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天气预报准吗?

您当前位置:
太原天气“Duang Duang”变 为啥预报没那么准?——揭秘天气预报背后的大小事
WWW.  日 14:19:31 来源: 山西晚报
4月21日,太原市民宋先生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反映在同一时段收看天气预报,却得到不同的数值。他疑惑地问:“到底该以哪个台的播报为准?”天气预报果真有同时不同数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数值?天气预报的度数是怎么测出来的?国内气象台如何能预报国外的天气?
4月22日,记者走进太原市气象局,现场观看了天气预报测算系统,与预报员面对面交流,解答了这些疑问。
3家媒体播报同一天同一地方的气温为何数值不一样
宋先生过去是一名公务员,因工作原因,他每天有收看新闻的习惯。退休后,紧跟着新闻的天气预报也成了他每天关注的内容之一。4月17日,他照常观看央视一套的《新闻联播》以及太原电视台的《新闻快车》,仔细一留意,两个台播报的天气预报竟然不一样。“《新闻快车》结束后,显示太原的气温是9℃到13℃。继续看央视《新闻联播》,显示太原的气温是13℃到20℃。”看到差别不小,宋先生在本上记下了当天的天气情况,还跟老伴唠叨这件事。当天21时,老伴在收听一档晚间广播类节目时,听到预报的气温是12℃到15℃。3个媒体播报同一地方的气温,竟各有不同,这让宋先生有些疑惑。他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问道:“到底该以哪个台的播报为准?”
22日,记者来到太原气象台,当天的天气预报员常钢接受了采访。“央视天气预报采纳的是我们传给国家气象局的数据,和我们传给太原媒体的是相同的。有差异的地方在于,两家媒体采用的数据有时间间隔,也就是制作预报的时间不一样,所以会出现差异。”
常钢进一步介绍说:“我们每天会对天气预报进行多次滚动预报。从凌晨开始的话,4时45分、6时30分、10时15分、15时15分、16时15分,这几个时段会发布精细化天气预报,预报员会通过实时的网络传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我们从中央媒体看到的天气预报基本上就是以这些数据为准,同样的72小时预报时效我们会制作4份天气预报,这是因为观测资料的时间区别,随着最新资料的不断更新,对天气形势有一个更加精确的把握,预报结论也会有相应的调整,所以我们的预报结论就会出现一定的区别。”
常钢说:“有些媒体在对外进行天气发布的时候,可能对天气的时效性不是特别关注,比如没有说明气象台预报的发布时间,没有进行专门的标注就可能让人有一个误解。”
天气预报有时不准确主要受三个因素制约
对于宋先生提出的,3家媒体不同的预报是不是说明预报得不准确,原因又是什么?常钢说,这种数值不同并不是不准确,“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第一是要知道这个预报是哪儿发布的;第二是看这个预报是什么时候发布的,发布时间很重要,最新的天气预报是最接近当时的天气情况的。”常钢解释道:“电台播报的气温,指的是今天夜间的最低气温是12℃,明天白天的最高气温是15℃。”由于宋先生只记得气温的数字,对播报的具体内容没有印象,所以很难更详细地解释气温差异。
天气预报能做到100%的准确吗?常钢说:“客观来讲,主要是3个因素制约着我们,一是观测资料的时空密度不足:一些地区受地形限制,观测点很少,比如海洋和高原地区;二是数值计算能力:世界普遍采用建立大气运动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的方式得出未来的大气状况,计算机的能力高低会影响准确率;三是仪器精确度。”
常钢说,天气预报员会尽100%的努力做预报,但很多时候准确率很难达到100%,“客观条件制约加上时效性的原因,导致我们不可能做到100%的准确。因为天气的复杂性,即使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预报也永远达不到100%,目前,概率预报是全世界最流行的一种天气预报形式,就是我们努力提高准确的概率,让它接近准确无误。”
国内电视上国外的天气预报数据是怎么得来的?
