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僧服绑腿很痒喉咙痒咳嗽怎么办办

僧人穿僧服为什么要绑裤腿_百度知道
僧人穿僧服为什么要绑裤腿
裤腿宽松 僧袜也是直筒的  不庄重  走路也不方便 所以要 绑 一下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僧服知多少:原始佛教僧人穿著粪扫衣
资料图剃除须发,身著染衣是佛教僧侣最显著的标志。 剃除须发的出家仪式,自佛世至今二千多年来都没有改变,但是在僧服却依佛教传布地区气候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尤其中国幅员广阔,南热北寒,佛教流传时间最久,以致中国僧侣的服装在时代中变迁很大,与印度原始佛教僧侣的服制比较起来,不论在形式、颜色及功能等各方面都相差很远。 原始佛教僧人穿著粪扫衣去除贪心、拣别外道。在僧团成立的初期,佛陀和他的弟子们都穿粪扫衣──一种用破布制成的衣服。这些破布或来自墓地,或是在大街上、垃圾场捡来的。后来佛陀也允许信徒供养僧伽布料,不过要先把它剪成几块,然后缝在一起,为的是要减低它的价值,减少僧人的贪染。穿这样的衣服除了表示僧侣过的是一种简朴的宗教生活外,还有拣别外道的用意。因为当时其他教派的苦行者,有的穿著树皮或草制成的衣服,有的穿用毛、羽绒或鹿皮制成的衣服,甚至有的人一丝不挂(在印度至今仍有这样裸形的苦行者)。佛陀不仅不主张纵欲的行为,也不提倡上述极端的苦行,因为他从经验里得知这种苦行对解脱并没有任何助益,而粪扫衣能够去除比丘对外在物质的贪欲,又足以达到遮蔽身躯、保护身体,防御冷、热、蚊、虫、风等的功能。它毋宁是当时一种最好的、最简便解决穿衣问题的方法。佛陀反对苦行,也反对奢侈,所以规定僧人只能拥有三衣──安陀会、郁多罗僧和僧伽黎。安陀会是五条布缝成的中宿衣(下衣),郁多罗僧是七条布缝成的入众衣(上衣),僧伽黎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注一)。三衣之外加上僧只支(覆肩衣)和涅盘僧(裙子)则成五衣。 以「点净」或「染净」破坏衣色这些衣服除在缝制、数量上有所规定外,在颜色上也规定要先「坏色」,不许用上色(注二)或纯色,如黄、赤、青、黑、白五大色就不许著用。佛陀教导比丘们从树根、树皮、树汁和花提炼染料,破坏衣色的整齐,免除对衣服的贪著。平常我们所说的「袈裟」就是「染色」、「不正色」的意思,在佛世时只有指出那些颜色是不适当的,到佛灭后,由于各部派所持的律有所不同,对如何是「坏色」也有不同的看法,大抵分为二种──「点净」或「染净」,「点净」是在新衣上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染净」则是将新衣染成坏色,不论是「点净」或「染净」,法定有三种坏色──青(青而黑的色)、黑、木兰色(赤而黑的色)(注三)。 袈裟颜色随部派规定有所不同西元二、三世纪时,印度的佛教在戒律上分为五部,为标帜自己的宗派,三衣便有不同的规定,如后汉安世高译《大比丘三千威仪》中便举出萨婆多部著绛袈裟,昙无德部著皂袈裟,迦叶维部著木兰袈裟,弥沙塞部著青袈裟,摩诃僧只部著黄袈裟。现在东南亚各国的僧人都著黄色袈裟,正是摩诃僧只部的流传,虽然五部的衣色不同,但原来的赤色袈裟却在五部通用。西元七世纪时,义净法师传来的说一切有部的律制,谈到僧服的颜色是赤色的,而玄奘大师旅印时所见那揭罗曷国保存佛陀的僧只支是黄赤色,梵衍那国阿难弟子商那和修的九条僧只支是绛赤色,可见有部的僧衣是赤色的。 中国的僧服分为法服、常服二类中国天气较印度寒冷,仅仅三衣不可能御寒,所以三衣之外需有其他衣服。因此中国僧侣的服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常服,就原有的服装稍微改变式样而成,为御寒之用,是僧人日常穿著的;一类是法服,就是只在法会佛事期间穿著的三衣。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weiweihan]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利玛窦初入中国传教:剃光头穿僧服掩人耳目|利玛窦|传教_凤凰历史
利玛窦初入中国传教:剃光头穿僧服掩人耳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了让传教的工作在中国顺利进行,利玛窦剃光了头发,换上了中国和尚的衣服,而他的目的地却并不只是肇庆。
