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练形意拳三手炮夫妻对练作息时间表

[转载]形意拳法述真
练功不练拳,用劲不用力,劲就好比一个网兜,将一堆散桔子似的人体拎起来砸出去,打出超出体重的力量。百会会阴一线穿,若能此两处不偏倚,那么身法变化就可以无穷。
  形意中的劈、崩二式及虎形是全部劲法的关键技能,形意中全部掌法都可以从劈拳中演化出来,全部拳法都可以从崩拳中演化出来,强化练习此二式可一通百通。站三体式36口气就可以,不要太累,但要勤站。自然呼吸在大约2个月左右自然就成了腹式呼吸了。站桩的目的是增加腿力,更重要的是放松身心的目的,在保持动作要领的情况下,尽量放松。松胯不是蹲得低,而是感觉髋关节松沉的坐在腿上,要注意体会这种感觉。放松了,有了基础,再慢慢放低架子。要体会放松,也很不容易的。年轻时应有一些辅助功法,让肌肉发开来。这样有利于为以后的内劲训练打下基础。俯掌为督脉劲(阳面劲),而立掌为任脉劲(阴面劲),两者都有侧重,阳面即背面,阴面即胸腹面。俯掌容易得气,立掌容易得劲,想早得气感,立掌较快较强烈。
  劈拳如斧之劈也,练时眼看平,或看前手,头向上顶,胸任开展,小腹鼓气,臀向前挺,两膝稍屈,而两胯相夹甚紧,足随手前推前进,其前进之形如箭,盖其进也直而速,及其着地,则如箭之中物,足趾紧扣住地,步之大小,随身之长短,前腿虽有前进意,而亦含后扣意,在后之腿虽屹立不前,而颇有前催意,前后相夹,收回手时,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收至心口,掌复变为拳矣,于是更自心口发,出须留意者,凡后拉而变掌为拳时,其掌皆含有下压之力,凡拳前伸时,皆含上挑之力,盖以其掌在前所止之处,较心口稍高也,进大步时后足即上垫,使两足距离有定,以免不稳,凡随拳而出之步,皆属垫步。在劈拳内手足皆相随而为一。
  劈拳打的是整体力,全身一体,一动无不动,发力也是全身整劲,没有局部用力。先一动左手的一钻,钻前先有个身体略回缩,再展前钻,力是由这一展发出来的,不是单纯的手臂动作。后手的劈也是腰脊一抖,加上前后手互争的力劈下的。劈时腰臀有个向下一坐的小动作,这一坐,身体整体一沉,劈力就沉实异常,等于是用整个身体去劈。全身一致地向前进击。劈拳向前的力全是身体前移带来的,手上只有一个向下的劈劲,加上身体的移动才表现出手的运动是一个弧形轨迹。
  劈拳起钻落翻比较鲜明,双臂翻转,劈敌之力由三节劲经臂旋劈出,腕掌翻转(劲在旋,形在翻)180度而出。其轨迹为一弧度很小的抛物线,这样劈出去的力迅速而有透劲。练习劈拳时发出去的劲透出掌指的方向前微下方才正确。如偏向下方则势不稳力不连,杀伤力小且易被敌牵带;如偏向上方则力浮且易被敌乘隙而入;直对前方则无劈意。小指翻天,前手钻出的拳要力钻边由内向外螺旋,要旋到小指一侧向上,即旋到拳心不是平向上而是斜向外向上。只有小指翻天了,才说明肘充分地坠了,里裹了,才是形意的拧裹劲儿。肘外张是无法小指翻天的。后手劈的时候要边劈边向内螺旋,也是不离螺旋劲。但内旋时肘不可外张,要保持“坠”。肘坠,首先是自身防护好,看住两肋,再者是保证发力是由腰由脊而入的三催整劲,还有是桩架不散。
  练劈拳出手时不太用力,但是回收时有意将手指往里卷紧握拳。这种练法既能养精神又比较长劲力。练劈拳时,有时在状态,就能感觉到,在落胯的瞬间,后背一紧,而双手靠惯性一伸,一按,感觉不错。回想起来,还有一个劲不能丢,就是后背向后靠的劲,挺项的劲,背后靠,项自坚。
&&&劈拳的练法是劈拳如推山,身上由后向前,一分一分的缓缓而推,推得越吃力越好,如此能长功夫,而劈拳的打法是劈拳如抡斧,山民抡斧子劈柴,跟抡鞭子一样,要个脆劲,否则斧子就只能砍进木头里,无法一下劈成两半。劈拳的重要在于后手,拳经叫:“如同撕绵”,其劲路就是指此。开始时一个劈拳要练上一年,不是练姿势练打法练发力。劈拳就是练息呼吸的气。开始练劈拳,要找个开阔地带,犹如人登上高山,视野一开,会禁不住地长呼一口气。在开阔地带,气息容易放开。劈拳的姿势是手的一探一回,犹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气息越来越绵长,越来越深远,精力便充沛了。手部动作激发了全身,渐渐感到气息鼓荡,全身毛孔开合。练拳的人要学会体呼吸。体呼吸的妙处在打劈拳时可以体会到。而且人一上了岁数,身体会亏空,就要通过练息将气补足。气息充沛,这是习武的基础。所以形意先练劈拳。劈拳中本就含有钻拳的姿势,练好劈拳接着练钻拳较容易,正是金生水。而再学一个全新的拳架,如崩拳就较困难。练劈拳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觉得身上皮肤增厚,像大象皮似的,而且觉得手指粗得象胡萝卜,两个手心像有两个小旋涡,十根手指自发地紧紧握起,不愿意打开,这都是错觉,因为身上的气充足了,情绪也变得活跃,忙了这个忙那个,小孩一样干什么都要兴致盎然。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发现自己变成这样,就说明功夫已上路。此时就不必再到开阔地去练拳。练好劈拳,自发性就会打虎形。
  劈拳似斧,打的是一个俯冲劲,练习瞬间收力,收得快,发出去就更快了。不但要劈出去,还要抓回来,因为有个回旋劲,一去不回头的拳打不了人。劈拳收前脚和前手回抓上翻,上半步,成鸡形步,后手前移,顺于前臂后内侧,呈钻拳状。此为蓄劲过程,然后迈悬空的那支脚,上步,前手撤回下翻,同时后手前伸下翻。侧身,后脚垫步,呈三体式。从开始到蓄劲,速度由慢变快,注意松跨,松肩,用身体打人,手上动作不要太多。主要是个坠劲,撞劲。在落胯的瞬间,后背一紧,而双手靠惯性一伸一按,后背向后靠的劲,挺项的劲,背后靠,项自坚。开始还是不要使劲,因为开始身体各部分还不协调,乱发劲,会导致气血不畅。先把动作练准确练顺了再加劲。然后再一点劲也不使,自然之力也就出来了。发劲前要裹,发劲时要翻,手脚齐到,头要顶,舌要顶,手要顶,牙要扣,手要扣,膝要扣,还要六合,把桩功练好,多练活步。劈拳就是一起一伏,用躯干打劈拳就是熊鹰合形。不但要用躯干,还要用躯干里面打劈拳。要练功,不要练拳。形意劈拳以掌为用,以钻为轴。
