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座8000米高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西排序是怎样的??只有排名:珠峰、k2、、、

14座高峰分布在哪几大洲_百度作业帮
14座高峰分布在哪几大洲
14座高峰分布在哪几大洲
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大部分都在中国或者中国边境上
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高度8844.43m.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纬 27°59′15.85″,东经86°55′39.51″,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
乔戈里峰,又被称为K2,“K”指喀喇昆仑山,“2”是当时它是第二座喀喇昆仑山脉被考察的山峰,8611米,它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中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境内与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的接壤处,地理坐标为东经76.5度,北纬35.9度.乔戈里山峰主要有6条山脊,西北---东南山脊为喀喇昆山脉主脊线.同时也是中国、巴基斯坦的国境线.其它还有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峰巅呈金字塔形,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在陡峭的坡壁上布满了雪崩的溜槽痕迹.山峰顶部是一个由北向南微微升起的冰坡,面积较大.北侧如同刀削斧劈,平均坡度达45度以上.从北侧大本营到顶峰,垂直高差竟达4700米,是世界上8000米以上高峰垂直高差最大的山峰.
洛子峰意为“南面的山峰”,就因为它地处珠穆朗玛峰以南3公里处,两峰之间隔着一条山坳,即通常所说的“南坳”.洛子峰藏语称之为“丁结协桑玛”,意思是“青色美貌的仙女”.以山峰的北山脊与东南山肯为界,其东侧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其西侧属尼泊尔王国.
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在世界14座8000米级高峰中排名第14位.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山峰.它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处东经85.7°,北纬28.3°,东南方距珠穆朗玛峰约120公里,是一座完全在中国西藏(聂拉木县)境内8000米以上的高峰,也是喜马拉雅山脉著名的高峰之一.
在乔戈里峰东南12公里处是布洛阿特峰,海拔8051米,位于东经常6.6度,北纬35.8度.布洛阿特峰是喀喇昆仑山的第三高峰,也是世界上名列第12位的高峰.布洛阿特峰山势巍峨,常年覆盖着冰雪.
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8125米,世界第九高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境内境内.山的南面是世界上最大的岩壁——鲁帕尔岩壁,有1万5千英尺长.对它的首次尝试是沿着一条狭窄的山脊线才得以登顶.如此复杂的攀登线路,使得攀登死亡率极高,被称为“杀手山峰”.
马纳斯鲁峰又称马纳斯卢I峰或库汤格峰,藏语意为平坦的地方,用以描述其宽大的顶部.英文名Manaslu,被尼泊尔人称之为“崩杰”,意思是“堆起来的装饰”,并视其为神山.“马纳斯鲁”,是从梵语“Manasa”而来.海拔8156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为世界第八高峰.海拔8156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西距安纳普尔那峰30英里.东经84°33′,北纬28°33′.马纳斯鲁峰周围群峰林立,在它的周围有3座7000多米的山峰和许多6000多米的山峰,在众多山峰的簇拥下,他显得更为巍峨雄壮.
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经87°06′,北纬27°54′,其西北方向距珠穆朗玛峰24公里,沿西北—东南山脊为界,北侧在中国西藏境内,南侧在尼泊尔境内.峰体上终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着巨大的冰川,冰川上有许多深渊般的巨大冰裂缝,冰崩雪崩都十分频繁.1955年法国登山队的9名队员首次登上峰顶.
加舒尔布鲁木II峰(Gasherbrum II)位于中国新疆和巴控克什米尔交界处的喀喇昆仑山脉,也是中国新疆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的界峰,座落在喀喇昆仑山脉的主脊线上.该峰的四条山脊中有西北山脊和东山脊属于喀喇昆仑山脉主脊线的一部分,其中北侧在中国境内,南侧则属于巴基斯坦.经纬度坐标:35°45'31N,76°39'15E .
加舒尔布鲁木山,海拔8080米,坐落在喀喇昆仑山脉的主脊线上,是喀喇昆仑山脉的第二高峰,世界上第ll位高峰.它距乔戈里峰东南方向26公里,是中国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的界峰.由于峰体终年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烁,因而,“加舒尔布鲁木”意为“闪光的山峰”.该峰山体高大,山谷陡峭,气势巍峨,东坡峡谷中有两条大冰川,冰川上有许多又大又深、纵横交错的明暗冰裂缝,令人触目惊心.主峰加舒尔布鲁木I峰山体高大,沟谷陡峭,形如一座巨型金字塔.东坡陡峡谷中是阿鲁尔清冰川和奥尔杜克冰川,冰川上有许多又深又大、纵横交错的明暗裂隙.不仅地形险恶,而且气候也十分恶劣.
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座落在喜玛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和印度边界,东经88°09′01″,北纬27°42′09″,海拔高度为8586米.
