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图是怎么做出来的,如果是用软件,谁能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那软件叫什么名

信息图(infographic)是怎么做出来的?
有特定的一些做这类图片的软件或设备吗?
按投票排序
的观点,要做信息图表,Excel就够了,因为其很大程度地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如果需要展现更加个性化的图表,跟PPT配合使用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可能有同学会说,这是不是对Excel技能要求很高?如果你不想学VBA,又想快速提高Excel逼格,我只想说,办法还是有的:接下来第三点有种误人子弟的感觉,但想了想,还是放上来供大家爱娱乐一下吧:以上,就是我关于快速学习Excel图表的思考了,希望能帮到大家!谢谢!更多作品:至于利用这个简单的技能可以做出怎样的信息图表?答案是无限可能!以下是我利用上述技能做的信息图表PPT模板,无需借助AI和PS,也用不到VBA:再次感谢你能看到这里!
我把之前给别人做培训的 Slides 分享出来。给大家乐呵乐呵。好长个PPT啊妈的!!!现插入彩蛋《谁的南海》: (需翻墙)直接下载视频:
题主配的这张图,虽然是网易新闻上的,制作方应该是EG365,这是一个专门从事数据可视化的公司。对这个公司不太了解,不能断定他们使用什么工具制作的。网易有很多原创的信息图,现在还有一个“数读”栏目,用信息图的形式解读新闻。我有一些朋友之前在网易工作,做过信息图、专题和年终策划。除了一小部分是手绘外,他们制作信息图一般是用Adobe Illustrator(下面简称AI)。其实我关注信息可视化有两年的时间了,还专门建了一个轻博客来收集,很大多数人一样,我一直都很关心这个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也搜索过、问过很多次,但结果往往是得到一个抽象的描述。回答者会给你介绍一些方法和工具,但对于一个没自己动手做过信息图的人来说,聊胜于无罢了,以我们对数据可视化的理解之浅,根本轮不到EXCEL。体育界有一种说法叫窗户纸,也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当我自己做了一些粗陋的信息图之后,才知道之前看到的一切信息只不过是复杂化了信息图,过于专业的解读阻碍了很多人去尝试制作自己的第一张信息图。我想以亲历者的角度谈一下我眼中的信息图,这些建议仅供没有任何制图经验也不打算从事专业信息图设计的朋友参考。题主问到的“制作信息图有什么特定的软件么?”,我的回答是“有,但非必要。”。我不会Photoshop(下面简称PS)的时候,曾经用firebug+QQ截图做过信息图,尽管简单不怎么美观,但无碍信息表达。我更担心的是推荐一些软件后,急于去学习那些软件,那样只会离你的第一张信息图原来越远,因为枯燥的软件学习过程会令人失去兴趣和耐心,而做一张业余的信息图需要用到技巧占整个软件功能的1%都不到。 补充一下制作信息图有什么特定的软件这个问题,有很多专业的软件能够生成漂亮的图表,比如其他答案中的举例,常见的如excel、keynote等等,一些网站现在也支持在线生成漂亮的图表,一些大型的公司如Google、IBM等还有非常专业的数据可视化软件,反正我是名字都没记住。但是所有这些软件都只是美化图表而已,这不能做出一张完整生动的信息图,信息图最主要的讲好一个故事,这是软件不能替代人类去设计的。以美国大选为例,也许专业软件可以帮助我们将美国各州的支持率以3D视图体现得清晰直观,但时间轴上整个过程无法呈现,很多信息图只有少量的数据,甚至没有数据。如题干中的图所示,在表现辩论这个事件节点上只需要红蓝两个小人就够了,可以用任何我们掌握的制图软件实现。 因此这些软件,只是辅助,而且并不唯一,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到替代方案。所以“有,但非必要。” 下面以我个人角度,讲一讲一个业余信息图爱好者,没有PS、AI基础,如何做人生中第一张信息图。 首先,色彩搭配以及元素符号是最先考虑的一个问题,一个信息图往往是若干个小图构成一张大图,色彩和元素上要体现主题,我们常常看到国外那些关于社交网站数据的信息图,facebook、twitter等等都是以这些网站的色调为主,在结合上或者细节上填充品牌元素(如timeline、“LIKE”icon、小鸟logo等等)。 然后,处理信息和收集材料,对于业余信息图爱好者来说,可以从模仿开始,充分利用各种素材,根据自己的水平有舍取地选择信息呈现形式。比如说你要在画面中体现“城市”这个信息,你可以用google、bing的图片搜索搜索一下“building eps”、“building psd”,可以找到很多可以直接利用的矢量图资源。据我所知,即便是专业的设计师也经常是在zcool、视觉中国、昵图网等网站上找矢量图素材,而非自己画。现在Metro风格大行其道,我有时候也自己动手做一个简单的小icon,其实就是画各种形状、简单变形然后组合到一起。 这里举一个例子吧,上面说过有一些信息图是由如干个数据、若干个信息、若干个小图构成的。假如有一张信息图里,需要你体现这样一个信息和数据:“74%的知乎用户将内容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腾讯微博的只有26%”(我瞎编的)。那么试着做成这样子: (点击查看大图) 首先我手里掌握的素材资源,我能想到的是登陆的时候知乎那个手机图、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icon。那我就组合这三个素材用他们来做一个信息图,尽管AI表现数据更好,但这个两个数据可能会单薄,以我的设计能力可能做不好,然后我选择用PS简单处理一下。 我观察到,保存下来的这张手机图是一个透明的PNG,在页面中就像是插进口袋的一部iPhone,那么我可以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iPhone客户端图标来体现用户的分享行为,将这三个都插进口袋,第一想法是新浪微博icon从口袋里冒出74%,腾讯微博从口袋里冒出26%,遇到的问题是腾讯图标露出太少,识别度低,整个画面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有点失衡(我不懂设计,就这么瞎说一下)。然后调整为同样的高度,从手机的左侧和右侧分别推出74%和26%,将分享推送这个动作形象化(我就是这么牵强附会一下而已)。 下面是我的操作步骤: 1、创建一个600x600的画布,颜色取知乎首页的蓝色。 2、置入知乎手机那张图。 3、置入新浪微博客户端icon和腾讯微博客户端icon,将这个两个图层拖到手机图层的下面,形成被手机遮挡的效果。 4、将两个icon放置一样高,一小截置于口袋水平线下方。 5、拷贝水平线下面一部分的icon,进行镜头模糊处理,调节不透明度为14%,然后把原来icon下面一截删掉,形成跟手机一样的在口袋里若隐若现的遮罩效果。 6、写上说明文字,画上辅助线。 例子举完了,一个简陋的小图就完成了,其中仅仅是用到了PS里非常常用的几个按钮,回到原文。 最后,把所有的小图做完之后,调整画面的布局,补充一些辅助的图形和文字建立不同模块的连接,如题干中的信息图,这个应该是先画了S形的框架,再依次做每个小格。 以我个人的感觉来看,如果只是你兴趣动手的话,完全不需要看教材全部学会AI、PS再来做信息图。很多软件我也只会用几个按钮而已,遇到实在搞不定的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对于一个初学者,不必过于追求画面的效果,看过很多信息图之后,大家一定有这样的印象,很多信息图表现人数或者比例的时候,就是摆一堆小人,一部分涂成一种颜色,另一部分涂成其他的颜色。实际上你只要找个小人的素材,或者自己画一个小人,然后用颜色填充功能,填充成你想要的颜色即可。现在有一种趋势,信息图设计成为了行活,很多数据呈现都可以用我们常用的手段去实现。 图1、画若干个同心圆,切割成数据需要的弧度,删掉多余部分,填充不同颜色。 图2、插入若干个图片,根据数据需要调整大小。 图3、找个美国地图,对不同的州填充颜色,中国地图同理。 图4、画矩形,画圆形,插入文字。 我举这些例子,可能存在一些很好的的软件去实现,这里提供的技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有人批评现在存在一种现象“为了做信息图而做信息图”。我没有批评的资格,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对于一个新手不要“为了好看而做信息图”,渐变、阴影都是很简单的方式和手段,只要你自己鼓捣一阵子,肯定也能做出好看的信息图,但是关键的第一步是先照着做一张图出来。这就是一层窗户纸,在你没做信息图之前,那是一个世界,当你做了一个图之后你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好看的图表只是数据可视化的一个子集,数据可视化只是信息可视化的一个子集。 信息图,从会画一个圆形开始。 最后再举个例子,来证明我上面那句话。这是我最近看到的一张非常优秀的信息图《Google's Assets》。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图片来源: 一个好的信息图,不是为了做一个好看的图表,而是讲好了一个故事。这个信息图,用红巨星来呈现摩托罗拉,很贴切,就像恒星步入老年期一样。比起一些没有重点的信息图,该图主题明确,通过色彩和形状大小的强烈对比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并且给人以代入感和参与感,我看到有几个人在新浪微博和ifanr上都看见有人问为什么没有sparrow,紧接着又有人去回复“有,在最下面”。 需要怎么做这个信息图呢?其实只要学会用Adobe Illustrator画圆和矩形就可以了。 最后说下我在哪看信息图,收集infographic的网站很多,iphone里就有一个应用就叫infographic,只是更新有点慢。我的RSS订阅里曾经静静地躺着三十多个数据可视化的订阅,但是浏览体验不是太好。国内有一些收集信息图的网站,但良莠不齐,专业类的网站我推荐: 工具类的是使用 订阅各种收集infographic的Board,真的很好用,量大,可以看整个缩略图,快速判断设计水平,有选择性地展开,提高效率。 而介绍视觉可视化趋势、理念的中文媒体我推荐:视物 | 致知
他们给我很多启发。
怒答我不知道楼上那么多高票的有多少是自己大量做过信息图的大部分是外行人士,要么先分析一下行业内的情况是怎样,再以小白方法入门要嘛随便秀一下看不起的excel也能做出优秀的效果,根本没有抓住做信息图的要领所在真刀真枪上战场,给你一张500字的稿子,两天时间你按照上面的方法能做出来么?==============================================我一般用ai来做信息图,ps也行,都非常顺手讨论到如何做,抓住主要3点:1,合适的结构。没看清楚编辑给文稿的结构,上来啪啪啪数据一顿摆
乱糟糟的有啥用?有的是以时间轴为主题的(例浏览器发展史信息图),有的以地区为主题的(例美国大选各地区投票信息图),有的是以流程介绍为主题的(题主提供的这张),等等。所以明确文稿方向以及选择合适的结构来表达。拿我自己做的来举例吧(大图)第一部分,党员人数与代表数的对比
(结构:两项数据随时间而变化)第二部分,此次十八大代表中 各个团的人数分布
(结构:多项数据之间的对比)第三部分,十八大的一些关键词,党代表结构的变化
(结构:关键词,多项数据随时间的对比)第四部分,党代表选拔程序
