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city财报分析为什么在中国不可复制

空气质量:中度污染
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应该减少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
pm2.5细颗粒物
AQI空气质量指数
您的当前位置:
Solarcity为什么在中国不可复制?
&&&&&&&&&&&&
不管是互联网+能源的概念还是电力大佬能源互联网的红宝书都让能源圈像打开了想象中的潘朵拉盒子,但现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不过就笔者多年的光伏从业经验来看,现实似乎看起来没有那么美。
光伏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
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产物&,给我们这个国家盖上一块穹顶的同时,也让光伏这个低碳环保产业,发出勃勃生机。一时间,环保概念股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主流,泡沫喧嚣尘上。但静下心来,当我们仔细思考现在的产业结构时,不难发现:经过黄金10年,两头在外的高速发展,洗尽铅华的光伏行业带给我们的是一片多么美好的沃土。在这个行业里,中字头的国企经历过疯狂投资后,慢慢主动或者被动的退居二线;大型的设备制造企业希望通过电站开发,拉动生产,盘活资产,实现自我救赎的一带一路;金融机构把光伏二字请出黑名单,让电站资产能够作为一个表内资产有了存在的可能性;短期投机资本和长期金融资本,虎视眈眈,要么合资,要么独资,要么过桥,要么劣后,要么夹层,总之是要小心翼翼的尝试切分这块蛋糕,品尝后,谋求更大的利益&从死水微波,到一层涟漪再到波涛汹涌,一副壮观的光伏产业2.0升级画面正徐徐拉开帷幕。
最近,一本电力大佬能源互联网的红宝书在微信刷屏之后,打开了想象中的潘朵拉盒子:让特高压传输,跨洲际能源互联互通成为了纸面上的可能。虽然我们十分敬仰在国家战略层面对全球能源的整体规划,但在全球的分布式能源浪潮下,不管是能源局,发改委或者笔者的眼中,着力于用户侧的自发自用,就地消纳的模式,更能够担当时代的宠儿,也更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并带动行业的发展。
政策层面,从密集出台的地方补贴政策,6号文,9号文,15号文,到光伏下乡,光伏扶贫热潮,再到未来红红火火的电改方案。政策的强劲春风吹绿了春天里阳光的故事。各位行业伙伴,你们原本平静的心,会不会因此而躁动呢?
如今光伏行业所处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呢?在笔者眼中:这是一个环保的时代,搭上的列车,你就能一路向前;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在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平台里,孕育着全新的合作方式;这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你就能变废为宝,挖掘属于你的宝藏;这是一个创业创新的时代,选对梦想的驻足点,你就能成为站在风口的猪;这更是一个光伏的大航海时代:自由的心在每个拥有梦想的夜晚,都可以找到航行中的启明星。
Solarcity模式可否复制?
这是业内人士问笔者最多的一个问题,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Solarcity模式成功的两个关键点,在中国都不具备:一是退税补贴政策,二是诚信系统建立。退税补贴是美国政府对于光伏政策扶持的重点,其退税收益占光伏电站投资成本将近一半,且Solarcity与政府之间建立了完善的结算管道,相当于其只承担了50%的初投资;诚信系统在欧美国家都比较健全,很少有业主会拖欠款项。所以这两点在中国都不具备,也就不可能在分布式领域产生类似于Solarcity这样的企业。
那么中国市场的模式要如何发展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观念问题,之前国内光伏市场参与企业基本都是大型企业为主,电站也以大型地面和大型分布式为主,应用产业运转模式较为粗狂,以资本为产业的最大推动力,盈利模式较为单一,投资者需求也无差异。而如今分布式光伏电站应用成为了政府推广的主题,原有产业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有的体系,而是需要大量新生中小企业进入到分布式光伏应用的大潮中来。这些企业如何产生呢?需要有一套机制来促使大量光伏从业人员开展创业,并且要对他们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
缺少标准,互联网+能源难成气候
互联网+只有依托于产业平台之上,才能焕发出绚烂的生机。分布式光伏,本身具备的环保属性、电力属性和金融属性,经过有机的整合,将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市场。身处这个行业,除了感谢幸运女神的眷顾,更多的是身上的责任。光伏发电这个新兴产业,在突飞猛进的10年高歌中,更多依赖的是海外的市场和客户。中国市场,没有现行的标准来规范这个行业的发展。CQC和中国电科院在2014年底,才正式出台了光伏电站检测和评估的标准意见稿,但仅局限于国家层面。面对纷繁复杂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市场,真正缺少的是行之有效并能够实践的行业标准,能够指导设计方,建设方和运营方根据规矩去实践曾诺,保证光伏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标准的缺失对于正在展开的行业大幕而言,无疑是一个阿喀琉斯之踵,会对一个20年发电曾诺的行业留下潜在的风险隐患。冰山一角,虽然不能影响大局,但却可以阻挡前进的脚步。