道拉吉里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因山势险恶,使人望而生畏,故有“魔鬼峰”之称.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海拔8167米,这座山是喜玛拉雅山真正的宝石.它东距珠穆朗玛峰约300公里,因为它是最难以到达的山峰之一,即使现在,道拉吉里的“神秘谷”环山徒步穿越线路,也是一条高海拔的艰难之路.是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峰徒步线路中不可错过的一站,作为一个可以全方位欣赏山景的地方,布恩山因此与众不同,站在山顶,道拉吉里峰、安纳普尔纳峰和鱼尾峰等十余座海拔七千左右的雪峰在你面前一字排开,而且触手可及,相当震撼.当卓奥友被众人吹捧为8000米最容易山峰时,而道峰由于商业队伍极少涉足,反之对登山好手们保留着诱惑和纯洁--只有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手才敢攀登.
安纳普尔纳峰(Annapurna),海拔8091米,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东经83’49’20,北纬28’35’45.
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位于东经86°36′,北纬28°的中尼边界上,以东北—西南山脊为界,北侧在中国西藏境内,南侧在尼泊尔境内,“卓奥友”藏语意为“大尊师”. 山势魁伟,巍然屹立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中部,东距珠穆朗玛峰约30公里.卓奥友峰有五条主山脊,峰体常年积雪,四周雪峰林立,层峦峰迭,十分壮观.
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全部都在亚洲,集中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帕米尔高原西侧的喀喇昆仑山脉。
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大部分都在中国或者中国边境上 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 Everest),8848.13,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国西藏定日县与尼泊尔交界,东经86’55’31, 北纬27’59’17。1953年英国登山队首次从南坡登顶希夏邦马峰(Xixabangma), 8012,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山峰,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经85...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独立山峰介绍及攀登历史
深圳畅游国旅
(以下正文图片及文字转自户外运动相关的网络)1、世界第一高峰:Mt.Everest——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  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又称圣母峰,英文名Mt.Everest,海拔8844米,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86.9°,北纬27.9°。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曰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藏语称“珠穆朗玛”[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编绘的《皇舆全览图》中作“朱母朗马阿林”],意为“神女第三”。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米,南坡为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珠峰地区及其附近高峰的气候复杂多变,即使在一天之内,也往往变化莫测,更不用说在一年四季之内的翻云覆雨。大体来说,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暴雨频繁,云雾弥漫,冰雪肆虐无常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因受强劲的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C,平均气温在-40°C至50°C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米。每年3月初至5月末,这里是风季过度至雨季的春季,而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过度至风季的秋季。在此期间,有可能出现较好的天气,是登山的最佳季节。  攀登历史:  1924年,英国登山队攀登珠峰,队员乔治·马洛里(GeorgeLeighMallory)和安德鲁·欧文(AndrewIrvine)在使用供氧装置登顶过程中失踪。(1999年,马洛里的遗体在海拔8150处被发现,他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失踪,因此无法确定他和欧文是否是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登山者埃德蒙·希拉里(EdmundHillary)作为英国登山队队员与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TenzingNorgay)一起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1975年: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同年,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9名队员登顶,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奥地利人哈伯勒(PeterHabeler)和意大利人梅斯纳尔(ReinholdMessner)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  1980年:波兰登山家维里克斯基((KrzysztofWielicki)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峰成功。  