(结构:流程图)第五部分,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的改革历程
(结构:时间轴)2,合适的风格,并保持统一。这张图主要内容是说手机制造成本和价值的,就选用了工业制图的风格。要点:标题,配图,字体,包括底色纹理 等等都要配合(大图:)3,有趣。如果以上两点做到了,我觉得图表一目了然没有问题了。能再更上一层楼的就是有趣了。可以适当添加有趣的元素,可坑爹,可吐槽,可傲娇,可卖萌。这个我过两天在放图,等更新避免:1逻辑不清2看图说话
参与过两张信息图的制作,分别是我们政见CNPolitics的图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和图解中美苏民族政策。两张图的链接:我不是设计人员,只负责信息收集和文字整理。所以我就分享点信息收集和文字整理的经验。我觉得要制作一份好的信息图,先要有一个好的idea,即你想用信息图表达什么。当我打算做图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时候,我希望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民族政策以及中国学术界对此的争论。制作图解中美苏民族政策是便于读者对比三国的民族政策。有了idea之后,就可以围绕idea寻找资料了。我的资料来源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论文,这可以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二是相关专著,制作图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时我在北京主要去人民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找,制作图解中美苏民族政策时我在美国主要通过美国图书馆馆际互借系统找到相关中英文专著;三是网上数据,需要进入相关部门的官网去查阅已公布信息。找资料过程中,确定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是个专业活,跟每个人的专业修养很有关系。这也导致我形成这样一种认识,信息搜集者最好是相关专业或对涉及主题极感兴趣者。毕竟这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如果信息搜集者不够专业,很可能会选用误导公众的信息。信息搜集完成后,开始在word文本上组织语言。我认为,一张好的信息图应该是能用最少的字数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想法或主题。可事实上,当你信息搜集完成后,信息依旧是海量的,这就得考验制图者文字整理的本领了。既要精炼又能完整表述信息。我在信息形成word版本后,又增加了一个专家评审的环节。在制作图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时,我请到了涉及民族政策争论两派的大佬,一位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马戎教授,一位是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原所长郝时远先生,另外我也请了几位未参与争论的中立人士,他们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台湾政治大学。在我们制作图解中美苏民族政策时,我又得到了印第安纳大学中欧亚研究系研究族群政治教授的襄助。这个专家评审的过程相当长,会持续到图做完以后,因为教授们很忙,无法第一时间帮你评审。 专家评审的时候,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两位教授意见相反,这个时候就需要制图者自己来判断应该采用哪种意见。收到大多数评审结果后,就可以将信息word版交给设计师制图了。之后就是一些列修修补补。经过这样一整套流程制作出来的图,周期非常长,制作图解中国五十六个民族耗时3个来月,图解中美苏民族政策耗时两个来月。这是这套流程的一个缺点;另一个缺点是对信息整理者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限制了选题范围。如果要避免长周期或专业素养问题,我觉得制图者可以直接选用国内外已出的某些话题的研究报告等,这将大大减少信息搜集的周期,而且也可以避开专业素养不足问题。政见CNPolitics成员 励轩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寻找了很久的答案,众说纷纭。 还好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合集,那我就当一次搬运工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这种图暂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现在流行的叫法是「信息化图表」、「信息可视化」、「信息图」「Infographics」、「数据可视化作品」等等。目的是希望通过图形化的方式把琐碎的信息和数据图形化、立体化,让读者在读图的同时迅速抓住信息的重点。具有深度的infographic会带给读者信息的满足感,用一种欣赏的态度观看的时候反而更仔细咀嚼其中的奥妙,启动脑袋中图像分析的成份,更加理解与记忆,一旦有感觉则是迫不及待和朋友分享,网络营销公司或设计工作室特别将信息图像化服务分出来强调,infographics在社群力量大的网络社会,有其独特的know-how,也许会成为显学 。()因为信息化图表的视觉冲击力很强,又能把枯燥的数据通过联系相关图形再加工表达出来,在读者群中取得较好的反响,所以目前慢慢流行起来,并被迅速运用于各个领域。举两个例子利用信息化图表进行SEO行业的数据构成,形象直观,戳这里读图识政治之中国的左派和右派,戳这里二、由于信息化图表本身还是一种平面设计,所以制作的软件通常还是Illustrator、Indesign、Coreldraw、Photoshop等等。但实际上信息化图表的制作非常繁琐,需要创作者有较强的信息提炼能力和平面创作能力,并不是掌握了软件就能制作出好的信息化图表。另外,现在不仅仅局限于二维静态的图表了,利用Flash制作信息动画是数据信息化的另一个方向,如前一段时间在优酷上流行的「5分钟让你知道自己交了哪些税?」(),就是数据动画的比较好的代表。三、一些信息化图表的资源网站:图研所:Flowing Data:Chart Porn:------------------------------------------------------------------------------------------------------------------------------------------------PS:发现题目改了,补充一个信息图制作的详细教程的链接但是切记,要做出高质量打动读者的信息图,决不是照猫画虎,一定是作者本身对数据的理解和对表达方式的熟练掌握,信息化图表只是形式,关键还是内容。-
的回答已经非常活泼生动了,她曾经是我的同事,好多杂志的信息图都是我们一起辛苦地跟编辑磨出来的。总之做这种信息图:编辑和设计的沟通很重要,设计师光把图做的美轮美奂没有用,最重要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再用自己的理解把它用视觉形式地变现出来。彭博商业周刊(英文版)一直是杂志设计界的标杆,他们的设计师总能把枯燥内容转化为有趣视觉图示,他們的创意总监 Richard Turley 曾说过:我们的设计并不是100%完美,但我们每期都会尝试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尽己所能,看它能走多远,如果它能讲出一个好故事,我们会接受它的不完美。
下面是他们的设计师: Jennifer Daniel 发表在她 blog 上关于美国债务信息图设计的全过程,我把它翻译成了中文,推荐给大家。from-a-excel-to-a-black-hole | 从Excel表格到黑洞从一个Excel曲线数据图提取一些数据,把它转化成一个吸食乔治·布什的黑洞,我从中找到了很多乐趣。最初的方案是想量化美国的财政支出和它如何增加了美国的债务。1.我们一开始不知道这个数据会是什么形式的,于是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一般的假图表(注1)。注1:原文为:FPO(For Position Only).2. 几天后,因为Peter Coy还在争论那些数据,这一页的内容没有任何进展。但是我们得显示出我们是在做事的,所以设计师把表格和标题放在了一起,让它变得更有趣一点。3. Peter给了很多数据,他发现大量的债务都是由于一些意外的财政支出堆积所造成的。当Perter向我们讲解债务危机后,我们明白他会带来一个相当复杂的数据,而且需要能让普通人(注2)也能看懂。他的讲解实际上已经设计了版面:需要两页并且逐步地来解释。注2:作者是说6th grade reading level,也就是美国的小学六年级阅读水准。4. 有趣的数据总是能走得更远。曲线图表永远只能是一个曲线图表。作为一个设计师,最重要的就是用有趣的视觉来呈现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它与内容一样有趣。因为好的数据是永远不会自己说话的。在这里没有任何数据说债务像一个巨洞。5.也没有任何数据说这个「巨洞」其实更像个黑洞。
6.黑洞吸食着「减税」,「国防开支」「医疗补助」,和布什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英文原文:英文原文:
Excel就够了!并且,作为用视觉方法来展现数据的信息图表,Excel是最自然也是最精确的工具。什么?怎么可能?Excel太土?请看这里(都是用Excel做出来的):(最后一张是交互式信息图表~)(最后一张是交互式信息图表~)以上图表均来自于这个博客:最后我想问,你还敢说你会用Excel吗?
八个数据可视化制作工具推荐:①BirdEye: ②Flex: ③Axiis: ④JSCharts: ⑤Google Chart API: ⑥DojoX Data: ⑦Dundas :;⑧Degrafa:转自微博
1、想清楚你要用图表达什么?2、画出手稿(把演变形式、数据、文字都编撰和排布好)3、用软件将手稿美化成图片(AI
甚至PPT都行)4、如果你想问,图上那些“图标、小人儿、路径”等都是哪来的?其实软件里有没有现成的,我想说,其实这些素材网上多的是,只有“排版”也就是“思路”,是无法下载的。(PPT的剪贴画里有一些不错的图标,用关键词就能搜索到,建议试一试)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类信息,各种数据,人们的时间被打碎,注意力被分散,更多的人喜欢看图片而非文字,喜欢看图表而非数据。我们做数据展示时常用什么软件呢?Excel?PPT?还是其他?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异同?今天我们聊聊这个话题~璞石先来抛砖引玉,所陈仅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当的地方,还请指正。(锐普公司的PPT图表作品)(锐普公司的PPT图表作品)(我的PPT图表作品)(我的PPT图表作品)(一宏的图表作品)(一宏的图表作品)inforgrafic (32)
一张图解决一切问题!
