,是一种静止平衡的形态和思维。
其三,太极是运动的。运动中的太极随着转速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太极形态,从无极状态的圆,到两仪互抱、半缠、互缠、过缠直至同心圆。
其四,不论是古代贤人对宇宙太极体的认识及留给我们的太极图形,还是现代科学揭示并展现的宇宙星云乃至电子、质子、粒子等,无一例外地证明着来氏太极图(古太极图)最符合太极本体、本义,是太极拳的主要图形依据。
其五,太极拳是太极拳创编者体察太极之自然现象和运行态势,参悟其中之奥妙,追寻&天人合一&之理念,筑就人体身心双修之产物。而太极、两仪(阴、阳)、四象(老阴、少阳、少阴、老阳)、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则是太极拳运动层次程序之无穷变化。
其六,太极拳仅有圆、弧是不够的,太极拳最经典、最重要、最本质的是它的螺旋缠丝。
关于太极拳螺旋缠丝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曾因著名太极拳师徐致一于日发表在《体育报》的题为《略谈太极拳的缠丝问题》一文而引起全国范围的太极拳大辩论,许多著名太极拳师诸如洪均生、李经梧、罗宏基等都参与了讨论,最后由著名太极拳师顾留馨应《体育报》之约发表题为&从缠丝劲问题谈起&的文章而结束辩论。在这场讨论中比较一致的观点有:
一、太极拳如果用单纯的弧形动作,不但动作幅度大,也很容易与来力顶抗,以致无法&引进落空&,不能达到即化即打的境界。太极拳只有在弧形的动作过程中同时有螺旋动作,才能&触处成圆&(陈鑫语),&触之则旋转自如&(李亦畲语),才能黏化恰到好处,无过不及而动作幅度极小,这是舍远(用单纯弧形)就近(用弧形中螺旋)的关键。离开缠丝劲是不可能由大圈练至小圈,由小圈练至无圈的。
二、缠丝劲由于动作螺旋式的弧形缠绕,处处是曲线,处处可以转化为直线,无定向而又有定向。无定向为圆,有定向为方,方圆互变,刚柔交用,充分体现了太极两仪、有柔有刚、阴阳互变的含义。
三、缠丝劲最能练出轻灵沉着而又圆活的内劲。动作螺旋由于处处能控制对方重心使其失去平衡,处处能越过对方防守点轻灵地进逼使对方独不知我,因此是能柔、能刚、能引、能化、能拿、能发的,是一动即进,是防御中的进攻。
太极拳的本质是螺旋缠丝。这一点,陈鑫看得最早、最准、最透。
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他始终以螺旋缠丝为核心,以易理说拳理,以来氏太极图贯串太极两仪、阴阳变化、旋转缠绕,生动透彻地阐述了太极拳原理。
虽然陈鑫在清末民初写作《陈氏太极拳图说》时不可能不知道双鱼太极图,也不可能不知道双鱼太极图对武术的作用,但在陈鑫看来,双鱼太极图只体现了阴阳相倚,反映不出螺旋缠丝。故陈鑫犀利地指出:双鱼太极图,&则阴阳显著,盖皆太极之所为,而非太极之所倚者,实后天之易也&。而观先天之&易&的来氏太极图(古太极图),&阴阳浑沦,盖有不外乎太极,而亦不离乎太极者,本先天之易也&。只有来氏太极图(古太极图)才能准确无误地体现太极拳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螺旋 缠丝的原理和规律,陈鑫因而理所当然地以来氏太极图表达太极拳理。
难怪陈鑫说,&太极拳,缠丝法也&,&不明此理,即不明拳&。而&拳术家创立缠丝劲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循环无端,神妙万物,其至命矣夫,技艺云乎哉&!
