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的少数民族gf二风格的队名

少数民族名字中间的点怎么打_百度知道
少数民族名字中间的点怎么打
就是网上银行付款时用的,回了好多点都不行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个啊?搜狗输入法状态直接点数字1前面的那个键就好了(键盘左上角第二行的第一个)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帖子主题:少数民族人民的名字真纠结
共&10711&个阅读者&
军号:4267723 工分:179234
/ 排名:5259
左箭头-小图标
少数民族人民的名字真纠结
文章提交者:寻找敌人的子弹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80-0-1.html
少数民族人民的名字真纠结
延伸阅读:
浊世之间,我们多是躁动的,每天在欲壑里奔走,在攫取中受伤。其实细想一下,人生只是一条单行线,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繁华与风景都挪在我们经过的路边。在时光的流逝中,我们需要找一段空白,安顿一下疲惫的灵魂。身外物,莫多争;心头事,少纠结。学会用一种淡然的心态,掠过万千虚无,让自己心神合一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少数民族人民的名字真纠结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7212 工分:131795
/ 排名:792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有一个壮族村支书,叫雷老闷,在当地颇有名气。少数民族的名字,用汉字写下来,本身就是怪怪的,也可能在人家民族语言中另外有含义,音写的结果。再加上没有文化,起名字的原因也很古怪,或者很随意,结果就很难解。说没文化的人起名字随意,有一个梁姓建筑工人,两口子都目不识丁,生个女儿,小名叫阿妹,上学了大名叫梁妹,再生个儿子,小名叫阿弟,上学大名叫梁弟,又生个女儿,叫梁阿妹,和姐姐的小名混同,这个女儿后来读了大学,给文盲父母争了光。又生个儿子,搞了点改革,不叫梁阿弟而是叫梁小弟。他随口起,也不请邻居帮忙,四个孩子就是梁妹、梁弟、梁阿妹、梁小弟。结果也算因祸得福,没有重名的人。你在全国户籍网中搜索梁妹梁弟,也找不到几个人,说不定全国独一个。江浙一带,很多人的名字含“阿”,例如陈阿大,在广西壮族地区,很多人的名字含龙,龙就是阿的意思,表示亲昵,没有实质的含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428360 头衔:大明永历皇帝元年 工分:494369
/ 排名:897
左箭头-小图标
我还见过少数民族有姓猪的,还是一个保安队长,叫猪赋强,呵呵!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05777 工分:5926
左箭头-小图标
还好不叫:不让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52767 工分:3211
左箭头-小图标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吧,别大惊小怪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277939
左箭头-小图标
我接触过一个叫罗布扎堆的藏族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181750 工分:2293
左箭头-小图标
幸亏草不等于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78756 工分:1541
左箭头-小图标
这很正常啊,我以前有个邻居,藏族的,小时候都叫多吉操,大了后,改叫多吉措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652000 工分:9502
左箭头-小图标
我们这里还有个叫:李你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275280 工分:265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0条记录]&分页:
&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名字真纠结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年民族类大学排名
中央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
大连民族学院
西藏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北方民族大学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四川民族学院
高校名称:中央民族大学 高& 985 211 研&
高校代码:10052
高校人气:145225
隶属部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高校类型:民族 重点大学 本科 一本
高校网址:www.
