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马头标志的影视网站,有点像国际象棋游戏下载中的马头,上面什么语言的都有,还可以自己传上视频的,有谁知道

有没有单机的国际象棋下载 可以自己和自己下的_百度知道
有没有单机的国际象棋下载 可以自己和自己下的
提问者采纳
下个Fritz8 功能强大 不仅可以单机也可以联网 还可以训练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国际象棋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比较简单且体积小的要数Winboard了,而且他还可以阅读编辑棋谱。
在百度中搜索“Winboard”,很多地方都有下载,免费的而且是中文版的!
使用说明:
点击Winboard文件夹下那个马头的图标启动程序。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与电脑对弈、联机对弈或是阅读编辑棋谱。
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阅读PGN文件了。下载到PGN格式棋谱后,选择文件→载入棋局就可以了,没什么好说的。但是这里有两个技巧。一个是自动走棋,默认是选中的,而且一秒走一步,没什么必要,在选项→载入棋局选项中去点那个勾就可以了。还有就是训练模式比较有意思,选择模式→训练就可以了,这种模式下你可以开始走棋,如果和棋谱中的招法相同,电脑会按棋谱走另一方的招法,一直继续下去直到结束;如果不同则提示招法错误。这个功能可以...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青海农村经济信息网――风土人情
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 ――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各自的风俗和风土人情。其中土族和撒拉族只分布在青海省,他们独特的风俗习惯形成了青海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
&&&&草原歌舞、藏戏、蒙古摔跤、赛马、回族歌舞、土族的安昭舞、撒拉族民居、藏族妇女服饰及其婚俗等充分体现了青海高原各民族的风情。生活在青海高原的各个民族除了自己独有的节日和文化活动外,由于在地域上的杂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相互渗透,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代表青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青海花儿”、“筵席曲”、“民间体育活动”等。“花儿”也称少年,是广泛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情歌,也叫山歌。青海被称为“花儿的海洋”,花儿是青海民歌之魂。每年农历四月至六月,河湟谷地春意盎然,百花争艳,大地一片翠绿,各地别开生面的花儿演唱会也相继开始。 青海高原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民族艺术、民族工艺、风俗习惯以及节日庆典活动对旅游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青海旅游业得以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依托。&
多民族色彩的“花儿”会
&&&&青海是多民族地区,流行于青海、闻名于全国的青海“花儿”,是一种多民族的民歌。在青海东部的农业区,世居着五个少数民族。藏族、土族、撒拉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可是他们也要操着不太纯熟的汉语,和回族、汉族一样,来唱“花儿”这种歌。这一现象,在其它多民族地区,是比较罕见的。因此,青海各地的传统“花儿”会,也是多民族色彩的。
&&&&“花儿”是山歌型情歌,多是在田间劳动、山中放牧、赶车上路、河里淘金时,即兴顺口编唱的。由于是情歌,有大小班辈的禁忌,不仅家里不能唱,即便在村子里也是禁唱的。“花儿”就有反映这种习俗的告诫:
&&&&白杨的树儿你不要上,
&&&&你上是枝桠儿挂哩;
&&&&庄子里到了你不要唱;
&&&&你唱是老汉们骂哩。
