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唱歌呼吸法法,纠结,你们怎么样练的

武术运动中如何呼吸与练气-董淑新
武术运动中如何呼吸与练气-董淑新
时间: 10:10:36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  查看:  评论:
任何人体运动都必须有呼吸配合进行,运动也是如此。通过实践证明,正确地运用呼吸方法,有助于“手眼身法步”的动作协调和“内外合一,以气催力”。而且对于技击意识及风格特点的体现和节奏分明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完成动作过程中,正确运用呼吸方法还可以起到节约能量和促进健康的作用。
呼气的作用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动作千变万化,但无论什么套路,都是以攻防意识为主体的。要想体现出这种击打的意识,就必须要由力量来配合。为了达到发力的顺达和协调,内在呼吸很重要,所以武术动作发力时,一般都同时采用呼气的方法来配合。这种发力的方法是比较常见的。在观看武术比赛或表演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运动员配合动作呼出一些短促的声音来,有的是“起”,有的是“嚓”有的是“嗨”。特别是那些攻防意识较强,击打方法较明显的动作,更是这样。像弓步冲拳,弹腿冲拳,踹脚等动作的发力,都是采用呼气来配合的。这种呼气配合发力的方式就是所谓“内外合一”中发力的形式之一。这种方法,也是武术运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规律性的呼吸方法。
提气在跳跃动作中的作用
提气,就是腹壁内收,胸腔尽力扩展的一种用力胸式深吸气的方法。吸气后使气流自下而升,可让人使重心提高,有利于凌空而起。在武术中,跳跃,翻腾动作的起跳一般都采用吸气来配合,通过吸气,使膈肌收缩,使腹内压增大,气流向胸腔上升,从而起到提高重心的目的。另外,通过吸气配合,可使膈肌收缩,气流向上冲腾和蹬地向上起跳的发力方向形成一致,从而有助“内外合一”的协调发力,达到提高腾空高度的目的。在武术中采用类似吸提气的方法动作很多,如腾空飞脚、旋风脚、腾空外摆莲、旋子、侧空翻等等,都是运用这种吸提气的方法来配合完成的。
沉气的运用
沉气是一种典型的腹式呼吸法。通过膈肌上下运动和腹肌波浪起伏,可使腹腔产生相应的蠕动。武术中有些动作中要求提神降气,气沉丹田,其目的也是使胸部宽舒,腹部充实。像武术中低姿势的动作如仆步穿掌,前后扫腿,坐盘歇步等等,都是采用这种沉气呼吸的方法来配合降低身体重心的,从而达到根基稳健,固若盘石的目的。
含展动作的呼吸
含展动作的呼吸方法也就是展时为吸,下降含曲时为呼,同医疗中的开合升降式的呼吸方法相同。含展是一对矛盾的相互衬托,在武术运动中很普遍,像马步双劈掌、单劈掌、歇步切掌等。有的动作是先展后含,有的是先含后展。含展不但在动作与动作连接中运用较广泛,而且在单个动作的运动过程中运用也较多。紧接着在身体重心下降,震脚砸拳时就是一个含的动作,发力时就是运用呼气来配合的。通过先吸后呼,先展后含,使身体外部的动作与内在的呼吸柔和在一起,形成“内外合一”的协调发力,从而更能体现出勇猛、顽强、坚毅、强烈的气氛和大小、快慢、高低、起伏的明显节奏。
屏气的运用
屏气是指短的停止呼吸,在武术动作中运用也较广泛。比如在跳跃中,为了在空中控制住身体的平衡和延长腾空的时间,常常利用屏气。当运动中需要迅速停止或断开一个节奏时,采用屏 气也比较多,比如仆步亮掌、提膝亮相、虚步亮相等。就拿仆步亮掌这个动作来说,在抖腕、摆头、屈膝全蹲的同时是呼气,动作形成后一般都要停一下,这时就需要进行短暂的屏气来配合。总体来讲,呼吸始终贯穿和揉合在武术动作之中,与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紧密相关,不可分割。所以,在提高武术技艺的过程中,正确运用呼吸方法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
闪外兼修重练气
武术名家都很注重内外兼修,特别是对气的锻炼尤为重视。他们把练气,养气,集气作为基础,把能够运气发气用于点穴,技击作为武术的上乘。