联系电话:010-
相关高校:
中央民族大学坐落于北京高校林立的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南邻国家图书馆,科技信息集中,环境典雅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所培育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优秀和杰出人才的国家重点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有着优良传统和历史,其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主要任务,以毛泽东的题词&团结&为校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的解放事业输送了大批干部。
新中国成立不久,1949年12月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共同纲领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做出了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抽调了一批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进行建院筹备工作。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前一方案提出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中南、西南、西北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各一处;后一方案则明确规定了中央民族学院的三项主要任务:一是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的干部;二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扬并介绍各民族的优良历史文化;三是组织和领导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面的编辑和翻译工作。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在开学典礼上做了重要讲话。6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示祝贺。
建校后,学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6月至1951年底,为初创阶段。当时学校的校址暂设在城内国子监,有教职工280多人,军政干部班、藏语文班两个训练班的学员260多人。
第二阶段:1952年至1966年5月,学校开始正规化办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文科高等学校。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时,把已建设数十年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由此形成了高起点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并云集了一批大师级的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他们当中有新中国成立之前著名的&南杨(杨成志)北吴(吴文藻)&,还有潘光旦、费孝通、付罗焕、杨堃、翁独健、林耀华、冯象升、于道泉、吴泽霖、马学良、王钟翰、张锡彤等国内外著名专家。校址也从国子监迁到了西郊白石桥附近。之后陆续建立了民语系、历史系、政治系、艺术系、汉语系、研究部、预科部等教学科研单位。中央民委参事室也并到中央民族学院。
第三阶段: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第四阶段:1978年9月至1993年10月,学校发展成为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文、理、工、艺、管等专业兼备的综合性大学,1978年2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此后,学校陆续建立了物理、应用数学、生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理工系科,从文科高等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第五阶段:1993年11月至今,学校朝着高水平研究型的发展目标迈进。经国家教委批准,日,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1999年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将学校的发展又推上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鄂义太教授、校长陈理教授。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建校初至1966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4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3次接见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1999年、2004年先后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学校现有23个学院,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一级2个、二级13个,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991人,其中专任教师108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王尧、张公瑾、牟钟鉴、胡振华、施正一、刘秉江、马跃、靡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薛达元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另外,学校还常年聘有60多名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评议组、全国地方志领导小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上海合作组织中方教育咨询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学科规划和评审机构成员18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6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0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9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3人。学校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102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港澳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823人,其中本科生11261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000多人,少数民族预科生482人;本科生(含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55.6%。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有来自40个国家的811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1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37.8万平方米,另规划新校区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8.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20.3亿元。拥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300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和《民族教育研究》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全国核心期刊。民族博物馆藏有3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的需要,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两大主题,实施特色兴校、质量立校和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质量第一、内涵为主、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朝着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目标迈进。
高校名称:中南民族大学 高& 研&
高校代码:10524
高校人气:138819
隶属部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院路708号
高校类型:民族 一般大学 本科 一本
高校网址:www.
联系电话:027-
相关高校: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学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446亩,校舍面积73万余平米,馆藏图书280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5500余人,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湖北、河南、内蒙、新疆、广西、西藏、云南等7个省(区)进入第一批招生,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超过90%,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0%以上。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教师中,有正副教授618人,博士、硕士生导师380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9人,省部级专家34人,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达到84%,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开设了10大学科门类的77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19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0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10个专业领域)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理学、医学、农学、艺术等。学校现有23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品牌专业,11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6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2.1亿元。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设有少数民族经济、女书、土家族、应用化学、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工程等48个研究所(中心)。&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获授权专利14项,承担各级各类项目15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7项,省部级项目297项,获科技成果奖励169项,出版著作172部,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4230篇。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60余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约10余万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的几十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校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我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2008年,学校获&国家民委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至今连续12年6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中南民大人在团结奋进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不断推动各项事业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为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的目标不断前进。