记者问,国内的电视台会播报国外的天气情况,这个预报是怎么来的?常钢回答:“有专门的世界气象组织(WMO),只要加入气象组织就可以实现气象资源共享。”常钢点亮电脑屏幕,鼠标一划,天气图就从国内到了欧洲。“国家气象中心可以通过国外的这些气象数据来制作国外其他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同样,国外气象部门也可以通过气象资料来及时了解我国城市的天气。”气象预报员荆肖军进一步补充。
荆肖军解释说,气象站也是分等级的,“像太原市气象局会把我们的气象信息上传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有一些气象站来参与国际交换。
网络上的天气预报靠谱吗?
如今已经是网络化时代,手机里下个查询天气的APP,成为不少人的选择。网络上的天气软件预报准确吗?常钢提了些建议:首先关注谁发布,第二就是关注发布的时间,第三就是尽量选择权威的媒体发布。如果习惯上网看,可以登录中国气象局的官网,这个数字来源比较权威,另外数据更新也比较及时。
常钢提到,如果天气预报的使用频率较高,可以多了解天气查询软件的信息来源背景,以供选择最科学的数据,“比如有一款软件,我了解到人家的信息来源是国家气象局,双方有合作,那这种气象发布肯定会相对准确。”
喂,“天气预报”,这些事儿我都找你!
说起天气预报和老百姓生活的相关性,办公室其他几位预报员也频频点头,看看他们接过的这些电话就知道了。
问询1:凌晨2:00来电,“你们预报的是3级南风,可是我这儿风刮得这么厉害,”值班预报员一听,赶快开窗户感受天气,没多大风啊?然后问:“先生您在哪儿了?”“迎泽大桥上!”“半夜在大桥上肯定风大,而且也冷,我们是针对整个太原市进行预报的。”预报员解释道。
问询2:“我准备预约腊月廿三擦玻璃了,你告诉我,那天下雪不?”“就我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未来三天内会有多云,可能还……客观地说……”(直接打断)“不要说那些,我就想知道那天擦玻璃有没有雨雪天气了?”“目前是没办法预判的。”
○名词解释
这些词汇你懂吗?
1、天气与气候到底有啥区别?
要想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常钢举了个例子。“今天的天气不错,不冷不热,还有点微风,适合出去玩。”这里说的就是天气,指的是短时天气现象。“你老家在哪里?”“云南昆明,那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这里说的就是气候,指的是一种平均状态,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
2、气象上的“凌晨”,你知道是几点吗?
白天:8时-20时;凌晨:3时-5时;早晨:5时-8时;上午:8时-11时;中午:11时-13时;下午:13时-17时;傍晚:17时-20时;夜间:当日20时-次日8时。
3、每天听“气温”,你知道气温的具体用法吗?
今天最高气温:指的是白天出现的最高气温,例如,今天白天到今天夜间,就是说8时到20时,这个时段内的最高和最低气温,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最低气温必须出现在早上六七点,最高气温必须出现在下午两三点。
明天最低气温:受冷空气等的影响,有时最低气温不是出现在早晨,可能出现在白天。
4、晴转多云/晴到多云/晴间多云,有啥不同?
天空状况用语一般分为晴天、少云、多云、阴天等。晴转多云着重于转变的过程,指天气有可能往坏的方向转变,比如前半天是晴天,后半天转为多云,意味着天气要变化;晴到多云则说明天气状况相对稳定,始终在“晴”与“多云”这个区间内;晴间多云侧重于大部分时间是晴天,少部分时间云量增多,不过主要还是晴天。
○人物档案
一个天气预报员的工作日志
太原气象台办公室工作平台上摆放着12台电脑24个屏幕不休眠地在工作,记者不禁对预报员的工作产生了好奇,他们是咋获取数据的?庞杂的天气系统是如何一步步转化为精确的数字化预报?常钢指着眼前的24个大屏幕说,“一切都离不开它们!全球的数据都在里面呢!”