&&&&可是在各地传统的群众性歌唱集会──“花儿”会上,你可以几天几夜尽情地去唱。平时,即使是过年、过节或有什么喜庆,也是从来不唱“花儿”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唱“花儿”是有季节性的。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但高寒气候的青海,要迎来春暖花开的日子,当在每年的谷雨之后。这时,树上的桃杏花开了,地里的春麦生机盎然,随着麦田拔草季节的到来,妇女们纷纷下到了地里。在青海,拔草全是妇女的事,这既是她们一年中最忙累的时候,也是她们放开歌喉在地里大唱“花儿”的时刻。这时,农活不多的小伙子们,也都赶到田边、地头找姑娘、媳妇们对歌,拔一阵、唱一阵、对一阵,有独唱、有齐唱、有对唱,“花儿”歌声此起彼伏,它标志着一年中唱“花儿”的季节又来到了。从拔头遍草时起,“花儿”就漫开了(在青海,唱“花儿”又称漫“花儿”),一直要唱到三遍草拔完(青海除草多不用锄,而用手拔),前后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传统的“花儿”会,也多集中在秋收之前的农历四、五、六这几个月里。
&&&&青海各地的“花儿”会,是比较多的,有的相传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解放前,一些“花儿”会是与各地的庙会、朝山活动同时进行的。解放后,又与各地的物资交流会结合的在一起,以漫“花儿”、对歌、赛歌为主,有的还有戏曲、皮影、电影、曲艺等活动,无形中形成了群众的一个文化娱乐活动的节日。一个“花儿”会吸引着方圆数十里外几个县的群众,人数少则数千,多则数万,会期要延续数天之久。各地各族群众平日为劳动而奔忙,很少有相聚的机会,春小麦种下地,妇女下地拔草的时候,正是大唱“花儿”的季节,各地传统的“花儿”会,将四面八方的各族群众吸引到一起,大家正好利用这个农事不太忙的间隙,来进行自我娱乐的歌唱活动。
&&&&一年中最早的“花儿”会,当从农历二月初二的互助威远镇的擂台会始,接着是该县哈拉直沟三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的毛荷堡的“花儿”会,四月初八乐都县王家庄老爷山的“花儿”会。但规模较大的“花儿”会,多在农历的五月份以后。仅是一个端阳节,就有民和县的峡门、乐都县的中坝、化隆县的昂思多三个“花儿”会,分别同时举行。农历的六月更是“花儿”会的高潮期,从月初到月末一个接一个,几乎不间断,而且有时如六月六,六月十五前后,同一时间就有几个“花儿”会在各县同时举行。它们是民和县古鄯的七里寺、大通县的老爷山和青山乡的祁家寺、互助县的丹麻和五峰寺、乐都县的水峡和瞿昙寺、平安县的寺台子、贵德县的河阴等。
&&&&各地的“花儿”会,每年的日期都是固定的,时间一到各地各族群众都会自动纷纷赶来。一些热心痴情的歌手及“花儿”爱好者,有时一个接一个连赶三四个“花儿”会,方才兴尽甘休。虽然都是“花儿”会,但各地的“花儿”会却各有自己的特色。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威远镇、丹麻、五峰寺三个“花儿”会,参加者以当地土族群众为主,唱的主要是土族“花儿”:《黄花姐令》、《梁梁上浪来令》、《好花儿令》和《杨柳姐令》;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七里寺、峡门两个“花儿”会,因与甘肃相邻,还有甘肃兰州、永靖来的歌手与群众,当地的群众以回族参加者为多,主要唱的是该地区广为流行的回族花儿:《马营令》、《川口令》、《峡门令》。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汉族、藏族群众是主要参加者,会上唱得最多的是《依呀依令》。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花儿”会,因周围有些地方回、汉、藏族交错杂居,所以三个民族的群众都参加,既唱“花儿”,也唱藏族的“酒曲”,而且有的歌手两种歌都能唱。贵德县河阴六月会,汉族、藏族都参加,也是两种歌──“花儿”、“酒曲”都唱。唱“花儿”的、唱“酒曲”的,各有各的歌手和听众圈子,各自围在一起,各唱各的歌,互不相扰。在昂思多、贵德河阴两个会上,如果碰得巧,偶尔还可以听到在双语区流行的用汉、藏两种语言搅在一起演唱的“风搅雪花儿”,这是一种在其它地方很难听到的歌。