武术中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沉丹田”、“内外合一,以气催力”的内外兼修运使之法,无论各家各派,都有对练气、养气、集气、运气、发气的记述和要求。比如大家熟悉的长拳八法中,其“精神、气、力、功”就是指对精神、意识、呼吸、内劲的锻炼要求。其中包括对气的运用(提、托、聚、沉等法),而“手、眼、身法、步” 就是指对外部形体的锻炼。南拳练习时也有“内练心神、意、气、力、外练手、眼、腰、马(腿)”的要求,特别是发力比较明显的动作,都必须i呼气和发音来配合完成。所以,在南拳练习中也很重视对气的锻炼和运用。又如在驰名中外的 武术练功步骤中,对初习武者,就要求必须先以站桩练气为基础,特别注重对气的锻炼,被成为“内壮集气”阶段。在《少林宗法阐微》中对站桩练气有详尽的记述:“至于运使之法,以马步为先,又名站步或站桩。苟能于马步练的好,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翁。”“呼吸,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忌呼吸时胡思乱想――如果思想散驰,气必凝结障害,久之则成气痞之病。”不难看出,这里介绍的和现代站桩气功中的意识、 呼吸、姿势是相同的,从而也可以看出在少林武术练功步骤中,不但重视练气,而且还有专门练气的动作。怪不得少林武术绝技惊人,在历史上很有影响,这与他们特别重视内外兼修有关。
在的锻炼过程中,对内外兼修也很注重。特别是对意、气、力的结合运用尤为重视,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髋合,肘为膝合,足与手合。”从各派技术练习要求和实践看,精神,意识和气与练习武术具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可以说明内外兼修在武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又都把内外兼修作为锻炼的基础要素,在这个基础上,又都特别重视和强调气的重要作用。由此看出,武术家不但注重练武,也很注重气功的锻炼,而特别重视与武术的结合运用。其实,练武术与练气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锻炼中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练武术的同时,也应重视对气功的锻炼,做到内外兼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内强外壮。
作者简介:董淑新,北京市镇国武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六段位。以习练,形为主。多年来率领武馆学生参加丰台区、北京市、各项武术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2012年参加在江苏徐州举办的全国传统武术比赛,荣获男子E组传统其他拳术银牌,传统其他器械铜牌。
标签:&&&&&呼吸法练习
呼吸法练习
分享给好友
呼吸法练习
下载至电脑
用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分享给站外好友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万万表情系列(VIP会员专享)
播放数: 6,538
播放数:1,886,103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1,428,049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1,147,932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909,748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851,323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768,344
最近更新:1年前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京公网安备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你毁了我的太极拳---太极拳应怎样练?