制作一张信息图其实还是挺复杂的,具体环节有数据整理、确定总体设计方案(比如:字体和颜色)、排版(这步很关键)、内容填充、细节调整以及最终的校对。特定的软件最好改成特定的软件组合吧,一个工具单打独斗的时代早过了,只不过现在自助生成信息图的工具倒是不少,比如Infogr.am()看了眼其他答案,大多把回答的焦点放在了中间的图形绘制环节,反倒把奠定基础的数据整理给忽视了。当然,如果没有现成的数据材料,还得再加一个数据搜集的环节。如果要求不太高,这一阶段用Excel就可以胜任了。信息图第一视觉映象基本在拟定设计方案的时候就定下了。这一阶段会用调色板以及一些字体专业工具,现在在线工具众多,要求不太高的话,一些在线应用就能对付了。比如调色用的Kuler()和Google提供的字体工具()。后面的排版、填充等环节,基本上就要和Adobe CS系列的软件打交道了。制作信息图的话,会大量用到一些抽象素材,这时候应该要用矢量图工具,比如Illustrator、Streamline等。
后期制作我习惯使用AI。辅助PS(调色优化)。前期草图会用
这个网站模拟数据比例啦效果啥的,因为我不会用 numbers 之类的软件,而且数学很渣。。。。简单说一下我习惯的工作流程好了。首先拿到客户的 brief 先仔细阅读提炼其次和客户充分沟通,把需要强调的数据都标注出来,这样在作图的时候,主要的数据可以着重处理,次要的数据可以淡化处理。讲故事要有主次听的人才不会头大,作图是一样的道理。第三部是画草图阶段。把 idea 和展现形式以及布局给客户好。简单的图可能不需要这一步,可以直接用软件上手制作。等到全部确认好了之后开始用软件制作信息图。我是直接用ai画,信息图的风格大多讲究简单明了,所以ai的作图工具完全可以胜任。而且文件输出时大小可以任意改变不会影响输出质量。工作效率比较高。(下图是今年上半年给客户做的信息图,受预算和制作时间影响没有画草图直接在ai中调整,客户的需求是把文字全放上去所以做成了ppt。。。反正客户喜欢就好了。。。。)记住时刻和客户保持沟通和 update,客户觉得方向没问题了可以继续细化细节。譬如说画个精美的素材之类的。这些都是后期的工作啦。
推荐大家信息图相关的书籍两本。一本入门级,一本进阶级。《》、《》
哈哈,竟然在知乎上看到我们EG365的图了我是EG365的成员,看了楼上的回答感觉很多人没抓到一个重点,@metaphic @River的回答很好,其实工具都是其次,重要的是在用工具之前你对即将要做的信息图的内容理解。给你一个文案,你能迅速的理解,并将其内容抽取出来,形成数据化(非数字化)的思维,再用图形表达出来,才是信息可视化的重点。工具,我们用AI,PS辅助。大部分的信息图都是如此,因为要出矢量的图(不一定做出来的要用在哪里呢,也许一张图要用在纸媒、网媒甚至宣传画、贴纸上),而且与adobe系通用度高(对,有可能还要把一个信息图做成flash、html5等等其他延展),色板好统一,人员上手也快有啥问题可继续追问,我们官网也有相关的作品看,能更深入的了解一些信息可视化的东西
这个网站上有很多关于信息图的内容,比如说:“7个步骤教你制作出让人疯传的信息图”(),还有些其他界面相关的教程,仅供参考。
我特别不认真的看了所有回答,看完就觉得胸口巨憋闷…你们认真回答了一个特别不认真的问题。经常碰上一种人:看见好看的东西第一句总是,哎呀呀~真漂亮。第二句,立刻接上,这什么做的啊、这怎么做的啊…TA不问这个东西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做成这样,不做成这样做成其他样好不好,讨论的重点根本不是这个东西真真正正的价值和意义。直接问怎么做的,潜意识里就是在盼望有那么个万能软件或者万能输出设备,让TA输入不超过100个字儿,完了就能做出所谓高大上的玩意儿,让TA发到各种圈里去炫耀,有木有?好了,发泄完了。认真回答下。信息图,关键在信息二字,必须把信息读熟,彻底理解。之后把抽象的文字靠人的理解转化成适当的图像,用以清晰便捷的表达出文字所表现的内容。做这个玩意关键是人,软件是绘图软件都行,你手画表达的清楚也行。过去电视剧里面的特效都是怎么做的?
比如说西游记,封神榜之类?那个年代没有视频处理软件吧?
按投票排序
八十年代中国的电视特效刚刚起步,的确非常原始,下面介绍《西游记》拍摄中的一些例子。1、蓝幕抠像那时候中国没什么人听说过蓝幕抠像,更没有见过。中央电视台从美国进口了一台ADO特技机,《西游记》剧组拿来先试拍了《除妖乌鸡国》里孙悟空变成小猴子跳到桌子上和王子秘密谈话那个镜头。把六小龄童在蓝幕前做的跳的动作拍下来,再和事先拍的背景合成。就是用ADO机把孙悟空缩小,顺着动作节奏往上一提,就上了桌子,这的确不难。但后来剧组发现,所有的人都象纸片一样,不是立体的,根本不敢转动,这是怎么回事呢?《计收猪八戒》和《三打白骨精》里有几个镜头特别明显。剧组反复尝试也找不到解决办法,后来才晓得,因为有种软件没有买,所以立体的效果无法实现,而这种软件要5万美元。没时间也没钱补救了,所以《西游记》里很多场景是纸片人。但后来剧组发现,所有的人都象纸片一样,不是立体的,根本不敢转动,这是怎么回事呢?《计收猪八戒》和《三打白骨精》里有几个镜头特别明显。剧组反复尝试也找不到解决办法,后来才晓得,因为有种软件没有买,所以立体的效果无法实现,而这种软件要5万美元。没时间也没钱补救了,所以《西游记》里很多场景是纸片人。蓝幕抠像最忌讳颜色冲突,这个道理也是拍着拍着才知道的。但《西游记》里的人穿衣服五颜六色,背景幕布只能也做了各种颜色的,以备更换挑选。有时候颜色太杂了,还要多次合成才行,比如最后一集老乌龟驮师徒四人过通天河的镜头,就是四个人分别合成的。合成工作必须回台里完成,现场是看不到的。这样的效率奇低,而且不知道拍摄效果如何,所以有好多特效镜头都是废的,即使勉强能用也有各种瑕疵。2、吊威亚吊威亚不是新鲜的技术,其实在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就会了。但之后大陆因为长期不拍动作片,这种技术渐渐荒废了,反而是香港人将吊威亚发挥到极致。《西游记》剧组派了几个人到香港学习怎么吊威亚。当时TVB在拍一部金庸剧,导演杨洁、摄像师王崇秋就跑去看了,还跟徐小明导演探讨。但时间有限,他们也只简单地看了几天,而且没学到一种关键的「过江龙」技术,就回来照猫画虎。一开始连专门的钢丝都没有,找了军用的航空跳伞的钢丝。「过江龙」技术是一边猜一边实践,用滑轮原理来模仿的。因为对钢丝的承重量没研究,拍摄中断过无数次,猪八戒、沙僧都摔过,特别是孙悟空,有次摔得昏死过去。也不懂怎么在后期抹掉钢丝的痕迹,只能用背景色来给钢丝上色。3、背景的拍摄剧组没有专门的航拍设备,天空和云彩背景都是坐飞机的时候和机长商量好,让摄像师到驾驶舱里拍摄的。另外坐汽车、坐火车、坐缆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时,都注意拍摄各种背景。4、烟火特效《西游记》的烟火特效是请八一厂的烟雾师来做的。但八一厂对拍摄战争片有经验,神话片却并不一样。神话场景的要求比写实的战争片更加复杂、绚丽、花哨,需要更高的想象力。天宫戏要用到大量干冰造雾,人在干冰里呆的时间了会很不适,赤脚大仙赴蟠桃会那场戏,拍完后一个场工半天不见人,后来才发现是昏倒在地了,赶紧抢救。4、拍摄器材在西方和日本电视台都实现了多机拍摄电视剧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给《西游记》配备的只有一台老式的300P摄像机,调焦经常发虚。只有一个三脚架,角度只能平视。整个电视台只有一只长焦距镜头,所有电视剧组要打报告排队等着用,火焰山那集好不容易用上一次。没有升降机、没有移动轨、没有高台,没有斯坦尼康,什么都没有。有个镇元大仙升天的镜头,需要从俯视到仰视的角度变化,是把摄像师放到椅子上,吊到二楼,再滑下来拍的,用七八个人来拉摄像师,但这和镇元大仙走路的节奏很难对上,拍了很久才拍成。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那集被唐僧念紧箍咒,捂着头原地打转,拍摄时让孙悟空顺时针转,找人扛着摄像师逆时针转,这样就有了一种强烈的晕眩效果。5、失败的航拍《夺宝莲花洞》那集在昆明的石林拍摄,剧组和昆明空军拉了拉关系,办了一台联欢会,送了几个彩色胶卷,换取飞机练习时,让摄像师一起登机航拍的机会。到了拍摄时,所有人换上戏服,看到飞机飞过来了,在山里跑啊跑啊,演得一身是汗。等到摄像师王崇秋从机场回来,才知道一个镜头都没拍到。因为空军只有一架撒农药的小飞机,其实根本不能用于航拍,他们把摄像师绑在舱门边上探出去拍摄。结果拍摄时下起了雨,下面雾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而且飞机不敢飞低点,也不敢飞慢点,摄像师最终啥也没看到,也没拍到。(主要根据导演杨洁和摄像助理唐继全回忆录整理。)