&&&&青海“花儿”驰名全国,青海各地的“花儿”会也吸引着外省的不少游客,他们多是音乐工作者、民间文学工作者、民俗考察者、作家或诗人,并非专门的旅游、观光,而是到“花儿”会上采风。著名音乐家吕骥,以七十多岁高龄莅临互助县丹麻“花儿”会。美国新泽西州普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劳瑞,孑然一身还远渡重洋到乐都瞿昙的“花儿”会上,因为她的毕业论文要写的就是中国的西部民歌──“花儿”。1983年到青海“花儿”会上采风的,就有广东、广西、贵州、湖北、黑龙江、宁夏、河南、陕西、甘肃等12个省(市)的文艺工作者几十人。青海的“花儿”会是多彩的,青海的儿女们是慷慨的,凡来采风者无不满载而归。远方的客人是这样来描绘他们青海采风行感受的:
&&&&青海高原好风光,
&&&&红牡丹红来白牡丹香。
&&&&采风团汽车开不动,
&&&&掉进了“花儿”的大海洋。
&&&&“花儿”香似青稞酒,
&&&&只想站来不想走;
&&&&离青海三天摸兜兜──
&&&&掏出了“花儿”千万首。
贵德六月“拉伊”会
&&&&贵德县西河滩,地处黄河南岸,东接河阴,西至下排,南面村落密聚,园田如画,地势狭长,绵延成带。滩内垂柳含烟,绿杨叠翠,黑刺成林,杂花满地,泉水潺潺,回荡左右,百鸟集林,鸣声上下。所谓“贵德由来风光好,佳景荟萃西河滩”。一年一度的六月二十二的“拉伊”会,就在这著名的风景区内举行。
&&&&这个驰名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拉伊”会,原是从群众祈神活动的母胎上发展起来的。自明清时代起,贵德早就盛行着六月二十二的祈神活动。这项活动以城隍庙和毕家寺为中心,包括周屯、王屯、刘屯、河东、河阴、河西等广大地区的群众,他们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举行大规模的诵经降香活动。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贵德来了一位名叫吴世瑾的县长,他利用祈神机会,诱导群众,开展文娱活动,便在西河滩兴建娱乐场所。经过一番规划,修了一座大型戏台,开凿了一座人工池,修建了八角亭和“飞机亭”(亭形似飞机),开辟了许多娱乐场地。竣工之后,招徕群众游览,许多歌手唱家到这里聚会赛歌,以藏族情歌“拉伊”为主,西河滩会逐渐形成“拉伊”会。
&&&&“拉伊”会举行之日,周围百数十里内外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向这里云集。各族妇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里的“拉伊”会在午后逐渐聚集起来,傍晚进入高潮。藏族青年男女,邀朋请友,约会相识,结伴聚集,相与赛歌,常常以十三四人的小摊子为竞赛单位,东一摊,西一摊,摊摊相隔十来步,一摊摊地聚合起来,拉开场地,摆开战场。游人多的一年,小摊子多达30个左右,平常年份也不少于十五六个。摊子的多少,以上年和当年庄稼丰收与否为转移。每个小摊子中,男女相偕,虽两性多少要求不等,但得大致相差不多。赛歌开始,一男一女,双方站起,怀中取出酒,谁先唱,就将酒瓶递给先唱者,饮上一大口酒,便悠悠扬扬唱起“拉伊”来。唱毕,向对方献给酒瓶,喝一大口酒,便对唱一支“拉伊”。这一对唱毕,另一对接唱。他们比内容、比抒情、比声嗓、比唱腔、比机敏、比即兴编唱之才。一旦歌家脱颖而出,迅速改变对唱形式,众人便集中力量和唱家比赛,许多新崛起的唱家,战胜一摊,再去战一摊,夺取会场上唱“拉伊”的魁首。而年年夺魁的大都是女性,所谓“女唱家压会场,千万人喜洋洋”。她们大都是不识字的文学家,才化横溢,出口成章,如诸葛亮舌战群儒,锋芒凌厉,咄咄逼人。如一位女唱家曾这样显示自己的才能:
&&&&巍巍峨峨的阿尼玛卿山哟,
&&&&峭峰直插入九霄云中;
&&&&山中蕴藏的宝藏呀,
&&&&世人谁能够勘测得清?
&&&&歌手我丰富的想象哟,  
&&&&象西海那样深沉;
&&&&即便唱上三百六十个日日夜夜,
&&&&还未掀开歌室的半扇门!
&&&&但许多唱歌竞赛者,并不甘心示弱,他们抖擞精神,激励自己,表达了一定追赶上去的决心!有人这样回答道:
&&&&星星嵌镶在高高的蓝天,
&&&&总以为它们是高不可攀;
&&&&请你记住传奇吧,
&&&&摘星的人总是来自凡间。
&&&&歌手你的金嗓象百灵鸟,
&&&&但别以为只有你是世上的歌仙。
&&&&请你记住真理吧,
&&&&高山之外还有更高的山。
&&&&每到傍晚时分,各摊子的唱家逐渐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赛歌群。清脆婉转的歌声、喝彩声、鼓掌声、口哨声、黄河的咆哮声交织在一起,响彻西河滩上空,组成一组全民欢乐的交响乐章。
