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顺深圳即时天气气

视听界面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刍议■何婕
  天气预报,如今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还是报纸等平面媒体,抑或网络媒体,几乎时刻在提供不同类型的天气预报信息。当然,从即时效果来说,电视中的天气预报节目最为引人关注。从电视节目收视率数据上,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它的需求。以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日到3月29日一周收视情况为例①,天气预报始终排名靠前,每天的收视率低则9.4,高则12.4,可见人们对天气信息的高度关注。
  一、国内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历史与现状    其实,国内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历史并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第一步的跨越,发生在日,从那天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播发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当时还主要是以口播形式预报8个城市的天气状况。此后的28年时间里,电视气象预报节目一发而不可收,无论是从覆盖面还是从技术条件以及表现手法上都出现了很大的飞跃。  1.播报天气预报节目的信息平台日益增多  自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出现天气预报节目之后,20多年间,各地的电视天气预报服务蓬勃发展。到本世纪初,全国各省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还有232个城市和507个县气象局都已经建立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②,为当地人民提供了适时的气象服务。而这些电视天气预报服务,又随着传播技术的发达,不断地完善着服务形式。原来每天可能只有一档天气预报节目,而现在观众可以在早间、午间、晚间、深夜等各时段新闻节目之后,了解最新的天气预报。加上其他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即时天气预报,为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2.电视媒体对于天气预报的技术表现手段有明显飞跃  国内电视天气预报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口播+字幕+主持人配音”的形式,非常简单。到1985年,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黑白卫星云图;1993年,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又推出了三维动画和主持人播讲相结合的形式。  起初,气象主持人出镜时还是用一根指图棍指着卫星云图解释天气。而2001年之后,主持人开始直接用手指图,观众感觉更加亲切、自然。  天气预报中出现的图版,1983年的时候,还只能做到报到哪个城市的天气,哪个城市的位置就闪一下光,现在人们则可以在图中不同的城市标志处看到动态的、可以切换的、代表各种天气状况的动画,非常直观生动。  3.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大增,更新速度加快  1981年,人们只能在央视《新闻联播》和晚上各地电视新闻节目后面看到天气预报,现在则可以在多个时段的新闻节目后收看不断刷新的天气预报。以前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气象数据的收集计算、图像的加工处理、图像的传送等都要占据大量的时间,当时的天气预报节目工作人员即便每天只需应对一档节目,耗去的精力也相当可观。如今数据处理速度飞快、虚拟图像制作技术也得以广泛应用,图像传输更不需要传统的“跑带子”的方式,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以中央气象台制作一档天气预报节目的步骤为例来说明③:第一步,依靠遍布全国和全球的气象台站网络收集监测信息,收集从天基到地基的信息,1小时就能收集到全球信息,10分钟就能收集到全国信息;第二步,将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模式运算,将模式运算的结果和监测资料提供给预报员;第三步,预报员面对大量数据,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分析处理平台上制作出天气预报产品;第四步,中央气象台根据该产品制作出天气预报节目。  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只是提供天气预报文字信息的话,预报更新速度会更快。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新闻台(FM90.9)是全天不间断滚动播出新闻的,每20分钟就刷新一次内容,气象信息也在其中,由此可见如今天气预报的更新效率。  4.天气预报的质量不断提升,内容日益丰富  国内最早的天气预报是播送8个城市的天气状况,后来发展到27个城市和34个城市,再后来发展到“海洋预报”、“农情与天气”等等,内容日渐丰富。现在我们能在一些时段的新闻节目后看到诸如主要景区的天气状况、国际大城市的天气状况等。  