老版西游记那个时代应该没有处理软件,因为当时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还远远不能支撑全屏视频的计算。我看到报道说,当时中国只有上海有一套特技设备(应该是可以做视频合成的设备),西游记常常为了一个镜头要排半年的队才能等上。除了那些烟雾假山石之类的常规东西,当年的特效可能有以下四种:1、吊威亚,形成孙猴子空中飞的镜头。据说一次钢丝断了,六小龄童从十米高摔下来,一位工作人员接住了,自己双手骨折。2、缩微模型。这个星球大战用得比较多,但西游记里似乎不太多,西游记的道具很多都是一比一的,当年可是花了血本的大作。3、视频叠合。一种是背景放一个播放视频的大屏幕,演员在屏幕前(或屏幕上)表演,再重新拍摄。这个是我在超人拍摄花絮中看到的。另外一种我猜测是否将两个视频投影到同一个屏幕,形成叠加效果,或者用胶片逐张手工合成等等。可以看到,西游记里面的人驾云飘来的时候,外围有个隐隐约约的不规则方框线。4、镜头角度调整。形成巨人效果等等,这种方式好莱坞早就用了。欢迎专业人士补充。
头名的答案关闭评论是几个意思?说的好听叫「参考」,不好听叫抄袭。推荐大家直接看原文,内容丰富很多列上两个原文链接(3)新的试验  我们是1985年的1月7日从香港回来的。回来以后,8日就通知全体集中。9日,我们开会向大家谈了去香港的经过和结果。马上成立了武术特技组解决吊人的问题。  10 日我向领导汇报,领导再次提出要我加快拍摄速度。我心想:“我何尝不急!只是有许多问题不是我能够左右的!”  我们知道了人物的飞升如何有重量感的:是因为把人吊起来,而不是站在地上做动作!但是如何吊法?用什么东西去吊,仍然没有搞明白。虽然摄像师和美工师都照了相片,但那只是摆在地上的一摊物件。不过根据他们所说的原理,我们琢磨出了其中的道理:既然用钢丝吊起人来,我们就去找那种能够吊起人来,又不会断掉的细钢丝。  我们让制片去打听解决钢丝和特技的问题,钢丝要最好的,要最细的,要最结实的;买滑轮,用来绑在高处的……  还有就是穿在身上的那东西(现在知道那叫“威亚衣”)。我们自己研究:它必须像裤衩一样,一直伸展到腰,能够把演员兜起来,再穿上钢丝往上提,人不就可以起来了吗?而且,演员还可以运动自如地表演。  特技组开始加工赶制我们的“威亚衣”。同时,制片打听到:在天津有种飞机上专用的航空跳伞用的钢丝符合我们的要求。  东西制齐以后,我们对于“过江龙”的道理也研究出来了:虽然我们只听到几句话:“两头吊起来,人挂在中间,一拉就走了。”但根据目前我们已经了解的吊人的道理,就联想到:把单个的滑轮变成两个或多个,用长的钢丝把它们连接上,再穿上吊人的钢丝,这样人们一拉着跑,不就可以使演员的活动轨迹,按照钢丝的路线走了吗?至于走动的快慢和长短,是由拉绳的人和钢丝的长度来决定的。  悟到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开始了“过江龙”的制作和试验。1月20 日,在北京的军艺礼堂开始了使用。  在军艺礼堂,我们拍摄的内容有:孙悟空闹龙宫;强取定海神针;齐天大圣府;小白龙与九头虫对打,小白龙火烧洞房;斩妖台;流沙河边八戒沙僧武打;以及凌霄宝殿和五行山的抠像镜头等等。虽然知道了用钢丝吊人的道理,但不知道钢丝还有个“承重量”的问题。当时,我们没有办法除掉留在画面上的钢丝印迹,只有用与背景颜色相同的底色来涂抹钢丝,使其不易被发现;另外就是使用尽量细的钢丝,可是这钢丝就容易断掉。虽然我们买的是空军用的钢丝,据说是最为坚固,不易断掉的,但是还是发生了不少次事故。  拍摄八戒和沙僧在水下武打时,八戒有一个横着飞过水底的动作,这是用钢丝在舞台的两端挂上的一个“过江龙”镜头。正当八戒拿着耙子追打沙僧时,钢丝断了!八戒“啪嗒”一下,肚皮朝下,掉下地来!他那个大肚皮硌得他当时几乎喘不过气。幸好没有大事。  紧接着又是一次,沙僧向着八戒冲来,一个从远到近的镜头:沙和尚迎着镜头冲过来,摄像师趴在舞台前方,镜头迎着沙僧:沙僧个头大,分量也比较重,他举着宝铲,吆喝着,冲着镜头“飞”过来,还没有到跟前,钢丝断了!他和宝铲一起,重重地砸在摄像师头上,两人滚到了一起!摄像师被砸得头晕眼花,头上被砸了一个大包。幸好摄像机没被砸坏。沙僧则因为被摄像师挡了一下,不是直接掉到地上,所以万幸没有什么伤害!  现在想起来,当时真是傻大胆,什么都敢干,什么都不惧!只要能够增加好的效果,就拿来为我所用。当《西游记》拍完后,才知道,用“威亚”(那时也不知道“吊人”还有这么个名字)还有承重问题!别人问我:“你怎么这么大胆?居然用普通钢丝来吊‘威亚’?”我问他:“什么是‘威亚’?”  我们总结经验:这个把人吊起来做动作的办法比以前站在地上要真实得很多了(当然,站在地上表演也不能一概排除,因为要抠人物不动的戏,还是应该站在地上。)至于摔人问题,大家认为这是钢丝不够结实,用过一次就应该更新了。所以要特别注意更换钢丝的问题。  这年的7月份,我们在北京的戒台寺拍摄太白金星请孙悟空上天去的一段戏:孙悟空一听说给他封官,高兴得“噌”一下地飞上天去!这个“噌”就需要快!快得太白金星都追不上!  我们在戒台寺外半山腰的树林里,搭了一个孙悟空的宝座,他的脚下垫着一块石板。我们在这里拉了一个“威亚”,拍孙悟空蹿上天去的镜头。第一次拍,因为在树林里,障碍太多,拉绳的人们跑得太慢了,没有孙悟空腾空的愉悦感。于是,增加了拉绳的人,调整了奔跑的方向,我没有注意他们竟然采取了朝下坡跑。一声“开始”,孙悟空纵身就上了天,但马上就掉下了地!绳子断了,他从大概六米的高度摔了下来!地上腾起一层灰!  当时大家都傻了,一时间竟然几秒钟没有人敢说话!  我也吓呆了!随即清醒了过来,我小声地试着叫他:“金莱!金莱!”  他没有动静,这时大家轻轻地紧张地围了上去。荀浩按住大家:“不要动!不能动!”  我大声了些:“金莱!金莱!”  这时金莱哼了一声,他恢复知觉了!  林志谦一个箭步上前,拉起金莱,背在背上就跑!一直跑下了山,山下树林外停着剧组的汽车,志谦和一个剧务立即把金莱飞快地送到医院。  我真是吓坏了:金莱摔成啥样儿了?但愿他伤势轻点儿!  没想到经过检查,金莱除了蹭破了些皮外,没有什么更严重的伤。谢天谢地,真是天保佑!  孙悟空虽然摔了一大跤,但是这个“上天”的镜头完成了,而且很理想!为什么钢丝会断呢?因为特技师光注意“快”的要求了,他把拉绳的人安排成朝山坡下跑!“快”倒是“快”了,但是到了该停的地方,大家的脚步刹不住车!有人停了,有人接着一溜跑,于是把钢丝接头的地方拉断了,金莱就反弹了下来,这比一般的摔下来还要重。  幸好在拍这个镜头以前,摄像师叫人把地上的那块大石板搬了开去,地面上没有留下什么坚硬的东西。同时,当时因为孙悟空飞升之前是在群猴包围之中,他飞上天去时,下面还有个扮演猴子的项汉没有走开,孙悟空落下的时候,先滚落在项汉身上,把他砸了一个跟头,这就减轻了落下的力量。金莱摔下来时撞昏了,暂时地失去了知觉,可把我们吓坏了!  更奇怪的是:当金莱回到宿舍休息时,意外地发现:他一向供在窗台上的一尊小的观音瓷像不见了!  这座瓷像,他每天都要在她面前烧上一炷香,并且叮嘱服务员一定不要碰动他的这尊瓷像。所以她们连窗台也不给他擦。但是从医院回来后,却找不到这尊瓷像了!金莱询问了每一个服务员,她们都说没有看见,而且那天根本没有给他打扫房间。他翻天覆地地找,后来在床头的地下发现了,她掉在了床头的地下!这瓷像自己摔下去的?金莱的结论是:自己大难没有受重伤,是因为观音替他摔了这一跤!所以他自己毫发未伤!  