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高一下学期主题班会会有选修课本吗

高一下学期各个科目都上哪本书?_海南华侨中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739贴子:
高一下学期各个科目都上哪本书?
学长学姐们,请赐教
我知道没有图没人进来二...
身为初三的娃儿居然还有...
新人求罩 我是新人 贴吧...
我知道没照片你们是不会...
话说这下学期有准高一的...
有学长学姐罩我?
来个大姐姐罩我吗
有没有学长学姐罩我啊
新人报道,高一学弟求各...
才高一就这样了?那高三...
听说爆照才会火!在这里...
我印象里除了数学以外都按顺序来
理科化学,一下后半学期上选修4
数学就记不清楚了
物理上完修二就开选修3-1
好像每一年都不太一样的...
我们那时候文科是历史2政治1地理2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江西省南昌市高中数学从高一上学期到高三下学期一共是几本书,分别是哪学期学必修几啊?_百度作业帮
江西省南昌市高中数学从高一上学期到高三下学期一共是几本书,分别是哪学期学必修几啊?
江西省南昌市高中数学从高一上学期到高三下学期一共是几本书,分别是哪学期学必修几啊?
从高一到高三有5本必修 还有几本选修 高一和高二上学期会上完5本必修
那从高一上到高二上学期教材是先上必修一,再上必修2,再必修3.。。。。还是没有按顺序上呢?如果不是,那怎样排序的?谢谢
呵呵,每个学校的顺序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数学排版有点乱,所以各个中学上课的顺序不同!但一样的是高一上学期先上必修1,然后就不同了!
5本必修3本选修 一般高一会吧必修1~5学完 高二上学期学下选修 就开始总复习天津高中阶段 高一 高二 高三 上下学期都学什么课本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天津高中阶段 高一 高二 高三 上下学期都学什么课本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一)
一、《课标》与现状的矛盾
语文选修课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语文选修课上得好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它符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尤其是它符合不符合《课标》中对语文课程总目标及选修课目标(尤其是选修课目标)所阐述的精神。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
那么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呢,相信教师们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已经研读得很熟了。简要地说: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具体地说: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困难在于《课标》所述的目标基本上都是能力目标或素养目标,换一句话说,都是很难直接地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亲密接触的目标,或者说那都是不同于数理化生史地政外等学科以内容为主的课程目标。
内容目标往往较为具体,较为直接地涵盖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而“能力目标”或“素养目标”则不行,它往往不直接、具体地规定限制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达到结果的描述(即目标)与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
这好比登山,登上山顶是既定的目标,选择什么方式登上山顶构成活动的内容。如果有人就住在山顶上,那么目标对他来说,就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如果有人选择徒步攀岩,那么就需要做诸如挑选鞋子、熟练攀岩工具等工作;如果有人决意乘览车前往,那么就需要做与装载览车相应的一系列工作;如果有人想驾驶直升机降落到山顶,那么他所要做的工作就与前面几位有根本的不同。
因此,达到这个目标该“教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果混淆了目标与内容,模糊能力目标与内容目标,就会简单地将语文教材的选文等同于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是十分错误的。因此要准确地弄清选修课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就要从对上述课程目标准确地描述中理出这些目标所涵盖的课程内容。
首先,关于积累&整合,《课标》是这样描述的: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这些描述中能呈现为课程内容的,我的理解有:积累语文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训练语文能力,整合进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关于感受&鉴赏,《课标》是这样描述的: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这些描述中能呈现为课程内容的,我的理解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关于思考&领悟,《课标》是这样描述的: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这些描述中能呈现为课程内容的,我的理解有: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关于应用&拓展,《课标》是这样描述的: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这些描述中能呈现为课程内容的,我的理解有: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关于发现&创新,《课标》是这样描述的: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这些描述中能呈现为课程内容的,我的理解有: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整合上面的描述中所呈现的内容,大体有三个方面:
1.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2.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3.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融汇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一个强调的是积累一定的知识,第二个强调的是掌握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第三个强调的是个性化的发展。语言是很精练,但内容还是比较虚泛,要呈现为具体实用的尤其是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并且,这些总目标,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共同要完成的。只是作为选修课,它要承担其中哪些目标或在此之外它还要完成那些完全属于自己的目标呢?