  劈拳之前,先以钻拳诱敌,随即可变劈掌劈击敌之面颈头项等部。贵在整,手脚齐到,发挥趟劲,将对方连根拔起。劈拳用掌,走推搓劲。劈拳以线打点。要求都是搓,挫,戳,劈拳似斧,不但要有斧劈的劲,而且劈完还要有回带的劲。身子和步法是整体一致的,步一到位,身体一个急刹车,利用惯性,如射箭般将前掌劈出去,后手回拉反衬,当然回手翻臂崩拳,也有回带的劲。劈拳真正的打击部位用的前臂的近腕处,这里才是“劈拳似斧”的斧刃。用这里击打硬度高,打击面积大,截击敌人手臂最好用,一打准失上,百不失一。打人身体也好,打上后震得胸腔难受之极。发力时机不可过早。两拳相遇才发力,才能“前后手用力一样大”,打人才狠。
  手上措拉劲,胯上起伏劲,脚上搓碾步、刹车劲,并要求摩肋起手,体会合力与整力。特有的炸力,对人体的伤害是很严重的。其中的塌劲确实能够把人的胸骨打塌。上步中都可以把对方打倒。主要是以整体对局部,不是每人能够抗的住。劈拳刚学时用不上,动力定住后,通过慢练找到身体的各种感觉,才能出功力。手上的错拉劲,是为了求得作用反作用劲,拉开筋骨,动力定住。胯上起伏,是翻浪的要点,脚上的搓碾,是刹车的关键。形意拳一动就要调动全身,劈拳的劲手上发出的是身上带出来的,没有身法带动,发出的劲对对方没有威胁。一动三劲,就是脚上的蹬、碾,腰上的挺劲,头的顶劲,再加上身法的拧动、螺旋,既有直力、又有横力。带动手发出各种不同的劲。塌劲,又叫炸劲,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就是本门也不允许试手,打在胸骨,对方都可能受内伤。要领是,手上听住对方的劲,在对方换劲瞬间,突发塌劲,全身冲顶、意欲前、身后走,全身争出一寸的劲,称爆炸劲。
  劈拳一是钻顶手法是当用钻拳接对方来拳(掌)时,小指上翻使钻掌产生横劲将对方来拳(掌)化解,并用沉、顶的劲管住对方来手,使其向后失去重心后再发劈拳,将对方击出。二是捋按法,同是用钻拳接手但不用钻中的横劲而是用翻掌向外下方的捋按劲,使对方向前失去重心再发劈拳将对方放出。内有三劲在其中,而非简单的推劲或劈劲,还有一拔跟劲。要一式含三劲。但外型不可带出。拔跟劲是在劈及对手身上后,对手本能将产生向上之顶力,此时顺势而发,可使其腾空而出,发人之时要注意脚踏中门,最好能插过其体落步,而不要落步在其体前。运用得当,至少可将人腾空发出1至2米远。前脚前趟冲击拔敌根节的趟。前腿要有股趟劲,如铁犁翻地,遇见什么东西都把它掀起趟飞。如果趟到敌腿,敌人根节动摇,自然跌出;趟不到敌腿,这种方法也特别有助于全身的发力,可以说它是整体发力的一部分。这个劲力是两腿相并时如弹簧压紧,再开时后腿蹬前腿崩,如弹簧骤伸,反向争力,才能趟得起人。不过这个劲不太好练,练到摧人根节还易,练到脚起人飞则困难重重。
&&&劈拳重在练身打,一个劈拳练的好的人,不用出手,靠身打就可以将对手打倒。和对方接触时,一欺身对方必退,这才是功夫,而不是定步仅用胳膊或上半身的惯性打人。练好了不仅仅是身体的惯性撞人,而是随意定步全身皆可发力,有时身子稍微一扭,力从脚发,就能传到手上,此时是以不变应万变。
  劈拳是在引手的掩护下突法之拳,无论何手在前,一旦引出对手反应,不可停滞,在前之手或拳或掌向下劈击,二后手配合下后劈撕对方被引出之手,这是前后手有一合。得手后,往往人被击出而不知何故。此拳甚毒,不可轻用,拳无定法,甚至使人致盲。与他派朋友试手是过去往往引手得手后,轻击对方前额,以达“点到为止”之意,但功夫不纯,尚没有达到收发自然的地步,试手时出现击中对手面部导致对手短暂失明,牙齿松动出血,而对手尚不知如何上手所致。“当年形意打死人”决非妄语,因出手是周身之整劲,非一拳、一臂之力,动手之时一定要有分寸。
  钻拳似闪,打的是一个快劲,打法应是似勾非勾、似直非直,打击目标主要是口、鼻和下巴。动作有似手攒,步法多与劈拳同。钻拳似水,无孔不入,是指其透意,出手隐蓄,攻其不意。钻拳之轨迹应走直线,斜向前上方45度左右。有走弓背向上的抛物线者,看似合情合理,然有碍发力,且易误导出推击之意而不能正确运用此式。发的劲是瞬间爆发力,不是推射出去的,而是撑挤出去的,所以叫钻。每发劲亦由翻腕而出,欲求螺旋劲,必练翻腕发力。以打法来说,是要练肘或指节的,但以练法来说,是要练腿的,以活腿来养肾。所以钻拳的步伐不是直来直去,而是螺旋前进。让两条腿有一个松快的余地,这样肺气足肾水旺,上下身都修好,方可以向上进修。
  钻拳的六个变招中,学会了两个就全有了。一个是前手压住对方,扯带得后手撵锥子似地撵进去。另一个是,前手一晃,你就撞在他后手上了,变魔术一般,不是障眼法,而是他换了身形。两者的前后虚实不同。钻拳不是钻拳头,是钻身子。冬天商店挂着沉甸甸的棉帘子,人进商店,前手一撩门帘,身子就往里钻,身子一动,手上搭的份量就卸了,人进了门帘子也刚好落下,有道缝就进了人。
  崩拳似箭,打的是整劲,寸劲和穿透劲。崩拳首先是把身体放松,肩手放松,在放松的状态快速移动身体,以最快的速度出拳,但手臂是不大用力的,随着身体的快速移动很放松的自然递出,真的有点象射箭,身体移动发力是手的基础,手放松快速递出是射出的箭,但力的来源不是手,而是身体移动发力,拳头接触目标就是箭射到目标上,力量也自然通过拳头到达目标。当然手的放松不是松软无力,而是手不主动发力,拳头到达目标后,感觉也还是要放到拳头上。整个过程完全是主要是身体发力,少许手臂发力,快速象箭射出一样,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到达目标。刚开始感觉没有什么力量,那是因为功夫不够,整劲没有出来。劲顺过来才明白慢极生快,柔尽刚生。崩拳劲打出来的初级标准是劲力不仅能贯通到拳锋上,而且同时能震的对方抓不住你的大臂。
  练拳时要先求顺,再求合;先慢再快;先不发力,顺之后再发力。千万别急,一急错了,定了型,再改更难。身体要向前压,加大打击力度,这一压,才能拳如箭穿,才能把劲打透,崩拳转身动作里有细活,一个狸猫倒上树,细分又有猛虎回头和飞龙伏地的小巧之技,内含拧裹、束展、扑踏及翻浪劲儿。崩拳前脚之出,一定要趟,也就是有崩弹劲。
  崩拳的步法与其它四拳不同,皆因崩拳的发力有赖于身势的催动,拧腰发劲。崩拳运动之轨迹为一短距离的直线。(寸劲由此而得)拳出宜短不宜长,发力宜速不宜缓,宜脆不宜粘,前臂宜平不宜有上下。练习时注意要协调运用身体前进之势与腰的拧逼使崩劲的爆发逐步通顺。在打崩拳时,身体感觉一种膨胀,手臂异常沉重,但肌肉基本是一种松柔状态,出拳时感觉两手之间有什么东西拉着它似的,很艰难的运行,可能就是手中无物似有物,这是练功的感觉,但在用法上训练方法有所不同。