大家虽然对这个说法有些疑惑,但也无法解释到底是什么原因。  还有一次更为冒险的事:1985年4月份,我们在庐山植物园拍摄二郎神唆使哮天犬追咬孙悟空的戏。这个追逐场面安排在树林中拍摄,以便挂吊“过江龙”的钢丝。钢丝横跨干涸的河套两边,长度约有七八十米!这场戏要求悟空在树林中飞逃,哮天犬则在地下追,一边还得逗弄着哮天犬。这只犬是由剧务不知从哪里借来的德国“黑背”,样子挺凶猛,当时我一闪念:“二郎神有德国狗吗?”  第一次拍摄失败了。狗解开了束缚,就欢快地跑起来,比人跑得快!它好像根本不愿意理睬上面的悟空,径直朝着拉绳子的人追去了!  第二次,狗的主人叫狗注意去追悟空,但金莱挂得太低了,狗咬到了孙悟空的裤子!这不行,赶紧停!  第三次,我们换了新钢丝,还加了拉绳的人,把孙悟空挂得高了些。  追逐开始了:拉绳的人拉着绳子就跑,狗的主人有意晚一点放开了犬,叫它去追孙悟空。狗的四条腿比人们跑得可快多了!孙悟空虽然吊在钢丝上,离地有一段距离,但是钢丝的长度使得它无法绷直,我们又没有紧绳器来绞紧钢丝,所以孙悟空有时会垂得离地很近。金莱心里也害怕,但他还得去故作轻松地逗着那只狗,狗就更来劲了,追得更快!而且跳起来够他,几乎又咬到了裤腿!拉绳的人们已经在乱石堆跑得筋疲力尽,速度慢了下来。我怕狗咬伤了金莱,赶紧让狗主人把狗喊住,“行了!就这样吧!见好就收吧!这就已经创纪录了!”  这是我们使用的最长的一次“过江龙”。  虽然总是面临着一次次的冒险,但这些方法还是不能不用,而且一次比一次有经验。  最令我们苦恼的就是钢丝的痕迹难以消除的问题,虽然我们的钢丝特别细,虽然我们非常勤快地向钢丝上涂抹与背景相同的颜色,但还是经常可以在画面上看出来。  17年以后,我们再拍遗留下的“续集”时,这些都不成问题了!虽然经费照样短缺,但“三维动画”的出现,再粗的钢丝也照样可以抹去!而且有了专用的“威亚”设备,不用再担心把演员掉下来!有了专业的“威亚”人员,不用我们再一点点地去摸索了!……真是今昔无法相比!但在那时,这些为了艺术效果,豁出性命的冒险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安慰自己:不管效果怎样,我们已经尽力了!  (4)背景在哪里?  我们前面说的“威亚”和“过江龙”,有的是现场使用的,有的则是为了“抠像”准备的。也就是说:拍完了它,还是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还要把这些镜头与事先拍好的背景画面合成,才能造成人物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的感觉。  为了加强动感,我们要根据剧情的规定情景,拍摄各种不同地点,不同角度,不同景别,不同环境的移动背景,以备后期合成时使用。我们在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上山的缆车上,总之一切有可能使用的地方,总是随时准备着拍摄。尤其是难得的飞机上拍摄的空中镜头!  我前面说过,为了拍摄石林的俯视镜头,费了极大的劲,还没有搞好!所以我们就尽量不放过少数坐飞机的机会来拍摄空中的镜头。尤其是阴天,飞机上往往可以看到漂亮的云层,有时它浓密地堆积得像天上的琼楼玉宇,有时像亭台楼阁,有时蓝天上点缀着点点云朵……这都是极好的“抠像”底,把人物放在上面,不就到了天宫里了吗!  我们每次事先都和机长打好交道,请他们准许我们的摄像师到驾驶舱里去拍摄。  1983年2月,我们到海南岛文昌县去拍《猴王初问世》。  事先我们的制片也和机场的管理人员谈好了进机舱拍摄的事。但到了临时,机长不让进了!机会难得,放弃了可惜,我们的副导演王小颖出面去和机长讲理。讲着讲着,两人吵了起来。眼看起飞的时间到了,我劝王小颖说:“算了吧!人家不肯就不拍了!”  可王小颖不干。他说:“这是我们事先联系好的!你凭什么不让拍……”吵了半天,连飞机都耽误了出发时间!最后,机长让步了,他允许我们进机舱拍摄。但是飞机已经误点了半个小时!  (5)“合成”的难度  人物有了,背景也有了,似乎就可以在“ADO”特技机上合成为一幅完美的画面了?但问题还远没有完,这里面有很多学问。  首先,人物的身上要绝对避免有与背景的幕布相同的颜色。不然,就会在画面上出现空洞,露出背景来。  我们原来以为只要有了蓝幕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其实不行!被“抠像”演员身上的任何一种颜色都要避讳和背景相同。我们做了许多块各种颜色的幕布,因为服装有许多是已经做好的,所以避讳那种颜色是个麻烦问题,《西游记》中的人物个个色彩斑斓,不同的衣服就要用不同的幕布,包括脸上的颜色。  以后做服装时首先考虑是不是要用于“抠像”?如果是的话,要避讳那种颜色……若是一个画面里要出现多个人物,他们服装的色彩肯定各不相同,那就无法在一块幕布前完成,只有采取多次合成的办法:比如唐僧师徒四人骑在老鼋上过通天河,就得在不同颜色的幕布前,分别录下他们四人的图像,再分四次把他们合成到一起。在幕布前拍摄人物的图像,还要注意衣服的绝对平整,不能出现皱折,不然,在“抠像”时无法把那些皱折去掉,就会出现一条条的痕迹……从光效上讲,拍“抠像”中的人物,要尽量使用顺光,再加上轮廓勾边就行,光是打得越匀越好。  在把人物和背景合成时,角度要完全一致,如果背景是俯角,人物也该是俯角。有时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因为幕布的大小会使人物的角度受到限制。但这个问题不太大,因为人物的大小,可以在特技台上去解决!  所有这些问题,我们是在工作中逐渐发现,逐渐摸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因此也有过不少失败的教训。当然所有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讲,已经早已不成为问题了,但在那时的确都是一个个钉子碰出来的。  我这里再为大家举几个例子:  1985年6月,摄像师到河南新乡去拍《智激美猴王》里唐僧变成了老虎的镜头。他们去的是新乡动物园。  本来想着在老虎园子外面等着它从它的洞里出来,在园子里的空地上走一走,然后趴下来休息……等等活动就可以了,但是那只老虎很懒,它根本不理会人们的指令,只待在虎洞里不愿意出门。哄它没有用,轰它,也不理!给吃的,它把东西吃掉,还是不出来!压根儿没把人们放在眼里,只是趴在那里睡它的觉!  那天,它出来得比较晚,不一会儿,天就黑了,只好打道回府。  后来我们想:这是个公园里圈养的老虎,它不听人的调遣,如果去拍马戏团的老虎恐怕会好办些!  1985年的7月18日,摄像师和少数几个搞特技的同志又到上海去拍老虎了。这次的目标是上海马戏团。  
马戏团里有一个驯兽的场地,四周是水泥的围墙。我们先把带去的大蓝幕挂在围墙上,下面一直铺到地上,然后把老虎从笼子里放出来。老虎一出来,摄像师赶紧钻进老虎的笼子里去,关上笼子门。为了防止意外发生,两个驯虎师拿着电棒守在旁边。  摄像师进了笼子,老虎似乎感觉到问题了:四周的蓝幕使它有些不安,它在向四周观察,它的表情似乎在说:“这东西是什么?”它又发现:“我的笼子怎么被人占据了?里面的人还抱着个什么东西?”  这时,笼子里的摄像师和旁边的驯虎师都十分紧张:生怕它会发起怒来,因为毕竟这种事情它还从来不曾经历过!摄像师更是怕它忽然冲向笼子,要夺回自己的阵地,那这个笼子的坚固性能挡得住它吗?  老虎和人就这样对峙了一段时间:它绕着笼子观察了一阵,发现里面的人似乎并没有什么恶意,于是放松了警惕,打了个呵欠,坐了下来,然后舒服地把头搁在前腿上,开始舔起自己的脚来。  为了戏的需要,驯虎师又把它叫起来,摄像师拍下它站起来的动作……驯过的虎毕竟好多了。这一次,虎的镜头总算完成了。  这个画面还要和昙花寺的地面及唐僧的镜头合成,唐僧变虎的戏才算完成。唐僧的戏是拍完老虎以后才能拍,因为他的动作要和虎的动作和姿势完全一致才行。  我再举一个例子:孙悟空领着群猴蹿进水帘洞的那个镜头:  水帘洞是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拍的。