 学校创办于 1952 年 3 月,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 1953 年改称广西省民族学院, 1958 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 2006 年 2 月 14 日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五&重点建设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 56 年的发展和积淀,广西民族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科研水平较高、学科建设与教育质量较好的综合性民族大学。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1958 年在南宁人民公园,毛泽东主席接见学校各族师生代表; 1990 年 11 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温家宝等领导人的陪同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和校园环境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2001 年 3 月,胡锦涛同志出访东南亚三国时,亲切接见了学校在越南、老挝讲学、留学的师生代表;朱德、陈毅、阿沛 . 阿旺晋美、赛福鼎、李铁映、尉健行、司马义 . 艾买提、李兆焯、陈至立、刘延东、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 2008 年 12 月,刘延东莅临学校视察指导,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在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友谊与合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在听取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把民族教育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办好广西民族大学。
  学校位于广西南宁市风景秀丽的相思湖畔,分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 132.2 万平方米( 1983 亩),其中东校区建筑面积 377154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58.14% ,2006 年 3 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 &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合计 14.02 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 10323.51 万元。学校馆藏纸质文献总量 132.91 万册,中外文期刊 11006 种,电子文献资料 149.10 万册(篇、件)。现设有 16 个学院, 56 个普通本科专业, 2 个一级学科和 40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哲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经济学 9 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1 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5 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及培育基地 4 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及重点建设研究基地 5 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4 个; 11 个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进入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 2004 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 项,国家级精品课程 2 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3 个;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1 项,国家民委教改工程 5 项,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 46 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8 项;获自治区级优质专业 12 个,自治区级精品、重点课程 16 门。此外,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学校确定为全国 10 个 & 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 & 之一, &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点 & 和& 汉语水平考试( HSK )高等考点 & 。教育部将学校确定为 & 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 & 。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7531 人,其中研究生 1006 人、本科生 12866 人、专科生 1823 人、预科生 1070 人,留学生 553 人。在校教职工 1193 人,专任教师 723 人,其中正高 119 人,副高 250 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 280 人,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52.1% 。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围绕&民族性、地方性、国际性&, 努力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004 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课题 40 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 98 项。出版各类著作 146 部,发表学术论文 4229 篇,其中 SCI 、 EI 、 ISTP 收录 129 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进入中国百强社科学报, 2003 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2004 年 & 人类学研究 & 栏目被确定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 名栏建设 & 第一批入选栏目; 2006 年成为教育部 & 名刊工程 & 第二批入选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2000 年以来,学校先后与 13 个国家、地区的 70 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共派出 6087 名在校学生到东盟国家高校学习,招收来自 26 个国家的留学生 4000 多人;接待国(境)外来访、顺访团组 134 个,共 1436 人次。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副总理范加谦,泰王国诗琳通公主,老挝总理波松、能源矿产部长、国家科技与环境部长、国家计划投资委员会主任和司法部部长等东盟国家政要都曾来我校参观访问。 2006 年 4 月,由我校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获得国家汉办批准。多层次的开放办学,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优化了办学模式与特色。
  建校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了显著成绩: 1993 年获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党组 &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 & 称号, 2005 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 & 全国文明单位 & 称号。先后 2 次荣获国务院国家民委 &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 称号,多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 称号。 1998 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03 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 & 良好 & 等级。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 10 万余名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门技术人才。不少毕业生已成为颇有 成就的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诗人、党政军领导干部。
  为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特色创优为基础,以不断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突出 &民族性、地方性、国际性&,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构建并逐步完善以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国际教育、独立学院互动共进、协调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坐落在四季如春、风景秀丽的中国昆明,创建于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是国家新增博士授权规划建设单位。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关心重视云南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接见过我校师生代表,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李岚清、李铁映等亲临学校视察,关心各族师生的成长进步,直接过问学校的建设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学校创建之初即任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周保中将军、张冲将军及王连芳等为首任正副院长,并在学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给予各方面的关心、支持。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云南民族大学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层次丰富、办学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个联合博士点,5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60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共9个学科门类。拥有1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外国留学生等多种办学层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在校本科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50%以上)、来自十余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200多人,此外,还有成人教育学生14000多人。现有20个院(部):哲学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人文学院、民族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艺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管理学院、人民武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部、马列部等,1个省属研究机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个馆藏文物近20000件的民族博物馆,另有42个校属研究机构,建立了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
  建校50多年来,云南民族大学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学校现有土地面积2170多亩。校舍面积5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8500万元,图书馆资料200万册,教学用计算机2500台,语音室座位1500个,多媒体教室座位5000个。现有教职工1000多人,其中教授150余人,副教授300余人。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马曜教授,著名民族学和考古学家汪宁生教授,著名史学家谢本书教授,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专家张建国教授等一批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诸学科的专家学者享誉国内外。学校长期聘请外籍专家任教,并先后聘请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韩国汉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