陈鑫为了强调来氏太极图对太极拳螺旋缠丝的指导作用,还引用了来知德的三篇专论,即《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古太极图叙》和《古太极图说》来寓理太极拳。笔者以为,这三篇专论太极拳修炼者应该好好阅读、思考、玩味,只有弄懂此图并理解三篇专论的含义,才能将太极拳&生生之 妙完具胸中&,达到&天地之化机&的境界。
但自1933年《陈氏太极拳图说》出版至今,长期以来世人仍然被双鱼太极图所迷惑。我们所见所挂的是双鱼太极图,所练所依的还是双鱼太极图。理清&来氏太极图&和&双鱼太极图&的区别和作用,认清螺旋缠丝是太极拳的本质,以来氏太极图指导太极拳,不仅对太极拳的修炼有极大好处,而且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太极拳原理,更深刻地理解螺旋缠丝,使我们对太极拳及其太极思维、太极文化有一清醒、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思想认识指导下,我们的太极拳方能修成&正果&。笔者谨以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任道逊(年)赋&来氏太极图&的诗句结束本文。
太极中分一气旋,
两仪四象五行全;
先天八卦浑沦具,
万物何尝出此圆。(罗永平)解读太极图
说到太极图,中国人太熟悉了,不就是我们常见的双鱼太极图嘛(见图1)。
是的,这张图赋予了中华民族古老而丰富的哲理思维,蕴涵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练习者多以此诠释太极拳以及太极拳阴阳之理。
但是很奇怪,在早期的经典太极拳著作中不见它的踪影。
二十年前笔者偶获一部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影印书,将其视为珍宝,如饥似渴阅读。然翻遍全书,虽有40多幅图谱,竟不见一幅阴阳双鱼太极图,在卷首第一
页却印着另一种太极图(见图2)。此太极图非彼太极图,笔者不解。再查阅陈微明《太极拳术》、徐致一《太极拳浅说》、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杜元化《太
极拳正宗》、徐震《太极拳考信录》等书籍,不仅不见双鱼太极图,也不见图2所示之图。这是为什么?&
“太极”源于《易》。《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但《易》没有太极图。双鱼太极图从何而来?据说老
子出函谷关西去流沙时,将其所创秘籍散播于蜀陕一带,后世南宋理学家蔡季通受朱熹之托,于四川搜获秘图三帧,其中一帧就是老子遗留的、后来在民间流传的双
鱼太极图。《老子》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个“周行而不殆”的
“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其形状面貌确实酷似生出两仪(天地、乾坤)万物的太极。
图2的太极图又来自何处?原来是明代大理学家来知德绘制。来知德(年),号瞿唐,潜心研究《易》和悟道达29年之久,于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完成著名的《周易集注》。在这部书中,来知德根据他理解《易》的义理和“主宰者理、对待者数、流行者气”,绘制了“来瞿唐先生圆图”(见图
3),后人也称其为“来氏太极图”。据称此图蕴涵天地万物演化之理。
图3来氏太极图
笔者大惑不解:历年来诸多太极拳书籍和太极拳论者大都以“双鱼太极图”来诠释太极拳,几乎所有与“太极”理念有关的门派、拳种也都是以“双鱼太极图”为背
景,而对“来氏太极图”视而不见、鲜有论及,只有陈鑫大量引用“来氏太极图”未论说太极拳。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主要是“以易理说拳理”,紧紧扣住
《易》的义理,推演、阐述太极拳,因此他不仅在卷首第一页给出“来氏太极图”,而且在其后的图谱论述中以“来氏太极图”绘制伏羲先天、文王后天八卦图、心
易发微伏羲太极图、伏羲八卦消长等图来诠释太极拳。
陈鑫为什么引用“来氏太极图”诠释太极拳呢?近来研读、细读《陈氏太极拳图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一。来氏太极图的重要
“来氏太极图”是太极拳理的依据,或者说是太极拳理之母。何以见得?陈鑫在《太极黑白图说》中解释道:“白者,阳仪也,黑者,阴仪也。黑白二路者,阳极生
阴,阴极生阳,其气机未尝息也。即太极也。非中间一圈,乃太极之本体也。”很明显,此图是太极阴阳两仪理论形象的图画,其黑白二路阴阳螺旋缠丝之气机连绵