1980年,梅斯纳尔(ReinholdMessner)沿北侧线路首次单人嵌ァ?/p&  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峰成功。登山队12人全部成功登顶,其中6人进行了南北大跨越。  1998年,意大利人马丁(SergioMartini)登顶,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13年。  2004年5月30日,俄罗斯队珠峰北壁中央直上登顶成功,自1953年人类首登珠峰以来的第十六条攀登线路,也是最近八年以来开创的唯一新线路。2、世界第二高峰:K2——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  “乔戈里”是塔吉克语,意为“高大雄伟”。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它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国外又称K2峰。乔戈里峰位于东经76.5°,北纬35.9°,坐落在喀喇昆仑山的中段。属中国的一侧,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境内。喀喇昆仑山脉绵延数干公里,呈西北一东南走向,一般海拔在6000米以上。  山脉上高峰密集,包括乔戈里峰在内,这里紧密相连地排列着4座8000米以上的世界级著名高峰:乔戈里峰东侧为布洛阿特峰,海拔8051米;依次还有加舒尔布鲁木山,海拔8080米;加舒尔布鲁木I峰,海拔8028米。世界上l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在这里就占了近三分之一。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多座,北侧的斯克洋坎力峰,海拔7545米,西侧的斯潘德峰,海拔7385米;往下还有皇冠峰,海拔7295米。因此,这里就成了世界登山家们瞩目的第二个登山中心。  乔戈里山峰主要有6条山脊,西北一东南山脊为喀喇昆仑山脉主脊线,同时也是中国、巴基斯坦的国境线。其它还有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西南山脊。峰额呈金字塔形,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在陡峭的坡壁上布满了雪崩的溜槽痕迹。山峰顶部是一个由北向南微微升起的冰坡,面积较大。北侧如同刀削斧劈,平均坡度达45°以上。从北侧大本营到顶峰,垂直高差竞达4700米,是世界上8000米以上高峰垂直高差最大的山峰。北侧的冰川叫乔戈里冰川,地形复杂多变。冰川表面破碎,明暗冰裂缝纵横交错。冰川西侧山谷为陡峭岩壁,滚石、冰崩、雪崩频繁。乔戈里峰两侧,就是长达44公里的音苏盖提冰川。  乔戈里峰地区不仅地形险恶,而且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  9月中旬以后至翌年4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的最低气温可达—50℃,最大风速可达25米/秒以上,是登山的气候禁区。在5月一9月间,由于升温融雪和降水,往往造成河谷水位猛涨,进山困难,因此,登山活动的最佳时机应安排在5月一6月初进山,其时河水虽涨,但不太严重;7月一9月,山顶气温稍高,好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是登顶的好时间。  攀登历史:  1902年,英国登山队首次攀登乔戈里峰以失败告终。以后的50多年里,人类多次尝试也未成功。直到1954年7月31日,意大利登山队的日勒·拉切捷利和闷·康比奥氏2人,从巴基斯坦一例沿东南山脊才开创首次登顶的纪录,费时将近l00天。  1976年和1977年,中国登山协会曾两次组队进入乔戈里峰北侧进行路线侦察。  1982年8月4日,日本山岳协会乔戈里峰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沿北山脊登顶。之后,又有意大利、日本横滨山岳协会登山队、美国登山队等,先后从中国一侧成功地征服了乔戈里峰。3、世界第三高峰:Kangchenjunga——干城章嘉峰(海拔8586米)  Kangchenjunga——干城章嘉峰,海拔8586米,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位居第三。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和锡金王国的边界上,其地理坐标为东经88.09′01&,北纬27.42′09&。  干城章嘉峰的名字有“雪神五项珍宝”之意。它的知名度虽然远不及只高它3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但在世界第一高峰被确认之前,它曾被以为是世界最高峰。  干城章嘉峰是一组巨大的群峰的主峰,它坐落在三座海拔超过8400米的高峰中央,西侧有雅兰康峰(海拔8438米),东侧紧靠主峰的叫干城章嘉II峰(海拔8438米),最东边的叫达龙康日峰(海拔8476米)。其间形成众多山谷冰川,使得山势更为险峻,冰崩、雪崩频繁出没。  由于处于孟加拉湾暖湿气流控制区,降水量非常大,冰雪补给充足,东坡的热姆冰川长达31公里,面积130多平方公里,它的厚度达到300米。西坡有雅鲁冰川,西北坡还有干城章嘉冰川和普鲁尔冰川。这些冰川流动快,冰裂缝较多。这组群峰,受地理位置影响,常常浓云密布,很难露出真面目。  攀登历史:  1955年5月,英国登山队四名队员首次登上顶峰。  1977,印度陆军远征登山队攀登干城章嘉峰成功,这是人类第二次登顶该峰。  1992年,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登山家波兰人鲁特凯维茨(WandaRutkiewicz)在攀登干城章嘉峰时在8200米处失踪。  1995年,瑞士人洛勒坦(ErthardLoretan)登顶该峰,用时13年。