&&&&如今,这个“拉伊”会,已发展成为长达三四天的大型物资交流会,又成为各种综合文艺的一次大汇演。看吧!各种商贩把西河滩划分为有规则的临时市场,各种物资源源运入,陈设在活动的柜台中。饭馆栉比鳞次,排列成街,面食肉肴,大献烹调技艺,为游客充分提供了就餐之便。州县歌舞团的歌舞节目中,特别用藏语演唱有关格萨尔的节目,深受群众欢迎。至于外地赶来的马戏团,曲艺演唱者,各种文艺展览等到处出现。游人密集,形成洪流,大有“车击毂、人摩肩”的辐辏景象。此时的“拉伊”会,既有音乐伴奏,又有录音机的重播,歌手精神丕振,幽美的歌声此起彼伏,使整个西河滩沉浸在欢乐海洋中。
民族传统体育
&&&&藏族:骑马、射箭、摔跤、赛牦牛等,是藏族传统的体育活动。藏族从少年到高龄老人,从剽悍骁勇的小伙子到衿美钡拇蠊媚铮加幸惶祖凳斓钠锫砑际酢U庵制锸酰窃谄绞钡亩土逗途=械娜砘疃信嘌隼吹摹2刈迦砘疃际橇η罂焖俣糜攀ぁH泶蠖荚诨榧蕖⑾睬臁⑵淼弧⑹ゼ乐薄1热保壑诰沤谌盏难蘩龇埃隼闲祝烁卟闪业厍袄垂劭础H砬埃鞔吹难∈肿笆桑砦舶途砥鹦迩颍砹饭易挪蚀5サ鹊赂咄氐睦掀锸址⒊霰热嫉囊簧帕睿谄锸痔徵旨型龋魃悸硭迫毫沙鄱ィ继谠诹衫牟菰稀9壑谂氖秩冈荆藕爸渡锥酶鋈饶值某∶妗5庇攀ふ叩酱镏盏闶保壑诠恼谱:兀⒂芍鞒秩私备锖推渌锲贰
&&&&游牧在玉树、果洛、海南、海北等地的藏族人民,在赛马的同时,还举行赛牦牛活动。赛前,骑手将牦牛精心地刷洗干净,并在长而弯曲的牛角上系上彩色绸条。骑手头戴礼帽,腰扎红带,足蹬皮靴,精神抖擞。他们多是十四五岁的少年,具有体轻灵巧、便于驭牛的特点。先参加预赛,从每组中选出同样数目的优胜者进行决赛。赛场有的长达千米以上,有的则四五百米。号令一下,众骑手蜂拥而动,驱牛疾驰,别有一番情趣。获胜者被终点的观众举起上抛,赛牛也披红戴花,以示祝贺。
&&&&射箭是藏族广泛开展的体育项目。各牧业区射箭的方法、使用的弓箭、规则大同小异。
&&&&赛前相互邀请。比赛之际,双方射手要物色好各自的“对摹子”(对手)。他们手持牛角弓,拿着木杆铁镞羽毛的箭。靶子是用杨柳枝编成的,约一米见方,中间有碗口大的红心叫“月儿”,顶上插四到六面小彩旗,用以醒目和辨别风向。用名叫“羊儿”的圆石记分。若射中一箭,以监靶人的杨柳为号,投记分石于土坑。每命中一箭,本队的射手们大吼三声,射手本人也随吼声向前跑去,一手举弓,一手叉腰,又呼又喊,又唱又跳,以表达内心的喜悦。有的甚至将连中几箭的射手高高抬回起射线。比赛到最后,各方的神箭手上场盖靶。这是一天中最精采的场面。神箭手不但让监靶人手扶靶子,还提出了只射靶子某一点的难度很大的要求。因此,每命中一箭,全场欢声雷动。赛完后,以上下午两轮总成绩判定当日的胜负。
&&&&盛情招待客箭手的晚饭结束后,全村妇女中的歌手聚集到村口,拦住即将回归的客箭手的马头,高唱“花儿”,热情欢送。
&&&&摔跤是藏族人民非常喜爱的活动。摔跤形式类似自由式摔跤。这是每个选手力量、技巧、灵敏、意志的比赛。比赛前选好对手,在围观人们的吆喝声中,双方选手出场较量。他们瞅准机会,抢抱、抢抓对方,一旦双方抱在一起,就手拽脚绊,使出浑身解数摔倒对方,若有一人被摔倒在地就算一局结束,可三局二胜。
&&&&乘马点火枪具有独特的情趣。这项活动多在每年农历正月或重要节日举行。这一活动由乘马射猎演变而来。选手们在表演时兴致勃勃,一匹引马在前奔跑,火枪手乘马脱缰尾随。他头缠火捻,嘴咬火药包,手持火枪。骑手待马快速奔驰时,就点火放枪,边跑边放。枪内只装火药,不放子弹。所以,表演比赛时只有枪声而不见弹矢。谁在规定的距离内,马跑得快,枪放得多,则为胜者。这一活动体现藏族骑手高超的骑术,他们集持枪、装火药、点火药、放枪等动作为一体,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土族:土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除了骑马、射箭外,还创造了别具一格的体育娱乐活动──轮子秋。每逢农闲季节,尤其在每年碾完场后“卧碌碡”、“卧车”及农历正月间,他们把大板车的车棚卸下来,将车轴竖起,抵地的一扇车轮上压放巨石或碌碡,稳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轮子平绑一架梯子,在梯子的两端拴上皮绳,供人站坐游荡,颇像公园里的转椅,这就是土族独特的传统体育活动轮子秋。比赛时,两边的绳子上站或坐上人,起先让人推送转动,随着惯性,转动速度越来越快。谁转的时间长,并且头不晕、眼不花,谁就是胜者。还有一些技术高超的在转动中作各种动作造型,惊险起伏,引人入胜。同时,一些身穿盛装的青年男女在轮子秋周围载歌载舞,整个场面热烈和谐。轮子秋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增强了平衡器官的功能,而且锻炼了勇敢坚强的性格,还活跃了土乡人民的文化生活,寄托着土族人民吉祥如意、平安康乐的心愿。这项活动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表演后,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