近期多个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都在和金融机构共同探讨如何解决短板问题。我们不难看到,产业的缺失成为阻碍产业前进的绊脚石。
一个标准的建立,不仅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引领,更需要所有人的参与,需要市场的接受。在市场的调节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并反馈予市场。只有更多的有识之士都能参与到行业平台和体系的搭建中,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把市场认可的行业标准真正的推动实施,用户才能够体验到标准带给消费者的保障,保险和金融机构才能够依据这套体系为分布式光伏提供金融服务,变成实在的支撑,配合独立第三方中间服务环节(第三方监控平台、第三方评估、第三方检测、第三方运维、保险等),给予负责任的中小企业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给予这个行业更大的经济动力。
一个时代给予个人最大的支持,是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个政府给予行业最大的支持,是打破束缚。
一个行业给予从业人员最大的支持,是调动所有人的创造力,让创新的思维在广阔的土壤中得以生长。
能源互联网,这个看似遥远的概念,稍加揣摩,不难发现。如果在微观意义上实现,需要靠的是商业的交易,互联网是组织这个交易的渠道和平台。而真正能够实现电力交易的能源形势,非光伏能源莫属。分布式电站建设,分布式储能建设,分布式微网建设,以及分布式的交易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把能源的交易体系,变成切实可行的利益,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够得到实惠。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新能源时代,互联网与新能源结合的时代,通过新能源创业的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创业创新的热情,只有在搏击海浪的过程中,才会变得更加的坚强坚定。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低碳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市场合作:010-
021-51-6193693& 网站合作:QQ & &
E-mail: &
版权所有&Copyright&&&&低碳工业网&()&Solarcity为什么在中国不可复制?
“光伏产业正面临怎样的现实?”,“光伏产业迎来春天还是泡沫大于实际?”,“Solarcity模式在中国是否可行?”。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以业内角度分析了政策方、投资方和“互联网+”对光伏行业的多方面影响。总体来说,笔者认为:光伏的“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如何你是否做好了准备?
【无所不能 文|陆剑洲】不管是&互联网&+能源的概念还是电力大佬&能源互联网&的红宝书都让能源圈像打开了想象中的潘朵拉盒子,但现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不过就笔者多年的光伏从业经验来看,现实似乎看起来没有那么美。
光伏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
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产物&雾霾,给我们这个国家盖上一块穹顶的同时,也让光伏新能源这个低碳环保产业,发出勃勃生机。一时间,环保概念股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主流,泡沫喧嚣尘上。但静下心来,当我们仔细思考现在的产业结构时,不难发现:经过黄金10年,两头在外的高速发展,洗尽铅华的光伏行业带给我们的是一片多么美好的沃土。在这个行业里,中字头的国企经历过疯狂投资后,慢慢主动或者被动的退居二线;大型的设备制造企业希望通过电站开发,拉动生产,盘活资产,实现自我救赎的一带一路;金融机构把光伏二字请出&黑名单&,让电站资产能够作为一个表内资产有了存在的可能性;短期投机资本和长期金融资本,虎视眈眈,要么合资,要么独资,要么过桥,要么劣后,要么夹层,总之是要小心翼翼的尝试切分这块蛋糕,品尝后,谋求更大的利益&从死水微波,到一层涟漪再到波涛汹涌,一副壮观的光伏产业2.0升级画面正徐徐拉开帷幕。
最近,一本电力大佬&能源互联网&的红宝书在微信刷屏之后,打开了想象中的潘朵拉盒子:让特高压传输,跨洲际能源互联互通成为了纸面上的可能。虽然我们十分敬仰在国家战略层面对全球能源的整体规划,但在全球的分布式能源浪潮下,不管是能源局,发改委或者笔者的眼中,着力于用户侧的自发自用,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发电模式,更能够担当时代的宠儿,也更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并带动行业的发展。
政策层面,从密集出台的地方补贴政策,6号文,9号文,15号文,到&光伏下乡&,&光伏扶贫&热潮,再到未来红红火火的电改方案。政策的强劲春风吹绿了春天里阳光的故事。各位行业伙伴,你们原本平静的心,会不会因此而躁动呢?