  先让后脚推着身体向前走。腰在出拳发劲前要缩,为束展之束,待腿一蹬,则腰一长,和身向前,同时横轴旋转,再加一抖,把力量发出去。用轨迹讲是一个斜立园。腰劲至为关键,是拳力的主体。身体如弓,腰就是弓弦了。肩崩拳才能崩。腰的抖劲,腿的蹬劲全上传到肩上,加上腰的平轴旋转,肩是“呼”地一下突然向前一送。如果不用拳,这一下就是肩打,这一打极凶狠,打在胸上能打得人吐血飞出,打在肋上只怕连肋骨也要断几根。肩的一送,如同一只轮起的大锤,狠狠砸到手臂这根大钉子上,打手臂砸得直冲而前。崩拳手臂打出要保持坠肘,同时前臂内旋,使拳心向内。这在崩劲上又加上了一个螺旋力,使拳头如钻头,劲力会直透而入。拳打到位要略略压一下腕,称为凤点头,也是使力透入的一个法门。
&&&崩拳的技术要点:纵身、轴力、撕抖、起落、开合。与劈拳相比,技法特征是撕抖,余者与劈拳同。但要点虽同,难点却不同。崩拳最微妙者是起落、开合,其用意微且真,尤其是起之横的机与势最为微妙,崩拳所以有多种练法,变化之根全在起横之意的机势上。是通过连续纵胯带动整个躯干和肢体的各个部位产生连续的整体纵劲。起初为了体会其道理,拳自腰出,练成后拳可以自任何位置发出,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以至身体各节乃至躯干、大臂、小臂都可以当拳来用。崩拳遇到遮拦,虽出手时是崩拳,沾手就变劲,劈、钻、横劲就应势而发了。
  崩似箭,箭是“穿”,一去无回,箭尖碰到了目标,箭身还是一股劲地向前,这才能穿,所以崩拳意念有望前心打后背。箭是只有去意,没有回劲,绝没有收手的回意。这无回意不是硬生生打手停在那儿,主动控制不让它往回来,而是这一股劲就是没有回来的意思,想回也回不来。要以身体做弓,把拳射出去。崩拳劲儿也是一股扎劲和穿劲,就是透劲。崩拳的妙处在于张驰。崩拳练习首重透,身体的拧腰转胯要到位,这样保证劲力顺畅,不会浪费在身上,出击手的到位和后脚的跟进是一拍,这样保证了放透,切忌身体前压是身体作劲,放透是动作到位出来的,不是作出来的。崩拳式子很简单,劲却不好打,很多人式子端得很紧,结果把劲打成了楞捅劲,还以为很对。打崩拳要会放劲,多体会这个放字,要练到能把劲力放到对方身上去,而不是聚在自己身上。崩拳打出去应该是一个一震的劲,还有靠的是式子的整体的挤劲,二劲要合一。
  崩拳的三个力体会梢节劲儿。用心体会“舟行浪头之势”,假想自己的小臂是一条小船,正在浪尖上前进;也可设想拳由腰际出,略走上弧圈,定型对直打对方下颌。当然要忌挺胸、提腹,努气拙力。意念要放在肘部,不要着意于手,否则容易拙力。体会中节劲儿。即在上述梢节劲儿训练的基础上再加上腰的柠转,出拳时膀尖前进。可假想自己的躯干是一自行车脚蹬板,脊柱是轴,可以自由灵活地左右拧转。出拳时意念注于肩窝,先慢后快。此时打出的崩拳是两个力的叠加。这也就是定步崩拳的练法。注意配合呼吸,丹田要实,胸要虚。体会根节劲儿。即在上述定步崩拳的基础上,练活步(进步)崩拳。将后足蹬、前足趟的劲加进去。右脚大趾一用力,腰一拧肩一抖,力达拳锋。先馒后快,注意胯要拧转。此时打出的崩举便是三个力的叠加。三个劲儿都摸准之后再循序渐进地练,才算入了门儿。
  炮拳系破敌从高击下之拳也,两腿微弯,右腿有前催之力,而在前之左腿,则虽前向,亦颇含有稳立意,同时将全身之气收聚于小腹,暗运于四肢,则其二臂之力本不多者,至此终须增加数倍,以其数倍其力,故虽壮夫,莫之能当也。炸要震动,所以炮拳劲打到敌人身上,五脏六腑都受震荡才行。炮拳前手横架在眉前,后手由面门径直打出去,攻击敌人面门,取开炮的意象,前手为炮架,后手为炮弹,后手的出拳路线是直的,而且要有股爆炸力(开始练时可先从弹力入手)。还有一种炮拳,后手不是直的,而是斜着撇出去,要与曲线旋转的步法相配合,炮拳更能让人有劲力经过根节的感受,正是“遇敌好似火烧身”,就像往火堆里滴一滴油,不是一股火苗跳起,而是整簇大火都跳起,炮拳就是令全身劲力跳起,劲力不在最外的手上,而在内里的根节,手随着根节升腾起的劲随手挥出。这种练法出拳劲快,等有了功夫,后手直着出去、撇出去一样。炮拳只是崩拳加一手。上下双拳可进可退,左右双手可上可下。但是炮拳劲的修炼主要练的是在下拳发力。上拳变化灵敏,如退则可牵带,进则可变化它拳(如直拳等)攻击敌之上盘。炮拳总是两臂一磕,顶杠而进,有出手没有收手,其实杠出去后,还有个身子向后一耸的动作,这就是炮拳隐蔽的收手。很微,甚至不必作出来,心领神会地一下即可。有此一耸,就出了功夫。
  横拳似弹,一定要打出螺旋劲,打法应是似勾非勾、似摆非摆,横拳手臂的正确动作是象锥子一样向前拧钻,这也象钻拳的打法,从进攻的手上看,确实是见顺不见横,但从整个身形来看,又确实有横劲打在对方身上。这就是起横不见横,走的是步法和腰劲,而手法走的是钻拳的劲,所以看不出手上走横。获得整体的合力,收到一枝动、百枝摇的效果。否则,只用手臂横向拨打人,练的永远是梢节劲。肘要紧裹,后拳自前臂肘下发出。横拳素有“起横不见横”之说,是说其外形看不出横的形状,实乃用劲在横也。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是用手臂横向拔打,只用臂力打人,这就违背了“不见横”的原则。横拳练的是螺旋,练时特别注重那种拧麻花的劲。横拳如弹,要把这弹劲儿发出去,靠的就是拧裹螺旋的先卷后纵。好比钟表的发条,先要上足了劲,才能一弹而出,螺旋保证一顾就顾散敌手架子,一出手就要带着这个。手臂的滚动有微小的横移,因其微小,所以才起横不见横。用横拳拨开敌人来拳,只需一滚螺旋。要是花大力去横着开出去,开出了敌手臂,自己也中门大敞。
  横拳似子弹旋转打入又横又竖,横竖合一、化打合一、攻防合一,还可以动步发。其它四拳皆是打法,独此横拳乃为制法。从钻拳和蛇形中去体会,慢慢地横拳就会打了,进而对形意拳肩、臀、肘、膝的近身打法也能领会,再学习十二形不需指点便能知其精髓。若有明显横向运动的轨迹,是不可能练出横劲的。横劲是通过蛇形步法来体现的,容易将根节、中节的劲练到梢节上来。做到劲横形不横,正确练法是是丹田力,以腰为轴,逼势催动肩臂旋转180度,劲达拳腕,以腕的翻转(劲旋形翻)而拧出的向前外方的力。臂、身的运动是一鼓横劲,这种方向的力是由横劲打出的,所以身体、臂腕并没有明显的横向运动轨迹。