&&&&撒拉族:撒拉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拔腰、登棍儿、打“蚂蚱”、打缸等传统体育活动。
&&&&拔腰比赛时,或在果香飘溢的绿树荫下,或在红绿相间的辣椒地头,装束精干的撒拉族青年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双方争先抢抱对方腰部,一经抱住就互相用力向上拔。如双方力量悬殊,力大者大吼一声,就能拔起对手。如强手相遇,双方势均力敌,虽手段使尽,各倾全力,仍然相持不下,一时难见高低。在围观人们的“加油”声中,直至有一方被拔得双脚离地为止。这项活动方式简便易行,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对发展人们的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都有益处。
&&&&登棍儿比赛时,双方坐在平整的地上,伸直腿,双脚互相顶住。双方同握一根二尺来长的木棍。准备就绪后,互相同时拉动。比赛中要求膝关节处伸直,不得弯曲。如甲方将乙方拉得臀部离地,就算甲方胜。比赛以三局二胜或五局三胜,评定胜负。比赛时,还要对唱撒拉族民歌,熔文娱、体育于一炉,富有民族特色。
&&&&打“蚂蚱”是撒拉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蚂蚱”粗1.5厘米,长6-7厘米,形呈枣核状。板拍用一块长约70厘米,手执处宽4厘米的刀形木板做成。攻守两方由二人组成,在场地定位后,就地划一圆圈为雷区。攻方在雷区内用刀形板拍将“蚂蚱”击出,随着“蚂蚱”飞进方向,由守方在跑动中设法将“蚂蚱”接住。若接不住,可将“蚂蚱”从落地处掷向雷区,若掷不进雷区,攻方继续打,并用板拍丈量“蚂蚱”落地处到雷区的距离,谁先达到规定距离即为胜者,并罚负方单腿跳入雷区或表演撒拉族歌舞节目。
&&&&打缸是撒拉族青少年十分喜好的活动。他们在地上立一块砖,然后在离砖5米左右的地方划一条线,玩乐或比赛者手拿小石片用侧打、正打、立打、平打等各种动作击砖。如用一种动作将砖击中后,方可按规定顺序换另一个打缸动作,全部动作先完者为胜,胜者要罚负者表演具有民族气息的节目。就这样轮换进行,人人都力求动作准确,打击命中,不服输者可再进行较量。
&&&&这几项传统体育活动,分别在全国第二、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后,以其独特浓郁的民族特色,情趣横生,别开生面,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
&&&&蒙古族:蒙古族自古以来擅长骑马、摔跤、射箭、赛骆驼等传统活动。他们在旧社会时,一般在圣祭、祭海、蒙藏会盟等场所举行传统体育活动,集文娱、体育活动为一体的“那达慕”大会就是最好形式。他们精骑术,擅长弓,其比赛形式与藏族相似。蒙古族摔跤历史悠久,基本姿势、技巧、服装都与现在民族形式的摔跤完全一样,“力士上身皆着无袖之皮褡裢。……由其中一人,将对方捉住提起,然后摔倒在地”。比赛时观众甚多,有喊加油助兴的,也有深表惋惜的。青海海西地区的蒙古族驯养大批骆驼,他们也举行赛骆驼活动。比赛时,集中大批骆驼,等准备就绪,随号令出发,峰峰骆驼昂首阔步,疾速前进。珍贵的白骆驼奔驰起来,犹如飘浮在草原上的朵朵白云,别开生面。
&&&&蒙古象棋是蒙古族十分喜爱的活动。棋子以不同颜色区分,有王爷、母豹(相当于国际象棋中的皇后)、小豹8只(起小兵作用)、骆驼2峰(起象或参谋作用)、马2匹(骑兵)、车2乘(战车,相当于堡垒)。对方的棋子除母狮1只、小狮8只相当于对方的母豹、小豹外,其余都相同。这些用人物、牲兽、车辆为形状的棋子,有的端庄肃静,有的虎视眈眈,有的昂首不桀,有的新颖活泼,看起来栩栩如生,跃然欲起。棋盘有用帆布做的,有用兽皮做的,也有临时在地下划的,是横、竖都有8个格子的正方形,共有64个方格子,用两种颜色涂之。对弈时,对方不“将军”,王爷不能动;双方不能吃对方的过路兵;开局时,其中的一小兵可起两步,其余的只能走一步。其他规则、方法与国际象棋类似。牧民们非常爱好这一活动。
&&&&青海的回族主要开展武术活动。他们拜师求艺,训练刻苦。民间流传着一些武术套路。
各民族赛马习俗