7:50—8:00 和夜班同事交接班,查看当天天气情况。
8:00 坐在办公室悬挂的4个电视屏幕下准时收听收看全国的天气会商,主要参加的是国家级和省级气象业务单位,大家对全国重要的天气进行探讨,需要提前准备发言,这个是365天不间断的。
8:30—9:00 坐在12台电脑前,查看地面的天气图、高空的天气图、探空图、数值预报资料、卫星资料、雷达资料以及新型气象自动站等进行参考分析,根据不同的天气现象选择不同的天气资料图进行重点分析,形成自己的预报思路,然后参考指导预报结论进行订正,整合预报思路,做出精细化的预报产品。
9:00—9:30 预报员会进行一个紫外线预报,做完后会和太原市环境监测站进行会商,需要做一个PPT,还要对当天环境气象条件做预报。
9:30—10:00 准备10:15的精细化天气预报,一份是72小时的12小时间隔的天气预报,另一份就是24小时的天气预报,这个是6小时间隔的。
10:00 和太原市环境监测站进行会商,这个也是每天不间断的。
10:15—11:00 做11点的短期天气预报,如果有降水降雪等其他天气状况的话还要实时关注,根据每小时上传的数据及时分析,做出预警分析。看这个实况是为了防止灾害性天气和出现次生灾害,及时发布一些预警,对一些相应的部门进行发布,例如降雪天气我们会及时通知交通部门,像地质灾害、森林火线和病虫害等会对相关的部门进行专项服务。
11:00—11:30 观看地面天气图,根据这个制作15:15的天气预报,做完后继续及时监视天气的变化。
14:00—15:15 进行精细化天气预报制作,准备紫外线预报。
15:20—16:15 分析最新的数值预报和实况资料,制做16:15的精细化天气预报,这个就是19:30《新闻联播》后播报的天气预报。
16:10—16:20 要做一个空气质量预报,直接传到省局和国家局,另外还有十县区的天气预报和中期天气预报。
16:10—16:30 做17时的短期天气预报。
16:30—18:00 发微博、短信、邮件、传真等及时把预报结论发出去,进行预报产品制作和产品发布。
18:00—20:00 及时关注天气状况。
20:00—24:00 交接班,看预警是否需要确认,是否需要重发,是否需要解除等。
03:00 准备4:00的预报,看地面的天气图、高空的天气图、探空图等进行参考分析,根据不同的天气现象会选择不同的天气资料图进行重点分析,尽量做出准确的精细化天气预报。
4:00—6:00 制作6:00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大城市天气预报和短期天气预报。
6:00 发布短期的天气预报。
7:00 有情况的话及时发布雨情。
记者 郝宏 实习生 郭峰
[] [] []
[责任编辑:问题已关闭
包含主观个人判断或基于未经证实的传言
请保持提问的客观立场,补充可信来源,对问题中的事件和观点给出充分的依据和说明,先求证再进行推演提问。个人观点可以在回答中发布。
为什么现在感觉天气预报越来越不准了?
是因为技术没有进步? 还是因为天气越来越善变? 抑或是其他?
按投票排序
你只会记住不好的,准的时候你觉得正常不去记,不准的时候就记住了,尤其是下雨或者没下雨,你会抱怨带不带伞的问题。城市太大,诸如北京,海淀下雨的时候,丰台一片晴朗,你让他怎么报?降雨不是按照我们分配的区域来的,所以一个区域间也有不同的天气。预报结果是概率事件,诸如降雨概率这货就是这么产生的,不过大多数人疑惑什么叫降雨概率70%?所以有些地方还是降雨或不降雨,完全是概率的事情,只不过说了具体的东西反而有些人不知道,只好按照一定的概率说降雨。其实现在天气预报已经非常准了,更新频率超级快,几乎可以做到每天多次更新数据,这种情况下,很难得了。估计以后会做得更好。
我的感觉相反,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本地区过去几个小时间隔为20分钟的雷达云图(.),自己都能判断雨区朝哪个方向移动。ps...哎呀,间隔20分钟都成为历史了,现在是间隔5分钟。但最近的图是20分钟以前的,还不能同步。
不要管那些精英或者左左们搞出奇怪的模型和不靠谱的天气预报了,气象建设应该停下来等一等人民,预报准确率下降都是体制的错(至于预报准确率上升——当然是人民的功劳)。我来教题主DIY一个准确率接近100%,实时更新的气象台。见下图。石头是湿的——下雨石头是干的——没下雨地上有影子——晴天石头上是白的——下雪看不见石头——大雾石头在摇晃——刮风石头在上下抖动——地震石头飞走了——龙卷风
我想问,你的感觉靠谱么,有没有依据?是自己经过统计发现的?还是无意杜撰的?据我所知现在的预报要报未来几天内是否雨,已经不成问题了。但天气的预测难度还是很大的,尤其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导致影响天气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
要知道准的时候你不一定会记得说,哎呀今天天气和昨晚预报的一样呢,而一旦不准,你一定会抱怨预报不准.....久而久之,你印象里只记住抱怨过的话了
做天气预报有这样的原则:宁可空报,不可漏报。简单的说,天气本身有一定不可预报性(参见),遇到模棱两可的情况,报了灾害性天气,没发生,大家防着点没损失什么;反之,漏报则意味着毫无防备的灾害性天气,损失更大。
我觉得还是更准了,记得上高中时天气预报的下雨通常是我不带雨衣的标准
因为我们能获取的信息量大了
因为长大了,比以前更关注天气了
确定看的一次天气预报没用好几天?