群猴要在孙悟空的带领下,飞身蹿过瀑布,进入水帘后面的洞里。这当然只有依靠“抠像”来解决。猴子们进入的路线要有一个弧度,而且群猴数量较多,蓝幕不够大,一次也解决不了。只有一个两个的在蓝幕前录。先是一头高一头低的绑好绳子,让小猴子一个两个地趴在绳子上拉过去。这样连续录下好多次,然后把它们“抠”在画面上。每次“抠”一个,这样一共“抠”了八次,才算完成这一个群猴进洞的画面!就这一个镜头就搞了几天!  另外,“抠像”对光线的要求也很严格。我们就有过失败的教训:  在拍摄《祸起观音院》时,火烧的夜晚,应该有孙悟空在天上欢笑并煽火的戏。但是我们把孙悟空的蓝幕抠像镜头的光打得太亮(因为怕光不匀),结果孙悟空是日景的感觉,在夜景里就不协调了。于是只好取消了孙悟空的嬉闹镜头。  还有一次,是孙悟空在醉卧时被两个无常鬼勾去了魂魄(鬼魂是由班底演员项汉和李建成扮演的),我们干脆根据鬼魂的形象,把演员身上裹上蓝色的布,再在他们的脸上身上画上一道道的黑色线条,让它“抠”出来时成为空的,像个骨头架子,而且时时若有若无,在后期制作时再加上慢放,使鬼魂的感觉更为飘忽,“抠”出来以后,效果还不错!  这样的“抠像”镜头有许许多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为了节约时间,我把两个场记—马丽珠和于虹,分成两班,每次一人替换跟随剧组,另一人就在家里,做两样工作:一个工作是把拍好的一寸带素材按照镜头顺序粗编好,再转录为四分之三的小带子,带回剧组,以备我在现场抽空细编,然后把我细编好的四分之三带子的剧集拿回台里去再照样按帧编到一寸带上。这上面会有许多没有做好特技镜头的地方就把它留出空来,以备特技镜头做好后加上去;第二个工作是把按照事先规定好的要求,把拍摄好的特技素材按照我们的要求,在ADO机器上进行合成。有的做得好的镜头,我们回来检查合格就通过了。有的没有达到要求,就需要重新做过!这些重做的镜头还不少,因为一方面技术还不过关,有些要求达不到,她们自己也不敢擅自改动原来规定的做法,一个是实在太复杂,很难做。  许多镜头我们是在整个戏拍完后,剪接工作也全部作完,还要等待特技镜头!画面上留下许多等待特技镜头的窟窿!这些特技镜头必须亲自去作实验,有时需要改动原来的设计,所以,有时一个镜头花费的时间要很多,有时还需要重拍,例如群猴进水帘洞,就是重新拍了好几次“抠像”的猴子,才完成的!  我们剧组场记的任务是很重的!她们两人不但要完成现场记录;事后编辑,翻录;将编好的戏一格不错的返还到一寸带上,还要分毫不差地做ADO特技……所以,拍完这个戏,她们也锻炼出了一身本事!(二十五)仙雾缥缈  烟雾的使用,是《西游记》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论腾云驾雾,还是神出鬼没,不论是仙雾缥缈,还是妖雾弥漫,都少不了烟雾的烘托与渲染。有的神仙与妖怪干脆就是在烟雾中出现,或是以烟雾为代表。例如黄袍怪、黄鼠狼精,用黄色的烟,黑狐精用黑色的烟,红孩儿是红色的烟……  我特地请了八一厂的烟雾师刘礼来负责我们的烟雾。他很有经验:拍过许多战争电影,搞过不少大的战争场面。但是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西游记》这样需要各种色彩的烟雾,还有干冰……。  这些不同色彩的烟雾,需要刘礼自己去配制。烟雾的原料是爆炸物,为了安全,刘礼堆放爆炸物的仓库总在离大家比较远的地方。他总是在自己的仓库里配制各色烟雾。每次他从仓库里出来,都是一个大花脸,身上一股硫磺味!这些烟雾不是容易配制的。刘礼经常进行试验。在拍摄《智激美猴王》前,好几天都没有看见刘礼出来吃饭,原来他在仓库里为黄袍怪配制黄色的烟雾。这种颜色的烟雾的需要量比较大。他从仓库里出来时,被烟熏得咳呛得厉害,整个人都成了黄的!这些黄烟被烧热后裹在黄袍怪的斗篷里。黄袍怪未出现前,先撩开斗篷,黄袍怪就被冒出来的浓烈的黄烟遮挡住了,黄烟散去,才露出黄袍怪来,使人感觉就是黄袍怪是由黄烟中冒出来的。  “干冰”,就是液态二氧化碳,用处也很大。它是一种白色的气雾体。它能贴附在地面上,造成云雾缥缈的感觉。凡是天上的戏,都要用到它。那时,没有干冰机,只能用很笨重的干冰瓶子。它就像一个大的氧气瓶子。一个场景要用几十个干冰瓶,两个人抱住一个瓶子,戏开拍前就要晃动它,让干冰流出,流满演区,使“云雾”布满。演出中仍然要不断晃动,这声音很大,“咣当咣当”地响,连演员说话的声音都听不见。有时,某个瓶子空了,要停下戏来换瓶子。演员踩在“干冰”里演戏,也是比较受罪的,因为它很冷,时间长了,腿脚受不了!有人在里面跳跳蹦蹦地等待,有的就干脆跑出来,等换好再进去。它味道不好闻,还很呛人,待在演播室里久了,因为它使得空气稀薄,会有些恶心头晕的感觉。所以经常拍完一组镜头,大家就都要出来换换新鲜空气,然后再接着干!  就因为“干冰”放起来是非常麻烦的。所以经常放一次就要抢着多拍一些戏。这批演员下来,事先等待着的下批演员就赶紧进去! “干冰”放起来,低的地方要能遮住地面,高的地方有半人多高。里面没有空气,所以人不能在“干冰”下面待长时间,时间长了,就会昏厥过去。有一次,拍赤脚大仙赴会路遇孙悟空的戏。扮演赤脚大仙的演员站在搭在轨道上的小平台上,由人拉着绳子拉过画面,看起来就像云中飘过来。这些摇“干冰”瓶子的人和拉小平台的人,都必须趴在地上,屏住气息,隐藏在“干冰”底下。开始拉平台了:第一次,赤脚大仙摇着个大蒲扇,看起来挺逍遥的,平台一拉,他没站稳,差点掉下来!赶紧重来一次。第二次,他倒是没有掉下来,但一晃一晃地,像喝醉了酒!大家赶紧把平台再拉回去,趁着这“云彩”还可以用,再来!这次行了,大家赶紧逃出到演播室外面换口气。  我对于拍摄使用“干冰”的镜头是比较有戒心的,因为听说以前因为用它就死过人!大家出来以后,发现我们拉平台的场工大李没有出来,赶紧进屋去找:大李倒在拉平台的地方,昏过去了!大家紧张地把他抬出来,放在门前一个石台上,剧组的曹医生赶紧抢救!幸好发现得及时,给抢救过来了。后来知道大李在拉第二次时就已经感到难受,他为了不影响拍戏,继续坚持着:“不知道怎么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土法上马”展现神话世界
——回望老版《西游记》中特技镜头的摄制
老版《西游记》开播至今已有20多年了,当年首次播出以后观众反映和热议最多的是剧中的特技镜头,时至今日仍有些老版“西迷”在津津乐道。时光荏苒,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当年的那些特技镜头的摄制手段与现在影视当中,特别是神话剧当中的的特技镜头相比,只能算是小儿科!拿剧组人员当年自己的说法——使用了一些土的掉渣的土办法摄制出来的!许多镜头都能看出明显的破绽,但也许是观众爱屋及乌的宽容——《西游记》当中的特技镜头仍旧是当年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主要话题。本文拟将当年曾在部分报刊发表的文章摘选章节重新配以照片。回望一下82版《西游记》中的特技镜头,以飨广大喜爱老版《西游记》的观众和网友。
这是《西游记》中的第一个镜头——石破天惊石猴出世,剧组制作的石猴模型静静的等待爆破的一瞬间(北戴河海滨),这个爆破镜头再与石猴跃起的镜头(蓝幕抠像)叠加。电视剧《西游记》制作特技的方法很多,主要的手段有两种:
一是直接在“特技机”上制作特技。
“特技机”实际上是一台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具有录像、编辑、特技制作等功能的大型综合设备。它的特技制作功能之多、范围之广,据说就连设计生产它的厂家也数说不清。它可以使原录的画面任意放大、缩小、移动、反转、旋转、重叠;还可以随意改动变画面的色彩,模拟制作激光、闪光、波光、如此等等。如:《西游记》第三集《孙猴闹天宫》中,孙悟空与天兵天将变化打斗等光怪陆离的神奇场面;孙悟空的金箍棒随心所欲、千变万化;四大天王的法宝施展神威,闪耀激光;雷公电母的电闪雷击;哪吒和太上老君的宝圈飞去飞来,都是直接在“特技机”上摸拟制作的。
二是在现场录制“抠像底”和“抠像”。