不断、缠绕不息,中间一圆圈为太极之本体。本体为内存先天中气,本体中气运转即产生阴阳、螺旋缠丝,从而再产生四象、八卦……生生不息。
这不正是太极拳运化方式和要求生动、真实的写照吗?笔者以为,“双鱼太极图”强调的是阴阳互为其根的变化,而“来氏太极图”不仅强调阴阳互为其根,并且进
一步突出螺旋缠丝、本体中气之理。练太极拳者之丹田(本体)中气运转,阴阳螺旋线缠丝精则连绵不断、生生不息。“来氏太极图”中间的圆圈与练太极拳者的丹
田吻合,再配合黑白阴阳螺旋线缠丝及两仪的消长,体现了《易》理与太极拳理的有机结合,显示出“来氏太极图”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因此,陈鑫告诫练太极拳
者,只有“默识此图”,才能将“太极生生之妙完具胸中”。
第二.“缠丝精”的精要
“缠丝精”与“缠丝劲”不能混为一谈。(参阅《少林与太极》杂志2007年2期笔者拙文《“缠丝劲”与“缠丝精”之刍议》。)陈鑫根据“来氏太极图”绘制
的八卦方位图(见图4)论述太极拳时说:“拳术家创立缠丝精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其至命矣,夫技艺云乎哉。”太极拳缠丝精是依据“来氏太极图”螺旋
运转之理抽象提炼而成的,这种螺旋线的缠丝精是太极拳的“至命”,是通达太极拳艺术高峰必需的核心。
&&& 图4八卦方位图
不仅如此,陈鑫还循“来氏太极图”之理,绘制出太极拳缠丝精图(见图5),并强调指出“缠丝精,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运中气就是将丹田(本
体)之气运化于缠丝精中。盯着此图看上十几秒钟,你会觉得:若顺着螺旋线不停向内旋,就好似旋涡,可将对方来劲敷住、吞下、旋裹而去;若向外旋,则好似龙
卷风,可将对方吸起后旋转抛出。一张简单的图谱就将太极拳螺旋缠丝精奥妙刻画而出。所以陈鑫说,不懂缠丝精的道理就是不懂太极拳。
第三.练太极拳者与天地合一
来氏太极图于太极拳,是“天地阴阳之律”,是“消息盈虚”之理。如先天(伏羲)八卦于宇宙之本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封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
错”,及后天(文王)八卦之春夏秋冬的生、长、收、藏所表现的阴阳气流循环的人间致用(见图4);如一年24节气之变化(见图6):如一月30天月轮盈缺
之变化(见图7);如一日1
2B,-j辰之变化。为进一步说明问题,陈鑫以一日l2时辰变化诠释太极拳“引进落空”之来氏太极图原理:子丑寅,为引(息);卯辰巳,为进(盈);午未
申,为落(消);酉成亥,为空(虚)(见图8)。
日有昼夜、月有圆缺、年有四季,此消彼长,消息盈虚,乃天地自然。练者遵乎自然之规律,周身体现阴阳消息盈虚,于天地运转而运化,顺
&图5太极拳缠丝精图
&&&&&&&&&&&&&&&&&
图6一年混沌气象图&&&&&&&&&
图7一月混沌气象图
其自然,行之当然,开合无勉强,动静合天然。以天、地、年、月、日的自然变化喻太极拳运化之理,强调的是“吾身即天地,上下同流,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是自然而然之要,契合易理。此为来氏太极图重要性之三。
&图8一日混沌气象图
陈鑫反复以“来氏太极图”展现太极拳之本体、阴阳两仪、螺旋线缠丝精、消息盈虚、天人合一等理念,无不证明“来氏太极图”对于练习太极拳者的重要性及合理性,由此我们不难体会陈鑫对练太极拳者明图、明理、明拳的良苦用心。
两种太极图都源自对《易》的理解,同源而异图。不论是“双鱼太极图”还是“来氏太极图”,都对太极拳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哪种太极图最熨贴太极拳呢?陈鑫认为“来氏太极图”最为熨贴,笔者亦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太极拳“起势”之误——罗永平 ——中国武术在线 太极拳的论坛
太极拳的论坛
太极拳“起势”之误——罗永平
文/罗永平 2012年
太极拳之&起势&也称&预备势&,即上场练拳的初始状。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太极拳的&起势&变了。
放眼望今之太极拳习练者,上场打拳,先两脚并拢,呈立正状,然后左脚向左分开与肩宽齐,接着两手平举,开始第一势。
在笔者看来,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违背了太极拳之原理。
正确的练法应该是:上场打拳,身体自然直立,两腿分开与肩宽齐,凝神调息,洗心涤虑入静,然后两手举动,开始第一势。
有人会说,这不是一样吗。笔者要说,不一样,两者差远了!