&&&&“世世追求千里驹,代代马背出英雄”。青海东起老鸦峡,西至星宿海,只要走州访县,就会发现有村村养马,县县赛马之风,尤其是节令赛马,早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娱乐活动和民间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赛马,由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传承的风俗不同,就有各式各样的比赛形式,如民谚所说:“赛马多异俗,各自有千秋”。赛马技艺分四大类:
&&&&第一类,既要求马的驰骋脚力完全符合“走马”奔跑训练标准,又要求骤驰飘逸,快速领先。凡夺魁参赛者,必须以此二项兼优为准则。这种比赛,对于骑马要求严格,无论跑道多长,参赛之马必须“步趋不乱”地跑到尽头,倘中途步子略有参差,虽速度惊人,早于群马,也不能取胜。这种“走马”的训练,吃苦大,功力深,骑练久,聘著名骑手任教练,每三日一乘骑,训练奔跑技艺。开初,专力练步,不疾不徐,每天上下午,责成专人牵马穿行梯架,使马的前蹄拔高,近于胸腹部。待步子功力足、骤驰稳、跑技熟,再训练跑技与快速并重的双培术,并培养马在竞走中如何加鞭超速以战胜对方的灵性。同时,非常讲究马的鞍鞯的配备,如景泰鞍、镶银辔、梅花镫之类,所谓“人要打扮,马要鞍装”。这类马的训练,往往化一年半载的工夫方能参赛。由乐都、民和、湟中、化隆四县在乐都曲坛乡药草台举行的赛马会,便是这一类赛马中的著名赛会。
&&&&第二类,培养马的疾驰力,要求参赛之马个大体壮,大膘圆肥,性子骏烈,驰骋飞跃,能够捷足先登,有一股“良骏逸足,跄悍凌越”的桀骜气概,却不讲求驰骋术的高超与否。此类“走马”的训练,往往和越障碍、奔曲途结合起来,以锻炼跑道凹凸变化的适应性。而驯马骑士,仍需请相应的骑手担任,乘骑技艺训练因专务速度,故比起第一类来较轻松一些。这类赛马,在青海地区比较普遍。如四十年代乐都北山、化隆巴燕戎、大通毛伯胜、共和新寺及铁盖等地区的六月赛马会,都是如此。此类赛马,有些地区参赛之马不备鞍鞯,乘跨净身,相与偕伉,争夺冠军。如共和石乃亥地区六月六赛马会便是。
&&&&第三类,以马的驰速和骑手的马上技巧相结合而进行赛马,是马术运动之一,又叫“轻乘赛”。大都属于单项比赛,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项目以单人单马为主,进行马上射击、马上射箭、马上投掷等。例如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在黄南隆务地区六月六举行的射击赛马会,规模盛大,形式特殊。骑手持土制火枪,携带火药袋、捻子(导火线),边跑马,边打枪(无射击目标,枪响即可),跑道从隆务寺起直到年都乎。一般一个赛程鸣枪20响为准,最多的一年达70响。凡参赛骑手既要跑马争得第一名,又要把规定的火枪打完,始能名列前茅。
&&&&第四类,由于旧时代骑兵训练的影响,化隆、循化部分地区曾出现过马上技巧比赛。项目有单人单马,单人双马,双人双马等。动作有快速跃登、马背前迎、蹬里藏身、鞍心倒立、左右侧横躺等等,花样繁多,不一而足。以马的驰速领先、技巧纯熟、按规定时间作完为评分标准。
&&&&无论上述哪一种比赛,都是比较隆重的,往往骑手云集,观众如潮。以隆务射击赛马会为例,来自同仁、尖扎、泽库、河南等地区的骑手们,约亲邀友、会同族人,杀羊备肴,于前一日到达场地选地点扎帐篷,备酒肉,炊面食。赛马之日,方圆百里内的男女群众凌晨起床,梳洗一新,身着礼服,腰系彩绫,或骑马,或乘骡,或驾车,或步行,从四面八方向会场涌来。一路环佩铮响,马嘶长鸣,粉红黛绿,络绎于道。在会场跑道两侧,帐篷、天篷、帷幕、张盖、滩桌、酒肆,栉比鳞次,覆盖一二十里。跑马射击开始,观众形成两道巨大围墙,踮脚伸腰,争观盛况,每到终点前冲刺之际,观众呼声雷动,马性陡起,飞驰而去,射击枪声,轰轰作响。每当争得冠军、亚军之时,亲友向骑手敬酒、献哈达、搭长红致贺。年轻男女将骑手高高抬起,行好几里始止。骑手设酒宴邀请致贺者吃手抓、喝酒。此时,划拳声、唱歌声、唢呐声,处处传来,使整个比赛地区沉浸在一片欢乐中。
曲麻莱春节赛牛
&&&&牦牛,在青海高原畜牧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能产乳、产毛、产肉、产皮,又可供牧民乘骑驮运,藏族人民把它誉为“高原之舟”,亲昵地称它为“诺尔”(宝贝)。由于它的蹄质坚实,适应性强,奔跑迅速,因而,在曲麻莱等地区就有传统的春节赛牛习俗。