所谓“抠像”,是将人物道具置单色背景前(一般用蓝色或黑色幕布,视具体情况剧组有时也用过红、绿色幕布),录制的画面在“特技机”上“抠”掉背景色,再与原录的“抠像底”相叠更加。“抠像底”就是预留有被“抠”人物或道具位置的原录画面,也可以是单有景物的“空画面”。仍以第三集为例:悟空被绑上斩妖台,刀斧手挥刀砍下,悟空虽巳身首异处却仍能谈笑自若,观众觉得奇怪!其实这个镜头就是利用“抠像”的方法制作合成的。先录制刀斧手在斩妖台前挥刀砍下的画面(画面里没有悟空)作“抠像底”,再用蓝布分别遮盖住“悟空’的脑袋、身体,录下的两个画面在“特技机”上“抠”掉蓝色,最后再将这三个画面在“特技机”上相叠加。再如悟空在蟠挑会上变化的小人儿、香蕉;悟空骑在酒壶上倒酒;毫毛变化而成的布袋;飞进袋中的果品;蟠桃园中变化的桃子;小悟空在巨大的如来佛手掌心上走来走去;以及剧中人物的驾云飞行、变化打斗……等等都是这种“抠像”技术的“功劳”。
有的观众会问:剧中人物如观音、悟空、太白金星等都能驾云飞行,那这朵云是怎么拍摄的?其实,这里的云,不过是一团经过造型的棉花罢了,驾云的镜头同样是经过单独“抠像”再与人物叠到一个画面上形成的。
太上老君在丹炉内“火烧”孙悟空的镜头,观众感觉挺“真”,这场戏是利用夜间在摄影棚外的空地上搭景拍摄的。在演员的背后摆放一个同比例的丹炉内壁的模型,弧形的内壁上钉有一层薄铁皮,上面涂刷满凝固汽油。摄像机镜头的前面也摆放有一个涂有凝固汽油的火架作前景。实拍时,点燃凝固汽油,再用风扇吹进浓烟。经过几个镜头的组结,电视画面上就有较强的真实感了。
剧组在北京育英学校摄影棚内拍摄“蟠桃大会”上悟空变化的抠像底镜头
在电视剧中,尤其是一些武打片如《霍元甲》、《陈真》等剧中人腾飞跳跃、颠扑打斗的惊险场面往往令观众眼花缭乱,一些武林高手、江湖豪杰还能一跃数丈,飞身上房,这些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演员们果真都有这般绝技吗?其实,这是录像机的“倒放”技木帮了演员的忙。摄像机先拍摄下演员从高处跳到地面的镜头,(地面上塾有厚垫子)。在编辑复录时,将磁带盘按正常放像方向反转,在电视屏幕上就会看到演员从地面上跳到高处了。有时还特意减幔速度,以增强艺术的效果。
孙悟空(六小龄童饰)从高处跳下,镜头回放就变成从地上飞身上房(四川灌县)
孙悟空(六小龄童 饰)正从高墙上跳下(福建泉州清净寺)
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是不能为人们所驾驭的,而在电视拍摄中,人却能“呼风唤雨”。观众有时在屏幕上看到的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的场面,不禁会为演员们此时的处境非常担心。其实您大可不必。说来您可能不信,有时一场雨过后,演员身上竟然会滴水不沾。因为这些镜头大多是“人工降雨”的结果。由于电视屏幕小,较少用大全景来表现具体事件,通常都是用多个局部镜头组接来表现大场面的。实践证明,在拍摄局部雨景时,只要在镜头前形成水帘,就能模拟下雨的效果。拍摄时在摄像机镜头上面摆一、两个喷水壶、喷出水帘,用鼓风机吹动水帘,同时施一些白烟,在电视屏幕上看起来,便是风卷烟雨,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了。至于人造“闪电”则是用一种“脉冲闪光灯”来模拟的。这种灯可以连续释放强光(可以人为地控制闪动频率),酷似闪电。
《斗法降三怪》里的下雨镜头是这样拍摄的
这是《孙猴巧行医》里众人接天降甘露的场面——喷水壶仍然是主角
神话电视剧《西游记》有一场海底龙宫的戏。金碧辉煌的龙宫清晰可见;水波荡漾,海底频频翻起一簇簇珍珠般的气泡。有的观众真以为是在水下拍摄的呢。其实,这场戏是采用两次拍摄、后期合成的“叠画”技本来实现的。在摄像机的镜头前面放上一个体积近两立方米的全玻璃水箱;用聚光灯照射水面并搅动水面以达到水波摇动的效果;用手气球吹出气泡。水箱要求放洁净无色的背景前面,录制的水箱镜头再与摄影棚内拍摄的龙宫内景镜头在特技机上叠画。
剧组人员在用水箱试验拍摄龙宫海水的水泡的拍摄效果
孙悟空(六小龄童饰)在龙宫游弋的镜头,与水箱拍摄的冒气泡的镜头相叠加,加强了水中的真实效果
有的观众问:《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一个跟头能打上十万八千里,演员怎么会有那么大本事?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那些腾云驾雾的镜头,也是用两次录像,后期合成的方法拍摄的。不过,这种方法叫“抠像”。第一次拍摄是让演员在一块大面积的蓝色天幕前表演。如表现飞行动作,还要用鼓风机模拟空气阻力。然后将录制的磁带送入“特技机”把蓝色的背景“抠”掉(即消除蓝色信号),再与另外拍摄的“抠像底”(不包括人物的特定环境的空镜头)“叠加”,由于背景的飞速移功,观众便以以为是人物在飞了
这是一组小猴子“飞”进水帘洞的镜头——演员们吊在粗绳索上(绳索也要涂上蓝色)在蓝幕前抠像
剧组人员在军艺剧场拍摄抠像镜头现场——正在准备鼓风机
剧组人员正在准备拍摄孙悟空(六小龄童饰)飞行的抠像镜头
现代电子技木的飞速发展,给电视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手段。现在,“特技机”使用了电子计算机控制,它能使电视画面任意扩大、缩小,翻转、扭曲……在今后的电视屏幕中,它一定会大显神通。这是当年中央电视台使用的笨重的一寸带广播级编辑设备——摄像师王崇秋在机房操作编辑机
至于那些山崩地裂、燃烧、爆炸等特技镜头的拍摄,大多是采用一些精心制作的模型,按自然界实景比例缩小来表现的—— 剧组人员正在准备拍摄《祸起观音院》燃烧的模型镜头,这种镜头再与演员的局部镜头相接即可达到真实的效果。
这是剧组在新疆火焰山拍摄的燃烧的局部镜头,回京以后,剧组又在广播学院附近的一个工地上,用黄土按比例堆成火焰山的模型放火燃烧,这样,整个火焰山熊熊燃烧的壮观景象就展现在荧屏上了。电视剧中,孙悟空(六小龄童扮演)这个人物腾空飞行的镜头最多,孙悟空一个筋斗跃上天空;孙语空站立云头,孙悟空飞越山涧、海面……早期拍摄这种镜头几乎全部是用“抠像”的方法:让演员站在单色调背景前的固定位置表演飞行动作,录制的画面在特技编辑机上“抠”掉背景色再与另外一个画面(如:天空、云朵、海面、山涧等)叠加在一起。这种方法制作的特技镜头有个很大的缺点——没有运动感,人物有时看起来象个纸片。后来剧组结合香港及国外的一些经验,摸索了一套“吊索飞升”、“过江龙”的特技方法,把演员用特制的纲钢丝悬吊在滑车上快速上升或横移。这种方法虽说要冒点风险,但拍摄的镜头经过组接,人物的动感有了明显的加强,真实感当然也有所增强。如在播出的前十一集中:孙悟空一纵身飞出画面;孙悟空手持金箍棒自天而降;孙悟空在海底游弋及打斗等一些镜头都是这样录制的。
孙悟空(六小龄童 饰)林中飞行的镜头(吉林长白山,吊威亚) 剧组正在拍摄孙悟空(六小龄童饰)在空中飞行的近景镜头,以蓝天做背景,现场施放烟雾,加上鼓风机,与全景画面剪接后,加强了空中飞行的真实感。
剧组人员用滑轮和细钢丝把六小龄童悬吊在河面上拍摄飞行镜头(广西桂林)《西游记》第十一集中,妖王黄袍怪(副导演任凤坡扮演)有几个口中喷“火”吐出“舍利子”的镜头。这个镜头在拍摄之前曾作过几种方法的试验。如:用火焰喷射器喷火;用火炮、信号弹闪光喷火等。结果效果都不甚理想,特别是拍摄的这些画面经过“抠像”后,难以保持原来的形状而且与人物画面的调子也不易相接。后来,我们让演员站在一个较暗的背景前面,烟雾师手持一个“乙二醇”气体喷发器在与演员嘴巴平行的位置上喷出一股白烟,摄像机的位置选择在使演员张嘴与喷烟正好相叠的角度。拍摄时,照明师还在在聚光灯前加上一个可以旋转的五彩“变色盘”,喷出的这股白烟在灯光的照射下不断地变换颜色:红、黄、绿……用这个方法拍摄的镜头画面,达到了我们预想的效果。剧组在云南瑞丽拍摄孙悟空挥棒打向妖精,妖精化作一阵青烟消失的镜头(剧组常用的手法——小爆破加停机再拍)剧组人员在新疆火焰山拍摄孙悟空(六小龄童饰)在火海中飞行的近景镜头——烟雾师已经把演员身上的火点着了!