他是世界上第3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同时他也是第2位无氧攀登所有14座8000米级山峰的登山家。他以快速攀登闻名于世,他的格言就是:快速是我最大的保险。“他还有一个最有趣的特点:在每次登山之前总要吃一顿Fondue(Fondue是典型的瑞士饭,融化乳酪后加少许葡萄酒或白兰地,用切成块状的咸面包蘸着吃,为使乳酪始终保持融化,在盛着乳酪的容器下放有点燃的酒精灯。Fondue有些像中国的火锅)。他的这一嗜好,等于是在为瑞士的饮食做世界性的广告。  1998年,英国女登山家哈瑞森(GinetteHarrison)登顶此峰,成为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登上干城章嘉的女性,但她在1999年攀登她的第七座8000M山峰--道拉吉利峰(Dhauligiri,8167M)时遭雪崩遇难。  1998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干城章嘉峰。4、世界第四高峰:Lhotse——洛子峰(海拔85l6米)  Lhotse,海拔85l6米,为世界第四高峰。位于东经86.90度,北纬27.9度。地处珠穆朗玛峰以南3公里处,它们之间隔着一条山坳,即通常说的“南坳”。以山峰的北山脊与东南山肯为界,其东侧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其西侧属尼泊尔王国。  Lhotse藏语称之为“丁结协桑玛”,意思是“青色美貌的仙女”,这位“仙女”地形极其险峻,环境异常复杂,大小冰川密布,气候变幻莫测。风速比珠峰略低,但雨量又大过珠峰。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暴雨雪崩频繁发生,搅得满天雪雾。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南下的西北风压过来,使山峰的气温最低可达-60℃。只有在每年的3月初至5月末的春季,或9月初至10月末的秋季,气候较为稳定,约可出现几次较好的天气。  攀登历史:  1955年5月8日,瑞士登山队的ErnstReiss和FritzLuchsinger两人从尼泊尔王国沿西坡首次登上顶峰。  1979年5月12日,奥地利队登顶Lhotse卫峰。  1986年10月16日,意大利登山家梅斯纳尔(ReinholdMessner登顶)该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16年。他是世界上第1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而且全部均为无氧攀登,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登山家。  1989年,20世纪最为伟大的登山家之一波兰人库库·齐卡(JerzyKukuczka)他从Lhotse峰最难的南坡陡壁直接登顶后,在下撤中遇难,直至今日全世界还没有第二个人登过这条路线。洛子峰也是他攀登过的第一座8000米级山峰。他的壮举在于他进行了9条新路线,一次单人,5次阿尔卑斯法,4次冬季的攀登。他的强项在于他的毅力。他的同伴库提卡(VoytekKurtyka)说:“杰里克是我遇见的登山者中最坚强的,突出在于他忍受痛苦和藐视危险的能力。同时,他着魔于一种领先他人的内心冲动。象他这样的人,遇到障碍时,不是粉碎困难,就是撞破自己的头。”  1996年,ChantalMauduit成为第一个登顶Lhotse峰的女性。  1998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  2000年5月19日,意大利人马提尼(SergioMartini)登顶该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16年。他是世界上第7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  2001年5月23日,俄罗斯人首登Lhotse峰的中央峰。5、世界第五高峰:Makalu——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  马卡鲁峰英文名Makalu,海拔8463米,是世界第五高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经87°06′,北纬27°54′,其西北方向距珠穆朗玛峰24公里,沿西北—东南山脊为界,北侧在中国西藏境内,南侧在尼泊尔境内。峰体上终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着巨大的冰川,冰川上有许多深渊般的巨大冰裂缝,冰崩雪崩都十分频繁。  马卡鲁其西北直线距离24公里就是珠穆朗玛峰。沿西北山肯和东南山脊为界,其北侧在中国西藏目台区境内,南侧属尼泊尔王国。马卡鲁山有五条主要山脊,分别为西北山脊:西南山脊、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北山脊。北山脊上的卫峰名叫珠穆隆素峰,海拔高度为78l6米。西北山脊的卫峰为马卡鲁2峰,海拔7640米。东南山脊的卫峰稍高,海拔80l0米。这些峰体上都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着巨大的冰川,冰川上多锯齿型的陡崖和裂缝,冰崩雪崩也十分频繁。  攀登历史:  1954年,法国登山队登上了海拔7640米的马卡鲁Ⅱ峰  1970,日本登山队登顶海拔8010米的马卡鲁东南卫峰。  1955年5月,法国登山队从尼泊尔王国境内越过西北山脊鞍部,从中国境内的西北侧登上了顶峰,成功首登马卡鲁峰。  1997年,俄罗斯队沿西侧山脊成功登顶马卡鲁峰,这条线路被认为是所有攀登马卡鲁峰的线路中最为困难的,在俄罗斯人成功之前已经有6支队伍在这条路线上折戢沉沙。  2001年,夏尔巴LhakpaDorje成为第一个完成两次攀登马卡鲁的人。  2003年5月14日11时30分,“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从尼泊尔一侧登上了马卡鲁峰。登上马卡鲁峰的5名队员分别是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和队员仁那、边巴扎西、洛则、加布。至下午4时,全体队员都已安全下撤到三号营地,冲顶行动圆满完成。这次成功,也是西藏登山探险队10年内登上的第十二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次仁多吉、仁那、边巴扎西3名队员登上全部12座高峰,成为中国登山界的最新纪录。