“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我的形意拳不能再毁在你们手中”。这是老师在70年代末教育我们一位同学所说的话,原因是我的这位同学将要代表北京参加全国比赛,这次比赛必须是选拔五项才成,我的这位同学一时凑不上五项,就想拔形意拳,他来请示老师,恰巧我在老师家,老师对这位同学不客气的说:“你们已经毁了我的太极拳,我的形意拳不能再毁在你们手中”。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当时北京出现了摆步多少度,弓步多少度,这么一个角度,那么一个角度,这是一些知识分子提出来的角度问题,老师见他们这么一说,就立即回答他们:“照你们这个说法,我也没法练了”。这些同学不是在基本技术上下大功夫,而是在角度上下了大功夫,比如他们的腰腿不好,就应该在腰腿上下功夫,可是他们不在腰腿上下功夫,而是在角度上找齐,这样一来把太极拳的方向引向歧途,一趟简化太极拳,竟搞得龙生九子,九子九样,一个老师教的学生,可学生各有各的理解,为此老师组建了家庭班,强调在家庭班统一简化太极拳,于是我们十几位同学又重新下功夫练简化太极拳,由老师一个一个的纠正动作。家庭班虽然人数不多,但改起来也很难,不少同学不肯放弃自己的练法,老师无论怎么改,他该怎么练还是怎么练。尽管如此,还是改出了两三个接近老师要求的人,他们才是简化太极拳第二代真正的代表。
1996年老师与世长辞了,简化太极拳的创始人没有了,以简化太极拳为基础的88式、66式、48式、42式等等就各有各的发展了,发展到今天,连我这个跟老师多年的学生,竟然也不认识今天的42式太极拳、太极剑了,他们把国家体委系统,以老师为楷模的太极拳练的软、散、懒、乱,没有哪一个动作合乎规范,除了腰腿好些外,几乎没有什么太极拳的味道,完完全全是一种长拳慢练的新品种。含胸、敛臀、功架取中,这本是太极拳的最重要的基本要求,而他们放弃了,他们是挺胸、撅臀、蹲着练,这些原则的错误为什么会出现呢?根就在专业学院、大学的教授那里,他们自己这么练,培养了一批运动员这么练,又相应的培养了一批裁判员,谁不挺胸,谁不撅臀,谁不蹲的很低,他们就不给高分,于是乎不少人本来对太极拳的认识就马虎,这样一来都跟着跑,他们根本不清楚,敛住臀根本就蹲不低这个道理,所以一个蹲大家都蹲。为什么会出现挺胸、撅臀、蹲着练呢?问题的根在那些专家教授身上,这些以长拳、少林拳为基业的专家、教授位一夜之间竟成了太极拳界的权威,他们根本不了解:太极拳、长拳、少林拳是根本要求不同的拳种。两种拳派的风格,谁改谁都得脱胎换骨,因为他们自身都是专家、教授,谁又去监督他们脱胎换骨呢?因此以讹传讹,就使这些撅臀、挺胸、蹲着练的太极拳,堂而皇之的出笼了,因为教授是长拳出身,运动员是长拳出身,裁判员是长拳出身,这种长拳慢练的太极拳自然是很容易接受,大家都这么练,竟使得不撅臀、不挺胸、不蹲着练的人无地自容了,这真是天大的笑话,真同德国的一位老政治家所说“谣言千遍,就是真理”异曲同工。面对这样的太极拳局面,谁有回天之术改之,当然是懂业务的领导,如果专业院校的领导能认识到这种太极拳是长拳慢练,并下决心让全国的太极专家来共同会诊,太极拳在我们这一代就还有希望,否则长拳慢练的太极拳就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使后人不知长拳、少林拳和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有什么区别,我们都将成为葬送中国太极拳的罪人。众所周知,一个糖炒栗子,还有它严格的传统工艺,何况博大精深的的太极拳。古人提醒我们,练拳是要求极严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个含胸、功架取中,一个挺胸、撅臀、蹲着练拳,差之何止毫厘,谬之何止千里。