随着观测技术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天气预报是越来越准确的,目前国内晴雨预报的准确率超过90%。但个人感觉经常难以和天气预报的准确与否划上等号,因为天气预报都是对相对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作出的预报(现在的技术达不到非常精细的水平),而个人感觉从空间上来讲是非常小的范围。比如气象台预报你所在的城市有降雨,你所在的地方可能没有而城市的其他地区有降雨,这就不能算预测失误。同样从时间上来讲,如果说白天到夜间有雨则是早8点到晚8点预测有降水,那么在这个时间段中只要有降雨都不算预测失误。这并不是说天气预报对于个人来说用处不大,总体上讲大范围的天气预报对于大多数人都是有意义的。当然天气预报未来要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现在也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工作。
参考这个答案
是啊,夏天到了,用温度计到外面测天天超40度,天气预报永远37,偶尔38度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瓶颈在哪里?―中国经济网
当前位置:&&&&&&正文
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瓶颈在哪里?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原标题:天气的“心思”怎么猜
图① 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大平台。
  图② 华山气象站观测员于进江进行气象数据观测。
  图③ 四川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正在考察气象观测员运用自动化设备的能力。
  图④ 用于进行数值模式计算的大型计算机。
  图⑤ 陕西三原县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天气预报的各种操作平台。杜 芳摄
  人们对天气现象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风云变幻的天气如同娇羞而又狡黠的少女,人们至今还是难以完全读懂“她”的心迹。前不久美国纽约等地居民在轰鸣的除雪机声中醒来时,发现预报的“史上最大暴风雪”并未如“约”出现。为此,美国新泽西、费城等地多位气象专家为这次暴风雪天气的预报错误公开道歉。说好的风霜雨雪为何屡有“爽约”?我们如何与天气对话,探寻这位“天气少女”的心意?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瓶颈在哪里?
  探秘天气的“水晶球”: 数值模式如何 看现在算未来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向大地,在我国2000多个气象观测台站,观测员已经来到观测场,他们观云测天,记录下当时的日照、云量、冰冻以及天气现象,这些观测数据从早8点到晚8点以每三个小时一次的频率发报。与此同时,上万个自动气象站正高速运转,不停地将监测到的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数据传递到数据处理中心。上百个高空气象站上空太空气球载着各种探测仪器冉冉升起,一会儿向东飘,一会儿向西去,地面雷达则追着这些气球跑,实时监测不同高度的温度、气压、风向情况。
  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沙漠地带,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气象观测台站遍布东南西北,从地面、海洋到万米高空,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准时上传,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任凭天地如何风云变幻、斗转星移,全世界所有的气象观测站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同时对大气进行观测,这些观测数据迅速通过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络传递汇集,成为数值天气预报的初值条件。
  “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再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进行求解,进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这就是当今时兴的数值天气预报。”中央气象台预报员唐健说。
  观测员搜集上来的是当下的数据,预报员预报的是未来的天气,数值预报的方法凭什么通过现在可以预知未来?