如今光伏行业所处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呢?在笔者眼中:这是一个环保的时代,搭上节能减排的列车,你就能一路向前;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在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平台里,孕育着全新的合作方式;这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你就能变废为宝,挖掘属于你的宝藏;这是一个创业创新的时代,选对梦想的驻足点,你就能成为站在风口的猪;这更是一个光伏的大航海时代:自由的心在每个拥有梦想的夜晚,都可以找到航行中的启明星。
Solarcity模式可否复制?
这是业内人士问笔者最多的一个问题,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Solarcity模式成功的两个关键点,在中国都不具备:一是退税补贴政策,二是诚信系统建立。退税补贴是美国政府对于光伏政策扶持的重点,其退税收益占光伏电站投资成本将近一半,且Solarcity与政府之间建立了完善的结算管道,相当于其只承担了50%的初投资;诚信系统在欧美国家都比较健全,很少有业主会拖欠款项。所以这两点在中国都不具备,也就不可能在分布式领域产生类似于Solarcity这样的企业。
那么中国分布式光伏市场的模式要如何发展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观念问题,之前国内光伏市场参与企业基本都是大型企业为主,电站也以大型地面和大型分布式为主,应用产业运转模式较为粗狂,以资本为产业的最大推动力,盈利模式较为单一,投资者需求也无差异。而如今分布式光伏电站应用成为了政府推广的主题,原有产业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有的体系,而是需要大量新生中小企业进入到分布式光伏应用的大潮中来。这些企业如何产生呢?需要有一套机制来促使大量光伏从业人员开展创业,并且要对他们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
缺少标准,&互联网+能源&难成气候
&互联网+&只有依托于产业平台之上,才能焕发出绚烂的生机。分布式光伏新能源产业,本身具备的环保属性、电力属性和金融属性,经过有机的整合,将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市场。身处这个行业,除了感谢幸运女神的眷顾,更多的是身上的责任。光伏发电这个新兴产业,在突飞猛进的10年高歌中,更多依赖的是海外的市场和客户。中国市场,没有现行的标准来规范这个行业的发展。CQC和中国电科院在2014年底,才正式出台了光伏电站检测和评估的标准意见稿,但仅局限于国家层面。面对纷繁复杂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市场,真正缺少的是行之有效并能够实践的行业标准,能够指导设计方,建设方和运营方根据规矩去实践曾诺,保证光伏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标准的缺失对于正在展开的行业大幕而言,无疑是一个阿喀琉斯之踵,会对一个20年发电曾诺的行业留下潜在的风险隐患。冰山一角,虽然不能影响大局,但却可以阻挡前进的脚步。
近期多个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都在和金融机构共同探讨如何解决短板问题。我们不难看到,产业信用的缺失成为阻碍产业前进的绊脚石。
一个标准的建立,不仅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引领,更需要所有人的参与,需要市场的接受。在市场的调节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并反馈予市场。只有更多的有识之士都能参与到行业平台和体系的搭建中,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把市场认可的行业标准真正的推动实施,用户才能够体验到标准带给消费者的保障,保险和金融机构才能够依据这套体系为分布式光伏提供金融服务,变成实在的支撑,配合独立第三方中间服务环节(第三方监控平台、第三方评估、第三方检测、第三方运维、保险等),给予负责任的中小企业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给予这个行业更大的经济动力。
一个时代给予个人最大的支持,是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个政府给予行业最大的支持,是打破束缚。
一个行业给予从业人员最大的支持,是调动所有人的创造力,让创新的思维在广阔的土壤中得以生长。
能源互联网,这个看似遥远的概念,稍加揣摩,不难发现。如果在微观意义上实现,需要靠的是商业的交易,互联网是组织这个交易的渠道和平台。而真正能够实现电力交易的能源形势,非光伏能源莫属。分布式电站建设,分布式储能建设,分布式微网建设,以及分布式的交易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把能源的交易体系,变成切实可行的利益,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够得到实惠。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新能源时代,互联网与新能源结合的时代,通过新能源创业的&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创业创新的热情,只有在搏击海浪的过程中,才会变得更加的坚强坚定。
【无所不能专栏作家,陆剑洲,上海淘科(Taoke)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EO,光伏宝创始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无所不能的立场和观点
本篇文章暂无评论......