6、世界第六高峰:ChoOyo——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 & & 卓奥友峰峰顶是面积很大而平缓的雪坡,呈平台形而不是角锥形,远看的确像一个秃顶的智慧长者。卓奥友峰主要有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和西山五条山脊,北坡西山脊是传统攀登路线。其峰体被常年积雪和无数条冰川所覆盖。北侧的加布拉冰川长10多公里,南侧的兰巴冰川长14公里,而格重巴冰川长达20余公里。冰川类型以山谷冰川为主,其次为平顶冰川、冰斗冰川等等。卓奥友峰现代冰川的发育良好,在海拔5700米以上的峰面,是加布拉冰川中下游的消融区。在这个区域内,冰塔林触目皆是。冰塔消融而成的冰水又汇聚成一个个冰湖。受冰湖的侵蚀,冰塔之间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冰沟、冰洞和冰桥,构成了一个动静相间、高低起伏、绮丽壮观的冰雪世界。海拔6900米到7200米之间则是冰瀑区。由于这里山势陡峭,悬挂在山表的冰川就像一个个飞泻而下的固体瀑布,气势极为壮观,但给攀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卓奥友峰地区的气候复杂多变,与珠穆朗玛峰大体相似,冬半年干燥而风大,为干季和风季。夏半年为雨季,呈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大体来说,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暴雨引起了频繁的冰崩、雪崩,造成山上云雾弥漫,冰雪肆虐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至翌年的2月中旬,因受强烈的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平均气温在-40℃至-50℃之间。  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只有在4月底至5月末,或9到10月这段时间,是风季与雨季相互过渡的时节,也就常有3—4次持续2—5天的好天气,这时便是进行登山活动的绝好时机,包括卓奥友在内的喜马拉雅地区最好的攀登季节是春季,好天气周期持续较长,一般两周左右。  卓奥友峰的登山大本营可以直接乘车到达,而且一个攀登周期只需要6个星期左右,再加上相对简单的线路,所以它也被认为是所有8000米级的山峰中最为容易攀登的一座。到目前已经有超过1000人成功登顶该峰。同时由于卓奥友峰的攀登路线较为平缓清晰,几乎没有冰雪崩的危险,全部都是在山脊之上,很少有来回横切,所以这里也是登山滑雪者的天堂。  攀登历史:  1954年10月19曰,奥地利登山队在夏尔巴的帮助下,一共四人首次沿西北坡登顶成功。  1985年5月1日,西藏登山队九名队员在队长仁青平措的带领下沿西北坡登顶卓奥友峰,这是西藏登山队第一次单独攀登八千米以上的高峰并取得成功,也是我国登山队首次登顶卓奥友峰。  1985年5月5日由奥地利、瑞士、西德、美国、荷兰五国组成的国际联合登山队登顶卓奥友峰,成为第一支由中国一侧攀登卓峰成功的登山队。  1994年9月30日,“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卓奥友峰。  1998年4月21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登山队唐元新、张春柏、高永宏登顶成功,填补了国内业余登山团体登顶8000米以上山峰的空白。  2000年9月,山友陈杰攀登卓奥友峰成功,这是中国民间登山爱好者第一次攀登8000米级山峰成功并且安全返回。  2002年10月1日,中日女子联合登山队11名队员成功地登上了卓奥友峰。这次登顶创造了4项中国登山纪录:中日女子首次单独组队登上海拔8000米以上独立山峰;拉吉和她的家庭成为中国第一个一家三口登上卓奥友峰的家庭;仁那和吉吉、大齐米和拉吉成为中国两对都登上世界第六高峰的夫妻;吉吉、拉吉和普布卓嘎成为继桂桑之后登上两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中国女性。  2004年9月21日,杭州业余登山爱好者陈思齐无氧登顶海拔卓奥友峰,这是中国民间山友第一次无氧攀登8000米级山峰成功。  2004年9月28日,罗丽莉成功登顶卓奥友峰,她是第一位成功登顶该峰的汉族女性。7、世界第七高峰:Dhaulagiri——道拉吉里峰(海拔8167米)  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东经83°29′,北纬28°41′,因山势险恶,使人望而生畏,故有“魔鬼峰”之称。“道拉吉里”在尼泊尔语中的意思为“白色的山”。道拉吉里峰群跟安纳普尔那峰群就像两个相邻的“雪山家族”,各自拥有自己的家庭“成员”。道拉吉里I峰是“道氏”家族的“当家”,与“安氏”家族的“当家”世界第十高峰安纳普尔那I峰东西呼应。将两位“当家”分隔的,是号称世界最深的河谷的KaliGandaki,两座8000千米高峰分别坐落在这个海拔约2000米的河谷的东西两侧,两顶峰之间距离只有38公里。  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位居第七。它东距珠穆朗玛峰约300公里。1955年月13日,瑞士登山队的8名队员首次登项成功。1960年5月13日,瑞士、波兰和美国联合登山队的法乌希雅、费普拉、H·韦贝尔和J·罗西四人道次登上顶峰。  每年4月初至5月底,或9月初至10月底,春秋两季是道拉吉里峰适宜的攀登季节。  攀登历史:  1950年,法国人为争取完成人类第一次对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组织了一支实力极为强大的队伍对道拉吉里峰进行攀登,但仅仅到达海拔5200米处,随后他们马上转向安纳普尔那峰进行攀登并获成功,开创人类攀登8000米级高峰的先河。  1951年,苏黎士阿尔卑斯俱乐部(AACZ)组队再次对道拉吉里峰进行了攀登,但只到达海拔7600米处。  1960年5月13日,一支国际联合登山队首次登项道拉吉里峰。  1993年5月,“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  1999年,英国女登山家哈瑞森(GinetteHarrison)在对该峰进行攀登时失踪。