我为求太极拳之真谛,等老师十三年,心诚所至,金石为开,我终于在75年有机会重新跟老师学拳,老师让我把过去练了二十二年东西全丢掉,从零开始,从头重新学拳。我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太极、形意、八卦脱俗,回顾一下成功之路,没有一样是顺利的,都是久经磨练。如太极拳,一个二十四式,老师给我纠正无数遍而成功,如形意拳一个劈拳,我抓了六年而劲整,如八卦掌前四掌我整整练了四年,老师又重新给我纠正而成功,我这三大拳都是二进宫而苦练成功的。今天我不能瞪着眼看着有人毁我老师的太极拳,凡是挺胸、撅臀、蹲着练太极拳者请住手,还我太极之真面目
我于2003年写的《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在博武网发表后,得到了许多朋友的支持和喜爱。不少人来信来电,希望我继续写太极拳方面的文章。但由于我后来较忙,一直抽不出时间坐下来写作。最近才总算稍有了些闲暇,于是抓紧时间写了此文,作为《你们毁了我的太极拳》一文的补充,不当之处肯定不少,请行家里手指正。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明我们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有严格的规矩。不按着本行本业的规矩,肯定办不好本行本业的事。比如四川成都陈麻婆的豆腐,那么简单的一道菜,各家有各家的做法,但都做不出陈麻婆的豆腐本味来,就是因为没有陈麻婆的方法和规矩。更何况太极拳是一个泱泱大拳,是三大内家拳之一的上乘功夫、上乘拳术,没有规矩能学得好吗?没有继承能发展得了吗?真正的太极拳功夫是“阳春白雪”,不下些决断的大功夫是根本得不到它的真谛的,不出些血本也休想进入它的殿堂。太极拳是道家养生文化和道家武术文化的产物。从历史溯源来看,太极拳经老子、尹喜、麻衣道人李和、陈搏、火龙真人郑思远、张三丰等历代祖师逐渐发展而成。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虚其心,实其腹”,而太极拳从始至终都要求虚心、实腹;老子讲“至虚极,守静笃”,而练太极拳也讲求动中求静。由此可见,太极拳处处合于道,属于道家养生文化和道家武术文化。但现在绝大多数太极拳练习者,包括很多专家教授、七八九段,都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根本做不到太极拳的规矩。或是一知半解,嘴上说说而已,实际做起来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将在以下问题上一个一个地说明“你们如何毁了我的太极拳”。
桩功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问题。没有桩功的太极拳好比建在沙滩上的楼房,风一吹便倒,由此可见桩功的重要。那么练太极拳要站哪些桩功呢?太极拳桩功很多,有开合桩、下蹲桩、马步桩、手挥琵琶桩、提手上式桩、白鹤亮翅桩等等,实际上每个太极拳的动作就是一个桩。要把桩功练得一般人两三个乃至三五个都推不动、拉不动,多棒的小伙子,也休想抬起胳膊来,才算基本达到太极桩功的要求。而现在从各体育大学院校到省市武术队的专业教练,以及各地的太极拳辅导站的教练员、辅导员们,根本不教学者练桩,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站桩。据这些教练员、辅导员们讲,出光盘的那些专家教授,都不谈太极拳站桩的问题,叫我们知道什么?所以我说那些练太极拳不站桩、不懂站桩、或说站桩没用的专家教授们、七八九段们,毁了太极拳的根子!