作者其他文章:
微信公众号
caixinenergy
关于我们:
无所不能,财新传媒旗下新媒体实验群的服务性资讯项目。探寻科技、互联网如何改变能源行业和人们的生活,以及催生怎样的全新商业模式。我们的形象代言人是“能豆君”。我们提供最有趣的能源内参。
版权声明:
本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京公网安备47所在位置: >
Solarcity为什么在中国不可复制?
Solarcity为什么在中国不可复制?
时间: 11:09
编辑:韦青
  不管是&互联网+能源&的概念还是电力大佬&能源互联网&的红宝书都让能源圈像打开了想象中的潘朵拉盒子,但现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不过就笔者多年的光伏从业经验来看,现实似乎看起来没有那么美。
  光伏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
  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产物&雾霾,给我们这个国家盖上一块穹顶的同时,也让光伏新能源这个低碳环保产业,发出勃勃生机。一时间,环保概念股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主流,泡沫喧嚣尘上。但静下心来,当我们仔细思考现在的产业结构时,不难发现:经过黄金10年,两头在外的高速发展,洗尽铅华的光伏行业带给我们的是一片多么美好的沃土。在这个行业里,中字头的国企经历过疯狂投资后,慢慢主动或者被动的退居二线;大型的设备制造企业希望通过电站开发,拉动生产,盘活资产,实现自我救赎的一带一路;金融机构把光伏二字请出&黑名单&,让电站资产能够作为一个表内资产有了存在的可能性;短期投机资本和长期金融资本,虎视眈眈,要么合资,要么独资,要么过桥,要么劣后,要么夹层,总之是要小心翼翼的尝试切分这块蛋糕,品尝后,谋求更大的利益&从死水微波,到一层涟漪再到波涛汹涌,一副壮观的光伏产业2.0升级画面正徐徐拉开帷幕。
  最近,一本电力大佬&能源互联网&的红宝书在微信刷屏之后,打开了想象中的潘朵拉盒子:让特高压传输,跨洲际能源互联互通成为了纸面上的可能。虽然我们十分敬仰在国家战略层面对全球能源的整体规划,但在全球的分布式能源浪潮下,不管是能源局,发改委或者笔者的眼中,着力于用户侧的自发自用,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发电模式,更能够担当时代的宠儿,也更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并带动行业的发展。
  政策层面,从密集出台的地方补贴政策,6号文,9号文,15号文,到&光伏下乡&,&光伏扶贫&热潮,再到未来红红火火的电改方案。政策的强劲春风吹绿了春天里阳光的故事。各位行业伙伴,你们原本平静的心,会不会因此而躁动呢?
  如今光伏行业所处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呢?在笔者眼中:这是一个环保的时代,搭上节能减排的列车,你就能一路向前;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在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平台里,孕育着全新的合作方式;这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你就能变废为宝,挖掘属于你的宝藏;这是一个创业创新的时代,选对梦想的驻足点,你就能成为站在风口的猪;这更是一个光伏的大航海时代:自由的心在每个拥有梦想的夜晚,都可以找到航行中的启明星。
来源:无所不能
读过这篇文章的还读过:
最新动态Latest News
热门专题Hot Topic
——103款新能源车集体亮相
相关文章Related Articles将PK掉页岩气的能源“黑马”——油砂
在清洁能源还不能大规模代替化石能源之前,开采非常规油气是十分必要的。谈起非常规油气资源,总是念念不忘页岩气,说页岩气闹革命了,并改变了全球能源格局,但是还有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油砂
【无所不能 文|庞名立】在清洁能源还不能大规模代替化石能源之前,开采非常规油气是十分必要的。谈起非常规油气资源,总是念念不忘页岩气,说页岩气闹革命了,并改变了全球能源格局,但是还有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油砂常被人们忘记。
富产轻质原油的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伊拉克其石油可采储量一直居世界之首,但到2012年发生逆转,委内瑞拉石油可采储量跃居世界第一,加拿大也跃居世界第三,见表1(表中:吉吨=109t),其原因是北美洲的非常规石油崛起。
加拿大阿萨帕斯卡尔油砂矿和委内瑞拉奥里诺科北部油砂带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储量。美洲大陆非常规石油的崛起,被称为世界石油重心开始向西半球转移。
油砂生成争论不休
油砂(oil sands)即指&天然沥青&。石油有机成因理论是这样解释油砂的来源:油砂是由沉积在浅海和湖沼中的腐泥转变而成的。它的原始物质除古代水生植物、孢子和花粉之外,还有若干动物质。在地壳不断下降和在深水缺氧的条件下,经厌氧菌的作用,使腐泥中的有机物质发生还原与分解反应,形成含有丰富碳氢化合物的沥青基原油,在运移过程中失掉轻质组分后的产物。
从石油有机成因理论来说,这种解释非常合符情理;但是从石油无机成因理论来说,对油砂的来源解释简直是霄壤之别。有个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年),被称为&现代石油非生物成因之父&。提出了非生物成油的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其中有些碳自然而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库德里亚夫切夫对加拿大艾伯塔省阿萨帕斯卡油砂矿的分析,没有哪种&烃源岩&会形成如此巨大的碳氢化合物,因此,最可信的解释是来自地壳深处的无机成因石油,这种深层石油是地球形成时的碳氢化合物经极强烈的地震从地球板块裂缝中渗透出来的。好像也有点道理,根据这种解释,还不知道地球板块下究竟埋藏了多少石油?