在第十一集《智激美猴王》中,猪八戒使神通,一下变成擎天巨人,让宝象国人大吃一惊……这组镜头虽然也是利用“抠像”技术,把“猪八戒”叠到另一个画面里,但八戒由小变大却是特技机的功劳。 原来,这台特技机有着花样繁多的“特殊功能”,可以任意改变原录画面的大小,只是它的功能之一。这样“猪八戒”在画面里就真的象有“神通”一样,霎时间长高到“快把天顶破了”。另外,现场拍摄时,在镜头上配合人物变大变小适当推拉背景,配合抠像人物的动作变化,让观众感到真实。
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是;利用摄影机广角镜头近大远小的强透视原理达到夸张效果。如:第三集中的大巨灵神与小悟空;第四集中的如来与小悟空等镜头,都是利用超广角镜头,使人物夸张变形的。 猪八戒(马德华饰)变巨人在高处说话的近景镜头是这样拍的——猪八戒爬到了梯子上,以蓝天做背景,加上广角镜头的夸张透视效果,便达到了预想的效果。这也是在现场拍摄演员在空中表演的近景镜头,扮演神仙的演员都爬到两层桌子上面表演。这种镜头也是剧组常用的手法之一,现场利用搭架或现成、合适的高度进行拍摄——《西游记》里很多神仙在空中表演的镜头,都是这样拍摄的哦,呵呵!在四川九寨沟的一处密林中:《西游记》剧组正在拍摄一组孙悟空(六小龄童扮演)、猪八戒(马德华扮演)与妖女蜘蛛精们空中打斗的特技镜头。只见工作人员已经在山谷里的一片林间空地里,两边间隔有五、六十公尺的两棵大树中间,悬吊起两根拇指粗细的钢缆绳。两个扮演妖女的演员一前一后被细钢丝悬挂在滑车上。稍远处,十余名剧组工作人员组成的“拉绳专业队”,正依次排列拽紧两根粗绳索。开拍前,烟雾师在场地四周提前施放了淡淡的白烟在林间飘荡环绕。一切准备就绪,只听一声令下,剧组的十余名“壮汉”拽起绳索就向远处迅跑,两个妖女在滑轮的牵引下,悬空就向场地的这一端迅速“飞来”,早已站在高梯上等候的“悟空”、“八戒”,看准时机大喝一声“妖怪那里走!”手持棍、耙凌空跃下。只听兵刃相接“叮当”两下发出响亮的金属撞击声,一个空中打斗的惊险镜头就拍摄完成了。
剧组人员在四川灌县拍摄蜘蛛精(姚嘉等饰)与孙悟空(六小龄童饰)、八戒(马德华饰)空中打斗的场面(用两条维亚分别控制两位演员飞行)。
剧组的“拉绳专业队”(剧组各工种人员组成)正在导演的指挥下,快速拉动滑轮带动演员“飞行”。
“盘丝洞”一集的吐丝特技,曾使摄制人员大伤脑筋。如果完全在特技机上制作改特效果,又显得太假;全使用现场特技拍摄,画面太实而又神奇气氛不足。如七蜘女脐中吐丝把唐僧裹在茧中的镜头,开始前就试拍了几种方法。先是试用透明塑料丝把“唐僧”缠紧然后倒放,后来又想法让唐僧自身旋转带动“丝”条缠身,但镜头效果都不甚理想。后来,特技人员用特制的梳成长束的塑料丝,绑在鼓风机的出风口处,利用强风把长丝突然吹出缠绕住演员。实拍时,还在风筒后添加烟雾效果,这样拍摄的画面,无论近景或全景效果感觉都很不错。
剧组人员正在试拍蜘蛛精吐丝的特技镜头(右一为现场特技连治水)
剧组人员正在试拍蜘蛛精吐丝的另一方案——喷烟(右一为烟雾董振惠)
蜘蛛精(姚嘉 等饰)吐丝缠绕唐僧的场面
在拍摄丝缠茅草屋的全景画面时,导演动员了剧组所有能放下手里工作的人员,同时不断向茅草屋抛出带有重物的透明塑料带形成的。在剪辑时,还适当提高了一些带速,以加强现场气氛。
另外,蜘蛛精脐中吐丝的一些近景画面,还在后期制作时用特技机加入光束效果,又为画面增加了神奇色彩。“瓜地擒妖”一场戏,是在安微省九华山下的一块瓜地中拍摄的。当时正值盛夏,最高温度达四十摄氏度。扮演妖王的上影厂演员曹铎,虽年逾六旬,却不怕酷暑高温,演起戏来,象年轻人一样泼辣,毫不惜力。有一个镜头:孙悟空变化成一个大西瓜,被黄眉妖王吃进肚里后,“西瓜”越变越大,黄眉妖王疼得满地打滚……搞特技的工作人员事先把一个大橡皮袋捆在曹铎肚皮上,拍摄时再用高压气瓶充气。为了渲染气氛,还把曹铎绑吊在一根长竹竿的一端,借用杠杆的提升表演翻腾滚跳。镜头刚拍到一半,充满气后变得滚圆的橡皮袋突然“扑”地一声破裂漏气,结果又连拍几遍才算成功。等镜头拍完,老演员已被折腾得精疲力尽,滚得满身青紫了。
剧组人员在安徽九华山下,用自制的土升降机,把扮演妖王的演员曹铎吊起,协助他的翻滚动作。
妖王(曹铎 饰)这滚瓜溜圆、越变越大的肚皮,原来是一个橡皮囊。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那些天上仙境中缭绕缥缈的“云海”画面,全都是“二氧化碳气”的功劳。
剧组在北京育英学校摄影棚拍摄的“蟠桃大会”场面在摄影棚内拍摄这类镜头时,演区四周都要用高度一致的挡板围绕起来,以防气体流失。在拍摄第二集中“赤脚大仙”由天边飘然而来的镜头时,特技人员在演区内铺起两条轨道,让演员站立在平板车上表演。为了不让轨道车不露出云海而缓缓移动,让演员站在车上有“飘”的感觉,他们在轨道车的底部栓上一根长绳,拍摄时用人力拉拽缓缓移动。拉绳牵车既要配合演员表演保持一定速度,又要用力均匀而稳定移动,有一定难度。这个镜头看似简单,却接连拍了几遍最后才成功。拍摄中,装置工大李在场边拽绳时,因怕绳子露出云层“穿帮”而自己身伏地太低,被二氧化碳气窒息得当场昏迷过去。大家赶快把他抬出摄影棚,呼吸新鲜空气后他才缓过劲来。
剧组人员正在拍摄太上老君(郑榕 饰)炼丹房镜头
在摄影棚内,施放了二氧化碳气的演区地上又湿又滑。“孙悟空”六小龄童在表演醉酒进丹房的时候,‘不慎“扑通”滑了一跤。这本是个戏外戏的意外镜头,导演杨洁却特别欣赏这一跤,特意把这个镜头剪接在播出带里,给电视画面增添了许多情趣。为突出神奇效果,剧中人物腾空跃起、凌空落下、斗法打斗等特技动作,常用细钢丝绑吊演员的办法来完成。第十五集《斗法降三怪》中,三妖道在三清殿发功,突然悬空而起的特技镜头,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拍摄的。绑吊演员时,先是用细绳将演员连同盘坐的蒲团—块捆绑,但几次蒲团都滑脱了掉了下来。导演和几位主创人员由此受到启发,设计了悟空在窗外悄悄作法,让这些蒲团狠打妖道屁股的滑稽情节,使这场戏显得妙趣横生。当然,拍摄这些特技镜头时往往有一定风险。一次,拍摄“沙僧”阎怀礼手持月牙铲迎镜头飞来的特技镜头时,阎怀礼身高体重,悬吊演员的两根细钢丝突然断了一根,老阎突然失去平衡,自己虽然没有跌落在地,手中的月牙铲却砸在了摄像师王崇秋的头上,顿时打起了一个大包!
剧组美工在北戴河海边礁石上冒着风浪抢搭石猴模型
剧组人员在四川九寨沟拍摄猪八戒(马德华饰)与蜘蛛精,现场特技人员巧用钓鱼竿控制模型移动,达到预想效果。
剧组人员在京郊戒台寺拍摄孙悟空(六小龄童饰)与妖和尚打斗镜头,副导演(右一)爬到石碑顶上协助演员表演。
剧组在军艺剧场拍摄《三调芭蕉扇》悟空(六小龄童饰)斗牛魔王的特技镜头,烟雾师刘礼(左一)正在放烟。
剧组在吉林长白山《大战红孩儿》——火烧孙悟空(六小龄童 饰)拍摄现场(长白山原始森林消防队员内)
剧组在北京郊区拍摄孙悟空从五行山解脱飞出的近景特技镜头——美工制作了与石林现场同比例的实物景片,用人力在一瞬间拉开挡板,配合石林现场爆炸,完成整个镜头。
《西游记》当中的特技镜头摄制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前三集《大闹天宫》等情节中,特技镜头几乎要占去整个内容的一半以上!这当中时长短至1-2秒钟的镜头,往往都要耗费创作人员数十倍数百倍的精力来完成!这其中在总导演杨洁的策划指挥下,主摄像师王崇秋、副导演荀浩、任凤坡设计构思;以及中央电视台技术部门;特技师韩立梅、王巧红;剧组现场特技人员连治水、邓少生等;以及剧组各部门人员的紧密配后,通力合作下完成的,82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拍摄成功受到观众欢迎和喜爱,他们功不可没!为了反馈广大网友对老版《西游记》支持和喜爱,这篇博文和照片网友们如果喜欢,可以收藏和转载,但请注明出处,照片请不要改头换面,或去掉水印另作他用,毕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呵呵!谢谢了!(笔者:唐继全)
你的问题可能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停机再拍。非常老派的特技方法。梅里耶最先用的
镜头倒放:电影电视剧里的大侠们常常从平地一跃到房顶,实际上这是从房顶跳下镜头的倒放。
看《西游记》很好奇里的龙宫戏怎么拍的。后来在《雨果》里看见了,原来是在镜头前放一个“鱼缸”,于是就有了海藻浮动,气泡上升,光影的变换。哈哈,感觉好神奇。没记错的话,这个戏中戏是在一个四面透亮的玻璃房间里拍的,不知道为什么。
现在都知道了,是duang duang duang, 没有加特效的好头发
我有次看电视看到导演他们回忆说拍海底的时候都是镜头前面放一个大鱼缸,就拍出了水在晃动和泡泡上升的效果。哈哈,创意真棒!
magasa说的西游记特效对的,业内人士,初中春游去过北影还是八一的一个特效场地,就是一个四合院,比较简陋,本来就对电影兴奋的我玩的很嗨,期间体验就是老片的一些风雨雷电马蹄的特效,还有那时的蓝幕,风是一个大手摇轮,是一片一片细竹片组成,上面铺一张大帆布,手摇起来竹片刮帆布就是老国片里的狂风特效声,马蹄特效声是类似一个波浪鼓大小的皮揣,但用起来很难,另一个印象就是西游记里天上飞的特效,演员处在坐站爬或叼起来的状态,在一个类似现在绿幕前,背景天上云彩是先拍好的,一台摄像机专拍演员的动作,直接合成,这是我这种外人最浅薄的理解,凭对电影疯狂的热爱,现在也只剩电影娱乐自己了,希望认识更多喜欢电影的朋友
原来有吊威亚啊
那个时候很多影视剧都会采用将前段快进、快退来实现疾行如风、飞上悬崖等特效
即便今天看,还是觉得很好,依然不过时,那么简陋的条件,也能拍出经典,万事抵不过认真二字啊!
怎么可能,星球大战什么时候拍的,美国早有了,乔治 卢卡斯1975就创办了工业光魔.
详见《万万没想到》第一季第一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告诉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