因此我们要上好选修课,第二步是必须理解为什么要在高中开设语文选修课。《课标》指出:
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很显然,之所以在高中开设语文选修课,是因为课程必须体现选择性,必须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我们本应该这样上选修课:即我们所开设的选修课首先要具备可供学生选择的条件,也就是说学校应当允许在读的高中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在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框架内,任意选择自己想修习的课程,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可以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才可以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进行编排。
正是鉴于此,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提供了这样一个开课方案(供参考):&&&&
高一4学段:必修模块1&
必修模块2&
必修模块3& 必修模块4
高二4学段:必修模块5&
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
高三2学段: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
自主安排&&
在这个方案中,我们很清楚,所谓“自主安排”就是总复习。即高中阶段对于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只要修满10个模块获得20个学分就可以了,相较于教育部《课标》的24个学分,打了个八五折。不用说在福建省,这个文件就是最高文件了,按照这个文件每个高中学生只要选修五个系列中的5个模块就够了。只是相应的是,为了满足学生选择自身发展空间的需要,我们所开设的选修课当然必须超出5个模块,否则还怎么选择呢?至于超出多少,既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又要考虑师资的实力(即本校的教学资源),在这个前提下多多益善。
通常地讲,我们应该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哪些选修课程呢?从人教社提供的选修教材看,我们可提供的课文选修课程有16门:
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著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
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
16、《中国民俗文化》
而从语文社提供的选修教材看,我们可提供的语文选修课程也有14门:
诗歌与散文:
1.《唐宋诗词选读》&&&&&&&&
2.《中外现代诗歌欣赏》
3.《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4.《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小说与戏剧:
5.《〈红楼梦〉选读》&
&&&&&6.《外国优秀短篇小说欣赏》
7.《中外名剧选读》&&&&&&&
8.《经典电影作品欣赏》
新闻与传记:
9.《新闻阅读与写作》&&&&&
10.《名人传记选读》
语言文字应用:
11.《汉语学习与应用》&&&&
12.《演讲与辩论》
13.《写作基础》
文化论著研读:
14.《〈论语〉选读》
都大大超出了5个选修模块的要求,从理论上说学生已有足够的空间进行选择,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给学生这个机会。
为什么呢?答案不言而喻,因为课时有限!有限的课时与模糊而无法量化的课程目标以及由此敷衍出来的明确且较高的高考要求产生了矛盾。尽管我们也明白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中,应当各有侧重,即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程虽然也应该体现基础性(毕竟整个高中教育也还是基础教育),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可高中每周有限的4个课时,常常让我们绝大部分教师在分配教学时数时感到捉襟见肘!但这还不是唯一原因,《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在指导大家理解课程结构时这样表述道:
课程以模块为基本的结构单位,用学分进行调节和管理。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一学段(约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因为制定指导意见的专家认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
在这样的指导意见下,学校及老师只能让每个学生必须修满36学时才能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教师没有任何灵活机动的余地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大家知道,高中学校扣除节假日之后,平均每个学期的实际教学时间只有18周左右,这样高中三年除去一个学期的复习迎考之外,只有五个学期90周360节的语文课,满打满算只能完成10个模块(5个必修5个选修)的教学任务,而这5个选修模块如果让学生自行选择,必然有一大批学生完不成高考的应试要求,最后不能从普高迈入大学校门。而这时,学生、家长、社会甚至领导都不会原谅老师。所以老师们只得替学生做出选择,并美其名曰为“必选”。我实在弄不懂“必选”与“必修”有什么不同!