加拿大富集全球71%的油砂
目前,持有石油无机成因理论的占少数,但不能轻易否认;从油砂资源分布来看,好像也有点道理。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加拿大油砂的原始可采储量为bbl (2.83&1010 m3)。世界能源理事会(WEC)2010年引用美国地质勘测局的报道,23个国家中的598个沉积层中都有油砂,其中最大的沉积分别在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联邦。
全球油砂可采储量估计为bbl,其中加拿大占bbl (281.1&108m3),占70.8%;哈萨克斯坦占420.09&108bbl (66.79&108m3),占16.8%;俄罗斯占283.8&108bbl (45.12&108m3),占11.4%(注:1bbl=0.159 m3)。见表2。
这三个国家占有世界油砂总量的99%,石油无机成因理论认为,出现这种奇特的情况,只能解释为在地球史变迁过程中,油砂来源都处于板块的裂缝带,蕴藏在地壳中的烃类通过裂缝渗透到地面的原油,轻组分大量散发而形成的。
阿萨帕斯卡尔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砂矿
艾伯塔省(Alberta)油砂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砂沉积层。艾伯塔省油砂矿床有四个大矿床:阿萨帕斯卡(Athabasca)、和平河(Peace River)、冷湖(Cold Lake)和沃帕斯卡尔(Wabasca),其总资源量估计为(1.7~2.5)&1012bbl。其中阿萨帕斯卡尔油砂矿是加拿大艾伯塔省最大的而且最容易获得的沥青资源,它在面积为30 000km2富集了1&1012bbl沥青。(注:1bbl=0.1364t)
图1 艾伯塔省油砂矿床
阿萨帕斯卡油砂矿藏(Athabasca oil sands)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砂矿藏,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东北部,集中在麦克默里堡(McMurray)。1848年发现,1967年开始开采,矿区面积141 000km2,砂岩多为淡水及半咸水相,属白垩系,矿藏埋藏深度0~750 m。油砂可采储量0.170&1012bbl(27&109 m3),其中深度小于120m的适宜露天开采储量为7.3&109m3。深度120~750m的矿藏采用钻井注蒸汽开采。
从油砂提取的成本在降低
从油砂提取石油主要有两种方法:传统的地表挖坑采矿和地下钻井采矿。地表采矿时,将富含沥青的地表铲到卡车上到处理厂分离。在历史上,地表采矿是从油砂生产石油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年衰减,其原因是约80%的沥青储层离地表越来越深。随之而起的其他方法是地下采矿法,即将蒸汽注入地层,浸泡沥青,然后泵出地面。目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法(SAGD)和蒸汽循环增产法(CSS)是两种主导的地下提取技术。
油价越高,越利于油砂开采。从油砂生产烃类的经验和技术成熟,提取成本开始降低。以前比美国致密油生产贵,但现在艾伯塔省从油砂生产石油可比美国致密油生产竞争。艾伯塔省地下开采项目估计盈亏平衡平均为64美元/桶,露天开采项目在60-64美元/桶,而美国从二叠纪生产的致密油估计为81美元/桶,巴肯特(Bakken)69美元/桶,鹰福特(Eagle Ford)约64美元/桶。
油砂产油量逐年增加
有许多公司在加拿大开采油砂,著名的公司见表3,其中也有中国公司如中国石油的子公司布里第能源(12)和中海油(8)。
2014年从油砂生产石油估计为2 500 000bbl/d,2024年将发展到3 200 000 bbl/d。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油砂开采基地上,场面很壮观。约两吨的油砂才能提炼出一桶原油,如果按2 500 000bbl/d计算,每天需要5 000 000吨油砂。
在开采油砂矿和油页岩矿中常用矿山专用卡车,也是世界上载重最大的卡车。一般载重为400吨,见图2。每天需要搬运5 000 000吨油砂,需用=12 500车次,如果地下开采部分,至少需要1万车次,可见生产非常规石油的场面非同小可。
&中国有多少油砂资源?