问题的关键或差别,就在于上场一站,两腿是立正状,还是与肩宽齐的分立状。笔者竭力主张后者。
一者,笔者自几十年前学拳始,起势就是后者的两腿分立状,后来所拜访、所见识的老拳师,起势皆为两腿分立状。
二者,笔者查阅自民国时期至1965年出版的任何一种太极拳书籍,其&起势&无一例外地是两腿分立状。比如:
1921年出版的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预备势图示之&图解&说:&身体直立,两手下垂,腕与胯齐,掌心下按,目前视,两足距离与肩之宽相等。&(图1)
1925出版的陈微明《太极拳术》图示一说:&两足平行分开,与两肩齐,眼向前视。&(图2)
1929年出版的姜容樵《太极拳讲义》图一无极势,在&功用&里解释:&此系预备式。用以注全身,从事接演下式。且亦开门式入场礼,与少林之踏中宫相同,与操法之立正完全不同。&(图3)
1931年出版的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其图示皆为杨澄甫本人的拳照,在图示一&说明&中道:&此为太极拳起势预备势动作之形态&&腰胯稍松,两足距离与两肩相齐&&&(图4)
1933年出版的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卷一拳势分解,第一页有两幅图像&&无极像图、太极像图,两腿都是分立状,虽没有文字说明,但图示已明白无误(图5)。
1963年出版的顾留馨、沈家桢《陈式太极拳》的第一式预备势图示的文字说明:&身体中正站立,两足距离比肩略宽 &&&(图6)
就是1987年陈小旺的《世传陈式太极拳》&动作说明&第一式预备势也如是说:&身体自然直立,两足距离比肩略宽&&&(图7)
由以上所述可见,自古至今的太极拳起势或称 预备势,都是&两足距离与肩宽齐&的两腿分立状形态。
三者,两腿并立的起势动作,与太极拳原理不符。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太极来自无极,&无极者,一物未有也&,浑浑然然,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像,故名之无极也。因此,上场打拳,中正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宽齐,自然安舒,凝神调息,浑浑然然,空空荡荡,为无极状也。然后,两手举动,阴阳即起,太极产生。这就是一动即为太极、一动即为阴阳的道理。阴阳即起后,随虚实、开合、刚柔,四象呈,八卦运,滔滔不绝,连绵不断,直至收势回归无极。这才是正确的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无极的运行轨迹。
如果按照前者两腿呈立正状,两足并拢,这样不仅极不自然,而且打拳者无法安神平心、洗心涤虑地进入无极净界。中国传统儒、佛、道的武术、气功都不可能采用立正状入静(不信可以试试)。而左足向左平移时,阴阳乍起,再两手平举,又是阴阳启动,整个运拳轨迹为无极&&太极&&太极&&四象&&八卦&&无极,实乃多此一举、混乱阴阳。
四者,两腿并立的起势动作,不符合应敌之技势。
上场与人交手,不论身体、两手为何状,两足必然分开站立,此为常识。不可能上场与人交手时两足并拢为立正状,如是则贻笑大方。
太极拳的技击招势无不为应敌而制,一动即有招架,这一点从太极拳起势两手平举的正招和变招就可以看出,哪有应敌时先左脚平移拉开再动手应敌之理?
当今,太极拳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太极拳架势五光十色,但不要忘记&唯理一贯&也,任何改动都不能违背或偏离太极拳一贯的原理。商品编号:
京 东 价:
[定价:¥]
支  持:
白条分期:
在线客服:
服务支持:
太极拳技理探微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
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加载中,请稍候...