但对老百姓来说,光知道第二天是晴天还是下雨已经不够,所以现在除了一般天气指标,天气预报还提供“感冒指数”、“洗晒指数”等服务信息,使人对第二天的天气状况产生立体的直观的预期。现在我们不光能够知道第二天的天气,连未来三天、未来一周的天气都能大概了解到。  身处大城市的受众有时抱怨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不够——明明预报下雨,结果部分城区下了,部分城区没下,居民的感觉自然不一。针对这种情况,天气预报也体现了其“贴心”之处,像东广新闻台(FM90.9)播出的天气信息,准确到上海的某一局部地区,或者分别预告宝山区、闵行区、松江区等不同城区的不同天气,尽量做到精准。  5.主持人广泛亮相于天气预报节目,更显亲和力  日,中国有了自己的电视“气象先生”、“气象小姐”,从原来干巴巴地配音报天气,到真人来手指卫星云图解释天气,这无疑是一个空前跨越,使人耳目一新。现在天气预报的主持人队伍更加扩大,而他们的形象也日渐丰满,既有端庄严肃的风格,也有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气息,适合各类受众的偏好。  气象主持人的出现是气象节目一个标志性的进步,以至于除了中央电视台之外,许多地方电视台以气象主持人的出现作为天气预报增强服务性的象征。如广西玉林从日开始出现气象节目主持人,当地的广播电视报是这样报道这件事的:“这标志着我市结束了长达12年来无主持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历史,我市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已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目前,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主持人共有8人,他们轮流播报,将带给广大市民一个全新的面貌……”④  从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于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期待和欢迎。
  二、国内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不足与期待    以上所述的天气预报节目的种种变化发生在短短20多年间,人们从中欣喜地体会到变化带来的便利,但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天气预报节目相比,国内节目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我们不妨从时间上做一个横向比较。  1981年我们才开始以简单的手段配音播送8个城市的天气预报,而1982年的5月,美国一个提供24小时不间断天气服务的有线电视频道TWC(The
Weather Channel
)就已经开播了⑤,内容包括地区性、全国性以及全世界的天气预报服务,形式上有新闻、天气分析、科普课堂等,其丰富的节目内容和先进的技术手段遥遥领先于国内。  而综合来看,目前国内天气预报节目所用的表达方式、既有的编排方式等都还有待改进。  1.语言可以更具贴近性和精准性  一位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的主持人曾经在自己的博客⑥中提到:曾有天气预报节目在地域表达上出现“西北地区东南部中部偏北地区”的说法,让听的人不知所云,无所适从。事实上如果换成让老百姓都能听懂的说法,这就是指宁夏地区。  或许是为了保险起见,天气预报节目有时用了过于专业也可能是过于严谨的表达方式。可是这样一来,距离受众就太远了,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可见,作为在大众媒体上出现的天气预报,其语言既要科学,但同样要照顾到可听性、易懂性。而且,使用语言得当,受众对主持人的信任度也会增加,反之则减色不少。  2.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国内电视天气预报的包装尚有不足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图形图像制作水平还有不足。优质的天气预报的图形既要简明通俗,又要美观讲究,换句话说,要和电视节目的整体包装水平相结合。现在人们看到的很多图版虽然加上了动画,但包装还是显得简单,图形之间切换时,图与图的风格差异也不明显,要不是仔细盯着看,往往来不及发现图与图之间的差别,会造成信息接收的缺漏。  笔者近日观察了CNN的天气预报节目,有一段是说哥伦比亚降水导致洪水。在解读完云图后,屏幕上马上就切换出了当地洪水的新闻画面,体现了天气信息与新闻相结合的优势,观者一目了然。而这方面的包装,目前国内还不多见。  3.天气预报节目还可提供更多类型气象服务  在央视《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城市预报,还能听到未来的降水预报、不同地区的昼夜温差预报、大雾预报、48小时天气预报等等,内容不可谓不多。但像国外一些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甚至还具体到国际各大城市机场的天气情况,进而列出因遇到恶劣天气而有航班延误的机场名单等等,体现了服务的广泛性和细分化。当然,不能要求每家媒体的天气预报节目都需提供一揽子内容,但对于一些国际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这样类型的气象信息服务还是很需要的。  4.节目频次可更高,编排可更灵活  笔者观察了日下午CNN国际台从13点30分到16点整的新闻编排,发现天气预报节目分别在13点45分、13点52分、14点13分、15点24分、15点55分等位置出现过,而且长度不一。