  云南民族大学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是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化学(民族药)等学科,特别是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建设和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是我国重要的民族学研究基地,曾多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科研奖和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近年来,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研究&、&语言学研究基地&、&滇西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湿法高纯魔芋精粉及葡甘聚糖复配胶生产中试应用研究&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外委托的国际投资研究课题、云南省科委攻关项目等。先后承办了&第34届国际汉藏语学术会议&、&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教育部第四届社会文化人类学学术研讨会暨高级研讨班&等重大学术会议。举办有《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和自然科学版,哲社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自然科学版的影响因子在云南同类刊物中排第二。举办有大型不定期刊物《民族学报》,在全国和世界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着重要影响。
  云南民族大学作为国家和云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扩大对外文化、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校以来,全世界各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2万多人次到校访问参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越南胡志明主席、缅甸国家恢复法律秩序委员会主席丹瑞大将、泰国公主诗琳通、摩尔多瓦总统沃罗宁等曾访问过云南民族大学,并给予良好评价。云南民族大学还是云南省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可招收授予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还是对外汉语教育的重要单位。先后与美国、挪威、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46所大学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与韩国大真大学、泰国东方大学等国外高校互相承认学分、互相承认学历证书。
  学校贡献突出。半个多世纪以来,云南民族大学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6万名领导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大学毕业生中,许多民族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就是由我校培养造就或从我校毕业起步的。云南129个县特别是29个民族自治县中的领导有相当多领导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芬芳50余年,辉煌半个世纪。云南民族大学已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特别是&直接过渡&、&和平改革&、《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卷》、《中华文化通史&第三卷》等许多优秀理论成果,不仅为党和政府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为民族理论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1999年和2005年,学校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2006年获云南省文明单位称号。
 内蒙古民族大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坐落在被誉为科尔沁草原明珠的通辽市,由创建于1958年有着坚实办学基础的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合并组建。民族大学隶属于自治区人民政府,由自治区教育厅主管,是一所具有鲜明地方特点、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经多年办学,学校已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8万多人,他们有的在各级党政部门担任要职,有的成为教学、科研、生产骨干。另外,学校还为日本、韩国、蒙古等国家培养留学生200多人。&
  学校的发展建设,始终受到国家、自治区及驻地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原自治区政府主席乌云其木格等都曾来校视察指导工作。&
  学校占地面积2389.48亩,校舍建筑面积43.2万平方米。全校现有教职工1684人,专任教师890人,其中正副教授42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5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员1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31人,在读博士、硕士生116人。学校现有本专科学生16013人,研究生231人,留学生103人,校本部成人教育本专科学生3558人。&
  学校设政法与历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学院、人文学院、蒙古学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机电学院、化学学院、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临床医学院、蒙医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和马列主义教研部等18个教学单位;设图书馆、分析测试中心、学报编辑部、网络中心4个教辅单位;设后勤服务总公司和两个附属医院。学校有世界史研究所、科尔沁文化研究所、凝聚态物理研究所、计算物理研究所、蒙医药研究所、动物科技研究所、农业研究所、蒙医临床药理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等9个科研机构。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1个,职业技术教育专业11个,涵盖了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9个学科门类。学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留学生招收资格和外籍教师聘任资格。学校现有1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一级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门自治区示范课程;5个版本的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图书馆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二级检索站,藏书120万册,中外文报刊种类1600余种,建有光盘、网络数据库,拥有大型电子阅览室。学校有64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其中1个自治区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拥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有连通三个校区及教工住宅的校园网络。学校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解放军军需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还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蒙古、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并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国立卫生科技大学和日本酪农学园大学、日本作新学园大学和俄罗斯布力亚特农业进修学院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
  内蒙古民族大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依法治校;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推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东部,服务全区,面向全国,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民族文化教育、科技传承创新的基地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综合性大学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西北民族大学简介
  西北民族大学是我国第一所正式建校的民族院校,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校于1950年8月成立时为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学校坐落于黄河之滨兰州,建有两个校区,占地2880多亩。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80余人。有56个民族的各类在校生20000余人。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10万余人,成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学校在发展中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民委、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极大关怀。朱德、彭德怀、陈毅、邓小平、李维汉、习仲勋、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赛福鼎&艾则孜、费孝通、司马义&艾买提、铁木尔&达瓦买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给各民族师生员工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经过60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权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权。
  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设有56个本科专业、31个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管理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等25个学院,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格萨尔研究院、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伊斯兰文化研究所4个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11个院所合一的研究机构和实验中心、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建有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的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口腔医学、电子材料、生物工程与技术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基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格萨尔学、民俗学和宗教学4个甘肃省重点学科。