  八掌可谓枢纽,练好了不但变化莫测,而且用法会越变越多,越变越奇,足以让人终身受用不尽。而且式简更容易集中时间练习,体会八卦八个式子内中所含卦之原意。单换掌主要练走圈,开始以趟泥步走直线,待走稳时,再走圈。八卦练的是绷簧劲,主要靠走圈走到周身筋骨拧成一股劲。走圈分三步,一为前手(圈内手)与身成45度,为推磨;二为成90度,为转磨;三为180度,为拉磨。练到身影成为一线,方为成功。单换掌练前后,双换掌练上下左右,是包容八卦一切道理的两式,如果肯化三年时间练习,练好了可谓要啥有啥,再练其它,如虎添翼。要去三害,遵九要。走转为本。八卦掌有没有功力全看走转功夫如何。八卦的单换开始,接之双换掌,再接八大掌,有其独创性,不含行意动作,初练就是正掌,到了高级阶段,就练变掌,但是高级阶段也分为两层,初时的变掌是有规律性的,练到了更高一级时,就能不按规律性变掌了。
 &&寸劲打人极易造成内伤,按在肋骨处,外表不显,可打伤内脏。松肩坠肘、虚领顶劲、节节贯通、周身协调、前手打人、后手使劲、意要深长。找一大小适中的小树,先用手指按在树上,后用掌根突然击之,做到周身一致,掌与树接触瞬间全身一紧,意欲把树击倒。后重心返回,恢复平时松灵状态,掌根离树,只用手指肚按在树上,开始先用顺步式,右掌击左掌后撑。再用拗步式。把两米多长木板埋在地里一米,板上部钉上狗皮,反复练习塌掌、掖掌等。如选大树或墙壁没弹性,练不出寸劲,会把手腕弄伤。
  横劲讲究起横不见横,是因为横的是身子不是手,能横飞人就在于身上有这八方支撑力,三体式开始站的就是这个支顶力。八卦之用如大蟒钢鞭,其刚之一面全在此劲上。八卦是由根练起,从根往梢上练,一切以桩为基础,刚劲就表现在桩功上。八卦最先能出劲的地方在肩肘。这是由根往梢的表现。如单换掌,刚打时不要想着一下掌指上能有多大劲,那样容易失去姿势的中正。而应在换式时想着好象敌人在你肩、肘的位置,实战时就要偷步到这个位置上,就用换式时腰胯旋转身体的力量带动肩肘一撞一砸就是了,初练时肩肘好使,功深自到掌上,这就是练了发力,其钢鞭劲就在于此。然有刚而无柔终不能用,其柔在开合、拧转,塌掌、撞掌劲都在开合上,带掌、穿掌劲在拧转上。大开展的式子练的都是开合,身上出不来开合,此类掌式展不出劲来。而束身、拧转的式子练的就是拧转劲。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蓄发。拧束后必有展发,展后必有合,合即拧束。展亦打,如铁捶撞击,如钢鞭砸人,如青龙摆尾。合亦打,如蟒蛇缠身,缠抱合击、怀中抱月。其一在此。其二在其身法。
&&&八卦拳的拳劲、丹田之气,是由合乎姿势的走转产生的,做到之时,自会发现人体之劲、力、气都合于丹田的部位上,在心静时不思而生,随身动而自有感。初练时都是要求稳与沉,去拙力而求巧劲,不憋气而空胸下气,求心不动而意捷、神足,善借地力与骨力及腰腹丹田鼓荡之合劲节节贯穿而达落点。走圈转掌就可以产生惊人力量,杀伤力就是从转掌中得出的,根本不需要外家练法辅助。八卦真正的打法全部依靠内功,是转圈儿转出来的,挨人人就起。稍稍接触手似软绵力量却能应运而生,一重重的内力排山倒海,陷对手力场之内无法自拔。练功的目的是将身体四肢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练的是全身骨节松开,节节贯通,四肢在全身整体协调之下发挥着各自独立作用的一种整体力。长期苦练转掌式,就练出了全身的整劲儿,练出了双掌在行走中的发力,走中有打。单纯练套路不能代替走圈转掌之功,走圈功用几个单一的式于强化训练,出功更快。通过转掌能够得到所有功夫,八卦掌所需要的整劲和独特功夫,通过走圈都能练出来。拧旋走转练至合一,也就产生了八卦掌不停运动中以螺旋劲统领下的浑元劲。
  八卦不是单纯练手法,练的是身法,手的变化也是身法的变化,手的劲力就是全身的整力。就是以腰为轴,腰练活了,力就出来了。要想把腰练活,就得先松腰胯。若想松腰胯,就得先松臂膀,沉肩坠肘,顺项溜臀。只有把肩膀及腰胯彻底松开,力才能贯通四肢。转掌时应练出走“整圈”(胯面向前方,在圈线上不动,腰带双手转向圆心为走“半圈”;胯如前不动,腰与双掌面向身后仍能走转自如为走“整圈”),说明腰胯已经松开,运动自如,力贯四梢,肢体的劲力一定非常饱满。弹劲,周身无处不弹簧,松灵圆活,节节贯通,令对方不敢轻易撒手改攻其它部位,可连续发放,有时如弹簧,有时如钢条。
  单换掌从动作外形看,两掌掌心一向里一向外,两脚一摆一扣,从外表看它是一个面对圆心、左臂屈肘外旋向右则掩肘,于头右侧上方,右掌于左肘外侧下方,两手指向上,两脚对弧线的推掌动作;要求周身上下完整不懈,头顶气沉、沉肩坠肘、两臂圆撑、空胸拔背、肩肘松垂、收臀裹胯、两膝相抱、脚趾扣地,无一处不在顶劲,无一处不在用力。一掌前伸,一掌护后下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裹胯合膝、虎口圆撑、五指微扣,双手感觉是在抓抱篮球一般,劲力达到五指,既是外顶内按。通过“舌抵齿扣、提肛溜臀,气沉丹田”的心法,结合里直外扣、平起平落的趟泥步,加上合膝、拧腰、裹胯的方法练习。只要架正、气通、意合就可以加强掌力和产生螺旋力,积累在走转换式之中逐渐打通全身筋脉,平衡阴阳,也具备了击技的基础。换势的时候是穿掌,腰转掌穿,易做成类云手的开掌而不是穿。
&&&初习单换掌,掌对前方;继续努力,掌对圆心;继续苦练,掌过圆心,胸对圆心,此时虽有了一定功夫,但身架仍没有拧旋到位,没有越过这一层面,功夫不能产生根本性突破。在此基础上,至胸腰过圆心、头扭向里圈肩的肩窝处,下额放在肩井穴,后掌的掌指在前掌的肘尖下,后掌的肘尖下对肚脐,前掌下对后脚跟,也就是前掌的掌根与后脚的脚根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样才是身架拧旋到位。如此身架,走转自如,似行云流水,运掌转换,突变洒脱,说明四肢、腰胯及周身骨节已解开贯通,力自然达四梢,周身劲力必饱满无疑。遵照下顺上逆中圆的身架而练至浑身拧成一股绳,从而所获得的整劲,也叫浑元劲、螺旋劲。
  走八卦单换掌可用劈拳的架子,一手前扑一手后兜,将这个架子维持住,两手不要再动。在圈子上的内脚直走,外脚内拐,这样就走成了圆圈。劈拳一手前扑一手后兜时,隐含着向左右的撑起之力,既然走了圈,就要将这隐含的劲撑圆了。走八卦练的是浑身的完整,手势不动,要以身动手。内脚直走,身子前进,架子就有了向前扑的劲,外脚内拐,身子侧转,手臂就有了向外撸的劲。一扑一撸地走圈,劲力就鼓荡上了。练单换掌看似两手不动,其实劲力在不断地翻腾,一比武就有了招。走圈就是蹬身子,鸡翘脚般随时能独立,但不能露了形,要看似脚不离地的走。