1978年,我所在的单位和另一单位发生矛盾。我的单位盖房挖地基,另一单位要拆房。为了拿证据,我们派人把对方拆房的情形照了下来,结果对方派人抢相机,双方因此发生了武斗。个别人为了将矛盾闹大,隔着房子往人群里扔砖头,在场的几十人立即发生了骚乱。对方一些人见我很瘦,又是专管这个厂子搬迁的负责人,于是想把我推进地基沟里。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十几个人就是推我不动。他们又派了两个一米八以上的大个子,每人架着我的一只胳膊,想把我架出去打,但任凭他们怎么架也架不动。后来他们改变主意,几十人一齐喊着口号从后向前推我,结果他们的一个人迎面和我撞上,立即应声倒地。那天我们被对方打伤了十几个人,而我却安然无恙。试想如果不是我练武术有桩功,怕是要吃大亏。练功夫,不是专门为了打人,但关键时刻要能自卫,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也练这些不站桩的太极拳,那天的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二、头部功夫
练太极拳对头部的要求是,头容正直,下颏微里收。名曰:虚领顶劲,下颏微一收,气贯于顶。如果推手发人时差了头顶悬之劲,就可能发不动,或发不远。有了这头顶悬的劲,就可能发得动,或发得很漂亮。所以虚领顶劲不可少。面部表情要自然,不可嘻皮笑脸,也不能龇牙咧嘴(练形意拳、八卦掌也是同样的要求)。总之不管多难多易,都要求面部表情自然,好象什么事也没发生那样。
三、眼部功夫
练太极拳时,眼神从始至终都要配合动作。该看前方时要看前方,该看前手时要看前手。不管看哪里,都要让人觉着自然得体。不能该看前手时看了后手,该看右手时看了左手。如白鹤亮翅,定式后应看正前方;又如左野马分鬃,抱球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眼应看上面右手食指。当左脚迈出去,慢慢落实成左弓步时,左手也同时到左胸前,右手停于右胯旁,这时眼就得看左手虎口或食指。眼看左手时,既不能瞪眼也不能迷茫,而是要两眼有神注视前手。更为难做的是,不论一趟太极拳有多少动作,练10分钟、20分钟乃至30分钟、40分钟,眼都不眨一下。我的恩师练一趟八十八式也不眨一下眼。
练眼也专门有练眼之功,如香火头练眼功、提渣滓练眼功、看太阳练眼功、看月亮练眼功等。日后我再专门谈练眼的功夫,可以让大家把眼练得能看夏天中午12点的太阳数分钟乃至更长。
四、鼻子呼吸之功
练太极拳从始至终应呼吸自然。练时配合动作呼和吸,使呼吸慢慢拉长。呼和吸应以耳朵听不见为佳,而且呼吸不能有间断。须知练太极拳不同练早操的二八呼、四八呼,而是要根据动作的难度大小、长短配合呼吸。从起式到收式,都应是起吸落呼、收吸放呼。久而久之,就可使动作和呼吸结合上。再加紧下大功夫,就能达到气与劲合的境地。当然还有更为高深的呼吸功夫,即练着练着太极拳,突然感觉耳旁如打了一声雷,不觉自己有呼吸,这就是胎息。如果经常能达到胎息的境界,长寿是定然无疑的。不过这种呼吸,现在练太极拳的专家教授们、七八九段们,恐怕是知者甚少了。要想学会如此境界的呼吸,速找明师虚心求教,可能还能学到。
五、耳之功夫
一般人可能会问,练太极拳与耳朵有什么关系?又不是和人比武,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请听听我讲的耳在太极拳中的作用,可能会有所帮助。前面谈了呼吸是耳朵听不见的呼吸,那么耳朵听什么呢?我认为耳要听蝉鸣。什么是蝉鸣?蝉鸣即我们稍一静,大脑中发出的“而”的声音。只要能排除杂念,神不外散,专注地听蝉鸣,久而久之,刹那间耳边“哗啦”一声,如同雷声,就入静了。此时,只知练拳,不知其他,见如不见。见人如不见,见物如不见,见一切如不见。这就是练太极拳所讲的动中求静的最佳效果。久静而生动,此动不是练太极拳动作的动,而是一点真阳在动,这一点真阳即是生殖器无念而自举的动(所以要练真正的太极拳,尤其是养生功,不能集体在一起,更不便男男女女在一起练,关键就在于此。这个怕是一万个练太极拳的也没几个懂的,更别说什么太极拳专家教授、七八九段)。真阳一动就得会收,这收气之法,不是得真传者,也绝对不知道。真阳一动,要用小周天收气之法收之。气越收越足,真阳越动越勤、越坚、越硬,直至七个小周天都收不住,即改用无孔笛颠倒两头吹之功。七个无孔笛也收不住、降不了,速开通奇经八脉。八脉开通身属阳,准备下手采小药。当我们练着练着突然觉得一点真阳要夺关而出,千钧一发之际,要会勒阳关,调外药,调到药产神知,此时要会上下任督接连之法,速用宝剑斩插之,这叫做宝剑插在三江口,管叫黄河水倒流,风吹之,火化之。采完药后,再行牢牢封固,这种功夫才是张三丰祖师传下来的太极拳功夫。不论杨、吴、陈、孙、武、李,谁懂这种功夫,才算得“下手炼精化气”之真传,得太极拳之真传。