8、世界第八高峰:Manaslu——马纳斯鲁峰(海拔8156米)  马纳斯鲁峰,英文名Manaslu,海拔8156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东经84°33′北纬28°33′  马纳斯鲁峰,被尼泊尔人称之为“崩杰”,意思是“堆起来的装饰”,并视其为神山。“马纳斯鲁”,是从梵语“Manasa”而来。  马纳斯鲁峰周围群峰林立,在它的周围有3座7000多米的山峰和许多6000多米的山峰,在众多山峰的簇拥下,他显得更为巍峨雄壮。  每年的4、5月和9、10月是马纳斯鲁峰适宜的攀登季节。  攀登历史:  1956年5月9日,日本登山队的两名队员和尼泊尔向导共4人沿北坡首次登顶马纳斯鲁峰。  1971年5月9日,日本队开辟西北坡新路线登顶。  1972年4月10日,韩国队在对马纳斯鲁峰东北坡进行攀登时遭遇雪崩,共有16名队员遇难。  1972年4月25日,澳大利亚人沿西南坡全新路线攀登马纳斯鲁峰成功。  1974年,日本一支女子登山队登顶该峰,成为第一支攀登该峰成功的女子登山9、世界第九高峰:NangaParbat——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8126米)  南伽帕尔巴特峰,英文名NangaParbat,同时它也被称做Diamir,海拔8126米,地理坐标为东经74.6°,北纬35.25°。南伽帕尔巴特峰是世界第九高峰,它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8000米级山峰,座落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NangaParbat意思是“赤裸之峰”,但它在当地又被称为“群山之王”。  人们一度认为南伽帕尔巴特峰是最容易攀登的8000米级山峰,但是它很快就让人们的轻视付出了代价,在1953的首次成功登顶前,已经有31人为它丧命。南伽·帕尔巴特峰的攀登线路拥有极为不稳定的冰川,频繁发生的雪崩与猛烈持续的暴风雪;同时它的攀登季节也非常短暂,只是在六到九月之间。  攀登历史:  1953年7月3日,奥地利登山队的布尔(HermannBuhl)员独自一人首登南伽帕尔巴特峰成功,但这次活动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共有11名登山队员和15位搬运工遇难。  1970年,意大利人梅斯纳尔(ReinholdMessner)开辟Rupal新线路登顶南伽·帕尔巴特峰。  1978年,梅斯纳尔(ReinholdMessner)再次沿Damir壁登顶该峰,这次人类首次单人攀登8000米级山峰并登顶。  1996年9月1日,波兰登山家维利斯基(KrzysztofWielicki)登顶南伽帕尔巴特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16年。他是世界上第5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  1997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10、世界第十高峰:AnnapurnaakaMorshiadi——安纳普尔那峰(海拔8091米)  安纳普尔那峰全称AnnapurnaakaMorshiadi,是世界第十高峰。海拔8091米。位于喜玛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王国境内的安纳普尔那断层,东经83度49分20秒,北纬28度35分45秒。  安纳普尔那的主要山峰有:安纳普尔那Ⅰ峰(AnnapurnaI,8091m),安纳普尔那Ⅱ峰(AnnapurnaII,7937m),安纳普尔那Ⅲ峰(AnnapurnaIII,7555m),安纳普尔那Ⅳ峰(AnnapurnaIV,7525m),刚嘎普尔那峰(Gangapurna,7455m),安纳普尔那南峰(AnnapurnaSouth,7219m)。  攀登历史:  1950年6月3日,法国登山队的M·埃尔佐(Maurice·Herzog)和L·拉什纳尔(LouisLachenal)两人首次登上顶峰(北壁路线)。这也是人类首次登上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顶峰。1970年,克瑞斯·勃宁顿(Chris·Bonington)领队,首次从南壁路线登上顶峰。  1978年10月,依伦·米勒(Irene·Miller)和维拉·寇玛克娃(Vira·Komarkova)两位美国女性,从北壁路线登上顶峰。  1988年5月,一支以法国人为主的、庞大的登山探险队,从勃宁顿路线登顶。  1993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  1999年4月29日,西班牙人奥亚尔扎巴(Juanito·Oiarzabal)登顶安纳普尔那峰,完成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用时13年。他是世界上第6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同时他也是第3位无氧攀登所有14座8000米级山峰的登山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完成这一壮举以后,还在继续攀登,截止2004年底,他已经攀登了22座8000米级高峰。  2002年5月16日,西班牙登山家伊鲁拉特基(Alberto·Inurrategi)攀登安纳普尔那峰成功,完成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用时10年。他是世界上第10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同时他也是第4位无氧攀登所有14座8000米级山峰的登山家。  2005年5月16日,美国登山家维耶斯图(Ed·Viesturs)登顶安纳普尔那峰,完成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用时13年。他是世界上第12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同时他也是第5位无氧攀登所有14座8000米级山峰的登山家。他是1996年5月10日珠峰世纪山难的亲历者并幸存。他在此次攀登安纳普尔那峰成功以前曾两次在这里失败。总而言之,他就是坚持坚韧的攀登者的象征。现在他已经宣布退休。