&&&&春节赛牛,曲麻莱地区的藏族人民看作是节日最欢乐的活动,也是畜牧业兴隆旺盛的一次大检阅。正如当地人民所传颂的“迎春千家喜,赛牛万众欢”。为什么赛牛要在新春佳节举行呢?习俗认为,每当岁序更新、春神降临人间的时候,春神深知农牧民关心的头等大事是农耕和畜牧业。因此,先打发“勾芒神”牵着春牛来到人间,作为农牧民的保护神。为了迎接它,各族人民按照各自的传统举行仪式。汉族风俗,举行迎春仪式,由人扮“勾芒神”,鞭象征农事的土牛,由地方官行香主礼,叫作“打春”。居住在曲麻莱地区的藏族先民认为,牛是畜牧业经济的一大支柱,对它有特殊的感情。各个部落仿汉族习俗,也举行迎接“勾芒神”鞭牛仪式。他们让扮“勾芒神”的人骑在春牛背上,扬鞭在草原上奔驰。以为春牛奔到哪里,哪里水草丰茂,虎狼远遁。在驰骋过程中,每见到另一部落的春牛,在好胜心理的驱使下,相互比赛起奔跑的速度来。年长日久,遂形成春节赛牛习俗。
&&&&当地习俗认为,“平素不驯牛,赛牛难出头”。为此,早在头一年春末夏初,在整个牛群里选拔力大体壮、腕高体坚、性子骜烈、食草量大,并善于疾驰的优质牦牛二至三头,培育成参赛之牛。凡中选之牛,一般耳梢穿孔,系以有色布帛,作为识别标志。有的在项毛上拴上红绿布条,当作记号。还要一律扎上鼻圈,便于单独豢养。骑手们还给参赛之牛加喂青稞料、麻渣(油渣)、水食之类,平素“抓膘”,增强体质。夏秋两季,每隔十天半月,必须将牛牵入河中洗澡洁身。骑手们把乘骑锻炼赛跑作为每日早晨的必修课,抓住稳、健、快及培养竞争心四个环节,长期训练。
&&&&赛牛之日,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礼服,集中在赛牛场上,群情激动,等待着大赛的开始。许许多多人家,特别是参赛者的男性眷属,按照传统迎接春牛仪式,在家庭佛堂里、堂屋供桌上或帐篷里,祈求赛牛者赢得胜利,以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将获得畜牧业大丰收。参赛之牛,角裹绫绸,尾系红绿布条,用缨毛绳拴上美观的笼头,牵到竞赛场,严阵以待。骑手的打份,在四十年代以前,身穿普通皮袄,袒露右臂,头戴狐皮帽,脚穿高靴,胸前佩宝刀,手中握短鞭;有些地方翻穿半长皮袄,竭力扮成代表农民和牧工的“勾芒神”的样子。近几年衣着变化大,有的身穿氆氇褐衫,有的穿水獭皮镶边的皮袄,比之过去转向富丽。参加竞赛者的家属及亲朋,携带绫绸,长红(红布7尺左右)、哈达及酒,准备庆贺。赛前,为了给骑手助威壮胆,亲朋用龙碗敬酒三盏。赛手自由组合,或三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分若干组,采取淘汰赛。并推举德高望重长者二人,一人在起点发号,一人在终点定名次。第一组赛者一上场,骑手跨上牛背,紧握缰绳,屏住呼吸,等待号令,参赛之牛,怒目仰天,抬蹄摆尾,显示出奋不可遏的神气。进跑锣一响,三条或四条牛争先疾驰,两面观众吼着、啸着,充当“拉拉队”。接近终点之际,无论哪个骑手跑到了头,家属及亲友连忙上去抓牛扶骑手,献上哈达,挂上长红,敬上大碗的酩醯酒,不以胜负异样。紧接着,二组、三组……依次竞赛下去。最后以各组的优胜者组成混合组争夺冠军。
玉树藏族过年习俗
&&&&玉树是唐蕃古道必经之地。每当斗转星移、一元复始的时候,这里的藏胞都别有一番新意地举行庆祝活动。新年前夕,饱经风霜的老人们,小心翼翼地用食指蘸上糌粑糊糊,往明净的主房墙壁上,一笔一画地写出藏文“扎西德勒”(即“吉祥如意”)。他们边写边念“,嘛、呢……”他们认为,虔诚地写了“扎西德勒”,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否去泰来,逢凶化吉。他们还把青稞穗和“抛儿”,陈列在庭柱的柱头上,期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获得农牧业生产双丰收。又在佛龛前点起大型酥油灯,几上陈列着很多的净水碗,古朴的屋子里显得明净而又辉煌。
&&&&在姑娘们的心里,都在默念着富有象征意义的一个词“卡切”(晨星水)。晨星水是指除夕过到大年初一那一刻,披着满天星斗,向河神焚烧“桑切”(类似汉族烧香),而背回来的一年里的头一桶水。传说中认为,晨星水是人间最吉祥的水,水里注入来自天界的甘露,也溶入爱神丹玛洒向人间的杨枝水。晨星水,可以荐佛,可以荐神,可以洁身,可以净化人间,可以洗涤一切污垢和不祥,可以冲尽人间的忧伤和烦恼,带来光明和幸福。容光焕发的姑娘们,在背水“梢儿”(大木桶)的沿口上贴上三块酥油,每块酥油插上一支点燃的香,虔诚地敬献给三宝;怀里抱上以柏叶、白香青为原料的“桑切”,披着繁星,争先恐后地向河边走去,要背回头一勺、头一桶晨星水。习俗认为,头一个到河边点起“桑切”并舀上晨星水的姑娘,是最有福气的人。姑娘们把晨星水背到家中,先用崭新的汲水器舀出来些,一个个地倒入净水碗中,献在供桌上。然后向洁净的盆内倒进一些,再注入牛奶少许,按先老后少、先男后女的顺序,合家洗涤。“一水洗百净”,旧的一切随着晨星水的洗涤,跟旧岁一去不复返了。迎来的是新岁、新事、新福、新的吉祥。
&&&&年轻的小伙子们,手握着点燃的火把,高高举起,串街走巷,燎过每一家之门。他们边跑,边吆喝,边唱着歌:
&&&&火把燃着熊熊的光焰,
&&&&巨光照亮了三十三天。
&&&&欢迎你,新的岁神,
&&&&你带着幸福来到人间。
&&&&熊熊的火把高高举起,
&&&&照彻了整个大地。
&&&&迎接你,新岁的喜神,
&&&&为人间带来福禄和欢喜。
&&&&火把之光愈燃愈红,
&&&&红光染透了半壁太空。
&&&&欢迎你,主宰吉祥之神,
&&&&横扫一切邪恶,让它们敛迹远遁。
&&&&中途,与背晨星水的姑娘相逢,顿时欢声雷动,互相问好、祈祷,互相唱酬,年经人沉浸在一片狂欢中。串过街头巷尾,大家集中到历年会合的空旷的地方,垒起松柏木,集中火把,点起熊熊烈火。他们围绕着火堆跳起舞来,直跳到大年黎明方休。
“纳顿”庙会
&&&&“纳顿”,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聚居的三川地区的庙会活动。“纳顿”系土语,是玩耍的意思。这里,专指喇嘛寺院的跳欠和以村落为定点的庙会活动。群众称前者为二月“纳顿”,后者为七月“纳顿’。
&&&&七月‘纳顿”不仅是土族人民的传统庙会,而且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蕴蓄着浓厚的民族特点的文娱盛会。
&&&&天高气爽,惠风和畅,金谷登场,掩镰停锄的金秋季节,正是土族人民“纳顿”之期。它从农历七月中旬的锣声开始,到九月中旬的鼓音结束。按固定的时间,以供奉地方神的村庙为定点顺次举行。同姓大村有自姓的庙,杂性小村有公共的庙。所以有的以姓来称呼,如朱家“纳顿”、马家“纳顿”等;有的以地区称呼,如桑不拉“纳顿”、台子“纳顿”等。
&&&&土族人民视“纳顿”为和气致祥的隆重节日,还习惯于在“纳顿”期间走亲访友,商榷儿女婚嫁,调解纠纷等等。
&&&&这日的清晨,盛妆的男女老幼,携带着献供的蒸饼、酒、烟等赴会。
&&&&“纳顿”的活动,各村提前准备,当日结束。会场中搭起大的白色帐篷,里面供奉金光璀璨、五色斑斓的神轿中的地方神塑像。香坛上香烟缭绕,烛照万物,散发出幽兰之气。场上旗杆矗立,幢幡飘摇,缨络垂挂,一派肃穆气象,使人顿生敬慕桑梓之情。
&&&&“纳顿”开始时,首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会手”是集体舞蹈队伍,人数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会手”按老、中、青年龄顺序列队,由老人们身着长服,擎彩旗,拿柳条(普洒甘露之意)领队,鼓手、锣手、旗手相随其后,鼓锣声声的节奏,催人起舞,粗犷的舞姿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大好!大呀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高昂欢快。他们喜跃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来庆贺的外村“会手”。两厢“会手”相逢,阵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擞,个个容光焕发,旋转起舞三匝后,向客队“会手”焚香,递烟敬酒,互致贺意,共祝平安。
&&&&酒助人兴,汇合到一起的队伍,浩浩荡荡,载歌载舞,挥动柳条扇子,鼓锣喧天,欢声雷动,彩旗滚舞,缤纷绚丽,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会手”歌舞结束后,向客队奉茶敬酒,接着表演面具舞。其中有《庄稼其》,通过舞蹈,父亲给儿子传授生产技艺,滑稽中充满泥土气息。还有《杀虎将》,表现与虎搏斗勇者胜的激励精神。以及《三战吕布》等等。
&&&&日渐西斜,活动已近尾声。有人将堆积如山的蒸饼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老人们焚烧纸钱供于地方神前,馨香祷祝:风调雨顺,民殷财阜。然后,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庙会的“纳顿”。
New Page 1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青海省信息中心、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产业指导服务中心承办
电话:(8, 630512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象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