  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近年来,学校获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汉语言和社会学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藏语言文学主干课程省级教学团队。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21项,省级精品课程21门,国家民委教改项目6项。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37项,其中&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子项目3项,国务院其它部门的科研项目161项,地方政府科研项目238项;出版专著538部,发表论文7230篇,被SCI、EI、ISTP等收录59篇,CSCD、CSSCI收录607篇。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省部级奖励268项;获各类专利授权41项。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藏文版、蒙古文版)。《西北民族研究》是ULICH&S国际期刊指南刊物,民族类核心期刊,被评为&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藏文版被评为甘肃省高校优秀期刊。
  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料225万余册。博物馆馆藏文物1500余件。图书资料和馆藏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进程,坚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持开展学风、教风和师德教育,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两次被甘肃省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法、德、俄、日本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近年来先后聘请了150多位长期外籍专家和近400位短期外籍专家任教。
◆国家部委直属高校
  ◆首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我校荣获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都人居环境艺术综合奖&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包括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医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坐落于天府之国,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与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邻。学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学校占地面积2800余亩,分为老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和阿坝州红原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校舍建筑面积85万余平方米。
  学校有56个民族的在校学生近2.5万人,有教职员工近1700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54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50余人。有46人先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有18人为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34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百余人,其中,院士2人。
  学校下设22个教学单位;有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42个,专业学位5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现有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共建实验室)。目前,学校馆藏图书资料近300万册,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近2.5亿元;建立了较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A级标准。学校始终遵循&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高能力、办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学分制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教学改革,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在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及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拥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近60家校级研究机构,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中心和彝学文献中心。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近70项,省(部)级项目近450项,发表学术论文85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近600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0余项次。特别是在新材料研制、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古典文学、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彝、藏、傣)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向国内外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和内刊《彝学研究》、《藏学研究》等。
  学校建立50多年来,培养出各类人才12万余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20多家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师生员工平等团结,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各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
  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3年6月新校区建成,并获得建设部&2004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共建院校。西南民族大学的办学实践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学校将继续坚持&二为&办学宗旨,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铸造品牌,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之路,推进&一体两翼&格局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推动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现代化的一流民族大学。
  2010年,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计划招收本科学生6000人,专科学生100人,预科学生440人。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可详细查询各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分专业招生计划或学校招生简章。
  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报考西南民族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坐落于有&夏都&美誉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学校创建于 1949 年 12 月,是青海建立最早的高校和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建校 60 年来,为青藏高原的政权建设、民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事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 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 年 3 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学校现设有 15 个学院、 6 个直属教学系部,学科专业设置涵盖文、理、法、经、管、史、医、工学等门类。与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培 养 博士生。拥有全省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4 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和 50个本科专业,有 8 个省级重点学科、 8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 19个省部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有 3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31 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重点建设课程,8个省级科研机构和藏学研究中心等 15 个校级科研机构。目前共有来自全国 29 个省区市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 36 个民族的学生 12232 名在校学习,其中硕士研究生 795 名。截止目前,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 6.6 万名各民族合格人才。
  学校拥有一批治学严谨、德高学 富的 教授和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全校有 1198 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714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6 名、省级专家 7 名、博士生导师 4 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2 名, &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国家级人选 1 名,教授、研究员 156 名,副教授、副研究员 284 名,全校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72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66.1 % 。目前,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218 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170项。近 5 年来,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 40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 140 部,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 100 多项。近 5 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立项总数以及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 获奖数和获奖档次位居全省各单位之首。
  学校占地面积 1107 亩,建筑面积 41.8 万平方米,纸质图书资料 116 万余册,藏文大藏经 1667 函;编辑出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综合教育科学版、藏文版)和《青海民族研究》等 4 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其中《青海民族研究》是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近五年来先后派出 400 多人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攻读学位、讲学、合作研究,聘请近 100 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来校任教、讲学。学校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法国欧亚高等管理学院等国外大学有合作交流协议。青海民族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外国留学生定点教育单位,先后吸引了 25个国家的留学生 2000 多人来校学习交流,已成为青海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关系的缩影和青海省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立足青海,放眼全国,为把学校建成西部一流、国内知名的综合性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