全球油砂资源被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占据了99%,只有加拿大在积极开采,中国所占份额很少。根据日《关于新一轮全国资源评价和储量产量趋势预测报告》评价结果:全国油砂油地质资源量59.7亿吨,可采资源量22.6亿吨。见表4,请注意,表2指原始可采储量,表4指可采资源量,两者数据不可比较。虽然写文章可以说中国有丰富的油砂资源,实际上尚未有开采的经济价值。
油砂分布十分集中,使人联想到不寻常的生成机理,地球板块下究竟埋藏了多少非常规石油,还是一时讲不清楚的事情。世界上最大的油砂开采基地在加拿大艾伯塔省,集中了数十家开采公司,数百辆大型矿山卡车在矿区运输油砂到加工厂,形成非常规石油开采的宏伟场面。
非常规油气资源为人类提供了比常规油气更加丰富的资源。开采非常规油气资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技术可采、经济可行和环境允许。所有非常规油气种类即油砂、页岩油、致密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均属化石燃料范畴,不是清洁能源。在人类尚不能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之前,开采非常规油气资源是必要的,但愿这段能源时期不要太长。
本篇文章暂无评论......
曾在中国计量科学院(北京)和中石油(四川)工作。著有多本石油和天然气书籍。
作者其他文章:
微信公众号
caixinenergy
关于我们:
无所不能,财新传媒旗下新媒体实验群的服务性资讯项目。探寻科技、互联网如何改变能源行业和人们的生活,以及催生怎样的全新商业模式。我们的形象代言人是“能豆君”。我们提供最有趣的能源内参。
版权声明:
本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京公网安备47券商持股异动
关键指数:
Solarcity为什么在中国不可复制?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不管是“互联网+能源”的概念还是电力大佬“能源互联网”的红宝书都让能源圈像打开了想象中的潘朵拉盒子,但现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不过就笔者多年的光伏从业经验来看,现实似乎看起来没有那么美。光伏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产物–雾霾,给我们这个国家盖上一块穹顶的同时,也让光伏新能源这个低碳环保产业,发出勃勃生机。一时间,环保概念股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主流,泡沫喧嚣尘上。但静下心来,当我们仔细思考现在的产业结构时,不难发现:经过黄金10年,两头在外的高速发展,洗尽铅华的光伏行业带给我们的是一片多么美好的沃土。在这个行业里,中字头的国企经历过疯狂投资后,慢慢主动或者被动的退居二线;大型的设备制造企业希望通过电站开发,拉动生产,盘活资产,实现自我救赎的一带一路;金融机构把光伏二字请出“黑名单“,让电站资产能够作为一个表内资产有了存在的可能性;短期投机资本和长期金融资本,虎视眈眈,要么合资,要么独资,要么过桥,要么劣后,要么夹层,总之是要小心翼翼的尝试切分这块蛋糕,品尝后,谋求更大的利益…从死水微波,到一层涟漪再到波涛汹涌,一副壮观的光伏产业2.0升级画面正徐徐拉开帷幕。最近,一本电力大佬“能源互联网”的红宝书在微信刷屏之后,打开了想象中的潘朵拉盒子:让特高压传输,跨洲际能源互联互通成为了纸面上的可能。虽然我们十分敬仰在国家战略层面对全球能源的整体规划,但在全球的分布式能源浪潮下,不管是能源局,发改委或者笔者的眼中,着力于用户侧的自发自用,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发电模式,更能够担当时代的宠儿,也更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并带动行业的发展。政策层面,从密集出台的地方补贴政策,6号文,9号文,15号文,到“光伏下乡”,“光伏扶贫”热潮,再到未来红红火火的电改方案。政策的强劲春风吹绿了春天里阳光的故事。各位行业伙伴,你们原本平静的心,会不会因此而躁动呢?如今光伏行业所处的时代究竟是怎样的呢?在笔者眼中:这是一个环保的时代,搭上节能减排的列车,你就能一路向前;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在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平台里,孕育着全新的合作方式;这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你就能变废为宝,挖掘属于你的宝藏;这是一个创业创新的时代,选对梦想的驻足点,你就能成为站在风口的猪;这更是一个光伏的大航海时代:自由的心在每个拥有梦想的夜晚,都可以找到航行中的启明星。Solarcity模式可否复制?这是业内人士问笔者最多的一个问题,答案应该是否定的。Solarcity模式成功的两个关键点,在中国都不具备:一是退税补贴政策,二是诚信系统建立。