  “如果种下一棵树,通过观察得知它每天长5厘米,那么就能知道十天以后这棵树会长多高。大气运动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能做预报,就是因为有一个闭合的大气运动方程组,这个方程组的系数更复杂,如果知道现在的温度、压力、风速等,换算到大气的方程组中,就可以通过时间的推移知道未来的天气状况。”唐健说。
  在这种模式下,全球被划出一个个网格,有的网格很密,可以达到50公里乘以50公里,有的则是100公里乘以100公里。他们共同构成一张渔网兜住了地球,每一个网格点就是数值预报模式计算的一个点。分布在网格中间的观测台站通过数学方法把观测到的数据插值在这些网格点上,通过计算得出数值预报的产品。
  没有这张渔网之前,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寻找规律,有了诸多预测天气的经验,后来人们更多运用的是根据天气学原理和经验,利用天气图推算的预报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误差较大。直到有了这张渔网,天气预报才有了更为科学有效的预报手段。
  数值预报方法的建立虽然只有几十年时间,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进,数值预报在使用过程中的优势日益凸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数值预报短时效的预报不见得比预报员的主观判断有明显优势,但较长时效的预报,尤其是对天气形势的预报,准确率远远好于预报员主观推理。”
  扇动起飓风的蝴蝶翅膀:天气预报 因何会“看走眼”
  把数值代入公式,在计算机里算一算,就能得出未来天气吗?就像把玉米放入爆炒机,在里面搅一搅,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爆米花?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事实上,计算机算出来的数值是不能直接用的。
  “计算机给出的答案有误差,它只能是一个无限接近的可能,而不是一个确定的解。”唐健说。
  答案的误差从何而来呢?原因之一是作为初值的观测数据可能不准,哪怕是0.1的误差放到方程组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无限的放大,导致最后跟实际相偏离。
  正如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大气运动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当人们从大气运动的初始状态出发计算未来大气状况时,初始状态微小差异会使后来的演变结果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大气的内在随机性。” 中国科学院气象专家曾经这样作出解释,内在随机性使得人们对于未来大气运动的描述不可能做到精雕细刻。
  除了自身的随机性,大气运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外在干扰,如城市热岛、温室效应以及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这些都是影响大气运动的外在随机性,成为“无数扇动的蝴蝶翅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家斌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开始是失之毫厘,后面就是差之千里。内在和外在随机性同时影响预报的精度,当然预报的难度就增大了很多。”
  造成答案误差的另一个原因是用于计算的方程组本身有缺陷。“计算机去求解的时候,在数学分析过程中会使用一些近似,这个时候可能引入误差,这种系统误差和初始的观测误差会使得最后的结果偏离它应有的真值。”唐健说。因此,计算机出来的数据是需要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订正的。
  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员每天都在做这样的工作。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各式各样的天气图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预报员每天都要研究大量的天气图表,结合气象卫星、雷达探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作出未来不同时间段的具体天气预报。
  “数值模式中进行计算的一个网格可能有几十公里,这几十公里都是用一个值来表示,但是这几十公里内海陆状况不一、地形复杂多变,一个值是无法呈现更多细节的。就像一张照片的像素一定,如果就某一点无限放大会发现这个点是模糊的,没有更多细节。这时候就需要人为修补。预报员的分析和订正就是在把数值模式这个‘大照片’修补出更清晰的细节。”唐健说。
  “具体而言,河北省石家庄一带西边靠近太行山,那西风吹过来就会发生沉降增温,但在数值预报模式中,一些类似于地形等的信息依然难以充分表达,因此数值模式对地形条件下的预报是有欠缺的,这时候预报员就会在模式预报的结果上进行订正,将山上的温度数值调低一些,更贴合当地的实际状况。这方面,天气预报员的经验大有可为。”唐健说。
  当然,由于影响天气的原因很多,很复杂,预报员也需要集思广益,进行讨论,像医生给病人会诊一样,进行天气会商。“有时候对着同样一个区域的天气数据分析,预报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个说风场辐合条件好,利于水汽汇集抬升,因此会有降雨,那个说降水条件不足,不能形成降水。常常发生很激烈的讨论。”唐健说。
  尽管每次天气预报之前都经过了充分会商,但这只能保证天气预报尽量准确。气象专家表示,在天气预报中,人的分析判断毕竟会带有主观性,但天气预报又离不开这种主观判定,这也是影响预报不准的原因之一。
  “常见病”遇上“疑难杂症”: 何不让“抱怨” 先飞一会儿