贵州民族学院创建于日,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贵州省重点建设的高校,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学校坐落在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校园占地面积88.31万平方米,有校舍面积39.5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8.23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总藏书量162.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18.8万册,电子图书44万册。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37人, 其中专任教师65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316人,占专任教师数的48.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36人,占专任教师数的51.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多集中在青年教师中。教师中先后有10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人,贵州省人大常委1,贵州省政协常委1人;有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6人入选贵州省学术学科带头人;有6人获贵州省政府津贴;有省管专家1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贵州省十大优秀科技人才1人,有4人获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经过56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文、史、法、管、理、经、工、教育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设18个学院,1个系,3个公共课教学部门,有普通本科专业43个,硕士研究生专业6个;其中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省级重点学科;应用物理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美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机化学、民族传统体育学、音乐学等为校级重点学科。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各类学生12000多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9528人,包括普通本专科生8733人,研究生153人,留学生7人,预科生212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358人。另有函授生、业余生3916人。学生的民族成分涵盖31个民族,少数民族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学校自建校以来,已经为社会输送50000多名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分布在民族地区和全国各地,有不少人已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和各自学科专业领域的骨干。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成立了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贵州民族经济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6个研究院。另外,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布依学会、贵州省侗学会、贵州省土家学会、贵州省彝学会、贵州省仡佬学会、贵州省水学会等8个省级民族学会及其研究中心均挂靠我校,形成了强大的民族文化研究阵容。
  学校一直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新加坡、英国、荷兰、韩国等国家的一些高校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威斯康星州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韩国祥明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商学院、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外及港、台地区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
  学校三次被国务院评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并获 &全国 &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四五&普法示范学校&、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贵阳市&红旗文明单位&,先后十二年被中宣部、团中央和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和&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等。
  学校历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胡锦涛同志、胡耀邦同志、江泽民同志、温家宝同志、李瑞环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同志、杨静仁同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仪?艾买提同志等都曾先后到校视察。日,时任中央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来我校视察,作了&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的题词,并为我校题写校名。日我校50华诞,江泽民同志又为我校作了&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题词。贵州省历届省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和关心贵州民族学院的发展, 2007年4月,将贵州民族学院列为贵州省重点建设大学。
大连民族学院简介
  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位于具有&北方明珠&之称的大连市开发区中心,是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的民族高等学校,也是全国唯一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民族高等学校。学校1984年立项筹建,1993年开始招生。校园由开发区校区和金石滩校区构成,总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和4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文、理、法六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区市招生,现有在校生13744人,学生中有56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学生占60%。学校现有教职工1142人,其中专任教师83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4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3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7%。其中有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省级以上各类优秀教师41人。
  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为目标,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全面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提高质量为主线,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新的飞跃,形成了&立足沿海、服务民族,应用为主、教育创新,质量立校、因材施教,团结和谐、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比较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在沿海开放地区发展优质民族高等教育的创新之路。2005年学校获得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居全国民族院校第1位; 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项目院校之一;2007年6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等级。学校建有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部级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各1个,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5门。近5年共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290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59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位居全国民族院校第1位。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特色办学的理念,针对各民族学生的实际开展教育教学,不断提高各民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2006年和2008年在&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团体总分第1名和第2名。在2008年国际微软&创新杯&科技竞赛中,我校代表队以32战全胜的骄人战绩获编程比赛中国赛区第1名,并代表中国赴法国参赛获得全球第2名。在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cup公开赛&中取得机器人救援项目组全国第5名,仿真机器人项目组全国第8名的好成绩。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创新竞赛中已经连续三年获奖人数超过1000人次。学校先后5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以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0%,位居全国民族院校第1位和辽宁省内高校前列。
  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学校已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新西兰等30多所国(境)外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2+2&、&3+1&、&4+1&等多种形式的互派留学生活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
  近年来,学校的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于2006年成为国家民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和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7年获得&全国教职工文明之家&称号,200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4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连续5次被评为辽宁省和大连市&平安校园&,2007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被国家民委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在今后的发展中,大连民族学院将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按照&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内涵为主,积极拓展&的&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在巩固25年办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凝炼特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不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在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的进程中迈出新的步伐。
你可能还会关注的 
下一篇: 上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