&&&有人练八卦转一会,就头晕目眩,这是光蹬身子了。八卦圈不是脚脖子转出来的,而是头领出来。头首先要虚顶,只有虚顶了才能转动灵活,头微一侧转,整个身子就得调过来。这个圈子是一侧一侧走出来的,所以偏门攻防的意识就养成了。学会了调身子,重量就跟上了。这么走走,就是“全身重量上拳头”的好法子。而且劈拳两臂发挥向左右之力,架子就抱圆了,所谓“两弘圆则气到丹田”,可以养生出内劲,有身轻力厚之妙。弘是两臂内侧的肌肉,两臂通着呼吸,两弘伸展,胸就含住了,气息就能向下深入。脑门有顶意,拳头的分量就加大,后脑有仰意,撤身就快。可见单换掌“以头领身”的训练多么巧妙,脖颈僵硬地走八卦,就走不着东西了,单换掌是先有头功再有腿功。
  前掌虚实牛舌样,转掌时一手在前,松肩、坠肘、舒指、坐腕,五指上竖回裹,虎口撑圆,掌根向前顶,其外形酷似耕牛口中伸出上舔的舌头,虚是五指,实是掌根,其劲力也和牛舌一样,舌根处是硬的,舌体是柔软的。另一只手藏于前肘下,随时出击,后手变前手,出手不见手,暗藏杀机,使敌难防。左手推右手拉时用单换掌就能换成右手推左手拉。
  单换掌就是八卦拳的核心。太极学最出丹田之气,并产生八卦拳的核心劲法。因太极左阳右阴,故以两仪平衡。单换掌在一气变化中是两仪,两仪练的是中和阴阳二气,实质上单换掌还是在练走,还是在练太极学。八卦走的是动的三体式。单换掌上承阴阳旋转一气流行,自求一气伸缩,下载四象万象变化之源。一气出,其余掌式,尽由意动。式上讲求上下相连、内外六合。知单换,八卦明。前辈所说苦练单换掌三年,实际上就是练习左旋右转。单换掌整个过程只有一个转身,双换掌转换了两次,双换掌无宫位为内取象,双换掌属外取象,单换为八掌式母,双换掌为八形掌母。每个掌势都是要左右练,不管敌人在左或在右都能熟练的使出来打击敌人。单换掌是外用的根基和变化,双换掌是内修的基础,走法与要领不同。单换掌炼气与力的分合,气归气,力归力,双换掌炼气与技,先天八掌只有观念,没有定法。其动作皆用行步,毫无停止,进行中皆以变化击人,有一定形无一定之势,神明莫测,然终不出单换掌之功。
  单换掌里面包含了八卦掌的主要的劲法,如双手争劲,身体拧劲,双肘和双腿的裹,掌根的翻塌等等。单换掌势包含了八卦之劲,拳架工整,劲技完整,内含推、托、带、领、搬、扣、劈、进八法。知开合、了收放、明吞吐、晓翻转,八卦真理了悟大半,与顺势掌同参事半功倍。对于八卦掌之十六字劲法都会有所体会,八卦走转身形之基础;阴阳、虚实、刚柔、动静之变化;包含了八卦掌的基本打法。练好后八卦掌的基本要求及劲法可以说基本掌握。虽然其它七掌各有特点,但是总的原则、劲法是不会改变的,单换掌不能作为一个套路训练,手、眼、身、法、步;精、气、意、力、神缺一不可。再训练时注重伸缩、周身鼓荡,丹田挤压、身体开合,转换时要求拧、缠、包、裹等方面。
  八卦起手结尾都无非单换掌,功纯后未见其手人已败跌,无非是一手单换掌与敌互动间沾抹变化,如停于那手如何用,则必真用之时发觉无一掌堪用,掌握好最基本的要领就行了,并不在乎一招一式的如何如何,具体的招式在实战中,可以用出来的很少的,真正可以用的只有八卦掌的本质。松,坠,轻,拧,疾,还有气沉丹田。功夫不到八卦一招都用不上稍帮点挡架而已,功夫一到单换掌即是无量掌,可沾穿翻压撞探捆搬截拦擗搜骨戳搓,无一不在单换法内,微动即得。功深时周身一掌,无处不能捆人击人。八卦掌中暗藏点法甚多,点时必以抵隙贴实,再用全身气力一吐,则沉重如山,必透肤里。
八卦掌用法
  八卦掌是悟性拳,讲究以少悟多,参透造化,须知内中起点,进退伸缩,变化诸法。客观看待敌我,同时将敌我内形外势、相对位置、周边环境都算在内,以变应变。但又需具备形意攻坚、太极陷敌的能力,练就中和一气,气至中和,就能感应确切,因敌而应。神气贯一,身手步法随气而旋转,如绕一球周圆,目视球心,鼻孔呼吸细微,愈细愈长,其劲之运用须周身之劲均融活泼,有若无,实若虚,粘连不断,此八卦变中之妙。客观看待敌我,同时将敌我内形外势、相对位置、周边环境都算在内,以变应变。必先使手和臂的动作如车轮那样圆,形成圈子一般,圆形转动灵活,敏捷,又符合连环不断的作用。转换时急如闪电,步法轻灵,进退合宜,动静归根,双掌上下翻飞,如蛟龙戏水,飘忽不定。后掌伏于前肘之下,行步旋转,每一步踏出,方向全变,转起圈来,如走风车一般,令对手无从捉摸,迅速旋转,能一次面对多位敌人。接招换势中即将对手来力改变方向,或又圆活地转还给对手,练至浑身处处皆可转,何处来力即刻又转还给对手。
  单换以推掌为主,变化于无形,其余掌式有形变化,虽其形像不同,其理则一。单换和双换,是两种手法,都是在搭手后,不同方位交换所搭的手,使对方被动。单换在换手后走到对方的外门,一只手控制对方半边身体,空出一只手进攻,双换使双手都交换搭手,并在换手中得式得手进行进攻。双换掌来源于心意六合的蛇行。青龙转身时用身把对手领开,
&&&单换掌聚力如炮膛,锻练气与力(内取象);双换掌近身有横竖,锻炼气与技(外取象);蛇形掌如刀锥,伸缩之用(取其形式);扣掌中流在分截,平托之用(力贯十指);合掌上身掌法下按有炸劲,后按加翻身,讲得是尖钻,重直弧兼用,多为阳阳;抱掌近身掌法上托兼双叉迹近阳阴;回身掌翻身之用迹近阳阴;顺势掌甩手掌法远身似穿针,迹近阴阴。
  削、掖、塌三掌,是针对八卦特有的步法及身法而设计的,可以把平时在走转中锻炼出的浑元整劲最好的发挥出来。削掌是在走转中间架不动,拧裆反胯而成,横向螺旋发力,劲意斜上,力出掌刃,形如刀削;掖掌是在走下方压缩发力,劲意暗出,力藏掌心,借机而发。削掌和掖掌要使上力找,有四面八方的撑力,肩要沉,手不能使过了,练出准,才能收发自如;塌掌是在身形拧转中实然扭动腰身向对方胸腹的发力轨迹,劲意斜下,力出掌根,其形沉整,是在转掌时两手下按,指尖上挑,浑身力撑圆,心中放松。力量不泄的转就可以。塌掌威力极大,对搏时出掌指尖沾到敌人身子后,突然蹬地、转腰、抖身,沉送肩,掌在不回收的情况下顺势向下塌按,掌根发力击敌。这是一种寸劲儿的打法,如果塌按在敌人胸口,可轻松打得对方吐血内伤。这种打法的关键在于一要劲力急促,二要把自身的重量压上去,加大打击力度。可以用挡板找这个劲儿,转身练这个劲时,是用一棵比胳膊略粗的小树当靶子的。练的时候到了终点停一下,把意打到很远的目标之后才把手收回来,意念在后拉的手臂而不是在往前的手。两手拉着劲打人。掖塌之用须知破中节,制根节之法。中节一破,门户洞开;根节受制,胜负立判。老三掌穿、掖、塌掌之合成用技,其实是周身一掌一摸即倒。小臂和掌连一起仿佛是一把刀。不座腕,只有指尖挑起。闪打绝对不可以塌掌向下击实,这种形势下,人体绝对不堪一击。