不少练太极、形意、八卦的名师都说会“炼精化气”,也可能他们不愿写在书本上,但在我看来,那么多练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的,也只是会说说名词而已,实际都不会。如果真会,就不会说站着三体式能结丹、站着三体式能采药的外行话,就不会说“炼精化气”的外行话。“炼精化气”前面还得加上两个字,“下手炼精化气”才是行话。上面所说的功夫在公园里练行吗?当着人练行吗?不行。采药归炉后,还有许多功夫,因为这里重点是讲太极拳,所以我只介绍一下名称,分别有:提渣滓、卯酉周天、歙聚祖气、蜇藏气穴、提踵呼吸、点穴固丹、虚室生白、六根震动、大药过关、养育圣胎、出阳神、撒手九年之功等等。这说明太极拳确实属于道家而不属于别的哪门哪派。历代太极祖师可能怕日后有背叛者、不忠者,他们往往不说太极拳是出自道家,而说是出于自己那家那派,所以不传下手炼精化气、转手炼气化神、了手炼神还虚、撒手炼虚合道等功。如果谁说太极拳是他们家创的,就请他把这些功夫一一说清楚。以上我主要讲的是男子练法,至于女子练法今后有机会再另写一篇。还有年少有年少的练法,年老有年老的练法,有病有有病的练法,没病有没病的练法,不能概而论之。
六、舌部功夫
练太极拳从预备式开始就要舌尖倒卷,上顶天池穴。舌根部有两个穴位,左为金井,右为石泉。随着动作慢慢运行,舌下两穴会分泌唾液,这唾液行话为“玉液”
(静中得来的此液为丹)。唾液不是有了就咽,而是要待整套太极拳练完后唾液满口时再吮吞下咽。会吮吞者,唾液直入任脉,不会吮吞则直入肠胃。入任脉则利阳精,久而久之能使肾机能强壮,使身体越来越棒。以五行相生而论:肾属水,肾脏无病,肾水足,水可生木;肝在五行中属木,肾无病利于养肝脏,肝属木,木又生火;心在五行中属火,肝气足又利于心,心属火,火又生土;心脏无病又利于脾胃,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土又生金;在五行中肺属金,脾胃无病又利于肺腑,肺属金,金生水,肺腑无病又利于肾脏。此谓五行相生之理,有相生就有相克,这是辩证的关系。五行相生是顺理,而五行相克呢?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以五行相克之理言之:金克木,金在人身内属肺,肺腑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木肝之病,木在人身之内属肝,肝脏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土脾胃之病,土在人身内属脾胃,脾胃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肾水之病,肾属水,肾脏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心火之病,火在人身内属心,心脏无病又能帮助去攻克金肺之病。如此相生相克,循环往来,何病之有?此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就是阴阳辩证之理,此理就是典型的道家文化。它充塞宇宙,充塞大地,充塞人身,充塞万物,也充塞太极、形意、八卦,此理虽简明,然也不是一个对道家文化思想无知的人可理解的。所以,我断定太极、形意、八卦出自道家,不属哪门哪派,要说派就是道家武当派。
七、肩部功夫
练太极拳不论做什么动作,或起或落,肩是一直下沉的。这种沉不是僵硬之沉,而是自然松沉。不会练拳的人,却往往认为沉肩没什么作用。肩为胳膊之根节,肩能松沉,则一般人绝对抬不起你的胳膊来。放人亦然,如果对方身上较沉,那么自己的肩稍微一端,便立即使不上劲。因为肩一端,则使胳膊和周身脱节,和肘腕脱节,所以没有劲力。只有肩一松,使胳膊和全身成为紧锁在一起的整体,和肘腕成为一家,劲力方可好用。先辈把肩称为胳膊之根节,而肘为中节,腕为梢节,可见沉肩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练太极拳除下势等个别动作外,不论练多难的动作,两肩始终要在一个水平线上。在推手中,肩靠是很有威力的技击动作。如对方捋我,那正好借对方的捋劲,往对方中部靠去,轻者靠出丈外,重者立即休克,可见沉肩肩靠威力之大。但如今练太极拳者,尤其是专业运动员和公园晨练者,一万个中也没见一个会沉肩的,这样下去太极拳岂不危险。