林玉凤:其实他们刚来的时候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中文,他们其实来到这里会跟着我们中国人的老师学中文,和我们中国人读的书都是一样的,就是读四书五经,他们很快学会了就尽量和当地人去沟通。 解说:年轻传教士们学习中文的地方就在现在被澳门人叫做大三巴牌坊的后面,这是天主教在澳门修建的第一所修院圣保罗书院。虽然刚刚起步的传教工作相当困难,却没有动摇使徒们把福音带去中国的信念,从一开始学习中文,他们尝试着用相当稚嫩的中文把中国的哲学思想翻译成西方语言传递回欧洲,逐渐地传教士们摸索出一套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方法。 黎鸿昇(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他认识了中国文化后和中国人说福音的东西,很多时候都会印证,中国文化本身的思想,中国以前的传统他们也会放进去。 林玉凤:当年的耶稣会传教士,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聪明人,他能来的,就一定是精通几种科学的,有些会西洋音乐,有些精通医学,有些精通军事,比如他会做火药、做大炮,有很多这样的人,有些东西他带来这里对于当地民众来说是很新鲜的东西。 解说:天主教在澳门默默耕耘了近30年,最终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回报,就在利玛窦来澳门的第二年两广总督决定在肇庆建立一所教堂,这个消息从利玛窦的信中传回了欧洲,使整个教廷为之鼓舞。为了让传教的工作在中国顺利进行,利玛窦剃光了头发,换上了中国和尚的衣服,而他的目的地却并不只是肇庆。 黎鸿昇:耶稣会士比较成功,特别是利玛窦的时候,他开始进入中国经过水路、经过西江去到肇庆,开始了在中国大陆的传教工作,然后他跟着水的航线之后经过南京上到北京。 解说:利玛窦这一路北上也拉开了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的序幕,他带来的自鸣钟、星盘、三棱镜,使他很快打开了与官员和士大夫交往的圈子,而他去科学家徐光启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直到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享用者他们当时的成果。1808年,英国为了在华谋求更大的利益,派遣军舰进入澳门海域威胁广州黄埔古港,消息令嘉庆皇帝极为恼怒,两广总督派重兵镇守,勒令英军即刻离开,战争一触即发。设置与清廷的强硬,英军最终离开,可这次不周全的军事行动却为当时在华商人带来了无法承受的代价,不久清廷下令驱逐所有在华的英国人,就是这条禁令又为澳门送来了一位为中西文化交流,开启了一扇重要窗口的外国人,这个人就是马礼逊,那年他26岁,刚刚来到中国的第二年。 林玉凤:马礼逊他来到澳门发现澳门原来是天主教的地方,天主教是不喜欢基督教的,因为你改革我,你取代我,他知道他不能在这里传教,他在日记里写每天都觉得很难,这件事任务很艰辛,但他最终还是希望神可以保佑他可以做些事。 解说:就在他彷徨不知所措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年轻的马礼逊被东印度公司的高级管事看中,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随着这段婚姻的收获,马礼逊也被委任为东印度公司的中文翻译员。 林玉凤:他也因为这样的一个方便身份可以来往于澳门与广州之间,公司其实规定不让他传教,他就偷偷地继续把圣经翻译成中文,同时也印一些小小的圣经单张,他令东印度公司投资买印刷机,让他去印刷,他也学中文雕版。 解说:学会了雕版印刷的马礼逊迫不及待立即开始了他在澳门居所内的圣经印刷,在一个天主教盛行的城市里艰难地传播着基督的福音,虽然如此,上帝还是给了他令人欣慰回报。在马礼逊家中协助他翻译圣经的仆人蔡高,耳濡目染之下做出了人生最大的决定。就在这里的亚婆井旁,在金色的夕阳下蔡高受了洗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基督徒,好事似乎接踵而来,一系列马礼逊倾注了一生心血翻译、编撰的著作也相应完成。 林玉凤:《华英字典》其实是全世界的第一部中英文字典,在澳门印刷,在东印度公司印刷出版。 解说:先后出版了《华英字典》、《中文圣经》、《使徒行传》等著作的马礼逊已近暮年,在中国他已为基督教传播事业付出了一生。日这一天,52岁的马礼逊陪同东印度公司的代表与中方开了一天的会议,他感到疲惫不堪、高烧不退,三天后不幸离世。直至今日,这位来自英国的传教士和他妻儿的遗体依然埋在澳门基督教墓园的土地里,永远地留在了中国。
[责任编辑:安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488717
播放数:316510
播放数:207304
播放数:330777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脸过敏发红痒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