实现新课程实验选修课程的目标就如同遇上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如果你在“面临真正的、迫在眉睫的危险时,对自身安全表示关注”,就就证明你头脑清醒,决不是疯子。因此,如果你疯了,可以允许你停止飞行,只要你提出请求就行;可是你一旦提出请求,就证明不再是个疯子,你就得继续执行飞行任务。你若再去执行飞行任务,那你准是疯了,如果你不再去执行任务,就证明你没有疯)一样非常尴尬。要真正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选择性,就必须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可要是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就没有时间(体现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基础性)让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完成选修课程中的基础课。
二、常见的处理办法及其弊病
面对上述的矛盾,各个学校各位老师大都采用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即:
高一全年讲必修课的四个模块,高二上的前半学期(第一学段)讲必修课的第五个模块。
从高二上的后半学期开始讲选修课,通常是半个学期(一个学段)讲一个模块,到高三上期结束一共讲五个模块。但即使这样做,问题也还是出现了:
留给老师们上选修课的时间通常只有3个半学期(高三总复习一年),最多也只有5个半学期(高三只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复习),而选修的模块则有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文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10多个模块,怎么办?
即使按照全国《考纲》及福建省的《考试说明》涉及的考点来教学,我们必须教的
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校至少也有: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4、《中国小说欣赏》&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10、《语言文字应用》&
13、《先秦诸子选读》等七个模块。
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校至少也有:
1.《唐宋诗词选读》
3.《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4.《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5.《〈红楼梦〉选读》
9.《新闻阅读与写作》&&&&&
10.《名人传记选读》
11.《汉语学习与应用》
14.《〈论语〉选读》等八个模块。
怎么办?大部分学校的老师对应的办法是高考考什么,我就讲什么,高考不考的内容我一定不讲。于是老师们所讲的选修模块就只有:
因为选考题中的实用类文本而讲《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或《新闻阅读与写作》《名人传记选读》;
因为文本阅读中的语言赏析及语用题而讲《语言文字应用》或《汉语学习与应用》;
因为古诗鉴赏题与文言文阅读题而讲《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或《唐宋诗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因为文化经典阅读题而讲《先秦诸子选读》或《〈论语〉选读》;
因为长篇小说阅读题而讲《中国小说欣赏》或《〈红楼梦〉选读》;
因为选考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散文阅读题而讲《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或《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为了在有限时间里传授给学生高考必备的知识,老师们一方面筛选整合了所选模块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大刀阔斧地剔除了一切与高考无关的内容。如《中国小说欣赏》只讲《三国演义》《红楼梦》《家》《子夜》,剔除了《水浒》“三言”《红旗谱》《红高粱》等;而《语言文字应用》只讲言之有理、语言的艺术,剔除了“千言万语总关‘音’、神奇的汉字、词语万花筒、语言是社会的镜子、语言文字应用的新天地”等内容。
教师对教材做符合学生需求的处理,这本无可厚非,可是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个所谓的“学生需求”就是高考的需求,所谓的选修(老师或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将本要加强素质教育的新课程实验彻底变成了应试教育。
所以,近几年《考试说明》对高考的说明越来越细的做法,美其名曰“减轻学生负担”,实质上起了促进应试教育的作用。学生的负担从来都不是复习范围大或小的问题,比起恢复高考那几年没有《考试大纲》来,现在不仅有了《考试大纲》,而且还有了《考试说明》,可学生的负担只见加重未见减轻!高中生的学习负担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政府对教育投资的不足,大学少,招生少,好的大学更少,招生人数更是少,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怎么可能没有负担?
所以真正要上好选修课,老师得大气,即不为应试教育所困扰,至少眼光不要紧盯着应试。因为在师生均无选择可能的“必选”环境下,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让“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们至少能自主选择一次,让学生得到他们应有的素质。
那么如何才是大气又如何才能大气呢?我个人以为要有课程目标的眼光,尽管这课程目标各人解读得不尽相同,但只要有了课程目标的眼光,我们就可以尽我们的微薄之力施行素质教育。
其他中学我不太了解,但是福州一中多少还能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做一些突围,让学生得到他们应有的素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下学期期末试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