jhgwyy(辽宁)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探寻外家拳与内家拳——读唐豪《少林武当考》有悟——罗永平 ——中国武术在线 太极拳的论坛
太极拳的论坛
探寻外家拳与内家拳——读唐豪《少林武当考》有悟——罗永平
文/罗永平 2012年
唐豪先生的《少林武当考》等著作笔者早就向往一读,无奈1949年后他的著作没有重新出版,而他于20世纪30年代刊行的书,在南京图书馆等图书馆里又借阅不到,这让我多少年一直不能释怀。
近日,山西科技出版社顺应传统武术复兴之潮流,整套刊印唐豪先生著作《唐豪文丛》六本,使笔者拨云见日,得以窥视唐豪先生武术论证与武学思想之全貌。
手捧《少林武当考》,仿佛唐豪老先生与笔者侃侃而谈。
20世纪初至30年代,武术(当时称国术)蓬勃兴起,国人为强国强种而大练武术,一些武术组织先后建立,各类拳种争奇斗艳,各种武术书籍蜂拥沓来。当时的民国政府为统一管理和便于开展武术运动,由张之江先生牵头,于1928年在南京筹建&中央国术馆&。这是当时武术界的大事,武林高手、好手莫不翘首向往。但因年代久远,近来研究中央国术馆的许多文章对其馆址一直莫衷一是,有南京三条巷说、四条巷说,更有鼓楼附近渊声巷说等等。笔者前段时间撰文或开讲座时,也对中央国术馆地址语焉不详。
《少林武当考》解开了笔者心中的谜团。此书的封底写着:&发行处南京西华门头条巷中央国术馆。&答案就在此。唐豪先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当年的中央国术馆是在南京头条巷,即现在的中山东路逸仙桥南面的头条巷内。有了这本书的明示,笔者底气实足地确定:1928年建立的中央国术馆馆址在南京头条巷。但是可惜且遗憾的是,笔者走遍如今的头条巷,已寻觅不到当年中央国术馆的遗存。
翻阅《少林武当考》,笔者似乎进入了当时的武林。说起来中国武林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各门各派的拳种都喜欢攀附僧道仙怪创始之说,以致到清朝以后大多数拳术都归源于外家少林、内家武当两大主流门派。少林拳系天竺僧人达摩所创一说名满袁宇,而太极、形意、八卦等内家拳派是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一说也盛极一时。就这样,建立在荒诞的传说与神话之上的少林的达摩、武当的张三丰创拳之说,以讹传讹绵延了多少年多少代,使中国武术许多拳种都蒙上了神秘、荒诞的外衣。
唐豪第一个站出来,以科学、严谨、缜密的思维,繁征博引,去伪存真,以一部《少林武当考》予以有力的批驳,震动了当时的武术界和武学界,使国人&乃始恍然&。正如张之江在《少林武当考》序言中所说:
&著者唐范生(唐豪,字范生。&&笔者注)同志,居然打破许多客观上困难的条件,将&武当&、&少林&的过去历史,用辩证法整理出来,并且对它的背景有独具只眼的观察,对它的传说有引今证古的分析。这不只是在国术界是空前的创造,即在现代学术界中,也算伟大的贡献。&
唐豪先生真是伟大,他向武术界两大权威少林、武当发起冲击,撕扯下附会在其上的神秘袈裟,还其本来的面目。壮哉!勇哉!
唐豪先生在上篇&少林考&中,以&少林寺所在地&、&少林寺之创建&、&唐诗中之少林寺&、&少林以武显之由来&、&达摩与《易筋经》&、&紧那罗王神话与少林棍法&、&明代之少林&、&少林之兴废&等八节篇幅,全面论述了少林寺及少林拳棍历史的由来。
笔者对第五节&达摩与《易筋经》&尤其感兴趣。为何?一为《易筋经》是少林寺里最重要的武学书籍,自唐宋以来围绕《易筋经》的传说和武林纷争,以及近现代武侠小说里的描述,给我们导演出一部又一部光怪陆离的精彩剧目;二为为《易筋经》作序的是唐初李靖,而达摩之所以被尊为少林武术的鼻祖,其唯一的根据就是李靖(字药师)代《易筋经》所作之序。
李靖何许人也?他是唐朝初年著名将领,一生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可谓战功累累、军功卓越。李靖作战,用兵挥洒自若、飘逸轻灵,从来不打苦战、消耗战,往往独辟蹊径,战则必胜,治军、作战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他撰写了《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理论。但很遗憾,他的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被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李靖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唐太宗曾给予高度评价,并享有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位。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庙。同时,李靖也是唐初名将中最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他与红佛女、虬髯客的故事广为流传。
这就是李靖。这样的人物于大唐贞观二年(628年)为《易筋经》作序,成就了达摩为少林拳法创始鼻祖的滥觞。