八、肘部功夫
练太极拳强调沉肩、坠肘。如果肩松沉了,但肘却微外掀和里瘪,会立即破坏了沉肩的作用,使劲立散。肘为胳膊之中节,中节出了问题,根节和梢节都会受到影响,使劲不能完整。所以不论野马分鬃、搂膝拗步还是其他动作,肘都不能外掀和里扣,就是四角穿梭也不允许掀肘。在推手中,肘的杀伤力太过威猛,所以高手往往不愿用肘去击对方。这肘要是顶上,如顶在肋上,就得顶断几根肋骨,轻者也得吐血,故推手比赛严禁用肘。立肘更厉害,就是砸在对方后背上,也能使对方受不了,何况顶在砸在要害之处。如今的专业运动员和公园晨练者,肘部的问题都比较严重,尤其那些不会推手的教太极拳者,根本就不知肘有什么作用。
九、腕部功夫和指尖功夫
练太极拳讲腕坐、指展,这样使肩、肘、腕成为一致的整体。如果肩沉了,肘坠了,腕却不坐,则使胳膊之劲不能成为一家,肩肘之劲也就没有可靠的保障。胳膊作为上身的两扇大门,肩、肘、腕必须成为统一的整体才能运用自如。肩肘腕统一了,指不展劲力也同样发挥不出来,所以指展的问题也不能小看。发人放人,指在最前方,把人发出去没有腕滚不行(如挤之势,腕不滚则不奏效),没有指尖的抖弹劲也不行。指不展从表演上看也没有可观性。太极推手时,指尖应如中医搭脉一样,稍一接触对方,便将对方的劲路、功力大小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我们今天的专业运动员和公园晨练者,都是或出手娇无力,或出手不见形。更有甚者,把手搞成唱戏演员的“兰花指”,使人不懂,这手型究竟意味着什么?太极的指,同样是太软了不行(无力),太硬了也不行(劲僵),应是可软可硬,也就是软中有硬,硬中有软。
十、两胳膊之劲
练太极拳处处体现圆运动,先辈武术家谓之“抱元守一”。这个“一”,我在耳部功夫中已作了说明,这里再强调一句,这就是先天一气,先天一气就是无念的真阳。孙禄堂先生说,“太极皮球也,形意铁球也”。而今天的许多专业太极拳运动员、专家教授们,别说懂什么抱元守一,就是两只胳膊抱圆都做不好。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哪一个不是瘪瘪楞楞。孙老先生说太极皮球也,指的可不是没有气的皮球,而是打足气的皮球,处处是圆的,让对方无处下手。如推手时两只胳膊棚得很圆,如同皮球,那对方在哪里下手呢?对方无从下手,没有任何缺陷,这就是抱球应达到的效果。以肩论,肩是圆的,肩下腋内可容一个拳头;以腰论,腰似车轴,处处运用自如;以背论,背是圆的,背如弓则劲无穷;以裆论,提肛、裹裆,裆是圆的;以腿论,后支撑腿(如弓步)是圆的;以手论,虎口是圆的;以起手落手论,起手是圆弧,落手也是圆弧,用行话说就是“起手要轻灵,落手要沉着”。所谓起手轻灵,落手沉着,即练者并没着意用劲,却让行家看来处处有种内含的暗劲。而如今的太极拳专业运动员,起手飘忽忽,落手忽忽飘,手没有准星,没有定向,不知落在什么地方合适,出手娇无力,脚下软绵绵,这能叫上乘功夫的太极拳吗?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练太极拳嘛,随便练练,一点劲也不用使。此言谬矣。如果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规范去练,不挺胸,不提肚,不撅臀,就是一趟二十四式练下来,一般人腿也会发抖。常见太极拳参赛者,腰不会动,或者说腰和四肢配合不上,只是耍胳膊耍腿,虽然练得很慢,但也不是太极拳,只能说是长拳慢练,没有太极拳的味道,更没有太极拳的内在之劲。太极味、太极劲比较难练。说软嘛,软中有硬;说硬嘛,硬中有软。软不是软绵绵,硬不是硬梆梆。不在明师指导下言传口授,休想练出太极劲、太极味来。