11、世界第十一高峰:GasherbrumI——迦舒布鲁姆I峰(海拔8068米)  迦舒布鲁姆Ⅰ峰,位于东经76.42°、北纬35.43°,海拔高度8068米(26,469英尺),是世界上位居第11位的高峰。  迦舒布鲁姆(Gasherbrum)指的是喀喇昆仑山脉最偏僻的一组山峰,位于36英里长的保特罗冰川(Baltoroglacier)的西北尽头。群峰形成一个小型的圆圈包围着南加舒布鲁木冰川(SouthGasherbrumGlacier)。山峰都是由崎岖的山脊、台阶和高耸的岩壁组成的陡峭金字塔型岩体。  迦舒布鲁姆“Gasherbrum”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闪光的墙”(Shinning·Wall)这形象地说明了加舒布鲁木群峰峰体终年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烁的景象。  它一共包括六座山峰,迦舒布鲁姆Ⅰ峰为其中的最高峰,它同时以“缥缈峰”(HiddenPeak)而知名,也被叫做K5,1892年英国人康威(WilliamMartinConway)命名了这个称呼。该峰山体高大,山谷陡峭,气势巍峨,形如一座巨型金字塔。在其东坡峡谷中有两条大冰川,冰川上又有许多又大又深、纵横交错的明暗冰裂缝,令人触目惊心。  迦舒布鲁姆Ⅰ峰不仅地形险恶(中国一侧的地形杂而陡峭,冰雪崩也较频繁因此,至今尚未有人从东坡登顶成功),而且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9月中旬以后至翌年4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的最低气温可达—50℃,最大风速可达25米/秒以上,是登山的气候禁区。在5月一9月间,由于升温融雪和降水,往往造成河谷水位猛涨,进山困难,因此,登山活动的最佳时机应安排在5月一6月初进山,其时河水虽涨,但不太严重;7月一9月,山顶气温稍高,好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是登顶的好时间。其进山路线大体上与乔戈里峰相同。在徒步翻越格勒达板进入克勒青河谷后,先向东再折向东南行50公里,即到达海拔4250米的布拉克登山大本营。  攀登历史:  1936年,由著名女登山家西巩(H·DeSegogne)领导的一支法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这座山峰,但他们止步于6797米的5号营地。  1958年,美国登山队由克林奇(Nich·Clinch)带领穿过南刃脊首登迦舒布鲁姆Ⅰ峰。  1975年8月10日,梅斯纳尔(Reinhold·Messner)与哈伯勒(Peter·Habeler)开辟了西北新线路登顶该峰,这是人类第一次运用纯粹的阿尔卑斯方式攀登8000米级山峰。  1977年,2名南斯拉夫人又是开辟新线路登顶加舒布鲁木I峰,但其中的布莱格(D·Bregar)遇难。  1980年,法国队通过南山脊创造了又一条新线路,并成功登顶。  1982年,德国人斯特姆(G·Sturm)、达柯(M·Dacher)和哈普法尔(S·Hupfauer)从北壁新线路到达了顶峰。同年,第一位女子登顶该峰。此外,第一次从8000米高峰滑雪下降的创举也发生在这里。  1983年,瑞士队、波兰队和西班牙队都分别成功登顶,其中部分采用了新线路。  1984年,梅斯纳尔(Reinhold·Messner)和卡默兰德(Hans·Kammerlander)完成了在加舒尔布鲁木I峰与加舒尔布鲁木Ⅱ峰之间的穿越与连登,成功登顶了这两座8000米级山峰,这是一个极为伟大的成绩。  1995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曾攀登此峰,但未获成功。  2007年7月12日,“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的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洛则登顶迦舒布鲁姆Ⅰ峰12、世界第十二高峰:BroadPeak——布洛阿特峰(海拔8047米)  在K2——乔戈里峰东南12公里处是布洛阿特峰,布洛阿特峰英文名BroadPeak,海拔8047米,地理坐标为东经76.34°,位于东经常6.6度,北纬35.8度。布洛阿特峰是喀喇昆仑山的第三高峰,也是世界上名列第12位的高峰。布洛阿特峰山势巍峨,常年覆盖着冰雪。它有三条主要的山脊:北山脊、脊和西南山脊,其中北、南山脊为喀喇昆仑山脉的主脊线,也是国界线,在这两条山脊上分别是中央峰(8016米)和北峰(7538米),这三座高峰挺拔突兀,直刺青天,故而当地人称之为“佛洛青曰岗”,意即“三尖山”,而“布洛阿特”则由来于1892年一个探险队员的名字。  攀登历史:  1957年,奥地利队首登该峰。  1975年,波兰队攀登布洛阿特峰海拔8016米的卫峰成功,首次完成对该峰的登顶。  1975年,波兰登山家维利斯基(KrzysztofWielicki)创下了从BC出发仅用14小时登顶布洛阿特峰的记录。  1983年,意大利人完成了对布洛阿特峰海拔7550米的北峰的攀登。  2001年8月,“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布洛阿特峰。  2003年6月15日,韩国人HANWang-Yong完成了对布洛阿特峰的攀登,完成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用时8年。他是世界上第11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  1996年4月至5月,“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攀登马纳斯鲁峰并成功。  1996年5月12日,墨西哥登山家卡索里奥(CarlosCarsolio)登顶该峰,完成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用时10年。他是世界上第4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他提倡用”阿尔卑斯风格“,即只有2至4人组成一支很小的登山团队,不用固定绳索来进行山峰的攀登。13、世界第十三高峰:GasherbrumII——迦舒布鲁姆Ⅱ峰(海拔8034米)  迦舒布鲁姆Ⅱ峰(GasherbrumII),高度为海拔8034米,是喀拉昆仑山脉中国新疆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的界峰,东经76’39’15,北纬35’45’31,坐落在喀喇昆仑山脉的主脊线上。