  穿掌贵以随意走化为基,步要快、手要准、指要硬、腰腿有力、气要稳、心要狠、神要静中带杀气。重要的是练到自然的境界。穿掌攻击距离比拳远、杀伤力比拳大。身体放松用意不用力的时候,掌握合适的角度和意念就能造成人的严重内伤。如对方乱批乱打过来,近前以穿掌穿点其鼻脸,若不欲杀之只轻点戳,破挫其攻意而已,再一翻掌粘颤,人即昏跌。天然精术怕三穿,董老之慧剑神针穿灵变之极专破内家绝顶大高手。三穿掌就象左右直拳连击,但速度更快、身法更活、下有护档(扣步)有暗腿,穿手与步法一直不停,一直走对方左右身后并力争两手管一手,三穿掌基本不须混元一气、不须发力、不讲前后手,只须身法跟上、基本知拍和出手快速。内功有小成后,身法基本整齐合一、眼手能跟上、能基本护住自己破绽并可以一眼照定对方三尖,能基本知拍,三穿掌手不离肘、肘不离手,穿掌掩肘、掩肘穿掌,步随身换,意在掌先,周身要灵活但不要流于浮飘、手脚要沉重但不要流于僵硬。意要长远、神要内敛,肌肉不紧而筋骨有力,劲由肩发而前后互换。螺旋劲力伴随始终,发三留七以待变化快速。穿掌时后掌必须磨前掌肘下,虽八卦不讲拿人,但防人拿也是首要。
  螃蟹掌即是一摊一抹一撞,整臂齐打身力巨整,称直臂腕打,走中打掌力起于脚底,掌打腕也打全身打出,可轻易打跌高手,连敌手腕臂骨亦可一起打断,三尖对则出此力。腕打者横直竖三劲合一打,周身身法打,手前行以沾破敌门户。梢前行、中粘撞、身行走,沾到那一点即是打那一点,何处一接都是身力打,故腕打真义为周身一如打,无论我上前或敌前来打,总如两车相撞,打人之劲力由两人一起出,我身坚处打它身弱处,一近即败跌。腕打多用于上提,打击对方下腭或手臂,如曹钟升传的尹式“腕打膝撞靠身掌”就是此用法。腕打还可以用于左右打击对方肋部,或腋下,如程派的“转身腕打”和“顺势腕打”。另外就是直接撑打,如“天马行空”。
  董公将一生实战技法,一是化而后打,须吞化打圈须已练至小圈,一吞即入后脚跟底。二是截撞而打之,敌打来我截之,亦在同时撞打之。六合大撞力打法,此须圈已极小近无(彷佛不闪不架直打上)。三是闪打抽身换影打,敌来或不来都迎上,却如鬼眛闪擦而击之(打即不打水快流过),内家工夫已至极境方可为之。
  内家无论截(形意撞抖震颤搓)顺(太极履发)闪(八卦闪抹)三法,都不离一沾,高者沾之无形,周身皆能抹人。二抹眉跌人最快且可不伤人,剎那贴近敌身,沾控敌身成无助之失势状态,一指或二指或掌或前小臂轻沾额头双眉,敌如失根欲拔之桩木不能移躲,剎那闪移过的身后一两米行去,工夫高时跌人如漂木,轻快行过,敌身脚不能移(被固定在其人足下),重心却刹那因摸其双眉或眉间飞过一两米外,其重心飞出,人即仰跌飞出,剎那三四米或更多都可让人跌出魂魄来。掌击其头,若速高于其人头之后移,即震荡得伤。
  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当中一根。竿不拘粗细。初练地方要宽大,竿相离要远,大约或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余,或两丈,不拘尺寸,练之已熟,渐渐而缩小,缩至两竿相离之远近,仅能容身穿行往来,形如流水,旋转自如,而不碍所立之竿。走练之时,舌顶上腭。会拳术者,按自己所会之法则运用可也。无论如何运动,左旋右转,两手身体不能动着所立之竿为要。此不只运动身体已也,而剑术之法,亦含藏于其中矣。竿之高矮总要比人略高。可以九个泥塾,或木塾,将竿插在内,可移动练。用时可分布九宫,不练时可收在一处。若地基方便,不动亦可;若实在无有竿之时,砖石分布九宫亦可;若无砖石,画九个小圈走之亦无不可。总是有竿练之为最妙,此法走练,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反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当中一根,又共比喻九个门。要练纯熟,无论何门,亦可以起点,要之归原,不能离开中门,即中五宫也。走练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敌九,左右旋转,曲伸往来,飞跃变化,闪展腾挪,其中之法则,按着规矩;其中妙用,亦得要自己悟会耳。人以所善诸艺往来穿梭数月,步法由拙渐活。
  盘根功旋转飞腾劲不断。定桩是在不动之式中养真气、固底盘、定格式,而行桩则是在进退变幻之中练内气、固底盘,是基本功的高级阶段。练之日久,在走架与技击中,虽进退迅速轻便而不失其沉着稳健,内气不散;着法变换敏捷而常能内劲吞吐自如,力贯四梢。具体练法是所走之圈直径仅为一米;步则是一摆一扣,脚根先着地,然后全脚掌着地;走双线,且身法较低。将气归于丹田,口虚含,舌抵上腭,以鼻中呼吸,细缓深长而均匀,全不用意,纯任自然,以神慑心,意静神安。行走时则步履与呼吸相随,无论快慢,一般地一息七步为宜,练之日久,或走或跑或与人较勇,皆可以保持中气平和而不喘息。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转圈将基本功和最高层功夫统一成极简单、内涵又极丰富的练功方法,是八卦特有的劲力与身法相结合的方法。是在不断的盘旋绕转中,仍然能够身体放松,脑子精神安静舒适,然后再静中求动达到专一而不乱。能产生一种旋涡让习者能将其放大、混合、控制,自然能量透过自身与天地往来,这种拧转的作用根据练者心意产生螺旋能波,同时这种能也可带反过来带动其形气,在高级阶段,此旋涡可同时飞腾于天及沉降于地,并产生威力惊人的杀伤破坏效果。旋转是发挥力量最佳方法,不论坚如钢铁或柔弱如水,一经旋转,即产生无穷威力,钢铁旋转固然令人不敢逼近,空气旋转造成的旋风也威力无比,水旋转产生的漩涡则更加恐怖。身体就象流动似地旋圆圈,在挡避的同时反击。球状或弧状能承受更强的压力,也可通过螺旋积极的转换或偏转能量,要精通这种技巧,应用意而不是用力来完成。
  转圈把“意、气、力”三方面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在连贯圆活的肢体运动中达到外动内静,意气相随的境地,气沉而不浮,归于丹田,久久加功,精神与肢体都可获得最高的呼应。临敌格斗,一触即发,其产生的强大内劲猛不可挡,有如电力,顷刻之间,可置敌于寻丈之外。因虚浮之气己被练下去歇尽了心中火性,眼光即可渐渐明亮,心胸开朗,目透金光,眼可不瞬,此后只一动手,目即圆起,炯炯有神。