  把天气报准是每个预报员的心愿,因此检验自己报得准不准成为预报员的通病。“有的预报员预报了第二天傍晚有雨,下午就会搬个小马扎到窗台上等雨来,有时候预报夜间有雪,不等雪下来预报员就睡不着。”唐健说。
  对于天气预报员而言,每次预报都像是高考。高考考生最多考3天,考完可以放松;但预报员每天都在高考,在天气平稳时他们考不了满分,在天气复杂时他们更担心考不及格。但是他们还是要面对全国人民,包括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和部门的阅卷。
  “基于现在的科技水平以及对整个大气,甚至对现在整个气候系统的了解程度,决定了我们的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这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全世界都是如此。”唐健说。
  “哪怕一万年后,天气预报也不一定能报准。”天气预报主持人宋英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达这样的看法。“因为准的标准在水涨船高。观众在20年前只要求知道‘明天下雨吗’,现在即便把时间、区域和量级具体到‘下班前后海淀区将有今年以来最大降雨’,也没有人说你准,因为大家会接着问,那什么时候停呢,哪里下得最大呢?”
  其实,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一直都在艰难提升: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3项指标,历史上首次全部超过80%,分别达到87.5%、80.2%和84.4%;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再创新低,为78公里,继续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但是天气预报中也有难以诊断的“疑难杂症”。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不同类型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是不同的。像高温、寒潮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地性特征,这种天气预报起来就比较难,准确率低。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大风、龙卷等,它的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尽管天气预报达不到100%准确,当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可能导致社会应急做无用功,耗费人力财力,还容易引起公众“白防了”的抱怨。但“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却十分必要,因为即便空防也不会白防。对于公众来说,每一次防范,都是一次应对灾害的演练。
  日23时至13日2时,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发生强降雨,造成国内近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在“8?13”特大山洪泥石流过程中,四川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及时沟通、准确预报、提前发出暴雨预警信号,清平乡紧急转移村民,涉灾的5000多名群众得以安全转移。“当时真是好险,如果没有预报预警之下的提前转移,上千条人命就完了!”清平乡村干部现在想想还有些后怕。
  即便天气没有预报那么准,气象专家也呼吁大众在批评预报员之前让“抱怨”先飞一会儿,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预报不准现象。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告诉记者:“就拿美国这次预报来说,虽然纽约的暴雪过程不如预期的强,但是他们及时发布了暴雪预警,并采取措施规避危险,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试想如果不采取这些措施,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及时把这个信息告诉公众,一旦暴雪来临,就会把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当然,我们也要从中吸取教训,这种极端性灾害天气,尤其是大暴雪,对于全世界来说预报都是难题,需要加强相关的科学研究来不断提高对这种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这个难题需要全球的气象人共同面对克服。”(经济日报记者 杜 芳)(责任编辑:王蔚)
地沟油检测一直是业界公认非常复杂的难题,甚至有...
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
电动车因为方便、快捷、成本低等原因逐渐受到城市...
近日,北京晚报报道,根据海淀法院统计的交通事故...
对于自己意识到鱼比之前预想的更聪明,Redouan Bsh...
自1959年美国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
然后,一台狙击炮从发射台升起,并开始瞄准目标。...
水虎鱼以误把男性的生殖器当成树上的坚果当成主食而出名。据报道, 2011年巴布新几...
中国老牌游戏企业蜗牛今年首次参展,并强势推出基于全新3D裸眼技术的W 3D游戏手机...
2015国际消费电子展(CES.2015)上,联想正式推出第三代ThinkPad X1 Carbon。
跟传闻一样,华硕在CES 2015上推出了全球首款4GB内存的手机ZenFone 2,一同亮相的...
1月8日,黑莓公司仍在努力吸引那些未使用黑莓设备的用户,以便让这些用户使用该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气预报准确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