中国武林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莫过于武当道士张三丰了。笔者是练习太极拳的,自然对太极拳的创编及沿革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没有看到唐蒙先生《少林武当考》之前,笔者对太极拳理论家顾留馨先生的《太极拳术》等著作及其观点了知一二。顾留馨先生并不讳言,在关于张三丰和太极拳的创编人等问题上与唐豪先生观点一致,他的多部著作每每引用唐豪先生的文字和观点,以致今人的反对者称唐、顾为&&丘之貉&。
唐豪先生的《少林武当考》的下篇&武当考&确实&考&出了一些东西,从&武当山之所在地与其形胜&、&武当山之山名与神话&、&明太祖与陈也先较武之故实&、&成祖访求张三丰之内幕&,到&张三丰与所谓内家拳法&,资料丰富全面,考证论据扎实正确。
清代以前武术是不分内家、外家的,是黄黎洲的《王征南墓志铭》分出了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这一分,使武林风起云涌,太极拳由张三丰所创一说就此张扬。
陈微明在《太极问答》中说:&《宁波府志》载有拳术名目,虽未明言是太极拳,然其中与太极名目同者甚多。黄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述三丰传授源流甚详,中间曾传之宁波叶继美,故宁波府志载之也。然则太极拳自可断定是三丰所传无疑。&唐豪先生对此,则抄录陈微明自己写的《太极拳术》一书中的名目与黄百家所述内家拳名目对照,显然与太极拳名目相同者极少,故就此反驳:&因三二名目之偶合,便谓某某所言,未免忒要标榜!且(黄)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绝未言其拳法之为太极拳,使张三丰果由一梦而精技击,证以(黄)百家所述征南拳法,亦决不是太极拳之鼻祖,而况其为诞妄乎。&
一代大家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阐述:&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术,阐明养生之妙&&&唐豪先生对此批驳说:&孙之此说,与《少林拳术秘诀》述达摩见寺僧每当说法入座即昏钝不振,因而创练身法十八手事,可谓无独有偶,同一杜撰可笑。&
倒是黄黎洲的儿子黄百家从王征南学拳,其论述王征南的&内家拳法&特点颇有看头。比如,应敌打法&长拳滚砍、分心十字、迎风铁扇、异物投先、推肘捕阴&&四把腰&等法三十势,穴法&死穴、哑穴、晕穴、咳穴&&三里&等十三诸穴。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而总摄于六路与十段锦之中。六路是斗门、通臂、仙人朝天、抱月、扬鞭、冲掳,并有歌诀:&六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掳两翅摇。&十段锦歌诀:&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会。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扭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如步韬在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以上是黄百家讲述的内家拳的部分练习方法、打法和、歌诀,由此可以看出,内家拳有两套,一套八路、一套十段锦。这两套内家拳的打法、练法、歌诀黄百家的诠释有很多,不便全部摘录,但仅仅如此看了也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了。可惜的是,内家拳只传了一人,其后便断矣。何以见得?有黄百家《内家拳法》末语为证:&&&先生之术所授者唯余。余即负先生之知,则此处已为广陵散矣,余宁忍哉!故特备著其委屑,庶后有好事者,或可因是而得之也。虽然,木牛流马,诸葛书中之尺寸详矣,三千年以来,能复用之者谁乎!&
黄百家所说的内家拳法,王征南只传授给他一人,难道黄以后再没传人?是找不到合适的徒弟传授,还是黄百家有传人,以后渐渐消亡?笔者孤陋寡闻,不得而知。然,符合黄百家&内家拳法&练法、打法和歌诀的内家拳,当今似乎已看不到,或者说已经失传了。
今有周伟良撰文《内家拳》称,内家拳并没有成为&广陵散&,近代在浙东地区民间以家传方式绵延,民国期间内家拳的代表人物是夏明士先生。夏先生是张松溪另传弟子叶继美一脉夏枝溪居剡源地区夏清流嫡系世传孙,他曾抄写一份《剡源夏氏内家拳谱》流传至今,其孙夏宝峰至今继其薪火。夏氏家族还收藏着今浙东地区内家拳内部相传、署名为明末内家拳传人吴昆山著的《拳勇论语》,其内容有惊奇妙法63篇、损伤妙法1卷以及小九天、吕祖式等。周伟良认为,内家拳的不少拳理技法&近代以来在浙东地区依然有所传承习练&。据悉,浙东地区的内家拳2009年已经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此,当是内家拳之幸、中国武术之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鹏程 北京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