  转圈是架式使然,如果架式没有拧转的动力而勉强走圈,是未得要领。当深入八卦高层后,会发觉不得不转,在于全身各部位的拧转,当八卦拳的架势出来之后,会带动出一个行动力来,形成了前进的势和拧转的势,实际上是劲在走。最初是身体产生势,后来是整个势在带动身体,单换掌要掌握那个势,身体要随势而走。八卦是求变的,要产生变,就要把自己的中心缩小,极端的拧转,要把中心缩的越小越好,中心越小,变动就越快,可变的范围就越大,气势一摆开,就好象一张网。转掌不是走的,而是身形逼出来的,所有的招式都兼带反弹力,身法步法全都是在别劲中进行,要将腰的柔韧性练习到象一条龙一样,几乎盘在树上。八卦的进退是藉身形架构的轻微改变而改变架式的势,比方塌腰向前,坐臀向后,加上拧转就是回旋,所以是身随势,步随身。不是用腿去迈,而是用整个身形催动腿走出。
&&&走圈最好转树,正是通过以树为圆心的不断走转,才练就出腰如轴立的横劲。转树功法的根本目的是练腿和腰,腰如轴立不是孤立的,其基础还在腿,而且是运动着的腿,走起来要稳如坐轿,才能发挥腰部拧转的劲力,才能将这股螺旋劲上达掌臂,所以走是根本的根本。练走圈并不是一上来就要转树,先学会步法并标准化,然后走直趟并垂臂,等腿上有劲了稳定了自然了再走圈,这时先走大圈,脚微微内扣,慢慢的再收缩,等腿完全变稳,如坐轿了,然后才拧腰转树,走八式。
初走圈以稳顺入手,入手即求轻灵则会流于轻浮而根基不稳,气血上浮,从而犯三害之弊。稳就是定架子的要求,一步一趋找四德的要求,按照九要去逐个对照,再逐渐理解八能。顺就是首不犯三害,手足顺其自然而出,注意头顶塌腰、肩与胯之气力缩劲、脚之踏劲、脚后跟之扭劲、谷道之上提则初步可。抽胯为了上下相通相合,同时小腹微提而腹内尽量松空。移左步抽住左胯根,右步抽住右胯根。不仅虚步能进退,实步也要能起落进退。首先身架要合规矩。手与脚的劲力从腰而来,腰圆活力就发放出来了。若要腰活,就须塌腰坐胯。若要塌腰坐胯,就须沉肩坠肘、顺项溜臀。若溜臀,就须吸胯裹裆。若裹裆,就须曲膝。若曲膝,就须舒趾而重心达足。只有节节协调贯通,力才能通达四肢。腰要向下沉坐于胯。两腋裆胯周身处处呈现一圆球状,既圆活又有撑力。两肩、两肘、两肾、两胯要向内裹。两膝要相抱,两肩两胯要向内扣。四坠即肩要往腰上沉坠,腰要往胯上沉坠,胯要往膝上沉坠,膝要往足上沉坠。要求两足要平起平落,不揭蹄、不亮掌,有趟泥行走之意。裹裆、两足内侧胫骨要相磨。要求做到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心与气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天地人三合(头要融天,脚要融地,胸要融空)。上身要向圆心转,两肩连线与径向成30度或45度。出脚要平,不要抬脚尖,不要压脚尖,出脚要松。腿上用劲,凭身势带动,脚腕不要用劲,出脚要圆,不要直出,要有一定的弧度,以树(桩)为中心的圆。身要正,不要往里偏。身要轻灵,不要有起伏。迈步在胯动,要胯换胯,不要腿换腿。光是腿换腿,容易两腿叫劲,不能顺劲。足平出地面,但是不要推着地。转圈不是趟泥。胯以上姿势保持不变,步伐大小按个人小腿长短定,走转之时两脚基本与地面平行。腰要塌住,胯与大腿有夹角。下坐,气下沉。放胯时,利用身体的惯性,把胯扔出去就行。前脚和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在走的过程中是松的,碰到东西才会紧。就靠惯性往前一送就行了,而不是迈出去的,是靠腰腿劲把它送出去的。不要光转身,要掉胯转胯。走时要把身子扭过来,向着圆心。腰以上部分扭,胯以下还保持向前的方向。一能拉抻各大肌肉群,二把身体绞起来,便于发出螺旋力。
转圈有快慢之分,快转锻炼身法、步法、眼法、久转之使脚底下有活儿,身法非常灵活。练的是腿脚身法。慢练也叫细练,功效是出内功,练的是内气,着重练气,逐步体会阴阳虚实的转换(胯),应该越慢越不嫌慢,配合呼吸,应比打太极还慢,始终是用一只脚在支撑体重,找横劲,要用丹田领着走。所有动力都由脚底发动,因此每移一步,都是实脚,两腿单轻单重,身体又极度放松,加上落跨的旋转,两腿变成打气机,气的产生非常快。转圈核心是身转步走的拧旋度要达到要领要求,身步合一地拧旋到位。身架自转拧旋度要达到要求。走圈过程中不能休息中断,如换式也应如太极般一手接一手其势连绵不断,一气练下去,不可中断。断则散。每次练习的时候保证一百圈的运动量或者确保半小时,这样就比较容易有气沉丹田的充实感,而且全身的劲、气流动也会让人感到运动后的舒畅,双手会感到充满劲力,似乎手掌都变得厚实有力。
  行步如趟泥,全身不滞不散,不迟不断,腰似车轴,气如行云。换式如高山流水,连绵不断;两脚要虚实分明,左右互移。抽身换形,翻若惊鸿;随机应变,奥妙无穷。初练时先走大圈,上身拧转不要过大,否则腰不活,硬往里拧,走转不稳,心火上升,内气不调,五脏受损。初练时走转要慢,由慢到快,可早练慢,晚练快,不可操之过急。要想功力增长快,慢练是最好的途径,在功力训练一定时间以后,还要同时练习身法,快练主要以步法配合身法,以身法找步法,以步法身法带动掌法变化。呼吸任其自然,气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日久气沉涌泉,乃至地心。待丹田气足,催动全身,则走转日快一日,时快一时。初练时走的圈要大一些,会走大圈的人也会走小圈,一般以寻常人走路的步距12步一圈为宜。有功夫后,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大圈练习力气,小圈练习功夫,初练圈要不大不小,方便找劲,入门后圈要小方便长劲,再练又要大,圈越大就越近似直线,同时这全身拧成一股绳的感觉似乎也越难找,功深入骨后,即便在日常生活中随便怎么走都有拧的感觉。
转圈想象成推磨以练出行步走转的功力,转掌始以推磨之状,试想推磨之际由手至脚之整劲,但练时无磨,便以淌泥之状练出整劲及拧弹力道。走的时候脚要求要平起平落,刚练时是慢的,可以说是一种暗劲儿,是慢慢地小心地趟,一点点找出这股劲来。从走中求身劲的整,求出了内家的整和顺。随着功夫日益渐长,步子越长身架就越低。走圈能使全身上下协调一致;八卦掌左旋右转,以斜打正,处处走圆,走圈功就能练出圆形步法,步随身换。多站八卦桩对转圈有大益。先从走圈开始,每天坚持练,直到走正确走活了,再开始练掌。老一辈的开始至少都要走三个月的圈,这样能练出下盘力量和平衡力及将手上的筋拉开。
&&&走圈转掌的速度非常慢,感觉比太极还慢,渐渐地感觉到了转圈时手臂、肩以及背的开合,每走一步都是一开一合的,慢慢的更还有了一松一紧的感觉,尤其是从一开始没有着意于呼吸,后来每走一步呼吸就自然地与动作相配合了。每当后脚向前迈步时,后肩会带动后手会不由自主地往前下一按,前肩也会带动前手不由自主地与后手一合,与此同时腰那么一拧就人过来了,一落一起,一松一紧,一开一合,一吸一呼都是自自然然形成的。身体不要有起伏摇摆。在稳健中求轻灵,两脚平起平落随着掌法的变化。