退税补贴是美国政府对于光伏政策扶持的重点,其退税收益占光伏电站投资成本将近一半,且Solarcity与政府之间建立了完善的结算管道,相当于其只承担了50%的初投资;诚信系统在欧美国家都比较健全,很少有业主会拖欠款项。所以这两点在中国都不具备,也就不可能在分布式领域产生类似于Solarcity这样的企业。那么中国分布式光伏市场的模式要如何发展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的观念问题,之前国内光伏市场参与企业基本都是大型企业为主,电站也以大型地面和大型分布式为主,应用产业运转模式较为粗狂,以资本为产业的最大推动力,盈利模式较为单一,投资者需求也无差异。而如今分布式光伏电站应用成为了政府推广的主题,原有产业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有的体系,而是需要大量新生中小企业进入到分布式光伏应用的大潮中来。这些企业如何产生呢?需要有一套机制来促使大量光伏从业人员开展创业,并且要对他们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缺少标准,“互联网+能源”难成气候“互联网+”只有依托于产业平台之上,才能焕发出绚烂的生机。分布式光伏新能源产业,本身具备的环保属性、电力属性和金融属性,经过有机的整合,将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市场。身处这个行业,除了感谢幸运女神的眷顾,更多的是身上的责任。光伏发电这个新兴产业,在突飞猛进的10年高歌中,更多依赖的是海外的市场和客户。中国市场,没有现行的标准来规范这个行业的发展。CQC和中国电科院在2014年底,才正式出台了光伏电站检测和评估的标准意见稿,但仅局限于国家层面。面对纷繁复杂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市场,真正缺少的是行之有效并能够实践的行业标准,能够指导设计方,建设方和运营方根据规矩去实践曾诺,保证光伏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标准的缺失对于正在展开的行业大幕而言,无疑是一个阿喀琉斯之踵,会对一个20年发电曾诺的行业留下潜在的风险隐患。冰山一角,虽然不能影响大局,但却可以阻挡前进的脚步。近期多个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都在和金融机构共同探讨如何解决短板问题。我们不难看到,产业信用的缺失成为阻碍产业前进的绊脚石。一个标准的建立,不仅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的引领,更需要所有人的参与,需要市场的接受。在市场的调节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并反馈予市场。只有更多的有识之士都能参与到行业平台和体系的搭建中,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把市场认可的行业标准真正的推动实施,用户才能够体验到标准带给消费者的保障,保险和金融机构才能够依据这套体系为分布式光伏提供金融服务,变成实在的支撑,配合独立第三方中间服务环节(第三方监控平台、第三方评估、第三方检测、第三方运维、保险等),给予负责任的中小企业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给予这个行业更大的经济动力。放眼未来一个时代给予个人最大的支持,是无限的想象空间。一个政府给予行业最大的支持,是打破束缚。一个行业给予从业人员最大的支持,是调动所有人的创造力,让创新的思维在广阔的土壤中得以生长。能源互联网,这个看似遥远的概念,稍加揣摩,不难发现。如果在微观意义上实现,需要靠的是商业的交易,互联网是组织这个交易的渠道和平台。而真正能够实现电力交易的能源形势,非光伏能源莫属。分布式电站建设,分布式储能建设,分布式微网建设,以及分布式的交易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把能源的交易体系,变成切实可行的利益,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够得到实惠。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充满着激情与梦想的新能源时代,互联网与新能源结合的时代,通过新能源创业的“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创业创新的热情,只有在搏击海浪的过程中,才会变得更加的坚强坚定。
原标题:Solarcity为什么在中国不可复制?
编辑: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捷利港信之深度数据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olarcity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