它是喀喇昆仑山脉的第4高峰,也是世界上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的界峰。  迦舒布鲁姆ⅡI峰主要有4条山脊:西北山脊、东南山脊、东山脊、西南山脊。西北山脊和东山脊是喀喇昆仑山脉主脊线一部分,其北侧在中国境内。迦舒布鲁姆II峰沟谷陡峭,峰巅直插云霄,陡悄的坡壁上冰雪覆盖,北侧地形尤为陡峭复杂,雪崩频繁,攀登极为困难,因此至今尚未有人从中国一侧登顶成功。首创征服该峰纪录的是奥地利人弗利茨·莫拉维克、汉斯·威廉帕尔特、泽普·拉列赫3人。他们于1956年7月1日沿西南山脊(属克什米尔地区)登山顶峰。  攀登历史:  1956年7月7日,奥地利的三名登山队员,首次从西南山脊登顶成功。  1975年,安娜与哈丽娜组队沿奥地利线路登顶加舒尔布鲁木Ⅱ峰,这次首次登顶8000米级山峰的女子登山队。  1984年,梅斯纳尔(ReinholdMessner)和卡默兰德(HansKammerlander)完成了在加舒尔布鲁木I峰与加舒尔布鲁木Ⅱ峰之间的穿越与连登,成功登顶了这两座8000米级山峰,这是一个极为伟大的成绩。  1995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攀登加舒尔布鲁木Ⅱ峰成功。14、世界第十四高峰:ShishaPangma——希夏邦玛峰(海拔8012米)  希夏邦玛(ShishaPangma,Xixabangma,8012),海拔8012,为世界第十四高峰,该峰北坡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布满了冰裂隙。野博康加勤冰川,像一条玉龙蜿蜒在北坡,冰塔林形态各异,气象万千、分明透亮,南坡气候温暖湿润,高山杜鹃林以4700米为上限、3500米以下预林萃绿,为各类珍惜动物栖息地。  1964年5月,中国登山队首次登上峰顶,开创了世界第一的纪录。至此,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部被人类征服。希夏邦玛峰的北坡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布满了冰裂缝,冰崩和雪崩时常发生。北坡最大的野博康加勤冰川,像一条玉龙蜿蜒在山涧,冰塔林像片片鳞甲,层次分明透亮。希夏邦玛峰的南坡气候温暖湿润,高山杜鹃林以海拔4700米为上限,海拔3500米以下竹林翠绿,随处可见或群或只的珍贵的太阳鸟、长尾叶猴和小熊猫等。  攀登历史:  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共10名运动员从北坡首登希夏邦马峰成功,这是人类最后登顶的一座8000米级山峰,这条路线也就成为了攀登希夏邦马峰的传统路线,同时也被认为是所有8000米级山峰中最为安全的一条线路,在在尼泊尔注册的许多登山公司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假如您想活着登上海拔8000米的高峰而不是体验一种艰苦的自杀方法,您的选择是希夏邦马峰。北坡的传统路线可以保证您安全登顶。”。  1981年5月,新西兰高山俱乐部9人,分三批登上了希夏邦马峰的东卫峰--海拔7703米的摩拉门青峰。  1982年4月,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11人,登上了希夏邦马峰西北方向海拔7292米岗彭庆峰。  1987年9月18日,20世纪最为伟大的登山家之一波兰人库库齐卡(JerzyKukuczka)登顶希夏邦马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7年。他是世界上第2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而且所用最短,同时他所选择的攀登线路也几乎都是最危险、最困难的路线。他的壮举还在于他进行了9条新路线,一次单人,5次阿尔卑斯法,4次冬季的攀登。他的强项在于他的毅力。他的同伴提卡(VoytekKurtyka)说::“杰里克是我遇见的登山者中最坚强的,突出在于他忍受痛苦和藐视危险的能力。同时,他着魔于一种领先他人的内心冲动。象他这样的人,遇到障碍时,不是粉碎困难,就是撞破自己的头。”  1994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  1995年,一支西班牙登山队打破传统路线的唯一性,从南坡登顶成功,并命名为“菲哥瑞斯路线”。  1999年10月5日,美国最为伟大的登山家ALEXLOWE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遭遇雪崩遇难。  2001年8月7日,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五名队员在希夏邦马西峰(海拔7292米)同样因雪崩遇难。  2001年9月21日,韩国登山家NMhong-Gil登顶希夏邦马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12年,他是世界上第9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  2004年,法国著名登山家拉法尔(Jean-ChristopheLafaille)沿希夏邦马峰南坡单人登顶成功,这是喜玛拉雅山区历史上第一位以阿尔卑斯式在冬季、无辅助氧气支持下进行的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
如果您是热爱旅游的粉丝,欢迎添加公众微信号:深圳畅游国旅或szchangyou,期待你的加入,随时欢迎到此一游;如果你没兴趣,只是碰巧偶然路过,也乐意你到此一游之后一路飘过~~~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好文、好图、好游记、好的转载也行,期待贡献并分享之。此平台致力于和谐社会所倡导的文明、环保、绿色出行的公益宣传出一分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地球,让我们身心愉悦的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到我们想到的地方去吧! &LET'S GO!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东到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