行功是要在如痴如醉的轻缓步态中体会天人合一、无人无我的境界。初学时,意念稍注于足底涌泉穴,此为要诀。行到极佳处,即忘其行;达到行功如站功,动功如静功,实是在动中求静而至真静,故仍归回静功。走转起来即要有随天而运,随地而行之悠悠,又要有神充天地,意满环宇之气势。时时势势要呼吸绵绵,自自然然。走到日月星晨亦与我同旋转;又如站三体式桩,直站到山川河岳与我同呼吸;再如太极拳,一举动则我之开合天地亦与我同开合,是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转圈发展平衡力和敏感度,也是发展速度和力量的基础。练套路虽可增加功力,但绝不能代替转圈,八卦的特点通过转圈的习练都可达到。八卦的各个掌式,都有其左旋右转的劲力变换方式,通了这个劲力变换,转圈几乎就是八卦的一切,练功与散手都含在其中。转圈把整体的劲力转出来,练习身法、步法和劲力和在走中发劲。穿掌为了把左右劲力平衡起来,也就是一动而无不动,腹贴腰、胸贴背、肘护心、膝掩裆、头顶悬、尾找地。转目的在于松筋拔骨,极好的松是为了极好的紧,内劲即出。全方位攻击及卸化,行走中而站桩。日日走转不停,练出螺旋之劲、混元之气、走打之功。而最终一以贯之、中和之态。转圈中苦练几个单式掌,可练出走中发力,走中打。
  站桩有基础后才可开始练走步,而且步宜大,目的是把下盘走开。开始站桩找正,走起来后应该从正中求活,如果此时立刻就拧裹的话,身体感觉很紧,有种全身劲力都憋在身上的感觉,练一阵大步走开后身体就感觉很活,从下盘练起,感觉比从上盘好。须走出自身离心力,横行斜步才易变化。用身形势走掌,而非以步为主。八卦的基本功摆扣的走转步法练习加上八大掌和变掌的练习,是身法灵活的最好训练。头上领全身有下坠之态,这样会感觉到只剩下一个头,下面的部份可以随时的改变。
  八卦所行之圈极小,只须二尺正方之地即足回旋,其用意所在,专以避敌为能,妙在乘人之背,避实击虚。凡圆行之用,所以习行步迅捷,袭敌之背,使敌不及迥旋,其换掌之用,所以习顺势黏贴,使敌猝不及防,而我手已及其身。至于行动之时,尤须意专而气沉,故变换数势之后,恒觉百脉调畅,两掌十指,无不膨胀。须步快腰软者能习之,极灵变,习熟则圆转自如,真有飞若游龙之概。拧来绕去如大蟒翻身,所以八卦有功夫的人一是脚下快,二是身法活。八卦拧成一股绳,强调不停走转,大蟒就一条大脊,利用肌肉和腹部鳞片不停收缩得以灵活运动,倘若肌肉和腹部鳞片停止收缩,活蟒变死蟒。
  转掌眼神闪烁不定会让意念跑掉,意念要守在内。脊骨要会上下呼吸,不是用外力去使力使劲,而是用意用脊骨内息驱动着整个人体,攻击是全身带手整体过去给予致命的攻击杀伤力,穿掌戳肚子就要见肠子,一个腰斩就是重伤,一个起心动念内息马上在脊骨运作一上一下的做内呼吸,转掌练的就是脊骨中的内息运作的任督两脉做小周天循环,进而练就深厚的内功。其快是因为意念比敌人快,内息通畅无碍。走转时讲究左右平衡,特别是内功掌,左右转的圈数应该基本相当,否则导致左右半身气血循环失调,左右半身会一边冷一边热。
一、手足自然往前伸——顺
  手足顺其自然往前伸,肩肘腕胯膝关节自然放松,使气血畅通。伸绝不是用力的击或打,左旋右转中,身体、手足不可有丝毫别劲之处,而要练出舒服、自然、顺的感觉。不是求绝对的快,而是要达到快慢有机的统一,以求练到内外三合、连环纵横的程度。自始至终不使拙力、笨劲,日久四梢就会随着意念的指挥而动。意境上要无限远,手扣至天门,形体上要肩肘腕指节节抻开,意念送出时让两臂之夺力出来。此时两臂筋脉必有一个往回拽的劲儿,不让膀子出去,要想返回先天之和谐,就得通过练功把筋脉一点一点地全松开。
二、气、力合---极力往回缩——逆
  手足要出力,但力不但不外露,而且要极力往回缩。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形散乱便无形体。气、力极力回缩可使身体协调一致,从双肩双胯往回缩,使气、力合一缩到丹田,达到蓄神目的。注意调气灌于丹田,然手足的自然伸展,看似松散,神和内劲就是在这种似松似散中逐渐练出来的。还可帮助于定心气,心定则神凝,神凝则心安,心安则气升。久之则达到筋顺、骨速、劲连,气之循环不断。
三、气、力要保持中正——和
&&&&运动中的呼吸不是急促和猛然的,而是气似云行,出入绵绵,若存若无,在自然呼吸中养成匀、细、深、长的习惯,达到周身之气圆满无亏。日久气到用时可敛入脊骨,与力合到一处。拙力的存在会妨碍内力的产生,必须把拙力除净,内力才会逐渐产生,而气、力中正便是除净拙力的有效方法。必须掌握每一个动作用力的瞬间和不需要用力的分界,该用力的时候坚持缩力,保持力的不顶、不丢、不过。形体上体现舒适、自然,身形稳健。这个阶段就是内劲内涵阶段。但这时也最难坚持和最容易产生灰心丧气情绪,会感到周身无力,与人较技往往伸手便被击出。会认为把功夫练丢了,练功方法不对,以至产生不愿继续练下去的思想情绪。这时千万挺住,这是练功高层次的换劲阶段,必须坚持练下去。
四、后天之气、力归于丹田——化
  人的气、力均属后天,是浊气、拙力,若使其转化为真气、内力,就是将后天之浊气、拙力合一缩到丹田,形成转化。运动中的伸缩应该配合呼吸来进行,发拙力与呼气的时候使气、力合一,一起极力往丹田里缩去。这个转化过程时间较长,习者一定坚持长久地练下去。不要怕练得浑身无力,更不必担心将多年的功夫练没了。不通过化的过程,真气就永远化不上身,内力永远练不出来。练功日久,对外来的侵袭,不但能用视觉来观察,而且能用身的触觉来体验,因为触觉能触到对方意念的真实性。不但与人较技时如此,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形成新的运动素质,形成新的条件反射。日久,身体气、力化之似觉有若无,每逢静中动时,身体移出而不知己之动,则不知有己,每与他人动手时,伸缩往来变化,闪展腾挪,如入无人之境,而身体气力自觉无动,这是不知自己之动而静,则不知有彼也。形成了掌无掌,意无意,形无形,象无象,无我无他的境界。
原文地址:拳法述真&&&&&作者:不动如山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意拳怎么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