有的比较详细,由主持人来解释卫星云图,时长4分钟左右;有的就只是国际各大城市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指数,由标版配乐来表现,时长30秒左右。国外许多地方性电视台甚至在早晨上班时分连续不断地滚动播放气象信息,并将当地全天天气变化的趋势以及多个起居、出行、活动节点的天气状况一一播报出来,几乎细分到24小时的每个时间段,让观众能总揽全天,心中有数。  为此,我们的思路是否也可以有所转换:(1)天气预报的编排应该更灵活,它是新闻整体编排的一部分,在一定范围内随机调动,而不必死板地被安排在某个位置。(2)天气预报节目的形式也应该更灵活,该长则长,该短则长,不要一味地要求某种时长与规格。  当然,气象播报的编排方式与频道的整体编排风格需一致,尽量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最大程度地提供丰富的信息。  笔者认为,天气预报节目既体现专业部门的预报能力,也衡量制作单位将科学数据转化为图形和语言与受众见面的能力。在过去的20多年间,国内在这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已相当惊人,但要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提出更高要求的话,不仅对专业部门的预报能力是考验,对节目制作能力是考验,对电视台的编排思路、电视节目水平的整体提升也是一种考验。毕竟,天气预报节目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类型,从中也可以管窥电视媒体的整体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  注释:
  ①详见CSM相关数据  ②⑤秦祥士焦佩金:《评说九州风云》第59页、39页,气象出版社出版  ③/a/610.htm  ④.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627  ⑥.cn/ritablue。
本刊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京珠北遭遇冰雪及浓雾恶劣天气 目前车辆通行畅顺
&&&&来源:
摘要: 韶关交警高速一大队联合业主单位及路政部门迅速启动三级抗冰雪预案,并提前调派警力及工作人员驻守各段全力投入路面保畅。
南方日报2月19日讯(记者/谷立辉 通讯员/冯进富 黄文)今日凌晨1时,京珠北高速乐昌坪石至乳源大桥路段遭遇低温冰雪及浓雾双重恶劣天气,最低气温降至-3.2℃。韶关交警高速一大队联合业主单位及路政部门迅速启动三级抗冰雪预案,并提前调派警力及工作人员驻守各段全力投入路面保畅。
从凌晨1时至3时,历经2个小时不间断大雪及雨夹雪后,云岩段K1876—K1882路肩的冰情及积雪开始影响到主车道通行。民警在巡逻过程中发现后,立即通知云岩驻点民警实施临时封路交通管制,并采取措施防止冰情扩大:
一是由交警、路政及养护部门动用人工铲雪,实行分段负责制,多组警力及工作人员将影响主车道通行的近6公里路肩冰层及积雪全部人工清除。
二是同时由路政队员以及警车压道,带领养护部门对出现冰情的路面反复撒布融雪剂,严防主车道路面出现结冰。
三是交警对重点危化品车辆及客运车辆加强管控,将危化品车辆引导至服务区等候,同时对客运车辆安装防滑链。
四是实施间断放行,由警车在前带道压速5-10公里/时,社会车辆随后编队(大货车在前、小车在后)前进,由警车护送社会车辆安全通过高寒区域,同时确保长时间有车辆碾压路面产生热量。
五是在间断放行过程中,部分长途司机熄火睡觉,交警部门在间断放行后,2组民警累计步行20多公里,敲打车门拍醒睡觉司机启动车辆前进。
六是事故民警及拯救车辆在高寒路段反复巡逻,一旦发现启动不着的车辆及坏车,第一时间拖至港湾式停车区和云岩服务区、大桥出口,避免交通堵塞和中断。
在紧张的多项措施综合运用下,除冰保畅效果十分明显,至凌晨5时10分左右,全部车辆由警车带道压速疏导完毕,通宵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交警、业主、路政、养护等多部门快速反应,累计清除道路两旁冰雪12公里,安装防滑链13副;采取警车带道压速措施7次,疏导车辆730余辆;撒布融雪剂19台次,撒布面积达644057平方米;发布各类道路交通信息6万余条。
截至下午16时许,京珠北路面气温有所回升,但仍维持阴冷天气,路肩及护栏有薄冰,主车道没有结冰,车辆通行畅顺、安全。而停靠在云岩服务区的除冰设备每日坚持启动及养护,确保能随时到位参与抗冰保畅。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相关新闻: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天气预报类排行
喜欢这个应用的还喜欢您当前所在位置:
> 即时天气1.1中文版
即时天气中文
第一时间、权威发布
版本:1.1中文版大小:4.8MB
系统要求:Android 2.2 以上更新:
本周共次下载
点击启动腾讯手机管家安装
扫我下载更方便
&第一时间、权威发布&。iPhone Appstore年度精品天气软件空降Android!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流量。[即时天气]采用2014全新的数据压缩传输方式,流量消耗几乎为零!
[即时天气]为您提供全国所有城市,数万城市及地区的天气预报!天气数据从国际专业天气数据公司获取,保证及时准确。
PM2.5/湿度/未来几天预报/风速/农历/一个都不能少。
相关关键词:||||
扫我下载更方便
小巧方便的极速浏览器
彩蝶浏览器是一款便捷、小巧的上网浏览工具,占用内存小,一键触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即时天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