十一、胸部功夫
练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极严。头顶了,肘坠了,腕坐了,指展了,但胸一挺就又破坏了上面所说的整体。上面所要求的肩、肘、腕都是劲力下沉的要求,而一挺胸,则气往上涌停于胸。太极拳要求周身一家,劲一松到脚。气往上涌,就不可能一松到脚。只有胸微收,气才能下降丹田。胸微收,又能使背撑圆,使气贴于背。太极、形意、八卦都要求收胸,就连西洋拳击,也要求收胸。只有收胸,两肩之劲才能向前、向左、向右放远。而挺着胸,劲力就被胸肢解、阻住,不可能放远。太极拳讲神气收敛入骨,气贴于背,就必须收胸。所以不收胸不仅使劲力受阻,而且气不可能沉于丹田。因此不论男女,练太极拳都必须收胸。那么男的较容易检查胸部收没收,女的怎么检查呢?检查女子收胸否,主要看后背是否撑圆。先辈讲含蓄在胸,又讲胸微收,心窝微收,都是根据道家祖师老子讲“虚其心,实其腹”而来的。因此,我认为,挺胸练太极,就不是太极。谁能收胸,谁才能练对了太极拳。请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在练太极拳时能真正做到收胸呢?可惜包括那些专家教授、七八九段,会收胸者绝少。不会收胸,则上身劲力不能一致向下,而受阻于胸,永远练不成周身一家。
十二、腹部功夫
练太极拳,对腹部的要求,讲的是气沉丹田。丹田者,在脐下一寸三。气沉于丹田,表现出来是腹部圆,气充于腹。如果提着肚子,说气沉丹田了,可能吗?提肚,腹是瘪的,瘪的就说明气没沉于丹田,气没沉于丹田,必然上涌于胸,所以提肚、收腹都是练好太极拳的大忌。一个有功夫的太极拳师,气沉于丹田,腹部被人打上几拳、踹上几脚都可以承受。我自己在四十多岁教太极、形意、八卦时,就让不相信的学生在我腹上打几拳踹几脚试试。今后学练太极、形意、八卦者,也可以问问你们的教练、教授、老师,腹上敢不敢让人打几拳踹几脚,没功夫的就不敢让你打让你踹。太极推手更讲腹部充实,太极推手高手,如郝家俊先生,用腹部打人,比一般人用手的劲力还大得多。往往他向里一带,腹部一弹就能把人击出丈外,腹部放人的威力,比别人用推和挤还高。
十三、腰部功夫
腰和腹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要分开谈呢,因为先辈武术家们多谈腰,所以我把腰和腹分开谈,为的是刚才能着重谈谈腹。练太极拳是腰带动四肢,腰是一身之主宰。先辈们说,腰似车轴。练太极拳时是腰的左右旋转带动手和脚,腰不动则手臂也几乎没什么动作。太极高手由于能合理用腰,故动作常使一般人不觉。须知腰左右旋转,不是左右摆动、左右扭腰。如果是摆动、扭腰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说练太极拳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无不动体现在腰,无不静体现在心、在脑。还是以左野马分鬃为例,左脚迈出着地,脚尖上翘,脚跟着地,两手左右慢慢分开,表面上看是手在动,而实际是腰在向左慢慢旋转。如果腰不动,动作立止。又如云手,表面上看是手在左右运行,而实际是腰在左右旋转,只是在腰转到左右时手腕坐腕翻转了一下而已。如果只是手在运行,腰不会左右旋转,那只能说是初学太极拳。常见比赛场上的太极拳运动员,只是在耍胳膊耍腿,而不会用腰,实际那不是在练太极拳,那是在瞎比划。推手更强调腰的功力。如果和人推手,腰痛推得了吗?腰部没有功夫,不会前后左右旋转,对方推来,接得住吗?因此,我认为,练太极拳不会用腰带动四肢运动,就等于不会练太极拳;练太极推手不会用腰发人放人,就等于不会推手。可见腰在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
郑曼青的&应敌诀&和发劲诀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唱歌呼吸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